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

时间:2022-12-15 17:0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情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道德情操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51

新课标要求语文老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现在使用的新教材,既有充满激情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生动形象的小说和富有哲理的论文,又有实用性强的应用文和短小精悍的知识短文。语文教师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必须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重视语文的美育作用。让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形成高雅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新课标的规定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初中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那么,实践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呢?

1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新教材大多以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为主,文质兼美,他们融自然美和社会美、艺术美和语言美为一炉,形成了它自己的特殊魅力。

那些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具有“身在图画中”的美感;那些描写人物的文章,通过对人物形象多方刻画,来反映作者的情感,提示社会生活和矛盾,具有典型的社会美;任何文章都包括形式和内容,这两部分的协调统一,或严谨或自由,或质朴或生动,构成了艺术美;我国语言十分丰富优美,不管是古文还是今文,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今文中戏剧的含蓄,诗歌的凝练,散文的质朴或者绮丽,以及环境描写的景致,心理描写得细致,人物描写的生动等,所有这些特点,都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挖掘出来的审美因素,有目的地由境入情、由情入理地对学生渗透审美思想,并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努力创设教学的行程美

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师要在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审美教育。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并用真挚的爱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乐于学习,乐于受教。教师还要把握好教学环节,在制定目标、前提测评。导学过程和达标检测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这样不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还可以使学生感到惊奇、刺激、疑惑、悬念,产生一种学习魅力,从而打动他们的感情,诱发其审美情趣。同时教师还要在教态、板书等方便追求美,并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审美教育的效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不仅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过程中学到文化科学知识,形成能力,也受到了美的感染。

3 努力追求教学手段的艺术美

素质教育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根据本校或本班实际,创设课堂艺术氛围和情趣,选择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性强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而不厌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更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利用好现代电化教学技术和网站,因为它是创造更佳的美誉手段之一。

4 努力锤炼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除了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更要注意自身的语言美,因为美的语言能给人以深刻的影响,而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特殊性,它本身就是给学生学习语言的师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媒介。所以语文教师就必须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多才多艺的导演兼演员,用生动、形象、准确、规范、精炼谐趣和抑扬顿挫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愉快地度过45分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受到了美的享受。

5 努力设计课外活动的鉴赏美

课外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不但扩大和加深学习内容,进行多种能力训练,还可以进行生动形象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新课标和《河北省普通中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试行)》,对中学生课外活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指导学生阅读思想健康向上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雅的情趣,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课外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做到培养语文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结合。

6 努力探索不同教学内容的美因素

新课标规定各学段的教学内容有五个方面:①识字与写字;②阅读;③写话;④口语交际;⑤综合性学习。在这些内容中都能挖掘出美的因素来。

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挖掘出美的因素。如:汉字的结构美,它体现在各种字体中,也体现在书法艺术上。因为书法艺术是世界上最能体现汉字的经济价值。其它文字好像不具备这一功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语言等各方面的美育因素,来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写作和口语交际是语文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两个方面,是书面语与口语应用的不同场合,更具有美育因素。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

虽然语文课具有广泛的美育因素,但它终究不是政治课,不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它的美育是通过语文教学的环节来体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美育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第2篇

【关键词】道德情操论;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点;启示

亚当斯密被世人称作“经济学鼻祖”和“现代经济学之父”,他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大师,同时还是一位伦理学家。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花其全部心血,留给后人两本传世杰作《国民财寓的性质和原凶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

一、对道德情操论的解读

《道德情操论》开篇第一章:论适宜感,提到,“人,总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些本性促使我们关注他人的命运。不管一个人是善是恶,皆会因为本性作用而关注他人的命运,会去关心他人的幸福和痛苦。” 文中也提到:因为我深深理解你的痛苦,明白你的情绪,所以我心生怜惜之意。作者所说的同情不具有是非判断的意义,是中性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谴责或者称赞。

斯密从同情开始着手,然后谈到可敬可爱的美德。“那些为了维护自尊、体谅他人而努力保持镇静,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到处变不惊的人,他们高贵得体的风度总是令人难忘”。“人性的至善至美,就在于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在于克制我们的私心,培养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操”。

审慎,审慎的人总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他需要的一切知识,了解他想了解的东西。他们始终是真诚的,谈吐也许并不犀利、富有机锋,但绝不会令人反感。他们具有坚毅不拔的勤勉品质,为了长远利益牺牲眼前的享乐。亚当斯密认为,审慎是一种比较受人欢迎的人品。

仁慈,亚当斯密认为仁慈是一种习惯性的同情,人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互相间的同情就越强烈,反之,越淡漠。慈善好比是给建筑物增添光彩的装饰,并不是支撑建筑的栋梁,正义却是支撑人类社会这座宏大雄伟建筑的中流砥柱。

正义,违反正义法则的人,内心一定觉得羞耻、恐惧和痛苦挣扎。他意识到他人的厌恶和憎恨时,他也不知不觉地厌恶和憎恨自己。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正当合宜、慷慨仗义,那么他会为自己的有点满足。所有的情感合在一起,他认为自己应该得到赞美和其他回报。

节制,是我们的美德之一,这其中也包括我们对身体欲望的克制。审慎之德会把这些欲望限制在健康和财富能容纳的范围内,而节制则让它们优雅合宜。情绪过分激动会被看作脾气暴躁或意志薄弱;情绪过分微弱则会被认为是心灵萎缩,麻木不仁。“我们对于客观对象产生的各类情感,只有遵守中庸之道,才是合适得体的,也才为旁人所接受。”

二、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同情”与“侧隐”,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同情是人固有的天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天生具有同情心。《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同时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都是“我固有之也”。

“合宜”与“中庸”,《道德情操论》提到:“如果我们的同情与当事人本来的情绪完全一致我们就认为这种情绪是合宜得当的”,“从观察感情与他人是否一致,来判断我们感情表达的是否恰当。”“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处世待人的方法和道德实践的原则。孔子最早提出中庸的概念。“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选择恰当的处理问的方法。既不激进,也不保守,不多不少,恰到好处。《道德情操论》的“合宜”,和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有相通之处。

“仁慈”与“仁”,亚当.斯密认为,仁慈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它源自对他人合宜和情感的肯定认同。孔子要求“成仁”,孟子要求“取义”,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而亲仁。”

责任是道德的核心。《道德情操论》也提到责任这项美德。中国历来重视责任教育。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 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道德教育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向市场转变,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的发展。民众在物质层面不断殷实,同时更急切地希望能从精神层面富足起来。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是如何克制人的自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创立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强调行为的克制,提高个人自省。面对气愤伤心时,看看周围人的态度,努力让自己的行为合宜。人们生活在世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以个人道德引出社会道德,不断提高自我道德,渐渐形成一个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可的道德准测,实现国家整体道德的提高。

第3篇

一、只有廉洁,教师的人格才具有可信性

教师的人格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其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无法比拟的。廉洁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具备廉洁公正的品格,其人格才具有可信性,其教育也才具有可信性,现实中许多优秀教师的事迹都说明了这一点。相反,为师不廉,教师的人格及其所进行的教育就难以被信任,甚至被学生看不起。

当前,有些教师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侵蚀,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或暗示学生及家长进行“感情投资”,或明示甚至帮助学生考试作弊,完全忘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强调自己的修养,“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这是为师者的根本。

二、只有廉洁,教师才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

为师执教,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教之以事,还要喻诸于德。学生心灵的塑造,需要教师言行一致并体现真、善、美的情操,这其中也包括廉洁从教、公正清明的品格。这样教师的言行才会具有良好的道德感召力,教师才会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一生执教、廉洁自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这种高尚的人格具有很强的道德感召力,为学生们所敬重,为学生们所效仿,在中国现代史上成为垂范世人的楷模。可见,廉洁公正是为师立教、富有道德感召力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师廉洁从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是非观念。中小学生正处在道德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虽然已有了一定的观念,但很不稳定。在学生的发展道路上,教师的是非观、教师对某些事物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和行为是影响他们是非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学生也总是在教师对某些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中,在领略着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其中对学生是非观念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是否廉洁。教师执教廉洁公正,学生就会逐渐认识什么是正直、什么是高尚,进而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只有廉洁公正的教师才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一个教师操守廉洁,才会淡泊名利、不受贿略,才能精心执教、以育人为乐。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会在教育过程中感染学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被誉为“天涯海角育苗人”的梁启圣老师,三十多年矢志不移,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被他的学生奉为楷模。在他的感召下,他的不少学生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返回家乡任教,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只有廉洁,教师才能保持教育的公正性

教育公正最基本的要求是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它要求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要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而不公正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另外,在教育中学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这也要求教师要依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公正地对待他。实现教育的公正性,教师是关键。没有公正执教的教师,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正性。为教公正与廉洁从教是密切联系的,不廉则不公,廉洁从教是保持教育公正的前提。也就是说,要做到教育公正,首先要从廉洁开始。为师不廉,则难以有公正。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怎样才能执守廉洁从教的高尚师德呢?

1.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

廉洁从教的根本在于保持廉洁自律。廉洁自律源于坚守高尚的情操,廉洁自律是高尚情操的一个重要表现,高尚情操是保持廉洁自律的深厚根基。

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地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师德修养,努力促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全方面发展和有机协调。首先,要不断提高道德认识。教师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操离不开教师道德认识的不断升华和深入,这是教师廉洁自律高尚情操形成发展的基础。其次,要不断地增强道德情感。良好的道德情感对于教师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和调节作用。再次,要不断地磨炼道德意志。磨炼坚强的道德意志是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的重要保证。最后,要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高尚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廉洁从教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时,才能真正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2.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

一是要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辨别能力。有了是非标准,才能抵制污浊之风,保持教育公正。二是要敢于抵制不良风气,坚守公正立场。在教育实践中,凡是违反教育方针政策、违背法纪法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言行都应该坚决抵制,不能麻木不仁、明哲保身。三是自觉培养公正的品行。它包含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坦荡正派、正直仗义等。

第4篇

1、师德: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013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将建立师德考核档案。

2、师德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

3、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发展智力;道德修养;审美情趣;适应社会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课堂教育为基本形式的音乐教学中,要使学生在不断地吸收音乐知识和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过程中,逐渐陶冶情操、完善人生,提高综合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

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使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人的情感中枢,震撼人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音乐教育能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此外,优美高尚的音乐还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培养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音乐具有巨大的情感魅力,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动人的音乐语言,使人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受到教育。它不仅让人们记住一些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也让人在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领悟美的过程中,将智慧、道德情感与美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时,就会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从而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音乐教育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塑造一种完善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好的音乐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能培养人形成避恶扬善的良好道德品质,而且是一种政治手段,可以扭转社会遗风,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学校音乐教育应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6篇

1.斯密问题的由来

一直以来,人性问题都备受关注,“斯密问题”引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持续争论,引发了人的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是否存在联系的思考。

在《道德情操论》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这两部著作中,斯密对人的社会经济行为动机和人与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剖析。《道德情操论》中的人性观是利他的,而《国富论》中的人性观是利己的。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充分强调了同情心等道德因素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他认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①。因此,“同情心”被斯密认为是驱使人行为的根本动机。而在《国富论》中,他认为:“一般来说,任何人无意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他宁愿支持本国劳动而不支持外国劳动,只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他指引这种劳动产品使他具有最大的价值,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也像在许多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达到一个他无意追求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常常能促进社会的利益,比有意这样去做更加有效”[2]。因此,在这里斯密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

人们虽然没有质疑斯密的这两部著作的重要地位,但对其中关于人性利己与利他的不同理解却引发了争论,即形成了所谓的“斯密问题”。

2.斯密问题的内涵与实质

在人性论问题上,斯密坚持人类的两种本性说:人性的利己和利他,“利己心”和“利他心”是人性中的两个不同侧面。从表面上看,《道德情操论》是研究人如何通过“利他”而走向道德之路的,《国富论》是研究“利己”的经济人是如何走向富裕之路的,二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斯密告诉我们,“道德人”和“经济人”是同一个人,财富的积累和道德的升华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将“利己心”与“利他心”比作时钟上的长针与短针,认为时钟制成后,这两根针就会自动地表示时间,不需要制钟的人去拨动它们。人的利己心和同情心作为统一体共存于人的本性之中。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既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经济人,也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道德人,他们只是人性价值假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所以,所谓的“斯密问题”是一个虚假命题。利己与利他相互依存,应该树立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世界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树立利利他和利己相统一的理念,使人们意识到利他并不必然损己,只有奉献自己于他人和社会才能得到他们的回馈,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利己与利他是辩证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化解社会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人人自私为己,把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才能使社会诚实守信、互惠互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斯密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在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中,道德人的利他性和经济人的利己性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关键需要有社会制度的约束。加强道德的制度化建设是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基本途径。事实上,当今社会上屡见不鲜的诚信缺失,公德失范等严重问题,都与人们利己与利他的利益不和谐有关,一定程度上,社会法制还不够完善,一些人只为追求个人私利而钻了法律的空隙,因此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让法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平衡器。

构建和谐社会,道德是法律的底线,法律是道德的支撑,法治应该与德治紧密结合。通过“斯密问题”我们认识到,人性是利己和同情的统一,我们要充分利用人性中的同情心,教育人们发扬道德风尚,并且把握好利益与道德两者的关系,抵制在追求私利过程中出现的危害行为。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许许多多道德高尚,无私奉献的典型,他们有的是从事国家科研工作的学者,有的是兢兢业业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有些人为国家、民族贡献出了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则是在平凡生活中赢得了尊重,他们高尚行动是道德自律的最好诠释。实现道德自律是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公正与无私是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追求的最高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自觉加强个人和他人的伦理道德建设,实现道德自律。

在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中,强调道德实践,就是重视道德本身的作用,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使人们从内心里自觉地服从道德评价,接受道德约束,达到平衡自身、稳定社会的目的;强调法治实践,就是要从立法的角度,强制性地对不道德行为或习惯进行评判或制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律”与“他律”的作用,把内在自省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从而进一步实现利己与利他统一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7篇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羚羊木雕》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农家小楼,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第8篇

关键词:高校;中学前专业;职业道德培养;路径

加强高校中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就是在具体的专业教学、项目教学、德育教育、综合教学等方面形成全面的运用,构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有效方式,更好的实现高效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效果。

1突出教学主题,活动引导职业道德素养培育新方式

1.1项目化教学融入职业素养内容:在高校中学前专业的教学中,要突出在课程教学项目管理的综合运用,在教学内容的创新上,形成职业道德素养教学的相关内容,形成技能训练与职业训练的有机联系,在规范职业规范化操作的标准中,形成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引导,通过项目化、分块化、专业化的教学手段,将职业道德培养作为一项具体的内容融入到项目教学之中。

1.2多元化教学推进职业素养培育:在高校中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中,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构建课堂内外的人才培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在线教学、线下教学以及校企融合、工学融合等方式,在学生多方面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实习、体验式教学等活动方式,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课内外知识素养的延伸,尤其是突出在学生对社会实践、社会化专业服务的认知教学,在学习与实习等行动中潜移默化的收到熏陶。

1.3职业化教学实现道德素养养成:这里所指的职业化,就是道德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通过多渠道的专业化培育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道德素养培育的教学创新,在教学中渗透礼仪教学、角色认知、心理调节、沟通交流等多方面的课程设计,系统的完成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学的全面性,在具体教学之中,形成专业对接、课程平台、校本课程、第二课堂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更好的实现学生专业知识、道德素养等多方面的提升。

2创新心理疏导模式,道德情操管理激活职业道德素养培育

2.1突出人格魅力的感染:在高校中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教学中,辅导员以及班主任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通过自我人格魅力的展现,在感化人、感染人等方面形成自身品格、学识、涵养等多方面的运用。在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综合基础上,形成对班级与学生管理的细化,开展道德情操养成训练模式,教师通过自身的素养修养,在道德情操的管理中,融入情感因素,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更好的将自我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作为有效的榜样产生很大的力量。

2.2构建和谐向上的氛围:在职业道德素养的教学路径中,教师要形成细化的管理模式,最主要的就是要从心理引导着手,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展现出来,构建以人为本的浓厚氛围,通过活动组织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专业实践等形成更好的平台。主要培养学生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等,突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丰富的知识引导人,用博大的胸怀关怀人,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化运行的有效标准,都将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3强调意志力的培养: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过程中,要形成在职业道德操守、职业意识、职业习惯、服务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具体的组织教学中,工作内容主要是强调学生综合意志力的养成,让学生在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力,让学生在人际交往、实践动手能力、文明礼仪规范水平等,形成更好的教学内容,并在早晚自习、课堂教学之中注重书法艺术、语言艺术、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职业培养,构建学生专业化素养培育的统一方式。

3搭建实习平台,校企联动确保道德素养培育

3.1明确企业需求,提升职业素养: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要出台相应的制度建设,培训模式、落实机制等方面的运用,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综合在政策形势、劳动合同法、就业流程、面试技巧、工作性质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恰当的形成职业素养的运行,形成更加优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强调专业化的综合运用,用良好的心态服务到职业大潮之中,突出道德教育在职业服务中的综合作用。

3.2落实相关制度,保障实习规范性:为了保障实习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专门建立“实习与就业管理信息平台”和QQ群,学生通过平台和QQ群随时反馈实习情况、并得到实习工作指引,如何面对和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如何提升为人处世态度和方法等。实习就业科根据回访实习学生和用人企业的反馈信息,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工作指引,分别有:职业规划篇;素质训练篇;实习认识,面试技巧篇;职场指导篇(顶岗实习前)和职场指导篇(顶岗实习期间)。重点围绕:爱岗敬业、实习安全、心理健康、抗挫折、为人处世态度和方法以及交际能力等。

4结语

高校中学前专业学生在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融入道德情操教学的专业化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真实体验融入到学生的专业教学之中,突出咋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的道德培育模式,有效的实现职业道德教育与规范化管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邓建平 单位: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肖幸;;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05期

[2]李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探究[J];价值工程;2012年06期

第9篇

本文作者:朱玉松 单位:淮南矿业集团生产部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企业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正反两方面形成了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职业道德荣辱观。职业道德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有:以珍爱生命为荣,以危害安全为耻;以自主管理为荣,以等靠依赖为耻;以一专多能为荣,以一无所长为耻;以精细规范为荣,以粗放马虎为耻;以节约降耗为荣,以低效浪费为耻;以诚信文明为荣,以假滑愚蛮为耻;以互助友爱为荣,以拆台内耗为耻;以勤劳奉献为荣,以懒惰自私为耻。

提出珍爱生命,凸显出企业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企业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煤矿很多事故都是行为不规范、生命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改变这一现状就是要依靠规范职工行为,建立道德荣辱观体系,提高职工生命的意识来保证。因此,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让职工认识到,安全是自身的根本利益,我们要敬畏并珍惜生命,如果在工作过程中违章蛮干,就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家人和企业不负责,是一种不道德行为。

针对煤矿职工长期以来思想、作业习惯而造成等靠依赖的惰性和惯性,以及少数职工工作缺乏热情和激情的现象,企业提出了职工的自主管理。实现自我管理,就是要调动职工内在积极性,增强职工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消除等靠依赖的思想,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好自己的工作,增强职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律性。提出一专多能就是要解决部分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学知识、学技术风气不浓的问题。

这是实现班队自主管理,职工自我管理的需要,让职工清楚,靠本事吃饭,凭贡献拿钱,而文盲、没文化、没知识、没技能是耻辱的。因此,企业要培养一专多能的职工队伍,提升职工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实行精细规范管理,克服粗放马虎是企业现代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行企业自主管理的必然要求。要求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要力求做到简洁、直观、规范和有效,杜绝简单化、不注重实效的形式主义。

树立节约降耗为荣的职业道德荣辱观,也是要求每位煤矿职工都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养成节约降耗的良好习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体现煤矿企业职工诚信文明最淳朴的品质,提出诚信文明这一点就是要发扬优良传统,倡导文明,继续提升煤矿职工的形象。而提出、倡导和树立互助友爱为荣,以拆台内耗为耻的煤矿职工职业道德荣辱观,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树立勤劳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就是教育企业职工热爱企业,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践行职工职业道德荣辱观,应从以下方面和途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他律走向自觉的过程,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潜移默化,把职业道德荣辱观要求逐步灌输到企业职工的意识当中,内化在心,固化在行,化作大家自觉的行动。

加强矿情、形势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和直线宣传的形式,不断进行安全生产形势和任务教育,用企业的改革发展和人们享受到的成果,教育职工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做到知荣明耻。特别是要用职工身边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用先进人物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影响和感召广大职工。

根据职工职业道德状况和教育内容,不断探讨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与安全生产相结合,联系安全生产实际,通过事故案例、亲情帮教和学习培训等形式,教育职工珍爱生命,注重安全,搞好自保、互保、联保,做到自主管安全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

开展职工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学习教育,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种活动,宣传企业理念、企业精神、职工职业道德规范,陶冶职工情操,张扬职工才华与风貌。

与岗位职责相结合,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敬业精神。企业要教育每位职工都应当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把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与生产、管理、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始终保持在应有的水准上,以满足企业发展和员工发展的需要。从而使职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敬业精神。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经常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活动当中,逐步陶冶职工的道德情操。利用重大节假日,开展文体文艺活动,采用演讲、演出、相声、小品、歌曲等形式,使职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可以通过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劳动竞赛的办法,引导职工爱岗敬业,提高技能,创造业绩。

第10篇

黄炎培职教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手脑并用、敬业乐群”。“敬业乐群”便是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概括。“敬业乐群”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所从事的职业和全社会作出贡献的追求。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乃至奉献精神。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在职业生活中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

高职院校学生

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德与才有精辟的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给圣人、君子、小人下定义:“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他提出的选材标准是:“苟不能得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我们所培养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人才。即手脑并用,德技双馨。

1.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有“才”,还要有“德”。 即学生在具备较高职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据分析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就是:懂做人的道理和敬业精神。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将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换句话说,一名员工无论技能操作多么娴熟,如果工作态度、为人处事等方面不够成熟,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合作意识,缺乏集体观念,将来也不会被企业委以重任。所以,我系德育工作首先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习惯与能力。利用班会课、板报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开口”,一段时间下来,师生间相互问候增多了,同学间因为口角发生矛盾有所减少了。学生犯错,到系部处理时,我们不是对其破口大骂,而是首先询问他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与看法,让他换位去思考一下,大多数的学生都能逐渐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化戾气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

2.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从南京一初中生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到复旦投毒案,从许久前的马加爵事件到诸多的离家出走及跳楼事件,血淋淋的教训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今的一代,浮躁、消极、自我、高傲,不善与人交往合作,缺乏集体观念、吃苦精神,遇事冲动,无不体现着道德的缺失。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学生的精神风貌、求学态度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内涵的重要标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学风、校风建设乃至校园文化将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系部在举办各种活动时,都充分考虑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例如:职业礼仪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平时应该着重培养、提高自身哪些方面的素质,教会学生如何在职场中处理与人与工作的关系,如何遵守职场中的规范,如何在工作中尽力创造价值、自我成长;再如大合唱比赛,比赛前一段时间,班主任组织学生利用课余、自习等时间加强练习,整个教学南楼时时飘扬着歌声,虽然不是很动听,但是作为德育管理者,我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比赛时,班级整齐的服装,嘹亮的歌声,充分体现了班级的团队凝聚力。篮球赛、拔河比赛等体育活动,场上队员奋力拼搏,场下观众摇旗呐喊,无不体现着集体的力量,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还有,“我爱我家”住宿生系列活动、建立“知心姐姐”谈话室等,在活动当中让学生找到归属感,挥洒无处安放的青春。再如,结合文明风采大赛。通过“感恩”这一主题,让学生在写作当中逐渐去体会、学会感恩;通过摄影大赛,让学生用镜头去捕捉生活中的美,从而培养其优美和悦之情操……

在组织与参与各种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确实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但是,只要我们能潜下心来耐心的引导,他们还是能逐渐的明辨是非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我们也有过年少轻狂,回首我们逝去或终将逝去的青春,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被极个别无药可救的害群之马蒙蔽,一概而论,一棒打死所有。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一颗平和、善良、宽厚的心陪伴他们一起成长。等到桃李满天下时,我们所有的付出都会显得那样的珍贵、值得。

第11篇

乐……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遥望历史长河名人墨客甚多,但是能淡薄名利,恪守情操的人又有几何?古人云:“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智者则淡薄名利,栖守道德。”我想又有谁不愿做智者呢?

好一个“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纵使房屋再破陋,只要我有一身浩然之气,就永远不会被世俗的浊流所吞没。这高尚的情操犹如大海中的灯塔,它照亮自己的同时也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刘禹锡的“陋室”,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他们虽“陋”而不“穷”。穷的是心灵干涸,唯利是图,依阿权势,道德低下之人,而那些追求精神充实的人是富有的。也许高尚的情操会被庸俗所鄙视,就像披金戴银,衣冠楚楚者嘲笑你朴素、自然;整洁、得体的外套一样。但高尚的情操决不会为廉价的赞美而努力,他永远保持着冷静与清醒;他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他不断去吞神食粮,向智者学习。庸俗的人却狂傲自大,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刘禹锡的:“谈笑有鸿儒,”告诉我们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晋陶渊明任县令时,上任不到八十余天,即逢督邮来县。下属于是劝他衣衫穿戴整齐,备厚礼迎见。谁知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说罢便辞官回乡,隐居田园,读书种菊。这个世界有勇气的人不少,但能够摆脱世俗,为自己高尚情操?粗毖?宓娜巳床欢唷2灰郎绞贫?矢剑?晃啡ㄊ贫?屯贰?雌鹦兀?蚯白撸〖词乖谧橇骼镆惨?锓?敖?U饽训啦皇俏颐堑贝?嗌倌晁?Φ弊非蟮穆穑

高尚的情操它似一杯美酒,具有一种醉人的芬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醇香;它又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让人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学先贤,做智者,不断勉励自己,为社会地进步、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安康多做贡献。就让这不灭的灯塔永远点亮在我们心里吧!

第12篇

一、注重体现道德教育目标体系的完整性,努力提高课堂教育实效

结合道德教育核心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确立了以编演道德小品为核心,以参加模拟法庭、社会调查、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演讲辩论等活动为辅助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任课教师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大学生以宿舍或小组为单位,通过选题、调查、剧本编写、班级初演、全校汇演等环节,扎实完成道德小品编演实践。这些道德小品反映了爱心、感恩、奉献、诚信、公德、传统美德等诸多道德主题,凸显了对当前道德领域实际问题的关注和拷问,使广大学生在参演、观看的过程中获得了十分深刻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三是通过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促进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世界。广泛使用经典案例教学法、咨询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交流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加强了教学情境的营造,更加密切地关注现实的道德生活,着力阐释热点难点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和思考社会生活、人生课题的钥匙,让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活泼、生动,更具亲和力。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注重强化学生的主体自觉,以系统全面的道德实践促进道德行为的养成

人的道德养成主要通过学习、立志、躬行和自省等途径进行,其中躬行和自省是更高层次的环节,也是道德养成的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切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都是主体在一定道德规范影响下追求一定道德价值的实践过程。因此,必须把道德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伦理学研究同时认为,知性德育是知识化、概念化和学理化的德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知识的把握,主要作用于人的理性。生活德育是全方位地同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密切相关的德育,涵盖了理性、情感、意志、本能、欲望、行为等诸因素,强调道德学习的自主性构建。根据这一原理,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自觉,促进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就要把道德教育融会于大学生的行为养成中去,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纳知性德育于生活德育的框架之中。甘肃农业大学按照生活德育的要求,紧紧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弘扬和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传统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构建了大学生道德实践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一是开展“知荣明耻,文明修身”大学生文明修身行动、“创优评优,从我做起”、“讲文明,讲诚信,树新风”、文明集体创建评选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并将基本道德规范的学习融入到创先争优活动、大学生入学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考风考纪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等环节,促进了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强化。二是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及子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建立固定服务站点,定期开展志愿关爱帮扶。由青年志愿者定期轮流开展义务植树、文明乘车执勤、推广文明礼仪、生态环保服务、学校重大活动服务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培养大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品质。三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社会实践,重点开展了政策宣讲、科技支农、义务支教、支援灾区、帮困解难、关爱“三留守”人员、文化下乡、生态环保宣传与服务等活动。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奉献爱心、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感,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如学校“爱的痕迹”公益团队每年假期赴农村开展以“免费照相+爱心放影+特色支教”三大套餐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为农村的父老乡亲送去精神欢乐。近4年,他们将爱心接力的足迹散布到天水市、渭源县、古浪县、漳县等地的贫困农村,捐赠书本3500多本,赠送儿童玩具200多件,赠送衣物1000多件,放映电影60多场次,拍摄照片7000多张。由于出色的表现,该团队获得甘肃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的荣誉称号,并受到中国青年报的专题报道。四是突出抓好以学农爱农为核心的职业理想教育。通过扎实深入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稳固专业思想、热爱所学专业、明确发展目标、努力成长成才。特别是通过专家教授、职业楷模的现身说法和思想辅导,引导大学生学农爱农、立志为农,积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能吃苦、肯奉献等优秀品质。学校同时持续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情操,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注重发挥隐性德育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大学文化的育人功效

德育包括显性德育和隐形德育两方面,前者是指教育内容明确规定、教育方式直接正面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道德实践活动等;后者则蕴藏在周围的人、环境、文化之中,虽具有潜在性,但也更具广泛性和长期性,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大学文化蕴含着学校的精神内核,凝聚着大学的价值追求、精神传统和行为风尚,是显性德育的主体内容,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构建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精神、大师人格的感召,胜过一切道德说教。多年来,甘肃农业大学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促进了道德教育。一是大力弘扬学校精神文化。通过开办校史展览、复修老建筑伏羲堂、加强校史研究传播、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和爱校荣校教育、举办纪念盛彤笙诞辰100周年等相关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情系稼穑、强农报国、面向基层、富民安民”的价值追求,“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不断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二是整理讲述大学里的动人故事,强化榜样示范。通过深入挖掘学校老一辈专家、新一代学者、知名校友、当代大学生中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突出宣传他们身上热爱祖国、潜心学术、自强不息、勇攀高峰、扎根基层、吃苦奉献等精神品质,展现了内涵丰富、富有魅力的农大人品格,感召着大学生修身立己、奋发进取。三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了“书香校园读书文化月”、“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身边的感动”寻访宣传、先进模范人物报告会、主题演讲、读书征文、展览展映、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广大学生在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道德素质。

四、注重创新方法载体,不断开创大学生道德教育新局面

大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朝气,对时代的变化比较敏感,对新事物比较容易接收。要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方法载体。就甘肃农业大学来说,一是依托学校农史与农耕文化研究工作,建立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农耕文化研究、传承和弘扬工作体系,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中的精华,将其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借助课内课外的教育宣传,培养大学生仁爱、诚信、明礼、重义、尚和、节俭等优秀传统美德,在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提升道德素质。二是以礼仪教育为切入口加强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德诚于中,礼行于外”,不知礼,难以成为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现象,反映的就是礼仪教育的不足引起的道德情操问题。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先后举办了金正昆礼仪讲座等大型活动,并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必修课。下一步将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设计规范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等重要典礼仪式、大型活动的基本流程和要求,营造浓厚的重礼、学礼、明礼、守礼氛围,促进大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升。三是大力促进道德教育进网络。学校开办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题网站,开设了道德访谈、思政论坛、文明看台等相关道德教育栏目,下一步将积极开办精神文明建设专题网以及道德讲堂、文明博客等栏目,在学校网络文化中进一步突出道德主题,充分发挥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的载体作用,促进道德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四是积极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基层文化阵地和大型企业、科技园区、文化古迹、主题公园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道德教育和熏陶。在这方面,甘肃省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目前各高校的利用率还不够高,今后要由政府、文化单位、学校三家联合共同推进。五是强化制度引导,实现“管”“教”结合。要继续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对大学生的管理约束上,从校园内部良好环境的营造上做实各项工作,推动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强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和提升。

作者:李双奎甘博源单位:甘肃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