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计教案

设计教案

时间:2022-12-24 05:19: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计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计教案

第1篇

“读史必须读人,读人必须读心”是近年来史学界探究历史学科的主旋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重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再现的场景,联系发生的国内外背景,运用心理学分析战争“主角”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在北师大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居于首章首课,是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的切入点,在整个中国的近代史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对“”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发展、脉络,对正确认识现实生活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讲述林则徐的史实,知道中英《》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能力运用: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史实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爱我中华的激情,强化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锁定教学重难点

重点:的史实、中英《》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正反两方面)。

五、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解读+创设情景+质疑探究+课堂辩(讨)论+选择性作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影片、图片资料等。

六、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爱国主义)的了解仅限于影视,有一定的感知,但他们好奇心、接受知识能力强,教师要相信他们。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精选《》影视片段,通过影片反映的史实提问。

请1-2个学生归纳清朝时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教师可从独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方面补充)。

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选择?”

设计意图:创设形象情景,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旨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好奇心,由质疑走向探究,让课堂向深处舒展。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通读教材并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的背景、起因。

2.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

教师归纳总结:

直接原因:英国保护鸦片走私;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间接原因:中国政府禁锢、销烟运动,给英国侵略者以借口。

课件显示:吸食鸦片图和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图,分析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危害。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直观鸦片的巨大危害,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并进行“珍惜生命、远离”的教育。

3.

阅读课文后让学生总结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教师归纳:收缴并禁止鸦片走私;配制戒烟措施;允许中英正当贸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的经过、意义

先让学生阅读文本、观察课本插图“销烟池遗址”。针对本文及图片让学生展开讨论其经过和意义,教师最后指出“”是英国对华发动战争的借口。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探究思维、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感受历史中,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创设情景,实现情感目标,加强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5.中英《》

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中英《》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让学生对“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丧失独立自主地位”“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给予记忆和理解。

设计意图: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6.讨论辩论

现有西方个别人说“”是一场维护商业的战争,请你用史实驳斥(学生先分组讨论、归结并由小组发言人回答)。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课堂小结

首先让各组同学讨论今天学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总结:学习了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以及林则徐本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国家和个人都要学会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八、作业设计

第2篇

大班美术教案《剪纸》设计

一、设计思想:

中国民间剪纸是民间文化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广阔、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源远流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而据史书可考,南京剪纸明代已流传民间300多年。这节课它能使学生左右手并用、手脑结合,它能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提高左右半脑的灵活性,提高孩子们的专心致志的能力,对文化课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南京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南京剪纸艺术已经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南京剪纸除门笺是刀刻的,多数用剪刀剪成。艺人们以剪,不需底稿,手随心运,有如“一笔画”,连绵不断,一气呵成。造型以弧线为主,流畅优美,柔中见刚,作品具有韵律感、节奏感和浓厚的装饰趣味。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而南京剪纸的艺术特点为“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如喜花之类,大都在特定的花纹外廓内,围绕主题,根据内容需要,填满散花散叶,和谐地构成完整的图案,显得美满充实,喜气洋洋,含意丰富。剪纸的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贴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在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剪纸艺术比较陌生,虽然拥有熟练运用剪刀的 经验,但他们对剪纸的点、线、面相连的变现方法依然难以适应。并且在小学美术中加强剪纸艺术的欣赏和学习,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对剪纸的学习和了解,而是通过这个窗口去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树立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加强剪纸艺术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的学习。

四、 教学策略:

(1)学生初步学习剪纸技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剪纸艺术

的欣赏教学。通过欣赏使学生理解有一种特有的表现规律,能够事半功倍,是一种适合表现的捷径。剪纸的构成大多采用对称和多摺的手法,容易变现对称构图出现较繁杂的图案。

(2)让学生正确读懂剪纸的艺术语言。教师示范,让学生了解“月牙”和“锯齿”的剪法和正确的运用,如在剪公鸡时,就可以用“锯齿”来表达公鸡的羽毛。

五、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剪纸作品,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和中国民间剪纸的特点,学生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动一动进行剪纸练习,学习剪纸的简单剪刻技法和创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激发名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摸索简直小窍门,运用折、剪、刻等技法进行表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剪纸在设计和剪刻时要注意线线相连、面面相连。

教学准备:剪纸作品若干,各色电光纸,剪刀、刀子各一把,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一看

l、教师出示南京剪纸作品。

“同学们,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要到来的时候,家家张灯结彩,十分热闹,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出示简直图片

“对!他们在剪窗花,窗花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中一种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在节日期间用彩色剪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出示课题:剪纸

(二)新授

出示图片

请学生欣赏剪纸作品。欣赏的同时请同学讨论剪纸的题材种类。

种类:

1、贴在窗户上——窗花

2、贴在门上——门签

3、用于喜庆——喜花

4、用来祭祀——祭纸

结合剪纸作品教师讲: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其中江南剪纸中属南京剪纸最有特点。南京剪纸除门笺是刀刻的,多数用剪刀剪成。艺人们以剪,不需底稿,手随心运,有如“一笔画”,连绵不断,一气呵成。造型以弧线为主,流畅优美,柔中见刚,作品具有韵律感、节奏感和浓厚的装饰趣味。

出示南方南京剪纸和北方的陕北剪纸

1、象征吉祥的团花

2、表达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剪纸——风俗剪纸

3、北京奥运会福娃剪纸

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可以分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相同点:纹样相聚,造型生动

不同点:陕北剪纸粗普豪放,单纯,南京剪纸华丽,工整。

总之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简练概括,夸张传神

善用比喻,寓意谐音

构思大胆,幽默取巧

富于装饰,印物赋形

出示有特点的两幅作品让同学比一比这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阴剪”是一块为主,把造型的线剪去。阴剪的线是线线相断,阴剪是把形剪空,称为负形。

阳剪”,是一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阳剪的线是线线相连。阳剪是把形留住,形以外的剪去,称为正形。

综合法:一幅好的剪纸作品,大多采用阴剪和阳剪结合的办法来进行艺术处理。

(三)布置课堂作业,学生设计制作,教师辅导。

出示不同的剪纸作品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指出阳刻时应“剪剪相连”,阴刻时要“剪剪相断”。经过比较议论得出画纹样时必须注意纸的连断的结论。突破难点。

作业要求:能够在课堂上独立设计完成一幅窗花图样,做到造型

单纯、简洁、富有剪纸情趣。

(四)展评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

(五)第17课 剪纸

剪纸方法:阴剪

第3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心理描写及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品位小说情节,鉴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3.培养想像力,发展创造力,续写小说。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虚荣的危害;挖掘小说的主旨。

教学的重点、难点:

评价玛蒂尔德这一人物;探究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培养小说鉴赏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问题的另一方面,凡是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暧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今天我们来学习《项链》。在这篇小说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二、感知小说:学生自由阅读小说,感知小说内容。

三、情节品味

1.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结局?

明确:佛莱思节夫人,点名玛蒂尔德所借的钻石项链是假的。

2.这个结局,出乎大家意料吗?

(1)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2)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怎样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贪慕虚荣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十年艰辛项链是假

3.这个情节合乎情理吗?

教师导语:前文有三处暗示项链是假的:(1)借时,女友很大方;(2)还是,女友竟未打开;(3)买时,老板的话说明并非原配卖出。

4.这种结尾的艺术魅力是什么?

明确:文似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的情节,言已尽,意无穷,强烈讽刺了爱慕虚荣。

四、描写与欣赏

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认为心理描写最为成功的一段,并分析探讨成功成功的原因。

2.教师举例点拨:《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其性格发展的过程。

(1)“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生”,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她生活在把女子当作花瓶、的社会,是那个社会对她的毒害。

(2)“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虚荣心。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3)“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苦生活了。……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写出了女主人公性格:善良、诚实、坚韧。这一点过去常常被忽视。

(4)“她要上前去跟佛莱思节夫人说话吗?……为什么不呢?”写出了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心态平和、自豪,心理已经成熟了。

五、精彩回顾

本节课的要点为:

1.精妙的情节构思,言已尽,意无穷,强烈的讽刺了爱慕虚荣。

2.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既是心理变化过程,也是性格发展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情节构思精妙的表现是什么?

2.心理描写最精妙的地方是什么?

二、人物探究

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1.教师用课件出示有关材料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毅然决然决定赔偿。

“勤劳坚强”观。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通过劳动赔偿可怕的债务。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没有出卖灵魂和自己,纯洁高尚。

“热爱生活”观。遇天大的挫折,没有悲观厌世,而是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2.教师点拨

三、悲剧感悟

爱梦想 借项链 丢项链 赔项链 项链是假的

批判(爱慕虚荣)讽刺 同情 赞扬(坚强诚信) 强烈讽刺

导致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认为?

教师提示:其悲剧是必然的,既是她性格决定的,更是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判,同时,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推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更重要的是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四、拓展创新

请你合理想像一下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后的情况,200字左右。

教师提示:想像要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板书设计

项 链

第4篇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预先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称之为“学案”。一般是每学期初将整个学期的“学案”编制完成,每课时独立一份;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人手一份。“学案”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流。这样学生依靠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在课前先消化;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留待课堂学习。课堂45分钟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老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预先得到这些问题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在编制“学案”时,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我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知识结构、基本线索

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脉络。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既可作为学习前的自学路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分量,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二、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

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二是事件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要素;三是事件的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要素。将这些要素以提问式或填空式等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自学同时完成题目,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三、运用能力训练

学习是为了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因此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要求,结合学科相关信息,如学科及教学、考试研究的最新成果、新观点,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现象的内在、外在联系进行分析,弄清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他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他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有一定层次的难度,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四、学生探索及反馈

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探索的反馈。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并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出,供讨论。

第5篇

TeachingAims

1.LearnandmasterthefollowingeverydayEnglish:

Possibilityandimpossibility

I/She/Hecan/may…

I/She/Hemaynot…

Itislikelythat…

Itispossiblethat…

He/Sheisnotlikelyto…

2.Dosomelisteningandwriting.

3.ReviewtheAttributeandtheusefulexpressionsinthisunit.

TeachingImportantPoints

1.Makethestudentslearntheexpressionsforpossibilityandimpossibility.

2.Improvethestudents’listeningabilityandwritingability.

TeachingDifficultPoints

1.Usetheexpressionsforpossibilityandimpossibilitycorrectly.

2.Makecorrectsentenceswithsomephrases.

TeachingMethods

1.Listening-and-choiceactivitytohelpthestudentsgothroughthelisteningmaterial.

2.Makesimpledialoguetopractisethestudents’speakingability.

Pairworktotrainthestudents’writingability.

TeachingProcedures

Step1Revision

Checkthehomeworkexercises.

GetSstoretellthestoryaboutClareFlower.

Step2Preparationforlistening

SBPage54,Part1.WbListening,Unit21.TelltheSswe’regoingtolistentoastoryaboutastoredetectiveinLondon.Astoredetectiveworksinashopandlooksoutforpeoplewhoarestealingthings.ThenreadaloudthetaskinEx.1andmakesuretheSsunderstandwhattodo.

Step3Listening

ListeningCassetteUnit21.Doeachexerciseinturn.Playthetape,thenletSsdiscusstheiranswersinpairs.Playthetapeagainifnecessary,thenchecktheanswerswiththewholeclass.

ListeningText

Aproblemforthestoredetective

ListentothesetwoconversationswhichtakeplaceinastoreinLondon.

PART1

Acustomeristalkingtoashopassistant.

(C=Customer;SA=ShopAssistant

SA:CanIhelpyou?

C:Yes,please.Iwanttochangethisskirt.

SA:What''''sthematterwithit?

C:Nothing''''sthematterwithit.It''''sjustthewrongsize.It''''stooshort.

SA:Wheredidyoubuyit,Madam?

C:Here,inthisstore.ExceptthatIdidn''''tbuyit.Mysisterboughtitformeasapresent.

Look,it''''sstillgotthelabelontheskirtaridtheprice.

SA:Andwhendidshebuyit?

C:BeforeChristmas.

SA:Haveyougotasaleticket,youknowanoteofthesale?

C:No,mysisterkeptthat,Isuppose.Andshe''''sabroad.She''''sinAmericarightnow.

SA:Soyouwanttochangeitforalargersize.

C:That''''sright.

SA:Wouldyouliketoseeifyoucanfindonetherightsizeandthenbringitoverhere?

(Later)

C:Here.I''''vefoundoneanditfitsmeperfectly.CanItakethisonethen?

SA:Ofcourse,Madam.I''''llputitinabagforyou.

PART2

Thestoredetectivestopsthecustomeroutsidethestoreinthestreet.

(C=Customer;D=Detective)

D:Excuseme,Madam.I''''mastoredetectivewithM&S.Youhavejustleftthestorewithgoodswhichyouhavenotpaidfor.

C:That''''snottrue.

D:Youhaveaskirtinthatbagwhichyouhaven''''tpaidfor.

C:Ithinkyouhavemadeamistake.

D:Wouldyoupleasecomebackinsidethestoreandexplain.

C:Right.

(Theygobackinsidethestoreandgototheskirtdepartment.)

D:Thisskirt,Madam.Youdidnotpayforitandyoutookitoutofthestore.

C:You''''reright.Ididn''''tpayforitbecauseIdidn''''tbuyit.Ionlychangedit.

D:Yousayyouchangedit?

C:Yes.Itwasthewrongsize.ItwasaChristmaspresentfrommysister,soIbroughtitbacktodayandchangeditforalargersize.

D:Madam.Hereistheskirtwhichyousaidwastoosmall.Wouldyoulookatthislabelinsidethepocket,please?Doyouseethisdateonthelabel?

C:Yes.

D:It''''syesterday''''sdate.Sothismeansthatthisskirtwasbroughtintothestoreyesterday.

NotbeforeChristmas.

C:Iexpectsomeonemadeamistake.

D:Yes,Madam,youmadethemistake.Isawyoutakethisskirtfromtheskirtdepartment.Thenyouwalkedaroundthestoreandwentuptothesecondfloor.WhilegoingupthestairsIsawyouputtheskirtintoanoldM&Sbag.Thenlateryouwentbacktothegroundfloorandaskedtochangethisskirt.

Answers:

Ex.l:1B2A3C4B

Ex.2:5B6B7D

Ex.3:Getthestudentstoactoutthetwoscenesinpairs.Getthemtousetheappropriateactions,gesturesandfacialexpressionswhiletheydothis.Ifonepairareparticularlygood,getthemtoactouttheirscenesinfrontoftheclass.

Step4Speaking

SBPage54,Part2.Checktheforms:gothroughtheexpressionsforexpressingpossibilityandimpossibilityandcheckthatSsknowhowtoformcompletesentences.WriteupsomecuesontheBb:pass/fail/go/comeback/buy/send/hire/spend.AskSstocompletetheexpressionsgiveninthispart.PointoutthatItispossiblethatandItislikelythatarerathermoreformalandimpersonalthantheothers.Situation:Demonstratethisactivitybytalkingaboutsituation1.Ifyoulike,youcansay:Where''''sX?Hemaybeathome.Hemayjustbelate.It''''spossiblethathe''''shadanaccidentonhiswaytoschool.Orhemaynotbewell.ThenputtheSsinpairsandletthempractise.

Step5Workbook

WbLesson84,Exx.1-2.

Ex.1providesfoursituationaldialoguesinwhichtheexpressionsaboutpossibilityandimpossibilityinLesson84,Part2maybeused.AsktheSstodoitinpairsfirst.Thencalloutsomepairstogivetheirdialoguesanddiscusstheanswers.Ex.2shouldbedoneindividuallyfirstsothateverybodymakesanefforttoextracttherelevantinformationfromthereadingpassagesinthisunit.ThencalloutsomeSstoreadaloudthewholepassage.

Step6Checkpoint

GothroughtheGrammarstudysectioninthepreviouslesson.RevisetheAttribute,especiallyifanySshaddifficulties,anddealwithanylanguagepointsthatyouortheSswishtoraise.

Step7Test

GivetheSsthefollowingtesttopractisetheAttribute.

Completethesesentencesusingyourownwords.

1Awomanwith…steppedinto….

2Iamlookingforwardtothepartyon…

3Ienjoyhavingmealswith….

4Ijoinedaclubfor….

5Achildwearing….

6Haveyouheardthestoryabout….?

7Peoplewith…should….

8Shegoestotheschoolwhere….

9Ifoundaboxwith….

10Sheseemstohavealotto….

TotesttheSs''''skillsofusingEnglish,getthemtowritetwoshortdialoguesonanyofthetopicsgiveninSBLesson84,Part2.

IfTimepermits,thefollowingexercisemaybeincludedinthetest.FillintheblankswithexpressionschosenfromPart2inSBLesson84.

1A:LiMeilinisabsenttoday.What''''shappenedtoher?

B:…thatshehasfallenill.

2A:She…beill.1sawheronmywaytoschoolthismorning.

C:She…havegonetotherailwaystationtomeetheraunt.

3A:Doyouthinkyouwillstartworkingattheageof18?

B:No.I…tostartworkingsoearly,but…thatIwilljointhearmy.

Answers:

1Itispossible/likely

2isnotlikelyto/can''''t;may

3amnotlikely,itispossible/likely

Step8Writing

SBPage54,Part3.Theaimofthiswritingtaskistopractisetellinganarrative,usingthedifferenttensescorrectly.Prepareforthewritingtaskinthefollowingway.LettheSspractiseorallyingroupsoffour.Thengetthemtowritethestoryeitherinclassorforhomework.

SAMPLESTORY:

ImadeaappointmentwithHopeatherofficetodiscusssomebusiness.Inoticedthatherhair,whichhadbeenfairinaphotograph,wasnowbrown.Whileweweretalking,IalsonoticedthatHopewasleft-handed.IthenvisitedTomGoodeandshowedhimaphotographofHope.Herecognizedthewomanhehadspokentoattheburialserviceofhisaunt,buthepointedoutthatshehadchangedthecolourofherhair.

FinallyIhadto(arrangethemeetinginorderto)provetoapoliceofficerthatHopewaswillingtosignafalsename.Afterthemeetingwasover,IheardthatTomwouldnotbeabletogethisaunt''''smoneyafterall.Icollectedthemoneyformyservicesandleft.IhavereadinthenewspaperthatHopeisgoingtoappearincourtnextweek.Ithinkshewillprobablybesenttoprison.

Homework

第6篇

关键词: 教案设计 教学效果 思考建议

教案作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而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

教案本应是授课前所必须准备的教学材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案在授课中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只需准备好课件,不用教案也能上课。针对这种错误认识,笔者从教案的组成分析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剖析对教案错误认识的原因,并对如何设计满足教学需求的教案提出建议。

一、教案的组成与作用

教案也称为课时计划,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缜密的考虑所制订的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通常教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进行设计,它是教学设计形成的书面成果[1]。

由于学科性质、授课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具体的教案在项目、内容和编写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但教案的基本项目是相同的。通常一份完整的教案包括纲要部分、教学进程部分和辅助部分三个部分。

其中,纲要部分反映课题的教学规定和总体安排,通过编写纲要可以让教师概略地了解教学全貌。纲要部分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要求、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教学进程部分是教案的主体,可以帮助教师控制教学节奏和进度,规范教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详细安排及教学实施步骤,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时间分配,课后小结和作业等。

辅助部分因人而异,需要根据具体课程而定,主要是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采用的各种辅助方法和工具等。主要包括:板书、教具和检查提问等。

教案的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教师通过编写设计教案,可以进一步熟悉教材,能够把备课中所思考的各种教学设想,经过深入细致的推敲进一步条理化,并且明确体现在教案中,使得备课更加深入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二、教案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针对一些教师对教案存在轻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编写教案的投入精力不足。

教师除了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外,还可能会参与科研、理论研究等其他工作,日常工作繁重。而教师编写一个好的教案花费的时间是一堂课的3~6倍,部分新教师甚至达到10倍[2]。编写教案通常被看成是一种隐性工作,这就造成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愿意为这种隐性工作投入大量精力。

第二,对教案的认识不准确。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主要是备教学内容,而不是备教学方法[3]。这就造成有些教师确实花费精力备了课,也认真写了教案,但实际得到的是讲义,而不是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熟悉和钻研教材,深入了解教学对象,设计教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策划而计划出来的关于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4]。讲义仅能反映教师的教学内容,却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能力。

第三,对教学设计不够。

由于在备课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教法和学法的研究,造成教学实施过程没有从一般认知规律出发,编写的教案仅注重内容如何教,没考虑应当如何学,从而使教案显得过于教条,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案设计的建议

由于上述问题,造成教师不愿设计教案,或者即便设计了教案,由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认为教案无用。对于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当合理调配时间,为备课和设计教案保证充足的时间。而后二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第一,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授课前规定的总要求,又是授课后校验教学效果的总标志,只有明确教学目的,教师的授课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教学对象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

第二,明确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地位,确定教学重难点。

弄清重点,有利于教师把握授课重心,保持各知识点的连贯性,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难点通常是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困难的地方,教师应找到难点、分析原因,采取适当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第三,重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应全面了解掌握各知识点的体系结构,明确各部分的作用和地位,重组教学内容,既要体现出重难点,又要将教学目标体现到教学内容中。而教学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对象、目标和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相互统一,以期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设计教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合理设计教学程序、规划时间,能够避免没有完备教案所造成的“信马由缰”,让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加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便于教学对象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设计好板书。

作为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提炼,板书的设计应当布局合理、重难点突出,这样既有助于教学对象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掌握所学的知识结构,更便于教学对象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第六,注重课后自我评价。

课后对自己的课程进行综合而客观的评价,记录其中的体会和疏漏,可以帮助教师知教知学,积累教学经验,对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案作为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不仅标志着教师的备课质量,而且直接决定授课质量,更集中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思想,是增强教师学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要想上好每一堂课,就必须消除对教案认识的误区,充分理解教案的作用,精心设计,用心编写,绝不能敷衍了事。

参考文献:

[1]吕云峰.军校教员教学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2]郑峻.高校教师教案质量问题与管理[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59-63.

第7篇

1、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积累好词佳句。

重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秋天的美。

总结:秋雨是一曲丰收的歌,更是一首欢乐的歌!师生合作梳理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教学目标:

认识“钥、匙”等 10 个生字,会写“盒、颜”等 13 个字,会写“清凉、留意”等 14 个词语。

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3、再读课文,感受秋雨

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 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代表的那句话,用横线画下来。

4、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秋天的雨的是清凉的,是温柔的, 秋天的大门缓缓打开了,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5、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揭示课题提问上节课内容

第8篇

教学内容: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歌曲《姑苏风光》

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吴音乐文化的兴趣;②在欣赏、体验、表现等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③用吴方言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委婉地用吴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①用方言演唱歌曲;②体会吴音的特点。

教具准备:钢琴、琵琶、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学歌曲,感受吴音乐文化

⑴导入:同学们,《丝竹流韵》单元,从《紫竹调》到《外婆桥》再到《小巷风韵》,我们感受了江南曲调别样的风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江苏民歌《姑苏风光》,聆听180年前的民歌。⑵初听歌曲:播放《姑苏风光》。⑶介绍歌曲背景:《姑苏风光》是民歌套曲《大九连环》中一段,“码头调”是整个套曲的序引。歌曲赞美了苏州的美丽风光。⑷再听歌曲《姑苏风光》,仔细听一听它是用哪里的方言演唱的。⑸介绍“吴语”,渗透吴文化。⑹三听歌曲:教师用琵琶自弹自唱《姑苏风光》。⑺试用吴语根据歌曲节奏朗读歌词(教师大声读,学生齐声读)。⑻跟着歌曲轻声哼唱。⑼跟老师的钢琴学唱,个别难点句子单独学唱,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⑽完整地跟着钢琴伴奏演唱歌曲(分男女声、小组等多种方式演唱)。⑾跟着录音伴奏有感情地唱一遍。⑿学做兰花指、手腕花等舞蹈动作,完整地表演歌曲《姑苏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聆听和感受,减小歌曲学习的难度,学生不但学会了歌曲,也对“吴”这个概念产生了好奇。]

二、看图片,了解吴音乐文化

⑴师:“刚才我们说,苏州地区在古代称‘吴’,其实吴地面积很大。”(播放“吴地”地图)吴地:以太湖流域为核心,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东接上海,南临浙西地区。⑵师:“说‘吴语’的地方也很多。”(播放词条、图片)吴语:南至浙江温州、永嘉,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交界处的地方方言。⑶师:“特殊的区域,特殊的语言,造就了特别的文化。”(播放词条)吴歌: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乐:吴地的民间器乐;吴舞:吴地范围的舞蹈。⑷小结,师:“唱吴歌,奏吴乐,跳吴舞是吴地特有的音乐文化现象。”(板书:吴歌、吴乐、吴舞――吴音乐文化)

[设计意图:了解“吴地”“吴语”是感受“吴歌、吴乐、吴舞”的前提。这个环节,通过简单的介绍,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赏吴歌,走进吴音乐文化

⑴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吴民歌?”生举例――《杨柳青》《拔根芦柴花》《外婆桥》。⑵演唱歌曲《外婆桥》。⑶师:“有一首全世界都熟悉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就是吴歌中的经典。下面我们来欣赏《茉莉花》的音乐及舞蹈。”(播放歌舞《茉莉花》视频)⑷师:“诗人这样赞美吴舞――‘舞袖一何妙,变化穷万方’。吴舞的魅力真让我们折服啊。”⑸师:“同学们,我们南通地区的方言也属于吴语。请大家来欣赏南通的民歌《南通渔歌》。”(播放《南通渔歌》视频)⑹师:“和前面歌曲的相比,它们的风格非常类似,是什么样的风格呢?”生:“秀丽、清新、细腻、流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唱“吴歌”、听“吴乐”、赏“吴舞”,学生走进一个纯美的“吴“音乐世界。丰富的体验,真切的感受,让学生自己感悟并总结吴音的音乐特点。]

四、编歌词,创造吴音乐文化

⑴师:“同学们,在隋唐年代,贵族就以会说吴语为荣,在老百姓当中,也以唱吴歌作为一种时尚。我们生在吴地,会说吴语,同学们是不是也很自豪呢!下面,我想请同学们用方言来歌唱我们的家乡。旋律就用《姑苏风光》。歌词要求自己创作,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⑵学生讨论(课件出示:题板《通州风光》以备打印歌词,背景音乐《姑苏风光》)。⑶学生汇报创作结果。⑷用通州方言朗读歌词。⑸用通州方言演唱歌曲《通州风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即兴创作歌词,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别具风格的方言也让学生体会到吴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唱家乡,传承吴音乐文化

⑴师:“同学们,你们创编的《通州风光》真好,我们的区歌《通州好风光》你们熟悉吗?”生:“熟悉,我们学过这首歌。”⑵师:“歌中甜津津、油汪汪、蓝青青 、宽敞敞的词语都是典型的吴语。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都是我们通州人,他们紧紧把握住吴语和吴音的特点,创作出这首清新、委婉、脍炙人口的通州人自己的现代版吴歌。”⑶播放歌曲《通州好风光》视频(跟着视频一起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欣赏并演唱我们身边的现代版的“吴歌”,让学生再次体会吴音乐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吴音乐和传承吴音乐的情感。]

六、赞吴韵,概述吴文化

第9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相互关系

(放音乐《最炫民族风》)

师:同学们,刚才的歌,最炫民族风,听过吗,这首是凤凰传奇的作品,凤凰传奇,传奇凤凰,传奇凤凰,传凤,我的名字叫传凤,廖传凤,大家可以叫我廖老师。刚才大家认识了我,让我也来认识一下大家吧。你们是四年级几班的?你们四年级有几个班,为什么选你们班来上课呢?

生:因为我们很优秀,很聪明。

师:你们挺自信得嘛。优秀不优秀一会上课就知道。

同学们,刚才你认识了我,我认识了你。这就算……互相认识了一下,你们怎么理解互相认识呢?

生:互相认识就是你认识了我,我认识了你。

师板书:互相。

师:一个人能不能说互相呢?

生:不能。

师:互相是一种关系。好,上课,起立,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研究也是关系,线与线的关系,直线与直线的关系,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今天研究的两条直线的特殊的位置关系,一种是垂直,一种是平行。

板书课题《垂直与平行》

二、预习反馈,提出问题

全班齐读课题(声音洪亮)。

师:同学们,结合课题与昨天的预习,你能提出哪些相关的数学问题?

生:什么叫平行?什么叫垂直?在同一个平面内有几种位置关系?两条直线重合在一起了叫什么?

师:你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最棒。那到哪寻找答案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三、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问家长,上网查资料,看书,翻字典……

真是会想办法的好孩子,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动脑筋,想办法,最终一定会解决。

1.读一读解决问题

师: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那我们先看看数学书上是怎么介绍的。谁来读一读(谢谢这个孩子)?

生读到“平行”那里停住。(声音响亮,真不错)

师: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很重要,为什么,可以用小棒解释自己的意思?

生:同一个平面,因为在两个平面上就可能不平行了。(两个平面的手势)

师板书孩子的关键词在黑板上。

生:两条直线,曲线是不可以的(同学们想得很周到)

生:互相,没有互相就没有办法表示他们的关系,A平行于B,B平行于A。(思维严谨,真厉害,说到关键之处)

师:后面这一段,用刚才的方法,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先自己轻声地读,再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你的关键词读得好,让我一听就明白,很好)

生:同一平面……

生:两条直线……

生:互相垂直……

师:垂足,垂足的足是什么意思,

生:脚(足球的足)。

师:对,这个很形象,看大屏幕,如果人笔直地站在地面上,把人看成一条直线,地面也看成一条直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垂足。看来每个词都很重要。

2.查字典解决问题

师:看大屏幕,这本书叫新华字典,我们语文课上经常用,其实学数学也可以用到它。我们翻阅字典查查平行的意思,同学们看到了吗?

师:两个平面始终不相交,叫做互相平行。这个知识要进入中学才学习。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不相交吧,为什么要说始终?

生:暂时不相交,延长后可能相交的也算相交。

(对了,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师:通过看书,查字典,我们刚才的问题,基本上都由同学们自己解决了,大家真不错,不愧是最优秀的班集体。

四、应用知识,练习中加强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下面考考大家,请三选一。

1.下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图略)

生:相交。

师评价:只是相交吗,垂直吗?不能准确地判断,那应该怎么办?

生:用三角板靠一靠。

师:这个暂时没有相交,延长后就会相交,那你想象一下,交点可能在哪?

2、数学课上和作业当中常见的垂直与平行:

+(互相垂直)×(相交或者互相垂直)

师:其实相交是肯定的,互相垂直吗?乘法也表示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也可以说是几个相同的数滚动相加而成,所以乘号就是把加号滚动了几下而已。依然互相垂直。

=(互相平行)

约等号(相交吗?平行吗?先说观点,再说理由?)

生:虽然2条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但不是直线,所以既不互相垂直,又不互相平行,也不相交。

(我们班的孩子果然很优秀)

3.在图形中认识“平行”与“垂直”

下面看看图形中能不能找到平行与垂直。

师:长方形中,长与长,宽与宽,长与宽分别是什么关系?

那长方形变一变形状呢?(平行四边形)

师:这个名字里就有平行2个字,那谁与谁平行?

生:上下2条边平行,左右2条边平行。

师:用一句话说叫对边平行。

把平行四边形变了叫什么?(梯形)梯形也有4条边,你看看

生:上下2边平行,左边与上边相交。

师小结:梯形里找到一组对边平行。

师:梯形又变了,谁与谁平行,谁与谁相交?

生:这是三角形,相邻的2条边都相交。

师这有一个钝角,这几个钝角能组成一个?边形(正6边形)

师:那谁与谁平行?

生:上下2条边互相平行,左上与右下互相平行……

师:一句话概括3组对边分别平行。

五、归纳知识,在同一平面的2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判断

1.理解3种位置关系的包含关系

师:刚才通过练习,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我们用一个椭圆表示他们的各种关系,现在来排队集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排这边,那不相交的就叫平行,排哪里呢?那垂直又放哪里呢,为什么?

相交里面,如果相交了,而且相交成直角,那么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

刚才我们画出的图,数学家很早以前就画出了。

师小结:其实这种图,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出现得越来越多。

2.判断题练习

师:根据这第幅图,我们来做3道判断题。

(1)两条直线相交,那么一定互相垂直。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那么一定相交。

(3)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那么一定不相交。

六、拓展提高

下面的几道填空题,有点难度。

①与b平行,b与c平行,那么与c( )

(师:我们先想象一下,再用手比划一下或者摆一摆。)

②与b垂直,b与c垂直,那么与c( )

③与b相交,b与c相交,那么与c( )

(师:我们研究一下,用笔比划一下,也许答案不唯一,延长可以发现,转一转,还可以发现……这3种都可以,孩子们能想到一种就很不错了。)

七、走进生活,找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

这是我们生活中的楼梯,你能找一找,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平行线和垂线吗?

八、联想记忆,歌曲记忆

师:孩子们,要下课了,老师回到重庆后,可能我们会变成平行线,永不相交。

但是,可能以后听到凤凰传奇的歌,能想起重庆有个叫传凤的老师给我上过一节垂直与相交的数学课,那我们还会在记忆里相交,对吗?

给孩子们布置一个口头作业,把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编成一首歌曲,或者小品,相声,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比如:像《2只老虎》,可以这样唱:

2条直线,2条直线,真奇怪,真奇怪,在同一平面,在同一平面,真有缘,真有缘,

2条直线,2条直线,真奇怪,真奇怪,相交成直角,相交成直角,垂直了,垂直了。

2条直线,2条直线,真奇怪,真奇怪,永不相交,永不相交,平行了,平行了;

第10篇

1、设计意图:老鹰捉小鸡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游戏中幼儿一边做游戏,一边唱歌,幼儿获得了快乐和满足,也增进幼儿体质和反应能力。通过合作游戏更能增进幼儿和教师的感情,增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

2、活动目标: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配合能力,学会去保护自己,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增强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3、活动准备:老鹰头饰两个,鸡妈妈头饰两个,小鸡头饰若干。音乐光盘《老鹰捉小鸡》。

4、活动过程: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操场,指导做简单的热身动作。教师和部分幼儿首先模拟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过程,并相应的说明游戏的规则,其他幼儿认真看。老师问,你们想不想当大老鹰啊?你们想不想去保护小鸡啊?(幼儿回答,想)幼儿的气氛被调动起来了,积极的踊跃的想参加到游戏中去、游戏分组将全班幼儿分成两个小组,选好了谁当老鹰,谁当鸡妈妈,其他的小朋友都带上了小鸡的头饰,第一个小朋友是鸡妈妈,她伸开双手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们,小鸡们紧紧地抓住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在妈妈的保护下,和其他的姐妹们一起躲避老鹰。开始游戏,哨声一响,游戏就开始了。在音乐的配合下,老鹰和小鸡们都忙活起来,老鹰很凶猛的扑过来,鸡妈妈们也勇敢的和老鹰周旋,孩子的眼睛都睁的大大的,紧紧地跟着鸡妈妈,全体幼儿一起唱着儿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啼,小鸡挤得砰砰飞,咕咕咕传消息,快过来,躲在妈妈翅膀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啼,小鸡挤得砰砰飞,咕咕咕传消息,快过来躲在妈妈翅膀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关键词】教案;设计;高效

1.前言

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课程内容准备教案,并根据教案准备的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系统、有逻辑性的教学;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此,如何设计该课程教案就是摆在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之前,必须全面了解课程内容,并进行相关信息和资料的补充,充实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对于口语课程的教学来说,普遍采用的是交际法教学,而交际法英语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交际能力的学说。按照范埃克对交际法教学大纲的阐释,交际法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群体、语言活动、话题、场合、角色、语言功能、具体意念等方面。本文就根据范埃克对交际法教学内容的阐释来探讨《大学英语・口语》的教案设计。

2.明确接受教学的目标群体

在设计口语教案之时,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接受教学的目标群体。范埃克把目标群体分成了四类,其中之一便是“对象与讲外语者的接触,总的来说,是表面的,非专业性的”。 这一目标群体的描述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比较吻合。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口语教学时必须根据这一群体的特点和对语言掌握的程度来进行授课,以此保证授课的效率和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

3.根据课程内容安排语言活动

口语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交际。范埃克对语言活动下了个定义: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对话,即说和听。说指的是能够表达话题内所列的内容;听是能够听懂别人就话题所作的回答,以及飞机场、火车站等的公共广告等。根据范埃克所述,在运用交际法进行口语课程的教学时,听和说的能力是同等重要的。要能听懂,才能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可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组或者几组对话,让学生在两人一组的对话练习中或者多人对话中理解对方,并流利地进行交流。

4.确定交际法教学的话题

最为重要的内容便是确定交际法教学的话题。话题是学生进行交际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范埃克把话题划分为十四种:个人情况、休闲娱乐、旅行、卫生保健、购物、问路、气候等方面。这些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因此,教师可根据授课的内容和需要,设置一个或者几个话题内容,供学生练习。

5.根据对话的内容安排角色

在设置了对话话题这个大框架之后,教师应根据对话的内容安排角色。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和对话需要,合理设置角色,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角色的表演和塑造,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6.安排对话发生的场合

在设置了合理的角色之后,教师应安排对话发生的场合。由于是大学英语教学,因此,对话发生的场合一般是在教室内。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对话表演;也可以把课堂内的桌椅移开,留出一块空地供学生表演。由于课堂教学场合的限制性,这里就不再展开阐述。

7.教师就语言功能和具体意念进行说明对话要求

在话题、角色、场合都设计完毕之后,教师应就语言功能和具体意念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流畅、高效地完成对话。范埃克将语言功能分为了六大类:传递和获取事实信息;表达和了解理智态度;表达和了解情感态度;表达和了解道德态度;社交。根据这六大分类和话题内容,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课堂对话内容所代表的语言功能是什么。

比如,如果交际教学的话题内容是问路,那么它所代表的语言功能便是传递和获取事实信息,是以询问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再比如休闲娱乐的话题,则是以表达和了解情感态度为主。掌握好语言的功能对交际法教学非常必要,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抓住交流的目的性,有效完成交际。而具体意念指的是与范埃克提出的十四个话题相关的词汇,并以句型方式提供上下文内容。所以,在进行对话练习之前,教师需根据对话内容列出此项对话所要使用到的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型,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和感受。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熟悉相关短语和词汇,并进行操练,掌握用法,在实际的练习中高效率地掌握知识点。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对话练习提出要求,尤其是对“说”提出具体要求。范埃克对“说”的要求是:以合理的速度、用足够的精确性和合理的正确性表达自己。

8.话题表演结束后,对学生的整体练习进行评价和总结

最后,在话题的表演进行完毕之后,教师需对学生的整体练习进行评价和总结。表扬学生在口语练习和对话操练过程中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在课堂口语训练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9.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现如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英语》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教学任务,担负着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使命。既然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那么,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就十分必要。

《大学英语・口语》教案的设计和撰写有多种方式,无论以何种方式设计教案,其主旨都不能背离“让学生勇敢地开口说英语、用英语表达自己”这一基本要求。因此,话题的内容、角色的分配、合理的课堂教学形式等都是《大学英语・口语》教案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合理设计教案,让学生在实际的口语练习中逐渐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让说英语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第1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难点: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学生举例说明。

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互动新授

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作)。

(2)组织交流。提问: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你能根据刚才的操作把自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1)操作感知。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

(2)组织交流。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认识奇数、偶数。

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O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数。

教师提示: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l来表示奇数。

举例验证。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728是2的倍数,728是偶数;245不是2的倍数,245是奇数……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

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O。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做完这些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如有的学生说: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的倍数不是看数位中是否含有5,而是看个位是否是0或5……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举例说明判断奇数和偶数的具体方法。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每道小题的思考过程,特别要让学生详细说明第(3)题的解题策略。(先想个位是O,再想百位是1,十位是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