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

时间:2022-11-02 22:5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式学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探究式学习

第1篇

课改理念宣传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也是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习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知识。在学习上形成了思维的惰性,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主要是教师还没有认清楚自己的位置,仍然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站在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的角度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将本来可以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事情。教师都一手包办,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知识,反而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是双边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式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它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探究式的沟通,而不是简单的问答,允许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保留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这些表达方式能够规范化、逻辑化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活动方式。例如角色交换、模拟活动、决策练习等,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谈。这些沟通方式不是一个环节,而是在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让学生单独进行学习,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效果还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能够一定的方式,克服漫无目的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运用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最终形成独立性、价值性较高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值得提醒的就是,给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毫无作为,那是不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随时关注教学的过程,对教学的节奏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以保证学生的正常发展,如当学生运用专业语言时,他们应充分理解词汇的涵义。

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还培养了创造力。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平时要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必须注意精心设计探究性提问,开展探究性讨论,不断探索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是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也很少提问。教师应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地进行探究性提问,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探究性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促使其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课堂上要尽量使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不断质疑、不断求证、不断反思。

学生的积极探究,当然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是多方面的。如教学过程中的奖励机制,老师的自身素质、人格魅力、亲和力,学习后的愉悦感等,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发掘学生的优势,创设一个愉快的、吸引人的探究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很重要的。他们之间以复杂的方式发生交互作用,这是课堂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间相互对待、学习、交谈、期望的方式不同,对探究式学习研究结果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对学习速度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务必在讲授中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活动中带出技能,通过技能带出知识点,引导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做到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知识储备明确目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会学得兴趣盎然,效果自然就显现了。

当然,课堂上运用准确用语、简洁生动,幽默风趣,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深入浅出的语言,不仅能把无声无息的书本知识讲得有纲有目,有理有情,有声有色,给学生以脉络清晰、泾渭分明之感,而且能给学生以“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语言美的享受。因此,老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学生对眼前的客观各种真实表象,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会使所学知识记忆牢固,久久难以忘怀,这种讲授在探究式学习中,也应该是允许的。

总之,探究式学习法是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式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广泛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想应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推广。

(责编 闫祥)

第2篇

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情绪情感的获得、对未知新鲜事物的探索与小朋友间的互助学习,都伴随着一定的自主探究式活动。探究学习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为小学及中学的学习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但并不是说幼儿所有的学习都必须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来完成,不加区分地全盘接受或否定都是错误的,所以需科学合理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事事探究、时时探究不仅是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更是对探究式学习的滥用和扭曲。

二、有效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策略

(一)幼儿园应为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

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需要师幼课内和户外学习相结合,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对于班容量较大的班级,对幼儿实践活动需求更多,在空间和时间都受约束、质与量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开展探究学习是相对不易的,更无法使幼儿的探究学习活动得到深入开展。作战时人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相应的,探究学习对学习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师生双方对探究学习的投入及教学环境的优良匹配,都为探究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园长和幼儿教师转变观念是实施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

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具有问题性、主体性、实践性与探索性等特征。在幼儿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队伍自上而下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管理模式,转变角色。引入与时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使教师教学观念由外而内进行质的提升,使教师由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向幼儿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转变。

(三)教师的探究设计是有效开展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关键

俗话说: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需要教师针对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幼儿生活实际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方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材料。探究活动设计应以对幼儿有挑战性、有吸引力,经过幼儿自主探究努力可完成为宜,有操作可行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又不脱离实际,能切实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其情感。

1.明确探究学习的方向—————确立探究主题开展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确立具体、合适的探究主题。教师应从幼儿生活成长环境中,选择与幼儿生活及幼儿行为习惯相符的生活情境来确立主题。一方面幼儿对所设定主题及目标能够理解接受,在教师指导下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使幼儿对所设定主题及目标充满期待。另一方面,探究主题要符合幼儿现阶段身心发展需求,能为幼儿向更高层次领域迈进做过渡性准备。在此基础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探究方法,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才能保证幼儿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自主探究活动前,如果教师没有从领域知识和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幼儿确立明确合适的探究目标,往往会使幼儿的探究陷入一种盲目无序的状态。

2.找到探究学习的起点———提出或生成问题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就是“问题”。一方面,探究主题确定后,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观察、挖掘发现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培养幼儿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的能力,获得全面的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幼儿园教学主题是家庭,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提出家庭成员、职业、角色等很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问题设计或幼儿自主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要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问题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等,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既有新鲜感又愿意亲近,进而有兴趣去探究。

3.调控探究学习的过程——学会合作探究、交流评价幼儿因各方面客观因素所限,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启发和激励。教师在调控探究学习过程中,鼓励幼儿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遇到困难时要学会与小伙伴沟通合作,学习交流。不仅使幼儿学会在探究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学习,同时促进幼儿间的情感交流。

第3篇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31-01

1.对当前探究式教学的现状的思考

我们在教学实践和观摩当前新课程改革探讨课中发现了这样的窘况:

1.1自主、合作、探究被片面地理解成教师设计好几个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这实际上还是问答式教学的延伸,看似与学生合作、探究,但自主性却无从体现。

1.2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轻易否定,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仍然把教师个人的理解、教参的答案或传统权威的结论凌驾于学生之上。

1.3仍把学生能否出色回答好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目的,忽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有的课堂不乏学生热烈的讨论、深刻的思考,但往往大多是教师在引导着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圈子里“就范”,至于答案之外的学生有限的思考,最后都被一个无形的“手”笼罩着,这实际上仍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我们认为的一些比较成功的探讨课,它们的精彩之处也都表现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准确快速地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鲜有独立提问的能力表现,而教师也未能很好地制造这种机会。

凡此种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成了旧式教学的新包装,成为新瓶装旧酒,换了包装而已,成了旧式教学的延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学生自主阅读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我解决问题;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本课所得和体会;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学习,实现能力迁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常规常常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但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这种目的性相当鲜明的教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在学生不熟悉学习内容的情况下,我们就把目的直接告诉学生,实际上就圈定了学生思考的范围。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的指向性就更加清晰,但无形中,学生思考的范围变得相对狭小了,质疑的空间也就相对缩小,创造的欲望继而减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例如,虽然教师也设计了许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于不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课堂活动实际上变成了学生在寻找令教师满意的答案的活动,使一节探究活动课变了味。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隐性的指导中,使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深切的学习体会和所得,从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往往比直接追求结果更有价值。我觉得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有赖于教学评价制度改革。进入合作、探究阶段,课堂上不一定要把追求完美的答案作为教学目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在辨析问题上下工夫,帮助学生在辨析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深究,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总结和归纳,达到不断地提升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的目的。学生有了探讨问题的过程,得出答案并不难,结果水到渠成,而且要比从老师的口里总结出来意义深远得多,体会深刻得多。

2.对于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思考

如果理想化和绝对化地理解探究,我们可能会认为只有包含探究活动全部五个基本特征且每一学生的活动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才能称得上是探究式的学习。然而,这样的看法不符合学生学习的现实。探究无疑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真正的科学家也往往以探究为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积极学习和利用已有的、现成的知识。事实上,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最善于吸收前人已有的成果,连牛顿也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的高峰。学生的学习就更不用说了,尽管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式的学习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间接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毕竟是大量存在的,要组织起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除了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制约以外,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各种原因,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因此,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一些内容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不仅效率太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学习。

第4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说明新课程改革正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学习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师一定程度的引导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做到:

一、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必须从根本上保证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她)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去获取新知;其次要设计一些弹性化的、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要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去拓展;再者还必须将学习方式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在改变被动学习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教育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要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及自我补救。

二、改变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成效的途径。

在实际操作中,就要求我们在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学生自主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必须改变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形式,变为同桌、小组或全体交流学习形式;也可将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工,让学生合作解决。

三、改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第5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 自主探究

当前,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探究虚有其名,探究式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效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情境运用是探究的关键,创设的情境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起探究兴趣,达到探究的目的。在具有实效的探究情境中,探究能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例如,在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笔者以开学初学校旁边的一个文具店同学们正在热火朝天地选购文具的情境,基于这个情境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要到文具店去购物呢?怎样才能使购物成功呢?这就使学生在情境背景下产生问题心理状态,产生一种疑惑、好奇,激起了对货币极强的探究欲。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带着疑惑、带着好奇学习货币知识,揭开了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脉络中,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变成生动的现实,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样,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该如何创设一个具有实效的探究情境呢?

首先,创设的情境应为一个较为真实自然的情境。为了避免脱离情境脉络孤立地建构知识,在情境的创设中,探究式学习的情境应是真实、自然的。学生在这种情境脉络下探究问题,才能运用情境材料,并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

其次,创设的情境脉络应是“机构不良”,具有一定复杂性。在探究式学习中,探究的问题不应该是学生一看就能识别出题型类似于传统教科书中的习题那种。只有在“结构不良”(类型不明)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探究情境中,才能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问题框架,自主生成自己个性的问题机构和过程。

最后,情境脉络的复杂性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情境探究中,学生面临的情境应该反映他们之后在校外情境中预计能够进行的思维和工作所具有的真实自然的复杂性。探究的复杂程度要掌握适度,问题情境的复杂程度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搭建探究平台,拓展探究空间

有了一个有效的探究问题后,我们还应该为学生搭建好一个平台,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课堂辩论有效的途径。课堂辩论是指课堂上先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观点,再由师生当场对比提出质疑或反驳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的“社会诚信建设”时,笔者先给学生呈现了一家商店由于长期的诚信经营,每年的营业额和利润都在上升的统计图,及一些不法企业通过不诚信的方式先获得了巨额利润,而最后被市场淘汰的具体事例。据此材料有的同学提出了“诚信就是财富”的观点。但也有同学认为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人都是通过不法经营而获得大量财富的。笔者在表扬这几位学生的同时,指出能否进一步从所学经济常识角度加以分析,学生的兴趣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你一言、他一语地展开分析讨论。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在提问和讨论中开阔思维,体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提高能力带来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道德培养升华到一定高度。

三.设计探究作业,培养探究能力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同样能够让高中生的探究学习充满灵性,因此,我们要设计好一份作业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后,笔者组织学生组成小组探究了他们自己提出的关于“部分高中学生超前消费”课题,他们采用调查访谈、讨论等方法,从家长消费心理及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生产生活水平、学生消费观及消费习惯,消费市场的成熟度等多个角度,合作探究了部分高中学生超前消费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尽管结论略显稚嫩,但研究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第6篇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而是要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让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今天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活动课。

二、活动目标

1.从《氓》这首“弃妇诗”探讨古今中外女性对爱情婚姻的看法。

2.通过探讨古今中外女性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重难点探讨

女主人公的爱情婚姻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诗经・卫风》中的《氓》,今天我们再来一次“合作探究式学习”,从《氓》这首“弃妇诗”来探讨一下古今中外女性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进而引导学生,我们该要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看大屏幕,了解教学目标。

1.从《氓》这首“弃妇诗”探讨古今中外女性对爱情婚姻的看法。

2.通过探讨古今中外女性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温故知新

1.《氓》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氓》中的“弃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依据情节的发展,抓住诗中的语言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学生回答补充:痴情、勤劳、善良、美丽、自尊。

师:《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依依不舍,痴情。

师: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生笑)

3.这么一个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优秀女子为什么被遗弃了?由此引发了你对爱情婚姻的那些感悟?

(三)小组讨论探究

探究结果:

①从女子的角度说:男子变心了。(他喜新厌旧,对感情不专一,“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②从氓的角度看女子:年老色衰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跳出这两个人物,有没有其他因素呢?教师启发引导学生。

③从风俗传统看: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了悲剧的种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其笑矣。”)

④写作背景中说,春秋时期,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只是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男人得以随心所欲的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他们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力。“始乱终弃”四个字正可概括男子对女子的罪恶行为。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这个女子的悲剧应该有时代的因素。

师:读诗不忘“知人论世”,有理有据。这两个人是相亲而结合的吗?

生:我觉得他俩是自由恋爱,诗歌开头就写他们俩约会,还私定终身,“子无良媒”“秋以为期”。而且他们父母还不同意,“兄弟不知,其笑矣”,家里人不同意,你偏要嫁,结果被休了吧,兄弟有些幸灾乐祸。

⑤自身的原因。生:我觉得这个女子自身的因素更多一些,一点也不矜持,人家一追,她就“送子涉淇”;氓一生气,她就“秋以为期”,看不到人家就“泣涕涟涟”,相处的时间太短,对对方不太了解,太单纯了。(恋爱中的女子是最单纯的)还有结婚之后对男人太好,太能干,“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不爱惜自己,付出太多,反而失去了自我。我的观点是:既要爱老公。也要爱自己。一味的付出,肯定是不行的。

师:(小结)大家说的都挺有道理,阐述观点,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归结起来,无非这么几说。(多媒体显示幻灯七)我有时间也在想,负心汉是怎么炼成的?女子太痴情、太勤快,不爱惜自己也不行。

这些因素造成了女主人公的悲剧。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上古的女人冲破了坚固的男权堡垒,发出了不平之鸣。当她的爱情梦想随风碎裂,她灵魂深处的刚烈、勇敢、坚韧喷薄而出!她值得我们在历史的此岸顶礼膜拜。

当爱情受到玷污,绝不苟且。“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上古的这个女人是主动终结了自己的婚姻的。这在那个年代,太难得,太可贵!也许这个女人在结束婚姻以后,会活得很艰难。但我相信,她会在艰难中一直行走,坚持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情理想。

(四)小组合作探究

师:从《氓》中的抒情女主人公身上我们得到了一些启发。女子也不是甘愿被抛弃的,那么女性该如何把握掌控自己的命运呢?下面就让我们以史为鉴,挖掘文本奥秘,可以用真人真事,也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例子来探究一下古今中外女性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吧。

为了让大家有章可循,老师按照内容分了三类,下面各个小组就据此展开讨论:

1.完全被动承受遗弃命运的女子。

2.被动的被抛弃,先认命后又反抗的女子。

3.主动扭转被抛弃命运的女子。

针对第一种情况,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很容易回答:《红楼梦》中的迎春;《家》中的梅表姐,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诗经・郑风・遵大路》),目的是告诉学生,在阶级社会中,女子是没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以《诗经》为例,据统计,有记载的就有27首,可想见有多少啊!《遵大路》中,面对决绝的男子,女主人公只会一味的哭诉,你不要走啊,你不要嫌弃我啊……此环节因为看电视或生活中这样的片段很多,也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当即有两名同学上台表演,激起了学生的满堂喝彩)

针对第二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回答:有《氓》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刘兰芝“以死殉情”,外国的弃妇有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

教师补充:其实哪个弃妇的命运不悲惨?要用生命的代价来摆脱这种苦境未免过于沉重?如果安娜内心能够再坚强一点,走出悲伤,或许她后来的人生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相对于安娜的卧轨自杀,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笔下《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则给我们带了一丝新气象。娜拉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是男权社会中不平等、虚伪家庭婚姻和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叛逆者。她本是个备受丈夫呵护的娇美妻子,是丈夫的玩偶。不仅有中产阶级稳定优裕的生活,也具备做母亲和妻子的幸福,却因着多年前一次背着丈夫冒名签字向柯洛克斯泰借钱,引起了一场家庭风暴。当海尔茂发觉娜拉冒名签字,会影响他的名声和前途时,他就暴跳如雷,大肆辱骂娜拉。当情势转危为安、他觉得自己的前途没有被断送时,他则喜出望外,态度大转弯。这个举动彻底暴露出男主人公的软弱和毫无做丈夫的担当。他只看见自身与眼前的名誉地位,也只允许娜拉在生活中固定地发挥妻子、母亲的社交功能,却无视娜拉的个人和她的意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爱的并不是娜拉,只是一个乖乖听话的妻子,一旦这个妻子出了错而有可能威胁到他的名誉和地位时,他便会马上全盘否定她的意义和价值。作品最后,娜拉离家出走。因为易仆生写的这个《玩偶之家》是一部社会问题剧,作者也仅仅是摆出一个社会问题让观众去看去领悟。这个剧本,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便在我们中国大地刮起了一场很大的风暴,娜拉的形象备受我国受到影响女性的关注,纷纷摆脱资产阶级家庭,走上了革命队伍。我们的伟大旗手鲁迅在《娜拉出走之后怎么样》中说,“在那样的背景下,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我设计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女人不愿成为男人的附庸,又不愿自甘堕落,那就必须走上一条自强之路。

针对第三种,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回答: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很重要的一位作家,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尤其令人津津乐道。不过,据说当他被召入宫后,被封为中郎将时,由于自己觉得身份不凡,整天都陶醉于豪华的官宦生活,有了休妻的念头。对远在在家乡的结发妻子卓文君日渐淡忘,岁月如流,不觉过了五年,文君朝思暮想,盼望丈夫的家书,万没料到盼来的却是一封写着十三个数字的家书。信上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大字,并要卓文君立刻回信。聪颖的卓文君见信后,立刻悟出,在司马相如的眼里,以往的夫妻恩爱早已像数字一般枯燥无味了,她明白丈夫的意思,数字中无亿,表明已对她无“意”,你司马相如无意(忆),我偏要“忆”,用你心换我心,始知相忆之深,你若不想我,那我又何求,悲愤之余,卓文君写了首咏叹离别之情的数字诗回答司马相如,读来回环跌宕,让人柔肠寸断。

设计目的:在自己的爱情生活遭到变故,用自己的睿智,使本已变心的丈夫放弃想法。学生说的卓文君这个例子真的很典型,卓文君敢爱,敢于违抗父命而为自己争取幸福;卓文君会爱,她不哭不闹,以其才智诗赋劝感丈夫,保护了自己的爱情。这一点,不仅在古时候非常不易,就是在现代,也让人钦佩。卓文君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个勇敢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女性。她敢于反抗父命,追求爱情,坚持爱情专一,反对一夫多妻,这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是极为罕见的,她是我国古代女性中的一位光辉形象。

师:当代著名诗人舒婷在她的《致橡树》中(多媒体显示)这样诠释自己的爱情观,对我们也很有启发。

学生回答:舒婷告诉我们,夫妻俩人地位平等,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同甘共苦。

师:刚才大家都对古今中外智慧的女子对于爱情的看法有了了解,由此引发了你对爱情婚姻的哪些感悟?

学生回答:

时间是考验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我认为,对一个人要多了解,别太急于做决定。

选择另一半不应只看外表,要更关注性格、人品,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看他对别人怎么样。还有,人一定要有责任心,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始乱终弃的。

都说爱情是女人的全部,对于自己的全部选择起来就更要慎重,选择别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十分爱表现五分,有五分理智,保持独立的自我,不能因为爱而丧失自我,无限制的付出,卑躬屈膝,丧失人格,乞求爱情是不能有好结果的,应该有头脑经营好自己的感情。

女人也应该学会爱惜自己。光是一味的付出,就会让对方觉着你的所有付出都是理所当然,就会丧失自我!

(五)老师总结

我想今天咱们这堂课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对爱情观的认识,也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为自己的将来增加一些成功的筹码吧!

第7篇

翻开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页,“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对教师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共同提高;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专业提高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角色也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在的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

1.探究式学习设计模式的多样化

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的信息的现成程度,可将探究式学习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

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一般只需略加整理即可。如,在上完《一面》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探究作业:本文集中笔墨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头发根根“直竖”,胡须很“打眼”,如浓墨隶体“一”字,刻画出鲁迅顽强刚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和气质。他问我是否要买这本书后,“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这里的“父亲的抚摩”,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品质。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找出能表现出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精神的事迹,并一做成卡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把有特色的在“学习园地”处张贴。(材料要注明确切的来源)这种作业是让学生从现有资源中主动搜集现成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学习。

2.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

2.1要做“麻雀嘴巴”氛围的营造者

我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麻雀嘴巴”现象,这是众多课堂上存在的司空见怪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乎,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麻雀嘴巴”。我看这样做大可不必。这种现象的存在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这种现象营造了课堂情感互动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毫无顾忌地向教师提问,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因此,我们做“麻雀嘴巴”的维护者,更要做“麻雀嘴巴”氛围的营造者。

2.2小组合作探究中要顾及学生个性的差异性

在分组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自愿组合,这样可以使讨论的气氛更轻松,更热烈。但是也有弊端,如果小组中性格内向的居多,就不利于开展讨论;如果学习层次相当的同学在一组,就不利干顺利展开讨论,也不利于互相学习和互补提高。因此,我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不同爱好、不同能力进行适当调配,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4至6人。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要防止好学生一言堂的现象。这几年我听了不少公开课,几乎每一堂课上都有小组合作探讨,学生讨论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活跃之至,让人觉得这堂课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只要稍加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并获益的是那些好学生,好学生基本上主宰了整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讨论中好学生唱主角,汇报中又往往是好学生一言堂,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发言,个别学生在活动中成了配角。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活动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实际,科学设计小组探讨方案,尤其是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让每个成员都能“跳起来摘到苹果”。其次是每个小组长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负责协调好交流和讨论的组织工作,使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探讨中。

3.探究式学习的要求不必过高。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化学教学,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探究式学习”素材。我们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前辈化学家们的探索历程,体味他们的思维方法,学习他们的经验,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教学的核心所在。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不沉湎于纯粹的化学知识,也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史料阅读、问题讨论、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使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审美情感得到和谐统一、全面提高。

(二)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所展开的活动。因此,能够发现和正确表述所要解决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对于增强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2、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逻辑和想象相融合的活动。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既需要猜测化学教学,也需要做出科学的假设,并需要通过实践来求证和检验假设。因此,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敢于大胆地进行猜测与假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获取证据、分析证据来进行预测和推理,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探究结论。

二、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的以讲授为主,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为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阅读课外书籍、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探究式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关于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即用探究未知的方法去获取和运用知识。

一般程序是: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拓展应用。

3、案例展示

问题情境:铵根离子的检验,课本上是用铵盐与碱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实验来验证的,教学中设计实验:往氯化铵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并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

问题:石蕊试纸为何变蓝色?

提出假设:(1)是氢氧化钠溶液微热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的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探究:(1)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2)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盛有氨气的集气瓶中(试纸变蓝)。

获得结论:学生在实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微热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拓展应用:氯化铵和草木灰在研钵混合,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混合物上方(试纸变蓝)。变蓝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用实验去证明?

4、 收获与体会

(1)创造问题情境,使学习者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之中。教师建造一种宽松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精巧而有趣,产生探究的内驱力。

(2)学习者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或作社会性调查或作资料实证性研究,教师适时引导协作与交流、反思,增强情感体验,调控探究进程,强化成功欲望。假设有时需要反复验证,没有充分的事实,不要轻易接受或推翻原假设,以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3)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化学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学习者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合迁移环节是不可少的。教师要再创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角度与方式,将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增强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的意义建构。

(5)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以课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开思路,勤于思考,敢干探索,形成气氛活跃、开放、民主的教学格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观念将进一步更新,更多、更好的教法、学法将提出,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采用符合实际的、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不断完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参加社会工作培养不可缺少的实际能力。

第9篇

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就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展探究式学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包括“探究式学习”下的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策略以及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化学教学;科学素养

探究式学习的内涵是通过让学生进行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假设、实验、综合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懂得“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应用拓展”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科学态度,并在探究的合作中增进同伴间的平等、自由、责任、真诚等社会交往中所不可缺少的情感关系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它的发展中,实验—直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化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人拟对新课程化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有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开展探究式学习,笔者做了一些探索。

1 “探究式学习”下的化学教学模式

1.1 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

1.2 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1.3 制定计划

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试剂,此过程学生可独立进行,教师可给予一定指导。

1.4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1.5 讨论与结论

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6 反思与评价

让学生再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讨论思考,看有无不足之处,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 “探究式学习”下的化学教学实验策略

2.1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类型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设计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介入探究式学习,同时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而把设计实验、家庭小实验、探究式课题作为课内探究式学习的延续,从而使探究性学习贯穿于课内外学习的始终。具体做法有:改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改教师演示为学生尝试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装置,倡导勇于研究;对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实验问题和讨论中实施探究式学习,在实验误差的分析和讨论通过实施探究性学习。

2.2 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的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做完浓稀 HNO3 与 Cu 反应实验后,如果教师仅提出反应中的还原产物,分别为 NO、NO2 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同时思维易形成定势,是否可以进一步讨论一下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之间的关系,设问学生是否可以得到 N2O、NH4+等等,从而使学生得出其规律,这样避免了思维的定势。

2.3 利用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诱发探究动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学习钠时,除了做教材上的有关实验外,还可增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投入钠的实验,并且使用投影,既直观,又好看。再如第二章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教材直接让学生观察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 有些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铁丝在 O2 中剧烈燃烧,异常兴奋,有些学生迟迟不敢把铁丝伸进氧气瓶,导致实验失败;有些学生把集气瓶炸裂了……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对实验探究保持持久的兴趣。

2.4 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酷爱实验的学生普遍热爱化学科学,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关心自然,爱护环境;在动手实验时,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当实验结果与书本结论不一致时,大多数学生能尊重客观事实,不擅自修改结论,找出原因作出解释。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在实验不成功时也不气馁,分析原因后重做直至成功;在课堂内能经常表达自己的疑惑并力求搞懂,不一味迷信教师、书本和权威,敢于大胆的怀疑,能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逐步体验并懂得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有所应用,这正是学生们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在内的科学素养的充分体现。

3 “探究式学习”下的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3.1 实验条件受制约

一般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化学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药材是按九年义务教材标准配备的,且学校班额较大(一般任50人左右),实验条件明显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还有,高中化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一般至少上三个班的化学,没有大量的时间钻研和准备实验。

3.2 探究式实验难适应

探究实验需要的教学时间难以控制,九年级化学经一年学习后还要参加高考,有些教师“舍不得”花费时间开展实验探究,况且,学校还规定了教学进度要求,致使有些实验探究无法实施。

总之,开展和实施探究式学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要成功地组织探究学习,须要教师选择适宜的探究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并加以有效地组织和指导。高中化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探究式教学,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循序渐进地学会科学探究,重在学生的参与及体验,突出探究的思想,把探究思想渗透于教学之中,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即让学生了解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润清.化学探究式教学略乙[J].青海教育,2009(9):71.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60.

[3]王春海.浅议新课标下的化学探究性教学[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2):68.

第10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法;中学地理教学;实践运用;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中期,由美国科学家提出,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作为引导者和启发者来帮助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以课堂主人身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内涵,获得更深处的情感交流。总的说来,探究式学习法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技巧,并从解题过程中找到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解题技巧。

一、探究式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现状和意义

1.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多以教师知识讲解作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即是课堂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去接受课堂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长此以往,必然会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成效降低。在中学地理课堂中,教师照本宣科,讲解教材中内容,学生为了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只能盲目地模仿教材中所提倡的学习方法,缺少对知识的延伸,以至于所掌握的知识难以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创造力。[1]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际延伸性不足,禁锢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甚至有众多老师在讲解过程中随意更改教学顺序,教学主次模糊,以致课堂学习气氛不足,更不用说教学模式的创新了。总的说来,这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尽管在我国教育事业初期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弊端愈加突出,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展,因而迫切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2.探究式学习法概述新课标教育改革提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创造力和联想力。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僵局,转变教师教学思想和方法,充分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展现自我,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发挥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作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由学生代表来讲述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启迪心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2]

二、探究式学习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需要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模式,吸收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并将其应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于教师而言,首先需要强化自身专业素质,创新教学理念,充分明晰探究式学习法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影响,而不是盲目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曲解此种方法的实质。此外,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忽视教材的作用,需要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在掌握更多地理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展现自我价值。由此看来,教师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3]

1.教学案例分析

探究式学习法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作为课堂学习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需要做好理论知识工作,同时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创设难度适中的问题,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保证学生能够从问题中获得启发,掌握更多知识。由此看来,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4]诸如在学习欧洲气候特点时,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如果你在浙江伞业公司应聘,正值公司要在英国开发国外市场,如何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来提出合理的销售方案?”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吸引学生踊跃参加交流,提出独到的见解。

2.教学内容设计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课堂设计,明晰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结合课堂教学需要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工业区或者农业区,来收集和整理区域的气候特点和资源状况,找出对于该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良影响,提出合理的改善对策。[5]经过学生课下的资料收集和讨论,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面前阐述调查结果,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创新之处,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例如,在讲解我国人口问题时,由于内容较为枯燥,更多的是偏理论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中极易感到厌倦。所以教师应结合教学需要设计一个家庭小故事,向学生展示以前家庭的生育标准和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的家庭生育标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含义。在讲解不同地区存在时间差异问题时,可以提出例子:“世界足球杯决赛时,为什么直播时间都是午夜时分,是因为他们都是在夜间踢球的吗?”对于男生而言,球类运动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确立活动方式

在中学地理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于不同学习内容,应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方式。诸如在讲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等问题时,可以于一个月前让学生观察光线在教室中的位置变化,夜晚太阳下山的时间,将所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全班面前进行讲解,探索太阳公转和自转规律,从而了解到一年四季同昼夜之间的联系,得出太阳直射地球角度不同导致昼夜长短存在差异,地球表面受到照射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引出四季变化。[6]在讲解温室气体时,教师首先可以提出问题:“谁能告诉我,全球为什么会变暖?如何能够改善这种现象的发生?”学生经过思考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随后教师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多、自然资源污染以及交通拥堵等角度出发,来讲解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增多,会使全球气候变暖,不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以此为题,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改善环境问题,维护人类生存家园。[7]

三、案例分析

以赤潮地理现象为例,进一步分析海洋环境保护内容。首先,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能够最为直观反映海洋生态环境情况。1989年我国渤海湾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现象,高达1300平方千米,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天津市的海鲜产量相比同期减少92.5%。赤潮现象的出现,标志着渤海湾赤潮现象已经成为京津唐等地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其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赤潮现象涉及了哪些地理知识,存在的哪些问题值得去探讨。学生讨论后确定研究讨论主题:为什么海洋赤潮现象在工业革命之前并未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赤潮现象的出现?就此类现象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再次,深入探索。由于学生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创造力和联想力。学生在讨论后得出结果:海洋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于人们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水无限制地向海洋排放,造成了海湾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体营养化,从而滋生大量微生物,致使赤潮现象出现。[8]最后,探索延伸。我国渤海湾赤潮现象的发生是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直观表现,对于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需要鼓励学生能够持续探索,将问题深化,结合各方面因素,来分析海洋污染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何能够防止工业废水排入海洋中造成污染,促使学生能够得出自己的应对措施,通过问题延伸和拓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学习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同实际生活相联系,以求在未来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丰富内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回玉.中学地理图像“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报告[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3):30-32.

[2]李雪华,甘永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3]徐金彪.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90-92.

[4]陈彬.中学地理学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课题研究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9):28-30.

[5]赵建军,冷立杰.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10-114.

[6]王萃.探索适合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探究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族教育,2011,(7):46-48.

[7]贾华军.略论探究式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上旬),2015,(1):102.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 探究;兴趣;环境;评价;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传统的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以学生考分的高低读教师的工作进行简单评价,也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更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广大教师真正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学习呢?为了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商方面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几年来,本人结合实际,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现在此谈点滴体会。

一、精选素材,激发探究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激发出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精选鲜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喜欢数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和创造数学。

1.以趣激趣

生动有趣的东西总能抓住小学生的心,激发学习热情。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不同形状的车轮: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车轮,通过播放小猴乘坐这三种车子行驶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为什么圆形车轮做成的车子比较舒服?我们一起来研究认识圆。

2.赏美激趣

小学生对于美好的事物总是满怀欣喜,乐于接近,教师要运用数学本身之美来吸引小学生喜欢数学。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出示收集到的一些对称轴不断变化设计出的美丽图案,让学生欣赏,并说说你喜欢哪一幅图案,观察这些图案有哪些特点,你想设计这样的图案来美化生活吗?不断激发学生们对《轴对称图形》的兴趣。

3.设疑激趣

小学生乐于接受新奇的事物,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努力探究,设置悬念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一个数,教师马上说出这个数能否被2、3或5整除。使学生感到很惊讶,老师本领真大,这么快就能算出来!有没有妙法呢?同学们个个都想去研究去发现。

二、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打破过去由教师控制那种沉闷和严肃的教学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与激情。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反而会消逝。因此在课堂中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课本是你们的,学习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教师和同学们都是你们的助手。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例如:在口算训练里,教师出了“420+380”这一题道后,很多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答案,并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有的说:“420+300=720,720+80=800”,有的说:“400+300=700,20+80=100,700+100=800”。还有的说:“400+380=780,20+780=800”方法多样,课堂活跃,学生们跃跃欲试,各抒己见,还有的学生问:“老师究竟有多少种算法?”于是,这是教师就可以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总结了好几种算法。课后还鼓励学生用新学的知识去帮助别人。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生成,思维不断发展。

三、互动交流,体验探究价值

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讨论,就成为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这种差异也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相互倾听中,学生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释,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激发彼此的灵感,从而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把小组合作活动研究出的成果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使全体学生在相互倾听、交流和评价活动中,拓宽思路,激活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学“十几减5的退位减法”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一只小羊在卖苹果,筐里装着10个苹果,地上放着3个苹果。一只小鸡要买5个苹果,大象爷爷问:“还剩下几个苹果?”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之后,出现了以下多种算法。1、摆小棒13根,然后拿掉5根,还剩8根。2、利用拆分法①13-3=10,102=8。②105=5,5+3=8……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感受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思维的开放与心灵的放飞,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幸福和价值。

四、课外实践,延伸探究能力

第12篇

一、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讲故事、悬念激趣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现要探究的问题及提供探究的材料,不断激励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教学“乘法的简便算法”时,出示题目:25×16,教师说:“老师能直接口算出25和16的积是400。”有学生不相信,进行笔算,结果答案正确。教师趁势又问:“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了老师这儿,为后面顺利学习乘法分配律奠定了基础、这一简单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他们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探索出了多种方法:

(1)25×16=25×2×8=50×8=400

(2)25×16=25×4×4=100×4=400

(3)25×16=5×16×5=80×5=400

(4)25×16=(5×2)×(5×8)=10×40=400

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比较大的情境,我出示两组圆锥体,让学生比较两个圆锥体积的大小。一组是底面积相同、高不同的圆锥体;另一组是底面积不相同、高相同的圆锥体。这样就自然引出需要研究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究交流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每个孩子都有求知的需要,对感兴趣的问题,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思考,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自学课本解决的问题,就给学生留有充足独立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用已掌握、理解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归纳整理尚未解决的问题,等待与老师、同学合作研究。

如在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并分类整理。再如,让学生测量不规则铁块的体积,不规则铁块有各种复杂的形状,怎么测量其体积呢?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经过各抒己见,同学们运用等积转换设计了一个最佳方案:

【实验材料】圆柱体搪瓷杯一个、一把直尺、一根线、不规则铁块。

【实验方法】

1、用直尺量杯子的直径。

2、用线拴住铁块,放在杯子里。

3、把杯子加满水,与杯口一样平。

4、提出铁块,量出杯子里水面下降了多少。

5、计算杯子空出部分的体积。

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纠正错误,最终使自己的设想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经常性的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合作探究,体验成功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效果。在组织每一次合作交流时,教师应根据合作探究的问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合作探究的时间。教师要以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随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愿意与同伴交流。要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发言、补充、更正、辩论的机会,具有知难而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出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内提出很多问题:(1)什么是商不变性质?(2)为什么商不会变?(3)商不变的条件是什么?(4)商不变有什么用途?小组长记录下组员提出的问题,小组内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当交流到商不变所需的条件时,有的学生又提出被除数、除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商是不是不变?其他同学立即举例验证,否定了该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经过了大量的举例验证,确定了商不变所需要的条件,对商不变的性质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同时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成功者,言表之中荡漾出内心深处的自豪与满足。

四、拓展思维,积极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动手操做,合作交流,不仅证明课本上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且要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从心理学的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创造与成功的需要,当学生在自主、愉快、自信的状态中,这种需要就会觉醒。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的题型,让学生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同时,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不拘泥于教师及他人的意见和结论,不拘泥于教科书和标准答案,通过拓展思维,学会动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打破了教科书上的割拼方法,而是首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其思想方法是用割拼法把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第二步指导学生把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操作图片上剪下的圆,按四等份、八等份、十六等份剪开,观察每一份是什么图形。通过拓展观察,同学们可以看到:随着分的份数增多,小扇形的弧逐渐由曲变直,小扇形越来越近似于小三角形,再拓展以十六等份的圆为例,启发学生发现:剪成的近似小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高相当于圆的半径。第三步,分组摆圆形。同学们积极思考,相互讨论,亲手操作,除了摆出像教科书中近似长方形外,还摆出以下图形:①把圆变成16个近似三角形的扇形,三角形的面积乘以16就是圆的面积;②用4个小扇形拼成近似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乘以4,就是圆的面积;③用4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④用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梯形,梯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第四步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在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惊奇地发现,虽然拼摆图形不一样,但用来推导出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却是一样的,即S=π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