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工程专业论文

工程工程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28 03:5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工程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工程专业论文

第1篇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可分为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两类。选题的来源一般为教师自拟题目或科研项目中的某一部分,选题总体来说比较丰富,包括交通工程各领域,如交通设计、道路设计、道路桥梁结构分析等。总体上而言,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选题范围较广,基本上涉及到了交通工程的各个方面,且与学生的就业方向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由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的限制,学生能力的限制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实际上不大。在设计类题目中,“交通设施设计”中采用的题目大多就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或实际背景,如“建设一路公路改造设计”。此类题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如实际的地形图、地勘报告等,学生参与的兴趣较高,而题目又涉及到实际工程中各方面问题,若师生之间能进行良好的互动,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交通设计”则主要针对道路交叉口或者一定区域内的道路网进行交通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优化设计,如“武汉市二环东段道路出入口控制设计”。此类题目一般以实际问题为依托,学生需要自己采集交通数据及道路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模拟分析并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交通信息”则主要涉及到信息工程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如“基于Sketch-up的校园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此类选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软件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论文类题目中也可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结构与材料性能”、“交通策略”和“交通信息”。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相对而言较少,一般仅对某一门课程中一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其一方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论文在全部设计中占有的比例不宜过大,本专业要求一般不高于20%。

2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较新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毕业设计要求及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在借鉴其他高校教学方法基础上,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进行必要调整。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条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过于集中,而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学校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其次,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工程经验,因此很难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这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最后,学校在教学设备及教学经费上的投入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实验设备及经费的缺乏造成很多实验项目及调研考察无法开展,毕业设计只能避实就虚,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毕业设计选题局限性很大。学校规定毕业设计选题由学生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实际操作中一般各教师按照指导学生人数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选题方面的自由度很小。部分学校要求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以学生为主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限,缺乏实际经验,很难拟定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另一方面,本专业作为工程学科,毕业设计中如果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显然不具备此条件。

(3)毕业生就业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目标,使得学校必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各种便利。而毕业设计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基本上重合,这必然对毕业设计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4)学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力度不够。一般来说,学校对毕业设计都有较为严格的管理条例,但作为全校性的管理条例必然不可过于细致,同时学校在管理条例的执行上也不够严格规范。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指导管理不够,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仅依靠责任心维持;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部分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的缺陷必然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有待完善。

(5)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不合理。目前我校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主要以字数为准,其它要求过于松散。实际执行过程中以指导教师要求为准,这造成了毕业设计标准的不统一。部分教师要求较高,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大,而另外一些教师要求较低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小。过高工作量使得学生毕业设计压力过大,而过低的工作量则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两者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建议

基于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本科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1)加强科研工作与毕业设计教学的结合。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中应尽量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科研项目,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主,可由学生完成协助科研工作的某一部分,如交叉口的调查及交通控制的模拟。尽量将学生的工作纳入科研团队的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作用。

(2)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就业去向。为了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应改变原有的一对一的选题模式及有多少学生选择多少题目,一个学生面对一名指导教师的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总数应不少于2倍的学生数,同时每名毕业设计学生可安排;两名指导教师(包括一名指导教师以及一名专业辅导教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可很好地解决教师的专业方向的局限。

(3)提前开题,合理优化毕业设计时间。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冲突,为了保障毕业设计的进度与质量,可适当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开题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初。学生在第七学期中教学任务不重,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文献收集及阅读,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与工作的双重压力。此外,毕业设计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毕业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

(4)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教师应根据毕业设计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表,具体工作应落实到每周。学生在每个阶段必须完成既定的工作,及时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保证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结语

第2篇

从新专业的构成来看,石油工程专业本身就是把原有三个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现代石油工业生产和管理已越来越需要专业面宽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或高层次的专业化和综合性技术专家型人才,则需长期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二、地方性、应用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

能力结构、基本要求及特点一个大学生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素质,还必须具备基本的工程师能力。工程师能力包括理性思辨能力、协同能力、业务能力,其中协同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包括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国际合作能力、应变生存能力等;业务能力包括观察分析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能力等。而协同能力的核心是意志力,业务能力的核心是创造力,因此最为关键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力、创造力。对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合格人才的能力要求,我们强调的是相对意义上的多层次、多规格培养目标[4]。即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应至少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语言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因为这是对一个合格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优等生而言,应在具备比较全面的基本能力的同时,有所侧重。有些侧重研究能力,有些侧重语言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有些侧重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有些侧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学生的奋斗目标是有层次、有差异的,应该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总之,我们认为培养相对意义上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或拓宽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是石油工业发展和石油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立足内复合或内拓宽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着眼于外复合或外拓宽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是我们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全面因材施教是我们强化教育的手段;全目标培养、有限目标发展,还学生一个发展空间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立足素质、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教育思想。

三、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鲜明特色

人才培养计划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计划。陇东学院能源工程学院制定修改人才培养计划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

1.树立“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就是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体现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运用、推广与转换能力。作为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性高校,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趋同于重点工科学校偏重于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定位,也不模仿高职院校单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定位是为油气田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能力强、素质高、多样化”的复合性技能型技术人才,既有一定的知识理论素养,又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关键性作用。体现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就是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学科(专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特色。概而言之,即构建了由课程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教学、模拟训练教学和生产实践教学四大模块组成的,既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工科设计能力和工科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目的。

2.把实践能力强作为人才培养的亮点

我国专业石油院校大多远离石油一线,油企因安全等原因不便接收学生实习,加之学校实验实训设施的匮乏与陈旧,造成学生对石油井场布局,钻机、抽油机、修井机、固井机的主要部件,管汇安装,井控设备等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校内通过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方式加强石油工程能力的训练,强化石油工程意识,比如,通过模拟实训平台建设,强化情景训练;针对采油工程和钻井工程核心专业课,分别设置了钻井工程实训与设计和采油工程实训与设计课程。另外还专门设置了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相对较多、时间安排跨度较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3.依托实验条件,开设特色课程

为了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增强钻井和采油方向学生动手能力,我院独立设置了定向井钻具配套与设计、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采油修井管柱配套与设计、酸化压裂实训与设计、钻井工程实训与设计等特色课程,包括钻井工具、管柱配套、司钻操作、采油工具和抽油机工作原理实训,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多地适应油田的发展情况,我院还增设了固井工程实训,修井工程实训,酸化压裂设计与实训课程。

4.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一专多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按照“一专多证”开设多种形式的技能培养选修课程。从事油田钻采工作有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就业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筹码。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专门为学生考取钻井证、采油证、施工证、修井证、安全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开辟了一个学业课程选修模块,引导鼓励学生以考证、制作设计代替毕业论文,着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科学设置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

体现了整体优化原则。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之间的关系,对于形成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增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主导者

教师培养坚持“两条线”,一是向上走,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水平。二是向下走,到油田一线去,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每3年安排专任教师进企业锻炼半年;引进有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重点建设“双师型”师资;同时,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企业聘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或直接授课,或指导课题,或作技术交流;对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高技能人才,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不拘一格引进人才。遵循工科教育教学规律,引导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过程中体现贯彻应用型办学定位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年多来,我院共引进石油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三个专业十八名教师,他们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既缺乏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又没有系统接受过师范技能的培训,教学盲点很多,一方面需要接受有关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应用型”的要求凸显工科教学目标中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对于应用型教师的培养,我们的思路和做法是:在去油田企业和煤炭企业一线锻炼中丰富实践阅历,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景性体验;在考试命题的改革中促进课堂教学由单纯理解式、记忆式向分析应用式转变;在课题项目的参与攻关中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从2013年开始,计划每年派出2-3名教师,利用2个月时间到油田现场实地掌握学习钻井、修井、测井等技术,了解一线的生产工作情况,感受企业文化,争取在3年时间让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实践阅历,不断增强工科教师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队伍保障。

2.改革完善考试方式,延伸学习空间,提升学习自觉性

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考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命题质量。一封试卷,向上推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向下看可以分析教学效果的好坏,横向看可以判断出是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有效支撑。工科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知识原理在物理学意义上是否得到了实现,是否变为实践的动力,考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在于此。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教师命题应力戒单纯记忆性题型,增加材料应用、工程案例分析、情景判断、计算、识图填图、设计制作等能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题型,这种改变进而倒逼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通过不断地听评课来引导教师按照应用型的教学理念逐步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还不断地延伸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包括:通过开发一些实训设计课程向实验室延伸;通过布置作业题、讨论题、书目阅读向图书馆延伸;通过制图、3D设计制作等向机房延伸;通过集体辅导、问题答疑向自修室延伸;通过硕博论坛、专业讲座向学术厅延伸。

3.把教师的课堂授课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

为了提高教师知识应用的能力,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不但要精讲授课内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要承担本门课程中所包含的实验课,从教学设计一开始,就把课堂授课与实验教学同时准备,一并计划,做到边进行知识传授,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应用,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又使教学内容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统一,彻底改变了过去工科教学中课程主讲老师与实验老师分离的现象。

4.借地方政府之力

第3篇

1“.大工程”代替“小工程”

课程设计仅有一周,要求完成一份完整的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既要完成工程量计算又要完成套价取费,因而选取小工程(如门卫房)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份施工图预算,学生既能学到相关知识,又能培养独立性。以“大工程”代替“小工程”的优点: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协作”代替“单打独斗”

“单打独斗”可培养学生工作的独立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程预算的基本原理,独立地完成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算量,可更全面地对工程概预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协作”代替“单打独斗”的优点:模拟学生就业后在新疆地区工作的模式;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少数民族学生更积极地参加课程设计,学到更多专业知识。

3“.关键点”代替“整个面”

“关键点”代替“整个面”的优点:能掌握计算工程量的方法,用系统的概念去计算工程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熟悉做预算的流程,更好地掌握关键点的预算知识。

4“.组长负责制”代替“指导教师管理制”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为新疆大学紧缺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来说班级人数较多,课程设计中指导教师要完成课程设计和管理学生等工作的工作量相当大。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用“组长负责制”代替“指导教师管理制”,学生是主要的管理者,教师是辅助管理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答疑解惑。“组长负责制”代替“指导教师管理制”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沟通、组织、协调等管理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力量;学生在实践中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加课程设计,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中,达到双赢的效果。由于课时少,在尽力保证理论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达到教学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通过不断调整实践教学方法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这种方法还需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才能找出更适合于少学时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

作者:冉洁 黄启珍 刘耘 单位: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联络通道;周汇报;人才培养

本科采矿工程专业经历四年的学习,从高数、大学英语、工程制图等基础课到井巷工程、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课程,并且安排了矿山机械、工程经济学、矿山电子等拓展课程[1],学习内容之广,但学习的深度较浅。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2-3],其目的就是让毕业生综合的、系统的运用四年所学知识,毕业设计还要求学生实地考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培养自身技能,为将来从事煤炭行业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发现,采矿本科毕业设计的内容水平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学生或者指导教师的责任[4-5]。学生毕业设计不合格说明培养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盲目不求质量输送毕业生,可能由于知识缺漏造成的人员伤亡,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对本校的声誉以及个人的前途发展有很大的影响[6]。因此,剖析目前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新思路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实习情况差在单位实习情况的好坏是决定是否能做好毕业实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每个煤炭学校的采矿专业学生都安排至少四周的单位实习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好这四周在单位现场实习,对矿井的各个环节有个初步认识并对重要部分重点了解,可以说毕业设计以及答辩就不是问题。但了解学生实际到单位实习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只有三成的学生实际到单位进行了现场实习,并且学生到单位后没有下井实习,只是做了收集矿上基础资料的工作,收集之后便离开单位,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造成对煤矿情况不了解、巷道设计不清楚、实际的采煤生产一无所知,造成毕业设计和答辩的被动。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及内容单一纵览近年来的采矿毕业设计题目,设计的矿井集中在河南、山西,相当一部分矿井被学生重复拿来设计,如焦作、平顶山和晋城的矿井,重复次多过多,甚至一个学期有两到三个学生做同一个矿的初步设计,设计的内容只是部分不同,缺乏创新。

(三)工程绘图全部依赖电脑,缺乏手绘能力2000年以前,电脑未能全面普及,采矿毕业设计普遍要求手绘图纸,手绘的内容有《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采区平面图》、《采区剖面图》与《井底车场》,抄袭较少,但电脑普及之后,出现了电脑绘图软件,如AtoCAD,为了减少学生工作量,学生可以利用CAD绘图,逐渐学生缺乏手绘图纸的能力,对图纸的熟悉度大不如以前,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线性不对,图中比例不对、标注不规范等问题,并且学生可以轻易的复制,抄袭的严重。

(四)毕业答辩情况不容乐观部分毕业生在答辩时尽管设计说明书内容和排版较好,但答辩时对自己设计的论文的内容模糊,答辩时语言不流畅,思路不清晰,对设计的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难用可衡量的标准去给学生定量给分,只能靠答辩老师定性给分,由于收到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准确的去判断情况。

二、解决问题新思路

(一)改变毕业设计实习方式,建立三点一线的联络通道针对部分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建立“毕业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联系通道,即实习学生、实习单位联系人与指导老师建立联系通道,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指导老师及时进行实习指导和实习内容安排,目的让学生在最短的时候内,高效的将所需了解的内容尽快掌握,也约束了学生的行为,杜绝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

(二)利用3D模拟现场等手段建立新的实习场景由于煤矿行业性质决定,现场实习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再加上煤矿行业不景气,各煤矿经营情况不好,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比较困难,下井进行一线实习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寻求新的实习模式刻不容缓,可以实验室为实践教学基础平台,可利用3D模拟现场场景,可为学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打破常规只在现场实习才能了解情况。

(三)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毕业设计期间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部分同学懒惰性太强,设计进程一拖再拖,到最后阶段随意糊弄过关,为了杜绝此现象,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即学生一周一次给指导老师汇报设计进程。

(四)建立完善的毕业答辩管理制度。可实施“三项答辩法”,即在原来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答辩采用单一设计内容及图纸答辩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知识答辩和采矿CAD设计能力考核两个答辩环节,并通过采用一定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得出毕业设计成绩。例如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比重分别为70%和30%;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相差20分时,以低分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成绩一个不及格时,则答辩最终成绩不及格。

三、结语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环节的好坏是决定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毕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和懒惰时常伴随着他们,但如果毕业实习环节严谨、科学、合理,及时打消学生其他想法,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从中学到各项能力,使同学们能达到具备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适应采矿工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李红斌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董长吉,等.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3(2):50-51.

[2]李怀珍,武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教改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11):85-87.

[3]查文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9(7):102-103.

[4]刘锋珍,戴仁竹,,梁帅江.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探索[J].科技咨询,2012(19).

第5篇

1专业方向发展与专业方向课程群设置支撑

国内许多材料专业是在之前的铸、锻、焊、热处理等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使得以金属材料为主体的专业仍然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设立之初,立足专业教师优势科研方向及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设置了先进材料和无损检测专业方向模块,学生既能掌握深厚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在新材料研发及金属材料缺陷、损伤评价等方面得到训练。2011年,为了配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以先进材料专业方向为基础筹建的功能材料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支持,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建设专业之一。在我校2012年的培养计划中,顺应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提出的“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构建面向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及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中“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的战略需求,结合本专业教师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项目的实际发展,设立了金属材料工程与技术专业方向,培养在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型、金属材料工程质量管理以及材料检测与表征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材料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固态相变原理及应用、材料成型原理、金属材料学、近代材料分析技术、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等。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了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工程安全及质量管理、腐蚀及防护、热处理工艺及设备、失效分析等。其中,新设的工程安全及质量管理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在标准规范及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在选修课中,有目的地新增材料工程的节能环保课程,引导学生关注专业技术的发展,同时补充有关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具备技术伦理学知识,能够认识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加以判断和自我约束。由于金属材料工程是一个与工程实际有着紧密联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强化工程素质、启迪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有重要作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实验课注重学生对材料基本结构、工艺、性能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认识,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环节完成上述分析的能力。实验课程的设置及实验内容,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

2面向专业方向课程群的综合实验平台与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设置上,每门专业基础课均设置了独立的实验课,即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固态相变原理实验、材料分析方法实验、材料成形原理实验、金属材料学实验、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实验等,进一步系统整合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项目,合理配置实验装置和设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配合理论教学深入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体系。在专业课程的实验设置上,基于专业整体学时有限的实际情况,分别在两个学期设置了金属材料工程与技术综合实验I和金属材料工程与技术综合实验II,通过系统规划、整合各课程的实验环节,使之与专业方向课程群的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培养学生专业实验实践能力,并能够在工程问题的解决和工程思想的培养上得到进展。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的设置按照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层次系统布局,渐次推进。其中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在课程学习的早期进行。重点对各类材料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定理、现象、过程进行实践上的验证和事实的说明,从而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综合性实验以综合应用性实验为主体,重点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综合性、系统性、实践应用性、专业性较强及知识面较宽的工作原理、工艺过程、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教学内容的实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综合应用、实践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设计创新性实验以学生设计、创新为主体。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论及专业知识,通过科学的命题、选题,开设、开发创新性实验,旨在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培养。为完成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达到实验教学目的,有效利用实验资源,我们为实验人员及学生提供灵活的选择,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系列实验的大框架下,设置六个二级平台:(1)样品制备平台;(2)显微组织观察及表征实验平台;(3)相变测试及分析实验平台;(4)性能测试及表征实验平台;(5)金属材料工程与技术综合实验平台;(6)无损检测综合实验平台。在各二级平台中建设模块化的实验单元,为各类实验提供平台。例如:在样品制备平台二级平台下设置块材样品制备技术、薄膜样品制备技术、电镜样品制备技术、性能样品制备技术等实验模块;在显微组织观察及表征实验平台二级平台下设置金相显微镜的构造、成像原理与使用方法,金相组织的观察与分析方法,物相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材料成分分析、表征方法,晶粒尺寸测定及评定方法,铁碳平衡组织观察,钢的非平衡组织观察,铸造组织及缺陷的观察,有色金属及合金的组织观察等模块。学生可以结合课程学习的内容、实验的要求,选择各模块开展实验。建立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层次合理、功能基本齐全、规模适当的教学实验体系。

3结束语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实验的实践表明,较之前些年,实验量有显著提高,实验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在实验技能的提高、理论知识的理解、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均有提升。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与国内其他高校材料类专业相比,我校材料类课程实验教学平台的硬件及软件还有很多不足,发展相对缓慢,期待通过交流,学习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为共同促进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而努力。

作者:赵杰邹龙江程从前戚琳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6篇

1对学生的意义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立,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环境和强有力的实习实训保障,学生可以按照建筑工程操作规范,在各岗位上完成轮岗实训,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建筑工程现场的各种设备,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实训室侧重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训室配备的实验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筑一个基础扎实而又充满活力的实践平台,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良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实训室的建立,使得学生能够在上岗之前尽量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内容,对学生更好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2对学校的意义

实训室的建设使得学校的师资面貌和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吸引大批学生入学就读,扩大了生源;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接触到企业最新的需求和动态。实训室的建立,可以将理论课教学场所由教室向试验室、实训室、生产现场过渡,有利于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校企无缝连接,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实习实训平台,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满足了地区对于建筑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塑造了学校良好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对企业的意义

实验室的建立,使得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体验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走到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转入岗位角色。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了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职业素质较高,进入企业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管理,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管理和使用

1制定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监督检查和奖励机制

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充分规范实验实训课程的正常开展,保证现有实训(实验)设备正常维护以及全面提升现有设备使用效率。在实验室建设中需要从各个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便实验实训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为了将各个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还必须在院系层面建立、建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对实训项目的开展和实训设备的管理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考核落实到位。建立激励机制,对实训效果明显、效益突出人员,予以奖励,并纳入当年年度考核绩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是高一级院校的毕业生,即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但缺乏生产一线的经验,难以胜任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训教学。所以,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选拔部分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和顶岗实习;聘请或引进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高职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承担教学工作任务;通过“一对一”的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加入建筑行业协会组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组织,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进行产学研究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特色实训室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合建、共用实训室,如建材实训室建设就可以采取企业合建的方式,成立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为共建企业承担检测任务,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实训室进行授课,将实训基地作为企业的转岗培训基地,解决企业的培训要求。开展好项目实训,建立良好的实训保障机制,确保资金、耗材、设备的到位良好,保证实训项目的开展。加强实训教学的管理,每一项实训必须有经审核的实训指导书和实习实训规范,加强实习实训巡查和督导,建立科学的实训考评体系,确保实训效果。开展操作技能大赛,对学生开放部分试验室,广泛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平台。

三结语

第7篇

1、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体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负责,是美国最具权威的专业认证机构,具有非官方性的中立特点。ABET有31个工程或技术专业协会,最高领导机构为董事会,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最高董事会同根据不同的认证领域下设工程认证委员会(EAC)、技术认证委员会(TAC)、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CAC)、应用科学认证委员会(ASAC)4个认证委员会;还包括认证理事会(AC)、工程咨询理事会(IAC)、国际事务理事会(INTAC)3个理事会和选举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多个特别委员会。其中,认证委员会负责根据各自制定的专业标准、政策和程序开展评估认证活动;理事会负责就ABET的相关政策提供建议;特别委员会负责董事会的日常运作及对外联系工作。

2、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流程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流程程包括以下4个阶段::申请认证、专业自评、现场考查和做出认证结论。

2.1申请认证

学校自愿于1月31日之前向ABET提出认证申请。如果是首次申请认证的专业,申请的学校还要先提交一份自评报告

2.2专业自评

准备自评报告的过程至少需要一年。每个申请认证的专业都需要根据ABET认证标准和手册的要求提交自评报告。

2.3.现场考查

现场考查的成员主要是来自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志愿者。由3~4人组成认证小组,对认证专业进行实地考查。现场考查的时间一般为3天,认证小组的主要工作是核实自评报告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同时提出调查自评报告审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证小组根据需要会晤学生和教师,进行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访谈;提出专业的优点和弱项,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在现场考查的最后一天,认证小组通过口头传达的方式提出认证小组关于检查结果的总结报告,并向相应专业类认证委员会提交现场考察报告。如果认证专业对检查结果存在异议,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委员会提出申述。

2.4.做出认证结论

委员会根据接受认证的专业的优势以及现场考查之后发现的不足发表一份声明,声明会送给接受认证专业所在的院校以获取他们的反馈意见。最终认证结论依据声明和学校反馈意见来决定。认证有效期限通常为2~6年。

3、认证标准

美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依据EC2000(EngineeringCriteria2000)。同时,为了不断适应美国的发展需要,ABET每年都会对认证标准进行修改,现行的EC2000认证标准于2012年,适用期间是2013—2014年度。ABET的认证标准分为三部分内容,分为适用于基本水平的一般标准,适用于较高水平的一般标准以及有适用于工程教育各个专业的具体的专业标准,这三个部分中的每个部分又有具体的要求,从而形成完整的标准构成体系。其中,适用于基本水平的一般标准是认证标准的核心组成部分,具体分8项指标。分别是学生(Students)、专业教育目标(ProgramEducationalObjectives)、学生能力(StudentOutcomes)、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课程(Curriculum)、师资(Faculty)、设施(Facilities)、学校支持(Insti-tutionalSupport)。从历年ABET认证标准的修订可以看出,考核焦点从考核“教育输入”(教师教什么)转向考核“教育产出”(学生学到什么),从对教育投入的重视转向对教育产出的重视,这种转变体现出以学生能力导向为核心的认证标准。在学生核心能力方面上,申请认证的工程专业必须证实毕业生具有以下11种能力: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设计、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设计系统、部件或过程的能力;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对工程问题的识别、分析以及解决能力;职业道德和伦理能力;良好沟通的能力;认识到工程对于经济、环境、社会乃至世界影响的力;对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当代问题相关的知识;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

二、对我国的启示

1、为保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公正性与公平性,我国在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与工业界和企业界的联系,促使相关各界人士积极主动参与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中来。

“工程专业认证不可能是囿于教学系统内部的自循环过程,而必须是包含院校—工程界互动机制的开放式的反馈过程”。以美国和德国为例,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无论在机构设置上,还是在人员参与中,都紧密的依靠工程界、企业界的力量,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教育界与工程界、企业界的联系,还能保证了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不但可以为高等工程教的实践环节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还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主动应对社会要求。因此,我国应当吸取国外相关宝贵经验。

2、除了认证组织的性质之外,ABET发展时间久,会员众多、进行认证的学校和专业数量巨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所以ABET的组织更加严密、职能部门健全、部门之间分工明确。

我国由于专业认证起步晚,目前还处于认证试点阶段,认证规模较小,所以认证机构的职能部门较少。随着专业认证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国际参与度的提高,我国的认证机构也应根据发展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更好的完成认证的各项工作。逐渐扩大认证规模,充分发挥工程教育认证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不断规范认证工作、完善认证体系,提高认证工作质量。同时要注意学位分级的研究。由于各个成员国家(地区)采用的学制不尽相同,各国(地区)在《华盛顿协议》范围内互认毕业生的学位层次界定上也有差异,美国等国家已明确指出认证专业完成四学年的本科教育。此外,美国为两年大学毕业的学生颁发副学士学位。在香港,学士学位分为学士学位和荣誉学士学位,而荣誉学士学位又细分为三级;在欧洲,欧盟各国正在进行的有关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中,也将逐步实行两级制的学位制度,为完成不同阶段教育的毕业生颁发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只有厘清各国学位授予方面的不同,了解其学位层次界定上的差异,才更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交流的平等地位。目前我国的专科毕业生没有学位,学士学位还没有分级,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在国际中的平等地位,所以我国应适当重视学位层次的研究。

3、由于工程教育和专业认证的特殊性质,专业认证对工程教育的作用是缓慢的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在短时期内专业认证的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

第8篇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2]张晓川,等面向21世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交通高教研究,2000.

第9篇

实验开放性是指将实验室为实验教学,相关设备可以向实验对象进行开放。在无机化学实验中,采用开放式实验方法,不仅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将对开放性无机化学实验的优势进行系统的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到实践中来,实验教学能改进学生的思维方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开放性教学能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实验的操作方法,在实践中理解化学知识。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实验室开放不但能提升实验室的利用率,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验室,熟悉仪器操作规范,规划实验的操作,提升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无机化学实验室开放的基本设置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学生自主实验及独立学习的要求比较高,在实践中需要结合教材知识,重新审视自己学过的知识,在实践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以下将对实验室开放的基本设置进行系统的分析。

1.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为了满足教学机制的需要,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拟定教学计划。必要时可以和化工类企业负责人共同商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接轨,让学生系统掌握化工专业实验的基本知识。在离心泵性能测试的学习中,可以将其和管道流体阻力及传热系数结合在一起,将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将3套装置串联起来,作为一个工艺流程进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泵的启动、流量调节、管道阻塞及温度控制等方面,需要操作者掌握操作系数的调控方式,对仪表、阀门及管件的应用原理进行分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制定实际操作步骤确定下一步计划,加深单元操作在实际学习中地位作用的认识,进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和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改革。各项教学体系的制定,都需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基本,构建以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在实验中学到《气体的制备、净化、干燥和收集》需要提前制定综合性方案。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明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映条件,在固体和固体反应时,需要及时进行加热。当固体和液体发生反应时,需要在常温情况下。收集装置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让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和环节,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理解实验教学的目的,自主进行设计,通过创新性训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和水平。

3.建立客观公正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实验操作结束后,老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总结。结合实验结果和学生操作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估。在《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实验教学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胶塞塞住干燥的雏形瓶的瓶口,在胶塞上做记号,称取重量后做好标记。将启普发生器导出的CO2装入锥形瓶的瓶底。待满后,缓慢的取出导气管。用胶塞做好标记,进行称量。此时体积公式为G2=容器质量+mco2,其次往锥形瓶中加满水,塞好瓶塞,记下温度T和大气压力值p。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适当的表扬。实验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环节,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获得所学的实验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证明每个实验项目都要达到整体教学的目的。实验课很难通过课程结束后的一次考试得出结果,需要多进行实验探究,建立科学、客观、公正合理的指标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指标管理体系进行操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内容的了解度进行充分的概括。

三、结束语

第10篇

但由于受时间、经费以及外部资源条件的限制,导致毕业论文(实习)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文献检索上,而通过社会调查、政府咨询、企业走访等实习手段所形成的对课题认识远未达到论文开题应具备的成熟度,甚至出现论文写作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实习)环节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工程管理涉及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心理多学科知识,要求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论文完成期间所要解决问题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关联性的掌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锻炼学生实习能力,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学生通过做毕业论文(实习)能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实习专题、实习对象、实习方式、实习程序安排等等一系列实习策划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通过实习,学生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对论文课题的认识就逐步清晰、明朗,并通过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及时调整实习方案,使实习更加深入和具针对性。

对实习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对比、归纳、总结,并对其关联性、因果关系等内在联系加以分析,进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这一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对实习资料的加工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谈话技巧等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而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锻炼的能力。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学生从不同层面,多角度、系统性地考虑问题,从而能够锻炼学生对问题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实习)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选题会审制度,论文选题脱离实际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目前高校教材通常落后于工程实践,加之受环境限制,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对工程了解较少的情况,教师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空中楼阁,从纯理论角度出发,选题方向对解决实际问题无任何指导意义;

二是选题陈旧,对于实践中己基本解决的问题仍作为课题加以研究;

三是脱离背景,选题多为国际方向,缺乏实践支撑,实习难以开展。

以上问题直接导致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陈旧、空洞、教条,论文的深度和创新性上都达不到要求,对实践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不大。

(二)缺乏校外毕业实习基地实习与论文之间存在脱节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组织多为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场所。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场所的紧缺问题,但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毕业实习主要集中在施工现场,与多元化的选题方向不符,毕业实习内容与论文选题联系不紧密,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由于前期实习内容与选题方向的脱节,使得后期论文写作主要通过期刊、文献检索来获得对课题的认识,容易形成论文开题与正文写作被己有的文献观点牵着走的被动局面。

(三)缺乏对指导教师严格的考核评价,过程管理不到位

多数院校对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效果主要通过毕业实习手册、论文工作手册、开题报告、论文正文、毕业答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指导质量的评价弹性较大,缺乏科学、客观的指标。另外,对教师指导过程进行经常性、随机性监督管理不到位,学生论文写作或教师论文指导存在前(期)松后(期)紧的情况。在学生论文写作后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若要求学生开展二次实习(检索或对论出结构性调整,却因时间仓促而使其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吸收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松后紧的不均衡指导方式可能会对学生己形成的写作思路造成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互相配合,严格按毕业论文任务书的时间要求及时提交、及时指导,过程控制对论文质量起决定作用。

三、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实习)环节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议

(一)调整毕业论文(实习)教学计划,提高组织效果

通常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计划将毕业论文(实习)安排在本科四年级进行,时间大约2~4周。从实际效果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与学生毕业就业应聘时间、用人单位见习时间、考研复试时间冲突,矛盾难以调和;二是学生毕业在即,有的学生要重修补考,有的学生要补修学分,有的学生要过英语四六级,因此学生普遍心情浮躁,实习态度不够端正。

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效果,可考虑以下建议:

一是毕业论文(实习)计划可穿插安排在各学期。具体做法是:提前两学期或三学期公布毕业论文(实习)选题计划,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自主安排毕业论文(实习)计划,可充分利用较宽松学期的课余时间开展小组实习,相关课题教师加以引导;学院也可在暑期(寒假)社会实践手册中加入毕业论文(实习)内容并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实习前后提交详细实习计划与实习报告并由实习单位盖章。这样通过较长时间分层次、多专题、多轮的实习,学生视野开阔,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写作思路,为后期的毕业论文开题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毕业实习合作关系。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大致选题方向,学校牵头搭建实习定点合作单位,例如: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建设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开发公司、建筑业企业、银行、金融保险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和平台。学校还可邀请相关部门专家、领导给予专题指导或讲座,或组织对论文选题申报进行评审或组织联合命题。

(二)建立毕业论文选题会审制度,加强命题筛选工作

建立严格的毕业论文选题会审制度,组织成立评审委员会。可适当邀请政府、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加入,避免论文选题脱离实际。并可根据政府、企事业单位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对选题进行补充、优化,还可开展与校外单位的联合命题、实行真题真做等。最后,评审委员会综合各方意见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筛选。

为保证毕业论文(实习)质量,应适当提高毕业论文指导师生比,综合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近三年毕业论文(设计)的师生比情况,比例控制在1:3~1:5为宜。一(学)生一(选)题,不得重复,选题范围也不宜过于分散。另外,为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也可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就业方向自主选题申报。

(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的过程监管,提高论文质量

根据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弹性较大的特点,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过程监管:

一是细化教师对论文的指导深度要求及指导责任,明确规定指导范围、指导项目或要点;

二是采取随机抽查教师、学生阶段资料(必要时抽取学生面谈或答辩)

三是落实指导教室,根据教师上报的指导计划采取随机听课方式,旁听评价;

四是根据所指导学生论文答辩环节优良率给予评价,答辩成绩应占较大权重(需合理设计答辩范围)

五是増加学生论文的校内外预审环节(论文答辩前10~15天为宜)从第三方出发对论文质量进一步把关。

四、结语

第11篇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教学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分析了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重点分析学生投入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阐述了这种指导思想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因材施教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草原钢城”包头,1956年建校,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管理,2003 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它定位于一所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以工科为主,建设在冶金、材料、矿业、机电、建筑、能源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始创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由轧钢这个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老专业发展和演变而来,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这一老专业方向不存在了,但新专业传承了轧钢这一老专业的特点与内涵。本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支撑点建设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在我校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专业范围重点还是传统的轧钢专业,以侧重于为钢铁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集中在钢铁企业[2]。

一、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论文)的命题

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起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黯然失色[3]。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中选题不当常有发生,其原因各异。

有些命题过于陈旧,这尤其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命题上。按照我校本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轧钢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设计。随着我国的钢铁工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装备和控制手段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上,产品结构发生的更本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点和思维被打破[4]。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命题仍然按照10年以前的标准来制定,就显得有些更不上时代,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影响了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青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这一点在笔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投入不足

1、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的影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是本专业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鉴于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在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期间,本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秋季学期就找到了相应的工作。然而近3年来,随着钢铁工业整体的不景气,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不少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四的春季学期即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还没有能够确定工作,尤其是女生。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毕业设计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整个期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上,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影响严重。

2、考研对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一般初试成绩约在3月份出来,那些过了初试需要准备复试的学生,在此期间难以全心去做毕业设计,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5月中旬,在研究生入取基本结束后,这部分学生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去准备毕业设计。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在最后一学期不仅有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挂科的清考。这一类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养成了对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的习惯,在就业和清考双重压力之下,只能有很少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类学生在笔者所带的学生中也存在,也是另笔者最头疼的学生。

3、学生投入不足,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同学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普遍性。

二、相关问题的改进

(一)完善命题

命题是指导教师的最重大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在命题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设计(论文)题目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系主任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审核,对研究和设计的内容进行把关,以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需保证题目的多样性,不仅要保证学生1人1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二)因材施教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毕业设计时,学生心中所想也不尽相同,当然最终的基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即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而是需要客观的面对学生所固有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见学生的时候,明确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否签约,签约的意向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学基础课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补考和最后的清考;学生的考研状况,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其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具体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且精力足够,将来要从事钢铁工业生产或者研究领域的学生,按照评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激发这类学生的潜力,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论文为主,提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需要找工作,且将来乐于从事钢铁工业的学生要重点帮扶,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设计为主,我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轧钢车间设计为主,整体套路成熟,但是缺乏创新性。让这类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轧钢生产基本流程,设备状况,了解车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对将来熟悉工作环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能力有限(主要是那些基础课程成绩很差,还需要参加补考和清考的学生),则需要重点照顾,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需要补考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补考,同时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踪指导他们的设计,以避免学生过于放松设计;对于那些完全无意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则不能再专业方面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对于这样子的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尽量的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确保顺利毕业。

(三)严格纪律

当然,对待不同的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是一个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下制定研究和设计内容后,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纪律,以严格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规章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端正毕业设计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转贴于

此外,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面对新的环境下出现的系列问题,指导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在命题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在指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2]李振亮,陈林,包喜荣,郭瑞华,刘永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2):30-33.

第12篇

实践教学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内容,实践教学突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专业型、技术型、应用型都很强的专业,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实践教学的不断培养训练而形成的,因此电子专业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的必然途径。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一个财经类的高校,身处在这样环境中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力相较对薄弱。我校在推进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设施短缺落后,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落后。

长期以来,我校的电子实践教学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大多实验设备都未得到及时的更新,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充分。实训模拟场地限制了学生更多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现有的实训设施还远未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2.教学计划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当前在教学计划中,尽管实践环节的教学课时已有较大提高,如在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一直加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精心设计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學内容。增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比例,但除去一定量的停留在计划中的名义实习课时后,实际可用于学生实践、或动手的学时仍显不足。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教师中能够适应满足实践实训的总体上比重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校企间的合作更是匮乏。

许多校外实习基地常常依赖老师们个人在社会建立起来具有较紧密关系的亲朋好友关系,勉强维持、勉强接受。有些学生甚至需要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效果堪忧。

三、实践教学改革总结

针对我校电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关键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改革。

1.结合专业特点不断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根据电子专业特点,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调整和补充。在传统电子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安排了最新的电子技术发展及电子技术应用情况介绍。例如在万用表、直流电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功率表等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实习基础上,还适当增加了单片机、电工、设计、嵌入式设计等实践教学单元,并不断紧跟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突出创新训练的重要地位,以满足新形式下创新教育的要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实践教学质量源泉。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首先,学校制订了相关政策,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力度,加强对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工程师、技师引进等工作。其次,建立实践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并分批安排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和素质拓展,为我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3.产学研结合、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硬件设施条件,是对大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根据地理位置的优势,我们广泛与周边相关电子企业和公司建立联系,不断健全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大学学习期间创造更多进入企业公司实习锻炼的机会,我们与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研究,大大促进了人才培养和专业的发展建设。也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4.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积极性,使学生较早的参与到竞赛和科研活动中。

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科竞赛的指导和投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活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程序设计、电子设计、飞思卡尔智能车和机器人、全国数学建模等竞赛为代表的国家级及省级竞赛活动,并给与一定的奖励。学生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和激发。

5.充分利用我校特有的素质拓展周教学安排,不断改革素质拓展周的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初步训练;初步具有电子电路系统开发能力;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有工程实践能力,软件编程能力,硬件电路设计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通信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在素质拓展周期间安排了元器件的认识、实用电路的设计、制作与焊接、电路板的制作、程序设计竞赛、走入企业实训等充分的实践环节,让每一个同学都切身的参与进来,体会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