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

时间:2022-07-04 20:51:14

精品资源共享课

第1篇

摘 要 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历时近10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暂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在现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

>> 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 试论职业指导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建设 基于资源共享的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对高职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 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 对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东北大学采矿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实践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内涵建设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网站自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 高职院校精品课转型与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研究 《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及其资源共享升级的策略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动物遗传学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及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 以精品课程为依托打造资源共享型课程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探索与实践 基于精品课程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办公厅.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EB/OL].http:///details?

uuid=f11c87e6-137c-1000-bad4-9bd9a94f2948.

[3]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5):93-95.

[4]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6-9.

[5]罗汝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研究[J].职业教育,2013(1):81-84.

[6]陈刚,余红梅.基于自主学习模式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后续建设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6):15-18.

[7]王娟,孔亮.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95-99.

[8]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0-85.

第2篇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传热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30-02

借鉴先进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教育部依我国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资源共享课等系列工作,该项措施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了调整,结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充分发挥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资源的优势,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提高和服务学习型社会的建设[1]。

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的指示精神,制定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2012]2号)等文件,明确资源共享课程的类型、基本目标、分级建设等内容,并要求现有的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最终实现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程为重点,主要面向高校教师和学生,需经校、省及国家的三级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通过将课程知识点进行拆解,获得模块化知识点,并辅于针对性视频、习题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增强师生互动,对学生自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传热学”课程在2009年获批为校级精品课程,随后在2012年获批辽宁省第二批精品资源共享课,在2014年该课程联合超星平台,率先成为省内首批跨校修读学分及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试点课程,并先后与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进行了跨校修读学分的试点合作,在本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进行了资源共享课程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特点

(一)课程资源化的新形式建设

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需要突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形式,引入系统的、完整的信息资源,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新形式课程建设需要注重资源系统化、完整化的基本要求,以覆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结合,建成系统、规范、有序的资源共享课程新形式。

(二)课程基础化的丰富式建设

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在原有精品课程上的进一步扩容与丰富。该课程建成后要符合面向社会开放的标准和要求,因此,需要具有优质、完整、丰富的教学资源,且更要表现在质量方面,比如内容、体现方式、互动程度以及学习对象的认可程度。

(三)课程互联网化的交互平台建设

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就是基于此背景下而提出的交互平台。突破了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将多元化、立体化的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为后续的专业教育普及到社会层面的大众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

(四)课程面向性的扩大建设

当前,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主要面向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以及研究生,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面向性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延伸,其最终面向的是广大社会群体,尤其是那些对于专业知识有需求的公众,改善了社会公众学习资源的获取环境,促进了知识型社会的转变。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基于网络平台而构建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开放课程具有丰富、完善的教学资源,吸引了高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大众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但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起来。

1.重视前期建设投入,忽视后期运行维护。初期建设申报成功后忽视后期维护与更新,甚至个别课程申报后从未更新过,更谈不上对其课程的创新与改进。

2.课程公开度不足,共享性有待提升。一方面由于课程建设内容中涉及的信息资源无法明确引用出处,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中涉及授课教师多年积累的重要素材,不便于公开宣传,因此,造成了课程对外开放程度不足。此外,由于教学PPT不利于学习者对具体知识点的查找和检索[3]。

3.培养目标多样性与课程针对性之间的矛盾。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侧重点、不同专业学时不同等,如何使各校的学生、教师和社会自主学习人士能够各取所获,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达到利用率的最大化等问题[4]。

4.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缺少行业教学特色。同一课程缺少结合行业高校的教学特色,均与综合类高校一样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笼统阐述,未能充分体现行业高校的新技术与新观点。

5.教学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待加强。受制于网络技术人员的缺少,教学资源未能充分展示,此外,教学资源主要以常规教学资源为主,其他形式的多样教学资源较少。

(二)对策

面对上述困难和问题,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文件后,提出以下几项建议,期望可以给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者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思考角度。

1.采用“秉承―转型―提升―延伸”建设策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与原有精品课程相衔接,秉承已有的课程建设基础。其次,对于原有精品课的整合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建设思路和服务面向等多方面转型和升级,让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大众真正有所裨益。再次,在精品课程转型之后的建设过程中,要随时代背景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升级。教育理念新模式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如何建设并超越原有的精品课模式,实现彻底的转型和升级,还应继续深化和理解教育理念,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融合各自高校的学科优势平台,努力创造并达到新的高度[5]。最后,还应该注重课程的延伸与发展,不能仅为了建设资源共享课程而建设。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传热学”课程充分贯彻了这种建设策略,秉承了石油石化行业优势与特点,将课程知识点进行了创新性的模块化管理,提升了课程的量并增大了课程内容量。此外,考虑到辽宁省推行的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要求,实现了与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无缝衔接”,切实落实了教学改革措施,促进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充分发展的前提是要有健全、清晰的版权保护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共享的效果,使其价值最大化。目前我国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仅有少量的文件,且没有对课程中涉及的所有资料引用详细的规定,这说明在这个方面需要补充的工作还很多,只有充分保护作者的权益,才能使精品资源共享课得到更好地推广[6]。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传热学”课程中涉及了大量的图形和动画资料,因此在课程建设全过程中,设置了专门人员对课程中可能涉及知识产权的资料进行两个方面的处理,一方面尽量明确各资源的获取来源,进行来源分类与标注,另一方面将无法辨认来源的资源进行重新制作和修改,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最大化地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3.扩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受众范围。目前国内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缺少对职业教育层面、基础教育层面的影响。为了让我国的教育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应进一步扩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受众范围,建设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向均等化发展,同时也可以平衡各地区、各民族、城市与乡镇之间的教学资源。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在符合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多引入一些生活、工程实例、现象和案例,并通过便于社会大众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和说明,这样既保持了课程的专业性,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又能够扩大课程的受众范围,有助于课程的推广和知识传播。

4.集中优势资源,对高校特色课程提供支持。充分结合高等院校自身的特色课程建设,有效协调并组织各相关部门,在人员、经费以及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积极引导年轻、专业的教师参与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面推进和有效实施中。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作为一个石油石化行业特色明显的省属地方高校,在“传热学”的课程教学案例中,充分引入了石油石化行业的工程实例,借鉴了大量的呼吸阀、油气回收设备、输油和输气管道等设备器具,突出了该门课程在行业内的具体应用。

5.注重数字化校园与网络信息化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依赖网络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的集合,教与学的互动交流都离不开网络环境。以网络环境为基础,逐步实现教学环境、专业资源、学校资源和教学活动的信息化,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享用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相关资源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传热学”课程在联合超星平台的同时,借助了超星平台的资源储备优势,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电子资源资料,使得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需求,了解更多的背景及专业知识,有助于对于学习课程的理解和印象。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然会推进新一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与更新,因此,建设一批具有鲜明影响力、强大的竞争力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需凝练自身教学特色主,汲取他人长处,避免盲目跟随而忽略自己学校文化传统,在擅长的领域中建设系统、全面和整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而培养出新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龙仲芬.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J].科教导刊,

2012,(12).

[2]肖安东,郑路.高校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

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

[3]张丽荣,宋天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实践与认识

[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

[4]熊永红.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几个问题的

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5]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

志,2012,(6).

第3篇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视觉设计;六要素

一、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要建设好精品资源共享课,其网站建设非常重要,网站的视觉设计效果是影响网站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将对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视觉设计的六个要素进行探讨。

二、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视觉设计的六要素

(一)风格定位设计

风格的定位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美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建设的风格与形式都是由课程的主题内容决定的,要想让课程达到理想的应用效果就必须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传播教育内容的载体,课程的内容决定课程所采用的形式。界面设计需要考虑不同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思想。只有通过认真设计和充分的考虑才能产生优秀的界面,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史类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风格一般应庄重大方,有文化底韵。而音、体、美类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则可以形式多样化、活泼生动一些。理科类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风格则应该具有条理化、形象化一些,把抽象的具体化、生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对课程的理解。

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风格的形成主要因素主要有:网站的版面设计、色彩效果设计、文字与图片的结合方式等。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由很多不同性质的页面构成的,多数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都对其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适当变化处理,但显示风格、布局、位置、页面色彩、人机操作方式等又保持了一致。在不同的页面上,相同功能、相同操作、相同图标的按钮总是处于画面的同一位置,使整个课程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整个课程和谐完整。

(二)界面功能设计

合理的界面布局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条理清晰,易于使用。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一般将界面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如页面标题区、内容呈现区、学习工具区、页面操作按钮区。在这种布局中,各区视觉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教学内容、背景、菜单、按钮等按其重要程度在屏幕上进行合理视觉安排,相关功能的按钮分组排放,让学习者容易辨认。课程主从视觉关系明显,主次分明,对于需要重点突出、主要强调的内容,安排在屏幕中心位置或进行突出显示,而对于次要的内容,如菜单、工具按钮,一般放在屏幕的四周。主体内容所包含的文字、图形、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对象,都要合理安排,使屏幕的视觉布局简洁、协调、美观,营造出符合教学设计目的的视觉环境,突出主体内容,增强学习者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注意力。

(三)导航系统设计

导航系统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视觉设计中占重要地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不同于一般的网页,它主要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一个导航系统的清晰性直接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学生可以通过导航系统从一个网页快速而简单的跳转到目标页。

页面框架的导航结构是以一个或几个稳定的框架页面来呈现教学内容的导航结构的视觉设计。页面框架使用非常普遍,如窗口左边是页面导航结构,右面呈现链接的教学内容。页面框架导航视觉设计优点在于以下几点。

1.保持了课件的整体性和导航的灵活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视觉范围内清晰、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避免因页面变化大而转移学习者的注意力。

2.视觉结构清晰,有利于学习者方便地学习和检索教学内容。

3.有利于内容组织,一个框架可以多次使用,可以节省制作设计资源。

(四)版式视觉设计

版式视觉设计的美观与否,直接关系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质量。协调美观的版式能吸引学习者,让学习者对课程有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而简洁的版式则能够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地使用课程。“版式设计”即“版面设计”,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又被称之为“经营位置”。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构成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这些内容按照合理的顺序,科学的安排,甚至是按照艺术的标准,呈现到观众眼前的形态就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版式视觉设计的结果,要做好版式视觉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次分明。一个网页的视觉中心通常在屏幕的中央或者中间偏上的部位。因此,网页要展现的重要信息一般可以安排在这个部位,让学习者打开网页就能迅速地看到网页要表达的主题。而一些次要的信息一般可放在视觉中心以外的地方,这样在页面上就能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图文并茂。文字和图片具有一种相互补充的视觉关系,页面上文字太多,就显得呆板,缺乏活力。页面上图片太多,缺少文字,必然就会减少页面的信息容量。在进行网页设计时,应该合理搭配文字和图片,使它们相互衬托,这样既能使网页充满活力,又使网页有丰富的内容。

3.动静结合。视频和动画现在已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与文字和图片相比,它能更快更高效的让广大的网站使用者接受课程里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因此,在页面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合理使用动态和静态的素材资源,做到动静结合,使网页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更多的信息。

(五)线条和形状设计

文字、图片、动画等的组合,会在网页上形成各种各样的线条和形状。这些线条与形状的组合,构成了页面的总体艺术效果。合理地搭配这些线条和形状,才能增强网页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效果。

1.直线(矩形)的应用。直线、矩形通常给人的感觉是规矩、整齐、流畅。在进行网页设计时,运用直线和矩形可以呈现井然有序的视觉效果。一般应用于比较正式和庄重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题材。

2.曲线(弧形)的应用。曲线、弧形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流动、活泼,具有动感。在进行网页设计时,允许曲线和弧形可以呈现活泼、轻快、活力十足的视觉效果。一般应用于活泼、时尚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题材。

3.曲线、直线(矩形、弧形)的综合应用。在进行网页设计时,综合运用曲线和直线、矩形和弧形,可以大大增强网页的表现力,各种题材的网站一般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来设计。但是,在网页排版上,难度就会变大,如果排版不得当就会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因此,一般采用这种形式设计网页时,通常以一种线条(形状)为主,其他线条(形状)为辅。

(六)色彩设计

人眼对色彩最为敏感,因此,色彩设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色彩如果处理得好,就可以起到锦上添花、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整体色彩效果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一般只有在网站中小部分的地方可以使用一些对比强烈的色彩。

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主色调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色彩具有象征性、民族性、情感性等特征。充分运用色彩的这些特性,可以使我们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从而提升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文化品位。另外,在运用色彩时,还要考虑网页背景色和文字的关系。如果背景色深,文字的颜色就要浅,以深色的背景衬托浅色的内容;反之,如果背景色淡,文字的颜色就要深些,以浅色的背景衬托深色的内容。有些网页,底色是黑的,但文字也选用了棕色等较深的色彩,由于背景色和文字的颜色比较接近,读者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眼睛就会感觉很吃力,影响了网页的视觉和阅读效果。当然,背景色和文字的反差也不能太大,否则容易造成过强刺激的视觉效果,致使读者浏览时眼睛疲劳。

三、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视觉设计不只是单纯的色彩视觉设计和版式设计,而是结合界面功能设计和导航设计等一系列完整统一的设计,不能只注重单方面的颜色处理和版式设计而忽视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界面功能设计和导航设计。高质量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视觉设计是形式和功能的完美统一,应充分体现课程的人性化和情感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视觉感受、心理要求出发,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的视觉氛围中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1][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视觉形态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美]艾莉森·古德曼.平面设计的7大要素[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美]阿历克斯·伍·怀特.平面设计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罗仕鉴,朱上上,孙守迁.人机界面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李德军.探讨网页设计的艺术与处理原则[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2).

[6]刘岩妍.浅析网页设计中的视觉设计原则[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7]唐旭,陈蓓.网页设计的原则和技巧之漫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4).

[8]刘芳.网站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第4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共享;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17-02

一、引言

上世纪末,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成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重点、热点。在此背景下,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带动和促进了各地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这些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为载体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共享,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推动了整个高等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每年25%以上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对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为适应新型电子产品在生产、管理方面的人员需求,缩短企业用人培训周期,使精品课程发挥更大的覆盖作用,使更多人受益,学院提出了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该课程是在2007年完成了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2009年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9年度高校精品课程检查的通知》(川教函〔2009〕708号)的相关要求,四川省教育厅对我院2006年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进行了复核检查,结果合格。

二、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在形式上已十分先进,大多数都采用了立体化教材,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没有充分理解,存在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等情况,而且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网站部分教学内容过时、老化,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精品课程网站建成后不及时更新资源使得课程网站无人问津。

2.互动性不好。学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很难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而知道的学生也很少去用或者不知道怎么用,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3.共享应用性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是在校学生,使得学习对象太局限;二是由于省、校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高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共享应用性差。

4.师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关注度低,导致课程资源的使用率不高,造成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没有被师生有效应用。

对于我院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精品课程资源,有多少派上了用场,又有多少用户从中受益,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是我院于1977年开始开设的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的开课历程。该课程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09年四川省教育厅复查检查合格;课程教学软、硬件均较成熟;该课程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群,目前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产品制造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学院、省级、国家级的技能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获益非浅。

在课程建设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思路,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行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使课程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更高的关注度、更好的互动性,以提高课程的共享应用性。考虑该门课程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建议从以下几个面进行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内容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分析,电子生产企业的工艺员、品质检验员、生产管理是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主要岗位,也是电子企业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岗位。为使课程能被不同层次的人所学习和利用,使我们的教学资源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对象,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第1层次主要面向中职教学和新员工的培训;第2层次主要面向高职学生和企业工艺管理人员;第3层次主要针对学生能力的扩展和企业工艺设计人员。在教学内容中将《无线电装接工(初级、中级、高级)》、《无线电调试工(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内容,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课程的学习之后,能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达到课程实施的覆盖面广,适用于不同层次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

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实现双向教学。针对学院已有的电子工艺实训室、SMT实训室,引进现代电子制造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器件、新标准、电子企业5S规范和ESD防护等职业素养,引进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教学,实训室对外开放,可供兄弟院校、企业、社会共用;同时增加校外对口实训基地,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操作,以达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接触;同时教师也可进入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其次,在整个教学设计上,结合现代电子制造业新技术,更新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引入不同难易程度的实训任务,实训任务对应了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眼界,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3.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的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同时构建一个快捷流畅的网络交互式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为教师分享教学心得、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有力帮助,同时为学生的工程实践锻炼和就业提供更多机缘。

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成果与特色

通过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的全面建设,使课程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适用范围宽。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注重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之后即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通过企业运作与学校教学相结合,强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课程的方式,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三是交互式优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构建了供学校、企业、社会选用的交互式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方便,为就业、企业选才等提供服务。

五、结束语

通过对课程的全面建设,课程教学覆盖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企业、社会培训及各类教师教学,达到课程适用于多层次人群的教学与学习的目的。从而为学校、企业、社会相关岗位培养技术过硬的从业人员,为市区及周边地区培训新农村建设人才,为本区域内相关院校开展师资培训,促进地区相关教育的协调发展,为西部地区相关教育发展等提供资源。以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第5篇

2003年至今,广东高校总共建设了736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和大量校级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以高校教师为主,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主要是高校师生。通过对广东部分高校师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用户难于在精品课程资源网中获取到便于教与学的有用资源,目前精品课程的建设应用方式不利于课程资源的后续建设和高效应用。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数字化学习的深入,开放教育资源的质和量显得尤其重要。为确保十二五期间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有效建设与应用,以及促进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了校际协作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相关的共建共享机制。

【关键词】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8—0088—07

一、引言

广东从2003年开始投入大量经费开展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今共建有73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大量校级精品课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者以教师为主,而精品课程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和教师,抛开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群体和使用群体来研究精品课程的建设,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精品课程的建设步入某些误区。目前广东多达1000门以上的省校级精品课程资源,有多少派上了用场,又有多少用户从中受益,其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何促进,如何才能使这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被师生有效应用,如何从课程资源用户的角度去考虑精品课程的建设,这都是资源管理和建设应用人员当前应该重点审视的问题。(黄德群,2011)

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研究广东部分高校师生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需求,了解高校教师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服务,以及了解这些已建精品课程资源是否对学习者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资源,希望精品课程提供哪些服务等,从一个侧面去分析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研究能方便师生有效地建设和应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机制和模式,并结合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从师生的角度研究将来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重点研究十二五期间广东高校应当建什么样的精品课程、怎么建;精品课程资源网应当共享什么、以什么方式共享,从而提出适合广东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以确保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能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网络远程教学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服务。

二、广东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是广东韶关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高校师生,韶关学院的问卷调查是以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进行,其他高校是以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访谈对象以韶关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为主,调查和访谈时间从2010年12月开始,2011年5月结束,发放教师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发放学生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7份。

广东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用现状调查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课程建设者的资源建设情况,包括资源建设的方式、更新维护、激励措施、技术支持等;二是师生对课程资源的应用情况,如课程资源的应用态度、应用目的、资源的获取途径、应用方式、应用于教与学的效果和课程资源的共享需求等。

(一)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

1. 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方式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广东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师自行设计与开发(占33%),另外一种方式是由教师提供教学材料,然后请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开发课程资源(占35%)。也有部分教师采用各种方式混合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如自己设计,与精品课程团队中的教师一起开发,或者是学校信息技术与网络中心的教师协助开发等。

在调查“理想的课程资源建设方式”时发现,48%的教师建议不同学校的同行合作设计与开发课程资源,然后进行资源共享;36%的教师主张自己设计,课程团队成员一起开发;只有少部分教师希望自己设计,请专门的技术机构开发,说明大家愿意共同建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以避免类似课程的重复建设。

2.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难易度

精品课程建设环节主要有整体规划、教学内容设计、资源素材整理、网站建设、资源制作、资源更新等。在课程网站建设中,53%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素材的收集最费力,11%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制作、和更新维护比较困难。教师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花费精力和时间最多的环节依次是资源素材整理、教学内容设计、整体规划、资源制作、网站建设、资源更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单靠几个专业教师是不行的,需要同行一起合作。

3. 精品课程建设者对资源的共享态度

调查发现,55%的教师愿意共享自己的原创作品或重新编辑过的资源,共享的资源以教案和课件为主,占65%,其他参考资料占54%;36%的教师愿意共享教学录像和习题。但实际上只有49%的教师偶尔在精品课程平台上传资源,44%的教师基本不上传。73%的资源建设者希望使用资源的人能提供使用反馈,对资源进行评价,以完善课程资源,而目前的精品课程资源不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这也是影响课程资源共享的一个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精品课程作者主要关注与教相关的资源,不太关注与学生的学相关的资源,这说明教师不太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精品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6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B2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1-0103-04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与内涵

“工程制图”是工程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尤其是机械类专业和非机械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每一位从事工程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有人狭义地认为只有专业的项目才是研究,其实,即使是知识内容很少变化的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需要研究,甚至需要更多的研究。[1]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点是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加快了精品课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渡和转型,对原有精品课资源和成果加以巩固和创新,以期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点

1.课程教学资源要丰富,脉络要清晰

课程资源应避免单一的课程介绍和讲解,应包含教师和学生迫切需求的资源,尽可能做到全面、系统和完整,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防止将课程离散化和碎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要强化学生在线学习、自由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方法,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师向导师回归、考生向学生回归、教材向参考书回归的理念。

2.趣味性和受众性要强,能够吸引校内外人员的眼球

信息的总效果等于文字加音调加面部表情,美国心理学家阿贝尔・梅拉别思研究发现,三者中,文字的贡献是27%,而后两者的贡献分别是38%和35%,所以,教学需要尽可能动员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接受信息。[2]资源的建设和实施实现动静结合,既要包含文字和声音,也要有视频和动画。PPT的制作足以反映教师的讲课思路,图形尽可能长时间地停留,而文字最后以插入或跳跃的方式出现,这样能充分调动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考,从而实现高等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的目标。

3.共享性强,适合网络传播

课程建设中应重视新技术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逐步实现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到教学活动的数字化。教学视频应符合国家标准,在摄像技术、音频质量、视频格式和后期制作水平等方面都对制作者提出一定的要求。视频的输出要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设置相应参数,码流率256Kbps以上,帧率不低于25fps,标清分辨率不低于720×576,声音和画面同步。

4.重维护,更新快,实效性强

互联网上的教学材料和实际授课使用的材料同步更新,避免重建设轻维护,避免使用陈旧过时的教学材料,以保证授课的实效性。

构建基于CDIO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体系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学校需要完成对原有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升级改造,在工程制图课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制图识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机械制图的数字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数字化设计能力。[3]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满足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因此,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可采用CDIO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着力解决他们“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辽宁省教育厅举办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培训,从而修订培养目标、培养划,并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在授课环节和考评机制中实现了企业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学生对企业生产计划、项目实施和职场环境都有了深入的了解。未来的机械行业发展要实现数字化控制,所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和设计能力至关重要,因此笔者所在学校积极优化和整合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评机制,以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要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的资源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是依托“工程制图”共享课程平台,实现该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不仅能聆听主讲教师的授课,深入了解课程内涵,还可以了解教师授课思路,进行拓展训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学校必须完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以及传播方式的升级改造。

1.工程制图的课程资源构架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源除要求完整、系统外,还必须将其分类整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育厅[2012]2号)中明确规定,教学材料需分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种类型,其中基本资源指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和学习环节的辅助资源。[4]在工程制图课程中,其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建设如下图所示。

2.基本资源建设

基本资源是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确定教什么,如何教。在基本资源建设中课程导学和教学设计至关重要,课程导学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教学任务,教学设计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利用视听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应明确、清晰,有利于项目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应用。模块概要中的知识点必须明确,有利于学生在自我检测中有的放矢地加以学习和巩固练习。

教学课件的制作不应拘泥于简单的PPT文档,应融入微课、MOOC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在课件制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确保所授内容的正确性,工程制图课件的制作要符合最新的国家机械制图及技术制图标准。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工程制图的授课中采用对比法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剖视图”这一单元的讲解中,把全剖、半剖和局剖分别从应用场合和画法等方面进行对比法教学会使授课思路更加清晰。启发式教学在网络化的数字教学中尤为重要,可以时刻提醒学生紧跟教师教学思路,以免因课程本身的枯燥而使学生中断学习。

教学录像中视频的录制方式多种多样,也各有利弊。课堂现场实录的方式虽真实感强,但录制效果较差,在多媒体教室受光线影响较大,图像清晰度弱,所以对摄录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学校录音室录制一般没有学生,镜头变换也相对单一,显得有些枯燥乏味。采用录屏软件的录制方式,学生观看过程就像是动态的文字在不断变换,没有授课的真实感。因此在视频制作时,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扬长避短,效果更佳。在视频制作中,首先是片头的制作,应用Camstia Studio软件将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姓名以及课程图片等信息在10秒内动态地呈现,同时配备背景音乐,作淡出处理,展现试听效果,并自然过渡到课程中来。其次是课程的录制,采用三轨道剪辑和变换实现良好的录课效果,具体来讲,对于导课部分,即开场白和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处,编辑取样时应选用录音室录制,对课程内容的讲解则采用录屏软件制作完成,中间应设置场景切换,使其过渡自然,并通过第三轨道适量插入学生的画面,也可采用“画中画”的方式,这样整体来看过渡自然亲切,画面真实感较强。最后是片尾制作,采用黑屏加字幕致谢的方式,并配淡出背景音乐,实现影片的制作。

3.拓展资源建设

拓展资源体现了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特点,体现了多样性和交互性。虚拟模型资源主要将课程中涉及的基本体、切割体、相贯体和组合体等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以增强学生的立体感和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工程图纸资源主要为学生提供符合最新国家标准和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图纸,为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知识储备。习题和试卷中的试题需要按照知识点进行整理,主要方便学生自我检测,对所学知识点加以巩固和提高。虚拟仿真资源为学生提供零件装配的动态模拟显示,使学生了解实际机器零件及其组装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拓展资源为基本资源服务并提供教学保障,在制作过程中使各种资源在教学和助学环节有机融合,产生聚集效应。[5]

4.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在上课前将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分发给学生预先进行自主学习,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课堂练习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自创建以来,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者的青睐,其优点在于:①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实现自主学习;②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完成项目教学,对学生的认知误差及时纠错并指导其完成任务;③学生可以对视频重复播放,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稍不留神,就错过教师讲过的知识点,而翻转课堂教学提供的数字化资料具有永久保存和可重复性。但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工程制图课程中的所有教学环节,因为其弊端也显而易见:①学习时间的自由性容易养成部分学生懒散的学习习惯,自主性较弱的学生不能及时完成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②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形式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很容易被网络中的其他内容所吸引。因此,翻转课堂应该有选择和有方向性地进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绘图能力,笔者对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课堂讨论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①组合体构型设计;②机件的综合表达方法;③图样(包括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和阅读,特别是由零件图拼画装配图和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参考文献:

[1][5]许国玉,兰朝凤.机械制图融合式交互课件研究与教学实践[J].图学学报,2015(12):960-965.

[2]蒋宗礼.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3-16.

[3]刘会英,盖玉先,徐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106-108.

第7篇

关键词:《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51-03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教育部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脉络和动向,进一步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更好地为国家、地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作为纺织类地方院校,武汉纺织大学在《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与建设中,通过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课程建设内涵

1.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课程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课程是教学的主要构成体,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任务是课程实现的。教师主要通过授课,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建设高质量精品课程,提高教育质量。

2.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及其重要性[2]。精品课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火车头。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中通过建设与提升的“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最重任务是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对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成效突出,具备一定的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3]。相比较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是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优质课程,通过课程来体现先进教育思想与理念,表达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技能和手段,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形式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4]。因此课程建设是一个载体和平台,通过它,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编写有效教材及课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密不可分。精品资源共享课肩负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例如,武汉纺织大学的办学理念是“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纺织学科史湖北省的优势学科,因此它既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的理念、内容和手段的先进程度,也决定了《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材质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水准。另一个角度,《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也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促进了学校科研与教研发展,促进了专业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学内容更新,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环节各方面的改革与水平的提高。因此,武汉纺织大学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具体表达和学科建设水平的综合反映。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教师和学生为教学主体,包含社会学习者;课程性质为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网络共享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受众面广,既服务于高校学生,也服务于社会学习者;课程资源完整、系统,以国家提供的网络平台为依托,适合网络传播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需经过学校、省、国家逐级建设,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口径管理和申报,逐步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目的在于推动学校优质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于学习者。其课程体现在:真正参与教学的课程负责人,真正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内容,真正完整的全程教学,真正先进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真正的学习与互动。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国家开放课程的背景。200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通过若干年分批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2010年,国家共建设了3910个精品课程。此外,各省市和学校还建成了更多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国家精品课程存在如下问题:国家精品课程开发共享程度不够;各校课程网站结构繁杂;网上资源许多不能共享;教学各类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课程网站互动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重评审轻维护。因此,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势在必行[5]。教高[2011]6号文提出[1],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按照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

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包含两类课程,一是项目名称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网络传播名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二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即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这两类课程侧重点不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服务对象: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面向社会大众;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供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使用。课程目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提升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精品资源共享课则是提供课程资源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达到给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学习目的。课程性质:精品视频公开课限制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特色在于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文化性及思想性。课程基础:一是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升级,二是新特色课程建设。即以名师名课为基础,通过校、省向国家推荐,遴选依据在于课程的完整性。通过课程团队的教学水平与课程实践,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课程资源:精品视频公开课类似百家讲坛,选题源于课程又异于课程,内容为学科前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讲授要求深入浅出,课程一般只有数讲;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建设规划: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进展情况是,2011年开始,已有75门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2012年申报534项,第一批218项,第二批(限期整改)150项,不符合要求166项,预计“十二五”期间建1000门。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课程。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校、省、国家三级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其步骤是: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从2013年起,结合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如下:教学队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教学内容,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教学资源,服务教与学,系统、完整、资源丰富、充分,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技术要求,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

4.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特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要求关注课程的历史积淀、课程基础性质、带头人、团队结构、现代教育思想、特色的展现、教学效果水准、课程地位与示范性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更强调资源丰富、课程的完整,要便于网上学习。

三、《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1.背景。基于学校的历史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武汉纺织大学始终把纺织学科作为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作为纺织专业基础课程的《纺织材料学》,是一门基础性、纲领性课程,成为了纺织类的教学重点,它既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也需要带动纺织专业的其他平台课程,共同完成专业的建设,同时对其他专业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纺织材料学》课程是纺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2012年,《纺织材料学》课程开展了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2.人才培养背景。结合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适应产业转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纺织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为:课程体系是以数理学科为基础,以纺织学科为核心,以材料学科为前沿,以人文艺术为引领,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基于纺织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方向模块”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实施中,要求以纺织材料学为纺织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打造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纺纱学、针织学、织造学、织物组织学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为纺织专业平台课程,打造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纺织类其他主要专业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节点。《纺织材料学》是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改革开放后,纺织工程专业就成为学院首批本科专业,作为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的部属院校,纺织工程专业也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纺织材料学》同时进入了教学环节,开始了课程建设。随着纺织工程专业改造的不断进行,纺织材料学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与发展。

1987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为6门重要建设课程之一。

1993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被学校确立12门重要课程之一(首批);

1996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优质课程;

2000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2004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校精品课程;

2005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2009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2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参加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选;

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组织措施

1.总则。教育部制订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并按照普通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和遴选、评价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使用,并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择优向教育部推荐课程[6]。

2.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高等学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各方面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从特色优势学科中精选课程,组建团队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行学校和主讲教师负责制,确保课程质量,通过单一渠道并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择优申报课程。

3.武汉纺织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组织措施。2012年10月18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武汉纺织大学承办的教育部2012年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培训会议在武汉举行,与会者通过培训深化了认识,认清了形势,明确了目标,启迪了思维。武汉纺织大学为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如基于学校办学特点现实,首批确定《纺织材料学》等四门课程转型升级。二是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建立了校、院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武汉纺织大学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由教务处、学校督导组、重点院系领导、学生工作口领导、主要职能部门及资深教育专家组成,我校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建设。如《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院级领导小组由纺织学院院长负责,由课程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校院两级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与任务、建设阶段成果与节点、建设保障措施、评判与推广机、激励措施等。三是明确课程负责人制度。如《纺织材料学》课程负责人由长江学者徐卫林担任,“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武汉纺织大学作为教学服务型高校,必须选取若干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切实做到“重点学科重点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财力集中使用到重点学科建设上去。一般来说,重点投资的对象,一应是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二应是已有深厚的基础、较强的实力,并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三应是能代表和反映学科主流方向,符合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学科;四应是有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因此,纺织材料学课程的建设资金是有保障的。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申报的“纺织材料学”课程已经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评审,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3]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Z].本科,2009.

[4]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5]于洪涛,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406-408.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第8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46 ― 02

自2003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全国各高校范围内普及和推广历经了十余年的时间,为了进一步巩固和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提出,在各高校原有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符合当代大学生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完善与优化,使其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更适应网络传播及符合当代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从而充分地发挥其引领及示范作用,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在当前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远程教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作为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核心产物,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启动,是教育部从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提出的新举措。《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及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开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精品、优质课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1〕。

由于在教育部出台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规范和评审指标》中,对网络共享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此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建设策略和方案,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因此,应如何突破原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探索出符合现代高校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已成为目前各高校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本文将以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为例,重点阐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路,以及所采取的举措,为其他兄弟院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二、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路

齐齐哈尔医学院是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一所教学型医学院校,是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齐齐哈尔医学院原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6门,在2014年6月,我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启动了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的实施计划,经过两年来不断的建设与完善,已形成了具有医学课程特色与优势的基础-核心课程体系,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一)总体思路

1.创新教学理念

我院根据医学教育的发展,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情感”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补充,符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形势,服务地方人才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

2.改革教学方法

将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应用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转变为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更新实验项目,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使学生在既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战略举措

1.动员与宣传

为了更好的完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初期的建设工作,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使老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该项工作中,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动员措施。在校园网上了相关通知要求,召开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动员及布置会,传达了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布置了工作方案。在全院范围内大力宣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发动全院师生凝心聚力,积极作为,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设计优质网络平台

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相比,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课程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程设计应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要有效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实践环节,是原精品课程比较忽视的环节。我院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标准,重新建立了网络平台,每门课程均制作了主题定位明确,课程特色鲜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页。优化了教学资源模块,更新了教学大纲、重点难点、演示文稿、授课录像等教学内容;部分课程根据教学特点及需要,增加了在线测试、案例教学、实验设计、病例讨论等栏目;每门课程均增设了互动空间,学生可实时在线与教师进行交流,及时的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

3.打造精品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是对以往精品课程中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而且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原有的教学资源推陈出新,使其表达更加准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例如:文档语句表达要简洁、格式要规范;图片尺寸应合理,清晰度较高;演示文稿内容要准确、系统、完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学录像画面及音质要清晰流畅。资源内容兼容性要强,在主流浏览器下,均可正常显示、播放及下载;知识产权要清晰,尽量使用原创作品,如转载,须注明出处〔4〕。

4.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

集中培训了课程负责人,使他们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设计、组织管理及实施等方面有所提高,帮助他们能够快速应对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并能够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管理提出合理的改革建议;分批培训了负责课程建设的网络管理员,使其了解国内外知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掌握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丰富了其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多次培训了教学一线教师,让他们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依托互联网辅助课堂教学的环境下,运用高超的教学智慧,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圆满的完成教学过程。

5.出台有力保障措施

我院已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纳入到年度工作计划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详细的规划目标及具体的建设指标;设置专项经费,每年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管理及完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教学资源的制作、优化,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学习、交流及培训,网络平台的维修与维护等;定期对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及时获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掌握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新内容和新趋势,将这些教育理论运用到课程建设中,以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5〕。

(三)取得的成效

1.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让学习者体验到自主的,全凭兴趣的学习方式,其教学资源形式的灵活性,更符合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习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得到了确立。

2.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共享与协作的精神,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我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享受高质量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6〕。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增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建设的步伐及质量受到影响。第一、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通过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们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知晓途径极其有限,有的同学对其用途不够了解,登录后只是简单的浏览。第二、学校网络环境存在局限性。由于宽带流量、登录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者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不是很顺畅,经常会出现无法登录、限制访问的情况,大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有效的整改措施。首先,我们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受众人群,加大校内外的宣传力度,让师生可以通过更多渠道知晓、了解精品资源共享课,使其能够真正的应用于教学、服务师生。再次,我们要以“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引进先进的网络设备,改善和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及良好的网络环境。

总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对其进行建设、完善及研究是国家及各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所要开展的重要课题,要将精品资源共享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不断地探索、分析、总结、改正。

〔参 考 文 献〕

〔1〕王娟,孔亮.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93-99.

〔2〕方光华.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7-26.

〔3〕李海萍,龚晓群.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研究的实践和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43-144.

〔4〕胡声洲.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对策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6):73-74.

第9篇

关键词:精品资源 共享课程 建设

课 题: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B02。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旨在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该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将带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侧重的是视频资源建设,即为学习者提供课程的全部录像资源。它与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精品开放课程。国家计划在“二十五”期间,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在省、校中逐步开展。笔者学院积极响应号召,选取学院特色课程进行建设。本文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从课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方法、运行与效果四个方面来阐述该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课程建设,创建一支独特的教学团队,既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又引入企业外聘教师,同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建设课程精品录像资源,从准备到后期处理,达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的建设要求;建设优质的课程拓展资源,包括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资源,为社会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

二、课程建设内容

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科高职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采用最新的制图国家标准,并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创设了9个项目内容,涵盖了制图各项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机械制图课程资源主要有:基本资源由课程组教师独立完成,涉及多方面资源建设,如教案课件、习题课、技能考核试题库、图片库、模型库、案例课等;拓展资源由学院教育技术中心教师完成,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以在线测试的方式实现师生互动。以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为依据,打破以往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课程中渗透CAD/CAM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实现学生手绘图与计算机绘图的统一,减少学生在CAD/CAM课程的学习学时;为社会学习者提供学习机械制图课程所需的初高中预备知识,进一步扩大课程学习者的范围,为基础弱的学员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三、课程建设方法

1.引用原精品课中的精品资源

机械制图课程组对原有精品课程中的学习资源进行分析统计,整理出一些精品资源,如制图的基本知识、企业的工程案例、经典的视图动画、热点问题、识图难点分析等。这些仍然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内容,直接引用即可,不用重复建设,以免造成浪费。

2.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制图课程在非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定位为基础课,在机械类专业中确定为专业课。机械制图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由课程组教师制定,并经过企业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论证,是经得住考验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从课程整体设计思路、情境设计、学时分配、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设计,同时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意见。

3.资源建设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完成

课程资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校课程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中心教师负责课程基本资源的建设,如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日历、教案、课件、案例库等;而合作企业负责课程拓展资源的建设,如试题库、在线测试等。

4.课程运行与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机械制图课程组基本完成课程资源的建设,并将成果上传至机械制图网络课程中。机械制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选取13G111在校生以及渤船重工内业分厂的30名职工作为首批运行试用者。通过运行和测试,渤船企业和学院相关专家一致认为该课程符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可以开通浏览学习权限,扩大学习者的适用范围,使更多的人受益。

四、小结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为了评审,而是一场教育教学改革的硬仗。通过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核心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项有计划、系统的工程,需要课程组所有教师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打造全新课程,为更多的学习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徐经长.财务会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6).

[2]冷国华,邵晓阳,束锁平.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3(1).

第10篇

关键词:MOOC;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交互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41-02

MOOC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迅猛发展的新生事物,它正带动着国际开放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猛烈的MOOC浪潮下,我国教育部总结原有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于2011年提出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 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目的在于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一、MOOC的创新

(一)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

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教育工作者一直尝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的优势占据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听甚至满堂灌的局面,但传统的课堂由于学生个性原因很难以实现,MOOC利用优质的课堂资源及系统的平台设计吸引了大规模的学习者,从多个环节的设计尊重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利。

1.MOOC的教学视频设计借鉴可汗学院视频制作的经验,把传统课堂的45分钟分成多个平均为10分钟左右的微课堂,课程内容根据一定的课程目标进行单元化讲解,而不是凌乱的知识分享。有利于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对自己关心的单元进行高效学习,满足碎片化交互学习需求[1]。

2.授课视频内置交互式小测试,在中途可能暂停,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视频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差异,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随时进入课程的讨论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让学习者体会到充分的自主性和参与感。

(二)模拟真实课堂,充分体现开放性

MOOC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持续性的在线学习服务。与以往的网络公开课不同,MOOC的三大运营平台―Coursera、Udacity、edX提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视频呈现,学生注册账号后,每周要按时上课,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批改作业,并必须在规定截止日期内完成课程作业和考试,然后取得成绩。学生注册、课表安排、随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以及课程成绩评定等教学管理,让MOOC更接近真实环境里的教学模式。而MOOC则不同于传统课堂,其通过社交网络服务的应用为师生、生生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拓展了学习时空界限,教师、同学可以是全世界可能不熟悉的人,教学内容、方式及交流的问题不受国界乃至文化背景的限制,课堂模式更加多元、开放,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比传统课堂更轻松,传播效果更好。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互动

MOOC充分利用社交软件为师生提供大量的互动途径。如Coursera通过建立CourseWiki向学习者呈现教学内容、笔记、练习、问题等,并开放协同编辑功能;在edX平台上,每个视频都有一个对应的讨论区,结合了Quora的顶踩机制[2],通过同学投票,可以方便找出优质问题和优质答案;标签机制使讨论区的内容更结构化、模块化,使很多老师采用第三方论坛作为讨论工具。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MOOC不断组织线下见面会,如Coursera已经在全球一千多个城市组织了课程线下见面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域选择就近的线下见面会,形成地区学习小组。

(四)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得到有效认证

MOOC结合运用机器判分和同学互评。机器判分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得到大量运用,机器甚至能够指出编程类作业中编码的不当之处。而在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中,Coursera开发了学习者互评系统,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设置相应的任务及任务的评分标准,学生之间需要遵守规则来相互进行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 公正,互评者是系统随机匹配的,同时每次评价都会从3到5个人的评分中取一个平均的分数,甚至会有其他人对你的评分做出评价。在Coursera的Human Computer Interface这门课中,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评分和老师本人对学生评分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8。

(五)跟踪与分析MOOC数据

由于课程参与人数极多,MOOC上安插了大量的统计代码,用以研究每个用户的使用情况,包括看过多少次视频、一个题目有多少人解答正确等并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教师通过这些反馈能分析出课程设置的问题。整个网络课程成了一个可以反复修正的“电子课本”。而学生可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出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考

教育部针对我国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狭隘、教学方式不新颖等特点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MOOC的创新体现了其较传统网络公开课程的优势,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波的教育改革浪潮,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应从MOOC中吸取其精华,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教育特色的大型网络公开课程之路。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优化课程资源

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尽管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改革,但仍然囿于技术和机制的限制,虽提供各类课程资源丰富,但更多的是注重资源的呈现,部分资源不免为达到评审要求而准备的,而非为学习者量身设计,课程设计无异于普通课堂,对网络课堂缺乏个性设计。

因此,我国精品资源课程应充分考虑网络课程的实用性,充分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适合网络的课堂,少一些刻板,多一些灵活,少一些教师讲授,多一点师生讨论,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点探究发现。如情境、会话式的资源呈现,以主题或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视频设计,考虑语言障碍和内容吸收能力的全程字幕呈现,针对具体单元、模块的线上作业设计等。

(二)提升交流平台的利用率

MOOC中学习者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媒体、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也向学习者提供了“课堂互动”平台,偶尔会有极少数的评论或提问,却得不到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的反馈。因此,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团队应积极组织、引导、带动课堂论坛与其他社交平台的充分利用。课程团队可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在课程论坛中开辟模块化论坛,及时地组织学习者进行讨论,适时地对学习者的讨论进行引导与解答,活跃网络学习气氛,良好的氛围会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实时地去论坛中对课程内容、作业等进行讨论。

除课程平台上的互动外,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可在社交网络上为课程平台注册账号,用于推送课程信息、分享相关链接。学习者通过关注平台可随时浏览课程信息,对课程进行评论、转发等。同时,还可鼓励学习者创立各种学习群组,群组内成员可线上交流,亦可举行线下聚会等活动,得以相互分享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心得。

(三)注重用户反馈,不断更新与调整资源

MOOC中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每一次的线上交互式练习进行记录,系统平台采用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归纳,帮助平台及时调整各个教学资源[2],在大规模学习人群中实施“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教学服务。而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为了通过课程准入评审,教师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关注评审体系上,导致课程质量虽在形式上符合要求,但是很多课程内容的内在质量却难以保证。课程通过评审后,课程维护及更新速度较慢。因此,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应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课程使用过程中数据的积累,追踪学习者的行为资料,从而调整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督导组织应强化课程建设的过程监督,从建设过程中的互动频率、反馈收集、更新速度、更新质量等进行监控,适当建立奖惩制度,促进课程建设的适时维护。

(四)建立多元化、多主体的学习评价体系

MOOC的三大运营平台之一Coursera拥有一套灵活的学习评价体系,向所有课程提供作业互评的技术与平台,允许教师自定评价指标与体系[3]。因而,Coursera可同时采取系统自动反馈、同学互评、期末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可借鉴Coursera的多元化、多手段的评价方式,将课程平台评价、学习者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并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于一身。客观评价可由平台自主进行,主观评价可建立课程评价平台,学生的测试成果提交到平台后学生和教师均可进行评价[4]。从而,让学生及时了解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其网络学习效率。

三、结语

在大规模网络开放教育引发的全球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国高等院校也在努力通过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朝着教育资源开发、普及共享的道路上前进,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善于借鉴国外优质资源的建设模式,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与改革。本文总结了MOOC中先进的技术及理念,结合现阶段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了精品资源课程在资源呈现、跟踪反馈、交互、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思路。从而推动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九民,郭晓梅,严莉.MOOC对我国高校精品开发课程建设的启示[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3(12):44-49.

[2]马新强,黄羿,蔡宗模.MOOC教育平台技术及运营模式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2(1):5-9.

第11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

医疗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行业,而基础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其知识获取途径更应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网络课程的发展与推进,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逐渐成为获得基础医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不同高校建设基础不同、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课程质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对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并对其进行管理与完善,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1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努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1年4月,我国高校已建设本科精品课程14233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442门,包括10门基础医学类课程[1]。这些课程向学习者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1师资队伍质量差距较大

精品课程建设中优良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梯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拥有同等数量的高级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有所不同,且很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只能勉强完成正常本科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强行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不仅给教师造成很大负担,也严重影响精品课程质量。一门优秀的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必须由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带领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责任心强、理论扎实、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着力研发,培养年轻教师,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精品水平。

1.2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脱节

医学院校专业性很强,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基本都是医学或医学相关领域出身,缺少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学教育的人才,课程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很多医学院校即便拥有很好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经验,其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也不能将课程体系、发展前言、教学大纲、课件、重点、难点、案例、习题以及学习资料、参考文献[2]等内容完美呈现。因此,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向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要求其不仅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同时精通课程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操作,能够依据课程建设需要,灵活地将所教授课程表现出来,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

1.3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网络授课和技术掌握的局限性,很多教学方法在精品课程中无法体现,导致现有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件及学习资料为辅,达不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改革宗旨。此外,很多教师在录制精品课程时较为紧张,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而基础医学又是概念性强、内容枯燥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对教学环节多加设计,增加师生线上互动、学习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

1.4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维护不及时

教育部将精品课程推进作为教学发展的重点计划,几乎全国医学高校都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然而部分学校功利性太强,没有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精神,在通过精品课程评审后就止步不前,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停滞,导致“精品”变“次品”。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育部于2004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中要求,每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上内容要进行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应建立一套精品课程网站更新体制评价系统,详细记录每次更新的内容、时间及维护人员,并成立精品课程专家小组,定期对更新数据进行评价改进,维持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2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仍处于发展阶段,有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各学校网站设置与建设方案也不尽相同,导致课程质量存在差异。因此,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十分必要。经过大量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发现精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为学校、院(部)、团队三级课程质量管理机构,并最终体现在输入、实施和输出3个环节上。

2.1质量保障管理机构

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大多由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部建立,承办单位为相关医学院校,主要负责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工作以及政策引导、财政拨款、技术支持等,起到宏观掌控作用;主管部门一般为学校下设的基础医学院或基础医学部,主要负责组建优秀的课程团队、对课程进行评估与审核,发挥着课程团队与学校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具体课程建设由相关精品课程团队负责,其职责是制定课程细节、更新维护网站及与学生互动交流。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保障基础医学精品课程质量。

2.2教学质量保障环节

在确定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后,细化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设专人负责、严格把关,保证各环节顺利进行,保障精品课程质量。输入环节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设计等;实施环节包括学生学习、师生互动及作业练习与反馈等;输出环节主要是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程度及最后的成绩表现。只有3个环节完美契合,才能建设出一门高质量的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总之,基础医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医疗事业服务。通过质量保障体系来解决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管理和完善精品课程,这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吴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3.

[2]姚恩全.“三位一体”的精品课程建设范式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6):56-60.

第12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09-02

一、引言

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对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传统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为学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和竞争型人才,必将起到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源库建设者与优质教学资源掌握者分离。优秀教师和学者本身就是优质教学资源。他们对学科知识和教学活动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知道如何设置章节和知识点。因此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之初,他们能够考虑到学习者学习条件、能力的差异性,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从而建设出能适应各类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学习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但在以往,教学资源的建设好像只是任课教师的任务,致使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也使学生与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擦肩而过,留下些许遗憾。

2.资源缺乏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性低。目前高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常没有统一规划,各学科、各专业各自为政,没有站在资源库建设的高度来进行建设。教学资源体系设计不科学,对系统规划、内容组织、呈现形式、资源的可继承性、实施技术的先进性等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资源分类不规范、内容庞杂凌乱、查询检索手段落后[1]。有的甚至以建设课程中心(课程库)代替专业教学资源库[2]。从而致使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低,资源重复建设情况严重,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重表面文章,轻深度开发。目前有很多课程重表面文章,实际深度开发和推广利用效率较低[3]。只是将课件、讲义、试题、网页、教学录像等传统的纸质资料简单网络化。这种相关资源的简单堆砌从类别上说不可谓不丰富,从数量上说不可谓不多,但资源质量不高,课程之间分割严重且优质教学资源稀缺,共享性差;技术制作水平低;分类笼统,内容杂乱无章,查找起来费时费力。

4.重建设,轻维护,发展的可持续性低。高校资源库的建设,本应随着高校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而更加完善,但实际上不然。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库建设仅仅是为了申报项目,一旦申报成功,管理和维护工作基本上停滞,发展没有可持续性,甚至有一些在出现技术问题时听之任之,严重影响了师生们对资源库的正常访问和使用。

三、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1.建设原则。(1)统筹规划,科学构建。为实现资源库在各个层面的互连、互通,达到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必须在建立之初进行统筹规划,科学构建。要参照相关技术规范,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对相关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确定相关资源整理的统一标准,增强资源的通用性,包括资源的内容细分程度、资源格式、资源形式、大小限制、清晰程度以及检索方式方法等。鉴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规划应当具有足够的前瞻性,要与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相符合。(2)多渠道协同,共建共享。资源库建设必须要能够获取优质的资源,因此必须注重优质资源的获取,其采集方式方法应当避免单一化,即仅有某个学校来提供,而应当采用多渠道协同化方式,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校-校合作、院-院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如图1),充分发掘各种渠道的优势,协同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3)强化技术支撑,保持资源库的先进性和易访问性。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迅速,这对资源库的应用普及推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对资源库建设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求资源库建设必须研究相关用户的使用需求,强化技术支撑,准确把握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并要有足够的前瞻性。例如,在资源库使用平台设计与建设时,除考虑平台可同时满足大量用户在线访问的需求外,也要考虑平台应当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可承载占用空间大小不一、类型多样、格式多种的资源,并针对近些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的态势,充分考虑移动通讯工具的接入访问。

2.教学资源库的总体架构。教学资源可分为共性资源、个性资源、应用资源和拓展资源。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1)共性资源。共性资源的突出特征就是资源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几乎所有的高校中相关课程基本都有的资源,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重点难点、作业、参考资料等。这些一般是反映教学活动必须的基础性资源,是其他资源赖以形成的基础。(2)个性资源。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掘和培养自己的个性或特长并充分利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极具特色的个性资源,优化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个性资源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课件、教学方法、课程动画、课程录像等。个性资源是构成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内容。(3)应用资源。应用资源主要是为了能够顺利浏览和查看相关资源而提供的一些应用软件支持,鉴于应用软件大多是获得相应知识产权的软件,因此,该部分资源主要以提供下载链接的方式链接到相应软件的官方网站或仅提供软件的官方免费使用版。应用资源主要是为了方便浏览者。(4)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是对课程相关知识的拓广延伸,针对与课程相关的某个知识点而提供的扩展性资源,便于浏览者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该类资源可以是文档、视频、程序、图片、案例等。拓展资源种类繁多,是个性资源的必要补充。

3.建设模式。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应以优势学科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分类整理现有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将现有纸质或音像制品等传统教学资源转换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自主开发、联合研发与购置相结合的办法,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全方位获取各种媒体及网上开放性的公共教学资源。配合现有的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的转型升级,组织团队中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录像,不断扩充和完善教学资源库。

四、资源库的管理与维护

1.建立健全管理与维护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资源库管理与维护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管理和维护制度,并要切实执行下去,使所有参与人员的行为都以制度为准绳,保证资源库建设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化。

2.建立基于B/S架构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与C/S架构不同,B/S架构不需要用户在客户端安装特定软件,而是借助于操作系统的浏览器访问系统所在的服务器,系统服务器承担了大部分的核心功能,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便于处于不同地域的分布式用户浏览、上传相关数据,不但使精品资源与用户无限贴近,更使海量数据与资源库的实时无缝对接。

3.培养专业技术队伍,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仅依靠非专业型技术队伍难以跟得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很难实现优秀资源快速向适应技术的方向发展,使优秀资源迅速转化为用户可以浏览使用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也在发生着变化,对资源技术层面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原来的优秀资源也会因与当前要求不适宜而不能为用户所共享。因此,资源库管理与维护应当从长远着眼,培养自身的专业技术队伍,强化技术支撑,适时调整或转换资源,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和相关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4.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服务形式。资源库的管理和维护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完善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优秀资源的作用,而不是守着这些优秀资源“睡大觉”,因此要求资源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要不断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如建立资源评价机制,对优秀资源应当给予适当形式的奖励,对使用者提出的问题资源,应当不断的进行改进与完善。在服务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如在手机上网日益普及的形势下,开发资源库的手机应用程序,方便用户浏览资源。

五、结束语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建设和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应该加大对教师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相关知识、技术和管理培训,提供便于教师更新教学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使资源库的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成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扩充和更新资源的积极性,确保教学资源库内容充实,与时俱进。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宣传和推广应用,增大辐射面,以使更多的师生及社会人员受益。

参考文献:

[1]周继香.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其管理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