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职护理专业

高职护理专业

时间:2022-09-25 00:42:12

高职护理专业

第1篇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办学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化和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护生的操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理念等人文技能也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但护理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的,无论是护理对象、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有差距,造成学生毕业后临床适应时间较长。尤其是护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爱伤观念、责任意识、服务理念、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都需要在医院的实际环境、实际需求中体会和培养。探索医院参与、医院主导、医院评价的院校合作育人、双技能并重既是学校与医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需要。

2校企合作内容

2.1研发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成立护理专业建设行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根据每年的专业调研结果,充分听取护理行业专家修订的意见,滚动修订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2.2开发专业课程与护理行业专家整合现有的课程,删除不必要内容,增加或突出重点,增设“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实用性课程。

2.3开展课堂教学我校与医院建立“教学联合体”,实行校院联动。聘请医院的优秀人才来校承担教学任务,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到医院临床实践。

2.4开展技能训练利用护理技能大赛搭建平台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从2009年江苏省首届技能大赛开始,每年邀请知名护理专家前来指导。

2.5进行社会服务与医院合作承担养老护理员、育婴师等技能培训和鉴定考核,共同开展江苏省在岗乡医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社区护士等教学工作。

2.6完成见习、实习等实训内容学校安排学生到医院练习、见习、顶岗实习,了解医院的文化素养需求,识别典型的任务,体会人文技能的内涵。

2.7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我校在护理行业专家指导下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其设备齐全、功能先进。我校与周边50多家医院合作建设的校外实训和实习网络基本形成。

2.8合作进行课题研究我校和医院合作开展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研究,共同提高科研能力。

3校企合作成效

3.1教师培养落在实处通过校院合作,近三年教师获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说课等教学竞赛、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校院联手实施“五阶梯”教师培养,一批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已成为教育一线的“脊梁”。

3.2实训基地具备规模我校护理专业实训中心为省级优秀实训基地。除了满足校内技能教学及研究和培养技能高手,还实现职业鉴定等服务社会的多元功能。我校形成以三级医院为主体、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拓展的校外实训和实习网络。

3.3教学效果成绩显著学校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PBL教学、项目教学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培养学生双技能的教学方法,学生临床护理技能和人文技能提高显著。研究表明,校企合作模式下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学。

3.4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自2009年以来,专业教师省、市级以上立项的研究课题、社会科学课题7项,项目课例设计获省级以上奖3项,编写教材8本,获专利2项,公开89篇,教学成果奖20项。

3.5社会服务日益增加学校累计培养养老护理员800人次、育婴师300人次。江苏省在岗乡医中专学历补偿教育,注册学员达3万多人,培训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从业人员计1万多人次。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成人学历教育,每年培养专业人才600多人。

第2篇

[摘要] 医德情感教育在医德的“知、情、意、行”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中,以护理专业为中介,使学生的职业情感与专业理论、技术平行发展,使其形成对护理学科、职业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品质。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丰富的职业情感,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从而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语言、行为、情绪、态度和理想追求。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情感问题现状,提出了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护理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恰当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促进职业情感领域的积极转化,有利于学生良好护理品质的形成和护理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本文对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1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现状问题分析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态度欠缺端正

由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入校时,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较差,学习欠缺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不会做笔记,听课时各种小动作较多,违纪后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在学习的课目上,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忽视文化课。

1.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较差,欠缺勤劳节约的美德,盲目攀比。

1.3 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在我校做过的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学生的态度。

2.1 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生入学后,应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老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2 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转贴于

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3 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96-298.

[2]姜安丽,石琴,金玲.护理学“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1996,13(3):38.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护理 实践教学 改革

我们学院的宗旨是“技能决定一世,道德决定一生”,《基础护理学》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护生入医院前必须熟悉和掌握的技能。为保证学生以后的就业及培养医院用的上的护理人才,我们就《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教学方法的

一些改革和设想。

1、《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

目前,护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时重理论,轻实验,认为实验教学应依附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是用来完善理论教学、配合课堂教学的,没有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就读的时间为三年,根据老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前两年在校读书,后一年在医院临床实习。《基础护理学》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144,期中理论学时100,实训学时44,实训学时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练习的需要。

1.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与临床实际脱节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临床上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理论,临床上医疗技术和新设备得到了较快的更新。但是现实中,实验教学时,实验器材更新不及时,教材更新缓慢,导致护理领域新的成果和技术并没有及时转化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致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相脱离。另外,实验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求很繁琐,学生大多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但是临床上实际操作时护理操作步骤已经简化,这样也出现了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操作相脱节的现象。

1.3 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护理实验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在上课前,实验室的老师为学生准备好本次实验课的物品,上课时老师讲解步骤、示教,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导致学生上实验课时仅仅是一遍遍的模仿老师的操作,一遍遍的熟记操作程序,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此外,学生的各项操作均在模拟人上进行,学生连跟病人怎么交流都套用老师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和制约学生操作的灵活性,不利于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解决应急问题能力差,缺乏灵活应变能力。

1.4 对部分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高

基础生活护理是现代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疾病康复,反映护理专业价值和护理人文关怀精神,也是患者最需要关怀照顾的重要内容。然而部分护生认为生活护理是患者及家属的事情,因而部分实验课护生主动性不高,操作不认真,甚至只观摩其他护生操作。

1.5 带教老师水平不一

带教老师的学历层次和年龄层次不同,会出现同一项操作出现不同的教学流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所适从,也会散失学习的积极性。

2、《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设想

2.1提高实验实训课教学比重,增加实验课成绩所占比例

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人才培养案时,我们把《基础护理实训》独立设置为一门课程,开设在第二、三、四学期,每个学期36个学时,总学时为108,和理论学时的144几乎达到1∶1,学时调整后,学生对实践技能课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 全面开放实验室,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护理技能操作的掌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在课后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操作、训练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晚自习和周末时间,将中心全面开放,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设立组长和总负责人,按计划分小组轮流进行课后练习,并实现实验物品的管理与交接。

2.3 独立评定实验成绩

《基础护理实训课》采取学期末独立考核,分数在85分及其以上者为合格,否则补考。实习前在进行站点式考核,在所学的所有项目中随机抽考五项,并提高考核难度,每一项分数必须达到90分以上方可离校进入实习单位实习。

2.4 转变护理观念

提高护生重视基础生活护理的意识,增强护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护生不愿做基础生活护理的思想。认真落实基础生活护理标准,确保基础生活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开展。

2.5 上课前,教师集体背课,统一护理操作

上课前,理论示教课老师和实验室老师,应集体背课,可

由一名老师操作一遍实验项目,其他老师在观看的过程中,对

操作步骤有异议的地方,可随时提出,然后大家一块讨论,规

范操作程序,统一过程,保证实验课的质量。

2.6 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内容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教师可利用空余时间深入临床工作或者利用假期去临床进行顶岗工作,了解临床实际护理技术使用情况,以便及时删减已经被淘汰的操作或者增加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操作,增添一些临床上新的护理操作技术;此外,教学过程中应聘请在医院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利用休息时间到学校进行教学,把临床中的新观念、新操作带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使教学与临床实际接轨,保持教学与临床实际一致。

2.7积极建设模拟病房、模拟护士站、模拟治疗室

按照医院的布局结构,学校应积极建设模拟病房、模拟护士站、模拟治疗室,使学生在上实验课时有一个比较真实的“医院环境”,

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较快的进入自己的护士角色,对实验课从思想上能够重视起来,能够更好的学习护理操作技术,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知识不停在更新,只有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实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和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护理毕业生,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专业 时间管理

1 学生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分流到了高职院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时间意识缺乏,浪费现象普遍。调查表明,在经历了高考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后, 84%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的时间管理很茫然,仅有48%学生具有较强的时间管理倾向,21%时间管理倾向比较弱 ,28%管理倾向一般。许多学生将大量的课外时间都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谈恋爱、运动、影视娱乐及聚餐等方面,很少到图书馆吸取专业知识或专业相关知识。

(2)时间管理的计划性差。有关调查显示,51.5%的大学生不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好每天、每周的日程。40%左右学生经常感觉自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近半数的同学生活规律反常。少部分学生对时间的安排有计划,但也没能按计划很好的实施。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计划,时间安排随意性大。

(3)时间管理满意度普遍较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感到不太满意,尤其在自己拥有的零碎时间管理方面。调查显示仅有 26.8%的学生认为自己善于利用零碎时间,35.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2 学生时间管理问题探析

笔者通过四年做护理系辅导员的经验和切身体会,初步分析有以下原因:

2.1 没有形成正确的专业观

大部分新生选择护理专业盲从性较大,其自身对护理专业的了解不深,兴趣也不高,他们选择护理专业主要是家长和亲戚朋友的决定,这直接导致护生对本专业没有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护理专业观的形成。wWw.133229.COM有调查显示,专业思想稳定和不稳定的学生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2.2%和36.6%,余属专业思想不够稳定的中间型。2003年华北煤炭医学院护理系对142名护理本科生的调查显示:专业思想很巩固者占7%,比较巩固者占57%,尚不确定22%,不太巩固2%,而在142人中很喜欢护理专业者仅占9%。没有良好的专业观直接导致学生不能建立起明确的护理职业规划,这使得部分护理学生在校期间,找不到具体的努力方向,也就随波逐流,时间的浪费现象自然就普遍了。

2.2 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源整体素质不高,他们没能进入本科院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学阶段的学习不够勤奋,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又不能很好地完成从中学被动学习到大学主动学习的思想转变,面对大量的自由安排时间,不懂得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用,造成时间管理计划性差,安排和分配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

2.3 缺乏时间管理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专业化人才,很少针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进行系统、明确的指导和训练。这使得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却普遍存在着模糊意识,对自己的时间管理缺乏信心,在实施时间管理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3 改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时间管理建议

3.1 加强学生专业观的培养

学生只有从心里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观的形成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护理工作的神圣而伟大是不可否认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意识到护理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引导学生热爱护理专业。具体措施:

(1)系部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贯穿始终。首先,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安排,同时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护理专业。其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活动,如“5.12”护士节系列活动、护理操作技能比赛、护理协会社团活动等,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再次,做好学生就业思想的教育,树立学生甘于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

(2)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专业思想、人生价值观和学科教育的综合作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积极的专业观。

(3)学生工作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注重从培养学生人生价值观出发,逐步树立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3.2 加强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

杜拉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他们能够珍惜时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掌握时间开始。由此可见管理时间的重要性。而时间观念是管理时间、运筹时间的前提,良好的时间意识是强化时间观念的基础。

良好的时间观念,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护理专业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护理工作,成为一名护士。对每一位患者来说,时间是真正意义的生命,护士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而护士时间观念的培养必须提前到在校期间进行培养。只有树立起了护理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他们才会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时间,更好的完成学业,进而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学生工作管理者是完成学生时间观念培养的重要角色,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特点及价值,理解时间对个人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从而树立起现代时间观念。因此要从日常的细微之处抓起,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对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深刻教育。

3.3 加强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时间管理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学生能否管理好时间的关键,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是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的方法就能逐渐培养好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并且有意识的针对学生的时间管理开设专题讲座进行指导,教会学生一些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如“二八定律”法,abc分析法,时间“四象限”法等。

参考文献

[1]方郑钢,曾春燕.大学生时间管理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商情,2010(2).

[2]刘维利.大学生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潍坊学院学报,2009.10.

[3]黄卫新,张欣颖.护理本科生专业观的调查分析.吉林医学,2008.8.29(l6).

[4]邢凤梅,董胜莲,马连娣,等.142名护理本科生专业观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现代护理,2003.9(7)

[5]靳红芹,王敬华.浅谈高职护生的专业观培养.齐鲁护理杂志,2010.l6(15).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课业设计方案;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0025-03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造成的疾病增多,健康需求的多层次性变化以及数字化病历的产生等不仅改变着护士工作的环境,而且对护士提出了更多的工作要求,这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就高职护理教育而言,其教育重心就在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整体护理能力。但就目前而言,高职护理教育中的“应试”氛围仍比较明显,无论是“双证”(毕业证、执业资格证)融通还是在校期间的各类考试和各项技能考核等,虽然也强调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但其“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仍比较严重。“通过或达标”已成为学生的主要目标。尽管“双证”融通、技能考核或竞赛等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但其所存在的“轻过程”现象也难免会阻碍护生创新精神和参与能动性的发挥,且也难以体现出团队的合作性和技能的综合性。因此,如何强化高职护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课业设计方案实施对高职护理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BTEC(Business Technology & Education Council,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学历与职业资格考试颁证机构。BTEC提倡以课业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能力水平。课业是指教师根据课程计划中的学习情境结合职业要求设计的,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一般包括题目、背景材料、项目任务和评价标准四部分。[1]课业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 还要对学生在管理与发展自我、与人共事相处、交流联系、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运用数字技术、运用设备与软件、创新与设计等7个领域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2]因此,课业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课业设计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利用资源、应用知识、创新思维、协调管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真实体现的过程。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引入课业设计方案,并结合课程要求和专业特点设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对典型患者的情境、任务与角色、护理实施方案等综合设计任务,将有效提高护生综合护理能力,为高职护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以下就高职护理课业设计实施方案作简单介绍。

二、高职护理专业课业设计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教学模式是3.5+1+0.5,即3.5年在校学习、1年临床实习、最后0.5年回校复习迎接毕业考试及执业资格双证考试。课业设计实施主要针对3.5年内在校学习的学生。

(二)实施方法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入学第一年学习科目主要为语文、数学、化学、英语等文化课程,第二年是解剖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第3年及以后主要是内、外、妇、儿、护理学基础等。近几年来,为了增加课程学习的职业导向性,笔者所在学校实施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分级临床实践(认知实践、集中见习、课间见习、临床实践等)教学。因而,可以将课业设计作为项目任务渗透在学生的分级临床实践过程中,依据各阶段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形成分层、系列、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课业设计和评价方案,让学生在完成课业设计过程中,学会知识的应用,增加解决实际问题、判断思维、团队合作与沟通以及自我管理发展和职业涵养等综合能力。

(三)分层课业设计的内容、要求与完成方法

1.内容。课业设计首先要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中的情境来设计,情境设立应紧密结合护理职业问题,围绕医患关系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强调对于不同年级学生的适用性基础上,突出设计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每个课业设计可以设置2—3个能力任务。其中,一年级开设的课程中主要包括语文、德育、数学等文化课程,课业任务则主要定位于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书写能力、数字技术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二年级及以上课程涉及基础、专业等课程,所设定的课业任务则在前期基础上依据所学课程逐步增加操作仪器及设备能力、判断及分析能力、解决护理问题能力、知识应用及护理指导等能力任务。这样分层设计,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能力层次上的不同要求,可增加课业设计的可行性。

2.要求。课业内容设计要求如下:(1)明确项目任务。通过设计情景案例来设置项目任务,如结合数学中排列组合等内容设计情境,让学生完成护士值班表安排、人员组织及管理等任务来实现知识应用,并提高人际沟通等能力,最终完成课业任务。(2)明确相关通用能力标准。(3)统一设计格式。即扉页—情景案例—项目任务—项目设计—必要的学习资源—课程知识应用情况—项目实施途径与过程—此课业达到的能力结果—总结与反思—评价。

3.完成方法。“课业”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其过程包括前期准备、构思,资料收集,可利用资源汇总(包括可利用的网络、软件、摄像设备、社区或社会资源、相关医学设备资源等),由课业完成小组共同完成;课业负责人对设计过程进行分工、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发挥每一位组员的积极性,小组成员依据项目要求,发扬团队精神,发挥创新思维和评判性思维潜力,解决问题,达成任务,并不断听取教师或带教教师建议、完善设计过程;小组合作完成课业任务后,选派一名代表以PPT形式演示作品的创意,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等评出最佳作品进行班级展示。每学期或每门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安排2—3次课业,每次课业包含4—8项知识点或技能。根据各年级课程学习不同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分级实践过程,对应所学课程,布置相应的课业任务,并要求学生必须如期完成。其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四)结果与评价

课业设计强调学生能力展示的过程性要求,结果可有视频、录像、PPT、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院校合作性评价等开放式评价模式,评价学生对相关课业任务的完成情况,使学生在团队合作、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资源充分应用等多种途径下充分应用知识。课业设计评价项目见表1。

课业设计是对既往护生能力培养和评价途径的一种拓展和补充,课业与“作业”不同之处在于:课业有明确的项目任务、有一定的设计格式(扉页、情景、任务与角色、通过本次课业要求达到的能力结果)、多样化的佐证资料(能证明课业完成过程的证据资料,如视频、录像、PPT等)、多样化完成形式(独立完成、团队合作完成)、开放式评价模式等。因此,课业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客观反映学生的护理能力水平。将课业设计作为学生能力展示形式,能使学生在参与中实现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对接和知识与技能的融合。[3]课业设计过程体现了学生团队合作、知识广泛应用、多样化创作形式呈现、灵活化资源应用、理论结合实践等特点。此外,将分层课业设计贯穿在分级临床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期间(1—2周)完成课业任务,既能使临床实践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并充分利用社会或社区资源,完成课业任务。由于课业设计方案适用于护理专业的各个学习阶段,因此课业设计可作为高职护理能力培养和能力评价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护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提升护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何美贤.BTEC-HND课业的模式及其特点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蒋洪甫,赵雄伟,季准,马波,严学仕.英国BTEC课程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3]谢祥项,吴珏.课业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的方法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1).

Research on the Hierarchical Lesson 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Specialty

YU Yao-hua

(Nantong Tichen Health School, Nantong 226007, Jiangsu province)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学习成绩;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30-04

考试成绩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指标,直接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学生考试成绩数据,这些数据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通过对大量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合理地评价教学质量,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定,也能辅助管理者做出决策、优化教学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也随之不断变化,入学新生高考成绩逐步下降已成为普遍现象。此外,随着相关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护理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我院自2005年起在护理专业实行了文理生兼招和男女生兼招。为探索生源类别、性别及入学成绩的变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同时从数据分析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本院2010、2011、2012三届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各门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招生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资料和方法

资料 选择我院护理专业2010届毕业生704人(其中文科生370人,理科生334人,男生40人,女生664人)、2011届毕业生875人(其中文科生450人,理科生425人,男生39人,女生836人)、2012届毕业生821人(其中文科生486人,理科生335人,男生,32人,女生789人)。毕业生均为文理混合编班,在相同条件下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考试。选取语文、英语、信息技术、护理应用解剖学、护理应用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护理心理学、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健康评估、卫生保健、药物学、精神科护理、老年护理、母婴护理、中医护理、成人护理、儿童护理、现场急救及重症监护等20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为研究对象。考试各环节严格执行学院及国家考试管理的各项规则。

方法 (1)分别比较。分析文科和理科生源、男女毕业生的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用spssl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对两组均值作独立样本t检验。(2)比较。分析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用spssl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分别作双变量相关分析;分析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成绩,用spssl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成绩分别作双变量相关分析。(3)用spssl9.0 统计软件对2011届毕业生的20门课程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分析距离,在相似中选择余弦产生关系表格,再对其进行多维度展开分析,得到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图。

结论

文理科生源毕业生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 文科和理科生源的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在文理科生源的两组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及20门课程成绩中,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及13门课程成绩三届毕业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门课程成绩两届毕业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2门课程成绩一届毕业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英语、护理心理学、精神科护理、老年护理课程文科生源毕业生成绩好于理科生源学生,信息技术、生物化学、护理应用生理学课程理科生源毕业生成绩好于文科生源学生。

男女毕业生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 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的比较如下页表2所示。由下页表2可见,三届毕业生中男女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及20门课程成绩除2012届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除2010届毕业生信息技术课程成绩男生好于女生外,其他所有的成绩皆为女生好于男生。

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的双变量相关分析的相关系数如下页表3所示。由下页表3可见,入学高考成绩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成绩显著相关,与绝大部分课程成绩显著相关,仅与语文、信息技术两门课程不相关。

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各门课程的相关性分析 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各门课程成绩的双变量相关分析的相关系数如下页表4所示。由下页表4可见,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的绝大部分课程成绩显著相关,仅与信息技术课程成绩不相关。

毕业生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对毕业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和多维度展开分析后得到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

讨论

文理科生源毕业生在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侧重点不同,一般而言,文科学生对物理、化学类的知识相对欠缺,理科学生文史类和管理类的知识则不足。我院自2005年起在护理专业实行文理兼招,到目前为止,三届毕业生的在校学习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的结果表明,文理科生源毕业生大部分课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毕业前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仅在英语、信息技术、生物化学等早期课程及护理心理学、精神科护理、老年护理等少数课程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说明在总体上文理兼招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并无明显影响。

长期以来,女性在护理专业领域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男护士的需求不断增多,我院自2005年起在高职护理专业开始招收男生。三届毕业生中男女生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的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在校学习课程成绩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成绩上男女生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入学成绩、入校后的学习主动性、男生作为少数群体在班级中的性别压迫感等都有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

一直以来,生源质量被认为是人才培养质量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成绩的比较也印证了这一点。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成绩显著相关,与在校学习的绝大部分课程成绩显著相关。但需要指出的是,我院三届毕业生都顺利通过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了执业资格,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都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通过对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各门课程成绩的相关分析以及毕业生在校学习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做出评估。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的绝大部分课程成绩显著相关,充分说明了现有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图也有助于我们理清课程之间关系的相对紧密程度,从而可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刚,薛彩霞.高职教育中成绩分析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1(15):434.

[2]李凯军,冯修猛,闫实.成绩分析及其对教学管理的指导作用[J].医学综述,2009(16):2552-2554.

[3]李琳,徐雨明,孙士兵.数据挖掘在教学质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86-88.

[4]罗添荣,顾江,杨棉华.汕大医学院新教学模式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2-64.

[5]苏银利,吴元清,张广宁,等.影响学生护士执业考试成绩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0(4):178-180.

[6]王娟,王心旺,雷毅雄.不同专业医学统计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2(7):503-505.

第7篇

Abstract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s the focus of mo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school, vocation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needed to achieve the aims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needs of students, but also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oday'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particularly tense situation,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s more important. It permeates from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industry requirements, students self-education capac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views. In this paper, the import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specific embodiments start on.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各类职业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其实质就是社会生活对人们的一种职业要求。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只适用于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只能在被职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护士职业道德是在一般职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岗位对人类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病人与护士、集体与护士,以及社会与护士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作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其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是目前学生必备的素质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1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直接影响医疗质量

护理专业学生从在学校学习到医院实习这个整体阶段,是由学生转变为护士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将经历由理性到感性,有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对起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管理护理专业学生的全方面成长,从多个角度在心理素质和行为操守方面顺利完成一个职业角色的转变。从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成熟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进而指导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实践。

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主,大多数在县市级以上单位就业。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护士职业,在医务人员中占的比例最大,而且有很大的工作量,涉及面广,较强的专业性。病人从进入医院到治疗好后出院所需的各种治疗大约90%都是由护士配合医生执行完成。护士道德修养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所在医院的医疗作风。这就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不断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护理工作,端正学习态度,才能提升护理技能,全身心为病人服务,从而提高到医疗质量。

1.2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

现阶段,医患关系尤为紧张。特别是在县市级医院,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级别高一些的医院,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而且要求护士的亲和力。患者在患病就医住院期间,感情比较敏感脆弱,希望能尽快得到治疗,且想得到服务优良的诊治服务。这期间,护士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们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着想,充当其家人,态度亲切和蔼、语言充满关爱,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病情,积极配合治疗,自觉行动,营造和谐的、融洽的医患关系。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医学事业是神圣而崇高的,一旦选择从事医疗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根据某医院对日常投诉的问题统计后发现:医院的服务问题占80%以上;而对医疗费用、医疗技术等问题,不足总投诉的20%。由此可见,产生医患纠纷的根本原因在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态度、沟通等方面。为更好地让学生知道胜任工作的前提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校期间,就必须重视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2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我院,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教学。对五年高职的学生,此课程教学多安排在入学第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岁,授课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

五年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有的甚至还不真正了解其专业特点,以后从事的工作性质等。德育教师虽然有较为丰富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但对护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在认识上尚有欠缺,不如医学专业教师理解医疗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因此,德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会令学生反感、厌恶甚至排斥,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现阶段,职业道德教育多为课堂教学的模式,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本上怎么说,老师就怎么讲,大部分学生,很少亲身实践。而对三年制的大专生,年龄均已18岁,没有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在其他护理人文教育中涉及而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课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书面考试为主。一张普通的试卷、一个分数就考核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果。学生以为只要是考试及格了,就说明其已具有职业道德,就符合作为护士的要求了,却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真正的意义。

3 提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3.1 加强职业道德课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某些高等职业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归在思政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不适应现在的职业道德工作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不够专业,任课教师中大多由政治课教师兼任;相比专业基础和技术课程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参加实践机会少,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多;缺乏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学时较多的五年高职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职业道德课程的单独开设,就是为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而此课程归到思政部,客观上看,职业道德教育仅仅是职业道德课任课教师的职责,其他基础课、专业课教师、行政教辅和管理人员似乎都不在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之内。事实上,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思政老师的职责,更需要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紧密配合,更受环境的影响。教师也有职业道德,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观,在给学生讲授职业道德理论的时候,更应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教师是怎样教书育人,从而让学生也明白自己将来的职业道德,让受教育者从心底接受道德教育。

3.2 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专业课教师在其学习期间,到医院实习过,对医务工作有一定的了解,更应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在平时的授课中,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有针对性地涉入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在专业技能培训时,严格要求学生在技术上要做到精益求精,科学作风要严谨,爱岗敬业。例如:在训练学生无菌操作时,先要给学生讲明为什么要有无菌操作,操作不当会带来哪些严重的结果,再细致地讲解、示范无菌操作过程,对学生操作严格要求,同时强调在操作中的严谨态度和关爱保护患者的观念,这样在学生进入真正的工作岗位后才能更好地操作,具有责任心。每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不相同,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就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授课内容巧妙安排,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使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从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堂到临床实习的整个过程都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3.3 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课程文化;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郭丽(1983-),女,山东荷泽人,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36-0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课程文化作为高职护理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临床护理文化对接,其建设必须有针对性、创新性。高职护理院校课程建设不能仅仅注重课程内容,还应体现文化的元素,做好课程的文化建设才是提高高职护理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衡量高职护理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课程文化的内涵与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一)课程文化的内涵

课程文化中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核心,物质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制度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发展规范[1]。课程上升到课程文化至少需要5个条件:即要有正确的价值和理念、要有完整的体系和整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序列、要有相应的教材和教案、要有有效的实施和评价[2]。

(二)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当今临床护理工作的复杂性、病人性情变化的无常性和医患关系的紧张等,迫使临床急需大量会沟通、能操作、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高端专门型护理人才。课程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护生感受护理人文情怀最直接最前沿的媒介,也是个人素质与职业素养进行碰撞、学习、融合、内化的桥梁和平台。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文化建设即是通过实用性、实践化文化实践形式,达到核心价值观、护理职业观的传承,通过制度或措施得以保障其发展。对于人的基本素质、对于社会人的优秀美德、对于护士的职业素养等理念、价值的传承永远是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文化的灵魂和前提,也是核心和基础。

二、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护理院校课程的文化功用不是很明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职课程“重技能、轻文化”,简单地认为“课程文化”就等于“文化课程”;二是片面地把文化课和思想政治课想当然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三是专业人文课程开始得到重视,但过于形式主义,简单地认为开设如护理心理、护理伦理等课程就等于护理专业人文素养的全部,忽视了课程之间的关系、作用、课程形式和教学活动实践等内涵建设;四是没有重视全部的课程,只是“文化课程”和“护理人文类课程”的各自“圈地自萌”和“孤军奋战”;五是缺乏课程文化建设的体系。

三、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把握“三个结合”原则

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文化建设应该把握“三个结合原则,”即结合职业教育特色、护理专业特点、与临床护理文化的对接点进行文化建设[3]。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紧密相连的一种教育,结合产业和专业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所在。作为护理专业,其核心是照顾,实质是服务,这种服务是在科学护理知识和娴熟护理技能的基础上为病人进行的身心护理,以达到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的目的。尤其是现阶段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健康”,这也就要求当代的护士必须有足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进行全方面的深层次护理,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文化护理便是护理的“高技能”所在。高职护理文化建设还要与临床护理文化对接,文化对接是“校企合作”深层次领域,此对接一方面是对护理校园文化的激励和渗透,另一方面是对临床护理文化的辐射和促进。

(二)从“一个原则、两个角度、三个层次”确立高职护理课程文化结构体系

1.“一个原则”是指针对高职护生的文化认知特点进行针对性建设。国民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普遍都有这样的认知,本科生、研究生才真正是“象牙塔”的主人,高职生不过是过客或是旁听生或是差生。不光普通民众这样认为,连高职生自己也这样认为,甚至产生深深的自卑感,但基于90后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标榜,又处于容易被误解但又极度渴望被认同的敏感矛盾中,这样的社会认知现状也直接折射到文化认知中,直接导致目前高职学生,尤其是从事关怀和照顾的护理行业的高职护生们其文化认知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其内心认同文化的“光环”和“神圣”,但基于社会对于他们的片面认知和自己的束手无策,使得他们内心认为自身打上文化的烙印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二是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他们找到了宣泄这种矛盾的出口,但基于社会文化的多元性、繁杂性又使得他们文化认知迷茫和盲从;三是在这种混沌的状态下而对于选择护理专业的高职学生们来说更是显得无所适从,因为护理本身就是一个照顾、服务的行业,而且是用真心、爱心、耐心对病人进行身心综合护理的过程,必须有着饱满的文化情怀和扎实的文化关怀能力才能真正胜任这个工作,所以很多高职护生们几乎就是“赶鸭子上架”;四是虽然高职护生们在文化认知和文化撞击中产生迷茫和失衡,但他们却有着感受时代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炽热性、探索求知的积极性、追求目标理想的执着性。这又让高职护理文化建设看到了曙光。

因此高职护理课程文化应结合学生们的文化认知特点,首先让文化接接底气,高职护生能触手可及,然后唤起高职护生内心关于文化的渴求,其次发挥好高职护生文化认知中的优点,借助其优势进行建设。最后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实践,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要让高职护生们有精神支柱是关键。

2.“两个角度”是指从个体的文化功效和群体的文化功效两个角度去建设。文化对一个人来说,包括一个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对于每个高职护生,我们既需要传授个人的知识,同时还要要渗透到能力培养中,用道德和法律来约束,用信仰去武装,注重艺术性,以便形成习惯。文化对一个群体来说,是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对于高职护生这一群体来说,还要从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方面去重点培养。

3.“三个层次”是指中华传统美德之于基本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社会人,护理职业素养之于职业人。首先,传统美德塑造基本人。包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恭敬有礼、谦虚和气、见义勇为、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修己慎独、敬业尽责、勤奋刻苦、节俭爱物、整洁健身、崇求朴实等等。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每一个护生都应会最基本的传承和践行。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社会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括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及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基本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我国的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4]。高职护理院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育总体规划,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5],尤其是针对学生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教育,并倡导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氛围。再次,护理职业素养打造职业人。包括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爱伤观念、感同身受、体贴关心、安全意识、自尊维护等,护士职业素养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护理职业岗位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护理实际工作中体现的作风和行为习惯[6]。这些职业素养应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中。

(三)通过全面覆盖与各自分工、全程延伸与阶段建设构建高职护理课程文化的四个维度

1.全面覆盖与各自分工。全面覆盖是指课程文化建设应关注全部的课程,不仅仅是文化课。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大体包括四个模块,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人文类课程。其中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类、语言文化课类、基础应用课;专业基础课包括人体结构和功能、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等;核心课程包括基础护理、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等;人文课程包括护理导论、护理管理、护理伦理、护理心理等。承载文化素养的课程不仅仅只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课,应包含全部的课程。因为高职护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就是指护士的职业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两方面,而护士的人文素养包括外在的动态的人文素养,或者叫谈吐,以及内在的静态的职业操守,或者叫职业道德。一个人的动态的人文素养离不开语言课程、文化课程的学习,静态的职业操守需要护理人文类课程进行专业化的训练,而护理人文课程的理论和理念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去实践和验证,所以说课程文化建设“一个都不少”。

各自分工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从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方向方面进行明确分工。一般基础课,尤其是思想政治类、语言文化课两类应重点负责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人文类课程三类课程重点负责护理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同时三类课程分工也不同,其中人文类课程负责护理行业人文素养核心理念的传递,更多的属于理论层面的阐释,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负责护理人文素养的实践形式,属于护理内涵的实践层面的验证。如专业基础课中药理学的慎独、解剖学中严谨和客观、病理学的循证、生理学中微观辩证等,当然专业核心课程是重中之重,是基本人、社会人、职业人三重文化特征在各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尤其是护理职业素养的展现更为突出,特征更为明显。

2.全程延伸与阶段建设。虽然每类课程承载的文化功能不同,但建设还需全程延伸与阶段建设相结合。因为传统的课程开设有一些弊端,或者说在课程安排上有些误区。比如说一门课一般只开一次,而且一门课既然开设一般至少要覆盖完整的一学期,即使课程内容有限。这样课程安排过于形式主义,不够灵活。就课程文化建设来说,有必要进行改良。

一部分课程可以全程延伸,比如负责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的基础课,像思想政治类、语言文化课等可以贯穿于高职护理校内两学年的每学期中,且每学期课程内容应严格划分开,做到三对应:一对应其他类课程的开设进度,二对应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内容,三对应学生的专业认知阶段。比如语文课,第一学期可以重点传播中华民族的孝道、家风、礼仪、涵养等优秀精神,从对应角度来看,因为学生刚入校,对专业认识是懵懂的,对人文认识是肤浅的,可以由浅入深、由广人文到窄职业进行逐步渗透和过渡。第二学期重点传播现实社会中的全民的正能量、和谐文化、雷锋精神、信仰教育等,自然过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传承上来,而且从对应的角度,这一学期正好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人文课的学习阶段,此阶段语文课负责的文化内容正好和专业基础课慎独、严谨和客观、循证、微观辩证等,以及和专业人文课的针对性职业素养的传授相辅相成,达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职业素养的自然过渡,不至于让学生接受职业素养太突兀。而第三学期正好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阶段,为促进学生学习护理的坚定信念,从信仰、心灵成长、社会的适应等方面进行铺垫,成为专业核心课的重要的帮手,而到四学期多开设护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及就业课程,语文课应更多地开展一些与职场有关的话题,如奋斗、创新、务实等精神,为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实习和就业作准备。

而对于专业人文课程等其他课程还是需要分阶段重点建设,这和全程延伸的语言课、思想课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在人文类课程中重点阐述与职业、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核心素质内容,这部分内容要做到精、准、狠,直面现实问题、解决专业关键问题。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要把该课程所承担的文化功能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不喧宾夺主,不顾此失彼,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线,以文化传承为灵活和升华,既不能只讲专业知识忽略人文,也不能过于放大人文的功效,忽略专业知识,显得华而不实。

(四)确定高职护理课程文化建设的重点载体

首先,教材是基础和核心。教材是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的“双代言人”,要想发挥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必须有一套相匹配的和利于文化传承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即是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直接的工具,尤其对于职业学校的课程更应是直接的教育、职业的教育。通过有特色的教材,最大程度契合文化教育。

其次,教学活动是保障和关键。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同时亲身去感受文化的内涵,让所有人都去探索发现,让所有人都会解释和阐述,所有人互帮互助,所有人都会评判对与错,而不是纯粹的说教。

最后,有趣、实效的课外活动是延伸。传授文化不能仅有课堂教学活动,还要开展有趣、实效的课外活动,发展文化传承的“第二课堂”。不能泛泛地开展唱歌、跳舞等文娱晚会,应该更上一个层次或另辟途径,更加契合职业教育。比如感恩教育、各类“微”比赛(微信、微博、微电影、微拍客等)、“护理正能量”展览等等。必要时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护理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护理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等活动[7]。

总而言之,课程文化建设要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高职护生最容易接受的的方式,搭建学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以及感染力。

(五)保障机制使高职护理课程文化持续性发展

1.将文化元素融入课程评价标准中(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考试)。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传递文化。坚持师德为上,将教学中传递文化表现作为教师考核、教学评价的首要内容,并形成长效机制。按教师授课科目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优秀教师给予宣传和奖励,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文化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8]。其次,学生的课程考试要融入文化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科目性质采取不同的考试模式,纯理论课客观题与主观题结合,尤其是主观题考查学生的认知。理论+实践型、实践学时相对少的课程,如护理人文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可以采用试卷和作品两种方式,尤其是作品,既可以是文字设计,也可以是视频等;实践学时相对多的课程,如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课,在实训考核时采用临床情景考核,如护理操作,包括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人文素养、爱伤观念、关怀意识、健康宣教等多指标为一体的评价标准。

2.制定政策和制度将课程文化建设上升学校战略的高度。学校层面要将文化建设,特别是最基本的课程文化上升到学校战略的高度,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教师和学生,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高职护理院校文化教育,形成传统文化育人、护理文化塑造人的爱国、爱自己、爱护理的氛围与精神环境,探索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不断为临床一线输送高素质技能型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炜.高职课程文化的内涵、特色与建设策略[J].职教论坛,2015(20):37-40.

[2]刘菲菲.破译课程文化建设的未来密码[J].未来教育家,2014(1):58-59.

[3]文安华,等.护理院校校园文化与医院护理文化对接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44-145.

[4]温小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互通与哲学契合[J].理论月刊,2013(7):35-38.

[5]肖凤翔,史洪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教育意蕴[J].职教论坛,2015(7):27-28.

[6]陈燕,等.高职护生人文关怀教育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3(23):72-73.

第9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health car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professional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s of the necessity of nurs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construction. Objective analysis and face nurs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construction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college nursing specialty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nurs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moral construction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护理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务经济发展、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培养一线卫生技术护理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要求也对护理工作在服务模式、护理专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护理教育师资队伍成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1 充分认识加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师德是教师职业成长的灵魂,是教师个体赖以生存的力量源泉和主要支撑。美国麦金泰尔主张“德性是人类后天获得的、内蕴于实践活动的各种好的性质、品质、倾向。”教师要忠于教育事业,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做到牢记责任、不辱使命。这与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

(2)加强师德建设,是护生全面成长的需要。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思想的引领者,更是道德情操的示范者,教师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个人品德都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柔性的内在影响。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在道德、学识、人格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帮助护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和专业理想,助其全面成才成长。

(3)加强师德建设,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需要。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中,高职院校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通过内涵建设,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优势,实现高职院校快速健康发展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讲,加强师德建设是逐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只有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才能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一流专业技能人才,才能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4)加强师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需要。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和一个社会群体,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地位注定了其言行、仪表、道德修养对其他公民和及其整个社会的影响。师德也成为了社会道德标杆,加强师德建设也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程。护理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因其特殊的职业性而表现得尤为突出。护理专业教师除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需要。

2 正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由于升格时间不长、工作基础较弱等原因,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护理专业特殊的专业背景也造成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师德问题较为突出。

(1)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绝大多数医学职业院校都是以临床专业为主,护理专业发展得不到足够重视,专业发展上的区别对待使得不少护理专业教师专业思想不够明确,专业进取精神不够坚定。由于我国护理高等教育整体起步较晚,研究生教育开展缓慢,高学历护理专业教师缺乏。因此,护理专业教师整体学历层次较低,工作学业压力较大。同时,护理专业教师目前基本都是女性,性别上的差异也造成不少护理教师因忙于家庭事务而放松了对专业的持续追求。

(2)价值观念不够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独特现实,使得社会公众道德心理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在消极价值观念的诱导下和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蚀下,医疗领域也出现了乱开大处方、过度治疗、收受回扣和红包等不良现象。部分护理专业教师满足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对待本职工作消极应付,奉献精神减退,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做事情更倾向于从个人角度出发,容易成为不良价值观念的接受者、崇尚者和传播者。

(3)学术态度不够端正。目前,科研成绩成为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定岗定级、待遇提升的重要考评依据。一些护理专业教师为了追求科研成果,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抄袭剽窃者有之,弄虚作假者有之,投机取巧者有之,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学术、刻苦钻研的教师越来越少。这种为了利益而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做法败坏了学术风气,也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和道德感召力,失去了为人师表的正面引领作用。

(4)敬业精神还有差距。部分护理专业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没有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缺乏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教学活动中常凌驾于学生之上,没有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主客体互动和互换关系,教育理念落后,知识更新滞后,也缺少教学中的新技巧和方法,教学活动单调乏味,无法有效激发护生的专业激情。

3 充分探究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对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引领。师德是教师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德建设的根本指引。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广大护理专业教师要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勇担重任,以培养德艺双馨护理专业人才为己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个人道德境界,以深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和坦荡的正气去影响护生,真诚的帮助她们提高个人道德品行和职业修养,获得人性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反复的熏陶锤炼内化为思想并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

(2)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制度建设是教学工作稳定有序运转的保证,更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保证师德建设稳步提高,持续发展,必须有健全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保证。通过建立师德教育培养制度、师德约束规范机制、奖励和惩罚制度、日常监督机制等,探索建立符合护理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师德规范,对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工作提出刚性要求,实现师德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鼓励护理专业教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恪守职业道德。笔者所在的南阳医专护理系就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教研室日常教学量化考核表”,从教学文件的完成、教学纪律的遵守、课堂教学的管理和考务工作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量化,并将管理经费与每个教研室的量化结果挂钩。不仅规范了教学秩序,而且也大大调动了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3)专业发展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更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上。师德师风建设应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结合起来,成为职业精神培育和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南阳医专护理系着力培养教师的三种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积极倡导团结协作、务实创新和快乐奉献的工作精神,克服安于现状、“等靠要”的守旧思想,广泛开展了“教师责任”大讨论和人人参与的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组织教学讲座、教师技能培训等,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和敬业意识;建立了护理系教师成长微信群,以正能量引导教师不断进步,成才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护理专业教师进修学习,拓展视野,给教师提供生活方便,尽可能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要求系内专任教师定期到临床医院进行实践锻炼,而且要求新入职的教师到附属医院开展为期一年以上的顶岗工作。为保证锻炼效果,制订了详细的培训方案,而且定期检查,定期考核,最终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教学岗位。此培训机制不仅保证了双师型教师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巩固了校院合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专业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4)和谐文化是师德建设的有力支撑。教师高校文化最直接的创造者和守护者,高职医学院校只有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进取的人文氛围,才能让广大教师全心全意、淡泊名利做学问,形成有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南阳医专植根南阳这片文化沃土,与仲景文化同根同源,“医”脉相承。学校历来十分重视文化的陶冶作用,以“崇仁、厚德、恒志、精术”为校训,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塑造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典型人物,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校园中的雕塑、标语、一草一木等也都体现了传统医学文化的内涵精髓,彰显了时代特点,为师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5)自我加压是师德建设的内在动力。忠于护理事业,热爱护理教育事业,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热情与关爱地对待学生,把全部知识和所学献给护理事业,这是护理教师崇高的美德,也是护理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护理事业将迎来自身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护理专业教师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树立为护理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不断巩固专业思想,强化专业认知,热爱学生,努力学习先进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坚持做到反思慎独,加强自我修养,这是护理专业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在源泉和不竭动力。

第10篇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成就的集中体现,是展示其社会形象的品牌标志,是谋求其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院护理专业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山东省“十百千工程”示范专业。在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凝练办学特色,深化内涵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把护理专业特色办学的实践经验介绍如下: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在原有“融合递进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与多家医院深入合作,探索“院校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体验临床的培养理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1.成立护理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发挥其在护理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增强护理专业实力。

2.建立“院中校”。第一年在校内学习期间,利用校内的仿真环境进行教学,每学期到医院见习一周,到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通过2次学训交替,加深学生对医院环境和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逐步提升生活护理能力。第二年部分班级到医院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由医院的护理技术骨干进行授课,医院为学生提供见习场所,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学生;其余班级在校内仿真环境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每学期到合作医院见习1周,授课任务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通过2次的学训交替,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责任心和职业操守,逐步提升整体护理能力和护理操作技术。第三年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顶岗实习,形成校内仿真环境学习、医院实境见习、顶岗实习的实境育人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充分体现了“院校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逐级提升。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开展护理专业岗位调研,校企双方共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临床护理需求细化专业方向(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军队护理),逐渐达到专业对应岗位的目的。

4.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由护理学院领导、督导委员会、教研室、学生、医院兼职教师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和监督体系,领导、督导、教研室主任不定期对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听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学生每学期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4次网上教学评价,畅通多方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分析总结、评价反馈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通过日常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员座谈、督导听课等措施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形成“预警―纠偏”的教学质量监控循环过程,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5.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体系。制定并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方案》,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成立校友会,通过校友会的活动了解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采取在线调查、电子邮件问卷、电话调查等方法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学生家长等进行多方调查,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

二、课程体系及教学特色

1.创新课程体系。护理学院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了由护理骨干和医疗管理人员参与的调研小组,负责对护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及职业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进行分析调整,以此指导课程建设,对接岗位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和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突出能力培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将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课两个平台,设置专业方向、素质拓展、能力拓展和集中实践教学四大模块。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母婴、儿童、成人、老年等时期)建立了符合认知规律的“渐进型”课程体系。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的项目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教学内容精挑细选,紧跟临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在公共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调研,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课,如《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技术》《军事素养》《灾害医学》。

2.创新职业素质教育。我院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渗透到每门课、每次课中。通过开设《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伦理》《护理礼仪》《护士条例及行为规范》等必修课程来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南丁格尔精神系列活动”“老年护理院义工活动”“5.12护士节活动”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也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仪容仪表、护患交流、职业道德无不渗透在每堂课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诚心换取病人的放心和舒心。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外,多次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与学生深入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等。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继续深入进行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普通高职和对口高职生源的不同,创新分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特色

聘请教育名家及知名医院护理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指导护理专业建设及专业群的建设,参与社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而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优先培养本院护理专业带头人,通过培训学习,吸收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带领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剖析,指导护理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建设,提高其在国内护理业的影响力;重点培养护理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其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校企合作医院中选拔一线优秀技术骨干组成兼职教师资源库,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每年举办2次职教能力培训,平时安排专任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服务。建立兼职教师评价体系,将授课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依据评价结果发放酬金奖励;对新近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教研室负责安排专人进行指导,考核合格者才能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和教研室主任将定期听课,对其教学能力进行监督和指导;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推广教学成果。

四、实训基地建设特色

我们把实训基地打造为仿真的医院环境,依据医院工作实际设置实训项目。充分与医院工作实际相衔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营造医院职业氛围,复制医院文化,培育学生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每年举办护理技能大赛,强化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以赛促学。

五、社会服务特色

支持基层卫生院建设,定期举办医疗讲座和护理基础操作培训。

积极承担社会培训,进行急救、乡村医师、老年护理员、护理心理咨询师等培训任务。承担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任务。帮扶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发展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六、专业文化建设特色

高职教育如果不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就会陷入培养“机器人”的误区!学校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我院每年都会邀请教育家及道德模范进行专题报告。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顺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将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营造医院氛围、创设专业格言、建设专业制度、培育职业情感,打造具有护理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郑焱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及其路径选择刍议[J].职教论坛,2012,(04):80.

第11篇

关键词:执业考试 护理专业 基础医学课程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2010年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1.3评价指标

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凌玉.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6).

[2]汪存友,于嘉元.于惊涛;美国注册护士执业考试合格线设定概况[J].护士进修杂志,2008,(16).

[3]潘晓锋.从护士执业考试谈改进护理专业教学方法[J].广西教育,2008,(9).

[4]陈红,郭兰君.护理职业教学中融入执业考试大纲的尝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7).

[5]吴晓璐.试探资格考试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14).

第12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一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由于教育环境、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阅历的局限性,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在校期间甚至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为了有效地实现自身价值,顺利谋取职业并逐步取得成就,每个人都需要对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路径进行全面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知识、技术与能力等的储备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没有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待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中引起重视。

一、高职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已经被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日程,尤其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而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许多学生尤其是护理系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拿着求职材料不知往哪家单位投是好,参加就业招聘会好像是在“赶集”。多数护生没有“生涯”概念。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也不甚了解。我国有关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34%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在做出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中,2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见,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对成功者是多么重要,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护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二、护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漠。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对职业生涯规划毫无概念的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门普通的课程学习而已,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缺少基本认知。表现在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学生工作部门每学期都布置的要求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敷衍应付,不少学生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交差了事,完全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潜意识里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

(二)学校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目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了教学计划,但仅仅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可谓是一次性的教和学,没有后续的、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教育指导体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人才,不能为学生提供全程的专业性指导。

(三)教学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目前,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参与各种竞赛获奖的优秀职业生涯规划展示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相关理论、类型、步骤,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程序化教学内容。优秀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展示能够参与的学生很少。课堂教学或作品展示,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缺少了个性化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是为规划而规划。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

(一)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医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提升就业指导教学的质量。教学安排方面:将就业指导课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第一学期安排“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业规划指导;第二学期安排“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树立创业意识;第四学期安排“求职过程指导,包括: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收集、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与笔试技巧、心理调适、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工作程序与就业市场、就业权益保护和诚信教育等内容”。

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二)学校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整合各方资源,从各个层面给予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各个学院、系部的学生辅导工作人员也应加入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收集学生的第一手信息,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此外,生涯辅导人员首先应对学生的个人特质及发展需求做个初步的了解,通过采用个性测试量表、资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谈等各种科学化手段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并参照测量结果,结合个人特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特质及环境特征,以实施个性化的生涯辅导。

(三)打造一支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涯辅导师资队伍,提升学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要安排责任心强、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强且有学生工作经验的教师从事就业服务工作,注意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有利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有利于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四)丰富授课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对学生集体或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定期为大学生做讲座,扩展学生及教师的视野,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激励学生树立合理实际的职业目标。除了一般理论的讲授外,授课形式也需要改变传统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为主要形式,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某些就职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产生生涯规划的强烈愿望。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生涯辅导教育活动,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为踏上工作岗位早做准备。

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建设就业信息平台,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第一途径是学校创建就业信息网,由学校就业部门及时地将就业信息到就业信息网上,让学生能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第二途径是各班级建立班级QQ群或飞信平台,辅导员(班主任)将与本班学生相关的就业信息及时地到班级QQ群或飞信平台,以提高毕业生使用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就业信息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