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调研报告

教师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28 08:3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调研报告

第1篇

蹲点工作内容:一是与学科教师零距离、面对面进行交流,研究新课标及统编新教材内容;二是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新课标理念下课堂的把握能力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现场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指导。

1. 七八年级语文教师使用新教材后,经蹲点教研指导和新教材培训,教师们对于新教材的把握整体上比以前好得多。

2.在全市统一评价中考质量的背景下,跟踪九年级毕业班课堂,使得复习备考中的各种问题逐步得到了校领导的重视及摸索解决,毕业班老师们尤其在对各个层次学生的兼顾问题上,有了更深入地思考,也有了一定程度地改观。

3.在一定程度上说教课、分析内容课逐渐少了,课堂教学目标由总在课文内容上迂回,逐步向通过内容教方法、培养习惯与能力转变。

4.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转变实验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的起了一定助推进作用,且逐渐在内化为教学行为,转变了教师教学思想的顽疾,使老师们逐步开阔思路,着眼长远;虽然对于成绩的提升还没明显彰显,但一定会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5.年轻教师在连续的跟踪帮扶下,成长看得见。而且较老教师更易于接受课改新理念、新做法,敢于大胆尝试。如三中赵玲媛老师。

6.切实提升了教研员自身的业务指导能力,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最真切的问题来自于教学,最鲜活的经验来自于教师,最可贵的灵感来自于课堂,最有效的指导来自于现场。蹲点包校,切实提高了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凸显了教研员服务基层学校工作的职能作用。

二、发现的问题:

㈠学校层面:

1.学校之间对于教研室的蹲点工作重视程度差别很大。个别学校缺少认识、重视与协调。如有的被培养年轻教师思想上不够积极上进,偶以学校内部的各种活动为借口,被动拖沓。究其原因,除了教师自身的上进心之外,应该还有老教师消极情绪影响及学校领导要求不到位,忽视此工作的作用等因素。

第2篇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2012年 三、对进一步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视察表明,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上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区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涉及人员数量大、历史遗留问题多、实施方式还需科学论证、工作难度较大等原因,导致我区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进度还比较缓慢。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稳步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高度重视教师绩效工资的工作实施

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教师绩效工资的工作实施,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认真分析研究《**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细则》,尽快制定出台《**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及《全区教师、校长、班主任考核细则》。区教育局要指导各中小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应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对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办法要进行充分论证和合理分配,做好相关的征求意见和公开公示工作。建议实施教师绩效工资与2012年调整规范津补贴同步进行。

(二)妥善解决岗位聘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因撤点并校及教师分流、区划等原因造成的同单位同级别职称人数多,但岗位设置少,聘用竞争激烈等历史遗留问题,教育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关工作,找出问题的由来,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因地制宜、妥善加以解决。同时,要切实加大工作协调力度,尽快解决合同制教师的身份问题,逐步把合同制教师纳入全区统一的岗位聘用和绩效工资考核中来。二是全面摸清目前全区因病、因事请假教师情况,依照相关文件要求,制定合理的考核评定制度,出台符合实际的政策和相应的

第3篇

一、当前我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现状

近几年来,我校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举行“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尤其是教师大会、党员会、民主生活会的召开,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其使命感、责任感普遍增强,人人争创一流成绩的浓厚氛围正逐步形成。

(一)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争创一流教育质量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铁山港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铁山港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全校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尚、教学成绩优秀、在学校和社会上享有较高威信的模范教师。他们的爱岗敬业和忘我奉献,影响和带动了整个教师群体,广大教师变“要”为“我要干”,一心扑在工作上,追求一流的教学成绩和育人质量,使我校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二)当前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教师队伍比较庞大,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目前,部分教师虽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的还不够。普遍认为,抓质量是硬任务,每时每刻都不能松动,而师德建设是软任务,是间歇性的工作,见效慢,致使师德建设工作不能深入开展,不能持之以恒。

2、缺乏典型性培养。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方面,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搞一两个活动、办几件事情就能奏效的。要有规划、有措施、有目标、有重点、有典型、有活动,从上而下,从内到外,围绕一条主线,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才能抓出成效。我们这支教师队伍,还没有推出一个在全区能表率的师德典型,我们学习的师德典型片子,都是外地校、外县区的,与我们离得太远,必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培养我们的典型,实施“培养——选拔”活动,用我们自己的典型带动我们的教师队伍。

3、工作作风方面,部分人业务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好,对工作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全面了解具体的校情、教情、学情,大搞形式主义,真抓实干做的少,对工作不用心,精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对工作“等”、“靠”、“推”。

4、组织纪律方面,主要是部分人工作纪律松懈,对安排的工作大而化之,敷衍了事,消极对待。

5、师德问题的主要表现为:

(1)有的教师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不强,将从教当成了谋生的手段,教学上应付,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成绩始终较差。

(2)有的教师缺乏责任心,觉得学生学习与否、成绩如何、表现怎样与己无关,对学生的困难漠然置之,对学生的不良表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不去主动纠正与帮扶。

(3)有的教师不爱读书、不善于学习,理论水平低,知识陈旧,管理方法、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现代教育思想。

(4)有的对学生不能公平对待,根据自己的好恶偏向一部分学生,厚此薄彼。

所有这些现象,都与教育的社会形象、与人民教师的工作性质、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警惕,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刻自查。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树立教育的良好社会形象,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二、对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落实“狠抓质量效益、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这一办学宗旨,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事业中去。现就下一步解放思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道德的特殊性:一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师德的方向;二是要爱岗敬业,这是师德的核心;三是要教书育人,这是师德的重点;四是要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基础。

师德建设要抓好,首先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让领导小组切实负起全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督促责任。另外各年级组要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二)培养树立身边典型,带动全体教师

全国教育系统的典型千千万万,但对教师影响最大、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他们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人物,因此,我们要培养、树立一批典型。要把近年来我校教育方面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模范教师筛选出来,总结他们的工作成绩,交流他们的先进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带动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通过我校“穿、帮、带”活动实现整个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飞跃。

(三)以活动为载体,讲求师德效果

一是举行师德演讲比赛。全校组织师德演讲比赛,全员参与,使广大教师在参与的同时更好地接受教育。二是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开放我校教职工活动室,组织教师进行有益性、友谊性、团结性比赛活动。三是加强对教育理论和业务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校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

(四)构建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教师

一是学生评价教师。每学期组织两次学生评议教师活动,精心设计评议材料和表格,发到每位学生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位任课教师进行评议、打分,同时用一个综合栏目让学生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学生家长评议教师。定时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表达自己的看法。三是领导班子成员评议教师。在自查会上,班子成员公正公平的评价教师。

第4篇

“连抱之木必以授良匠,万金之壁不可付拙工。” 教育的振兴,希望在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大面积倡导实施,并且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时,它更需要一批新型的、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来完成这一教育的使命。为了深入、全面了解我校几年来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实施情况,以便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反思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找准推进深化我校新课程实验的着眼点和切入点,重新调整推进思路,促进全校语文教师均衡、协调、和谐地发展,笔者对我校小学语文教师现状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对象为我校14位专职语文教师

三、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涉及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态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课堂教学中把握“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几方面内容。

四、调研方法

采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

五、调研结果综合分析

㈠教师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语文专职教师14人,其中区骨干教师2人,校骨干教师1人,占语文教师的21.14%。师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7人,占语文教师的50%。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学历8人,占57.14%;专科学历5人,占35.71%;中师学历1人,占7.14%。

第二:从职称结构上看:小学高级职称8,占57.14%;小教一级职称5%,占35.71%;员级1人,占7.14%。

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教师占的比例较大,共计??人。

第四:从教龄结构上看:教龄20年以上有5人;5—19年有8人;5年以下有1人。

㈡优势与劣势

根据以上数据及教师平日教学情况分析,我校语文教师的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踏实的工作作风,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追求。具有朴实的甘为人梯的精神和合作意识,协作能力,教师间关系和睦。年级教研组的凝聚力强,整体形成了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

第二、学历较高、教学功底较扎实。教师92.86%以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素质。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竞赛、基本功比赛及论文比赛中,1/3教师获奖情况良好。教师整体具有一定的实力与潜力。

第三、教师结构合理,中青年化,这决定了中青年教师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这批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并不太多的受陈旧的教育方式、理念的影响,能较快地接受新事物,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代沟小,与同事、学生都容易交流。

第四、学科带头人基本功扎实,工作务实,为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14位教师中,三位是我校的教导主任,她们在教师赛课、基本功大赛、论文中成绩较为显赫,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

第五、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态度。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材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当中,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积极和正确与否,关系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调查发现,我校教师对实施的课程改革持欢迎的态度,但对目前的教学状况感到满意的老师仅为25%,有60%的教师认为“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忙忙碌碌的现象,进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在谈到“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时,有56%的教师认为要“加强理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教师们在不满意目前的教学状况的同时,将自身的专业成长与课程改革结合在一起。由此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态度是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的。

第六、教师思想上有较正确的学生观。在多年的课程改革中,教师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课堂教学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七、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有所改进。教师们基本由片面地强调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向在强调学科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能够通过“在师生的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参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学科教学要求,拟订课堂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式有所改进,大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师生、生生的互动。

劣势一:学校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青年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虽有所知,但只是知于表皮,课堂教学的把握显得有些华而不实;而部分教师多年的教学形成了一定的个性,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比较库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是很强。

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沉淀不够。许多教师出来工作后,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有所忽视,没有给自己的头脑注入新鲜的“血液”,吃“老本”的情况尤为突出。课堂教学的语言的艺术魅力缺少,而教师课堂的教学情感的表达更是我校教师最为薄弱的地方。

教师思想行为上的惰性。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发展者,对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为了实现师生和课程的共同成长,教师必须学习有关课程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但调查显示,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热情不高,他们更多的是忙于自己平日的教学和作业的批改。一天能抽时间主动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很少。

劣势二:影响学校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其一表现在“模仿型”、“教学型”“经验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其二,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对教育方法、策略的适宜性,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个性来引导,教育时机的把握,管和放的度,怎样调动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怎样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怎样处理教材和有效地驾驭课堂等都感到棘手。整体上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第二、教师培训渠道单一。新教材需要教师来驾驭,需要对教师进行实施新课程方面的培训,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角色的转变,懂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认识实施新课程过程应注意问题等。由于在职教师进修和提高受到经费、名额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进一步的培训,主要是参加区的通识培训或学校的校本培训。而专业提高的主要方式是学历进修。观摩同事的课堂教学,合作、交流、探究也大多限于年级的学科组之间。教师接受外界的新理念机会少,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技术、转化为方法、转化为应用。新课程的理念在实施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第三、落后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制约着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网络式”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校硬件设施的限制,使教师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受到了严整的阻碍,久而久之,教师热情减退。

第四、缺少专家的引领。学校的教师发展站不到一个更高的位置,感觉缺少领头羊,比较茫然。

六、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调研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㈠学校努力为教师的学习成长创造条件

1、搭建多层次的教师成长舞台,展示教师的成长

教师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教师的个性差异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就要求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多层次的舞台,使得每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获得成长的快乐。

2、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方案,激励教师的成长

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个教师评价方案中,应该注重教师发展性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来激励教师的发展;应该注重多元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评价者应该来自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应该注重情感性的评价——评价要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点学科分数;应该注重互动性的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是双向的。

3、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

学校尽可能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得方式,为教师的专业化学习提供机会。有了先进的思想指导,有了具有先进理念的专家引领,教师的成长会更有效。

4、优化教师学习成长的资源,促进教师成长

和课程资源一样,教师学习成长的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的是教师学习的内容,具体可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课程专家的报告,教育(学)书刊和工作伙伴等。而条件性资源指的是使教师学习成长开展的条件,如学校促进教师学习的条例,教师学习的所需要的设备等。教师学习成长的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师的学习成长中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这些资源,教师的学习成长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成长需要优化的资源。

5、给教师提供参与研究的机会。在研究中,教师才能不断总结得失败,提升经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才能逐步把自己由 “模仿型”、“教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向。

㈡教师要通过主动学习,丰富自己的,提升自己

1、教师要根据自己发展情况,拟定自己近几年的发展规划,对自己的发展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第5篇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把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和加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调整布局,深化改革,优化管理,注重成效,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有计划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高标准、高水平新建、扩建、改建了部分学校,显著改善了办学条件。在重视外延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内涵水平,认真抓好师德建设、人才培养、人事改革三项重点,以理论学习和法制教育、师德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了教师队伍管理。

(一)管理从不规范走向逐步规范。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为教师管理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法律依据。此外,与这些法律法规配套的其他一系列有关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的文件,则为教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操作办法。因此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对教师管理的盲目性行为大大减少,提高了其整体管理的科学性。

(二)管理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教师聘任制的逐步推行、教师结构工资制的试行,教师聘任制与结构工资制相结合管理模式的探索,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激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带来了学校工作的生机。

(三)管理使队伍建设取得了成绩。一是教师队伍总量稳中有增,基本满足需求。二是学校内部管理基本形成了由教师聘任制度、岗位负责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绩效激励制度等构成的管理体系。三是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所提高。

二、面临教师队伍管理的问题

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是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的奋斗目标、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少数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师德师风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少数教师的师德师风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之处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个别学校领导干部和少数教师滋生了、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与不注教学质量、忙于有偿家教的的现象。一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上班时间从事商品经营活动。还有少数教师不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少数教师师德失范,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二)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教师队伍城乡分布、学段与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教师分配、调配不尽合理,教师编制的结构性问题突出。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初、高中教师按学科紧缺的矛盾突出且缺少学科带人头,普遍存在编制虽够却按科分配教师不足、胜任教学教师不足,出现有富余人员或是不称职人员的现象,并且学校的富余人员和不称职人员分流困难,一旦遇到教师病、产假或脱产进修等情况,任课教师就“断档”,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结构性缺编,加上升学率压力,部分教师超负荷工作。

(三)师训经费不到位,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财政安排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经费不足甚至未能落实,使学校只能以校本培训为主。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极少。培训的不足、继续教育的欠缺,导致现有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未来教育的不适应、现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呆板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适应、现行教研方式的陈旧与指导教师教学的不适应,从而出现了“身在课改中,处在理念下,留在陈旧里”的普遍现象。

(四)教学成本投入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只有学生的学杂费,既要按规定保证硬件投入,又要按需要满足教育教学,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由于市县间、县乡间教师收入、福利待遇差别较大和高中、初中教师的层层由下向上的选拔,造成了县内优秀骨干教师因外调和改行向外流失,因选拔和调动的的内部流失,且特级、高级教师数量不足、年龄偏大,在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学校骨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难以形成且新老交替面临形势严峻,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五)学校班子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学校班子老化,班子凝聚力、影响力较弱,班子成员运用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与遵循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缺陷难以适应管理需要;二是少数学校用人随意,不能真正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任人机制,造成班子傭肿、人浮于事,甚至导致骨干教师流失;三是个别学校领导素质较低,拜金主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意识、不集众意主观臆断倾向存在,至使学校管理混乱与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落后。

三、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建议

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我县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我们建议:

(一)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

建议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师德建设上要认真抓好教育、制度和管理三项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教育观,增强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引导教师形成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为核心精神品质;引导学校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发展的“评教体系”和“评学体系”。坚持实施师德建设长效管理,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应予批评教育乃至行政处分。同时,在教教师有偿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问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研究,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正确地加以引导,禁止从事以营利为目的有偿教育。

(二)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

建议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要有计划地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尊师重教的舆论宣传。广泛宣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我县教育教学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宣传教育战线上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模范教师和先进事迹等等。力争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三)保障培训经费,提高教师待遇

建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三位一体”,采取给一点、补一定、筹一点的办法,启动以提高全体教师素质为主的“提升工程”和以骨干教师培育为主的“名师工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安排和组织教师培训,构筑和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教育部门集中培训、教研科研活动培训、立足岗位校本培训等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刷新”、知识结构的拓展、能力结构的激活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重视教育的外延发展,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必要投入,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改善教师办公教学条件,让教师真正工作顺心、在校安心、教学尽心、生活舒心。政府按财政增长水平,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教师的“身价”有增无减,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理顺管理体制,优化队伍结构

建议根据教师管理特点,广泛征求意见,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教师队伍建设的编制、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育主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吸纳各个学校与一线教师的建议意见,以形成健康的教师能进能入能分流的任用机制和管理机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完善教师分配、调配机制,坚持按学校实际情况核定学校编制,按学科、依专业配备初、高中教师,走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路子,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做到用有所专、教有所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6篇

关键词: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现实性;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06-02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提出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于今后如何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怎么安排,如何把农村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最需要的知识与国家的整体战略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安排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调研基本情况

1、调研背景和目的

为提高初中数学“国培计划”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2012年10月20日起,历时一个月,由河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牵头,就河南省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旨在对过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2、调研涵盖范围和对象

调研范围涵盖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南阳市等我省10多个地市的30多所初中。调研对象包括初中数学教师、教研室负责人、分管教师培训的相关领导等。

3、方法应用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集体座谈法进行。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调研范围内的初中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放《初中数学教师教育培训需求调查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88.7%;就集体座谈而言,由于本次调研覆盖面比较广泛,根据教师的学历结构、教龄结构来抽取座谈的对象。进行座谈会5场,共计人83人参加。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初中数学教师在近五年参加过的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过去的培训来看,参加培训的人员在教育理念、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收获颇多,对我国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仍存在培训内容与农村教师需要脱节,对培训模式不尽满意等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有32.3%的教师认为授课教师的水平不高,有64.7%的教师认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有53.5%的教师认为缺少案例分析,有52.1%的教师认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有35.9%的教师认为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有70.4%的教师认为培训形式过于单一,还有38.7%的教师认为培训评价方式单一。

2、培训需求分析

(1)培训内容需求分析

由于培训者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工作阅历,因此培训内容应结合培训者的特点进行。我们对学员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工作阅历等进行了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农村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占64.7%)、新课标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占53.5%)、数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占50.7%)。

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反映出的问题是,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能直接嫁接到教师实际教学。许多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在座谈中提到培训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实际教学脱节,培训前与培训后差别不大[1]。

(2)培训形式需求分析

有76%的教师选择参观观摩学习,其次是喜欢案例讨论与分析的占63.3%,同行交流研讨和与专家研讨互动的各占45%,喜欢讲座的只占被调查教师的38.7%。这是因为农村初中教师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他们希望通过名师的引领和指导,现场观摩,目睹课堂教学的实况,以此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和优化教学方法。

在培训形式上突出反映的问题是,培训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在调研过程中,有42人提到,在外培训后,培训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希望校外培训结束后,还可以有机会和名师、专家有持续的研讨,解决培训后的实际应用问题。

(3)培训时间的需求分析

从集中培训时间角度看,有50.7%的教师喜欢短期培训,中期的占35.2%,长期的只占14.1%。因此,培训机构在组织培训时,要切实考虑到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以满足教师的需求。

三、结论和建议

1、合理设置科学的培训内容

(1)根据初中数学教师实际需求,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①聘请数学教学理论专家、及对初中教学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数学教育专家、名师、优秀骨干教师授课;②结合初中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学科特点,适当增加多媒体教学,要以学员动手操作为主;③加强初中数学专业理念学习,解决初中教师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的矛盾;④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新的变化和困惑,有针对性设置指导农村教师进行儿童健康心理分析和案例教学,以使得教师在管理上科学和方法上先进;⑤让教师把握新课标的脉络,增强实施新课标的自觉性,能够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贯穿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去,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⑥对学员进行教育科研能力、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引导教师们立足岗位开展教学理论研究。⑦根据学员需求,组织学员观摩优质课、示范课,并分析每节课的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⑧让学员了解教学测量与评价,使学员通过培训在教学方面做到会备课,会讲课、会评课,使教学技能有明显提高。

(2)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性

教师参加培训,不仅要给自己补充一些必要的、先进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达到会用、善用其所学的目的[2]。因此,培训内容应立足现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针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欠缺,组织学员学习国内外可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如课件制作,计算软件应用等。可采用将学员分为若干组,针对数学教材,每组制作两节课的多媒体课件,由相关专家和全体学员对课件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再由该组进行修改和完善。

(3)既要关注培训的现实性,又要关注教师的长远发展

调研对象的需求往往从现实出发,多是自己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困惑,往往重操作、重技能、重现实的多,而对能力素质的提高、考虑发展的需求较少。作为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必须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既要注意农村教师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发展的需要,既要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又要研究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核心问题,帮助培训对象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即在加强数学知识、课堂管理、班级管理等方面学习的同时,又不能放松数学文化、数学教育研究等方面的提高。

2、设置有效的培训方式

(1)改良讲座方式

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中,传统的授课模式还是占主导地位[3]。要从内容本质上改良,讲座的专题不能太大,否则容易出现空泛化,要从小实例切入,用较为明显的实例说明理论,切莫从理论到理论空谈空论。要积极开展小组交流、合作研讨、师生对话、问题解决等多种研讨活动。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数学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同时引导学员如何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最终达到主动参与、互助、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2)加大案例剖析

在培训过程中,遴选数学名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研讨分析,专家点评。通过撰写优秀教学案例与教学病例,尤其是视频教学案例的运用,把非结构化的知识通过情境展示,在观点的碰撞中提升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诠释与贴切的案例剖析有机结合起来。由专家和学员共同解读、讨论,总结经验,共同提高。

(3)组织观摩交流

观摩、研讨、交流已成为教师喜欢并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模式。培训学员很想与同行分享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困惑,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合作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促进学员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研讨交流[4],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观课、评课等形式,使教师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大大提高了参训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4)加强“示范——诊断——提升”的实践培训模式力度

主要培训活动可采用:导师示范,学员观摩;导师指导,学员设计教案;学员上课(诊断课),说课,导师和同学诊断(评课);导师指导学员修改教学设计与教案,学员再讲课(提高课),导师和同学再诊断;导师指导学员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而后撰写教学反思及数学叙事。

(5)建立跟踪指导培训体系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培训期间的管理,也包括培训结束后的跟踪服务。所以跟踪指导体系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培训单位之间建立有效的共享模式。在培训期间为参加培训的学员建立个性化档案,如qq群、邮箱等,学员们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相互讨论共同交流,并鼓励教学团队中的特级教师、名师、学科骨干和大学教授在网上成立“教育博客”。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分散、时间精力有限等特点,可开辟在线服务、跟踪指导,建立起网上交流平台,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及培训效果的提高。

(6)改进管理模式,提高科研能力

为每个学员分别安排一位理论导师和一位实践导师,理论导师主要负责学员的专业规划与教学科研,撰写教学设计与科研论文;实践导师由培训实践基地的资深教师来担任,导师根据学员特点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培训期间对学员进行教学示范,并实行全程指导,帮助学员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学科研能力。

指导学员申报“国培计划”项目研究课题。教师团队的讲师可以把学员的问题当作课题,以课题牵动学习。解决问题后,可以制作成课件放在网上供学员学习交流,也可以在线交流等,加强“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5]。

3、完善评价方式,建立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考核评价是教师培训的重要一环,是检测评定教师培训质量的必要手段。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教师培训的评价可以形式多样化。首先,成立专门的培训评价机构,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及效果等进行评价。其次,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培训目的作为重要依据。要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以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提供教师培训质量的可靠信息,同时也为教师指明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使评价目标综合化、务实化[5]。再次,对评价工作进行再评价,分析反馈结果,以更好的推动教师培训的进行。

4、完善管理机制

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都是骨干教师,有的还是单位的领导,甚至是学校的校长,书记,除了有单位工作上的事情,还有家庭中的事情,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无法保证培训效果。因此,要使学员做到:第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员要从思想上重视这次培训,虚心求教,听从安排,严格遵守培训纪律;第二,认真学习。让各位学员能珍惜这次培训机会,以饱满的热情,认真高效地学习,认真思考,学有所成。第三,学以致用。要求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能够结合培训内容,写出学习心得,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把培训内容带到教育工作中去。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第四,交流合作。引导学员们之间要加强交流,相互沟通,互相交流各单位先进的办学理念,共同提升教育质量。

总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关系着公平教育的实施,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能够务实高效地进行教师培训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邱忠华.蔡平生.对高师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的调查与思考[J].数学教育报,2000(4):50-53.

[2] 徐莉亚.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5(4):34-36.

[3] 于海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辽宁教育研究,2009(1):176-178.

[4] 史宁中.关于未来教师培训的一些想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3-4.

第7篇

调研工作采取资料调查法、个别访谈调查法、表格调查法等方法,分2个层面进行:一是各地填报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表;二是从每县(市、区)中随机抽取4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全市33个乡镇和60所中小学,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走访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调研人员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分析,对所查数据从多个侧面进行了认真核实。

调研工作得到各县(市、区)的大力支持,各地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为调研组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一、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根据各县填报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表统计,目前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基本情况

专任教师数教职工数编制数空编超编数

小学216092392723144783

初中137111641220434-4022

高中5426687850901788

合计407464721748669-1451

全市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基本情况(见表2、3、4、5)。

表2全市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基本情况

30岁以下31~35岁36~40岁41~45岁46~50岁51~55岁56~60岁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小学424317.7278411.6265011.0319813.3383516.0303712.6418017.4

初中374622.8389923.7230914.1169210.314428.79725.9235214.3

高中213631.1121017.687212.65568.12493.62533.6185126.9

表3全市中小学教师职务结构基本情况

高级教师中级教师初级教师未定职教师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小学1690.71274353.21021042.68053.3

初中11847.2720143.9765046.53772.1

高中83112.1196728.6361752.64636.7

表4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硕士及以上本科专科中专中专以下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小学13155.5997841.71212950.75052.1

初中478729.1902655.0241014.71891.2

高中30.04448565.278011.3150021.81101.6

表5-1全市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情况

思想

品德语文数学外语自然社会信息

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其他当年

不任课

小学教

师数量56089477800776705498355646530421139232

所占百

分比(%)2.641.436.13.63.32.31.62.92.51.90.61.1

表5-2全市中学专任教师学科结构情况

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信息

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

技术其他当年

不任课

中人

数1026220423798455647998858811842386531351297108613

%7.516.117.46.24.15.86.46.413.42.83.92.52.10.84.4

中人

数32984683751047426823729574214524813517910261

%6.115.615.49.48.74.94.45.413.72.74.62.53.30.24.8

二、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资源向城区集中,城区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造成了教师在区域分布上严重失衡,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

2、教师队伍各学段均缺编。由表1可见,小学段超编783人。但据调查分析,实际小学缺编严重,一是非教学人员(多为接班)比编制规定超660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3%;二是外借教师550人,占小学专任教师的2.5%;三是病休教师(重大病号)2085人,占小学专任教师的9.6%;四是联校机构占用小学教师编制1290人,占小学专任教师的5.9%。合计占用小学教师编制4585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21%。若与超编783人相抵,实际缺编3802人;初中段缺编4022人;高中段超编1788人,但与办学规模相比,仍存在惊人的缺口。目前我市高中在校生12.1万人,是五年前的2倍,而编制仍以五年前在校生为基数,实际应增加编制4615人,高中段缺编2863人。因此小学和高中实际缺编6665人。

3、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配套。小学段语文、数学教师基本够用,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和外语专业教师缺编严重;初中段化学、地理、历史教师富余,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编严重;高中段整体学科教师缺编。据调查,有的学校教师总体上不缺编,但某一科或几科教师偏多,有些学科却无专业对口教师。被调研的村小学及教学点的一、二年级均长期实行包班教学,包班教师一般要教小学语文、数学、思品、科学、运河两岸、音乐、体育、美术8门课,长年累月一个面孔贯穿始终,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现象。农村小学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教师,英语、信息技术、体育及艺术规定的课程均未能正常开设。80%的乡镇中小学没有音乐、美术、体育专业教师,某乡镇四处完小三个教学点中没有一名音、体、美教师,上音乐课只能靠听录音带,搞歌咏比赛,开运动会都十分困难。小学外语缺口最大,某乡7处完小和教学点没有1名英语专业教师;某镇5处完小,4个教学点没有1名英语专业教师;某乡小学只有1名英语教师,只能跨年级教学和“走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教职工构成结构不合理。非教学人员占教职工比例偏大,全市中小学非教学人员编制5143人,实际超编1328人。

5、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据统计,全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46岁以上的占46%。某乡共有小学教师84人,平均年龄47.2岁。目前,全市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状况呈倒金字塔结构,学段越低年龄越大。

(二)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两少一多”。一是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小学虽已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被调研的33个乡镇中有32个乡镇的农村小学没有音、体、美专业教师;80%的农村小学没有专业英语教师;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一人是专业教师。聊城大学曾对来自4个县参加培训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是多数达不到初中英语水平。二是正规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少。某县两个乡镇的小学教师中,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不足10%;乡镇中学教师中,第一学历为师范院校专科毕业的教师仅为3%。其他教师第一学历均为电大、教育学院、中师或是接班人员。某乡镇中学第一学历正规师范专科毕业3人,其中1人是校长,1人是教务处主任,只有1名专任教师。三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多(见表6)。据调查,某乡镇民师转正97人,占全乡小学教师的61%。由于民办教师普遍学历偏低,未接受过系统教育,自我更新和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差,年龄偏大,总体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某办事处民师转正的小学教师中经常被学生家长电话投诉的达13人,另有5人主动申请离开教学一线;某乡一民师转正教师长年在教学点教小学1、2年级数学,由于学校合并改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但分数式她都不认得。

表6全市农村小学民办转公办教师数及所占比例

教师数民办转公办教师数比例(%)

全市18945942649.8

(三)我市中小学代课教师依然大量存在

1、分布广泛。从地域看,多数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代课教师,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情况愈严重;从学段看,小学和高中代课教师较多,初中相对较少;从城乡看,代课教师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较为集中,城区中小学总体偏少,主要存在于高中学校。

2、数量较大。根据调查表统计,目前全市代课教师有2690人(参见表7)。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有的县在调查表中显示没有代课教师,但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代课教师。一些县代课教师数量很大。某县代课教师总数达到1699人,占该县全部教师数的20.4%;某镇代课教师79人,占该镇教师的31%。估计全市实际代课教师约3500人。

表7全市代课教师数及所占比例

教师数代课教师数代课教师比例(%)

小学2160921379.9

初中137112241.6

高中54263296.1

3、素质不一。高中段代课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年富力强,很多已成为学校的骨干;初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代课教师素质偏差,不具备教师资格的社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有的虽具有相应学历但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隐患较多。国家已禁止使用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的存在隐患较多。乡镇政府大多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在管理上放任自流。在聘用上,有的由乡镇统一招聘,有的由村庄自行聘用,有的由学校自主招聘(按照规定,乡镇和村没有中小学教职工的招聘权)。招聘后,大多未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在使用中,受当地财政或领导换届的影响,代课教师时有时无,去留不定。他们看不到发展前景,存在着临时观念,人心不稳,而且都有强烈要求转为正式教师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引发许多纠纷,这些都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及教育稳定的消极因素。

(四)教师健康状况不乐观

被调研的乡镇中患偏瘫、心脏病、癌症、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的教师一般有一二十人,一旦不能上岗,大都本人出资外聘代课教师。某县若学校支付代课费,财局不仅通报学校还扣发患者20%的工资。患颈椎病、腰椎病、咽炎等慢性职业病的教师就更普遍了。而教师的医疗保险还非常滞后,多半实行的是合作医疗性质的医保。某县医疗费在1000元以上的部分报销50%,1000元以下自费。

(五)教师工资仍有陈欠

调研发现,部分乡镇教师工资陈欠尚未还清。某镇党委、政府2002年12月15日为解决同年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书面同意联校贷款37.5万元发放教师工资,并承诺本息由镇党委、政府偿还,时过四年本息已达52万元,当时承诺仍未兑现。52万元的债务压在联校校长身上,每逢过年校长四处躲债,无心考虑教学工作。同时该镇还欠2001年6个月的教师工资。

(六)农村中学有负债运行现象

某县三个乡镇由于“普九”和功能性用房建设分别负债50万元、100万元、170万元。欠债只能从每年收取的学杂费中偿还一些。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后,债务偿还成为了问题。

(七)经费拨付运行不畅

目前,县教育经费拨付是由县财局拨到乡财所,由乡财所拨到乡中学或联校。而乡财所拨付不及时,影响正常教学。某乡2006年的生均公用经费5.2万元,县、乡两级政府各承担2.6万元,县财局已足额拨付到乡财所,但乡财所不仅乡政府承担的部分未拨付,县财局拨付款也未划拨。

(八)摊派教师订阅党报党刊

11月中旬正值报刊订阅高峰,某镇党委下达2007年党报党刊订阅一览表,全镇中小学教师要完成5.6万元的报刊摊派任务。夫妻均为教师的就要订阅2份聊城日报,需547.20元,教师意见很大。镇委要求,如果完不成任务由乡财所扣学校经费。

三、原因分析

(一)师资配置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从2001年开始启动,2005年起在中小学全面推行。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一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要求,调整各学科专业师资配置,必然会出现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不足,而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剩余的现象。二是教师学科间调整措施及力度未能及时跟上。一方面部分教师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专业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对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普通重视不足,没有按时开足课时。三是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师资整体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部分农村教师观念和教法陈旧。四是教师人力资源的继续教育新机制未能有效构建,知识更新与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少,缺少持久有效的专业支持。致使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任教,很多青年教师纷纷外流,导致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

(二)教师编制标准不适应我市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市农村小学缺人问题主要是编制标准低和班额小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农村小学编制标准未能体现“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力求精简和高效、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编制核定未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出现了“一刀切”现象,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与城市倒挂。

据专家测算,现行的农村教师编制标准须在校生达到300人时才适用[1]。农村人口分散,效能不便,很难达到这样的学生规模。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到了极限,受走读半径限制小学(教学点)仍然比较多,分布较分散,班额较小。据统计,目前农村小学班额在35人以下的班级占60%(其中班额在25人以下班级占25%),这使得农村小学按编配人无法满足需要。根据目前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如果按山东省执行的城镇师生比1:19核准编制配置师资,并折合成班级数计算,或者按教育部每班配备2.1—2.4名教职工的折算标准,基本符合我市的状况。

高中教师缺人问题主要是核编工作滞后造成的。省里规定,教师编制三年一核,上次核编是2003年,依据2001年高中在校生人数。“十五”期间,我市高中规模逐年扩大,至2006年,学生数已经翻了一番。但教师编制没有随高中规模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教师补充出现受编制所限的困难。

(三)教师队伍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真正落实,有关政策规定未能完全贯彻执行。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中小学教师的职能(招聘录用,调配)仍没有到位,难以统筹调配教师资源,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有的县(市、区)还没有将教师的管理权上收到县;已经上收到县的,尚有部分没有按照规定将教师人事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教师管理某种程度仍处于多头并管状态。

一是教师流动困难。某县县域内教师流动需县长签字、编办审批,乡镇政府同意,县财局认可,方能进行调配,县教育行政部门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调剂教师很困难。该县一个镇中学超编教师45人,向本镇缺编小学调配分流,至今一个也调不动,该镇小学由于缺教师,联校不得不外聘25个代课教师,每月支付7500元代课费,用生均公用经费垫付。二是教师补充不及时。从表8可以看出,小学、初中新教师补充数远小于自然减员数,教师进不抵出。某县自01年大中专毕业生直接分配政策取消后,至今尚未向农村小学、初中补充过新教师。其他县补充的教师多是到高中学校任教,能派到农村小学、初中的教师数量非常少。某乡中学八年没有补充过教师,建校三十年没补充过音乐专业教师。某乡联校校长说:若再不补充年青教师,小学校长已选不出来了。三是教职工分流工作做得不到位。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要参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分流政策,积极稳妥地做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分流工作。但大部分县对非教学人员及年龄偏大、教育教学能力和身体健康情况较差的教师没有完全按规定进行调整和分流。

表82003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调出、自然减员和补充新教师情况

A.自然减员和调出人数B.补充新教师情况C.净增教师数

(C=B–A)

小学16741113-561

初中1182790-392

高中6811563882

2、农村教师待遇未落实到位。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城乡中小学教师同工不同酬。大多数县没有给农村教师落实“三金一补”的社会保障政策,个别县还存在城乡工资两个标准,仅有个别县落实了国家和省出台的农村教师上浮一级工资的政策;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比较差,大部分农村小学多人一个办公室,没有宿舍,没有食堂,成为标准的走读教师;初中教师双职工有一间宿舍兼办公室,单职工没有宿舍。

(四)财政投入不足,制约了人员补充和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从根本上讲主要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的。有的县(市、区)领导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承诺多,行动少。在中小学教师缺编的情况下,为了降低基础教育人力成本而不愿引进正式教师。尽管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大多数县区农村教师的工资是由乡镇财政划拨到县财政,再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实质上仍由乡镇财政负担。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乡镇财政紧张,仅保障现有人员的工资就存在很大的困难,无力再承担新分配教师的工资。因此,乡镇政府普遍拒绝接收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

四、对策建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新的历史起点为契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一)启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努力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采取倾斜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积极做好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建立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交流制度。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解决农村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

一是有计划统一招录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制定中小学教师招录规划,根据学段和学科结构先急后缓,分步实施。小学段音、体、美专业教师每完小需各配1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两完小配1人,英语专业教师两完小配3人,同时兼顾专业语文、数学教师每学科4人,每乡镇一般4处完小,共需28人,全市共计3640人,可分三年补充;初中段分三年为每乡镇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每学科招录1名正规师范类专科毕业的教师,每学科有1位带头人,全市共计1200人;高中段要按现有学生数核算编制,缺编人员可分三年补充。

二是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者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的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要开展专项督导活动,对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彻底清理的县(市、区),建议在全市范围内通报批评并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三是精简、压缩非教学人员。对不适应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教育部门应会同人事部门做好安置工作。年轻教师可参照公务员分流政策安排进修或直接分流;年龄较大且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建议实行离岗政策,离岗年龄参照机关单位改革53岁,待遇不变,不占编制,这样可节省编制10513个,其中小学5698个,初中2838个,高中1977个,用于招聘新教师;非教学人员超编的学校,应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其中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调整到教学岗位上去,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坚决予以分流;建议为重病教师办理内退,不占编制;精简联校机构,一般联校机构9—20人不等,且占用教师编制,建议联校机构设3人(1个校长,2个工作人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撤销联校。

四是积极稳妥地解决代课人员问题。建议出台措施,依法逐步清退代课人员,坚决杜绝聘用代课人员的现象。

(三)加大资金投入,有效解决师资流失问题。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改变目前教师工资和教育经费的发放途径,实行“校财局管”。既解决了教师县域内流动的问题,免去乡政府、县编制、财政部门繁琐的手续,又保障了学校经费及时到位。各县(市、区)要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国家规定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向上浮动一档工资的政策规定,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议落实农村教师的“三金一补”社会保障政策和发放农村教师岗位津贴;中小学班主任津贴仍执行的20年前的标准(15元/月),建议适当向上调整,且随工资按月发放。

(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

一是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教师队伍县域内统一管理。各县(市、区)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市委组织部等联合下发[2004]8号及市委、市政府两办[2005]30号文件的规定,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和校长队伍的管理,真正做到还权与教育。目前,这一政策市直学校落实较好,自2005年市直学校解决入编教师310人,2006年又解决96人,市财政每年增拨经费800万元,到2007年市直中学37个空编将全部解决。建议各县(市、区)政府,尽快受权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招聘和调配农村急需的中小学教师。

二是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办法。改变现行以县为单位按学生数核编的办法,试行以学校为单位,按班级数兼顾班额的核编办法(大班额按人数,小班额按班数)。改变由县编制部门直接核定到学校的做法,实现由县编制部门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额,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额内,科学确定中小学教职工工作量,依据在籍学生数、标准班额、每班教师定员等指标,计算并分配中小学编制数额;创新以县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建议县(市、区)政府仿照县财政预算由县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做法,将当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方案交县人代会审议通过,实现人大监督、政府保障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各县(市、区)可根据学生数量、学校布局调整、本县财政状况、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等,及时调整教师编制数量,实现县域内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

(五)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督导评估。建议市政府在教育综合督导的基础上,加强专项督导,其中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督导。督导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的落实、《县级政府近3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制订、县政府关于中小学教师招录计划、农村中小学急需的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的招录情况、教师工资发放机制建设、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落实情况、乡域内、县域内教师人力资源调动、交流、配置状况等。

(六)其他建议

1、每年为教师进行一次健康查体。

2、在乡镇驻地尽快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3、建议采取开放式的教师招录方式,走出去,到省内外的高等院校引进本专科人才,形成多元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

第8篇

一、开展**企业经营现状系列调研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我校为经济类院校,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结合紧密,大多数教师虽然具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通过企业调研有利于丰富教师经验、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办学质量。

(二)有利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氛围

通过组织广大科研骨干和教师深入企业,脚踏实地地调查研究,发扬重实践、重应用的教科研之风,从而形成我校科研特色,打造我校教科研品牌;

(三)有利于整合学校科研资源,提高科研水平。

组织广大教师参与调研活动有利于形成研究群体效应、规模效应,提高学校科研队伍集中攻关能力。本次调研报告及科研成果将集中在学报发表,将有利于形成学报特色,加强对外的学术交流,提高学校学术影响力。

二、调研活动方案

(一)组织安排

学校组建**商专豫企调研专家委员会,全面负责**企业调研活动,下设豫企调研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商专企业发展研究所,由企业发展研究所具体负责组织工作。

**商专豫企调研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商专学校学术委员会确定,每届成员不少于5人(须为单数)。首届**商专豫企调研专家委员会人员建议为:张平安、刘长文、宿金勇、赵敏、宋之玲、穆大常、丁玉国、邱国鑫、宋绪钦。张平安任专家委员会主任,负责全面工作。

豫企调研办公室成员由**商专豫企调研专家委员会确定,首届豫企调研办公室成员为:宋绪钦、孟佩芳、王胜果,宋绪钦任办公室主任。

(二)活动程序

1.校级课题专题立项

在未来三年内由学校就“豫企调研”活动进行专题立项,作为学校校级科研规划课题,该课题为系列课题,每年子规划课题数量在12个以上,纳入校级科研课题管理。每个子课题将获得学校科研经费2000元,重大有价值调研课题可申请追加经费。

2.个人申请与立项

由学校教职工个人提出书面立项申请,申请人需撰写立项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不限于):

(1)调研对象名称及基本情况,调研对象的调研意义

(2)申请人基本情况

(3)申请人完成调研具备的条件

(4)调研经费预算

(5)完成调研的时间安排

3、立项批准

(1)由**商专豫企调研专家委员会对申请人条件和立项报告进行审查,确定立项人选和项目。

(2)申请人立项获准后,由项目主持人与**商专与豫企调研专家委员会签订项目调研目标责任书,保证按计划完成调研活动。

4.调研活动实施

由立项人实施调研活动,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调研,完成资料准备工作。

5.调研报告撰写

(1)立项人最终要形成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不限于):

①企业基本情况描述

②企业经营特色描述

③企业经营特色形成的原因极其影响(历史、当前及未来)

④启示及结论

(2)内容要求

①调查报告内容不少于1.5万字。

②作者要对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由此报告产生的责任由作者承担。

5.结项

由**商专豫企调研专家委员会对立项人的调研报告进行鉴定,给予同意结项、继续调研修改、不予结项三个等级的结论。准予结项者,学校兑现专项科研经费,最终不能结项者,学校专项科研经费不予兑现。

6.摘要发表

**商专学报开辟“豫商之道”专栏,已经结项的调研报告符合发表要求的,学报将优先摘要发表(由作者进行摘要修改)。

7.调研活动激励

每年由**商专豫企调研专家委员会从已经发表的调研报告中推荐优秀报告参加学校年度科研成果评比,学校将优先评奖。

8、在调研报告汇集到一定规模,学校将资助结集成书,公开出版。

三、其他事项

(一)时间安排

1.立项申请

每年年底由专家委员会进行一次立项审核,立项申请人须于每年12月30日前将申请报告(一式三份及电子版)提交豫企调研办公室。

各申请人20**年度项目申请报告(一式三份及电子版)请于20**年3月15日前提交豫企调研办公室。

2.结项申请

每年由专家委员会进行两次结项审核,结项人须于每年5月31日前或10月31日前将申请报告(一式三份及电子版)提交豫企调研办公室。

20**年度调研项目只安排一次结项审核,结项申请人须于20**年10月31日以前将申请报告(一式三份及电子版)提交豫企调研办公室。

(二)调查对象选择

立项申请人要选择**省境内的大中型企业作为调研对象,要求调研对象有特色,有研究价值,既可以调查总结成功的经验,也可以调查分析失败的教训。

(三)参加调查人员

1.项目主持人须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主持人可以选择不少于四人(含主持人)组成项目组织实施调研。

2.每年每个主持人只能主持一项调研课题,但可以作为参与人参加其他调研课题。

第9篇

一、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项目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课程项目教学内容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以基本理论知识讲授为基础,重在通过调查方案的策划、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调查方法的运用、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五个环节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此,我们把学生将来从事市场调研活动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解成五大具体实训模块,即市场调查方案策划项目、调查问卷设计项目、市场实地调查项目、数据处理与分析项目、调研报告编制项目等,进而提升学生市场调研活动策划能力、市场调研问卷设计能力、市场调研实地访问能力、市场调研数据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市场调研报告撰写制作能力等市场调研能力。

(二)课程项目教学实施1.选取项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选取市场调查方案策划项目、调查问卷设计项目、市场实地调查项目、数据处理与分析项目、调研报告编制项目等五大项目作为教学项目。2.组织教学并实施项目(1)形成项目小组。全班学生先分若干个项目小组,成员由学生自由组合或由教师确定,要求提交各项目组成员、项目经理等名单。(2)确定具体项目主题。各项目组通过调查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并且与本课程各教学项目有关的项目主题。可由小组成员共同探讨确定,也可与教师商讨后确定。在项目主题确定中,我们积极鼓励广告专业的学生选择他们参与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学院奖、金犊奖、ONESHOW、“中国策”大学生营销策划大赛等比赛项目的主题。(3)项目实施。根据所选择的项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部分工作,定期交流各自完成的情况。对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求项目组成员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可通过组间讨论或向指导教师请教,以保证按时完成项目。首先,各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长的领导下,就本项目与作为项目委托方的任课教师签订市场调研合同,并召开相应的客户定向说明会,确定调查问题和研究目标。然后,项目组拟定调查方案设计,确定调查目的、内容、方法及相关预算等,并着手问卷设计、抽取样本,以及实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访问员的选拔与培训、实施用具的准备等。之后,开展项目调查实施与控制。调查实施后,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初稿。最后,与项目委托方(任课教师)举行客户说明会,结合委托方的意见,对调研报告进行修订并定稿。(4)文档管理。项目完成后,归档工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档管理也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项目组对项目各阶段产生的文档进行模拟编号,并做好文档目录,包括项目说明会纪要、市调方案、原始问卷、市调报告等,验收时需要将相关文档一起交给项目委托方。(5)项目评价。学生在完成市场调查项目后,教师组织学生用多媒体演示市调过程,展示项目成果,并作详细介绍,进行市调及相应文档的自评、互评,最后是教师的点评。每一组以项目组长为主,向全班介绍各自完成的项目,介绍本项目组在项目设计、实施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其他项目组学生可以提问,以项目组长为主进行答疑。自评答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对市调及文档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对各项目组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项目的得分。

二、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对项目的要求在项目教学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项目的选取。选题时必须考虑以下原则:应根据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以及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涵盖课程目标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与特长来选题,教师要在此过程中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

(二)对教师的要求市场调查与分析是一门理论与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特别高。教师应精通市场营销、广告等方面知识,除拥有教师职称外,最好还要求拥有市场营销类、新闻传播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要求教师应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及时跟踪市场的最新发展。

(三)对项目评价的要求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评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学会取长补短,以评价促进学习,让学生在互评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在点评时注意坚持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开放性,点评重在指出问题,提出具体改进及修改完善的建议,重鼓励、重引导,而不是对项目优劣做出评价。总之,项目教学法运用得好,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从而高质量地实现学习目标。

作者:王文锋王淑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10篇

关键词:装饰材料与构造;实践性;应用型;市场

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的核心目的是要让在校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各类装饰材料的材质特性及使用细则,同时根据装饰材料设计相应的方案,在设计方案中能够尽量体现该材质的特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而调研部分则任由学生自行发展,教师不做强行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在认识上形成了一种重课堂、轻实践的思想;其次,教师课程考核存在“一刀切”的倾向;最后,学生对装饰材料的认知缺乏现实根据,没有经过市场的实地调查。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能够正确掌握装饰材料的特性并加以实际运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而本文所探索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则是基于此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笔者现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实践性教学方式进行阐述。

第一,全面开放的教学形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形式是教师集中讲授,学生根据教师所讲内容进行拓展,再根据理论知识总结设计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统一评分,把理论知识掌握完整、方案完善及材料使用合理等作为考核依据。但是这种教学形式比较单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材料的不断更新,传统的理论讲述已经和现实脱节,如果完全依靠传统的教学来学习本门课程,学生毕业后将会和市场需求有很大差距。因此,实践性教学方式应首先从教学形式上入手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式而变为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里的开放式包含以下几个内容:首先,教学场地的开放。教学场地可以为材料市场、施工单位、企业、公司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在这些场地教师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实地教学。如进入材料市场进行上课,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材料进行实地教学指导,学生在现场以实际材料为教材,能够准确地熟悉材料特性,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打下现实基础。其次,教学方式的开放。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提问、大家集体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实地调研,解决大家共同提出的系列问题。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师资的开放。实践性教学方式中,可以要求具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工人师傅进行实地讲解,这些一线工人能够直观清晰地阐述他们在使用材料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给出各种问题的答案。这种开放的师资运用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帮助的,并且这些宝贵的经验是在校教师无法给予的。总之,开放的教学形式是实践性教学方式的最大特色。

第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方案设计,但这些都是缺乏市场检验的。因此,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变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方面,评价的标准由传统的作品分数论转变为过程实践论。简单来说,即是从单纯的考核作品变为考核实践过程。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实地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提炼出对材料的认知和看法,并能够根据所考察材料设计出具体的方案,其中该方案应当具有现实材料的支撑。最终,该方案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从业人员的评价,第二部分为任课教师的综合考核。通过整个过程的完成,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市场现有材料的特性,并根据材料特性设计现实可行的方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是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全面性,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过程性和整体性。学生在学习完整个课程之后,无法运用课堂所学内容和实际市场接轨。实践性教学方式构建了学习过程即施工过程、学习内容即施工内容的有机统一体,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全面有效的考核机制。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是对于材料的掌握情况;其次是对于整个过程的完成情况。对于材料的掌握情况主要从其调研报告中得出结论,通过调研报告可以分析其对材料的认知情况,同时还可以从具体的设计方案中得出结论,如果该方案切实可行并且和现有市场材料特性相吻合,则可以说明该学生掌握材料的情况属实。对于整个过程的完成情况的考核主要依靠教师的细致分析,可以根据每个人完成的顺畅度和统一度来识别。如果完成过程是肤浅的并且是没有通过实际调研而得出的结论,基本可以判定该学习过程是不合格的甚至是未能全程参与学习的。如果完成的过程是有理有据且方案和调研报告吻合,则说明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

当然,整个评价过程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树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并且能够随时对市场有准确的认知。从长期教学来看,教师必须不断补充新知识了解市场才能做到教学评价的准确和全面。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校接触到设计实践过程中所运用到的各类材料,还能根据市场材料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实践性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学形式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接触了真实材料,形成了准确认知,进入企业或实际岗位后可以根据课程所学内容准确运用,不需要再进行统一学习。

作者:舒玉洁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朝阳.装饰材料与构造[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调研课程设计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调研在市场决策的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在高职的市场营销专业中,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市场调研也占据了重要的比重。为适应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需要,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加专业的调研水平。本文从专业调研机构的岗位设置情况出发,结合高职学生从易至难的认识及实践特点,将《市场调研》课程重新进行整体设计,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思考。

一、市场调研在本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市场调研》课程建立在商贸入门、市场营销基础、消费心理学、经济法、财务基础等课程组成的专业基础领域之上,相关营销理念、法律、财务知识为市场调研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市场调研》的相关方法与理论,在后继课程推销技术、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渠道管理都得到应用,成为后继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

二、《市场调研》的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市场信息收集工具、掌握一定程度的市场信息的整理分析方法并能够形成结构完整、逻辑分析合理、文字表达准确的调研报告;具备调研实施管理能力及初级调研方案设计能力;在素质能力方面要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毕业生在市场营销相关岗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帮助。

三、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市场调研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技术性、艺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按照“调研企业员工的职业成长过程”的相关思想来设计《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教材本身的框架,把所有的知识按照“新员工(新手)――主管(骨干)――经理(项目或部门负责人)”三阶段的成长过程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把整本教材演变为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的业务训练操作手册。本课程分为七个模块:市场调研基础、调查类型及工具、调研现场实施及管理控制、问卷设计、调研分析、调研方案设计、研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市场信息的收集工具、市场信息的整理分析方法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要求,具备一定的调研实施管理能力及调研方案设计能力。为《市场营销策划》、《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满意度调查)等市场营销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毕业生在市场营销相关岗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帮助。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基本能够胜任市场营销相关部门信息员、信息主管岗位,也能胜任调查公司从访问员至督导员的相关工作。

四、课程宏观设计

学习情境一:市场调研基础

该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市场调研的产生与发展,市场调研在各行业中的运用,市场调研的内容,市场调研的机构设置,企业市场调研部门的职责等。在该模块中,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通过从案例引入市场调研的产生与发展,市场调研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引出市场调研的内容,市场调研的机构设置,企业市场调研机构的职责等内容。通过课堂学习、讨论,使学生对市场调研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邀请业内资深人士介绍市场调研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现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继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情境二:调查类型及工具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并能熟练运用文案调查(二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实地调查的各种信息收集工具并掌握抽样调查方法。

1.二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在该模块中,教学内容为操作与理论相结合,通过模拟课题,让学生分组进行二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得出搜集结果后由各组进行总结,汇报各自的收集过程、搜集方法及辨别信息方法,再由教师对二手资料(包括内部二手资料、外部二手资料)的种类、搜集方法进行总结、点评与补充。通过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操作中领会、总结与提高,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实地调查类型及工具

该模块是从事市场调研相关行业或岗位的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也是本课程的重点与基础。在本模块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任务、模拟实践、课堂模拟情景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多种实地调研工具,通过到企业实习、观摩实践、比较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多种调研类型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现场处理问题能力及沟通能力。教师对学生在实践中的应掌握的知识、主要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对调研先进理念、先进技术进行介绍,对实践中常见问题进行归类、总结。与此同时,对学习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合作精神教育。通过这一模块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具备一个合格的访问员(或信息搜集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习情境三:调研现场实施与管理控制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现场实施项目流程管理与控制方法,了解项目督导员应具备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在该模块中,教学内容为操作与理论相结合,通过让学生担任项目管理人员或小组长,在实践体会中学习访问员的管理、督导员操作实务、实地调查的管理与流程控制等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回收问卷的整理”环节的工作。通过本模块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对调查研现场实施的全过程有清晰的思路,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与沟通能力。

学习情境四:问卷设计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问卷的结构、种类、问题的种类及各种测量量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对常见的研究问题进行问卷设计。本模块的教学以课堂案例讨论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方式进行。分为问卷的结构与作用、问卷设计的程序、问卷设计的技巧、问卷设计的常用量表、问卷的评价、常见的研究问题问卷设计几个部分。通过本模块的学生,使学生对问卷设计有清晰的思路,能够对常见的营销问题进行问卷设计。

学习情境五:调研分析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掌握至少几种常见的调研分析方法。本模块的教学采用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本模块分为回收问卷的整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三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计算机操作,完成一、二部分的实训内容;报告撰写是前两部分的继续,由教师讲解调研报告的意义、撰写原则,调研报告的结构,调研报告的内容,再由学生阅读调研报告有关范例,下一步由学生撰写报告,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总结。

学习情境六:调研方案设计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以上知识进行调研方案设计;并能够对几种常见的研究问题进行调研方案设计。调研方案是一个调研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是一个调研机构调研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模块的教学采用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步:由指导教师介绍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第二步: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不超过8人)对调查方案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第三步:由学生阅读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范例,作为操作参考;第四步:查找与调研目标有关的资料,或者与业内人士进行访谈,确定影响调研目标的因素;第五步:确定调查方法;第六步:问卷设计;第七步:设计调查方案;第八步:各小组接受“质询”,老师讲评、总结。

学习情境七:市场研究应用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能够综合运用以上知识进行几种常见问题的研究,并能够对调研案例进行分析评估。市场调查应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该模块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操作技能系统化,完整化,并能将市场调查的在市场营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有消费者研究、新产品开发研究、价格研究、广告研究等。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校企合作项目的需要,安排学生分批参与项目,并担任不同工作角色,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波.《市场调研》,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景奉杰.《市场营销调研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3] 郑聪玲,徐盈群《市场调查与分析实训》,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4] 于翠华,.《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

[5] 袁月秋,刘晓波.《市场调研技能实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6] 王峰,吕彦儒,葛红岩.《市场调研》,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第12篇

我们认为:在质量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的今天,我们在考虑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时,应把重点放在分析研究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质量。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开展了教育质量专题调研,并从调研中引发了变革教研内容与模式的探索。

一、在调研中引发反思

2007年秋季,我们围绕市教育局提出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树立教育形象”的工作思路,开展了“教育质量”专题调研,分别对初中、小学教育质量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小组在调研报告关于影响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中指出:“有的教师虽然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但是没能把新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行为的有效跟进,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课堂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不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研工作的建议:“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要把教研的重心下移,引领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分析与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变成专题或课题进行研究。”此项建议引发了我们对原有市、片、校三级教研工作的反思,也为我们改进教研方式提供了依据。

二、在反思中寻求变革

从上述调研报告显示的要点,我们对几年来的市、片、校三级教研工作进行认真回顾与分析,认为原有教研以“制定目标――选择形式――确定内容”为基本程序,存在三个缺乏,即教研目标缺乏导向性;教研主体缺乏主动性;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三个“缺乏”给我们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应该研究什么?因此,我们围绕“应该研究什么”这一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对原有教研工作程序进行检讨,确立了“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怎样研究”的新思路,把研究内容的确定作教研首要任务,并根据教育质量调研报告提出的“把教研重心下移。引领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分析与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变成专题或课题进行研究”的建议,把教研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定位在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基本元素(影响质量的关键要素),在2007年秋季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明确提出“让研究回归基本元素,以专题研究为载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研实效”的教研工作策略,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与水平,促进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在变革中创新实践

为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改变了传统以区域划分教研片的做法,建立了以研究类别划分的教研片。这里以小学为例:2007年,我们向全市中心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对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研究与应用价值的教学问题进行搜集分析,并提炼成研究专题,填写《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课程改革专题研究项目申报表》报我校,《申报表》内容包括专题研究背景(即专题的来源)、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分析、参与人员基本情况、申报单位对研究工作的承诺等。共收到各单位申报专题30多个,经我校论证审核后有24个专题被立项。随后我校对被立项的小学24个专题进行整合分类(分为“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课堂实效”、“有效问题及问题意识”、“情境探索”、“综合研究”等六大类),并把同一类的不同专题研究单位组成一个教研片区,每个片区确定l一2名教研员具体参与研究,并负责活动协调和专业指导工作。建立了专题研究校独立研究与同类专题研究“片共同体”双重运作的教学研究新机制。每个片区在挂钩教研员的协调下,学期初召开同类片区内各专题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会议,共同研讨制定学期研究计划,同类片区内各专题项目校也制定各自的研究计划。学期结束时,各专题研究项目校要做好研究小结,并在同类片区内交流。由于专题研究项目是来自基层学校、一线教师,研究内容是学校、教师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活动启动之后,学校校长、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很高。

四、在实践中感受变化

让研究回归基本元素、以专题研究为载体、构建农村片区教研共同体,是我们应对区域农村学校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教研活动方式的变革,其实质是教研重心下移、让研究立足于基本元素,让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让专业人员与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形成研究共同体,让研究成为解决影响教育质量的基本元素的重要路径。在实践中我们感受了模式变革带来的变化:由于专题研究项目是“自下而上”的申报,且申报校作出郑重的研究承诺,体现了项目校自愿、自觉的行为,参与研究的校长、教师积极主动,改变了过去“要他做”的被动局面;由于我校中小学教研员全员参与,承担着专业支持与工作协调的任务,教研员的专业研究得到强化,指导与协调能力得到提升;由于研究的专题是来自基层,来自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研活力大大增强:由于研究的主体是一线教师,他们通过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学习与研究中提升了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实现了专业发展。

让研究回归基本元素、以专题研究为载体、构建农村片区教研共同体,不仅仅是改变教研内容、形式,也是教研部门转变工作作风、重建区域教研文化、构建区域教研生态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