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2 01:04: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贵州省;新农村;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提出不是对以往的简单重复。我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客观上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阶段,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这五句话二十个字相互融合,有机联系,所代表的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科学内涵,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引下,贵州省经济、社会等发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一、经济发展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核心目标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由于目前缺乏农村GDP统计,本文使用贵州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代表国民产出水平,该指标由乡镇企业生产总值和农业总产值估算。
通过比较得出(表1,图1),近十年来贵州省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农村社会总产值从1999年2786800万元到2008年的4648000万元,增长66.79%,但对于全省GDP的占比仍然占很小的一部分,2008年贵州省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省GDP的13.94%。
贵州省在1999-2008年这10年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见表2),其中,乡镇企业较之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较快,而且乡镇企业总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2009年)《1978-2008年贵州改革开放30年》《中同乡镇企业年鉴》(2000-2009年)整理得来
通过图1可以看出,农村社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05年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图中上升趋势很明显,表明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以及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使贵州省的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为贵州省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居民收入水平
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体现因素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也是新农村建设“生活宽裕”目标的重要衡量指标。从表3,可以看到贵州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较为突出,存在着城市现代经济部门与乡村传统经济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体现了贵州城乡突出的不平衡性。
据统计,近十年来贵州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比不断上升,但05年以后该比例上升有所减慢,特别是在06年以后,收入水平比甚至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善人民生活,降低贫富差距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就业水平
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对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指导、搞好就业培训、支持自主创业等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表3反映了1999-2008年贵州省农村就业情况。从表3可以看到,1999年以来,贵州省的就业人数和农村就业人数总体来说呈上升趋势,但农村就业人口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
农村就业人口呈现下降趋势,是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所导致。一方面,目前贵州农村地区虽然劳动力数量过剩,但劳动力质量却较低,人力资本缺口很大。在全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农村的劳动力资本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较高素质人才的日益增多的需求,新农村建设在扩大生产发展的同时,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因此呈现出农村就业人口占全省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
另一方面,贵州农村的教育水平不高,农村教育的落后使得其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相当小,更为糟糕的是,自己所培养出来的一部分人才也流向了东中部等发达地区,进而贵州省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更少,劳动力与就业的缺口也就越大,导致了农村就业人口占比的降低。
四、生态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活宽裕”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农村经济的确有了很大发展,但出现的重要问题就是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同时也给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危害。
例如,在农业发展中,农药、化肥、地膜和增长剂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了大量的面源污染,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诸多问题。在农村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很多农村虽然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大量的土地资源,但农村工业大多难以规模化,另一方面,外部不经济现象非常明显,高投入、低产出,高耗费、低效益,高排放、低利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大量的乡镇企业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甚至是资源破坏,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许多地区乡镇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大于它的正面贡献。
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地势高峻,高山、高原密布,生态及其脆弱(贵州生态脆弱性为0.7153)。鉴于贵州农村环境的现状,投资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最强烈,加速了西部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程度,使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今后阻碍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关注资源与环境容量有限性问题,在各层面强调和重视西部自身资源与环境要素的稀缺性是必要的。
总的来说,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贵州的经济发展,人口、就业和环境都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由于当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下还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为贵州特别是贵州落后地区发展经济做出了指引,在我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会取得越来越多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赵江丽,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策略,甘肃农业,2006,12
2 李炳坤,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2
3 陈锡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若干问题,理论前沿,2007,1
(一)强化领导,完善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作为我镇党委政府一项重中之重工作,也是我镇认真落实党的*大精神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工作中,我镇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有序推进。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镇条块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展指导工作。制定了《*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明确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并把工作任务细化,责任落实到每位领导和责任主体部门,确保全年预定目标的实现。领导重视,各部门相互协作,党员干部的积极配合,为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舆论宣传,政策引导、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媒体、宣传窗、横幅标语和广告牌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同时,通过各类培训、会议,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在全镇上下形成新农村建设是“群众所想、发展所需、责任所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部分别到新农村示范镇和示范村学习、借鉴他们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组织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到周边示范村进行现场式教育,通过实地看、问、比,让他们切身体会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变化,增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感。
(三)突出重点,明确目标,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发展基础
1.大力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培育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效特色农业,提高科技创新效益和产业规模效益,努力为我镇的经济稳定增长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发展产业化。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已形成食用菌、双晶梨、葡萄、湖羊、特种水产等农业优势产业,鳜鱼、牛蛙等特种水产养殖达到4000亩,新增无公害稻米基地1.5万亩,累计无公害稻米基地达到5.6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累计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家,创农产品无公害品牌4只,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700亩,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水稻直播新技术全面推广,直播率达到90%以上,机收率达到93%以上,农业机械化作业率普遍提升。农业总产值达到4.33亿元,比上年增长6%。
(2)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发展工业优势主导产业。坚定“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286”工程,全力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努力盘活现有存量土地,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和革新改造,全力扶持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全年新上项目90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2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268亿元,同比增长28%。拥有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久立、先登、双狮、林昌4家企业的主导产品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现已形成不锈钢、毛纺、木业、磨料磨具、链条和物质再生等六大块状经济,优势产业群体和特色块状经济贡献率更加明显。
2.着力解决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强教育基础性投入,改善办学就学环境,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镇中心幼儿园和庆同小学体育馆。投资600多万元的镇养老院投入使用,全镇孤寡老人和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实现集中供养。农村住房财产保险参保率达到100%,种粮大户、母猪养殖户农业保险参加率分别达到87.2%和100%,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大病救助制度日趋完善,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居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看病难、就医难、因病致贫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困难户危房得到改造。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人人享有卫生防疫和健康体检公共资源。积极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落实70岁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生活补助和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帮扶低收入农户尽快脱贫。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248.16元,比上年增长12%。
3.落实惠民举措,改善村容镇貌。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民生工程”。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完成了千亩山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和华桥村小康示范村提升工程,完成5个村庄整治村建设和10个村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赵家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村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村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垃圾村收镇运网络覆盖全镇行政村,垃圾集中清运覆盖面达到100%。通村联网公路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村污染源治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投资1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和镇区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工程投入运行,完成46公里河道清淤任务和6个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市级文明镇通过复评,市级生态镇和千亩山市级生态村完成创建申报。实现了镇村环境新面貌、生活质量新提高。
4.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全民文明水平。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提高全民思想道德观念。开展基层文化和电影下乡活动,活跃农民业务文化生活,举办基层文化活动42次,电影下乡396场。新建3个村文体活动室,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开展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申报区级文明村8个、市级文明村6个、省级文化示范村1个,新建文体示范户5家。围绕“平安*”建设,加强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和民间纠纷调处力度,确保社会稳定。认真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各种生产技能,增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就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举办科技下乡活动三次,创市级科普示范村二个,推动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完成信息化平台建设16个村,创建信息化示范村6个,注册农民信箱2330户。开展计划生育法规和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了97.5%。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十五”农村改革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十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起步的五年,是农业农村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增强
“十五”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粮食生产经历了连续下滑和恢复性增长的变化。为发展粮食生产,中央出台了“两补贴、三减免、四保障”等扶持政策,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粮食增产,增产总量超过1000亿斤,粮食亩产连续两年超过600斤,创历史最好水平,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五”期间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与2000年比, 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粮食增加4公斤,蔬菜增加96公斤,肉类增加9.4公斤,奶类增加14.5公斤,水产品增加5.1公斤。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更加丰盛了。
2. 农业生产布局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优化
战略性结构调整是“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国农业已表现出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的明显趋向。农业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高。从2002年开始,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对13个优势农产品进行了区域布局,启动了41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目前,水稻优势产区产量占到全国的75%,小麦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3%,棉花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7%。农产品品种结构得到优化。2005年优质稻占稻谷面积的64%,优质专用小麦占48%,优质专用玉米占37%。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04年底,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带动农户8458万户,户均增收1202元。
3.农村改革在突破二元结构束缚中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是农村改革的攻坚阶段。农村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加快市场化进程来展开,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税费改革步伐不断加快,2600年来农民种地交纳农业税的历史已经宣告终结。随着主产区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我国形成了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农村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占据主导的基本格局。
4. 农民收入在爬坡中实现较快增长
农民增收困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十五”时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3%,比“九五”提高了0.6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十五”时期农民收入还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增收格局,突出的有三大亮点:一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速加快。2004年13个粮食主产省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二是农民务工收入稳定增加。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175元,首次突破千元,增长17.6%,对增收的贡献率为55.5%。三是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断增大。目前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005年农民从畜牧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比2001年增长了34%。
5. 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在统筹城乡中得到发展
“十五”期间,国家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投资修建农村公路,全面开展农村电网改造,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国家投资35亿元用于农村沼气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1700万户,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民生活条件。
6. 农业对外开放在挑战与竞争中取得新成绩
农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58.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07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向外输出了杂交水稻栽培、沼气、水产养殖、农机具等实用农业技术和装备。一些企业赴境外投资或合作办厂,迈出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和市场的重要一步。
“十五”农村改革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不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十一五”农村改革发展工作,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
第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如果农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城市的和谐,更要有农村的和谐。我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出路也在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扩大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创造需求,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看,建设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与农村要素外流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如何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加强国内产业的保护也值得关注。
第三,从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规划》明确的重要任务,又是《规划》实现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降低。目前,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2.4%,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没有减弱。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具有多功能性。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态和社会功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才能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项任务打好基础。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未来五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任务。要使农业和农村有实实在在的发展。加快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新农村建设14项重点工程。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加大农业改造和农村建设的力度,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趋向。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上,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需要经过几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
三、做好“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十一五”时期,要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 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10000亿斤的目标,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努力构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效机制。要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力争到2007年建设5000万亩标准粮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2008―2010年再新建设标准粮田1亿亩,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100亿公斤左右。要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搞好储备粮的吞吐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不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2. 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十一五”期间,要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为带动,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全程监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监控检测。要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手段,建设大市场,联结大网络,搞活大流通。重点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全国农产品流通网络。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积聚,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3. 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大能力。要积极培育主导品种。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启动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争取到2010年对10亿亩农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广一批应用节约型技术。
4.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十一五”期间,重点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建设。目前,农业部依据《农业法》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规定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规范运行将起到引导作用。农业行业协会是架设在农民与市场之间的重要桥梁。今后要一方面抓发展,一方面抓改革,通过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健全功能,使协会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
5.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十一五”期间,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力争五年内对一亿农民进行各种类型的系统培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对农村青年开展示范性培训。以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对生产骨干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职业院校,争取用十年的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具有中专学历的种养能手和经营能人。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培训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6. 稳定、完善和强化惠农政策,努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草案)
____村位于____内,境内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森林资源丰富。总面积1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 亩,林地
亩。总人口
人。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村内矿产资源丰富,重晶石矿资源丰富。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生态农业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二、规划建设期限
自20__年至20__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____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铺设洛柞路至____村油路;修通两条通组公路。架起六座便民桥;解决3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进行农网改造。拉通有线广播电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畜牧养殖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
(五)壮大集体经济
搞好矿产开发,发展集体经济。重点开发以重晶石为主的矿产开发,吸引外资开发。
(六)协调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加强村民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维护社会大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就医难。拓宽劳务输出主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四、组织实施
本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后,提交村民大会审议。由村支部、村委会具体组织实施。广大村民监督执行。不通过村民大会不得随意变更。
____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草案)
____村位于____内,境内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森林资源丰富。总面积1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 亩,林地
亩。总人口
人。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村内矿产资源丰富,重晶石矿资源丰富。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生态农业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二、规划建设期限
自20__年至20__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____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铺设洛柞路至____村油路;修通两条通组公路。架起六座便民桥;解决3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进行农网改造。拉通有线广播电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畜牧养殖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
(五)壮大集体经济
搞好矿产开发,发展集体经济。重点开发以重晶石为主的矿产开发,吸引外资开发。
(六)协调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加强村民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维护社会大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就医难。拓宽劳务输出主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我省大部分市县压力较大,特别是我们作为全省“十弱县”之一的____*县,由于底子薄、基础弱、农村贫困面大,建设新农村压力更大,困难更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农村就学难。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无法保证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导致合村并校后的学校在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无法同步配套跟进,农村小学生就学路途远,中学生食宿条件差。同时,每年都有10左右的高中生上不起大学,需要社会帮扶。
二是农村就医难。我县12个农村乡镇,仅有6所乡镇卫生院,而且房屋陈旧、设备落后、技术力量弱,只能诊断和救治一般性的农村常见病,多数患者只能到远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县城医院就医。
三是农村行路难。目前我县通村公路建设尚属空白,距“十一五”规划的目标要求,即到20__年75的村建成通村公路、且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级路标准差距巨大。
四是农村饮水难。我县农村饮水主要靠地表水,水量少、水质差,深井水入户率还不到10,仅有抗旱机电井900眼,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人畜饮水问题仍很突出。
五是实施标准化作业难。我县仅有大型农机具190台(套),而且相当一部分还属于超期服役,机械作业能力弱、水平低,大多数农户仍以小四轮、牛马犁耕作为主,无法保证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作业。
六是发展农业生产难。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35元,还不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3200元的二分之一,全县27万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已达到1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8,农村贫困面较大,贫困农户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发展、壮大农业生产,而且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农民发展绿特色种植业、综合加工业和畜禽养殖业所需的资金,仅靠农村信用社系统的信贷实力,无力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难。我县12个农村乡镇仅有5个广播文化服务中心具有完备的服务功能,其他7个广播文化服务中心由于缺资金、少设备,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县乡财政无力解决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
八是实施康居工程难。我县目前农村住房砖瓦化率仅达到30左右,距全省康居工程农村住房砖瓦化率66的目标差距较大。
九是村级债务化解难。由于经济贫困、村级债务沉重,大多数都采取了承包荒山荒坡、发包机动地和林木等措施来化解村级债务,但由于债务过大,短期内无法有效将村级债务全部化解。
十是乡村两级政权运行难。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对乡村事务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逐步落到了实处。由于乡村经济困难,筹工筹劳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路、造林绿化等都需要通过村民代表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而村民对此认识程度不高,导致很多事项无法正常运行,乡村政权运行压力大、困难多。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档案示范村 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带动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农业农村档案资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见证,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切身利益的一项基础工作。自2005年起,我国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家也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农村档案工作的发展,神湾镇的档案示范村建设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今后农业农村工作有参考、经验借鉴、史实查证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档案村建设的重要性
管理档案是农村日常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农村档案工作是以各种不同的载体形式记录了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具有重大意义的事项。档案示范村有利于保证政务公开,有利于保证基层群众的民,有利于保证依法治理,也保证了人民群众拥有各种基本权利;档案的存在保障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有一些村庄不太重视收集整理档案,导致档案遗漏了很多重要的信息,村干部在解决民事或者经济纠纷时找不出确切的证据,使得案件无法圆满解决,更有甚者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档案的建立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农村改革的进行,收录了许多农村举办的有益活动,比如五好家庭,文明户等。档案的存在有利于保证这些活动的公平公正,提高人们积极参加的兴趣,从而使得村风、民风良好,有效的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帮助。
二、档案示范村建设的几点措施
神湾镇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档案示范村创建工作,全镇各部门与各村(居)积极配合,全面开展档案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档案检查验收过程中,达到了省级示范村的要求,通过了省级的验收,其中外沙村、宥南村获得档案示范村的荣誉称号。因此,神湾镇在建设档案示范村过程中的多项措施都值得借鉴。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神湾镇党委、政府意识到档案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农村建设档案的工作,深入贯彻上级要求,明确目标及任务,提出了“四个高”的具体要求,并把建设档案示范村的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分管领导牵头,指导和督促农村的档案建设工作,专门召开动员会,积极推进档案建设工作,从而保证档案示范村建设工作开展顺利有序。
(二)组织业务培训,加强宣传力度。
市镇两级的档案部门大力支持各村(居)档案建设工作,为了提高档案示范村的建设水平,神湾镇开展档案工作培训,要求镇村全体干部参加,提高全体干部对档案的认识,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布置档案建设的各项工作,明确目标与任务要求,并广泛地宣传档案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建设档案的重要性,营造推进农村档案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监督检查,做到查漏补缺。
各级部门均按照镇上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任务要求,进行日常的督察建设档案工作,同时神湾镇党委委员梁志强带领小组成员经常在一起商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要积极探讨解决的方案,查漏补缺,以保证档案村建设的顺利完成。
(四)研究建档内容,确保取得实效。
神湾镇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村务、农村科技、低保、林权、基层组织等方面纳入档案建设之中,并作为建档典型,发挥典型档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大力宣传,逐步推广。与此同时,加强对具有特色档案和重要档案的管理,比如家电下乡,社保低保、农村经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关系到人民利益的档案。
(五)加大资金投入,完成硬件设备。
神湾镇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投入约40万元,其中设备投入达15万元,建立了200平方米,各种设备齐全的镇档案室,同时,为确保文件档案的安全,还配备了必要的防火防虫工具。借鉴神湾镇的措施,镇、村两级要增强档案基本设施,加强场地、制度、设备建设,设专门的管理人员。投入经费改善原有的档案保管设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档案管理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设置适合群众查询利用档案和公开文件之处,为人民大众服务。
(六)抓住重点难点,收集档案资料。
档案资料的收集是农村档案工作的重点难点,要充分发挥村干部、人大代表等多方面的力量,挖掘并收集各个时期农村各种工作活动形成的资料,重点整理农村组织建设、事务管理、宅基地、低保、计划生育、党员档案等形成的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与镇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尽力收集散布在民间的宝贵资料,比如新农村建设中,反映新农村建设前后变化的,对比鲜明的资料、照片,并且妥善安全保管这些资料。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农村的拆迁,农居的新建。农村档案的建立是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记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中国的发明,作为一个发展战略,在欧洲、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等都实施过,它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但冠之以“社会主义”四字,就使新农村建设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明确强调了它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定性,它规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本质与方向。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总体上保证着全体农民平等的经济利益,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打造经济基础,为减轻农民负担提出了可行路径,也为农民的公共福利、社会保障、平等身份等作出重大贡献。尽管这些并没有涵盖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全部要求,但它在解决“三农”诸多问题上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和谐社会的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体现,它是以建立和谐的农村社会为目标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农村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其次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完善增收减负政策,缩小城乡之间的各种差距,这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维护农村以至整个中国的稳定,都是非常必要的。最后,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体系,像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等等。这类关系的和谐,也要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解决。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自主创新的“新”制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继之后新一轮的农村改革。改革就必然伴随着机制、制度的创新,必然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所以新农村建设是一场农村体制的自主创新过程。从制度改革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包括农村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管理体制在内的社会综合体制的自主创新。中国农民是自主劳动者,制度创新在本质上必然是自主创新。之所以“自主”,在于农民的自主劳动、当家作主、有经济自的性质。之所以“新”,在于史无前例,在于它的全新性。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也没有现成的理论阐述。当然从抽象的意义上讲,一切关于农村建设新道路的探索都有共同之处,都有相互借鉴的意义,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在具体实践中必然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规定,必然有本土化的要求,这就是中国特色。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农业的“朝阳特色”。长期以来,有许多人认为农业是日益衰落的夕阳产业。这一观点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势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认识上的羁绊。对于这种认识,我们必须加以摒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们对农业又有了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农业永远是朝阳产业、常青产业!如果没有对农业的这样一种全新认识,就没有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整体新农村建设。农业,是人类整个经济发展的起始点。农业的起始基础,不会因为产业发展与分化,不会因为工业革命与新技术革命而消失或者削弱。无论世事沧桑变化,人类对于农业的依赖永远不会变。在发达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降低,农业人口减少到15%以下,但这丝毫不说明农业本身的衰落与产业前景的暗淡。相反,它正说明当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使得这个产业青春焕发。在美、英、日、德特别是以色列这些发达国家中,只占全国就业人数百分之几的劳动者却为全社会提供着农副产品,甚至还有出口剩余,这就是农业朝阳化的充分证明。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农夫变农商”的现代农民形象。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吹响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继后又一轮农村改革的号角,另一方面又是我国农民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一个培育过程。国际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拉南・威茨在他的《从贫穷农民到现代农民》一书中,分析了从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夫向现代化农民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主要转化内容:一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小农经济、产品经济向规模经济、商品经济的转化。二是基于上述基础之上的传统的农民向现代农商的转化。传统农民,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生产方式下的农业劳动者,他们的主要经营意识是自给自足,资源配置也是传统的,以小块土地需要为依据的,物物交换、以工换工是通行规则。现代农民却是真正的农商,是一个以市场为背景,遵循价值规律,从事商品生产的经济人。农商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xx年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一项有效举措。自从xx年xx月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以来,今年xx月份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xx镇按照市、县两级提出的“村村整治千村达标暨示范工程”的总体部署,立足本地实际,实行重点突破,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xx年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不足总结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概况
我镇共有29个行政村,306个村小组,农村人口5.6万人。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镇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根本目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为支撑,以示范村建设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切入点,以“三清七集中”和“四改四化五有六好”为突破口,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随着以“三清七集中”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自xx月份以来,全镇共出动劳力1万人次,动用机械车辆4000台次,清理生活垃圾5700方,拆除临时建筑280间,新栽绿化树木3200棵,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优化。
(二)路容路貌实现亮化。
在县委县政府的具体指导下,我镇对八官线公路沿线的10个行政村共8.9公里路段进行了以垃圾清理、违章拆除、外墙粉刷、门楼美化、广告治理、排污疏通等为内容的路容路貌专项整治工作。共清运垃圾150余方,拆除违章建筑190间,粉刷临路墙面xx0平方。目前,此项工作已经结束,整齐划一、干净美观的整治效果已给过往路人留下了一种“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令人赏心悦目。
(三)公共设施更加完善。
在市县包村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镇新硬化村内道路12500米,新建村部5个,新建卫生所2个,新建文化大院2个,新建超市商店4个,新建培训场所2个,新建健身活动场所2个。这些公共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文化生活。
(四)庭院环境逐渐好转。
随着沼气建设的逐步推广,全镇新建沼气近520个,带动了广大群众改厕、改圈、改厨和改院的全面开展,使庭院环境更加清新健康,水冲厕所、太阳能洗浴、花花草草等城市元素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群众庭院明显提升。
(五)群众面貌涣然一新。
环境改变人的思想。随着周围环境的不断美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改变。各村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生产用品整齐摆放,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休闲娱乐文明适度,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新景象,使广大干群对小康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六)基层组织得到加强。
在各项整治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起早贪黑,冲锋在前,义务劳动,不讲报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小城镇建设时期的精神再次得到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群关系更加稳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宣传先行,层层发动,当好“宣传员”。
真抓实干聚民心 合力共建新农村
——XX乡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迹材料
一、抓宣传,广发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为了加强村民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了解,使得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我们狠抓了宣传教育,在全村营造全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氛围。一方面通过开展村干部培训班,召开村民代表会、群众骨干动员会,深入村屯50余户农民家中、地头,向他们讲解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讲解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重大意义,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一项“德政工程”,最终受益的是广大农民,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村民为新农村建设献言献策的热情;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宣传。村屯有线广播开设了新农村建设理论专题节目,定时播放。同时印制了500多份宣传单发放到各村民手中,制作了10幅宣传条幅悬挂在村屯显要位置。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认清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激发了抢抓机遇、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勇气。
二、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的干部队伍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基层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XX村两委班子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以构建“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为突破口,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一方面为了改变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场所现状,新班子成立后,经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购买了电视机、vcd、音响等电教设备和5000余册图书。通过开展“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加强了学习,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从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做起,做到取信于民。在工作上实行“阳光下”作业方式,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工作方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宅基地审批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村中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村“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
三、抓调研,定规划,明确努力发展方向
为了使我村新农村建设早规划、早部署,出成效,走在全市排头,我们在全乡新农村建设动员会后,迅速成立了XX村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由村支部书记、主任为组长,下设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在新农村建设拟定规划中,村两委班子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在规划中充分吸纳村民的合理建议,进行精心规划,让村屯规划走群众参与之路,体现了村民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热情。规划特别注重在规划中彰显村庄特色,初稿形成后,经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会,入户走访46个农户征求意见,进行整合考虑。经过五易其稿,最终形成了《XX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我们将全村共分为五个区,以三组沙发生产和木材加工为主的工业区,以四组花卉苗木生产繁育为主的观光区,以二组与三相邻处拟新建农民住宅楼、文化广场的生活休闲区,以二组养猪为主的绿色养殖农业区,以大园子为主的工业生产区。这五大区的划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为XX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抓特色,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五、抓投入,增设施,精神文明上档次 以上是我乡在新农村建设上做的一些有益探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兄弟单位和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全面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规划和制度,努力提高我乡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早日把我村建成经济兴、事业旺、政治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一、基本情况
新农村建设点分别位于于清塘村和大溪畈村,地理位置优越,是棉花、油菜的高产区之一,09年新点共有农户76户,358人,群众基础比较好,经济条件也比较宽裕,人均收入达4800元左右,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外出打工及在外做生意。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及早布署,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乡立即召开了党政联席会和全体乡村干部会,认真贯彻会议要求、传达和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随即展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申报工作。在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乡领导及时召开试点村群众会,深入到广大党员群众家中,听取他们的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以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并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把思想好、作风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党员、群众吸收到理事会当中来,帮助和指导理事会做好内部分工,按照他们的素质能力及熟悉情况,分为改路、改水等几个工作小组,并分别指定一名理事会成员为牵头人,具体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确保了思想意识到位、人员组织到位、工作落实到位,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快速开展。
2、加大宣传,积极引导,狠抓落实,保障试点村各项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宣传导向作用,把政策宣传当作工作重点中的首要问题之一。通过积极宣传中央、省、市、县对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心里明白、目标清楚、干起活来更加有劲。
同时,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各新农村建设点均修建了垃圾池和垃圾屋,建立了统一的综合垃圾处理系统。以农户和保洁员为两大主体,完成垃圾的分类和清运工作。
为了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注重长效机制建立,结合试点村实际,制定了《理事会管理制度》、《新农村保洁员岗位职责》、《卫生管理制度》、《新农村建设点“门前三包”责任制》、《村规民约》等制度,制订了未来村庄建设规划图和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了新农村建设保洁协会等,有利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向深层发展。今后,将把工作重点放在产业规划、促农增收工作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逐步将各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得更加富裕、和谐。
3、科学整合,注重实效,发展产业,成立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
我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积极落实上级相关精神的要求,分别成立了大溪畈村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清塘村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三个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积极入社,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乡这三个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合作社章程以及投资制度、股东制度、成员制度、财务制度和分配制度,紧紧围绕棉花种植这个主题,采取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学分配的方式,促进了我乡新农村点棉花种植产业的规模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发展,使我乡新农村点的棉花种植模式由原始松散粗放型向现代规模效益型的转变。
三、工作体会。
今年新农村建设点,均是非常普通的村庄,没有什么特色产业。村容整体、民房建筑比较杂乱,柴草乱堆,污水横流,家禽散养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村民的经济情况,差异也比较大。村里的房屋有新有旧,好的楼房盖的比较阔气,破旧的还是土屋。散漫,平静,基本是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和与广大党员群众深入了解和互相交流中,总的来说,在思想认识、资金投入、村级规划、产业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等问题上,得到了统一,但是如何去改革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理清思路和方向,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虽然党的政策好,但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现实环境的影响,尽管我们的工作非常努力,老百姓参与的热情也很高,很多工作实施起来了还是有一定困难,甚至在短期内有的可能一时难以解决,需要今后一段时间去努力。
四、几点建议以及今后的发展
1、继续加大宣传,同时加强交流。全乡上下要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力、号召力,同时在工作中注重与外面的交流与学习,通过组织试点村群众去其他地方学习与交流,能相互的促进,取长补短,共同的提高与进步。
2、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是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二是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建设新农村,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才是主人,群众的作用发挥好了,新农村建设才能搞得好。
3、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村级规划占用村民宅基地及其他土地的补偿问题;二是新农村建设农民筹资及出工出力机制及其管理办法,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后的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并付诸实施,使乡村便于掌握和操作。
4、承认差别,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平衡,农民富裕程度不平衡以及村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多样性,决定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上有快一些的、有慢一些的。因此,在时间要求上不应强求一致,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应有所区别,在检查验收上不能把基础好的同基础差的村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而应主要看进步、重发展、看变化,有多少钱办多大事。
5、注重在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的基础上,侧重抓好农业产业化规划,引导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体育休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然而,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我国农村体育,在人们普遍追求返璞归真的休闲生活中,更应从体育休闲的视角出发寻求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实现体育休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剖析
1 体育资源严重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的中心集中在城市,相对来说对广大农村的发展有所忽视,而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1.84:1,1994年为2.86:1,2005年则是3.22:1甚至更多。使得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体育基础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于城市。从体育场地设施来看,据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2006)报告,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
2 体育文化建设脱离农村传统文化。如果说文化有“稚”、“俗”之分,那么体育运动项目也有“时尚”与“乡土”之别。一些地方在农村体育的宣传和推进过程中过于强调时尚项目如足球、篮球等,农民有时并不认可,而那些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土”项目却常常被忽视,出现“一些民间传统的项目,如舞狮、舞龙、龙船在个别地区、乡镇仍有保留,但原国家体委确认的传统项目,如梅州的足球之乡,台山的排球之乡,东莞的举重之乡等,现在的年轻人都说不出来了”的现象也就并不为怪了。如今很多地方新农村建设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找准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那只能是一种摆设,或是只“播种”不“培育”,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3 农村体育忽视了“以人文本”。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了解当地文化,要与实际相结合,讲求实效性。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更应充分依托当地人口结构和体育文化素质,讲求“以人为本”。由于改革开放,沿海等发达城市成为人们竞争的场所,相当一部分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在许多村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往往只有老人与小孩,甚至小孩都带出外地学习,留下老人看守“根据地”。像这种“老少村”、“老人村”的情况,在我国为数不少。因此,又何谈体育文化素质,建立时尚体育项目设施也只是花瓶了。遗憾的是,有些地方就是“以政策文本”、做表面文章,忽视“以人文本”。
4 农村休闲活动的低俗化。农耕文明养育了以闲暇生活方式为主的农村生活,由于农村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村生产方式不再属于现代农民。特别是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农村人已成为最“有闲”阶级。在许多地方,本来一年两季或三季改为一季种植,也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劳动时间随意安排,平均一天工作时间约为4到6个小时,农闲时期只有1到2个小时,这样就大大地产生出闲暇时间。据了解,在大量的闲暇时间中,农村居民主要从事聊天、打牌两大活动。三五人一起喝茶聊天的情况在农村很普遍,而且没有时间约束,特别是饭后可能延续很长时间。其次是打牌赌博,在农闲时期,男女老少、一家大小齐上阵,打个天昏地暗。久而久之在村庄内形成固定赌场,败坏村风民俗。
二,新农村建设中体育休闲娱乐的审思
1 重视未成年人与老年人的体育休闲。现代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抢占城市就业机会,使得农村内部空虚,政府走进村庄面对的多数是老人和小孩。对于农村体育工作者来说,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是解决农村老人与小孩的体育问题,这无疑给他们增加了诸多的困难。对这样一个特殊人群开展体育活动,显然将当前时尚运动如篮球、足球、健身操等强加于他们是收不到任何效果的。因此,必须开展适合老人和未成年人实际需求的体育活动。无疑,开展休闲体育和利用体育休闲娱乐是首选。儿女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在家,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开展群体性的体育休闲活动,在符合身体条件的同时,既可以使他们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又可以延年益寿。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由于他们大多数得不到家长的看管,任由发展,导致形成不完善人格。此时,多开展体育休闲娱乐活动,不管是从身体还是心理角度考虑都是合适的。
2,重视特殊时段的体育休闲。农村特殊时段是指农忙、春节等外出打工人员返乡,人口数量较多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农村的活跃时期,也是体育活动开展的活跃时期,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期是农村体育活动宣传、开展的关键。如农忙时期,农民白天耕作较为辛苦,闲暇时间相对较少,身体较为疲惫。这时开展以放松心情为主要目的的体育休闲活动,可以使农民在一天紧张劳累的工作中尽可能得到恢复。又如春节时期,这是农村开展体育休闲活动的黄金时期,农村活动的主题就是娱乐。在这一时期组织开展体育休闲活动,无疑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重视体育休闲与传统体育文化的结合。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华文化孕育出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统文化既有修身养性的五禽戏等各种气功导引术,又有防身健体的角抵、摔跤和散手等;既有因时而作的端午龙舟、重阳登高,又有娱乐表演的各种球技和技巧。如此种种,数不胜数。各民族的不同体育文化丰富灿烂,56个民族各有各的体育游戏、健身方式和竞赛。它们体现出东方智慧的和谐发展观念,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生生不息。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必须耕植于浑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土壤之中,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得到持久的发展。
4,重视体育休闲娱乐的引导。现阶段,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比较低下,文盲与半文盲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还较高,尤其在落后山区和老年人口中比例更大,这也给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他们生活在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土地上,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封闭自守的思想,长时间养成的行为习惯也很难转变,对新鲜事物也很难接受。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和普及体育休闲活动,必须组织起有力的体育工作队伍,对农村体育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农村居民在闲暇时间能够玩得充实、玩出健康、玩出积极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和谐公平 新农村建设
发展社区教育利国利民。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对新农村的教育提出新要求、新思想、新理念。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形成城乡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使广大农民学子享有公平教育,优质教育。”加大财力、物力、人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农村教育事业,同时对新农村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教育方向。目前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是乡镇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宣传惠民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技术培训、推进农村扶贫技术性开发、加快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全民素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涟水县朱码镇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社区教育成绩斐然。在2008年已完善社区教育的网络体系,构建了以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主的教学网络。这为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为新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实施终身教育的平台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知识不断更新。人们的职业不断变动,学校内无法满足知识变动、社会变动和职业变动的需要,所以,人们学习知识,不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室内,而需要实践学习、多渠道学习,这成为一种社会现实的需要。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人们多渠道学习的重要途径,为终身教育搭建一个不断学习的平台。
当前,现代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所以,农村社区教育已成为传播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提高自身素养的平台。
随着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乡镇居民的终身教育由谁实施?显而易见,只有由镇社区教育完成。它是新农村成人终身学习的组织和平台,为农民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应该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不断调整和设置教育内容,以满足乡镇居民学习上的要求。不断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指导就业和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农民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现代信息的平台。
二、社区教育是新农民接受和谐教育的摇篮
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依赖于教育的浸润。当前,要打造和谐新农村就必须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农民通过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质、技能等,实现教育和谐。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实现全民和谐教育。
在新农村建设中,现代农民只有在社区教育中才能享受和谐教育。新农村实行和谐教育,是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和谐发展为最终教育追求的,包括自身的和谐、教育类型的和谐、教育内部的和谐。农村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农民内外在世界的和谐,使教育者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教育和谐,是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这一切是在政府指导下,由乡镇社区教育实施并完善。所以,社区教育是新农民接受和谐教育、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摇篮。
三、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实现公平教育的场所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报告再次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热点,但成人教育存在更严重的不公平。发展社区教育才是新农村实行公平教育的有效方式。
乡镇社区教育,主要开展成人各种技能培训,社区教育是在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这几年来,我镇社区教育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下岗转岗培训和青年农民“双提升”等。对外来人员而言,社区教育不仅满足了他们在当地教育资源短缺,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习需要,更是提高素质、学会技能,享受公平教育的场所,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掌握技能平台。
四、社区教育是新农村推行全民教育的主阵地
全民教育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提供的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实现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又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社区教育是新时期推行全民教育的阵地,也是新农村传播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新农村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农民的基本教育要求,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通过不断学习改善自己的生活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教育就是开展现代农民的各类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主要是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