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管理创新

安全管理创新

时间:2022-03-02 17:0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管理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全管理创新

第1篇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知识世纪”,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形态,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主体。为适应形势的变化,部队的安全管理理念必须进行更新,内容必须进行变革,以此促进部队安全管理的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文章在简要阐述知识管理的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部队安全管理模式如何进行创新与发展。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它是人类历史上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模式的科学管理以来的一次最伟大而深刻的革命,是信息化和知识化浪潮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识管理是指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总称;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本文所指的知识管理,是其广义含义。

二、知识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在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人的因素将决定着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的水平。知识管理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开展。传统的管理以机器为中心,实行的是人被当作机器系统中的“配件”的刚性管理。知识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充分反映了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2)在管理内容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内容,包括对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并且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特别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共享。

3)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并不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和一般资本,而是取决于其拥有的积累知识、创造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就是促进这些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和实现。

4)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5)重视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摒弃了传统管理的以追求组织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知识管理倡导组织在追求自身经济利润的同时,还应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组织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6)在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7)知识管理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知识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知识集成和精确量化管理的技术保证。

三、顺应知识管理发展大局.改革部队安全管理模式

在当今的知识管理时代。部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和作战理念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部队安全管理模式:

3.1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

知识管理的特点要求部队安全管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根本上实现部队安全管理知识的持续积累式、螺旋循环式和突变式发展变化.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知识的积累中运用知识、在知识的运用中升华知识、在知识的升华中实现对部队安全的最佳管理,从而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孕育出强大的战斗力。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3.1.1组织结构的开放

以往的部队管理强调严格的制度、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以及知识信息流动的内部性和封闭性。而知识管理时代的管理则强调以弹性、开放、自由和机会为特征的开放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边界具有高度渗透性.呈现出扁平化和网络化特征,从而保证信息的真正自由流动和部队安全管理经验的成员共享。

3.1.2管理手段的开放

开放式管理看重一切能够发挥成员创造力的方式方法,提倡革新观念,向经济、文化、科技等其他社会领域开放,向普通官兵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开放。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则是活跃官兵创造力,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价值共享,使得整个部队安全管理能力生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能力——“智力管理力”。

3.1.3知识信息的开放

21世纪知识和信息就是经济实力,就是部队战斗力。而知识和信息的生命力在于其流动性,并在流动中被人类共享。知识管理时代的部队安全管理必须向知识与信息开放,使不同官兵所拥有的不同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知识,为知识的分享、流动与创新提供最佳平台。

3.2守业式管理向开拓式管理转变

自建军以来,我军在安全管理工作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辉煌的成就很容易形成一定的惰性,局限和满足于以往的经验和成绩.带来守业式管理的各种弊端。而知识军事则时刻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中,守业式管理远远满足不了知识军事对于管理方式发展变化方面的新要求。因此,在知识军事时代,必须实现管理方式从守业式向开拓式的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要具备开拓式的安全管理理念,要善于以新的思想思考部队安全建设,以新的视角观察部队安全动态,以新的态度对待部队新事物,并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要创造开拓式的安全管理环境,其根本目标是打破传统的封闭环境,使信息灵活流动.加强部队安全管理与社会安全管理经验与外军甚至外国的最新安全管理经验接轨,使部队安全管理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备真正开拓进取的环境氛围;最后,要采取开拓式的安全管理手段,以开拓式的安全管理手段,创造良好的部队集体氛围,激发官兵创造热情,实现知识信息的流动与创新,提升部队安全保障能力。

3.3制度式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知识管理时代要求官兵具备特殊的专业素质,成为“专家型”战斗人员。而要使官兵具备这一素质要求,就必须打破以往的制度化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制度化安全管理向人性化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

所谓人性化安全管理是在深刻认识人在部队安全管理中关键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要实现从制度化安全管理向人性化安全管理的转变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1)转变安全管理理念,依靠人。依靠官兵所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提升部队安全管理水平。2)明确管理任务,开发人。部队官兵通常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安全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创造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环境和机制。3)把握成功关键,塑造人。官兵素质对部队安全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军事技术急剧变化的当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官兵个体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满足部队对官兵个体的素质要求.重新塑造自己。因此,塑造人是部队安全管理成功的关键。4)树立终极目标.发展人。部队是革命的大熔炉.人性化安全管理的终级目标,是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不仅为部队培养优秀的战斗人员,而且为社会造就合格的、有责任感的公民。5)发挥组织功能,凝聚人。部队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部队安全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创造力发挥和高素质养成,还要研究如何发挥官兵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

3.4现代化安全管理向知识化安全管理转变

现代化管理方式是以封闭的组织结构、严密的管理体系、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主要特征的。结合上文论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知识管理时代,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化安全管理方式必须向知识化安全管理方式转变。知识化安全管理就是要搜集并组织信息,将信息传给需要者,其核心就是管理信息的流动、扩散,以创造更多知识,让需要者正确且快速地获取知识。知识化安全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人尽其才,材尽其用,这才契合部队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与最高境界。:

第2篇

关键词:消防安全管理消防监督管理创新

要想加强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首先要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意识,其次企业要不断完善消防安全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把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一、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一)消防设备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企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如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国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相对来说,很多行业属于消防高危行业。因此企业必须加强消防安全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果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不仅危害到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从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可以看出,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采取解决对策。很多企业都是在建国初期建立的,建国初期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缺乏政策保障,而且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企业没有能力购买消防安全设备,这就为企业后期的生产埋下安全隐患。目前,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安全疏散设备的管理,二是对灭火设备的管理。如今,消防安全设备正在不断完善和改进,能够保证企业和国家降低经济损失。但是,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消防设备不够完善,这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企业必须认识到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完善消防设备,才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消防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加强消防安全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损失。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消防安全管理意识淡薄,这必定会给企业的生产埋下安全隐患,比如:某企业在2012年发生了管道爆炸事故,这次事故给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2年7月16日,该企业正在使用油轮向油罐区卸载石油。傍晚,工作人员向油罐区输油管内加入了脱硫剂,但由于安全意识的薄弱和操作的失误,第二天夜间,加入脱硫剂的管道突然发生爆炸,导致12人受伤,众多管道破损,大量石油泄露并迅速燃烧起来。随着火势的不断蔓延,危害到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这次安全事故可以看出,企业工作人员缺乏消防安全意识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减少了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也没有成立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即便是成立了消防安全管理机构,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也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增强消防安全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消防安全管理方案,创新管理模式,否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企业不符合消防安全审批条件

如今,很多企业都属于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企业的条件达不到国家消防安全审批标准。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企业消防安全检查,保证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国家必须对民营企业消防设备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并保证民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符合国家审批条件。

二、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对策

(一)加强生产设备安全管理

企业在建立厂房之前,一定要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当地环境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厂房的修建地址。企业的生产一定不能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通常情况下,企业和明火点的间隔距离不能小于26米,企业的厂房也一定不能修建在地下。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厂房选址对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有很大影响。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生产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导致消防安全隐患的产生。因此,企业必须定期维护生产设备,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只有加强设备管理,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增强企业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意识

要想加强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首先要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增强消防安全管理意识。其次,企业应该加强人员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的消防安全管理意识,把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让员工也参与到消防安全管理中来。最后,企业要和政府联合,制定消防演练方案,从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

(三)加大消防安全管理宣传

政府应该在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发挥其职能,加大消防安全管理宣传,进而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意识。并在厂房内部张贴消防安全宣传海报,让员工意识到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四)完善消防安全设备

为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企业必须加大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消防安全管理设备。如果企业的消防设备不够完善,火灾发生时企业无法及时制止火势蔓延,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完善消防安全设备,才能更好地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减少安全事故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企业还应该做好安全事故预防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结语

要想加强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首先要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增强消防安全管理意识。其次,企业应该加强人员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把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让员工也参与到消防安全管理中去。政府应该在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发挥职能,加大消防安全管理宣传,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意识。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生产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设备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必须定期维护生产设备,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林鑫.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探讨[J].江西化工,2013,(02).

[2]伍绯.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5,(18).

[3]王维.石油化工园区应急消防布局规划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第3篇

1.1物的不安全状态。

施工现场的物品往往种类多样,有很多都是致害物和起因物,即它们本身就是极大地安全隐患,一旦受到外界事物的牵连,安全事故一触即发,但是对于那些不是起因物的物品来说,同样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2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

直接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物体品,称为起因物在生产安全事故中直接招致或造成伤害发生的物体品,称为致害物。致害物作用于被伤害者人和物的方式,称为伤害方式。当有多个起因物存在时,按其作用情况会有主次和前后之分、组合和单独作用之分。在某一特定的伤害事故中,致害物也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在同一生产安全事故中,起因物和致害物可能是不同的物体品或同一物体品。

2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2.1建筑施工现场的特点。

(1)建设规模快速增长,施工难度加大,危险性也增大。

近几年我国固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建筑业总产值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建筑市场以高容量状态向前发展,专家预测这种状态至少要保持25~30年。

(2)建筑投资主体的成分日趋多元化。

投资主体由原国有、集体经济成分为主变为国有、股份制、私营、外商投资、个体工商户并存的形式。一些投资主体行为不规范,投资的项目刻意逃避政府监管。

(3)现在的工程建设生产方式不再和从前一样。

现在的生产都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分包方式被运用到工程建设中去,虽然这种方式及多种优点于一身,但是对安全的保证却做得不够,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生产人员必须改变以往的方式和理念,而短时间内又无法为安全生产做出相应的方案,导致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出现。

(4)缺乏具备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就当下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在3900万左右,而在这其中,农民工占据了绝对的比例,他们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整体的80%,而农民工接受的知识教育较少,安全意识较为薄弱,防护意识也极其低下,在作业的时候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2企业管理不到位。

部分施工企业的相关机构对国家制定的法律规章熟视无睹,他们眼中只有经济效益和眼前的丁点利益,并没有长远的目光,不会追求社会效益和长远的利益,全然没有考虑到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严重的是,某些现场管理负责人故意违背安全管理制度,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合乎情理和法律,仍然继续自己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不重视对现场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经常敷衍了事,直降降低了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观念,因此,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并且屡禁不止,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创新点

施工技术种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扩充,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已今非昔比,但安全事故却始终无法得到杜绝,所以建筑施工单位要高度的重视安全管理问题,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安全施工方案,并确保其具有可行性,要创新安全管理方法。

3.1安全施工思想观念的创新。

意识是实践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前提,所以,应该从意识上重视安全施工,做到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只顾施工进度的理念,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将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

(1)提高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和“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施工之前提前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立即做出解决措施,并制定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就不会由于发现问题的速度太慢而造成较大的损失。

(2)提高对为安全事故代价的认识。

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施工单位的不利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企业的上层领导要时常对员工明确发生安全事故对企业、对员工的毁灭性影响,他们明白了安全事故的巨大代价之后就会提高对安全施工的重视程度。

3.2施工安全保障体系与安全文化的创新。

(1)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组织保证体系。

施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要职责,安全组织保证体系要得到切切实实的实践,严禁杜绝只走表面形式现象的出现和发生。

(2)健全以安全岗位责任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为中心的安全制度保证体系。

安全制度保证体系由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事故报告制度以及企业的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突发事态应急预案措施等组成,为施工安全提供制度的保证。

(3)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是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

施工的安全性的高低受到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的决定,因此,要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接受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懂得吸收人才使其为施工企业服务,要营造良好的施工氛围,保证施工条件的舒适,提高施工效率,促进施工单位的长远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4)全面安全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

无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还是对于一个企业单位来说,文化都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毫不夸张的说,软实力的重要性不亚于硬实力,所以建筑施工单位必须予以企业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在这其中,安全文化更是不容忽视,为此,施工单位应该强化对员工的安全文化培训与教育,将安全文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让施工人员学以致用,在施工的时候降低失误发生的概率。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学校资源匮乏 小学安全管理 创新管理策略

现今,在我国众多小学校园中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一直作为学校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学校资源匮乏严重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资源匮乏未给予充分的关注,使得小学安全工作制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严重影响着小学生在校的安全,不仅阻碍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时还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一角度分析得知,从学校资源约束的角度,改善小W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并创新出合理的发展途径,对于该方面工作顺利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这样的状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相应的论述。

一、资源匮乏对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影响

(一)影响对突发事件防范的能力

突发事件的防范,对保障小学生安全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小学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现今,在大部分小学校园内对安全管理工作都加以重视,但资源匮乏与能力的不足,对于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约束。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小学校园把安全教育编制进教学大纲,极少数小学具有对于安全管理教育工作的开发能力。对于处置突发事件和安全救援工作,存在着亡羊补牢和被动配合上级机关等问题,根本不具备提前预警和积极救援的能力。换而言之,对于突发性安全事件,小学校园内只能做到开展抚恤和恢复正常教学工作。至于,其他方面学校由于自身资源匮乏,很多工作力所不及。

(二)校园安全管理碎片化

资源的匮乏与能力的不足也给安全管理过程带来碎片化的影响。小学校园内的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给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资金的不足、组织架构的混乱、资源配置分散,给处置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所以,一套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至关重要。现今,国内的绝大部分小学校园内对于安全管理存在碎片化和混乱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一些不法分子产生报复社会的心态。近年来,针对校园暴力事件和恐怖袭击频繁发生,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各级党政机关单位积极应对,教育部门开展对于校园内安全管理的检查工作。由于校园资源的匮乏与能力的不足,部分学校也只能疲于应对,根本无法应对各部门对于安全问题提出的要求。安全问题的显现是长久的资源匮乏与能力不足带来的,只有在现有的条件的情况下,整合资源配置,改革创新安全管理防范模式。

二、学校资源约束视角下的小学安全管理创新

(一)校园安全管理组织社会化

社会应急安全管理的组织系统,是集合各方能力的一种体现,对于应急组织的要求,完全体现整套管理系统的水平,小学校园内的应急安全权管理资源的匮乏与组织架构的闭塞性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通过应急管理组织的整合,来改善这样的现状,对于政府与社会的资源,应予以充分利用。通过强化学校和政府、社会组织的协作,来增强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在该种创新的策略中,资源整合只是向社会组织寻求一定的帮助,安全管理组织的社会化,实质性的内容是以小学安全为核心,将全社会能够集结的力量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系统,学校与其他应急力量均属于该系统当中。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通不招募的形式,邀请社会中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对安全管理设备进行投资,借助社会和政府的力量辅助小学校园安全设施和人力资源的建设。

(二)安全管理资源市场化

安全管理组织的社会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应急资源配置,但是由于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掌握着应急资源,但并不是资源直接的提供者,通过有效的方式产生这样的资源,其的有效率存在很大差异性。小学安全管理的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产品。这里所指的产品是安防设施设备,校车,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等;二是人员。即安保和医疗、心理抚慰的人员;三是服务。即安全规划的编制、应急预案编写、潜在安全风险评估等的。为了有效的保障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将安全管理资源予以市场化势在必行。在实际的操作中,对参与安全管理和实际工作的人员与附近邻近小学共同聘请,应急安全规范共同制定和使用等。通过这样市场化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水平。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在现今的小学校园中,安全管理方面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受学校自身资源匮乏较大的影响,这样的发展状况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同时未能给学生提供相对安全与健康的环境。基于这样的状况,在此次研究中提出了两种创新的方式,即校园安全管理组织社会化和安全管理资源市场化,通过借助社会和政府力量,完善自身安全系统的构建。另外,通过对人员和安全管理机制的共享以及提升安全服务质量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小学资源匮乏而无法支撑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困境。本文此次的研究和论述,旨在提升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望能为现今小学校园安全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新课程(小学),2016,(09).

[2]郑金阳.关于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7).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安全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筑施工事故造的发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也会对企业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从而增加成本。因此,保证施工的安全或控制事故的发生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保障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安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根据对企业的访谈和实际观察,总承包单位总部基本上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规定设置,但一般的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单位设置单独的安全管理机构的较少,普遍都是设置工程管理部,安全只是工程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且主要侧重于工程进度与质量的管理。即便是总承包单位,较大部分分公司、项目经理部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也不能到位,不能配备齐全各类安全管理人员。

2.安全责任不落实

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管理责任脱节,是安全工作落实不下去的主要原因。虽然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的责任制,但主要领导和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开会时说起来重要,工作时做起来次要”的现象较普遍,安全没有真正引起广大员工的高度重视。发生事故后,虽然对责任单位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对相关责任人、与事故密切相关的生产、技术、器材、经营等相关责任部门的处罚力度不够,也直接导致责任制落实不下去。安全管理手段单一,多数企业未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管理还是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做法上。

3.安全教育培训严重不足

现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缺乏系统培训,是安全隐患产生的最大根源。现场作业人员90%以上是农民工,他们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低下,侥幸心理严重,易出现群体违章或习惯性违章现象,是安全生产中最大隐患。根据调研发现,目前绝大部分项目的新工人在进行之前的安全培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小时,一般是边干边学,而且一般是以老师傅带的形式来进行,不组织专门的安全培训;另一方面,现场工人来源于劳务分包企业,总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直接签订分包合同,总包只进行入场安全教育,不直接负责工人的安全培训。直接用工单位劳务分包企业应负责对工人进行系统安全培训,但大多数劳务分包企业对工人根本不进行培训,从农村招工过来直接到工地,“昨天拿起锄头干农活,今天扛起钢管建高楼”,导致作业人员对安全生产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安全技能,盲目操作,违章作业,冒险作业,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事故频频发生。

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创新

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制创新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仅靠施工单位一家之力是不可能做好的,必须通过多方协作、全员参与、立体管理。结合我国国情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体制,可以进行行业监管、企业主导、业主预控、社会监理、保险公司检查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制创新。

(1)行业监管。应进一步完善行业协会组织,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行业部门或组织的咨询、服务、管理等中介职能。

(2)企业主导。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在于施工企业,企业的责任就是自觉、严格地执行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管生产必须管安全,施工单位负责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机构的设置、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安全防护及措施、现场安全检查等。

(3)业主预控。业主应对工程的安全生产负一定的监督责任,业主有责任和义务选择有能力做好安全生产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若发生了事故,业主的有关负责人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4)社会监理。监理公司应对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的监管,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当前,监理公司的主要职责是进行质量、成本、工期三大控制,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

(5)保险公司检查。施工企业根据建筑法的要求为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向保险公司投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来转移风险,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对企业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状况进行检查,查看企业是否依照有关规定尽到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同时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评价,实行浮动的投保费率,激励施工企业努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创新

安全生产工作的落脚点是企业。当前,要逐步实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转变,并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

(1)建立企业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筑活动中对环境与健康的重视已经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话题,工程建设的目标体系已经由传统的成本- 质量- 工期体系,转向成本- 质量- 工期- 环境与健康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已制定了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我国加入WTO后,已等同采用了ISO14000,并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按照国际规范迅速建立企业职业安全管理体系。

(2)劳动安全预评价。开展建设项目劳动安全预评价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必经程序,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设项目做到本质安全,不留事故隐患,从源头治理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之一。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前期必须进行劳动安全预评价工作。

3 建筑施工安全组织结构创新

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安全管理仍是通过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来实施的。安全管理人员与施工管理人员由于工作性质不同,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被人为地隔离开来。而对施工管理人员的考核与安全指标、安全职责挂钩较少,甚至不挂钩。安全管理人员由于管理职位与其他人员的等同或较低,造成了安全管理指令不畅通,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及时,有的项目负责人为赶工程进度而不支持安全员的工作。因此,需要对目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组织结构进行创新。

4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手段的创新

目前,不少企业尚未将建立安全施工的信息保证体系视为一个重要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手段。因而造成了信息闭塞,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和重复发生别人已经出现的事故。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网络是当前安全管理科学中最显著的特点,安全生产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控制系统是现代安全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基础建设。

信息系统是以加工处理信息为主的系统,它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贮、管理、检索和传输,需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它是硬件和软件、方法、过程以及人员等组成的联合体。将这种系统应用于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上,就构成了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构成较复杂的系统,它具有以下功能: 能及时提供反映企业实际情况的各种形式的信息,支持决策;能用数学模型和过去的信息预测未来;能针对不同的管理层给出不同要求的报告,达到控制企业行为活动的目的;能辅助管理者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便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源。

通过加强对建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创新,能够高效率地收集、存储和处理大量信息资料,大大提高管理信息的质量和效能;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迅速地传递信息,实现对管理系统的有效沟通和适时管理;能够提高现代管理技术水平,提高预测、决策和计划的质量与效率。

四.结束语

建筑施工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的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是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 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6篇

[关键词] 安全管理;控制力;创新力

[中图分类号] F40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6-0046-03

[作者简介] 马彩辉,云南财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与技术创新;

秦德智,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与技术创新。(云南 昆明 650221)

一、安全管理控制力

控制力是系统结构中一种力的分类和定位,说明系统结构中的各种力量发挥作用时对系统整体或其它力量的影响力度。安全管理控制力则指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运用法律、法规、惯例、社会伦理、技术和文化等规制,影响和规范安全管理系统运行方向和频率的各种力量,即能够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使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动态地符合主客观情况,实现安全管理预期目标的能力。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致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制失效,责任缺失。安全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等是客观规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从国家到企业各个层次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条例、标准等来保证安全生产。然而,目前各类重大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直接说明政府安全规制流于形式或者无效,在安全管理领域政府责任是缺失的。

2.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老化。生产组织的技术支撑与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安全事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技术风险。一方面,在竞争力低下或产权界定不清、利益朝不保夕的情况下,生产组织是无法产生充分的动力去满足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的,不会为安全生产进行长期技术设备投资,反而会尽量压缩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对落后、老化设备不会及时进行淘汰更新,以高风险的运行环境和匮乏的安全保障来谋取高额利润,生产事故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危险源和安全隐患也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实施安全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相应的技术含量。因此,不增加安全投入、不更新技术装备势必会造成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失控。

3.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偏低。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的高低对防范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资源相对匮乏的传统产业工人,都在为生存而奋斗,尤其是农民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就会走出“农门”,跳进一些工矿企业充当“脏累差重”活儿的重要承担者,同时也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牺牲者。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业结构的变迁,使得生产的主体都是由技术素质、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安全意识低下的农民工、外来工、临时工来承担。同时,生产组织也不愿意为他们的安全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教育培训支付安全成本。导致作业人员素质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加大,违规违章作业比比皆是,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4.安全文化缺乏效力。“安全文化”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1992年被引入我国。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并且为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行为准则、团体意识、工作作风及思维方式的总和。

综上所述,要防范安全事故风险,必须改善并提高这几方面的控制力,通过创新激发潜在的创新力来防止控制力失控,使控制力随着创新力的提高而得到不断增强。

二、安全管理创新力

安全管理创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统内部整合力的源泉,是指把系统中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确保社会经济能够安全、高效、有序运行的能力。安全管理创新力主要体现在安全制度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技能培训创新及安全文化创新方面。

1.安全制度创新。全面整合、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避免法律法规之间相矛盾,重塑安全管理规制机制。坚持权力与责任共同授予的原则,解决政府间利益分享问题,保证规制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防止各级政府、安全规制机构和人员与生产组织间的利益分享和勾结。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组织负责,群众监督”的安全监管体系与制度;建立软性道德调节与刚性法律调节相结合、行政法律追究与社会追究相结合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安全管理规制效果。激发并调动安全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防范安全事故风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从制度上加强安全管理创新力建设,增强安全管理控制力。

2.安全技术创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规模、工艺、自动化程度、材料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导致危险源和隐患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事故模式不断翻新,灾害规模不断扩大,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因此,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针对生产工艺过程及特点进行安全技术和新的生产工艺研究,努力提高安全技术的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构建安全信息网络,采用专家系统、模糊智能控制技术等预测并识别危险源,不断改进与完善监控预警系统,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因此,安全技术尤其是监控预警技术必须与生产技术、设备同步或优先发展,增强安全管理的控制力,有效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3.安全技能培训创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行为,提高作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感,是防范控制安全事故风险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安全技能培训创新,使创新的技能和意识能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激发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消除职工在安全生产上的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确实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从而为保障安全奠定良好基础,使安全管理控制有效。

4.安全文化创新。思想控制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人的安全思想、意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安全价值的认知,使全体员工在安全观念、目标、行为准则方面保持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就会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规范等功能。

安全管理创新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孤立地只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创新力。只有充分发挥各个部分之间的协作效应,才能从整体上形成有效的创新力,及时纠正并弥补控制力不足的状况,实现安全管理。

三、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关系

1.从控制力与创新力的相互作用方式来看,二者具有因果负反馈关系。在安全生产系统中,生产事故之所以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全管理上的缺陷。现实中,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力使生产事故不断发生,而导致控制力不足的真正根源是安全管理缺乏创新力,它们之间是链条型因果关系。同时,在安全管理中,控制力缺失能激发其潜在创新能力,提供管理创新的初始动力;而创新力的提高也能给管理提供新的控制方式,进一步加强控制力,从而使安全管理的控制力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控制能力的增强能够更好地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效果,使控制力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种使控制能力不断积累夸大,逐步缩小系统目标差的过程又具有负反馈的特性。由此,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是因果负反馈关系。

2.从系统动力观来看,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是源动力和外动力关系。任何系统的运行都必须有源动力驱使和外动力支持。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能够正常良好地运行,既要充分发挥源动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又要充分依靠外动力的支持。一般来说,源动力位于系统的内部,居于最核心的位置,具有潜在性、隐蔽性,不容易被挖掘和感知。外动力虽然不像源动力那样难以挖掘和感知,但是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并被利用的,它是通过对一系列相关事物外在的表象的特征进行详细总结,找出共性及规律性,进而才能够最终认定。外动力直接作用于事物,是源动力发挥作用的媒介与通道;而源动力是事物发展壮大的本质所在,为事物不断前进提供初始动力。

3.从力的角度分析,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又具有内外力关系。从创新力与控制力的源动力与外动力出发,创新力又可以看作是内力,而控制力则是外力。

在安全管理这个大系统内,存在着控制与创新两个子系统,其中创新系统位于最里层,外层是控制系统。通常情况下,控制力与创新力分别在各自的空间内朝预期的方向运行。由于控制系统的设置及运作并不是天衣无缝,绝对完美的,所以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成为控制平台上的缺口(这里假定创新系统与控制系统的交界处为控制平台)。在控制平台上,只要有缺口存在,生产事故就有可能随时发生。要弥补控制力缺口,确保安全生产,就要充分发挥系统中的源动力作用,使创新力在系统内加速运动,能够及时识别并跟踪控制系统存在的缺口,当缺口确定之时,创新力与控制力就会汇集于同一方向,从而找到问题所在。这时,创新系统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来加强自身创新力建设,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并提高控制系统,弥合控制缺口,优化控制平台,进一步提高控制力。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使创新力与控制力不断得到增强,控制力缺口越来越少,最终达到安全生产。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内力是根本,外力是条件;内力通过外力爆发出去,外力通过内力得到支持。即控制力是安全生产的充分条件,而创新力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两力的有效整合可以增强系统安全运行的效果。在两力的整合过程中,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二者是前承后续一脉相承的统一体。也就是创新力是内力,是根本;控制力是外力,是条件,两力的有机协调促使安全系统不断优化。安全管理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四、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协调统一的途径和方式

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不是一对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一强一弱的矛盾关系,而是同一问题的两个密不可分的阶段,它们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双重不足导致生产事故不断发生,但随着二者的相互增强与提高,生产事故又可得到避免,也就是在控制力与创新力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控制力与创新力得到有效的统一。

1.建立和完善授权与责任、监督体系,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平台。目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权限过于集中,导致决策链太长,在突发、紧急事件面前,现场作业人员由于无权决策而延误事故处理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责任体系极不完善,责任模糊不清,出问题后的责任追究具有随意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授权、责任与监督体系,实现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首先,授权就是把权限制度化之后转移给别人,它赋予受权人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创新的能力。由于受权人的权力是有限的,因而授权本身就解决了创新力和控制力有机结合的问题。其次,建立与授权相配套的责任管理体系,又会大大增强控制力的有效性。第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2.树立科学安全观,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思想保障。科学安全观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人们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和行为规范总和。包括安全理念、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设施与环境等。要用新的安全理念指导安全管理与实践,规范安全管理控制力的建设,增强安全管理的责任感及持久的驱动力,把握安全管理主动权,实现安全控制的目标和效果,正确处理安全、效益、质量和发展的矛盾,通过制度约束、机制激励和素质提升等创新手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安全管理创新力,完善安全管理标准和制度,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了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协调发展,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3.挖掘创新源,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动力支持。创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统的源动力,而创新力要充分发挥其效力,就离不开创新源的支持。创新源是产生创新力的源泉,是滋生、孕育创新力的摇篮,为创新力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利条件。它与制度、技术、材料、工艺及人力资源等密切相关,是各种资源相互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据安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的具体表现,针对其主要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源。通过挖掘与塑造创新源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支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力,进而增强控制力。

4.善于利用控制缺陷,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新的增长空间。由于安全事故具有灾难性后果,所以我们一直以避免安全事故为目标,但安全生产系统不可能绝对完美地运行,安全事故也就不可能完全避免。“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安全事故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使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安全生产系统。因此,对于安全生产事故,在有效控制和防范的同时,还要善于经营与利用,从损失中发现潜在收益,充分利用控制缺陷进一步激发创新潜力,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系统,促进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正确看待并合理利用安全事故所反映的控制缺陷,不但能够激发创新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增强控制力,为两力的增强和协调统一提供新的空间。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而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相互促进并达到协调统一是防范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戴行信,王友顺.企业灾害风险管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第7篇

关键词:管理创新;“家”文化;精细管理;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TD7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21-0141-02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管理。管理模式要改革,要超越,但更要创新。创建管理创新模式在于科学规范管理工作,在全面保证与提高工作、生产、成果与管理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其创新。

米村煤矿是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骨干矿井之一,隶属于上市公司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经过改扩建后,现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90万吨,职工4890人。根据米村矿现状从以下几点浅析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创新。

1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理念上不断创新。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说,建设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按照企业理念的要求,改善员工的行为,让职工自觉认同和遵从企业文化。

米村矿通过打造企业“家”文化理念,要求每位职工能做到“以矿为家”,爱家、护家,各基层单位可将这一“家”文化理念延伸至“岗位是我家,我爱我的家”,“家”文化理念的提出,让每位职工都觉得自己是企业大家园的主人翁、一份子,增强了凝聚力,提高各项任务的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各项安全、经济指标顺利完成。

2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形象管理创新是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主体运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在无线的空间和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并传递自身的理念、标识、品牌、风气、制度、服务、环境等要素,塑造并实现管理主体最佳形象的过程。塑造理想的煤矿企业形象,米村矿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塑造企业形象:

2.1有形形象的塑造

主要指煤矿企业形象中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比如,该矿设计矿标(徽)、统一定制具有该矿标志的服装、强力推进职工宿舍公寓化管理、进行棚户区改造等显而易见的举动,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2无形形象的塑造

主要是从非视觉方面来体现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环境氛围。通过输出高素质人才、加强职工文明礼仪教育等方式,提高企业整体形象。

3执行行为创新

企业管理朝精细化方向发展,其实质是在深化和细化管理过程中,提升企业的执行力。执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执行,任何好的决策或目标都不可能成功。

米村矿面对当前安全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大胆提出推进执行力建设,强化执行观念,团结带领干部职工抓落实、讲执行,做到“于人公正、处置合理、处事公平”,推动了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4加强区队基础管理

区队是煤矿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区队安全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矿井安全经营指标和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的实现。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加强安全区队建设,才能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米村矿2009年来积极开展安全区队建设,在管理制度上多做文章,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落实上狠下功夫,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强化区队安全基础堡垒,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

5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安全问题始终是煤矿企业的头等问题,企业必须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才能实现安全可持续发展。

5.1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在煤矿企业管理中,有人将安全与生产对立起来,视为相互矛盾,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安全与生产之所以不是一对矛盾,是因为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的,安全是伴随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同时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要做到不安全不生产,这就是人们常说:“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道理。

5.2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就煤矿整体而言,追求经济效益是中心,这是全部企业的目的和归宿,但是在具体的成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安全第一。事实上,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如何,必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安全事故本身就是经济效益的损失。

米村矿通过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活动,使全矿干部职工摆正了安全与生产、效益的关系,坚实了安全第一的思想。

6狠抓安全培训工作

煤矿企业对基层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是企业保证安全生产,提高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措施,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安全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提高安全培训质量,如何来确保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装备培训并重”是煤炭行业多年来搞好安全生产的“法宝”,《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对安全培训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因此培训工作必须上升到特别高度予以紧迫性加以认识。如何抓好安全培训工作,米村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安全培训重在平时,做好职工安全培训的累积工作,解决职工中存在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在潜移默化中优化职工安全理念。

(2)开展灵活多样的安全培训活动。利用技术大比武等一些列活动,选出优秀典型给予适当奖励,调动职工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在职工中形成“赶、学、比、拼”的热潮。

7不断创新,深化精细化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的速度加快,企业不进则退。煤矿企业更要狠抓安全弦,面对生产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只有经常创新,才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但是,创新绝非凭空想象,只有在细节上逐步完善,煤矿企业只有狠抓安全生产,坚持不断创新,坚持深入精细化管理,才能抓住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米村矿在日常管理中,不断要求广大干部职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每位职工能以主人公的姿态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出谋划策,为安全生产管理不断创新打下基础。

8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施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一、现代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的重点就是施工过程中的日常安全管理,有时也被称为正统安全管理。施工管理科学化是对具有现代技术的生产企业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的必经之路就是进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

现代施工管理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逐渐被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所取代;

(2)传统的事后处理逐渐被现代的事前监督与隐患清除所取代(预防型取代事后型);

(3)传统的被动安全管理对象逐渐被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所取代;

(4)传统的安全静态管理逐渐被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所取代;

(5)过去企业以生产经济效益为发展重点,而漠视生产安全的管理逐渐被现代考虑环境、效益、卫生与安全的综合效果的管理所取代;

(6)过去的辅助、被动、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逐渐被现代的主导、主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所取代;

(7)过去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逐渐被现代的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所取代(核心事业取代次要因素)。

二、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

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关系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就要对项目施工管理方案不断地进行创新。施工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技术的创新以及组织机构的创新等几个方面。

2.1观念的创新

施工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观念的创新。所谓观念创新就是要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以及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让企业施工管理模式不断地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要求,寻求符合实际的施工管理模式并进行完善。项目施工管理能够不断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高层管理的重视、人才培养的加大、切实加强创新意识、经费投入的提高以及要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去管理企业。对项目施工管理不断进行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战略,建筑施工企业应保证企业的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必须能符合实际,并不断创新完善,其并不是某一种固定模式。创新方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需求,按照创新的原则去提出,同时要提高项目施工过程的资金管理能力,还要增强投标合同的风险意识。

2.2组织机构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组织机构的形式对项目的施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合同签订后,把合同中明确的范围作为施工企业的管理项目。项目经理部产生于合同的签订,终止于合同的完结,这是一种旧模式,目前仍有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采用这种模式。项目部代表着建筑施工企业,但项目部本身并不是法人,无法独立承担责任。项目部的指挥决策权由项目经理掌控,项目经理拥有对人、财、物的处理权,企业与项目经理签订责任书,但对项目经理缺乏有效的约束。在工程施工中,项目部往往不能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运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而忽略全局利益,给企业长久发展留下了潜在的隐忧。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会同时进行数个工程施工项目,在企业与项目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项目与职工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经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也需要通过创新来加以解决。通过把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来建立起健全的项目组织机构,对项目的全方位进行有效管理,项目部要从市场分析、参与投标、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出发,在项目部设立时将其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这是很有必要的。

2.3体制的创新

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组织机构创新后,接着就是对机构的体制进行创新。项目的生命周期就是合同履行期,把项目部看作是企业的分公司,在项目部内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让项目部不再单纯是企业的派出机构。主要的措施如下:

(1)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把企业作为项目分公司的投资主体,依法在企业与项目分公司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产权关系,做到产权清晰,为项目分公司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项目分公司通过股东的方式来行使权利,同时要承担有限责任,而施工企业则退居到控股公司的地位,采用这种方式来明确企业与项目部的各自责任。

(2)企业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企业法人必须有法人财产,让项目部拥有一块属于自已的财产,然后依据项目部的法人财产来确定其独立的法人地位。用企业法人财产承担法人责任,采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制度来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这样才能让项目部真正走向市场,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法人责任。

(3)形成科学的企业法人管理结构。项目部分公司由企业出资兴建,所以项目部分公司必须体现企业总公司的意志。总公司的意志:一方面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是尽量避开市场风险。分公司受到来自于总公司的激励和约束,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促使项目部分公司认真地执行合同,同时项目分公司必须要做好质量、成本的控制,这样对其形成一种必要的约束。

2.4机制的创新

机制的创新就是不断提高项目部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开拓和占居新的市场。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方案的基本任务就是确立企业的组织机构,明确母、分公司的管理体制,并相应地为企业建立起一套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为了使这一创新方案能够得以实现并有效运行,企业还要具有创新的机制。企业的实力来源于项目分公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的竞争力体现于企业的实力以及企业对市场机遇的判断能力和捕捉能力,项目分公司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使企业对市场机遇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强劲的捕捉能力。因此要增强企业实力,就是要增强项目部的能力,提高其对市场敏感度,提高其的盈利水平。

2.5技术的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新型经营管理模式,应用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设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价值,实现市场增加值。项目施工管理要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而且只有在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以后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企业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其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支持着体制的创新和机制的创新。技术创新方案的确定是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方法,根据市场来确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根据产品来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就是确定所采用的技术要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从外界引进。

三、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3.1要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就要有创新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使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要求。

3.2创新是时代的发展要求

众多历史经验说明,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国际承包商即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以及国内建筑企业也即将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这对国内建筑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挑战。如果企业在管理、体制、机制、技术等方面都没自已的优势,就无法在市场上竞争,也意味着企业会逐步被市场淘汰。这些因素就迫切要求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加强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

3.3创新是先进的管理理论的要求

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就是要求企业把管理科学理论及时运用到实践当中,把管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能力。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如何将这些科学的管理理论及时有效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和生产实践当中,关键是要结合项目的施工进行创新。

四、结束语

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但已经逐步形成具有现代管理风格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为了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项目施工管理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既能适应市场需求,又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第9篇

1问题提出

(1)近年来,随着煤矿行业的不断发展,煤矿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个别环节还不到位。如有的煤矿设备验收、使用制度执行不严格,不合格产品仍能入库和使用;再如在用设备缺少编号,设备及电缆标志牌不建全,帐、卡、物不对应;特别是“拼设备”现象依然存在,设备检修质量不高,诸如部分设备超期超限使用,未能按规定进行报废处理等现象,造成机电隐患数量居高不下,每月占全矿隐患数量比重在30%~40%左右。

(2)煤矿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行,机电安全设施及保护装置不建全,如为了赶生产任务,不能确保每天的主副井提升停产检修,绞车的实际提升负荷超过设计提升能力;再如部分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井下电气设备未按规定做电气预防性试验,漏电保护试验及记录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各基层区队考核机制不健全,机电设备岗位操作人员业务素质较差,操作过程及技术不过关,加上岗位变化较为频繁,也给安全生产埋下了必要的隐患。

2实施目标及原则

陈四楼煤矿积极探索与创新,挖掘能效潜能,激活创新模式,经过不断创新实践,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机电安全管理模式,实践效果非常明显。通过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电安全管理,提升机电运输管理水平,做到了事事有标准、时时有标准、处处有标准、人人有标准,达到了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实现了动态达标、持续提升,确保了机电运输系统安全、高效、稳定运行。陈四楼煤矿通过机电安全管理创新的持久开展,其隐患治理建立了新机制,标准建设搭建了新平台,培训交流形成了新常态,安全评价取得了新突破;采取一系列科学管控措施,使煤矿隐患得到了有效遏制,基层区队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机电员工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机电安全管理得到了有效促进,以“三化”管理为基础,成为一种机电安全管理新视角,最终形成机电安全管理科学化、标准精细化、行为规范化、工作快乐化的企业文化模式。

3主要创新要点及实践内容

(1)隐患治理建立了新机制。建立“四项”运作新机制,即为“每周1重点、每旬1总结、每月1主题,每季1追究”。①每周开展1次重点检查,使机电检查人员每次入井检查“有重点、有突出、有目标”,从而实现机电隐患治理数量降低,共性问题共同杜绝;②每旬开展1次总析分析,针对检查出的重复低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措施,来杜绝隐患数量,更进一步提高机电管理水平;③每月开展1次主题活动,如重点开展“1+2+3”主题活动(“1”项活动主题,“2”种不规范行为,“3”条不反弹隐患),通过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来杜绝机电运输事故发生,从“人和物”两个方面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④每季度开展1次责任追究,建立隐患责任追究管理制度,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监管、谁协调”原则,加强责任落实,提高责任心,有效控制隐患数量,确保机电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2)标准建设搭建了新平台。搭建“三项”达标新平台,即为“每月1标准、每月1精品、每月1验收”。①每月开展1次标准制订,如机电运输专业“图解”标准及专业化标准修订,能够使基层区队彻底“掌握标准、学习标准、运用标准”,同时使各项标准运作更加科学、完善、全面、合理;②每月开展1次精品工程,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提高”的思路,积极开展“本安线路”创建活动,确保“达标一个,巩固一个,影响一线,拓展全面”效果,从而全面提升矿井机电运输管理水平;③每月开展1次达标验收,如机电互检、机电内业等,积极开展达标验收活动,按期进行达标验收考核,促使机电运输质量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3)培训交流形成了新常态。形成“两项”交流新常态,即为“每月1座谈、每月1交流”。①每月开展1次座谈会,由分管专业领导组织、机电专业技术人员、机电班长等人员参加,分析讨论专业内机电技术难题、共性问题等,共同分析研究对策,并由分管专业领导对分管系统内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及实践培训,使机电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共同学习提高,确保专业内系统安全稳定运行;②每月开展1次现场会,由机电专业人员参加,到井下现场标准化程度高的基层区队进行交流学习,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与做法,促使各基层区队机电管理进一步得到共同提升。

(4)安全评价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一项”评价新突破,即为“每月1次评价”。①每月开展1次安全评价,重点对副井提升系统、井下电气防爆管理、井下电气保护管理进行安全评价,使其评价更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其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②将安全评价延伸到主井提升、主要通风机系统及采区主斜巷轨道运输等机电运输主要系统,保证了矿井机电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确保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4综合评价

(1)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创新的实践,使煤矿机电隐患数量大幅减少,同比下幅16.5%,现场作业标准及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在机电员工操作心态得到愉悦的同时,也降低了员工违章操作的数量,大大提升了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2)建立的机电安全考核及培训机制,各基层区队积极能动性有所提高,员工业务素养有所提升,使其各种专题培训活动及专业考核工作做到实处,真正健全了各基层区队机电安全培训能力,切实发挥了“素质提升系统”优势及专业管理主体职能,实现了矿井安全自主培训管理及安全稳定生产。

(3)建立机电安全管理创新长效机制,完善实施标准,形成制度化运行,促进了矿井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切实提升了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达到了矿井安全健康稳定生产。

5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方式;运用

经济管理作为煤矿企业管理事务中的关键内容,其管理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性。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煤矿企业要想抓住发展机遇,增强自身竞争力,就需要明确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以经济管理方式作为突破口,结合经济市场特征及企业特点,对其进行改进创新,以达到优化企业内部经济结构的目的,进而才能占据更大竞争优势,走出当前困境,实现企业减亏脱困转型发展。

一、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以某煤矿企业为为例,对其近期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产量持续低迷、安全异常被动、成本畸高不下等问题,经济管理水平较低。第一,为实现预期改革目标,企业内部组织有待进一步优化,存在人多效率低现象,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活力不足,难以为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足够动力。第二,生产工艺落后,薪酬分配不合理,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作业现场组织协调不到位,导致生产效率较低,原煤总量较少,吨煤成本、营业收入不达标,再加上欠款无法及时收回,使得企业经营效益较低。第三,非煤产业发展力度不足,资源价值得不到充分挖掘,利用率较低,并且成本管理有待加强,材料设备采购价格偏高,存在浪费、闲置现象,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力度不足,资金支付及使用得不到有效落实。第四,缺乏对转型项目的研究和重视,没有结合市场形势及国家政策,寻找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项目,即便是开发新项目,也没有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执行力较弱。第五,仍有安全事故发生,安全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员工生产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安全异常被动现象明显,事故索赔还加大了企业成本[1]。

二、经济管理创新方式在煤矿企业中的运用

煤矿企业在创新经济管理方式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1.加快组织和机制改革。煤矿企业应该不断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扎实开展“三定”工作,既要简化机构设置,坚持能合并则合并原则,精简工作流程,又要定编定岗,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及发展需求,科学设置岗位,撤除无用、不必要岗位,同时还需要合理配置人员,结合岗位要求及工作人员能力,将其安排至最佳位置,做到人尽其才,充分挖掘其潜能。与此同时,煤矿企业应进一步理顺激活机制体制,对于煤炭主业来讲,应对管理职权机及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完善分配考核机制,对非煤产业来讲,应转变经营方式、拓宽业务渠道、降低成本支出,加大管理监督力度。2.提高产量并稳定收入。针对产量持续低迷现象,首先,应该注重抓好产销联动,根据产量确定销量,通过销售刺激生产,保证所有煤炭产品都能够销售出去,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需要注意的时,要及时收回欠款,保证货款回笼。其次,应该极大对生产工艺的研究力度,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对生产系统进行升级和改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产量,获取良好经济效益。另外,还需要做好生产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现场管理和监督,落实重点生产环节,针对作业现场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2]。3.加强资源和成本管理。煤炭企业应该充分挖掘煤炭资源的利用价值,本着吃干榨尽的原则,结合市场发展形势,加大煤炭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实现其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提高对矸石再洗、中煤配比加工等重视力度,对可利用能源进行回收创立,为企业谋求更多的获利途径,同时还能降低排放及环境治理成本。另外,应做好经营成本管理,科学编制材料设备采购计划,对其价格、品牌、型号等做出明确规定,减少材料浪费、设备闲置现象,并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落实各项资金的支出及使用情况。4.支持并落实转型项目。煤矿企业要想拓宽生存空间,就需要持续推进自身转型。一方面,要树立长远发展目光,善于从市场上寻找商机,充分利用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转型项目,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和联系,获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通过减免税费降低企业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要落实转型项目各项工作,不仅要做到思想上的重视,还需要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积极配合协调合资公司,科学制定项目规划方案,加快项目建设与执行,使其尽快投入运营。5.重视并落实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是必须重视的一项管理内容,必须落实到位。煤矿企业应该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明确安全事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力度。同时,应该加大安全管理问责力度,对于安全管理不到位,引发安全事故现象,应给予相关负责人严厉惩处,形成威慑作用。另外,应做好生产安全教育宣传工作,使员工学习并领悟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对重点头面、薄弱区域、要害部位、特殊时段的管控力度,防止出现安全管理漏洞。

三、结语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发生重大变化,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煤矿企业要想增加自身经济效益,就需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树立全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创新。煤矿企业只有坚定改革攻坚信心,保持扭亏脱困定力,综合多方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有效策略对经济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推动企业改革和转型,才能顺利度过煤炭市场低迷时期,实现企业可持续长远发展。

作者:王灵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煤业 ( 集团 ) 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学校管理;创新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发展,而对于高中学校来说,它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的过渡阶段,高中学校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社会进步的速度加快,高中学校要想取得更加良好的发展,那么就要进行管理上的创新,只有不断开展创新,才能促进高中学校各方面又快又好的发展。下面本文就新时期下如何促进高中学校管理的创新进行了分析。

一、不断地进行高中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力依据,因此,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实现管理的创新,那么首先就要对高中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新。高中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就要不断加强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的引进,将先进的管理制度与理念与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寻找一条更加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其次,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将管理权力层层下放,做到明确分工,将学校管理工作更加细致而全面地下放到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使得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促进各个部门最大化地完成其职责。另外,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进行有效地区分,真正实现按劳所得,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加强对合理的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合理的激励措施来保证学校管理的不断创新。

二、加强对高中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视,学校管理工作中加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

实现高中学校管理的创新,就要从思想上加强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视。由于高中学校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一人生大考,因此,长期以来,高中学校的开作重点都放在的升学率的问题上,而忽视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忽视了学校管理工作对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的影响。在高中学校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针对人而开展的工作,因此,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实现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面地运用到学校管理中来。另外,要全面地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认识,管理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行政命令,而应该是结合学校发展特点与特色,从自身出发,更好地深入了解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从而高中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以人为本理念也要运用到高中实际教学管理中去,将高中生培养成个性独立的个体,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三、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校园安全管理不仅仅是对学生安全的管理,同时也包括对教职人员安全的管理。近年来,随着校园安全事件的频发,学校安全管理一度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人格特点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也容易发生偏激,因此,在高中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严格杜绝学生打架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间各种安全隐患的消除;另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师生关系的管理与引导,在高中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尊重,要加强对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的树立,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防止师生之间不和谐事件的发生,在保障教职员工利益的同时也要确保学生利益,从而不断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的开展,以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环境。

四、实现学校管理的师生共同参与,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我们说管理的对象是人,而在高中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更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共同促进了学校的构成,因此,实现高中学校的管理,其实就是对教师与学生的管理,他们才是学校的主人,所以,在高中学校管理工作中,要促进学校管理师生共同参与的实现,真正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有着一些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些方面的想法会非常独特,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学校管理人员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让一线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可以使得教师更加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从而可以间接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师生共同参与,可以更好地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师生可以集思广益,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而不懈努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教师与学生促进学校发展使命感的激发,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真正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12篇

一、“三协同”推进管理创新提升工程深入开展

1.实现同业对标、业绩指标与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协同分别将管理创新提升工程专项指标、业绩考核指标和同业对标指标进行对应和整合,落实指标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分解每项指标涉及到的子指标,明确每项指标填报的系统,进行月度过程管控,实现三类指标的协同一致。2.实现年度综合计划与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协同结合公司2013年综合计划和“二十四节气表”安排,认真梳理年度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融入进十三个子方案中,推进管理创新提升工程重点建设任务的完成。3.实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与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协同完成了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机构编制调整,优化综合管理和各专业部门间职能分工,明晰管理界面,同步规范供电所机构编制与岗位设置。开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情况管理诊断分析,找出建设“盲点”和管理短板,编制细化专项提升措施和操作方案。结合“安全生产大整顿”活动,在公司范围内将供电所安全质量专责岗位全部进行公开竞聘,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人员的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为公司夯实了安全生产管理基础。

二、“三诊断”,加强管理提升综合治理

1.加强公司面层诊断分析一是找出公司层面的管理短板及瓶颈等问题,实行分管领导“包靠制”,在自我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积极联系协调市公司对口开展诊断。二是组织公司各专业认真开展专业诊断分析,确定了部门、班组(岗位)层面解决的共性问题53项,制定了《国网山东诸城市供电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综合治理方案》,在治理过程中,实行“销号制度”和“进度公示制”三是对各专业实行“周总结,月调度”,每周结合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工作例会对各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会诊”,每月对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各专业之间对问题和措施进行互审和共议,开展多维度诊断分析。四是以同业对标为总抓手,加强对基础数据的管控,逐项对指标进行分解,明确每项指标对应的管控系统和数据来源,每项数据报送之前,各专业之间做好协调,与上级对口专业之间做好沟通,确保了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2.加强部门层面诊断分析各专业找准提升目标和诊断标准,深入查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提升方案,采取“周管控”和“月管控”的方式,确保指标整改到位。加强对指标数据和管理工作的核查,依据对标评价结果,诊断分析专业状况,实行指标“分类制”,制定了优势指标巩固措施、潜力指标提升措施、弱势指标攻关措施和高权重指标保证措施。3.加强供电所层面诊断分析为将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做到实处,公司从基层供电所抓起,建立弱势指标“问责机制”,针对供电所重点和弱势指标,公司每月选取一项专业指标进行重点治理,对排名最后的供电所每月在公司经理办公会上进行分析汇报,通过建立问责机制,加大供电所责任和压力,以点带面,公司各项指标快速提升。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供电所同业对标管理办法》,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行风及服务等工作内容分别量化为28项具体指标,纳入对标体系,每月开展一次对标工作,实现公司农电整体工作的提高,真正发挥“善小效大”的作用。

三、“三到位”展现管理创新提升亮点做法

1.责任落实到位管理创新提升工程13个专业相关单位是信息报送的主要责任单位,各单位要设定专人及时搜集、整理工作信息,形成特色工作和经验材料。每月至少上报2篇信息到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办公室,同时自行通过各类渠道进行报送和发表。2.积分通报到位根据集团公司制定的得分规则,制定公司积分规则,每月对各单位信息进行积分统计和排序,在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月度简报中进行通报,并在公司网站“管理提升专题栏目”中予以公布。3.奖惩兑现到位制定信息报送评价实施细则,结合公司业绩责任制考核,每月对各单位信息报送和发表情况进行奖惩兑现,提高了各单位提炼、上报亮点工作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公司按照务实、创新、发展、争先的工作基调,大力实施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强基挖潜,提质增效,安全生产、营销服务、资产经营、发展潜力等各方面工作都有了较大提升并取得良好成效。

作者:韩静静 单位:国网山东诸城市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