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6 22:02: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科学与工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背景
中国从21世纪以来,一直以稳健的步伐发展,但是在该领域,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国外许多管理学大师提出的管理科学技术理论都是由实践中总结而来。因此,我们更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自己的创新。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许多新的领域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研究问题和研究热点也在不断变化。
二、内容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学科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成就来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的战略目标为:提高水平、走向世界。提高水平是中国管理科学走向世界所必需的发展过程,而走向世界则是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战略的长期目标。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领域。
三、热点问题
1.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领域。
2.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3.国内外的区别
国内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要明显落后于国外,而在一些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四、结语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 就业前景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行各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为研究人类组织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更侧重于管理科学的基础与前沿,因此更加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条件。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明朗,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对具体的学科应用方向以及就业范围还不是很明确。因此,本文有必要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并根据这些就业要求,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若想探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第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三,就业环境具有优势。
(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联系紧密,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因此,与其他的专业相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面要更宽广,且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无论是在管理学、经济学还是系统科学方面都是偏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教育。因此该专业属于比较特色化的管理专业,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会更明确。
(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管理、技术、工程是支撑该学科的三大支柱,而这三个领域也是目前我国最稀缺的人才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程应运而生,而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存在,既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又为很多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其不仅需要具备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更需要的是集管理、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全能人才,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人才恰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了高等人才的培养,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一定特别明朗、宽阔。
(三)就业环境具有优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会在企业集团、政府决策部门和金融部门从事相关的经营策划或是决策管理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都到科研机构中进行科研教学工作。无论是这其中的哪一种,与其他的小企业相比,这样的企业都能够让其得到更多的历练,且相对来说,待遇福利以及发展前景等各方面也更好。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好。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宽,但并不代表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若想拓宽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要保证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外,最重要的是采用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的今天,仅仅具备理论基础,不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今天,竞争如此激励,企业没有精力去花时间培养新人的实践能力,更加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可以随时适应岗位的工作。尤其对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毕业以后大都是管理层的人员,因此更没有时间培养其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学生的知识面,更要注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实验+实践”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先是讲解基础知识,在学生全面了解了基础知识以后,再展开实验,进行深一步探究,最后利用实践活动验证知识的准确性。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理论与时间的双培养,又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交叉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虽然本学科要涉及经济、管理与科技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这几个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各个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交叉式教学。建立以专业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与学校相关的部门进行协调,举办联合教学。例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互相探讨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同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到计算机专业学院去进行交流或学习,一方面增进他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通过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交流,了解自己专业的技术与他们之间的技术学习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同时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学校应该想办法与社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银行、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等。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培养与提升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进而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且专业方向比较明确,最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高。因此,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的前景比较宽广,学校教师更应该想办法建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保障。
(作者单位为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卫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5.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关键词: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生;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是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知识经济体系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必须适时做出改革和创新。其中,课程体系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完善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一切高等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改革都应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得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发展最早的管理学科之一,如今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科学理论基础。发展至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门类中规模最大的一级学科,该学科注重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可以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系统方法、数量模型和信息技术去分析解决企业、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管理问题。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该学科的覆盖面也在不断地扩大,已经逐步延伸到金融工程、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大数据等众多研究领域,成为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管理科学支柱。另外,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招生较晚,使得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以中国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专业本科生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我国一流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分析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最新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之规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颁发的学位有两种,即工学学位和管理学学位。鉴于我国大部分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均颁发管理学学位,本文仅聚焦于颁发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我国C9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教学期间不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南京大学的本科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属于工程管理学院,颁发工学学位,故其课程体系对于颁发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不具参考价值,予以剔除。另外,西安交通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入校后前两年,先由电气信息类、能源动力类、机械类等理工类专业进行宽口径跨专业培养,第三年起进入管理学院按照学硕连读培养方案培养,其培养方式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主题有所差距,故而也予以剔除。因此,从国内C9高校中选择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五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分析。
(一)总体课程结构分析
对五所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可将其所修课程大致分为通识课、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选课、实践类(包括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训练等)四个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识课学分及其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学校。相较于其他学校而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也体现了该校“基础宽厚实”的教学传统。在专业课方面,复旦大学的专业课学分设置比重高于其他学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及专门人才的培养。对于任选课而言,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对任选课的学分设置进行明确的划分外,其他高校都对任选课的学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清华大学最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其任选课所占学分比例要高于其他高校。复旦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虽然也设置了任选课,但其所占学分比例相对较小。在实践类课程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相较于其他两所高校而言均设置了较高的学分比重,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整体的学分分布上可以看到,五所学校均较为关注学生基础和专业方面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又各有侧重。与此同时,五所学校对于学生个性化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有了一定的关注,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教育的一种进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专业课程内容分析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课同时涉及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其中,专业选修课通常是在多个专业的选修课中进行选择,对于其内容类型的统计难度较大。因此,选择以专业必修课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课程内容类型将其划分为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理统计类课程及其他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计划没有对专业必修课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本部分选择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四所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内容类型进行统计归纳.,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完善,涉及了各个学科;清华大学侧重计算机类学科知识的培养,专业必修课中未设置经济类和数理统计类的相关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侧重于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其学分所占比例达到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61%,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业必修课中未设置经济类方面的相关课程。对各个课程类型的学分设置分别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类课程方面,只有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且其学分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比重较低,均低于15%;管理类课程方面,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开设比例均为61%,远高于其他两所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方面,清华大学课程开设比例达到63%,比其他几所高校更为注重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数理统计类课程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开设比例最高,相比于其他的学校更为关注学生数理统计方面知识的培养。总体而言,四所高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各有侧重,但都较为关注管理类和计算机类学科知识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清华大学等5所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一流高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目标设计未能充分体现职业需求的定位。当前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缺乏足量的课程设置做支撑,使得毕业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然而在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方面表现得明显不足。②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欠平衡。个性化课程、工科基础课所占比重偏小。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处理不恰当,一些课程设置的内容有所重复,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特色和针对性。就一门课而言(如会计学),实践教学部分比重偏低,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③现有课程体系未能体现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有的课程体系尚未覆盖新的发展方向(如大数据、云计算等)。④大学生人生发展与规划类的引导性课程设置仍有欠缺。通过对上述五所高校的分析发现,只有清华大学将《人生发展与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而其他高校或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未设置此类课程。对于大学生人生发展规划方面的引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促使大学生对未来有更精准的认知,进而构建更加辉煌的人生。
三、国内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1.加快课程内容更新。适应时代进步和学校发展的战略步伐,与新知识、新技术接轨,淘汰旧的内容。2.深挖课程内容衔接关系。理顺各课程间相关性,做到理论课程和实践应用类课程设置相协调。3.优化现有课程结构。针对当前课程设置,应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力求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设置中找到平衡点。另外,还应适当增加经济类和数理基础方面课程的设置,夯实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竞争力。应将社会需求作为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直接依据,开阔课程体系建设视野,进行理论与实践互为交叉渗透的教学。同时,增强校企合作,建立学生校外教学实习的基地,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2):1-5.
[2]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3(1):1-6.
[3]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J].管理学报,2005,2(1):1-3.
关键词:高校;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开办管理科学专业,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将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对专业进行科学设置、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结构进行不断调整,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针对××学院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一、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学院的管理科学专业在创办以来,学院领域部门给与了较高的重视,对该专业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思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规划,对国内外目前管理科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向,充分发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能力和优势,各项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认真贯彻教育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阶段学院的师资状况、办学成果和办学质量等因素,突出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加大对职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使管理科学专业能够在××学院树立自己的竞争地位[1]。
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对专业的受教育者提供合理的培养结构和培养方案,将专业教育观念和专业教育思想融入到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去,展现出管理科学专业在高校的办学特色。在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后,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理念,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在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后,就可以设置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院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铸特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质量为核心,为地方经济整合提供了优势,构建出了以“H”型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与其他学院进行强强联合的形式,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地区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2]。
三、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在进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时,将转变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观念和思想为目标,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对学校的管理科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以确保培养人才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还会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学院人才的具体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进行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实施的过程中,严格贯彻“三个结合”,即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企业、政府部门进行合作,构建校校、校正合作新型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借助其他部门优势,来进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共同进行研究课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质量管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学科课程,确保课程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专业培养方案需要以“H”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指导思想,促进管理科学应用的深刻改革,确保了管理科学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将“提高素质、能力培养、强化实践和拓宽基础”作为管理科学专业人才主要的培养思路,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设置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CAD工程技术课程模块等内容。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构建互换性、标准化、质量管理学及测量技术等质量管理课程模块,确保特色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给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提供了生产实习、金工实习、毕业实习和ISO9000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动手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院为了办好管理科学专业,有必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管理科学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本文以××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明确了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发展方向,突出了教学的优势,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通过本文的叙述,希望能够给其他学院管理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洪,杨琴.应用型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地理科学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01):17-20+36.
[2]张霞.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4,(08):60-63+67.
摘要: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都在其管理类硕士专业中设置了项目管理培养方向。首先分析了管理类硕士专业三个学科中项目管理方向的开设情况,接着以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数据分析了该方向实际培养情况。结果显示,该方向开设的院校多为理工类院校,实际产出的论文数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数量;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于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侧重于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管理。结论是,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其中的子方向,对于特定院校来说存在着师资有限,生源较少等特点,不利于学科的全面展开。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学科建设; 硕士教育。
0 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和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促进了项目管理的迅速发展,项目管理已成为比较成熟的专业学科和专门职业,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学科。以专业学位为例,2003 年我国率先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内设立项目管理领域,该年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由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试办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该学位也成为国内最早的以 “项目管理”为专业名称的研究生学位教育[1]。自 2005 年以来,项目管理领域实考和录取人数连续多年位列所有 40 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第一,目前已成为招生人数仅次于 MBA的专业硕士。截止到 2010 年,全国共有 161 所院校获批成为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每年的报考人数不断上升[2]。然而项目管理专业硕士的办学势头虽然良好,项目管理作为普通二级学科的教育却还没有在高校中普及起来,一些学校虽早已开设了项目管理的硕士培养方向,但并没有单独开设该专业,而是在其他管理类的专业中进行培养。本文分析的即是全日制科学硕士项目管理方向的现状。
1 管理类专业中项目管理方向的开设情况。
1. 1 项目管理方向开设概况。
为了解目前我国项目管理方向的开设情况,对 2011 年全国管理学中三个学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和企业管理) 硕士生招生简章进行了检索分析。结果显示共有 116 所院校至少在上述三个学科之一中设立了项目管理及相关培养方向。相关方向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投资项目管理等。其中设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下的有 71 所,设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下的有 68所,设在企业管理专业下的有 8 所。这 116 所学校包含 211 院校 49 所 ( 其中 985 院校 20 所) ,211 院校所占比例为 42. 2% 。在学校分类上,理工类 57 所、综合类 34 所、财经类 13 所、农林类 7 所、民族类 2 所、师范类 1 所,可见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在管理学科内设置了项目管理相关培养方向。
根据数据统计,理工科院校是拥有项目管理方向最多的院校,其次是综合类院校,财经类和其他类型院校加总只占 20%左右。由于理工科类院校在理工科上的天然优势,具有强大的理工类基础学科作为技术支撑,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项目管理中的技术层面; 加之理工类院校多和工程类企业有较为紧密的联系,能为教育中的实践部分提供较多的机会,在培养项目管理人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此类院校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局限,项目管理人才既需要掌握计划、决策的分析方法,也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的知识和原理,理工科院校由于其侧重点在于具体的技术方法,可能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将不利于培养高层次的项目管理人员。
进一步分析开设项目管理方向院校的地域特征,项目管理方向在我国各个地域的高校都有分布,但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数量最多的是华东 ( 30 所) 以及华北 ( 29 所) ,首先这两个地区本身拥有较为庞大的高校数量,除此之外,华东的上海和华北的北京、天津等地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且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日益高涨,基本建设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社会对项目管理人才具有较大的需求。接下来是华中( 15 所) 、西南 ( 14 所) 、西北 ( 13 所) 和东北( 10 所) 等地,分布最少的是华南 ( 5 所) 。
1. 2 项目管理方向开设详情。
从设置项目管理类方向的学科专业分析,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项目管理方向的院校共有 71 所,其中 211 院校 24 所 ( 含 985 院校 10所) 。从该专业设置的学院类型来看,共有 45 所院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设在经济管理学院( 或称商学院) 中的,占总数的 63. 4%,其余专业则分布在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从院校所在的地域来看,有 16 所位于华东,14 所位于华北,12 所位于华中,12 所位于西南,10所位于西北,5 所位于东北以及 2 所位于华南。
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下设项目管理的院校共有 68 所,其中 211 院校 28 所 ( 含 985 院校 10所) 。除 1 所学校的该专业位于统计与数学学院以外,其余全部位于经济管理学院 ( 或称商学院) 。从院校所在的地域来看,华东有 21 所,华北有 17 所,华中有 9 所,东北有 8 所,西北有 5所,西南和华南各有 4 所。
企业管理专业下的项目管理类方向因为只有8 所学校,本文不作重点分析。
从所在学校的类型分析,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开设项目管理方向的院校中,共有理工类院校 40 所,综合类院校 20 所,军事类院校 3所,财经类院校 2 所,农林类院校 2 所,师范类和民族类院校各 1 所; 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中开设项目管理方向的院校中,共有 33 所理工类院校,20 所综合类院校,10 所财经类院校,农林类院校 4 所和民族类院校 1 所。
可见开设项目管理方向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在地域分布和院校类型分布上趋同,首先该专业在华东和华北的院校当中分布最多,另外理工类院校是开设该专业最多的院校,但在财经类院校开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院校在数量上和比例上都较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更大。
为进一步分析该方向所具体涵盖和涉及的领域,笔者依据国际公认的项目管理学科九大知识体系的划分来分析该问题。在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 第4 版) 》中,将项目管理划分为 9 个知识领域,即: 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整体管理[1]。随着近年来信息化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断渗透,项目信息化管理也成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模块; 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将其作为一大类别; 另外将技术经济中的评价管理和研发管理也纳入该分类,通过考察各个院校项目管理相关方向的名称,将各个方向在 13 个主要模块中进行归类,从而得出该方向在 13 个领域的覆盖情况。其中由于名为 “项目管理”的方向范围过大,难以判断具体所属领域,因此在统计中将其剔除,只考虑其他具体方向。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
从统计到的数据来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的项目管理方向在项目管理的大部分领域都有覆盖,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开设的院校最多,占到了全部的 30%,并且其中三分之一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位于土木工程等工科类学院; 而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中项目管理方向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偏向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管理,这和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 项目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情况。
2. 1 项目管理方向硕士论文数量分析。
由上文可知,我国有很多高校都在管理学的三个学科专业中开设了项目管理相关方向。但是关于这些项目管理相关方向在高校中的实际培养情况,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考察。本文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统计各学校具体专业在近年实际产出关于项目管理领域的硕士毕业论文情况。由于 2011 年的论文尚未完全被数据库收录,因此主要对 2008 ~ 2010 年的论文进行考察和分析。
首先分别对 71 所高校和 68 所高校 2008 ~2010 年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关于项目管理的硕士论文进行了搜集,主要做法是查询 2008 ~ 2010 年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 ( 或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 所撰写且关键词中含有 “项目”的论文。结果总共搜集到相关论文 104 篇,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产出 77 篇,共来自 14所学校,其中最多的是重庆大学产出论文 21 篇;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共产出 27 篇,来自 10 所学校,其中最多的是北京化工大学产出 8 篇。其分布如表 2 所示。
可见在管理类专业中设有项目管理方向的学校里,实际产出相关领域论文的学校还相对较少,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只占到 18. 2%,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占到 14. 7%。从每所学校产出论文的数量上来看,绝大多数的学校在三年内产出论文的数量小于等于 5 篇,只有极个别的学校在 6 篇以上。首先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有个别研招单位的硕士论文可能未纳入中国硕士论文库,另外可能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没能通过该种查询方式搜寻出来。但依然可以由此看出,虽然有许多学校开设了项目管理方向,却并没有严格地在该方向上进行培养,导致拥有硕士论文的学校数量远少于开设了该方向的学校数量。
2. 2 项目管理方向硕士论文方向分析。
为考察各个学校所产出的论文方向和培养方向的相符合程度,对 104 篇文章所在学校的培养方向进行了分析,首先剔除了方向名为 “项目管理”的学校所产出的论文,只考察剩余 60 篇文章的情况。通过观察每篇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对其和方向名称的相符程度进行评估,将每篇文章的方向切合度分为五档,分别为完全相符、基本相符、部分相符、基本不相符以及不相符。统计结果如表 3 所示。可见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和方向相符,只有极少数的文章偏离了开设的方向。总体来说,项目管理方向开设的切合度还比较高,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大部分能按照其培养方向进行培养,实际培养方向偏离初始方向的情况不多见。
为更好地考察管理类专业下项目管理方向在项目管理各个领域的实际分布情况,依据前面的统计方式,对 60 篇论文在各个领域的分布同样进行统计,如表 4 所示。可见在两大管理类专业中项目管理方向的硕士论文覆盖了约 50%的项目管理领域,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整体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都有涉及,且侧重于风险管理、整体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所覆盖的领域和所开设的方向基本一致,说明各院校在培养项目管理方向人才的过程中基本遵循了初始的方向;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项目管理方向在领域上的分布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类似,且各领域的分布较为均匀,但在该方向的设置上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管理占了几乎全部的比例,然而实际产出论文的研究方向却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3 结语。
基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总结得出我国科学硕士项目管理方向的开设详情。第一,全国共有116 所院校至少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和企业管理三个学科之一设立了项目管理及其相关培养方向,其中有 57%的项目管理方向位于理工类院校,34%位于综合类院校,剩下的则位于其他类型院校,可见项目管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高校理工科背景而开设; 在地域分布上,华东和华北的院校占了绝大多数,具有50. 8% 的比例。第二,从具体研究的项目管理领域上看,在项目管理的几大领域中都有涉及,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侧重于工程项目管理,而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则侧重于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管理。第三,从硕士论文的产出情况可以看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8 ~ 2010 年产出关于项目管理专业的论文 77 篇,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 27 篇,论文的数量远低于应有的数量,可见该方向的实际培养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水平,可能某些院校存在着有关生源不足或者是方向虚设的情况。第四,在各校项目管理领域的硕士论文中,论文的主题和方向的切合度总体上还比较高,大多数论文没有偏离原先的培养方向,说明实际开设了项目管理方向的院校能较好地沿着该方向进行培养。第五,从硕士论文研究的领域来看,该方向的研究领域覆盖了约 50%的项目管理领域,但还有一些领域鲜有涉及。
可见,我国科学硕士项目管理领域在实际开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该方向开设的院校多为理工类院校,该类院校虽具备较好的工科背景和技术支撑,但是经济管理的理念可能难以渗透,在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项目管理人才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 其次,该方向实际产出的论文数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数量,实际培养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说明该方向的建设力度还不够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投入和加强; 再次,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其中的子方向,对于特定院校来说存在着师资有限、生源较少等特点,不利于研究的全面展开; 最后,该方向的建设在项目管理领域的覆盖面上还有待提高,在某些特定领域上的涉及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魏法杰,邓修权,王际坤 .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研 究 [J]。 管 理 工 程 学 报,2005,19 ( Z1 ) :182-187.
[关键词] 学科建设 专业结构 教学改革
2001年,经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汉中师范学院和原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在合校之初,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紧密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原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的学科与专业进行了整合与调整,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现有8个二级学院、11个系、1个教学部、2个中心,共22个教学单位,52个本科专业,省级名牌专业3个。陕西理工学院已经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工程教育类为主体,理、工、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强,教学质量高,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多科性大学。但是,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挑战,面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改革趋势,审视我院学科分布与专业布局情况,迫切需要我们最大限度整合原有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大力开发未来资源,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挖潜式改革推动合校后的深度融合,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唯有如此,才能将“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才能保证“把陕西理工学院建成综合实力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好、特色鲜明、省内外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本文主要从围绕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问题,以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资源深度整合问题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以求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
管理科学诞生于西方,并在19世纪末期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泰罗(Fredrick.W.Taylor)等人强调的是科学管理,其中心是以劳资合作取代劳资对抗、以科学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雇主的低成本要求与工人的高工资要求之间的平衡。而梅奥(Elton Mayo)等人则着重于研究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种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孔茨(Harold Koontz)所谓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据孔茨统计,到1980年时已有11个学派,其中主要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这些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系统,但彼此之间也有交叉,例如卡斯特(Kast F.E.)既属于系统管理学派,又属于权变理论学派。如果再考虑到欧洲和日本的管理科学家的观点,可以认为目前国际管理科学界对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并未取得比较一致的共识。由于管理科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直到几年前才被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来对待,再加上管理科学本身又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特点,经常游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所以我国学术界在其学科范围和学科结果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意见分歧。
然而,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的成思危先生, 在总结国际管理科学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三个基础,三个层次及三个领域”的学科结构的观点,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了公认。成思危先生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1.管理科学的三个基础――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
其中数学是管理科学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常使用的是统计学、组合数学、数学规划、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及模糊数学等。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中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依归,最常使用的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例如工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及计量经济学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它是管理科学中研究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依据.最常使用的是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等。
2.管理科学的三个层次――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
基础管理是管理中带有共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主要包括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会计学、管理组织学,管理决策学、管理史学等。职能管理是将管理基础与特定的管理职能相结合,例如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科技管理、国际贸易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等。战略管理包括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它不但要以管理基础和职能管理为基础,还要包括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3.管理科学的三个领域――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企业与事业单位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研究
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管理哲学、决策理论、组织理论等;管理方法则既包括预测、评价、优化等基本技术,也包括企业重建、战略制定、成本控制等基本方法,还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基本手段。企业管理包括我国各种各类企业的管理,大体上相当于国外的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事业单位管理则主要指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类事业单位的管理,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有所不同。宏观管理在我国主要是指政府机构对国家及地方事务的管理,大体上对应于国外的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我国通常所说的政策研究则大体上对应于国外的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研究。
成思危先生关于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的论述,为我们进行管理学科建设和管理类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即我们应该围绕管理科学的三大基础,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围绕基础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设置管理类各专业核心课程;围绕特定的管理职能设置具体专业及或专业方向;围绕管理科学的基本领域对专业进行集成管理与合理布局。
二、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的发展现状
1.陕西理工学院专业设置总体情况
2006年,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社会发展需求,以省、校级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作为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依托,完成了学科专业调整。通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专业优势,建设名牌专业,完善专业管理机制,优化专业办学条件,积极稳妥地增设新专业等方法措施,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为主体,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格局。52个本科专业中,教师教育类11个,占21.15%;工程教育类21个,占40.38%。按授予学位类别分,工学21个,占40.38%;理学8个,占15.38%;文学7个,占13.46%;管理学8个,占15.38%;经济学2个,占3.85%;教育学3个,占5.77%;法学2个,占3.85%;历史学1个,占1.92%。彰显了学校“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为主体”的专业结构特色。
2.管理类专业设置与分布情况
根据2005年12月陕西理工学院全校性学科调整的结果, 目前我校管理学科门类下共有工业工程、会计学、物流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图书档案3个大类,分布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管理系、经济贸易系、经济与法学学院和历史系等5个教学单位(见表1)。在这10个专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会计学专业创办已有10年,历史最短的要数物流管理专业2006年才开始招生,属于新办专业的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图书馆学等,毕业生尚未超过两届。在专业分布方面,大部分专业属于各院系自行创设,少数专业随着学科整合和院系调整进行了划转。例如图书馆学专业由信息管理系(合校之初成立,2005年已撤销)划归历史文化系(原文化传播系)、工商管理专业由管理系(原管理工程系)划到经济贸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由信息管理系划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表1 管理学科本科专业分布情况
3.管理类各专业存在问题
根据2006年版《陕西理工学院本科培养计划》中的数据,整理分析后会发现若干问题。首先,除了学科基础课具有很大的重复性外,同属管理类的不同专业的课程重复率至少在30%以上,部分专业课程重复率甚至达50%以上。其次,单个院系在主办某一管理类专业的时,专业方向设置上与其他院系具有惊人的近似性(见表2)。如果按照“专业优先,方向居后”的原则,不难发现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成为重复建设的对象。可以断言,涉及管理类专业的各院系正在形成一个“相互追逐、重复建设”的怪圈。
表2 管理类本科专业与专业方向统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过前期努力,我校现有专业结构与布局总体上比较合理,符合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符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但是,在微观领域尚有重新调整和优化的空间,尤其是在管理学科领域尚存在着力量分散、重复建设、团队难成的问题。如果任其照现状发展,不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工作,还会降低学校专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会影响多个学科的协调发展。只有对管理类专业实现深度整合、合理规划,才能集中精力、科学发展。
三、实现管理类专业深度整合的基本策略
从2001年两校合并到目前为止,学校以合并组建为契机,按照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凝聚人心等措施,整合资源,已经基本实现两校的全面融合。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结合自身办学条件,适度增设新专业,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形成了教师教育和工程教育两个较大的专业群。尽管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我们迫切需要按照学科结构定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为主体,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适度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但是,由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涉及到院系组织变革、人力资源配置等较为复杂的系列问题,所以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看,目前不宜大面积的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可以就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逐学科推行渐进式改革。
要实现管理类专业深度整合,既要正视现实,又要照顾历史,还不能割裂学科的内在联系。在战略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专业剥离。即将所有管理类的10个专业统统从所在院(系)剥离,暂不考虑各院系的人事问题和规模问题。第二步,专业归并。即根据各个专业之间相关性的大小以及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对10个专业进行模糊归类。第三步,院系调整。主要是在专业归并的基础上,兼顾各院系的人事问题和规模问题,进行填平补齐,为老专业注入活力,为新专业预留空间。
大致有三种操作方案:
方案1:分别成立经济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个二级学院。可以考虑将管理系现有的5个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工业工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贸系的3个专业(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贸易)、经法学院的2个专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旅游管理)并入经济管理学院。将经法学院的2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图书馆学)并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创办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等社会紧缺专业。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历史学)可以考虑与教育科学系的2个专业(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合并组建教育科学院。拆分与合并之后管理系、经贸系、经法学院和历史系均无专业遗漏。
方案2:分别成立工商管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个二级学院。
可以考虑将管理系现有的3个专业(工业工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贸系的3个专业(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贸易)、经法学院的1个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旅游管理)并入工商管理学院。将管理系现有的2个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法学院的1个专业(经济学)并入财经学院;将经法学院的2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图书馆学)并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创办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等社会紧缺专业。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历史学)可以考虑与教育科学系的2个专业(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合并组建教育科学院。拆分与合并之后管理系、经贸系、经法学院和历史系均无专业遗漏。
方案3:成立管理学院,即将方案1和方案2中的二级学院合并处理。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没有间断过高等教育改革,但在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目前,国家教育部推行的“质量工程”进行的如火如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体系的改变以及怎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质量等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教育教学改革要紧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在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陕西理工学院本科培养计划(2006版)[Z].2006.10
《系统工程》是在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倡导与支持下,于1983年创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刊载中国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前沿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创新成果,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两大学科的研究水平与发展趋势,对推动中国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师生,软件学研究人员,各级领导干部,管理工作者以及有志于研究应用系统工程的同志。
主要栏目
理论与综述、物流系统工程、金融系统工程、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交通系统工程、 信息系统与管理、方法与应用等。
《系统工程》在广大作者、读者的大力支持下,内容质量逐步提高,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已先后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重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行列,并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执行评优活动中,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文献检索分析中心统计分析,2008年统计前五年影响因子达1.12,在全国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中名列前位。
2016 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年会指出,近年来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全国
>> 桔梗研究进展综述 人格特征基因研究进展(综述) 国外恋童症研究进展(综述) 胃癌治疗研究进展综述 铁电阴极研究进展综述 MAS模型仿真研究进展综述 ECC研究进展与应用:综述 全口义齿修复研究进展综述 云安全研究进展综述 PLC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苦荞的研究进展综述 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检测研究进展 高校年鉴研究:国内研究进展与文献综述 国外知识搜索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综述 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研究进展综述 金属耗能器的研究进展综述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研究进展综述 基于Agent的计算金融研究进展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5〕 69号[A/OL]. (2015-9-8)[2016-9-22]. http:///zhengce/content/2015-09/08/content_10147.htm.
[3]BORODIN A, EL-YANIV R. Online Computation and Competitive Analysi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KARP R M. On-line Algorithms Versus Off-line Algorithms: How Much Is It Worth to Know the Future? [C]// LEEUWEN J V. Proceedings of IEIP 12th Word Computer Congress. The Netherlands: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1: 416-429.
[5]EL-YANIV R, KNAIEL R, LINIAL N. Competitive Optimal On-line Leasing [J]. Algorithmica, 1999, 25(1): 116-140.
[6]YANG X Y, ZHANG W G, ZHANG Y, et al. Optimal Randomized Algorithm for a Generalized Ski-rental with Interest Rate [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2012, 112(13): 548-551.
[7]YANG X Y, ZHANG W G, XU W J, et al. Competitive Analysis for Online Leasing Problem with Compound Interest Rate [J]. Abstract & Applied Analysis, 2011, 26(1): 243C252.
[8]徐维军, 胡茂林. 基于物价指数上涨的最优在线租赁决策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33(3): 695-704.
[9]徐维军, 刘幼珠, 陈晓丽, 等. 通胀市场下多设备租赁的在线策略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16, 24(2): 69-75.
[10]徐维军, 张永. 两阶段在线租赁的竞争策略[J]. 系统工程, 2010, 28(1): 118-122.
[11]张永, 张卫国, 徐维军. 可折旧设备在线租赁的随机性竞争策略[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1): 69-77.
[12]CHANG W L, LO H C. Joint Determination of Lease Period and Preventive Maintenance Policy for Leased Equipment with residual value [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1, 61(3): 489-496.
[13]王扬, 董玉成, 徐寅峰, 等. 多阶段占线赁购问题与竞争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09, 17(3): 101-106.
[14]张卫国, 张永, 徐维军, 等. 随机选择设备获得方式的可折旧设备在线租赁[J]. 管理科学学报, 2013, 16(4): 1-7.
[15]ZHANG Y, ZHANG W G, XU W J, et al. Competitive Strategy for On-line Leasing of Depreciable Equipment [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2011, 54(1-2): 466-476.
[16]MOHAJAN H. Relation Between Lease Finance and Purchas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Research, 2012, 3(3): 146-158.
[17]DUAN L J, HUANG J W, SHOU B Y. Duopoly Competition in Dynamic Spectrum Leasing and pricing [J]. IEEE Transactions in Mobile Computing, 2012, 11(11): 1706-1719.
[18]AURORA C, BONTAS B. Lease Financing: A New Dual Approach [J]. Management Strategies Journal, 2013, 22(Special): 87-96.
[19]董玉成, 徐寅峰, 徐维军. 可退货在线租赁竞争分析及其风险回报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 2007, 15(4): 28-33.
[20]王扬, 徐维军, 徐寅峰. 非线性指数回购合同约束的占线租赁问题[J]. 系统工程, 2012, 30(5): 45-50.
[21]杨兴雨, 张卫国, 徐维军, 等. 基于绩效比和合同约束的多阶段在线租赁[J]. 中国管理科学, 2014, 22(2): 94-100.
[22]AZAR Y, BARTAL Y, FEUERSTEIN E, et al. On Capital Investment [J]. Algorithmica, 1999, 25(1): 22-36.
[23]DAMASCHKE P. Nearly Optimal Strategies for Special Cases of On-line Capital Investment [J].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2003, 302(1-3): 35-44.
[24]马卫民, 陈国青. 价格连续型局内设备赁购问题的竞争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26(4): 90-96.
[25]XIN C L, MA W M, YANG L. Competitive Analysis of Two Special Online Device Replacement Problem [J].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23(2): 203-213.
[26]辛春林, 陈剑, 刘天亮. 基于凸情形下在线设备更新问题的竞争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9, 29(11): 145-151.
[27]EPSTEIN L, ZEBEDAT-HAIDER H. Rent or Buy Problems with A Fixed Time Horizon [J]. Theory of Computing Systems, 2015, 56(2): 309-329.
[28]ALBERS S, CHARIKAR M, MITZENMACHER M. Delayed Information and Action in Online Algorithms [J].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2001, 170(2): 135-152.
[29]FUJIWARA H, IWAMA K. Average-case Competitive Analysis for Ski-rental Problems [J]. Algorithmica, 2005, 42(1): 95-107.
[30]XU Y F, XU W J, LI H Y. On the On-line Rent-or-buy Problem in Probabilistic Environments [J].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2007, 38(1): 1-20.
[31]BIENKOWSKI M. Price fluctuations: To Buy or to Rent [C]//BAMPIS E, JANSEN K. Approximation and Online Algorithm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LNCS). 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2010, 5893: 25-36.
[32]徐维军, 胡茂林, 张卫国. 基于任务跟踪的在线租赁问题与竞争策略研究[J]. 管理学报, 2009, 6(8): 1035-1040.
[33]AL-BINALI S. A risk-reward framework for the competitive analysis of financial games [J]. Algorithmica, 1999, 25(1): 99-115.
[34]徐维军, 董玉成, 徐寅峰. 收益约束下在线租赁最小风险策略竞争分析[J]. \筹与管理, 2007, 16(2): 88-93.
[35]ZHANG W G, ZHANG Y, XU W J, et al. A risk-reward model for the on-line leasing of depreciable equipment [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2011, 111(6): 256-261.
[36]朱志军, 徐寅峰, 徐维军. 局内租赁问题的风险补偿模型及其竞争分析[J]. 管理科学学报, 2004, 7(3): 64-68.
[37]王扬, 徐维军, 徐寅峰. 一类占线融资租赁问题的最优竞争策略与风险补偿模型[J]. 管理学报, 2011, 8(12): 1866-1871.
[38]丁黎黎, 徐寅峰, 王婷娜. 基于有限预知的折扣商品购买策略研究[J]. 预测, 2006, 25(6): 59-63.
[39]董玉成, 徐寅峰, 徐维军. 可退货在线租赁竞争分析及其风险回报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 2007, 15(4): 28-33.
[40]DONG Y C, XU Y F, XU W J. The on-line rental problem with risk and probabilistic forecast [C]// PREPARATA F P, FANG Q. Frontiers in Algorithm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LNCS). 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2007, 4613: 117-123.
[41]ZHANG Y, ZHANG W G, XU W J, et al. RiskCreward models for on-line leasing of depreciable equipment [J]. Computers &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2012, 63(1): 167-174.
[42]徐寅峰, 张兴国, 董玉成, 等. 带预期的占线周期性折扣租赁策略[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 28(11): 69-73.
[43]张桂清, 徐寅峰, 王扬. 在线多租赁选择问题的最优竞争策略[J]. 运筹与管理, 2012, 21(1): 11-18.
[44]ZHANG G Q, POON C K, XU Y F. The ski-rental problem with multiple discount options [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2011, 111(18): 903-906.
[45]LOTKER Z, PATT-SHAMIR B, RAWITZ D. Ski rental with two general options [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2008, 108(6): 365-368.
[46]LOTKER Z, PATT-SHAMIR B, RAWITZ D.. Rent, lease or buy: randomized algorithms for multislope ski rental [J]. SIAM Journal on Discrete Mathematics, 2012, 26(2): 718-736.
[47]FUJIWARA H, KITANO T, FUJITO T. On the best possible competitive ratio for multislope ski rental problem [J].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2016, 31(2): 463-490.
[48]徐维军, 刘幼珠. 多策略选择的在线租赁模型及其竞争分析[J]. 系统工程, 2013, 31(6): 43-48.
[49]LEVI A, PATT-SHAMIR B. Non-additive two-option ski rental [J].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2015, 584: 42-52.
[关键词]工程教育;管理科学基础;教学改革;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50078050引言
工科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或知识结构?这是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之一。陈辉[1]认为,工科大学生应具有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数理化知识、哲学、艺术、经济、历史、社会学、计算机、外语、管理等知识,而且认为现在的工科大学生在哲学、艺术、经济、历史、社会学、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知识很弱。仲伟合提出大学生应培养4种能力[2]: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在1998年12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党的十报告指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3]。刘春英[4]认为创业知识是为了顺利地完成创业所需要知道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如企业运作和市场开发知识、商业基础知识、创业行业背景、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的认识等等;刘明[5]基于创业教育设计了相应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不仅包含第一课堂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科技人文教育,还包含第二课堂的校外创业家、企业家、风投人员等为主体的创业讲座、论坛等;张艳瑾[6]提出应积极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师讲授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005年,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在短短十年内,对中国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CDIO的创新贡献是通过对工程师工作的分析,把工程师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整理成为CDIO教学大纲(CDIO专业培养标准)[7]。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及CDIO的素质要求,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管理知识”。在燕山大学,“管理科学基础”这一课程已开设了30年,仅2014~2015学年,就有20个大专业、64个专业方向的112个班开设该课程,这也是列入工科学生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唯一一门管理类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适应CDIO的要求,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1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不合理
多年来一直将“管理科学基础”定位为工科学生的管理知识扫盲课,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包含了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几乎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主干课程,而且在具体内容上也是从职能管理者角度来安排,没有很好地考虑工科学生就业后从事的岗位特点,再加上课程学时的限制(目前是32学时,以后将缩短到16学时)及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因为是非专业课程),造成教师讲课无法深入、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1.2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课程内容多、学时少,传统课程教学仍是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在听,没有时间主动地去思考,更难以参与其中。除了课堂教学外,任课教师在课堂外与学生没有沟通渠道,无法将更多的管理资讯与学生共享。
2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为了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依托燕山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业导向的管理科学基础案例教学改革”,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
2.1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对各工科专业负责人与学生的调查,确定了教学内容调整的指导原则,即贯彻CDIO与OBE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充分考虑工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特点,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删除了战略管理、物流管理,增加了企业创建、管理学基础知识、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部分侧重讲解非人力资源经理所做的工作,在市场营销中增加工业品营销的内容。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及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市场;科学化
我国于1982年从西方国家引进工程项目管理,1988年在全国进行应用试点,1993年正式推广以来,至今已经20来年了。
在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全国工程界的努力实践下,工程项目管理已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方式之一,并且它较好的解决了以往传统的建设工程组织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部分缺陷,较大程度的满足了业主对建设工程目标进行全面控制和对建设工程实施进行全过程控制的需要,极大地解放和提高了我国工程建设的生产力。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是与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相结合的,它从最初为业主提供招标服务以及施工阶段的监督和管理服务发展到现在的为建设工程的全过程服务,即既包括实施阶段又包括决策阶段,其管理服务的内容囊括可行性研究院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概念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工程招标(编制招标文件、评标、合同谈判),材料设备采购,施工管理(监理),生产准备,调试验收,后评价等一系列工作,让它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全过程控制和早期控制。
为了发展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迎接我国工程建设新的,适应国际国内建筑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把我国的建筑市场培育发展得更加完善,使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必须科学化。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的科学化。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数学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线性规划、网络技术、图论、排对论等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
2 项目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
在现代社会中,需要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专门承接项目管理业务,提供全套的专业化咨询和管理服务,这是世界性的潮流。现代不仅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上马大型的工程项目都聘请或委托项目管理(咨询)公司进行项目管理,这样能取得高效益,达到投资省,进度快、质量好的目标。
3 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十分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项目管理必须标准化、规范化。这样项目管理工作才有通用性,才能专业化、社会化、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规范化的目的是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到统一方向,促进发展。
4 项目管理国际化。
项目管理的国际趋势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越来越明显。项目管理的国际化,即按国际惯例进行项目管理。国际惯例能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包罗进来,提供一套通用的程序,通行的准则和方法,这样统一的文件就使得项目中的协调有一个统一的基础。
5 在思想上要有创新观念。
我们要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敢于做外国人做不到和做不好的事。只有具备创新观念,才能把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为国际领先水平,而不是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跑。
6 使用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
工程项目管理最主要的方法应该是“目标管理方法”,即“MBO”方法。它的精髓是“以目标指导行动”,即以实现目标为宗旨而开展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责任明确化的活动。
目标管理方法必须要求进行投资(成本)、进度和质量三大控制目标。控制投资(成本)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核算方法。控制进度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工程网络计划”方法。控制质量目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C)方法”,它主要是进行“三全”、“一多”,即进行“全员、全公司和全过程的管理”和“管理方法多样化”。
投资(成本)、质量、进度三大控制目标的关系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每个建设工程项目的三大目标之间都有其最佳结合点,不可能三者都优,但更不能偏废某个目标而片面强调另一个目标,应做到综合优化,以满意为原则。
7 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必须与建筑市场运行的正常化相结合。
建筑市场运行的正常化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外部环境,其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法制完善、管理得力和主体健全。
如果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行为不正常,工程项目管理必然走向歪路。所以我们必须以项目管理科学化为运转正常的建筑市场环境作保证,大力培育、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建筑市场,把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市场结合起来,用这两个车轮把工程建设推向知识经济新时代。
8 工程项目管理手段必须实现计算机化,或信息化。
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管理业务又十分复杂,有大量的数据需要计算,有各种复杂的关系需要处理,需要使用和存储大量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是难以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的。
利用互联网能促进建设项目参与各方突破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安徽大学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物理学类,金融数学,数字媒体技术,中国语言文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智能科学与技术代表类等专业。
安徽大学专业名单专业名称学制招生类别金融数学四理工数学类四理工材料物理四理工物理学类四理工化学工程与工艺四理工材料类四理工生物科学类四理工数字媒体技术四理工计算机类四理工电子信息工程四理工电子信息类四理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四理工自动化类四理工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四理工中国语言文学类四文史历史学类四文理哲学类四文理新闻传播学类四文理经济统计学四理工经济学类四文理会计学四文理工商管理类四文理英语四文理俄语四文理日语四文理德语四文理法语四文理西班牙语四文理法学类四文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四文理政治学类四文史视觉传达设计四艺术环境设计四艺术绘画四艺术表演四艺术音乐表演(声乐)四艺术音乐表演(钢琴)四艺术音乐表演(萨克斯)四艺术音乐表演(手风琴)四艺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理工互联网金融四理工网络空间安全四理工智能科学与技术代表类四理工金融管理三文理会计三文理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