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时间:2022-09-11 16:2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第1篇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大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加之长期受教师“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对于教师过分依赖,甚至还有认为教师课堂上讲的才是需要学习的,其他的都不重要。由于过分依赖教师,学生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完成知识的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丧失。

二、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融入生活元素,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找寻语文元素,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贴近生活实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生活中的语文资源随处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生动的语文元素,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巧用现代设备,打造情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现代化设备,可以使教学内容由静变动。电教媒体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等特点,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可以化文为图,巧解难点,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也会“迎图而解”。

3.实施分层教学,打造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分层教学,包括:

(1)分层备课,即教师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堂预案。

(2)分层提问,为了能够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意识地从不同层次进行课堂提问。

(3)分层练习,就是在同一个班级里,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设计练习题,组织学生练习。

(4)分层考核,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考核标准,打消学生“不愿考”的疑虑。

4.培养良好习惯,打造自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第2篇

“主母语根脉,工具人文同题;阅天下精粹,民族世界共读。”这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士文为育才小学语文“1+2”主题阅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撰写的联语。联语上下句首尾连接,恰好是“主题阅读”四字。何为主题?立足母语根基,思接千载,融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如何阅读?遍览锦绣文章,视通万里,悟民族的、世界的文化精髓。

一、 阅读课改探新路,梢头独占一枝春——“主题阅读”的真义

“主题阅读”,即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阅读、感悟多个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

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积累语言和知识,更在于打下“精神的底子”。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都不约而同聚焦于阅读方式的转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如美国教育部曾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在我国,一些学校、教师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广东深圳黄田小学“新语文主题阅读”,山东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在这种背景下,育才小学提出“主题阅读”主张,意在探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纷繁复杂的“万物”发现“道”。语文的“万物”是什么?是“文本”。语文的“道”是什么?是“主题”。“主题”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主题阅读”追寻的不仅仅是“万物(文本)”,也不仅仅是“道(主题)”,而是一种“万化归一”的哲学的智慧境界。

二、 抽枝长叶含风露,万朵摇曳蕊初成——“主题阅读”的实施

“一二一”——这是“主题阅读”提出的新要求。

“一”——一个高境界的教学主题。一个高境界的教学主题,既是“文本集成块”——不同文本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的有机整合;也是“师生共振点”——来自师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容易激起师生强烈的共鸣。当学生的兴奋点被“主题”唤醒时,课堂就进入了一种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状态。

“二”——两套高品位的校本教材。主题必须依托于文本。而“一套教材”(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足以承载主题,所以育才教师在“一套教材”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两套读本”:《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这两套读本,为“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范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一”——一个高效益的教学范式。“扩容”呼唤“高效”。课堂的容量从“1”到“1+2”,教师也从“主讲”变身为“导读”。继推出“精读品悟”“略读感悟”两种课型后,育才教师又明晰了“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范式:先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学习“1”——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再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到“2”——《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阅读内容由“点”变成“圆”:以主题为圆心,以文本为半径的圆。

案例1: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是“心中有祖国”。“1”指的是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精读品悟篇目:《我们爱你啊,中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略读感悟篇目:《郑成功》《古诗两首》。“2”指的是拓展阅读的四篇现代美文和要求背诵的四篇古代诗文。现代美文阅读篇目:《中国魂》《可爱的中国(节选)》《炉中煤》《祖国啊,我的祖国》;古代诗文诵读篇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题临安邸》《泊秦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 漫撒清香风送远,朵朵花开溢芬芳——“主题阅读”的成果

“主题阅读”为什么清香风送远,朵朵溢芬芳?因为它带给师生的,是“由内而外”的变化!

一是观念的变化。“世界上两件事最难: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这句话从侧面说明改变观念的不易。语文课堂存在“少慢差费”的教学现象,根本问题还在于语文教师没有从课程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没能让自己成为课程(教材)的重构者、践行者、创造者。“1+2”主题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摩、教学设计、编写教材、教学研讨等活动,从课程(教材)的“奴隶”升格为课程(教材)的“主人”。

二是课堂的变化。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课堂“容量少、讲解多、提问多、练习多”的问题。自从推出“主题阅读”,课堂上听到更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是学生默读思考的沉浸,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丰富的课堂阅读量,有阅读方法的习得,有语言素养的提升,有丰满人格的塑造。

案例2:

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寒冬已至,瞧——(配乐、出示雪景图)看到这样的雪景,你眼前立即浮现出了什么诗句?我们来赛一赛描写雪的诗词。

生1:《夜雪》 唐·白居易

生2:《江雪》 唐·柳宗元

生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生4:《雪》 唐·罗隐

生5:《沁园春·雪》

虽然吟咏的是“雪”,可课堂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新时代新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迫切需要迎来一场新的教学改革以满足学生、社会进步的需要。随着我国近几年来新课改的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时代教育的焦点和核心,传统教育的固有弊端被打破,响应新课改的时代号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逐步走向自由化、开放化和活跃化。由于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改革观念贯彻得不够透彻,导致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花了大力气却收效甚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师没有把握好新课改阅读教学的实质所导致的。

一、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以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为基础的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核心,从上世纪末到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结果,有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学教师也发表了众多与之有关的教学论文,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运用原则、内涵、标准、内容、评价等都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吸收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分析体系。但是随着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其有效性的分析往往脱离实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现状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目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前提条件;(2)构建内容充实,知识架构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体系是关键;(3)在课堂教学中要狠抓落实课堂训练是必要的检验手段;(4)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产生根本性影响。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意义

语文在我国是一门关乎学生心灵精神的学科,其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其文化精神活跃,给学生的世界观和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成才意义十分深远。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丰富精神内涵的积淀,形成良好的国文功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文学作品有初步的鉴赏能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为了提高其效用,应新课改的要求。

3.推动新课改的深化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人生趣味。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可以响应新课改的要求的同时,助推新课改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中不断深化。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否高效最终要取决于是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没有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就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难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符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体系,让学生充分吸收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知识,拥有基本的语文阅读技巧,能够熟练的掌握阅读方法。

其次,是满足语文的内在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他人的语言表述和感情流露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思想觉悟,为生活得更好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指导。

四、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1.以学生兴趣为引导,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兴趣是做好的导师,也是学生最直接的动力来源,兴趣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个人兴趣,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有意愿、有兴趣将语文阅读教学的知识吸收得更好。因为学生认知局限,缺乏阅读经验,因而教师要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为学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案。

2.教师要尤其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教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应该成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匙,让学生能够面对不同作者、不同语感、不同情境的文学作品。教授可以通过对具体阅读方法的讲授,加深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认识,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阅读方法,不至于走弯路、走冤枉路,提升学生阅读的效率。

3.开发学生智力,导之以情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质量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作业负担过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小学语文作业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老师不顾及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具体情况,也不管部分学生是否能接受设计的作业量和作业难度,设计语文作业时一律是相同的作业量和作业要求,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使学生做的无用功多却很多。

2.机械地重复抄写作业比较多,老师设计作业时,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抄写课堂上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简单知识、生词、优美语句、重点段落等,使大量的作业,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质量没有多大的帮助,不仅浪费时间,还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3.老师对学生进行课文生词读写训练时,随意性比较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把对课文及生词的读写训练纳入到语文作业中来,而是在教材进行到一段落的时候,突然抽查学生读写训练,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作业准备,技能上缺乏积累,因此,对老师的突然袭击只能报以应付的态度,没有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的方向

1.语文作业要适量

语文是小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想要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技能,就需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长期的积累和消化。因此,老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要注意作业量,不能因为急于提升学生的成绩,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加大学生的作业量,老师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高效率的完成作业,而不是以大量的作业使学生盲目应对,甚至造成学生出现抄袭、让别人作业等现象,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行为。

2.语文作业趣味化

由于小学生处于玩心比较重的年龄阶段,再加上语文作业的形式过于呆板,内容比较枯燥,趣味性不高,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紧跟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的语文作业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泼水节》这篇课文,老师可以举行以这篇文章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活动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述场面并写出感想,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兴趣大幅度提升。

3.语文作业要开放性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开放性强是语文显著的特点之一,在语文作业设计时,应将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使课内和课外的教育资源相融合,老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不仅要结合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做到与社会息息相关,此外,老师还应充分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语文教学论文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语文作业,供学生选择,使语文作业不但开放,且丰富灵活。

三、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升语文质量的策略

1.多元化学习策略

老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根据学生对学习掌握的不同程度,进行多元化设计,帮助学生从课本走向现实,开阔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传统教学和作业模式的局限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和需求,使作业设计具备个性化和丰富化等多元化特点。

2.营造趣味性策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或者过于被动的学习状况,语文学习的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因此,兴趣才是学生完成作业,最有效的方法,老师在作业设计中一定要借助多种感官共同融合的作业。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中,老师可以用手机或者录音机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然后提问学生小时候都在干什么,或者他们童年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然后学生们就会交头接耳的讨论起来,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把生活中的小细节带到语文课堂中,在生活点滴中提炼美感,情境结合,在学生头脑风暴的时候,让学生写出他们的童年趣事,使学生在实践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作业,启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3.强化探究性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倡导学生探究发现、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老师在作业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把教材中动人场景,或漂亮的风景,通过自己的想象画下来,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描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意识,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质量。

第5篇

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有效预习

要想预习更有效,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比较弱,教师应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策略。这些预习策略,要求尽量细化,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多问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课前预习,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新知识的重、难点和疑点,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和发问。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会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一定会集中,收获也一定比较大,这就是成功学习的奥妙之一。学生可从以下方面质疑。

1.从文章课题质疑,可以探索文章的中心和思路。如《山中访友》一文,课题就很耐人寻味,可引导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要以此为题?它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帮助?

2.从中心句着手质疑,可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索溪峪的“野”》,最后一句“人们,在这山中返璞归真了”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就应该引导他们在此处质疑,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描写精彩处质疑,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如《草原》一文的第一段,描写了初见草原的美景。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抓住了什么特征,才把草原写得那么美?进而培养学生欣赏文本的能力。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多写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而且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除摘抄值得积累的词句外,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也是很有必要的。

1.摘词句。俗话说“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抄好词佳句,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朗读更好。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要求学生在预习本上摘抄。

2.写批注。例如,给不会读的字标上拼音,在不理解的词旁写上注释,给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记号作标记,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三、应注重题材差异的预习方式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的体裁有很多,对于不同的体裁应该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那些具有文质兼美、体裁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所引导的预习手段也略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可以选择精度课文,有些则是选择略读课文,这样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目标的设计时,要注重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杜绝一切形式主义的发生。一般来说,体裁的不同决定着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目标就有所不同。比如,在学习诗词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提前对诗词的每一句都要理解和领悟。又如,在学习小说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而散文的学习又有不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脉络进行了解,仔细分析作者情感上的把控。还有很多其他的体裁形式,比如童话、寓言故事、说明文以及议论文等等,这些都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不同的体裁,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学生要想学好小学语文,预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预习是学生首先接触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发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中找出答案,没有有效的预习先行,高效的课堂只能是一句空话,犹如缘木求鱼。这也许是一个不可不信服的道理。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这样才能让学生高效地预习。

第6篇

学习和写作增加了她的底蕴

1995年7月,xx老师从永顺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保靖县中心小学任教,从此踏上了教育征程。她工作积极负责,为人热情亲切,赢得了学生的爱戴,领导同事的赞扬,很快成了语文教学骨干。然而,潜存于思想深处的那份紧迫感、危机感却不时地撞击着她的思维。“要做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给了她启示。于是,xx老师走上了充实而又繁忙的自学之路。这期间,繁重的毕业班教学工作、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女儿的哭声,都没有使她退缩,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她先后取得了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给自己筑就了坚实的基本功。

她非常珍惜各种学习机会。学校每次派她外出学习培训,她总是提前作好各种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培训中。在参加州级骨干教师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及州级学科带头人培训过程中,她均被评为“优秀学员”;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过程中,她被县教科所聘为班主任,为大家进行专题讲座,她深入浅出的讲解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她参加后备干部培训、通讯员培训,成绩全部是优秀。每次学习培训回来,她都会主动要求学校给她布置任务,因为学得认真,学得踏实,不论是为老师们举行讲座还是上示范课,她都能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她没有什么不良嗜好,闲暇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和写作上。《新概念新闻学》、《通讯写作》、《唐诗宋词导读》、“四大名着”等是她假期的必读书籍。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她尝试进行新闻写作,宣传保靖教育,她撰写的《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教育园地,吐露芬芳》、《青春的风采》等多篇人物通讯及散文《永远的牵挂》、《童年·风筝》先后在《团结报》上发表,另有20余篇新闻作品在《湖南日报》、《湘西教育网》、《湘西电视台》等报刊媒体发表。

“学习是生命的邀约,人不学就是一种损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没有不学习不动笔的理由。”xx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抓住一切机会,克服一切困难,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努力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

打造高效课堂是她不懈的追求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把80%的工夫用到了不必教的地方。”xx老师认为,有些浅显的问题,学生读过课文就能解决,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讲解。在小语界,老师们公认阅读和写作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人敢于砍掉一半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读和写。

xx老师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她率先推行一种被称为“211”的教学模式。就是将一节课40分钟分成三部分:前20分钟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随后10分钟让学生拓展阅读相关文章,要求学生快速阅读,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最后10分钟是写作环节,让学生尽量运用学到的方法尝试写片段。

xx老师举例说:多年来,老师们教《将相和》,都是从一开始就提问,渑池会上,廉颇怎么样?学生回答……接着,老师又问蔺相如怎么样,秦王怎么样?从头问到尾。看起来师生之间是有互动的,结果是学生一无所得。她按照“211”模式去教这一课,抓住《将相和》的重点是通过外貌和动作来反映人物性格。前20分钟的教学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去体会人物性格,随后10分钟拓展阅读都是关于人物的短文,最后10分钟的写作环节,让学生描写自己的同学,要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来反映性格。这样的课堂效率能不高吗?

xx老师对语文教学充满激情。每次上新课前,她总是自己先把课文读好,读得正确、流畅、有感情,读得绘声绘色。她认为这很重要,因为课文对于孩子来说是枯燥的,当老师把课文读出情感的时候,孩子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就爱听讲,就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教《心中的丰碑》,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教学之中,为学生示范朗读课文,有时激昂,有时低沉,孩子们听着听着就投入了情感,有的甚至感动地落泪。再如教《竹石》时,她把郑板桥辞官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孩子听了也深深地被郑板桥所感动,她再满怀感情地诵读诗句,孩子们学习的热情高涨。她就是这样,用心打造扎实而高效的语文课堂,她的课堂成了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xx老师深知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为此,她针对不同的语文知识板块,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每周“循环放映”;重视积累——课外阅读每日必须,读书笔记天天都写;阅读训练——从方法到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

由于教学方法得当,她虽然身兼学校办公室副主任、计划生育专干等多个职务,工作繁忙可想而知,但她所教学生的语文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今年,她任教六(5)班语文学科,毕业考试时班级学生平均分达到89.45分,及格率达98.4%,在学校的平衡班中名列第一。

潜心研究提升了她的科研素养

“不会科研的教师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教书匠。”xx老师不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脚踏实地,而且还是一位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并取得了显着成绩的学者型老师。

从“十五”到“xx”再到“xx”,这期间,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在教育部“十五”规划中央教科所“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她撰写的《不要摁灭创造的火花》、《马儿你可别乱跑》等两篇教学论文、案例均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了教育部“xx”规划课题《有效教学反思模式的研究》,现已结题,课题成果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塑阳光心态,做有效教师》获国家级课题阶段成果一等奖。XX年3月,在刚刚拉开帷幕的教育部“xx”规划课题申报初期,她提前着手,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搜集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将《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疏导研究》作为自己未来两年的重点研究课题,目前该课题已经立项。

付出终有回报时,苦涩的汗水换来了肩上行囊饱满,广博的知识和教育理论开阔了她的视野,为她走向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县小学教师综合文化素质测试中,周水静连续两次夺得语文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她撰写的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观察——思维的眼睛》相继在省级刊物《成才之路》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杂志上发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之我见》、《成功是成功之母》获县级论文一等奖,《诗词教学“五补充”》、《重视感悟》分别获州级论文一等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合作的方法及策略》、《创新作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浅谈如何进行小学习作指导》分别获省级论文二等奖,《添“口”歌》教学设计获国家级论文二等奖。

第7篇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探索,探寻出几个方法,以期能够拓展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出了要求,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以下是本文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的几点认识。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现课程优化整合

    在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融入文本内容提供条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学习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优化整合,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探索应用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的布局安排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增强文本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将文章结构进行详细解剖,甚至连课文中的过渡性语言都要进行详解,然后将文章一分为二,要求学生在其中添加与合作有关的正反事例,并添加开头与结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强了作文写作的科学性。

    三、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呈现开放课堂文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跨学科学习,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也是各个学科课程的共同需求。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语文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就存在相通的领域,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语文和音乐之间的相互渗透,如,借助音乐来进行氛围烘托,渲染学生情感;通过音乐赏析,来释放学生情感;利用流行音乐,实施课堂导入等。尤其是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美妙意境,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充满浓烈思想情感的诗歌时,采取音乐导入可以将学生快速引入诗歌意境;在教学戏曲时,可以与音乐教师达成共识,实现音乐课程和语文课程的资源共享,不但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高效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此外,美术课程中也包含很多可供挖掘的人文因素,加强美术与语文的课程资源整合,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图文并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五、合理运用生活资源,搭建良好的课程平台

    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等资源优势,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组织学生成立报刊社、文学社,并鼓励学生积极踊跃投稿;经常开展优秀文章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出来,以激发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全新体悟等,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为语文教学搭建自主、开放、良好的课程资源平台。

    总之,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优化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品.通向成功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指南:读韩雪屏等主编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2]王少元.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J].宁夏教育科研,2007(03).

第8篇

摘 要: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家长和社会比较关心的话题。语文教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个人修养,而小学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需要全社会的帮助,而不仅仅是家长和学校单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家长;社会

一、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综合技能

小学时期,在学生眼中,教师具有绝对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产生较大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现代社会学生信息接触面较广,信息接收渠道较多。然而有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以满足时代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第一,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多练习基本功,从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等方面提高要求,写一手流利漂亮的字体是任何老师必备的专业基本功,任何时期电脑书写都无法代替教师的书写示范,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手好字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加强研究性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反思与交流,没有思考就没有专业素养的提高,反思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也可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让我们对教学的认识从浅到深,使语文课堂逐步走向高效。第二,要保持与学生的亲密交流,对学生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爱”与“责任”是分不开的,“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爱与责任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学关系互动和谐的保障。第三,要多向专家同行请教,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新颖并且独树一帜,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讲与练的结合,使实用文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结合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授课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贴图补充完整板书,此处的师生互动,也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家长应积极配合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多方面的引导。第一,家长要与孩子一同进步,这样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与父母在同一水平线上,更有学习的热情,孩子在家,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阅读学习,并有耐心地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我们许多家长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关自己的事了。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就请家教。这些做法其实是家长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我读过许多家教方面的文章,凡是有所作为的人大多有良好的家教,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就是由母亲培养的。在我国的城市里,家长都是非常注重家教的,比如我们城区的学校,学生回去的作业家长必须指导检查并签名,如果有错误老师还会打电话给家长。这里我也不是给学校推卸责任,因为我们老师是教一个班,教师只能从整个班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很好地注意到个体。而现在的家长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而且有一定的知识文化,要指导学生,还是有一定能力的。第二,家长要多和老师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语文学习情况,支持全体老师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并与老师商量教育对策,不可放任自流,也不可过于严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量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经常与孩子沟通,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地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并帮助他们改正缺点。第三,家长要根据语文课程进展给孩子配备相应的学习资料,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让孩子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书,如果操之过急,选择的资料过难,就会使让孩子有挫败感。

三、社会应积极配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要给小学语文教学一定的资金扶持,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书店和图书馆要与时俱进,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实质性帮助有奖竞赛活动被公认为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如:我县教育和邮政部门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我的中国梦作文竞赛”活动,该活动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种竞赛模式,为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能,我县第四中学都会举行一个专题讲座,作文竞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专题讲座刺激了学生的情感,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得到了收获。社会的加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要努力让孩子在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孩子是祖国的明天,我们要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对孩子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小学时期是孩子一生的起始阶段,语文知识基础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因此必须引起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9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障碍情景;多种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20-01

在地球成为“地球村“的今天,每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新课改要求加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改变口语交际教学”软“的状况。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任务就越发重要与迫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其实是一项实践性教学。其难点是营造好师生互动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效果。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明确口语交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根据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并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一定的规律。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点方法:

一、创设情境,情感带入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指教师依据小学教学形象性、欣赏性、感悟性等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感人的影像,绘声绘色的表演等交际实践活动,把口语交际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所以,我们备课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参等资源,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的眼睛“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走进学习氛围。

另外,我们要注意在创设交际情境时(尤其低学段),尽可能地要回归生活,更多地谈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心理恐惧,积极地投入到交流中来。

二、精心抛问,鼓励质疑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提问要讲究一个“巧”字,既要掌握提问的时机,又要讲究问题的难易适度;既要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出于积极思考状态,又要寓教于乐。不仅如此,还应努力让学生做到,敢于提出质疑,对于发表独特见解与观点的同学给予大力表扬。这样做,学生内在的潜能更好地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张扬,学习空间也得以开拓。

三、创设“障碍”情境

孩子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的小脑袋中存在着无数的问题,对一切事物充满着新鲜与好奇。创设“障碍”情境,适当的“拔高”问题,他们的思路会更活跃,兴趣会更浓厚,联想会更丰富,表达会更自如、畅快。“障碍”的设置,其实是为小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与组织技巧之路提供了“无障”的保证。

四、学会倾听,乐于互动

在情感态度方面,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认真听别人讲话”,“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方”等要求,其中,重点是要学会倾听,主动学。第二学段进一步提出“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提出“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口语表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的语言活动,就像新课标要求的那样,训练学生尊重说话人,根据说话人的见解,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这是口语表达达到互动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这项最基本的要求,随着我们国家独生子女的增多,更多孩子“自我”意识强烈的趋势下,有了训练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与引导。

五、多种评价,实现目标

口语交际的评价,要把人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上,要为学生口头表达创造性的发展提供时间空间余地。这样,我们的评价不仅仅局限在教师评价,还可以是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互评中,学生理清了思路,总结了规律,发现了不足,掌握了技能。教师也要大胆的把自己的交际内容,放到评价的平台。这样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才是“含金量”十足的实践课。

六、说写结合,提高能力

在学生口头表达成熟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所说写成一段话,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拔高要求。说写有机结合,有效地深化了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双向能力。有时,这也会成为老师的意外收获。

总之,口语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基本的语言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生活中最基本的交际形式,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既要让学生感受语言交际的愉悦和快乐,又要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38-01

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发展是新课改背景之下,值得广大教师关注的话题。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高效发展呢?

一、引入媒体创境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本、图形、图表、语言、音乐、静止的图像、动态的图像有效的结合,将抽象变为形象,超越时空的限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灵活而恰当地引用一些媒体手段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瀑布》《三亚落日》等课文时,可通过展示大量幻灯图片,在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和落日的壮美景色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新课文。以笔者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为例,先通过播放同名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新课教学。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笔者还利用自身的音乐特长,用竖笛为学生的课文朗读伴奏。如此,在课文的学习中引入音乐,可有效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新学习情感的体验。

二、优化语言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艺术,优化课堂语言的表达方式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

(一)语言“留白”。笔者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扬州有一个技艺非凡的说书艺人,当他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并未像张飞那样大声怒吼,而是张口怒目,以手势加以辅助。然而听众却感觉到了如雷贯耳、身临其境的效果。由此笔者不禁想到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停顿留白现象。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实践表明,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语言的停顿能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语言“空白”,从而让学生有一定的咀嚼、回味的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该讲究变化和节奏,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

(一)以情激情。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感情。”实践表明,要引导学生入情,教师必先入情,只有自己深刻感动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在准确把握作品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思想感情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课文中蕴籍的美,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连通学与教的桥梁,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于漪老师在教《,你在哪里》时,真挚动人的情感感染了每一位学生,课堂呈现一片悲咽之声。于老师说:“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有了这样的感情,教课时才‘出得来’,学生自然情不自禁。”此外,我们还可设计恰当的教法,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创造一个适合作品基调的情感氛围,让感情弥漫在课堂之中,融会在学生心田。

三、精心教法设计

教学实践表明,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最佳掌握。因此,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必须着力于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重视教学方案的反复修改,力争凸现创新教学思想,从而实现教法选择的最佳化。且看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的精彩构想:教者将整篇教材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进行处理,采用“板块教学思想”,将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两大部分:(1)读出韵味,读出思考;(2)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其中对于“好好儿活”这一板块教学的构建,又采用层层深入,逐层推进的方法进行教学。层次一: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二: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真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独具匠心。

四、丰富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所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践表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如,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设“欣赏课”、“说说做做课”、“畅想课”、“演讲课”、“做做写写课”、“童话课”等,引导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小品模仿、作业设计、编手抄报等竞赛活动。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进行野炊,远足课外实践等活动。以笔者的教学为例,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开展“踏青”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山坡、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通过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创新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高年级,识字教学,有效性,策略

 

众所周知,由于“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加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确定了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许多老师认为,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识字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学的重点,以至于在课堂教学中淡化了字词教学,致使许多生字词成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拦路虎与绊脚石,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认为,要彻底改变这种不良现象,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潜心探究高年级识字教学规律,努力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师识字教学效率和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一、明确目标,在预习中培养识字能力

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第三学段学生识字的任务和目标,懂得五、六年级还有500字的识字量(占小学阶段识字总量的17%左右);明白高年级的识字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明确高年级识字教学的任务与目标的同时,要积极探寻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

一般说来,学生经过低中年级长期系统的识字训练识字教学,业已掌握许多有效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课文中的许多生字词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解决,教师和学生不应在课堂上为识字花费太多的时间。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在预习中独立识字呢?

首先,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之前,要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他们把读准生字字音、记牢生字字形作为预习的一项硬指标加以落实。同时要对学生在预习中识字的方法作适当的指导,要求他们先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然后根据文中的注音,把生字的音读准;再仔细观察字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字形记住;然后用笔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揣测词语的意思。

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识字任务,可设计以下识字卡,让他们在预习时填写。

学生识字卡

 

课文题目

 

 

生字

读音

字 义

新 词

用生字组词

写 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12篇

【关键词】少教 多学 策略 方法

一、少教多学的意义

“少教多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了新的教育观:教育即人学,是“从儿童出发”的对学生的尊重、发现、认识、接纳、包容;它体现了新的教学观:以“学中心”展开,设计学、服务学;它体现了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少教多学”可以充分体现新的师生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少教多学”可以体现新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少教多学”有利于实现教学重心的三个转变:一是从“师中心”转变到“生 中心”的轨道上来;二是从“教中心”转变到“学中心”的轨道上来;三是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四)、“少教多学”可以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让问题在学生手底下得到解决。可以即解放教师,又解放学生。

(五)、开展“少教多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教学研究,创设高效课堂,使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更加广阔的天地,有利于促进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转化。

二、少教多学国内同类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探讨“少教多学”的学术论文已经多达十余篇,其中王海平发表在《世界之窗》2010年第9期的《新加坡倡导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寇平平《论“少教多学”》以及汪惠迪于2007年9月发表在《现代教育论丛》上的《少教多学和生本教育 》都对“少教多学” 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法、实施效果以及新加坡的教育、政治、地理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解析。

纵观国内的学术研究,大家对“少学多教”普遍持支持态度并且对它的实施前景也表示乐观。但是,在对新加坡实施情况的具析之后,如何将此与中国的具体教育情况进行结合,仍然有待于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双向的探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对理论修改

三、少教多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增强课堂自主预习、合作学习、课外主动阅读的有效性,逐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研究,形成教师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3、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少教多学”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探索并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

4、总结有关“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的研究结论,丰富相关研究的内容,为本乡、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

(二)研究内容:

1、对小学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系统整合,开发出适合各个学段的校本课程,做到教的内容要精练。

2、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体裁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出少教多学的不同教学方式。

3、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做到系统化( 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 集体化(一人主备,本教研组的成员提出优化建议)。

4、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多学产生的作用。

5、探究少教多学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重点:

教师的“教”应该以促进学生独立地“学”为着力点,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进程的有效干预和即是调适,才能通过教师的“少教”促进学生的“多学”,进而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研究难点:

“少教多学”强调教学重心由“教学内容的数量”“向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但这不单是时间长短、数量多少的关系,而是集中体现为各种教学策略的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理论著作、报刊杂志、媒体网络等渠道吸收和借鉴先进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研究和实践以有力的指导。为课题奠定研究实施的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优秀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好的借鉴,为创新自己的课题打好基础。

2、行动研究法。落实行动的细节,充分发挥课题带来的优势,改进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3、教学案例研究法。通过教学案例,边研究边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有所启示,以促进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