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23:4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显然,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集中体现。而成语又是千百年来人们语言实践精华的结晶,其语约意丰,恰当的使用可以令语言更精炼、更生动,使表意更准确、更丰富;同时成语本身就蕴含着鲜活的文化内涵。
那么,学生对成语的使用情况如何呢?为了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我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做了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9.4%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陵要求写出15个成语。针对以上现状,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开展活动,培养学生使用成语的兴趣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瑰宝,它简洁精辟,寓意深长,是汉语词汇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妙处。我把以前学生们交的作文本发下去,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是可以用成语取代的,在下面画横线,并把成语写在旁边,体会哪种语言表达形式更好。接下来,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拿出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述成语故事,让学生在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熟悉成语,走近成语。然后,充分利用班会课组织成语擂台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使用成语的意识。
二、分类梳理,扩大学生的成语储备量
我带领学生对以前学过的一些常用成语进行了梳理。先从成语的来源进行分类梳理:1.源于日常生活的口语。这类成语是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之后见之于书面的,一般都比较通俗、生动。如:欢天喜地、细水长流、五花八门、指手画脚、量体裁衣、拐弯抹角、一干二净等。2.源于古代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如:自相矛盾、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杞人忧天、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破釜沉舟、完璧归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3.源于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豁然开朗、水落石出、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心旷神怡、一鼓作气等。4.源于外来语。如根据佛经意译或改写而成的成语:昙花―现、五体投地、聚沙成塔、回光返照、唯我独尊、现身说法、不二法门等。再如来自法语的成语:火中取栗、象牙之塔等。5.新创造出来的成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也不断产生、演变。从名家的作品、群众的口语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成语。如:多快好省、力争上游、推陈出新、争分夺秒、厚今薄古、自力更生、百花齐放、古为今用等。再从成语的构成方式进行分类:1.主谓式。如: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2.动宾式。如: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3.动补式。如:逍遥法外、问道于盲。4.兼语式。如:以邻为壑、令人生畏。5.并列式。如:发号施令、南辕北辙、镜花水月、粗枝大叶、千方百计、千山万水。6.偏正式。如:倾盆大雨、窈窕淑女。
三、整理病例,提高学生使用成语的能力
成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无论是在平时的口头交流中还是在写作的笔端下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必须是正确使用,否则适得其反。那么,如何做到使用得当呢?我带领学生对成语使用的常见错误进行整理并分类:1.望文生义――望洋兴叹、呆若木鸡、不以为然、下里巴人、三人成虎、不刊之论、呼之欲出、不足为训、一言九鼎……2.偷梁换柱――明(昨)日黄花、无度(毒)不丈夫……3.对象不符―-炙手可热、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国色天香、豆蔻年华、良莠不齐……4.褒贬不当――罄竹难书、不可收拾、始作俑者、无所不至、溢美之词、趋之若鹜、胸无城府、处心积虑…一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把每个病例整理成一张卡片,格式如下:
经过这一系列的方法,我希望学生能够习惯于使用成语,能够有成语可用,能够正确地使用成语。而事实证明,这段时间的努力是有成效的,这些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希望这些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继续发挥作用,并且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新港职业学校语文教师。
1、憎爱分明:憎:恨。恨什么,爱什么,界限清楚,态度鲜明。
2、夜以继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3、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4、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5、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
6、无的放矢: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7、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8、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9、质疑问难: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10、左图右史:形容室内图书多。
11、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12、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13、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14、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15、聚精会神: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16、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7、专心一志: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力。
18、悬梁刺骨:形容刻苦学习。
19、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20、囊萤映雪:形容刻苦攻读。
21、一曝十寒: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22、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23、勤学苦练: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24、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25、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26、笃学不倦:笃学:专心好学;倦:疲倦。专心好学,不知疲倦。
27、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28、自吹自擂:擂:打鼓。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29、万世师表: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30、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31、争分夺秒: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32、学如登山:学习象登山一样。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33、研精覃思:研:研究;精:细密;覃:深入;思:思考。精心研究,深入思考。
34、凿壁偷光: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35、自我陶醉:陶醉: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内心的安慰。指盲目地自我欣赏。
36、知难而进:迎着困难上。
37、孳孳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8、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39、通宵达旦: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40、追根究底:追究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41、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42、枕典席文:谓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43、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44、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45、以一知万: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46、刺股悬梁:形容刻苦学习。
一、了解成语的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
在人们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都是。
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
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可以理解其意思外,剩下的大部分成语都是ABAB的构词结构,我们甚至可以“望文生义”。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很相似。这样的成语很多。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的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的短语。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的意思也就可以“望文生义”了。例如“仗义执言”,我们知道“仗义”的意思,也知道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判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猜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
再如:嬉笑怒骂、神出鬼没,还是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但是两个AB的结构依然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也能很快推测出其意义。
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的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
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的成语,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
1.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的“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的名词。再如出自《荀子》的成语“兵不血刃”中的“血”放在否定词“不”的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的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还有很多,如:不衫不履、先礼后兵等
2.名词直接作状语
①.表比喻:如“虎踞龙盘”、“席卷天下”、“蜂拥而至”、“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珠联璧合”、“狼吞虎咽”、“风起云涌”、“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神出鬼没”等。
②.表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如“管窥蠡测”、“刀耕火种”、“车载斗量”、“言传身教”等。
③.表处所、时间:如“野处穴居”、“南征北战”、“道听途说”、“风餐露宿”、“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等。
但在某些短语中,如“冰消瓦解”中的名词“冰”“瓦”却用在动词“消”“解”前作表示事物特征、状态的状语,这就是文言文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例如成语“蝇营狗苟”“蚕食鲸吞”、“风驰电掣”、“星罗棋布”中带点的都属于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从现代汉语的语句结构来说,成语中的某个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时,它就属于文言文汉语中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解释时一般要补上名词中心语,而该形容词只用作定语。例如:“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摧枯拉朽”中带点的字都属于形容词且处于宾语的位置,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可分别解释为:长处、短处、坚韧的盔甲、锐利的武器、旧的知识、心得体会、枯草、烂叶。
4.意动或使动用法
形容词或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文言文汉语有的,也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如“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辱;“不远万里”,不把万里之遥看得很远;“生死骨肉”,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再如,意动用法:“贵耳贱目”、“人贵自如”、“兵贵神速”、“是古非今”等;使动用法:“多难兴邦”、“丧志”、“一鸣惊人”、“毁家纤难”、“降龙伏虎”、“惊天动地”等。
5.倒装现象
有的成语,例如“时不我待”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现代汉语的习惯,其语序显然是颠倒的。其实这也属于文言文常见的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陈言务去”、“人莫予毒”等就属于宾语前置。再如“何去何从”属于文言文中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倒装。还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马首是瞻”等都属于文言文中用“是”提前的倒装句,以加强语气。
中考常考成语解释
1)
包罗万象:包:包括。罗:罗。万象:各种景象。形容内容非常丰富,应有尽有,无所不包
2)
虚与委蛇:虚:不真实,假意。与:跟。委蛇:敷衍。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3)
怨声载道:载:充满。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百姓普遍怨恨不满
4)
错综复杂:错综:纵横交错。形容头绪很多,情况复杂
5)
振聋发聩:聩:耳聋。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都听得见。比喻高超的言论能够使麻木糊涂的人觉醒
6)
措手不及:来不及处理
7)
有口皆碑:皆:都。碑:刻记着功业的石碑。人人的嘴都是记颂功业的碑。比喻人人称颂
8)
矫揉造作: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9)
重蹈覆辙:重新沿翻车旧辙走,比喻不重视总结经验,记取教训,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
10)
责无旁贷:责:责任。贷:推卸。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给别人
中考常见成语解释
1)
路有饿殍:路边有饿死的人
2)
浮想联翩:联翩,鸟飞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浮想联翩就是飘浮不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3)
流言蜚语: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
4)
有声有色:形容声势规模大。也形容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
5)
黄粱一梦:比喻虚幻的梦想。典出唐?沈既济《枕中记》,说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时,蒸的黄粱米饭尚未熟,只落得一场空
6)
斑驳陆离:斑驳:多种颜色夹杂在一起的样子。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色彩错杂不一
7)
当仁不让:当:面对。仁:正义之事。《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后以当仁不让表示应做之事,就应积极主动去做,不能推托
8)
出尔反尔:原指你怎么对人行事,人也怎么还报你。现多指反复无常,言行前后自相矛盾
9)
蒙昧无知:愚昧,不通事理
10)
随心所欲:欲:想要,希望。指随着自己的意愿,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11)
顾影自怜:顾盼自己的身影,独自可怜叹惜。形容身世悲凉、失意
12)
厉行节约:严格实行节约
13)
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创造独特风格,自成一家
14)
耳提面命:命:教导。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
15)
秘而不宣:保守秘密,不对外宣布
16)
欣欣向荣:欣欣:草木生机旺盛的样子。荣: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17)
未置可否:置:确立,决定。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即未发表任何意见。
18)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指见多识广、懂得大道理的人
19)
甘之如饴(yi):饴:麦芽糖。像饴糖那样甜美。比喻甘愿承受艰难困苦
20)
按兵不动:指挥官止住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比喻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
中考语文常考成语归纳
1)
不遗余力:遗:留下。不留下剩余的力量。指毫无保留地使出一切力量
2)
相得益彰:相得:互相投合。益:更加。彰:明显。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3)
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太多了,看不完,接受不尽
4)
肺腑之言:谓由衷而发的真话
5)
如数家珍:家珍:家中收藏的珍宝。如同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形容对所讲述的东西非常熟悉
6)
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言语乏味,毫无生气和感染力
7)
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8)
迫不及待:急迫的无法再等待
9)
黯然失色:黯然:暗淡的样子。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光彩
10)
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放肆或得意忘形的神态
11)
和蔼可亲:性情温和,态度亲切
12)
刻不容缓:急迫之极,一刻不能迟缓
13)
星罗棋布:罗:罗列。布:分布。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14)
左右逢源:原指做学问如果有丰富的知识积累,那么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取之不尽。后比喻做事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
15)
麻木不仁:麻痹无知觉。比喻人对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16)
姑息养奸:姑息:无原则的宽容。养奸:助长坏人坏事。由于无原则的宽容而助长恶人做坏事
17)
雨后春笋:新事物大量迅速的涌现出来
18)
良莠不齐:莠:狗尾草,比喻坏人。指好人、坏人混在一起
19)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对阻止、劝告或建议不耐烦
1、 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
2、 扬长避短:发扬长处,回避短处 。
3、 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
4、 孜孜不倦 :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
5、 勤学好问:指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
(来源:文章屋网 )
1、竿头日上: 竿头:竹竿尖头,上:上升。比喻学业进步很快;
2、连战皆捷:打仗接连取得胜利,而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3、日就月将:就指成就,将是进步的意思。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精进不止;
4、日新月异: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5、突飞猛进:突、猛:形容急速。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方法引领,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语、收获成语知识的关键所在。应做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复习方法。
1.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做对十道题更为重要。如果要做一个“聪”明的、会学习的人,就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边听、边看、边说、边感受。
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在于会留足预习成语的时间,预习是对新知的自我感受,能在次日学习中有所共鸣,增强学习成语的兴趣。应做到的预习要求是:一是将成语读5遍,做到正确流利,扫清字音障碍,这样就不用在课堂上多花时间来读成语;二是通过查字典或是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理解词义或是了解成语的出处或是相关的故事。留足预习成语的时间,在成语学习中初步学会主动探究。
2.掌握良好的复习巩固方法
学习成语不是一时半刻的事,巧妙地留好巩固成语的时间也异常重要。偶尔利用自习课或是晚上时间再次识记、理解、运用成语,从而达到成语学习的目标。自主选择自身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操练:一是选择正确的读音,检测自身对成语读音上的掌握情况;二是订正错别字,检测自身对易错字的分辨情况;三是成语填空、成语分类、按要求写成语,检测自身背诵成语的情况;四是造句、写段,检测自身对成语的理解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成语的程度。
成语积累量增多后,也应学会发现掌握成语的一般规律,在教师的帮助辅导下总结归纳一些近、反义成语、动物成语、色彩成语......在自己的大脑内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学会举一反三,使成语学习变成一件轻松愉悦的事。
二、创意教学,提升成语学习趣味
巧妙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语的关键所在,但别出新裁的成语教学方法也必不可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意地设置成语的趣味教学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意学习成语,享受学习成语的过程。
1.趣设闯关,激发兴趣
在成语教学中设置闯关模式,使学生在闯关过程中有新鲜感以及成就感。新鲜感就源于学生对下一关的期待,而成就感便是闯关后的愉悦与自豪。
成语关可以分成读音关、字义关、释义关、故事关、“”关,背诵关、运用关。其中“”关即是能发现出示成语的联系,并能清晰地分辨。将成语一贯的教学步骤转换闯关式,设置的关卡一关比一关富于挑战性。这样的做法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过关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使得成语教学变得鲜活起来,起到引导自学的效果。
2.巧用谜语,乐学成语
谜语和成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成语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习期间我听过一堂还不错的成语课,就是利用了巧用谜语这一方法。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练中有成语:有利可图,有机可乘,有根有底,有始有终,有口难言,有恃无恐,有求必应,有志竟成。
上课刚开始的时候,老师说:“今天,我带来了一个谜语想让大伙儿猜一猜。”学生就会很兴奋,立马问道:“是什么谜语呀?”老师紧接着说:“有一家航天公司今天开业,请同学们打一成语。”大部分学生有些疑惑,老师提示是与飞机有关的,并相机出示了八个成语让学生从中选择,学生立马明白开来:“原来是有机可乘!”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航天公司开业,就可以有飞机乘坐了。”但是教学到这并没有结束,教师又问:“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呢?是由飞机可以乘坐吗?”学生就说:“它的意思是有机会可以利用。”教师给出评价,赞扬学生爱思考,并总结:“学习成语不能光看字面意思,要深入成语的内部,从整体上去把握,还可以结合相应图片或者句子进行理解。”接着老师便让学生为其他几个成语编谜语,整堂课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
三、拓展空间,丰富课外成语积累
单是是抓住课堂与教材进行成语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拓展有限的教学空间,使得教学空间变得开放起来,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成语的乐趣,发展他们的兴趣。可以有这些方法:在班级的黑板报中开辟“成语集锦”、每周可以开设一堂成语活动课或是小组对抗赛,在此我就具体地讲讲前两种方法。
1.在班级黑板报中开辟“成语集锦”
教师应有意识地、有效地将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中去,增加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有趣味的成语活动,也可以在班级的黑板报中开辟出“成语集锦”这一板块,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成语自己写稿子,或是配上相应的图画,使“成语集锦”变得丰富多彩。
2.每周开设一堂成语活动课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成语教学;教学措施
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汉语成语中承载大量中国文化,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他们同时也被成语深深困扰着。怎样帮助汉语学习者把成语学好、用好,这是摆在对外汉语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急需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并加强实践。
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的意义
成语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有独特的价值、重要的意义,具体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对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有利。很多成语都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产物,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著名人物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等,且保留古代汉语的语法、语义。汉语学习者要想正确使用汉语成语,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其成语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中国文化学习过程。所以加强成语教学对学生了解中国和自己国家的差异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是有利的,能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二是对增强学生表达能力有较大帮助。学生表达能力的强弱和其所掌握的词汇数量、质量息息相关,而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均被词汇所影响,词汇对学生的日常表达与沟通交流意义重大。而成语十分有助于学生发展汉语阅读能力、提高汉语写作水平。学生误解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常见的现象,因为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只能从字面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难以掌握成语的真实含义。学生学习成语往往需要经历由易到难、逐渐积累且具有层次性、连续性的过程,教师加强成语教学就能促使学生了解中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缩短学生文化休克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汉语学习环境,逐渐提高表达能力。三是对整体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有促进作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汉语热,对外汉语教学获得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层次以及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词汇教学作为组成对外汉语教学最复杂、最重要的部分,一直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而作为词汇教学关键组成部分的成语教学对学生有强大吸引力,也是学生的学习难题,加强成语教学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重要任务,这对提高对外汉语整体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的措施
(一)重视深入分析成语语义
传统的对外汉语成语词本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分析语素的能力薄弱,于是语素法逐渐取代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本位在词汇教学领域的主要地位。一般的汉语词汇几乎都由常见的汉字组成,构词单位相当集中,有较强的构词能力。而在分析词语时,词义、语素义均很重要,深入理解并掌握语素义则对学生学习成语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成语通常由单音节语素组成,部分古汉语成语则由多个语素构成,如“不刊之论”,其构成部分就有四个语素:不、刊、之、论,不的意思是不能,刊在古代指的是把刻错的字消除,所以不刊的意思是不能更改;之是一个助词,论则是指言辞。基于对该成语的四个语素的含义理解,可以获悉不刊之论就是指不可磨灭或不能更改的言论,形容言辞或文章无懈可击、精准得当。由此可见,理解成语的意思是以理解并掌握成语语素的意义为基础的,也就是词义的基础是语素义,只有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素义,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成语。
(二)历史文化背景追本溯源
在科技蓬勃发展时期,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教师探索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并非只是语言教学,更是跨文化教学,成语不仅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短小精悍的成语表达着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故事,这也是汉语学习者有浓厚成语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针对部分历史来源悠久的、有典故的汉语成语,依托信息技术对历史文化背景追本溯源是最佳的教学措施之一。即对外汉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动画等形式,依托故事情节为学生讲解成语故事,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能力,使其基于对故事情节的掌握,轻松理解成语的内涵。如此一来,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同时还清楚知道其来龙去脉,潜移默化传播中国文化,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针对成语叶公好龙,该故事是讲的春秋时期一个名叫叶公的人很喜欢龙,其家具、室内装饰等大多使用龙这一形象,梁柱、门窗等处也雕刻样式各异的龙,甚至把凿子、钩子做成龙的样子。上界天龙得知叶公好龙,就降临人间访问他,叶公发现窗口探进龙头,一条龙尾巴横在堂屋里,吓得魂不附体,顿时大呼救命而逃。该故事的讽刺意味很浓,比喻嘴上喜爱,其实内心并不喜爱。如果教师单纯地把该成语视为词汇进行教学,直接告诉学生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可能难以达到实际效果,原因在于好的意思本来就是喜欢,但在该成语里却表示并不喜爱,加上欧洲人眼里的龙很凶残,不值得喜爱,学生无法接受“好龙”。此时教师就可把叶公好龙的故事制作成视听课件,让学生直观了解成语叶公好龙的来龙去脉,提高成语教学效果。又如,针对成语四面楚歌,理解四面相对容易,但楚歌是什么?还有完璧归赵这一成语,其中的赵是姓氏还是人名或是其他?这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只依赖教师的口头解释很难让学生完全透彻地理解成语,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影视教学方法辅助对外汉语成语教学。通过生动的、直观的视频影像,教师把学生成功引入成语故事还原场景之中,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成理性认识,清楚了解成语四面楚歌之中的楚歌是指中国古代楚地的民歌,成语完璧归赵之中的赵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原本分散的、孤立的成语一旦联系历史文化背景与故事,就能帮助学生把成语记忆变成事件记忆,有效巩固学生对汉语成语的理解和记忆。另外还包括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以及东施效颦等成语,教师都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视频材料,促使学生在形象的情境里掌握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科学应对成语语法偏误
从最常见的汉语四字成语来看,其结构主要包括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补充结构等类型,这些类型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非常复杂,在学习时极易出现语法偏误,需要教师重视改革,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即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语法偏误,进一步分析成语的语法结构,科学应对,优化教学效果。一是主谓结构。教师在讲解主谓结构的汉语成语时,应重点区分成分,搞清楚主是谁、谓是谁,主与谓存在支配关系,从而向学生清晰讲授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主谓结构的蓬荜生辉、德才兼备等成语,蓬荜和德才是主,生辉和兼备是谓,前者表示因客人来到寒舍而使寒舍增添光辉,后者表示同时具备厉害的才能与优秀的品质。理清成语的主谓成分是对外汉语教师讲解主谓结构成语的关键教学措施。二是偏正结构。教师在讲解偏正结构的成语时,只需帮助学生明确中心词即可,这是表达成语的核心,学生自然能认识中心词修饰部分,能显著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遇到侃侃而谈、后起之秀等偏正结构的汉语成语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正是哪个、偏是哪个。动词谈是成语侃侃而谈的中心词,侃侃则是偏;名词秀则是成语后起之秀的中心部分,后起是偏,之是一个虚词,等同于“的”。三是并列结构。对于并列结构成语的讲解,教师先要让学生清楚并列成分是哪些,接着说明并列的顺序。例如,在遇到联合结构的成语起承转合、喜怒哀乐、抑扬顿挫等时,它们均是并列的四个语素,每一个语素一一对应,都强调整体意义,各个并列语素不存在主次之分。四是补充结构。讲清楚中心部分是什么、补充部分是什么,这对教师讲解补充结构成语尤为关键。每一个补充结构成语均有中心,教师要指出中心部分,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找准中心部分。例如,补充结构的绵延不绝、貌美如花等成语,中心部分就是绵延、貌美,把它讲清楚,学生自然就能了解剩下的部分就是补充说明。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还可尝试让学生自行判断成语究竟是哪一种结构,补充结构的成语要清楚掌握中心与补充部分分别是什么。绵延不绝指的就是一个连一个,未断开,不绝只是说明未断裂,补充说明绵延;貌美如花则是指像花朵一样美丽,如花只是对貌美程度的一种补充说明。五是其他结构。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汉语成语结构,还有的成语属于其他特殊结构。例如吞吞吐吐、勤勤恳恳——AABB结构,炯炯有神、欣欣向荣——AABC结构,兴致勃勃、文质彬彬——ABCC结构,防不胜防、数不胜数——ABCA结构,不了了之、自欺欺人——ABBC结构等等。对这些结构相对特殊的汉语成语,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先了解成语结构,尽管它们看上去和常见成语存在差异,但语法构成跟一般的四字格成语是相似的。只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他们在学习时就能深刻记忆特殊结构的成语,能基于形式理解完成意义理解,做简单的类比分析。还有部分成语因时间的推移难以分析其结构,教师遇到时可直接为学生讲解意义,学生只需记住语义。
三、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成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拓宽汉语知识面,开辟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天地,全面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在实践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致力于清除语言障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并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成语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效率,使其更好地掌握汉语成语知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成语教学措施也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胡静2015《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实践探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孙玉婷,徐丹2016《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成语教学研究》第10期。
刘依锐,樊荣2015《从隐喻认知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教育观察(上旬刊)》第6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73-01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语言。成语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的形式简洁、意思精辟的词组,其大多来源于群众口语、外国寓言等,形式活泼,含义比一般的词更丰富,思想内涵更深刻,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成语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历史典故,开阔眼界,增强文化内蕴,提高认识水平和阅读、写作的能力;而学生在文章中熟练运用成语,可以加深文章的感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然而,由于农村小学生接触的课外读物不多,缺乏对成语的掌握,更不用说在作文中能够熟练使用成语了。因此,在教学成语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上得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拓展学生的思维,并锻炼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学习过的成语去描述生活。这样,学生就会享受到成语学习的妙趣,并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一、通过讲故事进行成语教学
成语是历史文化的凝聚,是各个历史时代智慧的结晶。很多成语都有寓言故事、历史事件的背景,一些成语背后还有美丽动听的传说。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就是有趣的故事,他们的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不容易理解抽象的事物,但通透清晰的故事情节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全神贯注地参与进来。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很多。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来阐述道理,让学生受到某种看法和观点的熏陶,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收获某种启发,情感得到升华,并从中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根据其年龄特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成语的教学要有一个坡度,由浅入深地开展成语教学。
很多成语都来自于寓言典故,如“鹬蚌相争、画蛇添足、自相矛盾、破釜沉舟、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等等,背后都有或有趣,或发人深省,或与历史典故有关的内容。例如,教学“滥竽充数”,告诉学生该成语的典故: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新王喜欢听一个一个的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这个成语表面的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了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教师可以在课上引经据典,给学生讲解成语背后的故事,也可以通过“成语沙龙”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上台说一说成语背后的寓言和成语,激发学生接触成语故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成语涵义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
成语来源于生活,实践出真知。在成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外,还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运用成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成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成语形象地描述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多用成语,不仅是在作文的练习中,在日常的口头对话中也应该多多运用成语。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刻理解成语、灵活运用成语的教学目的。
反复运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强化记忆的最好方式,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别重视训练学生对成语的实际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根据要表达的某种意思选择适合的成语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种习作中大胆使用成语,如平时作业的作文,或者自己的小练笔如日记、周记等。另外,教师要通过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会吸收他人表意最简练准确的句子并将之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总结,学生通过运用成语描写生活,表情达意,感觉到自己也能够融入到生活之中,对自然和生活产生强烈的亲近愿望,进而养成细致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样他们就会在生活中主动识记成语,寻找与成语相关的故事。
三、整合学科资源进行成语教学
语文教师要广泛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做好沟通,整合各学科资源,为成语教学开拓更为广阔的渠道。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激情,并从学科之间的联系中更为深入地理解成语含义,有利于学生感受成语的魅力和培养学生多途径学习成语的灵感。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借用音乐、数学、美术等学科的知识,为学生讲解成语的含义,力争在教学中做到学科渗透,让成语学习成为帮助学生串联各学科知识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关键词:语文;读读背背;成语;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84-01
苏教版语文非常重视语言积累,多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很多老师单纯地按题目要求进行教学,先读后背。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厌学,遗忘就快,达不到大量积累的目的。教好读读背背这一内容,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挂钩课文,触类旁通
读读背背的很多成语不是突兀地出现于教材里,其中一类成语与单元课文有关。以三下练习三成语为例,这组成语为:风华正茂、出类拔萃、才思敏捷、后生可畏、文思如泉、手不停挥、笔下生花、力透纸背,是对单元课文《少年王勃》中王勃的赞美……教学此类成语,可以联系课文。教学时,让学生说说成语与课文的联系,如“笔下生花”是指王勃所写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轮美奂,意境深远;“才思敏捷”是指王勃写文章时“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风华正茂”指谁也不敢答应都督的要求时,年少的王勃却胸有成竹地应承下来,很快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
学生把成语与课文挂钩,由课文想到相应成语,对成语了解得更透彻,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加了学习趣味。
二、联系生活,一举两得
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尽量兼顾课文,但不可能每一个练习都如此。如三下练习七成语: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游人如织、谈笑风生、一帆风顺、风平浪静、鸥水相依、海波不惊,这组成语描绘了海边景色,但该单元中与海有关的只有《海底世界》一文。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1.提问激趣:学习了《海底世界》,我们知道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那么海面和海边呢?你又能从海面和海边想到哪些成语?学生由“浩瀚的南海,浪头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地涌向海边”想到“烟波浩渺”;从“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片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想到“一碧万顷”;“人们都到海边来游玩,有的戏水,有的踏浪,有的玩沙,有的晒太阳,有的捡贝壳”想到“游人如织”;“ 洁白的海鸥在蓝色的大海上自由地飞翔,给大海增添了无穷生机”想到“鸥水相依”。2.用这些成语写海边景色。有学生写道:辽阔的大海一望无边,洁白的浪花轻轻吻着沙滩,真是(烟波浩渺)。远望,海是蓝色的,天也是蓝色的,视线内(一碧万顷)。金色的沙滩上,(游人如织),人们(谈笑风生),享受着夏日的阳光。傍晚,海面上一丝风也没有,(风平浪静)、(海波不惊),海鸥贴着海面飞行,(鸥水相依),真是人间仙境啊!
成语学习既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以致用,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三、展开想象,朗读感悟
读读背背中另有一类成语很有特征:美感、押韵,如三上练习六成语: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呼风唤雨、栉风沐雨、未风先雨、见风是雨、凄风苦雨、暴风骤雨,教学这类成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如教学X风X雨,出示相关画面,让学生体会、想象在此风雨中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也许学生还不能很准确地用语言描述成语意思,但能用声音、情感表达出来,也是理解、记忆成语的方法。
大致了解成语意思后,来个成语串联:春天来了,春姑娘用(和风细雨)唤醒了万物,人间充满生机;老师的话语犹如(春风化雨),滋润我的心田;《西游记》里的龙王能够(呼风唤雨),过去人们求雨都到龙王庙;爸爸在外地(栉风沐雨)、不辞劳苦地工作着,我要给爸爸一个满意的成绩;小蒲公英暗暗地想:在这黑黑的泥土里难免要承受(凄风苦雨),不如到金光闪闪的沙漠,做个大富翁。
四、阅读故事,了解来源
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很多成语包含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学生最爱读故事,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读故事学成语,学生会乐在其中。如三下练习八成语:揠苗助长、杯弓蛇影、螳螂捕蝉、鹬蚌相争、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狐假虎威、黔驴技穷。这组成语出现在课文《寓言两则》之后,寓言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寓言隐含的道理,对寓言有浓厚的兴趣。练习八中成语都来自寓言,学生查查相关故事,比比谁讲得最生动。想要讲好故事,学生先得做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成语就这样深入了学生的心田。此举不仅增加了词汇量,还阅读了更多经典,了解了成语来源,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之情。
成语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种,教师要善于发现成语中的联系,挖掘出学习成语的乐趣,采用多种策略教学,就会使学生爱上成语,爱上“读读背背”这一教学内容,爱上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语典故;成语词汇;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文化素质,所以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策略提高成语教学质量。本文对小学成语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成语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操作方法。
一、教师带头使用成语,提高学生学习和积累成语的积极性
语言积累是逐步的,成语的积累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应该熟知每册教材里的成语,在课内课外找准机会使用这些成语,这样既让学生能够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和积累成语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与孩子们用成语进行交际。比如说,老师询问学生迟到的原因,学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老师说“你这是‘有口难言’”;结合实例,学生就可明白“有口难言”的含义。同学之间吵闹,老师询问原因,发现都是一些小事情,便可以劝解学生:“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斤斤计较’。再如有些孩子因为成绩不太好而自卑,教师可以在私下或者班会上给他们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管无论什么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坚持不懈,“取长补短”,肯定能进步。这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一些实例,慢慢地学生就能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同时受到老师经常使用成语的影响,他们也渐渐地喜欢运用成语了。
二、创设语境,辅助理解
成语中汉语是一大特色,使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它主要来源于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寓方故事,如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等;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如四面楚歌、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等;诗文语句,如学而不厌、舍生取义、老骥伏枥、举一反三等;另外它还来自于俚语口语等。
对成语的教学,我一直认为:成语的意思不应该像教参上所讲的大体懂得,应该做到扎扎实实、做到熟悉、理解、感情、运用这个规律。因为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是巧记,在感悟的基础上才是巧用。假如你让学生学成语时浅知一点皮毛,连意思都是懵懵懂懂,那谈何理解和感悟,那谈何真正掌握?又怎么能随心所欲地学以致用呢?
成语是汉语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间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的惯用语,并认为“穿小鞋”,“碰一鼻子灰”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认为他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三长两短”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而“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成语起到很大作用。
三、针对各不同学段儿童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成语的领悟,激发学习和运用成语的兴趣
小学的教育对象是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儿童,年龄跨度相当大,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看,都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心理方面看,各学段儿童的思维经历了一个“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一、二年级的儿童理解力差、理解内容少,主要靠具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概念,而高年级儿童对抽象的事物理解力逐渐加强,能运用一些简单抽象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和判断。中年段的儿童的思维水平则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那么具体到儿童学习成语这个问题上来看,各学段有什么不同呢根据研究,低年级儿童对成语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义阶段;中年级儿童处在成语理解的过渡期,他们比低年级要好,但又低于高年级,可能他们储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概念知识、语言经历,但又还有限,还不足以让他们也象高年级儿童一样有更好的表现;高年级儿童对成语的理解趋向成熟,他们能调动自己的概念知识、生活经验,并根据成语组成词汇的意义(字面意义)与整词意义(比喻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测成语的真正含义。
因此,在我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成语教学时,采用的方法要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
成语的教学不可能是一个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教学,要想搞好成语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开动脑筋,通过各种方法去拓展、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地理解和掌握成语,获得学习成语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成语的能力。以上提出的几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只是尝试为各位小学教师提供一个平台,希望能引导教师更好地转变自己教学成语的模式及方法,通过教师的智慧来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运用成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化宝库的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更好地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而推进语文教材的实施。
参考文献:
一、课文巧训练
(一)结合情境练成语
当今社会的小学生都是智商很高的,一般都是在没上小学之前,在幼儿园或者是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已经学习了很多基础性的知识。比如成语就是小学生经常接触的,但是往往让孩子随口说出几个成语,小孩子会很快脱口而出,如果在特定的情境下就很难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成语时,要通过结合情景激发学生利用成语资源,使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练习成语,反复巩固成语。在学习《雷雨》一课时,文章中的关键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此时语文教师播放有声有色的电脑视频录像渲染情景,在经过抑扬顿挫的示范朗读后,引发小学生进入情境,之后启发学生用成语概括出这种特定的情境,学生们很快就会想到:“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狂风怒吼、电闪雷鸣、雷电交加”等成语,达到结合相关情景练习成语的目的。
(二) 迁移语言用成语
小学生需要积累语言,以至于更好在具体环境中迁移使用。在刚刚学习阶段,小学生兴趣很浓,争先恐后的踊跃表达,在应用上也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要把握好小学生的积极情绪,在教学中利用语言文本,恰当好处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而使小学生们学会应用。
二、游戏巧积累
(一)轻而易举“记”
中华成语是数不胜数的,内容多姿多彩,类别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尽量把成语归类,使学生能记得深刻、记得扎实、记得容易,小学生轻而易举的就记住一种类别的多个成语,感觉不嫌烦,还挺轻松。因为是一种类别的成语,在应用练习时还比较容易恰当运用。避免小学生乱记,没有规律、没有类别、没有方法,学生掌握起来很是吃力的现象发生。
(二)灵活多变“玩”
低段孩子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精神放松,积极热情,学习起来也是事半功倍。因此,在成语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玩”,来促进小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小学生们在玩中体验快乐、体验收获。第一,比手划脚:利用肢体动作表演成语,如眉开眼笑、勃然大怒、痛哭流涕、哈哈大笑、泣不成声等。第二,成语接龙:将成语的最后一字接下一个成语的第―个字,串连下去。例如:高山流水――水火无情――情同手足……第三,成语故事大竞猜:以成语故事内容作为阅读的材料。教师出一些相关的成语题目,来检测学生学的如何,或者学生相互考考对方有关成语的知识。这样一方面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熟悉成语的典故。
(三)各显其能“用”
熟记成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在学生大体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创设特定的语境,让学生产生顿悟,脱口说出记过的成语。比如在口语交际或者作业练习中,给学生几个成语,让他们填到语段当中,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运用过程。例:兴高采烈、阳光明媚、自由自在、百花齐放、全神贯注、自言自语。今天早晨( )。小红( )地来到公园游玩。公园里( ),美丽极了。小红来到花丛边,看到蝴蝶( )地飞来飞去,好像在跳舞。她又来到小亭子里,看到老爷爷在( )地下着棋。小红( )地说:“美好的一天又要开始啦!”
三、活动巧拓展
(一)看动画说成语
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或者是在成语兴趣小组学习时间以及小学生的实践活动课,给孩子们播放生动有趣的成语动画故事,让学生看完后猜出这个动画中的成语,看谁猜得多、猜得准、猜得快,给学生评出“智慧小观众”的光荣称号。学生既看了动画,又记了成语,同时在表述时又很好地锻炼了口语能力,真是一举三得。
(二)讲故事比成语
语文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语文课之前,准备几分钟时间,让每个同学轮流讲成语故事。在之前教师要提前告知小学生做好准备,私下里教师可以作简要的指导,这样会使小学生的课堂上讲的效果更好些。争取每天安排两名或者是三名同学讲,比一比看谁讲的成语故事又生动又有教育意义,每个月评出5~8名优秀同学,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中再进行优秀同学的比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成语的兴趣和争先恐后讲成语的欲望,有的小学生甚至主动做好准备,争取提前讲给大家听呢。还可以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几个学过的简单的成语。比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等,让学生自由挑选来说,这样做一来复习、运用了成语,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复述能力,一轮结束后评出“成语故事王”。
(三)看图书集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