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讨论发言稿

大讨论发言稿

时间:2023-01-27 07:1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讨论发言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讨论发言稿

第1篇

学习了公司下发的“我的职责是什么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作为老施工项目经理自己总认为自己很清楚,不用写自己也能如数家珍依依列出,但真要动起笔来还有点说不切切了,通过学习公司下发的“我的职责是什么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这个文件,细细想想切实有必要好好的理理自己的职责是什么。

我是一名项目经理兼直管部副经理,是公司相信自己才把自己放在这个岗位上,那么自己尽到项目经理的岗位职责了吗?按照公司要求的“五位一体”的管理项目原则管理项目了吗?切实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在这个岗位上是辛苦,但也有一小点“特权”,有时候心里总会抱怨项目合同签的不好,成本难控,项目亏损,自己就有为难情绪,一个字在心里就是“怕”,自己扪心自问无数次,自己尽力了吗,积极去对接了吗?尽力争取了吗?自己虽然工作做了不少,但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自己在工地上忙来忙去,感觉领导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工作,所做工作也没有被领导肯定,心里面也不是滋味,拖沓散漫思想在心里慢慢产生,斗志慢慢减弱,有时自己会反问自己,自己真的变了?,其实是自己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自己所做的工作领导是看得到的,是肯定的,要不然领导会吧自己放到这个岗位!

有时候也在反问自己公司优秀项目经理的是谁,自己跟他去取取经,学习他的成功经验,自己把老施工项目经理的面子放下,真是有必要去走走看看公司优秀项目经理管的工程,去学习学习,从项目实施到项目后期各项工作的情况,特别是结算工作。

如果自己的岗位换了另外一个人干会是什么情况呢?可能干的更好,也可能干的更差,我先不说好坏,那么自己去干什么?自己什么岗位适合自己,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自己也找不准位置,左想右想还是这个岗位相对适合自己,领导识是人的,把自己放到这个岗位上。唯有珍惜岗位,积极向上才是正道!

作为一名项目经理兼三直管副经理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做好职责范围工作:

一、项目前期的管理工作

在招投标阶段配合相关部门编制相关投标文件,提供潜在项目信息供公司领导结策,项目中标后按公司“五位一体”的管理要求做好项目策划,协调预算人员编制施工图预算,确定项目目标成本,把进度、质量、技术、安全、成本各项指标具体化,做到各项指标具体化,保证措施有力,纠偏方法得当,实现各项指标的路径具体有效。

二、项目实施期的管理工作

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按项目策划推进,严格执行“四保一树一控”文件要求,组建得力有效的项目管理团队,在安全质量方面不给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做到干一个项目带一批人。严格按公司要求管好物质,做到计划合理,使用不浪费,剩余有归庫,

三、项目后期的管理工作

做好项目后期收尾管理工作,项目后期安全管理会有所松懈,也是在这个时候也要绷紧这根玄,把安全管理提上一个高度来看待。做好班组的结算工作,编进项目结算工作,按公司时间要求做完项目结算,做好项目质保期的工作,质保期满后制项目成本关门文件,对接公司相关部门做好“财务业务一体化”工作,积极推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移交建设单位管理维护,及时办理质保费用退还,做好项目的回访工作,与建设单位保持积极有效够通。

直管部生产副经理的职责是:

1、按照计划协调和指导生产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的安排,确保生产能顺利进行;

2、确保生产原料、人力和设备均被有效用于生产并能减少浪费保障生产产品的质量;

3、保证能按照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4、与供货商商议原料价格,为企业最大限度减少成本;

5、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负责生产员工绩效考核和管理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7、参与本单位的经营、生产活动,对直管部重大经营决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协助实施。

8、完成直管部经理交办工作。

项目经理的职责是:

1、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负总责,确保体系的顺利运行,每半年对项目部进行一次合规性评价;

2、参与业主的合同谈判,并按授权范围代表公司执行承包合同,是保证全面履约的第一责任人,是项目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3、组织本工程投标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对项目班子进行合同交底;

4、参与对分包方、供方和劳务方的选择,并负责在授权范围内与分包方、供方和劳务方签订合同,作好合同管理工作;

5、全面负责项目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对项目总体目标和各阶段目标进行总体策划和落实安排,在授权范围内代表公司与项目参建方、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的总体协调与沟通;

6、项目组织机构设置、部门分工、职责划分、项目内部薪酬分配以及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的只能分配,每月对项目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责任制考核;

7、支持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形成首次会议及末次会议纪要;

8、参与公司组织召开的预算成本会议,并根据公司下达的目标成本,主持编制成本实施计划,保证项目收益的实现;

9、负责对项目成本支出及有关经济合同的审核签字;

10、牵头组织负责项目人防、环保、结构验收与竣工验收工作及工程竣工备案工作;

第2篇

(周立进)

尊进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职工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的大讨论”,我发言的题目是:用心感受、真诚服务。

价格认证主要负担着意识调解价格矛盾、处理价格纠纷;二是对司法、执法领域价格不明或者价格有正义的事项进行行政裁定;三是对行政机关公务活动中价格不明或价格有正义的各类有形产品无形产品,有偿服务收费进行价格认定;四是对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涉案财物进行价格认定;五是为社会提供价格水平合理性、价格行为合法性公正性认定;六是办理属行政审批项目的价格评估人员资格认定和价格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因此价格认证工作面临的服务对象既有国家机关,又有企业法人还有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人员,服务对象结构复杂,因此要求从事价格认证工作的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业务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全心全意为服务对象的态度和能力。必须做到用心感受,真诚服务。

作为一名价格认证工作人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必须看清楚,自己的工作于上级的要求相比,于服务对象的期望相比还有那些问题和不是,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设想一下,假如我是一名服务对象,我心目中的价格认证人员形象是什么样的,我希望得到怎样的服务。

假如我是一名服务对象,我想在去你单位办事的过程中,怕遇到门难进的衙门作风;怕遇到脸难看的官僚作风;事难办的不正之风。我希望工作人员能够热情地对我,言谈举止礼貌得体,我希望能看到你们的一张笑脸、得到你们的一杯热茶,哪怕是数九寒天、我也会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其乐融融,春风拂面,我觉得自己要办的事情能够顺利地进行。我不希望你们头也不抬,甚至重复多次后都得不到回应,更不希望遇见态度蛮横,举止随意,无视服务对象诉求的工作人员。

假如我是一名服务对象,我在思考,我要求服务的内容专业性强,失效有限,涉及的领域较多,我希望我能顺利地找到一位有丰富工作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业务能力的工作人员为我服务。在遇上发了问题时,他就是我的法律顾问。在遇上专业难题时,他就是我的工程师、机械师、经济师等等。使所有的难题能够迎刃而解。

假如我是一名服务对象,我盼在接收服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认证的项目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能够按照法律程序依法办事,在收费的过程中要依法收费,诚信收费,要公开透明。

假如我是一名服务对象,我像真诚地对价格认证系统的工作者们说:你们肩负着法维护价格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在神圣的职责面前,请用真诚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过硬的工作本领,为每一位服务对象服好务。

第3篇

下面是我们文秘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党员干部清廉发言稿供大家参阅!

根据局关于开展“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大讨论活动的要求,我处及时组织了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三清”大讨论,现结合运管工作实际作以下交流发言:

清正:就是清廉公正。运输管理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工作涉及面广,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严格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求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没有清廉公正工作作风,没有“权为民所用”意识,就不能正确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就不能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查找不足。目前,强化出租车、黑车监管,开通新垛、大营、老圩等边远乡镇直达市区班车,加快推进城市公交回购等已成为群众反映的热点,只有每一名运管党员干部做到心正、言正、身正,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责,才能切实将问题整改到位,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清廉:就是清白廉洁。党的十把反腐作为强化党风廉政建设重要举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整治”摆在突出位置,要求全体党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运输管理涉及经营性运输行政许可和处罚,有较多廉政风险点,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以强烈的“敬畏心”意识,做到重大事项民主集中制、集体决策制,实行行政权利网上运行,做到办事程序公开、结果透明,才能有效控制腐败滋生的空间,为实现运政为民提供坚强屏障。

清明:就是清醒明了。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干部清正、单位清廉的思想保障。我们党从建党时就确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党90多年来,我们党就是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取得了今天辉煌的成就。作为新时期交通人,更应紧密联系群众,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便民惠民措施落到实处。作为运管人,更应把实现让群众“坐车开心”、“学车舒心”、“修车放心”作为工作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干部清正,才能保证单位清廉和政治清明,同时,只有单位清廉、政治清明才能够给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提供健康的工作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智慧,为运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为实现兴化交通“通江达海”宏伟目标作出运管人积极贡献。

第4篇

全市开展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以来,我局党组认真贯彻省委和市委部署要求,结合环保工作实际,强组织、严领导,精计划、抓落实,扎实有效的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第一、二专题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员动员部署。我局始终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谋划和推进,落实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扎实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一是健全机构。我局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副局长、总工程师、纪检组长、党总支书记任副组长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督查组、宣传报道组,确保工作到位、运转高效。二是周密部署。市委召开动员部署后,局党组先后召开党组扩大会6次,专题研究制定了教育活动方案和学习计划,确保了活动高效率谋划、高起点开局。三是全面动员。6月2日,我局组织召开了动员大会,县级以上干部、民主人士、党外人士、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迅速将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上来。

二、深化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把树立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点作为理论武装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一是领导带头学。我局采取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个人自学、讲专题党课、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反面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等方式,深入学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和党的纪律规定,重点研读《谈治国理政》、《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学习贯彻省委从严治党《决定》、“两个意见”和《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十项规定》以及市委从严治党《决定》、“两个实施意见”等,局班子成员干部率先垂范,深入学习中央、省委和市领导系列讲话精神,带头撰写心得体会33份、专题发言稿33份。二是典型引路学。组织干部职工观看《焦裕禄》等先进典型专题片,认真学习焦裕禄、兰辉、菊美多吉、毕世祥、庄仕华先进事迹,接受灵魂的洗礼。三是警示教育学。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文均、纪检组长李世彬分别在全市环保系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辅导,全市环保系统共150余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同时,我局认真组织学习了、、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的违纪违法案例,有效的起到了警示作用。四是交流讨论学。我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不严不实”问题、严以修身、严以律已三个专题大讨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干部职工60余人次参加讨论,撰写发言稿60余篇,真正使“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入脑入心。

三、开门听取意见,深入查找问题。我局始终聚焦“不严不实”问题不“走神”、不“散光”,采取自己查、领导点、互相评、职工提、基层找、座谈听等方式,全方位征求意见建议,了解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期盼和需求。一是走出去“问症”。局班子成员分别率队到四个县(市、区)环保部门,发放征求意见表65份、召开座谈会6场次、走访谈话100人次,广泛听取基层同志意见建议。同时,全局组织党员干部还到对口帮扶的XX市镇金镇南山坳村田间地头,与群众“零距离”交流,真心实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二是请进来“献策”。特邀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保行风监督员、企业代表、社区代表和县(市、区)环保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办公室主任100余人参加“百姓听音”座谈会,为搞好环保事业献计献策。三是畅渠道“纳谏”。设置意见箱2个,畅通执法举报电话、坚持局长接待日等,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到局班子“不严不实”方面的问题6条,逐项明确牵头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限时整改。

四、解决突出问题,真情服务群众。坚持把群众关切作为解决问题的“风向标”,从现在做起、从领导带头做起,说到做到、马上整改,小有小改、大有大改。一是深入企业一线,帮扶解决解困。7月2日,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XX带领局纪检组长XX、局党总支书记XX、XX区环保局相关人员到XX药业有限公司、XX水泥两家企业帮助解决了5个实际困难。二是查处环保投诉,维护群众权益。6月—8月,我局接收群众环保投诉44件,其中39件快速进行了查处和回复,5件投诉正在办理中,及时解决了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39件。三是情系基层群众,主动开展帮扶。多次深入帮扶社区了解基层和群众实际困难,现场帮助解决群众实际问题。7月1日,市环保局党总支书记杨正良带领局机关、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部分党员到联系帮扶的XX区资溪街道办事处师园社区慰问了XX、XX、XX、XX、XX、XX等困难党员。为每位困难党员送去了爱心温暖包、大米、菜油、大肉等慰问品,受到慰问的代表一致表示感谢政府、感谢市环保局的关心关爱。

第5篇

现就我乡一年来的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强化培训为手段,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整体素质

为提高乡干部的整体素质,工作中挤时间学政治理论,学习关于农村工作的有关政策,经常教育党员干部要强化学习、增强本领。在学习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组织乡村干部到外地和临乡参观学习,累计220人次。通过参观学习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电化教育学习制度,加大培训力度,鼓励乡村干部进修,培训。到目前全乡干部以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村干部全部达到中专学历,其中一人专科在读。为使全乡党员的素质有一个整体的提高,以科技下乡为载体,利用春、冬农闲季节聘请有关科技人员下乡培训,培训以自然营子为单位,以农民要求为重点,采取实地讲解与电教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培训党员群众2600多人次,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使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有了较大转变,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以开展“四个长效机制”教育活动和乡镇党委建设年活动为载体,抓好班子、带好队伍

按照县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部署,结合我乡实际,从年初开始制定和完善了干部包村、包项目工作制,做到了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坚持“一制三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

在此基础上,从4月份开始,按照省、市县委的安排布暑,认真研究部署“四个长效机制”教育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抓班子,带队伍。在活动中,党委书记亲自把关,审核教育活动每一个环节,亲自上党课,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撰写心得体会等专题材料,亲自审阅党员的心得体会、大讨论发言稿、党性分析材料,紧紧围绕同志“六个坚持”的要求实施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为进一步理顺关系,交流工作经验,结合此次教育活动举办了两次有全体乡村干部、党员、居民组长、群众代表参加的交流讨论大会,要求各村、各单位在理顺经济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为全乡经济发展提出意见,使干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在教育活动中,组织了两次座谈会,走访了干部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接受他们的建议,了解民情。在开好乡党委和机关党支部的两个民主生活会的同时,党委成员列席了各村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对工作中成绩突出,业绩较强给予表扬和表彰;对工作有在不足的予以批评教育,激发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村“两委”班子后继有人,全乡培养了后备干部18人。对他们在工作中注重培养他们的自身修养和工作能力,现在全乡个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强,开拓进取,发展经济意识强、行动快。

三、以发展经济为核心,落实各项党建工作任务

为认真落实县委组织部“三个工程”建设,党委一班人首先从基础建设抓起,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责任。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要求乡党委及个农村党支部均达到“五个好”目标要求,争取4个支部进入县级优秀行列,一个支部进入市级优秀行列。多渠道增强集体和农民收入。同时对各村的党建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为目标,切实抓好村务、政务、党务公开。确保公开及时准确,不流于形式,进一步完善了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充实补充了力量,让群众真正了解村务、政务、党务情况,推进了民主管理进程,增强了办事透明度,密切了干群关系,使我乡成为全县零乡之一。目前全乡社会稳定、政治安宁。

二是以发挥党员干部作用为目标,加强“三大工程”建设。“先锋示范”工程,先锋示范岗党员60人,今年经党员讨论评议,支部研究,共调整6人,促进了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头雁工程”进展有序,支部书记都各自领办或联办了一个企业。丰富沟村支部书记韩祥与滦南客商合作联办了砖厂,投资110万元,已营利98万元。在生产过程中,我亲自出面为他们解决了用地等实际困难。“红旗示范工程”步伐紧凑,全乡6个农村支部中都在基层组织建设、经济发展、引资金、上项目、多渠道增强集体经济收入等各项工作中,实事求是地抓落实,争取进入县、市级优秀行列。

三是以培植富民产业为目标,加大干部带动典型培树力度。我在组织全乡党员干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到各个村组进行调研。因为我乡地处偏僻,各村的地理条件各异,薯、牛、菜发展只能是区域性发展,为使群众看到效益,在村培树了种薯种植科学示范户4户,其中支部书记韩玉祥运用机播、地膜履盖等技术在坝上种植马铃薯120亩,纯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四、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存在问题:

半年来,虽然在抓党建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从全乡的党建综合水平上还有不足,如抓党建的创新工作少,党员干部双带能力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个别党员的思想信念陈旧,党员队伍老龄化,个别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不强,懈怠思想在不同程度上还尚存在,这些问题存在要在下年的工作中探索新方法,认真予以解决。

第6篇

40岁那年,她开始校长生涯。从河南省厅属学校,到北京的民办学校,再到公办学校―― 她的十年校长之路,正被很多人研究效仿。

如今,刚刚履新中关村三小校长的刘可钦,正在跨过自己从教的第30个年头。而她面前的这所学校,也正好校龄30年。“三十而立”―― 似乎这份意外的不谋而合,把她也带回了三十岁的年纪,看到的全是未来,兴致勃勃勾画的全是新的梦想、新的期待。

当然她也偶尔会回到过去,并在这个时候浅浅地告诉记者:“当老师与当校长所不同的,是后者需要更智慧地躲在幕后。”

把自己藏起来

“校长,打起来了!”话音未落,一位老师冲了进来。原来,因为小朋友A打了同班同学,被打同学的家长一怒之下便在教室门口揍了一顿小A,就此引发了双方家长的“混战”。

这是一个每天都会有无数未知在等待着自己的地方。当刘可钦出现在“案发现场”的时候,“战斗”已经有了新的格局:全班同学都加入到对被打同学的声援当中,拒绝小A和他的家长跨进教室半步。

对刘可钦而言,小A不是一个陌生的孩子。“这个孩子有一些攻击倾向。他的班主任为他付出了非常多的精力。”这位班主任常常和小A一起,陪他吃饭,教他游泳,甚至会带他回家住――她努力地想通过情感的灌注来改变他。可是,小A的表现却如同石头一样,没有丝毫变化。

此刻,小A变成了“过街老鼠”,连老师们都说,班主任已经尽力了,既然所有孩子都不 接受,那就给他换一个学校吧。

刘可钦在人群中思考一个问题:孩子换了学校,如果换得不好呢?即使换好了,这儿留给他的,也是一个失败的印象――一个学校不接纳他的印象。“我觉得对不起这孩子。”

刘可钦和小A聊天,“我突然发现,他对另一位老师很信赖,在那位老师的课上,他不闹。”她找到这位老师请教,结果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盲点:“孩子的性格特点,会被班主任有意识地放大,比如他做得稍稍可以的时候,班主任就开始表扬他,这样反而让孩子不好意思,孩子会想‘我还是不要这样好了’,反倒不敢再往前,就缩回去了。”

谁会想到鼓励却让一个孩子退缩!刘可钦明白了,正是因为班主任在孩子身上付出得太多,当没有获得相应的反馈时,就不能再从容地面对,而这样的不从容,就反应在对孩子成长规律的火候把握上。

问题原来是在班主任身上。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小A安排到那位老师的班上。可接下来,刘可钦却变得异常小心起来。

“换班由我来提出好吗?我提出,那就是行政命令,这位班主任就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何况她在孩子身上付出了这么多,挫败感会更强烈。由那位老师去说吗?那位老师势必也会为难――这样不是让她来告诉大家‘我的同伴不行’吗?”

这是一个考验校长智慧的时刻。

刘可钦先小范围地找来几位老师交流,她说:“不管这次换班最后能不能留下孩子,至少我们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努力,在尽可能创造条件,可问题是:怎样操作才能让老师不难过,孩子也受益?”几位老师很认可这样的想法,最后提议,校长不要下命令,试试由年级组长来“协商”。

最后的结果是,小A的班主任高高兴兴地把孩子送到了另一个班“借读”,两位班主任甚至为此结成对子,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关注”中总结反思。

后来,这个案例就被发展成“小留学生制度”:如果孩子在班上表现不好的时候,可以给他换个班――如此,便把教室之间的墙壁打开了。

再后来“小留学生制度”被老师们再一次延伸发展:假如一班的孩子发言积极却少了些严谨,二班的孩子规矩懂事却缺了点活泼,那么两个班的老师就可以互派一些学生“留学”考察,每个孩子“留学”一个月回来后将做一个专题报告。“校长需要关注的,就是那些差生,不要让他们在‘留学’过程中感觉被遗弃,所以我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提醒老师,每一次派孩子走,不要派同类的孩子,以免孩子之间分群、贴标签,一定要让所谓不好的孩子能够与好孩子为伍。”

这个案例,出现在学校许多位老师的教育手记里。但记者发现,在这些记录中,刘可钦从来没有成为主角,都只是淡淡地站在远处。

讲台前与教室后

刘可钦说,我梦想的是当一位女企业家,或者女军人,“那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可以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做事情”。谁料她最后进入的,却是这个最需要小心翼翼、最需要慢下来的教育领域。

1981年,刘可钦未出师范大门,就被自己的母校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的校长点名要走。和80年代其他老师一样,她也将提高分数作为教育的第一大目标。为此,她揣摩历届考试题目,钻研答题技巧,猜题押题,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一年一年下来,课堂上的学生越来越安静,听话的学生越来越多,她改作业、批试卷用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到1990年,她教的班级数学课成绩优秀率达98%,54名学生有38名考上了一类重点中学,还有8名考上了其他重点学校――这一纪录在当地至今无人打破。

9年毕业班的辉煌成绩,让刘可钦成为了一位大有名气的教师。然而,当业务逐渐熟练,她却逐渐失落:教育就是面对每天重复的教学、教材、学生?

她隐隐不安,开始寻找传统逻辑之外的答案。

早在1981年,顾明远先生就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引发了教育界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大讨论。十年后,“要不要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怎样以学生为主体”、怎样把理论应用与实践并接受检验成为当务之急。

就这样,“名师”刘可钦被校长推向前台,任务是:与北师大的教授一同,开展系统的以发展小学生主体性为目标的教育实验。

刘可钦的事业河流,开始拐入一片完全不同的水域。

优秀教师不会上课了

“那时的口头禅是‘摸着石头过河’,可当时连石头在哪儿都不知道,就跟着下河了。”刘可钦的第一个挑战不是理念的建构,恰恰是她最拿手的课堂――“我不会上课了!”

原来一直熟练地教毕业班的刘可钦,一直被称为调控六年级大学生的“高手”,面对一年级六七岁的学生时,竟然不知所措。“我发现我的‘小孩儿话’竟如此贫乏,‘好,好啦,请安静,注意听老师说’,‘小手别动啦,抬起头来,眼睛望着老师’……”每堂课几乎都要停下来好几次,孩子们似乎不愿意听她讲课,刘可钦不得不靠“纪律”维持,但小不点对她的“指令”居然无动于衷,他们任意地闹着,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稍一严厉,他们又被吓得可怜巴巴地望着我,让我无话可说。”为了让孩子们感兴趣,刘可钦不时地给他们盖大苹果印章,发小红花,可日子一久,他们也就没有了当初的那种欣喜。

“我曾经的美妙想法,就这样被现实冲得一塌糊涂。”一边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独特和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一边是课堂的一团糟。刘可钦开始想念从前“满堂灌”的规矩课堂了。

其实,刘可钦当初经历的,正是大多数经历课改的教师所要经历的,也是一位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必经之路。

刘可钦真正起航,是从一节彻底失败的公开课开始的。“因为有专家听课,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来设计这节课,还把许多名家的精彩片段都搬来了,期望能得到专家的赏识。”

课堂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情境:20枝铅笔,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几枝?我给学生准备了很多学具,每个小组还发了一张统计表,让学生填写分的过程。但是我的话音未落,学生都在喊“分4枝”,我一听就慌神了,当时的教学案例都毫无例外地说要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分,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除法的意 义。下边的课怎么上?我赶快打断学生的思路,“别慌,咱们慢慢想,要认真地分析一下,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啊?”

课堂开始骚动,有的学生说:“老师,你这样分,太麻烦了。我一看就知道是4根。”还有的学生说:“我已经预习过了,我知道怎样来计算,因为4×5=20,所以20÷5=4。”我一时不知道怎样调整教学,而学具成了他们手中的玩具,以至于我让学生说说除法的一套“术语”时,他们交流的却是怎样用小棒拼成一个房子!

备课时更多的研究教材,却忽略了学生的知识背景;交流时更多的注重预设,却少了及时生成;思维上,更多的是模仿,却少了创造。刘可钦第一次对经典案例产生了质疑。一节前所未有的失败课堂,却成为了一节对教育深刻反思的价值课堂。

从“课堂”走向“人”

刘可钦开始重新学习当老师:什么时候该顺其自然,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何时介入,何时不用注意什么,也知道了有些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数学课开始变得精彩纷呈――统计全校学生的课余爱好,计算学校的师生比例,给自家的客厅画平面图,到银行调查存款利率……孩子们甚至开起了“数学研究会”,互相出题,解答疑难,举行讲座……

刘可钦说,她特爱模仿前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的那句台词:我的名字叫瓦尔瓦拉・华西里耶夫娜。似乎那串长长的名字里,有着作为教师的某种美好。她想要找到那种美好。

当学生迟到时,刘可钦不会批评他,而是说:“你瞧,我们都在等你呢。”“我们都在为你担心呢。”检查学习效果时,刘可钦不会说:“不明白的请举手!”而是让“听明白的点点头”、“完成任务的笑一笑”。当昨天哪个孩子没来上学,今天来了,刘可钦会夸张地说:“嘿,你昨天怎么了?我们都想你呢!”

刘可钦说,教育里有一扇小小而奇妙的门,推开它,便满是阳光鲜花。

教育叙事一:“不,这是很妙的”

小飞,个字不高,对数学有着少有的痴迷。有一次,学过加法表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再创造一个与书上不一样的加法表。每个学生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制造了一个自己的加法表,虽形态各异,但都能很好地把学过的加法算式整齐地罗列,看得出他们对这项作业很感兴趣。小飞高兴地拿来一个新的加法表给我看,他解释了半天,我才听懂这是一个加减合一的表,我怕别的学生看糊涂了,就小心地向他建议:“你能不能把它们分开写在两张纸上呢?”“不,这是很妙的。”他说着,就把它贴在了教室的玻璃上,一脸的自信自豪。

下课了,我看到在他的加法表前站了许多人在欣赏,小飞正详细地给同伴介绍他的加法表的功能。我凑过去,发现有的同学在提问,小飞在解释,问题还相当有深度。小飞得意地看了我一眼,我明白我的担心多余了,大家都能看懂小飞的有减法的加法表。在最后的评比活动中,小飞的加法表获得了“最佳创造奖”。

教育叙事二:“让他打队牌吧”

小兵是个特殊学生,由于先天的原因,他的动作极不协调,走路歪歪扭扭,磕磕碰碰,行走都有困难。他妈妈为难地对老师说:“给您添麻烦了,凡是集体活动都不要让他参加,免得拉班级的后腿。”就这样,课间活动时,小兵形单影只;体育课上,他呆坐在教室里;集体活动时,他纹丝不动。这个角落里的孩子,渴求的眼光却让人生疼。

机会终于来了,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我决定让小兵参加比赛,小兵很兴奋地为比赛的事情忙碌着,表现了少有的热情。练习广播操时,小兵十分用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但是,由于身体的原因,他在队伍中显得很不和谐,他满头大汗,却总也跟不上节奏。大家成立了互助小组帮助他,但收效不大。同学们开始放弃了,只要小兵一出现在队伍中,其他同学开始不满。敏感的小兵意识到了什么,他开始逃避了。

我和同学们沟通,希望大家给小兵一个机会。他们说小兵会让我们班得倒数第一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位置,可小兵的位置在哪里呢?

“老师,让他打队牌吧,打队牌的学生不需要做操。”班上的孩子从我的焦虑中读出了小兵是不应该被放弃的伙伴,于是便开始想办法。当我们把想法告诉小兵时,小兵笑得那么开心。比赛那天,小兵举着队牌和大家一起笔直地站在队伍的最前列。虽然整个场上只有我们一个班有队牌,但小兵举得那样认真,他一动不动,小脸涨得通红。

从此以后,孤独的小兵没了,开朗的小兵活了。

爱学生,仅仅是笑脸相迎么?仅仅是不批评孩子么?仅仅是孩子头发脏了给他梳梳头么?“不是的。爱是尊重、信任、宽容、接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这时的刘可钦有了一种“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的气质”。

刘可钦开始收获不一样的教育辉煌:每天到学校,孩子们都会老远就喊“刘老师”,有的男孩伸着双手跑过来,在她平伸的双手上一按,一跳,什么也不说,又兴高采烈地跑开了。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围着问这问那,小手在她身上抓来抓去,一天下来一身白衣裙布满了灰手印。“有一年,六年级学生毕业时,送我一件礼物,打开一看――啊,一条雪白的裙子!他们说,刘老师,我们在你身上留下的手印太多啦!”刘可钦回忆时,眼里满了幸福。

新校长的“歪理”

2001年,“幸福的刘可钦”迎来一纸调令,让她去一所新学校出任校长一职。

省优秀教师,全国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一等奖,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奖,全国模范教师……刘可钦正在教学的海洋里酣畅淋漓,甚至在各种教研中乐此不疲,让她此时放下正热情满满的教学第一现场,去顾全有关吃喝拉撒睡的“杂事”,她不乐意了。

“若一个人当老师当得还可以的时候,就应该让他去当校长;而如果他当老师当得很有感觉了,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让他去当老师――我自认为就是那种当得比较有感觉的老师,所以应该坚定不移地让我做老师。”这是刘可钦当时试图说服领导取消调令时的一套“歪理”,“但是当时领导跟我说:你呀,40岁以前想干的事情,40岁以后该干的事情。我顿时没话说了,乖乖去当校长了。”

用刘可钦的话说,她是带着对过去的无限怀念走向新学校的,似乎,那不是一次履新,而是一次重要的告别。

然而,十年后,当她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新的学校,她知道,曾经那段当教师的经历,都是为后面的一路而预设。

从原点出发

2005年5月的一个夜晚,刘可钦写下这样一段话:“哲学家罗素曾说,人的一生应当像一条河流,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于狭窄的河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然后河道越来越宽阔了,水流越来越平稳了,浩浩荡荡、无拘无束地奔向永恒的大海。今天我已过四十不惑的年龄,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条渐行渐宽的河,深沉平稳地流着,给别人,也给自己创造着幸福,不舍昼夜……”

而在此前三个月,她刚刚到任北京中关村四小校长一职。在这所创办仅两年的学校里,她的河流如愿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

拒绝“跑园”的校长

簇新的大楼,里面坐着28位老师和200多个学生。第一次站到这个校园里的刘可钦,有着和清洁员相同的感觉――太空了。

怎样开局?刘可钦望着在座的老师们。同事 们说,春天到了,之前两年的这个季节,都是校领导带头出去跑周边的幼儿园,向幼儿园介绍学校,目的是请幼儿园向家长们推荐中关村四小。

这是刘可钦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每到一所幼儿园,同事先向园长介绍这位新校长:刘可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特级教师……现中关村四小校长。刘可钦第一次发现自己的那一堆名誉与“敲门砖”之间竟有着如此直白的关系,“园长们都还比较客气地让我进了办公室”。

但走了几所幼儿园后,刘可钦不干了,“干部把该走的走完,把宣传资料发完,但我是不走了。”说完刘可钦就坐在办公室里不肯动了。

她发现,这所学校真正面对的,还有很多比走访幼儿园更重要的事情――

这所新建的学校,很多工作都处于从头起步的阶段: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教师的招聘与录用、基本教育教学设备的配备、基本教学常规的建立,都还需要花费较大功夫。

老师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每人的价值取向、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不免受到原来学校文化的影响,作为同事却又缺乏共同的教育理念,自然谈不上团队教学优势。

家长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教师群体,家校关系要形成教育合力,还缺少有力的杠杆。

…………

刘可钦转身忙活上了。“真正的吸引力不在幼儿园,而在咱们,在我们的课程,在我们的教师,在我们的文化!”刘可钦开始动员,她要让这所学校生长出自己的力量。

第一朵火苗

这里急需的,是一种氛围,一种让这所学校“不空”的氛围。心里不空了,眼里也就自然不空了。

怎么入手?那就让老师“动”起来。一线教师的“动”,一定是源自对现场的研究。于是二十多位老师开始了陌生的“研究”。

当真的进入研究,老师们发现,不做研究时,到处都是问题,但真要研究时,选择和确定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却并不容易。比如“开放课堂”研究小组,7位老师坐下来讨论做什么时,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大家连“开放课堂”究竟是什么也说不清楚。老师分头查阅大量理论书籍,试图找到一个“完整、准确、科学”的定义,想看一看“别人怎么做”,结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最后发现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只好另辟蹊径,先把定义放一下,“在课堂中摸索一段时间”,允许“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同的切入点”,先“通过实践摸索”,在实践过程中“定期交流”。

可老师们很快又碰壁了:教学中的问题太多了,什么时候是个完?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有些问题根本不算课题,这样研究下去没有价值。还有的老师认为,研究问题不如写论文来得快。

刘可钦发现,另一个问题也开始突显:这里,没有区、市级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数量原本不多的老师每天见面,每周交流,碰撞的火花很快就日渐零落了。

刘可钦的“河流”猛烈地摔向“巨石”。而每一次撞击后,河水就会顺势通向下一段河道。

新的“河道”不久便出现了。曾参与第八次课改前期工作的康长运博士从加拿大访问中途回国,与刘可钦谈及发起一个“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项目的设想,这与她不谋而合。在康长运的邀请下,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也加入其间。于是,国外、内蒙东胜区、中关村四小,一个上千人的“学习共同体”就诞生了。

这下,28位教师震撼了:一到交流时间,一千多人同时在线,任何有价值的问题都能激起巨大涟漪,还动不动就跟专家对话上了。

哗然,老师们的激情顿时如同拧开的水龙头般奔涌而出。

“不上档次”的“策略库”

这是一次老师自发组织的讨论会。

A老师满面愁容地提出:学生凝聚力不强,小组内没有集体观念,还是各自为阵,到底怎么办?B老师这时说:我班上好像没有这种情况。这时,几位老师异口同声地追问:你用了什么办法?哪知B老师突然茫然了:我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方法呀!大家顿时面面相觑。

曾经走过的课堂经历,让刘可钦明白眼前的一切:深埋在课堂里的财富,常常被老师们自己所忽略。是将曾经自己积累的财富直接亮出来,还是让老师们挽起袖子从头挖掘?但刘可钦明白,发现精彩的过程,对于唤醒教师的意义。“那就从开头讲讲你是怎样组织小组的吧。”刘可钦悄悄绕到教师的“后面”。A老师便开始从小组创设讲起。慢慢地,在同伴的启发下,B老师决定采用以下策略:

分组后,各组成员商量为小组起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别致的组名;

各组推选组长,在组长带领下,制定本组公约;

各组规划自己的目标,并商定本组口号;

组织各组将自己的组名、公约、目标、口号、组员名单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于墙壁上;

…………

接着,大家也将C老师的一条方法加入进去:

在评价的时候,尽量指向小组,而不指向个人。改评选“优秀个人”为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小组”成员都是“优秀个人”。

老师们的思路打开来了,同伴之间相互质疑、启发、学习,“哦,原来还可以这么做!”“噢,原来我这么做很有价值!”

研究讨论的氛围有了,但到底研究什么老师们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方向。也许这是一个不错的抓手。刘可钦有了主意。

从自己的困惑说起。刘可钦先让老师们自由表达自己最切身的困扰,看其他老师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有什么具体的解决办法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如果都没有办法,那大家能不能想出办法。很快,老师们开始尝到甜头,比如:

课堂开放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可以发言后,争抢回答问题局面失控:

不需要举手,但是发言者要站起来。

等发言者说完再站起来发言,不能打断别人。

发言避免撞车,如果撞车,礼让原则为:男生让女生;离黑板近的让较远的;发过言的让未发过言的……

这些与老师的教学生活十分贴近,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很快老师们都开始抢着表达,“对不发言或者语言霸权的学生怎么办”、“小组内研究没有深度怎么办”……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开始自发进入讨论与研究。当一个一个问题接连解决的时候,一个“策略库”的雏形 开始生成,困扰老师们的“具体难题”与群策群力的解决方案逐渐积累起来。

过程中,老师们在提供解决方案时感受到价值感,在生成方法时体会到成功感,在实践成功时也满有了收获的快乐――这所学校开始不再“空”了。

但是,老师碰到什么问题研究什么问题,刘可钦意识到这仍然处于“问题――解决”式的被动研究局面,于是便悄悄地将策略研究渐渐向主题研究调整:教师个体的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教研活动时就请相关老师围绕自己研究的主题,介绍自己开发的系列策略研究,供大家参考、学习、对话、质疑和充实。于是,从“如何与家长交流策略研究”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研究”,从“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到“学生作业的检查策略研究”……各种主题式策略研究项目开始不断涌现和深入。

中关村四小老师们的能量,开始引起教育界的注意,一些教师来到这里“取经”,一些专家来到这里采集案例。一位采访者这样问刘可钦:“这样的研究课题在一些专家眼中属于‘小儿科’,是上不了档次的,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的精力去研究?”刘可钦笑,说:“教育原本就是这样的。”

看不见的“长袖”

中关村四小开始发生某种化学反应。学生从200多人,变成500多人,再到800多人,1200多人。5年时间,曾经那座空得连清洁工都发愁的校园,已经再也装不下更多的学生了。

各地取经者不断出现在校园里,刘可钦总是说:“学校的发展,主要因为时间在向前,而学校本身在这段时间里是趋向成长的――我只不过恰好在这里而已。”

刘可钦说得对,也不对――翻找这所学校的精彩故事,刘可钦都不是主角。但在每一个精彩故事的背后,都有她如水墨背景般的身影。

管理叙事一:来来往往的人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个人专场演讲,演讲者是一位一年多以前离开学校的D老师。这次,他希望能重新回到这个团队。

一年多前他离开时,学校中层产生了分歧:一部分认为学校好不容易将他培养成骨干,不能就这么轻易地让他走了,而另一部分则认同刘可钦的看法,“任何一位老师,都不是学校的私有财产――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有了更好的前途,你会怎么建议?”这位“翅膀硬了”的D老师“很顺利”地走了。走之前,学校甚至帮他刻录光盘,记录他在四小的成绩。一年多后,他再次找到刘可钦时,刘可钦笑着说:“回来好呀,不过,你得经过一场考试,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回来。”D老师望着她,刘可钦继续说:“学校为你办一场个人专场演讲,你的考试是:如果最后观众的掌声超过了5分钟,你就可以回来。”

D老师慎重地站到讲台上,开始讲述在离开的这些日子里,他所经历的,他所感悟的,他所学习的……演讲的最后,所有人都被浸染了,忍不住鼓起掌来―― 掌声持续了十分钟之久。老师们说,这是听过的最精彩的演讲之一,而重新回来的D老师说,这是他一生最精彩的时刻之一。

而E老师从没有过这样的个人专场演讲,因为,她的专场是在有延庆的校长、老师到来的时候。到时,她便是学校的首席接待,从日程安排,到会议室督查。只因为,她来自延庆的一所学校。这是这所学校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一位从别的学校来到这里的老师,需要全权负责原来学校的到访。“你们原来的校长如果邀请我去,我一定去,回报他培养这么好的老师。因为你们,我们就成了‘亲戚’。”听上去,刘可钦的逻辑有些奇怪,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有关人事的来来往往,便成了一件愉快而透明的事情。

管理叙事二:“校长好像也没做什么事情”

小青是一位积极上进、进步很快的老师,在专业发展上感觉良好。有一次来宾交流,他结合自身的体会谈了一些做法,从学校的组织运转到文化建设,从课堂研究到教师发展。最后有客人提问:你刚才讲的好像都是老师们自己主动做的一些事情,校长在管理中做了哪些工作呢?

小青老师摸摸头,“校长……好像也没……”说到这里,又卡住了,似乎要说“好像也没做什么事情”。站在一旁的访谈主持接着说:“哦,你的意思是说校长没做什么工作?”

小青老师连忙用手势制止:“不,我是想啊,其实校长也不用做什么。”

接着他说:真没看到校长具体做了什么,但我们能感受到进步的背后总是有她。比如,学校总有许多项目,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自愿组成小组开展工作,包括与来考察的老师交流讨论、上研讨课,也包括小型会议的组织、召开,小课题的研究等,学校每学期都有一次“我们作为研究者”的学术讲坛,让老师们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经验。每学年一次的“教学风格研讨月”,鼓励教师课堂上要上出自己的风格。

小青继续说:“往往这个时候,校长和其他领导,都会帮着我们整理发言稿,包括要用的ppt文稿,让我们体会一个普通的案例或故事,如何通过再思考,呈现在众人面前。噢,我们的体会是,在成长和成功背后,都会感受到来自校长的肯定和支持。”

一位老师的“每周一得”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些外校的领导发出这样的感慨:‘这里的老师真棒,把校长的活都干了,这校长也太好当了吧?’呵呵,好不好当只有我们自己人才知道。”

十年校长之路的历练,刘可钦说,校长的工作是“帮助成功”而不是“督促完成”,是“引导发展”而不是“强迫进步”,是“创造机会”并“提供支持”。而那段当教师的经历,会帮助她做得更加巧妙。

忽然间我懂了

中关村三小,这是刘可钦当校长后,经历的第四所学校。

每当课间六千多个孩子、近四百位教职员工黑压压地站满操场的时候,刘可钦的心总是紧张而又柔软。

在刚过去的那个学期,她说,她并没有出台什么举措,只是在与大家的共同工作中学习,“观察老师的工作方式、状态、心情、课堂,观察干部的工作方式……以便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正谈论的时候,刘可钦突然想起自己曾经那个“当女企业家大刀阔斧做事情”的梦想,便不由笑了起来。

在当老师的时候,刘可钦总会想起一句话,那是一群孩子描述好老师的样子时,有个女孩子写的一句话:忽然间我“懂”了――竟不知道是她在教我。刘可钦想,这是描写好老师最美好的句子了。如今做校长了,刘可钦认为老师描写好校长最美好的句子,也将是 “忽然间我‘能够’了――竟不知道是她在激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