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网络专业

计算机网络专业

时间:2022-07-03 03:36:22

计算机网络专业

第1篇

目前,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说其不佳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学生很难按要求完成教材包含的学习内容,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二是指学生所学习的最终效果不能满足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的需要。

学生为什么不能在规定的课时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识规律进行教学。二是教师没有根据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去实施教学。三是目前很多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过于理论化,与社会实际职业岗位的要求脱节。

中职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领悟能力水平较低、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意志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够等弱点。但同时也存在喜欢动手操作、思维活跃等长处。鉴于这种情况,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加具体化、生动化、实际化。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案,这样才有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宜于侧重理论学习的学科导向的普通教育,而不适应以技能教学为主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他们毕业之后普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能够使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掌握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将岗位的工作过程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习一门专业技能的最佳方案,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越紧密,学习时间越紧凑,学习效果就越好。

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目前,项目教学法在许多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专业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引进项目教学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领悟计算机网络较为抽象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今后能更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的实质是将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结合起来,模拟实际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虚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地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由任课教师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一般根据实验实习条件将学生分为6人或8人一组。

第二,由每组成员推选一名组长(也可以称为项目经理),具体负责学习项目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其间负责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第三,任课教师在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将教学内容项目化,使之成为学生具体操作的工作内容。

第四,教师通过一个实例,讲解学生将要操作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操作内容有所区别)。特别是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新的概念、新的技能,要着重讲解。

第五,给学生下达工作项目(工作内容),由各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项目进行分析,制定工作计划,分配每位组员工作任务,强调工作要求。

第六,各组成员具体操作工作内容,要求成员之间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一同完成工作任务。

第七,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真正掌握工作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最好是对工作内容反复做几次,成员之间相互调换岗位,以达到全面掌握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第八,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负责与任课教师沟通,之后由组长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这个过程中组员要积极进行讨论,努力深入理解项目中的涉及的知识和技能。

第九,任课教师对各组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各组工作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

第十,任课教师对项目进行总结,分析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总结本次课的学习要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学生要注意的情感态度。

计算机网络专业从交换机的设置、路由器的设置、防火墙的设置,以及双机互连,小型局域网的组建、园区网的组建等等,都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的过程,既是工作过程又是学习过程,而且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必然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切实掌握操作技能。

三、在使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2篇

(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教学的改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0 引言

目前,计算机网络是增长最快的IT技术之一,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如电力和电话一样,它使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产生了很大的进展并产生了许多相关应用,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对人类生活生产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就提到了桌面。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背景知识少,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由于大学现在授课计划制定的总学时是有限的,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开设的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很少,大部分就是计算机基础以及计算机网络,而且,这些课程所占学时通常都比较少,造成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实际应用脱节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课程往往以 OSI 参考模型为基础讲述网络层次结构、协议和计算机网络原理。这对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更加会感到课程枯燥、抽象,很难将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网络联系起来,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而教师则深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结合实际把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讲清楚绝非易事[1]。

1.3 实践教学环境缺乏,难以进一步巩固知识

目前高等院校中,由于专业设置和经费的原因,非计算机专业一般没有相关的网络实验平台,大部分就是一个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非常简单,基本上是将利用简单的网络设备( 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等将计算机连接成小型网络,不能随意更改,学生无法通过自己动手组建网络,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网络通信技术、锻炼网络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2]。

2 教学探索与实践

2.1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动力

因为教学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像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样进行授课。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培养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熟练网络应用的能力,并更加注重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具体的实际应用。其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学时普遍偏少,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解释所有的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有选择的内容上的选取[3]。再次,要刻画整个培养计划中其他专业课程与网络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有什么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结合以上几点,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必须注重网络技术实际应用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到一起,要尽量避免传统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应用的弊端。

可以将教学的内容大体划分为3个主要模块,其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内容:

(1)计算机网络基础:主要包含网络技术基础、数据通信基本技术、Internet技术与应用;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参考模型、TCP/IP四层参考模型、Internet的基础知识、常用服务与应用技术、IP地址、TCP/IP及主要参数等网络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

(2)计算机网络实现:主要包含组建局域网与接入Internet、局域网的设备管理、管理网络的软件系统。涵盖了网络中从物理层到网络层的主要部件与设备、以太网、最新高速交换式网络、虚拟局域网、无线局域网、不同规模用户的Internet接入技术与方案、微软的工作组网络的组建、管理与安全使用网络资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实用组网技术。

(3)计算机网络应用:主要包含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模式、网页制作与编程基础、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网络应用。涵盖了应用系统的计算模式中的对等网、C/S和B/S网络应用模式的结构与特点,Web体系结构工作原理;网页的基本构成、HTML、高级网页编辑工具Dreamweaver的安装与使用以及制作网页的基础知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网络应用系统的实现与开发技术等网络应用系统的实现技术[4]。

其中,在第2、3模块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专业应用来进行内容的组织,对上述内容作适当调整,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产生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2.2.1 “自顶向下”教学法

目前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是采用“自底向上”的方式进行,由于直接从底层讲起,与实际网络应用难以一下子联系起来,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无用,从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实际授课中应采用从“自顶向下”的方式进行,即从当前使用广泛的网络应用开始讲起,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保存求知的兴趣,能针对性的理解网络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2 案例教学法

在授课中针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选取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里面的典型网络应用实例来进行分析,一来进一步让学生对课程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再者由于是运用实例,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成就感,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2.3 类比教学法

网络课程中涉及很多不好理解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且掌握不好的地方,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类比,让学生轻松的理解,例如:介绍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时候,可以将分组交换的过程类比为写寄纸质信件,不需要建立连接就可以通信类比为不需要和别人沟通就直接可以写信给别人等;电路交换类比成打电话,电路交换有建立连接、通信和释放连接三个阶段,打电话同样有拨号,通信,挂机三个阶段等;然后将相同点进行总结,就能让学生很容易的掌握这个关键知识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3 加强实践教学,巩固所学知识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验环境的构建。一般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新增网络设备不太现实,可以采用网络模拟器来模拟各种网络设备,例如: Cisco公司的Packet Tracer可以为学习网络课程的初学者去设计、配置、排除网络故障提供了网络模拟环境。用户可以在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上直接使用拖曳方法建立网络拓扑,并可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行进的详细处理过程,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可以学习IOS的配置、锻炼故障排查能力。

其次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实践教学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应用性实验,由于课程学时少,实践学时只能完成一部分重要的设计应用性实验,还有很多实验则需要学生课下自己完成,对于课下自己完成的实验,教师要给出相应的指导手册,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给以一定的成绩评定,这样才能督促学生完成实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信息时代很多专业需要开设的课程之一。该课程特点是知识面广,技术发展快,为了适应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要不断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力争在以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良斌,何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8:33-34.

[2]刘彦宝.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3]陈洺均,黄源.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9,22,174.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探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自顶向下方法;反馈收集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59-03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我校各系部大都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在原有的针对计算机专业所开设课程的基础上稍加调整而来,普遍存在着与授课专业要求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故开展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希望通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及这些专业同学的特点,选择、比较不同教材以及相关的不同教学方法,通过一至两个学期的教学实验与实践,收集、分析教学反馈,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提高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以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效果的反馈作为研究重点,应用定性研究方法等手段,有效收集教学反馈,有的放矢的进行及时改进。

1 反馈的收集和分析

1.1调查的对象和形式

1.1.1 调查对象的考虑

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尽可能的选取课堂反响热烈、非初次授课较为熟悉的学生。同时还考虑了专业的分布,尽可能增强结果的代表性,以便针对大的专业方向细化区分教学内容。

1.1.2 调查的形式

前期的反馈收集主要以与个别学生面谈的形式进行。个别面谈较为深入,较为便于了解单个学生的本底信息。但是存在着代表性不足,不能了解群体的全面信息等弊端。后期改为设计、发放面向全体学生的调查问卷与面谈结合的形式。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做了一个观察记录:记录每次授课的知识点情况和教师对教学反映的主观评价,作为一个辅助的分析材料。

1.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面临的主要难点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如何应对实验课时被压缩甚至取消的实际情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愿意接受,才有可能通过有效的方法教授精心组织的内容,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个别交谈中了解到,实际教学过程与对于课程的期待的吻合程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选修课尤其如此。非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时都比较局促,甚至于没有安排实验课时。只有利用好有限的时间精当的安排实验内容,才能满足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因此,借鉴定性研究方法的思路,设计针对全体同学的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关注同学的期待与教学过程的差异,第二部分关注实验内容,第三部分则为意见和建议。均为开放性问题,不预设任何答案。

为了打消同学的顾虑,发放问卷前对于调查目的、调查结果的用途、个人隐私等问题进行专门的说明。

第一次问卷调查采用的是纸质问卷,后来将其电子化,采用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方式,收集的反馈信息直接存入数据库。

对于问卷的分析,采用定性分析软件NVivo辅助进行。

1.2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1.2.1 问卷回收情况

授课班级的大部分同学都提交了调查问卷,其中部分班级达到了百分之百。扣除其中约3%没有提供有效信息的问卷,共回收问卷297份。

1.2.2 反馈意见及分析

1.2.2.1 关于教学内容的组织

同学反映比较多,较有共识的一个问题是希望重实用轻理论。同学普遍对较理论化的内容反映不佳,表示理解有困难、听不懂、没有兴趣。对动手制作RJ-45电缆、使用NetMeeting组织网络会议、搜索引擎的查询技巧等较感兴趣。希望了解网站建设、网页制作、局域网建设等实用的技巧。

同学希望有统一的教材的呼声很高。希望能够结合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有同学希望参考等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有同学表示,课件中的英文内容、实验中采用英文版软件对学习效果有不利影响。

对于实验环节的反馈集中在实验安排的内容较少、指导书过于着重实验步骤,原理介绍不充分,目的不明确、缺乏实物体验等问题。

关于希望重实用轻理论,主要还是因为专业基础和专业兴趣的因素,这对于理论内容教学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不要拘泥于细节,更为全景的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利用压缩理论内容空出的课时,开设相关的专题讲座,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满足同学对于新领域、深入内容的需求。这些反馈意见也为讲座的选题提出了好的建议。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自顶向下方法,更加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因为它更多的从普通人的角度来描述理论内容,组织内容的思路更自然。教师所做的知识点课堂教学情况记录也验证了这一点,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教学效果有明显改进。

关于教材,现阶段因讲义尚未最终成型,推荐了以《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为核心的系列参考书,但由于译自外文教材、不同教材的体例不同以及课时的要求不完全满足等等,学生往往出现课后的自学没有教材支持的困境。下一步尽快完成初步讲义的定稿很迫切。结合专业特点设置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此次教学改革探索的重要目标。面向就业考虑,认证考试内容也是应该注意的方面。

原有的实验内容存在和理论课独立考虑的一个误入歧途的倾向,没有很好的贯彻自顶向下的思路。将实验与理论课的衔接进行优化,将大大改善课时的利用效果。尽可能的更多提供实物操作、实地观摩等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1.2.2.2 关于教学过程的组织

部分学生反映上课教室的投影效果不佳。有同学建议校园网设施为实例进行实地教学。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安排在机房进行。对课件中图像、动画等内容希望进一步增加。希望增加教学双方的互动,例如课堂提问、增加作业次数并及时反馈等等。

有同学表示抄袭实验报告的问题需要遏制。有同学认为目前的所采取的考查方式压力不足,有必要改为闭卷考试以压力促进学习动力。

课时不足,教学节奏比较急促,也是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

通过改进理论内容的讲授思路、理顺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衔接、增强教学素材的表现力,适应课时缩减带来的影响,改善授课紧迫感是可以做到的。对于细节的很多反馈意见再次提醒我们,“教—学”互动的这一过程,教育者认真严谨、率先垂范,是保证教学秩序、确保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当然,学习风气的扭转、合理保证课时等具体问题的解决,重要的一点是要更多的和教学班级所属院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1.2.2.3 关于反馈调查本身

回顾问卷的设计,其实是过于在意了“自顶向下方法”这个问题,多数学生对自顶向下方法和自底向上方法并没有特别的比较,对这一问题其实没有态度,明确表示赞同和反对的都很有限。自顶向下或是自底向上,采取何种内容组织的方式,更应该转换到以学生的“学”为核心上来思考。

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的比较,有一个有趣现象:纸质的更加充分调动了同学参与的热情。不少同学表示拿到问卷时,“的有很多话想说”,“又有了多年没有的动笔写点东西的冲动”。这和最初的预期不太吻合,为了发挥电子问卷的便利,还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细节多做完善。

2 调查结果的启发和意义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必然存在差别,但是差别主要是什么?具体该如何开展教学?如何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经历了一系列尝试,由传统方式的理论教学,加上以介绍使用技能为目标的实验教学;再到自顶向下的理论教学,配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由于没有充分重视反馈收集,教学改革的探索一直处于单边状态,广泛收集反馈对教学改革带来了飞跃式的推动。对于理论内容的取舍、原本设想的专题讲座的选题等等教学过程的细节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从重视教材的选择、实验题目的设定等等始终从“教”的角度观察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到重视收集同学的反馈意见,反映的是教学理念、教学追求的核心和起点的转变。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核心和起点,围绕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来思考和探索,才是达到目的的真正有效的途径。

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根据同学的反馈,已能够对目前的教学过程进行一次大的升级。而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最为首要的是与学生所在院系的沟通,主要是关于根据培养计划确定课程内容和学风管理。从反馈信息为起点探讨建立课程的评测体系,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炜.CS与BS混合软件体系结构及其在数字化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8).

[2] 党媚,等.高职院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方法研究[J]. 科技资讯,2010(26).

[3] 王晓娟,等.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研究[J].科技资讯,2010(27).

[4] 夏传玲.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方法[J]. 社会学研究,2007(5).

[5] 王佳果,等.基于NVivo软件的互联网旅游文本的质性研究[J]. 旅游论坛,2009(2).

[6] 陈勇.教育研究中如何整合量与质的分析[J]. 人力资源管理,2010(6).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山东传媒职业学院院级规划课题(YKY201108)

一、引言

目前,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它使得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能力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在这种背景之下,《计算机网络》课程不再仅仅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越来越多的高校针对理工类、管理类甚至文科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对于没有计算机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等特点,因此探索适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细致周密的专业定位分析,教学目标定位过高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面向非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也是刚刚开始,只有经过细致严格的市场调研,才能够把握各个专业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主要就业岗位,才能进一步分析专业的定位,才能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分析现有《计算机网络》课程标准与相关计算机网络技能大赛考核大纲的差异,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有效的考核方案。

2、教材不能适应高职教学的要求

高职计算机网络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性教学和实训内容不足,教材没有体现出实用性和职业性,缺少高职教育特色。有些教材中充斥着大量概念,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这样以来就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理论联系实践不够,不能学以致用

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有大量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在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先对具体的设备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再进行深入理解,同时实验的过程也能够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然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所需的实验环境不仅需要有独立的计算机,还需要一些专业的网络互连的设备。这些网络设备的利用率低,价位高,许多经费相对紧张的学校放弃购买网络实验设备,最终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动手实践。

三、如何按专业分类教学

1、转变授课理念,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

理工科、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往往缺乏与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的知识,有一定特殊性,授课理念必然要区别于计算机专业。首先要明确授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要突出培养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熟练应用网络的能力,因此,多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选定要充分考虑教学需要,尽量选用高职高专教材,保证优质教材进课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工作岗位需求的教材。其次,对教师而言,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学时普遍不多,要在短时间内将计算机网络的所有内容都讲解给学生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内容必须要根据具体的专业有所选择。再次,在授课时要刻画网络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在具体讲授时要注意启发学生不断的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从本质上把握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从而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企业的结构,学生和教师分别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过程中扮演企业的负责人和多个岗位职员。在每个学生小组中,根据项目情况由技术能力好、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担任项目经理,其它同学为技术人员和支持人员,协同完成各个项目的流程,达到分工合作、共同提高的实战目的。学生通过锻炼,激发了学习热情,感受了企业氛围,得到了岗位的经验和职业素质的锻炼。

(2)案例教学法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际网络工作过程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将同轴电缆、光纤、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堂上现场给学员演示如何制作网线,如何制作简单的网页,如何配置家用路由器和交换机,帮助学员更直观、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和实用技术。学生对实际网络工作过程加强了解,开阔了视野;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做网络研究和开发工作,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3)自主研究式教学法为了加强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教师在讲授完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后,指定若干自主学习专题,要求学生组成研究小组(每组3~4个同学),利用Internet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报告,教师就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行评估,并计入平时成绩。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

为了引发兴趣,提高积极性,使学生对抽象概念有感性的认识,我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对网络实践教学课程所需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利用现有通用设备完成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方法。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许多模拟软件,如PacketTracer、Vmware虚拟机等已经具备相当完善的功能,可以胜任复杂的实验环境。先在模拟软件上进行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的流程、框架和功能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再分组操作真实设备,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拥有从整体到细节的掌握。对于一些基础的验证性实验,我们应采用真实的设备进行操作;对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由于用到的仪器设备较多、配置较复杂,可采用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合理整合,以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四、总结

本文结合作者近四年来的教学经历,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按专业分类教学的解决方法,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

第5篇

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经费安排

二,表格

安徽省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基本情况简表

专业教师及教辅人员简明表

专业建设带头人简明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表

专业教学周分配表

校(院)审议意见表

高等学校专业评议委员会评审意见表

一,关于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返回

为了满足滁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队伍情况,拟在我校开办三年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应用能力的计算机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向为计算机软件设计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毕业学生至少具备该两方面中的一方面的应用能力.

1.设置本专业的必要性

⑴从全国范围的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设置本专业是必要的

目前,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紧缺人才.根据今年全国各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各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均占前三位,而其中又以软件及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强劲,在未来五年中,我国每年需要近百万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各方面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大量的是从事基础性技术工作,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员,而并不全是高学历人才.例如,一般的程序设计人员,即所谓的程序员或软件蓝领,软件工人,未来五年这方面的需求量约25~30万人/年,国家教育部也针对这方面的需求专门推出了建立软件学院的计划以培养各种层次的软件专业人才.而就网络方面而言,从全国范围讲,电子政务, 根据滁州市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为了充分了解市场对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我们对滁州市计划发展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局等政府部门及扬子集团,安康集团,全柴集团,天大集团等大企业进行了调查访问,同时也对数十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访问.调查表明,在未来的五年中,每年约有300多家中小企业拟开展 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国外的认证培训与考试.

进制我们还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中心主任杨寿保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在杨教授的指导下,在办学思路及教学科研方面,我校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备好了一支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⑶实验设备及图书准备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中心有专门供学生上机实习用机房5个,微机310台.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有微机80台.

我校于1998年建成校园网,投入运行以来,对教学和科研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外我校物理系还建设有专门的电路技术实验室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

以上各方面的实验室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校图书馆现有计算机类图书近4万册,中外文计算机类期刊近百种.另外,我校还新建了电子阅览室,其中计算机类电子读物近2万种.

⑷实习基地准备情况

我校与滁州市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保障.目前联系的实习基地共有三个,分别是滁州市国税局,滁州市信息中心,滁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

综上所述,我校已具备了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本条件.

3.本专业的特色

本专业从计算机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原则,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认真总结了我校信息中心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多年的办学经验,同时结合国外先进的IT教学模式,将注重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本专业的

主要特色应该有以下几点:

⑴厚基础: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及适应能力,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如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厚实的数学与英语基础;

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学生在面向市场,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及教学方面,我们将特别注意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实验与实践时间,特别是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加大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与实验时间;

⑶紧跟学科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我们将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技术,用得上的技术.

⑷"双师型"教师:本专业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丰富的应用开发经验,都有实际的应用项目开发经历,同时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也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要求.

⑸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培养模式: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拟借鉴国外IT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方面做必要的改进,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校已先后有4人次的教师接受了国外的认证培训.

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本专业侧重培养计算机软件编程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返回

1.培养模式

(1)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2)修业年限:三年.

(3)学历层次:专科

(4)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象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业务要求:本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最新应用技

术,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等.使得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至少具备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一定的算法分析和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或者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③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④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⑤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研,教学和软件开发能力.

⑹就业方向与范围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适合从事一般性的程序设计或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就业范围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以企业为主.本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参加"专升本"的考试,进一步的参加本科段的学习.

2.本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上述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我们设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限选课程等几个方面,具体如表四所示,其中部分主干课程名称如下:

⑴高等数学

学时:168

⑵计算机导论

学时:90

⑶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学时:108

⑷电路技术基础

学时:90

⑸数据结构

学时:108

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学时:108

⑺操作系统

学时:72

⑻计算机组成原理

学时:72

⑼微机原理

学时:72

⑽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学时:90

⑾计算机网络

学时:90

⑿多媒体技术

学时:54

3.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的课程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课.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在本部分的课程学习中,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使学生对计算机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对计算机网络有较好的理解,同时对计算机应用的其它方面也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部分,选修课.通过本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者网络技术方面掌握一定的应用能力.本部分课程为两个系列的选修课,学生必选其中之一.本部分课程强调紧密联系技术发展与应用实际.

详细课程安排参见表四.

4.教学时间体系结构

在安排教学时间体系结构方面,充分考虑专科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因此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时间比例.

三,设置本专业的发展规划返回

1.专业的课程调整与发展计划

对本专业的课程调整我们拟遵循的原则是: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律,从实际需要出发,专业基础课程相对稳定,选修课程根据学科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

按此原则,专业基础课程的调整周期相对较长一些,拟三至四年一次.选修课程,将不断淘汰落后的技术课程,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每两年时间调整一次选修课程,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在选修课程方面,拟开设两个方向(系列)的选修课程.一个方向是计算机软件编程方面,另一个方向是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向省级重点专业努力,争取将其中的二至三门课程申报为省级重点课程,五至八门课程申报为校级重点课程.未来我校升本后,争取开设本科的相应专业.

2.教师的配备与培训计划

我校一向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办好本专业,并保证本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加大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本校年青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锻炼机

会等.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关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请见附表.为了保证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拟订今后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充实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引进时特别注重本专业教师人员结构和整体知识结构,注意学历梯度,职称梯度和年龄梯度.学校已制订了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与措施.

(3)聘请校外专家为兼职教授.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拟聘请国内知名大学的专家担任我校的兼职教授.担任或指导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对我校教师进行指导,以便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拟与省内的其它高校合作开展横向的科研项目,以便拓宽本专业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实验条件的配备与建设计划

我校现已基本具备了开设本专业所需的实验条件.信息中心现有微机310台及多媒体教室8个,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现有微机80台.物理系有电路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我校1998年建成校园网.我们将从校内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室,发挥其效益.

同时,为了进一步地做好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学校计划投资如下:

2003/2004学年度投入40万元,新建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2004/2005学年度再投入30万元,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实验室.

四,本专业所需经费安排计划返回

为了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确保其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和本专业的健康发展,在近三年内计划投入110万元资金用于本专业的建设,具体安排如下

: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40万元;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30万元;

图书资料:40万元;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大,同时也对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中国高职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不新颖,教学手段落后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相对落后,适应不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1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定位不当,与企业需求脱节

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大多数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教育强调以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主,对实际的操作技能进行选择性忽略。并且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当前情况下,企业希望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能够有能力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的组装和维修,而我们当前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都以软件为主,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

1.2 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特色,针对性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特色,而我们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教育所学的知识过多,范围太广,没有针对性培养,造成学员就业针对性差,适应能力降低,无法从事专业水平较高的任务。并且计算机行业是个高速发展的行业,而我们的高职计算机教育不注重开发,课程一成不变,闭门造车。所以,我们毕业生感觉好多所学内容与实际存在差距,不能胜任专业技术的工作。

1.3 教学方法与途径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与学校所施行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途径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纵观世界上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无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性改革。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独特性,照搬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还不足以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出现重复教学状况,教学成果不明显,教学效率较低等一系列“水土不服”现象成出不穷。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途径过于单一,严重偏向于理论教学,社会企业实践机会太少,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方向,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严重影响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阻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过程评价

在我们当今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中并没有检查老师教学效果,并能有效地提供教学改进的依据。现在我们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教育还是停留在以一次考试得出的结果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一次考试决定教学评价的方法很难检测出老师的教学效果,更不能有效地提供教学改革。

2 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2.1 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贴近社会与企业的需求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在慢慢推进。但就目前而言,该专业教学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对学科的分工要求越来越细,当今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标显得过于笼统,专业的定位不明确,教学目标太模糊。所以我们首当其冲的要解决教学目标和定位问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要贴紧社会与企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

2.2 教学内容以能力为主导、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根据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的发展缺乏特色,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能力高低,和就业的岗位对人才知识的需求来整合我们的高职教育,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并且教学应着重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这样学生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样的学生就业才有竞争力并且就业后在工作中也能够有更大的发展。

2.3 教学方法以行动为导向,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积极创新探索是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的高职教育老师应该尽可能去改变以前被动的教育方法,去迎合这种新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且,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生产一线专业人才,是一种面对企业的定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能否适用于企业的需要是判断高职教育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必须贴近企业,让教学与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校企合作的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

2.4 教学评价从注重结果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

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我们认为用传统的一次或者两次的书面考试、操作考试作为学生的成绩好坏的标准是行不通的。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加强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取得高职教育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第7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136-02

1 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设

近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改革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工学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的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高,将中等职业教育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和企业,由课堂延伸到生产、流通、服务等各行各业,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实践的真实环境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零距离”对接。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强化素质养成,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不断深化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专业培养模式等将成为今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

中职学校应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进行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同时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法和建立以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安全为重心的监控体系,由企业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中,采用理实一体的课程设置方式,鼓励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的课程形式。并要求学生要取得有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了校企合作,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通过“三个能力”的培养(基础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训练形成学生的基本能力,校内外的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符。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本人探索并总结出了“234”(2:二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3:三项能力即基本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能力;4:四项保障(即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校本教材、教师团队)的专业培养模式,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与探索。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还不完善、不彻底,例如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还不明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相关教学软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等,这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进行建设和完善。

2 专业课程的建设

以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注重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深入企业调研,吸纳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成“专业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素质拓展学习领域”三大模块,着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理实一体化、校内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职业能力,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组建课程改革教师团队,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对各专业课程进行职业调研、课程分析和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改革,根据岗位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使课程改革与岗位需求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元整合和动态优化,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要求。

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中,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建成一批能体现岗位技能要求、职业经历、工作过程、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采取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以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在《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实训教材,以精品课带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建成并完善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应主干课程形成一套自编的校本实训教材。形成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板,对《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综合布线》、《局域网组网》课程,从内容上、学时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上做了内容的整合,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授课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相符,为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提供了依据。

课程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包括内容的开放和技术的开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课程设计要留有必要的技术接口以备以后的技术升级。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改革人才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内评”与“外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评价。

3 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团队应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学校应在“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培养为重点,从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与引进、专业教师培养、兼职教师库建设等方面进行师资建设,通过校外考查、企业锻炼、行业培训等途径全方位实施,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挂职学习、参与教学研讨等方式,培养“双师型、行业专家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的组织领导,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习、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继续贯彻老教师帮新教师的制度,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努力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专家到我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

确立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每年寒、暑假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全体教师、班主任分别进行专业素养、师德师风、教学方法和管理技巧等方面培训,注重实践培养,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用人单位参加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分期分批到兄弟学校对口支教等活动一个月 ,加强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培养。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材、教参编写,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下企业实践,吸纳企业能工巧匠,“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4 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

根据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应建设相应的校内实训室,实训室建设紧紧围绕课程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模仿真实工作环境。突出“工学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一批知名企事业单位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校建设、教学计划审定、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并协助毕业生就业。

校内实训室应包含计算机基本技能实训室、网络实训室,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网页制作实训室、图形图像处理实训室、音频视频实训室等,实训室中所有计算机均联互联网。同时,在软件配置方面应尽可能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要,安装相应的教学、管理软件。

中职学校应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区域内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可以开展区域内职业资格的培训与鉴定服务,为本地区岗前人员培训,再就业人员的上岗及转岗培训,为企业提供专业领域的技术服务。

5 招生就业保障措施

本专业定位于面向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和IT行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熟悉网络技术相关国际通用标准,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实践技能,能从事企业网络构建、网络维护管理、网络技术支持以及网上信息的技能型人才,各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实行全员招生与推荐就业制度,始终把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就业带动招生,以招生促进就业,为此,应制定以下措施: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以校领导挂帅,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牵头,计算机网络专业所属教研室负责具体实施的一套完整的就业服务体制。

2)制定完善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主体由用人单位、毕业生二方组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整改方案,以此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3)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跟踪管理体系,做好学生就业后的服务及指导。及时向企业和毕业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妥善解决。

4)搭建完善的就业服务平台。组织多场大、中型“双选会”,建立稳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

5)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引导毕业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课程、专刊、讲座,举办了毕业生就业教育动员会。还根据学生意愿,提供周到的咨询服务,帮助联系落实单位,使其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走入职场的转变。

6)不定期地深入企业开展调查和指导,全面掌握毕业生的情况,为学校来年的教学及指导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6 小结

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的探讨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水平,探索出一条该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并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建设思路引入到专业群的建设中,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并将具有优势的硬件资源共享,带动专业群的共同发展。这将对专业群的专业定位和新专业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师资队伍的业务将更加精湛、双师素质更加优良,实训基地功能更加强大,也更加强化了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样,就能造就出一流的计算机网络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金普,徐鹏民,孙晓梅, 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8(7):25-28.

[2] 程立,张浩军,王晓松.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7-30.

第8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教学;理论;实践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课程成为高校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计算机网络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变化和发展较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里以我校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方法与大家探讨。

2 确定网络协议为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是我校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以前,已经学习了C语言,数据结构等课程。

现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很多时候已经融为一体,所以讲网络原理离不开一些通信知识的介绍,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通信原理之类的课程,对通信知识只需要做简单的复习即可;网络安全现在非常重要,考虑到电子通信专业主要是使用网络,网络安全不是重点,而计算机专业有专门的网络安全课程,所以对网络安全的讲解也是介绍性质。这样,课程的重点自然就是网络协议了。

3 通过实例讲解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往往是老师讲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吃力,慢慢地有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虽然天天使用网络,但对网络底层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所以必须用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将枯燥的协议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了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在研究网络数据包的侦听技术的基础上,专门设计了一个网络通信分析与演示系统。该系统通过截获网络上传送的数据包,按照网络协议的层次将每层的二进制数据取出,同时有ASCII码的翻译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通过分析每层协议的二进制数据,就可以清楚地讲述网络协议中的每个字节或者二进制位,ASCII码的翻译主要用于讲解应用层协议。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的概念清楚了。该系统不仅可以分析单个的网络数据包,还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提取一次完整的网络通信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包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对网络通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TCP/IP协议体系中高层协议与低层协议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下面对软件运行情况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当用户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http://后,为了找到sohu主页并与之通讯,浏览器与服务器交换了许多数据,我们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后,就能再现出通信的全过程。通信过程的详细分析请看参考文献[4],这里只给出通信过程分析的最后两步,图1是对TCP连接的第三次握手的数据的分析,图2是对HTTP请求数据的分析。

4 让学生动手编写程序

由于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以前,已经学习了C语言,数据结构等课程,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程序,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网卡时,要求学生利用Winpcap开发包列举出计算机上的所有网卡的相关信息;在讲解分布式进程通信时,要求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实现一个简单的客户/服务器系统,该系统通过socket实现,只要能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交换信息就行,不需要其它的复杂功能。在所有的这些编程作业中,一定要把握好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一般来说,只需要达到通过编程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即可,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综合性的问题可以等到课程设计时加以解决。

5 通过网络学习网络

计算机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协议较多,而且更新很快。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讲解所有的协议,同时也不能保证我们讲解的协议将来不被其它协议替代。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关键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暂时还没有采用英文教材,但网络方面的很多第一手资料都是英文的,教材不可能年年翻新,但知识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有些内容教材上讲的原理虽然不错,但具体内容可能已经不是最新的了。这一点在网络协议方面体现特别明显,所以我们在讲解协议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查找RFC文档,了解最新的进展,同时对课本没有提及的协议,如果有必要,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RFC文档,同时对协议的关键部分,例如协议的格式,与其它协议的关系等给出相应的中文翻译。

6 注重实验

要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除了学习网络协议等理论基础知识,动手编写程序加深对协议的理解外,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实际组网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动手能力,所以有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这门课程。但是本科生的课程体系由于理论课很多,目前没有安排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这门课程。大多数本科生将来都是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实际组网能力非常重要;即使对于少数将来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研究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基本的动手能力,对网络的理解必将受到限制。所以,实验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学时所限,实验内容安排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重点。我们安排了六个实验,分别是交换机的基本配置,虚拟局域网,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路由协议RIP和OSPF,防火墙,服务器配置。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要求学生实验前在模拟软件上了解实验的基本内容。同时每个实验都有一部分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验内容,也避免部分学生不动脑筋,对照实验教材像操作工一样机械地完成任务。对于其它实验,例如网线的制作等,我们提供详细的电子指导文档,让学生自己了解,在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再具体操作。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网络课程;教学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全方位普及,网络类课程成为高校众多专业的必修课程,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必修的重要课程。由于网络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发展和变化很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的教给学生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里以作者本人的实践跟大家探讨下网络的教学方法。

2明确教学重点

网络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非常重要,各院校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已经开设了C语言,数据结构等前序课程。对于网络类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网络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几大块:通信基础,网络安全和网络协议。

通信技术往往和网络技术相融,所以讲授网络原理离不开基本的通信原理,所以学生如果学过通信原理之类的课程,对通信知识只需要做简单的复习即可,如果没有学过通信原理,那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加强;网络安全也很重要,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网络更多是用于实践,所以网络安全又基本了解即可。这样,课程的教学重点就很明确了――网络协议。

3有效讲授教学重点

既然明确了网络协议是网络课程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非常重视这部分的教学效果。而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往往是老师讲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费劲,从而使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尽管他们天天都使用网络,但对网络底层发生的事情却不了解,所以必须用直观的方式来将枯燥的协议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了解决上面提出的难题,作者根据网络数据包的侦听技术,设计了一个网络通信的演示系统。该系统通过截获网络上传送的数据包,按照网络协议的层次将每层的二进制数据取出,同时有ASCII码的翻译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通过分析每层协议的二进制数据,就可以清楚地讲述网络协议中的每个字节或者二进制位,ASCII码的翻译主要用于讲解应用层协议。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的概念清楚了。该系统不仅可以分析单个的网络数据包,还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提取一次完整的网络通信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包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对网络通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TCP/IP协议体系中高层协议与低层协议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当然,现在可以直接利用的演示软件也是非常多的,大家还可以借助这些软件去模拟一些网络环境,通过模拟演示一个网络数据交换的过程,让学生动态的了解整个过程。这样的演示对于学生对网络协议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更大的帮助,比通过课件演示讲解或是理论知识的灌输效果好很多。

4提高编程实践能力

由于学生在学些网络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C语言、数据结构等课程,具备了一定的程序编写能力。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程序,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授网卡这部分理论时,要求学生利用Winpcap开发包列举出计算机上所有网卡的相关信息;在讲解分布式进程通信时,要求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实现一个简单的客户/服务器系统,该系统通过socket实现,只要能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交换信息就可以,不需要实现其它的复杂功能。在所有的这些编程作业中,一定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和深度,一般来说,只需要达到通过编程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即可,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综合性的问题可以等到课程设计时加以解决。

5利用网络学习网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关键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我们讲授的知识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网络方面的很多是英文资料和文献都是第一手的,教材不可能年年翻新,但知识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有些内容教材上讲的原理虽然不错,但具体内容可能已经不是最新的了。这一点在网络协议方面体现特别明显,而这块又是教学重点,所以我们在讲解协议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查找RFC文档,了解最新的进展,同时对课本没有提及的协议,如果有必要,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RFC文档,同时对协议的关键部分,例如协议的格式,与其它协议的关系等给出相应的中文翻译。

6加强实验环节

本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由于理论课较多,往往没有安排这些实践类的课程或设计,但他们毕业以后很多人往往都需要从事一线的具体工作,实际组网能力非常重要;即使对于少数将来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研究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基本的动手能力,对网络的理解必将受到限制。所以,实验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学时所限,实验内容安排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重点。一般至少需要安排了六个实验,分别是交换机的基本配置,虚拟局域网,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路由协议RIP和OSPF,防火墙,服务器配置。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要求学生实验前在模拟软件上了解实验的基本内容。同时每个实验都有一部分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验内容,也避免部分学生不动脑筋,对照实验教材像操作工一样机械地完成任务。对于其它实验,例如网线的制作等,我们提供详细的电子指导文档,让学生自己了解在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再具体操作。

7小结

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网络类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作者在实践中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方法的研究永无止境,以上只是作者本人的的一些拙见,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此提出只是希望和众多从事一线教学的同仁探讨和研究,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功宜计算机网络[M]

第10篇

关键词:“2+3”模式;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衔接;探究

中国分类号:TP393

0.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既是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整个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3+2”模式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制度、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连接、承接关系,其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和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中高职课程衔接应遵循原则如下:

首先,改学科本位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其次,统编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育部应统编各类专业教学计划,同一专业的中职与高职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原则是“够用,实用”,而且应避免雷同设置。

最后,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要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最后,设计“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对接。 2.“3+2”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其中“3+2”模式是我国较早实行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一种形式,该模式包括由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及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两种情形。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

一般分两个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主要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五年学习期间,通常前三年按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后两年按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对通过相关毕业考试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在这一模式下,学校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以上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能较好解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避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专业方向偏差和教学内容重复所造成的学时损耗,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效率。同时,由于五年制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处于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阶段,只要引导正确,就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意识。 不可否认,“3+2”模式存在着修业年限较长,学生缺少多次选择的机会等问题,但总体来看,“3+2”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最紧密的一种方式,能够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的培养,教学与课程衔接较容易操作,能有效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一种较好的培养高职人才的衔接模式。 3.“3+2”模式中、高职衔接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

重庆某高职院校“3+2”中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从2012年开始招生,至今共招收学生900人,基本学制5年,弹性学制4~6年。 该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能,至少精通一门程序设计语言,一种数据库设计方法,突出“软件蓝领”技能人才的培养,按照现代软件企业开发管理要求强化软件设计基础和实习实训,将学生培养成为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具有较强的网页开发与网站建设和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并获得工信部或行业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行业技术水平认证和教育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课程的衔接设计如下: 3.1 在中职阶段,学生侧重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公共课程共开设10门,职业基础课程共开设11门。每学期考试科目前2学年为6门,后2学年为4门,其他为考查科目。 3.2 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为职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每学期考试科目前2学年为6门,后2学年为4门,其他为考查科目。 3.3 中高职衔接中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为1.5:1。

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中职课程内容较注重基础性和操作性,而高职课程内容则是对中职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例如计算机网络专业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已经在中职学过,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高职课程在此基础上,开设《计算机网络集成》、《网络安全》、《linux基础》《计算机维护与组装》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在中职课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变化,在该专业增设了《delphi》、《网络安全技术》等专业课程,并在高职阶段增加实训的比例,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认证、岗前综合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必需课程。 此外,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改变原来的“学科中心”学科课程,转向“职业活动中心”的活动课程,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部分采用学科课程,以便奠定较宽广的文化基础,对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4.结语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参考文献 [1]李庆原.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2008:71 [2]龚卫星.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初探[j].职教通讯,2000(11):13 [3]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4

第11篇

创新因素 教学观念 教学组织 教学手段 考核方式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类自身提高的关键因素。把“创新”应用于教育,则会为社会培养出高起点、高素质和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进行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下必须创新教学观,应以培养学生素质、职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来组织教学。要培养学生素质,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推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始终以引路人、评判者、解说人的身份出现,应把课堂上的主要演出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用脑、用眼、用嘴去努力思考或积极表达。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实际操作的机会,不能让学生“闭关练功”。在过去许多年的计算机网络教育里,教师关起门来宣读一通理论,很少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到头来,有些网络专业毕业的学生连网络设备都不认识,他们又怎样去使用和管理这些设备?又怎样进行网络管理与网络工程开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与创新人格、质疑意识与批判意识,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启发诱导的方式和营造相关环境来引导学生自觉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不同侧面思考问题、善于以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人格。

二、进行教学组织的创新

首先,教学组织的创新,表现为教学材料组织的创新,过去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大都是以理论为主,教材里的案例或自编教材中的实验教材较少。可见,在教学过程,对教学材料的选择必须讲究,一般而言,案例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往往最受学生欢迎。其次,教学组织的创新也表现为教学方式的优化选择,在人本教学观念指导下,教师不能成为自始而终的说教者,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而优化教学方法是知识有效传播,提高学生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法、讨论法、任务驱使法等,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再次,教学组织的创新,还表现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发扬民主精神,打破“唯师独尊”的陋习意义十分重大。过去计算机行业教学过程中,出现教与学不民主和“唯师独尊”的现象,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缺乏民主观念,夫子为大、唯我先知;二是学生缺乏民主观念,不主动争取民主或盲目崇拜。教学不民主影响双方的平等沟通、交流与质疑,从而影响教师水平的提高与学生能力的形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营造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友好、自由的氛围中积极思维,不断创新。事实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以民主精神营造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比“录放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要改变过去强逼式教学,而提倡新的兴趣激发性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事实上,任何一门课都会有几十个学时,这样,学生每周都会面临同样的知识范围,面对同样教师的脸孔,不免会有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此时,进行调整性教学,以此重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很有所必要。比方说,我们可以在此时给学生一次两到三天的出外考察或到计算机企业进行技能学习和生活体验的机会。实际上,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来说,考察也是一种学习,“见多识广”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学往往能带动学生强烈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往往能得到意外的收获。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好好把握实验教学的机会,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具体实验。此外,采取参观、观摩等教学手段,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有辅助的效果。

四、进行考核方式的创新

我们过去的惯例,往往是“一考定终身”,这里面有很多弊端,因为一次考试常常无法充分反应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而且它会让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忽略创造力的发展。在职业教育里,我们必须形成以能力促成、素质培养、发展个性与创新为目的的考核体系,应把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素质、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考核时,应加大对学生平时综合表现的考试力度,改变过去“平时三成,期末七成”的考核标准。具体到每一份考试试卷,应减少死记硬背性的题量与分值,加大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题量和分值。对于操作技能强的课程,如网络布线、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考核的方式可改用任务驱动情景考试,如设计一个小型网络,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网络硬件安装、调试及软件的设置和调试。评委也可在学生中产生,然后根据评分标准,让评委逐个打分。对于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同等重要的课程,可采取理论支撑考试(笔试)+技能操作考试(试和操作)的考核方式来进行。

要想把创新实施到位,也必须要有相应的支持系统。首先,要让学生形成职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只有教师有较强职业应用素质和开拓精神,学生才能正确、有效地指南。因此,院校应加强师资建设,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教学创新;选取既有较强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担任教学工作。其次,要有较优越的教学环境,优越的环境主要包括:师生的双向互动,教室的设施、设备,鼓励创新的教学政策等。师生的双向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有利于师生双方教与学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双方发现与解决新问题的机率。最后,要有方便实用的教学实践基地,包括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等。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计算机网络专业求职信范本 尊敬的贵公司领导:

您好!真诚地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浏览这份求职材料。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在此谨向各位领导作一自我推荐. 现将自己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我是XX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在大学生活中,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我相信通过三年的苦读,我可以很好的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专业知识,能进行软件设计,动态网站制作,数据库编程与管理。

自入校以来,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各种社实践锻炼了我,使我具备了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做事认真踏实,勤勤恳恳,深得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

我希望通过这封自荐材料,能使您对我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我期盼成为贵公司的一员,从事计算机及相关工作。也许我的知识和实践经历还略显稚嫩,但我会用我的热情、勤奋来弥补,以我最大的能力来回报贵公司。

热切期待您的回复。祝贵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稳步发展!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