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

时间:2022-08-31 20:3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

第1篇

本班学生基础差,思维缓慢,朗读水平较差,语言表达不流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比较积极举手发言。所以,在上课时主要应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胆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

二   教学目的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3、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4、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讲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开始练习习作。愿意将自己习作的东西给大家交流。

6、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7、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 能力。

8、喜欢阅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9、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三    教学内容:

识字8课,形式有词语、成语、谚语、对联。

课文共34篇,语文园地8个。

第2篇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情境创设;小学三年级

根据新课改的提出,对于旧式的教学模板已经不符合教学方式的要求。小学语文三年级开放性教学方案是基于新课改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有教学地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一、基于新课改提出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方案的转变

新课改的提出改变了旧教育的应试模式,提倡以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老师则为教育的领导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令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要求老师的教学方案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采取填鸭式的教育学方法,要设立有趣的课堂教学方案,令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认真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朦胧的认知阶段,生活中的许多常识需要通过实践学习来认知。他们是富有想象力的年纪,想法非常的单纯,善恶辨别能力较弱,因此老师和家长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也是对生活常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由于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都呆在学校,并且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都来自教师的讲课,所以老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说非常的重要。在新课改的作用下,老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小学语文三年级开放性教学方案是基于新课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课堂的实践和探讨。

二、小学三年级开放性教学

小学语文三年级开放性教学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堂教学地点、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快乐的成长并且了解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1.课堂语文教学地点的开放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室为主的,在新课改的提出下,不防偶尔将课堂教学地点移至教室外,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有所变化。课堂教学地点移至教室外,要以学生的安全为基础,再进行教学,同时确保课程进度不受其影响。课堂教学的地点不是随老师的意愿进行设定,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教学地点。比如说:三年级语文老师上到课文《金色的草地》可以带领学生们到草地上进行教学。

课堂语文教学地点的开放性是指不影响课程进度的情况下进行课堂地点的改变,这样的教学地点的改变是一时性的,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室的授课地点方式。

2.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即老师摆脱传统的授课模式。由于我国之前的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教师的讲述课程较为死板,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是仅仅根据书本上的内容直接传授,很少去解释内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知识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如果语文教师以上课就进入教学内容的教授,许多学生很难一下子跟进老师的讲课内容,导致学生不爱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先从学生们感的事情作为切入点,再引申到课本内容,然后再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例如:课文中《狮子和鹿》,老师可以先设置一个关于狮子的谜语,叫学生们猜。或者是设置一个成语接龙游戏。教师在上课前进行情境导入,应注意适当的把握,不能影响课程进度或者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3.教学课堂内容的开放性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对于世界还是处于一个认知的阶段。他们所接触的东西比较简单,需要通过学习和生活上的接触不断的积累常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一般来源于父母和老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不影响课程进度的情况下,讲述一些课外知识,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内容开放性,即保证课程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课外知识的传授,令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事物,同时也可以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能积极认真的配合老师的讲课。

三、总结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小,认知能力较差,比较爱动,因此在教授课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制定教学方案的内容,同时应该以不影响课程进度为基本要求。将情境创设的方法带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林万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08)

[2]姜春霄,林刚.“教学设计”培训策略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7(02)

[3]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4]黄荣怀.关于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5(04)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 阅读快乐 感悟创见 策略思考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悟教材文本内容,而且有创见地感悟。小学生能够自主有创见地感悟吗?回答是肯定的。怎样促使小学生有创见性地感悟?首先必须建立在小学生自主快乐阅读的基础之上。笔者任教小学中年级,现结合三年级语文教学,谈几点措施让学生快乐地读、有创见地思考和实践。

一、让学生快乐地读必须引领学生多方式读

小学生应当说还是比较好读书的,但在现实中往往读不好书。究其原因,是学生读书形式比较单一,而且读的时间比较短,因为教师大都只考虑让学生获取感悟即可,读多读少、读好读差都是无所谓的。实际上,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好,不但对学生感悟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好处,而且完全可以促使其产生无限乐感,从心底深处喜好读书。当小学生真正意义上喜好读书时,可想而知读书的劲头有多足了。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多样形式去读,那学生对读不会产生任何厌恶感。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是引领学生多形式读的高手,只要听过先生课的人,没有不对其啧啧称赞的。先生以赤忱之心,为了一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从不愿读变成自愿读,从读不好变成读得妙,给我们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借鉴意义是极其深刻的。

入选小学三年级教材的篇目,篇幅都比较短小,语言相当规范,都是便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读的。但这仍然需要教师用心有效地引领,引领学生一个个地美读,把作者真正的感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传达出来,这是教师的天职。譬如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可以说是人教版乃至苏教版的传统篇目,写荷花写得那样细腻,写自己赏荷花表现得那样淋漓尽致。教学时,笔者注意引领学生多角度地读,首先让孩子用“耳”和“心”去读,即让学生听老师的范读,初步感受叶老先生笔下荷花充满的神韵;其次让学生和老师用“口”和“心”对读,即先教师读闻到花香,后学生读观察形状,再教师读欣赏姿势,又学生读想象情景,再读回现实;最后让男生和女生分别以这样的形式对读。在读当中,笔者力求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多角度读可以让小学三年级学生知道叶圣陶老先生在说荷花什么,从而与叶老先生心灵相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这一池大自然的神作――荷花。

二、让学生快乐地读必须引领学生有成效地读

小学生快乐意义上地读,创见意义上地悟,必须赖于形成有效的成果支撑。引导小学生快快乐乐地读出成效,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读得成功、读出美感。小学三年级学生在阅读感悟方面有时就是读不好,有时就算读得好,可还是悟不出,需要我们做出这样的思考:既要让学生读得好,又要让学生悟得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为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譬如小学生朗读破句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学生本身不是口吃者,可读时经常会有类似口吃现象。如果我们善于做矫正性工作,那学生就可以读出好的成效。小学生读得好,但有时就是悟不出,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对小学生而言不外乎感悟的态度和水准能力的制约。不少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往往还是读是读、悟是悟,将其变成两股道上跑的车。当然,有创见地感悟与水准和能力还是具有较为紧密联系的,离开一定能力,创见性地感悟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对此,引领学生有成效地读,必须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读中有思,平时多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学生在读中悟的效果会好些。二是学生在读中悟时,教师不必坐壁上观,可以充当“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点击者。我们所教的学生虽然只是九、十岁的孩童,但只要教师点得适当,孩子们完全可以心有灵犀。譬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骆驼妈妈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让其在沙漠的旅行中知晓自己问题的答案所在?在老师的点拨下,孩子们很快知晓:一些道理要在具体实践体验中才能得以充分领悟。

三、让学生快乐地读必须引领学生可积累地读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三年级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都是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的,其实就是在一定程度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增加语言积累。要想增加学生语言积累,离不开小学生自主快乐地阅读,学生较为快乐地阅读,应当是能有意识地增加语言积累意义上的读。作为阅读教学,对学生快乐阅读的引领,必须多考虑学生可积累地阅读。在学生的阅读积累上,我们平时似乎犯了不少大忌,譬如为了学生积累,要求学生摘抄大量优美语句。前些年有些县域统一让学生使用《蜜蜂集》,上面有阅读时间和阅读篇目的记载,有摘抄优美语句的要求,还有阅读感悟的要求。把这种成人式又近乎研究型的阅读积累方式强加给嗷嗷待哺的孩子,既不现实又无实用,在一定意义上更显得极不公道。

小学三年级学生可积累性阅读,笔者以为应当是阅读实践层面上的,是学生自己心里掌握的,并不能强制性地让小学生单单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揠苗助长。譬如三年级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的读读写写,都是些比较朗朗上口的词和句,像这样一些读起来上口的词句,学生会有兴致地读,也容易烂熟于心。譬如一些故事性极强的课文,可以多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学生能自主有效地复述,事实上就是一些较为有效的语言积累。让学生自主复述,对其而言,肯定需要事先进行一些较为用心地读,应当看到的利好因素是教材文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是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又是新时代风貌的理想展示,再加上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必定会形成一道让学生喜闻乐见的亮丽风景线。只要我们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可积累性阅读感悟,笔者想学生会乐意接受。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6.

第4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口语交际是一种新型课,它是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往意识和习惯。提高交际能力为目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交际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而口语交际能力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因此,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语文是重要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语言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地说明了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需要。小学阶段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特别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发展语言,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上好一节扎实、高效、完整的口语交际课,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当积极思考与实践的问题。所以,从小培养,尤其是从三年级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三、小课题研究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课题研究责任分工

**:制定实施方案

各班语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收集活动资料、活动展示

**:统一收集各班资料并制作美篇

**:完成研究报告

**:全年级集中展示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情感交流目标: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营造平等、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2.语言发展目标:提高学生倾听、交流和应对的能力。在语言阅读课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无拘无束地交流。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际与交流”把话说完整、交际清楚。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说普通话,规范日常语言,克服方言语病,为学生日后与他人流畅地交谈和写出通顺的文章打下坚实基础。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的兴趣,提高语文交际的能力,使其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成为有知识、会思考、适应社会的人。

4.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对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培养一批事业型、科研型,具有高素质的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三年级学生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应对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交际素养。

2.研究三年级学生如何激发和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如何创设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情境、拓宽口语交际渠道、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自信心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研究三年级学生如何针对教材口语交际训练,根据各种不同类型题材的口语交际特点和要求,进行有的放失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研究三年级学生如何进行精彩的口语表达与文明交际的整合、

综合性训练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本校三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作全面的了解,从而为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

2.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文献资料,了解跟课程研究相关的资料,掌握有关三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各种新鲜事实、观点和见解,并作为我们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3.经验总结法。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以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

4.教学实践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各种假说,运用必要的合乎教育理念的方法,探索出提高三年级学生语言感悟、交际、运用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1.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5月1日--5月7日)

(1)确定课题,制定计划,研究方案。

(2)理论学习。首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领会《标准》对口语交际要求。通过反复实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环节互相促进。然后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5月26日--9月19日)实验、探索。

(1)调查课堂教学现状,精心指导,抓实训练,积极开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研究。

(2)以课堂为实验基地,以生活和课外活动为辅助,进一步探索研究,通过形式不一,灵活多样的方法与实践,有目的、有步骤地

进行实验研究,并收集,整理形成相应的总结材料。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9月20日--10月20日)

(1)搜集整理研究资料,申请结题。

(2)撰写结题报告,研究论文。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创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观念,教师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这种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

2.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充分认识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存在的发展潜力,发现了学生在表达过程中闪光之处,在学生说话后要有鼓励性地评价,发现学生有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

3.规范了师生交际语言和得体的举止谈吐。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师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和得体的举止谈吐。学生不仅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还要树立“动口即是练说”的观念,从而自觉地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5篇

关键词:有效互动;积极性;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09-02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而小学三年级是个转折时期,是一个由低段向高段过渡的中段时期。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语文学习内容由词句向篇章过渡。在此过渡时期,语文教学尤为重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三年级语文老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掌握写作文的基本方法,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爱、激励、培养学生自信心,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就像一个人的耐心、恒心、爱心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同样需要唤醒与点燃、培养与锻炼、实践与坚持。

如在听教师的《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那位老师总是真诚地、毫不吝啬得予以夸赞、激励,时而掌声鼓励;时而伸出大拇指表扬;时而师生相拥。孩子们的在老师的赞叹中,眼中流露出自信、感激。这一时刻是孩子最快乐的,这样的语文课是有生命的,是充满爱的乐园。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2、课堂教学中,激励方式可以灵活运用,诸如眼神赞许、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有时我给学生激励的话语,诸如“你真行”、“真棒”、“好样的”、“了不起”。我深深地感受到给学生一点阳光就灿烂。可以灵活运用,诸如眼神赞许、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有时我给学生激励的话语,诸如“你真行”、“真棒”、“好样的”、“了不起”。我深深地感受到给学生一点阳光就灿烂。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有效性

1、互动通常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动中的双方是互为主体的

互动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体来实现,通常是言语的方式,也可以是非言语形式;互动的内容除了信息外,还有态度与情感等;互动的目的在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然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又是怎样的一种互动呢?根据对新课标的理解,师生互动包括师生情感互动、氛围互动、思维互动、教学过程的互动等。其基本模式为: 互动要求师生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师生根据观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触摸,感觉和欣赏他们生活的环境来进行学习。师生互动,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2、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

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即教师以“教”来促动学生的“学”,学生以“学”来促进教师的“教”。师生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教学。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使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三、适当的课堂课外活动要有成效

1、教师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课本中的知识,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

他们渴望老师的课是丰富多彩的,新奇有趣的。如果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厌学的情景,不妨想想办法,给学生进行个插曲,调动下他们的兴趣。课堂的间隙,一则笑话是种调节,一句玩笑同样是,一起活动一下手臂也是。在课堂中随时是老师的舞台,要做一名出色的演员,我们就要懂得观众的心理,教师机械的授课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我们更应该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把课堂准备得人性一些,更贴近学生的心灵,备课时,可准备一项小活动,当你需要时,及时施展开来。相信有了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会学习更加投入,教师也会教的更加顺手。

2、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而忽视了课外活动应有的教育作用

实践证明,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 好、特长和良好的个性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尤其是语文教学更不应忽视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将语文课外活动和课堂 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四、培养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初次接触作文,由段到篇,是个转折点,因此,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

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又如根据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而且有兴趣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等。

3、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第6篇

1 预习的意义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预先了解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因此,课前预习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通过预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内化了简单易懂的知识,对不明白的问题在课堂上提问,教师作出解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第二,通过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预习过程中,通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和理解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前预习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新知识的掌握做好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工作。

2 基于预习的教学模式

2.1注意预习要求的明确性

注意预习要求的明确性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前提,主要因为中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有必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明确要求,通过教师的帮助和预习指导,使学生在具体方法和步骤的指引下促进能力发展,让学生明白在预习阶段需要做什么,又该如何去做,知道目前阶段预习要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做。例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时,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由低年级刚刚进入中年级,对自学生字生词感到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预习指导时应把要求具体化,细化学习步骤,例如在课后生字表上标出生字部首,明确重点单词,如“坝”、“傣”等生字。

2.2注意预习要求的层次性

中年级语文与低年级语文相比,教材版本的设置及书面作业的要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在指导预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适应能力,预习要求要循序渐进,注重预习要求的层次性,只有明确了预习内容的层次性,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才能理解透彻。例如分析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的设置,其课文内容都全部标注了拼音,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完成阅读学习。但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改革深入,要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设置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教学难度,如分析小学三年级的课本教材,通过调查发现,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教材取消了注音,课文中只标注了比较生疏字的拼音,其中有拼音需要标在括号内,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完成。由此可知,在预习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的预习要求有所不同,在预习过程中注意预习要求的层次性,以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2.3注意预习要求的思维性

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思维活动的起步阶段,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就要求在预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预习要求中,可以针对课堂质疑,阅读课文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预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学生可以提出“课题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针对自己提出的质疑,通过学生进行自主尝试解答,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扎实体验思维活动全过程。除此之外,对于预习要求的思维性,还可以通过学生读文后质疑,读文后的质疑,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求知欲望,也满足了学生不同个性的学习心理需求。

2.4注意预习要求的坚持性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即使再好的预习要求,若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来设计预习要求,到头来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因此,要想学生把预习要求扎实完成并坚持下去,教师就一定要注意从多方面推动学生预习的坚持性:首先,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适时鼓励性评价。其次,做好预习的检查工作。预习也是布置作业的一种形式,针对学生的预习,教师一定要注意亲自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化的思维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预习方法和点评策略。最后,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虽然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大多数预习预习作业都是在家中完成,因此,只有先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明白学生预习的意义及重要性,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下,帮助学生预习,预习要求才能够真正得以合理实施,预习也才能在学生习惯养成阶段得以坚持。

第7篇

一、通过日常生活发现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对作文这个“陌生”的“客人”产生好感与兴趣,才能把他们自己心中“最好”的东西拿来“招待”这些“陌生的客人”,从此,他们才会变成“无话不谈”的良朋挚友。这样也能够解决学生不知道怎么样写作、害怕写作与写作时无话可写的尴尬局面。特别对三年级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这个兴趣更需要老师的精心培育和小心呵护。

1.“说”身边熟悉的事情,是学生“会”写的前提。“会写”是建立在“会说”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学生连口头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都不具备,那如何能让他们写出好的习作?为此,要在学生“写”之前对他们做专门的“说”的训练,只有学生说得“滔滔不绝”,在写的时候才能“妙笔生花、行云流水”。而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就成了他们“想说”和“会说”的前提。例如:在上学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小事,不仅可以让他们津津乐道,更培养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他们“会”写的前提。

2.“写”身边熟悉的素材,是学生“乐”写的关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身边各种各样的带有插图的儿童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就可以此入手,让他们随意地写这些故事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完后让他们互相交流,相互评价。当然,老师更要给他们创建展示“习作”的平台,如“把我的习作读出来”活动。再进一步选择一些典型性的习作举办班级作文展览。另外,利用学生每天必看的“动画片”,在看完后要求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从而培养他们坚持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是作文生动的重点。“观察”是把作文写具体的重要前提和有效手段,也是想象作文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作文不仅仅有简单的枝干,还有鲜嫩的绿叶。例如:在指导《我的老师》这一习作的时候,在学生准确地描述出老师的外貌形象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平时面部表情或衣着的变化来想象老师的心理活动。

还应该注意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作为作文的初学者,在教学中我们只是要培养他们简单地“察”和简单地“想”的意识,并在习作中能够初步体现出来就行了,而不应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察”后的“想”这对于他们只是一种思想的渗透,而不必在观察细节后精确地阐述。

二、通过课文教学促进习作练笔

教科书上的课文,都是名家的名篇,是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典范之作。例如《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西湖》《拉萨的天空》《小露珠》等等,这些纪实、想象与优美的课文是初学作文者的“范文”。所以,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可以依托课本当中这些典型的“范文”,让他们在学习这些“范文”的同时去熟读、去精选、去感受、去模仿。

1.仿写课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小学的作文教学除了不拘形式地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还要从“范文”中“仿”出写作的形式、结构与基本技巧,课本中优秀的“范文”,就是学生仿写的最佳素材。例如:教学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后,学生仿写的“让我们荡起秋千”“让我们踏上火车”……在写出学生自己心里话的基础上,更是有了现代诗歌的“形式”与“韵味”。

2.续写课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好多在最后都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可以通过续写课文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并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完《哪吒闹海》一文后,老师说:“东海龙王父子被制服了,但是几十年后龙王的孙子――这个“官三代”又开始欺压当地的渔民了,哪吒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想一想、写一写。”这时的学生都觉得有很多话要写,课文中经典的词句与精彩的打斗场面都会出现在他们续写的“文章”中,而学生平时在其他动画片当中看到的或由此想到的种种“精彩镜头”同时也会为他们的文章增添更多鲜活的画面。

3.改写课文。改写课文就是把适合表演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剧本,在改写课文过程中,通过学生简单的“剧本创作”,培养了学生处理文字与写作的能力。如苏教版第五册的《小露珠》《小稻秧脱险记》等这些童话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作了改写,并初步形成了适合排练的剧本。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更是一种全新的练笔与写作的模式。

4.写读书笔记。课文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课本中的课文大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对这些课文教学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情感教育,而交流学习心得或写读后感都是一种不错的形式。例如:读了《狐狸和乌鸦》一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乌鸦喝水》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等诸多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在“读后的写”中得到新的提升。

第8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课外阅读;调查;对策

通过关注村民子女和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特别是对本校三年级5个班级200多名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我深切感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刻不容缓。

一、探究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校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我尝试着从以下八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学生的自测与问卷调查,调查获取的信息客观、真实、可靠,基本能反映我校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从学生的调查反馈中可以看到:1.绝大部分三年级学生爱好阅读,喜欢阅读书籍的人数占调查比例的90%左右,只有极少数几个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以及课外过程中进行阅读。有60%的学生是主动进行阅读的,不仅是教学课本、资料等的阅读思考,而且对于课外书籍也很感兴趣。迫于老师与家长的要求,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并非自愿进行阅读,而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达到家长的要求。2.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通过阅读书籍、阅读报刊的,也有通过网络阅读以及其它的一些阅读方式获取信息的。3.在这次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三年级学生偏向于言语型,比起图片等资料他们更喜欢文字的资料。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以文字为主,配一些图画的书籍进行阅读,约五分之一的学生是喜欢纯言语型的书籍,两部分人数占据总体的90%,只有10%的学生选择图片等方式来进行阅读。4.三年级学生喜欢的书籍依此是:动画卡通类、语文课本类、故事类、学习辅导类、科普类以及其它。5.对于课外书的得到,大多数学生除了家长偶尔购买,也有自己订阅的,但大都是借阅班级图书角的书籍。

从学生的调查表中还可以看到:三年级孩子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严重不足。现在学生放学后做完作业就是看电视,热播的电视剧如数家珍,但是有益的课外书名知之甚少。有一半的学生说自己家中没有自己的课外书,家里基本上没有藏书,有书的同学也反应家中大多有的是小学生作文类书。有部分学生反映老师对于阅读课外书不作要求,也没有指导过如何读课外书,读什么样的课外书。老师没有要求,或没有对学生阅读课外书作相应的指导与要求,同学们当然不会自己去读课外书,但不知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老师的指导与家长的影响下养成的,这方面可能我们的家长与老师应该有所反思:我们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阅读总量?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分辨能力不强,他们的阅读有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特别是学生社会阅历不深,自控能力差,易受不健康读物的影响,这就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和引导,尤其是教师的指导。

二、实施提高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对策

首先,学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益课外读物,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并规定课时,以确保学生在校有一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要推荐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并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读书计划,搜取学习资料,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帮助他们找到课外阅读的途径和方式。

其次,学校加大投入,在班班建立图书柜的基础上,每年增添一定数量的、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如建立班级图书角、举办“好书我推荐,快乐众分享”、开辟古诗词欣赏和名言警句小专栏、课文学习阅读链接、课文延伸阅读等,让学生有书可读,有主动去读书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语文阅读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要求。

第三,开展图书漂流活动,通过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通过分享知识来提高读书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诚信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比如班级漂流:每位学生准备好要捐献的书,还要准备一张漂流卡,贴于书籍的扉页。漂流卡的尺寸略小于所捐书籍的大小。版面安排自行设计,内容需包括班级、姓名、投漂时间、书籍名称、内容介绍、好词好句摘录以及自己的推荐理由(亦可是读后心得),并在书的后面附上若干同样大小的纸张,以便于其他阅读者记录下他们的阅读时间和自己的读后感。

再如走廊漂流:学校把一至三楼的教学楼走廊,设为固定漂流点,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书柜。漂流的图书来源有两个,一是向学校图书馆借;二是各班级学生自愿捐献。

活动漂流:不定期举办各种活动,让图书漂起来。私人漂流:这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私底下的漂流,撰写漂流日记,阅读数量可以记入书香少年评比条件之一。

第四,开展多种悦读活动。图书漂流活动使图书“动起来”,通过漂流活动,把有意义的图书“漂”到学生面前,不但漂流知识,还漂流文明,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在活动中得到提高。漂流活动,还让每一个参与漂流的人,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快乐的读书会:以“图书漂流”活动为契机,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在快乐的交流中获取知识,获取阅读图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使阅读兴趣变成阅读习惯,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导读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演讲辩论、读后感、漂流心得谈等等。

多彩的成果会:小学生喜欢“攀比”,根据他们的特点,可以组织许多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一是成果展示。二是赏析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启迪自己的思维。

个性化的读书活动:如亲子同阅读。抓住重大社会热点、传统节假日等契机,在学生、家长中开展主题阅读,在阅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人格品质、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素养。

第9篇

一 低年级习作教学的必要性

1.识字和写字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和写字的教学,它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做铺垫。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积极提倡学生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共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自主识字和在合作中识字。与此同时,要鼓励学生看一些注音简单的富有儿童情趣的书,使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看动画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让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以外的渠道,增强识字量,为学生以后大量的阅读打下基础。做好学生对生字的书写,加强学生对基本的日常用字的巩固和书写,教师在平时要加强监督和督查,为以后的写话打好基础。

2.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前提

在阅读中,学生只有能积累写作必需的优美词语、语句和好的素材,才能体会到不同的写作方法表达的不同含义,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而这些都必须通过朗读来体会,通过大量的阅读量作为前提。所以,从低年级就要重视阅读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在阅读实践中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

3.口语交际教学在写作教学中是不可缺的

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能力,并为以后“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作基础,真情实感使学生不再为写作无话可说而瞎编乱造,不再为不会写作而发愁了,教师也不再为学生写作无条理无逻辑而烦恼。所以,在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引起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当中,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关注交流的状态,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交流过程当中富有创意、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从小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习作切近生活

努力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可多开展游戏、唱歌、猜谜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等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火热、沸腾的生活,使小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情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写作教学不只是中高年级的事,只有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重视写作的教学,才能为高年级写作打好基础。

二 低年级的习作训练的开展

1.低年级的习作训练要做到“早起步、低起点”

从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应该开始习作的最基本训练。如看图说话、看图写话,能够把简单的几幅图编成一个情节基本完整的故事讲出来,甚至能够写出来。只要求学生能把句子写通顺,使得学生慢慢地从中感受到写作的一些简单技巧和写作格式,为以后的作文习作提前打下基础。

2.做好写作前素材的积累

根据课文内容积累:很多课文后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好词,佳句”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好句就能为写好作好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写,有话可说。一句话,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作文时才能做到“薄积而后发”,才能准确地进行表达,才能使作文光彩照人。

通过生活日记积累(勤练笔):生活是最好的作文教材,因此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坚持写生活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不要太高,只要求每晚写一两句或三四句通顺的话,写出生活中的一些事或自己的感受,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3.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阅读习惯的培养与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各班的图书角,找许多适合本班年龄特点的健康的小儿图书,鼓励学生积极阅读,积累丰富的词语、句子甚至段落,为以后的习作积累素材,打下基础。

4.着眼学生的进步,多加鼓励表扬

小学生年龄小,上进心、荣誉感非常强。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满足他们这一心理要求,多看到他们的进步,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就高。特别是差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充分肯定。在习作发展阶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多以激励为主,要使学生从习作训练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5.积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习惯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要求,而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既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需要,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而低年级的习作对这一习惯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如关于《花生宝宝》的习作,一位教师让学生在仔细的观察过程中知道了这一普通的食品的外貌、味道等,从而写得有声有色。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启蒙教学 作文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0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启蒙作文教学是指小学三年级的作文写作教学,而这也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语文教师对基础性语文知识的教学较为重视,却忽略了写作方面的教学,以至于当小学生开始学习写作后,部分学生将写作看作是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进而导致该部分学生对作文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种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教学方法开展启蒙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提升启蒙作文教学的水平,确保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得到增强。本文从写作兴趣、文本模仿、作文评价等方面分析了小学启蒙作文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为小学启蒙作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对兴趣在各行各业中的重要性的体现,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在小学启蒙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自觉地练习写作,这样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增强。观察是作文写作的基础,若学生对事物缺乏细致观察,则其也无法描述、评论这一事件或事物。在小学启蒙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一定的写作资料,也能够使学生写出的作文更加生动、形象,而这也体现了观察在写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文的写作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在小学启蒙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一些激发想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以便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创新作文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还不够成熟,正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小学启蒙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需要对启蒙作文教学应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对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或改良。传统作文教学背景下,小学启蒙作文教学的重心是写作框架教学,但对写作内容及精髓的教学却不够重视,进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写作缺乏兴趣,无法把握到写作的主题与核心,致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偏题、跑题等问题。对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或改良,在启蒙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予以全方位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掌握写作框架的基础上,也能够使学生了解一些写作手法以及内容,而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也有利于提升作文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小学启蒙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每周可以预留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自拟题目进行独立写作,以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朋友”这种主题,朋友不仅是指人,也可能是物,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引导,使其从多个角度思考这一主题,发散自身思维和想象力,从不同角度诠释“朋友”这一主题。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也可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以便让学生能够互相吸取优势,取长补短。利用这种方法开展启蒙教学,对学生的写作手法及写作框架予以指导,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身感悟,将自身代入写作情境中,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升极为有利。

三、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作文教学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启蒙作文教学,代表着学生已经迈入写作门槛。事实上,写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写作素材积累非常重要,只有平时重视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写作思路才能更加清晰。日记是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有意思事件的记录,而这也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练习写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写日记的时候,将所掌握的好词佳句、精彩语句等运用到日记写作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对语句的使用更加准确。学生写日记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写作,内容可以是写实、联想,可以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虚构内容。日记的内容与字数一般没有限制,但要想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学生应每天坚持写日记,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而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写日记习惯,只有形成一种习惯,才能坚持完成。

由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还比较匮乏,对一些生字、生词不会写,所以在写日记的时候经常会使用拼音代替。例如:“今天在家帮妈妈做家务,被妈妈biaoyang了。”在写日记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受自身语文知识储备量的限制,用拼音代替一些生字、生词,也有可能出现大量的错别字,会导致整篇日记读起来很吃力,但仍然不妨碍学生通过日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亦或是描述自己所见到的真人真事。

四、作文评价

无论是好作文还是相对较差的作文,都会有它独特的闪光点,也许是几句精美的句子,亦或是一些绝好的词汇。因此,在对学生的作文作出评价的时候,教师应对小学生的作文给予积极性评价,挖掘出作文的闪光点并予以表扬,以便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的开展写作练习。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评价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对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应提出更加严格的写作要求;而对于作文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对对学生的作文多予以鼓励,以便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第11篇

一日,时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与我一道乘坐地铁回家,见我若有所思,便问我:“爸爸,你在想些

什么?”

我回答:“过两天,我要上一节公开课,刚才我在想怎样进行教学。”

“你准备上第几课时?”没想到他竟如此追问。

“第一课时。”

“这还不简单!你首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提一提问题,然后检查同学们预习生字词和读书的情况,最后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番对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步入了程式化、模式化的窠臼,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流程早已了然于心,长此以往,他们势必会因熟悉而产生“审美疲劳”,对语文学习将日趋麻木,机械应对,兴致殆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语文教学模式化的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屡见不鲜。必须承认,这些模式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唯一的教学方式,就有忽略文本属性、窄化教学形式、丧失教师个性、抹杀学生学习兴趣之嫌了。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耳目一新,变得异乎寻常、鲜明可感,从而引起学生的新颖之感和专心关注呢?我们的回答是:“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首先意味着“守正”。即坚守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及语文教育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出地道纯正的语文课。唯有“熟悉”这些“规定性动作”,“陌生”才有根基,创新就不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正道。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其一,要发扬我国母语教育所创造和积累的丰硕成果,准确理解历代大师的精辟见解,在此基础上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发展观和适应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理念,为创新奠定能量。其二,要本着语文课程最本质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让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植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积累,建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其三,要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的角度来改善“学习状态”,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内容、合宜的教学策略,尽量满足学生的共同需要、特殊需要、个别需要,保证每一位学生接受到高质量的语文教育。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还意味着要“出新”。借用英国文论家特伦斯・霍克斯说的话,就是“要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即在“熟悉”“规定性动作”的基础上,创新出“陌生”的“自选动作”,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开辟语文教学的新路径,以唤醒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全新的审美感受,进而以新的激情和敏锐的感觉沉醉于语文教学之中。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引入“陌生化”理论,在教学内容、流程、策略、情境等诸多方面进行“陌生化”处理,使学生感到新鲜,并快速聚合自己的审美注意,始终保持好奇感、期待欲,从而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二是丰富语文课型,诸如读写结合、单元整体教学、主题阅读、演读、赏读等,以此来激活课堂,使学生钝化的审美知觉得以复活,在多姿多彩的课堂情境中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三是创新教学思路,比如以达标式、境遇式、批注式、辩论式、剧场式、复述式等为教学主线来推进教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审美感觉,从而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不断释放潜能,体验学习的意趣。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行走,语文教学才会走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也才能永远保持鲜活旺盛的生命力!

第12篇

发展,没有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我将对此阐述我的观点。

关键词:真语文;语文本体;全面发展;关键阶段

中国分类号:G633.96

一、认“真语文”,改“偏语文”

语文是什么?有多少人可以清晰地说出来呢。对于语文,可以这样说,我们是亲密的陌生人。在我们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通常认为学习语文没什么用,不管学与不学,分数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有的老师也只是教教课本,怎么教不是教啊。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认“真语文”,改“偏语文”,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这样做。我们要熟读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它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要学习新课标,正确认识它,端正教学语文的态度,才可真正教好语文、学好语文。

二、回归语文本体,寻回语文本色

大家都觉得“语文是万金油,哪里有病抹哪里”,因为我们在上课时,老师教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所以我们感觉自己学了好多知识。真的,我们自己在上课时,觉得语文课真的什么都教,比如语文老师教生物知识、地理知识、政治历史知识,我们学生自己在下面还会低声嘀咕:“语文老师在抢哪位老师的饭碗呢!”这虽然是听得不怎么和谐,像是在挑拨离间,可是这是真实存在的事实,谁也抹不去。在现在最普遍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在考试指挥棒下,虽然我们的语文课改一直在进行,但是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围绕着考试指挥棒团团转。教师都在拼命吃透考纲,把握应试技巧,以求使所教学生取得高分。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个物质社会赋予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了。我不否认,现代的一些“名师”不也是通过学生的“高分”而得到肯定的吗?还有一点,我不是太赞同,在现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多多少少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机器是冰冷的,我们并不能通过一组图片来展示一首古诗所蕴含的意境,反而限制了学生们的想象与思考,教师有的只是在不断地点击点击,跟做科学报告一样。教师不能把语文上的有语文味。这样,学生还有什么想要学习的兴趣呢?语文对于他们与其他学科并没有非学不可的理由啊,没有任何出彩或特色之处,难道不是这样吗?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回归语文本体,我们要净化语文课堂,我们要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本体”的内容清除出去。语文教师要给人留有语文味,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语文老师,语文课堂是由语文教师主导经营的,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化的水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以免与学生产生知识上的“代沟”,但是教师拥有成为“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要注意有度的授予,而不是抢别人的饭碗。这是最为普遍的要求和标准,教师还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形成自己的个人魅力,影响并吸引学生,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只有有自己的语文味,才可授出语文味的课堂,才可使学生学到语文味的课堂。其次,应试教育下,分数固然重要,但我们不可以被表象所蒙骗,我们要向课标看齐,要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再者,就是教师一定要展示语文味的东西,比如要在课堂上写粉笔字,不可以全靠多媒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汉字的兴趣(前提是教师字要写得好)。教师要在课堂多读,带领学生读书,这些都是培养语文味的,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而不是四不像,一定要把语文上到自己的专业方面的高度上,而不是橡皮膏药,贴哪就在哪,语文并不是活雷锋,哪需要就去哪。最后,教师要营造学语文的学习氛围,我们虽然生活在习得的环境中,习得母语,可是我们也要学习语文,要利用好我们的优势,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兴趣,引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左右搭配,一步一个语文脚印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真得出现了很多问题。最常见的许多小孩念到三年级甚至五年级还回来重新学习拼音等小学应该学习的知识。这就是教学工作者没有做好本职本段的工作。语文教学中,要在学生的适龄阶段进行该阶段方面的知识传授,比如小学三年级之前一定要学好拼音、汉字,重点是这方面,但不是全部。后面的阶段要再此基础上进行,跟房子一样,地基打牢了,房子才可以建的更高、更牢固。小孩要先学会爬,才能学会走啊。同时,也要充分使学生真正理解,不可为了赶进度,教师自己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理解了。当然,一步一个脚印是左脚右脚都要留下脚印,这样才平衡发展,而不是仅仅是左脚或右脚。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初中要学习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仅为了教教材而教,并没有重视学生这几个方面的学习,可能只重视字词方面,忽视了口语交际和阅读等方面。这是语文教学的脚印是不健全的,那怎么还能是学生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呢?所以,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把这些教学目标当成空中楼阁,让人无法触摸,我们的语文要接地气,要揭开神秘的面纱。我们要做平凡的语文学习者和教育者,脱下语文的高跟鞋,穿上平底鞋。同时,我们也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效率最高的阶段让学生接收该阶段比较容易学的知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时时认识语文,以时代的眼光直视其问题,理解它,解决它,使其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变成不断发展的艺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