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07:0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监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27-03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空前丰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每年均有大量食品安全事件被报道,引起公众担忧。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既损害了大众身心健康,也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不仅影响政府威信,还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1]。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迫切需要政府强化监管责任,维护食品安全和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亟待加强[2]。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已应用到各行各业[3]。有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潜力无穷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链条中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是指由政府机构实施的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保护,确保食品安全的强制性管理活动[2]。尽管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但受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监管手段和监管模式等局限,食品安全监管未完全发挥其作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令人堪忧。
1.1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部分监管失灵
当前,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和市场繁殖逐步提高的情况下,食品生产与消费者“渐行渐远”,食品生产、流通及相关企业在利益驱动下无法保证对食品安全严格把关,监管部门难以收集到所需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监管部门与被监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其监管能力的局限,进而引发部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失灵[4]。
1.2 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有待改进
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配套的法规建设步伐相对滞后,尤其是地方性食品安全监管法规、规章,存在严重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级别、各个部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整体综合协调性较差[5]。此外,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混乱,标准水平偏低滞后,部分标准执行力差等等。因此,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1.3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无力,监管缺位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领域广、环节多,属于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既包括事前的监管,也包括事后的监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然而,目前情况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才会溯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追责,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诸多不足。食品安全领域中政府监管无力及缺位现象直接引发了食品安全领域诸多问题的发生,且一旦查出便是波及整个行业的大问题,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6]。
1.4 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滞后,风险评估基础弱
食品监管预警机制滞后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隐患。食品监管重在防患于未然,但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者却往往是在问题曝光后才出现。另外,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也存在着不规范、不明确的问题,未能起到有效的警示和监管作用[5]。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评估检测基础较弱,缺少相应的信息处理平台,在处理以及综合分析监测数据与食品安全信息当中能力较为欠缺,在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应急处理能力不足。
1.5 非行政监管主体参与受限,潜力难以发挥
食品安全监管的非行政主体主要指社会力量,包括消费者、媒体以及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特别是广大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的最直接受害者,同样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最终受益者,今后应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力量。由于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力量,消费者、媒体以及消协这些社会力量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限制,无法有效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举报困难、反馈缓慢[7]。
2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优势
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其作用和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有关部门应创新思维,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注入新的思想,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与其他监管方式相比,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2.1 数据信息管理优势
依靠信息化技术可以支持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充足、可靠的数据信息。政府部门、企业、媒体、消费者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查阅各种所需的信息,如政策法规、安全标准、技术指标等,实现信息共享[1]。
2.2 人力资源节约优势
造成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有限。信息化技术在规范食品监管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有着人力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周期化、高效化和规范化,并能加强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前和事后监管,极大降低了监管部门的人力资源成本。
2.3 企业信用跟踪优势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和记录,以充分保证食品质量。根据记录结果进行调查,进而完善企业信用系统,以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效率[1]。
2.4 风险预警评价优势
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高效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与评价体系。根据预警和评价结果,对食品安全发展形势做出准确预测,进而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持[1]。
3 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策略
3.1 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系统,提高工作效能
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系统,确保监管部门能在独立行使职能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间协作,最终实现有效监管。这样既可避免各部门间职能重复,又可排除非信息化系统工作中的人为干扰,促使各部门合理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共同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质量。
3.2 建立食品产品安全信息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管
目前,物联网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工农业、医疗、卫生、等行业。利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建立食品产品安全信息监控系统,将食品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政府监管部门联系在一起,建立统一的食品产品安全标准化体系,实现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环节的集成化和无缝的食品质量信息流和控制过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8]。
该系统通过对食品供应链各个节点进行监控,可以实现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等整个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及其变化趋势,从而达到对食品安全信息全程监控和实时监管的目的。
3.3 建立面向社会的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及时更新信息
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应不仅为监管部门提供技术帮助,让监管部门对生产企业的监管有据可查,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食品生产企业、消费者等可以查询所需标准,以获得权威有效的标准信息。此外,应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以及民众意见进行整合,结合食品行业发展以及政策变化实时更新,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世界接轨。
3.4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专家系统,提升行政智力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行政力量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然而现有行政力量在食品安全监管当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体现在食品安全监测、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评价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食品安全行政监管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对食品安全专业技术力量进行整合,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专家系统。该系统不仅具备食品安全静态智能信息,还应具备动态能力,及时将食品安全方面的紧急问题通过系统,由监管部门召集专家研讨,以此提升行政智力。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变得日益复杂,需应对各类纷繁负责和突发性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合理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监管效果,真正使我国的食品安全得以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陶莉.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9).
[2]喻文德.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失灵的伦理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2(6).
[3]周燕妮.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与服务[J].数字化用户,2013(7).
[4]宋慧宇.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研究--以信息不对称监管失灵为视角[J].行政论坛, 2013(4).
[5]刘雪梅.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
[6]焦明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 现状与反思[J].人民论坛,2013(5).
信息化使市场监管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信息化监管将是未来市场监管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目前,随着市场监管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经在宏观决策、办公自动化、日常监管和公共服务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逐步推广运用,市场监管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执法效能,信息化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提升市场监管能力、提高服务能力、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系统组织建设的重要手段。
但是,近年来“毒奶粉”、“铅中毒”、“矿难”等一系列事件仍然屡有发生,使百姓深受其害。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监管的薄弱和滞后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日常监管、经营者自律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市场监管体系,显得十分紧迫。
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监管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能够弥补传统监管模式下人工监管的片面性,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最真实、最完整的数据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违规行为进行预警、处理和反馈,使整个监管过程实现痕迹化、过程化、简捷化。同时通过在线检查、在线跟踪等监督手段,可以实现网上实时全过程监管,保证管理和监督同步开展,大大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
此外,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系统内部管理日益高效、规范、科学、透明,形成流程科学、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监管新格局,使案件办理流程化、执法工作规范化。网上查询、网上办事、政务公开、举报投诉、网上互动交流等无纸化办公方式的变革,也让企业和公众办理相关事务更加便捷,并且拉近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改善了市场监管部门的形象,提高了其公信力。
如今,信息化建设渗透到了市场监管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推进了登记注册制度的创新,建立了便捷高效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规范了“申请―受理―审批―决定―发证”的准入流程,打破了各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物理界限,提高了登记审批效能;另一方面,通过属性备案、日常监管、信用记录、统计分析、信息等功能,可以实现对市场经营行为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此外,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档案网上建立、执法绩效网上考核等集约高效的网上执法管理模式得以实现。
通过实施“阳光政务工程”,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服务型政府正在建立。
信息化令市场监管更加高效,不过,要保障信息化建设持续良性发展,需要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需要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的维护机制,进行科学有序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此外,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有畅通的资金渠道,吸引更多技术人才加入研发团队。这些保障措施能否落实,是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市场监管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信息化建设又关系到市场监管工作的好与坏、成与败,因此,信息化监管将是未来市场监管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财务监管 对策
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信息化环境中,计算机技术不断渗透到各大企业,企业的财务监管系统已经逐步从自身内外环境变化出发,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保证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最大限度地让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然而,财务监管是企业管理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会在此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财务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对现有的财务监管系统与监管机制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满足现阶段信息化的要求,实现企业利益空间的最大化。
一、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企业财务监管涉及面广,对专业有着较高要求,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是一个有着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此外,要在企业整个管理工作中贯穿财务管理,通常涉及到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生产组织、资金运作等不同方面的工作。但是,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工作缺乏足够的创新,专业技能与素养也不高,很少站在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企业发展。此外,这些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到企业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利的影响。
(二)企业财务监管基础薄弱
一方面,财务信息化程度较低。据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仍然存在摊子大,厂址散的问题,这样导致企业很难及时地做好对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汇总分析核算等工作。此外,也很少真正进行财务的远程查询与实时更新,让企业高层在决策制定时,很少获得及时而准确的信息保障,未能将财务信息引导企业经营的重要功能得以体现。因此,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企业在国际上的交流合作会越来越频繁,企业需要尽快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提升企业财务的管理效率,为企业拓展更多的利益空间。
另一方面,信息十分分散。这在大中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中表现的十分显著,在业务流程、内部设计等工作上也变得很复杂。出于对各自利益充分考虑,企业管理部门一般不会及时提供自身财务信息,企业在作决策的过程中,也难以得到准确而又全面的财务信息。甚至企业内部存在着截留信息的状况,难以反映企业内部的真实信息,企业在整合信息、利用信息等方面是极为不利的。
(三)风险评估体制不完善
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能够清晰地认识企业在财务监管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同时要对企业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加以明确[1]。此外,现阶段仍有很多企业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起相应的风险评估体制来进行风险评估。财务管理风险评估体制能够对企业财务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只要发现存在越界行为,就能够及时管控好该行为,将损失降至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所以,企业财务缺少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的资金安全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还会让资金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
二、信息化环境下做好财务监管的对策
(一)培养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只有拥有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才能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要加大对现有财务人员商务知识、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教育,极大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并不断对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从而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构建集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为让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间融合的更好,针对企业外部客户、供应商等方面的情况能够及时作出反应。企业要充分发挥出财务信息管理软件作用,利用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为企业搭建起可靠的财务监管信息平台[2]。企业在信息化平台的支持下,各项财务信息能够更好的进行共享集成,这样企业在正常经营、制定决策等工作上也能够得到更完整的财务信息。因此,在搭建共享信息化平台后,可以对财务监管系统、业务流程等信息采集分析上进行融合,企业也才能尽快实行投资风险预警系统。这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实时掌控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
(三)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因为企业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着的,所以企业要提高对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不断强化企业财务监管,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风险监管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加以全面分析,对各类风险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以此形成比较健全的风险集成机制;第二,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各类性质、量化波动水平等进行分析,并作出最终的评估,确保能够尽快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三,从企业财务特点出发,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确保财务监管职责落实到具体人。
三、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监管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务监管从职能监管逐渐向价值监管转变,企业财务信息共享范围不断扩展,财务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全面,资金使用更加安全,“倍增器”作用更加明显,我们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变化,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财务监管效能的提升,为企业腾飞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撑。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渔港渔船管理;行政执法;安全救助;便民服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47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渔业是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捕捞渔业又是农业产业中工业化程度最高、作业风险最大的产业之一。就我国目前的海洋渔船情况分析,据统计,2013年全国拥有海洋捕捞渔船19.68万艘,其中44.1千瓦以下的小船13.53万艘、占68.75%,44.1千瓦以上的中大型船6.15万艘、占31.25%;渔船老旧化多,新造渔船少,10年以上的船占60%左右。因此,在提高渔船安全设施、装备的同时,加强渔港渔船安全信息化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渔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渔业发展调整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措施与环节之一,它不但能为渔船安全提供“千里眼、顺风耳”,还能为渔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是政府与企业管理部门掌握有效信息的科技手段。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的建设是本市渔业管理部门落实国家“互联网+渔业”的一项具体措施,系统将切实提升海上生产安全、救助能力,在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全面提升渔业综合管理水平和便民服务效率。
1 系统概述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是在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基础上,采用北斗卫星、AIS、视频、RFID、3S、GIS等技术获取人、船、港、企业等渔业生产全程数据,并通过卫星、NFC、基站、互联网等通讯链路传输数据;最终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渔业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形成对行政审批、检验、执法各业务支撑的数据服务;同时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为管理机构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渔民、公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2 系统在渔港渔船管理上的应用
本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目前渔业发展的最新变化,应对目前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如何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如何依法依规公正执法、如何提高渔船救助能力、如何提供渔民服务、如何提升政策制定的准确性等诸多问题。
2.1 行政审批
行政审批的效率和质量事关公正,现有的行政审批主要由人力和手工完成,既增加了行政成本也浪费了人力资源。通过应用信息系统制定各类行政审批电子文书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以电子文件处理的特征,采用在线数据输入和导入电子表格的方式,通过高速网络传送文件,并在数据中心统一处理下,解决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管理现状,实现各审批事项网上快速申报、流转、审批和归档等功能,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可实现“固定程序、责任到人、明确时限、全程留痕”的行政审批管理目标,大大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
2.2 执法检查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执法文书电子化、流程化,执法人员根据标准流程的设置,在案件调查、取证、立案、处罚等各环节应用系统全面、及时、准确地进行有效信息录入及审批,充分实现整个案件执法过程的相互监督与配合,使执法流程更加科学、高效,使执法人员的办案程序更加公开、透明,促进科学执法格局的形成;同时,建立执法监管体系,全面展示办案各环节内容,便于监督者实时掌握办案细节,这将很大程度上抑制不良执法行为的出现,确保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提高执法人员的公信度。
2.3 安全救助
应用AIS、北斗卫星等技术建立海上通讯网,通过在渔船上安装的北斗、AIS船载终端设备,管理部门可接收渔船的动态信息,实现渔船船位监管、轨迹跟踪、短报文通信、预警、接警处置等功能。当渔船遇险后,可以通过船上的卫星导航系统向岸上监控中心发送报警信息,并将其准确位置第一时间在软件平台上显示出来。监控人员收到报告后,根据卫星定位信息与遇险船只及周边船只取得联系,了解遇险情况并进行合理的应急处置。也可通过北斗短报文向周边船只发出协查通告,实现渔船的自救、互救,大大提高遇险渔船获救率。
2.4 便民服务
信息系统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无纸化办公的理念,通过减少繁琐的手工操作环节,节约许可审核的办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办证效率;同时通过便民服务平台公开所有许可程序、申办条件、审批期限、收费标准等内容,让群众对办理事项做到心中有数。为渔民、船员、涉渔企事业提供网上预约、许可审批跟踪、证书到期提醒、违章查询、海难海事跟踪等信息服务,让其在办证过程中享受方便、舒适、快捷的服务。此外,通过信息的公开化,加大群众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以保障行政人员能够更公平、公开、公正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2.5 统计分析
统计工作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而渔业统计数据如实反映了渔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既可作为领导决策的依据,又能作为确定渔民生产发展计划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渔业管理的最基础的数据。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构建快速的统计信息传递网络,实现从数据收集、分析、传递到的及时、快速统计工作体系,使统计工作做得“更快”“更新”“更准”,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渔业发展。
2.6 政府决策
随着信息化的运用,政府管理的方式方法也随之改变。与其他行业一样,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渔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的垂直管理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扁平化的网络结构转变,打通了政府直接与渔民对话的途径,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简化了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增强了政府的决策能力。
另一方面,信息化的运用解决了人员调用对管理行业的影响,妥善保存的电子表单、详实的网上业务流程,使得工作人员对业务办理轻松上手,减轻对特定人员的依赖,减少由于行业“老法师”的退休、离职而产生行业的倒退。
3 系统建设情况
上海市渔港渔船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是以建设一套上海市渔业综合管理平台为目的的,不仅仅局限于提升目前渔港渔船管理水平,更把渔业未来发展规划放在重要位置。渔业的发展已经从传统渔业迈向了现代渔业,而信息化水平是现代渔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系统的建设要为未来渔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 建设构想
从信息化未来发展规划入手,总体上采用五个统一。通过标准的统一构建业务平台,形成统一的资源数据链条,并最终汇聚到数据中心;再通过数据中心对外提供统一的应用推广、服务,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制订出统一的规划,如图1所示。
图1 上海渔业信息化构想
3.2 系统建设内容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主要由2个数据中心、多种数据源、5个软件平台组成。2个数据中心是根据管理业务情况,将行政许可管理、各类证书管理、船员、渔船、渔港、涉渔企事业管理等方面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业务管理数据中心;同时将一些有用可开放的数据信息分离、分析,按不同的权限共享给各级渔业管理部门、渔民、涉渔企事业等对象,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形成一个科学有用的共享查询数据中心。多种数据源主要通过与农业部中国渔政指挥系统、中国渔业船员管理系统、智慧船检系统等数据对接,与上海市农业物联网平台、上海市政务信息公开平台的资源共享,整合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及业务的协同协作,最终实现渔业大数据管理目标。5个软件平台就是研发多种基于Windows和安卓的信息子平台,包括综合业务平台、便民服务平台、移动执法平台、海上指挥平台等,通过电脑、移动终端、手持机等终端设备,应用在行政审批、渔船检验、渔业执法等渔业监管领域,全面提升渔业管理水平,如图2所示。
3.3 系统开发方式
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流程控制的开发方式,实现人、船、港、事务的实时监控和统一管理。这种模块化、流程化的方式能够在不改变软件总体架构的情况下实现功能的增删改,并通过预留接口的方式,为今后渔业总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扩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系统将陆续加入渔业行政执法、渔业资源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养殖、渔业技术推广、渔业市场等业务模块,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上海渔业综合管理平台。
图2 渔港渔船监管系统架构
3.4 数据采集与共享
该系统建设重点在于数据的采集、汇聚,形成统一的渔港渔船业务数据集。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通过业务功能模块、终端设备、应用APP等将涉及渔港、渔船业务的各类数据采集、汇总到数据中心。
数据的价值在于如何进行充分利用。系统在建设初期就与国家渔业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并实现了数据对接,同时,与本市农业相关信息平台打通数据通道,实现从上到下全面的数据互联互通;同时考虑到与邻居兄弟省份的数据共享,系统也预留了数据接口,随时可以根据需求为各方提供数据服务。在实现了纵向、横向的全面数据联通后,数据的价值将被充分挖掘出来,也可以进一步推动渔业主管部门从金子塔形的垂直管理模式向扁平化的网络结构转变。
3.5 大数据分析利用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的第一手数据无比珍贵,渔业数据亦然,数据的价值体现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定制化的统计、分析,从而得到最直观的“情报”,从这个情报可以看出渔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可以分析渔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初期进行了数据的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容量后,通过统计指标与不同的业务系统相结合,使基础数据进行定时进行自我处理,得到与业务相匹配的数据信息。通过统计学的数据挖掘,能够将复杂而晦涩的庞大数据精简化、明确化,能够直观地为渔业发展方向指明道路。
4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系统的应用存在于各行各业,现今渔业应用的信息技术还只是冰山一角,在未来,信息系统不仅会成为渔业管理人员的一种工具,还会拓展到渔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大渔业,成为他们了解水产品市场的方式,成为消费者购买新鲜海货的渠道,成为新兴的渔业P2P平台。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建设互联网大渔业路上的一小步,但也是打基础的重要一步,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该系统的建设成与败,关系着未来渔业的发展走向。所以要致力于将系统做精做实,以一种超前的思维去设计框架,而这套系统在未来的使用中会不断升级优化,必将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石。
主要参考文献
整个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信息化参差不齐,应用尚浅。同时,新老保险公司对信息化的需求各不相同,它们惟一相同的是,保险公司立足长远,注重系统给业务带来的价值。
针对当前保险业IT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几年信息化应用热点等话题,本报联合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了第四届中国保险业IT应用高峰论坛。本次论坛以“信息技术助推保险业的发展和管控”为主题,探讨了当前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IT技术如何驱动业务创新、符合行业监管需求等话题。
此次会议由计算机世界集团副总编辑孙定主持,近百位CIO和保险业方案提供商参与。
新公司 新机会
为了探讨我国保险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必须看保险行业的发展。
资料显示,到2010年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5.04万亿元,是2002年的8倍多,资本金超过4000亿元,是2002年的12倍。全国保费达到1.45万亿元,保费收入的国际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六位,比2000年上升10位。同样在2010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二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六位。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我国为4%。由此可见,保险行业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在保险细分行业,车险业务成为所有财险公司争夺的对象。就在前不久,众诚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业获批,这是继天平车险之后成立的第二家专业车险公司。该公司由广汽集团牵头,联合广东粤财信托有限公司等多家发起人申请设立,注册资本为5亿元,注资地在广州,是国内首家由汽车集团主导设立的专业保险公司。
“公司刚成立,所以信息化也才起步,需要搭建系统平台。这一阶段,我们会通过基础平台保障业务运转起来,确保把保单卖出去,做好赔案业务,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与汽车厂系统对接。”众诚保险CIO 屈海文说。
与众诚保险面临类似问题的是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利宝保险。该公司今年5月获得中国保监会的正式批复,同意利宝保险将注册资金从3.55亿元增加至4.7亿元。此次增资是利宝保险自2007年以来的第四次增资,以满足该公司的迅速发展以及监管部门对赔偿能力的要求。
“由于公司是外资背景,所以在政策上有所限制。目前,公司的IT系统也在逐步上线中,计划先在分公司上线,然后整合到总公司。”利宝保险公司CIO David说,利宝保险已拥有3家分公司:重庆、北京以及浙江,并开展商业运营。在2011年3月,利宝保险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在广东省筹建第四家分公司。仅通过上述的3个市场,利宝保险已经排在全国18家外资财险公司的第四位。
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信息化带来机会,信息系统必须要支持业务的发展。但同时也有专家指出,我国保险行业的信息化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信息化在推动业务创新、提升管理质量、提高资金运转效率、有效防范风险、创新销售服务手段和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朝着商业智能迈进
保险行业快速发展,为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商机,也为老牌的保险公司带来商机,比如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全国性大型保险公司,素以保险产品丰富且更新、快而著称。
去年,新华保险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各项业务指标持续向好,业务价值稳步提升。截止到去年10月,新华保险总规模保费达到826亿元,同比增长接近50%,继续稳居行业前三甲。
新华人寿IT总经理殷正栋说:“目前来看,无论是机房环境、IT基础架构还是现有核心系统,新华保险的IT都能够保障未来几年公司业务高速发展的需求。同时公司正在规划IT的中远期发展目标,将通过设计前瞻性的架构,引入成熟的技术,参考当前成功的实际经验,确保新建系统在未来几年内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中银保险的信息化也是如此。“中银保险的IT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是通过IT继续发展渠道,利用银行和保险公司互联互通的渠道,针对银行客户销售。第二是做好内部流程优化,兼顾监管和运营两方面。第三是将大量数据转为信息,为BI做准备。”中银IT部经理赵爱忠如此说。
中银保险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银行保险”的创新经营模式,通过与中国银行的无缝连接,充分利用中国银行的品牌、渠道、客户资源和业务机会,提高了客户忠诚度,满足了客户一体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赵爱忠希望通过四个维度提升IT部门能力,这四个维度分别是规划能力、协作能力、内部管理和IT运营能力。
华夏人寿副总裁张剑敏认为,现阶段公司的重点是如何考虑IT对整个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所发挥的作用,如何支撑公司战略运营,如何实现与业务部门的协调。“我们现在考虑更多的是系统性能问题,包括响应速度等。”
这些有10多年历史的保险公司IT系统正稳步成长,IT已经成为其业务的重要保障。正如正德人寿CIO裴兆旭所说:“IT最重要的价值是表现业务的价值体系,而不是建设一些系统和开发大量程序。如果不创造价值,也不评估和衡量价值所在,企业也会衡量IT的价值。如果IT不产生价值,那么,IT部门在整个企业的地位和信任度都会降低。”
正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2006年年底开业至今,其保费业绩已经从2007年的3亿元,迅速增长到2010年超过50亿元。正德人寿已经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国内多家银行机构开展了银保业务合作,业务量逐年快速增长,IT不能说没有发挥作用。
精彩言论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左春
保险企业遇到的常见问题,比如如何使产品多样化、使企业经营增加凝聚力,这些都是亟需做的工作。只有把企业内部市场化体系建立起来之后,通过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全组织、全核算”的方法,保险公司的管理才能更加规范,决策才能更客观。
Citrix大中华区总裁
曹衡康
虚拟化有什么作用?可保障业务连续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都可以随时接入到公司网络中,保障业务不中断。虚拟化做到了高效管理,在线升级简单,只要数据中心升级一次即可。用户的体验是决定采用虚拟化的重要因素。
AVAYA中国区副总裁
李农
用户对传统渠道和社会化媒体的整合充满了渴望。用户交互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用户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联系企业,企业也可以通过跨渠道的方式来服务用户。基于下一代的技术,企业通信已经把短信、邮件、社会化媒体、语音等全部整合在一起。
CA亚洲区服务保障事业部总监 郑伟轮
IT是保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敏捷业务、电子渠道和电子商务已经成为行业的必然发展方向。SOA已经得到了行业广泛接受和实现,集约化已经成为大型保险公司的IT建设重点,更多企业正在加速虚拟化和云的建设。
IBM大中华区业务分析技术总监
保险业正在通过BI有效修改信息、找出各种各样的分析资料。在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中,已经把企业的计划、企业战略管理,包括企业的财务等相关的管理和BI结合在一起。BI正在深入应用到各种各样的管理中,帮助提升业务。
FICO大中华区解决方案高级顾问 董骝焕
保险行业在反欺诈中,不是应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或者规则,而应该采用一个解决方案,提高检测率、识别未知行为和风险定量化。整个解决方案需要实时预测,嵌入到整个流程里,每当有新的信息进来时,自动检测,帮助业务把关。
美国容错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高峰
核心业务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生产稳定。用户需要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分析方法,在出现停机之前把问题消除,第一可采用基于机器设备的独特二维信息结构,第二可实时监控和处理,24小时监控使用环境。
Compuware北亚区高级技术顾问 阎韶华
基于用户体验管理,可以把基础设施监控数据整合分析,这样可有效支撑业务的可用性、稳定性能。这样做可以提升服务水平管理的自觉性,进而把业务服务和IT基础设施进行紧密的关联。
Plantronics销售总监 齐键
语音产品应该提供优秀的音质、可靠的质量和舒适度来为呼叫中心提供服务,满足呼叫中心座席人员对于设备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更愉快地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DSG技术总监
汪富强
保险公司的异地灾备解决方案有许多,包括从磁盘、卷存储到虚拟存储。异地灾备面临着带宽问题,而逻辑级的容灾解决方案可节约带宽,每天只产生10G~20G的数据量。
九桥软件产品总监
李天伟
容灾系统存在着许多问题:数据库没有得到有效扩展,容灾系统无法验证。采用数据同步技术,可解决这些问题。
深信服产品总监
罗启康
现在保险行业的移动办公已经成为了趋势,如何通过互联网保障核心系统的安全,防止系统被篡改?在互联网信息安全方面,当员工上网的时候,如何杜绝信息泄密,保障业务的安全性?
Verint高级顾问
[关键词]特殊监管区域 检验检疫窗口建设 信息化
一、前言
检验检疫窗口作为对外服务的第一窗口,直接代表国家对外服务的能力、水平和形象。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树立优质服务品牌。摸清、掌握检验检疫窗口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状况,找出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强检验检疫窗口建设及信息化建设,已是提高检验检疫窗口工作效率的必由之路。
二、特殊监管区域检验检疫窗口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一方面加强中国电子检验检疫建设,推广无纸化办公系统,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化合作,促进无纸化贸易的发展,在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四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上百个特殊监管区中,检验检疫部门正逐步实施信息化监管措施。以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物流园区为例,检验检疫部门以初步具备信息化监管的手段。苏州综保区监管系统目前主要应用于入境货物信息的全申报,系统对入境通关货物信息进行审核后反馈查验或放行指令,初步实现了对特殊监管区入境货物的全面监管。
1.特殊监管区域检验检疫窗口信息化优势
(1)提速。通过建设中国电子检验检疫和信息化合作,减少了进出口贸易的通关时间,极大地提高了通关速度。实施电子申报,平均每批可为企业节省2小时;实施电子监管,平均每批可为企业节省2天;实施电子放行,平均每批可为企业节省2小时,从而达到了全面提速的目的。
(2)减负。通过建设中国电子检验检疫和信息化合作,减轻了企业人力和财力上的负担。实施电子申报,平均每批可为企业节省30元;实施电子监管,平均每批可为企业节省120元;实施电子放行,平均每批可为企业节省40元。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直接费用数亿元。
(3)增效。通过建设中国电子检验检疫和信息化合作,提高了检验检疫工作效率。从2000年到目前,中国进出口贸易批次、金额均成倍增长,检验检疫工作量相应成倍增加。而2000年以来,检验检疫机构和人员增加有限。正是得益于中国电子检验检疫和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才完成了如此大量的工作。
(4)严密监管。通过建设中国电子检验检疫和信息化合作,实现了对进出口货物、进出口企业和检验检疫自身的严密监管:通过与海关等口岸部门互联互通,协同执法,有效控制了疫病疫情的传入传出,保证了进出口商品的质量要求,防止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通过建立企业电子档案,对生产过程实施全面的电子监管,提高了企业质量和诚信意识,促进了企业规范经营,提升了对违规企业的监管力度和觉察能力;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规范了检验检疫执法行为,严格了执法程序,实行了政务公开,推动了系统内部的行风建设。
2.检验检疫窗口信息化中有待改善的方面
(1)对现有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以OA系统为例,OA系统与平时的日常工作密不可分,但尚有模块未被充分利用。
(2)对检验检疫窗口信息化的硬件投入略显单薄。台式电子触摸屏作为企业获取检验检疫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配置略低。在日常运作中,容易发生故障,导致某些设备形同虚设。
(3)人员技能培训不足。一项工作无论信息化程度多高,归根到底都需要人来操作、执行。如果只注重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应用,而处于根本核心的人的技能问题,关注的不够,有针对性的知识更新培训更少,造成许多一线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与提出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要求脱节,不能适应工作要求。
三、加强检验检疫窗口信息化的设想
1.加强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整合内部资源,加大硬件投入。利用网上办公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整合合理运用现有资源提升检验检疫办公效率提升。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共同建设,加强协调,讲求实效,资源共享,加强对内部数据的信息化。实现从有纸的单证向无纸的数据转变,实现有限的数据向无限的共享转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人工成本的同时加大硬件投入,进而进一步提高人员效率,达到良性循环。
2.加强信息化人才建设。储备信息化人才,建立健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有效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普及业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引重点培养服务外包、信息安全等领域紧缺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选拔德才兼备、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干部充实到信息化相关部门和岗位。建立有效激励和分配机制,引进一批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吸引高级软件开发人才加入检验检疫窗口。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提高检验检疫窗口信息化建设的的科学性,能动性。
四、结论
检验检疫窗口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对传统窗口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革。网络的发展,不仅带给企业了信息化,检验检疫也要加强信息化,检验检疫窗口更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的与企业沟通,为企业服务;检验检疫窗口的信息化不是简单把数据输到电脑里,而是把数据经过加工整理后变成有用的资源并进行合理分配。要强化检验检疫的信息化建设,就要加强检验检疫内部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通过网络和媒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交流;加强检验检疫信息人才的储备。通过强化检验检疫窗口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的共享,不仅为工作带来方便,更可以学习先进的经验,查找差距,填补缺陷,提高管理效能,达到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为提高质检工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俊山.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3
[2]弭元英,冯绍瑞.基于信息化的品牌国际化策略和研究[J].情报科学,2006
关键词:混业经营;金融监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0-0043-03
一、我国金融监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总体规划
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到金融法律法规和制度、金融政策、金融业务、金融管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复杂系统。按照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必须首先制定科学完善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对其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法、业务、标准、人员、组织和经费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然后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按照统一的标准、按分(子)系统逐步开发和实现。而我国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由于没有总体规划,使得已有的各系统都是孤立存在,各系统采取的技术手段参差不齐,开发平台各种各样,监管指标及编码方法没有统一,从而使各系统之间难以进行信息的共享,更无法有效地实现系统的集成。
(二)数据采集的规范性差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数据采集还处于分散状态,基本上是谁使用谁采集。这一方面导致监管人员忙于数据的报送和采集,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信息是多头采集,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沟通,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使得各系统的数据口径、会计科目、报送时点等不一致,既导致各系统的信息无法共享,也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三)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只具有比较简单的分析处理功能,不支持复杂的数学模型,无法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评测,使得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无法通过系统及时发现,金融监管仍然停留在依赖监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直觉判断的基础上。
(四)系统功能不完善,信息共享与预警系统建设尚未起步
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工作从市场准入与退出、日常监管、风险评测,到监管报告的生成和信息披露、监管档案的管理等大多数环节和内容都有集成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辅助。而我国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辅助金融监管刚刚起步,我国目前运行的监管系统还很不完善,基本上只是现行手工系统的模拟,大多数系统基本停留在金融监管各个孤立环节和内容的自动化上,许多重要的监管环节和内容还没有相应的系统来支持,每个系统的功能覆盖范围非常有限,且相互之间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
二、我国金融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分析
(一)理顺关系,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在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由各金融机构各自负责,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家金融监管机构对各自监管对象的电子化工作指导非常有限。过去虽然金融电子标准化工作由人民银行牵头,但由于种种原因,该项工作长期停滞不前,最终结果是,各金融机构在电子化建设过程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职责,没有站在整个系统、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金融监管信息化的建设必须要同时考虑整个行业电子化发展,甚至也要兼顾行业外,如电信、税务等领域的电子化发展水平。因此,单靠金融监管部门自身在短期内去实现监管信息化任务有很大难度,必须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建议在监管信息化工作中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明确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人民银行在我国金融电子化过程中相关职能、责任的同时,尽快成立监管信息协调组织,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大金融系统内部之间电子化建设的协调力度。这一组织组成人员应该同时包括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和相关社会力量,这一组织必须是纯管理性质的单位,不受某一成员单位的领导和制约。这一组织的职责应该包括:协调指导各部门开展金融电子化建设工作,调动金融机构加大电子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业务上或技术上的优势,组织制定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长远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我国金融电子化标准并指导、督促落实,论证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社会力量等。
(二)尽快制订我国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我国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制订我国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总体发展规划。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管信息系统领导机构,组织金融科技部门、各监管专业部门和有关科研院所就监管信息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关键技术需求、系统的框架结构、应该遵循的各种标准、监管数据的采集体系(包括数据采集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监管信息的管理以及建设监管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制度、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以保证未来各监管分(子)系统之间的有机集成和监管信息的有效共享。在制定总体规划时,应认真总结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金融监管的实际,并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可能对未来金融监管所带来的影响,如金融业的混业经营、IT技术在金融业应用所进行的业务创新(如网络银行、网上证券等网络金融系统)以及金融监管的最终有效形式――实时监管等。
监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既要依托金融电子化发展规划,也要考虑监管情况实际。建议在建立这一规划时,同时考虑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建立长远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问题,在建立近期目标时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和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三)整合资源,完善数据采集体系,建设金融监管基础信息系统
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是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应该在分析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和具体情况,制定严格的监管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与方法、采集渠道,以及保证监管数据真实性的措施。要加快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监管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实现系统内部业务发展与监管信息同步反馈和共享。
(四)加快建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冲击之下,世界金融监管的技术创新趋势将不断增强。在技术系统建设方面,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和推广。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充分利用计算机或计量模型监管系统来收集、处理金融信息资料,评价和预测金融运行状况。这既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市场变幻的应变要求,也促进了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在非现场监管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扩大了监管范围,促进了监管效率的提高。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加强监管的一个重要趋势。准确、及时、全面地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对于有效金融监管至关重要,是整个金融有效监管的一个基本前提。
三、加快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基础网络建设
(一)分业监管部门的内部控制监管信息网络
要加快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监管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实现系统内部业务发展与监管信息同步反馈。加快监管当局的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创造条件实现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业务系统的信息联网,使金融机构的原始信息真实反映到监管部门,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以动态观察与分析监管对象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风险情况。
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系统之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它通过通用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从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抽取,如果已经建立了数据仓库,也可以将该系统建立在数据仓库的ETL系统之上,从ETL中获取相应数据。通过采集系统完成数据采集之后,转入综合采集报送系统完成统计数据的在线填报、校验调平、归并汇总等数据加工工作,并按照上级监管单位的报送要求,将数据组织成规范的报送格式,完成报送工作。
通过综合采集报送系统得到了完整正确的统计数据后,可以通过分析咨询系统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按照机构内相应的考评要求完成分支考核与自我考评分析;并通过信息披露共享系统为各级监管部门提供业务监管与风险控制决策的数据依据。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金融监管数据库,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在风险预警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统一的监管方法体系,实现金融监管的持续性、计划性、超前性。
(二)创建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从金融市场运行角度看,我国临管机构应强调适度分工基础上整个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而非因职责分工形成对金融子市场的割裂。建立统一共享的数据库,由各监管机构提供监管中获得的数据信息,实现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防范风险,也能够减少业务交叉和重复,降低监管成本,提高效率。
四、我国金融风险评测模型与预警指标体系建设
(一)研究和开发金融风险评测模型
进入1990年代中期,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十分重视风险评测模型的开发,利用金融工程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开发各种风险评测模型,对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预警和预测,有效地发现了大量潜在的金融风险,提高了金融监管的准确性。因此,我国从现在起,应重视对金融风险评测模型的研究和开发,以提高金融监管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预警指标体系建设
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应具有全面性、灵敏性、代表性等特点,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国家经济系统中实体部门运行出现偏差而导致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包括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率,股票价格指数,工业资金利税率等;
2、政策性金融风险及经济环境变化导致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包括通货膨胀率,广义货币供应量指标,公共债务指标,国内存款真实利率之差,货币发行增长率,国内储蓄率,穆迪的信用评级等等;
3、金融体系的风险预警指标,针对不同金融行业的专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如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资本/总资产比率指标,不良贷款比率,备付金比例,流动性比率,存贷比率,拆入资金比率,各项资金损失率,自有资金比率等等;
4、国际收支部门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包括真实汇率偏离度,外汇储备占短期债务的百分比,对外债务率,债务期限结构指标,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外汇储备所能支持进口量月份数,外债负债率,对短期性资本的依赖程度,出口额增长率,外汇储备等等。
至于各个指标值的安全波动范围,应该参照国际标准,在此不予多述。在预定预警指标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确定预警指标的“阈值”和权重,危机发生的概率,预警级别并根据危机发生的概率值来估计可能发生危机的较为准确的时间,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五、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整体架构
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的经验,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从宏观层面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建立。
(一)建立国家宏观金融预警系统
可由国务院牵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中国证券业监督委员会、中国保险业监督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各大金融机构共同参加,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指标体系、分级监控的原则,组建国家宏观金融预警组织系统。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并对全国各区域、各地区预警系统进行组织和指导。同时,负责监测国际金融风险走势,并将各种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及时传输到政府各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中去。
(二)建立区域金融预警系统
由人行大区分行、区域内银行、证券与保险监管部门和辖内各大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主要负责辖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将各种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传送到辖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中去。
(三)建立地区金融预警系统
可由人行中心支行与设在各省市及以下当地的金融监管部门共同组成。主要负责辖区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将各种警情信息及时输送到辖内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中去。
参考文献:
[1]杨华.全能银行制度、系统内竞争与金融体系演进.上海金融,2006;10
[2]世界银行(2003).关于各国银行监管制度调查的数据库省略
一、目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厂网分离、资产重组、竞价上网、区域联网等一系列的改革进程,电力企业进入空前的大竞争、大发展时代。然而当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却是情况迥然:有的企业只是初步实现了财务电算化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很小;有的企业只是实现了财务、物资的部门链接,提高了工作效率,财务管理信息对高层决策的影响不大;有的企业初步实现了财务、物资、生产各部门的信息集成,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局域网,财务管理信息对决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作用不是很明显。由此可见,大部分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仍然滞后,财务管理信息对提高电力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决策有用性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当前,电力企业面对煤价、水价、材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电价低等不利因素,企业要发展和壮大困难重重,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无疑对缓解这些压力起到积极作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决策有用性。“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理念应该深入人心。
二、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对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存在认识误区。目前在许多企业里,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认为实现电算化就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对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事实上,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使用单机会计电算化软件。它是通过编写单机程序来实现会计记账、核算、制作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管理。第二个阶段:在企业内部建立局域网,运用统一的网络财务软件。它实现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集成。第三阶段:企业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层次。这一阶段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来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广域网和数据仓库技术的使用,使集团公司内部之间以及与相关价值链主体之间能及时传递、整理、分析、反馈财务和管理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财务信息的充分共享。由于电力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也应集中管理。实践证明,只有实施集中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配置,才能做到“数出一门、信息集中”,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作出科学的、价值最大化的决策。集中化管理就是实现信息集中,目的是为了信息共享,而实时的信息共享又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实时做出必要的决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沟通。现在,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的出现,已经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解决了财务信息孤岛问题,使企业领导、财务主管能够在世界各地随时查询信息、分析问题、指导工作。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并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全面管理是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能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2.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滞后,会计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当前许多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仍很薄弱,部分企业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不能准确提供完整的实物信息,企业对信息的监控体系不尽完善,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信息的不真实,直接影响企业的科学决策。而科学、有序、先进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电力企业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薄弱显然是无法满足管理的需求。为日益满足电力企业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科学、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提到日程上来。
3.财务管理信息化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目前,电力企业里的财务管理人员很多,对会计业务也很精通,可是精通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却不多,一部分是“半路出家”的信息化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有限,另外,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会计知识又比较贫乏,对运行会计软件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所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缓慢。
4.缺乏财务支持决策的有效手段。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时空局限性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电力企业,大量决策信息需从十几至数十家成员中获取,按照集团组织架构,通过层层报表汇总得到,使得决策支持手段落后,导致了财务决策信息的缺乏与滞后,实效性和准确性极低。即便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分析与评价体系,也会因没有有效的信息化支持决策,导致企业无法比竞争对手作出更快、更好、更准、更精的决策。
三、加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成为企业强化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拓展财务管理空间、加快财务管理时效、提升财务管理效能以及增强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于是,加快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1.消除认识误区,树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新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谁能够迅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主动权,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这就要求企业树立财务管理信息化新理念,加快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的合理调配是现代大企业、大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
2.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复合人才。
2.1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避免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的滞后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奠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以资金管理、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加强资金集中管理,规范内部财务结算中心,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2.2努力培养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当前企业缺乏复合的人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训。企业要对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参与相关软件的培训和学习,这种培训成本不高,但是能与很多企业的同行沟通和交流,针对性也很强,能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效果。其次,从工作中出素质、出质量。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员工,注重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从实践中锻炼人才。最后,建立人员培训制度。企业必须在系统建设初期开始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并在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以提高财会人员及其他员工的相关业务素质。四、实施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规范企业管理运作模式与会计电算化不同,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以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实行集团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为支撑,以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为手段,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与资金监控,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全公司一本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对现行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进行规范,其实质就是对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
五、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统筹规划
1.通过信息集成为决策服务。要完善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信息的集成,用统一的信息管理软件、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加强与软件开发公司的联系,使用国际先进的ERP系统软件,建立统一的计算机平台,采用统一的信息管理软件,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集成程度,建设高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管理统一,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并建立部门间信息流通制度,保证信息流能在企业各部门间顺利流通,实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和数据共享,有效利用财务信息中的相关创新技术,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真正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
2.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企业基础信息化做起,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财务、物资、生产管理的顺序分阶段推进,否则在没有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孤立地建立起各自的子系统,对最终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必然会造成极大的投资风险。
六、实施ERP系统化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导向
ERP是在全球市场环境下,从企业全局角度对经营与生产进行的计划方式,是企业的综合集成经营系统,也是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更高层管理模式。它能更好地支持企业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主要侧重于技术信息的集成)各方面的集成,并将给企业带来更广泛、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实施ERP系统化管理模式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成功实施ERP系统集成的只占实施企业总数的30%,成功实施电力企业的ERP系统化管理模式,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1.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要进行领导层培训及ERP原理培训,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目标,分析企业是不是到了该应用ERP系统的阶段,在财力上企业能不能支持ERP的实施,基础管理工作有没有理顺,人员素质够不够高等。
2.项目实施准备阶段。
2.1项目组织。项目组织应该由三层组成,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小组、业务组,每组成员应该各负其责。
2.2数据准备。在运行ERP系统之前,要准备和录入一系列基础数据,需要做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以便系统能够安全运行。
2.3系统安装调试。在人员、基础数据已经准备好的基础上,就可以将系统安装到企业中来了,并进行一系列的调试活动。
2.4软件原型测试。这是对软件功能的原型测试,也称计算机测试。由于ERP系统是信息集成系统,所以在测试时,应当是全系统的测试,各部门的人员都应该同时参与,找出不足的方面,提出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方案,以便接下来进行二次开发。
3.模拟运行阶段。这一阶段进行测试和模拟运行,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小组应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完成模拟运行工作后,还要经过企业最高领导的审批和验收,以确保ERP的实施质量。
4.新旧系统并行。这一阶段ERP系统要和原有的软件一起运行,看每月新旧系统运行是否一致,如有差异,应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直到ERP系统和旧系统无差异。
5.新系统运行。当新旧系统并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没有差异,说明新系统已经能够独立运行,新ERP系统就能够开始在企业中完全应用了。以上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保证ERP系统最终顺利在电力企业中实施和应用。
企业是产业创新体系的核心,起着引领产业的主导作用。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以契约为保证积聚和整合知识,知识与资源的组合能够创造新的知识,进而通过可观察的企业能力及行为转化为企业绩效,企业的知识存量、结构,以及吸收、整合知识能力的异质性是形成企业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因而增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网络作为内部显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实行知识管理的操作平台和基本工具。
国外学者从企业管理职能(运营、规划与战略)层次范畴揭示了信息化对企业资源的配置经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路径(图1),呈现一种高阶依赖低阶支撑的综合运用形态,国内学者从功效的角度将信息化的功能归纳为媒介、协同、驱动和诱导四类功能,并提出四种功能相互作用下的创新促进机制:主体关系培育引导机制、创新资源配置均衡机制,以及知识创新链优化机制。
企业的创新是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创新,而信息化需要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技术、制度诸要素协同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综合理论研究,并结合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可以从四个逐级抽象和深入的阶段来认识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图2),从中探求创新机制的发展路径。
(1)信息流通媒介功能。实施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的企业,内外部实体可借助电子邮件、浏览器、文件服务器等方式进行快捷沟通。显性知识以可编码的信息形式存储在系统中,提供了信息共享和跨实体范围的信息检索服务。
(2)信息化革新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这是应用于组织结构整合的知识体现,引致了组织协作程度提高和管理优化。由于组织内部存在分工,可编码知识在流通与运作过程中,将因各组成单元的功能及任务需求差异性而出现有选择的淀积,从而呈现知识配置的优化和分布的不均衡性。借助信息系统的媒介功能,不同管理层次的员工可以平等、开放地快速沟通,命令链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层级,以及时间、地域的限制,驱使组织架构向网络化、扁平化进行整合。企业在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有能力提高计划精度,减少时间消耗,通过实施时间管理获得速度竞争优势。
(3)企业知识理论从知识共享、运作的需求解释了企业的存在。信息化媒介可以明显地促进知识共享和运作的效率,然而这是一种处于下意识层面的对知识的管理。当企业认识到自己作为知识集合体的本质,能将知识管理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从而主动地为企业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创造条件,如:激励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开发组织单元的知识学习能力,减轻知识转移的障碍等。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的积聚(学习、获取、存储)、知识评估体系、知识的运用和转化(SECI模型)等。知识管理过程中应当对知识价值的鉴别和知识资产的商品化予以充分关注:前者是促使微观知识存量和宏观企业战略保持一致性的必要步骤,也是提高知识存量应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后者则是知识资产价值和企业绩效体现的根本目标,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
(4)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管理优化,和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企业运营管理进步的外象,深入到战略层次,其底蕴和根本目的则是建立具备创新诱导能力的学习型、创新型组织,这类组织具有知识良性动态循环的环境,体现为:知识流通、共享、转换的阻尼小;组织单元及员工个体拥有足够的知识存量来学习、理解新知识;企业管理者具有创新的管理理念,组织中,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全员创新的创新型文化得到崇尚和弥漫;在管理机制上,应能协同发挥创新个体的外部激励和内在的创新自激励;组织的创新不是一时的,而是受到知识的运动所诱导,遵循“知识流通和运用发现创新点或问题涌现创新行动实施产生创新成果再激励”的路径,源源不断地持续产生的。企业创新型核心能力(企业配置、使用资源,以及发现未来机会的能力)由此得以提升和优化。
以上四个阶段相互交融和影响,逐级支撑,构成一个逐步抽象和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对创新型组织机制形成路径的认知将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
2信息化对微电子企业知识范畴产生的影响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短,高新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知识的运用至关重要。微电子产业早在1991年即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范围之一。微电子企业可划分为IC(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两类,前者通过CAD软件生产IC功能电路图和工艺版图;后者则通过复杂昂贵的大规模生产设备制造出最终的集成电路。两者分别是技术研发型和生产制造型高新企业的代表。
我们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上海地区部分微电子企业调研了信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调查表明微电子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受调研企业均实现了内部联网,与外部广域网接通,并拥有或正在筹建对外的WEB网站.受调研的IC制造企业和近60%的IC设计企业建立了用于生产计划、进度控制的信息系统,CSCW(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方式被广泛运用。微电子企业的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环节繁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的内生性,能够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而国家对高新企业发展的支持(如高新开发区的建设)也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调研企业明显体现出信息化基础之上的知识管理特征。①企业在内部广泛运用网络手段共享知识资源(图3),同时通过外部网吸纳外部知识。受调研员工中,70%认为大部分的企业内部信息由内部网获取,46%认为主要通过外部网获取与工作相关的外部信息。②IC制造类企业基本都通过广域网向供应链上游的IC设计企业客户提供了信息虚拟通道,以便客户在授权的范围内局部访问自己的内部生产数据,进行进度监控,体现了供应链范围的知识共享行为。③通过信息化方式进行任务委派使企业组织架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层级关系、时间及地域的限制,呈现出柔性化组织的特点,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也有所增大。然而在管理沟通有效性方面,绝大部分员工则认同“工作会议”与“面对面委派”等非信息化方式。
3当前的问题及对策
就被调研的企业总体来看,对知识的管理还是处于自发性的、下意识的形态。管理者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有了信息系统就实现了对知识的管理。这其实仅仅处于知识管理渐进模型的第二进阶。这种管理形态容易受到市场的短期利益所驱动,因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而忽视了培育创新竞争力的核心任务,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在享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容易旁生出对信息系统的非理性依赖。信息化的直接优势体现在可编码知识的共享上,然而应用于默会知识的转移则是困难的,这方面组织单元、个体间的正面沟通和长时期磨合不可或缺。如果管理者认识不到这一点,过分依赖信息系统来沟通,会产生沟通效率损失,还可能使管理者产生信息接收者拒绝知识转移的误解。在微电子企业员工中对沟通方式有效性的调研结果佐证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知识外溢是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负效应,通过信息系统外溢是引起知识外溢的其中一种原因。在所考察的微电子企业中,存在着通过严格监控信息载体进出,尽可能减少对合作企业的数据共享范围,以及限制离职人员一段时间内不能在本行业从业等手段减轻知识外溢的做法。对合作客户降低数据共享程度一定情况下会引起合作的信任缺失问题,这需要从知识联盟管理的角度加以研究。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国高新产业起步晚,专业人才紧缺,企业呈现人员的高流动性,员工跳槽将引起知识外溢和企业内知识资产遗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求提高,除了要进行企业规章、常规技能等显性知识的培训外,还需要研究如何将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创新观念和思维方式传递给员工。
面对这样一些问题,企业需要走出片面强调信息化的误区,从知识管理的高度,以及管理要素与信息化协同的角度来完善管理体制。
1)企业管理者应当对企业是知识管理体系的本质有所认知,并要认识到知识良性循环环境和企业知识存量的有效积聚是产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驱动因素,从意识层面上主动实施企业知识管理。企业内设置首席知识官(CTO)和各个层级的知识经理是有效的途径,进而构建公司层面的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2)培育知识共享和转换的良性循环过程。既要促进组织单元之间的紧密关系和沟通频度,同时也要提升组织单元和员工个体的知识存量及其与新知识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吸收、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尤其要重视默会知识的转化: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对体制改变、科研成果产生的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挖掘成功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理念,将其显性化,通过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网络服务器及其他手段广为传播;知识资产默会知识,将显性成果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贯彻到新的创新过程中去。可操作的手段有增加正面协作和交流频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一定比例的人员轮岗制,兼顾开发团队的人员稳定和流动性。应促使个体知识转换到企业组织的结构知识体系中,这种知识体系是具有排他性、难以复制的,能有效避免知识的外溢和遗失。以CTO为首的企业知识管理团队在知识转换过程中应当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
作者:李丽娜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商务部部长办公室下属的“政策与战略规划办公室”和“首席信息官办公室”负责向商务部长提出工业和信息化政策建议和战略规划,商务部下属的“经济与统计管理局”和“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则负责提供工业和信息化相关的科学数据及统计信息,以确保政策与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再者,综合管理类中工业和信息化国际合作职能主要集中在商务部下属的国际贸易局。中小企业管理类职能则根据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及管理类型不同分别归口于商务部下属的“少数民族企业发展局”(MBDA)、联邦独立机构“小企业管理局”(SBA)及联邦政府各部门下属的“小型及弱势企业扶助办公室”(OSDBU)如农业部的OSDBU、交通部的OSDBU、能源部OSDBU等都为少数民族、中小型及弱势企业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业管理类机构设置及职能对比中国工信部内设6个工业管理类司局,分别为: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安全生产司、原材料工业司、装备工业司、消费品工业司和军民结合推进司。负责原材料、装备及消费品工业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安全监督、节能环保、高新技术装备及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和创新等管理工作。在美国联邦政府中,工业管理类职能机构并未独立设置,而是将工业管理类职能与商业贸易等经济职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统一并入美国商务部。而且,由于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和发达的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美国联邦政府本身并不会制定或参与制定某一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目标,也不会直接运用行政手段实现发展规划和达到政策目标。而是通过立法限制、政策引导及技术支持等手段间接推动和促进行业的发展。在工业专业管理类中,原材料、装备和消费品三大类工业管理职能主要集中在美国商务部。由商务部部长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StandardsandTechnology,NIST)分别负责制定和提供工业产业化政策、工业技术标准及国内外工业行业市场信息等。
美国能源部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其中,美国能源部部长办公室主要负责建立和实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提出能源政策方案和制定能源发展与能源安全战略;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deralEnergyRegulatoryCommission,EFRC)为美国能源部下属的独立的能源监管机构,负责依法制定联邦政府职权范围内的能源监管政策及实施监管,形成政监分立的能源管理体制。[1]此外,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局(OfficeofEnergyEfficiencyandRenewableEnergy,EERE)负责提高能源效率和生产率;向市场转让洁净的、可信赖的和可以转让的能源技术。美国劳工部矿山安全和健康管理局(MineSafetyandHealthAdministration,MSHA)则负责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军民两用技术的战略规划和法律法规主要是由国会、总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总统科技政策局等机构制定和颁布,军民两用技术的政策执行和监督管理职能则主要集中在美国国防部下属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ARPA)和技术转移办公室(OfficeofTechnologyTransition,OTT)。其中,ARPA是美国国防部下属的研究中心和开发机构,负责对包括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等重大项目进行技术管理与指导,并跟踪研究能转化为军事用途的相关技术和成果。OTT则是美国国防部军民两用技术的综合管理机构,负责拟定技术转移和两用技术政策,并全面指导和监督两用技术计划的实施。此外,OTT也是军民两用技术转移项目的组织和协调机构,负责与能源部和商务部等联邦政府其他部门就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工作进行协商合作,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信息产业管理类机构设置及职能对比信息业作为优化工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显。为了巩固和加强信息产业的重要作用,中国政府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以更快、更有效地促进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其中,工信部内设机构中有8个司局为信息产业管理类:电子信息司、软件服务业司、通信发展司、电信管理局、通信保障局、无线电管理局、信息化推进司和信息安全协调司,主要负责电子信息产业行业监管、指导推进信息化工作及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工作。在工业信息化程度很高且经济发达的美国,联邦政府则把工业和信息化职能与商业贸易等经济职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统一并入美国商务部。并在商务部下专门设立了信息产业综合主管部门———国家电信与信息管理局(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and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NTIA)。此外,作为联邦政府独立行政机构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FCC)则拥有监督信息产业最广泛的权力,成为专业性和独立性很高的电信监管机构。前者是美国联邦政府综合性的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后者为美国联邦政府高度独立的电信监管机构。两者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共同构筑透明高效的信息产业监管体系。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综合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NTIA,同时也是总统在电信与信息政策方面的主要咨询机构。主要负责联邦政府电信与信息产业以及频谱运用的管理工作;向总统及执行机构提供电信与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承担电信与信息产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设计;以及向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技术支持等。
FCC是美国联邦政府独立行政机构,也是专业性和独立性很高的电信监管机构,拥有监管通信行业最广泛的权力,主要负责公共电信、专用电信、广播电视、无线频率及互联网接入等行业的监管以及通信设备系统标准的指导和协调等工作。此外,FCC作为监督、管制通信业的联邦政府独立行政机构,兼有一定程度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执行职能,如: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制定一些与电信和信息产业相关的规章制度,仲裁电信和信息产业中政府部门或企业之间产业的冲突和争议,以及执行各项法律法规等。虽然FCC和NTIA主要负责电信与信息产业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但这两个机构对电信与信息产业的监督和管理,一般仅限于产业政策层面和技术标准层面,并不干涉企业和市场的具体运行,这也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综上所述,由于中美两国政治体制、工业现代化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两国政府工业和信息化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及其运行机制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借鉴美国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及信息化发展水平等现实状况,选择适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模式,促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库;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830.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包含商业银行支库、国库经收处及集中支付行。支库即人民银行委托商业银行国库支库业务。国库经收处为经收预算收入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信用社。集中支付行为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银行。
一、商业银行国库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对国库业务重视不够的情况
由于国库业务难以给商业银行带来直接的效益,因此商业银行对国库业务重视不高,主要表现在国库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流动性大、业务不熟及未设置专职人员。二是缺乏相应的内控制度或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存在会计核算不统一,账户设置不规范,乱用会计科目,例如一些经收处收纳预算收入不通过“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及其“待报解预算收入”账户进行核算,而采用“其他应付款待清算过渡款项-同城提出待处理专户”“同城票据交换-提出票据暂收户”等进行过渡。
(三)国库经收处存在延压税款现象
经收处部分存在经收处延解、占压税款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库经收处按规定当日报解的税票未及时报解,而采用隔日或多日后才报解入库。二是非税收入缴库不及时。一般各类非税收入缴入财政收入专户非常及时,但入库不及时,按规定财政专户资金需要定期入库,但经常存在政专户资金长时间延压资金,不办理入库程序,甚至有的财政收入专户上的资金未入库就直接转出。
(四)集中支付银行账号开设和使用管理不规范。
由于人民银行缺乏财政专户开立审批权,财政专户开立常常五花八门、屡清不止,但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却难有作为。其次是报备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虽按照《人民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要求报经人民银行审查批准,但未按规定将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报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备案,致使国库部门对财政账户信息掌握不完全。
(五)集中支付银行“先清算,后支付”的违规行为难杜绝
个别银行为避免自身垫付资金,在没有实际支付资金的情况下,先行向国库单一账户清算资金,国库部门收到银行的划款申请后,只要清算金额在额度控制范围内,人民银行国库就会及时划转资金,无法核实银行是否已经实际支付资金。
二、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国库业务网点多,监管队伍难以有效监管
商业银行参与国库业务的网点多且分散,国库监管队伍无法全面检查,只能采取抽查的方式对情节严重的银行进行现场检查,商业银行违规操作被查处的概率降低,就导致很多商业银行对国库业务的重视程度降低。
(二)监管方式落后,信息化监管模式未建立
国库业务量大、种类多、风险点不断增加、仅依靠现场监管远远不能满足国库监管的要求。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库业务量开始成倍地增长,人行国库单纯地依靠日常会计核算的非现场监督,以及有限的现场检查,已经很难实现国库监管的全面性、及时性、有效性,而监管人员的相对不足更进一步地削弱了现场监管这一传统监管方式的实际效果。
(三)国库业务未参与银行的个人业务考评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自身的考核体系中,没有包含国库业务。商业银行负责国库业务的员工对国库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很多商业银行员工除国库业务外还兼职其他任务,很难保证核算工作无差错。
(四)未统一经收处非税管理模式
目前,尚未推广使用全国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非税收入收缴业务银行自行开发和使用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的功能过于简单,许多银行开发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仅具有简单的数据统计汇总功能,不能实现信息共享。所以财政部门及国库部门难以对非税收入资金的收缴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监管。
三、信息化模式的解决方案
针对商业银行国库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信息化模式从技术上解决监管难题。图1为方案总体架构图。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监管信息系统、非税收入收缴信息系统、国库电子对账系统、商业银行考评系统这四个系统共享基础信息。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监管信息系统主要多层次动态监控商业银行情况;非税收入收缴信息系统实现多个部门共享非税收入信息,实时监控非税资金流动情况;国库电子对账系统通过自动对比征收机关、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账务信息,及时发现信息不符、延压税款等情况;商业银行考评系统通过抽取监管数据,日常业务考核及综合评价生成考评报告。
图1:总体架构图
(一)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监管信息系统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动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商业银行业务,系统检测业务合规性,自动进行预警提示等。系统主要包括基本信息、数据报送、账户管理、现场检查、规章制度、信息交流等模块。基本信息模块主要为商业银行建立信息档案,归口管理机构相关信息。数据报送模块为机构报送日常信息、业务变动、业务报表等。全面分析其业务差错率、人员变动、风险措施等内容,通过及时录入数据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准确把握机构的风险状况、业务变化、实现监管信息电子化和监管工作长效化。账户管理要求商业银行报送所有预算收入报解账户、财政资金专户的账号名称、账号、开户银行、账号资金性质、开设的文件依据等内容纳入系统管理。对没有经过账号报备的财政资金专户,国库部门拒绝办理预算拨款相关业务。通过账号管理模块有效解决账号开设和使用管理不规范问题,全面统计账号开设,实时检测账号变动信息,提高了国库的监管能力。现场检查全面记录现场检查历史记录,提供机构存在问题统计分析平台。规章制度模块罗列所有机构相关规章制度,方便机构查询。信息交流提供工作经验、疑难问题等交流平台。
(二)统一非税收入收缴信息系统
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非税收入征收部门等相关部门可根据非税收入业务,共同研究制定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业务需求和接口技术标准,开发出具有完备功能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软件。非税收入征收部门、非税收入银行、财政部门和国库部门等相关部门通过非税收入收缴系统实现非税收入收缴数据信息以及资金入库信息共享,以此动态监督非税资金流动情况。
(三)建立国库电子对账系统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的标识语言)具备提供统一的方法描述和交换独立于应用程序的结构化数据。每个对账单位的对账数据信息源不同,根据数据信息源设计XML Schema模式,Schema中定义相应XML文档的结构、数据类型以及属性等信息。建立XML Schema模式与不同数据源信息间的模式转换器,通过转换器将不同的数据源映射为统一格式的XML数据文件,从而建立账务信息数据库,如图2所示。通过账务信息数据库,系统可以自动比对账务信息,及时提示对账不符情况,因此有助于各部门第一时间发现并更正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疏漏或失误,确保预算执行的准确性与可控性。
图2:对账模式图
(四)商业银行考评系统
与财政、税务、海关联合制定国库业务考评体系。建立多维度多层次考核体系。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及标准,对国库业务的商业银行、信用社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国库经收业务、国库集中收付业务、支库业务及国债业务等方面。分为日常考核及现场检查,按照影响程度、发生次数、处理难度设置相应权重。根据考评体系建立商业银行考评规则,按照考评规则完成对商业银行的考评。系统通过数据中心提取辖区内各商业银行档案信息及相应的监管数据,财政、税务、海关、人民银行用户记录商业银行日常考核情况,每个季度提交对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考评,系统按照商业银行考评规则结合日常考核信息及季度综合考评信息生成考评报告。
参考文献:
[1]姚^东.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监督管理的工作措施及建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1).
[2]诸秀娟.商业银行国库业务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发展研究,2013(9).
[3]尤忠贵.关于改进国库经收处非现场监管的思考[J].现代金融,2012(4).
及时送温馨 提示保安全――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95518专线利用短信平台为客户服务
2月17日至18日,天津及其周边地区下了一场中雪,沸沸扬扬的雪在缓解农村旱情,改善空气环境的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带来困难。针对这一状况,95518专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短信平台及时为众多人保客户群发了雪天道路湿滑,开车须低速行驶,避免发生事故的温馨提示短信,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塑造了人保形象。
作为对外服务窗口的95518专线,近年来已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许多客户通过这条专线,解决了困惑不解的问题,密切了与人保的联系。与此同时,他们抓住契机,利用便捷高效的短信群发平台,拓展服务手段,延伸服务领域,架设联系桥梁,传递业务信息,主动分忧解难,给予温馨提示。
他们采用现代化的通讯传播手段,将短信服务范围扩大到移动、联通和网通所覆盖的客户群。这些短信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其一,向客户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对多年来给予公司热情帮助和鼎力支持的广大客户表示真挚的感谢,祝愿和谐与安宁。其二,如遇下雪、下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容易造成车辆多发事故时,提示机动车客户注意防范,消除隐患。同时还提醒节日驾车外出的客户要安全驾驶,避免交通事故。其三,配合公司开展业务,宣传新推出的新险种,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汇付天下成为中国银行首家签约支付合作伙伴
许 宁
近日,国内著名的金融级电子支付公司“汇付天下”率先与中国银行签订第三方支付合作协议,至此,汇付天下成为中国银行首家网上支付合作伙伴,汇付天下总裁周晔表示:“汇付天下目前在主要的电子商务行业取得全面的领先优势,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客户资源,后续将和中国银行携手,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共同开拓企业网上支付市场,为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支付服务。”
汇付天下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安全、创新的金融级支付专家的形象领跑业界,赢得了众多合作伙伴的信任。公司成立伊始,就率先建立了业内惟一的双机灾难各份系统,并创新的解决了一直困扰电子商务企业的单边账问题,同时组建了全国统一的7×24小时客户服务体系,向市场率先做出了永不停机、无单边账、T+I清算退款的承诺。并以此在互联网支付行业树立新的标杆。
与中国银行签约后,所有使用汇付天下支付平台的商户将开通支持使用中国银行发行的所有卡种进行网上交易,包括中国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借记卡以及信用卡。
中国银行全国网上支付系统已于2009年2月上线。上线后,中国银行持卡人可以在汇付合作的千余家商户和中国国际航空、南方航空、海南航空、深圳航空等11家航空公司进行网上消费,无论是购买机票、网游充值还是网上购物、在线消费等,只要选择汇付天下的网关,用户所持的中国银行卡都能畅通无阻。
“汇付天下”目前已经是中国B2B领域电子支付的领先者,其服务覆盖航空、网游、互联网、金融、零售等领域,拥有众多重量级商户,为其提供定制支付解决方案的服务。汇付天下目前是中国航空业最大的电子支付公司,目前已经与中国国际航空、南方航空、海南航空、深圳航空等11家航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付服务;目前汇付天下已经领跑航空票务第三方支付,成为众多航空公司和票务共同选择的支付平台。此外,汇付天下已经与众多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深入合作,完全具备为航空、网游、互联网、金融、零售等各个行业的企业设计个性化的电子支付解决方案的能力。汇付天下凭借在B2B领域创新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获得2008年度“B2B最佳支付平台”的殊荣。
中德安联筹建集中运营中心
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公司近日宣布,该公司将在无锡建立全国集中运营中心,首期投资将超过5000万元。据介绍,自2007年立项以来,已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目前新的运营中心有待相关监管部门批复,预计在2009年第三季度开业。
集中运营的实质是通过整合的IT平台,建立集中的运营和服务中心,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管控风险的目的,最终将各分支机构的运营成本降至最低,从而体现规模效益,提升服务品质,提高核心竞争力。国际金融业近五年的新趋势是进行集中标准化作业,采取后援集中的运营模式。世界500强的金融企业中,1/3以上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自己的后援中心,打造后援集中运营模式。
中德安联首席运营官夏博恩介绍:“中德安联新运营中心将向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包括新业务、理赔、保单及客户服务、投诉处理等全方位运营业务。呼叫中心也将支持所有业务线和销售渠道。”
CarryQuote为基金管理人推出Mobile Market Scanner
许 宁
领先的综合性网络与移动金融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CarryQuote,A,G,近日宣布面向基金管理人和职业交易员推出Mobile Market Scanner(TM)。基金管理人和交易员将首次能够从他们的桌上电脑或任何智能手机中获得具有成本效益的全球金融市场实时数据以及专业分析。该公司还宣布,全球性独立资产管理公司Black CastleAsset Management将是首个部署Mobile MarketScanner(TM)的客户。
Mobile Market Scanner(TM)可提供来自全球50多个数据源的金融市场实时信息。这些数据源覆盖了多个资产类别,包括股票、债券、外汇、商品、房地产和另类投资。它还提供对投资机遇进行管理、筛选和评级的可行性专业分析,从而大大减少了运用和合成数据来进行分析所需的时间。图表是以点播样式呈现的,这使得用户可以快速翻阅和浏览数百个市场的情况来发现相关信息。
Mobile Market Scanner(TM)可提供一种独特的综合性网络与移动用户体验。凭借这种综合,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与移动应用获得完善的
金融市场信息,且质量和数量相同,用户在两者之间可获得一致和无缝的体验。
用户可根据他们的个人投资需求和偏好来定制他们希望在其移动设备上进行追踪的特别信息。根据用户要求,经挑选的信息可通过预设的提醒发送至用户的智能手机,亦可由用户按需定制,这使得交易员能够持续对市场进行实时监控。
Black Castle Asset Management是首个部署Mobile Market Scanner(TM)的全球对冲基金。该公司之所以选择这一解决方案,是因为它能够同时为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带来好处。它使基金管理人即使在离开工作站的时候也能够对全球市场进行积极监控,并通过为该基金的净资产价值提供更高透明度来增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使用Black Castle AssetManagement品牌网络与移动应用的投资者将能够对净资产价值进行日常监控。
Black Castle Asset Management研究主管Tenlo Latev表示:“MobileMarket Scanner(TM)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可改变行业面貌的技术,可以对我们的基金管理人和客户产生积极影响。除了利用这种网络与移动应用来随时随地获得金融市场数据,我们还依靠分析学,这使我们花在日常宏观分析和技术分析上的时间大大减少。我们还推出了Mobile MarketScanner(TM)品牌,并使我们的几个客户获得了该产品,这一举措将通过沟通的加强以及透明度的增加帮助我们巩固客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