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硕士专业

工程硕士专业

时间:2022-07-27 02:34:39

工程硕士专业

第1篇

关键词:交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06-02

引言

近几年,国家对于高层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便是以培养研究生个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更加注重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1]。但是,办学经费的不足和硬件设备的限制导致国内不少高校难以培养出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硕士,从而产生企业出于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无法积极地接受研究生实践的现象。这一系列行为导致了高校的专业硕士工程实践流于形式,成为学术型硕士的“副产品”,培养质量严重下降,学生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普遍不佳[2]。

虽然国内一些高水平院校已经从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获得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并以此大力开展了应用型课题研究,但仍不足以支撑起专业硕士的培养。本文结合现有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从跳出学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模式,落实“双导师”制的作用,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体验和鼓励学生走预分配之路等四个方面展开,提出了完善培养计划的具体方案。

一、跳出学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模式

目前,我国教育部重新审视和定位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要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重心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过渡。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相比,专业硕士的教育起步晚,历史较短,体系还不够成熟,同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目前普遍的做法是简单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然而这并不真正适用于专业硕士的培养。由于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形式上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研究人才,教学形式注重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而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学形式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格外强调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因此,专业硕士必须跳出学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模式,正确认识到针对自身需求提出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才能更好地完成专业硕士的培养,真正做到“能够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掌握某种工作技术与方法”[3]。

交通工程专业领域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工程实践素质,能灵活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本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熟悉本领域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不断拓展知识面,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为了合理地保证交通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的课程体系和质量培养标准,在课程设置上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5]。为此,在培养模式上应采用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且着重突出本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提倡开展专业实验和专业实习。

二、落实“双导师”制的作用

专业硕士的双导师模式是指每名专业硕士生由两名导师同时进行指导,其中一位导师是考研时报考的高校或研究所的老师,即校内导师,另一位导师是本专业相关企业的专家,即校外导师。

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坚持校内外指导老师相结合,聘请实践基地相关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成为本专业硕士部分实践课程授课教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广泛、灵活地采用案例式教学、专题讲座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学术沙龙以及学术报告与学术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一培养方式给专业硕士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机会,在做到为其理论知识把关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由于高校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基地更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在有限的专业硕士培养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效,必须保证双方交流与沟通的加强,做到在双方的互动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工程实践不是简单地将研究生安排到合作方,而是针对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专业硕士在高校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技能,解决这些技术难题[2]。为了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除了保证作为校外导师的企业专家的高水平、高能力和高技术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约束管理机制,与此同时,管理部门还要对导师进行明确的规定和适当的监督,比如责任、分工等方面,以此来确保双导师制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三、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体验

大量的事实显示: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工程专业硕士的实习实践,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需要脱节[2]。若是能够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可以吸收企业中的技术骨干,让在校生同他们一起有针对性地学习自身缺失的理论知识内容,以达到自身知识架构的完善,提前充好电;另一方面,可以让通过初试的考生在进入学校生活之前先到企业中去,提前接触工程实践项目,真正地了解和熟悉本专业,带着目标进入学校开始研究生学习生涯,明确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为未来的企业工作打好基础。

作为交通工程的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必须开展两个实践环节,即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课程实践,是指在校内完成的从专业课程中提炼出的实践和科研项目,也可以以其他形式开展,比如导师的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学术讨论会等。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是目标是唯一的,即对专业硕士进行技能训练,一般主要由指导老师负责落实。综合实践,是指在“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以企业中遇到的具体实践问题作为研究项目,在校外企业这一实践基地中完成,对专业硕士进行应用能力训练。在这一层面上,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体验,可以更好地保障与业界的零适应和无缝对接。

将专业硕士的教育延伸到企业中去,实现了专业硕士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因为在很多方面高校和企业的关注点有不一样,而专业硕士的要求也不用于传统的研究生要求,反而更多地贴近企业的要求。比如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更关注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基础;而企业在管理这方面则更关注思想、日常工作的管理。在这一模式下进行教育教学时,可以将企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校园进行研究和讨论,使研究具有更强的实际意义和更符合现实的应用背景。这种以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选题的做法,为企业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培养了企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并且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与研究的能力。普通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的模式,做到了优势互补,保证了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培养质量。

四、鼓励学生走预分配之路

面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专业硕士也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寻找实习就业的岗位,走上预分配的道路。所谓预分配,通俗地说就是指提前就业,不用经历毕业季的人才招聘市场。通常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毕业之前主动去企业应聘,另一种可以通过将实习单位变成就业单位的做法实现预分配。但不论哪一种方式,前提都是具备了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在社会实际需求上,交通工程在社会交通领域的各个部门均有广泛的就业面,主要包括规划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土建部门、交通运营部门以及交通产品推广5大类。虽然就业面广,但是交通工程的应聘一般都不易集中和大规模化,更多的情况是由交通工程的毕业生亲自发掘。在这种情况下,准毕业生们就要发挥自身主动性,运用各种通讯手段积极地了解各类招聘信息,尽早走上“预分配”的道路,“坐以待毙”永远不适合交通工程专业。就业情况如何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交通工程专业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五、结论

不同于传统的以学术为主的培养模式,现在的研究生教育重心逐渐地偏向于工程应用型,在这一观念的冲击下,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逐渐变成了研究生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现在不乐观的专业硕士培养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出新型的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本文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现有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的方法与措施。充分考虑交通工程领域的特点,真正做到满足社会发展对此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和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明,王玉全,赖锡煌.研究生招生改革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人力资源管理,2015,(01):194-195.

[2]卢金山,李朔梅,张剑平.材料工程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01):76-77.

[3]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第2篇

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主要目的是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本文针对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学校管理和导师4个层面之间遇到的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为健全和完善工程类高层次测绘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机制;硕士生

0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3]。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印发《关于成立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正式启动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测绘人才培养机制,将测绘院校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测绘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4-7]。中南大学于2011年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贯彻落实该计划的具体实施,针对卓越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度优化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强和改革目前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中南大学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采用校企联合,按“1+1”分阶段联合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培养、企业挂职培养两部分,硕士生在学校、企业挂职培养的时间(包括学位论文时间)累计分别为1年[8-9]。本文针对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学校管理和导师4个层面之间遇到的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

1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衔接问题

在中南大学进行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和企业之间经常组织学生、企业、学校和导师之间的会谈,便于掌握培养环节及时发现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多次会谈后,我们发现4个层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管理和期望落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对企业是有所期望的,他们期望可以得到较好的地位待遇和工资待遇,部分学生存在期望和要求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学生急于尽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企业,但又对企业流程和业务不熟悉,导致工作积极性受挫。2)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对学生期望较高,希望学生可以迅速帮忙解决问题,未能给学生一个熟悉企业流程和业务的过渡期,导致学生和企业之间各自出现期望偏差。3)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学校存在着较大地管理困难。中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专业众多,单就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导师的研究方向众多,有些以理论研究为主,有些以工程创新为主,研究方向的不同,导致需要联合的企业数量众多。4)从导师层面来说,学校的研究方向一般较前沿且偏理论,但企业发展方向与生产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导致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产生不一致的问题。

2优化培养过程,融合校企资源

积极解决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赢,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校企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对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衔接问题和期望问题,进行双方面的沟通,要求企业设置过渡期,给予学生学习企业流程和业务学习期。企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适当的期望值。在学生去企业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使他们明白付出跟回报之间具有一定的延迟期,不要急功近利。2)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方向不一致问题,建议校内导师多跟企业联系,使研究方向尽量与实际生产结合,组织校内导师和学生在研一期间参观企业,发现企业生产流程和业务中的问题,把理论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市场定向优势,抓住用户实际需求和生产中遇到问题,改革已有的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尽量引导社会发展需求。让校内导师成为企业领域内的专家和引导者,指导企业发展。3)对于学校管理方面来说,建议学科进一步凝练现有的研究方向,多去相关企业调研,结合自身情况发展特色专业,联系特色企业,形成特色的研究方向,与所联系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资源丰富,有利于做小规模的实验研究,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指导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应用,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为学校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结束语

“测绘工程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学生、企业和导师的共同努力。本文结合中南大学测绘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决,为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工程类测绘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马慧云 邹峥嵘 张云生 陶超 单位: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2]焦明连.卓越测绘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研究[J].北京测绘,2012(6):102-104.

[3]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47-55.

[4]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1):102-104.

[5]朱庆伟,孟鲁闽,刘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6]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7]焦明连.“卓越计划”视域下校企联合培养测绘人才的探讨[J].测绘科学,2013,38(6):198-199.

第3篇

关键词: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132-06

我国自1997年开始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长期以来以培养在职人员为主,至2009年已为社会培养了近20万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2009年起,国家以“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大力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 [1]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对象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没有从业经验和实践经历,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和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首先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即: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基本要求如何?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评价?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

能力的内涵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工程实践能力,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时将其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2],从这个角度来看,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应至少包含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现代工程问题已不再是一个单一学科的问题,日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以创造性的思路加以解决,需要多学科、多层面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要很好地解决现代工程问题,除了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团队精神、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3],这也为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提出了更为广义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为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应涵盖至少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素质。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

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

要想较为准确地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方式,需要听取用人单位、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以下简称“指导教师”)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等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应听取教育的需求方——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11年5~10月针对部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问卷分为三类:研究生问卷、导师问卷、用人单位问卷,共计620份,其中研究生问卷350份、指导教师问卷200份、用人单位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53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0%,其中研究生问卷308份,指导教师问卷171份,用人单位问卷54份。用人单位问卷中,来自国有企业的占259%,中外(或港澳台)合资(或合作)企业的占148%,外(或港澳台)资企业的占259%,私营企业的占37%,政府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占185%,学校或科研院所的占111%;其中广东省内的单位占852%,广东省以外的单位占148%。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年)的要求,借鉴美国工程专业认证标准EC2000中的通用标准[4]和德英日等国学者对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5]”的定义,并参考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能力素质标准”,课题组设计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选项,包括表1所列八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用人单位、指导教师还是研究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看法均趋于一致,即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应涵盖上述八个方面的内容(见表1),这也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访谈结果是一致的。可见,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我国虽然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类型,但在对其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的认识上,社会各界已有了基本的共识。

问卷还请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对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做出选择,统计结果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如图1所示。从调查结果看出,研究生和指导教师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最重要的要素是工程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两项;而用人单位的看法则与上述两类人员有较大差异,认为学习能力、职业素养两项是最重要的要素,同时认为创新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研究生在完成学校的教育后往往还需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后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和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在对各要素的重要性进行考量时,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是研究生在学校学到了什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培养过程中无需强调专业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偏重于加强和提高理论知识,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区别不大。而从2009年开始开展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应教育部的要求和部署“自上而下”进行的,各培养单位大多是被动地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往往照搬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此外,由于我国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都不高,因此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都仍带有浓厚的学术化色彩,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关联度也不高。上述各方面原因导致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不紧密,不能通过教学达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造成了学校的培养结果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的现状。

图1三类人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的看法

(二)关于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调查结果显示,在八个构成要素中,大多数研究生、指导教师、用人单位三方在对其中6个要素应具备的基本要求的看法一致,分别是: 对“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 “与学术型硕士相当,但侧重不同”,“应更强调专业知识”;对 “工程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要求“高”,应具备“良好的项目开发、调研和工程方案设计能力,能创新性地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促进团队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遵守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领导和管理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组织实施能力,能对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及时优化实施方案”,“较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说明项目方案,基本的英语交流水平”。

而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大多数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的看法则有所不同:对“学习能力”,大多数研究生和用人单位认为应达到“高”的要求,“知识更新紧跟技术发展,具备对现有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应用进行优化的能力”,而大多数指导教师则认为达到“较高”即可;对“创新能力”,大多数研究生和指导教师认为达到“一般”即可,而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应达到“较高”的要求(见图2)。这说明大部分指导教师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的认识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认为只有学术型研究生才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工程硕士只要懂得实践操作就行了,甚至认为工程硕士就是将学术型硕士降低要求来培养的,对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不作要求。他们没有认识到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能够灵活运用现有知识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生产工具等进行改革从而解决生产问题的专门化人才,这对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没有生产实践的经历而更需要着力培养。

(三)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方式

由于我国从2009年才开始大力推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尚未建立起美国EC2000那样成熟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认证标准,专业实践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尚无成熟的模式可循。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目前是以撰写实践报告的方式进行评价,考核结果仅区分通过或不通过。但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客观反映出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调查结果显示,461%的研究生、482%的指导教师和593%的用人单位倾向于采用“评级”的方式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进行总体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见表2)。53%的研究生、579%的指导教师和620%的用人单位认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应由校内外导师和实践单位中的双方或多方组成的考核小组来进行考评。这说明无论是研究生、指导教师还是用工人单位,都认同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应有一套较为具体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应当能较为客观和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同时,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应有实践单位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参与。图2三类人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

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国家从2009年就开始大力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且着重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经过了近几年的大力改革与实践,社会、培养单位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及评价等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通过调查问卷也得到了印证。但是,在对专业实践能力各构成要素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和评价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指导教师、研究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还存在不一致的看法。为使培养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首先应统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培养环节、培养方式、评价指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一)深化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认识,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与合作

通过调查发现,据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应当是包涵基础和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素养等八个基本要素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狭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用人单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单位应重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认识,进而以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对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为行业、企业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与企业、行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培养环节的实施和改革中积极征求和听取企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培养的针对性。

同时,调查还发现尽管目前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但行业和企业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积极性仍普遍不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9%的用人单位有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意向;但另一方面,有88%的用人单位“愿意接受在校研究生来单位开展实践实习”,其中76%认为实践周期应为1-6个月。这说明一方面企业有大量的短期实习工作需要在校研究生参与,另一方面出于对安全责任、管理成本、知识产权等问题的考虑而不愿参与共建实践基地。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校企间合作的桥梁,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适当的激励,从而提高企业、行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以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为导向,加快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除了提高研究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还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带有浓厚的学术化色彩,课程设置与专业实践能力的相关度不高,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的“填鸭式”模式为主,不利于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单位应加快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从问题入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学习,这种方式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上较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还应积极引进企业、行业中具有丰富职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课程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行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比单纯担任指导教师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因为课程教学的受益面更广,企业、行业界的人员可带来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案例,并可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给予有益的引导,对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如果学生在课程教学环节就已经接受了一定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方法训练,在进入到专业实践环节时就可以直接进入实践操作,最大程度的减低学生实践的盲目性和缩短适应期。

(三)以“专职化”和“专业化”为目标,加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遴选和培训

目前,工程硕士指导教师基本上都是由学术型指导教师担任。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还并不十分清晰和准确,把全日制工程硕士当作学术型硕士培养或是按学术型降低要求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宣传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此外,培养单位应以实现指导教师的专职化为目标,尽快制订出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多途径、多来源选拔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而不是简单的以是否具备学术型硕士指导教师资格作为唯一衡量条件。同时,对人事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定仍是以科研和学术为重,这直接导致指导教师在招生时重“学术型”轻“专业型”、将“专业型”当作“学术型”培养的倾向,如果有关管理制度不作相应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教师的培养积极性和培养目标的落实。

(四)以评促建,积极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或从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

评价体系是教学培养工作的指挥棒,没有准确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学和培养工作就没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得不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由于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一种全新的培养类型,开展时间较短,尚未建立起具有公信力和公众认可度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而行业内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也尚未建立,无现成标准可供借鉴。但是,美国ABET的工程教育质量认证标准——EC2000无疑可以提供重要的启示,EC2000着重考察工程硕士毕业生必须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备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与多学科团队进行合作的能力,以及具备职业道德和社会认知的能力等11项能力。[6]问卷结果显示,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有高度统一的认识,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出发,广泛吸纳工业、企业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订和过程监督,使最终建立的评价体系真正具有专业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09-03-27]. http://yzchsicomcn/kyzx/zyss/200903/20090327/20184603html.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1997)54号.

[3] 周玲 高等工程教育的新特征与新发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113-119.

[4] 朱永东,叶玉嘉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09(3):46-50.

第4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特点,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这个命题的分析,针对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研究方向、学习的年限和培养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而得出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式的具体内涵,对于专业型硕士从学位课、非学位课以及必修环节这些方面组成的课程设置上,本文也进行了一些涉及,同时对于其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期待这些研究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能有一定的帮助。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研究的意义

我国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生教育形式---这就是本文要展开讨论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2009年以前因为比较少的招生名额,因而其并不为许多人所知晓。2010年以后,对于其名额的增加,是教育部处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模式,一般轻实践而重理论,对于社会的需求已经完全无法适应,而这个专业硕士的推出恰到好处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和不足之处。这个重大的改革,对于当前的就业状况进行了适当的改善,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加速培养和对于人才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并且优化了人才结构,起到的作用意义非常积极。和在职工程硕士相比,后者以在职人员为主要招收对象,通常主要以业余时间来进行教学,并且在每年的10月左右进行相应的入学考试,毕业后依然是本科学历;前者则更着重于学历教育,毕业后则是研究生学历。在当前的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和比较还相对比较少。地处某省的某大学在2010年,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进行建筑和土木领域进行招收。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其培养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学位标准和人才规格等方面的探索,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深入研究,并且非常具有意义和实用价值比较强的双重作用。

专业型硕士教育特点分析

在专业分类里,市政工程一般属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的领域范围,该专业着重对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进行大力培养,从而期望达到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的。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上,一般通过学术型学位来对于扎实理论基础进行培养,从而对于实际工作需要和特定行业需要的工作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世界上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其研究生教育的主题就是专业研究生,我国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建筑与土木领域内的市政工程硕士型专业学位,应当具备市政工程领域系统的专门知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培养的人才都具备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并且具备独立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等诸方面的能力,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和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这些对于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内容

3.1根据研究方向进行的设置

由于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的不通,某高校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设立了四个方向的专业领域,这四个专业方向分为是:

3.1.1建筑的给排水理论和技术

这个专业方向,通过对于建筑的给水和排水的工程中,对其运行工况和系统进行如何行使的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了建筑给排水系统运行工况的评估、建筑在给排水系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对于排水系统进行建筑优化的方式这些具体内涵。

3.1.2对于污水实现资源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对于城市的污水及更深层次处理进行研究,是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这个方向包括对于污水资源化进行处理的技术方式、对其的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方式、对于水质的提升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3.1.3对于水进行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通过对于水处理的理论和实践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一般包括了对于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于饮用水、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方面的保护、修复和研究等等。

3.1.4对于水系统的节能和优化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方向以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和系统处理为研究重点,一般包含了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和实践、城市泵站优化设计、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水环境的系统优化等内容。

3.2培养要求和培养方式的探索

3.2.1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采取学分制的方式,对于个人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同时结合课堂学习、实践实习和写论文等多个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3.2.2对于他们的课程学习,可以采取自学、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其独立分析和自学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程度的提高。

3.2.3在实习和实践过程中,可以要求研究生到相应的单位去实习实践,并且通过集中或者分开相结合的方式实习实践,从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研究生的目的。

3.2.4对于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当规定参加至少三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和相关刊物上发表相关的文章。

3.2.5对于论文的内容,一般以工程设计研究为基础,同时结合技术改造和研究、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的多个方式,对于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并最大程度体现作者运用综合能力对于工程技术有解决的能力,从而实现本专业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

3.3学习年限设置

在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设置上,一般设定两到三年为基本年限,具体如何分工每个高校的情况和设置都不太一样。一般两个学期完成课程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进行实习和实践,还有撰写实习报告及选择实践题目等,再接下来就是对于选题报告进行审议,从中筛选和考核,最后进行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的具体设置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在通常情况下,被设置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三大环节。在这当中,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都是十二个学分,非学位课程的区别在于选修,必修环节一般是七分,这样下来总学分就是二十九分,相对学术型硕士来说,少了七个学分的限制。

学位课程一般设置为4学分的基础外语和4学分的基础理论课,还有2学分的政治课程。至于非学位课程,则要进行12学分的选修,这个课程的设置一般根据上述的四个专业的研究方向来进行,这对于专业方向的特点也能进行重点突出。至于必修环节的7个学分,则包括4学分的实习实践、1学分的选题报告及文献综述、1学分的学术报告和1学分的学术论文。

5、结束语

上文对于某高校的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所高校的该类专业的招生处于起步状态,对于教学方式和教育形式还在摸索状态。在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以及城市基础建设中,市政工程专业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出于社会对于这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激增的情况下,以后对于该类专业的招生量也将逐步增加,这需要相关部门和高校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从而在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并且积极创新,从而创造出高效培养该类研究生更多的模式,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和合格的高端人才,为市政工程领域和国家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晓蕾.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几点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1( 45) : 192 -193.

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试验技术;教学改革;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5504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是土木工程针对专业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学习建筑结构试验的基本理论,了解结构试验的仪器、仪表和试验设备,掌握结构试验测试技术与试验方法, 获取该专业领域所必需的试验基本技能, 具备解决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所遇到的常规性的结构试验和检验能力。结构试验是研究和发展土木工程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检验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的主要手段,在结构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结构试验技术课程目前已开展了诸多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研讨,但绝大多数偏重于土木工程本科教学[3-10],如何针对专业硕士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尚缺乏相关研究。

工程结构试验技术作为重庆大学专业型硕士生的首批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之一,授课课时由24学时缩减为16学时,同时,随着试验设备仪器不断更新,结构设计与试验技术等标准相继颁布实施,如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JGJ/T 01―2015《建筑结构抗震试验方法规程》以及GB/T 50152―2012《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等,相应的教学内容亟待调整和更新。另外,很多学生习惯跟随教师的思路,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以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导致其缺乏对结构试验总体方案设计的思考和试验细节的推敲,亦不知该如何查阅资料,从而展开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讨论等。因此,针对该课程特点,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课程的特色及主要问题

工程结构试验技术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技术[1],具有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要求学生了解试验仪器、试验设备等,同时具备组织试验方案、编制试验大纲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综合能力。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应了解科研课题的前沿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充分利用试验技术来解决科研项目及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但是,目前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轻视实验教学。目前多数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普遍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而多数学生对实验课程又缺乏正确引导和认识,觉得实验课不重要,仅要求懂得实验机理及操作方法,没有将实验和具体实际工程相结合,从而难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多数院校的专职实验教师虽然对试验设备、仪器熟悉,也具有丰富的试验操作能力和经验,但整体学历不高,知识结构不新,且鲜有机会参加培训,导致理论水平难以适应科研发展,而致力于科研的教师缺乏试验经验,造成目前该硕士课程难以寻到合适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陈旧,与试验设备更新和相关试验规程的修编缺乏同步。由于对工程试验教学的不重视,就不能很好地与其他课程融合,造成该课程教学内容上缺乏层次性、目标性、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更新慢,不能与时俱进[3]。

(3)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工程结构试验技术普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加之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另外,教学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和督促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本科生结构试验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以实验报告的成绩作为最终实验成绩,硕士生采用课堂教学与集中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判定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非常片面,也过于简单而又有失公平,抹杀了学生思考、创新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调整

近年来,随着“压缩课时,提高效率”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各门专业课程的课时相对减少,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也不例外,授课课时由24学时缩减为16学时,因此,教师如何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间,引导并教授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精髓知识,已成为当前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本次课程教学改革中,遵循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要求,根据研究生教学特点,安排了以下的课程核心内容。

(1)绪论。本科结构试验的目的、分类、结构试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2)结构试验设计原理,包括结构试验过程(试验规划、准备、实施及资料整理分析阶段),结构试验设计原理(试验试件设计、荷载设计、观测设计、误差控制措施以及试验安全措施等),结构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边界条件、荷载的实现、主次因素影响、结构反应的随机性、试验参数影响、测试仪器设备的分类和功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试验成本和效率),试验大纲和试验报告(结构试验大纲、试验过程文件以及结构试验报告撰写)。

(3)结构静力试验,包括静载试验加载设备、静力加载方式、应变测试技术、静载试验用仪器仪表、结构静载试验准备与实施、正交试验法、静力加载制度和观测方案以及静力试验示例。

(4)结构动载试验,按低周反复试验、结构振动试验、振动台试验、结构拟动力试验、结构疲劳试验等分类讲解,具体包括动载试验加载设备、动态应变测试技术、动载试验用仪器仪表、结构动载试验准备与实施、动力加载制度和观测方案、子结构试验原理以及动力试验示例。

(5)结构模型设计,包括模型试验的分类、相似理论及定理、量纲分析、结构模型的材料及制作与实验等。

(6)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包括试验误差分析、试验数据表达方式、结构试验论文写作等。

在近几年教学中,将结构非破损检测与鉴定部分的教学内容调整到其他课程中,而补充最新的科研和实际工程的试验资料(包括图片、动画、试验数据以及振动台试验录像等),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在线板书式课件,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探讨

该课程共16学时,教师课堂讲授占一半总课时(8学时),其余8学时采用项目分组教学法,将学生根据其研究方向分组,尽量选取与每位学生导师科研相关的研究题目。表1给出了近两年来试验小组题目列表。表1近两年来试验小组题目列表2014―2015学年(共8组)2015―2016学年(共9组)小组题目人数小组题目人数T1: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静力试验)9T1:型钢混凝土柱偏压试验(静力试验)9T2: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轴压性能试验(静力试验)9T2:采用位移型消能阻尼器对框架减振控制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3:型钢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性能试验(静力试验)9T3:型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4:钢筋混凝土楼板承载力试验(静力试验)8T4:特高压输电塔体的风洞试验9T5:高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试验(低周反复试验)9T5:CCTV主楼振动台试验9T6: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试验(低周反复试验)10T6:钢框架螺栓连接节点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7: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试验(中间层端节点, 低周反复试验)10T7:山地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8: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试验(三层三跨, 低周反复试验)10T8:自复位消能钢梁抗震性能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9:框架结构TMD减振试验(振动台试验)10每个小组根据题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和学校数字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详实的文献综述,并编制试验大纲(包括试验目的、试件设计、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设计、观测方案设计、试验终止条件和安全措施等),试验技术准备(包括试件制作、预埋传感元件、安装试验装置及试件、安装测量元件、调试标定试验设备以及相关材料性能测试等),模拟试验过程(包括采集并记录试验数据、观察试件特征反应,如裂缝、破坏形态等),试验数据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做成20分钟左右的PPT在课堂上讲述,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师生能换位思考,拓宽研究视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师生一致好评。

课程考核方法为集中理论考试50%,平时成绩50%。平时成绩考核方式采取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主要考察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小组撰写的文献综述是否全面反映了与小组题目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2)编制的试验大纲是否完整周详,测试方案和试验装置的可操作性等;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4)课堂汇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针对专业型硕士的授课特点,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文章在分析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的特色及主要问题基础上,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调整,采用项目教学法对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即安排适当的课时,对选取的试验题目从查阅资料、准备试验方案、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等进行总体考虑和集中讲述,并采用师生共同评分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考核,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完成该课程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伟建,张望喜. 建筑结构试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JGJ/T 101―2015.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王军军,艾军.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4(S): 106-107.

[4]张丽. 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4): 118-119.

[5]周淼,张素华. 建筑结构试验与检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5): 93-94.

[6]沈之容. 浅谈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6): 83-84.

[7]葛文杰. 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试验课程的教学效果[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9): 74-75.

[8]陈云,韩建刚,杨东全,等.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的教学改革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 , 23(4): 133-136.

[9]黄丽婷,熊世树,金康宁.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动载教学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05 , 14(2): 93-95.

[10]陈友兰,谭菊香.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试验》课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7(2): 75-76.

第6篇

/)

 

姓    名

*

性    别

民   族

出生年月

1984.5

身高体重

182cm70kg

婚   姻

未婚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专    业

能源相关领域

职    务

党支部书记

毕业院校

华北电力大学(**)

学   历

工学硕士

籍    贯

**省**市**区

导    师

付忠广(教授,博导)

计算机水  平

二,三级

联系方式:

手机:*;

E-mail: 8

通信地址:华北电力大学*信箱,邮编:102206

教育背景:

硕士:2019/09—今,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工程

本科:2004/09—2019/07,**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及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暖共空调制冷低温

研究方向:

汽轮机发电机组状态检测与振动故障诊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论文题目:《基于数据挖掘和模糊逻辑的转子振动故障诊断系统》(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发表论文:

《基于决策树和模糊逻辑的转子振动故障诊断系统》被2019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录用,并在中文核心期刊《振动与冲击》增刊发表;

英语及计算机水平:

﹡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六级考试成绩424分;

取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计算机基础(优秀),二级C/C++,三级网络技术合格证书。

﹡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研究生期间,阅读并翻译了大量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专业翻译能力;

广泛阅读了各类英语期刊和杂志报纸等英文读物。

﹡能够熟练运用旋转机械分析软件DASP;

﹡精通Delphi语言及C++语言,熟练应用各种常用专业软件和系统软件,如Matlab、及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

﹡熟练应用AutoCAD工程绘图软件;

熟悉ANSYS、FLUENT等数值分析软件。

﹡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系列,熟悉电脑软、硬件和小型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应用。

社会实践

(详见附录:《社会实践》)

本科

﹡2005年在校办工厂金工实习,包括车、铣、刨、磨、钻、钳工、焊工、热处理、线切割;

﹡2019年暑期在**进行为期两周的“大学生形象素质调查”问卷活动;

﹡2019年7月在**时光供热公司参观实习;

﹡2019年作为学校代表访问我校优秀毕业生:**市副秘书长方继斌,**区常务副区长崔凤楼,**水泥厂厂长王小跃;

﹡2019年10月在**滹沱河化肥有限责任公司、**锅炉厂实习,到新百商场参观了解其中央空调的流程、设备及其运转情况;

﹡2019年10月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压缩机、柴油机、空调的拆装;

﹡2019年9月至今在学校实验室帮助专业老师进行实验室的搬迁工作,包括设备的测绘,拆装,布线,调试等。

硕士

﹡先后到大唐陡河发电厂,**电厂运行实习,华北电力大学300MW机组仿真机运行实习;

熟悉了电厂的热力系统,掌握发电厂的生产过程,熟悉电厂主要设备及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发电厂的整体布置,加深对发电厂整体及宏观认识。同时,深入集控室,与电厂工人师傅实行同步的运行值班,接受电厂技工专业培训,提高了对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认识,掌握电厂实际运行技能。

科研经历

﹡2019.3-2019.6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1MW微型燃气轮机及其供能系统研

制”的 ‘转子动力学与强度子课题’(国家863项目)

主要工作:各种传感器的安装,运行过程中轴承压力的控制,运用Dasp软件采集数据然后进行频谱、时间三维谱阵、轴心轨迹、时间转速幅值曲线等分析,分析过程中振动的原因,并写实验报告;

﹡2019.12—2019.7 协同下届研究生和本科师弟师妹进行学校汽轮机实验室搬家,设备布置,重新组装连接,调试等工作。

担任职务

﹡2004.9-2019.7 担任班级体育委员;

﹡2019.9-2019.7 担任热能041班班长;

﹡2019.9-2019.9 担任华北电力大学团总支实践部副部长;

﹡2019.9-今 担任研动0809党支部书记;

所获奖励

 硕士

﹡在2019-2019年度党干部培训中获得“党员干部培训优秀学员”称号;

﹡2019年10月,带领我班团支部开展研动0809班“迎接华电五十华诞,展现动力青春风采”主题团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获得“优秀团支部”奖;

﹡带领组织我支部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展示活动获得“优秀研究生党支部”荣誉称号;

﹡在参加“探索科学发展,铭刻华研风采”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优秀征文”评选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荣获2019-2019年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2019年取得机动车驾驶证C1本;

﹡荣获2019-2019年度“校级优秀团干部”称号;

﹡荣获2019-2019年度“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

本科

﹡2005,2019 连续荣获奖学金;

﹡2019-2019,获得系级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称号;

主要课程

 

硕士: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转子动力学、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汽轮发电机组振动与处理、振动信号分析技术及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火电厂热力系统性能分析、热力发电厂、简明材料力学、大型汽轮机运行、高等工程热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流体力学、检测技术、热能动力工程前沿、火电厂热力系统性能分析、数值计算软件在动力工程中的应用、数值分析、矩阵论等;

本科:《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燃烧学》、《制冷原理与低温技术》《空调与供热工程》、《化工原理》、《工业化学与化工计算》、《C/C++程序设计》《过程装备CAD》、《控制工程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电工学》、《压力容器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制造工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工艺学》、《流体密封技术》、《行政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化工制图》、《学科英语》等

自我鉴定

 

我性格活泼开朗,人际关系良好;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阶段担任班级班长和党支部书记锻炼了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有钻研精神,能够吃苦耐劳;

善于学习,接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有责任心、学习工作踏实认真,讲求方法;

爱好广泛,喜欢并擅长多项体育运动。

 

个人特长

﹡具有较好的文学功底,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强;

﹡具有较强的管理组织能力;

﹡善于与人沟通、社交公关能力强;

﹡进取开拓心强、处事冷静果断、应变能力强、能吃苦耐劳;

﹡体育素质好,擅长多项体育运动,喜欢游泳,篮球,乒乓球等。本科体育课成绩排名第一。

求职意向

第7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学位;全日制;工程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2-02

自2009年开始招生,截至2012年,我国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有23届毕业生,为水利行业输送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大,培养质量问题也愈显突显。在以公立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政府和高校垄断了教育的决策和执行权力,而作为承纳教育产出即毕业生的产业界和社会,却角色缺位,话语缺失[1]。正是由于企业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少参与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践环节很难落实,多流于形式,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基本类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2]。但距工程实践的真正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海洋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探索多样化的工程实践模式,严格实践环节的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一、多样化的工程实践途径

据笔者调查与统计,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研究机构、设计部门、施工企业和管理行业。鼓励研究生修完学位课程后直接找工作。如工作单位一旦落实,可直接到签约单位实习半年或一年,对其余未落实工作去向的学生,则根据其研究兴趣和未来工作意向,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工程实践环节,供学生多项选择。具体实践教学环节如表1所列。即3个月的工程实践为1个独立单元,3学分。工程实践总学分为8[3],其中包括实用软件学习与实训2学分,校外工程实践6学分。依据学生意愿,可以选择同样实践环节的2个单元累加到6学分,也可选择不同类型的2个独立单元。累计工程实践学分到6,再加上校内实用型软件学习与实训2学分,方可达到实践教学培养要求。

二、校外导师的过程控制

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中,校外导师或责任工程师对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参与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完成工作情况和主要表现给出书面评价,并按百分制形式给出工程实践成绩,此成绩占实践总成绩的60%。

具体评价指标如表2所列:

三、校内对实践环节的质量控制

研究生工程实践结束后,应在1周内提交5000字工程实践报告,并做10分钟的PPT汇报。由校内导师在内的5名专家组成考核组成员,在认真听取研究生工程实践成果汇报后,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考查和评价,根据量化指标(见表3),给出具体成绩,此成绩占总实践成绩的40%。

四、结语与建议

1.结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合了社会及经济发展要求,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实实在在的联系和对接。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是众多专业学位中的一种,具有显著的工学特色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学位点应积极调动学校和企业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动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强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提高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质量评价上,也应强调企业参与,保证评价的中立性以及与工程实际的真正对接。

2.建议。国家应颁布一定的鼓励政策,建立企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站,调动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参与意识。

校外导师也应纳入高等院校研究生导师信息库,学术上统一管理。高等院校不仅要给校外导师颁发聘书,而且应给予一定的学术地位和适当的指导费用;同时,校外导师每年至少参与一次专业学位点内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交流会或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答辩会。通过经验交流,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乔雪峰,宗晓华,权力失衡中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危机与模式重构[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6):48-51,60.

[2]王东旭,郑群,马修真,“五位一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66-71.

[3]拾兵,梁丙臣,于秀玲,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第8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 ABET认证 高等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2-166-02

当前,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与此同时,进入就业市场的硕士研究生从社会所反馈出来的信息并不如人意,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硕士研究生既无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没有表现出优越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大学所学课程及实践环节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工业化的大发展。应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在2009年增设“全日制专业型硕士”(professional degree)。传统型的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对学术研究称之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这种新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下文简称专硕)主要面对市场,培养重应用重实践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1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和未来规划存在着大量的真空地带。由于目前仅仅在宏观层面上对全日制专业硕士进行了约束和限定,在实际怎么培养怎么发展却缺少详细和具体的规划,各高校对于如何区分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存在着诸多的困惑。笔者曾参加几次全国工程硕士会议,与会代表就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普通反映出一些问题,将其归纳如下:

(1)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085213)为例,其对应两大学科门类:建筑学、土木工程。这两大学科门类均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培养过程中很难将学硕和专硕作出一个详细的有着实际意义的区分。而且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硕与专硕的区分准则和实际实施的情况千差万别。各高校的学硕之间的范式差别不大,但在专硕的培养教育上各高校的范式则大不相同。

(2)专硕的招生。专硕在实际招生中出现这样的情况:211高校或985高校的专硕报名人数相对较多,考生多将重点高校的专硕专业作为规避重点高校学硕高度竞争的避风港,因此退而次之选择重点高校的专硕以期通过此路径进入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而非重点高校的专硕常常报考人数不足以致需要通过调剂来完成招生。因此,实际招生情况还是考生多集中在学硕,专硕则担当了其它的角色。与此同时非重点高校的专硕学生多是调剂生,其生源质量则有待商榷。

(3)在培养年限上有的高校采取两年制,培养力度低于学术型硕士;有的高校采取三年制,实际培养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无太大差别;另外有些高校采取三年制,其培养力度略高于学术型硕士但基本范式相似或相同;还有一些高校在培养模式上采取了新的范式,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有明显的不同和区分。亦即是说,各高校对于专硕该如何培养是没有达成共识的。

(4)建筑学及土木工程这两门一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涉及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在未出现专硕之前,这些工程项目均为导师或者博士生带领相应的学术型硕士予以实施和执行。出现专硕之后,项目的执行仅仅是增加了若干人手,在具体横纵向项目的组织实施上并未对学硕和专硕加以区分,更不用说具体的学习指导上会对学硕与专硕加以具体区分。

(5)专硕的就业形势。目前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高校对专硕的就业并未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清晰的概念。由于导向不明,有些用人单位对于两年制的专硕拒不接收,导致有些高校将原先的培养年限从两年改为三年。但是,这种朝令夕改的方式使得学生对专硕产生了进一步的信任危机。在就业市场上,由于专业硕士是新生事物,一方面市场认可度低,另一方面国家对专硕的配套资源配置不足,间接影响了专硕的就业形势。

2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

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二战后美国专业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作是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程、工商、教育和护理等领域。其中工程教育涉及到明显的职业特征和专业印记,清晰地反映了专业型学位与职业发展、高等院校、政府、社会之间的脉络与关系,因此本文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为切入点,力图对我国目前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剖析和研究。

美国在工程领域方面的发展目前领军全球,并且在工程领域通过法律法规以及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证制度对专业化进行了深度诠释。由专业再到职业,既保证了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又对专业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垄断”和保护。

2.1 专业组织的兴起

作为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美国工程专业和专业组织相继兴起。从19世纪末起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工程的专业组织逐渐出现。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建于1852年,是美国最早的工程专业学会。稍后因故解散,该组织在1867年得以恢复和重建。莫雷尔法案后,工程及科学的专业组织发展很快,到19世纪末就已有10余个。到1932年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组织(ABET)的前身――美国工程师专业促进理事会(ECPD)建立前夕,奠定美国现代工业大发展的主要工程学科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学会。

2.2 工程教育认证组织的产生

1893年,美国工程教育促进学会SPEE成立。1923―1929年SPEE组织了一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工程教育的综合研究。随着宏大的综合研究报告《Wickenden报告》的发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的建立被提上了正式的议事日程。1932年10月,7个专业学会联合授权建立了一个新机构(new agency):“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Engineers’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简称为ECPD。

1933年的第一份年度报告中,包含对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认证标准的陈述。“认证(acrediting)的目的是确认(identify)那些值得认可的(worthy of recognition)、能够提供认证性工程领域的专业性教学计划(professional programs)的学校(institutions)”。1980年,ECPD更名为“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组织”,简称ABET。2005年,其名称再次变更为“美国工程,工程技术,计算机与应用科学认证组织”,简称ABET,Inc。

2.3 ABET认证组织的功能

从70多年前的第一次认证活动开始,ABET与高等学校共同进入了工程教育证书的构建框架,今天,美国高等院校已经建立起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的工程教育证书系统,ABET也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认证标准和制度(博士计划除外)。至今,ABET已经对全美超过550所学院和大学的2700多个教学计划进行了认证。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将这种证书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地。工程专业的发展借助于高等学校与认证标准的“联结”,业已获得了可观的、稳固的专业市场,实现了知识和专业服务的垄断。

3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启示

美国的工程教育发展到今天,从高等专业教育再到职业。其间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和长期的历史发展。我国的全日制硕士希望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从业人员,其出发点并无不妥,但缺少相关配套支持和理念,导致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培养和认识上的混乱。由于制度和国情的不同,我们并非寻求将美国工程教育制度照搬,而是究其核心本质是否有可用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借鉴之处。美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有如下启示:

(1)美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中,这种高度自治自发成立的认证组织对其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如上文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认证组织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由于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我们是否能在社会制度和国情大不相同的情况下在相对短期内培育出具有类似效用的认证组织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时间和周期较长,政府该在认证组织和形成完善的过程中担任何种角色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由于我国国情的特色,如果由政府为主导建立一个第三方的认证组织,势必又会形成另外一种官僚组织,未必利于高等教育发展。但是政府可以创造和培育出有利于此种第三方认证组织出现的条件,对于民间或高校自发的认证组织加以培育和引导。同时给予高校更高的自,使高校的发展真正由市场来决定。

(2)如果将全日制专业硕士与职业资格的准结起来,或许会为研究生的学术型专业与专业型专业之间的分流起到巨大的导向作用。如利用法律法规在专业型研究生与职业资格准入之间建立起必要条件或者优先条件,势必为专业型硕士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与此同时在法律法规上对学术型硕士加以学术方向的引导,如对学术型硕士在攻读博士生以及高校、研究机构就业上面予以实质性的支持同时削弱学术型研究生与职业资格准入之间的联系。以上措施势必会形成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分流。但是,这种分流还是不能从本质上推动专业型硕士专业质量以及培养方式上的发展。还是需要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来制衡和控制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标准。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专硕报考热度攀升、被指“上不着天下不着地”[EB/OL].http:///focus_6151/20111206/t20111206_715588.shtml,2011-12-06.

[2] ABET官方网站[EB/OL].http://,2012-08-05.

[3] ABET维基百科[EB/OL].http:///wiki/Accreditation_Board_for_Engineering_and_Technology,2012-08-05.

第9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20-02我国自1997年开始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针对本科学历获得者工作三年以后的在职人员;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则是主要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在职工程硕士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企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企业、社会对研究生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不能满足我国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现实,我国从2009年开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转变,以满足适应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应用型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比较

1.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9年开始招收以来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公众盲目排斥,学生担心就业前景不好、含金量不如学术型硕士等,导致学生缺乏报考意愿和动力,导师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也缺乏认识,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的软硬件条件建设不足,企事业单位参与热情不足,行业协会参与不够及认证评价不完善等导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够突出,没有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2.他山之石——美国应用型人才(PSM)培养的情况

美国和我国大致在同一个时间开始应用型人才培养,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联合开展研究国家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特殊领域人才需求的前瞻性预测,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路径信息,在注重培养质量的同时非常注重就业质量。在市场的驱动下,1995年美国科学院的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提议,1997年开始在部分大学设立专业科学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Science Master)。由于PSM项目非常注重与企业界的融合,在工业界顾问的参与下,在培养环节注重核心课程和附加元素的建设,强调项目研究和专业实践,陆续在94所大学开展了200多个项目,为学生在学术界以外的行业领域就业做好了准备,在应用型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成功。

二、以与产业界的融合为手段,推动工程硕士培养科教用相结合

解决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建立以与产业界的融合为手段,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的,推动科教用相结合,以培养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从课程体系建设、课堂建设、专业实践、论文及成果测评体系和培养质量反馈体系等方面提高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实践为基础,主要培养研究生将某一学科的新知识或现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研究生自身的需要。

1.工程硕士研究生应用型人才首要是专业学位的顶层设计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邀请与学校学科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设计其培养教育计划,着力从构建厚实的基础理论、踏实的专业实践、明晰的职业规范、复合的综合素质等四个方面谋划培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数是本科毕业直接考取研究生,没有经过实践的锤炼,只有参与过具体实践并有明确职业导向的研究生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也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和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需打破常规培养流程,边学边用。

设计“4+2.5(1+1.5)”培养模式,抓好本科和研究生的衔接阶段,探索本科毕业暨研究生确认录取后,进入录取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开展暑期的专业实践,通过实践使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目标,然后再回学校开展1年的高级基础理论的研习,随后再次进入培养基地1.5年开展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

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院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打通本硕环节,设计“3+1+2.5(1+1.5)”培养模式,在学生修完本科三年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进入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展工程实践和项目设计1年,随后再回学校参加高级核心课程学习1年,之后再进入实践基地进行论文工作和专业实践1.5年。学生在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多次反馈和调整后才能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反馈自己的理论学习,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导向的目标。须想办法在研究生开始课程学习前参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研究生的实践对课程学习的反馈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功的重要手段。

2.按照同一层次、不同类型设置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10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招生,根据国家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逐渐增大,到2015年专硕和学硕比例基本达到1:1。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强调,重点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硕士生招生总规模为574,300人,其中专业学位252,272人,专硕占比近44%。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各种探索和研究。2015年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1038人,其中专业学位630人,专硕占比近61%。随着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有必要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

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招生,由于是新生事物,大家不知道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有什么区别。经过六年的实践,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晰,但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仍然不高。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校外企业导师逐渐对专业学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企业的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另外,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发现,在一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报名系统里,只有学术型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名称,而找不到专业学位的专业名称,这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

(二)未能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双导师”制,经过几年的发展,很多高校在形式上基本实现了“双导师”制,即每一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有两位导师,一名校内导师,一名校外企业导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事实上,校外导师真正能做到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指导工作的很少,更多的是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学生实际上都是跟着校内导师做,就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另一种是仅仅在专业实践期间到校外导师所在的企业,其余都是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由此可见,校外导师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专业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在实际培养中,真正能按要求完成的不多,“有调查显示,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校外进行专业实践时间远远低于培养方案要求或没有实际参与到校外专业实践中”。事实上,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被当成学术型研究生来培养。由于缺乏实践,这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脱离现实,未能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和研究,从而没有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二、广州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自2009年开始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学院层面,都在为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此,以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不断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2009年,我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的。不同之处是学位课学分比学术型少了四学分,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比学术型少8-16学时,选修课程的数量比学术型少。

2014年,学位课学分增加到1分,和学术型一样,学分具体变化如表1。因此,学院增加了两门数学基础课作为学位课。同时,对选修课做了较大的修改,开始呈现专业学位的特色,课程体现出了应用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如“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现代给水处理理论与工程技术”“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技g”“现代高层建筑结构”等课程。

2015年,适逢学校开展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学院抓住这一机遇,结合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的要求,再次对培养方案进行完善,首先把学制由原来的两年改为三年,学制变化如表1。其次增加了数学基础课和力学基础课的学时,详见表2。

最后,结合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的要求,尝试开设企业专家任教的课程,如“水污染防控技术与工程应用”“屋宇设备工程实践”和“土木工程案例分析”等。

经过六年的探索实践,我院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从学术型色彩逐渐过渡到专业型特色。

(二)重视专业实践环节

首先,不断扩大校外导师队伍,逐步落实“双导师”制度。2009年,有正式资格的校外导师不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院采取“先上车后补票”的做法,要求校内导师利用自己的资源找具备条件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然后再补办手续。2012年,我院校外导师有35人,到了2013年,增加到96人,2015年达到125人。随着校外导师队伍的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得到落实,专业实践学习也得到落实。

其次,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基地。2012年建立广州市属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三个: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优比建筑咨询有限公司和广州市稳固房屋鉴定有限公司;2014年建立一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州兢业建筑结构技术有限公司;2015年建立一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这些基地的建成进一步保障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

(三)全方位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首先是学位论文。根据学校规定,学位论文送审前先交学校统一进行。学院为了避免学生出现“阴阳稿”,即送去的是一份经过删减的论文稿,实际送审的是未经删减但重复率高的论文稿。学院把研究生交来的论文稿电子版转发给他们的导师,让导师把关,从而避免研究生作弊,有效发挥的功能。即使学生的通过了,如果导师觉得还没达到要求,可以上报学院,学院尊重导师的意见不予送审。

其次是学位论文盲审比例循序渐进,逐渐过渡到全部盲审。2011年,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抽取20%的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参加盲审。2012年,鉴于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进一步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院决定抽取50%的学位论文参加盲审。经过前两年的实践,发现盲审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到了2013年,学院决定全部学位论文参加盲审,盲审的论文一份送省内高校,一份送省外高校。实践证明,100%盲审制度对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学院实行“双盲”答辩制度。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学院专门请一位博士对“双盲”答辩进行研究。所谓“双盲”答辩是指在正式答辩前,答辩委员名单对学生和所有导师保密;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学生的导师姓名对答辩委员保密。全部答辩工作由学院主管副院长、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答辩秘书组织和完成,研究生导师除了提交答辩工作所必需的对学生的评价(匿名)外,不参与答辩委员的聘请,不参加答辩组织工作,答辩会场不允许导师列席和发言。通过这种制度,可以切实保障学位论文质量,一方面,由于学生了解“双盲”答辩的含义,知道导师不可能在答辩的时候帮到自己,因此做学位论文的时候非常认真,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学位论文,使论文质量有了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导师不参加答辩,答辩委员又不知道学生的导师是谁,因此,答辩委员不用考虑导师情面问题,只需针对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论文质量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要求来做出判断,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实践证明,全方位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的做法卓有成效,参与答辩的校外专家普遍觉得2015年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六年的发展,首先在相关高校得到普及,但社会对此的认可度不够,正如前文所说,一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报名系统里,只有学术型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名称,而找不到专业学位的专业名称,因此,仍需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方便。只有提高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才有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才有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

(二)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前半部分即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高校有能力做到,而后面的目标单纯靠高校恐怕很难实现,因此,一方面,政府要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教育,提高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江苏省的做法值得借鉴,“江苏省通过加强省级统筹,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教育,促进高校自主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构建区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监督体系,全方位促进和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学校(院)邀请企业专家(校外导师)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发挥企业专家(校外导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以及在职业素养的要求方面的优势。可以根据企业专家(校外导师)的建议,开设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选修课,并邀请企业专家(校外导师)为研究生授课。

(三)专业实践环节的形式应多样化

专业实践学习,一般都理解为把研究生放在企业工作,让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职业素养,这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经过多年实践,已有不同的认识,在第八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专业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企业实践、课题研究等形式,实践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由校内导师决定或校内及企业导师协商决定。事实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也是多方位的,除了去一线企业外,有些去当老师,有些在高校当实验员,因此,对专业实践学习环节的形式不宜过于单一,应多样化。在给专业学位研究生安排实践学习的时候,学院和导师可以根据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有所侧重,打算去一线企业就业的,可以安排其到企业去实习或者跟随校内导师做横向课题;准备将来去做实验员的,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实习;而对于想在高校当老师的,可以跟着校内导师做科研,等等。

(四)建立合理的导师评价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总理指出,希望广大教师增强责任感,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授业解惑。为了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应当建立合理的导师评价机制,“改变单一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评价机制,把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学术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和学术训练等纳入导师评价,鼓励研究生参与对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对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监督和评价,取消导师终身制,经评价不合格的导师,应取消其导师资格。通过导师评价机制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从而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开放式数控系统 机械工程 专业硕士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20-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实践能力,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经济设备的发展需求,社会在工程等专业领域对高层次、 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硕士应运而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职业为依据,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实用专家级”人才[1] 。而机械工程学科是最具综合性和工程实践特征的工科学科之一,“机械工程”专业硕士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 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最重要保证[3]。

数控机床是机、电、液、气、光高度一体化的产品[4],数控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数控系统又是数控技术的核心。因此,基于数控系统的研究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数控系统仅能进行数控编程,结构封闭、柔性差、不具备二次开发功能,即限制其在高端、柔性数控机床上的使用,也不利于机械工程专业硕士阶段的实践教学。开放式数控系统具有开放、柔性高、成本低、升级扩展容易、投资风险性小和可以引入最新的PC软硬件技术等优点[5],已成为新一代数控技术的主流。在开放式数控系统中,工业PC机+开放式运动控制器形式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在现在市场上该类开放式数控系统中,美国Delta Tau公司的PMAC[(Programmable Multiple-Axis Controller)运动控制器,基于PC 机平台,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是目前功能最为强大,开放性最高、灵活性最好的一种控制系统 [6]。利用PMAC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优势,将其应用于机械类专业硕士现代制造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为提高机械类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及研发能力提供基础。

1 开放式数控系统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计划、开放式数控系统及机械工程行业特点,从复杂零件数控编程、PLC控制、数控插补、传感器伺服控制、控制界面二次开发等角度,开展实践型实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掌握实际设备开发技能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复杂零件数控编程实验

数控加工是机械工程专业最具实践性的课程,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在研究生阶段,数控编程学习的重点已经不是由直线和圆弧构成的简单轮廓加工编程,而是复杂轮廓零件的计算机辅助编程模块开发。为锻炼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将微分几何、数值计算相结合,利用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展复杂型线零件自动编程模块开发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凸轮具有型线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是复杂零件的典型代表。利用高级语言,根据凸轮设计参数完成凸轮廓型计算,生成加工坐标。运用PMAC系统自带的Pmac Plot32 Pro采集软件,采集凸轮加工实际坐标,得到凸轮廓形曲线如图1所示,可根据该图形验算自动编程计算的准确性。

1.2 PLC控制编程实验

与应用于过程自动化的专用型PLC不同,数控系统的PLC属于内嵌式,主要处理设备本身的逻辑运动控制。而开放式数控的PLC进一步缩小了PLC程序与运动之间的区别,PLC可以实现复杂的运动、在线参数设置、过程计算及运动程序触发等功能。

PMAC开放式数控系统自带的PLC功能,其工作原理同于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广泛的PLC。但它又不同于其他PLC,它的编程方式不是其他PLC的梯图编程,而是采用类似于BASIC等高级语言的编程方式,无须专用编程器,更加灵活、方便,易于存储,打印观看和调试,并且起执行速度远超过普通PLC。通过该环节实践学习,可大大提高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机械装备研发能力。运用VC++,开发开放式数控系统PLC控制编程界面如图2所示。在该界面下,调整软拨码开关,可实现输入信号状态的切换,界面上的指示灯可以表示输出的状态,在程序窗口输入PLC控制程序,可实现逻辑控制、运动控制、参数设置、程序调用等多项PLC高级功能的开发实训。

1.3 数控插补实验

对数控系统输入的基本数据,运用一定的算法计算,由数控系统实时地算出各个中间点的坐标。即需要“插入补上”运动轨迹各个中间点的坐标,通常将这个过程称为“插补”,插补是数控系统的重要功能指标。目前,新的插补算法层出不穷,已成为数控技术的研究热点。针对插补开展实践教学,将有力地加强研究生对数控系统、运动控制的理解能力。

PMAC系统具有直线插补、圆弧插补、样条插补和PVT插补功能,插补算法是已经封装好的,只需一条指令即可实现。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插补的原理,设计插补原理教学环节,采用编制一个运动程序的方法来分解插补原理,图3为,利用PMAC系统,开发、采集的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轨迹。

1.4 传感器伺服控制实验

随着对设备工艺要求的提高,需要运动控制系统还要控制设备运行的力、转矩、加速度等信息的直接控制,以及这些被控量的混合控制。例如,数控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控制、纺织行业的张力控制、机器人控制、液压行业的液力伺服控制等。位置、速度以外传感器闭环伺服控制,是开放式数控系统的重要功能,该功能涉及控制工程、伺服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多个环节,可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传感器伺服控制主要有伺服环级联与自定义伺服算法两种方式实现。由于张力传感器应用场合较多,因此选择张力作为控制目标,根据PMAC系统传感器伺服控制原理,开展研究生传感器伺服控制实验设计。将张力信号作为系统输入,通过对运行速度进行调节,最终达到力与速度的混合控制,并保持系统张力的稳定。利用PMAC系统,进行的张力控制效果如图4所示。

1.5 上位控制软件开发实验

与传统数控系统相比,开放是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方便地运用高级语言二次开发,用户可以嵌入自己的CAM算法,便于复杂工艺装备的开发。PMAC系统支持Visual C++、Visual Basic、C#、LabView、Delphi等高级语言二次开发[7]。

进行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控制界面二次开发,将有效锻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级语言编程的能力、提高其对数控系统软硬件的理解和认识。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上位编程语言不指定,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任选。添加系统自带动态链接库后,调用系统函数,可方便的开发出具有显示、下载、编辑、加工坐标计算等功能的控制界面,图5为利用Visual C++6.0开发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二次开发控制界面。

2 结语

开放式数控系统功能强大,是未来数控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将其应用于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将有效提高专业硕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实际设备开发能力。但开放式数控系统应用复杂,短时间掌握难度较大,相关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明磊,王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质量保障――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25-28.

[2] 郑鹏,吴建权,沈会祥,等.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2):207-209.

[3] 韩宝坤,张悦刊,孙雪颜.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0):26-27.

[4] 朱哓春.数控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 王婧,于镭.开放式教学型数控系统研制 [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10):26-27.

第12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96-02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渠道,对于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人才资源储备及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当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1]而且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2]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迫切需要更多富有创新力和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已成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3]

一、制药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

随着生物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对药品生产工艺技术、制造设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一门集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化学、药学等相关领域知识的新兴交叉学科制药工程应运而生。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该学科正在迅速崛起,发展强劲。2010年制药工程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生物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制药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制药工程专业学位就是为满足这些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而设置的,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两大类。制药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有一定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这些研究生多数工作年限较长,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着较为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但从事的工作重复性强,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培养和提高这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也是当前各高校所关注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1.重经验,探索精神缺乏。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来自制药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对从事的工作实践能力较强,有丰富的经验。一些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凭借经验加以解决,但普遍缺乏对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思考,不明就里,只注重经验的积累,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索精神。

2.知识更新缓慢,创新文化氛围缺乏。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学习虽已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但本单位的工作依然未减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且分散,课程学习和面授时间得不到保障,因此错过了很多课程面授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所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不足。由于从事工作领域所限,所掌握的知识大都局限在与工作相关的领域,具有局部性、封闭性和平面单一性等特点,且相对陈旧,更新缓慢,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也较少。所处工作环境基本缺乏学术交流讨论平台,本单位各部门的相互交流也仅限于部门间的业务关系,这样创新文化氛围难以营造、形成,创新思维被禁锢,创新意识淡薄。

3.科研条件难以保障。科研实践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和强化创新能力。纵观目前非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条件,现状不容乐观。科研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研究生所在的工作单位。一些制药企业只在相关部门(如药物研发部门)配有专业仪器设备,根本无法满足多数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限于科研条件,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难以顺利开展。实验平台的不足不仅制约了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使得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难以实现。

4.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论文的选题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决定论文工作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论文选题的合理与否对于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完成至关重要。[4]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从工作中的一般问题出发,选择的课题研究难度小,创新程度低,缺乏挑战性。论文选题的创新性不足决定了后期课题研究工作创新程度的欠缺。

5.导师自身的不足。我国研究生教育采用导师负责制形式。导师水平的高低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发挥有着重要影响。随着近些年来,各个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导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由于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较多,精力有限,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精力和时间往往不足,因此疏于对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培养。多数导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学术背景较为深厚,但工程背景较欠缺,有时不能很好把握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意义和创新性。多年来研究生教育一直实行一对一的导师负责制。在这一体制下,研究生很难得到不同学术背景导师的指导,对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不利,也不符合创新精神的需要。

三、应对对策

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知识更新,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当今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为知识的获取和更新打开了方便之门。导师和研究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加强及时交流和沟通(如QQ,微信及易信等),实现知识共享,使研究生的知识得到及时补充和更新。通过互联网,构建网络学术交流平台或讨论组(如QQ群等),并定期进行组会汇报,对研究课题的思路、实验方案及所遇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等进行及时交流和讨论,鼓励探索精神,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不断启发、培养和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2.严把学位论文选题,改善科研条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论文选题可以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讨论、评审,对论文选题的意义、难度、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综合评价,严格把关。鉴于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论文选题应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相结合,要与研究生从事的工作紧密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制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得到研究生所在单位的支持,使得研究生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得以保障。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论文课题往往实用背景强,难度也比较大,这些课题的研究及开展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因此,通过开展这些课题的研究使得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由于研究生所在单位工作条件所限,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难以顺利开展。可以广泛建立研究生校外创新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合作,将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升华为科学问题,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导师队伍自身建设,建立导师集体指导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5]导师的学识水平、道德品质、精神素养、价值取向和治学态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导师,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该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而导师知识面广,理论水平高,但生产实践经验不足。两者需要加强交流、沟通和协作,才能优势互补,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立和加强导师集体指导制,让不同学术研究方向、知识体系和背景的导师共同参与指导研究生,[6]这样既可以相互弥补导师个人知识和背景上的不足,也可使得研究生博采众长,获得多视角、全方位的指导和学习,对以后自己科研方向的选择、科研思路的拓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李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五重障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47-52.

[2]张善超,王得新,王佳伟.如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2011,(10):310-312.

[3]廖和平,高文华,王克喜.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33-37.

[4]蔡照胜.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中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11,(4):49-51

[5]徐京跃,吴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经济日报,2010-07-15(1-2).

[6]金开诚.研究生扩招要坚持导师队伍建设应加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