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时间:2022-06-27 23:5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述评

一、相关研究成果的现状

学术界长期密切关注社会思潮的动态,尤其是在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结合研究迅速增多,并且取得了很多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社会思潮的专题研究。学术界主要是从社会思潮的内涵、社会思潮的类型、社会思潮的特点、社会思潮的本质社会思潮的形成过程、社会思潮的发展规律、社会思潮的传播形式、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思潮的应对等方面做了整体性的研究,或者对民主思潮、思潮等做了分类别的具体研究,或者针对某一群体研究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或者限于某一领域研究高校社会思潮。

第二,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必要性研究。学者们认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强化党的思想领导,有利于凝聚全社会的共识、统一人民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实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策略和措施研究。学者们提出必须坚持一元主导、包容多样的原则,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尊重文化差异,在包容多样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吸收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益成分;坚持社会思潮引领与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要提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制度、机制、阵地、队伍、环境保障;深化对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传播演变规律的理论研究,全面剖析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揭示其政治目的。

二、对未来研究思路的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但是,现有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对多样化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得不够全面和深入;二是未能直面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出现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冲击,最终实现在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达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三是重复研究较多,缺乏创新性成果。因此,有必要深化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关系的研究,针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冲击,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新途径。

第一,要深化多样化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互动作用的研究。由社会中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形成的群体,都会有各种的主张,形成一定群体范围内的思想潮流。因此,在阶级社会里,除了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外,社会上还会涌动着反映其他阶级、集团和群体利益的多样化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与多样化的非主流社会思潮既有矛盾冲突,又能够相互补充。这种互动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多样化社会思潮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提供思想养分,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主导作用和整合功能,引导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走向。

第二,要以问题导向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涵盖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对当前涌动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挑战,必须在引领理念、引领思路、引领方法、引领途径等方面进一步创新,提高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针对性、时效性、可行性。

第三,要以多学科视野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应该整合力量,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理论,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取得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龙静云,戴圣鹏,熊富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第2篇

1.调查对象:

徐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

2.调查方法:

采用自主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情况、对坚持指导的看法等。采用无记名形式,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并进行现场回收。

3.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所有问卷进行核查编码后,使用Epidata3.1录入,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

在400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女生占48.75%,男生占51.25%;在专业特征上,口腔学院的学生占7.25%,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占30%,麻醉学院的学生占17.75%,护理学院的学生占10%,影像学院的学生占15%,药学院的学生占20%;在政治面貌上,团员占62.5%,预备党员占13.75%,党员占23.75%;在年级特征上,一年级占63.5%,二年级占20%,三年级占16.5%。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情况。

在调查的400位同学中,30%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了解”(党员同学占70.83%,预备党员占25%,团员占4.17%),57.5%的同学对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点印象”,剩下37.5%的同学表示“完全不了解”。在是否会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政治知识时,20.5%的同学表示“经常”(党员占了79.27%,预备党员占了14.63%,团员占了6.10%),5%的同学表示“偶尔”,74.5%的同学表示“不会”。

3.对坚持指导思想的看法。

调查显示,90%的同学对毫不动摇的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予以肯定和认同,只有10%的同学对该问题表示怀疑。而在“你如何看待指导思想的命运”这个问题上,75%的同学认为“始终占主导地位”,25%的同学认为“会被取代”。

4.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问题上。

调查显示,35%同学表示“十分了解”,有55%的同学“有点印象”,10%的同学对该问题“完全不了解”。而在入党动机问题上,47%的同学表示“是一种政治信仰”,63%的同学表示“个人利益”,16%的同学表示“盲从”。

5.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的问题上。

有37.5%的同学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我国的改革政策“十分了解”,61.25%的同学表示“有点印象”,1.25%表示“完全不了解”。有90%的同学表示在祖国安全面临威胁时,会主动参军捍卫祖国的威严,剩下的10%的同学表示不能做到。在你是否关心国家大事的问题上,55.5%同学表示“经常”,19.5%的同学表示“偶尔”,25%的同学表示“不关心”。其中,60%的同学是通过政治课,35%是通过网络,5%是通过同学。

6.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问题上。

有99%的同学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表示高度认同,认为荣辱观的提出具有时代意义,1%的同学表示对荣辱观提出了怀疑。在遇到路上老人跌倒是否会扶的问题上,65.5%的同学表示“会”,20%同学表示“不一定”,14.5%的同学选择“不扶”。

三、讨论

医务工作者是一项神圣的职业,然而在社会不断物质化的今天,医德缺失的行为在医疗行业中屡见不鲜。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各个方面都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医学生价值观的指导作用。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了解,绝大多数同学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不是很了解,并且只有极少数同学会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对于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着手。

1.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

调查显示,60%同学都是通过政治理论课了解国家大事,因此学校应该相应的增加理论课程,从而让大学生更快的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曾说过:“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高校大学生理解和认同,就应该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理论走向具体,便于大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大学生群体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网络等现代化媒介。因此,学校科技部门可以在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如人人,QQ,微博,微信)建立相关的主页,并设置一些互动性栏目,如“典型案例辩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学堂”、“校园热点问题或事件解读”等,满足大学生思维活跃、追求个性等特征要求,活跃校园气氛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最后,学校可以举办相应的政治理论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让更多的同学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知识的认知度。

2.书籍编辑机构应该结合当今大环境对书本进行改革。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书本了解政治理论知识,因此,编撰书籍的机构应该及时的对书籍进行更新和更改,从而保证书本上政治理论知识的准确性与先进性。此外,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和以往有了较大不同,在社会大环境和教学对象都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书籍编辑机构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积极进行教材改革,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应该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要用大量有说服力的正面材料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涵,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大学生英雄们如许志伟,陈及时,方招,何东旭等为救落水儿童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这种见义勇为的伟大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

3.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榜样作用。

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文化;企业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94-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建设中,着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高职文化,提升学校的软实力。高职教育承担着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校期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加强校企文化的互动和融合,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主要共同点有:

1.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二者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都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都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高职院校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企业主要是在使用过程中培养人。前者是让人具有使用价值,后者是进一步提升使用价值的空间,二者的作用力均在人的内在价值上。

2.同属于组织文化。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属于一种组织,其文化的形成、传播都有自上而下的宣贯和自下而上反馈,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约束、规范行为,都具有规范、导向和凝聚的功能。

3.具有类似的结构。都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为学校和企业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基本的场所和平台等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能够维持学校和企业正常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调动人的积极性;精神文化是核心,在文化活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提炼、凝结,形成学校或企业的文化品牌;行为文化是重点,是学校或企业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部分。

4.具有类似的功能。学校或企业的文化都是在一定区域内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对本区域的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文化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各种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财富,是一个学校的历史沉淀和底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是企业为达到经营成功所共同遵循的、反映企业一直的价值观念,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核心价值观。

主要区别点:一是学校文化是教育文化,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营文化,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需要追求利润,讲求经济效益。二是学校作为知识的前沿阵地,文化对社会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而企业文化对社会的辐射作用相对较弱。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校企文化的互动和融合

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被公认为高职教育办学的必由之路。为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引进企业文化,学生能否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具有重要影响。将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引领的企业文化引进高职院校,构建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统一的高职教育文化,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的环境。

1.用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校企文化互动指引方向。思想观念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集体的发展程度。高职院校肩负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要想做强、做优、做大,就必须以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校企文化互动,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企业文化引进策略,应对不断变化的严峻形势,破解高职教育面临的各种难题。校企文化合作应彻底打破传统式的建设模式,新的文化建设理念应该是围绕专业性、实践性而展开。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校企文化互动凝聚力量。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投身校企文化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广大职工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个人的前途充满希望,最终达到了以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目的。要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锻炼学分与教师业务工作和职称评审挂钩,教师去一线学习企业文化,然后将企业文化带回学校,带到课堂;同时通过教师牵线搭桥,直接邀请企业骨干到学校为学生授课。

第4篇

李强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基金项目:注:课题名称:“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探究”项目编号:12525112 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

校科研项目。

摘要:新时期高校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键的教育更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和学生工作之中,本研究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的总体研究和总结,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大众化的观点,并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的特点研讨了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价值,提供了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措施,希望能够对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构建和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尽一份努力。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大众化;校园文化;网络

1.前言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放在

首位,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出对大学生规范和指导的价值,促

进大学生行为、认知和思想全方位的发展。特别在当前,大学生

中出现各种思想波动和行为异常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使大学生

做到进一步地综合发展,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整而全面

地建立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这就需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

到大众化,使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进而

实现思想和认知的转变,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更好践

行,在完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前提下,加速对大学生全面

地培养和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必然性

当今社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只有在拥有完整

的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恰当的

发挥才能,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朝着共同的方

向努力。大学生要胸怀天下,完善自己的人格,全面发展,注重

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丰富头脑,同

时,也要广交贤友,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重视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应该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全面落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去防止大学生出现以小我为中心,短期的理想目标,而是要将个

人理想和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一个远期的,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只

有民族的理想实现了,个人才能得到利益最大化,只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落到实处。

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一个庞大的系统和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才能够得到保证和实现。当前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更要解放思想,与国际接轨,辩证地

看待各种新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要通过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构建使大学生规范自己的人生态度,进而实现自身的发

展。

3.高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措施

3.1 建构高校通俗化的政治思想工作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

只有通过全面而具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才能构筑出合理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也才能实现在高校范围内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建构高校通俗化思想政治模式的主导

思想是告别传统工作中单调而枯燥的理论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

的方式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的工作模式可以达到

对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观意愿,并可以从综合

的层次上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形

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将思想政治工

作“沉下去”,要做到对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贴近,使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为简明,让大学生通过各方面的感受来接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为学生创设适于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环境,通过学生乐于参加的社团活

动、社区服务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的隐形课堂。

3.2 规范大学生的网络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关注大学生网络生活,要重视通过

网络来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加强对大学

生网络的规范,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使其自觉抵制网

络中消极、不健康的资讯。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管理,

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将思想政治的素材和理论更为有效地传递到

大学生中间,使大学生在网络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与规范。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升高的引导,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为核心建立起大学生特有的网络文化,使其能够主动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网络生活的规范我们可以建立起坚固的思

政政治教育阵地,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为快捷和全面

地创建在大学生的周围,达到推广化和大众化的目标。

3.3 加强高校的学校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需要强烈而浓郁的环境氛围,

学校文化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建形成潜移默化

的环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融合在高校的主流文化之中,通

过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践

典型,发挥校园和舆论的作用,真正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建立的学校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思想和行动

深处,达到高校思政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大众化

发展。

结语

当前高校应该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大众

化目标的实现来创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形成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全体效应。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在不断丰富,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也在不断创新,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实现社会主义核

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路径选择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退治乱。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今,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24个字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内涵丰富,层次鲜明,最大亮点是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既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又彼此区别,构成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体系。党的十报告细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采取易于民众和世界理解认同的简洁表述 ,这一表述既有理论的延续性,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既有目标追求,又有价值导向;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更利于我们党凝心聚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张利华教授在《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层次》 一文中认为,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圈一圈的逻辑层次构成的。在这个体系中,核心价值观最稳固、最持久、最有统摄性,也最具渗透性。它影响、支配其他层次的价值观。

相对于学术上的严格区分,十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划分,显得更简明、更具操作性。

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在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产物,是对我国社会客观实在的科学反映,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指导地位,代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十报告中,我们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且鲜明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住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适应了思想意识领域的新形势。

从必然性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需要。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进一步多样化。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思想观念交织,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与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杂陈,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复杂的态势,社会思潮更显芜杂和活跃。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弘扬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多”中倡导“一”,才有利于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从紧迫性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适应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现实需要。我国正处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与这种局面相对应,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在社会转型期凸显出来,呈现新动向——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共识尚未形成;理想信念动摇,思想蜕化变质严重;道德约束力下降,道德失范现象增多;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西方“和平演变”压力巨大。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在客观上冲击和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使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紧迫,具有极强现实针对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重大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和严格掌握方针政策,不允许有任何的草率和疏忽。正如指出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十报告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要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六个方面高度概括。为深入研究,笔者积极思考,探索多维路径,以期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宏观政策层面,应弘扬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既需要有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物质基础,完备的法律制度,同时也需要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把握思想舆论导向,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稳定改革发展大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对于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应秉承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第6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文化;渊源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47-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比深厚的渊源。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结合的独特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正如李长春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因此,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从宏观到微观把握这四个方面的丰富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内容,可以说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一)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的个性,还具有时代性。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价值观可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即指劳动的个体人和群体人不断摆脱消极的物质枷锁和精神枷锁,不断克服由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领域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和谐”,意指“事物之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事物之间的搭配恰到好处。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可以概括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全面而和谐发展”,即“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我和谐”为宗旨,“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与和谐相融合,可以引导个人自由与群体自由的和谐统一。承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个体人和群体人的自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中国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的确是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八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终于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对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句话,实际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出了科学回答,也透射出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吸取了中国古代和谐文化的积极成果。“和”也可称为“中和”,这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最古老、最持久、最本质的思想传统。“中和”一词的含义,是指按“中庸”的标准去做事、去处理一切关系,就会达到处处“和谐”的状态。《礼记》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我们的祖,就是用“中和”这两个字,很好地处理了人类古往今来普遍面临的三大关系,也可以说是三大矛盾,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毫无疑义,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是对中华和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一目了然。

(三)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中国传统文化

既然,“”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更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比深厚的渊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把家、国视为一体,始终把族群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萌生发展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从《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左传》的“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都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写照。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每个炎黄子孙的共识。曾有学者在文章中概括:“儒家先哲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革故鼎新’的改革变通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俭朴精神,以及‘致中和’的尚中贵和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等等,都是儒家先哲创造出来的高尚道德精神”。从儒家所倡导的民族精神,不难看出,这些都是祖先们高尚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标志,因而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成果,是符合实际的。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同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它从文化深层的角度,帮助人们矫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路向,提醒人们要明荣知耻;应当坚持、倡导什么,反对、抵制什么;以便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能自觉地维护社会正义,抵制精神污染,使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正确的“道德座标”。这有利于发挥和谐文化“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认为人生应“志于道”,而不应该只看眼前私利。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是说,用政治的手段来引导老百姓,用法制刑罚来治理老百姓,其后果是“民免而”,即老百姓可以免除犯罪,却落下“”的后遗症,而“”是最坏的结局;相反,若用道德教育来引导老百姓,用礼义来规范老百姓的言行,那就会收到“有耻且格”的功效,即老百姓既具备了羞耻感,行为上又不出格。孔子的论述,表达了儒家倡导“明荣知耻”的价值追求。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不降其志,不夺其身”,人的志向和理想是不可随便动摇的。人生有了远大理想,有了为社会作贡献的抱负,就会朝惕夕砺,就会自强不息,就会有浩然之气,就会“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我们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兢兢业业,勇往直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价值。因此,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们民族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它既符合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取向,又把我国传统的荣辱观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儒家经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孔子开启的,以探讨“人”为中心的所谓“人学”试图在社会尊卑贵贱中找到一些共同点,,以促进社会稳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经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当然,不仅是儒学,还有道家、佛家等,也有其自身的价值观。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是民族的精神遗传基因,是国家的“软实力”,体现了民族的内在特质和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没有文化复兴。这种文化复兴,不仅包括移植和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尤为重要的是首先要正确理解民族优秀文化,实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有保守的一面,但从来也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革新的一面。儒家经典《大学》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平治天下为己任,高扬爱国情感。班固的《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坚毅的民族气节令人感慨;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发了多少人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人不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体现了个人应该对国家承担责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有重视继承、和谐和保守的一面,但革新求变的思想无疑是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并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和前进。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作用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未曾断绝,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这足以表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表明中华民族具有较强的文化自豪感,拥有较强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意识,也正是如此,中华文明的命脉延续至今。传统文化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骨血里,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的言行中,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实际的建设中,高度重视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瑰宝。它历史悠远、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如“和合”、“民本”、“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民胞物与”、“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知行合一”等命题和认识,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值得更好地挖掘。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华之处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通。为此,我们既要对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合理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我们又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状况,把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导向、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观,以此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构建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游庆括.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黄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3〕李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优秀道德传统[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6).

〔4〕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4).

第7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参与路径;探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政研会2014年立项课题"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高校校园文化参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理论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在当前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在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的时期,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指导,高校校园文化也很难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因此,这样的状况下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没。因为作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的,它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向。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使广大大学生自觉地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来深入地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使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高校是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而使学生拥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也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前提条件。在高校顺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可以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无形且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基本价值层面上倡导的普遍的社会公德,集中体现了我国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而校园文化目的是精神追求和真理追求,高校师生不仅应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而且还应是全社会的践行者和道德楷模。因此,在全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的同时,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基础。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领域,使高校校园文化拥有扎实的价值基础。

二、实践路径探索

第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校训、理念、校园文娱体育活动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把握一定的文化理念,还应理论联系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文化理念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一个载体。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顺应阶段,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在自身的知识体系中自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丰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才能言传身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授给大学生;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类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中。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通过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形式,潜移默化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到“三贴近”(即贴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贴近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转化为广大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第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也是其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校园的环境,校园的各种建筑和相应的文化设施等。众所周知,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人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其能潜移默化地使人接受感染、教育和熏陶。因此,可以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物质文化载体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巧妙地寓于校园环境之中。

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场所,开展不同形式和主题的教育。比如在图书馆,可以开展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要求充分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科研之中;通过体育场馆,可以进行体育精神的培育;通过学生生活区,可以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使其完美地与社会生活相衔接……从而使大学生在不同的场所全方位地领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魅力,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具体实践

基于此,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展了“展团员风采,闪集体之光”班级风采大赛、团支部风采大赛,整个比赛以“祖国・中国梦・青春”为主旋律,通过视频制作、才艺展示等环节进行角逐。通过比赛促进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班级成员的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展示大学生团员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将班级梦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不一样的青春,诠释了同一个中国梦。

班徽,是一个班的形象标志,它代表着本班的面貌特色,体现本专业的风采。只有更深入了解本专业,结合本专业的现况与发展趋势,才能设计出更优秀更美丽的班徽为自己的人生构筑一幅蓝图。为进一步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广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展现各班学生的风采特色,体现学生们的朝气与活力,在此面向全院大一班级征集班徽设计作品,举办此活动。

风采大赛的开展,充分发挥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引导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实现高校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氛围的浓厚。这一文化活动,更加凸显了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尤其当前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和路径选择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班徽设计大赛有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及同学们对班级的归属感,促进新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并进一步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热爱班级的良好氛围,促进学风和班风的建设,构建和谐向上、积极乐观的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创新、实践、勇于竞争、展现自我的优秀品质,提高同学们的文化艺术品位,展现同学们的个性风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系建设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的发挥来促进。在高校,如果缺乏校园文化这一载体,也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弘扬和践行。通过高校校园文化这个载体,可以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素养的优秀人才,可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的理论研究,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活动中弘扬,在文化建设中得以传承与创新,更可以在这些的基础上为企业、社区、中小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其强大的示范、辐射作用,从而充分体现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机制;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主体,在我国的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在大学生中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十分关键的,但是,从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的现状来看,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缺欠和不足,成效不高,因此,找到其中的原因,探索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有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价值多元化,尤其是实用主义的干扰

大四学生重就业教育,大二、大三学生重专业教育,大一学生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的形成,其背后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价值的多元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也更加深入,这就造成了我国社会发展由内而外的趋向多样化,利益格局趋向多面化,社会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一方面要归因于我国自身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则要归因于西方纷繁多样的价值观念的涌入,在这种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下,大学生对于对自己价值观的选择变得愈来愈艰难,集体主义或者利己主义,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念与西方的思潮也在大学生们的脑海中相互碰撞,而当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念在碰撞中获得胜利时,大学生往往会因此而迷失自我。他们虽然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但同时他们又涉世未深,对于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很容易思想混乱。这样的大环境同样也是高校学生不能逃离的,他们也有着同样的困惑,尽管高校学生在总体上是积极的,是朝气蓬勃的,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在面临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选择时会困惑、迷茫,进而失去理智的判断。如学生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持反对意见,其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来讲都应该是我们正确的态度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道路,就像人们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相同的河流一样,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不可能选择一条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模一样的道路。除此之外,在我们的教学中,当被问及为什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不感兴趣时,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这些课程没有实用价值,实用主义成为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出发点。

(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

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课程来完成,其中还包括了一些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校内通过讲座、报告等活动中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但却发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较多,认同程度较高的人群主要是一些学生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其他大部分普通学生的认知程度没有得到同步提升,由此可以得知,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党课,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也反映出了我校在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学生活动时的针对性不强,主题不鲜明,收效甚微。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重灌输,轻内化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但是却有相当部分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迟到学生不应该批评,反而对这样的行为很羡慕、很佩服,因为有不少人都是被迫的,他们之所以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完全是为了班级荣誉,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是三个字“无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会面临如此尴尬的境地,与我们只重视灌输式的教学,忽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关键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教学不能激起自己对课程的兴趣,而且这门课程大都采取大班灌输式的教学,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授抽象的理论,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值得让人深思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学生也反映自己之所以不感兴趣,是因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不是非常明确和肯定。当然,除了老师自身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客观的因素,也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抽象与乏味。一方面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时较少,而这门课的内容又比较多,因此在学时少与内容多这对矛盾的作用下,就使得老师的教学重灌输而轻内化;另一方面,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都使得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反感,特别是全球化的今天,学生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变化,学生的选择越来越自主,单一的理论教学与不断要求多样性教学的矛盾不断凸显,所谓教学相长,老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的影响,而学生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使得这种重灌输、轻内化的矛盾解决起来相当困难。

(四)学生自身原因:少兴趣,少认知,少理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我们所讲述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明显缺乏足够的兴趣,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感觉,可以说兴趣全无。对其认知度严重不足,能够讲出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的学生很少,同时在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采取非理性因素。少兴趣、少认知和少理性的“三少”如何解决,已经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价值取向,是不能以兴趣作为学习动力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拥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后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否则将偏离正确的人生航向。因此,“少兴趣”的背后隐射出的实质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需要的意识度。只要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就会被其认为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自身与社会关系的意识度。当主体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自己的社会地位及角色,才会依据自己的特点,逐渐的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一些事物进行自己的诠释。”[1]23由此可见,大学生完全没有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自身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同时在于大学生认知思维发展还没达到一定水平,因为“只有发展到能够概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水平高度,才具有了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认知及选择的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12。也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往往比较浅显。“少理性”是因为非理性因素,包括欲望、动机和情绪等,往往制约着大学生在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它进行认同。

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有效途径

(一)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对我们展开针对性的教育,获得实效性强的结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旦他们对某一事物感到欠缺,那么适时的给予他们满足感,将会调动他们最大的积极性。其次,大学生本身认知水平和自我认识能力等的不足,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正面的价值引导,因而在引发起他们兴趣的前提下,加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大学生容易受非理性因素的控制,并且对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认同,从而形成行动自觉。

(二)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

建立一套完备的领导机制,从上至下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是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要“亲自带头做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组织和制度保证”[2]。再者,建立教育机制还要求形成全民合理的教育格局以及对辅导员和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力量,他们能很好的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这架天平的两端。他们共同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个人素养、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认同情况,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选聘、培训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包括教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等,不能偏重某一方面,也不能流于形式。

(三)发展和完善渗透机制

所谓渗透机制,也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思想渗透到教育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对于课堂教学,首先要明确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不能单纯讲述理论,而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理论转化为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价值观念。对于校园生活,应该像杜威所讲的那样,提倡“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处处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使之成为学生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事的原则,热衷学习、热爱生活,体现当代大学生斗志昂扬、朝气蓬勃的面貌。而在社会实践方面,更加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文章的前面我们谈到,高校虽然在学生当中开展过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程度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怎样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学生的自觉行动中,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为此,可以多开展主题活动和主题教育。

(四)建立和完善联动机制

人一出生最先接触是家庭教育,其次才经历学校教育,而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成长成才,并且都是面向社会而讲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的全程教育中是互相联系的,要很好的整合三种资源,方能让学生拥有很好的发展。同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也贯穿于这三个方面,必须要加强三者的联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于学生的的自觉行动。首先,高校学校最主要还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但是要与灌输式的理论教学相区别。虽然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灌输,但是并不能抹杀它作为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途径的方面,理论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让学生接受的理论教学,这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其他学科虽然不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各学科也可以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联系的切合点,在课堂中渗透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存在,也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其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它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更好、更明显,因此,学校应该建立沟通家长的长效机制,如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建立学生基本信息库,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和活动的开展。另外,还可以定期进行家长座谈会,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个共同体,相互交流信息,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同时,还可以以辅导员为载体,不定时的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再次,可以说家庭的期望,学校的培养,目的都在于为社会输送人才,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反作用力是巨大的。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气尤为重要。除此以外,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不足,有时会对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产生选择困惑,那么,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借助大学生实习机会,可以发挥出社区、企业的现实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2009.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战略任务。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职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形式化、边缘化、概念化的倾向,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这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带来了严重威胁,也对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本文试就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中职学生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也是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式,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把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价值观的新变化,研究影响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背景和因素,同时了解中职学生中各个群体的特性以及产生的原因,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具针对性。在此基础上,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尊重是人的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而不仅把学生看作客体和工具,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根本权利、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关心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对于在生活、学业、心理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应对其进行帮扶,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关怀,进一步在情感上巩固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奋斗目标的支持和拥护,为促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奠定情感基础。

二、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系统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以坚持主导性为前提和根本,坚持指导思想与价值导向的一元化。价值导向一元化是指“在社会理想、思想道德、观念体系、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领域,全社会只允许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作为它的指导思想和主导理论,不允许有其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同它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要始终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尊重学生思想价值观方面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包容多样,努力克服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化、简单化、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的不足,把主导内容的方向性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思想特点和多样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状况日益复杂多样。在此背景下,中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学中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遵循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要以承认和认可学生自己选择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分析并引导为手段,使学生可以自己发现丰富的多层面的社会,进而自己选择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是进行简单、强硬的说教和灌输。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觉摒弃不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避免随波逐流、盲目跟随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感受和社会实情进行教育,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采用专题讲座、课堂讲授、参观、调查研究、观看影视资料,讨论、演讲、辩论,写读书报告、论文等形式,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认同。

四、系统教育与多样渗透相结合的原则

第10篇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云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6-0113-04

当今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加紧和手段的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日趋频繁,致使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十分尖锐,在云南这样的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边疆地区的边防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分析,对云南省委宣传部和教育厅有关领导进行访谈,对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学院、楚雄师院、红河学院6所高校大学生及有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云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云南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首先,云南省高度重视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5月以来,确定了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试点学校;颁布了《关于着力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全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在全省高校组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宣讲活动;特别是在试点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总结提炼了“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 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组织编写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读本》;举办了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培训;编印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简报》50多期;组织了民族团结问题的宣讲,编印了相关简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宣传部长、社科教育负责人专题培训班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重要培训内容;在全省高校大学生中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成长”的主题演讲活动;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

其次,试点高校的探索实践为全省高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云南大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了《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意见》和《任务分解》,做到了“七个融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职工队伍建设、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工作、学术研究等七个方面;成立了“云南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 “云南省大众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举办“引领的力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论坛,等等。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了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云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师生员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两所学校的试点经验为全省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其他高校结合各校实际,借鉴试点高校经验,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各高校纷纷挖掘自身德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强化认知认同,注重践行示范,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进” 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积极组织专题培训和实践活动。通过专家宣讲、讲座论坛、座谈讨论、演讲辩论、文艺演出、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文明创建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深入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昆明理工大学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学习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云南财经大学结合财经院校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新生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全过程,突出职业理想、商业道德、财经职业道德、人生价值教育,形成稳定模式,突出长效性;云南农业大学面向“三农”,注重在实践中、在服务“三农”中培育和养成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坚持立足边疆实际,注重发挥民族特色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开设了特色课程“国情省情州情校情及德宏州民风民俗”,编写了相应的教材,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曲靖师范学院着力在融入、贯穿、引领三方面下功夫,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云南中医学院致力于挖掘中医药文化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理学院建立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党团组织建设、党校团校教育、“青马工程”及学生社团活动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制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进”方案,深入开展“三进”工作。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求教师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云南许多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明显成效,云南高校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健康的,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认同的,这种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云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前述可见,有些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从制定建设规划,到机构、人员、经费的保障,都做了全面安排部署。但有些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正如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所总结的:有的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工作上只做了一般性的安排,没有全面部署,没有经费保障;有的学校虽然有规划、有安排,但落实力度不够,没有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还有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安排、部署。张瑞才.在部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云南教育网《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简报》,2011-01-12,(34).

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专门系统研究、规划、实施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问题。但是,目前云南许多高校都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从理论上加以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多,研究成果则更少;在建设实践层面上,进行系统规划、设计,贯穿于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不多。从建设简报上介绍的数十份材料看,有些学校只是简单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概念套用于总结过去已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瓶装旧酒。有些学校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之间统筹协调不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要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党委宣传部、团学部门的责任,学校各部门、各学科专业、全体教职工、各类活动的教育力量之间尚未很好地协调整合起来,有些教职工还不能自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的根本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的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逆反心理。

第三,充分利用云南民族文化优势资源不够。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也是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中难免有一些成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相符,但是,也有许多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积极有益的。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59%的学生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中包含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相关内容,661%的学生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但是,许多高校尚未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优秀成分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四,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调查表明,对于学校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只有4%的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604%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一般,还有365%的学生不感兴趣或说不清楚,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相关活动往往是被迫的,而不是出于自觉自愿。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还不够强。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还不甚清楚。有224%的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表示“不太了解”,494%的学生表示“知道一些,但不全面”。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看待。有69%的学生赞同“过时论”的观点,只有768%的学生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中国化的”。一部分学生未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于“求神拜佛、抽签问卜、看风水”等宗教迷信现象,53%的学生“深信不疑”,415%的学生“将信将疑”,283%的学生“无所谓”。一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有322%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有所怀疑”,有602%的学生甚至认为“不管走什么样的道路,只要给人民带来福利就是好制度”,有31%的学生对“多党制和两党制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只有174%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够健康。有485%的学生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发展”,有446%的学生对“有些人因为见义勇为却给自己带来麻烦”的现象表示“深表同情但不效仿”。对“排队打饭插队现象”,556%的学生表示会“保持沉默”,40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一部分学生还缺乏基本的诚信品质,对于学习和考试中的抄袭和作弊现象,56%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会”,525%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对于“您是否经常上课迟到,或者无故旷课”:35%的学生表示“经常会”,48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这说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还不够强,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云南高校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对策

第一,进一步深入认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建设工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并提供必要的机构、人员、经费等各项保障。

第二,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专门系统研究、规划、实施。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培养相关研究人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省委宣传部“马工程”应设立专项课题,省高校工委应成立研究中心,设立专项课题,各高校也应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给予经费资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滚动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教学成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各高校应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各个层次的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校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应该既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系统整体力量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避免各种教育力量之间的冲突、内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造成的消极负面影响。

第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搞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责任,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应特别着重抓好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等四支队伍的建设,广泛宣传动员,组织学习研究,提升队伍的素质和自觉性,使其在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切实发挥重要作用。也要加强对其他广大教职员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认识和水平。

第四,在进一步充分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的同时,构建人文类选修课程群,辅助主阵地、主渠道教育。学校应该制定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案,要统筹考虑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如何发挥作用,各门课程之间如何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哲学导论、伦理学、文学艺术精品赏析、职业道德、现代西方思潮评析等课程构成的选修课程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境界、创新精神、道德水准、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有效辅助主阵地、主渠道教育,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且几乎都与宗教文化相联系。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难免有消极的因素,但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成分。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开设地方民族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更有针对性地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高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及时清理各种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建设,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和各种网络资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互联网上各种复杂的信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消解互联网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使网络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第七,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永恒的课题,也是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根本。突破以理论教育、课堂教育、职能部门教育、校内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职能部门教育与全员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11篇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仍然存在的各种问题,主要有以下这样两个方面:

首先是现实阻碍较大。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仍然还有许多的薄弱环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进程。比如在其建设与实际生活的各类价值观念并不能很好的衔接、融合,这也就使得人们的认同度不高。其次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更为迫切。当代中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系统的完善工作,使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机制的研究工作,也是十分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会议对其重大意义作了全面的阐述,明确了我们的意识,但这只是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打好了基础;要对其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还需要专家学者不懈的努力。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它是我们党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因此,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对它的提出,只是基于总体理论框架和建设思路;党的十指出“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再次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其中具体的内容,还需广大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二)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思想教育是其中心环节。要想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那么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主导作用。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产生不是自发性的,它必须要经过外在的教育灌输才能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人民群众是否能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付诸于实践活动,这还是要取决于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所以,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全面地、深入地开展,这样才能使得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发挥媒体的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

在当代社会,媒体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牢牢紧握宣传舆论工作,这样才能搞好事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第一位就是要把握正确的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原则为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再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

所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并不是抽象的,它在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行动和现实生活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学习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亲身实践可以说是其中最好的、最有效果的。我们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创建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的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如今,我国又以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对于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不能只停留在创建活动表面,它毕竟只是一种形式和载体,我们必须把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活动的核心内容,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活动的终极目标,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使整个社会的风尚更加和谐、积极、健康;使人际关系更加礼让有序;使社会心态更加昂扬向上。通过这样的活动,就能够为建设我国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好群众基础。

在开展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建活动中,要努力增强公民、企业以及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及时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对于那些贫困地区以及困难群众,要切切实实地为他们服务,使创建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扩大其覆盖面,要确保全社会各行各业、全体公民都能够得到实惠;在创建活动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形式,还要注重其思想内涵。要确保人们在参与中,思想境界、道德境界都能得到提升。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我们也确实收获了可观的成效。我们也开展了希望工程、送温暖、幸福工程、扶残助残等实实在在的活动,对企业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众也提供了切实的帮助。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社会风尚。对于这些成功的、良好的实践经验,我们不能漠然视之,而应及时进行总结并整理,使其更加优化和完善,并最终实现其长效机制。对此,我们可以将美国社会作为一些参考,比如在诚实守信问题上,美国的每一位公民都有一个社会安全号码,这就是信用号码,它是终身不变的。通过这个号码就可以查询公民过往的各种信息记录,比如工作记录、存贷款信用记录、犯罪记录等等。如果出现了不良的信用记录,那么对于公民的求职、升迁、经营等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美国人也就把自己的信用看得十分重要。

第12篇

大学作为创造知识、传播文化、引领风尚的主阵地和辐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大学文化建设对于确保现代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大学文化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大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重智育技能,轻德育,轻人文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重表面形式,轻精神内涵;重环境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正在受到不良文化的冲击。[1]一些高校已经出现与大学文化属性不符并且会对学生发生不良影响的文化倾向,如大学文化的庸俗化、趋同化及简单化。[2]很多高校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因而存在缺乏规划、随机性大、盲目跟风、个性缺失等问题。[3] 出现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没有准确把握住大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阵地的本质,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文化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才能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咨询社会、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入领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

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复杂背景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紧转型的客观现实,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大学文化才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不断熔铸校园文化灵魂,才能培育和塑造大批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主动承担起传承、引领、辐射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

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充分认识大学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生命之魂和精神旗帜。而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共同追求,是学校继承传统、履行职能、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

现代大学在构建大学文化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以弘扬大学精神为核心,制定并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纲要,努力构建富有时代特征、本校特色、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是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紧密结合大学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条件

现代许多大学在多年办学的光辉历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代代大学人潜心耕耘、薪火相传,创造、传承和弘扬了独特的大学文化,形成了优良的党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这些文化传统对学校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挖掘和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的必然选择。

因此,在构建大学文化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传承,加强校史研究和校园历史文物保护,深入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努力践行经过几代人提炼出的校训,增强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积极开展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抓好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保护,大力建设文明校园。通过文化荣校战略,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力量和智慧,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兼容并蓄、文明健康、安定有序的人文大学。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1.根据时展要求,明确大学文化发展定位。现代大学要在明确学校建设的指导思想基础上,设定建设大学文化的战略目标,比如“坚持‘质量立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特色兴校’,进一步提升学校竞争力”、“坚持‘人才强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学科领校’,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开放活校’,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活力”、“坚持‘依法治校’,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规范办学行为”、“坚持‘文化荣校’,进一步提升学校‘软实力’”。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围绕“文化荣校”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阵地。第一,坚持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大兴学习之风,以学习十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切实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第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筑牢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思想道德基础。第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凝聚到建设高水平大学目标上来。第四,加强学科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科建设和发展,增强学科归属感和价值追求。第五,加强与人文艺术、文化产业领域相关的学科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去,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的力度和深度。

3.依托文化传承,打造特色大学文化。现代大学在各自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都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专家学者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符合自身实际和特色的精神,积淀出良好的教风,培育出严谨求实的学风,凝练出具有深厚底蕴和激励精神的校训。因此,现代学校在构建大学文化过程中,要注重文化传承,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史资源,走特色之路。第一,明晰学校办学理念,践行校训,传承并进一步提炼大学精神,将大学精神内化为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二,通过开展校史研究、组建校史宣讲队等形式,深入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激励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做好学校文物史迹资源的普查、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强对博物馆、校史馆等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及开放服务工作;组建校史研究队伍,以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成果、重要时期为主要内容整理编写新版校史,比如本校校史教育通识读本、编印出本校知名校友风采录等系列校史研究成果,开展系统化、日常化的校史校情教育。第三,注重校友文化。建立完善校友信息库,健全校友会组织,形成“关怀校友,热爱母校,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校友文化;重视校友资源,关心校友发展,学习成功校友,营造校友感恩母校和培养、支持母校发展的氛围,助力校友干事创业,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4.围绕建设特色名校目标,力促大学文化创新。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熔铸大学精神,使各具特色大学文化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实际行动,为现代大学科学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名校,努力强化硬件和软件设施,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内涵。积极树立人文魅力校园典型,并充分发挥人文渊薮的辐射力、影响力,为促进地方人文风尚的形成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促进文化创新与科技创造相结合,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第一,大力推进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层建设、整体推进”的方针,坚持“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着力加强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学科以及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发展新兴学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服务能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第二,进一步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在学位点建设上优先向特色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倾斜;进一步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采取多种方式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扩大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第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效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科研激励机制,着力构建“项目-平台-团队-成果”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努力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宽容失败、诚实守信的学术氛围。

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创设民主与自由的制度环境。首先,坚持民主治校、校务公开的原则,注重发挥工会、教代会、共青团、派和离退休教职工在治校理教、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管理制度更加合理,职责更加明确,运行更加顺畅,管理成本逐步降低,管理效能进一步提高,形成更加科学协调高效的体制机制。其次,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人才和学科优势。打破体制“围墙”,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知识原创性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

5.围绕人才强校建设目标,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为人师表、品德高尚、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做知行合一的典范,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坚持“优化结构、强化素质、提高层次、创新机制”的工作思路,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以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和汇聚一批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为纽带,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完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凝聚力强、学术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团队。高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资助力度,加强跟踪培养,激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成更为合理的人才梯队。按照能上能下、竞争择优、动态管理的原则,优化人才选拔、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才紧缺问题,全面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明确大学文化的建设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统领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师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陶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形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体现大学文化的思想引导力。

(二)将人文传统与时代创新紧密结合,丰富大学精神的人文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追求的本质体现,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文化根基和动力源泉。[4]大学人文精神文丰而意博,理深而旨远,对于构建当代大学开放兼容、以人为本、崇德守朴、和谐有序、求真务实、诚信敬业的大学精神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大学精神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任何时代的文化精神,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我们对传统文化理念的追溯,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为构建现代大学精神奠定稳固的基石。

(三)深入挖掘学校特色历史人文资源,彰显大学文化的品牌个性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中心。大学文化的创新并非抛弃人文传统一味求新求异,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彰显大学品牌特色的创新。特色是一所大学历史、传统、风格的长期积淀。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兴校”之路。充分利用高校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和文化传统,积极开拓文化建设新阵地,创设文化建设新载体,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要求,着力打造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文化建设项目,力争形成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品牌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