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综合测评

大学生综合测评

时间:2022-03-04 08:4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综合测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综合测评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测评 考核标准 考核成效

一、概述

21世纪,“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的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1],为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调整培养模式,从传统的教材、教师、课堂的“三中心”教育模式逐步转换至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2]。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河海大学大禹学院自2012年起实施学生综合测评方案。测评每一学年学生在专业学习、社会工作、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为相应年度“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类评奖评优的依据及二年级专业分流、四年级免试研究生推荐的有效参考。

二、综合测评考核标准及流程

综合测评体系蕴含着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它决定着我们为学生树立何种榜样,认同和鼓励何种人才的培养[3-6],对学生行为具有指导作用[7-8]。

1.综合测评考核标准。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学生培养工作的宗旨是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大禹学院的综合测评体系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考核点,社会工作、科技创新、文体公益等为支撑点,致力于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的素质培养[9]。我院综合测评满分100分,其中学业成绩满分75分,综合附加分满分25分。学业成绩的大比重,督促学生在打牢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综合附加分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鼓励,该模块主要测评学生参与竞赛与比赛获奖,参与科学研究与论文、专利发表,掌握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参与社会工作等情况,并依据级别而给予相应赋分。

(1)学科竞赛及其他比赛获奖模块。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长,可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学科竞赛与活动比赛,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乃至于运动会比赛。该模块加分根据国家级、省(部)级、校(院)级的奖项级别及名次梯度予以赋分。同时规定此项最高分不超过7分,以鼓励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不能因为比赛获奖而停滞不前,或者说只专注该方面的发展。

(2)科研参与及成果模块。从国外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计划”到国内清华大学的“学生科技训练计划”,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学校的重视。在人才培养到教学相长的要求下[10],河海大学也为本科生提供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机会与资源,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本硕博联动计划、挑战杯系列赛事等,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理论知识的实践学习。此模块中,按国家级、省(部)级、校(院)级项目梯度赋分,并给予项目负责人双倍的加分,鼓励学生勤思考、用心思考。如果学生有科研成果,如与专利,则额外加分,并鼓励学生发表核心论文,撰写发明专利,达到学以致用,此项总分与竞赛模块相同,最高分不超过7分。

(3)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外语、计算机能力是现今必备的技能,为鼓励学生学好外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外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予以考试合格的同学加分奖励。在外语能力中,设置CET六级425分以上和580分以上两个级别;计算机能力中设置国家级三级和江苏省三级两个级别。此项总分不超过3分。

(4)社会工作及公益活动模块。大禹学院鼓励学生在班级组织、校内学生组织中积极锻炼个人能力。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岗位平台,从班委到院内分团委、学生会、科协、新闻中心、青年志愿者大队等学生组织,岗位数目多达60个。公益事务方面励志于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依据国家级、省(部)级、校(院)级的表彰予以赋分。对于学生获得“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额外予以加分奖励。此项总分不超过8分。

2.综合测评考核流程。大禹学院综合测评在学院总评小组的领导下,经历学生自评和学院审定两阶段。新学年开学初两周内,学生自主向各年级辅导员递交综合测评自评表及相应的证明材料。各年级成立由班长、学习委员、学生代表等人组成的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在经过初审、复审、班级交叉复审的基础上,递交年级综合测评小组,在辅导员、年级班委的再次审核下,确定各位同学的综合附加分,并汇总评定疑惑点,疑惑问题交由院总评领导小组讨论得出最终结论(见下图)。从班级到年级到学院,整个评审过程确保“公正、公平、公开”,做到“透明”和“准确”。

图 综合测评考核流程

三、综合测评考核成效

大禹学院综合测评工作已经历了三年实施期,成效已逐渐展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班级优良学风的打造,如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每一位学子都希望置身于此优良环境,督促自身奋发向上。如今手机、游戏、网络等事物不断引诱着学生,他们虽有一颗“学霸”的心,但缺一份“学霸”的勤。在大禹学院,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告之他们综合评测方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在评奖评优、专业分流、免试研究生推荐等目标下,督促学生自我约束,共同打造优良学风。就大禹学院2013级本科生而言,专业课学生出勤率100%,必修课平均分80分以上人数占总人数的70%。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90%以上,二次通过率累计100%,英语六级一次通过率60%以上。适时的目标,明确的标准有利于班级优良学风的打造。

2.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综合测评激励与引导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外的知识文体拓展、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大禹学院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相当高,在一些学科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中,获得不俗的成绩,例如2014年“第十二届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非理科高等数学竞赛”我院25人获奖,以占全校3%的学生人数,占全校获奖比例的27%;201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我院14人获奖,占全校获奖人数的16%;校级运动会,2013年团体第二,2014年团体第四。

3.助力学生自我认识与成长。一学年一总结,在综合测评的自评环节下,督促学生总结过去一年的成长,反思缺失点,明确后续的努力方向。这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与自我认识,有的学生综合测评20多分、10多分,而有的学生只有1~2分,甚至于0分。在事实面前,靠后的学生将压力转为动力,奋起直追;靠前的学生在自我严格要求下,进一步完善自身。综合测评给了学生一年一次自我认识的机会,督促学生做有准备的人,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而非等到毕业就业时才审视自我。

综合测评在学生评奖评优、专业分流、免试研究生推荐等方面的合理运用,激励和引导着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重视个体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四、综合测评体系在实施中显露的问题思考

1.分值的准确性。分值的准确性是公平的直接表现,它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分值的优化:每一加分项分值的大小是否优化,每一模块的总分值是否优化;②奖项级别的认定:一般而言奖项级别是根据证书落款确定的,而现今某些比赛是相关协会举办的,抬头是全国某比赛,落款是中国某协会,给评定带来一定的困扰;③团体奖项的认定:专利、论文可以按照排名的先后顺序,而团体比赛获奖排名常按姓氏笔画排序,那总分除以总人数是否又合理呢?分值的准确性需要细心的推敲并经实践的验证才能得到相对正确的结果。

2.减分项存在的必要性。综合测评着重衡量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考虑的是学生的优点,强化的是学生的优点,那对于学生违纪违规等现象是否给予减分呢?此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警惕心,订立警戒线,例如大学生考试作弊、夜不归宿等问题时有发生,常规处理办法是通报批评,是否将违纪违规等减分项纳入综合测评体系,定量化地考虑某些定性问题。

当然综合测评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不能让学生背离发展自我的真正目标,也不是为了管理的方便,而设置的条条框框,而是在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下,用以指导学生的具体行为。

五、结语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依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在评奖评优、专业分流、免试研究生推荐等方面,大禹学院采用了综合测评方案。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在学业成绩基础下结合学科竞赛、科研参与、论文与专利发表、社会工作等方面内容测算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的综合能力。综合测评的实施促进了我院优良学风的打造,促进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助力学生自我认识与成长;激励和引导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重视个体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具体指导之效。为进一步促进“公平”,减少学生违纪违规的发生,督促学生自我约束,思考大禹学院综合测评体系中分值的准确性及减分项存在的必要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蔡飞.学生综合测评在高校实施的思考[J].高校管理,2013,(02),293.

[2]周娟娟,王玉萍.学分制模式下大学生综合测评优化分析[J].今日南国,2010,(06),61-62.

[3]肖艳玲,邵强,罗杰,等.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27(2),79-82.

[4]陈建宝,赵志.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统计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1996,(8),363-366.

[5]蒋莉,屈迎昕.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变权方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177-179.

[6]张志军,李建军.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8),48-49.

[7]张新生.对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和学生成才教育的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9,(10),82-90.

[8]邓海英.浅议大学生综合测评[J].学理论,2012,(36),236-237.

第2篇

走在校园,看着那些略显青涩的面孔,依稀之间有自己去年的兴奋与彷徨。想想自己大学的日子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一,心中自有一番感慨。

大一,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那时候的我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到害怕,其中夹杂着些许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以下是我对大一的自叙。

大一我参加了很多协会的面试,其中包括学生会。当然,结

果很不理想,在学生会的面试当中我失败了,感到很遗憾。协会当中我虽然也去面试了部门的干事,但是结局都一样。所以最后我只是有两个协会的会员头衔。而由于个人的原因,协会的活动我参加的很少,并没有给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带来太多的色彩。不过我还是去听过一些的讲座和报告,也参加了一些学校和学院举行的活动,如百年校庆开幕式,院运会等。其中感到很遗憾的是我们的军训夭折了,那一两天的军训我觉得我还是有些收获的。

本来我大一的学习目标并不太高,而事实也是这样,我只求不挂科,这不是没有志向,而是个人觉得培养一些个人的兴趣才是大学的的目标,结果大一下学期挂了物理,一科我觉得最不可能挂的科目挂了,心里真的很不舒服,特别郁闷的是兴趣也没有养成多少,人变懒惰了。

而在生活上,有点纠结。毕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或多或少有点不适应。有一段时间自己身体很差,胃口特别不好,对学校的饭菜很反感。同时面对新的同学,总还有点不习惯,特别是这里的人很多人说粤语,令我很无奈,不过还是慢慢适应了。

总的来说,我的大一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美好,我也没有像自己当初自我要求的那样表现,整个人浑浑噩噩的,不知道该干什么,也许是习惯了高中的那种高压迫,强制性的学习,对于大学的的宽松突然有了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没有所谓的压力,似乎也没了动力。大一的我很失败,没有取得令我感到自豪的成就,似乎成了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大二已经来了,我新的目标就是学习力争全班上游,不挂科,做到不浪费时间,多学点东西,课外的技能多掌握,不再光说不做,告别眼高手低。

2012年大学生综合测评个人自评报告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测评;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17-01

大学生的综合测评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在大学中实行若干年了,但是影响大学生测评成绩综合因素较多、情况比较复杂,可以由多个因素引起,如:课堂出勤情况、寝室卫生情况、参加各类比赛情况、情况和其他情况,以往只是通过大学生的成绩或日常变现来进行判断,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方法:层次分析法。希望这种方法能更加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一)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这种方法经常应用到复杂问题的决策中,在经济学中较为常见,教育学中应用的较少。

(二)层次分析模型的建构

根据哈尔滨商业大学在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做法及考虑到的大学生素质应考察的因素构建层次分析模型如下:

综合测评成绩A:学年平均成绩X1、纪律情况X2、参加活动情况X3、科研获奖情况X4。学年平均成绩X1:上学期成绩Y11、下学期成绩Y12、纪律情况X2:课堂出勤Y21、寝室卫生Y22、参加活动情况X3:获奖情况Y31、活动出勤Y32、科研获奖情况X4:奖励名次Y41、Y42、科技活动Y43。

(三)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模型的层次结构容易构建比较矩阵,对矩阵的赋值,根据以下重要性指标确定:

1.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3: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5: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9: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2、4、6、8:表示上述判断的中间值、倒数:若元素i与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则元素j与i元素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四)综合检验、排序

第二层的排序X1=0.4453、X2=0.3312、X3=0.123、X4=0.1005。第三层次的排序Y11=0.50、Y12=0.50、Y21=0.452、Y22=0.548、Y31=0.333、 Y32=0.667、Y41=0.467、Y42=0.221、Y43=0.312。

二、结果分析

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各种影响因素中,个人自身的成绩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44.5%,纪律的因素达到33.12%,参加活动的因素达到12.3%,而科技的因素较少占到1.05%,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个人的学习成绩,其次为纪律因素,再次为参加活动的因素,最后为科技活动情况最少,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哈尔滨商业大学参加科技活动的情况还是不太乐观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在纪律因素中课堂的出勤和寝室卫生状况的权重几乎相同,参加活动情况中获奖的情况还是较少的占到了33.3%,而活动出勤的状况良好达到了66.7%。在参加活动的因素中权重最大的为获奖情况占46.7%,科技活动的参加占到二楼31.2%,而学术论文的发表只有22.1%。

三、总结

在对大学生的综合测评中可以运用这种层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量化,但是这个方法还不够完善,有些因素还需要细化,在以后的研究中在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巧云.贷款决策的层次分析法[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47-49.

[2]袁东华.大学生厌学根源初探[J].广西商业高等专业学校,2004(3):6-8.

[3]吴敏哲.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厌学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1)28-29.

第4篇

大学三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安身立命的重要阶段。从跨入大学的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珍贵的三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此时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三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在校期间,在学校的指导、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专业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完善、适应能力强、具有团体协作精神的青年。下面,我就对大学三年我的表现作一个总结和自我鉴定:

一、在学习方面

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基础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自己。通过大学的学习我的能力明显的得到了提高。懂得了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重独立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重视自己的学习,把在大学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积极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从而使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也要进一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己更好的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光光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二、在思想方面

进入大学以后,我认识到仅仅学习好是不够的。要追求上进,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大学三年

三、工作方面

在与同学们相处的三年期间,我积极主动地为同学们服务,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和同学团结一致,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促进了团队沟通与合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四、生活方面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被培养对象的角色。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所以我对他们尊敬有加。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互帮互助,和睦的相处。集体生活使我懂得了要主动去体谅别人和关心别人,也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我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由自己负责,别人最多只能给你一些建议。遇到事情要冷静地思考,不要急躁。不轻易的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生活需要自己来勾画,不一样的方式就有不一样的人生。三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忙碌的大学生活就在悄然中过去了,但她已成为我人生美好记忆的一大部分。这些日子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彷徨。但却把我培养成了一个现代大学生,使我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为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而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反馈机制 构建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本校教育目标,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所反映出来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的表征信息综合评定作出量值或价值的活动[1]。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论是对在校大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水平综合评价的结果,很多高校以该成绩作为各项优秀评比的依据,用人单位也会将此结果作为考量一个大学生在校各项表现的标准。因此,各个高校都致力于研究出一种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在校综合素质水平的评价方法,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对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对用人单位找到真正适合的人才作出正确的、有益的引导。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现状

现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用来对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水平作出等级评定及量化的鉴定。其内容包括各项评定的指标、综合测评工作程序、测评结果的使用这几个方面。其中指标是由德智体成绩和附加附减分构成。测评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学生导师、班干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测评小组来执行,每学期累计一次成绩,每学年总评一次。测评的结果主要用于各类奖学金、评选先进个人的定量依据,也作为用人单位的参考依据。

当前的测评体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导向作用,但是这样的体系显得孤立、静态,难以构成循环。大多数高校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的反馈机制[2]是缺失的,即使有也大都不够全面完整。

二、构建带有反馈机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必要性

以往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往往体现的是专家组、教育工作者等测评体系设计者的理念,这种状况,不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了解。

1.不利于体系的完备化、合理化。

目前的测评体系往往仅仅是先对学生进行各项考核,然后定性定量的给个评价,一测一评就结束,系统本身的一些诸如指标的设计是否合理,哪些需要改进等问题却不得而知。这样的测评方法导致体系没有自愈能力,难以纠正偏向与失误,一些新的方法、理念也难以注入体系中,导致体系难以优化、合理化。

2.不利于对学生作出公正的评价。

测评体系由于没有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体系中的问题依旧留存着,这就会导致在给学生进行下一轮测评的时候依旧沿用带有“缺陷”的测评体系,难以给学生作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三、构建带有反馈机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主要环节

建立一个带有反馈机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主要方法是在原有的体系中增设一个反馈单元,这样测评体系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体,而是一个“测评反馈修正完善执行测评”这样一个动态的循环体[3],如此既使体系更加完整又有了自愈能力。

1.反馈的主体

反馈的主体应当是多样化的,应当包含与测评体系有关的各类人,如学生、老师、专家、用人单位,等等,覆盖面广,所汇集的反馈信息才更加具体。

学生是受测评者,是与测评体系关系最紧密的群体,他们对测评体系有着最直接的体会。因此他们应为反馈主体的主力军,其中学生也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校受评的大学生,一类是已经毕业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4],在校学生对于测评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他们熟知体系的优缺点,而毕业的学生有过受测评的经历,加之其走上工作岗位后对测评体系中的各个项目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能结合工作经历给出独到的反馈意见。

老师是测评的实施者,在其多年的测评经历后往往能发现体系的不足,能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改进建议。

专家是测评体系的制定者,他们能宏观地把握整个体系,从大局大方向着眼,提出“革命性”的反馈。

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招收来的学生的素质情况,结合测评体系指出体系中所缺失或不合理的地方,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反馈。

2.反馈的内容

反馈是经过测评后各方面的人对测评体系所给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意见应当是对测评体系的评价,切实中肯地对体系做出客观的评价,明确其优缺点,指出哪些为优势应保持,哪些存在不足需要改进,哪些有弊端要舍去,不光对测评中的内容提出意见,还有测评的方法、操作程序等一系列的项目。只提出意见是不够的,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与之相关的建议。用人单位可以把其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提出来,写到测评体系中作为测评指标项目进行考核。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聚沙成塔,综合起来就能对体系产生莫大的影响。

3.反馈的形式与操作

首先反馈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其主流方式有以下几种。

(1)建议书

学生在受测评和老师在实施测评的时候一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学生或老师将遇到的问题收集、整理起来,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形成建议书等书面材料交与测评中心审核。用人单位根据招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情况结合其平时的工作表现提出他们对测评体系的意见和建议,把这些整合成建议书交给测评专家组。这种方式是最常见也是最行之有效的。

(2)即时反馈

有时反馈的方面和内容不多,没有必要形成书面材料的时候,可以采取即时反馈的方式。学生一旦有了想法或建议就可以立即找到相关老师,当面向老师反馈,老师有了想法和意见时也可以及时当面反馈给测评小组。这种反馈方式比较直接,也比较快捷。

(3)间接反馈

有时候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某个或某些同学有了好的想法却难以继续走下去的时候,可以召集一些同学和老师召开头脑风暴会议,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进言献策,最终形成方案。这种方式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却比较容易形成有价值的反馈。

4.测评组的工作

一方面测评专家组会收到大量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测评小组本身也要展开问卷调查、随机走访、召开师生座谈会等相应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取反馈信息。得到反馈信息后测评小组要注意及时收集、整理、汇总,然后对汇总的反馈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调查和研究,将其中的反馈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其中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可操作性强的反馈信息,交付给专家组,由专家组专门开展研讨论证会议,把这些反馈信息整合成正式的书面材料写入现有的测评体系中,将不合理的内容合理化,不公正的操作方法公正化,并在下一轮的运作中投入实施。

四、反馈机制为现有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带来勃勃生机

加入了一个反馈机制,就像给一湖水引入了一个泉眼,从此不断有新鲜的泉水注入湖中,使得体系处于不断自我更新中,充满勃勃生机。

1.有利于体系日臻完备。

引入了反馈,使得体系能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得到解决,使它处于常换常新、不断升级的状态,这样的体系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个良性循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有利于监督测评的运作。

引入反馈机制,让各方面的人都介入进来,使得测评工作处于公众监督的状态下,这样的测评体系会更加公平公正地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

3.有利于提高师生群体对待测评的积极性。

有了反馈,师生与测评体系贴得更近了。以往,老师和学生都是被动的实施测评和接受测评,体系一成不变,老师和学生都很少了积极性。现在加入了反馈,师生都成为测评体系的主人翁,积极性会大大的提高,有利于推动测评体系的发展。

“要看明天的社会,先看今天的校园”,先生的这句名言,揭示了学生的素质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表明,高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带有反馈机制的测评体系是一个健全的测评体系,它是对原有体系的改进和升华。当前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所要学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此时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反馈机制不断地注入到测评体系中,使得体系能不断更新自我,有了自愈能力,自始至终处在前沿,站在高处,从而系统、合理、全面地对每一位学生作出公正的评价,为培养更合格出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

综上所述,构建带有反馈机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确实起到了优化体系和完善体系的作用,它始终发挥了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更加与时俱进,更出色地执行其测评使命,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的改革进度。

参考文献:

[1]喻华杰,颜冠群.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弊端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6.12,(中旬刊),(28).

[2]廖善才.建设灵敏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理论界,2005,(12):49-50.

第6篇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客观评价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本文对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第7篇

【关键词】日常行为;量化测评;存在问题;对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促成了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英国对个别差异的研究以及法国对不适应者的临床关心,这三种研究催生了心理测验,进而形成了1900-1930年轰轰烈烈的教育测量运动――教育评价的‘测量’时代。”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中,量化评价在教育上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既定的体系。

当前用人单位在选拔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还对政治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大学生日常行为量化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日常行为量化测评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日常行为量化测评的内涵

1. 量化测评

“量化测评是指将测评内容化为可以量化的数量,经过测量这些相关数据,并以量化统计方法来分析结果数据,最终达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

2. 日常行为量化测评的含义

“日常行为量化测评是高校根据当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结合本校实际对大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来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

(二)日常行为量化测评的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日常行为量化测评是高等院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影响着高校培养出学生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不完善的学生日常行为量化测评体系不能达到对学生测评的目标效果。甚至会导致学生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急功近利的心态、消极的学习状态等都是不完善的学生行为量化测评体系的表现。因此,对“大学生日常行为量化测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有利于学校管理

日常行为量化测评具有准确、高效、易操作的优点,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操作简单方便,“对于学校来说,日常行为量化测评有利于管理者公平公正的评价学生,它是各项评奖、评优等的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社会评价人才的一种尺度。”

2.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状况和改进教学

日常行为量化测评包含各级评价指标,通过对行为量化测评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状况,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现阶段的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日常行为量化测评通过以加减分的形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量化测评。” 对学生来说,它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靠拢,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的提升,发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

二、日常行为量化测评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日常行为量化测评标准存在的问题

1. 分值设置不合理,抑制了学生的实践精神

“每个学校都有关于学生日常行为量化测评的加减分标准,在此标准之下,各系拥有自主制定一些符合本系实际的加减分项目的权力。”据大多数同学反映减分非常容易且分值大,一般是1-2、2-3分。然而加分却是异常困难且分值小,一般是0.5-1分。例如我院(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参加学院迎新晚会节目加0.5分,而如果学生考过英语四级则加4分。这严重打击了学生主动参加实践的积极性。

2. 日常行为量化测评条例范围宽泛,不易界定

量化测评是以量化分来测评学生的日常行为,因此日常行为量化测评必须明确相关行为的严格界定。例如某高校的行为量化测评条例规定:(1)不尊重老师,在语言和行为上有不礼貌的每次扣5分;情节严重的扣10分;(2)在校园内男女同学交往不得体的每次扣5分,在自习教室及课堂上男女同学交往不得体影响他人上课及自习,情节严重的每次扣10分;这个条款在行为上做出了规定,却没有说清楚语言不礼貌程度和行为不礼貌及男女同学的交往不得体到底体现在那些方面。面对这样的条例,可能导致测评人员根据主观意志判定,迷失量化测评的客观性。

(二)大学生日常行为量化测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教师责任感低下

在教学管理方面,特别是在学生出勤方面,教师承担着监管监督的重要职责,然而,由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偏低,常常省略了课堂考勤这一环节。导致学生潜意识认为去不去上课都是一样,反正老师也不考勤。再者,教师对于和自己关系好的学生有一些特别“照顾”,容易让其他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讨厌该学科老师,减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无视学生应有的日常行为规范。

2. 个别测评人员自身素质偏低

大学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它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演绎者学生们的各种生活。它不仅教会了大学生怎样与人交流,怎样适应社会,“同时也使使学生学会了市场化、功利化的价值观念。” 在整个测评过程中都存在一些想不劳而获的同学为了取得量化高分而与参与记录测评的学生干部拉拢关系,同时,一些学生干部因违规者是自己的室友或是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就不记录其违规次数。到了年度测评开始的时候,还有学生“孝敬”老师的奇怪现象。

3. 管理力度薄弱

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仅包括教学及日常行为方面的管理,还包括学生宿舍日常管理及各种大型活动和集会的管理。“然而在实际的管理中,会由于管理监督不到位影响测评结果的公正性。”比如宿舍日常管理条例中规定,学生不允许在寝室赌博、吸烟、喝酒等,但是在测评的时候由于管理人员配置不够,巡查不理导致部分学生违反上述规定并没有被扣分。

4. 被测评者对测评环节不明确

大学生日常行为量化测评过程不透明主要表现在:首先,行为量化测评标准不为同学们所熟知,因此,不知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违规范。其次,采用终结式的方法进行测评。一般是学年末公布测评结果,致使许多同学对所违规项目毫无印象,疑是测评人员或记录人员有意为之,使量化测评举步维艰。

5. 参与测评主体单一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参与,同时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参与。学校应该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工作的沟通与配合,倡导社会和家庭随时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并反馈给学校。但是从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反馈机制来看,很少有学校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了家长,社会也缺乏对学生的监督。这样一来教育任务便都全部落在了学校身上,在加重学校的单方责任的同时,也阻断了参评主体之间的交流。

三、对策研究

(一)强化测评结果的激励和引导价值

日常行为量化测评对于学生和管理者来说不仅是评奖、评优的依据,学校管理者还应利用这种手段来完善修订测评标准,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反馈给家长,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共同承担对学生教育的责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可以据此完善管理模式,有针对性的运用测评结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肯定,达到全面发展。“学生作为日常行为量化测评中的主体,更应该利用测评结果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确定发展的方向。”

(二)完善测评标准内容并赋予合理的分值

从各高校学生及测评人员的意见来看,测评体系的很多问题是由于量化测评标准的不严密所造成的,此外也有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原因。因此有必要在学年测评工作开始前对日常行为量化测评标准进行宣传,广泛收集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各种角色人员的意见,对日常行为量化测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细化日常行为量化测评标准,使学生明确行为规范及其评价标准,让工作人员在进行测评时有标准可依。更为重要的是制定标准人员应该意识到日常行为量化测评的作用是引导、激励学生养成好的行为规范。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反映减分容易加分难。因此,应多方取证,为量化标准赋予合理的分值,尽量减小加减分的差距。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深受社会尊重。然而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教师的形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指责。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期望的人才,一个对学生放任自流,只会培养庸才的教师,当然谈不上是一个好教师。因此,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更重要的是把这种热情转化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高度尊重上。再者,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具有优良的教师风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加强对测评记录人员的培训和督查

大学生日常行为量化测评的公正性、公平性主要体现在测评记录人员的测评过程中,测评记录人员良好的个人素质是日常行为量化测评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其所属的院系测评记录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达到全面提高测评记录人员素质的目标。同时,为避免测评人员,学校应强化对行为量化测评工作的监督检查,不定时对测评记录人员的记录进行抽查,以凸显日常行为量化测评的客观和公正。

(五)强化阳光测评,增加测评透明度

量化测评的结果直接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因此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在测评过程中增加测评的透明度,每一个阶段的加减分数及原因都应该向同学们公布,杜绝暗箱操作。测评记录工作人员应端正自己的态度,抗拒外界诱惑,对学生负责,严禁、收受贿赂。

(六)端正学生对日常行为量化测评的认知

量化测评分数是学校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正因为如此,学生对量化测评结果十分看重,从而导致在测评过程中,为了提高测评分数,学生之间相互勾心斗角,拉帮结派,甚至出现变相贿赂学生干部和“孝敬”老师的行为。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背离了量化测评的本意。因此,应加强学生对日常行为量化测评体系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清实施测评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生依据大学生日常行为量化测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诚信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其志.教育评价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的演变[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

[2] 熊懿.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作用[J].考试周刊,2009:28-29.

[3] 张立荣等.对大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J].山东省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 文婷.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10).

[5] 张琼.试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J].惠州学院学报,2004 (1).

[6] 杨海斌,徐慧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及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7] 赵文远.我校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现状及其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8] 林清华.当代大学生个人崇拜问题探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1,28(2).

[9] 杨肖.浅议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测评[J].发展研究,2003(5).

[10] 杨海斌徐慧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及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第8篇

关键词 志愿者 德育评价 综合素质测评 权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德育评价是高校对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其主要实践途径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2008年北京奥运志愿者之后,志愿者活动以“奉献”、“利他”、“博爱”等精神在社会中起到的教育效果及塑造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的示范作用,已成为高校德育评价权重的重要量化参数项。

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对高校志愿者德育评价权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差异。在全国100所被调查的高校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区差异,中东部地区大于西南地区,沿海地区大于内地地区,大城市大于小城市及偏远地区。(2)参与热情的差异,博士研究生的热情比硕士研究生低,硕士研究生、高职学生的热情比本科生低,大四学生的热情比新生低。(3)存在院校差异,部属院校比地方院校、二级法人院校的志愿者内容丰富,而后者的志愿者课程建设的探索更有创新性。

同时,由于对于高校志愿者德育评价权重的重视不足,还存在一些具体操作问题,使得高校志愿者德育评价的权重的合理性问题日益突出,如表1中对北京联合大学某学院2009级信息技术专业的志愿者量化参数项、计算方法、同类项合并的调整等对综合素质测评排名结果产生的排名差异可管窥。

测评表1中,抽样研究对象除王雪以外,段宏玥、付裕、肖延嗣等学生的综合测评排名都发生了改变,有些排名悬殊较大,反映出一定的评价合理性问题。

1 志愿者高校德育评价权重中存在的问题

1.1 志愿者权重分值比例小的问题

志愿者参数项在大学生综合测评中分值比例小,是影响高校志愿者德育评价权重合理性的关键因素。大学生评奖、评优、评优干的主要德育评价依据就是大学生综合测评。虽然多年来高校都在呼吁该系统评价分值设置的不合理,但是由于考虑到简便、可操作性的因素,高校对于志愿者的分值设定一般较小,没有其它学业、文体类附加分项的分值高。如北京联合大学,该校综合素质测评的一级指标项为品德行为、学业表现、文体表现。品德行为(20%)的二级指标的基本分为90分,其加分项为志愿者、社会实践、无偿献血、学生干部;学业表现(70%)的二级指标的基本分为90分,其加分项(1~15分)为英语、计算机、竞赛、科研;文体表现(10%)的二级指标的基本分为90分,其加分项(1~15分)为运动会、参加大型文体活动、组织大型文体活动。从该测评体系中可以看到,其它加分项分值过高,志愿者项在品德行为显性的加分仅为2分。

1.2 志愿者子项目参数项界定不一的问题

志愿者参数项界定不一,是影响高校志愿者德育评价权重合理性的主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志愿者参数项的重复出现问题中。主要表现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学业素质评价中,志愿者参数项的子项目多次夹杂地出现,却没有明确志愿者参数项的性质。

1.3 志愿者权重评价范畴狭隘、评价方法单一的问题

志愿者的评价范畴包括两个构成因素:评价实施方和评价主体。评价实施方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包括校方: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处及本班学生。第二层面包括校内教育管理人员、宿舍、食堂、图书馆等校园服务人员,第三层面包括学生家庭、社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人员。但是,受监控困难、操作复杂等多方因素制约,多数高校在评价时只选取第一层面,出现评价的不全面性,导致学生对于志愿者评价结果真实性的质疑。

1.4 志愿者评价标准不明晰的问题

志愿者评价标准不明晰,是影响高校志愿者德育评价权重合理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前高校主要以两类评价标准为主:一是以志愿者工时为主,二是以志愿者成绩为主。

以志愿者工时为主的评价标准是多数高校的做法,由于规定不明确,造成评价的不公平、不准确。虽然社会价值和奉献效果是一样,但是从人道主义、舍己忘我的奉献精神来看是不一样的,粗略地归为一类势必会影响评价结果及志愿者服务的德育功效。

2 成因探析

(1)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我国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完善是导致志愿者权重分值比例小的问题所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校自主办学能力不强,即统筹调配、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协助学生解决志愿者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不足,难以建立督促、监管、激励等机制以落实许多子指标项,使得分值合理。同时,高校自主办学能力不强导致志愿者活动范畴狭窄,影响了评价范畴和评价标准等的合理性。

(2)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实际困难。除了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外,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实际困难也是制约因素。这不仅有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中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人身安全保障的考虑等问题,还有因参与活动而缩短勤工助学时间导致的经济困难问题。我国当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多数家庭供应大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经济困难,部分大学生需要通过勤工助学补贴生活。这种实际困难,会让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持续时间长的志愿者活动。

(3)志愿者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性。志愿者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性是志愿者参数项界定不一的影响因素,这矛盾性表现在西方志愿者理论的奉献、利他精神与我国大学生中流行的世俗处世哲学的矛盾中,也表现在志愿者理论与实践评价途径的矛盾中,这些矛盾不仅反映出63.26%的学生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其中75.23%的学生不愿意为了志愿者活动挤占太多时间),而且也暴露出德育志愿者的评价理论(爱国、集体主义精神等)、隐性内容(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等)等内容的抽象性与学生互评为主的实践评价途径单一的不匹配,增加志愿者参数项设计的不确定性。

(4)高校德育评价系统僵化和功利主义成才观念的不利影响。高校德育评价系统僵化和功利主义的成才观念的不利影响,是志愿者评价标准不明晰、测评方法单一的主要影响因素。这种僵化性表现在评价中,高校过度遵守校长对处长、教师对学干、学干对学生等上下级相对的评价模式,也表现在高校德育评价的思维定势上:是以活动结果为导向的测评方式,而不是多维角度的测评方式,如人力资源维度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式,造成的诟病。

(5)高校、大学生对志愿者认识的差异性。高校、大学生对于志愿者认识的差异性,是志愿者权重不合理的关键影响因素。高校的差异性是它对于大德育和小德育界定过清的问题所致:高校当前普遍认为志愿者属于小德育即思想品德的范畴,与大德育即综合素质的学业评价不挂钩,这种认识范畴的缩小,造成高校志愿者实践性的疏离,影响评价过程。

大学生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对志愿者的认识上。当代大学生对于志愿者的认识虽然超越他们的父辈,但是对于参与志愿者活动的认同还是低于其它实践活动。在我们的调查中,愿意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的学生为78.6%,愿意长期进行志愿者活动的学生为12.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引导的不足以及志愿者活动作为舶来品的影响。总之,这种志愿者活动形式上还是有别于我国传统的雷锋精神行动,需要时间的勾勒和沉淀,才能使学生形成完全的认同。

3 提升策略

3.1 促进高校、大学生对于志愿者的认同

提升高校师生对志愿者精神的认同是提高志愿者活动质量和扩大正面影响的关键。这可以结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个人价值、个人成就的特性,通过与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结合以及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宣传、社会舆论导向、社会就业中志愿者影响因素的增加等社会共建舆论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志愿者活动自我意识、自我体会、行动趋同的认同。

3.2 加快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

我国政府应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法制保障政策及奖励措施,加快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提升高校自主办学能力,促进解决高校利用校内外资源困难的瓶颈问题,拓宽高校志愿者范畴,以达到增加志愿者评价真实性的目的。

同时,教委应该对志愿者的德育过程进行监督、指导,把其列入对高校业绩考核中,促进高校对于志愿者权重设定的重视,以达到精细评价过程的目的。

3.3 实施测评方法及实践过程的改革

志愿者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权重,应该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测评基础上展开,不仅估算一个合理的定量测评的志愿者比例分值体系,而且加入定性的测评:针对学生在志愿者中重点培养品质的突出问题设计一个定性评价问卷、定向抽测、专家考评等综合测评方案,增加测评的合理性。

在评价标准的规定上,通过调研和科学分析,制定清晰的评价标准。在以工时为主的测评标准中,应该明确难度大、任务重、工时短的志愿者活动与操作容易、内容简单、工时长的志愿者的区别,拉开分值规定的差距。评价范畴的划分上,要以人为本,针对学生特点及学生、生活等可接触环境的人员,组成评价实施群,进行全面评价,约束、引导学生的志愿者行为。

总之,志愿者权重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在实际测评中还应该灵活运用,针对学生特点进行设置,并符合一定教学德育育人规律。

本课题获得2012年北京市本科生课外科技立项

参考文献

[1] 何玉海.服务德育论[M].上海三联书店,2011.

第9篇

关键词: 时间管理倾向 成就动机 自我效能 合测评成绩

1.引言

学习中的动机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得到广泛的重视,成就动机对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是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1],黄希庭等结合我国情况编制出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 ATMD)[2],把时间管理倾向划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可能通过对个体的学习动机、态度以及学习策略、自我监控等因素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从而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一定的影响。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是人们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3][4]。沃建中等[5]的研究认为,中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学业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该动机水平对学业成就具有很高的预测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学业成绩[6]。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对学业成就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是通过学习动机等因素实现的[7]。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被试的选择。

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生600名,大一、大三学生各300名,男生243名,女生282名,有效问卷525名。

2.2研究材料。

2.2.1成就动机量表

采用叶仁敏修订奥斯陆大学Gjesme和Nygard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量表分30题,分两部分,每一个部分15道题,分别测定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2.2.2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由黄希庭、张志杰等编制,共44个题目。该量表由三个分量表组成,包括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每个分量表所包含的项目数分别为10,24和10,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

2.2.3自我效能感量表

自我效能感量表选用Paulhus等的控制域量表(SOC)中的个人效能分量表(Personal Efficacy Scale),共有10个项目,采用7点等级计分。高分则表明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一致性系数为0.62。

2.3实验程序与数据处理方法。

团体施测,要求被试填写问卷之前,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简要介绍施测的目的,消除被试的疑虑,提出施测要求,说明答题方式。确信被试弄明白后,开始填写问卷。所有问卷的答题时间没有严格限定,只要凭第一印象尽快回答就可以。由于量表较多,分两次完成。统计各量表的原始数据,然后运用计算机在SPSS10.0进行相关分析。

3.研究成果

3.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的年级发展特点。

由表3―1中我们可以看出年级因素对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有影响,大三的时间价值和时间管理倾向总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一学生比大三学生具有更加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倾向。

3.2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的性别发展特点。

由表3―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和成就动机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3.3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成就动机的成绩水平差异。

根据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我们把大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三类学生,成绩前25%为优等生,成绩后25%为差等生,其余50%为中等生;对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具体分析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的动机方面的差异性。

表3―3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总的时间管理、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显著高于成绩中等生和差等生,这表明自我效能是调节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因素;在时间管理倾向方面,成绩优、中、差三种学生在时间价值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表明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对于时间价值的认同是一致的;而在时间监控、时间效能方面不同水平的学生出现显著差异,优等生的时间效能和时间监控水平显著高于中等生和差等生;在学习动机方面,追求成功方面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善于把追求成功作为自己的动机目标,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把避免失败作为自己的动机目标。

3.4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综合测评成绩的相关分析。

从表3―4中的相关可以看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效能与各个因素都达到了显著水平,时间管理倾向的各个因素与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4.讨论

由表3―1中我们可以看出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及成就动机的影响不大,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时间监控、时间效能男生的分数都高于女生,但差异较小,这表明性别因素对于时间管理影响很小;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得分来看,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性别因素并不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主要因素。

从表3―2中我们可以看出年级差异在时间价值、时间管理、追求成功的动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大学一年级新生面临环境,处于适应期,造成他们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态度和观念的变化,使个体对运用时间的方式难于选择,时间管理倾向分数总体低于大三学生。因此,大学新生更需要相应的入学教育,以便更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而从成就动机总体水平来看,由高中进入大学后大一学生满怀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追求成功的动机也随之提高,而随着压力的增大和学习的枯燥,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又有所下降。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时间监控、时间效能、追求成功和自我效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时间价值、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显著高于成绩中等生和差等生,这表明自我效能是调节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学业自我效能是学业成绩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

在时间管理倾向方面,成绩优、中、差三种学生在时间价值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表明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对于时间价值的认同是一致的,而在时间监控、时间效能及时间管理倾向方面不同水平的学生出现显著差异,优等生的时间管理水平显著高于中等生和差等生,表明成绩优秀的学生比一般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善于管理时间,更善于抓住时间和利用时间。在学习动机方面,追求成功方面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善于把追求成功作为自己的动机目标。

从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综合测评成绩等因素的相关分析来看,自我效能对综合测评成绩的影响最大。自我效能对综合测评成绩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它的因素,自我效能高的中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他们比较认同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此外,时间监控、时间效能、时间价值、综合测评成绩也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时间管理的三个要素与综合测评成绩成绩都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时间管理较强的学生综合测评成绩也相对比较优秀。

从表3―4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追求成功的动机与综合测评成绩呈显著正相关,避免失败的动机与综合测评成绩呈负相关,倾向于追求成功的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旨在最大程度地获取成功,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勇敢面对困难。

5.结论

根据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5.1性别因素对于中学生的时间管理、自我效能及成就动机的影响不大,不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因素对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有影响,大三学生的时间价值和时间管理倾向总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一学生比大三学生具有更加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倾向。

5.2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总的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总的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显著高于成绩中等生和差等生。相关可以看出,大学生时间管理、追求成功的动机、自我效能与综合测评成绩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效能与各个因素都达到了显著水平,时间管理倾向的各个因素与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

[2]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3]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191-215.

[4]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Freeman,1997:48-49.

[5]沃建中,黄中华,林崇德.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学报,2001,32,(2):160-169.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由于受社会环境、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中存在的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加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导致学生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故意拖欠学费、借贷逾期不还、编造理由逃避责任、“坦然”违约等不诚信行为和现象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屡见不鲜。大学生诚信品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甚至已经步入“诚信危机”之中。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并尽快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因此,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诚信考评体系,是目前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培养、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角度出发,以指标量化的方式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制定确实有效的考评办法、措施及应用方法,从而构建相对完整的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考核的良好结合。

一、构建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既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目标要求和导向,又是对他们诚信行为表现的测定和评价。要使测评结果准确、客观、有用,在选取和建立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态度,会在学习、工作、生活、交往等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是一个系统的体现。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原则,使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和充分的信息量,能够反映大学生诚信的品质,并且各项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第二,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是指所构建的考评体系能有效地测评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态度和行为,且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内涵、要求相符合,能从主体上反映出他们的诚信品质,以更好地激发和激励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第三,可比性原则。建立考评体系,主要目的之一是能够区分出大学生的诚信度差异。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定性、定量和适用范围等必须明确,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既可以让学生本人对自己的诚信度进行自省,又可以与他人的诚信度进行比较,有利于诚信品质的养成和提高。

第四,教育性原则。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一种途径、手段,是开展诚信教育的切入点。我们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诚信档案本身内在的教育性职能,坚持教育为主的原则,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自觉性。

第五,合理性原则。诚信考评体系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其指标体系是否合理,这就要求既要考虑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目标,又要考虑他们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着眼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合理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要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的合理性。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指标可量化,即评价结果要以分值形式体现;二是量化指标分值的可获得性,要与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表现直接挂钩;三是评价指标不宜过多,既要能够反映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内在要求,又应尽可能简化。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1.确定诚信评价的关键要素

(1)正确的诚信价值观。诚信是每个人判断真善美丑的信念体系,决定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自身诚信价值观比较真实的流露。大学生能否成为有用的人才,关键在于他的诚信价值观是否正确。

(2)积极的诚信态度。有了正确的诚信价值观,还必须要有积极的、与价值观相吻合的诚信态度,即做人做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努力成才的信念和目标,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具有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做事准则,具有自主成熟的健康人格等,并且自然表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当中。

(3)负责的诚信行为。行为受价值观和态度的指导,是态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直接反映,是一个人与社会、他人乃至自己接触和沟通的必然结果。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大学生只有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做到思想与言行的统一和协调,才可能拥有好的诚信品质。

2.确定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

按照构建诚信考评体系的原则,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和学习生活实际,其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1)学习诚信。学习诚信是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直接体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知识视为考试成绩、学术论文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就导致了上课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或实习报告或论文、考试不理想就向老师送礼求情等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学习诚信应主要考评这些不诚信行为,并对作弊、抄袭等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

(2)工作诚信。大学生活是群体生活,并不是要当学生干部才有“工作”可做,每个人在其中都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都有很多的工作、活动要组织和参加,工作诚信应包含学生对待工作及活动的态度、完成工作任务情况、参与集体活动情况、虚报瞒报工作情况、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等方面。

(3)纪律诚信。主要对学生的纪律观念、行为表现进行考评,应包含打架斗殴、偷盗、损坏公物、违章用电、造谣诽谤、扰乱公共秩序、酗酒闹事、不请假外出和不服从正常管理等常发生的行为考评。

(4)生活诚信。生活的范畴很广,可以说包含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这里主要指对个人在大学集体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考评,应对值日不负责、个人内务脏乱、违反作息时间、不诚实交往、靠非正当手段达到个人目的、不履行承诺等不诚信行为进行考评。

(5)经济诚信。主要对故意拖欠学费、借他人钱物超期不还、借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用虚假理由或材料获取困难补助、用贷款或困难补助购置高档品、拥有贫困生档案却铺张浪费等不诚信行为的考评。

3.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主要功能

(1)评价和对比功能。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式的记录,它对学生的诚信表现有较为全面的描述,通过量化考核结果,可以从面上区分出不同大学生的诚信度,以达到评价的目的。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真正讲诚信的大学生,量化考核的结果一定是优秀的。

(2)激励和引导功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是对他们信用度的测评和记录,良好的测评结果是他们的一笔无形资产、财富,这会使学生产生珍惜它、维护它的愿望,激励和引导自己做诚信人,做诚信事,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

(3)教育和完善功能。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特殊的隐性教育方法,其建立的过程就是确立诚信教育的目标,并使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诚信约束、自我人格完善,通过“评价—反馈—自省—调节”的循环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和巩固诚信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三、大学生诚信度的考评办法、措施和应用

1.考评办法

第一,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方便操作的角度出发,分别赋予学习诚信、工作诚信、纪律诚信、生活诚信、经济诚信等五个方面的诚信度基础分为100分,即总分为500分。

第二,根据学习诚信、工作诚信等五个方面的考评内容,分别制定具体的详细的考评指标,并结合各具体指标的重要性、突出性明确应扣分值。例如:学习诚信的基础分为100分,具体考评指标可评述为:1)禁止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等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否则对考试作弊者扣60分/次,抄袭论文或实习报告者扣30分/次,抄袭作业者扣20分/次;2)上课不能迟到、早退或旷课,否则对旷课者扣10分/学时,迟到或早退者扣5分/次等。由于诚信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要求,所以只对不诚信行为采取扣分方式,而无须对诚信行为加分。

第三,为了更好地约束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学习诚信、工作诚信等五个方面的单项得分可以为负分,五个方面的得分总和才是最终测评成绩。比如,某生一学年中考试作弊一次扣60分,抄袭实习报告一次扣30分,旷课4学时扣40分,则该生的学习诚信得分为-130分。这样既可以对单个方面的诚信状况进行测评,又能对整个诚信度进行考评。

第四,一般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诚信度综合测评,测评结果如实填入大学生诚信档案登记表。诚信档案登记表每人一份,可以采取纸质档与电子档并存的方式,以便于保存和查询。

第五,为了保证综合测评结果的公平、公正和有效,平时必须做好学生诚信“违章”的记录。可以设计大学生个人诚信信息系统(或不诚信行为记录表等),将每个学生诚信“违章”情况及时登记,以减轻综合测评时的工作量,而且更为科学合理。

2.考评措施

第一,建立校、院(系)两级组织机构,采取以学院(系)考评为主,院(系)、校同时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学习、工作、活动的主要范围在学院(系),最终测评的组织工作也在学院(系),因此学院要认真组织安排好诚信状况检查、登记、测评等重要工作。同时,校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团委等部门也应根据工作职责、组织活动情况等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评,及时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反馈给学生所在学院(系)。校、院(系)之间必须做到很好的沟通与配合,而且严格执行考评制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第二,为了统一标准,确保考评工作的公平、公正,参加考评的人员组成应以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相关管理部门人员、任课教师、团委和学生会干部及学生党员骨干为主,要强化工作责任和要求,做好分工与配合。比如,对于学习诚信考评,应采取任课教师课堂考核与院(系)、校考评相结合;对于生活诚信、纪律诚信等,则应以院(系)、校考评为主等。需要说明的是,考评工作不宜让学生班级自行组织,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班级学生干部在执行考评标准、力度上肯定会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有的班级为了“照顾”学生的

“个人利益”和“班级荣誉”而采取少记少报等做法,这就不能公正地测评出学生的诚信状况。

第三,考评过程应采取全部检查、部分抽查和随时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且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有质的真实评价。这需要建立一系列考评制度,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检查、抽查和考评,才能测评出真实的情况。对于每一次查到的诚信“违章”行为,都必须及时做好登记,并明确告知当事人,这样既能起到约束、提醒和教育的作用,又能为年度测评打好基础。

第四,为了更加准确地、全面地掌握学生当中发生的不诚信行为,增强测评结果的公平性、可靠性,除了院(系)、校的考评工作人员外,还要动员更多的教职工、班级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做好每个学生不诚信行为的监督、教育、管理和信息沟通工作,全面营造校园诚信氛围。

3.考评结果的应用

第一,可将大学生诚信度划为A级、B级、C级、D级四个等级,对应的测评分值为450~500分、400~450分、350~400分、0~350分四个分数段,分别评述为诚信度高、诚信度较高、诚信度一般、诚信度低。如果需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A级可分为3A(AAA)、2A(AA)、1A(A),对应测评分值为485~500分,470~485分、450~470分,其他等级的细分以此类推。

第二,诚信考评结果必须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优、组织发展、就业等工作挂钩,才能增强学生对诚信的重视,起到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比如,推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团)员,其诚信度不能低于A级;推选文体活动积极分子的学生诚信度不能低于B级等。

第三,特别强调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需要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考核的良好结合。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体系、内容再科学也不能完全替代诚信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也有可能会陷入模式化的僵局。另外,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本身还有许多覆盖不到的地方,而这些不足也应依靠诚信教育来弥补,以确保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实施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任皓,方向明.试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1).

第11篇

【关键词】人才素质;测评;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50-01

人才素质评测是人类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人才素质测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机制,人才素质测评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践艺术。

一、现代人才素质测评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现代人才素质测评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首先,人才素质测评是人类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相对传统或其它自我认识的方法来说,现代人才素质测评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科学,因而它能够为我们队识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其次,现代人才素质测评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一门新兴科学,科学建设与发展都需要对它进行系统的思考与研究。现代人才素质测评是在二十世纪初人才评价与选拔的实践萌芽的,一百年以来,它一直根植于社会实践这块沃土,并广泛地从现代科学中汲取营养,它是在现代心理学、测量学、人才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但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如学科领域的疆界问题,即对象与范畴,学科的理论体系,即理论基础,学科性质,内容,目标与任务,方法等,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等。因此开展本研究对于现代人才素质测评学科的建设有重大意义。

再次,人才素质测评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必然有其白身运行和发展规律,去发展的规律,去发现和认识这种规律对于我国人才素质测评发展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才素质测评在我国企业招聘中的作用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对当前企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人力资源部门把好进人关,选好,选精所需的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把人才素质测评技术应用到企业招聘中,可以为其吸收人才提供科学的保证,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一)全面获取应聘人员功能信息

人才素质测评要通过知识考试,而试,标识化的心理测验和评价技术中心等一系列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不仅可以通过简历等掌握应聘人员的表而信息,而且可以通过交谈,测试等了解隐藏信息,更加全而的获取应聘人员功能信息。

(二)录取人员更加标准化

各个企业根据白身不同的行业要求和岗位设置不同的人员评价指标,并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人员录取更加标准化.

(三)避免主观意识代替客观依据

一般的人员招聘往往根据应聘人员的经历和能力主观判断其是否适合岗位,缺乏科学依据,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建立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是招聘变得科学合理。

三、人才素质测评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和分析

在大学生人才素质测评中,职业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大学生对各种职业的认知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指向性,这种选择性和指向性体现在大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认知与对不同职业种类的筛选活动中,当他们了解到某一职业的相关信息时,就会对有关职业信息进行判断和抉择。对于学校而言,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测评,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有助于学校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有益的引导,指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职业和选择职业,走上工作岗位。

(二)有利于职业人格类型测验

通过职业人格类型测验,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白己。更好地了解他人。学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课程和咨询,帮助大学生提高沟通技巧,提高理解和减少冲突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之间的关系。

(三)有利于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与择业指导

能力倾向具有稳定性、独立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能力测验是为了判断能力倾向的有无和程度,以此指导大学生了解白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为了胜任这个职业,还需要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些结果,将有用于学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虽然各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还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少毕业生找工作不知从何下手。引进人才素质测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点。对毕业生来说,人才素质测评能得出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可以克服择业时的盲目性及对所学专业因社会需求不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四)有利于自我了解、自我设计和自我开发

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白己,一是涉及到白我认识能力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能力;二是涉及到自我潜能的表现是否充分,每个人都有许多素质难以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场合表现出来;二是每个人都有90%的潜力尚未被开发,长眠不醒。既然未被开发,也就不可能被人认识。而人才素质测评则是通过一定的技术设计,使被测评者对自己的素质队识科学化与标准化,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被测评者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达到自我了解、白我设计、白我开发与成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合作精神;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6017607

新时期下,加强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基本保障。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前后,是伴随改革开放浪潮、信息飞速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人。不可否认,这一代人思维活跃、富于创造、勇于探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发展优势。但80后和90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集体观念淡漠,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的利益为重,为人孤僻,人际交往问题频发,不懂合作,不愿合作,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事实上,

合作精神培养是国内外教育者普遍关心的话题。目前,国外学者在合作精神的测评、训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而国内学者对于合作精神的相关研究集中定

位于中小学,对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的研究并不多。在已开展的工作中,学者们提出加强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围绕合作教育、合作学习、合作活动等方面进行,对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构建大学生合作精神的评价体系,仅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合作精神的构成要素

建立全面科学的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其首要工作就是客观掌握和深入剖析大学生合作精神涵盖的主要内容。目前,对于大学生合作精神的概念阐述及内涵界定,学术界尚有不同观点。因此,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合作精神的构成要素,是开展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关键。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学校排名、专业设置等背景,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自编调查问卷750份,有效回收率为94.7%。

在文献收集、使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13项指标,编制《大学生合作精神构成要素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测评调查对象的认同程度,即1-5分分别为完全不同意、可能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数为0.883,问卷的信度、效度符合调查的要求。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进行因素分析。

(二)结果分析

SPSS统计显示,KMO值为0.856,Bartlett值检验的Sig.为0.000,适合因子分析要求。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3个因素,第1因素包括合作自我认知、集体主义观念、合作目标认同等9项内容,第2因素包括合作理论知识能力、合作实践操作能力2项内容,第3因素包括合作行为方式、合作行为成效2项内容。由此,可将大学生合作精神的构成要素归纳为3个方面:合作观念、合作能力和合作行为。

1.合作观念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也是人们决策、组织、实施具体工作或活动的前提。合作观念是大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相对稳定与持久的意识倾向。当大学生对于合作有了正确、清晰认识,就会提升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大学生的合作观念包括不同层面和对象:(1)对自身的认识,包括对自身合作状况的认知程度和对于自身参与合作的愿望和需求;(2)对集体的认识,特别是对集体重要性的意识;(3)对合作内涵的认识,如对合作意义、目标、准则等的理解和把握。

2.合作能力

大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包括既要懂得合作——具备合作观念,也要善于合作——具备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合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合作能力涵盖了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知识能力,即了解和掌握合作的理论知识,二是操作技能,即合作开展所需的实际素质与技巧,以及沟通能力、积极心态等。

3.合作行为

合作精神的最终落实点在于实际行动,合作行为是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另一个构成要素,它主要包括:一是行为方式,合理恰当的行为方式尤为重要,例如,大学生在合作中的相互信任、理解、支持、配合和协调,对待合作认真负责,积极与他人分享等。二是行为成效,在合作过程中高效率、保质保量完成合作,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应当说,大学生合作精神的三个构成要素相辅相成,互为关联,它们在大学生合作精神中发挥了不同的功能。首先,合作观念是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前提。合作观念既直接指引和导致合作行为的发生,又对于合作能力具有助推作用。其次,合作能力是大学生合作精神的保障。第三,合作行为是大学生合作精神的核心。正确的合作观念和出色的合作能力要内化到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展现出合作精神的本质和效果。

二、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指导性与目标性原则

合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对大学生合作精神进行评价时,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高校育人功能为导向,以大学生合作精神提升为具体目标,认真制订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科学性与全面性原则

评价体系指标的制订要符合客观事实,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测算方式标准,统计方法规范,确保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及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评价的指标能全面反映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基本情况,指标间能够互补且各有侧重。

(三)教育性与激励性原则

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要调动大学生参与该项评价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保护和调动大学生在评价活动结束后的受教育积极性。通过评价活动,树立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通过评价活动,鼓励学生立足现在,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简洁性与实效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选择代表性的指标,尽量做到简洁明了,易于操作,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指标体系组成要素及框架的确定

在对重庆市部分高校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开展座谈、访谈、电话交流、头脑风暴和使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和Delphi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1.咨询专家的选择

根据本研究的目标和要求,选择教育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水平深厚的专家30名。专家选择的原则是:从事高校教学科研或教育管理相关工作,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从事相关工作时间在5年以上。包括高校教育管理者、理论研究学者和中青年教师等。

2.咨询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轮专家咨询。

3.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第一轮专家咨询过程中,将座谈、访谈、电话交流、头脑风暴和使用开放式问卷后整理得到的指标制作成专家咨询表发放给各位专家。对所有指标按照不重要、不太重要、比较重要、重要和非常重要设为五级,分别按照1、3、5、7、9计分。当所有专家都认为某项指标比较重要时,该项指标的得分为5分,因此确认指标的可信度为5,即综合评分达到5分时,则该项指标可以入选。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y=∑Ciai/N,其中Ci为各评估等级,即Ci=(C1,C2,C3,C4,C5)=(9,7,5,3,1),ai为各评估等级人数,N为进行问卷调查的专家总人数。

经过第一轮专家咨询后,将专家初步确认的30个指标重新编制成问卷,调查程序同第一轮。这一次各项指标的综合评分都在5分以上,专家对指标的内容和分级无异议。

4.专家的积极性系数、权威度和协调度

专家积极性系数是指专家对该研究关心、合作的程度。专家积极性系数的计算方法为:返回咨询表的专家数与全部咨询专家数之比。调查中,两轮咨询的咨询表格有效回收率均为100%,说明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专家的权威度主要由自身的学术造诣、对评判内容的熟悉程度和评判的主要依据三方面组成,主要由专家自评产生,本研究中专家的权威度q值超过了0.7。协调度反映了专家评价意见的一致性程度,也是咨询结果可信程度的指标。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之后,所有指标的协调系数都超过了0.5(P<0.01),说明专家的意见趋向一致。

(二)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各项指标权重的计算

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大学生密切相关,单纯由专家产生有局限性,这需要通过学生、教师、专家等多方共同参与,才能逐步完善。因此,对于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工作分两步进行:首先,由大学生进行初步评定;其次,参考专家意见进行核定,并最终形成三级指标体系。

在大学生初步评定方面,根据学校排名和专业设置情况,分层随机抽取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8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1.确定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将决策问题分解为3个层次,最上层为目标层,即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指标;最下层为方案层,即使用该评价体系评价被评价者;中间层为准则层,分为3级指标。

2.确定判断矩阵

该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不是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较,而是两两相互比较,以尽可能地减少性质不同的诸因素相互比较的困难,提高准确度。采用1-9尺度不仅在较简单的尺度中最好,而且结果并不劣于较复杂的尺度。判断矩阵中元素由随机抽取的学生对同一层次中各指标的重要性两两比较后进行赋值,再运用几何平均法对学生的评判进行综合。例如,某一个三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3.计算权重

采用由成对比较阵的特征根求权向量的方法计算诸因素对于上一层的权重。

4.一致性检验

成对比较阵通常不是一致阵,但是为了能用它的对应于特征根λ的特征向量作为被比较因素的权向量,其不一致程度应在容许范围内。Saaty将定义CI=(λ-n)/(n-1)为一致性指标。CI=0时A为一致阵;CI越大A的不一致程度越严重。为了确定A的不一致程度的容许范围,需要找出衡量A的一致指标CI的标准,我们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于n≥3的成对比较阵A,将它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指n相同)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一致性比率CR,当CR=CI/RI<0.1时认为A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之内,可用其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否则,需要进行修正。本文中的判断矩阵全部通过一致性检验,说明内部高度一致。

5.计算组合权重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对各级权重值进行加权处理,计算出组合权重,真正定量地反映出合作能力的内在因素。

在初步确立权重之后,请30位专家对权重结果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五级制,即“完全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表明专家对于权重结果的认同程度。结果显示,对于权重结果完全同意的专家有24人,占专家总数的80%,对于权重结果同意的专家有6人,占专家总数的20%。可以看出,专家对于评价体系的权重持肯定态度,评价体系的权重值可以成立。

(三)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内容

四、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测评办法

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为充分体现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的正常实施,有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特制订该测评办法。

(一)测评组织机构

为确保测评工作顺利进行,需建立班级—学院—学校的三级测评体系。其中,学校和学院属于开展测评工作的领导机构,班级属于开展测评工作的实施机构。

1.学校大学生合作精神测评工作领导小组

由学校学工部(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科研处等相关部门组成,组长为学工部(学生处)。该小组主要负责规划、部署全校测评工作;协调、监督和检查学院测评工作的实施情况;提供学生参加校级及以上活动、竞赛等情况以及获奖证明,并给出相应评价结果;适时修订和补充测评的内容及要求。

2.学院大学生合作精神测评工作指导小组

由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一般为党委副书记)、系主任、团学工作主要成员、教务老师、教师代表组成,组长为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该小组主要负责指导、部署学院测评工作;对班级测评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供学生参加学院活动、竞赛等情况以及获奖证明,并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建立全院学生评价档案。

3.班级大学生合作精神测评工作实施小组

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组长为辅导员。该小组主要负责实施大学生合作精神测评的具体工作:根据日常记录(班级记录、班主任周记等)情况,客观反映每位学生的实际表现,测评结果以民主评议的方式产生,并将结果反馈给班级全体学生。

(二)测评时间

大学生合作精神测评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的第四周前完成(毕业班第二学期6月初完成)。

(三)测评程序

第一,学生本人对一学期的表现进行书面小结,并在班级召开的测评会上总结交流。

第二,班级测评小组根据学生个人小结、情况记载(来自班级、学院和学校)、小组综合评议对学生进行评分,对初评结果班内公布。

第三,初评结果无异议后,由辅导员签字,报学院测评指导小组审核、存档。

第四,学院将测评结果报学工部(学生处)审核、备案。

(四)测评结果处理与学生管理

之一,作为学生入党考察、争先创优、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等重要依据。

之二,测评结果为优秀者,视情况给予校级或院级表彰奖励,获奖证书装入学生档案。

之三,测评结果一次为差者,取消各种评优资格,通知家长并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测评结果一次以上为差者,属于重点关注和教育管理对象。

之四,受学院通报批评者不得评优,受党团行政处分者不得评为良,受警告及以上处分者评为差。

五、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指标体系是确保评价体系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建立之后,对评价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旨在为评价体系的全面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学校排名、专业设置等情况,随机整群抽取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校,每个高校4个班级,共20个班级603人。由班级大学生合作精神测评工作实施小组分别对所在班级的每个学生进行评分(每个指标分值均以10分计),将每个指标的分值与指标权重值相乘得到指标的加权得分。此得分即作为评价体系信度和效度检验的基础。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分析。分别用Cronbach系数和因子分析法对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Cronbach系数均超过了0.8。二级指标共提取3个因子,三级指标共提取11个因子。该评价体系的信度和效度符合要求。

六、对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使用的建议与对策

(一)评价内容

对于评价体系中的考核内容,各高校、学院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例如,“择业合作行为”这一评价指标主要是针对大四学生,一到三年级学生在这方面涉及不多,可做恰当增减;对于评价标准中涉及到获奖情况的评定,可分为校级、省(市)级、国家级等不同类别酌情处理;对于评价等级可按照分数(即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差70分以下)或者人数比例等方法产生。

(二)评价方式

第一,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即对于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测评,也可以采取“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评。比如二级评价指标“人际交往能力”,主要根据平时的了解和观察得出的印象给出的一种模糊评价,即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果;而二级评价指标“创新能力”,则是根据学生取得的实际成绩即客观评价评定;对于二级指标“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是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主观评价)和开展具体活动的成绩(客观评价)相结合评定。

第二,单方面评价。在开展测评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可以对于某一类合作行为(学习、社会工作、择业等)进行单独评价。

第三,横向与纵向评价相结合。对于学生的评价,既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较,也要学生自己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对某一学生而言,评价结果与以前相比若有较大进步,也可以考虑作为表彰奖励对象。

(三)评价管理

首先,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对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将评价体系与日常教育活动密切联系。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合作素质。建议可与“分年级开展,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模式结合。第三,加强对评价小组,尤其是班级评价小组成员的选拔和培训。评价小组成员的责任心决定评价体系运作效果的好坏。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奉献精神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这需要建立在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小组成员工作能力的基础上。第四,高校要拟订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工作的近期、中期、长期计划,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该项工作顺利开展。

此外,在评价工作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关于操作的细节性问题,如评价表格及鉴定表格制作、对评价档案建立网站,进行网络管理等等。

(四)评价结果

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评价结果,它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适度奖励和惩戒的依据,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考察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此外,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评价既是对大学生合作素质的整体评价,也可以从中看出大学生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而这些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十分关键。因此,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实践参考价值。

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对待、及时反馈、认真总结评价结果。首先,对于测评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其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要提醒学生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尤其要杜绝“为评优而做”的不良现象。其次,对于测评中表现较差的学生,从保护学生隐私、利于学生接受的角度,运用交流、谈心等方式,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反馈给学生,并加强教育管理,关心和关爱学生。

(五)评价功能

从评价功能看,该评价体系虽然针对大学生,但评价效果可以和相关教育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等)的评优、晋升、职称评定等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六)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只有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需求,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对大学生合作精神评价体系的构建做了初步探索,但仍需深入研究,如扩大试点范围,适时调整评价体系的内容等等,力争为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健康、和谐、高素质的人才,这对高校学生管理思想、观念、手段和组织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精神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合作精神将直接关系到个人成才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促进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刘念,李茵莱.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224-227.

STEVENS M J, CAMPION M A. The Knowledge, Skill, and 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Teamwork: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4, 20(2):503

ROBYN M GILLIES, ADRIAN F ASHMAN.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the Lower Elementary School[J].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000, 34(1):19-27.

方柏爱.幼儿自私心理的矫正和合作精神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5(3):118-119.

孟庆男.论思想政治课的合作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4):45-49.

马颖.在教学中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4(5):89.

任小晴.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53-54.

鲁雷.略谈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J].教育科学,2001(9):7-8.

常亚平.中国高校学生贫困度测评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