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时间:2022-11-15 14:1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估算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生活情境;自主探索

近几年以来,我国正在加快小学新课程教育改革,并且在2011年时正式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其中对于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设计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必须使理论学习和实践生活充分结合起来,重视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重要作用。此外,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估算的意义,并且学会选择运用合适的估算单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估算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对估算教学的重视,深入研究估算教学方式,对于促进我国小学数学估算教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合理引导学生进入估算情境,选择应用估算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合理选择应用估算方法,首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估算情境,才能让学生决定使用精算或者估算。一般来看,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会选择运用精算的方法,这种精算方式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因此,必须创设相应的估算情境,才能让学生想到使用估算来解决数学问题,并且了解到估算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估算意识。例如:在小学数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天哥哥去超市买食品,他一共带了20元钱,他买了5.6元钱的面包、12.8元钱的水果以及1.5元钱的糖果。”那么学生在遇到这种题目时应该选择怎样的方法?首先,了解哥哥带的钱是否足够;其次,在售货员在收银机中输入商品价钱之后,告诉哥哥应该支付多少钱?当遇到这种数学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考虑估算和精算两种方式,进而选择一种合适的计算方式,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需要得出准确结果,所以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

2设计含有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其中主要纯算式问题,学生对于这些数学问题比较方案,缺少估算的兴趣,学生更多地选择精算的方式来计算问题,所以缺少良好的估算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必须使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估算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浓烈的估算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估算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设计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时,需要合理选择估算内容,使估算内容的形式多样化,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采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例如:小学1-6年级学生安排外出秋游,各个班级的人数分别为16、23、37、44、20与40,那么公共汽车的座位只有60个,怎样让两个班级共同乘坐一辆汽车,才能达到合理分配的目的。通过设计这种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估算兴趣,自主进行估算练习。

3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以及交流合作的机会,并且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估算练习。由于不同学生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分析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逻辑思维,所以只有让学生共同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吸取他人的观点,更加轻松地解决估算问题。例如:在估算118×8的数学问题时,具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其分别为120×8;110×10;120×10;100×8;100×8+20×8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但是学生在思考和选择估算方法时,可能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只有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掌握全面的估算方法,学会正确运用公式测量以及工具测量等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得出更加准确的估算结果。

4在估算新知识授课中必须不断进行巩固练习

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必须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因此,在估算新知识授课过程中,必须不断展开巩固练习,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监督、引导,为学生选择良好的巩固练习素材,有效控制估算练习数量,使估算练习和课堂新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巩固练习效果。同时,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不同侧重点的习题,其中不仅包含了文字数据,也可以穿插一些图片或者生活游戏题目,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巩固练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巩固练习。在估算练习题目中,需要分别设计不同难度的题型,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有效发挥教材中估算资源的作用

通常来看,在巩固知识的练习过程中,主要具有集中练习以及分散练习两种不同的方式,只有合理搭配运用,才能提高练习质量。因此,不仅需要在课后收集相关的估算习题进行集中练习,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进行分散练习。虽然在估算的新授课知识中,各种估算内容比较分散,只有少数的几道估算习题,但是这些估算习题资源非常重要,其中涵盖了计算与测量等多种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必须发挥教材中估算资源的作用。在平时的教材学习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合理整理估算素材资源,在合适的时机来进行估算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估算技能和估算意识。

6引导学生学会练习反思

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不仅要及时进行估算练习,做大量的估算题目,而且要注重估算练习的质量,才能调动学生的估算兴趣,培养良好的估算意识。因此,高效的练习必须和反思有效结合起来,也就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估算练习的作用,在做题中的收获和不足,并且不断弥补自身的缺陷,才能让估算练习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在估算264+321这道问题时,学生可能会直接用200+300=500,进而得出估算结果为500,但是500和准确结果585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在反思中会发现自己的估算方式存在缺陷,需要调整估算方案,直接利用300+300能够得出更加接近的估算结果。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学估算过程中,练习和反思必须充分结合,才能得出准确的估算结果,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胡蝶.寻找课眼———以小学数学《集合》两次教学设计的变化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6(8):77-79.

[2]徐文彬.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以小学数学“一一间隔排列”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5(5):47-50.

[3]骆东霞.试论小学数学的“估算”内容及教学设计[J].科学中国人,2016(9).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估算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50-01

一、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估算教学十分强调,无论是关于“学段目标”,还是关于“课程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如:《课标》在第一学段关于知识技能目标中指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又在第二学段中指出“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可见,估算是小学生必备的运算技能之一,估算教学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同时,在关于数学思考的目标中强调:“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很显然,估算教学不单是学生运算技能的习得过程,而且是发展学生数感,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活动过程。

《课标》在“课程内容”的表述中,分别在“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图形与几何”等内容中都安排具体的任务,其中,在第一学段“数的运算”中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人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在好多场合是没有纸和笔,没有计算器,很多时候需要估算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估算是人必备的一种生活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数学基本素养,它包含估算意识、估算策略、估算习惯。

二、估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虽然已进行十多年,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关于估算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习题”轻“习惯”。就是说,当练习中出现“估算一下,

得数是多少?”之类的题目时,教师让学生进行估算练习。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其实,我们稍作留心,就会发现教材编写者几乎在每个“四则运算”的例题中安排估算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计算前明确计算结果的范围,其次是养成学生计算前估算的习惯。

2.重“得数”轻“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较多的是重视学生的估算结果,以为结果对一定方法对,聆听学生对估算过程的解释和回顾较少。《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版)》早就明确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学生对估算过程的述说,不仅是学生对自己数学思考的展示,更是学生间数学思想的交流、碰撞,能使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对于某一道题来说,估算的方法不止一种,因题而异、因人而异。教学中,教师如果多请几位同学交流各自的算法,让学生比较、讨论,从而让他们知道哪种方法最简便、最合理,结果最接近精确值,这样,不仅使学生心服口服,而且记忆深刻。

3.重四则运算的“估算”轻对“量”和“图形和几何”的“估测”。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第35页“想想做做”第2题:“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好多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牛筋”、“纸巾”(小包装的1袋)、“卷笔花”,而让学生看图后估计,这纯属是让学生猜测,学生没有经历感悟这些物品的轻重,怎么能建立起“1克”的概念。《课标》在关于“图形与几何”中分别强调:“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些能力不能忽视,它是学生长大后不可缺少的数学素养。

三、对小学估算教学的建议

估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生自己感悟方法,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养成估算习惯的过程,如今,《课标》、教材都重视了,教师理应重视。

1.注重估算策略、方法的选择和总结。达尔文说过:“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就是掌握了估算的技能。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的估算方法因运算不同而方法不同。不乏有以下几种:

(1)首位确定法。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第8页第6题,“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十多?”“64÷5、85÷3 …”我在学生交流这些题目的结果和策略后,请学生归纳做这类题的方法,学生都认为,只要看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里有几个这样的除数,商就是几十多,不需要看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是几,也就是“首位确定法”。

(2)首尾兼顾法。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第40页第5题和第42页第5题,都要求是“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35+32、37+55…”,“85-63、64-18 …”在学生交流中,学生普遍认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不仅要看两个数的十位,还要看两个数的个位,方可确定得数是几十多。于是,我和学生给它取名为“首尾兼顾法”。

(3)取整后算法。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第84页第4题,题目是“496×5、504×6、386×7、290×8”,答案是“2400、2500、2800、3000”,要求是“每个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用线连一连。”我先让学生估算,再在书上用直线连一连。交流中,得知他们分别把“496、504、386、290”看作“500、500、400、300”,再与后面的数相乘,来估计积是多少,然后,我们又把它叫做“取整后算法”。

估算的方法很多,譬如“1/2+4/7比1大吗?”可以采用“参照物法”估算,“9.9×6.9比70大吗?”可以采用“放大法”估算……总之,估算方法的探究是发展学生数感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有效途径。

2.重视估算习惯的养成。俗话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在估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估算习惯的养成很重要,而习惯养成须从小抓起。所以,苏教版数学教材在第一、第二学段中,除了在练习中安排估算练习以外,在较多例题后设计估算训练。

第3篇

一、渗透估算意识、估算价值,激发探究欲望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估算意识比较淡薄,由于长期的精确口算、笔算,导致学生对精确计算形成一种习惯,忽视了估算的价值;还有部分教师对估算的定位不准确,认为学生只要大概算出结果就行,没有科学系统的估算教学,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机械训练。同时,估算在考查中只是一小部分,容易变成被教师遗忘的角落。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估算意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估算,在什么情况适合进行估算,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些问题,如果用估算就可以快速地知道解决的方法;而如果用精确计算,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解决。

估算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估算的价值,产生要学好估算的欲望。如:工厂要运矿泉水,有627箱矿泉水,运送车每辆最多只能运73箱,若想一次运完,工厂大约需要几辆这样的运送车?这样的问题,如果用除法精确计算就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627看成630,将73看成70,630÷70=9(辆)。但这样只是一般的估算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道题目存在的估算知识:每辆车少装一点、然后箱数看得多一点,这样就可以保证运完,因为最后即使只有50箱也是要用一辆车来装。这就是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便捷性,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学习的动力。

二、策略指导,多元教学,创新估算教学

估算虽然不像精确计算得出精确结果,但它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好策略,可以节约时间。估算教学既要让学生感到简便,快速算出结果,又要让结果尽可能接近准确值。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估算内容,研究估算策略,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体验多元的估算策略,学生就能掌握灵活的估算方法,从而创新估算教学。

1.整合计算教学

估算是计算教学的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了估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可以让利用估算进行验算。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试商对学生来说最有难度,教师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将除数看成一个整十的数,利用乘法快速试商。如果发现商太大或太小了,都可以及时调整,这就是估算对笔算除法的作用。只有让学生灵活掌握估算方法,并将估算整合到计算教学中,学生的计算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2.熟练估算技巧

估算是一种能力,在试卷上出现的频率很小,有时就是几个口算题,但估算却是学生日常生活最常用的一种计算方式。因此要学会估算,熟练掌握技艺,形成估算能力。估算的方法比较灵活,有的学生采用四舍五入法,有的采用估整法,有的采用凑估法,但只要估算合理,学生又觉得方便的就是好方法。如:把300个苹果平均放在四个纸箱里,平均每个纸箱大约装多少个?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然后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把300看成280,280÷4=70(个);有的学生说:把300看成320,320÷4=80(个)。在面对这样的被除数时,学生的估算都存在着合理性。教师问学生:如果苹果总数是310个呢?这时怎样估算才合理?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显然不好估算,这时,就应该把310看成320才方便。估算教学本身也是比较灵活的,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进讨论,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三、注重生活应用,提升估算能力

估算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优点,快速解决问题,它是在游离于精算边缘的一个解题策略——离得太远,失去了意义;离得太近,就成了精确计算。那如何根据不同情境,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呢?

1.把数据估小

学校组织学生秋游,联系了8辆旅游车,每辆车有32个座位,总共240位学生参加,估算一下座位够吗?把32看成30,8辆车一共可以坐240人,把数字估小了,座位足够了。

2.把数据估大

爸爸带200元,买衣服花78元,买裤子花65元,买鞋子花48元,请问他带的钱够吗?把78看成80、65看成70、48看成50,把数字看大,答案为200元,肯定够了。

3.取长补短

第4篇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尚未认识到估算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本文具体论述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和教学建议,有利于为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全面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估算能力

在新课程中明确提出了老师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然而,提高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水平对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创新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方法,有效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开展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

1.1让学生更好的处理实际生活问题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估算相较于精确的称量和计算更加方便快捷,能够节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去超市买东西,而计划带多少钱合适则在一定程度上考验我们的估算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估算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更好的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2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数感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对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来讲,小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良好的数感,所以便需要老师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数字所代表的内涵差异。例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形成下列的认识,即在一位数中,1是最小的,而9是最大的;在两位数中,1则是最小的,而99则是最大的。通过采用这样的训练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数字的大小,促使学生在长时间的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感。

2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建议

2.1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过程中,只有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和感受到估算教学的必要性,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例如,老师设计下列问题:当一家四个人去餐馆吃饭,点了一些饭菜,其价格分别为42元、56元、19元、33元、25元和9元,而在估算的过程中以为总价格为200元,但是最后到结算的时候,其服务人员却报出了226元,那到底那个价格是正确的呢?。当估算的价格和服务人员报出的价格存在差异时,经查看,服务人员将42元记了两次。这次事件充分凸显出了估算的重要性。

2.2注重估算过程,鼓励估算的方法多样

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只重视估算教学结果而不注重估算教学方法的问题,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数学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以交流讨论的方法来促进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学习《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小红和姐姐、哥哥去游乐园玩耍,其成人的门票是25元,儿童的门票是16元,试问准备80元钱够买门票吗?”然后,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提出了下列几种估算的方法,即估算一:将姐姐和哥哥的票认定为成人票30元,而儿童门票则为10元,则30+30+10=70(元);估算二:将哥哥和姐姐的门票以20元一张进行估算,儿童票也以20元进行估算,则可以得出20+20+20=60元;估算三:可以将准备的80元先买两张成人票,再用剩下的30元买一张儿童票,所以说准备80元是足够的。

2.3创设良好的情境,学会正确的估算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其天性也非常贪玩,所以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数学估算方法。例如,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过程中,老师可组织学生模仿《超市大赢家》这个节目,创设良好的超市场景,并且给每一个商品都标上价格,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自己所选择的商品价格进行估算,以1000为估算目标,当估算的结果越贴近目标便算赢。通过采取这种比赛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小学学生的估算能力。

2.4通过反复训练,指导学生养成估算的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老师可充分利用碎片的时间,指导学生反复进行估算训练。通常老师可抓住时机,借题发挥,让学生对某一道题的答案进行估算。通过组织学生反复进行估算训练,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估算能力,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深入体会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两位数相加”这部分内容时,老师便可以让学生估算下列算式:12+15=?23+48=?24+23=?等。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水平。

3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效率,不但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有效提升小学生日常行为的计划性,而且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促使小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数学。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数学估算中,应该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注重估算过程,鼓励采取多样的估算方法、创设良好的情境,学会正确的估算方法、通过反复训练,指导学生养成估算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增强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陈冬明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王集小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提供恰当的现实素材,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是指学生在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算而不必做准确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在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估算的必要性:购物前必须要估算一下得带多少钱或考虑带的钱够不够。如妈妈带了100元钱到商店买三样东西,买哪三样东西妈妈带的钱够,买哪三样东西妈妈带的钱不够?我给出了一些商品和它们的价格,让学生自由选择。一桶色拉油39元,一袋营养麦片25元,一袋卷筒纸10元,一瓶洗发水38元,一条被套58元,一件衣服52元……熟悉的情境,开放的题型,学生积极参与,运用估算很快找到答案。39+38+58超过100,所以买这三样东西钱不够;39+25+10不到100,所以买这三样东西钱就够了……我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到在买东西之前进行估算是很有必要的。学习估算的优越性:如描述从自己家到学校走过的路线,画一张简单图展示给同学,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精确地计算路线的长度和方向,学生自然会用步测或目测的方法估算距离和方向,从而体验估算的优越性。

二、适时教给估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方法是指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采用的估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可以总结一般策略。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比如将192+201简化为200+200,又如把3.98+3.88+3.97转换为4×3。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做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我们在具体估算过程中,又有以下具体的估算方法。

1.凑整估算。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如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2.依据生活经验估算。例如,一件工作,甲独做4小时完成,乙独做5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根据经验可知,两人合做需要的时间一定比一人独做要少一些。如果有学生算出:4+5=9(时),说明一定是错误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错的。

3.根据运算性质估算。例如:715+265-282=798,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798是错误的。

4.根据位数估算。例如:4992÷24=2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前两位49比除数24大,可以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于是可判断商28是错的。

5.根据尾数估算。例如:1235-485-208=558,只需算一下个位:5-5=0,10-8=2,可以知道得数558是错的。

三、给予足够的探索空间,发展学生的估算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一是要求学生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如四年级上册教材第60页的“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将49元估成50元没有异议,而将104估成100还是估成110更符合实际呢?这就需要推敲。显然,此题的估算只能估大不能估小,因为估小了钱不够,所以应将104估成110。这样的估算结果才比较合理。二是进行合情推理,拓宽解题思路。解决问题,有时需要精确答案,有时只需要一个适宜的估算值。如“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现有350个人参加会议,这个阶梯教室能不能坐下这么多人?”这个问题要考虑怎样估算比较合理,是估大还是估小呢?即是把22看成20,用20×18=360(个),或者把22看成20,把18看成20,用20×20=400(个),还是把18看成20,用22×20=440(个)呢?如果把上面的题目改为“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最多能坐多少个人?”这时就只能精确计算,而不能估算了。

四、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形成估算的意识

在估算、估测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对于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策略也不会完全相同,因而估算的结果具有不唯一性、开放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淡化学生估算结果的正确与否,而要注重对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的引导与评价。同时,教师在对学生估算的结果评价时不要匆忙下结论,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离精确结果越近的方法就越好,更不能以唯一的“标准答案”作为“指挥棒”。如估算287×7,9×192,有的教师认为,把287看成290,192看作190,这样估算的结果比把287看作300,把192看作200的估算结果误差小,因此在课堂上就要求学生:以后在遇到这类三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的估算时,一律把三位数看成是几百几十的数来估算。这样做,不仅没有达到估算教学的目标要求,而且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知识能力的发展。在估算教学中,由于学生想法的多样性和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许多“意外”都有可能发生,教师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意志和方法掩盖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应耐心听取学生的想法,仔细推敲,反复思考,要尽量要求学生把估算的过程表述出来。只要学生能运用适合自己的估算策略把问题解决了,教师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如“书店新进来一批图书,其中文艺书有109本,故事书有472本,两种图书大约一共有多少本?”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1)把109看成100,把472看成500,估算结果是600本;(2)把109看成110,把472看成470,估算结果是580本;(3)把109看成100,把472看成470,估算结果是570本;(4)把109看成110,把472看成500,估算结果是610本……这些结果都是合理的,只是有的方法稍微粗略些,有的方法稍微精确些,交流时,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可以说估算的“准”与“不准”、“好”与“不好”,尽量避免说“对”与“不对”。学生在教师这种科学的评价中,才能不断地提高估算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估算 数感 意识 习惯 方法

在教学估算时,要把它置于解决问题的大背景下,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估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将估算作为解题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把握不了估算教学的要求,出现各种教学误区,严重影响了估算教学的质量。

一、“认识”误区

“怎样才能证明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呢?”我曾经问过好多教师这样的问题。然而,他们的回答却是:“能够熟练地解答估算题。”同一个问题,那么多人却又是同样的回答,这期间说明了什么?——对估算的认识不够,对估算教学的认识更不够。熟练解题当然是估算教学的目的,但它却不是教学目的的全部,更不是首要目标。

估算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也就是学生通过估算知识的学习,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根据需要准确合理地运用估算的策略来灵活、巧妙解决问题。估算和口算、笔算一样,是学生数学学习必备的一种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思维的综合性都大有裨益。

二、“操作”误区

估算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主要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把估算当成一种问题类型来教学,人为地把它从“计算”中剥离出来,单独进行教学与练习。二是把估算能力与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割裂开来,忽视了各种能力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三是应用估算时缺失联系实际,让估算游离了它的“现实需要”。

任何一种问题的解决,仅凭一种思路或一种能力是很难完成的,它需要多种智慧和能力的有机组合,估算教学,更是如此。只有让估算完全融合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得到估算的价值。同时,小学生进行计算是以口算和笔算为基础的,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口算和笔算能力是学生进行估算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估算训练适时、适量、巧妙地融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之中。估算教学,必须要结合具体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运用。

三、简单认为估算即到近似值

估算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在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后,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推断,即先估计再计算,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取近似值指人们对一些数目的处理,取近似值方法有四舍五入。取近似值重在对数目的处理,属于估算中的第一步对数的近似估计范畴,即取近似值是估算一部分,而非等同估算。 例如:人教版四上P6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练习十第二题”。刘宁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厘米?部分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因为62×252=15624所以操场大约长15600厘米,先算出准确值,然后再取精确值的近似值作为估算的结果,先精算再估算,把估算当成取近似值,让估算失去它的应用价值。

四、估算意识缺乏

例如,“人教版四上P60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时,出示例5: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随后,教师组织学生独立解答,教学时进行了使用算法的调查,结果是:全班35人,其中3人用估算解答,另外35人用精确计算解答。从上面的教学片断可知,虽然学生已进行了第一学段的估算学习,面对解决具体问题时却想不到用估算去解决,习惯性地精确计算,不愿估算,缺乏自觉主动估算的意识,习惯于精确计算,而不愿意进行估算。

五、估算意识的培养

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必要性。

第7篇

关键词:估算;方法;技巧;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06-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且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目前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先安排估算,再计算,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预先有大致的结果,在脑海里也形成接近准确值结果,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精确值。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是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的,这时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此《课标》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和初步的估算技巧。”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估算的价值

学生一般喜欢精确的计算,对估算的作用和价值,并没有真正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实践上都感到不习惯,当然也感受不到估算的价值。因此,要从学生思想上、认识上将这一陌生概念变为熟悉认知,以解决大量的具体事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估算的认识,从而获取估算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估算具有六大方面的功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二是有助于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三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感;四是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五是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认识;六是有助于学生养成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它的本质是在不要精确值或难以求出精确值的情况下,并在允许范围内,估算值、迅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合理的答案。正如我在讲“估算”一课时,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问题情景------纯牛奶48元、饼干18元、巧克力69元、果汁23元、沙琪玛31元,题目是妈妈买5种物品,

A:带200元钱够不够?

B:妈妈在给超市的这位收银员时应付多少钱?

老师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解决第一个问题由于数据比较多,学生感觉精确计算比较麻烦,所以学生愿意尝试着去估一估,摆脱了精确计算的思维定势。第二个问题妈妈付款时收银员要精确地计算。在这两个问题对比中,学生可以意识到,根据需要在计算过程中,除了精确计算、还需要估算。遇到对计算要求不高的情况,可以灵活采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感受到估算的实际意义和必要性,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从而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二、在教学中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计算,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具有合理性与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的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引领,而教师的估算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目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适时把握新旧知识联系,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过渡,具体就是要在平时教学中,能将一些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估算分为估测、估值和区间估计三种形式,其中区间估计要估上限和估下限。常用的估算方法有:a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和范围,例如:812÷9≈810÷9=90;5×199≈5×200=1000;785+203≈800+200=1000 b规律估算法:就是应用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判断运算结果,判断235÷4的商是几位数,35×0.5的积大于第一个因数还是小于第一个因数,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题例验证,从而知道一个数(0除外),当乘以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积小于第一个因数,当第二个因数大于1时积大于第一个因数,轻松地对经过做出推算和验证,这两个事例中的估算不需要计算结果就能用规律直接得出。 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自行车要快得多。

三、在实践中增强估算应用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地应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势在必得。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从“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学生自觉运用估算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3.095保留一位小数约3.1、保留两位小数约3.10,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结果。又如:一支笔2.6元,4支笔需要多少钱?(保留到整数)2.6×4=10.4元≈11元,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时10元是不够的,所以是要进上去的,利用进一法求得结果。再如有20元钱,买3元一支的钢笔,可以买几支?20÷3=6.666666.......支≈6支,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时7支买不到,所以是要去掉的,利用去尾法求得的。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教学常常被教师们忽视,被误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但是,随着我国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估算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习估算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能发散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小学1~3年级数学估算教学现状

1.小学1~3年级数学估算教学存在问题

虽然估算教学在小学已经开展了十年以上,但是教学成果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小学估算教学低效。首先是估算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少,教师在估算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误区,对估算教学缺少足够的重视,在估算教学时,往往一带而过。其次,在估算教学中,学生不再占据主体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思维被阻碍,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估算和精算之间的联系,因此学生对于估算的概念认识模糊;教师在讲解习题时过于看重问题的结果,思考过程被忽视,成绩与能力被本末倒置,导致个别学生直接精算出问题的结果,完全忽略了估算的学习过程。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甚至遗忘了估算这项技能。长此以往,教师对于这种现象也见怪不怪,估算教学被搁置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

2.浅析小学1~3年级数学估算教学低效的原因

刚开始,估算一直作为选修内容出现在教材中,直到近几年,才逐渐受到重视,被改为必修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估算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精算,甚至有时会一带而过。长期的忽视使估算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师对于估算的教学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无论教学模式还是题型都缺乏创新,束缚于传统的教学习惯。估算教学中,教师处于过分的主导地位,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讲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及空间,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感受成功体验,收获自信,但是在估算教学中,过于机械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严重缺乏自主意识,无法培养学生合格的估算能力。

二、小学1~3年级数学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1.估算教学的实施策略

对于构建有效的小学估算教学策略,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师生共同参与,更高效地提升估算教学成果。对于1~3年级的小学生,共有5种估算方法需要学习和掌握,但是由于估算在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少,学生并没有太充足的估算机会,再加之1~3年级的小学生年级还小,思维自觉性差,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充分引导学生思考、联想、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巩固算法的同时得到新的启发。

估算的方法很多,而且每种算法的用处也不尽相同,同样的知识教给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感悟。通过让全班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对学生开拓思维能够起到非常巨大的帮助,学生在巩固估算方法的同时,还能不断完善、补充、优化算法。教师要教导学生认清估算与精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估算与精算两种算法的优缺点,使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准确选择更合理的算法。

2.估算教学策略成效分析

对于小学估算教学,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估算方法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此外,还要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估算的重要性以及不同估算方法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意识和习惯。这种策略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不再机械地追求问题的结果,而是会在做题之前先思考“这道题是否需要估算?”“需要采用哪种方法进行估算?”这无疑是小学生估算教学策略的成功表现,学生不仅掌握了实用的估算方法,而且形成了良好的估算意识。

由于教师对估算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被传统教学束缚、教学观念缺乏协调等原因,小学1~3年级的估算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要对估算教学足够重视、全面把握估算教学内容、熟悉估算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致力于提升小W估算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荣兴.对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3(13):110-111.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掌控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技能、观念、品质等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学习数学。尤其是在小学这一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所谓数学意识,就是一种良好的数学知觉,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去看待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数学学习层次的体现,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敏感性与适应性。并且,拥有数学意识的学生,会有意识地观察数学的表象,可以从客观的事物出发,去理解数学内部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十分重要。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无所不在,慢慢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对数学的敏锐性。同时,现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知识灵活,这无疑为教师实施生活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程时,教学的难点就是学生对于人民币的价值理解以及人民币面值之间的换算,而人民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事物,利用学生对生活的敏锐性去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理解人民币面值之间的换算以及具体事物的价值,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数学直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是学生对数学宏观体现的一种把控能力,同时也是对数量最直接的一种判断能力,可以说估算能力就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快捷、高效地学习。能够灵活掌握估算方法的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也会超过其他同学,是学生思维敏捷性与创造性的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尽办法去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直观目标。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教学中从精算入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从估算开始学习,先用竖式计算的方式在心中计算,从而慢慢形成对数学的知觉,最后提升学生计算的精准性。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教材以外的估算资源,如体育课上学生每分钟的跳绳次数,或者在春游活动中应该准备的用具用品数量,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际的数字提升自身的估算意识,这也是一种数感的形成,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在估算中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最终形成一种科学的数学直觉。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这无疑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并且是核心素养中最核心与最本质的特征。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局限于教材以及课堂之中,应该为学生开展更多的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认识数学,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去丰富自身的见闻,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嘴,调动多种感官去学习数学。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若想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米以及千米,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之中走一走、看一看,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50米、100米以及1000米的赛跑,让学生用自己的脚去丈量校园跑道,从而更加真实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与单位之间的换算,在这种开放的探究活动之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c实践能力,内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这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终身学习,因此在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宇,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第10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增强各方面的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获得更加全面的成长。教师要加强教学改革工作,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给学生更多的激励,让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教师教学演示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从学习的接受者变成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从而让他们的内在潜能更多地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要让学生自己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把图形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度过“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让学生通过动态演示了解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帮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等,然后让学生把这样的简单图形沿一个水平方向进行移动,或沿竖直的方向进行移动。这样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就有了更多的认识。这种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综合学科特点的过程,能够让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等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数量关系等问题有一种直观的判断力,能够提高他们估算的速度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快捷、高效地完成学习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观察到很多小学生在估算能力方面比较强,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等方面也优于其他学生。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敏锐的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但是前提是要让学生学会精确计算的方法,然后再逐渐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估算是一种经过训练可以达到的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巧算的方法,不能见到题目就采用简单的常规的方法来计算,而是要找到其中的一些窍门和规律,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这样一个计算的过程。经过长期的训练,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他们在进行计算以及解决其他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就能够变得更加灵活。所以这是一个逐渐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来抓

对于小学生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而且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也要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具体要求,要将学科发展和小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转化传统思想,大胆创新,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到底在哪些细节当中体现出来,在实现某些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在数学这门学科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文化因素的渗透,文化因素可以培养学生除基础数学功底之外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提升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要不遗余力地进行学科的多元文化渗透,这样才能对他们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更多的帮助作用。

四、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和发现

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学习数学,这样他们才不会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才能因为思考而发现更多未知的领域,才能提高自己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网络的掌握程度。数学这门学科博大精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引导,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有更多的主动学习行为,在主动探究的时候,有更多的创新发现。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魅力无穷的一门学科,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很多数学题目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相似题目之间存在着哪些共同的规律,让学生能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强化知识的转化,学习灵活转化知识的运用,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数学学习,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在教学别注意这一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对常规教学方式的极大挑战,是对学习弊端的极大冲击,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优化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所以,要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状态,应该体现出来的价值,这更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他们自信心的提升。

第11篇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过去的工业化时代,学生在读书的阶段就决定了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是培养专门化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是为了适应学生未来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而到了信息化时代,知识在不断更新,知识传播的途径多样、速度不断加快,不少学生走向社会不能从事所学习的专业,学校教育主要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等公民素质。随着当代社会的剧烈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复杂,特别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学任务的理解更加全面,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小学生在校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还需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人格。因此,在教育教学观念深入人心、数学课堂教学明显改善、教师专业成长快速提升、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多样的背景下,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有传承,有改进,有发展,坚持体现了国家利益,坚持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更加凸显了数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突出了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完善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明确地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数学课程有关数学素养的核心词,将数学实验课程标准提出而尚未显性化的有关理念显性化。这样,课程标准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为特征,更加强调将数学教育纳入培养人的范畴,重视在数学教育中培养人,提倡面向全体小学生,更加关注“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十年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提炼和升华。这就要求我们为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通过数学教育教学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实现公平的、均衡的、全面的、持续的、健康的、和谐的教育。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强调“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结果形成的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基于间接经验的数学知识,也包括基于直接经验的数学知识;不仅包括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法则,也包括直观的说明和启迪。曾经,我们过于关注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将数学课程内容不恰当地窄化为数学的结果,导致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及其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成为认识数学内容的盲区。在数学的知识结构上我们也许只看到数学结果及其内在联系,但从动态的角度看,每一个数学结果都有一个生动活泼的形成过程,并且在这一结果的形成过程中常常蕴涵着上位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此,我们才可能在数学教学中以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为载体,充分展开数学教学过程,实现三维的课程目标。例如,课程标准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要求“结合具体情境”,强调了估算的实际问题背景;要求“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强调了估算的核心策略。这两点新要求,都启发我们要从结果形成过程的角度来理解估算,即估算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则不仅强调对估算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还强调方法选择的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近似思想、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

一、教学过程的价值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使教学过程本身也成了我们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

1.过程建构知识。

知识的获得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二是接受他人的经验。小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过程,不同内容的学习要求也不同,有的只要对基本概念、原理简单识记,有的要能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的需要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虽然这些要求具有层次性的差别,但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才能达到。如果学生不经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将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能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米的认识”,可以充分展开认识1米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1)观察米尺,并在米尺上指一指、说一说,认识1米;(2)同桌合作,剪1米长的绸带,再拉直看看1米有多长;(3)闭上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4)猜一猜1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20厘米)的学生尺,用一些彩纸做的学生尺对着米尺拼一拼。这样组织教学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在米尺上指出1米,认识1米的长度,是准确地建立米的第一印象;剪1米长的绸带是将尺上的1米具体化,借助绸带这一替代物再次感知1米的长度;闭上眼想想1米的长度,是将动作思维及时上升到表象思维,在头脑中保留1米的长度印象;用学生尺拼1米,进一步将1米的长度具体化,借助已知的长度(20厘米)记忆新知(1米)。

2.过程磨砺思维。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这一过程中知识的每一次深化和转折都将引发思维的深入和灵活转向。事实上,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将很难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培养。因而,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把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08-01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开发智力、培养初步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实践操作等一般能力外,还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呢?

一、口算能力及计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其他计算的基础,口算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有效减少笔算的困难。所以,要想提高四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每天布置10道左右的口算题。口算题以乘除法运算为主,并适度地添加一些加减法的口算和估算题目,以听算、心算和试算的方式进行,题目的难度做到难易结合。

在每天教学开始前,花几分钟时间出一些口算题考一下学生们的口算能力。例如:25×4=;5÷8=;125×8=;90÷5=……等等,为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可以按座位顺序依次出题回答,对于反应快的给予表扬。这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其口算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计算过程中,若能合理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运算定律及计算公式,掌握一些运算技巧,经常会让计算变得更加简洁,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例如:十几乘十几(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13×11=?,简便解法,1×1=1,3+1=4,3×1=3,结果为13×11=143;25×9×8=?利用交换率将其转换为(25×8)×9=200×9=1800,这样就很容易得出结果。还有很多这样的运算法则及技巧,若能很好的运用,这将对于提高计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估算意识及估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里不靠估算,我们知道,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无需说出,甚至不可能算出它的准确数,而只要说出或算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表明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小学就应该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而且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我们教师应加强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重视估算教学,对估算的教学内容安排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估算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是精确计算。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在教学中要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如:在购物前必须要顾及一下带钱的多少或考虑带的钱够不够。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和魅力,逐步形成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

三、发现问题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②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③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一组数:33、36、39,问: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接着出示另一组数:23、26、29,问: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就是个位上的数是3、6、9?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肯定会引发想探究的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和什么有关系?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四、参与意识及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更应该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让学生们都准备了三根木棒,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的是哪种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两根木棒与另一根木棒的长短,自己进行发现、总结。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节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会茹.加强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