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5 04:4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养成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养成教育;良好习惯;养成
最近,潍城区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养成教育纵深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对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做了具体的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认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下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习惯重在培养
1.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
近几年来,潍城区实验小学在养成教育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自2004年启动了“体验教育系列活动”,其目的就是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躬行实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创建美丽家园”体验活动,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未养成而设计的。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动手实践和具体的体验,使学生增强集体观念,从小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红领巾爱心”体验活动,是根据当前独生子女多,学生倍受家人娇惯,多数学生存在“以我为中心”,缺乏关心父母、关爱他人意识的现状而设计的。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引导学生从关心父母、孝敬老人开始,学会关心同学、关爱他人,逐步养成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几年来,我校体验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打破陈旧的说教式教育模式,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习惯养成一旦成为自然习惯,就变成了能力。
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品质和能力的人才,使其成为对家庭、国家、社会高度负责的建设者。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而且要把良好的习惯变成学生的自然习惯,使之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能力。要想使学生把良好的习惯变成自然习惯,作为教育者,必须根据习惯的成因和养成规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加以引导与培养,并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逐步将学生的良好习惯固化为自然习惯。
潍城区实验小学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启动的“体验教育系列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固化为自然习惯提供了平台。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到六年级毕业为一个大循环,而在每一年中,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固定的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体验教育活动内容。整个体验教育活动贯穿于全年的每个时段,每个时段结合富有教育意义的重大节日、纪念日、气候特点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开展的活动赋予了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内容。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通过躬行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良好习惯得以固化,进而形成自然习惯,多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完善“他律”倡导“自律”。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通过学生守则、常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条件,明确联系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知道练习的成绩,懂得成败的原因等。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被教育者的内心自律。
2.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高,必须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有必要重新体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训给我们的启示,使施教者与被教者共同重视“小节”,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4.注意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回禁不住诱惑而失去了对道德的追求,重新做起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道德意志,树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把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人格主体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道德行为习惯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然型。
关键词:幼儿;养成教育;问题;途径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发育、日常习惯养成、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养成教育必须要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相关研究显示,幼儿每天行为当中百分之五是非习惯,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行为是习惯,而且一旦养成了习惯,则难以更正。①所以,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应高度重视幼儿养成教育。
一、幼儿养成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幼儿养成教育方式的单一化
目前,幼儿养成教育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教育方式是说教,也就是利用语言灌输方式把大量行为习惯填塞给幼儿。这种相对单一化的教育方式,往往不能充分满足幼儿对认知行为学习的要求,不利于其认知发展与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幼儿养成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的片面化
从系统化角度出发,幼儿养成教育属于知、情、意、行相互结合的统一化过程。而养成教育效果与幼儿自身对教育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传统思想影响下,人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时候往往存在片面化教育行为,过度重视幼儿教育的专业化知识传授,甚至将幼儿养成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相等同,从而发展为纯知识幼儿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养成教育最终效果。②
(三)家庭与幼儿园配合不当
幼儿养成教育属于长期教育过程,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是关键性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家园合作的认识日益增强,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家园合作仅仅流于形式,造成幼儿养成教育不稳定。具体表现在幼儿在学校的时候可以做到与他人分享东西,懂得谦让与助人为乐,然而到家就会成为“小公主”“小皇帝”。根本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沟通脱节,合作不当,最终难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效。
二、幼儿养成教育途径分析
(一)幼儿养成教育中合理运用游戏增强其情感体验
从某种程度上讲,健康的行为习惯养成不能脱离人的主体性,但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忽视情感体验的增强。情感属于个体产生行为的重要动力,人们参与活动的时候都会产生情感体验。幼儿因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常见的活动就是游戏,游戏可以带给他们满足和自由,实现内部与外部的欢乐与平静。所以,在幼儿养成教育中,我们可以将游戏作为基础性途径,构建游戏情景,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教育和正面情感体验。
(二)家长与教师要为幼儿作表率
幼儿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且十分喜欢模仿家长的日常行为,包括肢体行为、语言行为等。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行为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幼儿,所以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此外,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影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的生长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特别是现代社会,因家长工作原因,通常会在幼儿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到幼儿园。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就充当着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角色,自然成为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所以,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重要职责,为其做好榜样,使他们可以在教师身上学到健康知识,受到较好的养成教育,提升教育水平。
(三)创造良好的幼儿养成教育环境
幼儿养成教育中环境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第一,家庭环境,在家庭中幼儿父母及爷爷、奶奶间应和睦相处,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幼儿感受到温暖。而且家庭成员间需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沟通交流,对事情商议后决定,形成民主化的家庭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敢于发表意见,使其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增强安全感与责任感。第二,学校环境,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使幼儿可以自由发言,促进幼儿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比如,学校可以指导幼儿按照自己的判断来竞选班干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第三,社会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环境的影响力落后于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但是它也是幼儿养成教育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社会方面,我们应为幼儿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环境,如公交车上要积极倡导给老人、孕妇让座,使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责任感,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自信心,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四)重视幼儿养成教育的随机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讲,幼儿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幼儿养成教育必须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进而使他们明白一些道理。比如,在带幼儿去公园的时候,看到有人乱扔垃圾,其中一个幼儿主动走向前去说:“请不要乱扔垃圾”。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教育契机,积极鼓励和表扬幼儿的这种行为,并对其他幼儿实施教育,使他们学会爱护环境,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总之,幼儿养成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紧抓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细节实施及时教育,然后以爱作为养成教育的提前,采用科学的教育策略,对幼儿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争取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果。
注释:
①任春茂.幼儿养成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12(8):30-31.
一、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常规的一日活动形成过程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一日活动不是用来管教、限制幼儿的,而是用来帮助幼儿很好地生活在集体中,一日活动中隐含着自由,自由里渗透着常规。湖南省华容县南山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在开园时,教师要提前用到2~3天的时间,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别制订出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一日活动方案。幼儿从入园的第一天开始,就对幼儿进行一日常规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从而促使一种优秀的习惯养成。
二、持之以恒、反复巩固
养成教育要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强化。俗话说:“养成一种坏习惯只要一天,而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需要一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积年累月才能达到目的。我园为了让幼儿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反复进行行为的训练,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如:早晚的问好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上学放学站排进出幼儿园的训练、培养幼儿在楼道里右侧行走不大声说话等训练。
矫正一个坏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更难。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上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决不收兵。当然,教师在训练中更要注重“趣味”二字,增强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过程。这样,幼儿便能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加以巩固,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重视榜样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密切交织在一起,其交互作用影响着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个人可以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实现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学习。
人的行为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有赖于选择什么样的榜样。幼儿的心灵单纯如水,其行为极易于受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受周围幼儿的影响,当同学之间出现了好的榜样,教师应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该幼儿。同样,当某一幼儿犯了错误,教师应对这一行为及时制止,并进行批评。这种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时刻留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关注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动向。善于发现幼儿中间的榜样,及时对幼儿给予正面或负面的反馈,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机会。在教师的有意引导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榜样,教师言行的点点滴滴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品行和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示范,严格要求自己,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
四、注重家园共育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协作,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为此,我园认真抓好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知道幼儿园内养成教育的内容及方法,让家长理解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家庭对幼儿园养成教育的负面影响。
常提起“养成教育”这一名词,可认真的思索起来“养成教育”到底是一个什么。
经过几年来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养成教育就是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经过长期地教育和训练达到最终目标――使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
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虽然不是教育的主体但却在学生成长教育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 抓好少年儿童的养成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正确认识养成教育 这种重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只是简单地把《小学生守则》教条化未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实际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做出科学举措。养成教育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长远之策。它不只是要适应小学、初中更要适应高中、大学要服务人的一生。所以说养成教育不只是日常行为的一种简单的规范它更是人格的提升品质的提高心理的健全的综合性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健康人才。“马加爵事件”不仅是当今教育一个惨痛的教训更是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养成教育是育人是教育的基础和目的它不应成为“教书”的附属品。
2.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以学生为本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完善德育方法改变德育途径。首先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活动受到教育。
其次多认可学生赞美学生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曾听说陶行知老先生用四块糖教育了学生改变了学生。我们也试着用四块糖的方法教育学生学生毕竟是学生他需要老师、家长的认同、赞美。
3.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教师是养成教育的主要 实施者其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一定不能迟到。另外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教师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庄重大方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从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084―01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那么,如何进行养成教育呢?下面,笔者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养成教育,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润物细无声”的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环境创设上,P者所在幼儿园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温馨提示牌装饰在楼道、各种设施、花园草坪等处,随时随地地提醒、规范着幼儿的行为。在室内,笔者将养成教育的内容制作成精美的标记、图示融入到不同的区域,以引导幼儿的行为习惯。
二、优化一日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1. 生活活动。养成教育渗透在幼儿生活细节中,比如入园时教师礼貌地接待每一名入园幼儿,引导幼儿主动和老师问好、和同伴打招呼、和父母说再见,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互相谦让、学习与人交往、乐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进餐时,要姿势正确、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午睡时,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离园时,不追逐、不吵闹,耐心等待父母来接;“值日生”要提醒同伴整理衣物,主动照顾自然角,并擦桌椅、分发碗筷等。
2. 区域活动。不同的活动区承载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分类、排序游戏培养幼儿收拾整理的习惯;棋类、表演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穿串珠、拼图、小制作等活动,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和耐心;在娃娃家、小医院、小超市、美食街等社会性区域中,幼儿学会了有秩序地排队、等待,学会了交流、谦让、合作及关心照顾他人等。
3. 集体活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的活动形式之一,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笔者非常注重活动的游戏化以及对幼儿学习品质、规则意识的培养。在游戏化的集体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游戏活动都是有规则的,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及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各种能力都会快速提高,而且通过游戏幼儿的自我约束意识、同伴间的合作意识、公德意识都得到了培养。
4. 经典诵读活动。笔者利用一日活动的衔接环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到经典作品的魅力。虽然幼儿对其内容尚不能完全理解,但他们的行为或多或少会受到好的影响。
5. 特色教材的选择。为了使养成教育的效果更明显,笔者在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安排的基础上,筛选了《品格教育》《礼仪教育》和《美德在我心》这三套幼儿园教材的部分内容,将之充实到幼儿的养成教育中。《礼仪教育》中选取了包括着装礼仪、节日礼仪、安全常识、待客做客习惯、公共场所习惯、书写习惯等内容;《品格教育》中选取了包括爱心、尊重、自信、诚实、自律、独立、勇敢、宽容、勤奋、节俭等内容;《美德在我心》中选择了快乐、礼貌、帮助、感恩、责任感等内容。这些教材很注重幼儿的直观感受,也有对家庭的具体要求,很适合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品格教育主题活动
一、重视活动管理,养成良好行为
有机整合活动的功能。不同的活动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我们将不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例如,“认识各种蔬菜”。以前有的孩子挑食,不爱吃的东西就不吃。通过这样一次活动,使他们懂得每种蔬菜都有营养,尤其是洋葱、芹菜对身体有好处。现在班上的孩子不管什么饭菜都能吃完,而且桌面干净。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不挑食、节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幼儿自我约束的良好道德意识及文明的进餐习惯。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讲究科学和循序渐进
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如在指导穿鞋的过程中,小班幼儿要求在区分左右脚的基础上把鞋穿好;大班幼儿不仅要正确区分左右脚,还要求正确系好鞋带。有的幼儿自理能力发展不均衡,系鞋带是弱项,就给予更加耐心细致地个别指导。
三、重视教育的落实
本学期在刷牙和洗手养成教育上重点培养幼儿的好习惯。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利用儿歌促进幼儿洗手好习惯的形成。儿歌是小朋友们都喜欢的形式,将培养幼儿的好习惯与儿歌联系起来,促使好习惯形成。如《洗手歌》。我们打印出“六部洗手法”,并制成照片到家园联系网上,请家长在家督促孩子正确洗手。在孩子们洗手时提醒幼儿按六部法洗手。利用洗手和开饭前的时间,带领幼儿背诵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教师及时把孩子们的洗手情况用统计表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还把评选洗手小明星的帖子到家园联系网上,请家长在家督促孩子正确洗手,并争当每次的洗手小明星。
(二)培养幼儿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利用楼道墙壁给孩子们设置了一个“刷牙小明星”的评比栏,将废旧的牙膏盒进行装饰做出一个个可爱的小牙刷,如果孩子在家早晚都刷牙了,第二天来到幼儿园就可以自己拿一个小牙刷插到自己的学号上,老师会每天进行记录,每两周评出“护牙小卫士”,向孩子们和家长公布,同时奖励孩子们漂亮的贴画,激发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每天都督促自己努力。
四、充分利用一日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不断巩固好习惯的形成
好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三个阶段:确立目标阶段———培养阶段———形成阶段。达到形成好习惯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不断巩固,巩固就需要反复不断地练习,将好习惯的养成渗透在一日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如在记录幼儿刷牙习惯时,我发现最近孩子们插牙刷的比例在下降,难道孩子们刷牙习惯的养成出现了问题?经过询问,发现孩子们也刷牙,就是早晨来园时忘记插牙刷了。于是,我们及时组织孩子们观看记录表和“刷牙小明星”评比栏。让孩子们找出差距,及时奖励做得好的幼儿,鼓励其他幼儿。在我们的提醒下,情况明显好转。
五、注意各种习惯间的相互衔接、相互影响
我们确立的好习惯目标并不是孤立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所以我们不能培养了这个好习惯却丢掉那个好习惯,应让一个好习惯的形成促进另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要注意习惯间的内在联系和培养习惯的整体性。
如现在天冷了,孩子们容易肚皮着凉肚子疼,我们教会孩子们掖秋衣,提裤子:起床时先用袜子把秋裤套上再穿外衣等能力。孩子的一切习惯都值得我们去反复强调,在反复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是终身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命运。”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洛克形象地比喻过:“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幼儿阶段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品德的最佳时期。近年来,我注重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常规的一日活动形成过程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一日活动不是用来管教、限制幼儿的,而是用来帮助幼儿很好地生活在集体中,一日活动中隐含着自由,自由里渗透着常规。湖南省华容县南山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在开园时,教师要提前用到2~3天的时间,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别制订出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一日活动方案。幼儿从入园的第一天开始,就对幼儿进行一日常规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从而促使一种优秀的习惯养成。
二、持之以恒、反复巩固
养成教育要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强化。俗话说:“养成一种坏习惯只要一天,而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需要一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积年累月才能达到目的。我园为了让幼儿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反复进行行为的训练,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如:早晚的问好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上学放学站排进出幼儿园的训练、培养幼儿在楼道里右侧行走不大声说话等训练。矫正一个坏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更难。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上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决不收兵。当然,教师在训练中更要注重“趣味”二字,增强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过程。这样,幼儿便能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加以巩固,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重视榜样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密切交织在一起,其交互作用影响着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个人可以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实现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学习。人的行为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有赖于选择什么样的榜样。幼儿的心灵单纯如水,其行为极易于受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受周围幼儿的影响,当同学之间出现了好的榜样,教师应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该幼儿。同样,当某一幼儿犯了错误,教师应对这一行为及时制止,并进行批评。这种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时刻留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关注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动向。善于发现幼儿中间的榜样,及时对幼儿给予正面或负面的反馈,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机会。在教师的有意引导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榜样,教师言行的点点滴滴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品行和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示范,严格要求自己,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
四、注重家园共育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协作,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为此,我园认真抓好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知道幼儿园内养成教育的内容及方法,让家长理解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家庭对幼儿园养成教育的负面影响。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养成教育抓得好不好,影响幼儿的一生。英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源头做起,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反复训练来促进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为幼儿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为幼儿的人生注入巨大的财富。
作者:李斯 单位:湖南省华容县南山中心幼儿园
一、在道德法律、心理健康、国情教育等方面进行养成教育
1.拓展教材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三天内学会做一种饭或炒一道菜或其他生活技能,并让学生写出做法,在课堂上交流。这一活动的拓展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烧糊辣汤、做面条、蒸米饭、炒菜等。这个活动的拓展,使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自己能行”的哲理,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树立起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
2.运用教材促进学生自制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形成。我在进行第十五课“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时就认真开展了一项调查活动,分析未成年人易沾染不良行为及其危害和预防对策。首先共同拟一个调查提纲,然后分组收集有关不良行为的表现,最后指导他们将收集的材料汇总,并筛选。综合分析其危害性,提出预防对策,形成书面材料,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列举了吸烟、喝酒、赌博、上网、看黄色书刊、录像等不良行为。分析原因是自控能力差,不能抵制不良诱惑,提出了预防措施,要提高自控能力抵制不良行为。
3,培养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我在进行“面对生活中是非善恶”时搞了一项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明确了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及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达到了养成教育的目标.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教材中《珍爱生命》中有一个讲题:生命的价值靠行动实现。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诵课首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一段话。再让学生讨论如何使生命有意义,自己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做?最后归纳出要体现生命的价值。就要从身边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生活小事做起。从而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
二、落实养成教育的尝试
七年级是由小学向中学过渡的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抓好养成教育的落实,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归纳如下:
(一) 坚持“四性”。
1.逐步推进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逐渐形成的,不是一步到位。在教学中就从同学之间相处,而涉及到做人原则,再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逐步推进。
2.要有整体性。例如我校七年级二班学生刘某,其家长与邻居发生了冲突,刘某回家后便到邻居家打闹。我在进行《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这一节时。让学生讨论这种做法。
3.要有针对性。养成教育要针对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及时加以纠正。例如教学《面对生活的不良诱惑》时,就针对学生吸烟、喝酒、进网吧、赌博等不良行为教育学生及时改正。
4.要有实效性。行为习惯养成重在效果,要采取多种方法落实,例如第二单元“相逢是首歌”,要求学生之间不打架、不骂仗,见面要问好,运用文明语:第四单元“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要求学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活,不得抄作业;第八单元“做对自己负责的人”要求学生做错事要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同时还与各班和学校联系加强督促,使思品课上的要求,得以落实。
(二) 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如以“我是如何与异往”为题,让学生交流各自交往的方法,讨论分享好的交往经验。我首先倾听每个学生的交流感受,并允许交往方法的多向性,同时多给予鼓励和掌声,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所说足可见得教育重在养成、重在习惯,且家庭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是根基之地,是基础之牢。
以身作责。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父母乃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去模仿,父母做的好,才能给孩子树立威信。许多家长都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多看书、阅读,然而一些家长并没有注重自己的行为,本身并没有看书阅读的习惯,甚至有些家长整日徘徊于打麻将和酒桌中间,孩子没有好的榜样自然就不会有好的习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甚至自然而然的学会了打麻将、喝酒等一些坏习惯,家长本身的交际固然重要,然而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更为重要。如果家长每天都在孩子面前读书看报,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养成了好的习惯。所以家长在养成教育中首先要做好表率,给孩子一个高大的背影。
放手教育。小孩子在学走路时,大人刚松手的那段时间,孩子肯定会跌跌绊绊,频频摔跤,但若不松手,孩子就永远没有会走的一天。当下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度呵护,一些家长宠爱孩子,甚至上小学还给孩子穿衣喂饭,孩子对家长就产生依赖性,不愿再自己动手去做事情。家长从生活上替孩子想、替孩子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父母,使孩子丧失独立性和自主性。思想上替孩子决定一切,孩子容易形成逆反心理,随之影响亲子关系。所以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做主,家长必须在一张一弛之间把握住平衡,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适时夸赞。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而厌恶被否定和批评,孩子也是这样,家长要善于发现和不断巩固发展孩子身上所有好的行为。如果美好的品质得到肯定,那么坏的习惯和毛病就会受到排 ,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消失。一些孩子学习时总是很马虎,常常出错,家长为此很生气,几乎天天批评、数落孩子,可总也改不了孩子这个毛病,一味的批评只会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不愿意去学习。如果家长换一种方式,给孩子讲明马虎原因的同时,每一次进步都适时的夸赞,孩子在精神上受到激励,自然就会不断进步。经常鼓励和表扬,总比批评、数落更有效果。所以,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夸赞,同时也有助于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树立。
注重细节。古人云:“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孩子先学会清扫自己的小屋,后才能大胆尝试扫遍天下。生活即是孩子享受的温床,又是接受考验的战场,每一个生活细节对孩子的成长都包含着巨大的影响。家长在教育中往往忽略许多生活细节,比如:整理书包这样的小事,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向孩子示范,按一定规律整理书包,久而久之才能让孩子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在学校里,老师会要求学生把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而在家庭中父母却有意无意地不能把这些要求贯彻到底。一个人的成功是由习惯决定的,而习惯是由细节组成的,改变其实很简单,让我们从一点一滴抓起,从每一个细节中养成。
家长在树立榜样的同时,把握好教育的张弛度,给予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支持,让孩子在爱与宽容中成长,我想每一个孩子都会茁壮成才!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培养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生活中许多小事做起。大家一定对文明守则不陌生,不打人,不骂人,不和同学起争执,不和同学闹别扭,在家多帮助父母做家务,对长辈尊敬等。但是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这些文明守则倒是信口拈来,都能说上个一二,在实际行动中,却付之东流。我们这一代,是大人们口中所说的“小皇帝”“小太阳”,即便不是这样,在长时间家长的宠溺下,我们的意志也会被消磨掉,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把每一点每一滴的小事做好。从上学时不忘记带红领巾,到上课时的坐姿,都应该去重视,去真正做到。不要只在老师的监督下,爸妈的催促下完成,要自觉、自立。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果皮纸屑,路过的学生们,或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五、六年级的大孩子们,都没有去捡起,有的甚至一脚踩过去,不然就是踢到一边。没有一个人去弯腰,伸手捡起,再扔到不远处的垃圾箱里,只有三步而已。有时候,在上学的路上,可能会偶然遇到老师,我们这时候应该大大方方的向老师问好。可更多时候见到的,是我们低下头,假装没有看到,与老师擦肩而过。或许这没有什么,但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涵养和素质,如果你行个队礼,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想必你会在清晨为老师送去第一抹明媚的阳光。我们在下课时,会在走廊上谈论某个话题而兴高采烈,一不小心就导致了分贝过高,而影响了那些还没有下课的班级,所以我们在公共场所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小声说话,不要大声喧哗……
像这样琐碎的小事还有许多,有的可能就藏在生活中,或许你多多留心,就能发现它的足迹,并加以改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养成良好的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沙后所中学六年级:常鑫磊
蓦然回首,当班主任已近20载,细思多年来自己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作此总结,与大家共勉。
一、班主任率先垂范、严于律己
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育者的身份,并且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它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对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学生的规范。例如在劳动课中,班主任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另外,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认为老师只是教育学生,忽视对自己的要求,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二、对良好行为的引导和训练
今年我所接触的是初一级的新生,他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需要时间去适应,这段时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锲机,必须认真对照《规范》条文对学生加以引导。班主任老师要教育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虽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必须要这样做。执行规范要求并不是“吃亏”的事,也不是个人行动的“不自由”。遵守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集体,而且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与大家协调相处,只有行为的“规范”,才符合群体与社会生活的利益和要求。使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变有约束感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班主任老师也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在褒贬的评价中促进学生自觉履行行为规范。例如:可以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恒心、毅力、自我约束力。在这里我利用校运动会的机会,组织了几位平时经常迟到行为较散漫的学生成立后勤小组,要求他们在校运会期间按照赛程的时间,给本班的运动员按时送去食水和药物。这样不仅与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而且增强了这些学生控制自我行为的意志力。因此,班主任老师在理论引导学生的基础上,并且要创造“机会”给学生,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不断地去引导,不断地反复强化学生。
三、建立合理的评定制度
按照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评定制度,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班规”、“操行评比”等方法来实施。这样不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而且可以在学生当中树立起行为规范标兵,使学生学有榜样。另外班主任老师要事实求事地按照制度对学生操行进行评定,对做得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做得差的方面指出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
四、学校与家庭相结合
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学校等渠道,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而言之,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是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和自身素质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克服各种不利的因素,使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而且和谐的发展。
当前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养成教育与改造教育,认清这两种形式的实质,摆正二者在德育中的位置,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具有重大的意义。思想品德的形成,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思想品德形成的矛盾斗争,经常表现为塑造和改造的斗争,也就是破与立的斗争。”这种“塑造”与“改造”的矛盾,在品德教育中则表现为养成教育与改造教育的矛盾。
完美的人格是建立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上的。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抓好对学生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培养的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尤其重要。所谓养成教育是指对学生良好行为的指导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者依据正确的行为规范,按一定的序列(有中心、有阶段、有循环),训练学生的行为,使之由认识转化为行为,由需强制的行为养成自觉的行为;由自强的行为养成自动的行为,从而形成行动习惯,达到“终身由之”的自然程度。但是由于教育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不都是好的,不得不采取“堵漏式”的改造工作加以矫正。改造教育就是针对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而进行的矫正性教育。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和改造教育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养”需要“改”的补充,“改”是为了更好地“养”,二者相互依存,构成德育的全过程。同时“养”与“改”又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养成教育是以“立”为主,以训练为主、养成习惯为目的的正“塑造”过程,是以强化训练为中心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形式。改造教育则是以“破”为主,以消除行为、习惯为目的的逆向“矫正”过程,是以抑制矫正为中心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式。
经验表明改造一种行为比养成一种行为要困难得多,因为改造一种行为首先是要破坏旧的行为,再重建一种新行为。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并不容易,但要改变一种习惯的代价更是昂贵的。普林格尔说,“要保护人们得以健康成长,最不明智、最不经济的办法是亡羊补牢。”改造教育无异是在做着“亡羊补牢”的工作。虽然如此,但这种费力的教育形式却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之所以造成这种本末倒置的以改为主,而不是以养为主的教育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其一,养成教育不得力。学校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养成教育的内容不规范,无序、倒序现象严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反而滋长了不良的习气。其二,教育者自身素质不够高。一些教育者榜样师范作用不够,不懂得“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的重要性;还有些教育者教育观不正确,如把德育理解为对学生的管教,并且把管教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处和抑制,缺乏养成意识。其三,养成教育的“大环境”不健全。教书育人、管理与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尚不健全,各种不良的习气侵蚀着学生的灵魂,教育作用相互抵触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学校不得不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着大修小补的改造工作。所以,如何建立健全以养成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以养成教育为主的德育机制,关键是:
1、端正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认清德育本质上就是养成行为习惯,改造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好的习惯,但它只是养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不是德育的主流。
2、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素养。教育者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变量,教育者必须树立养成意识,从这也不准,那也不行的管理方式中摆脱出来,鼓励学生好的行为,多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做,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育者的榜样是无声的教育、无字的教科书,教育者要从自身做起,充分认识“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道理,为学生树立可供模仿的典范。
3、德育内容要做到规范化、序列化。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教育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学校德育既要着眼整体,通盘考虑,制订明确、具体、规范的教育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区分层次,做到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坚决杜绝“运动式”、“游击式”、“一刀切”等现象。
4、协调各方面力量,优化育人环境。比如家校合力、校企联手、教育与管理服务相融合,使学生在良好的全方位的大环境中得到熏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知行合一,注重训练。习惯是长期实践和强化的结果,叶圣陶指出:“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该怎样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因此,要使学生把认识转化为行为,把行为转化为习惯,必须反复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与完善。建立健全以养成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是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培养良好习惯是一种花费最少,收益最大的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我们会从一点一滴抓起,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一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一生都能受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