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7 10:2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整合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
整合指的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中,如何体现整合的优势,乃是目前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因为在学科课程整合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已发生了变化。对学生而言,教师将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信息技术将成为他们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具有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观念,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必须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要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同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协作,双向整合。我们知道现代媒体教学过程与一般传统教学过程是一样的,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向整合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现、利用和更新,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倾向。对教师而言就要体现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师生交往民主化。充分发挥信息媒体优势,精心组织教学信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传播教学信息的任务,同时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对学生而言就应实现角色转换,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即网络技术的学习者,网络学习的主体、网络信息的采集处理者、网络信息的交流协作者、网络信息的创新者。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PowerPoint的特点,插入了猴子、蛋糕、老农等图片,配以兴奋、懊丧、俏皮等风格的音乐,通过图像处理、音画组合等方式,设计了一个寓学于乐的动画情境:猴子从原来的不满意吃蛋糕的,到贪婪于吃蛋糕的,直至最后满足于蛋糕的,一次次被老农戏弄于股掌之中------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或会心一笑,或满心疑虑,或莫明其妙,注意力高度集中,当教师抛出“==”这个问题时,人人讨论,争论不休,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至此,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这个问题情境所要达到的“促进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考”的目标已经实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学生、多媒体三者之间双向互动的的环境。同时,“互动”要动在“过程思维”中,要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探索,这样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如,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探究:把圆16等份后的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们拼拼摆摆,说说议议,很快得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但这与书本上“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略有出入,我便利用多媒体分别演示了把圆等分成16份、32份、64份对拼的过程,这样,学生们便轻松地理解了“平均分的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的道理,得出了S=лr×r=лr2的公式。受此启发,部分学生又探究出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结论,在让学生实物操作的基础上,我又借助多媒体演示了拼成的近似三角形的过程,学生们恍然大悟,细细分析,得出了S=л×4r÷2=лr2的公式。学生创新的灵感不断迸发,接着还得出了可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S=(2лr×+2лr×)×2r÷2=лr2的结论。
这一互动环节的顺利展开,多媒体技术发挥了它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弥补了实物、书本等无法给予学生多样化感官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了公式,领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了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1.知识点切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知识点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分类,认识等腰和等边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画高等。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利用中控系统的传送功能,先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实物图的信息,再借助计算机隐退实物图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然后再动态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等知识信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BBS功能进行协作学习,从而揭示三角形的意义;再通过网络演示较多的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让学生进入自主化个性学习,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三角形可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按边分为: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师再画龙点晴,把显示在屏幕上的三角形重新排列,并用相应的关系图表示出来。然后利用课件闪烁等手段逐一演示三角形的底、高以及如何画高。这样利用知识点切入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激励。
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主动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如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200米,若以每分钟800米的速度通过一段1400米长的隧洞,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教师先用媒体在屏幕上出现铁路、山、隧洞背景的画面信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出示教学的应用题,接着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洞前时及车尾刚刚出洞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隧洞,并闪烁其线段图,分析火车通过隧洞的距离和隧洞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信息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算式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实践感知。
【关键词】信息 历史 整合
走进21世纪,走进了信息技术的今天,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给历史教学和环境提供了新的学习课题。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因此,教师要充分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能熟练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善于收集、整理、保存、鉴别、评估、加工和有效利用信息,努力培养良好教学品质。认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是老师的一项重要必修课,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方法之一。
教师是以教学为中心,是以培养学生为已任。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下面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教学的一点体会。
1.创设教与学的互动学习的环境
七年级下册《开元之治》教学,我利用音画杜甫的诗歌《忆昔》和一段舞蹈《霓裳羽衣舞》创设情景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历史—开元盛世的唐朝。“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从诗歌和舞蹈中使学生对唐朝社会的概貌有一个初步了解,搭建教学平台,师生进行互动、讨论,对资源信息进行分类、提取。(1)开元全盛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藏万有宝,国家储备丰实;②稻米、粟米大丰收,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创新了灌溉的工具筒车、水车;③大型水利工程建设40多处;⑤从西域引入新品种(图片信息):小麦、青稞、高粱、棉花、桑、瓜、枣、葡萄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⑥种茶、制茶、饮茶、茶神专著《茶经》到青瓷、白瓷、唐三彩(图形对比信息),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社会景象。(2)学生进入分析、讨论,对历史人物、特点都充分发挥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畅所欲言。(3)总结归纳,“励精为治”的新思想给社会带来稳定。
唐玄宗时期是唐朝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知识扩展——茶文化,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科举制度、诗风、贡茶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表扬,肯定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看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中充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2.创设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的教学环境(教与学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提出学生要完成学习的任务,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状态。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学习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并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内容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上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行为的发展,营造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学习的良好环境,要学生学会主动接受知识的信息,做学习的主人。老师就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课题的进行有目的地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与指导等主导性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幅画再现一段历史,一幅画表现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在历史教学《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我把教材知识和宋朝著名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全景Flash信息技术整合起来。
《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为教学导入点,画面反映是什么时期的历史信息?开展话说《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习活动,这幅画5米多长的长卷,把我们带入到宋代清明时节繁华的京城,它展现了宋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风貌,作者张择端在画中一共描绘1695人物,各种牲畜60多匹,大小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3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件,乡村、街道、房屋、桥梁、城楼各有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各异,各种生活场景、娱乐活动等,整幅画面展现了宋代水陆运输和市面繁荣的社会风貌。学生仔细观赏,把画面信息和课程提出问题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对比,从画卷中培养学生对宋代社会风貌的了解和观察、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框架类课程;J2EE;整合教学方法;软件工程
0、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开源编程语言的广泛应用,在实际的程序设计中,很多地方都在使用程序开发的基础框架。以JAVA开发语言为基础出现的框架有上百种,其中比较流行的三大框架为:STRUTS、SPRING和HEBERNATE。这些框架在实际应用开发当中被广泛使用,并在高校教学中作为专业方向课进行教学。例如在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开发技术J2EE方向,就有这些框架类课程的设置:基于MVC的WEB开发(STRUTS)、ORM框架原理与应用(HEBERNATE)和轻量级J2EE框架SPR/NG。
1、框架类课程的特点
在框架类课程中,有些是讲某类框架的原理,例如基于MVC的WEB开发就是介绍MVC设计的原理,主要讲解MVC的设计思想;ORM框架原理与应用同样是讲解一个框架的原理;而轻量级J2EE框架SPRING就是介绍具体的某个框架。在其他的课程中,也有基于某个框架进行的程序设计,如,NET平台下Windows程序设计、Android平台移动云计算开发;也有些课程是部分依赖于某个程序设计框架,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C++)中就会介绍MFC的使用,MFC是程序设计的框架基础。
这些框架类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要把握框架的核心,把框架的原理介绍清楚,让学生明白框架的应用价值、能给程序设计带来怎样的好处,然后再通过具体框架实例向学生说明框架的好处。在框架类课程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对框架原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实践来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明白在应用中该如何用以及何时用,这就是框架类课程教学当中的“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
2、框架类课程教学中的误区
在各个高校中,框架类课程开设较多,但在各框架类课程教学中,缺少统一规划,多门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框架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3个方面。
2.1 重理论轻应用
该问题在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中比较普遍,教师一般只注重原理教学,而轻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造成该教学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认为在课堂上把原理讲明白就够了,实践动手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其次,教学环境与教学时间的约束使框架类课程在本科院校中一般属于方向选修课,学时较少,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过多地涉及到框架的应用方面;最后,现在高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在讲解框架应用时,往往会“避而不谈”。
2.2 多门框架类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叠
在多个不同的框架类课程中,会存在共同点,有些框架类课程之间的基本原理相似,其区别仅仅体现在某些应用当中,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体规划,在框架类课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是在每门框架类课程开始时,都会介绍程序设计框架带来的好处。
2.3 教学案例之间缺少关联
在每门框架类课程教学中,一般都会介绍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往往都是孤立的,多门课程之间的案例缺少关联性,学生没有整体概念,知识点之间不能有效整合。
3、框架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整合
框架类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在这类课程中包含了许多具体课程:基于MVC的WEB开发(STRUTS)、ORM框架原理与应用(HEBERNATE)、轻量级J2EE框架SPRING、NET平台下Windows程序设计、Android平台移动云计算开发等。在这些课程教学中,要通过对4个方面的整合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3.1 教学方法的整合
提升教学效果应从教学方法人手,大学的学习是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告诉学生应如何学习,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这就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问题。在框架类课程中,一般强调框架的原理与框架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讲解框架的原理,在原理的讲解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或对比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应用与对比,学生真实感受到框架在程序设计中的好处。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框架也不例外。在框架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告知学生在使用框架时可能会带来的弊端。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框架的两面性,才能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基于MVC的WEB开发当中,使用框架的确可以使程序代码明确分层,降低程序模块之间的耦合性,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和代码的健壮性,但整个代码的难度相应增加,直观性降低。所以要把握在应用中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择框架,不要盲目使用。如果学生在学完框架的时候,说不出该框架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学会的表现。
3.2 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内容在各框架的教学中,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该课程的核心。在各框架中,都有自己的核心应用及强势所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叠,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和删减。在框架类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当中,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不能孤立,应在教学设计上把该专业方向的多门课程综合起来,合理分配,认真考量该专业方向应包括哪些知识点以及每个知识点应该放在哪门课程中讲解,均匀分配每门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对每门课程的难度以及课程之间的前后依赖关系进行合理设计。
3.3 理论与应用的整合
在框架类课程的教学当中,要注重框架原理介绍,但理论不空洞,要以框架实例为基础。以软件开发技术J2EE方向的三大框架为例,基于MVC的WEB开发主要讲解MVC的设计模式优点及在应用中如何进行MVC的分层,要结合某个具体框架,例如可以采用STRUTS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具体采用哪个框架要根据目前软件开发中哪个框架应用范围最广泛、流行度最好,同时要结合教学的难度和学生的实践情况来选择框架实例。
3.4 教学案例的整合
在每个框架的授课中,教师会通过具体案例来进行该课程的知识点和应用点的整合,往往能够把该课程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具体的案例中,但在多个框架学习完成后,学生对框架并没有整体概念,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是多个框架整合应用,这就需要在多门框架类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案例进行整合,能够通过一个大的案例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和应用点贯穿进来,并通过对比让学生形成整体概念,加深框架类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在软件开发技术J2EE专业方向中,可以采用“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在讲解基于MVC的WEB开发课程时,可使用STRUTS2框架进行该系统的实现;在讲解ORM框架原理与应用课程时,可以把HEBERNATE框架添加进来,通过对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所使用框架的好处。当然在其他的课程讲解中,可以继续使用“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案例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样学生就减少了对项目背景以及项目需求的了解,可以将重点放到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上。
关键词:定量管理类课程;教学沟通协调;课程整合教学;经济金融统计软件
一、引言
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应用型高校的一个永恒主题和旋律。市场营销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企业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的知识理念、技能方法和流程,并能根据市场需求实施有效、柔性和快速反应的管理,培养出合格的管理人才为企业服务。定量管理类课程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它们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起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选择定量管理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助于抓住关键性突破口,从而带动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定量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定量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举措进行综述,并且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市场营销专业定量管理课程及相关课程之间关联关系综述
常熟理工学院以应用型本科为特色,注重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市场营销专业方面,设置了较多的定量管理类课程,根据近年《常熟理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定量管理类及与定量管理相关的主要课程有:(1)基础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2)专业基础类课程:管理学、统计学和会计学;(3)专业及相关类课程:宏微观经济学、市场调查、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管理预测与决策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对于这些课程,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的是呈现出层次递进的关系: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应用。所以,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基础打好后,后面专业应用类课程就相对容易了。其次,许多课程的内容相互包含和重复。例如:运营管理课程里有“市场预测”的内容,而企业管理预测与决策课程里也有“市场预测”的内容;市场调查课程里重点是“市场调查”的内容,而市场营销学课程里也有“市场调查”方面的内容,同时,企业管理预测与决策课程里也有关于“市场调查”的内容;运营管理课程涉及“库存管理”内容,企业管理预测与决策课程也涉及“库存管理”内容,甚至财务管理也涉及“库存管理”内容。如此类似的问题,非常多。它导致的严重问题是:教师重复教学,浪费时间;而学生更感无奈。学生上课时间排得太满,空余时间少,理论课占用的时间太多,实践类课程相对不足,从事创新性活动的时间很难得到保证。这些都与教学改革的大方向还不匹配,所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尤其是对定量管理类课程进行整合教学改革。本文所谓的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就是改变以前那种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一定教学关联的状态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不沟通协助的单兵作战状态,即是形成课程之间的前后承接关联,相关教师之间密切配合的教学状态。
三、市场营销专业定量管理类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1.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重新审查培养方案。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欠缺的仍然是实践动手能力,而不是理论知识水平。按照这一调查结论,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不断修改优化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突出应用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2.不断适时梳理相关课程群教学时间及内容的前后关系,让课程之间的知识技能内容能够相互支撑,承前启后,打厚基础,突出应用。例如,《概率统计》课程开设后,目的是为学生学习《统计学》打下基础,《统计学》课程开设后,又为后续的课程比如《运营管理》的学习打下基础;反之,学生学习《运营管理》课程,先修课程必须有《统计学》、《概率统计》,这样,课程之间前后关联性建立起来,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3.相关教师加强教学沟通、共同备课和相互听课学习交流。仅仅有课程之间的前后关联性还不够,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必须以教师为龙头,组织好定量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除了传统的教研会方式等之外,教师还利用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教学沟通、共同备课。这样,统一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教学。4.注重课程与实践实训软件相配合,以软件强化课程教学。定量管理类课程,通常有必要的计算机软件来配合教学。比如,ERP综合实训课程,长期以来成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配套教学软件,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掌握企业运营管理的流程和内容;EXCEL和SPSS成为《统计学》配套教学的软件。通过软件配套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形成一套软件,贯穿多门课程的格局。5.对定量管理类课程教学整合的进一步探索性设想。进一步探索性设想之一是新课程的设置,比如,关于定量管理的核心课程,可以考虑开设《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或《管理统计》课程,配套软件EXCEL、SPSS、EVIEWS,统计R软件。
四、结束语
应用性高校普遍面临着压缩总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程课时的压力,因而优先选择从定量管理类课程进行整合教学改革是适宜的。
参考文献:
[1]张有龙,赵爱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5).
[2]聂玉珍.微课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
面对当前国内外计算机教育趋势的不断变化,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在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总结了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都设置了一门或多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程序设计语言,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但是在这些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却自觉或不自觉地主要教授语法规则,并没有想办法让学生逐步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编程课程学了很多门,编程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自然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1.2程序设计类课程之间缺乏连贯,体系松散
很多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开设数量众多,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一条明确的主线,结构松散,不能前后连贯。任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缺乏联系,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而且课程与课程之间会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这样不仅造成任课教师重复教学,浪费了时间精力,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倦情绪,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1.3教师教学形式呆板,案例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提倡教师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或利用MOOC、微课等新的教育模式组织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形式比较呆板,教学内容多年来一成不变,与实际应用脱节,形成的教学体系还是教师讲解例题,学生上机验证的多年前的标准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案例只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且案例与案例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造成学生学习完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知道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这样既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系统整体开发能力,又让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高职学生来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也给教师教学组织带来了困难
高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有种本能的畏难情绪,这也给高职院校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带来了困难。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从三年制普通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学生,在高中一切以升学率为前提的高考政策下,他们从来没有系统化地学习过计算机知识,绝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停留在上网聊天,查找资料和玩网络游戏上;有的是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通过对口升学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比较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理论知识普遍不够扎实;还有的学生是从中学或中专毕业后在社会上历练了几年后觉得学历或水平不够,又通过高职单招等方式重新进入学校学习。学生本身水平的差异也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困难,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顾及那些基础很差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只有重新构建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1.5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力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程序设计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笔试方式为主,主要考核语法规则,即使采用上机考试也只是简单地案例模仿,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操作能力,系统开发整体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因此,我们也应该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2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整合与实践
2.1选择一门主线课程做基础,采用无平台进行面向对象语言的教学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种类繁多,C语言、Java语言、VisualBasic语言、VisualFoxpro语言、PHP、Asp.net等,不一而论。但是不管是什么高级语言,都是从早年的基于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课程逐步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只要能够熟练掌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就能做到触类旁通。因此,在课程开设上,我们没必要开设很多的语言课程。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对学生编程思想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选择C语言作为入门语言学习课程,在学生初步建立起编程思想的基础上,采用无平台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不安排具体语言的教授过程,只简单介绍各种语言的语法共性,然后着重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方法和思路,使学生能够主动、快捷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各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中,基础语法如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面向对象的特点、类和对象、数组等内容其实都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在程序设计基础语法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讲授各种高级语言平台的搭建,高级语言之间的异同为主,学生只要掌握了一种高级语言,基本上可以无障碍地掌握相关语言的其他内容。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使学生失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2采用渐进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面已经提到,高职生来源复杂,大部分基础较差,对程序设计课程有畏难情绪,讲的太深太多,学生掌握不了,很容易放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为湖南省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抽查题库程序设计试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编程语言的语法正确性,功能实现,代码规范性等。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熟悉的编程语言来完成。中级层次设置了猜数游戏,竞赛积分系统,福利彩票竞猜系统三个难度不大的桌面应用开发系统,该层次主要考查学生界面设计、数据库实现、功能实现、调试运行与打包、代码规范性等方面。高级层次是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Web应用开发程序,要求学生在无平台计算机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完成学习任务,该层次主要从架构设计、数据库实现、功能实现、部署运行、代码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考查。学生只有通过努力完成相应层次的学习才能进入下一级层次,并对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相应层次的学生适当予以奖励。这样,由简到难,不断加深难度,让学生不断积累起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为省教育厅在大三上学期的技能抽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组织
当前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招生比较困难,所招学生来源复杂,而且素质呈下降趋势,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因此我们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感受到学习的兴趣,逐步地提高编程能力,不然的话很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法,从经典的小程序入手,首先告诉学生程序设计语言能做什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几个经典案例,案例覆盖了所授课程的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既克服了单纯的填鸭式和说教式教学方式的缺点,让授课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又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能不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自己的进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特别注意案例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求,又要贴近实际应用。对于部分程序语言不常用的内容,可以不再花时间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需要时利用帮助文档去学习,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避免了学生学无以用的尴尬,提高了学习效率。
2.4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不再单纯地依赖老师去教授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程的考核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可以继续采用任务驱动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实施实验教学,制定出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任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仅能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系部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平台,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抽查平台等应用系统,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完成了从需求分析、数据模型设计、模块设计、界面设计、运行部署、软件测试等软件开发所必须面对的所有问题,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积累了开发经验,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改革传统考试模式,考核着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考查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考核方式上必须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将平时三个阶段的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将学生自己考核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和平时作业占10%,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考核评分,主要考核学生组织纪律、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团队协作等。平时阶段性考核占总分30%,根据平时上机及设备配置操作完成情况由教师评定,主要由设计思路,程序完成情况,内容总结等组成,每个实训项目按照标准打分,再把每个项目成绩累加求平均值就是平时阶段性考核成绩。期末笔试,期末上机考核分别占总分30%,根据学生普遍基础不好的特点,笔试试题的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程序改错,程序填空等题型,上机考核主要为程序分析和程序设计。在考核过程中尽量不限定语言,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平台,尽量做到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3结束语
关键词:生物教学;校本资源;教学研究
生物新课程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
一、问题的提出
1.1生物新课程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1.2生物新课程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
1.3加强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是势在必行。
二、策略与实践
2.1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2.1.1准确理解生物新课程《标准》对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设置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组成。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1.2研究生物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科书:建议各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备课组要至少备齐5个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并依据课标优化组合不同教材的课程资源。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中心组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地将研究结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提供给各校参考。要摒弃过去那种“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就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2.2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整合利用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我们备课组通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尽可能地缩小《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促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及实际操作如下:
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包括校本教材探究实验的开展)在新课程教材的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2.1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备课组成员在生物学科中尝试实施开展了新课程校本教材探究实验――体验制备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比赛并在校园进行展览,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2.2.2把握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对实际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成效与分析
3.1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3.1.1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对课程目标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3.1.2各校的课程资源问题:现在各学校教学硬件还不很足,不少教师过去是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各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器材,还有网络资源等,至少为各备课组配齐5套不同版本的教材。
3.2对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寻找有效的策略,扬长避短,尽量把该模块开设模式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应把把宣传和计划做在前,整体安排高中新课程两年教学;
(2)对《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应比实施提早,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
(3)在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中适当结合老教材知识;
(4)适时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想应的校本练习资源;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1]。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坚持“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依托柳州、产学互动、以产促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创新了“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了“学院里面有企业,车间里面有教室”的颇具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氛围。响应学院教学改革的号召,我们组建了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专业工作分析会,给专业课程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取提供了依据,同时,学分制的实行,规定了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时,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把学生应该具有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系统、有效的传授给学生,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以下就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1专业定位
1.1市场定位
根据我们对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调查分析,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预期是中小企业,特别是非IT行业的企业。非IT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计算机保有量、业务子系统数量及所需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将逐年增加,潜在需求很大。
1.2学生能力定位
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其才在职业角色,其用在岗位技能。高职学生的才能应体现出高职的特征,即操作能力的熟练、快捷、准确和高质[2]。立足于学生基础和能力及市场岗位需求,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在IT通认能力和IT服务能力上,不强求IT方面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运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及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的日常管理及开发的能力。具体实施方法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构建“能力递进,项目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学习,熟练掌握信息管理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1.3课程定位
我院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以往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分析信息管理岗位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做了大规模的调整,把课程按照四个岗位能力目标进行了分类和整合,从提高学生能力出发,制定了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系列专业课程标准”,通过考证、实战考核、专项竞赛等多种形式对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具体的模块内容和组织在以下内容中介绍。
2能力分解与授课编排
2.1能力分解
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以操作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岗位的需要。课程按岗位职能分为4个模块,如表 1所示。
2.2授课编排
在课程的整合设计中,一是要符合专业课程教学规律,二是要符合岗位能力提升规律[3]。授课编排可采用递进式和并列式两种模式。递进式,有些课程是属于前后衔接、能力提升式的,可连续安排在几个学期上这个系列的课程,最好也由一位教师跟班教学、连续授课,这样既能体现教学案例的延续性,又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更好地实现能力提升。并列式,有些课程有明显的相互关系,可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由教学团队集体备课,以项目或案例实施教学,这样避免了课程中重复知识的讲授,避免学生学完独立课程后,不懂将多门课程知识联合起来,拿到项目任务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
项目1中的课程是属于难度逐步提升的,故按照递进式,编排如图1所示;项目2、3、4中的课程既有难度差别的,也有能力提升的,还有可通过一个综合项目贯穿的,所以递进式和并列式在不同学期进行,编排如图2、图3、图4所示,其中“纵向”是在连续的多学期中授课,“横向”是在同一个学期运用项目课程整合教学的,编排目的就是要训练四种职业能力。
3教学过程的实施
3.1完善教学条件
整合项目教学时,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非常频繁,所以,教学用机房对用户实行域管理,安装能够互动的教学软件平台,如Netmeeting 等,并且互联网或局域应该畅通,便于教师的演示教学、教学素材的、学生作业的回收保存;教室的布置应该更多一些实际工作环境的氛围,学生上机座位安排最好便于分组,例如:思科网络实训室的设计和布局值得借鉴。
要有效的开展课程整合教学,教学团队教师必须定期的深入学习,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制定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的管理办法,为教师的企业一线的锻练学习提供了保障,同时要求组建具备“双师素质型”的教学团队,“双师素质型”指既是专业理论教学的行家,又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团队中要包括行业专家,充分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借助实际工作中的项目和案例,与授课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设计。在授课过程中,同时配有两名以上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由其中一名教师进行主讲和操作演示,另一名或几名教师进行操作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此方法在我院已经实施了,在教学质量、教师自身发展等方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重视教学组织
整合项目教学中备课、授课、作业、考核等各环节都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2] [4]。
整合项目教学的备课比常规备课难度更大。备课前要熟悉教学的场所,了解教学对象的基础,明确教学的内容,及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案就能看出融理论与实践、融学习与工作于一体的学习过程。教案的制定应该集思广义,根据需要采用集体备课、跨课程备课、教学团队备课等方式,从而较好的体现课程知识服务于岗位技能的特点。
课堂组织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引导大多数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小组负责人,发扬传、帮、带的精神,以促进少数不按要求听讲和操作的学生;(2)授课课件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多以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表述,注意授课的技巧,一次授课内容不能太多,时间不宜过长,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3)教师应演示操作过程和步骤,必要时可分段细化。学生操作时,团队教师巡回指导,操作完成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及时指出好的方法和存在的错误;(4)课堂进度应该以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基本任务为准则,少数未能完成的督促其在本组学生的帮助下课后完成,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这些学生的辅导;(5)教学素材的,在服务器为学生开辟一块专属空间,供素材及学生作业上交等,最好以域用户管理形式让学生保存各自的作业,便于下次课继续使用。为便于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教学课件、案例、章节练习、辅导资料等内容最好利用课程教学网站的形式,网站开设助学助教平台,及时与学生交流并解答问题。
课后作业可分为知识性巩固作业和操作熟练性训练作业,可采取以模块或项目为单位的阶段提交形式。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只有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才能组织好下一步的教学,学生得到教师的评价反馈,才会增强学习动力。
合适的考核方案可真实评价学生的成绩,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的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但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动手操作能力。采用小组为单位项目导向的教学班,并实行过程性考核方式,教师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结题答辩,借此考核小组成员的实际掌握情况,平时的作业、出勤、问答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学生每次课的表现均与最终的考核成绩有关,平时上课不认真,最终考核很难过关。
4教学评价及监控方式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而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管理环节。正确的教学监控和评价能给教学改革带来动力,整合项目教学的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往往需要整个学期,甚至跨几个学期来进行,如果沿用一般监控教学的方法显然是不全面的。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对教和学的全过程监控,这样才能更客观的评价教学质量的好坏。(1)监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由于教学用时较长,整合课程教学设计一般都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教师会将项目单元的分解、学生练习的内容、教师指导的方法、所需素材的名目、课时计划等填写在《教学项目实施计划书》中;(2)教学过程的监控。一体化教学日志是重要的教学记录,包括授课时间、内容、实训设备、学生表现、课内偶发事件及处理方法和效果等,教学督导人员可据此对一体化教学分阶段进行监控;(3)对课后作业的检查。除书面作业外,还应查看学生的操作作业电子档,查看教师对操作的批阅记录和评讲记录;(4)结合学生评教来监控,学生评教可以较客观地反映教学工作的得失,是学校落实和改进教育服务功能的重要措施;(5)教学监控结果的及时反馈。教学监控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的结果应及时通过不同的形式反馈任课教师,以利于改进教学。
5结语
整合项目教学通过一个周期的运行后,在全院学生和任课教师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我院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也获得了有益的启发,同时,给任课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学院长期形成的教学、管理、考试组织工作等带来了很多新工作、新问题,但我们始终相信,让教学更灵活、更合理、更具实效性,必将开辟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乐见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丁桂芝. 共同探讨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4(9):14-15.
[2] 熊发涯,郭福洲. 促进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四个原则[J]. 计算机教育,2006(2):73-74.
[3] 邓唯一.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构建[J]. 中国电力教育,2007(5):88-89,99.
[4] 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9-11,24.
Vocational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Practice
HUANG Bao-li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iuzh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545005, China)
关键词:微电子工艺,整合教学,生产实习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electronics processing course/experiment/production practice
Wang Wei, Tian Li, Fu Qia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teaching mode for the course “Microelectronics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this course, the teaching mode, the content,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 were adjusted. The teaching modes were improv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ractice and theory. With this new teaching mode, the Microelectronics processing course/experiment/production practices were offered for the undergraduate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udents and other leading teachers under the same course group held th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is new teaching mod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result is “A+”.
Key words: Microelectronics processing; improved teaching mode; production practice
20世纪80年代初,J. M. 德克特勒首次提出了“最终的整合目标”这一概念,它成为整合学业理论的基础[1]。最初,这一理论被应用在欧洲大学为适应教学大纲的学业整合方面。整合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2],它力图通过整合来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某一情境中调动所学知识、技能,以及其他资源来完成目标。近年来,整合教学受到普遍关注,整合教学法已被应用于各层次的教学实践,在国内高校中也开始出现应用整合教学法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报道[3,4]。
“微电子工艺”“微电子系列实验”“生产实习”是微电子课程群中教学内容相近,教学形式不同的3门专业课程,我校对其进行了整合教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编写了涵盖这3种形式教学内容的教材,设计了教学方案,并进行了初步实施及评价。
1 微电子工艺课程分析
1.1 原课程安排
“微电子工艺”是当前高校电子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硅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微电子产品制造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而“微电子系列实验”和“生产实习”是与“微电子工艺”课程内容关联性很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微电子系列实验”是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硅芯片关键工艺的实验、检测技术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生产实习”则是通过组织学生到现代化企业参观学习,在工艺线上直接参与生产实践[5],使之了解微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行业发展动态,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本质上,这3门课程是教学形式不同,但教学内容相近的一个课程模块。在当前的教学大纲中,这3门课程都是独立开设的,通常在大三上学期分别开出40学时的工艺课、20学时的系列实验和4周的生产实习。因此,“微电子工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的较为松散,总学时数也偏多。
1.2 教学现状分析
“微电子工艺”具有涉及知识面宽,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若只采取课堂教学,对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课程涉及的技术性内容繁杂,知识点多且分散,全面理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大。在为2009级学生开出本课程之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工艺课知识的理解程度”这一问题,在58张答卷中只有1人选择“能全部理解”,约60%的学生选择“大部分理解”(如图1所示)。
在对微电子课程群中其他相关,如“微电子器件原理”“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主讲教师进行的调研中,普遍认为若将各自独立开设的“微电子工艺”“微电子系列实验”和“生产实习”作为一个课程模块进行整合教学,穿插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2 课程整合研究
2.1 课程整合
首先在培养计划上将“微电子工艺”“微电子系列实验”和“生产实习”整合为课堂/实验/实习一个微电子工艺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为:培养熟知国内外先进微电子关键工艺,并具有一定工艺设计、分析,以及解决实际工艺问题能力的人才。
通过对原课程内容分析,将微电子工艺课程模块中3部分内容都进行了优化(如图2所示)。该课程模块由一个课程组在大三上学期连续穿插教学,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因此,可以在不压缩教学内容、不降低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将授课学时数定为:讲课40学时/实验16学时/生产实习3周,与原课时数相比有了较大缩减。
课程组在原微电子工艺课程讲义基础上,结合微电子工艺学发展现状,编写了涵盖3种教学形式、内容的教材:《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该教材已于2010年9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基于此教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2.2教学模式的整合
课程组设计了微电子工艺课程模块的整合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
课堂教学采取讲课为主,自学讨论为辅的形式,课后穿插参观微电子生产线等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教材各单元、章节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设置问答等少量的“教”“学”互动形式。其他内容采取: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自学,然后展开讨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习效率。为避免出现只有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现象,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课堂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参观微电子生产工艺线,让他们在实际生产情景中理解课堂讲授的相关内容。
课堂教学之后进入实验和晶体管制作实践教学阶段。实验项目是针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测试,以及有关芯片性能测量设置的实验,因此将其穿插在晶体管芯片制作过程中进行。
3 整合教学的初步实施及评价
受原教学计划限制,在2011年秋季学期末,主要开出了整合后的微电子工艺课程模块课堂教学部分,其他内容在2012年春季学期初开出。
3.1 对教材的评价
采用新编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工艺》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课堂教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新编教材和课件的满意度较高(如图4所示)。
另外,从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统计结果来看,尽管该教材是受众面很小的专业课教材,但自2010年9月出版至今,已售出4 000余册,被国内数十家高校选作微电子工艺或集成电路工艺基础等课程的教材使用。由此可以说该教材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
3.2 课堂教学方法及评价
在以整合教学模式进行的“微电子工艺”课堂教学实践中,每次课的前几分钟都进行了提问,以便督促学生在课后复习,并引出本次课教学内容;课堂上讲授了基本单项工艺的原理、模型、物理基础,以及基本方法等重要内容;而对于大量工艺技术与设备等内容,先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自学后讨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发言都作为平时成绩进行记录。在课堂教学期间,组织学生参观了哈工大微电子平面工艺线,以利于他们对基本工艺方法与设备等内容的理解。
从课程结束后所作的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与实际所采用的授课方式大体一致(如图5所示)。学生对本课程的评教结果为“A+”。而且,微电子课程群后续课程主讲教师也反映:这届学生的微电子工艺基础知识较扎实。
3.3 实践教学及评价
微电子工艺的实验和实习是在我校微电子实验室进行的。首先开设了“高纯水制备”“微电子清洗”两个讲座;然后学生自制了晶体管,进行了工艺实验;最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哈尔滨晶体管有限公司的器件生产工艺线。
在图2中,把晶体管制作划分为了6个关键工序。因此,学生自制晶体管也分为6个组,要求每个组负责一个关键工序:确定工艺条件、进行工艺操作、解决出现的问题、记录工艺现象、条件、参数等。这样尽管学生人数较多(全系64人),也能保证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自制晶体管和相关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来。另外,鼓励学生在完成自己组工作之外参与其他组的工作。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综合能力。
从学生递交的总结报告来看,这次微电子工艺实践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们普遍认为:提高了动手能力,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有较大帮助。
4 结束语
我校对“微电子工艺”“微电子系列实验”和“生产实习”这3门教学形式不同,内容相近课程进行的教学整合研究表明: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整合为一个专业课程模块,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编写涵盖理论与实践2方面内容的教材,由一个课程组进行连续穿插授课,这种整合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教学效果良好,同时又减少了授课学时数。
参考文献
[1] 张瑞,姚凌江,吴向文.运用混合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77-81
[2] 汪凌.整合教学法:为了学生素质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10):3-7.
[3] 张园.整合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1.10(下):58-59.
[4] 桂峰,孙静亚,梁娟.“环境监测”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整合初步研究[J].科教文汇,2010,12(下):54,65.
甘肃河西学院医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 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在越来越多的国内院校中展开[1],我校对2011.2012级两个年级94名学生实施了内科学部分内容的整合,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完善和规范了学生教学评价量表[2]。尽管学生对整合教学各个方面提出了不足之处,但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肯定,并根据学生反馈意见讨论如何结合学生需求深入改革和完善系统整合临床课程改革。
[
关键词 ] 内科学;整合课程;学生评教
[中图分类号]R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3(a)-0029-02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 the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Reform
YUAN Hui
Gansu Medical College of He Xi University ,Gansu 734000,China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 more and moredomestic colleges, expand, I proofread 2011.2012 94 grade twostudents to implement a par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integration,improve and standardize the student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teaching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Although students to integrateall aspects of teaching shortcoming, but this method of teachingstudents and student feedback to discuss how students´ clinicalcurriculum reform needs further reform and improve the systemintegration.
[Key words] Medicine;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Students ´ evaluation ofteaching
[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GS[2014]GHB1211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 袁慧(1979-),女,甘肃人,硕士,内科学临床与教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整合。
1999年6月9日由CMB理事会资助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成立,委员会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也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要求医学教育者要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改进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整合课程将医学各学科内容重新融合,是目前国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3]。该文拟从学生评教讨论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并对今后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
1研究对象
2011级临床专业49个学生、2012级临床专业45个学生参与整合课程教学,以下称为11级整合班,12级整合班,对 94名同学进行整合课程问卷调查,同时从传统教学班抽出94名同学进行传统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的内容
在整合课程结束时,授课教师设计匿名的半开放问卷[4],问卷内容除了涉及传统评教的调查内容(教学态度、教学素质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还涉及了对整合课程的优势评价、不足评价、对整合教材选择的意见、对整合后考核方式的倾向性,一共9各模块。每个模块由不同数量的子条目,共47个子条目。见表1。
2.2统计方法
用windows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和spss 17.0进行数据录人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计,行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均以P<0.05具统计学意义。
2.3调查结果
①对授课的整体满意度评价,整合班总体高于传统班,12级传统班高于11级传统班。整合班学生满意度从11级75.68%上升到12级78.65%,总体满意度高于传统班。总体满意度好有待提高[5]。见图1。
②对教材选择的意见和对考核方式的倾向性。课程模式的改变势必要求施教者选用相应的教材,并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中医一直沿用基于学徒制的教学方法,而且目前一些个体诊所也还沿用这种教学方法,国内外各大医学院校成立后,医学教育进行了分科,进入基于学科的教学体系,将医学教育分为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目前的教材以及考核方式也是以学科为单位的,这在以前的基础上使医学教育更加全面,但也导致学科间知识分离;整合课程重组教学内容,降低重复率,增加了见习时间,有助于学生尽早接触临床[6]。
关于教材的选择,85.32%学生希望用较好的国内外整合教材,选择其他选项及无所谓的同学占到14.68%,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能有相关的配套教材。关于考核方式的倾向性意见,如下表的认可率是11级整合班和12级整合班的平均值。
从表2中可看到学生们对考查机械背诵记忆题积极性不高,而更倾向于考查应用能力的临床应用性选择题和病例分析题,同时,部分学生对技能考核、口试也很感兴趣[2]。
③学生对整合课程的优势和不足的看法,调查表让学生选择课程整合的优势和不足,可多选,结果为11级整合班和12级整合班投票率的平均值,总结如表3所示。
4讨论
学生评教是评估教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相对较客观的方法,我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学生评教占70%,教师互评占20%,专家考核占10%,这充分说明学生评教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方法、技能、内容和效果有直接的感知和认识,但是,医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显效较慢的学科,学生判断教师教学绩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又很有限,这就需要教师互评,和专家考核做到有效的衡量[7]。
该次参与调查的188名学生,94名参与了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我校搜集了所有参与教改的学生的意见。分析本次内科学课程整合教改评教:①针对于课程整合,及时更新了评价量表,并请了同专业的10位教授,进行评估,使其更加规范和科学,以适应整合后的教学效果的反馈,以确保学生评教工作的有效实施,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评教目标[8]。②学生对课程整合的整体满意度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课程整合教改的优势,对整合的方向持肯定和认同态度,意见主要来自于教学改革的不深入。③学生希望有配套的教材和合理的考核方式以适应教学改革。这些对我们今后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9]。
[
参考文献]
[1] KOWALCZYKN.Review ofteachingmethods and criticalthinking skills[J].Radiol TeclIIlol,201l,83(2):120-132.
[2] 陈磊,倪天倪.学生评教差评教师的有效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2(1):84-90.
[3] 王芳亮.高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9-11.
[4] 马伟光,梁涛,陈京立,等.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情景模拟教学病例的效果评价田[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58-260.
[5] 周继良.破译高校学生评教问题症结之新解—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检视[J].教育科学,2010(6):120-121.
[6] 乐江,余保平,朱思莹. 美国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新方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20-121.
[7] 孙丽梅,米小轶,邱雪杉. 病理学课程整合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81-82
[8] 高海玲,管英俊. 医学课程整合改革发展及焦点问题探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207-20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整合;核心语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44-0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缓和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指出,“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但在实践中存在问题:为整合而整合,“拾到篮里都是菜”,遮蔽了教学内容的语文价值,即陷入“去语文”的沼泽。笔者认为,明确整合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立足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实现整合教学的价值。
一、明确整合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
语文课文自身的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和具体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部性、明晰性无疑是一对矛盾。在一节课里,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教学设计应该把握整合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我们教师应有这样一个清晰的意识:一个整合文本哪些是值得教的,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得到梳理的。笔者认为,咬定“言语”不放松,确立整合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
1、语言表达乃“语文”之根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首先它是一种工具,有谁在生活中能不运用语文的?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语文的核心就是“表达”,教学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表达”。教师应该首选整合文本中的“语言表达价值”作为自己的教学立意。
如教学《背影》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这篇文章所叙的事情普通,为什么这么打动人呢?学生都说“父亲努力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最为感人。并适时把以前学过的课文《最后一课》《蜡烛》《散步》整合进去。学生们最为感动的画面是,《最后一课》结尾韩麦尔先生悲痛地宣布散学、《蜡烛》中老妇人埋葬战士三跪三爬、《散步》结尾我和妻子背母亲儿子等。我再追问:为什么它最为感人?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角度去思考。其实它们都巧妙地运用了塑造“知觉造型”这一打动人的表达技巧。然后再让学生去仿写一个画面,学生都觉得挺有收获的。
王尚文先生反复强调,要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学习的“牛鼻子”。李海林先生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这么一个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也就是言语智慧。只要我们找到它,并由此整合文本,就能让学生在新奇的感觉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2、思维训练靠“语文”之力
《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思维训练要靠“语文”之力,方能行之有效。
如整合教学《羚羊木雕》《风筝》《散步》的写作启示。我引导学生思考:本来是成人之间送礼物,张之路为什么“改造”成孩子之间呢?还“虚构”孩子被成人逼着要回礼物呢?莫怀戚为什么“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还“虚构”背母亲呢?鲁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这件事呢?总之,三位作者都有意“改造”事实,如同同学们说某某的作文是“假”的“编”的。作家为什么要这样“编”呢?其实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鲁迅说:“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古人讲过:作意要紧,不要耽于事实。
语文教材中不少选文,是语言的典范,且是思维的典范。只要我们发现它,靠“语文”之力整合文本,就能使课堂永远朝着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创新欲望的方向发展。
3、人文熏陶因“语文”而成
《课标》指出,“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人文熏陶不能“泛语文化”,“空心化”,要因“语文”而成。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孔乙己》中叙述视角是小伙计,以前学过的《最后一课》叙述视角是小弗郎士,《我的叔叔于勒》叙述视角是“我”,为什么中外大家都选择未成年人来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课堂上众说纷纭。从小说的叙述视角的选择角度来整合这三篇小说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匠心。
被标为“定篇”(王荣生语)的文本,“人文熏陶”是教学此类“经典”的要义。我们只要由“语文”整合文本,就能让学生真正受到启迪。
二、立足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整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切不可担心学生整合能力不足而“越俎代庖”,失去整合的价值。如何进行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呢?笔者认为,怀特海的“过程三段”(浪漫-精确-综合)很适合整合教学。以《桃花源记》《石壕吏》《背影》《蜡烛》整合教学为例。
1、浪漫阶段(整体泛泛感受)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讨论一个核心的“语文”问题,以此问笼罩整合文本的教学。学生确立的问题是:有人说以上四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冷血动物”,他们似乎毫不动情,真的吗?
2、精确阶段(局部细致咀嚼)
对此问的回答,就必须细化到对每一文本的精确分析,进行反复细致的咀嚼。《桃花源记》中“乃大惊”“皆叹惋”;《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不说“征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背影》中“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蜡烛》中对蜡烛的来历的交代、对围巾黑色的说明、对连天炮火的渲染等。
3、综合阶段(整体深入理解)
最后,学生回到整体,达成对这个问题的整体解答:以上四篇文章的作者不是“冷血动物”,他们都很有情感的倾向性,他们的“感情从情节和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语),冷静叙述中饱含作者的感情,这种表达方式比渲染、铺张、形容更打动人。可以说,有节制的叙述胜过抒情。
整合教学相比传统的单篇教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大势所趋。整合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从语文的角度进行整合,紧守语文本位。为此,笔者重申,在整合过程中应该明确整合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立足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实现整合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3]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4]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版.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内容是:新的一代要学会求知(learn how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 how to do);学会合作(learn how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 how to be)。
在《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一直在尝试和思考着: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改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的人才?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整合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整合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利用文本书籍、光碟软件、网上资料三大资源为基础,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信息存储与检索能力、多媒体表达能力、道德情感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感。从目标价值观看,整合主要着眼于学生形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二英语(下)第二十单元的对话“Weather”这一课的时候,我首先向学生分组布置好课前学习任务:
(1)要求全体学生运用教学软件,例如:金山词霸,东方快车等,首先查出一些有关天气和残疾人等话题的词汇进行预习。(2)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分工,到网上寻找有关天气、残疾人的困难等话题的资料和世界主要国家城市的天气情况。(3)归纳表达询问天气状况的常用交际模式。(4)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时与老师或小组的同学讨论帮助解决,并记录在个人文件夹上。(5)把读到的和查到的东西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成学习任务网页。
然后,由我归纳总结学生的网页和主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再由学习小组集体评议每个小组网页的质量和艺术性。当然,这种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最后,我再布置下一节课需要完成的有关科学家霍金等残疾人成功事例等话题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每人用英语在主页上交流看法或体会。
整合课程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综合性课件。并由学生们自己完成,学生们完成工作后,进行综合讨论评价,打通学习小组间知识的局限,让每一个工作小组在评价别的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全面掌握资源库中的知识。评价时需要作评定记录。这种整合教学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理念,它使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思想。
二、整合教学的核心思想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整合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核心思想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资料的获得、研究、相关网页的制作、问题的解决和评价,无不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解决。
网络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首先引导学生把学习中的问题放到网上去,让同学、教师或其他人为他解答问题。当他为别人成功地解答好一个问题的时候,心里就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会产生欢乐和成就感。为了便于交流,我还和学生用英语上网聊天,到一些著名的网站去和同学、网友用英语进行交谈,这样学生们既增强了运用英语的能力,还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各类知识。
三、整合教学的特征及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整合教学的特点为: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程整合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的有机组合。这些特点恰恰迎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
从本学期的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成绩上看,网络信息实验班的学生们已经达到和超过了我原来设想的教学计划。实践证明,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引入网络环境,提高了课堂效率,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超时空、多方位地感受世界,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
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也给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信息化素养上、知识范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创造思维的不断发展,教师也从学生活跃的思维浪花中体会、感悟和学习到非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整合教学的师资要求
教师具备良好的素养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整合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六个“三”的素质:一是要掌握三种语言与文化:中国语言与文化、外国语言与文化、计算机语言与文化;二是要掌握三种理论:教育理论、语言学理论、跨文化交际;三要掌握三种媒介:大媒介(电子系统)、小媒介(幻灯、投影、录音等)、综合媒介(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结合构成的信息网络);四是要掌握三种技术:编制技术、使用技术、维护技术。五要掌握三种方法:教学方法、科研方法、创新方法;六要具有三种个性品质:勤奋、思索、创新。
五、对整合教学的思考
思考一:课堂组织问题。试验中我发现,近代教育理念虽然使传统高中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了许多,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夸美纽斯班级讲解授课制,因而它的历史惯性仍然很大。信息化教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价信息化教学的成绩?其中包括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综合素质能力、信息化素养、道德品质、教师的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师德以及敬业精神等,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和评教问题。
思考二:教材问题。现在每个学校的英语学习都是以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英语教材为主,而现行的教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网络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就是以单元教学为主,而不是以课为教学单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相应的教材,这就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思考三:软件问题。用于英语学习上的软件还是太少,好的软件更少,大部分都是以题海战术为主。另外,掌握网络信息化教学毕竟不像操作录音机和录像机那么简单,它需要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有 相应的网络知识,这些知识也不是两三天就能学会的,这也制约了网络信息化学习的应用。
虽然在整合的实践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整合教学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必将对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整合;Project教学;课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137-04
按新课标编写的牛津上海版英语教材(下文简称OE),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强调学生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在每两个单元的后面都安排了Project板块。“Project”为学生建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全面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它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交叉融合。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进行整合,以实现初中英语课本里的Project 教学的最优化。
一、课程整合的界定
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从狭义上讲,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或者是对同一学科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二、理论依据
斯莱文的认知精致化理论发现:如果要保留学习记忆中的有关资料,必须重新组织教材,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等方法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教师不能僵化地依据教材实施教学,而应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的需要整合教材。
三、整合的策略和具体实践案例
1.英语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英语是一门语言课,所以它与其他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英语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何克抗教授在经过几年相关的实践研究后,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学生要完成Project,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现代信息技术的突出优势是网络,充分利用网络,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学习所需的各方面知识,也可以为英语学科教学提供广泛的信息源。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完成Project所需要的资料,并制作PowerPoint作为成果展示。
【课例1】
OE教材8B Unit 4的Project要求学生介绍Canada、Australia、America和England的情况,列出到该国留学的优缺点,最后让全班同学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国家去留学。具体操作如下:
①为了完成该单元的Project,笔者首先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学生负责上网搜索一个国家的资料。
②各小组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进行讨论,筛选。并制成PowerPoint。
③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用PowerPoint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
④全班同学根据各个小组的介绍选择自己喜欢的国家去留学。最多同学选的那一组为优胜组。
⑤评价。由组长和组员根据他们在完成Project过程中的积极合作程度来共同评分;教师根据作品的质量给全体组员打分。
(2)美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画画。在画画中他们会发现美、欣赏美,使他们身心愉快。OE教材中可以画的内容很多。
【课例2】
OE教材8下Unit 2的Project要求学生画一组连环漫画。具体操作如下:
①全班分成十个六人小组,每个组员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卡通人物漫画。②各小组的组员把自己画的卡通人物拼在一起,构思并画出一组连环漫画。
③给连环漫画配上对白。
④成果展示。各小组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到黑板报进行展示。
⑤评价。由组长和组员根据他们在完成Project过程中的积极合作程度来共同评分;教师根据作品的质量给全体组员打分。
(3)历史与英语课程的整合。OE教材里部分单元出现了历史材料。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整合历史与英语课程。
【课例3】
OE教材8上Unit 4主要是学习历史故事和历史名人的故事。Unit 4的Project要求学生了解历史名人并写出自己喜欢的历史名人的故事。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他们所查找的名人的历史故事。具体操作如下:
①笔者首先把学生分成八组,每一组学生负责上网搜索一个历史名人的资料,了解这个名人的历史故事。
②各小组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进行讨论,用自己的话写出历史名人故事,并制成PowerPoint。
③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用PowerPoint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
④评价。由组长和组员根据他们在完成Project过程中的积极合作程度来共同评分,教师根据作品的质量给全体组员打分。
在这个Unit的学习中,学生如果对当时的历史不了解,就会影响他们对故事的理解。所以学生要上网查找当时的历史。这就又用到了信息技术。所以Unit的学习,是历史、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和很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整合,以促使课堂教学最优化。
除了不同学科课程的整合,笔者还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需要,对英语教材进行重组、取舍和拓展,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教师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对英语教材的取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重组――重新排序。每个Project都有其特点、优点和不足,有的Project由几个部分组成,并不是每个部分都要在一节课布置或按顺序展示。笔者根据单元内容和教学的需要,将Project的各个部分重新排序。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与重组】
8B Unit2 Reading B的内容是如何画卡通人物的画像;Speaking介绍怎样描述不同的卡通画像;因此笔者把这两部分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教学完这两部分后)布置学生完成Project A 和B部分,即画自己的卡通人物,并加以描述。
Listening,Writing和More practice都与卡通连环漫画相关,因此笔者把这三部分结合在一起教学。
布置学生完成Project C和D。
附具体活动说明:
①Choosing: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要画的卡通人物;组内分工。
②Planning:详细安排活动计划。
③Preparing:可以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也可以发挥自己想象,画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
④Producing:各组员把自己画的卡通人物在小组内展示,并构思可能发生的故事,组成一组连环漫画。越有趣越好。
⑤Presenting:各个小组展示成果,把漫画贴到黑板报展示。
⑥Evaluating:师生共同制定评价内容、标准(见下表),各小组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的内容包括漫画的排版、句式、措辞和趣味性等。
2.舍弃或简化。有些单元的Project内容复杂,不好操作或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删减和简化教材内容,重新设计Project,以便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课例4】
OE教材8上Unit 6的Project,透过单元主题What are people doing 让学生看图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最具体、最准确、最生动的描述。图片人物多而且不够清晰,影响学生对图的理解。所以笔者舍弃了这幅图。改为让学生描述自己以后的职业,要求学生用上本单元学过的该职业的Advantages及做该种职业所需要的Skills。
3.增补、延伸和拓展.有些单元后面没有Project的设计,有些单元Project内容比较简单,笔者根据教学的需要,增补、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
【课例5】
OE教材8上Unit 3 是学习与Modern Machine相关的材料。该单元没有Project的任务,但Modern Machine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东西,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笔者结合世博,设计Project内容,给一周时间学生上网了解将会在世博出现的Modern Machine,如海宝等。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在完成这个Project的过程中,学生既扩大了词汇量和知识面,又掌握了更多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知识。
五、整合课程,灵活设计Project后的教学效果
为了了解整合教材,灵活设计Project的教学效果,在本校初二9班、10班(笔者所任教的班级),笔者在教学实践前后设计了调查问卷以了解整合课程进行Project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同时笔者还把整合课程进行Project教学前后,学生的2007学年下学期与2008学年下学期的期末区统考的英语书面表达的成绩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
表1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调查对比统计表
分析:在整合教材进行project教学之前,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很枯燥,Project课堂没意思,不想完成Project的任务,更不喜欢写英语作文。整合教材进行project教学之后,学生在完成Project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以及成功的乐趣,就大大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始喜欢完成老师布置的Project,喜欢上Project成果汇报课,更难得的是喜欢上英语写作。
表2 (期末区统考)学生书面表达成绩对比表(满分15分)
通过整合课程进行Project教学前后学生期末测试书面表达成绩的数据分析,可以验证:教师对教材的整合,使得Project教学最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英语学习成绩。
Project整合教学尝试,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及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不同阶段的要求,灵活地整合使用教材,以达到Project教学最优化,让学生在完成Project的过程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把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Krasen S. D.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regamon Press.
[2]Slavin, R. E. 1983. Cooperative Learning[M]. New York: Longman.
[3]Slavin, R. E. 1983.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aseach And Practice [M].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4]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5]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6]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