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14:1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思想、传统图案都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而正是这支永不枯竭的细流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标志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标志设计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展现了中华的文明特色。
关键词:标志设计;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技术的进步,标志设计也逐渐进入设计的鼎盛时期。
新标志要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创新精神和崭新形势。名牌标志也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和更新,以此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标志是企业经营哲学,生产技术,商品内容的特征,更是消费者心目中企业,品牌的同一物,因此标志设计又具备强而有力的诉求力和说服力。政治经济文化的飞度发展使社会分翻翻复杂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信息的庞杂,是信息传送的手段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标志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标志在设计过程中不仅展现产品自身的特征,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思想、传统图案都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而正是这支永不枯竭的细流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标志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标志设计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展现了中华的文明特色。
例如陈汉民先生设计的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设计以三个古币对应构成一个“人”字形,整体地表达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概念。标志的基本型中间的负形均为“人”字,三个古币也是“人”字形近似性,众多的形形成一种人民的意念。三个古币形成的对应结集形象,体现了银行的概念以及作为中央银行所具有的凝聚力,权威性的基本特征。标志不但融入流入我国民族文化的内涵,而且表现了时代的气息,把传统民族风格和现代银行行业特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视觉的标记性和信息的感受性上具有强烈的识别力和诱导力,是一件富有持久生命力的佳作。该图案装饰效果强烈,并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感,可以说是将传统文化运用得极具现代感的经典之作。我想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吧。
再如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的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奥运会会徽是奥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志。中国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设计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巧妙结合。“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传达和代表三层含义: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印章作为标识主体图案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为主题图案基准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代表着民族与国家,代表着喜庆与祥和。二是作品主体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传递着友好、真诚与热情。三是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强调了以运动员为主体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满动感与活力。这个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赞不绝口,称其“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
还有许多现代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譬如中国红,中国剪纸艺术和传统的手工艺品等等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像奥运会会徽,中国联通的标志,中国银行的标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并且运用。标志的现代化也越来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虽说中国标志设计中蕴含的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师在应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现代设计中,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设计图形也应注重修改,对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更深入的认识和探索,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展现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而设计一个可行的现代中国象征。在标志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现代设计师应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使现代设计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军,黄本亮.标志设计基础[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
关键词:昆曲 传统文化 创新 审美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38-01
一、昆曲新概念《1428》
洙浴着素质教育的东风,东南大学文化艺术素质中心于上学期开设了高雅艺术走进高校之“昆曲走进高校”活动,包括“良辰美景奈何天――昆曲的艺术魅力”、“昆曲的音乐美”、“至美的昆丑”、“21世纪昆曲艺术的回顾与前瞻”、《桃花扇1699》和昆曲新概念《1428》等,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结合当代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当下大事件,以传统昆曲进行演绎的昆曲新概念《1428》。《1428》是一个时间数字,它正是2008年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所发生的时间。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反响是巨大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新世纪昆曲创新的生命之源
古希腊的戏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昆曲被认为世界三大戏剧,但现在仅剩中国的昆曲还活跃在舞台上。尽管如此,昆曲已经成为了古老的“夕阳艺术”,正如“黑格尔美学”中“时代精神”昭示的一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值得骄傲的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国粹被世界承认,中国人的文化自省意识越来越强烈;值得悲哀的是中国文化生态的一再被破坏,使得原本柔弱的昆曲艺术气若游丝,所以只能依靠这种被授予称号的方式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当然,现在昆曲工作者把握住契机,正在努力重新构建当下适合其发展的文化生态,使昆曲艺术由内而外地发挥其社会价值,比如在“昆曲的何去何从”这一讲中,一些著名的学者专家提出将昆曲与文化、民俗、旅游相结合的思路。
总的说来,昆曲的发展路线是遵循了近代思潮发展的“两种路线”,是在没有理清未来如何发展之前,采取了“复古”和“创新”两条路线。现在,复古的昆曲,即传统昆曲,如没有舞台包装过的《长生殿・小宴》、《牡丹亭・寻梦》等,缺乏时代气息的舞美效果、烂熟的情节游离于都市快节奏之外,在完成继承任务的同时限制了昆曲的发展;创新的昆曲,如《1428》等,借助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高科技的支持来表现最新的大事件,表现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近30年来的一种折衷主义。
虽然尚有诸多局限,但出现这样多样化的局面是令人振奋的。首先昆曲自身完成了传统与创新的互补,再者昆曲必将在这一矛盾系统中曲折地探究自己的未来。
创新,范增先生认为:衡量艺术品好坏的标准不应该是“新”,而应该是“好”;很多创新的艺术理念先行,但是没有情感。没有灵魂的艺术自然就不是好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则是艺术创新之源。而昆曲新概念《1428》、多媒体版的《牡丹亭》等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前者是创新中尊重传统,后者是传统中注重创新。这些新创作昆曲和利用现代表现手法、现代技术重新演绎的昆曲遵循了华裔作家白先勇先生提出过的“尊重古典,但是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绝不滥用现代”。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现代艺术由于“”的原因,在后来的1984至20世纪末的十几年完成了西方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难免会有文化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加上中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艺术逐渐被商业化,艺术原本的批判性被削弱。在中国文艺复兴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摸索,但无论如何,既然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就不能割断5000年华夏文明,必须发挥自身文化体系中的特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差异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在思想启蒙运动中,也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以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他们对中国崇尚理性的道德观念甚为推崇,甚至著文主张欧洲各国政府必须以中国为范本。现代学者余秋雨也在《千年一叹》写到:“中国就像是一个两千多岁的老人,今天他还在和众多年轻人一起跑在世界的田径赛场上。”
一、文化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文”的本义是指由各种颜色交错而形成的纹理,后来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化”的本义是生成、造化,指事物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后来引申为教行迁善等意义。“文”与“化”联用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如冬去春来、风雨雷电等。“人文”,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已经具有“以文教化”的思想。西汉以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整词,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总的来看,我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初含义偏向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是一种人文文化,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我们现在常用的文化一词,源于西方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英文写作Culture,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一词比中文“文化”的含义宽泛些,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含义。
“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广义文化涵盖众多的领域,包括认识领域(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领域(道德、法律、信仰)、艺术领域(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领域(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领域(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几乎与人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和文化密切关联。因此,广义文化又叫“大文化”。狭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狭义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因此,狭义文化又称“小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文化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的结构作出不同的分类。例如:从时间角度,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从空间角度,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从不同的社会功用角度,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等;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角度,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等。其中精神文化,又称“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蕴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心态文化又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如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由科学家、作家、学者对社会心理进行归纳、概括、整理,用物化的形态如著作和艺术品把它们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留传后世,如文化典籍,世界性的名著名画等。
文化结构无论如何划分,核心都是价值观念的问题。无论是哲学宗教、科技教育,还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折射出某种价值观念,反映出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心理特征,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最根本就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
三、文化的功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1)整合功用。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2)导向功用。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四、中西文化之差异
当今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交往日益繁多,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关系密切。但是,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环境发展过程中形成各自主要特性,产生了差异。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则和习惯。
(一)文化内涵不同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在处理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它对人进行规劝与约束,束缚人的自由意志及创造精神,轻视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鲜有抗争意识和反叛勇气,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中国人向来以“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人生处世要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言谈举止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提出“和谐来自斗争”,普罗泰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重视私有财产的获取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往往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二)价值取向不同
1.从价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古代把并排者之争叫做“竞”,把对面者之争叫做“争”。后来人们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即比赛着夺取的意思。但在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程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若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在集体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视为集体的成就,集体感到光荣。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不强,存在着一种依赖性。
2.从伦理道德上看,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
3.从行为规范上看,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人权的侵犯,因此,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孔子在《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当成最高准则。儒家强调,不能驱义逐利。由于自古以来主要靠道义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维系社会,而不是靠法律约束,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4.从社会关系上看,西方人平等意识比较强,中国人等级观念比较强。西方的平等意识强调个人竞争之上的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能充分尊重他人。很少人以自己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的贫寒出身为耻,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比较强,“官本位”思想还大有市场,“家长制”、“一言堂”,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正常进行。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身上烙下深深印记的民族文化基因,是记录着中华民族风雨历程的鲜活的心灵史,也是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宝贵的启示录。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说过,如果允许他自由选择时间和国度的话,他希望自己成为公元1世纪的中国人。他不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而且断定“将来统一世界的绝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从上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比较,两者有可借鉴、可融合的方面,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繁荣发展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学林出版社,2000年.
[2]《中国文化概论》,韦政通,岳麓书社,2003年.
[3]《中国文化史导读》,钱穆,商务印书馆,2001年.
[4]《中国文化史》,柳饴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武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角色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令周边的国家普遍地感到惊羡。中国在地区性的事务中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的合作当中。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高度融合,把“中国风”带入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经济的强盛也使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中国的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体细微又超大规模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距离地观察中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推进,由于电影、电视、网络等的传播,中国的武术(功夫)以它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武术成为中国人形象的重要标志。在国外,只要有人知道你是个中国人,就会把你和中国功夫联系在一起。为此,笔者对一些武术方面的知识加以阐述。
一、何为武术
武术简单来说就是技击之术。“武”在汉字解译中,是有“止”和“戈”组成,止戈为武。“术”可以理解为技术或者是一种方法。武术一词,笔者认为其意思在于停止战争,也就是说武术是由战斗而形成的。中国古代先民在战争之后总结格斗与防卫的技术,进行实践演练,同时也加强休养生息和个人的自我修炼,其表现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中国武术的传统套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实战技击中加以提炼并赋予生活理念与哲学思想的智慧的结晶。通过套路的学习和演练,武者可以更好地修炼自己的身心。
武术又是一个集合名词,这一概念的外延包含世界所有格斗技术的流派。例如,中国的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俄罗斯的桑搏,巴西柔术,还包括了现在中国散打、西方的拳击、蒙古的摔跤等,都可以称之为武术。每一武术流派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训练系统,而中国的传统武术更具有它的特殊性和神奇的色彩,它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生活理念都融入贯穿在武术的修炼之中。
二、何为武术套路
武术的套路,就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主,注意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的运动变化规律,符合有起势和收势的徒手与器械的演练形式。
三、何为传统的少林武术
传统的少林武术是将禅学、武学、医学,三者合一而进行修炼。以禅理为做人的基础和指标,以武学为方法而达到坐禅、禅定的境界。而从武学的修练中,渐渐明白自己的心性及身体状况,可以熟知经络、穴位,精通医理,医理精通又可以陶冶禅心武德,从而禅通、武达、医理明。修行自身,济世为怀。少林传统武术特点,来回演练皆可于一线之上。即使是卧牛之地,一样可以原地翻身、跳跃、旋转,而不拘泥于场地。讲求的劲道是轻、灵、粘、滚,由易至繁,返璞归真。技击和防守上出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多以挑、拨、摆、压、挂、撩等动作为主。
四、武术拳法简介
1.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暗含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其桩法以三体式为基础,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2.八卦掌:“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八卦掌以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 扣、顺步法,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合一,步似行云流水。八卦练功者从行步入手,以内功为基,达到正形、通气、懂劲、熟技、明变。以掌为母掌,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实用掌法和套路。
五、何为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国素以“文明礼仪之邦”屹立于世界各国之中;高尔夫在中国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十年,但是熟悉高尔夫的人不难发现,高尔夫的运动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竟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修身之道
中国儒文化,以“修身养性”作为内练功、善自我、提境界的一种行为,倡导“静以修身”、“宁静致远”。因此,中国人养身处世之道,以静为主、戒骄戒躁、隐忍中磨练定力。
修身养性、磨练定力的高尔夫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修行的要求上是相同的。高球运动讲求不气不急、不骄不馁、气定神闲,培养球员平和心态,与传统文化“静以修身”的要求相一致,能满足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修行的要求。
礼仪道义
礼仪,即礼节和仪式,渗透着强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礼始于五帝,大成于周,故中华民族礼仪历史深远,中华民族永久保持了以“礼谦、礼让、谦和”为核心的社会特征。
对着装、球员间礼节的严要求,是高尔夫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深层次看,高尔夫也是以谦和、礼让为本质,与传统文化礼仪的核心是一致的。礼仪是高尔夫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相通的一脉,适应时代礼仪发展需求。
诚信自律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孔子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认为 “民无信不立”。 可见“诚信”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立身处世之本、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
高尔夫文化中的诚信是通过球员打球时的自律来体现,要求球员诚信待已,不守诚信改变球况、虚报成绩会受到“惩罚”,球技得不到提高,形象受到损害。高尔夫球文化通过运动使球员感悟诚信的重要性,培养诚信,自尊自重。时代呼唤诚信,高尔夫通过运动塑造诚信。
公平与平等
关键词: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的、广义的、深层的文化,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群体意识及整个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和灵魂,具有很大的渗透力和凝聚力,是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从层次上看,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物质层文化,行为层文化,制度层文化,精神层文化。本文主要对企业的精神层文化加以论述。
日本是最早用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的国家。利用大和民族的文化形成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因此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获得了飞跃发展,仅用了30多年的实践就成为了在经济上能与欧美相抗衡的大国。
而我国本土企业则更是在其企业文化中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下面以同仁堂为例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必由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
翻开同仁堂的历史,我们立刻可以感受到其浓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其名称――同仁堂――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仁”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古语有云:为仁者安天下、世事如棋局局新、仁者胜乃万古之理、仁者无敌等等。同仁堂以一个“仁”字无敌于中药行业,在百年历史变迁中永葆青春。可以说这以“仁”字就是同仁堂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其他各个方面都是以此为基础加以展开的。
其次,走进位于崇文门的同仁堂办公室,在其一层的同仁堂药店端端正正的挂着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也是同仁堂深厚文化底蕴的表现之一。
同仁堂古训始于康熙四十五年同仁堂编纂的《乐氏世代相传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的“序言”中,几百年来,同仁堂人始终坚持贯彻执行。
这一古训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讲求诚信,只有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才能真正赢得顾客。诚信观念也是中国人一直所推崇的。诚信是中国传统企业的道德核心,是中国古代社会商业经济活动中一项重要经营原则。诚信的本意是真实无妄、重信守诺。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中国历来就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词语来反映诚信观念对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影响。诚信是一个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历史上晋商和徽商都是坚持诚信经营的典范,他们的经营理念和精神至今仍有深刻的影响。在任何时候一个企业都不应该也不能牺牲诚信来获取暂时的利润。同仁堂的诚信经营理念为同仁堂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该古训已成为同仁堂人刻骨铭心的行为准则,将世代传承。
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
同仁堂的企业精神简称为“仁德”精神。上面谈到同仁堂的名称是就讲到,一个“仁”字体现了其企业文化的核心,修仁德自然成为同仁堂人的必修课。“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仁者爱人”、“求人得仁”讲的是一种人的内在的价值观念,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真理正义,同时以博大的胸怀来爱护民众也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而为了达到其中“仁”的境界就必须“修”,而且是内外兼修。同修仁德,对内就要修身养性;对外就要报效国家,“杀身成仁”。同仁堂的仁德精神就是要求同仁堂人做到内外兼修,做人要正直诚信,而作为一个企业就更加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济世养生”是“仁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历代同仁堂人始终以“济世”“养生”为己任,对待求医购药的八方来客一视同仁,坚持以爱国爱人之心,仁药仁术之本,取信于民,造福人类。
“精神”是一个企业行动的指南,而同仁堂人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精神为自己行动的最高标准,时时牢记“医者父母心”,以病人的利益为自己的行为向导,做最好的药,力求把中华民族“中医”理论的精华全部融合在同仁堂国药之中,为弘扬中国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仁堂“济世”的精神也被历代同仁堂继任者牢记并始终贯彻始终。“济世养生”是“仁德”的最高境界,同仁堂始终关注人类健康,关注病人生命。同仁堂成立至今,时刻牢记要为社会做贡献。早在成立之初,每当京师会考,同仁堂向应试举子赠送四季应时药品,而每年冬天,同仁堂都要开粥厂,使那些饥寒交迫的贫民能够勉强糊口,夏天则会发放一些治疗预防中暑的药。直到今时今日同仁堂依然牢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会从企业利润中取出部分用于慈善事业。同仁堂以这种贡献精神在社会上树立起了一个“仁德”的形象。
二、自主创新的企业使命
同仁堂“以弘扬中华医药文化、领导绿色医药潮流、提高人类生命与生活质量”为企业使命。
同仁堂具有强烈的弘扬中华医药文化的使命感,同时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力求与国际接轨,开拓绿色医药的新潮流。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仁堂人把中华民族的这一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同仁堂在继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创新,致力于新的绿色产品的开发,着眼于是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力求实现高科技与绿色医药的结盟。现在的同仁国药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融合着高科技,实现制药技术的现代化。如今的同仁堂不仅使中华儿女看到了中医传统的博大精深,而且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极大力量,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相信中医的疗效。相信中国的中医文化必将在同仁堂人手中更加发扬光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仁堂人不会固步自封,必将研制出更多更有效的中药产品,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企业价值观
同仁堂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企业使命,讲的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以“义”为上的企业价值观再次反映了它的企业精神。强调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讲“义”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才能不断发展。任何一个企业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可以这样说“利”是一个企业存在的价值,如果企业不能获得利润,那它的存在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与一个社会之中,这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体,如果为了获得利润而牺牲他人的利益,那这个企业可能会获得一时的繁荣,但必将不会有一个长远的发展,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就必须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所以同仁堂把“以义为上,义利共生”作为企业的经营哲学。所谓“以义为上,义利共生”就是要以义取利,不取无义之利;尤其是当义、利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义为上。坚信重义才能取信于市场,有了信誉才能赢利。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国人讲义气,任何事情都把义字放在首位。我们这里所讲的义,当然并不是那种所谓的哥们义气,而讲的是大义,是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是一个企业的信义和对社会的贡献。
同仁堂的历史就是谋求信义的历史,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就是信义二字凝结而成的;同仁堂的未来发展必须发扬重信厚义的传统,坚持产品高质量,不掺杂使假;坚持诚信经营,不求暴利;坚持以信用原则处理经济关系,不坑梦拐骗。同时自觉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以自身的义举,赢得更高的市场美誉度和顾客的信任。任何一个企业只有得到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才可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顾客是上帝”永远是企业经营的金玉良言。
四、同心同德、仁术仁风的管理理念
这其实讲的是同仁堂的人才观,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靠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同仁堂的全体员工。
同心同德,语出《尚书・泰誓》,意为同一心愿,同一行动,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对同仁堂而言,这目标就是要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来治病救人,济世养生,奉献社会。同仁堂管理者遵从这句名言,意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人心齐泰山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推动历史发展的哲理。
在中国儒家的思想中,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关键是得人,管理的方式是人治,就是一切都不能离开人。在一个企业中,员工才是企业的主人,只有依靠员工的力量才能把企业发展壮大。
同心同德、仁术仁风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已经成为一种纽带,用它来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使同仁堂成为一个强大的团体,这个团体就集中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在它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为了使全体员工能够到同心同德,同仁堂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观,积极培养人才。同仁堂从创业之初的小作坊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集团,始终与发挥人才的作用密不可分。无论在历史,还是在当今,同仁堂都出现过许多既精通医药理论,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专家型人才。如今的同仁堂更是为各方面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为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制定和完善以人才为中心的各项政策待遇等等,总之是为了培养利用留住人才,做了许多工作。今天的同仁堂吸引并且留住了许多人才于企业领导对人才的尊重,对员工的倚重分不开的。
上面以同仁堂为例谈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建设的一些影响,其实不仅是同仁堂,我国的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许多优秀的文化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其中有些思想观念已经陈腐过时,但只要条分缕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迎.企业文化通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传统文化;产品;设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7-0090-03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oduct Design
XIAO Ji-ling(Guangdo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Foshan 528041,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is very fierce, to grasp the degree of product innovation of the decision of the enterprises of vital importanc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profoun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been to nourish the Chinese people, so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glow with vitality.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enterprises began to us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oduct design work and received good results. The author combined the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related theory knowledge, in this article has studi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duct design application, for the related personnel refere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product; design
Internet :.cn
在产品设计工作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文化层次。国内部分产品在技术质量控制上表现颇佳,但是在文化特质展现方面略有不足,如此势必无法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地进行了尝试。
一、产品设计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人们通过合理的运用数字、符号以及线条等因素实现制造产品的目的。人们在产品设计工作中融入各类设计理念,在合理的技术与知识框架中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获得最终的产品。某种意义上,产品设计工作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
文化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其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遗产。各个民族都拥有灿烂的文化,民族文化指引着该民族的人民不断地前行。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创造的,具有无比鲜明的民族特色,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坚强不屈等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其中包括传统诗歌文化、古玩文化、丝绸文化以及民风民俗文化等,具有延绵不绝、世代相传的显著特征。应当看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优秀文化能够为现代产品设计工作提供灵感,如果设计师在产品设计工作中合理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让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融合,便能使得产品既具有现代化气息,又能散发着古朴的气质,从而显著提升产品的含金量。
二、如何在产品设计工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一)立体重构法
立体重构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对产品进行立体重构的过程中,设计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产品设计有利的符号作为设计元素,在表面装饰法的帮助下,力求体现产品的现代工艺气息与传统文化特征。
1.重构。重构是中式产品设计工作应用非常普遍的一类方法。在重构法的应用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分散并依照设计意愿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使得产品焕发出新的活力。重构法能够让设计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如此可以提升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过程的合理性,使得最终产品具备更好的质量。
重构既是产品设计的重要组分,又是设计者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之一。客观上看,在产品设计工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易事,处理不当可能使得产品成为“四不像”,既无法体现代化气息,也难以展现丰富的文化内涵。重构工作并不是只是单纯的组合和分割,其中所包含的技术种类繁多,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企业信奉“消费者是上帝”的经营理念,因此在商业产品设计工作应用重构法,首先需要考虑到广大消费者的心理与生理,也就意味着传统文化在产品中的融入既要愉悦消费者的心理,又要有利于消费者的生理健康。通常情况下,促使消费者获得心理上的愉悦的方法较多,设计者需要充分结合消费者的普遍喜好来展开相关设计工作。
如何设计出有利于消费者生理健康的产品的问题应当引起广大产品设计者的重视。现阶段,部分产品具有高污染的缺陷,容易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负面影响。现代产品设计工作者的使命是在减轻产品对环境、人体的危害的前提下,提升产品的质量。因此,在重构法的应用过程中,设计者不仅需要关注消费者各类产品使用习惯以及审美要求,更重要的是保障产品的安全。在产品安全保障环节,主要注重的是避免产品具有污染性质,如果是日常用品例如桌子、椅子等,则需要确保该产品各个拐角圆润、无尖锐的部位,从而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应用重构法设计的产品,设计者在重构工作中成功地运用了一种或者多种中国传统文化,促使产品既具有现代化特征,又能散发出浓厚的传统气息。年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烘托佳节气氛、寄托群众感情等方面的工作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一些餐具生产企业利用立体重构法,将中国年画文化因素打散并依照餐具生产理念进行重组,成功地设计出了一套形似年画的中式餐具,该套餐具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追捧,尤其是对外国友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获得了较好的销量。
一些家具生产企业积极开拓创新,在家具设计工作中融入了道家的太极文化,借助简练的设计语言将太极图案分散,随后进行元素重新组合工作,成功地推出了一套外形与太极图案一致的现代化中式家具。调查数据显示,太极中式家具的销量十分稳定,不仅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还受到了国外友人与海外侨胞的喜爱,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巨大作用。
2.置换。在立体重构法中,除了重构法外,置换法的应用也较为广泛。置换法应用的核心内容是在产品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寻找合理巧妙的结合点,使得某件产品的使用形态富有传统文化气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形态美观、功能强大的传统工艺品,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折扇、竹筒等。现阶段,一些企业使用置换法设计产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催生了一大批形态优美、功能丰富的现代化工艺产品,其中包括汉字形态的中式家具、竹筒形态的台灯以及能够如折扇一般展开的电风扇等。人们在使用上述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极为强烈的传统文化冲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置换法的应用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文化产品,换句话讲,置换法的置换对象需要具有代表性,要避免选择一些不具备正面意义的文化产品,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促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产品设计工作中。
(二)表面装饰法
表面装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融合的方法。在表面装饰法的应用过程中,设计者会使用颜料将一些富有传统文化气息、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美好品格的图案绘制在产品表面。表面装饰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直接给予消费者强大的视觉冲击感,使得消费者能够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直接增强产品使用过程的趣味性。
1.图案选择。保障表面装饰法应用质量的关键之一便是合理地选择传统文化图案。经验表明,绘制在产品表面的各类中式图案应当是正面的、简洁的,能够给予消费者视觉上的享受。一些传统文化图案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孔融让梨图、农耕图等,在某些特殊产品表面绘制一些与产品具有关联的传统文化图案,能够极大地丰富产品的内涵,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便是在瓷碗表面绘制农耕图,如此既能够有效地提升瓷碗的美观性,同时又能够使得瓷碗使用者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能够间接地教育消费者珍惜每一粒粮食。
除此之外,一些传统文化图案也能够烘托气氛、影响人们的心情。现阶段,手机几乎成为了成年人的必备工具,而一些手机厂商为了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在手机外壳设计上采用了融合传统文化的表面装饰法。为增强手机外壳的美观性并愉悦消费者使用手机的心情,部分手机厂商在手机外壳表面装饰了骏马奔腾的水墨图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而部分厂商则在手机外壳表面绘制高山流水图案,这样做能够给消费者带来静谧安然的视觉感受,能在一定程度上放松消费者的心情。
2.材质选择。设计者在产品表面装饰图案前,需要重视装饰材料的选择问题。总体上看,我国拥有许多性质稳定、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产品,其中包括丝绸、玉石以及竹藤等。就目前状况而言,工业产品表面装饰玉石的最多。在选择装饰材料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材料的是否会对产品造成损害,是否会与产品发生化学反应而侵蚀产品等。如果某类装饰材料会危害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则不得选用该类材料装饰产品。在选择装饰材料材质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材料的成本,如果某类材料的成本过高则不推荐在产品表面装饰工作中应用。
3.色彩选择。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出,颜色能够影响了人的行为与心理,因此,在表面装饰法的应用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要合理地选择装饰材料的颜色。通常情况下,设计者要根据产品的使用领域来选取表面装饰材料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着激情与喜庆,春节期间人们都热衷于用红色装饰建筑物以渲染喜庆的气氛,所以,目前许多企业使用红色来涂饰产品表面。
(三)意境提炼法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需要充分借助外力与内力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革新离不开其他文化的影响,如果某种文化不主动地容纳外来文化,则只会加速该文化的覆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昂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我们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主动地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从这个角度看,设计者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主动地提升传统文化的层次,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中依然迸发出蓬勃的活力。
1.意境的提炼。中国传统文化对意境的体现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水墨画领域便有“三分写实,七分意境”的表述,充分反映了画家对文化意境的追求。笔者认为,应当在产品设计工作中推崇意境文化的应用,要求设计者在多运用意境丰富的文化产品,其中包括水墨画、玉石器材等。
古人有言:玉者,国之重器也,同时又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言流芳于世。因此在产品表面装饰玉石是一个较好的选择。透彻的玉石镶嵌在产品表面能够有效地体现产品的民族特色,还能营造出一种淡泊清雅的意境。通常情况下,建议设计者在高档文具、餐具等产品设计工作中应用玉石。
2.尊重自然、尊重人性。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兼容并包、和谐发展”的思想。古人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注重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敬天、敬地、敬人”,因此设计者在运用传统文化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也要做到敬畏自然、敬畏人性。目前,世界各国爆发了严重程度不等的能源危机,所以各国都提倡要创建绿色经济链、开辟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中国传统文化正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这也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重要观点。
鉴于以上情况,认为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怀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绿色用料、绿色生产的原则,不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增加产品经济效益,如此方能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以及深刻时代意义的现代化产品。
三、如何提升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质量
(一)提升设计者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何种工作,在其中发挥最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人才”,产品设计工作自然也不例外。通过调查走访,发现部分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不足、难以摸清市场发展规律等。为此,企业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以提升产品设计者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行业专家讲座以及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活动等形式来切实有效地扩充设计者的理论知识储备、增强其对产品设计的把握能力。应当要求设计者积极阅读古文书籍、多接触传统文化知识、注意甄别各种文化的差异。
(二)完善行业指导体系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使更多的人认同民族文化、发扬民族文化,政府应当牵头建立传统文化应用指导体系,成立专家委员会以制定相关的传统文化应用标准。结合产品设计领域实际情况,在标准中作出相关规定,指出哪些材料不能在产品设计工作中使用,并给出推荐设计材料应用种类表。部分企业不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增加营收,政府应当积极对上述企业进行引导,使得企业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今后的生产工作中做到诚信为本、努力地保障产品质量。
四、结语
在产品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广大产品设计人员应当积极学习先进理论知识,借鉴优秀的设计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提升产品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凌玉. 浅析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6(02).
[2] 汤维龙,马云,张阳.探究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性[J].艺术科技,2016(02).
[3] 程思醒.浅析产品设计中感官评价方法的应用[J].科技风,2016(06).
[4] 郝灵生.略论新形势下的产品设计专业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6(0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创新
当代,服装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各国设计师都在不断创新,把本土的文化融入服装设计成为当下服装设计的主流。我国服装设计师更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把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服装设计中。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从未间断。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是这种联系,使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在新时代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服装设计质量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服装设计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非常丰富,给服装设计提供了许多启发和借鉴。在服装设计中,设计师要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服装设计的新理念和新的设计手法,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风格。要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效果,就需要明确以下两点:其一,不断改良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一味地加入民族元素,也不能舍弃现代元素,而是要把民族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更好地结合起来。任何国家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都会与流行元素发生碰撞,有的民族文化能够屹立于一定的高度不倒,而有的民族文化则会逐渐被淘汰。在如今流行元素不断充斥着现代服装的潮流中,要创造出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服装,就需要在服装设计中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可以不断借鉴传统文化,并不断运用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化内涵转变和表现形式创新两个方面,而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中要不断发挥灵感,不断分析和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并以一种明确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如,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以独特的艺术造型展现女性特征。以后,旗袍设计者大胆吸收西方女装设计、造型的灵感,不断创新和改进旗袍,改良后的旗袍在腰身方面变得紧缩,其长度也不断缩短,甚至出现了低领的造型,把女性的人体曲线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设计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式旗袍,不仅能够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也能够更好地展现现代服饰的魅力。其二,创造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设计领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设计素材。中国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如书法艺术、国画艺术、建筑艺术等,都能够被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文化衫,就是将中国传统的书法造型运用到服装中,使服装的形式感和书法的艺术感融合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传统的龙凤、牡丹等中国吉祥图案,还有一些传统的刺绣、滚边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不断被运用到时装设计中。在服装形式美的设计中,通过运用传统的统一法则,可以增加服装的审美性和艺术感。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服装的材料和样式是否具有舒适性与审美性。如,在经常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员的服装设计中可以加入中国传统的楼台等图案,这样更符合目标人群的实际需求。现代服装设计中形式美的变化要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密切相连。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创新与传统的联系,而且要保证服装的创新性不脱离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在服装设计中还应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对称美,对称法则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将其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
结语
现代人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其对于本民族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服装设计中可以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别具特色的服装。所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创新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吴茜.当代服装设计的“中国服饰语言”探析.美术大观,2011(1).
摘 要:孝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被现代人们误解,而今世风不古,亲情淡漠,需要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提高和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孝;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
孝人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道德之一,它的起源是很早的,可以说最早见于商代的卜辞,到了周代的金文《周文》中,则有了大量关于孝的记载。“孝”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为“对尊亲敬老的统称;在《辞海·孝》中释为“善事父母”;《礼记·祭义》讲到了孝的层次性:“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孔子认为孝不仅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主观精神。孝是发自内心的敬,要真心诚意地孝顺,而不止于物质生活的“养”,如果仅仅物质上的供养,而不是内心的敬,这与禽兽无异。所以说:“今之有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别乎?”
过去的人孝敬父母是从内心溢到外表的。没有哪个子女因为是大官或者是个有学问的人而轻视自己的父母,或者因自己的钱财比父母多而看不起自己父母。所以,不但子女年幼时听父母安排,即使成年以后,也要听父母的话,父母交待的事,要快速、欢喜、恒心、忍耐地去做办。
孝道影响如此之深远有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原因。
首先是血缘关系,独生女不仅遗传了父母的基因,甚至气质、性格也和父母有许多相似之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一体、自己的骨肉,而儿女自然对自己的来源不能不怀有一种神秘的敬意和亲近的依恋之情。
其次是心理依据,父母对儿女的亲情,必然引起儿女的共鸣,而且儿女因为物质和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所产生的依恋、报恩情怀,并不随着依赖的消失而马上消失。人很少自动发生强烈的感情,丧亲时的巨大悲痛则是个例外。对于父母年龄的“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自然是高寿,忧的不仅是父母死亡阴影的逼近,而且横在自己和死神之间的屏壁也将消失。“孝娣有时”,倘若自己在他们生前奉养孝敬有欠缺,则将追悔莫及。
最后是社会的原因。从人生和进化的角度看,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处于柔弱无国、无法自己生存的状态,因此,父母生下了孩子就负有抚养和教育他们的义务,这是人类的延续所必须的,甚至动物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做到这一点,此即所谓“虎毒不食子”,“虎狼,仁也”。但是从本能上说,人们对自己子女比起对父母来说孝要更为关心些,对子女的感情比起以对父母的感情要来得更强烈和更有力些。爱,如果不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比关怀自己的子女更为关怀自己的父母,那一定是通过了某种努力才达到的结果。这一对上和对下的爱的自然的不平衡是一个自然的生物学的事实,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所共有的一个规律,客观上还保证了种族的延续和进化。
传统文化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业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儒家“孝”作为传统文化的一具组成部分,德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历经几千年的筛选和沉淀,大多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既要看到儒家的孝悌之道由于受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糟粕,像“厚葬久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是应当彻底抛弃的。但也要看到在新的时代,我们只要对儒家孝德进行现代转换和提升,赋予新的内容,它仍可为公民道德建设服务。如今许多父母对孩子爱有余而严不足,而孩子们更不知“孝”为何物。世风不古,亲情淡漠,究其原因,是对传统的孝道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把时代的主旋律“民主精神”和“孝”道有机结合起来,“孝”的教育亟需加强。这对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化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价值体系 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386-0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一、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作为人类精神传统和价值传统的文化形态,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理解。
1.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遗传基因。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登认为:“社会遗传即文化”。就是说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没有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实社会。反过来讲,传统文化是引导社会合理发展的最终准则。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从一种广泛的人种学的意义上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所有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因此,人类社会是人类文化的体现,文化传统对现实社会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2.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存在根基。美国文化学者希尔斯在《论传统》中所云:“传统是新信仰和行动范型的出发点,就是其注脚”。在希尔斯看来,一个社会离开文化传统,也就离开了前进的方向和行动的准则。一个民族的文化品质,是在文化传承中确立的。英国当代学者吉姆・麦克盖根讲:“文化指形成意义的实践和习俗。”没有特定的文化传统,也就没有特定的文化形态。丧失文化传统,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退场。
3.传统文化是人类的终极身份证。人的社会属性来源于文化属性。因此,传统文化是人作为有思想的动物的源价值和终极身份证。中国五四思潮中的个性解放精神,就与中国传统诗学中的狂捐品格相关联。郭沫若就十分倾慕屈原放浪不羁的诗风。现实总是对作为社会深层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的折射与回应,而具有高度精神遗传特征的人类,无论如何是不能彻底超越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的。上个世纪初,罗素就向世人急呼:“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罗素的呼吁是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高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目标集中表现为对“内圣”和“外王”的追求,即成就道德人生和建立道德社会;“修身”和“德治”是其主要的文化价值手段;“礼”是传统文化价值规则体系。
“内圣”指的是理想的道德人格和道德理性。“外王”指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事功。在儒家总的价值趋向中,“内圣”是占主导地位的。《大学》篇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手段,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所提出的“修身”旨在达到“内圣”之境,治国平天下属广义的“外王”。 “内圣”而“外王”的过程就是从“修身”到“德治”的过程,是道德向政治生活扩充的过程。伦理道德政治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鲜明特点之一。孔子早就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更将王道、德行的价值调控作用从政治扩大到历史、生活等广阔领域。他说:“古之圣人致诚心以顺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又说:“能行其道,则不必有其位,而固己有其德矣”。这样的人,“用之则为王者之佐,伊尹大公是也;不用则为王者之学,孔孟是也”。从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历史来看,当“德治”不能发挥作用时,便会辅之以“刑”,“以刑配德”,“礼正其始,刑防其失”。“德”、“刑”两手并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手段系统的重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礼治”文化,“礼”是传统文化价值规则体系。 “礼”规范、约束着人的行为,维护着社会对道德的追求,成为“成德”、“治世”的有力保障。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冲突中的价值意义
当代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畸形膨胀与传统文明的倾覆。人类文明由两大形态构成: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外显,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内涵。从这个意义讲,精神文明决定着物质文明。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又由两大范畴组成:工具理性与价值传统。工具理性决定着人类生存实践的智能水平和物质进步,是人类物质生产的重要保障;价值形态规范着人类的社会行为和道德情操,是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以工具理性为基本要素的现代文明的泛滥,使长期以来作为人类社会行为准则基础的价值传统正在坍塌。两大精神形态的失衡,必然带来社会的振荡。
西方一些独具慧眼的学者早就意识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失范所带来的社会危机,并试图开出补救药方。希尔斯在《论传统》中宣称,后现代社会的任务,就是“将某些启蒙传统与启蒙运动后继人试图加以抛弃的某些传统结合起来。”
事实上,现代文明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应有的满足与和谐。相反,我们看到的是高技术带来的发展不平衡与反差,又由这种不平衡与反差引发出持续的利益冲突和强弱对立,以及财富带来贫富悬殊与社会不公,然后又由此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与社会冲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价值范畴中去吸取有利于当代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精华就尤显重要与急迫。
参考文献
[1]王峰,许悼云.江山代有题材出[N].华商报,2008-11-22
[2][3]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E B/ 0 L]. 2006-10-071 .
[4]张旭鹏.文化想象c“欧洲观念”的建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5]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对审关发生问题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6.
[6]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政策研究[A] .陶东风.文化研究精粹读本[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3.
[7]郭沫若.论诗通信[A].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348.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影视作品的作用
(一)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大量的题材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财富。影视行业根据古代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影视,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贞观长歌》《水浒传》《康熙王朝》等,这些影视作品在人群中广受欢迎与认可。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国际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例如美国的《功夫熊猫》。在这部影视作品中,大量的出现了中国元素,例如中国功夫、山水、太极、瓷器、毛笔字、中式建筑等,甚至影视的配乐也是采用中国民乐。同时,中国的四大名著在被改变成经典的剧作后,还有很多导演等进行翻拍,由此可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二)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无形的精神支持
从古至今,中国依然继承了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在各个影视作品中,这些精神已经成为了影视文化的精神支持。在历史上,当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迸发出强大的爱国激情,例如在《北洋水师》《》《林则徐》《》《八国联军》等影视中,充分展示出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这不仅表达了对爱国志士的尊敬之情,而且还体现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
此外,影视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诞生,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心理等。忠孝―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集结号》《情系故乡》等影片中,把中华民族的忠孝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得这些影视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为影视作品增添了意韵之美
在我国绘画、诗歌、音乐、书法、戏剧等等艺术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追求意韵之美,从而给观众留下一种不言的意韵之美。当然我国影视文化也受到这种传统美学的影响。例如在《卧虎藏龙》中,从人物到音乐,再到影像,无一不诠释着我国传统的意韵之美。《城南旧事》《巴山夜雨》《我的父亲母亲》等影视将主观感情融入客观景物中,寄情于景,从而体现出我国电影意蕴的创设。
二、影视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较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
国务院在2006年期间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有音乐、舞蹈、民间文学、曲艺、戏剧、美术、杂技、竞技、传统民药、民俗以及手工技艺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般都受到了地域性、民族性以及自身文化特殊性的影响。同时再加上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些资料有限且记录相对比较单一,严重者甚至还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十分不利。而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地保留民间艺术、音乐以及武术等文化遗产,为后人的继承和发扬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例如影视片《最后的记录》,该片讲述了在陕北的北部地区,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皮影戏班子的故事。皮影戏的没落让人们感受到真实生活和体验艺术的同时,为皮影戏的即将失传感到扼腕,这类影视作品对珍贵的文化遗产起到了一定的传承作用。
(二)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宣传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影视作品,而影视作品随着我国的发展而趋向于商业化和国际化,从而加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并拓宽了中国文化传播的范围。例如在影视剧《精武门》中,该影片向全球的人们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魅力从而使中国武术得到了全球广泛的关注。
《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曲解,但是影视作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是无法否认的。在北京奥运会开幕期间,孔子三千弟子的朗诵和击缶而歌的质朴、《清明上河图》的恢弘气势、活字印刷术的表演、木偶京剧的喜悦盎然、丝绸之路的困苦艰辛等以美丽的画卷作为载体,将浩然大气、意蕴丰富、悠久绵延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在全球人们的眼前,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神韵之美。
三、影视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一)改编经典的文学作品
目前,很多影视与文学之间的改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优秀的、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从诗、词、歌、赋到小说,大量的古典文学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其中四大名著的改编便是小说和影视完美结合的经典。在改编古典文学的时候,需要借鉴优秀的古本改编经验,争取做到忠于原著,忠于历史。在影视中能够真实的反应时代背景、历史文化以及历史人物。同时,古典文学的改编不能脱离文学本身的美学特点,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古典文学中的意蕴之美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二)拍摄优秀的纪录片
在各种影视作品中,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不仅是一种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方式。纪录片具有科学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对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
例如《望长城》《故宫》《复活的军团》《丝绸之路》等,这些纪录片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虽然我国的纪录片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外纪录片相比,具有吸引力小、结构慢等问题。但是只要今后的纪录片能够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不断创新创作手法、加快节奏、设置悬念与冲突等,便能够更好地实现介绍、发扬以及反思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利用影视作品加强对青少年的学习
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日益复杂,传统的道德品质和传统文化正在流失。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现在的青少年传统文化观念比较薄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必须要加强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教育。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可以把蒙学课本改编成视频和影视。例如动画片《五子说》是根据漫画而改编的,该动画片以讲诉故事为主,将孔子、老子、孙子、孟子、庄子等的思想观念、为人处世等道理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现代青少年学习的好教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