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16:4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政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从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客体两个方面去分析:第一,从教育者主体去剖析:一是从内容上看,要么理论性强,大道理太多,照本宣科,固执僵硬,无法服众;要么就事论事,缺乏深度。二是从方法上看,用一种模式要求所有群众,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形式主义严重,造声势、走过场、开大会;出了问题去教育,亡羊补牢;利用上级的关系搞压服教育;不能从内心触动受教育者。三是自身素养不够,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说得头头是道,台下自私自利;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相对宽松;不能给广大群众做出表率,如此的形象反差,怎么能服众,教育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第二,从受教育者客体去剖析:在当前的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一是传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强调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互相帮助等等,现在被有些人所不齿,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二是什么事都自己做主,过去有事找组织,找领导,找单位,现在人们独立性强了,自己做主了。三是做事图利益,无论做什么都得有报酬,过去讲的义务、服务意识被有些人抛弃了。四是个人主义严重,过去讲集体,服从集体利益,个人服从大局,现在有些人只顾自己满足,不去考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五是现实主义思想明显了,过去讲理想,注重奋斗,不计个人得失,现在这样做可能被人认为太傻了。以上五种表现都是受教育者思想观念上出现新的问题、新的困惑,如果我们还用过去的老一套思想工作去教育别人,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2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方法
在科技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化的今天,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不断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遇到了不少困难,给政治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迎难而上,要不断研究新问题,要不断创新,探索一条适合新时期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之路。
2.1把握方向,提高针对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环境的改变,工作重心的转移,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正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群众的思想观念存在着诸多矛盾:一是观念更新与价值取向的矛盾,社会提倡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取向有矛盾;二是对成就认同与对现实不满相矛盾,认同别人所取得的成就,但对现实不满;三是乐于奉献与讲究实惠相矛盾,也认同奉献精神,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讲求实惠;四是忧患意识与失望情绪的矛盾,有些人具有忧患意识,能从大局考虑问题,但对现实很失望;五是共同理想与多种信仰并存的矛盾,具有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理想,但从内心来看又有多种信仰。针对上述复杂情况,我们必须把握好教育对象的思想度、关心度和需求度,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所谓思想度,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在想些什么。关心度就是他们最关心什么,讨论什么,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所谓需求度,就是他们最需要什么,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如何把握方向,关注其思想度、关心度和需求度呢?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态度诚恳,实心实意,亲近群众,让他们愿意和你讲,完全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其次,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渠道掌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比如谈话、讨论、问卷等等。
2.2找准群众的需求点,增强吸引力
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满足共性的需求,又要满足个人的需求,既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要考虑个体的需求,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做到两个需要结合,即适应党和国家的需要与适合个人需要相结合。思想工作首先要满足党和国家的需要,这是根本,没有党和国家,也就没有个体完美的生活。其次要达到统一,才能既保证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又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要做到两个目标的统一,即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不讲社会目标,那个人就是一盘散沙;光讲社会目标,不顾个人目的,那就没有推动发展动力。怎么才能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人们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百姓关心的都是柴米油盐的小问题,都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计问题,如何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只有努力工作,这样便能实现二者的统一。不能奢望人人每天都关注国家大事,都志向远大,做好当前的分内之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便可。
2.3改进教育方法,增强说服力
当前社会是迅猛发展的,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过去老一套的教育方法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新时代的要求了,必须改进。首先,由被动灌输式向主动讨论式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灌输的东西太多了,总是用一种模式要求所有群众,采用你讲我听、你说我记的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合当前社会的特点。现代社会人们接受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有多种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都有对世界的看法。如果教育者还用固定的陈旧的方法教育群众,怎么能让群众心悦诚服地接受呢?所以要转变方式,采用辨析式、讨论式的教育方式,让群众畅抒己见,知无不言,教育者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发诱导,逐步深入,才有好的效果。其次要采用说服教育与活动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过去采用的说服教育强调语言交流,注重方针政策的解读和宣传,过程枯燥、简单,效果大打折扣。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教育者要把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这些活动要让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要搞成过去的政治运动,既要群众乐于参与,又要有时代性和生活化,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意识、家庭意识、民族意识等,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4提升素质,增强人格力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都不一样,其在政治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传统统一灌输性的政治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政治学习需求,更容易造成学困生的落后,影响到学生政治学习的自信心,这显然是与生本教育理念是不相符的。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高中政治教学,要充分顾及到不同层次学生在政治教学课堂上的个性化差异,制定出富有层次的高中政治教学方案。对此,高中政治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政治学习基础,选择富有层次的、有差异的教育素材,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在政治课堂上都能够实现进步与提高。例如,针对高中政治课堂上的学困生,高中政治教师要先从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入手,提高政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政治学习活动中既能收获更多的成功体验与快乐体验,又能满足自身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政治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
二、积极构建和谐课堂,密切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上,很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厉,很少同学生进行互动,也没有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高中政治教学,必须打破政治教师的“一言堂”,转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位置上解放出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即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堂上的“主人”,这样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对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多关注自我和实现主动进步,把增加学生自、拓宽学生政治探究范围、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等作为基本的着力点。例如,在“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同学生共同探讨班级活动的民主管理方案,如怎样让我们的班级更加和谐,构建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民主管理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还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欲和主动探究欲,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评价,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个人政治素养以及主体意识的培养对个人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有的高中政治教学评价实施的是终结性评价,且将考核重点都放在了学生解题能力、应试能力等容易考核的环节,反而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个人主体意识的培养。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政治课堂上要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政治学习潜能,通过教学评价手段上的创新,将学生纳入到政治教学评价体系当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在政治课程上及时发现自身的学习缺陷,实现及时查漏补缺和主动进步。例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评价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在将学生合理分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建立学习小组,就万物之间的联系进行举例和求证,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相互评价、自主评价,使学生在加深对哲学观点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促进个人意识的觉醒。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高中政治教学,需要突出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且,各项教学策略的制定,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能够多活动、多体验、多思考、多表现,让学生真正从课堂的边沿地带走到政治课堂的中心,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
作者:郝立方单位:河北省内丘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我们飞虹中学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学习困难的学生较多,学生思想品德差异也较大,特别是双差生比较 多。以往我们很少研究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备课和执教时往往过多考虑教材内容如何 讲清,教学资料如何充实、齐备,很少从目标上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对一些层次低的学生,教学效果不很理想 。据此,我们在市教科所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结合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律知识部分,进行法制 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实验,希望通过这个实验能探索出提高各层次学生法制观念、思想品德和培养良好的行 为习惯的方法,获得在思想政治学科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经验。
实验过程
一、分析情况,确定目标阶段
第一步,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制定总目标。
我们课题组根据把学生培养成“四有”公民这个中学阶段的教育总目标,根据总课题组提出的让学生“学 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初中阶段教育目标,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分析了教材的内容,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制 定了总目标。我们认为思想政治课不但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而且要通过知识传授,激发学生的情感,并贯 彻落实到行为上。因此,我们从认识、情感、行为三方面制定了总目标。
认识方面:学生能理解“法律”一词的含义,知道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及其作用、法律规范对青少年成长 的密切关系;知道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政治生活都离不开法律;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情感方面:学生在遵守国家的法律,惩治违法犯罪方面能表现出爱憎分明的情感。
行为方面:学生能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勇于维护宪法和法 律的尊严。
第二步,分析情况,进行学生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不能仅仅根据分数而定,因为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代表他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我们根 据这届学生进入中学后的表现,听取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法制观念、意识以及在遵守法 律、法规方面的表现,确定了由低到高的四个分层类型。
第一层:不知法、不懂法,并有违法甚至轻徽犯罪行为,沾染了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
第二层:有一定法律常识,但是非不分,看到同学违法犯罪行为不检举、不揭发,甚至包庇、间接违法。
第三层:有一定法律常识,能分清是非,自己基本守法,但对违法犯罪现象不闻不问,明折保身。
第四层:有较强法制观念,不但个人自觉守法,而且对于犯罪现象,敢于揭发甚至斗争
第三步,根据每一层学生情况,确定每一层所要达到的分层目标。
第一层目标:初步了解书本上讲授的一些基本法律常识,能分清是非,基本上知法守法。
第二层目标: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知识,尤其是和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制内容,是非分明,并能与违 法犯罪现象划清界限。
第三层目标:能知法懂法守法,在遵守国家法律,惩治违法犯罪方面能爱憎分明,勇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 尊严养成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良好习惯,能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第四层目标:有较强法制观念,对法律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不但自己学法守法,而且还能积极宣传法律, 教育他人知法懂法守法,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一些法律知识帮助他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四步,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分层目标
将课题总目标、分层目标印发给学生,教师详细解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分层 目标,同时对学生强调:所选的目标要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该是经自己努力能够 达到的目标。另外学生在选择目标时,可以适度修改,甚至可以自订目标。
第五步,学生选定目标、教师调整,最后学生明确目标。
学生选定目标后,有的过高或过低。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帮助学生调整目标。经过师生共 同调整目标后,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同时教师也明确了学生的层次类型。
二、根据目标,进行分层教学、教育阶段:
1.课堂内分层教学
备课 教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时,必须考虑对各类学生的不同要求,要把一节课中的各个环 节上,高中低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形式写在教案上。
讲授 在课堂教学的讲授方法上,我们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采用搭台阶的方法教师搭一层,学生登一层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思路,在知识不断深化的同时觉得自己听懂了、学会了,激发学生继续登台阶的愿 望,最后达到课堂教学目的。教师不要求每个同学都达到最高台阶,不同层次同学达到相应的台阶就算基本达 到要求,并继续鼓励学生向高层次台阶迈进。(参见页底所示的在讲授权利义务时所搭四层台阶的示意图。) ────────────────────── │权利概念││具体权利││掌握权利的含义││权利义务相同点│ ──────────────────────
─────
│ 权利义务 │ 列出 举例 对照例子讲述 分析得出 │ │
│ 相互关系 │
───── ────────────────────── │义务概念││具体义务││掌握义务的含义││权利义务不同点│ ──────────────────────
第一层要求 第二层要求 第三层要求 第四层要求
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和复习 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做到有的放矢。
讨论 课堂讨论采取三种形式:
同质组讨论:把同一层次分在一组内,不同层次的组讨论不同程度的问题,讨论有针对性,效果理想。
异质组讨论:混合编组,讨论同一问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同质组讨论,异质组交流:将同一层次的同学分在同桌,一起讨论属于本层次范围内的问题,然而请不同 层次的小组互相交流各自讨论的结果。
作业 作业分层有两种形式:
(1)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数量,不同内容,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对层次低的学生布置较少,较容易 的作业。而层次较高的学生布置较难、较多的作业。
(2)全班同学作业相同,但降低对低层次学生的作业要求,提高对高层次学生的要求,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2.课堂外分层教育
课堂外的教育应做到“二结合,一落实”,即:结合分层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落实重点,做到重 点学生重点帮教,每位政治课任课教师在所教班级重点落实一、二帮教对象(第一层学生)。一方面帮助他补 缺补差,另一方面经常向班主任了解情况,找学生谈心,了解目标达到情况,鼓励和帮助他实现目标。
对于层次较高的同学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在课外学法的兴趣,诸如搞了法律知识专题剪报小组,组织法律知 识竞赛,从而激发了高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在语文组配合下,参加了区政治小论文的评比活动,并获 得了此项比赛中的一半奖项。
三、形成性评价阶段
根据学生知识考核成绩,根据学生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师生共同评价。学期结束后,先进行知识考核, 命题兼顾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基础知识的题占60%,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题占30%,有一定难度的 必做题占10%,同时增加10%可以让高层次同学发挥的选做题,使试卷能反映各层次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程度。教师要求第一层同学只要达到50分,第二层同学达到65分,第三层同学达到80分,第四层达到90分,学 生只要达到这些要求就算合格。然后,让每个同学根据一学期的各方面表现,如出勤、早自习、课堂纪律、作 业情况,特别是行为习惯和校内外各方面表现,加上知识考核目标达到的情况,自己考核目标达到的程度,并 报出成绩,教师根据所了解的该生情况进得调整,并向学生说明调整的理由,最后在学生认同后,得出考核成 绩。不论哪一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自己订出的目标,就能得到好的成绩和评价。
实验结论
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法在我校实验了近两年,我们初步归纳了以下五点结论。
1.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递进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项活动中紧紧围 绕自己选择的分层目标进行有效有目的的努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教学,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 非实验年级,提高了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2.思想政治课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学生不仅知识掌握达到目标要求,而且在情感和行为上也达到了目标要 求,进而提高了思想觉悟。分层递进教学,克服了以往造成的思想教育目标高不可攀、学生由于达不到要求而 自暴自弃的弊病。现在学生可以通过一层层攀登,慢慢达到目标,学生思想觉悟提高的效果明显。
3.分层递进教学法,可以解决高层次学生“吃不饱”,低层次学生“咽不下”的矛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积极性。随着分层递进教学法目标层层达到,给差生以足够的学习和思想提高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 困难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习困难学生转变。
期待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小论文,教师和学生单纯着眼于“落笔”阶段是不够的。小论文的撰写,应该以课程标准为统领,系统地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否则,突击布置小论文作业,学生是无所适从的,也很难一下子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以下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我结合几年来在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时政教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高中生普遍对课堂所提到的时事政治感兴趣,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堂教学要与“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现在教材的内容都很重视生活化,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政策教学和实例教学,因而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突出时政性,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态度,提高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学生投身于时政学习,往往热情高涨,感到政治课的原理离他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了写小论文的信心。如果平时在课堂上教师不注意引入时政案例,学生因知识面过窄,缺乏社会生活的积累,写小论文时就会手足无措,或者出于交差了事,或者难以写好。课堂与时政教育相互补充,一方面为将来小论文积累素材,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阅读评论中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时政评论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经过上一环节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时政的关注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愿意就热点问题口头谈谈自己的看法,但若诉诸文字,他们则会普遍对如何撰写政治小论文感到陌生,甚至有畏难情绪。这时,有必要指导他们阅读含有政治小论文元素的文章资源。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教师平常应注意收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时政评论,在全班面前介绍,指出其中的作者观点、论证方式、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让学生熟悉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可取之处在哪里,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张贴出来让感兴趣的学生阅读。这样,既能揭开像时政类评论等政治论文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小论文的陌生感,又能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推荐学生阅读评论,向他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政治小论文的写作并不是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只要你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尝试,就能写出独具特色的政治小论文。
三、在综合探究中提炼学生朴素观点:社会现实与课本理论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经表示,“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实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如今的高中课堂,都开设有综合探究课,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施所长,或形成课件,或形成提纲,或形成手抄报等。在这里学生运用所学认识社会现象、适应社会规范、融入社会圈子,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习潜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教师应关注学生提到的初步观点,引导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及时给予分析、评价,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使其在将来的政治小论文写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四、在论文写作中规范学生严谨撰写: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一、采取“请进来”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
由于当代科学的整体性、交叉性和知识的综合性日益突出,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就必须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政治课教师也不例外。如在《哲学常识》中,讲“规律”这一概念时,笼统地讲其定义,抽象难懂,若将物理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请进课堂,说明万有引力规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它揭示了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必然性是自然界中确定不移、反复出现的客观事实,是不依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这样,学生对“规律”的概念就感到浅显易懂了。在讲解《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和《法律常识》中,我们也注重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和例证,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抽象的基本道理与基本概念。由于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请进有关学科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概念,在各类测试中,不少同学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运用“走出去”办法加深学生的认识和体验
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概念的认识,我们注重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农村、革命纪念地接触实际,深化认识,接受教育。为加深学生对改革的认识,组织学生调查一个企业、一个乡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如人口(职工数)、产量(产值)、收入(工资)、生活水平(耐用消费品)、住房情况、上缴利税、公共积累等,用以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必要性和推行企业改革的紧迫性。为了加深 学生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我们组织学生到进行技改的大企业实地学习,了解技术革新前后生产力的巨大变化。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组织学生听取司法人员的报告,参加审判大会,亲自感受法律的威严,强化学生对宪法、公民、国家机器等概念的认识。
三、坚持学、讲、写相结合促使学生运用和消化
开设政治思想课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基本观点,运用基本观点,并使之内化为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行为准则。
在教育中我们注重坚持学、讲、写三结合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运用和消化能力。所谓“学”,就是除要求学生努力学习、钻研教材内容外,还严格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自己设计练习题,自己做出习题答案。教师作补充答案和纠正说明。这叫做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 课堂教学方法,这对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知识、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奠基作用,也是体现我国学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谓“讲”,就是为强化记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地认识国情和党的基本方针、 政策,组织和鼓励学生将从书本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地在学习小组中讲,在班级课堂 上讲,在全校大会上讲,在学校广播室讲。讲的题目自定,但内容必须是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联系实际,提出有正面教育意义的结论。同学们的热情也很高,有讲“祖国,我爱你”的,有讲“两史一情”的,有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有讲“毕业前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还有讲“做四有新人”的。
所谓“写”,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去分析认识社会现实生活,学写政论性文章。具体方法是熟读和领会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细听老师宣读优秀作文,认真写出自己的政治论文,人人在小组 中宣读,各组评出一至二份写得好的文章在全班大会上宣读,教师再具体指导作者反复修改定稿。不少同学的文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选材精当、立意深刻、有理有据,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四、注重德育,行为评分,引导学生做“四有”新人
[论文摘要]如何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摆在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面前一项崭新的课题。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即:强化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塑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强化创新性教育教学的模式、强化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强化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革新的尝试,首先就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创建相应的理论和观念为依托。
在当前高校教学体系中,是以追求文凭为主要目的、以谋取职业为基本取向、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行业对口型的专门人才,构造了单一的培养模式,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人文教育落后、学生素质不高等弊端。应该承认,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丰厚的知识积淀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种教育模式与人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不相吻合。高等教育在本质特征上,应当是既传承文化,又创新文化;既和谐人生,又激荡人生;既适应社会,又变革社会。为此,我们必须树立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以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专业技能素质为主干,以身心素质为保障,构造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新体系,着力培养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社会主义大学生。
(二)强化、塑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塑造一支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超前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群体。
因为创新性的教育的主旨是:教师要以创新性的劳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构建创新型教师群体是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那么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什么条件呢?第一,教师应具有爱岗敬业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境界以及真挚的教育情感;第二,对未来有超前的预见性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能创造性的获取、加工、输出新的教育信息;第三,能创造新的教单方法和技巧,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开创教研、科研新领域;第四,要有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并了解和掌握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第五,要有开放性的人格和宽容理解的良好心境,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与启发学生思维、点播其思想火花、激发其创造灵感;第六,要了解和熟悉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拼搏向上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强化创新性教育教学的模式。模式是思想理论的简化式,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体。探索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是实施创新性教育的核心。
笔者认为,在构造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中,应努力掌握以下五个原则: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同时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又能充实和发展理论,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实物教学、影视教学、模拟教学等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大大增强感性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探索性的原则。要求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应具有探索性,为学生创造探索情境,提出探索问题,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索正确问题的能力;三是动态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动态处理,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科学的结论;四是个性化原则。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更要培养创新性的个性,把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个性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五是双向交流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的知识吸收,更要重视为教育者知识的创新和运用,既培养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既要发挥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学生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争取“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授人以渔”,运用双向化交流的原则,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教育观,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强化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要求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而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大大地不相适应,它存在着直接或间接遏制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很多因素。因此,审视和检讨这些因素,冲破它的束缚,对于构造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非常重要。
第一,明确课程体系创新的价值。课程的创新价值是课程本身具有的功能,在传统的课程功能中,课程只重视知识的传递,是师生接受知识的媒介,而忽视了课程内容中的创新,课程体系分得过细、知识面过窄,与社会、现实实际联系得太少,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目标注重了对学生基本素质发展的塑造,而忽略了对最能反映人的本质属性——创新素质的塑造。
第二,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当前我国的课程结构虽然经过几次调整,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结构上的单一的学科课程倾向,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重视专业课程,忽视综合课程等现象。这些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创新能力上的塑造一般说取决于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否科学,是否有助于师生创新性的发挥和培养;是否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宽松适宜的空间条件和环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发展。
第三,构建创新性人才的新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普通高校要以修订本科教学计划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内容,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加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力度,面向新世纪,着力构造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模式。
第四,注重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主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三个层次上着手来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将创新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全过程,同时在教学计划的校级选修课程中设置奖励性的创新学分,奖励那些在科研和学习中具有创新精神、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在培养创新能力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生存能力。文科院校可以实行学年论文制,毕业时可实行“双论文制”(即政治论文和专业论文),在优秀学生中实行科研导师制对部分优秀学生,允许跨院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允许有一定专长的学生减免一定数量的必修课程,在课外科技研究方面取得成果的,可折算学分,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从事创新能力拓展的社会实践,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创办科技型公司等等。
(五)强化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广泛地实践空间和良好的办学条件的支持。首先教育行政管理各部门和高校机关要转变职能和机关作风,克服过去统得过多,管得过细标准划一的思维工作定势,实施学校特色建设工程,指导校系从各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选准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同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速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为信息化远程教学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社会实践是学生创立的源泉,高校应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应建立若干个德育、科技、劳技企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广泛地去接触社会,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灵感,并制定“创新工程培养计划”,让60%以上的学生有课题,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有条件的可以出国考察深造。高校还可以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奖励有新意的学生研究课题,对在正式刊物上公开的学生,学校给与奖励和资助,校院系要建立若干能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对在指导学生课外科研活动中承担较大工作量的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应计算工作量,开展“优秀创新导师”奖评选活动,并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评估院系和教师学生的重要内容,真正让学生在创新教育成才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于文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16日。
2.张德祥:“小康社会与教育创新”,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6日。
3.高翔、蒋道军、王德光:“与时俱进,扬科学人文大风”,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5日。
刘 曲,女,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8.4~1822.7.8),英国著名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著名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雪莱出身于乡村地主家庭,从小家境富裕,少时就读于伊顿中学,20岁时考入牛津大学,但因宣传反宗教思想而被迫退学。回家后又因写诗歌鼓动英国人民革命及支持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而被迫于1818年迁居意大利。在意大利,雪莱继续支持当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但不幸于1822年因冒雨驾船渡海而船沉溺亡。
雪莱一生涉猎广泛,建树颇深,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他的诗作往往于简洁中透露深意,于无穷变幻中给人无尽的思索和回味。“Cor Cordium”(众心之心),即是对雪莱最真实、最深刻的评价,正如勃兰兑斯所言:“Cor Cordium(‘众心之心’)是他当之无愧的称呼――因为他所理解和感觉的正是事物至深的内心,是事物的灵魂和精神”。[1]唯有这难得的至真之情,至深之心才赋予了作品独一无二的韵味和哲理,才使得作品经得住时间的打磨,耐得住空间的考量,横贯中西,纵行历史,在每一个读者心灵中不断地得以重生和再创。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雪莱既是历史的,也是永恒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他是诗人中的诗人,是学者中的真正大家。
雪莱一直被公认为是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然而我们却很少知道雪莱的终极理想是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幸福和自由平等的全新世界。作为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雪莱一生都在力图用笔下的文字来探索社会、政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根本问题,以诗歌为阵地,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社会道德思想。正如他在《伊斯兰的反叛》序中所言:“我设法运用音律和谐的语言,联翩的飘逸幻想,人类情操的种种急骤而微妙的变化,运用构成一个诗篇的诸要素;借以宣扬宽宏博大的道德,并在读者心中燃起他们对自由和正义原则的道德热诚,对善的信念和希望。”[2]至此,我们看到,雪莱的艺术美学和文学价值无不以其深刻的社会道德思想为基点,本文力在探讨雪莱的社会道德思想和爱情道德思想,以期为全面地欣赏雪莱的作品提供借鉴。
一、雪莱的社会道德思想
道德,“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由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3]社会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4]从社会道德目标论的角度,雪莱从先辈的思想家著作中得到启发,认为道德是能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的行动。在19世纪早期的诸多作品当中我们不难寻觅到诗人德以致福的社会道德观点,例如,在《暴虐的俄狄浦斯》中,诗人用对比写实的手法简单明了地传递了有德和无德的截然不同的下场;在《伊斯兰的反叛》中,主人公莱昂为了宣扬真理,唤醒人们反抗暴虐的统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他的妻子茜丝娜更是舍生取义愿与爱人为了理想而共同赴死,最终两人在死亡中重获新生,共同步入了天堂的乐园;在《宇宙的精灵》中,诗人用高昂的情怀咏叹道:“让美德教会你坚定执着追求,循序渐进实现期望的变革,因为人的诞生、生活与死亡和风一样在世界飘荡,找到落户人家以前神奇状态下的灵魂,都向往完美福祉”[5];在《麦布女王》中,艾恩丝的灵魂与仙后在共同领略了人类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德以致福的全过程之后才最终认识到人类的最终的整体的幸福只基于全人类的道德意识的觉醒和共鸣。从总体上来看,雪莱的社会道德观念中充满了浓郁的空想色彩,类似于马克思所谓的“乌托邦”式的空想,但无论如何,他肯定了道德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肯定了小利服从大利、个人服从整体的道德观念,这在当时的社会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从社会道德构成论角度,雪莱认为构成社会道德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慈善与公正。雪莱认为“慈善的倾向是人类心灵所固有的”[6],“公正也和慈善一样,是人类本性的一条基本法则。”[7]“慈善”在雪莱看来更多地指的是人类之间的爱,包括手足亲情之爱,也包括人类广博的大爱。在《道德沉思录》中,诗人深刻地论述了人类爱的本质和特征,认为爱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爱之所以以不同寻常的力量占据人类的心灵正是因为无私的品质与人的天性合拍。”[8]然而,为了避免人的狭隘之心对社会道德的侵犯,雪莱又提出了公正的含义。在《麦布女王》中,雪莱写道:“由于我们对贵金属的重视,一个人就有可能以牺牲他人的生活必需为代价聚敛奢侈物品。这样一种制度正适合于产生出从来都是贫富两极端下所特有的各种各样疾病和罪恶……我……坚持人生而平等的学说。”[9]由此可见,雪莱在公正的思想中重点阐述了人生而平等的自由资产阶级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和资产阶级的专制压迫的强烈愤慨。
二、雪莱的爱情道德思想
雪莱的爱情道德思想是其社会道德思想的有机补充和延伸,诗人认为“爱情是天性中流露出来的善的力量最高表现之一。”[10]在雪莱的爱情道德思想中,恋爱双方的平等,融合及婚姻制度等均是其社会道德思想的再现和深化。雪莱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来表现爱情,用丰富的想象,华美的文字,悠扬的旋律宣扬自己的爱情道德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道德的深深思索和追求。在《麦布女王》中,诗人强调了男女平等之爱才是攀登幸福阶梯的不二法宝。在《伊斯兰的反叛》中,作者通过男女爱人的名字的隐喻作用传递了恋爱男女的平等地位,立足女性权利,这在当时男权霸权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具有难得的积极意义。另外,在结尾处描写男女主人公慷慨赴死的场景中,诗人着力渲染了莱昂和茜丝娜为了挽救对方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悲壮之举,这宣传了诗人所认为的爱情牺牲的思想。简言之,雪莱在作品中所积极宣传的爱情平等地位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M].徐式谷,江枫,张自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63.
[2][5][8][9]江枫.雪莱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66,24,281,386-387.
[3]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
[4]黄应杭.伦理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