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时间:2022-09-27 00:44: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1篇

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从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策略到教学评价,无不展现出新的理念,新的要求。根据课标精神,我们首先把汉语拼音的教学策略定位在“尽可能有趣味性”,“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初入学的儿童首先接触的就是汉语拼音,如何让这些干巴无味的字母变成活泼有趣的小生灵,展现在孩子面前?我们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发展的最佳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做好教师本身的表演准备,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把“快乐”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顺利达到对课文教学的过渡。那么,如何科学地对学生的汉语拼音水平进行测试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呢?我们再一次回归于《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立足课标,准确定位

1、《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一项中又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所以,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汉语拼音教学的准确定位是:帮助认读汉字和学习普通话。

2、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也就是学和用结合的体现,更是紧扣教学目标的体现,所以,汉语拼音教学评价的着眼点也就在于此。《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汉语拼音的评价有这样一段话: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3、汉语拼音教学的测评着眼点是汉语拼音能力而不是汉语拼音知识。能力靠培养,靠在教学过程中养成,靠平时的语文实践――说普通话和认读汉字,所以应着重考察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力,纠正地方音的能力。

二、把握口试,辅以笔试

汉语拼音的总目标是:学习汉语拼音,学说普通话。所以,我们采取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口试为主,笔试为辅,既做“语言上的巨人”,又不做“行动上的矮子”,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达到全面提高汉语拼音能力的目的。根据课标精神,研究出两份测评标准,体现以下特色:

1、科学把握课程标准,合理定位测评高度

课程标准中对于汉语拼音的目标定位合理,相对以往教学目标,定位较低。我们认为两份测评卷中的每一项内容,均遵循了课标中的要求,没有拔高。首先,从内容上看,只侧重于声母、韵母和音节的正确读写,难易适度;其次,从形式上看,由读写声母、韵母到音节,由看图画读音节到想一想读音节,结构安排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次分明,极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测评状态。

2、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全员参与

根据学生身心及年龄特征,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所以,我们的测评也应从这儿入手,一改以前固有的样式,而是趣字当头,趣意盎然。

首先,充满人文气息的商量性的鼓励性的要求,如同良师温馨的话语,像一缕春风吹入孩子们的心中,激起兴趣,调动参与,使之积极投入测评之中。

听,“你能把下面字母正确、工整地写在四线格中吗?认真写吧!”谁会不认真?“下面的声母我们都学过,相信你一定能读得又快又准确。”还有比这更坚定的信心吗?“你能正确、响亮地读出下面的韵母吗?你一定行!”多富有激励性!“咦!整体认读音节都哪儿去啦?”充满了童真与童趣!

看,“多可爱的小虫子,要是把声母涂成红色,韵母涂成绿色,就更漂亮啦!”于是,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开始了!“谁跟谁是好朋友?照样子用线把它们连起来,好吗?”除了连线,还要看看谁知道的多呢!“你喜欢吗?那就开始吧!”“试一试吧!”像这些商量的语气,询问的口吻,激励的话语,人文的关怀,充盈在这两份参考卷中,让学生感觉不到这是测试,而仿佛是在平时活泼生动的平等对话上。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启发孩子思考,引起探究的欲望,更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活地接受测评,体验成功,享受喜悦,身心得到充分发展。

3、着眼综合能力提高,调动多种感官运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所以我们的测评也应从综合性方面入手,笔试与口试融合了听、看、读、写、想等多种能力的考察,让学生动耳、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多种感官的协调运动。除了让学生读写声、韵母和音节,笔试部分的第三题更是有独到之处:让学生拿起画笔,给可爱的小虫子涂色,韵母涂绿色,声母涂红色。除了在趣中学,在趣中测,还渗透了语文与美术的综合。在汉语拼音的测评中就进行了学科的整合,可谓匠心独具。

4、取向课内课外结合,启动生活实践经验

汉语拼音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说普通话。在教学中老师们都注意到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说普通话。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知识量的获取、能力水平的提高与接触的资源量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获取大量的小学语文知识,提高小学语文水平,必须接触和使用大量的小学语文资源。从这个层面上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大量的教学资源的使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力开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日前,带着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这个问题,笔者对一些在一线任教多年小学语文教师做了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在一线任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就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

很显然,这些教师缺乏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连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资源都不清楚,更不要说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了。

(一)课程资源的涵义

课程资源从涵义上讲,有狭义的课程资源和广义的课程资源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在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的学者把课程资源概括为:“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确定、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根据课程资源的涵义,我们可以将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概括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确定、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办法

(一)大力开发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1.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

小学语文教参资源是教师教学所依据的主要课程资源,要想加大对教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要对小学语文教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参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由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和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编写修订的。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参都有和新课程相对应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都融合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无论从内容,还是从结构上都是合理的、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参是知识的浓缩,它包含着实际交际过程中最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使用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将这些最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使用要素充分发挥,结合想象与联想,创造多种场景,争取将学生带到现场,充分展现小学语文国家的文化,从而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素质。其次,小学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参很难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参普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同时选取补充材料,并将补充材料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小学语文知识与技能之后,注意深化和超越教材,走出教材的狭小天地,走出课堂的狭小天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力形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活化、人格化。”

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在学校里面,还有许多可以利用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比如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互联网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小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可以充分展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丰富性。在学校内部现有的这些课程资源中,绝大多数都是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具有容量大、生动形象、设计简便、使用方便、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等特点。这类课程资源对于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学生来讲吸引力相当强。但是在所有这些资源中,并不是所有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都可以拿来使用。这些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不适合本地区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将这些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加以鉴别,从中选取适合本地区学生特点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加大对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世界各国文化逐渐进入中国内地,这样就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广泛搜集来自于校园外部的报刊杂志、影音资料,甚至可以将学生带出校园,走到社会当中去,走到能和小学语文语言国家的人接触的地方去,跟他们进行小学语文对话,用小学语文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样,校外资源不但为学生学习小学语文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一个全新的课题,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完整的经验,这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邹会权 朱玲.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第3篇

关键词: 小语教学 学科性质 工具性 文化性 基础性

学科性质是指一所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只有理性科学地知行小语学科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准确提出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新课改成果。

一、对小语学科性质认识的演进进程

1956年的小语大纲,第一次涉及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1963年的大纲突出了小语学科的工具性质;1978年的大纲点明了思想形式与文学可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1986年的大纲对小语学科性质的人士开始整合,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学科性质的三个方面:基础性、工具性和思想性;1992年的大纲基本承袭了前程。

2000年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的两个性质。继而具体阐述:“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既补述了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又连用三个“对于”强调了小学语文对提高民族素质的作用。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将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概括为: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

小学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第一,是小学生进行思维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二,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三,是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工具;第四,是将来从事工作的工具。总之,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小学生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与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超时空的交际工具。由此《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基于对此本质属性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学的教育,亦即母语教育。指导小学生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多读多背、多学多写和多思,做到每个小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小学语文的文化性内容表现:第一,是广义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指文化的“硬件”和“软件”,即《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说的“人类文化”、“人类进步文化”、“人类优秀文化”,指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等。第二,是狭义,仅含精神财富,即指“软件”。第三,是泛义中的具体内容,即《语文教学大纲》提及的“科学文化素质”或称之为“知识性”、“技能性”。显而易见,小学语文的“文化性”显然是指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蕴含着表现了我们的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文化性的精髓。

小学语文的基础性表现为:从小学语文课程对学习者起的作用和影响来看,其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小学语文是学习者学习各科知识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数学家苏步青十分强调语文的基础作用,他认为,语文和数学都是基础,但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是最基层的基础。第二,小学语文为学习者服务社会、学会做人打下了基础。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乃至自身发展,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语文的文化学习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品德、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为学会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的知行尝试

工具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语文的本色,它侧重于形式技能(交际功能)。文化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它侧重于内容(教育功能),语文的文化性集中体现为人文性。因此,小学语文课教学应把语言文字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基础性侧重于发展的功能,着眼于小学语文学科在基础教学和终身教育学习中的特殊意义和地位。我们既要从局部,又要从全局的角度认识小学语文学科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性质。这对于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都是非常有益的。

对汉语特点的把握,人文内涵的影响,言语实践的加强,等等,知行要深入浅出,教与学要同步统一,将小学课程的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学科属性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换言之,诚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要关注以下七项要素: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认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结语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言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和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其一,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员提高;其二,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提高;其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过程。不言而喻,语文素养高低、好坏的量化与性定的标准,无一不用语文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学科属性来考量吸纳、迁移、物化等的快慢、优劣。而又必须全员、全面、全过程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不仅对小语课程的学科属性有所知,而且践行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受益于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张锦贞.略论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与教学要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2.

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语文课程;百年;流变

核心素养,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对21世纪学生新基本能力的思考和评价,指的是“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1]。2014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2015年,《人民教育》在第7期刊发编辑部文章《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一文,明晰界定了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即它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

自此,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顶层设计,重构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成为我国下一步深化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学校教育改革的灵魂。那么,对于核心素养,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做好了哪些准备?或者说,走进核心素养,语文课程经历了哪些流变?未来又将怎样与核心素养深度贯通?追本溯源,鉴古知今。对此,本文通过梳理百年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结构、主要理念等的变迁,以期为语文课程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贯通提供一些参考。

一、白话文普及:语文课程与核心素养的首次对接

1904年之前,我国童蒙教育主要是古文教育。其语文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为社会统治阶级服务。从殷商甲骨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五经”“四书”,再到《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语文教学主要是识字、读古文、写文言文,应付科举考试。1904年,清政府开始废科举兴学堂,民主、科学成为社会思想主流,语文也开始单独设科,语文课程开始面向普罗大众。但是,不像其他学科,古文读写仍占据着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这导致中小学语文教育不得不大量承袭传统科举考试的陋习,存在着大量言文脱节,远离现实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现象。五四时期,在我国一大批学者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开始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发挥作用。在此影响下,小学《国语》开始学白话文,中学《国文》主要学习文言文,其中也涉及一部分白话文。自此,两汉以来的“言文脱节”开始变为“言文一致”,白话文正式进入语文课程,并逐渐普及占据主要地位。语文课程与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职业准备即核心素养首次接轨。对此,高度评价,说此举“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二、语文名称确立:语文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再度亲近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为进一步拉近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人们开始大力关注口语交际能力对个人未来成功生活和社会良好运转的影响。为了在语文教育中“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以叶圣陶、夏D尊为首的语文教育家倡议把中小学的语文教科书“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草工作,并编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此后,“语文”首次作为正式术语确立,并随着《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的推行流行开来。其中,“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文本于语,不可偏废,故合言之”。至此,语文课程开始听、说、读、写并重,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中获得了和书面语言同等的地位。因此,国语、国文更名为语文,不单是名称的改变,更是语文课程自觉走向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运用,追求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力图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追求。自此,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安排充分考虑听、说、读、写训练的比重,作文一律用白话文,语文课程再次向中小学生个人成功生活的核心素养迈进了一步。

三、“一语一文”观滥觞:语文课程与核心素养渐行渐远

1956-1958年,我国中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其时,教育部颁发了汉语、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组织人员编写了各自的课本。尽管改革仅试行了三个学期便匆匆结束,为中小学生母语运用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但自此也造成了“一语一文”观的长期流行。所谓“一语一文”指的是语文课程主要由语言和文学两种要素构成的语文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片面强调语言学和文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忽视实用文章学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奠基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语文教育向核心素养的前进。这种观念表现在教材编写领域,就是“文选组合”式教材长期占据语文课堂,教材编写则是以不同主题组织单元。1978年,面对“”后以此种观念为主导编写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胡乔木同志做出了“跟过去差不多”的论断。对于此套教材,叶圣陶也同样尖锐地指出:“连革新都说不上,不要说革命了”,并发出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五十多年来可以说很少变革”的感慨。

进入21世纪,“一语一文”的语文观又以新的形式主导着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自1997年,由《北京文学》发起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声声“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叹息,揭开了语文教育界与外界对话的帷幕,但也由此形成了新型的“一语一文”观,即语文是由语言和文化构成的语文课程观。这种观念集中反映在2001―2003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即语文既是人们思维、工作、学习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载体。在这种语文即语言和文化的“一语一文”观影响下,识字和写字、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实践活动都涂上了过于浓厚的文化色彩。以至于北大教授惊呼初中3年6册教材,二三十个主题,初中学过,高中再学,学到了人文,丢掉了知识和技能。学生课业负担重不说,走到社会上,连用实用文章办事的基本能力都没有。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观,本来是为了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过犹不及,语文课程逐渐偏离了现实应用的轨道,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逐渐被边缘化。

四、“一语双文”言语观:语文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再度融和

觉察到“一语一文”式的语文观所带来的众多现实弊端,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语言使用的情境,从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用角度,重构语文课程言语观。其突出表现是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了“文本”概念,并在修订版的高中语文课标中明确地建构语文核心素养。其中,以语文教育家、实用文章学家曾祥芹教授为首的学者提出的“一语双文”思想较为系统地概括了这种课程观。在这里,语文首先二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继之,书面语言的文章又二分为文学作品与实用文章。[3]其中,文学作品主要指小说、戏剧、诗歌等。实用文章主要指与文学对举的传递真实经验的叙事类以及说明类、论辩类文章。其具体包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普通文章,新闻、学术论文等专业文章以及传记、游记等两栖文章三类。

“一语双文”的语文观,强调建立“语言、文学、实用文章三足鼎立”的语文课程结构,凸显“双文教育,实用文章教育第一”的应用取向。其旨在矫正顽固潜行于百年语文课程中的“学文学,用实用文章”的学用不对称弊端。

“一语双文”的提出引发了学者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审视。结果发现,中小学语文教材有63-76%的实用文章。但由于受传统“红领巾”文学教学模式(1953年)的影响,加之语言文学观的滥觞,课堂中很多实用文章的教学变味为“文学分析”。“把语文教材当成文学教材,把语文教学变成文学教学”的现象愈来愈多,以至于现阶段中小学生实用文章读写素养差强人意。因此,彰显“一语双文”观,重构语文课程,拓展21世纪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势在必行。

综上可知,我国语文课程自设科伊始,就是为了构筑社会民主平等的政治生态,同时为学生成功工作、学习、生活做准备。其后百年,尽管遭遇各种困阻,但语文课程发展的主流方向始终是努力朝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即始终朝向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发扬传统,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现实应用方向,理性看待各种语文课程观与实践形态,关注学生基本语言、文学和实用文章素养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和谐发展,何尝不是走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一条捷径呢?

参考文献:

[1]张娜.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42.

[2]人民教育编辑部.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人民教育,2015(7):1.

[3]曾祥芹.“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J].语文建设,2009,(11):4-8.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高质量评价 策略

一、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内涵

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

课堂评价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问的作用,帮助学生后继学习。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它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的评价原则。评价因为及时,所以能够使学生的印象更深,产生趁热打铁的效应。

课堂评价从定义范围上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评价,狭义的评价只指言语点评,广义上的评价指除言辞外,还包括形体的语言。如教师的某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都属于评价,并且后者比前者的效果要明显得多。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运用高质量评价也是衡量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把尺子。 要使评价发挥监控和导向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必须有民主开放的教育思想,真诚友善的合作精神,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还需要具备教学机智和调控能力,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教学语言要亲切,评价要中肯。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高质量评价的原则和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在于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通过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评价的针对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真实性和多元性原则。

1.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评价的原则

语言真诚。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注重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学生褒奖。

评价须因人而异,注意纵向差异,并关注横向差别。评价应根据所评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高年级语言丰富优美,而低年级语言则简洁明确。有位教师多年站在高年级段语文讲台上,首次与低年级学生零距离接触。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你的领悟力真强”“真看不出来,你平时深藏不露啊还有谁敢与他一决高下”等语句,学生听后一片茫然。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词汇量少、社会经验浅,对教师所说的“领悟”“深藏不露”“一决高下”等词根本无法理解,自然听得一头雾水。这样雾里看花似的评价,几乎没有什么成效可言,而一句简单的“你真棒”却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因此,“因人施评”很重要。

评价应导向正确,彰显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课堂上,教师在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敢说、乐说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采用导向性评价语言,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2.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评价的策略

对此,结合本人多年的一线教学体会和当前评价内涵的思考,提出几点思路和策略:

淡化心理定势。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和选择权,尊重学生的看法、建议和合理的辩解。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针对个性进行选择。不同水平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位差是不一致,因而在课堂口头评价时,教师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讲究激励和表扬的策略和方式,并且用不同的激励和表扬语言,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

把握激励时机。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也学习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

延缓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所谓延缓性评价,就是指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

角度评价

多角度评价。“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并且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时,都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结论

课堂评价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它总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整个课堂。小学语文成功的课堂评价,能催生出美好融洽的师生之情,点化出和谐理想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成长。在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小学语文课堂中,从直面学生这一鲜活的生命体出发,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加强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等方面入手,提升课堂教学评价的生命价值内涵。以发展性、人本性、过程性、差异性、评导结合等评价原则为基点,准确把握方向,切实高效地实施评价。并从生命视野中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语言三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努力寻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策略。 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课堂评价拥有独特的资源,也责无旁贷,教师应直面生命,研究生命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尽享生命的美好、成长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

[3]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世界人民球教育展望,2001.

第6篇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程;课程整合;影视资源

一、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涵义及作用

课程整合是指要用系统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育成果的评价等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对它们进行系统的考量与操作。课程整合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课程整合是指利用原来分列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广义课程整合是课程名目不变,但是本课程的各个教学要素重新设计,使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包含了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以及品格修养、人格形成的综合性的学习课程,具有综合性、广泛性等特性,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同时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用以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被提了出来。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倡导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活动是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的,是一种互动模式;学习成果也不仅仅由考试成绩来衡量,而是靠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来衡量。它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开发了课程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性、审美性和发展性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实意义

1.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和发扬中华文化,基本的文学素养,文字运用能力,基本的交际能力等。影视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对提高运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他们发育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纯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有影音资源的话,对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必定会有大的帮助。

2.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指人可以和视觉资料做合理的沟通,也就是说人可以从视觉资料中准确地理解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运用视觉资料表达自己的感情。当今社会,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以后,人得到的信息中有至少90%来自于视听资料,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视觉素养的培养。小学时代正是学生各方面素质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很重要。

3.提高教学效果

电影和电视作为现代化的艺术形式,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它们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小学生作为这些影视资料的观看者,再加上他们的年龄特征,更是这些资源的艺术感染力、教育力的最直接的接受者。因此,利用这些影视资料独特的魅力和小学生对这些影视资料的浓厚兴趣,一定可以为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提供大的帮助。具体来说,影视资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艺术欣赏的机会,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中所反映的道德取向、价值观、情感等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比如美学等,也可以对他们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1.听说能力。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单纯的文字、图片教学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口语交际能力要求的就是听和说,而影视资源有演员的对话,这是说的方面,另一方面,学生要听他们的对话,这对学生听得能力也有锻炼。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可以锻炼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二是通过模仿配音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三是可以根据影视资料中的节目形式组织课堂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四是可以组织学生对剧中的一些做法、观点进行辩论,一方面提高他们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

2.阅读能力。现阶段许多名著或者是畅销书都被拍成了电视剧,而学生对于影视资源的兴趣又大于对文字书籍的兴趣,因此可以在学习了某个名著的片段后,推荐学生看基于名著拍摄的影视作品,同时要求他们找出原著与影视作品的不同,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学习了《水浒传》的某个人物的一个故事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个人物进行评价。

3.写作能力。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观看了影视资源之后写观后感、写影评等锻炼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那可以根据影视资源的标题,结构,顺序,以及描写方法等教育学生相应的写作技巧,比如说《牵手》、《一个也不能少》《、幸福终点站》等片名文学性很强,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很有帮助。

四、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要做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堂中的组织以及课后回顾三个阶段。具体来说,在运用影视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首先要选择好影视素材。对这些素材的选择,首先要与教育的内容相一致,其次是要有正面的教育意义,最后是要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相一致,比如说讲《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观看《》影片,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是课堂中的组织,组织得好就能使影视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好的组织主要是指能在观看视频时候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环境,还有就是对视频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简明扼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是课后回顾。因为影视资源中包含的内容广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有限,所以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保证学生学到了真正想要教授给他们的知识,这样一来,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就显得很必要。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资源对我们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影视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资源的运用,用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1.什么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活动中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克服传统的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采取的一个语文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去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和组织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与交往中体验生活,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应有怎样的设计思路

教学中主要需对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所以我将从这四方面谈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

2.1 教学目标的综合性设计思路

"三维"目标的综合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例如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课时,要求学生读懂故事,并总结出故事揭示的生态道理,明白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人不能随便去改变的。为实现这一课的三维目标,教师以讲故事为手段,把这些教学目标揉合在比赛讲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环节中。讲故事前提出激趣的问题"平时的故事书、影片中,鹿和狼分别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纷纷发表看法后,教师话锋一转"今天老师要为狼鸣冤,为什么呢?快快读读课文,然后我们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讲鹿和狼的故事,看哪个组的同学读的认真,讲的精彩。"这样的设计,就将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他们主动求知的过程,这样的设计也就很好完成了三维目标的综合训练。而且,课堂学习之后,有的学生回家还上网查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链,这就把语文教学迁移到了课外。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参与性强,省去了繁琐的分析,把多个教学目标综合在一起,起到了"师逸而功倍"式的"善学"效果。

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要综合设计: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新课标诞生后,在基于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总是在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前教师要记教案,但上课时教师就不能背教案,而应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2.2 教学方式的综合性设计思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教师没有多讲,而是给出三个问题:(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2)人类的哪些行为是对地球有毁灭性的破坏?(3)怎样保护地球?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与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加工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汇总,再全班交流。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变成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地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积极合作,锻炼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3 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要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绩论优劣,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应试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学习好就是样样好,以偏盖全。而语文新课程里评价则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从高分到低分给学生"排名次"的做法,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庞杂、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等诸多问题。我们认为,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可以从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模糊

现代汉语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等许多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但由于现代汉语在一级学科上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所以,现代汉语的研究、师资也主要集中在中文系,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在其他专业受重视的程度有限。对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本应是一门主干课程,可在许多高师院校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将它定位为主干课程,极个别学校该课程只有二十几个课时。可见,现代汉语在小学教育专业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高等师范学院的小教专业有不同于中文专业的特点,它并不强调中文学科知识的精、专、深,而強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但是,当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小教专业课程与中文专业课程雷同,教学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师范性的特点,致使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

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侧重于学生语言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术语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先进性,注重语言抽象规律的归纳和分析。而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胜任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具有的汉语理论知识,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与中文专业有所不同,理应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但当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没有区分师范与非师范、中文与小教专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区别,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服务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不强。例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现代汉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不考虑小教学生汉语实际,不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但当前现代汉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不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意识,学生质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教师本身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显得空洞苍白,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

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主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现代汉语教学不过关,学生在语言能力这一最基本的素质上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就难以胜任语言教学占相当比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因此,对于小教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理应成为专业主干课程,在课时安排、课程重视程度上都应该享受主干课程的待遇和地位。

(二)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现代汉语教学大纲规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前所述,不同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的服务对象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以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为宗旨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与运用能力、语言教学及语言研究能力。只有厘清了课程定位、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

(三)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汉语教材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内容大多面面俱到。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应该从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入手,根据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使现代汉语教学切实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1.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

现在许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不太关注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完全按照教材编排进行语言知识、技能讲授与训练,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语文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规定,现代汉语教师必须熟悉并引导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及运用情况,才能让现代汉语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语言学问题,但由于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时间精力有限,有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非常需要语言学者的成果支持。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和小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中,主动把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2.合理增删教学内容

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还应根据专业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合理增删。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少讲音位等语音理论,讲清基本的发音规则、辨音方法、音节汉语结构分析方法;强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学习,了解小学拼音教学与现代汉语拼音教学的差异;强化学生说、听、辨普通话的能力培养和基础的语音教学的能力培养。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规定与要求凸显了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要求我们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重视汉字结构规则和书写规范的教学。对于偏旁部首的分析要講清楚讲透彻,并结合小学第一学段的生字表来进行笔顺笔画的训练。帮助小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也是小学识字教学的一大任务,因此现代汉语课中造字法的学习应该加强,并应结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识字内容进行,理解了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特别是象形字和形声字的特点,分析表音、表意偏旁,就可以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少写错别字,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词汇部分减少关于语义场、义素、义位等过于专业的内容,强化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内容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实际讲解词汇的发展与词语的规范化。

语法部分的内容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是分量最重的部分,内容庞杂,抽象难懂。对于小学教育的学生来说,重点不是了解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语法知识深入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学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则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将“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法知识要点,这可以作为我们取舍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修辞部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分析却是重要的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将“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修辞知识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加大修辞教学的分量。

(四)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

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面对的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实际,采取更加灵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的沉闷气氛,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参与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自己寻找结论,鼓励争论。

现代汉语教材中的用例比较注重科学性,与语言生活有些脱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实际生活语言用例,特别是选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来讲解语言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可加强现代汉语教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还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语言理论、枯燥的汉语知识加工制作成可见、可闻、可感的生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启思维、产生联想、把语言符号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理解,书本知识就变得好学易懂了。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有其专业特性与专业需求,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的特色与需求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审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揭开了语文教学历史上的新篇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和实施,促进了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即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它对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新的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与导向,焕发了广大语文教师的热情,具体表现在:

从教学目标看,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既重视基础工具性,也关注其人文性。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实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引导学生充分参与阅读实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启迪,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教学关系看,师生的角色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把讲授视为自己的使命,而是把组织引导鼓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看作自己的天职,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方式,意味着教师不再是原来的主宰者和支配者。学生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式的主体性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开放的心态,张扬的个性,有了积极地创造性,自由发展的空间,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从教学检测看,强化了语文教学与丰富生活的联系。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闭孤立的局面,充盈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学习语言与认识事物、认识社会相结合,一扫以往课堂的枯燥冷漠。

上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上讲,正是体现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检测手段等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就教学目标来说,新课标设计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系: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能力。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的教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在注重家庭与国家的主题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体和人类的幸福,而这一问题正是以往语文教育所缺少的部分。关于知识和能力,新的标准认为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这一思路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就教学方法而言,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对象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听说读写侧重点不同,关键在于选材与方法都要符合儿童特定的接受心理。以古诗教学为例,小学语文第十册志南的(绝句)都相当适合儿童的接受心理。其诗句平易自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增强其理解力,再让学生口述锻炼其表达力,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味“杖葫扶我过桥东”之“扶”的语言表达力,和想像“杏花雨”与“杨柳风”的景象,从而拓展其想象力。

至于检测手段,现行的检测内容与手段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从内容设置上看,只是要真正融合在文章中,力求学以致用,而且要提高阅读的分量,学习的考察要追求灵活性与明确的目标性。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方法与检测是一个互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更应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实践,可以创设实践情景,优化实践过程,提升实践品质,丰富实践形式,拓展实践空间,重视实践评价。随着语文课改的实践,我们在看到语文教学改革发生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应清醒关注某些认识的误区。如:部分教师不明确课改的力度到底是“改革”还是“革命”。不能对照课改的新理念,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作茧自缚不行,全盘否定也不可。

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以“合作学习”为时尚,其实并非所有的学习都需要合作,要有合作的必要与价值。且合作学习本身需要充分的个体学习和自我感悟,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出现认识上的误区是难免的,但又是暂时的。相信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在改革探究中不断生长、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焕发其迷人的魅力,为学生的良好成长奠基。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改 实践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6-01

面对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标准》本实验教材的试行,中小学教师将迎来改革考验,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课改实验活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语文改革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实践环节。如果改革偏离了教学的最终要求,那么改革就是没有意义的。同时,明确改革和尝试都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一般来说,无论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还是其他所有学科的改革都应该最终通过考试评价体系的检验。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一个基础性教育环节。课程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是在学生成长阶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内容的设定既要重知识覆盖的全面性,更要重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小学语文课改和其他学科相比,改革需要攻破的难题更多。改革过程中不能仅仅要重视表面上的工作,更要重视深层次的调整。在改革过程中开展必要的反思、尝试和总结。同时要不断的遵循课改精神,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明确概念、理清思路,从根本上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让学生自觉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并成为教师的追求。教师们努力钻研教材,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呈现新风貌。

实践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性之一。小学语文改革要围绕实践性这个原则,不能偏离。同时加大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性的培养。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恰恰又是实践,因此,单纯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片面的。语文本身就是交际工具,学习语文目的就在于运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教授学生学会运用语文来进行交际、沟通。而不是要让学生去研究语文,进行学理探讨。语文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地灌输刻板的语言知识,语文课程必须突出工具性、实践性。我们必须清楚,语文是母语教学,语言环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通畅语感和整体认知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重视情感内涵的培养,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很大。在课改过程中,对内容的设定要加大重视,既要使内容丰富,又要使内容所涵盖的价值取向适应社会的需求。小学语文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过程,它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语文学科应当注重人文价值的感染力,而不必奢求理性化、科学化。比如文科讲“山”,看到的是山的挺拔俊美,而不必去追究山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成分。

小学语文教学应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交际实践能力,这是学科价值取向走向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学生通过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塑造了其健全的人格,学生的社会意识逐渐增强,为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语言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各要素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因而孤立进行教学实践和能力训练是不切实际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社会交流、沟通。这是一种整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动态体现,而不是语文课堂上单调孤立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静态练习。教师采取常规性质的灌输性教学配合机械的课堂练习,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学习能力。新课改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的实用,课外作业内容安排更加丰富,更加多样,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多,学生逐渐发挥了课堂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实践,因为实践既是其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路径。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使原有单纯的灌输变成了现有的实践和体验。小学语文教学因此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新课改将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并将具体的语言能力分别设定阶段目标。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全面体现小学语文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语言,交流、沟通需求无处不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动力,学生正是在丰富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的。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化,而恰当、合理地处理好学生、教师和素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目的在于通过要素融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是评价语文课程教学是否达标的核心标志。

小学语文学习的外延非常宽泛,而小学语文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使学生在看法上分歧很大。因此如果教师不做完整系统的归纳、概括和提升,学生将无所适从,难以建构起自己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和概括,使之上升为完整科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有序化、条理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5).

第11篇

一、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学中引领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但是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中通过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的轻视情绪在蔓延,或蜻蜓点水,或浅尝则止,其原因在于如下。

1.教师轻古诗词中思想文化的熏陶,重诗意翻译、字词解释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古诗词教学和白话文教学一样,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再简单地解释一下。这不仅有违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也不能让学生真正体味、感受、领悟中华古典诗词的博大内涵,以致引起学生厌学、轻学的想法。

2.受教学实绩考核的影响,教师重视阅读训练以应付考试,而忽略古典诗词的情感熏陶作用 推行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实绩考核的影响依然是笼罩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于是教师只看重书面考试,不重视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情感的体验。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诗词在丰富祖国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3.一些古诗词课堂存在教学方法枯燥、教学手段简单的现象 中华古诗词大多篇幅精短,却意境蕴藉而深远,可有些教师往往采用现代白话诗的教法,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了无意趣,也破坏了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课堂找不到因阅读思考而产生出的联想想象及思想情感的火花,空洞苍白,古诗词课堂变成了满堂灌、满堂考,古诗词失去了应有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古诗词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每天诵读古词诗,如《小儿垂钓》、《村居》、《咏柳》、《望庐山瀑布》、《悯农》、《示儿》、《出塞》等,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意境悠远。这样日积月累,古诗词的熏陶会让学生慢慢产生兴趣。

2.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形式美 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是中华语言的精华,是思维的灵动,不仅内容庞杂繁多,语言形式也美丽多姿、绚丽多彩。古诗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句式多整齐划一,对仗工整,而词曲句式参差不齐,另有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小学生接触古典诗词,课堂上可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非凡的魅力,有利于提高审美素养。如反复诵读中欣赏古诗词,会让学生产生音乐美,进而喜欢诗歌。如默写格律诗,会让学生产生形式美,如仿写古诗词,会让学生产生结构美,进而让学生尽情欣赏古典诗词之形式美。

3.重视诵读,体验古典诗词意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大声朗读诗词,重视诗词的韵律与节奏,形成古诗词的音调和谐之美,或抑扬顿挫、或配乐吟唱,声情并茂直至熟读成诵。如教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配上《阳关三叠》曲子,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感。

4.引领学生体味古诗词无尽的意境美 小学古典诗词教学中也可教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发挥想象欣赏古典诗词美妙意境。如何领略古诗词深邃优美的意境美?方法多种多样,如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赋予联想、想象、对比等法,学生就能体会诗词的情趣和意境,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形象的视听画面。如《忆江南》,多媒体可以展现江南初春春景,伴以音乐,配合朗诵,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忆江南”境界中。

第12篇

创新思维教育培养重要性

我国的教育方式与国外的教育方式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学校的课堂教学与我国的课堂教学相比,气氛活跃,且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另外,我国学校教师总是提醒学生“吃”透课本知识,将知识传授的方式局限性大。国外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国外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设法引导学生的眼光转向课本之外的知识,在让学生保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以及探索欲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手工课,我国的学校老师会说“我们这节课学习捏小鸡,老师怎么捏,你们就怎么捏”。而美国老师的教学方式则是“这节课我们学习捏橡皮泥,你们想捏什么动物就捏什么动物”。从上面这个例子就能够看出来,我国所实施的是定式思维教育,而国外则实施的是创新思维教育。由于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定式思维教育,这种教育的局限性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发不了创新思维,所以《语文课程新标准》的制定是受了国外教育的影响。《语文课程新标准》的理念将我国课堂教学长期以来的旧观念转向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其次还兼收并蓄了现代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经验。

语文课程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语文教师必须要接受和适应新课程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里面多出了一些新理念。之所以说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是语文素养,是因为《语文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课程应该全面关注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的创新思维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使每个学生都养成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说白了,语文素养就是通过语文课程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文的情感。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程新标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及运用语文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该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贯彻以生为主的思想观念。在教与学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探究,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要建设开放且灵活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举一些语文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例子。其次,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提倡教师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所以,语文的教学方式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教室,而是应该融于社会生活中;教师不应该将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动态教案的演绎,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灵活的确定教案,尽可能地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求。教师必须要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及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语文教师,更要克服在长期教学中所养成的习惯,力戒讲解式、陈述式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采取探讨式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除了要接受和适应新课程的理念,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具备更全面的知识、能力以及实施创造性的教育。只有这样,小学语文课程才能够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小学生的持续发展。

语文老师要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教师从学生的管理者变成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和帮助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以及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另外,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学习语文知识,也要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针对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些正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打破陈旧的教学思想,开拓新的教学方式,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学生也才会得到持续发展。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