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效资产管理

有效资产管理

时间:2023-01-04 16:09:28

有效资产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38―02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国有资产是国企、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各社会团体的重要资产构成,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事业单位正逐步增强科研水平,这是基于人才提升和设备性能提高的,因此,这些单位所占用的国有资产在数量、结构和使用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数量上,国有资产总量增长较快;结构上,增加了精密、大型设备和无形资产;使用上,则出现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现象。这些资产为各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许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核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规范、管理薄弱现象也一一呈现出来,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并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事业单位如何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已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具有局限性,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现行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资产“无偿使用”的局限性日益增加,导致资产收益无法实现。随着我国财会制度国际化,改革的稳步进行,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都在不断地更新、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修订中。现阶段,事业单位缺乏资产使用的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资产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

1.2资产配置不够合理,资源闲置浪费严重

近年来,随着国家通过基本建设项目、修缮购置类、非营利性机构启动费等项目对各类科研事业的大力支持,这些单位的设备也逐渐增加。但是,由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和使用的无偿性,导致单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在资产的购置上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大量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对资产缺乏及时的维护保养,超常规、破坏性的使用,影响了资产使用效果和寿命,资产的利用率低,资产的购、管、用脱节。

1.3无形资产基本处于无监管状态

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为事业单位重要的资产未在单位财务账中进行反映,未纳入资产管理部门管理范围,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成果转化率低,基于无形资产产生的成果转化收入未有效监管。无形资产的无序管理将最终导致该部分资产贬损和流失。

2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2.1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完善制度建设

(1)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观念和意识,提高重视程度。

意识决定态度,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首要的是增强管理意识。资产管理不是靠一个人、一两天就能管好的,要靠大家一起团结合作,共同努力。资产管理人人有责,特别是单位负责人负有资产管理的主要责任,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要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个拥有国有资产投入的单位,应该自上而下形成一股国有化意识强烈的主人翁态度,各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加强沟通,增强管理意识,避免购置的随意性、盲目性、短期性;充分利用好每项资产,避免国有资产闲置,杜绝浪费,每个人在参与使用国有资产的同时也应做好资产的管理、保护工作,争取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用。

(2)对全部资产进行分类管理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

目前,在我国《会计法》中,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在最新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也对国有资产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对各类资产的财务核算工作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性的意见,我们的资产管理工作应严格按照上述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要求进行分类管理、明细核算,定期检查清理,以便于统筹安排和调配使用。

2.2切实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局限原先的数据统计整理,传递资料,还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分析,为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必须建立人员素质管理制度,应对管理人员的选调、培训、考核、奖惩形成制度。管理人员上岗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并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技能。有了先进的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还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因此,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

2.3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速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随着财务的电算化核算的推进,固定资产的管理也需要推进信息化管理。以武汉市为例,原先的固定资产卡片已经由固定资产的电子卡片代替,也就是固定资产的“电子身份证”来取代,这是由武汉市财政局资产管理部门提供的资产管理软件来实现的。把固定资产的信息利用卡片的形式输入电脑,对其信息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和上级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在同一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操作,固定资产的管理数据也可实现上下级单位的信息共享。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不仅加快了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还可以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进行信息化管理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报废等增减变化信息直接可以在电脑中反映出来,如此的业务操作流程,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也减少了原来人为沟通传递信息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并且取数变得更为简单了。

2.4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责任到人,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盘点一般采用定期盘点的制度,一年一次,这远远不够。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的入账手续,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完善固定资产的台账、保管账、出入账登记等管理账簿的建立。并且制定定期核查制度,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的重点,事前、事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2.5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将目标和结果和谐统一起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通过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明确资产绩效目标。

预算绩效管理强调“花钱理少、办事更多、办事更好”的理念与当前中央提倡的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有关精神以及社会公众的期盼不谋而合。因此,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明确资产绩效目标是非常必要的。目标管理是绩效管理的基础,也是资产管理的基础。制定资产管理的目标要切实可行,要与事业单位发展目标、发展规划保持一致。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体系,促进资产绩效发挥。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和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易到难、由重点到一般、由共性指标到个性指标展开,逐步建立起指标明确、量化科学、特性鲜明、易于操作的通用指标体系。

(3)完善配置标准,以制度做保障,实现资产配置绩效管理。

目前武汉市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标准随同预算管理文件下发各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该标准比较全面的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必配资产,缺点是没有随着市场行情及时更新,因此“标准”价值稍显滞后,超标准配置资产现象时有发生。为杜绝此类现象,各主管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文件要求及时出台本单位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制度,在年初目标确定后,严格按预算和相关标准执行,加强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

(4)年度资产绩效考评结果与年度部门决算相结合,纳入年度综合考评。

第2篇

(一)实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强化单位责任意识的有效手段

把资产的管理与绩效评价机制相融合,使资产管理与各企业各部门实际利益相联系,不仅有利于增强各企业各部门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责任意识,而且对于管理绩效理念的提高也是十分关键的。同时各单位也会受其影响,不断地激励本单位努力的把对资产管理的理念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和动力。只有这样,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才会真正走上自发、主动、积极管理、勇于管理的道路。

(二)实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的必要方法

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并不是简单地以评价的结果衡量某个单位资产管理的水平高低,评价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对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上级部门可以根据各个单位所填报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信息的情况,从而对企业和部门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管理者既可以清晰地发现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也能够很好的将每个单位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和分析,从而达到对资产的总体情况、分类情况、分布结构等信息更加全面准确了解的目的。正是在此基础上,才能使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得以有机结合,这对于实现资产配置的合理引导和调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三)实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推动预算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依据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预算管理是进行资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而资产管理是进行预算管理重要依据。在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及时提供准确、完整的资产情况分析,只有这样才会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真正的融合,这样不仅可以作为编制预算、配置资产的依据,对于预算编制的细化也是十分有利的。与此同时,通过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开展,用指标体系来分析比较各单位资产配置以及资金的使用状况,很容易发现资产配置的公平性以及资产组成结构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就为更好地开展资产绩效管理指明了方向,打下了基础。因此,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纽带,是实现预算管理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重要依据。

二、国有企业资产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方面所存在的不足

持有某个特定的资产组合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国有资产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但是企业在资产的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隐患。

(一)产权问题

根据我国现如今的实际情况,很多的地方对于公共产权主体不是很明确,这就导致监督成本的不断增加,公共产权的外部性,甚至有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引发道德风险等问题。在国有企业特别是设立时间较长的国有企业中,还存在大量的国有划拨、调配资产,历史原因形成的产权不明晰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资产管理者与资产所有者权责不明的缘故,使得资产的收益与损失不能很好地与管理者的利益相联系,这就会使管理者在资产管理中的出现短期化决策,使得国有资产在管理方面的个人化行为严重缺失,造成资产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

(二)约束问题

企业内部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在机构设置、制度建设、职能定位方面还不健全,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综合的资产管理部门。同时,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对资产的管理者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因此在资产的使用、处置过程中,滥用、私分、变卖国有资产的情况屡有发生,且无有效地追偿、惩罚措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运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有资产的使用都是无偿的,至少是没有充分考虑其成本的,因此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者对资产的运营效率并不关注,再加上资产的管理观念落后,管理运营机制不健全等缘故,效益不好的企业难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效益好的企业避免不了投资冲动、过度配置资产,出现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等现象。

三、如何构建国有企业资产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有效地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国有企业管理者进行资产管理的重要工具,只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资产管理者的权、责、利进行规范和明确,才能对资产的管理进行有效地规范、监督、约束,提升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最终实现资产的有效利用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更新观念,领导重视是基础

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程序复杂、具有很大利益相关性的系统工程,评价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的决心和力度。各企业应把资产绩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一把手亲自抓,根本转变以往重投入、轻管理的思想。

(二)实施方法至关重要

为了使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真正发挥作用,首先是要制定好绩效考核的目标,科学有效的考核目标才能使得绩效考核变得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了确保绩效评价在推行过程中能够更加公平,所以要对绩效评价进行反馈和更新,加强绩效评价监督工作。必须根据评价结果对过去的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深刻分析和总结,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才能使绩效评价对资产的管理产生应有的促进效果。

(三)绩效评价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要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要为管理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支持。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要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资产的安全关系到绩效评价,只有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要保证国有资产的经济性,资产的经济性指标,主要是指企业在资产运营管理中要对其经济效益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例如对于资产处置的价格以及租金等收入;要检验资产配置的合理性,通过对产能、有效作业率等一系列非经济性指标的分析,评价国有企业资产是否合理,评价投资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内容还要包括对资产要有目标性,国有资产的最终目是为国家人民活动提供各项物质保障,为国民的生活提供便利基础,因此,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在进行国有资产评价时,还要对国有资产利用的最终结果进行考察,细化国有资产评价的内容。

四、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137-04

国有文化资产作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形成的一块特殊资产,在我国转型过程中进行改革意义重大。在具有文化属性的国有资产改革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既有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相同问题,也有文化单位所具有的特殊问题。其中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问题是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改革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笔者力图在对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改革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和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提出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改革历程

1.1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1.1.1 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开始,文化市场地位得到承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也不断向前推进,文化事业出现了复苏与空前的繁荣。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为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1980年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地位得到承认。

1.1.2 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文化产业概念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自身的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认可,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除了上面属性依然存在外,还有其产业属性的一面,还有其价值规律发挥决定性作用(指在部分领域)的一面。这一阶段文化事业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焕发出了蓬勃活力。据统计,从1990~2002年,我国的报纸由1 576种增至2 111种,增长34%,总印数达351亿份;各种期刊由6 078种增至8 899种,增长了46%;图书从74 973种增长到154 526种,全国建成了一批大型书城,各种形式的连锁店4 000多家,图书网点7万多个,图书销售额增长了12倍;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从1 000个增加到1 988个,广播节目套数由645套增加到1 777套,电视节目套数由512套增加到1 047套,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从73%和80%增加到90%以上;有线电视从无到有,全国用户达到9 000多万;2001年中国音像市场销售总额达到200多亿,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 000倍。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体现为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扩张。到2002年初,共组建了包括中国广电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文化集团70多家,这些集团的组建,探索了文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加快了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多出优秀作品和人才。

1.1.3 文化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明确。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十六大以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实施重点更加明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顺利推进。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进一步深化,思路进一步清晰,方向进一步明确,方法更加细致,步骤更加具体。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讲,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深化和明确,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要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这也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提法,它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入,直指事物的本质。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理论上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改革的实践有很大突破,最主要的是试点工作顺利开展。2003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专门研究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国有包括北京、重庆、广东、深圳、沈阳、西安、丽江在内的九个省市和39个宣传文化单位参加了改革试点。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为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做准备。

1.2 我国国有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按照我国改革开放的整体战略安排和进度,在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和积累了大量经验后,作为我国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文化资产开始了全面改革。

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同时要求“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要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塑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领域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国有文化资产总量不断增加,资本运作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为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健康有序进行,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了《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通知》。

1.3 国有文化资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面展开,国有文化资产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国有文化单位通过改制形式实现转制成为企业,进行企业化运作,以国有文化资产带动社会资本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否实现国有文化单位的顺利转型直接影响到国有文化资产改革成功与否,国有文化资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2.国有文化资产改革发展现状

2.1 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文化产业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投资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格局。以甘肃为例,截止2006年底全省3 667家文化产业单位中,国有企业为1 304家,其他形式的企业为2 363家,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单位总数的35.6%和64.4%。其他形式的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增加值达到59.36亿元和10.9亿元,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单位资产和增加值的50.8%和50.14%。使各类非国有单位拥有的资产和实现的增加值分别达到全省文化产业资产和增加值的一半以上,进一步表明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国家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格局。2006年5月19日召开的第二届深圳文博会上公布的《中国文化产业2006投融资项目手册》中包括2 076个文化产业征集项目,921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选编项目,总金额700余亿元,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分为出版发行、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和文化旅游等7大类。

2.2 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逐步加大

文化融入国家软实力,体现了综合国力的增强,

随着文化进入国家的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体现,各地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逐步加大。

2.3 改革步伐加大、宏观管理出现跨越式转变

当前文化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中的主要要素,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强化市场主体,以此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宏观管理出现跨越式转变。

2.4 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投融资过分依赖政府,投资主体单一,民间资本与外资投资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十六大以后,文化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取消限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文化领域。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许多文化领域投资的主要力量。据统计,2003年全国共制作电影197部,其中民营公司投资60部,在2004年上半年生产的100多部影片中,民营企业参与制作的占80%。在每年一万部集的电视剧中,民营公司投资20多亿元,民营影视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力量。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文化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了到资本市场融资。截至目前,在深、沪两个资本市场上市的有50余家公司涉及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板块初步形成。

2.5 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大力推进依法管理。

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推进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制定和颁布。据统计,有200多部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或部门规章,涵盖了舞台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如相继颁布的《著作权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管理条例》等。

3.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统一的监管体系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式是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重塑国有文化市场主体,真正做到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做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由于我国文化事业单位数量众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具特点,改制步伐不一。因此,急需有一个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系对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实施监管,防止改制过程中国有文化资产流失。同时,改制完成后国有文化资产在经营过程中更需要有统一的监管体系监督管理资产运营。

3.2 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主体缺失

我国文化单位基本是国有事业单位,国有文化资产基本归属于事业单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现了国有文化资产主体缺失现象,既不利于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久顺利。

3.3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对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的考核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进行绩效管理,由于我国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入阶段,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国有文化资产运营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无法对数量庞大的国有文化资产运营进行科学的、可行的绩效管理,严重影响了国有文化单位的改制工作和国有文化体制改革。

3.4 对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事业单位的观念中,认为文化产业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性质和规律,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5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困难较大

由于缺乏文化资产绩效管理,改制后的文化企业在运营中对运营效率,实现经营利润,股东得到良好回报无法有制度保障,势必会影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阻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违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初衷。

3.6 不利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

缺乏良好的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制度,也会严重影响国有文化资产单位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不能真实反映这部分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无法给予相应的回报,不利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4.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4.1 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目标的实现

文化体制改革和国有文化资产转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有利于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国有文化资产顺利转企,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目标的实现。

4.2 有利于加强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监管

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作为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监管的主要内容,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有利于加强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监管。

4.3 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针对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国有文化资产的运营效率,快速加大文化资产规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4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5 有利于培养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才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能够真实反映这部分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5.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绩效考评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国有文化资产绩效考核,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文化资产绩效考评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成效。因此,需要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绩效考评管理,对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的绩效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国有文化资产工作绩效。

5.1 建立科学的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绩效考核管理

尽快建立科学可行的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体系,明确监管主体,对考核对象企业及其领导班子成员考核内容包括经营业绩情况进行考核,确定考核内容和考核制度,国有文化资产绩效管理主要包括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四方面内容。在进行绩效管理时要制订科学的、合理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包括计量指标评价标准和评议指标(非计量指标)评价参考标准两类。

5.2 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绩效考核,实施薪酬管理

对国有文化资产实施绩效管理,领导人绩效考核是其中只要内容,包括领导人年度业绩考核和任期业绩考核。在年度业绩考核方面,制订年度业绩考核指标、考核程序,对企业领导人进行年度绩效考核。在任期业绩考核方面,制订并签订任期业绩责任书,明确任期业绩考核指标。通过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绩效考核,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与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奖惩挂钩的考核制度,实施薪酬管理。

5.3 注重培养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的竞争实质上人才的竞争,因此,要着眼长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人才效应。通过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绩效考评管理,任用懂管理、有能力的人才管理国有文化资产,培养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才,提高国有文化资产的运营效率。

5.4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立法工作,确保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绩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由于国有文化资产改革是一项新工作,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都在逐渐摸索和研究过程中,目前,尚未形成成熟、完整的制度框架。加上国有文化资产规模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因此应该在总结我国文化资产管理改革和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中的经验,尽快出台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诉性的《国有文化资产法》等相关法规。这些法律的出台,将有助于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绩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2月.

[2]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通知,财教[2007]213号.

[3]“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09.13.

[4]范鹏,周小华.2006年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总报告[R].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 医院 无形资产 构成 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医疗卫生领域面临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医院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改革日趋深入。无形资产在医院经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医院重要的经济资源。作为科技密集型行业,医院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很高,其不仅能为医院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提升医院技术经济实力、筹集运营资金、开展对外投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认识和重视医院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地位,对医院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管理,对于新形势下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医院无形资产的特点及构成

对于无形资产的概念,许多学者及机构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评估准则》以及新《医院财务制度》均对无形资产的概念进行了描述,虽然对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一致认为,无形资产是无实体性但有经济价值的资产。无形资产除了具有一般资产共性外,还具有其自身一些明显特征:(1)产权的独占性。无形资产的产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他人侵犯。(2)价值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的价值不易估量和确定。(3)超额盈利性。无形资产固有的高科技含量和独家垄断优势铸就了无形资产的高收益性。(4)使用的长期性。无形资产的优越地位形成后,可在较长时间内发挥效用,持续地创造价值。

无形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无形资产的特征,医院无形资产涉及的范围很广,堪称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笔者试作如下分类:(1)名称标识类无形资产。如医院名称,作为一种特定的标记,具有相当的市场价值。(2)声誉类无形资产。医院声誉是因医院医疗水平、服务质量、管理方法、医院文化等因素形成的在人们心目中的一种整体形象,良好声誉能取得社会的信任,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技术知识类无形资产。包括医院申请的各项专利;医院发明和掌握的不公开的专有技术;医院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技术专著等。(4)政府特别授权类无形资产。如医院拥有的可以从事某些特殊诊疗工作的权利,新技术新药剂开发运用的特许证,土地使用权等。(5)信息网络类无形资产。包括内含巨大医疗技术科研价值的病案资源;医院具有的与相关单位良好协作关系;医院长期形成的科技情报信息网络等。

2对医院无形资产实行有效管理的策略

长期以来,医院在资产的管理上,总是偏重于有形资产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优势认识不足,无形资产意识十分淡薄。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管理分散,制度不健全,资产评估和核算不规范,资产保护防范意识低,忽视无形资产运营等问题,无形资产在医院经营中的作用没能得到有效发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院管理层应充分认识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采取得当措施,使无形资产能够进入科学管理状态,并发挥效益。这对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医院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2.1加强宣传,强化无形资产管理意识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是当前医院在无形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医院很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使资产管理者及广大员工全面了解无形资产知识及相关法规,充分认识无形资产对于促进医院发展的巨大作用。医院资产管理者及广大员工应彻底转变重有形轻无形的传统观念,增强无形资产意识,为无形资产管理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2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为加大无形资产管理力度,医院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医院无形资产实施综合管理,包括对医院所有无形资产的开发、引进、投资进行总体控制,协调各方关系,维护医院无形资产安全,考核无形资产运营效益以及其它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从医院的发展需要出发,健全医院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对无形资产核算,无形资产登记、清查、处置、报告、档案管理,无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统计,无形资产审计,无形资产保护,无形资产考核等进行制度规范,使医院无形资产管理有章可循,促进医院无形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2.3开展无形资产的有效营运,增加医院收益

无形资产必须在医院经营中充分运用,才能为医院创造价值。具体途径有:(1)独占使用医院无形资产,在一定时期或地域内形成对市场的控制权,获取收益。(2)医院不独占使用,将部分无形资产商品化,通过对外转让获取收益。(3)医院将部分无形资产要素整合,特许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经营,可以收取加盟费和按使用无形资产的多少从营业收入中提成。(4)投资参股,医院将部分无形资产资本化,对外组建新的经济实体,获取投资分红。

2.4重视医院无形资产的评估与核算

合理评估医院无形资产价值,对医院投资发展、提高声誉、增强实力等具有重要影响。医院无形资产评估十分复杂,关键是要合理、准确地选择评估方法。《资产评估准则》规定的评估方法包括重置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医院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无形资产及其评估目的,进行选择与应用,增强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医院财务部门要重视无形资产的核算,严格按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法规的要求,建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体系,对无形资产的取得、转让、对外投资、接受捐赠等业务活动进行科学的会计处理,真实记录和反映医院无形资产的变化情况,并在年报中对医院无形资产信息予以合理披露。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结合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引言

自我院转编改制以来,由于我院资产监管乏力,资产管理改革明显滞后,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改革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影响了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随着我院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的完整性、公开性、公平性、效率性特点日渐突出,要求资产和预算的结合更为密切。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资产管理实际是经费的存量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从长远来看,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对加强我院资产管理工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深化高职院校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我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现状

我院办公地点分布广、变化大,组织层次复杂,机构设置调整、人员内部调动频繁,职能部门分割,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购、存、用信息脱节,原本集成连贯的业务被人为地割裂成多个环节。学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产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资产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财务数据、政府采购、资金结算、资产管理集中不起来,致使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掌握资产使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我院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以投入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模式,即以控制超支为管理重点,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偏重于控制投入(支出)的增长幅度和数量,在预算执行中强调按照预算规定的项目和数额执行支出。对于资产管理来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至多只能关心资产的边际增量问题,很难对资产的存量实行全面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资产部门也没有参与预算编制,未把存量资产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更谈不上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问题。

三、我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院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关联度较低,一方面,我院资产管理存在制度不健全、基础薄弱、数据更新不及时、存量不实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部门预算的编制中,往往只强调经费的分配控制,对预算部门存量资产的多少、存量资产的分布和使用缺少明晰的信息。

1.资产管理观念较淡漠,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受计划经济体制思维的影响,我院对资产的认识依旧停留在政府财政拨款的层面,非盈利性使我院对资产的管理缺乏经营理念,存在重预算编制、轻资产管理的惯性思维,部门之间普遍存在争预算、争经费而轻视资产管理的现象。我院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忽视了办学成本效益分析,缺乏资产使用协调机制,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不高。传统预算重点考虑未来的收入和支出,忽略对现有资源的关注,从预算编制到执行的整个过程,我院都没有或很少考虑存量资产的实际情况。资产管理也未形成涉及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的实物动态管理制度。

2.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分工导致业务脱节

一直以来,我院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就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在业务交叉领域,各部门过分强调各自的分工与职责,未能进行实质有效的衔接和沟通,部门联动效应也未充分体现。由于没有掌握我院存量资产的实际情况,财务部门在审核资产购置经费预算时就未曾考虑增量资产配置与存量资产的匹配关系,结合本院具体实际不紧密,常常是凭经验审减预算。资产管理部门虽掌握了我院的资产信息,但并未参与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仅仅是被动地配合财务部门提供一些基础数据。部门职责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

3.资产分类代码标准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统一

财政部和教育部沿用不同的资产分类标准,资产管理部门依据的资产分类编码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会计科目不一致。高校在资产管理中是按照教育部高教司编制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第三版)将仪器设备分为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行政办公设备共七大类; 而财务部门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将仪器设备分为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两类,彼此之间也无明晰的一一对应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有效的分类统计依据,给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对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造成资产上报工作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四、我院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建议

高校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是密切相关的,科学的预算管理是促进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能提高资产配置的质量;而科学的资产管理又能为预算管理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1.理顺我院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

高校的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决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即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明显不同的侧重点。资产管理主要是从资产的实物形态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包括资产购买前的招标、论证以及购买后的验收、使用、维修、调配、报废等管理工作,资产管理是涉及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的实物动态管理。而有关资产的财务管理,则更多地偏重价值形态方面的资金流动态管理。资产、财务有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财务状况反映的是资产经营结果,资产状况反映的是财务管理水平。资产管理部门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要与财务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各类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应当与财务部门年度决算报表一致,各类固定资产实物价值应当与账面价值一致。

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资产管理联动机制

目前,学院赋予了财务处全面管理资产的职责,学院应充分发挥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资产管理联动机制,促进各部门积极配合、有序运转、规范管理。一是在预算编审时参考资产实际存量,以增量调节存量;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强化预算的刚性和约束力;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将审计的端口是移至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环节。二是明确资产使用单位的管理责任,建立资产绩效考评和资产管理奖惩机制,加大对使用单位的约束力;在资产管理中引入经营理念和成本意识,减少资产闲置浪费;逐步推行资产的有偿使用,对各单位超过配置标准的资产,收取资产超额使用费;三是对资产采购,尤其是大型、重要的资产采购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资产充分发挥使用资产和经济效益;建立资产的合理调剂、共享共用机制,实现资产整合和优化配置;定期对我院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资产存量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完善报废制度,成立专家鉴定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处理报废资产。

3.制定科学的资产配置体系,完善资产配备标准

建立健全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包括人均标准、部门标准、结构标准以及配置资产的费用标准等。坚持资产配置与部门履行职能相适应、管理标准与技术标准相关联,数量标准与价值标准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分析存量的质量、结构和分布情况,各部门完成工作任务,履行管理职能须占用资产的合理额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配置、统一处置,杜绝超标配置和重复配置,从源头上解决资产占有不公的问题,实现不同部门之间资产配置的公平、合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必要的资产调剂制度,对配置标准实行动态管理。制定新增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各项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定额以及配置审批办法,建立配置标准公正、配置手段科学的资产形成机制。利用预算的手段,对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对设备的性能、规格要求按使用者需要、未来事业发展需要配置,同时考虑学院的财力许可。

4.整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高度共享

在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建立协同关系,制定统一的信息编码应用标准规范,整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资产管理网络化平台,与财务管理系统有效地对接,做到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的数据共享,确保基础数据真实有效、准确一致,便于适时对账,实现资产信息共享和全过程在线跟踪控制,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预算编制精细化管理。在资产存量系统摸清的基础上,为预算编审、政府采购和资产日常管理提供“准确、细化、动态”的信息支撑,对创新我院资产监管手段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相互监督,实现阳光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即时共享非常重要,将有助力于突破性地实现资产与财务明细账的一致,为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进一步的信息保障。

五、结束语

我院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进步和成就。但是,要真正使我院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的结合落到实处,还必须继续努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采用新的技术,改善各个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明太,李春龙.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模式分析[J].商业时代,2012(17):94-95.

[2]尚慧.浅议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和途径[J].现代商业,2011,(26):129-130.

[3]赵桂云.浅谈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必然性[J].理论界,2007,(12):245-246.

[4]李滟.论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4):49-52.

[5]邢瑞红.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长效机制[J].西部财会,2009,(11):32-34.

[6]陈彦清,陈清毫,张界新.基于预算管理为中心的高校资产管理新思路[J].会计之友,2009,(5):30-31.

[7]李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理论界,2012,29(10):217-219.

第6篇

关键词:文艺团体;国有资产管理;有效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文艺团体国有资产,是指归国家所有的,由文艺团体占有和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项经济资源的总和,通常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和其它资产等。主要包括国家划拨的、组织收入形成的、接受捐赠的资产和其它确认为文艺团体所有的资产。目前在文艺团体国有资产的实际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以便文艺团体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国有资产,提高其使用效益,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化、 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实现保值增值,为文艺团体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一、文艺团体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一部分文艺团体已经完成转企改制,其中地方性文艺团体占据很大一部分, 比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江苏演艺集团、吉林歌舞剧院等。但文艺团体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文艺团体的国有资产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拨款或划拨形成,不计提折旧,也不核算使用效益,因此,文艺团体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乏产权意识,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忽视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和重要性。重支出轻回收、重购置轻管理、重更新轻保养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在资产的具体使用中,又缺乏系统、严密的监督机制,造成国有资产的自然流失。

2.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文艺团体国有资产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其所有权在国家、管理权在文艺团体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使用权则在具体的演出部门,这样的三权分离造成文艺团体的外部难以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运行机制,内部又分工不清,职责不明,难以形成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

3.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长期以来文艺团体实行的是财政拨款、计划划拨、部门和单位无偿占用的事业型机制。这种机制既没有严格科学的经济核算,也没有按市场规律进行资产评估和变动,更不可能将自身运作创造的价值及时有效地进行再投入。资产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管理松散,部门重复购置,随意处置资产的现象较为普遍,资产入账手续不严,账外资产大量存在,资产报废、报损、外调、变价处置等审批手续不健全 ,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4.国有资产闲置、浪费严重。文艺团体资产大部分来自财政的无偿拨款,一些文艺团体不管实际可能,相互攀比,贪大求全,以求国拨经费总量的增加。文艺团体国有资产的重复购置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部门宁让资产闲置,也不允许其他部门使用,形成一方面国有资产被闲置,另一方面还要申请经费重复购置,又由于日常管理维护往往难以到位,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闲置和浪费。

二、文艺团体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转变国有资产管理观念,强化责任管理意识。文艺团体应转变国有资产管理观念,强化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树立责任意识。运用市场机制,结合团体长远发展,合理配制和使用资源。要做到领导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尽职尽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促进团体事业的发展。

2.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明晰职责权限。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加强资产、财务、预算管理的契合度。通过对国有资产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及时反映国有资产的增值及折损状况,为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进而通过合理的预算编制控制国有资产的购置。同时,明晰各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 ,将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部门,使文艺团体的国有资产各管理部门间职能明确,权责统一,相互保持良好的沟通。形成 “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 的资产管理体制,形成各部门各行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协调有序的良好局面。

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监督。依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结合文艺团体实际,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使具体的资产管理事务有法可依、有据可行,确保国有资产管理的良性循环。运用权限间的牵制与制约,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监督。

(1)完善资产配置制度。全局思想,科学地配置资产,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由团体的大政方略出发,深入考察研究,制定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和配置程序,使资产配置保持公平、合理、规范、有效,做到物尽其用,最大地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2)完善资产管理员制度。明确资产管理员责任制,将全部资产归位于各部门,由专人进行管理,规范登记、保管与核对、上报制度,明确入库、领用、归还流程,动态反映部门的资产存量、分布及变动情况,保证账实、账卡、账账相符。

(3)完善资产处置制度。明确资产处置条件及审批权限,规范处置程序和流程。对每一项资产处置申请,严格技术鉴定、调研和审定,确保国有资产既不闲置,也不浪费,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4)完善清产核资制度。明确资产清查的程序和规范,由团体的资产管理部门会同归口管理部门对各部门的资产状况, 包括账卡、存量、使用情况、维护情况等多方面,采用普查或重点抽查的方式进行清查。可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但应保证至少每年一次。以便及时校正资产管理中的偏差和解决资产配置运用中的问题,促进文艺团体国有资产良好、有序地运行。

(5)完善资产管理奖惩制度。明确奖惩制度,奖罚分明,对在资产管理中有较大贡献的、资产使用效率较高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对那些疏于管理,造成国有资产丢失、毁损、浪费的,要实行问责制,追究当事人责任,以保证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团队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要实现对文艺团体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关键在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精良业务、协作配合的管理团队。文艺团体应该有计划和专业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增强资产管理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提高专业业务能力。同时,文艺团体还应采取多种措施,稳定财务管理人员队伍,保证国有资产管理的可持续性。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文艺团体要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将现代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资产管理中,变革旧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促进国有资产的资源共享,实现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网络管理。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把文艺团体的体制改革纳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总之,文艺团体的国有资产是其本身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着文艺团体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文艺团体剖析资产管理的历史延循问题,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努力健全管理体系、完善制度规范、加强队伍建设,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加强文艺团体国有资产的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 促进国有资产的良性运作,为文艺团体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洁.关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探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第7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绩效评价

目前我国大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意识到了维护国有资产的重要意义,一些单位也已陆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得到完善,促进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向着更加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上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管理措施上,还需进一步完善[1]。引入绩效评价考核机制能够客观反映出国有资产的使用及管理情况,为资产管理决策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进而促进国有资产的管理实效。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原则概述

(一)全面性和特殊性原则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资源配置、为行政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对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真实可靠的反映出国有资产使用绩效水平。要想实现这一点,就一定要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出这些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需要能够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原则

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使用上,采用绩效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这主要是因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的使用没能被量化。例如,国有资产使用过后,公众对其的满意程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缺少量化过程。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指标既要包含定量的评价因素,同时还要包括定性评价因素,并且还要遵从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原则。

(三)科学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指的是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做出的预算相符,同时,与国有资产具备的性质、特征以及关系等相适应。这主要体现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绩效评价本身所具有的正确性、科学性、完备性以及从不同因素上分析的准确性等几个方面。

(四)动态以及静态相结合原则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指标所具备的内涵、数量等部分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不能进行频繁的变动。但是因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动态特征,仅从静态的角度进行评价不是很全面。因此,为了保证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其评价体系也要根据经济、政策变换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等做出适当的改进和创新,从而使其适应社会发展。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解析

(一)评价指标的分类分层

1.分类别设计评价指标

行政性国有资产管理在绩效评价上,其指标应当更加侧重于反映出行政单位对资产的使用和占有上,同时体现出国有资产的职能和使用效率上,对行政性国有资产中,是否出现浪费以及资金节省上做出评价。然而对于事业性单位的有关评价指标,应当侧重体现国有资产占用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上。确定指标标准后,对行政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时,应当以“用最小的投资得到最大的产出”作为目标,尽量使行政单位降低成本,特别是在“三公”的支出上[2]。因此,对于行政性国有资产来说,其资产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事业性单位在管理原则上有所不同,不能将其规模用多或少来形容,事业性单位在运行过程中,资金运用的越少越好。图1为层次分析法流程图。

2.分层次设计评价指标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采用分层设计的模式,也就是三级指标。要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所具备的特点、绩效评价的重点等,对指标进行设计。在行政性国有资产管理上,其指标可以被分为资产保障水平、资产运行效率、资产管理、资产管理能力以及资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效果等。在制定过程中,每个指标又可以被分为两类二级指标。其中资产保证水平可以被分为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占用公平性、资产

结构等[3]。

(二)指标内涵与赋值标准

1.资产保障水平指标

资产保障水平,主要体现的是行政事业单位所具有的资产信息。通过这个指标,结合当今行政事业单位所存在的资产需求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包括,人员构成以及具体的职责等。可以将行政事业性单位所具有的公共职能实现情况和保障工作的程度等,做出充分体现,从而有效评估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公平性。

2.资产管理能力指标

资产管理指标主要指的是,能够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运行环境做出反应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利用行政事业性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过程中,对组织建设、信息化程度、人力配备、制度规范等方面进行管理。同时,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等工作中的各项能力做出一定的考核。

3.资产运行效率指标

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的这一部分,是整个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资产在运行时,其效率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同样也是能够反映出行政性事业性国有资产使用上做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资产使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处置资产效率的评价指标以及在资产收入上的评价指标等。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现状解析

(一)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合理的国有资产配置以及使用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会根据工作需要依法配置国有资产,但在实际中,却时常出现如闲置资产、资源浪费等问题。例如个别单位配置了超大办公室,其设备十分豪华,但这些资产却并不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起到任何帮助;又比如一些国有企业中,对公用设备等不够爱惜,造成部分机械设备损坏。在添置设备时,对采购的管理也不够严格,导致大量国有财产流失。行政单位中,对资产的管理更加混乱,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存在坏账和呆账问题。以上这些问题主要都是因缺乏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所导致的。如果单位制定了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从资产采购配置到日常维护等全过程都采取高效的控制办法,势必将大幅减少资源浪费的问题。

2.缺乏有效的资产处置及监督机制

对国有资产处置不够规范,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损失的一大原因。在日常工作中,国有资产处置不够规范,不仅不利于开展工作,同时导致大量国有资产被浪费。我国对国有资产的处置有着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不按照规定办事,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造成国有资产浪费;一些单位因管理不善导致资金浪费严重,加上部分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致使一些国有资产受到破坏,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严重。还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采用典型的行政模式即只要相应的设备还在,在账上可以查到,其他的并不重要[4];还有一些单位在行政管理上的模式常年不变,这导致国有资产得不到合理分配。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资产效益不够重视,国有资产中的一些设备使用时,经常出现只管使用,不管保养等现象。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管理的优化实施策略

1.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为确保绩效评价管理的有效落实,需要具备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除设置专门的绩效评价管理机构外,还应以单位全员作为对象制定完善的制度政策。例如在新资产采购时,必须对原资产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如果需要修理则评估修理费用,如果修理费用大于重购费用,或修理后的使用剩余寿命所带来的利益过低,可考虑重新购置,由评估人员给出报废凭据后,采购以凭据申请重购资金,资产重购后上交发票及采购余额;在进行大型资产购置时,必须先对采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充分分析,并制定可行性报告,必须确保具备充分的购置价值,才允许通过采购审批。

2.强化监督,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

由管理绩效评价机构进行国有资产管理各个阶段的监督工作,同时还应由各个部门进行自检与互检,并严格执行账款分离制度,即采购人员与财务支出等工作不能由同一人执行,类似的如登记与保管等也都不能由一人执行。为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强化落实力度,因此需要在绩效评价管理开展的同时,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激发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在定期与年终绩效评价工作结束后,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如果在某项绩效评价指标中出现问题,需要找出问题所在原因,并根据原因找到责任人,纠其责任,并结合相应的奖惩机制,给予适当惩罚。如果已触犯法律,就必须纠其法律责任,依法处置。

3.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

单位通过预算管理确保资金的高效利用,保证单位的持续发展,这与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管理目标具有一致的方向。基于此单位可尝试将预算管理与国有资产绩效评价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企业可将以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依据,而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时,也可结合单位的预算管理目标。从而使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互利共生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考核机制,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这样的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帮助资产管理达到一个较为优质的绩效水平。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大力改革,从而使预算编制制度得到一定的完善,实现产业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马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20):27-33.

[2] 薛亚省,陶英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4):28-29.

第8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在飞速发展。每个行业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要想更好地立足社会,就要有立足的资本。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做好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改善企业的不足和问题,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更大提升。目前,我国各大行政事业单位的竞争也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但由于国家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导致许多行政事业性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都出现了漏洞,问题在不断地涌现,但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本文在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根据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措施,以期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水平。

1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行政事业性国有企业发展中可以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观念不足

虽然现在大部分行政事业性国有企业都在不断进行内部调整,管理工作也得到一定提升。但在管理观念上,还有很大不足。例如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一直都是延续以往的管理方式,并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改变和突破。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员普遍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所用资产和运行资金都是由国家统一拨款的,因此在如何获取盈利这一方面并没有多加考虑。国有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观念一直都比较陈旧,甚至有一些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强化企业资产管理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有些企业不仅没有改善管理制度,甚至连最基本的管理制度都没有。

1.2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缺乏整体性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机制是否科学有效,是否完整,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运营。目前,虽然国有企业逐渐在内部建立起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和资产管理机制,但这些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并不成熟,缺乏整体性。从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现状看来,大部分国有企业存在裙带关系或私人利益等弊端。因此,即使国有企业内部建立了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也不会起到很大作用,这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严密规范。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制度不严密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例如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不健全、制度形同虚设等。企业管理人员若是不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不能意识到制度管理的重要性,就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提高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水平的措施

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现状和特点,笔者提出以下的措施和建议,以期实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水平的提高。

2.1改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管理观念

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可知,正是因为国有企业的人员管理观念淡薄,才导致不少问题的出现。因此,要想将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更好地应用到企业当中,就要从改变管理人员的观念做起。为了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资产来源问题,要限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拨款,并且要有一个合理的预算,让他们认识到不能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是由国家拨款就放松管理,忽视管理机制。另外,还应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科学的绩效监管机制,确保绩效评价实施的公平性。

2.2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一个单位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得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保障员工的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因此,健全管理机制和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已成为每个行政事业性国有企业的首要任务。此外,在完善管理机制之前,就要借鉴以往经验,制定出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必要时,应派遣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培养他们的工作素养和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3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地提高竞争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其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也没能很好地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但是,只要加强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不断地完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做到奖罚分明,公平公正地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有效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就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兴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现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5).

[2]刘荣辉.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对策[J].现代商业,2010(18).

第9篇

关键词: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1、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固定资产是国有企业的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一些大型工程类、制造类企业而言,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否取得成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是我国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国有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加强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2、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模式落后时代要求

在企业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中,参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是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多数企业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依赖财务软件中的固定资产模块,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为,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台账,记录其具体的使用情况,在每月的月末向财务部上报资产状态表,财务部根据基础数据进行财务处理,在期末组织企业固定资产的盘点,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对本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的使用维护和保管工作。在此种管理方式下,首先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较大,因为资产的盘点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方式。财务部门为了制作后期的数据统计和报表,其工作量也较大,而且在固定资产的盘点过程中容易出现资产归属不明,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等,同时因为盘点周期较长,财务部门无法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动态变化情况,无法向企业的管理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固定资产会计信息。

2.2 固定资产帐实不相符

按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实物台帐和实物卡片,记载固定资产的名称、购进时间、规格、型号、数量等, 有些单位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固定资产总台帐、流动帐、分类帐内容不全。尤其对电脑、打印机等流动性大的设备疏于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室、人员的变化,某设备在哪里是否在用已经很难查清,形成长期帐实不符。

2.3 缺少合理科学的管理意识

有些管理没及时按国家要求执行。在市场经济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变动如转让、出租、置换等等,或单位合并、分立等,国家财政部已出台新的评估要求;对资产的修理或改造有不同费用界定。有的公司在机构体制改革开始时, 有些做法没及时按国家的有关要求执行,给财务工作带来不变。如设备大修费用没有控制在财务制度要求的范围内, 造成利税结算等工作的不顺。

3、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途径

3.1 强化管理意识,规范健全管理机制

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强化有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就是要在企业范围内构建固定资产主管部门、使用部门以及财务会计部门相协调的联动管理机制,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分工明确。固定资产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进行宏观层面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该仔细做账,耐心询问,勤于查问。财务会计部门负责设置固定资产明细卡,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调整或清理,适时进行针对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则应当负责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设置固定资产保养维护专员,明确本部门在帐的资产并监管到位,配合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综合管理,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设备能够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运行状态。

3.2 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验收工作

企业购人固定资产必须办理验收手续。验收人员可由企业的监察部门、使用部门及相关技术部门的有关专责组成。固定资产验收,一要核对固定资产实物与凭证所列数量是否一致,二要检查所附备件是否齐全,三要察看设备性能是否良好,四要检查价格是否明显偏高。固定资产验收完毕移交使用之前,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应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编号,且该编号应与会计核算系统固定账卡反映的固定资产编号一致。

3.3 做好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实行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专人管理、专人使用,专人保养,定人、定岗、定物的“三专”和“三定”制度,做到帐、卡、物及固定资产牌板“四相符”。对有帐无物、有物无帐的物资要搞清原因,及时上报。资产由使用单位负责按规程使用、保养、维修,保证实体完好,不得擅自处理固定资产。做到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适时改造或更新,努力实现固定资产寿命周期效益最大化。同时要根据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管理情况、技术状况、劣化程度等对固定资产优化清理。将有用的资产予以保留,将无用或利用率较低、留用价值不大的及时处理,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优良率。以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为手段,促进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最大化。对固定资产要定期清查,掌握资产使用状态,做到账实相符。若有问题依据相关程序办理手续并进行账务处理。

3.4 加强固定资产的监督工作

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要进行动态管理,实时监管,为了有效发挥企业固定资产的效用,必须严格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操作流程,企业要统一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实施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严格企业固定资产的责任人制度。保证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无盲区。制定固定资产的购置,转移和报废的标准,防止企业固定资产的随意处置。

第10篇

关健词 有效结合 统一配制 规范管理 共享共用

一、预算编制和资产管理

1.预算编制是指各政府部门、预算单位制定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年度计划的预算活动。预算编制应当遵循国家统一预算编制原则,按照规定的编制办法和程序进行。

2.资产管理是为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所开展的管理资产的活动。

二、行政事业单位完善预算编制与加强资产管理有效结合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完善预算编制与加强资产管理有效结合,有助于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实行统一安排与统筹监管,维护资产和财政预算分配的公正公平。节约资金,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并对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加强资产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整合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推进节约型单位建设。并通过结合预算资金的管理来促进预算方案的实施,保证资产购置科学、合理、处置得当,有效增加资产使用效率。

三、行政事业单位完善预算编制与加强资产管理有效结合可能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相关人员想法认识不到位。各行政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对预算编制和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单位并没有认识到编制资产预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存在很严重的“重购轻管”的现象,存在报送相关部门不及时、内容编制不全面等问题,有些单位对资产预算理解存在较大偏差,申报资产随意性较大,限制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相结合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2.预算编制品质不高,基础工作不牢固。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基础薄弱,账实不符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没有系统地进行前期调研工作,填报的资产基础数据不准确;对资产的现状了解不精确,盲目编制预算,致使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情况,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使预算中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资产使用和需求状况,造成预算编报品质不高。

3.资产配制不规范,不同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差别较大。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情况不同,必须根据各地区单位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现今并未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资产配置标准制度,现有的配置标准仅对部分房屋、车辆有明确规定,但配置的标准又与实际差距太大,大大加深了预算编审的难度。各地区、各单位资产配置不公平,还直接影响了内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增加了财政预算的负担。

四、行政事业单位完善预算编制与加强资产管理有效结合的几点建议

1.区分行政和事业单位的情况,分别制定统一的资产标准配置。结合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出各单位的配置标准,保证资产配置标准运用的科学合理化。要具体解决满足单位发展、运行需要配什么、配多少资产的问题,即要根据各单位人员编制、性质,明确各单位各类资产配置的数量、价值、使用年限等相关指标,从而有效控制资产规模,优化资产结构,防止资产资源闲置和资产投入不足影响正常业务开展的双重情况,提高资产使用率。财政预算等相关部门应积极相互配合,深入实际,以最终达到预算编制的细致化、科学化,按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公平公正、优于管理为原则,抓紧制定修改相关标准。

2.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及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建立相关人员责任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全体人员的总体认识,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工作,按要求系统编制预算,并及时申报,克服预算基础数据不实、品质不高、随意性大的问题,改变资产占用和处置随意的观点。建立相关人员责任制,主张给予管理者充分的管理自,将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的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以达到完善预算编制与加强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

3.加大力度做好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完善预算管理工作。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编制资产卡片,记好明细帐,做到帐实相符,帐帐相符,要编制资产购置分配和使用处置的明细预算,以准确反映资产增减变化,明确记录资产来源和资产去向,把日常资产管理工作程序化,把预算编制工作重视化,单位各部门要紧密配合财务部门,在充分调研取证的基础上,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编制资产预算,达到预算编制细致化。

4.加强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有效实行全程化监管。

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成立专门负责小组,以确保有关预算编制管理的政策方向,并提出预算编制的方针和程序,审查批准单位各部门上报的预算方案,根据需要就各部门预算加以调整、汇总,对汇总的预算进行细致的审核,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制本单位总预算,实行全程化监管。预算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完善审核流程,加强对资产和预算的总体监管。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预算管理的严密性,充分发挥审核监管、财务检查的作用。

5.充分发挥预算编制与加强资产管理有效结合的灵活性,构建资产共有共用体制。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需要和特点,结合各单位存量资产使用和闲置状况,合理安排,通过建立共享共用体制,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围绕总体目标要求,总体设计,分类推进,逐步完善共享激励机制,减少和避免盲目配置,避免浪费,从而不断优化资产管理,促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编制相结合,实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目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控制成本生产企业物资供应管理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同时,把降低材料成本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手段。材料成本是成本的主要构成要素,自然是控制的重点。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生产企业应如何进行物资供应管理?我认为:要高度关注物资管理的三个重要环节:计划管理环节、采购管理环节、储备管理环节,并抓住各环节的重点,才能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保证生产物资的供应。

一、计划管理环节

计划管理是物资供应工作的起点,也是材料成本的开始。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三个量的确定。

1.物资需要量。物资需要量是企业各部门在计划期内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而需要的物资数量,是物资计划编制的基础。它是以企业各用料部门计划期内提报的需用计划为基础、平衡现有库存为条件,按每种物资具体规格确定的。计算公式为:物资需要量=∑各用料部门需用量。

2.物资供应量。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关系到本计划期应该要多少物资才能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需求。计算公式为:物资供应量=物资需要量-现有库存量。Www.133229.cOM

3.物资采购量。物资采购量是在物资需要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回收复用、修旧利废、自制加工、积压改造的量而确定的。公式为:物资采购量=物资供应量-企业回收复用-修旧利废量-自制加工-积压改造量。

二、采购管理环节

采购是企业用资金向市场购买物资以满足生产需要的一种手段,它涉及物资买价、采购费用等材料成本的构成要素。尤其是买价,占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大,能导致采购成本的升降。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大前提下,降低买价是采购管理环节的重点。降低买价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通过及时付款获取价格折扣。目前,供应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供应商之间竞争激烈。一些供应商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往往在付款方式上有所优惠以鼓励购买者及时付款。如现金采购,优惠采购金额的5%;10天内付款优惠采购金额的3%;20天内付款优惠采购金额的1%等。企业如采购资金充裕,采用及时付款的方式,能获取价格折扣,降低材料买价。2、通过批量采购获取批量价差。企业的采购如果在量上能形成规模,则可以获取批量价差,降低物资买价。3、分析物资价格变动规律,在价格回落时购买。4、大宗材料和设备,用招标采购或竞争性谈判采购。5、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与之签订长期合同。当然,降低买价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任何可以降低买价的手段都是采购考虑的对象,但必须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资产管理;实践研究

一、中小学资产管理的意义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资产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维护资产安全与完整是资产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产利用率,充分发挥资产的实际效能成为学校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中小学校资产管理通常来说是指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其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指的固定资产是使用期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1500元以上)的设备,也包括单价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如学生桌椅、图书、服装等都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由于学校资产种类多,数量多,存放地点分散,管理难度较大,这也对中小学校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中小学校来说,资产投入主要靠财政拨款,如果没有科学合理地使用资产,就会造成资产闲置浪费;如果重复购置就会导致经费资金紧张,无法有效支持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教育事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对中小学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能显得尤为必要。

二、中小学资产管理的现状

1.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体系

中小学购买资产的大部分资金由国家提供,但购买后却没有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中小学校领导一般是教师出身,往往更加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对资产管理认识不够。许多学校资产管理是由后勤部门人员兼管,有的是由学校里工作能力较弱的人员负责,在资产管理中只统计登记。还有的学校虽然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并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更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管理办法,导致监管不到位,甚至管理混乱。

2.资产使用效率较低

不少学校在资产购置时,往往只是根据管理人员的决定而购置,或者只是跟随其他学校的做法而购置,没有因地制宜的分析自身学校的需求,对其可行性以及所能够产生的最大效益进行认真深入研究,使购置的固定资产本身就不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在购置了相关固定资产后,学校没有统筹规划,只被一个部门使用,或多个部门同时配置同一类资产,重复购置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甚至出现闲置的情况,导致固定资产的作用和价值降低,所以中小学校资产需要合理配置,理性配置,高效利用,发挥其实际效能。

三、加强中小学资产管理的措施

1.建立高效的资产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已经引入了许多国有资产管理软件和模式,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简化学校资产管理的工作量,有利于及时完善资产增加、使用、处置的变动信息,实现资产动态化管理。但这同样对资产管理队伍和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资产管理人员要熟悉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以及信息处理的技术,还要熟悉学校资产的特点及管理知识。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规定,应设置资产管理部门,配备资产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队伍,中小学的领导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应当正确看待资产管理工作,认识到资产管理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改进不合理的管理方式。除此之外,在进行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时,应当因地制宜,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成立校领导分管的资产监管小组,负责监督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定期清查各类资产,明确各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定的考核办法要切实有效,如将资产管理工作进行量化,纳入学校绩效考核,提高考核力度,同时安排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负责资产管理,从上到下贯彻执行资产管理制度,以此建立高效的资产管理体系。

2.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能

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要求,实施现代化教学模式,学校往往需要更多的资产投入。在既定的经费收入情况下,学校应该合理有效地配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率,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实现资产最优化,学校首先应配置能充分发挥效能的资产。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立足长远,组成采购小组对资产的可行性及能达到的经济效益进行充分论证分析,对于投入资金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可由相关机构进行专业评审,使其配置的资产能够实现最大效能。另外,对于投入资金大,操作技术要求高,使用次数不是很多的资产,在对其购置成本、维护成本和使用期限等各方面数据进行充分论证比较后,学校可以考虑租借或者外包服务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节约资金。

3.信息化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在资产管理中,建立资产管理网络平台,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资产的增减、使用、调配等情况进行及时处理,有利于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实时了解资产状况,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资产的最大效能。资产报修、申请更换等都可以在平成,便于后勤服务部门及时了解,更快捷地提供维修调配服务,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通过网络化管理,学校对各部门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也有利于促进各部门重视资产管理,增强责任意识。资产是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有效的资产管理是现代化教学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能不仅能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还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卢桂珍 单位:日照市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刘金易,王佳.关于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改进建议研究.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7).

2.杨海泉,马永忠.不断完善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教育技术装备建配管用规范化水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