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管控论文

财务管控论文

时间:2022-09-06 23:3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管控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务管控论文

第1篇

财务风险是诸多风险中的一种,是一种由财务引起的风险,是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导致的,它的连带反应是使公司丧失偿债能力、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而财务风险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它是企业风险中固有的客观存在。在财务风险的管控中,牵涉到很多具体计算公式,如短期偿债能力指标:(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长期偿债能力指标:(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4)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企业经营总风险体现在很多方面,而在财务活动上,就集中体现为财务风险,它是一种可能性,即未来结果偏离预期结果。财务风险存在狭义财务风险和广义财务风险,筹资风险就是狭义的财务风险,而且狭义的财务风险只有这一种;广义的财务风险包括的内容比较多,除了包括筹资风险,还包括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

2财务风险管控的范围

2.1筹资风险管理新形势下,现代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若想有效规避筹资风险就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资本结构,合理安排筹资组合方式。筹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企业对不同筹融资工具的利用,来达到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尽量运用国家的财政杠杆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对企业的负债规模、银行借款具体情况等要进行重点监测与管控,当企业在筹资方面出现风险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合理调整,以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从而把财务风险降到比较低的程度。

2.2投资风险管理投资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广义含义中的一种,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包括短期和长期,鉴于对未来的情况存在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或由于生产经营不善,致使有投入没有回报,从而降低了企业盈利、偿债的能力,更甚者还会出现比较大的亏损。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它在时间上会产生久远的影响。因此,企业在投资时要非常慎重小心,必须要经过好几个环节,即预测、评估、决策等,而且对投资的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此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我国政府倡导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下,我国很多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一些将被淘汰的落后企业,自身规模有所扩大,效益也得到了提高。然而也存在一些企业依然冒险去投资那些对投资管理认识不清,很多产权比较混乱的经营项目,造成投资失败,损失惨重。

2.3资金回收管理财务风险广义含义中包括资金回收风险,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风险管理内容,因此,加强资金回收管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物流行业虽然在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存货余额等方面额度并不高,但是资金回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物流业也存在资金被占用的情况,而且也承担一定的资产减值或者坏账风险,这些必不可少地带来一定财务风险。因此,有必要加大对资金回收管理的力度。在对资金回收管理时:一是要对应收账款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步来进行预防、监控、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必不可少。事前,对客户展开信用调查;事中,对客户建立信用档案;事后,通过账务分析确定客户的收款政策,有必要时展开催讨工作。二是对存货,建立科学合理的供、产、销计划体系,这必须严格结合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来定,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安排采购,优化库存。

3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设计原则

3.1以资本运营为核心以资本运营为核心是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原则,在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中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在企业财务管控中坚持资本运营的核心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财务计划和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两个主要作用,财务管控务必坚持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原则,这是非常关键的。在融资中“,杠杆陷阱”风险的管控主要是由财务风险管控实施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中的重要一环,企业筹资成本的多少取决于企业不同的筹资组合,进一步来讲,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更长远来看企业的竞争地位也会受到影响。

3.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是在政治上实行的策略,而如今也用在了经济上,成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设计原则。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还有就是跨所有制,这些都是以企业为资本运营实体的,而且还出现了母公司、分公司、子公司等。这种企业发展机制要想既发挥集团的战略决策和协调作用,又想不使下属公司只听从上级的指导与安排,而没有主见,而是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力创新意识,在财务管控上,采取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方法,这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也很重要,可以使集团公司财务利益最大化得以实现。

4建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措施

4.1建立全面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财务预警是一种未雨绸缪、高瞻远瞩的行为,它对预防财务风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想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财务预警体系作为这个体系的核心,占据着首要地位。它在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动态信息平台,在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中,这个动态信息平台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监测和评价,在整个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后,企业可用这一预警体系来监测风险信号。

第2篇

资产管理主要是从资产的实物形态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包括资产购买前的招标、论证以及购买后的验收、使用、维修、报废等管理工作,资产管理是涉及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的实物动态管理。关于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则更多地偏重价值形态方面的资金流动态管理。资产、财务有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财务状况反映的是资产经营结果,资产状况反映的是财务管理水平[6]。

当前,国内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分属不同的管理职能部门:房屋和建筑物由资产处管理;仪器设备和家具由资产处或实验室处管理;图书由图书馆管理;文物陈列品由档案馆管理;财务管理则由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管理部门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与财务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各类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应当与财务部门年度决算报表一致,各类固定资产实物价值应当与账面价值一致。随着国资管理越来越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各相关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必须建立协同关系,实现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7-8]。

资产实物账与财务账不一致问题的分析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产实物账与财务总账和明细账不一致,这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究其原因,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分析。

非购置来源的资产存在不同管理范畴。以仪器设备为例,各高校设备管理部门根据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将捐赠、调入设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但由于不涉及经费问题,这类资产很少在财务部门办理入账手续,导致财务账面上未能如实反映这部分资产的价值。

基础建设项目配套资产存在不同管理周期。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一般会配套安装基础设施和家具等资产,如电梯、中央空调系统和办公家具。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如大楼)建设周期长,配套设备安装验收后即投入使用,纳入设备管理范围;而财务核算是在基建项目验收后,一般会比设备验收滞后数月甚至数年。由于资产管理周期和财务管理周期的不同,导致资产实物账与财务账不一致。

资产分类不统一。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使用的资产分类编码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会计科目不一致,尤其是仪器设备的分类。目前高校在资产管理中使用的是教育部高教司编制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将仪器设备分为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行政办公设备共七大类;而财务部门使用的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仪器设备只分为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两类。因为资产分类不统一,给设备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对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在具体工作中缺乏统一有效的分类统计依据。关于资产分类,目前财政部和教育部沿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在每年度的国有资产情况上报工作中,也存在资产分类转换的问题,给国有资产上报工作带来一系列困难。

入账时间有差异。一般来说,资产使用部门在资产管理部门登记入账后,再至财务部门履行报账手续,就会形成入账时间的差异。在采用手工入账时,这种差异更为明显,有的甚至相差数年。入账时间有差异,资产与财务对账时间节点难以确定,导致对账过程中,很难做到每一笔明细账都相符。

资产报废引起的问题。目前,资产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学校资产[9],需要报废的资产在资产管理部门完成处置和销账后,却难以在财务部门进行对应销账。财务部门需要明确资产入账时的会计科目和固定基金明细,这样才能对相应的会计科目和科研基金进行减值,而这些信息在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是未知的,资产管理部门无法提供报废资产的会计科目和科研基金信息,造成财务部门在资产销账时无法按明细执行。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建议

随着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规范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应有明晰的对应关系,必须建立更深的合作联系,这是管理规范化的需要,也是管理科学化的体现。

建立资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目前,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一般使用相对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如设备管理系统、家具管理系统、房屋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都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对各类资产进行管理。财务部门使用的财务系统则自成体系,很少涉及资产管理方面的信息,各个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也没有资产信息的交流,相互之间形成信息孤岛。因此,需要建立资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信息共享,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对接。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即时共享非常重要,将有助于突破性地实现资产与财务明细账的一致,为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加强联动。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建立联动关系,定期核对总账和明细账[10]。根据对账要求,建立资产与财务之间的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分类对应关系。由于财政部、教育部以及高校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分类不统一,造成仪器设备分类与财务固定资产分类不同,给日常管理工作和年度统计报表上报工作造成一定混乱。在资产管理中缺乏固定基金信息,无法完全与财务部门对应起来,也给固定资产入账后的变更、销账工作带来困难。建立对应关系,理顺资产分类,有助于增进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信息互动[11],提供基础信息保障,为对账工作和资产清查工作提供支持。

实行仪器设备折旧。仪器设备的服务潜力是有限的,服务潜力会逐渐衰减直至消逝,仪器设备资产的价值也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多而减少。当前,高校对仪器设备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没有具体规定各类设备的使用年限,不能按照原值和预计可使用年限对仪器设备计提折旧或减值,不能如实反映设备资产的现状[12]。若将折旧制度引入到财务核算和设备管理中,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财务管理情况,有利于控制设备投资规模,防范财务风险。

完善资产处置流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授权审批问题的通知》(财教[2006]282号)都明确规定:“资产的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高校的资产处置应当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在资产处置批复后,根据批复要求,方可进行资产实物处置,不可在批复之前处置资产。资产实物处置后,资产管理部门进入资产核销环节,通过资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将资产销账业务推送至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接收后同步做资产销账。资产销账在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流转是双向的,财务销账信息会反馈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13],从而保证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的信息一致,特别是销账日期的一致。

第3篇

[关键词]财务集约化 电网企业 管理影响

为了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对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的要求,各电网企业纷纷进行了财务集约化工作的具体部署,以实现财务与业务集成高度协同,这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 电网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一般来说,粗放型经营管理以外延式的扩张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速度和规模;集约型经营管理则以内涵式的增长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效率和效益。推行集约化管理已成为现代电网企业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

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力的优势。

国家电网公司明确提出的“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四化”工作要求,是推进公司实现“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重要战略措施。以集团化为核心的“四化”体系中,集约化是促进集团化的重要机制保障,也是精益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措施落实的关键目标。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公司整体集约化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价值链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围绕价值纽带,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实现关联业务集约管理的紧密结合,将有效促进公司集团化运作水平的提升。财务集约化管理创新措施的落实,本质上是通过财务管控机制的优化和管控效率的提升,寻求从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公司内涵式发展。因此,正确认识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

(1)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不能片面强调集中,集中是手段,加强财务管控能力、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才是目的,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

(2)集中不是全面集中,而是重点集中,是对影响公司运营效率和效益的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和资本动作等重点领域的集中,通过集中显著提升效率和效益。

(3)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必须依托财务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的提升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4)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财务与业务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监管部门、服务部门的关系,整体规划、稳步推进。

二、 电网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优点

1、有利于实施公司发展战略、防范经营风险

财务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司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统筹运作,实现财务资源集约化管理,是公司深化“四化”工作、推进“两个转变”的重要方面。公司将通过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重点推行会计核算、资金、预算、产权的集中管理,从公司发展战略出发,有效配置各项财务资源,充分发挥公司的整体合力,从财务管理角度推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以“六统一”(统一会计政策、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信息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标准成本、统一组织体系)为基础,强化风险在线监控,使会计信息口径统一、更加准确、透明、规范,使关键控制点得到实时监控,风险防范能力得到加强。

2、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将通过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变资金分散存储为集中存储、变分级使用为统一调配、变分散审核为重点集中审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存量,优化贷款结构,防范资金风险,确保在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货币资金存量和贷款余额都有一定的下降,从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3、有利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各电网企业要以“六统一”为基础,打破地域和组织界限、实现内部财务处理协同、改进财务报告编制流程和业务动态集成,构建以网省公司为主体,涵盖各级分公司、子公司的“一本账”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实现财务信息的集中统一。这些标准的实施和财务与其他业务纵向集约、横向整合、重点集中,将有力地促进企业内部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三流”合一,打破信息孤岛,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

三、 实施财务集约化对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1、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的总体部署,各电网企业要在ERP成功试点上线基础上,加快推进成熟套装软件的推广应用和财务管控系统建设,将财务信息化建设与流程优化、职能调整和机构扁平化工作同步设计、同步推行。并要求在已经实现的省公司所属二级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设计会计管理层级和职责划分,建设省公司范围会计核算“一本账”财务管理体系,改进会计报告模式,实现财务信息的及时有效利用,为财务决策提供服务。

因此,按照国家通用规范和行业特性规范要求,以及对财务会计基础规范提出细化的标准指引,可以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并使会计基础工作得到强化。

2、提高资金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电网企业在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过程中,通过与中电财实现网上银行的对接,充分发挥了其在公司财务管理结构中的结算平台与专业服务功能,同时,通过结合物资集中采购、集中付款等业务,完善了资金收付流程,提高了资金信息质量,提高了资金管理效率,实现了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优化了资源配置。

3、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务集约管控能力

目前,预算管理已成为电网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电网公司对未来经营目标进行规划控制的有效手段。在电网企业财务集约化的具体实施中,通过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并按照“事权与财权分离、集权与分权合理”的原则,完善了预算管理机制。此外,还通过以业务预算为基础加强预算考核,从而完善了资本性预算与运营预算紧密协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电网企业还通过投资风险管理委员会、项目审查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以及一系列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实,有效发挥了预算管理机制作用。

总之,电网企业通过静态预算和动态调控,强化了过程管理,取得的财务集约化管理效果显著,预算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强化风险在线监控,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电网企业在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过程中,通过结合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和预算管控机制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和财务管控流程的优化,完善了风险在线监控体系,扩大了财务监管的覆盖面,落实了风险监控职责,加强了全面风险管理。同时,电网企业还制定了严格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财务管理考评制度、财务基础工作规范标准化指引等管理制约机制,并有效发挥财务稽核、审计监督、效能监察、绩效考核的协同作用,结合业务特点,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监控与评价,促进了依法治企出时也有效地防范了经营风险。

5、深化资本集中管理,强化投资约束

在财务集约化管理过程中,电网企业充分发挥了预算管控机制和投资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集中资本管理、集中投资决策、强化投资约束、科学论证谨慎投资、着力优化公司投资结构并正确地处理投资与效益的关系,从而确保了公司的稳健经营与持续发展,同时也剥离了无效低效资产,引导和推动了资本向电网主业和优质产业的集中,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电网企业还加大资产清理处置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坚持“清理老问题,不留新隐患”,采取有效措施清理不良资产,从而达到了强化投资约束、提高资产运营效益的目的。

四、 结语

电网企业实施的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以强化财务管理职能为基础,以信息化为平台,以重点资源集中为手段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对电网企业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预算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和深化资本集中管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守信,《电网企业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应关注的问题探讨》,专题论坛,2007

[2]潘培立,《全面深化财务集约管理提升集团化运作效率――甘肃省电力公司积极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纪实》,名企理财,2008

[3]尹晓玲、朱晓丽,《试论小水电的集约化发展》,水利经济,2004.1

[4]张扬,《电网企业资金集约化管理探索》,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4篇

1建立系统设计前期研发机制

以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咨询项目研究为依托,建立系统设计前期研发机制。通过将ERP业务审计研究、智能分析审计体系研究、公司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特性及其审计研究等项目列入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咨询项目计划,联合国际知名的审计软件开发商、公司系统信息化建设单位,深入研究审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各方面问题,根据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最新发展,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领先实践,研究提出了ERP业务审计系统、智能连续审计系统(审计监控预警系统)开发建设的技术路线、系统架构与功能,为系统开发奠定基础。

2建立系统建设过程管控机制

得到各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获取多部门业务数据,是推进审计系统建设的管理难点。为此,审计部门紧抓机遇,以公司开展的“数据共享与业务融合”专项治理活动为契机,将审计系统建设所需数据集成需求,纳入公司重点工作平台,大力推进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获得各部门的充分理解和对数据提供的大力支持。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通过与公司信息化主管部门建立周、月例会机制,及时研究讨论系统开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系统建设过程管控,提高系统建设质量;根据各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组织业务骨干开展技术攻关,持续优化完善系统功能及其实现方式,提高系统易用性水平,为建成好用、实用、高效的审计信息系统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

3建立系统应用情况考核机制

通过制度指导、强化考核、典型示范、知识普及,推动各单位积极应用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方式。一是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各单位做好系统应用工作、健全系统运维体系、加强应用环境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制定系统应用定期考核、量化评分机制,发文通报考核情况,不断缩短考核周期,持续加大考核力度。二是将信息化纳入审计工作管理对标的四项重点之一,引导所属各单位着力推进审计信息化,深入思考,及时提炼工作经验,通过典型经验的机制,共享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建立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培训的常态机制,培训工作纳入每年年度工作计划,公司总部、分部、省公司(直属单位)各司其职,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加强系统应用知识、管理制度的推广、宣贯力度。

4建立审计信息化理论研讨机制

组织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总结、提炼审计信息化建设、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理论研讨,撰写工作论文;抽调部分单位的审计信息化骨干组成评审专家组,对各单位提交的论文进行评选,提出修改完善意见,遴选优秀论文报送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参评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并在审计门户系统开辟专栏共享研究成果,在公司系统培育学、用信息系统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效果

1构建了体系完整的审计信息化体系

审计门户系统、审计综合管理系统、ERP业务审计系统、管控业务审计系统的相继建设应用,初步搭建起审计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审计管理和审计作业的信息化。审计门户已成为审计人员应用系统,以及公司各单位交流审计工作信息、共享审计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审计综合管理系统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实现了审计项目从计划到项目终结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促进了审计管理的信息化;ERP业务审计系统、管控业务审计系统实现了审计业务对财务、工程、物资、设备、人力资源、营销管理等电网企业主要业务的全面覆盖,彻底改变了传统计算机辅助审计仅限于财务领域的状况,标志着审计信息系统与各主要业务应用系统的紧密融合,通过信息共享和互联,改变“信息孤岛”状况,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全程控制,在线监督,辅助分析”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

2促进了审计部门履职能力的提高

审计系统功能设计体现的是经过凝练的专家经验,能够为审计人员提供高效率的辅助分析工具。通过对最直接、最有效、最核心的审计专家经验知识进行归纳、提炼,所建立的一系列审计分析模型,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标准化、高效率的审计方法和工具,全面提升了内部审计在提供专业咨询、鉴证意见和增值服务方面的职能。审计人员应用系统探索开展非现场审计,在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应有效能的同时,利用审计监督视野广的优势,通过对跨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及时为公司相关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高效提升了审计工作价值。

3保障了依法治企工作水平的提升

第5篇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回顾近几年来发生的财务舞弊事件,为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工作敲响了警钟,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结果,即财务会计报告;另一手抓过程,即生产财务信息的内部会计控制。新《会计法》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房地产开发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房地产开发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了企业能够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来提高经营效率。

1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系统。它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企业领导实现经管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企业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它还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会计内控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渗透到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会计资料特别是原始凭证是由单位各个部门的人员经手的,牵涉到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会计事项办理过程中,可能因手续不全、凭证不足、各个环节控制不严而导致会计资料失真,或者个人营私舞弊,最终给单位造成损失。所以,建立健全互相牵制的会计内控制度,需要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各个部门共同协作,各个员工积极参与、有效执行,才能真正发挥会计内控的实际作用,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夯实基础。

2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控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控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房地产企业,其他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也都存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控的现象。在此我只列几点最主要的。

1 岗位责任模糊不清

对岗位职责的设置应贯彻相互牵制的原则,对不相容的职务实行分离,使不同岗位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关系,这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但是目前许多单位内部中下层机构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以及不同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有的单位存在着不相容职务兼任的现象,岗位责任制形同虚设;有的单位管理人员事必躬亲,亲自操办自己的涉及资金支付的经济业务事项等。

2 缺乏内部人员的监督检查力度

当前,有的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只是强调对审批程序的监督,而不论内部人员做得对不对,只要有内部人员签字,就算内部控制监督到位了。现行的财务一支笔控制的监督方式,虽然一方面解决了费用控制的责任归属问题,但有些会计人员放弃职责,领导签字就照办,我不负责,致使会计内部监督有名无实。 3 缺乏内部审计

从单位管理角度来讲,内部审计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然而内审监督在某些单位由于受到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制约,很难客观、真实、公正地开展工作。

3 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会计内控水平的整体提高

针对企业内部存在的内控失控现象,我的观点认为:房地产企业要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应统一思想,提高管理水平,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会计内控水平的整体提高。 1 单位领导充分重视,组织措施到位,高管人员以身作则,实行全员参与

会计内控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单位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协作,更需要组织上的强有力的领导,单位负责人要亲自出马,对实施的全过程实行组织上的统一领导策划、政策上统一制订、实施上统一安排、实施效果统一检查、统一奖惩,变少数部门的行为为单位管理部门的一致行为,变临时行为为持之以恒的长期行为,变管理者行为为全员参加行为,特别是单位高管人员更要带头执行制度,让内部会计控制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事项的所有人员,使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单位高管人员既不向上越权,又不向下越权,更不超越职责插手事务,才能明确责任,规范运行,使会计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并持之以恒地有效实施。

2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意识,改习惯为制度,变经验为程序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将一些习惯做法逐步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书面制度,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整理成办事流程,规范办事程序,形成互相牵制的内控制度,同时重视办理会计事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杜绝经济业务过程的差错及舞弊行为。

3 重视内部审计控制,真正落实责任制,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顺利、有效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就销售品上线上市管理流程的规范梳理方法展开论述,提出将散落在各个系统的独立销售品管理流程进行规范整合,构建销售品上线上市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实现销售品生命流程的总体管控,确保电信企业新生销售品推广工作的迅速成功展开。

一、设计目标

销售品上线上市管理流程实现以下目标:

1.实现销售品设计功能:根据销售品设计说明书模板,设计销售品明细规格。

2.实现上线上市管理流程:实现从销售品设计、销售品需求审批、资源准备、需求开发、上线、上市的管理流程。

3.实现上线上市流程管控:基于销售品管理流程,实时展现销售品的总体进度及每个处理环节状态。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销售品设计。系统提供配置功能,实现销售品基础包、可选包、促销包的明细设计。

2.销售品上线上市流程管理。系统提供流程定制功能定义销售品完整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并定义流程环节对岗位的功能权限要求。系统实现销售品完整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环节的流转、记录环节处理信息及附件信息。

3.销售品上线上市流程管控。系统实现展现销售品上线上市流程的总体进度;系统实现展现销售品上线上市管理各环节的处理信。

三、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以销售品为粒度进行上线上市流程管理。以独立菜单/页面为入口,提供销售品上线上市管理。

2.系统实现处理人在接收到待办任务时,提供链接方式跳转至上线上市流程界面对应的销售品记录,再根据界面上的功能进行环节操作。

3.系统实现上线上市流程的环节按岗位处理,流程的流转是根据实际的物理流程进行流转的,需要考虑各级的流程管控视图的高粒度表达。

4.系统为简化配置提供功能。在销售品设计环节系统根据规则提供默认信息规则初始数据以简化配置。

四、模块设计

(一)用户界面要求

1.销售品上线上市管理入口:(1)新增上线上市申请功能。点击打开页面"需求提出",启动销售品上线上市流程。(2)查询功能。可以按销售品名称、提交人、状态、提交开始时段、提交结束时段进行查询;提供集成功能"查询当月变更"查询当月新增、修改的销售品上线上市需求。(3)销售品上线上市记录结果展示。展示销售品、状态、提交人、提交单位、提交时间、修改人、修改时间、操作功能等信息;上线上市记录是按销售品、状态为粒度展现数据(同一销售品在同一时间内可能有两个当前环节);通过点击操作功能触发对销售品上线上市申请任务的处理;操作功能是根据销售品的状态而有所不同。

2.销售品设计:(1)基础包。包括:"市场背景":销售品名称,销售品推出背景,销售品定位;"市场推广";对外开放时间,销售品有效期,目标客户群,业务卖点,宣传媒介,宣传方式,推广渠道,受理渠道;"销售品内容":销售品所在目录,生效规则,销售品资费详细说明,优惠范围澄清,受理限制,适用对象,适用产品,付费属性,积分计划,关联互斥,显示与回执,其他受理及收费规则;"销售品规则":账单发票说明,财务列帐及收入分摊说明,报表要求,其他说明。(2)可选包。包括:"市场背景":可选包名称,可选包推出背景;"市场推广":对外开放时间,有效期,受理渠道;"可选包内容":可选包详细说明,生效规则,受理限制,付费属性,加装限制,优先级澄清。(3)促销包。包括:"市场背景":促销包名称,促销包推出背景;"市场推广":对外开放时间,有效期,受理渠道;"促销优惠内容":预存赠送话费/话费券,预存赠送购机补贴/代金券,其他优惠,受理限制。(4)页面功能。"新增"可以新增销售品资费内容,"保存"可以不退出页面保存已经配置的数据;"导出"是将销售品设计内容导出至WORD文档。

(二)流程各环节

1.从管理角度提出销售品上线上市流程各环节。(1)提供流程导向,以指导流程的环节位置。特定环节的环节信息:需求提出,营销审核,宣传准备,渠道准备,需求开发配置,验证测试,上线,上市穿越测试,销售品上市。(2)销售品基本信息,包括提交人信息、基础包信息、可选包、促销包;并提供功能"设计查看",可以打开页面"销售品设计",只提供查看模式。(3)将到目前环节为止的附件列出,并提供查看下载功能。(5)将到目前环节为止的处理记录。包括:处理人、处理时间、处理情况。

2.流程环节管控:(1)提供流程的监控视图。此监控视图根据执行流程归纳出监控效果;包括七大步骤:开发需求提出、开发配置、端到端验证测试、测试确认、销售品上线、上市穿越、运行跟踪。(2)展现环节状态。在监控视图上各环节以颜色展现环节状态,包含:未启动、已完成、正执行、已超时。(3)展现环节信息。选择具体环节,展现环节的处理信息:环节名称、处理人、处理时间、处理情况。

3.子流程:二次配置修改。提交本地配置需求、管理部门审批、本地需求配置。

4.子流程:销售品上市跟踪。上市穿越测试、销售品上市申请、销售品上市审批、配置开放。

参考文献

[1]王成恩.产品生命周期建模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鉴于此,本论文重点针对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展开分析和研究,分别对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以及路径选择展开研究。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选择同样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所以国有企业集团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必须重视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把握。下面笔者就重点针对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一)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的大小决定着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具体形式,集团总部的管理范围、管控幅度以及管控的策略手段。在一个企业成立之初,很多运作机制不够成熟和完善,管理上多采取集权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形式。随着一个企业的不断成熟成长,人员数量、部门架构、业务范围都会较企业成立之初有很大的改变,传统的管理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形式,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影响企业的控制力和协调力。如果企业集团总部掌握所有事情的决策权,就会降低工作的效率,而且总部对子公司业务的不熟悉也会影响决策质量,对市场的竞争十分不利。

(二)产业机构

目前国有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形态十分复杂,有单一的业务、无关多元化业务和有关多元化业务三种。无关多元化的管控形式是企业内部业务独立性强最终导致的,无关多元化的国有企业集团应该在人力资源管控上采用分权管理,每一个业务部门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是由集团总部统一决定,这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有的国有企业集团业务是相关的、有联系的,相似却不完全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总部对分部有方向性的掌控,但是面对具体的事情还需要具体的实施,因此可以采用集权和分权混合的管控模式。而针对那些单一业务的企业集团,总部和分公司的业务一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可以采用集权形式的管理方式。

(三)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影响企业集团的重要外因,宏观环境是否稳定,对企业集团的管控方式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国有企业集团整个外部环境都是稳定的,集团总部对分公司的业务结构十分熟悉,下属企业在比较稳定的宏观环境中,那么集团总部就完全可以采用集权式的人力资源管控形式。相反,如果企业的宏观环境变动性比较大,需要下属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做临时的决策,那么总部就应该采取分权的管理形式,给下属企业足够的自由去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

(四)发展战略

国有企业集团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战略指引着企业最终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公司的业务范围和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同样也决定着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例如国有企业集团采取聚焦型的战略计划,那么在人力资源管控形式上就适用监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控形式;如果企业集团采用的战略是成本优先,那么就需要采用直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式,严格控制子公司的行为以及成本。

(五)管控模式

国有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控模式选择影响重大。国有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有三种:第一,战略型管控,战略型管控是集团总部统一战略,对分公司提出战略规划,进行监管,因此,战略型管控的企业管理形式应该选择监管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第二,企业集团实行的财务型的管控模式,财务型的管控模式重点是财务的联结,因此适合于顾问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第三,企业操作型的管控模式,这种企业管理形式和直管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相统一对照。

(六)管理人员素质

除了上述的几种因素之外,管理人员的素质与人力资源的管控模式也紧密相关。只有国有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素质强、综合素质高,才能够很好地管控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给予下属机构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帮助。如果在直管型的国有企业集团内部,集团总部没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队伍作为指导,只会影响集团的工作效率,影响企业的决策和执行。如果分公司缺乏相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对总部的政策难以执行,导致很多工作不能及时展开和完成,面对复杂的环境也难以及时地分析并做出果断的决策。所以国有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十分重要。

二、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路径的探索

(一)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控

人力资源战略性规划作为国有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作用重大。成功的人力资源战略管控能够提高国有企业集团的工作效率,降低国有企业集团的人力成本,同时还能够形成国有企业集团内部的人才竞争优势,指导企业的整体管控。因此人力资源的管控是企业战略形成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国有企业集团战略形成的保障和基础。对国有企业集团实行人力资源战略管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国有企业集团要想实行战略性管控:第一,需要完成的是在集团内部设置战略管理委员会,加强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旦企业发生重要的事情,战略管理委员会可以积极地进行研究探讨,并对事情做出积极的战略应对策划,从而提高集团应对突发状况和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更好地为国有企业集团的发展服务;第二,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控,集团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规划的分类管理也十分必要。如对人力资源需求的规划,保证企业内部人才总量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使企业的人才结构逐步实现改善。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优化和引进,同时对于集团新进员工展开全面的人才培训,如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产品简介等做详细的培训,同时还要开发新的课程,强化内部员工的培训。

(二)人力资源薪酬激励的管控

人力资源的薪酬管控是集团对下属公司一个十分重要的管控方式。国有企业集团对下属公司制定明确的薪酬标准并对下属公司所有的员工的薪酬标准加以审核确认。人力资源的薪酬管控有三个路径:第一,对下属公司岗位工资的控制。国有企业集团在每年年底对下属公司的各个岗位进行薪酬调查,制定出薪酬工资的标准指导,下属公司以这个指导来制定人员的工资;第二,月度的预算。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对下属公司上个月完成的任务量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制定下个月的工资总额,然后交由集团财务进行审核,并对工资做一个详细的预算;第三,下属公司在每个月的月底,把自己公司完成的销售额、完成的利润以及下个月份的工资总额计划报备给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深刻,审核之后交由集团的财务部门,进行控制性的发放。

同时,在国有集团人力资源实行薪酬激励管控的同时,应该确保集团薪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达到控制人力成本的目的。对于国有集团内部的任职员工,集团每年年底都应该对员工进行调查和考核,并对其薪资做一个整体的评估和调整。对于国有企业集团内部的骨干人员,应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较有竞争力的薪水。同时结合国有企业集团下属公司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个性的福利方案,如婚丧嫁娶、住房、交通等一定的津贴,从而激发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市场销售的员工,应该根据销售员的贡献大小、销售的价格和销售额度区别对待。对于优秀的销售员发放考核奖金,进而激励他们的工作激情。对于企业的一般工作人员,根据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来衡量工作的绩效。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把公司的整体经营目标逐层分解,与部门、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

第8篇

关键词:市场化债转股;财务风险;杠杆率

一、引言

市场化债转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低企业杠杆率的一种方式,财务风险是债转股中市场主体必须重点防范的风险,防范财务风险是坚持债转股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防范财务风险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宗旨,坚持债转股市场化方式。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逐步降低企业杠杆率,要注意防范降杠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财务风险是其中主要风险。由于市场化债转股与企业兼并重组、发展股权融资等都是降杠杆的可用方式,而商业银行、对象企业和实施机构等市场主体在实施债转股的操作中,如何面对和识别财务风险、如何采取相应对策以防范财务风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深化研究。市场主体防范财务风险是坚持债转股市场化方式的基础,既尊重市场规律,又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和相关地方政府部门的行为,为债转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防范财务风险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遵循债转股的法制化原则。防范财务风险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由于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相关制度尚不完善,以虚假财务资料套取或骗取银行贷款,逃废银行债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行为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防止此类行为影响市场化债转股的顺利实施很有必要。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消除财务欺诈或舞弊的土壤,还要遵循债转股的法制化原则,通过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方面发生进而加大财务风险的问题。

二、在市场化债转股中防范财务风险的意义

(一)债转股中市场主体的行为或将加大财务风险

市场化债转股是指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和法制化的原则,商业银行通过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实施机构转让债权,由实施机构将债权转为对象企业的股权。市场化债转股既是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的途径,又是对象企业减轻偿债压力,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机遇,但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商业银行、对象企业和实施机构均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指财务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或未能达到预期财务目标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既是客观存在且必须面对的,又是可以识别和防范的。由于一些商业银行、对象企业和实施机构在财务风险识别及其防范上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及社会信用体系中道德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市场主体如果在债转股中对财务风险管控缺失或低效,操作中依法行事不严格,履行程序不规范,执行制度不到位等,将会导致其财务风险加剧,还可能将应由其自身承担的责任或损失,转嫁给政府、社会或其他相关主体,或由政府承担损失的兜底责任,即发生相关市场主体财务风险增大,或以不合法、不合规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国家、社会或其他相关主体利益等行为。

(二)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加强债转股中市场主体的风险管控

实施债转股的主要范围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债转股将导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盈利模式等发生变化,加大其全面风险管理的压力;对象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及经营能力较弱等问题,尚需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加以扭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实施对企业的股权置换,并有效管控其财务风险,还面临诸多困难。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加强市场主体风险管控并提高其管控能力,规范债转股中市场主体的行为,通过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强化监测和预警,有效预防和化解在债转股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使债转股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和法制化的原则有序开展,切实降低企业杠杆率,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以充分发挥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效应。

三、在市场化债转股中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多样化与综合化

(1)商业银行资产盈利不确定性的风险。相对于银行发放贷款获得利息收入而言,股权投资收益具有回收期长、不确定性大的特点。债转股的实施机构主要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商业银行设立的下属资产管理机构等。实施机构如果是银行设立的下属机构,对不良资产实施债转股后,对债务人偿还贷款本息的刚性约束弱化,如果债转股后企业没有实现预期的扭亏为盈的目标,企业既然不能按期支付银行贷款利息,更不能给予股权投资者以股息或分红等投资收益回报。债转股的实施机构如果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第三方公司,银行不良资产还将面临折价问题。

(2)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流动性风险。由银行设立的下属机构实施债转股,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好转,由于股权退出困难,将导致银行下属资产管理机构被动地长期持有企业股权,如果企业持续亏损并进入破产清算阶段,银行不仅丧失了原有债权的优先受偿权和抵押担保追索权,而且由于企业资不抵债,银行下属资产管理机构长期持有的企业股权将失去价值。

(3)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难度增大。市场化债转股具有对企业“去杠杆”而对银行“降不良”而的双重作用。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看,纳入债转股的银行贷款除关注类贷款外,主要是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商业银行已将其作为不良信贷资产纳入风险管理。通过债转股实现资产形态的转化而降低不良资产率,本是银行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而由此导致的银行盈利模式、资产流动性等变化,或使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多重风险因素交织,例如,从操作层面看,如果授信管理人员对债转股产生预期,为追求当前收益而放松授信条件、降低授信准入标准,再利用债转股“一转了之”而规避责任追究,将导致银行滋生更多的不良资产。这些因素都将增加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压力,加大了银行风险管控的难度。

(二)对象企业财务风险具有自发性与传导性

(1)对象企业再度扩张举债而升高杠杆率的风险。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是其财务杠杆系数,其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则其财务风险越大。而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是多样的,银行借款、吸收投资、发行债券等都是其筹资渠道,企业通过筹集资金扩大再生产获得经营利润,其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收益并控制风险、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实施债转股降低了企业杠杆率,但决定其财务风险水平的仍是其资本结构,如果其资本结构不合理则其财务风险较大,甚至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在债转股后的企业财务报表中,从形式上看,其负债减少而资本金增加,利息支出减少而利润增加,资产负债率下降,股权结构更为多元,治理结构优化,具备进一步向银行借款并扩大借款规模的条件,但是如果企业财务状况没有实质性好转,经营性现金流仍然无法覆盖其偿还贷款的本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没有改变,势必造成企业举借的新债形成新的偿债压力。因此,如果企业债转股后不能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没有有效控制融资的规模和成本,盲目举债并进一步升高杠杆率,这样不仅没有去杠杆,而且导致加杠杆,违背债转股的初衷。

(2)对象企业债转股引发负面示范效应的风险。在市场化债转股中,存在多方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需要企业在债转股后财务状况好转以实现投资者的利益,还需要原股东付出一定的代价给予原债权人以更高的回报或预期收益。然而,由于债转股后,企业的偿债压力得以缓解,融资能力得以提高,财务状况表面上好转,或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这对其他企业或将引发负面的示范效应,减弱其改善经营管理、实现更好发展的动力。还可能导致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不仅将会加大其自身的财务风险,而且将为其他企业产生负面示范效应。

(3)企业产生大规模债转股的冲动或将诱发金融风险。尽管当前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是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规模存在持续上升的趋势。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债务违约事件频繁发生,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面临断裂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这些产能过剩企业潜在不良信贷资产的规模较大。这些企业杠杆率过高,亟需通过债转股缓解偿债压力或实现债务减免,或将产生大规模债转股的冲动。但是,由于其实际资产质量不良,股权价值不高,不符合市场化债转股应具备的产品有市场、信用状况好等优质企业的条件,并非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实施债转股的目标企业,大规模推进其债转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企业杠杆率过高的问题。债转股的供需不匹配,或将成为其不规范操作的动因。还要关注通过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造假的方式,故意掩盖或隐藏信贷风险等问题,如“僵尸企业”占用信贷资源,依靠银行采取债务重组、贷新还旧等方式输血,其贷款风险分类揭示其风险程度不到位,即形式上为“正常类”或“关注类”,而实质上为“不良类”等现象。由银行设立的下属机构对此类企业实施债转股,将使银行潜在的不良信贷资产演变为潜在的不良股权资产。对象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将更为复杂,防范和化解风险将更加困难,还将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

(三)实施机构财务风险具有外部性与复杂化

(1)债转股的银行账面债权的完整性风险。市场化债转股的债权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主要有贷款本息(含表内利息和表外利息),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和保函等银行表外资产,以及在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反映的投行业务资产和运用理财资金投资形成的表外资产等,这些资产构成银行对企业的账面资产,是银行对企业的整体债权。商业银行对对象企业的账面债权无论是包含上述信贷资产中的一类还是多类表内和表外资产,都是纳入商业银行统一授信和用信,以及跟踪管理的信贷资产,债转股中忽略或遗漏其中任何一类资产,以及发生债权时效及抵押、质押和保证等担保时效问题,都将导致确认商业银行账面债权的完整性的风险。

(2)债转股的企业账面债务的价值失真风险。对象企业财务报表的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票据等相关科目反映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如果对象企业实际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其对商业银行的账面债务的实际价值将低于商业银行的账面债权,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将会折价收购债权。如果对象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虚增或隐匿资产、人为调节利润等,存在财务欺诈或舞弊的行为,则将导致对象企业账面债务的价值失真。

(3)债转股的企业遴选中不当干预的风险。实施主体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实施债转股,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权,政府部门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规范和监管。有必要预防有的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对“高负债成长性企业”、“债务不明晰企业”、“僵尸企业”等判断不准确,对债务企业的遴选不科学,甚至发生从地方利益出发而行政干预过度等行为。

四、在市场化债转股中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审慎应对债转股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

在市场化债转股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对商业银行各类风险审慎识别,强化预警,及时化解,将财务风险作为作为债转股中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重中之重。防范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要以协调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为目标,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隐患,切实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或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商业银行债权的完整性,如实揭示和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杜绝为实现债转股而以贷款重组等方式掩盖不良信贷资产,或人为调节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等行为。对于债转股的实施机构是商业银行设立的下属资产管理公司的债转股,则应防止其潜在不良债权演变为潜在不良股权,而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措施失效等问题。

(二)强化对象企业负债规模的控制,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以发挥去杠杆的政策效应

对象企业必须控制适度的财务杠杆水平,寻求最优资本结构,科学地制定其筹资方案,保持适当的资产和负债比例,控制融资的规模和成本,按期偿还债务本息,以实现预期的财务目标,避免债转股后通过再次扩大融资规模进一步升高杠杆率并加大财务风险。实施债转股缓解企业还债压力,其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如果企业经营状况好转,资金使用效率及流动资金周转率得到提高,对银行借款的需求量将会降低,企业负债规模随之减少,其资本结构逐步得以改善,企业的财务风险将会得到缓释。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必须抑制产能过剩企业可能产生的对债转股的过度依赖,加强对企业的不规范行为或不理的控制和约束,防止引发企业负面示范效应并形成新的不良债务,科学分析并客观评价对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依法加强对企业财务欺诈或舞弊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社会信用基础和社会道德观念。

(三)有效发挥实施机构的作用,强化地方政府部门监管以有效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尽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及实施债转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发挥金融稳定器的作用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但是,在参与并强化对企业财务的监督与管理,消除不良债务产生的根源并实现企业扭亏为盈等方面,仍需积极探索。市场化债转股的对象企业主要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发展前景较好、无不良记录但暂时性遇到困难的企业,资产管理公司对于这些企业实施债债转股,既要维护商业银行等债权人合法利益,帮助对象企业克服暂时性困难,实现企业良性发展,还要将盘活商业银行和对象企业的资产存量、提升资产价值作为防范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准确评估对象企业其资产价值并开展清产核资是资产管理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重点,还要防止某些实施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自身利益,而向商业银行或对象企业转嫁风险,防止中介机构对资产的评估不真实使债权或股权受损,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防止对债转股实施机构的不当干预,必须明确有关地方政府部门的参与边界,提高对遴选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及进行科学评判的能力,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及信息资源的优势,依据政策面向市场提供债转股企业的正面清单或负面清单,有效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提高和改进其监管能力,强化对财务风险的监测、预警、防范和化解工作,提高市场主体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为债转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建忠:《把握不良资产演化趋势,审慎推进市场化债转股》,《新金融评论》2016年第4期。

[2]曾刚:《市场化债转股:国际脚步及国内路径》,《当代金融家》2016年第7期。

[3]李金波:《关于推进市场化债转股若干问题的思考》,《银行家》2016年第8期。

[4]李剑阁:《债转股的历史经验和政策要点》,《清华金融评论》2016年第5期。

[5]王华萍:《我国银行债转股发展培育机制研究》,《西南金融》2016年第8期。

[6]孙丽、孙玉兰:《债转股重启:历史镜鉴、现实问题与对策》,《南方金融》2016年第11期。

[7]左登洪:《我国债转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8]张晓丽:《我国国有企业债转股的风险分析及其规避》,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9]马岚:《市场化债转股: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金融理论探索》2017年第2期。

第9篇

参考文献的撰写是体现学术研究发展的过程,论文的学术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审计学论文参考文献写作的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呢?来看看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审计学论文参考文献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审计学论文参考文献:

[1]赵悦.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伏艳辉.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1)

[3]李瑞科.河北水勘院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

[4]郭振东.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业绩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5]石磊.企业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基本框架构建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6]夏勇.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与实施要点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4)

[7]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3(04)

[8]李广丰.免征农业税后哈尔滨市乡镇财政运行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9]理查德·L.莱特里夫(R.L.Ratliff)等编着,《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翻译组[译].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10]雍凤山.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11]吴岚.会计信息及时性与内部控制成效关系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2]郑卫国.国有转改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

[13]梁志坚.华北铸成工程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D].河北工业大学2008

[14]李毓珂.格拉默车辆内饰(长春)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5]代亚涛.嵌入衍生工具的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6]鲍国明等编着.审计环境[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17]廖洪着.新编会计制度设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

[18]刘志远,刘洁.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1(12)

[19]连彬.大庆TT公司基于EVA-BSC的业绩评价体系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0]董玉娟.黑龙江省低温研究所中试基地外加剂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审计学论文参考文献:

[1]姜伟毅.华电能源第二发电厂内部控制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2]李汀.A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4

[3]李洁.GN公司基于风险管控的内控体系建设与实施研究[D].南昌大学2014

[4]张继伟.上市公司基于股权再融资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5]孙奇淼.分税制下哈尔滨市财政转移支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6]郭峻.管理层股权设置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7]郑洲.粮食物流系统成本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8]樊娟.作业成本法在A灯具制造公司的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9]谭明辉.建筑安装企业成本控制模式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

[10]周光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1]张幻彬.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12]吴纪忠.基于供应链视角ZQ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13]王亚鸣.社会人假设下企业利益相关者诉求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14]王书涛.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投资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5]卞晓雯.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6]严德俊.我国装备价格形成机制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7]钟姗.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8]沈雯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粮食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19]李威.声誉对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约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0]范钦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审计学论文参考文献:

[1]孙光国,杨金凤,郑文婧.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关键概念、运行机制[J].会计研究.2013(03)

[2]孙光国,杨金凤.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文献回顾、述评与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2012(03)

[3]王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4]张宁.关于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内部审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5]谢涤宇.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企业内部审计的演进[D].湘潭大学2007

[6]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01)

[7]程新生,孙利军,耿袆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02)

[8]程娟.内部审计机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9]庄江波.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与发展[D].厦门大学2001

[10]张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6

[11]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06(05)

[12]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02)

[13]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布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06(01)

[14]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8(02)

[15]戴耀华,杨淑娥,张强.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7(03)

第10篇

审计论文范文一:现代企业会计审计问题及应对策略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进步,企业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审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如今,会计审计工作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进一步分析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能够迅速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其经营效益。

一、国内企业会计审计现状及其意义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国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控的专业性、综合性不断增强,会计审计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未能实现合理管控,导致企业处于分离状态,内部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各方权益,设立了会计审计体系。这一机制的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监督企业本身的经济行为、监管财务平时的工作状况,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尽管企业的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同时企业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各个企业的会计审计体制尚未成熟,和预期的会计审计目标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所以现代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出现了不少问题。

(二)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水平和力度,除了能够帮助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外,也可以推动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效益的增加。强化会计审计,令相关人员依据有关制度行事,能够保障企业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经由会计审计工作的强化,提早发现企业中有关机制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阶段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要想更好地推动企业进步,保障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力度,就必须要设立会计审计体制。会计审计机制的确立,有利于保障经营管理者及董事会成员积极履行职责、达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目的。对此,企业需要设立严谨的内部审计体系,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和职业管控双管并立,导致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模糊。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工具之一,承载着监控企业决策合法、不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职责,而审计体制同管理机制的失衡,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失了应有的监管职能,双向性的服务体系令内部审计失去了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会计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不同于其他审计。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由决策者进行管控,而审计部门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受领导束缚,致使审计机构独立性丧失,也无法合理地审计企业的经济行为,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此种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运行,缺少一定的独立性。

(三)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国内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不少财务人员缺少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一些法律常识等,难以独立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审计工作。因会计审计工作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名员工密切相关,它的职能范围也很广,通常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兼备多种知识储备。而现今的大部分会计审计人员还暂不具备这些能力。

(四)审计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存在着会计审计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的问题,由于会计审计形式的转变和创新,其由常规的财务审计逐渐向责任审计等方面扩展,然而不少会计审计人员依旧停留在以往的作业模式当中,无法熟练运用相关经验,缺少风险意识等。

三、完善会计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内部审计体制

为了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的力量,企业应当继续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管;其次,可以借助网络科技来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平台,令各项资金的配置情况更加明晰,便于企业的资金使用及管理;另外,国家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力度,增强企业审计部和财务部的联系,保障监督机制的安全有效。

(二)提高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这一点是保障内部审计的重要举措。会计审计是监管企业经济行为的关键对策,更是企业内部制度的构成部分。所以说,审计部门必须具备独立性,才可更好地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审计形式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所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审计队伍,是保障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因素。除了强化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外,还应当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并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审计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企业要想增加效益,就必须更加注重会计审计工作,继续深化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有力保障。

审计论文范文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及其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对内部审计具备充分认识和正确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前文已述,内部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构成,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内部审计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预防能力。具体而言,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处:第一,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方向;第二,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首先,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内部管理及经营中的漏洞和问题,积极寻求改革方式方法,有助于企业的综合治理。比如,内部审计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源使用方法,有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内部控制措施方面,内部审计也能针对制度漏洞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补救措施,提高控制效果。其次,内部审计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指企业能够借助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漏洞,从而提出改善建议;能够对企业的不合理之处起到一定的揭示和制约作用,将企业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此外,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确保企业管理者决策所用信息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实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内部审计实际是近年来才被企业所重视,尚不完善。不仅如此,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通常,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岗位往往变动不大,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环境、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都较为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之中感情用事,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尤其是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再者,内部审计不同于企业的其他岗位工作,对专业和技能的要求较强。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审计、税法等专业知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还要熟知企业销售、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与步骤。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是高素质高专业性人才。然而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个人素质均不高,难以满足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甚至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非专科出身,而是调任委派,并不具备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技巧和能力。审计效果难以保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

除了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之外,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审计机构不独立。纵观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当前现状不难发现,在很多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企业的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在关系上从属于企业。不仅如此,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利益甚至要依赖于所审计的经济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结果也有失客观与公正。第二,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不独立。从制度上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严格依据客观事实,合法合规,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影响,独立的做出合理公允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应具有充分的独立权利和独立地位。然而现实中,由于审计部门从属于企业,部门与个人利益与所审计的经济业务紧密相关,导致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也难以真正独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难免不会受到管理者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合规性较差

除上述问题之外,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逐渐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但是内部审计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佳。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引入”,似乎更是一种“跟风行为”。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等相关人员都并未从根本上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有些管理者在概念上对内部审计有所误解,将内部审计简单等同于一种财务管理工作,无视内部审计的要求与程序。“有章不循”、“守制不严”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应有所转移,“经营审计”是未来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现代企业产权机制愈发完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要积极采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内部审计作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门,其作用和功能也应逐渐转变和加强。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向“经营审计”转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是财务审计,实际很少涉及内部管理和具体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审计范围也过于狭窄。以上种种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经济、效率是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也应将其作为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托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及时挖掘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中的漏洞,探寻有效的改善措施,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二)我国企业应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前文已述,目前,无论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还是具体的审计工作,独立性都较差,导致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对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应从内部审计程序、审计制度、审计模式等角度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形式”的独立性。实际上,内部审计可以看成企业的一种“自我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从属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与企业是一种长期的雇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应对审计机构赋予不同于其他部门的“权力”,审计机构直接对企业管理者负责。第二,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精神”上的独立性。“精神”上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正直的道德品德、独立的精神状态。既能够独立进行审计工作,具备必须的职业操守和判断力;又能保证审计结果不受他人意志所影响。第三,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法制”上的独立性。法制,既是保障也是约束。法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我国企业应严格依据我国审计法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加强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三)我国企业应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之下,电子信息技术逐渐被我国企业所运用。很多企业不仅利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财务工作,很多企业还引入了ERP等数据库管理模式。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审计软件,可以将“自查”作为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相较于人工,审计软件能快、更全面、也更彻底,其能通过“穿行测试”等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问题并予以纠正,以达到完善企业内部管控的目的。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现有财务、ERP等软件,及时搜集和过滤审计数据,并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通过对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确保审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第11篇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管控

集团公司于14年7月份组织集团全体财务人员进行了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培训,并于月底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属各单位会计业务也陆续上线,上线后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企业职工特别是财务人员充满了挑战,虽然企业已经使用了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大家对于共享服务中心的了解并不多,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何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好的加强财务管控、为企业服务,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一、国内外财务共享中心研究现状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简称FSSC)是近年来出现并流行起来的会计和报告业务管理方式。早在1993年,Robed Gunn等人就首先提出了共享服务的概念,认为共享服务是公司试图从分散管理和少的层级结构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提供服务时共享组织的成员和技术等资源。安德鲁・克里斯(2001)在其著作《服务共享》一书中指出,企业经营会面临很多困难,各经营公司、各部门和运营单位的各位主管及经理应该专注于客户服务、业务成长和人员管理,而不应该让那些琐碎的财务、信息技术、人员设置及供应等问题去分散精力;服务共享模式可以让企业在保持核心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本效率。哈佛大学教授布赖恩・伯杰伦(2004)在《共享服务精要》中如此定义: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结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其实这种提供财务服务的业务单元就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s Center,缩写为FSSC)。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驻中国,也带来共享服务的管理模式。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研究。 刘汉进(2004)在其论文《共享服务的决策、实施与评价研究》中,对共享服务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共享服务是企业克服组织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内部组织的半市场化,是有效利用组织和市场双重优势的一种组织创新。企业通过内部共享服务放弃了对运营单位的部分控制权,在组织内部赋予了部分市场属性。共享服务的作用,在于通过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业务单元间的组织和资源整合,实现服务共享,从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

二、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下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

工程项目往往远离企业总部,建设时间跨度大,外界影响因素多,项目人员多为临时组成,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财务人员从事的工作事项大体相同,缺乏专业化分工,不利于业务流程化、核算标准化、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业务流程、规则进行标准化管理,进行流程优化,消除了多余的协调以及重复的非增值的作业,极大的提高了效率,间接的降低了成本。如何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好管理企业,是施工企业管理者关心的主要问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了法人管项目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项目管控,实现项目收益,变得尤为重要。

三、企业财务控制的目标及意义

财务控制是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目的是确保企业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现代财务理论认为企业理财的目标以及它所反映的企业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上,优化企业整体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厘定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委托责任目标与其他各项绩效考核标准来制定财务控制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实现理财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财务控制将服务于企业的理财目标

在项目管理日益被普遍运用于公司运作的今天,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保证。研究财务控制在项目管理中的运用具有迫切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项目管理中运用财务控制有助于保护项目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和损害,但是在一个项目中,成本不超预算、还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并按时完成,几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通常,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由于项目的多样化、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项目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方法、项目预算、项目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因此如何将财务控制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寻求成本、进度和效果之间的平衡?又如何构建一套将项目管理与财务控制有效结合的内控系统?

通过案例分析,理清项目财务管理的具体流程,掌握项目财务管理的有效分析手段与工具,在项目预算、项目成本与项目进度和质量之间摸索出最佳的平衡点,为项目的健康运作和其可见的巨大收益做好铺垫。

四、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管理下如何加强项目财务管控

(一)利用标准化的账务处理程序,规避不合理支出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以来,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规范化了,大额发票验真伪,不合理开支共享不予以通过,科目赤字自动退回,等等,杜绝了以往财务人员根据个人判断就能入账的现象,极大的规范了会计账务,标准化的账务处理,极大的降低了各种风险,每一个经济业务参与者,从经济业务源头就考虑到共享能不能通过,如何保证业务的合法性、规范性。企业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在业务要求上做细致的具体的规定,就能加强财务管控,比如集团公司推行的保险业务集中办理,通过驳回非集团公司集中办理的保险业务,就能将以往很难推行的业务很方便的推行下去。通过对各项业务的逐渐规范和收紧,相信将来的经济业务将更加规范化,更好的为企业管理者服务。

(二)通过公司机关对口部门的参与审批,规范经济业务

目前公司已经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岗、子分公司资金审核岗,效果非常明显的控制了职工工资发放,以及各种资金支出。实行共享以前,控制项目工资开支一直是上级子分公司的难题,共享上线后,由机关人力资源部门直接参与审批,乱发工资,乱定工资标准现象没有了,极大的保护了职工利益,也使得集团公司最近推行的工资改革顺利得以实施。资金审核岗按照项目月初上报的资金计划批复情况控制项目各项支出,使得项目部不再打乱仗,会干的不如会算了,只有通过对各项经济业务提前规划,做出最合理计划,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保证项目合理资金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项目上级主管单位,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审批级次,从合同,计价,设备物资采购,支付等各方面加强对项目的管控,切实杜绝项目各项人为风险。

(三)加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配套建设

共享服务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管理者难免过度的依赖共享服务中心对经济业务进行控制,但共享服务中心尚无法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等进行全面的管控,如果杜绝项目各项不合理开支,有效减少非生产性开支,防止项目效益流失,仅仅依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恐怕还不能解决问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表面上规范了经济业务流程,但一项经济业务到底合不合理,还需要审批者具有敏锐的判断力与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因此加大对审批者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业务素质显得非常迫切。项目大额开支,工资发放都由上级主管单位审批,一旦出现问题,项目和上级单位之间责任往往很难界定,只有加大过程中的控制才能更好的管理好项目。

(四)管控和效率相结合

共享服务中心的优点非常多,但是从参与者的自身感受来看,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感觉慢了,一个业务处理的时间长了,特别是对紧急业务,基层财务人员更是有苦难言,由于地域和通信方式的限制,管理者也不可能随时随地进行审批,遇到月末季末等业务较多的情况,业务入池后,也很难找到审核、复核人员,由入池到支付也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目前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业务分类,也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专业化的分工提高了共享服务中心的效率。项目部人员直接面对经济业务,审批环节往往较快,目前应提高子分公司审批环节的审批效率,特别是民工工资等经济业务,部分涉及到审批过程中统计数据的业务,甚至可以采用先审批再统计的办法,加快业务流程。

(五)加大项目网络建设,提高共享服务中心系统的质量

共享服务中心依靠的是大型数据处理系统,以及高速的网络,两者缺一不可。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项目在使用共享服务中心处理业务过程中,难免出现卡,慢。图像难上传等等情况,最严重是甚至系统瘫痪,无法处理业务,因此要想利用共享服务中心更好的管控项目,还需要有一个高速的,稳定的共享服务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从业者更好的感受到它的价值,更认真的对待经济业务。

(六)加强基层财务人员职能转换,提高经济业务质量

共享服务中心实施到目前已经一年了,但是项目财务会计的工作量并没有得到解放,更有甚者反而比以前更加忙碌了,比如紧急业务需要及时通知领导审批,被共享中心驳回的业务需要及时补充资料,有的需要书写说明,或者找公司领导备案,到了月末,季末各种需要上报的报表、计划等资料更是数不胜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感觉到了累。大型铁路项目一个月的单据平均都在300份左右,由于提单人各异,知识和认知不尽相同,在科目选择,摘要书写方面存在不规范,不一致现象,财务人员每天面临大量单据也不能保证一一纠正,经常发现有的单据审批通过了,单据也生成了,但是却有问题。通过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对项目财务人员也应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增设报表岗,或者将报表业务收归共享中心处理,让项目财务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每一份会计凭证的规范当中。同时,也要加强项目财务人员培训,提高经济业务质量,加强项目管控。

(七)合理利用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好各项经济业务流程,明确项目责任

共享服务中心从财务流程上做了很好的规范,但是各项经济业务从发生到进入共享平台还有相当的流程,只有做好流程源头的控制,才能保证经济业务的更加规范。另一方面,共享服务中心里参与审批的人增加了,相关业务人员难免放松警惕,审批流于形式,因此建立审批责任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他在茁壮成长,已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在企业管理中看到了希望,愿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更加完善,更好的为企业腾飞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

[1]黄开林,赵宏祥,姬陶陶.工程变更全过程管理[J].会计之友,2013(18).

[2]李维芳.工程变更确认与控制[J].建筑经济,2007(3).

第12篇

关键词:烟草;全面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47-02

自2000年以来,烟草企业开始普遍推行预算管理,至今经历了十多年。由最初的注重预算编制,逐步发展成为现在强化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控制,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全面预算已成为烟草企业内部管控的重要手段。烟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营业外收支预算等,基本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近些年来,烟草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显著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推进预算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预算编制还部分存在随意性;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执行不到位的地方:资本性支出预算执行率明显偏低,某些费用项目执行率过高等。如何进一步完善烟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凭借近20年的烟草工作经验,在此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烟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一些个人设想,供同人们商榷。

一、全面预算应由“精细化”向“精确化”转变

尽管烟草企业预算管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预算编制逐渐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精细化水平逐年提高,对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预算编制的精确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通常情况下,烟草企业下年度的经营计划和利税指标在当年11月份才能够确定,各单位一股在11月中下旬才开始编制下年度预算。除了全面预算方式选择可能存在问题外,目前的全面预算直接表现为预算编制时间较短,缺少较为详尽的思考和分析预测。再加上各部门人员业务技能参差不齐;有的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编制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对待预算编制态度不积极,“等、靠、拖”现象依然存在。这些因素集中起来,导致预算编制“拍脑门”,数据是“编”出来的而不是“算”出来的,再加上少数管理层m于本单位利益考虑,唯恐预算不足影响开支,存在编制预算“宽大窄出”现象。因此,预算数据不准,精确度不高成为“正常”现象。在各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上,数据汇集到财务部门后进行汇总,汇总的预算数据往往与财务部门匡算的数据差之千里。由于时间仓促,一些预算项目没有集中会审,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验证,这样编制出的预算准确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由于预算数据不够精确,直接影响了预算管控的实际效果。因此,烟草企业要真正推行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改变全面预算编制方式,在总结经验和创新的基础上,由目前的“精细化”向“精确化”转变,首先努力使全面预算编制精细、准确,为执行和控制奠定良好基础。

二、确保全面预算真正落到实处,全员参与是关键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管理,预算编制应当由企业上上下下共同参与,预算的编制和实施不只是计划、财务等部门的责任,也不是某几个人的责任,而是企业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的责任。烟草企业虽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历经数年,也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但在提高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层面上,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转变部分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破除他们固有的思维:认为编制、执行预算是财务部门和领导的事,与己无关,感觉自己使用不了多少公司资源。其次就是通过建立健全预算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全体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使广大员工真正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的工作都是由企业不同部门和个人承担的,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某些人员是不能完成。烟草企业只有将预算的责任、指标、定额和费用等进一步细化、准确,分解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与个人,使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并将各岗位薪酬与预算关键指标挂钩,才能提升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也只有真正转变了全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提升了他们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才能高效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资源配置、风险管控,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三、全面预算的一项核心工作是加强定额管理

目前,烟草企业预算的难点和关键在于如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使资源分配更加公平,执行效果更为理想,而制定科学的定额标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烟草企业在预算编制方法上积极探索,但大多数单位在编制过程中依然采用“历史数据+调整”的方法,预算编制方式本身的科学性值得探讨,直接影响实际执行。而定额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加之定额管理涉及诸多利益问题,编制难度较大。因此,定额管理是喊得多做得少,做到位的更少。突出表现在:定额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定额标准制定不科学。笔者认为,烟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应在定额管理上下工夫,实现定额归口管理,完善企业定额标准,使预算编制有标准、有依据,杜绝“拍脑门”现象,大力推行“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强化预算中期调整,真正实现预算的动态管理。

四、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以严格的预算考评机制为保障

预算编制、执行、考评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相辅相成,周而复始地循环,以实现对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目标。而预算考评既是本次循环的终点,又是下一循环的起点,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预算控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烟草企业虽加大了预算考评机制建立和执行,但因涉及到诸多利益问题,预算考评基本流于形式,考评体系尚不完善,考评手段不够科学,奖惩制度兑现不到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开拓性尚未得到全部挖掘。为充分发挥预算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烟草企业应进一步完善预算考评机制,彻底改变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加强上级督察考评机制,将自我控制和管理控制相结合,让全体员工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自我考核、自我调整,不断地发现偏差,纠正自己的行为,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陶汝铁,精细化管理向精确化管理迈进分析——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市公司财务预算管理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2]林丽丽,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