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为规范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

时间:2022-04-10 17:1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为规范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行为规范教育

第1篇

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工作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心,学校有义务教导学生,使学生的举止彬彬有礼,保证他们的行为文明健康,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期望。学生是社会成员重要组成,他们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公民,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对新一代国民道德水平具有直接影响,所以,要推行以德治国,必须不断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规范他们的行为。

二、加强学生行为规范,促进养成教育工作的方法

1.结合思想道德规律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规范

要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必须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在规范教育过程中不断规范学生言行举止,不仅使学生清楚如何做,还要清楚这样做的原因。很多时候,学生的行为没能达到教育要求是因为教师的引导、教育工作不到位。教育学生行为规范时,要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和养成教育充分结合到一起,强化两方面教育工作,遵守规则,懂得礼貌,特别是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养成工作,利用培养训练学生道德行为,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进而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克服培养学生道德中的知和行相脱节的问题,重视道德习惯的养成,严抓德育工作。实践活动最能体现教育内涵,让学生的言行举止更加标准、规范,养成教育既要在各种规则、规章的宣传与制定中,又要在学生日常行为上。为了促进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可以施加一些外力来配合规范教育工作的开展。具体可以先制定相关检查制度,不定期的检查学生的规范遵守情况,以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检查制度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结构,做到层层检查,一一落实。督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时,必须注重勤、严、恒三个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范得到真正贯彻。

2.建立学校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行为规范,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也是关乎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素质的关键性问题,学校开展德育工作需要将学守则、养规范工作当成重点,可以成立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由学生的领导、值班中队及值班教师组成,监督小组必须树立学生全部参与行为规范教育工作的理念,对学生日常生活中不正确的言行礼仪进行校正,使全校范围内都形成人人重视养成教育,人人关注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

3.构建互动式的教育网络,营造寓教于乐的良好教育环境

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一直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工程,行为规范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参照学校和师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宽渠道,落实德育工作。最常见的是在校园内进行教育,少先队活动能够训练学生的行为规范,少先队活动里可以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即不能吃零食、乱扔杂物、有礼貌、认真听讲,严格规定学生佩戴红领巾等。学生很容易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例如参加一些学规范守则的比赛及主体队会等,寓教于乐,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遵守规范的重要意义。也可以在社会和家庭中对学生实施教育。在社会活动中教育需要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具体活动例如参加有意义的义务劳动,组织学生看有意义的电影,为敬老院的老人送爱心宋文段,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将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让学生接受社会的正确教育及引导,不断强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科研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对学校教育有着直接影响,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家庭走访等教育学生日常正确的行为规范,实现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目的,通过家长会和走访,使班主任增加对学生的了解,以结合学生性格及特点展开教育工作。

4.对班主任开展德育能力的再教育、再培养工作

养成教育要求教育者一定要先受到良好教育,实际生活中,很多养成教育效果的不理想,都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德育素质不高。因此,教育者先受教育工作必须受到重视。教育者要成为学生表率,成为学生能够阅读的重要德育书籍,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具有教育能力。学校必须注意培训班主任的德育专业化水平,进而提升德育实效性,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必须结合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提升问题和班主任小本培训工作,使德育培训能够变成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平台,通过学校的德育工作谈论会、班主任论坛等方式,使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与理念被班主任所拥有,指引班主任科学合理的教育学生,在教学学生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与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性的努力工作,以提升教育的水平与层次。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均是德育工作者,均是学生的表率与楷模,均用自身的言行及人格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良好道德校园内奠定基础。所有教师都应该广泛挖掘各种教育性因素,将教学教育性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要求管理精神,严格管理学生,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有效治理学生不正确的言行举止。

5.制定有效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言行,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开展德育工作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制定学生的各种行为规范,训练学生行为,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制定要求来规范他们。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不可能通过几次活动或教育就能完成,必须经过长期持久的训练工作才能实现。所以,需要构建完整的教育养成制度,以使行为规范的教育工作获得保障。要实施与贯彻规范的养成教育,可以制定详细的制度。例如,和谐班级评比制度、值日值周制度、单项评比制度。班级评比制度使按照每个班级学生的平时表现经过小组评价、自我评级及班主任推进等评出生活中的文明学生,结合学生的文明礼仪评选优秀和谐班级,将学生的个体行为和班级集体荣誉充分结合,然学生行为得到集体监督,帮助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范。值日值周制度具体是值周人员检查日常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行为表示,对存在问题的行为进行及时矫正,及时解决反馈学生最新情况,值周人员做好每天评比与检查工作,按照小学生的行为守则,从微处抓起,将行为规范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2篇

那么,我们应如何来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呢?

一提“规范”,人们也许有一种误解,认为“规范”就一定是集体行动,是事事排队,是鸦雀无声。其实,这个看法有失偏颇。我们所提倡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在明确行为标准的基础上,着眼于行为习惯的培养。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是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理论,我认为幼儿行为规范的养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尊重“无律”规律,协助幼儿按序走出“无律”阶段

所谓“无律”阶段,是指在4~5岁以前,即小班左右的孩子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行为以单纯的神经感应为主,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其行为不能归入具有道德意义的阶段。对幼儿实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首先要承认并尊重“无律”现象。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幼儿实际现状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一日活动的顺序,为幼儿制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然后在具体的一日生活体验中再逐步让幼儿熟悉掌握这些要求。

初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一切都很陌生,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对各项要求要逐一、由少到多、有顺序地向幼儿作具体讲解,必要时操作给幼儿看。幼儿在领会要求的同时,再通过模仿,对规范要求就能学得又快又好。

二、巧用“他律”规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所谓“他律”阶段,是指5~9岁的儿童常借助成人的权威去体会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是以服从权威避免惩罚为主。“他律”在幼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是一项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工程”。但不管有多复杂,有一点是主要的,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始终如一的纪律要求。”事实上,不怕因管教而失去幼儿之爱的教师,反倒能赢得幼儿的爱戴。

为什么要强调“始终如一”这一要求呢?因为幼儿的道德认识不是通过理性的思辨方式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在“他律”过程中,可以渗透以下几种训导方法。

1.给予幼儿积极的注意

每个孩子都有需要师长给予的积极注意的天性。但是,如果幼儿的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的话,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干一些出轨的事情以引起你的注意。比如他们会故意在你面前打架,大声喧哗,等等。因为他以为消极注意总比没有注意好。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幼儿形成不良行为的心理和行为的习惯动势,不良行为也就会随之不断涌现。

2.制定标准,不断地奖励良好的行为表现

教师要为幼儿设立合适的行为目标,使他认识到什么行为在你这儿可望得到鼓励,什么行为老师不喜欢。当幼儿一有令你满意的良好行为表现时,立即给予奖励,将会取得最大的效果。当然,对幼儿的称赞必须是具体而适度的,切忌泛赞和滥赞。

3.必要的“冷处理”

当孩子行为与情绪处在激烈的失控状态时,把他送入一间空房独处,直至其冷静下来,不必都用抚爱的方式来安慰他。这并不是惩罚幼儿,而是为了让幼儿的情绪马上平静下来,也让他从小就学会反省过失,认识错误,在激烈的矛盾面前找到情感发泄与行为处置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也将终身受用。

三、未雨绸缪,为幼儿顺利进入“自律”阶段早做准备

虽然幼儿整个在园时期都处于“他律”和“自律”的阶段,但是,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说从某一天或者说哪一个节点开始就会突然自动走进“自律”阶段的。所以,我们要在“他律” 阶段就开始未雨绸缪,为幼儿顺利进入“自律” 阶段做好铺垫。

其中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必要的个别教育是完善常规培养的必要措施。在整个幼儿时期,由于他们的道德意志还处在初步培养阶段,行为上的反复较多,为此,教师对于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良好行为规范,还要督促检查,做到持之以恒。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客观存在,所以必须注意个别教育才能使幼儿行为规范的养成达到比较完善的水平,顺利走完 “他律”过程,从而为儿童10岁以后顺利过渡到“自律”阶段打下伏笔。

第3篇

一、榜样教育

在小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过程中,榜样起了表率催化作用。在榜样教育中,我除了定期讲述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全国优秀少年儿童等高层次榜样的事迹外,还经常介绍教师、学生中先进人物事迹。如在“文明礼仪之星”的评选活动中,每班每月在学生中选出一位在学习、守纪、助人、文明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队员作为“文明礼仪之星”,并在宣传栏张贴他们的相片、事迹,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例如:现在的学生看到掉在地上的一角钱也懒得弯腰去捡,更别说是纸屑。有一次,我跨进教室发现地板上有很多纸屑,二话不说,马上弯下腰捡起纸屑来。学生看到这一情景,便也纷纷弯腰把地上的纸屑捡了起来。经过连续几次的示范教育后,只要我走进教室,眼睛往有纸屑的地方一瞟,同学们便主动地捡起来。又如在大扫除中,教师如果参与劳动,而且专挑重活干,与学生共同来完成劳动任务,学生热情高涨,干活既积极又卖力,师生争先恐后,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这样比起教师做旁观者指挥,不管是从教育目的,还是工作效率来讲,都更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达到“言传身教”,以教师良好的行为规范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导之以行

现阶段我所接触的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这段时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契机,必须认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告诉他们,遵守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集体,而且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与大家协调相处。使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变有约束感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在褒贬的评价中促进学生自觉履行行为规范。例如:我班有两位平时经常迟到,行为较散慢的学生,我通过让他们负责班级的点名工作,锻炼他们的恒心、毅力和自我约束力。学生得到了重视,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不但不再迟到了,还坚持比别的同学早。这样不仅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增强了他们控制自我行为的意志力。因而,教师在理论引导学生的基础上,不仅要创造“机会”给学生,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还要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引导,不断地反复强化学生。

三、创设氛围

开展班队活动是德育工作的生命所在,也是养成教育的好途径、好载体。寓训练、养成于活动之中,有利于丰富教育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效果。开展活动时,我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行之有效、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诸如开展的争当“荣誉升旗手”、“文明礼仪之星”、“小小卫生监督员”、“环保小使者”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荣誉感,增强主人翁意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养成教育活动除形式要多种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外,还要力争使活动系列化。如我们学校开展的“争创无零食班级”、“弯弯腰,捡回一个洁净的校园”等活动,这两个活动就形成了序列。学生不在校园吃零食,乱扔的现象就明显减少,再鼓励他们主动捡起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更进一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少吃零食,主动捡起废弃物,还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文明素养,达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三,开展活动要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比如,在使用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我把学生活动过程的一些积极表现,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及时填入其中,激励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育人方向,走出一条圆满的人生轨迹。在班队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上,实行竞争上岗或轮流上岗的形式,还可以实行一人一岗,轮流换岗的形式,力争为每一个同学创造服务他人的机会,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养成自理、自立、自治、自强的品德素养,提高领导和组织管理能力,逐步使养成教育中的一些要求和行为规范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另外,学校还开设“文明好少年”专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规范教育信息,报道文明少年事迹等,推荐好的班级当升旗班,开展“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班班争当文明班”的活动,周周评选文明班,年度表彰文明班,这些教育氛围的创设,对学生形成规范认知行为有一定的驱动力。

四、家校联系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突出转型升级、致力科学发展”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围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提炼具有县特色的准确简明、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并将其内化为自觉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在全街道范围内分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幸福水乡文明人”行为规范教育实践活动,使我街道的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为建设“城市经济特色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居民生活品质化”的现代柯桥,建设惠及全街道居民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为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活动安排

(一)讨论内容

主要讨论街道居民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符合社情、民情、正确科学、高尚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群众普遍认同、适用和价值标准。

街道各办(中心)、各社区(居)要组织开展一次“比学赶超、勇于担当”大家谈活动,要以街道和社区(居)干部为重点,在转变作风,改善服务,密切与人民的联系中开展讨论教育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形成核心价值观表达方式。教育系统要以教师、学生为重点,在结合改进师德、学风,加强德育和素质教育中开展大讨论活动,形成具有各自学校特点的核心价值观表达形式。街道各企业要以职工为重点,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诚信建设等开展大讨论活动,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核心价值观表达形式。通过大讨论活动,各行各业要结合实际,提炼体现群体特色的行业价值观和符合地域特点的核心价值观。

(二)活动步骤

这次讨论活动从4月开始,到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1.学习讨论阶段(4月至6月)。制定实施方案,抓好宣传发动。各单位全面发动,广泛开展讨论,提炼符合柯桥地域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和体现群体特色的行为规范,形成思想共识。

2.弘扬实施阶段(7月至10月)。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表达形式和群体行为规范,组织开展系列弘扬实践活动,使其内化为每个人的品质修养,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动。

(1)各社区(居)、单位要设立宣传专栏,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广泛宣传,在全县上下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2)印发《县“幸福水乡文明人”行为规范读本》宣传手册,并通过“柯桥大讲坛”、社区学校,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人民群众遵守公民待业规范的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3)开展“魁力新城文明行”活动。结合文明县城建设、组织开展“文明规范进社区”文艺巡演。深入社区广泛开展宣传县“幸福水乡文明人”行为规范内容,加强对行为规范的熟知;利用城区空白墙面,以行为规范为主题组织开展墙绘,加强对行为规范的宣传。开展“微动力”志愿服务活动,开设志愿者服务平台,维护公共场所文明秩序;开展“我寻找、我推荐、我评议柯桥好人”活动,发动广大群众在身边的人群中寻找、推荐和评议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好人好事,营造学习、崇尚、关爱、争当“好人”的良好氛围;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发动居民改善环境卫生,优化秩序,进一步营造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居民的整体素质,推进新县城建设。

(4)开展“践行待业规范,展示时代形象”系列活动。对照街道有关群体的行为规范要求,各社区(居)、单位要精心设计载体,组织开展弘扬实践活动。

3.总结提高阶段(11月至12月)。认真总结讨论教育活动经验和做法,巩固活动成果,着眼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一是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利用基层党校、社区学校等阵地,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开设“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对各类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巩固教育成果;三是开展“柯桥好人”评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十佳“柯桥好人”进行表彰,并将其中的优秀代表向县级以上推荐。

三、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和“幸福水乡文明人”行为规范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大众化的具体行动,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举措,是我县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开放魁力新城建设和宜居乐业幸福水乡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加强领导,街道成立讨论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何其洪,副组长:许立峰、徐佩娟、谢水萍,党政办、经发办、城建办、社事办、综治中心、指导中心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徐佩娟兼任办公室主任。各社区(居)、企事业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注重创新,务求实效。各单位要按照活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计划,细化分工,明确职责,达到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把教育讨论活动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要运用教育引导、以文化人的方法,采取寓教于乐、春风化雨的方式,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力求全动员、全参与、全覆盖。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抓起,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落实各项活动,推动活动有效开展。

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对于特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来说,其行为到底是怎样的呢?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在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大约有百分之十以上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有一些学生在学生和生活的过程中不积极、不努力,经常性的逃避劳动,只要以劳动就想着得到报酬,有一些学生经常打架并且还认识不到自身的错误,确认为是勇敢的表现。以上状况的出现,很多人会认为是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得这些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有相对的片面性,同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维比较简单,加上学生的家庭教育没有配合好,才会使得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其实,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尤其是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和家庭方面的教育很难真正配合好,有时候学校的气候和社会上的气候会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第一,在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今社会,功利心越来越强,有一部分人往往只会注意到事情发展的结果,但是对于事情的内涵实质以及整个事情发生的经过却比较忽视,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冲击特殊学校中的学生行为规范。第二,学校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一些学生的家长往往在和学生的沟通上存在比较大的障碍,从而就放弃和学生的交流及沟通,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不管不问,有一些学生家长则习惯用一种粗鲁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心理产生一定的阴影,从而影响其正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第三,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在教育上也存在一定的模式教育问题,没有完善的德育教育方式。

针对以上问题,对于特殊教育来说,要想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当依据特殊教育的实际状况,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特征,按照德育教育的相应规律,对特殊教育的学生行为规范进行不断地培养,力争在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思想品质。

二、特殊教育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特征

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来说,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学生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以及行为规范,道德层面的认识是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和前提,要是没有良好的道德认识,那么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就很难真正进行下去,甚至还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另外对于特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来说,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普通的学校学生进行比较的话,其在听力以及语言上存有相应的障碍,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对教材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生理上存有一定的缺陷,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也比较容易出现自卑的状态,从而就会给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比较大的挑战。

1.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普遍性

对于特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来说,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为习惯的养成本身具有的普遍性,其次,教学的普遍性,再次,特殊教育自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当前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这样就会对特殊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使得特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能够有相当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还应当有机会和资本展示自我,因此,当前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普遍性的表现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特殊性

除了具备一定的普遍性之外,特殊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学生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学生因为自身的生理缺陷而没有自信,在生活中比较消极,不愿意与人进行交际和交往,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中往往缺少安全感,性格比较内向,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之后这样的特征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和突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沟通及矫正。其次,对特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进行教学,方法上应当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心理分析的能力,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和及时的疏导,当前我国已经在此方面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教师应当将其应用到教学之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合特殊教育实际,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策略

1.提升学生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认识

尽管特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在生理方面存有一定的缺陷,但是这些学生自身的保护意识比较强,常常会因为保护自己不顾道德的约束和限制,因为这些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在行为规范的养成上和正常人有比较大的落差。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时候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应当要学生学会让着别人,在学校要和同学之间礼让要学会相互帮助。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得学生真正养成集体观念,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认识。

2.进一步增强社会和家庭的共同教育

对于特殊学校的教育来说,要想在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上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能只依靠学校自身的教育,还应当有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参与,一些学生在学校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迈出校门的时候经常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或者是家庭因素的干扰,这样就会使得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重阻碍。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说,社会和家庭是其重要的场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与学校的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共同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形象

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师能够对其进行比较系统以及完善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当注重自身的形象,对自身的言谈举止进行严格要求,并将其贯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为学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和规范,从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第一,教师应当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要关爱学生的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的良好品质,积极影响学生,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动力。使得学生将教师作为自己进行学习的榜样,从而更好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当注重保护学生自身的自尊心,要对学生给予尊重和体谅,经常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起生活以及学习的信心,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四、结束语

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其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都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当意识到特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说,特殊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教学的方法进行不断地创新,应当意识到当前特殊学校中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加以应对,使得特殊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真正发展成为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凯莹.培养聋哑生健全人格促进思想道德建设[J].现代特殊教育,2006

[2]汪涵.特殊教育工作之我见[J].第二节北京特殊教育国际论坛,2009

[3]张润.谈聋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

第6篇

 

一.社会发展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矛盾冲突

 

1.大学生纪律规范与行为道德方面存在的矛盾。在学生的纪律与道德方面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学生的生活方面。例如: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十八岁入学,二十二岁毕业。根据我国《婚姻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谈恋爱是符合我国的相关规定的,甚至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到了大三、大四的学生甚至可以步入法定的结婚年龄。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恋爱的行为并不受我国法律的约束。如果期间发生了类似于性关系的行为,也只是道德方面的问题。然而,学校设立的纪律规范,就是为了约束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恋爱发生性关系甚至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在校方看来,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必须要根据学校的纪律规范给予惩戒。但是,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学生的行为只要是双方无条件的共同意愿,就不涉及到法律问题,反而是学校的干涉行为,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犯。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便存在了矛盾与冲突。

 

2.大学生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在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间存在的矛盾,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学生的学业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生违法行为,按照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规定,该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刑法,应当给予相应的法律处分。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违法行为,按照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来看,学校应该在法律处分的基础上追加学校的纪律处分,以儆效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在接受了法律处分后,便可规避学校的处分,不仅影响了学校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力,还使得法律的形象受到了影响。

 

二.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相互关系

 

1.以法律规范为依据。由于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到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因此,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要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免出现法律行为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混淆,任何行为规范的制定,都不能违背法律规范的要求。

 

2.以道德规范为基础。道德规范是在道德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对人们的信念、习惯等行为进行约束,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其道德行为规范必须要符合我国公民所遵守的公共道德规范。而法律规范则是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与道德规范相比,法律规范更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更多的是通过思想上的引导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来实现规范的效果。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以纪律规范为保障。高校设立纪律规范的目的在于建立稳定的校园秩序,约束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应该享有合法公民的一切法律权利与义务,既不能有特殊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合法的权利。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的制定,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充分体现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要求。通过纪律规范的建立,为大学校园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1.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在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相关行为规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该行为规范必须要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建立,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规范中存在的侵权条例要及时进行更正与修改。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除了法律上的相关处分以外,学校应对违法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并将公安机关及学校的处罚结果计入学生的档案之中,以免出现学校处分与法律责任的相互矛盾。

 

2.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有正当性。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要确保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要确保行为规范符合实际的要求。以相关法律条文为指导,确定规范的基本内容,以诚信教育作为突破口,确定基本机制,不能使用行政的权利去扼杀学生的道德潜力。

 

除此之外,还要确保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在制定行为规范的同时,要突出学术规范的重要作用,坚决抵制伪学术的行为,实现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真正价值。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和家庭应该积极配合高校的管理,营造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改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转型。

第7篇

一、运用网络平台对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管理有重要意义

网络管理平台具有数据存储,信息查询,互动交流等功能,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广泛使用。在小学德育教育管理方面,运用网络平台对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管理,既可以对小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进行跟踪记录,对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家长等进行及时反馈,有利于学校、班级、课堂对学生行为有效的教育管理。

1.有利于对学生在校行为进行反馈。在传统的学生行为教育管理中,学生的行为主要依靠值日生记录,放学后再交到值日老师手上进行汇总整理,经过一番折腾后才能将结果发给各班班主任,如需要再由班主任告知家长。信息源与传输终点间经过了多个环节。运用网络管理平台,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登记后,由系统快速地将信息归类、存储,班主任、学校管理者、家长都能在异地即时查询每个行为记录,加强了教育的时效性。

2.有利于学校、班级、课堂管理一体化。在现阶段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管理中,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都是独立进行,每个人各有一套评分标准,而且有些时候管得严格些,有些则比较宽松,有些甚至放任自流,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效果不明显。运用网络管理平台,全校确立统一的评分标准,统一要求,使学校德育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更有序。

3.有利于对学生行为评价。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往往都会进行评先活动,如“文明班”、“文明生”,等等。评价都应该有一定的评价依据,如果要收集各班、各生平时的表现登记情况进行逐一登记,将是—个不小的工作量。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管理,活动管理者只需点击统计按钮。系统自动根据日常所登记的情况进行评分统计,评出优秀的个人或集体,结果公平公正。学期末,班主任也可以通过系统知道学生本学期的表现,写评语也有根有据,更加真实客观。

二、运用网络平台对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实施管理

运用网络平台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网络平台的现实作用主要通过校务日志管理、班务管理、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行为评价和家校互动等功能来实现。

1.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校务日志管理。校务日志是学校每天的值日老师、值日生对学校情况进行记录,通常包括出勤、两操、早午读、文明礼貌、仪容仪表、纪律安全、班容班貌、规程队、好人好事,等等。值日生在值日过程中发现突出情况立刻用记事本记录。

2.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班务管理。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班级就像一个微型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在班上,乱扔垃圾、欺负同学、辱骂同学等这些不良行为都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制止,而热心帮助同学、文明用语等良好的行为则应该受到鼓励。一个成功的班级管理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班干部团队。班干部可以将班里发生的突出事情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登记、加分或扣分。

3.运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网络管理平台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主要根据学生的行为积分进行。每学期开始,系统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基本积分。当学生做出不良行为时,系统根据登记情况,按照预设分值进行扣分,相反则加分。

三、发挥人的积极性,使网络平台教育管理更有效

小学生行为规范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网络平台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1.值日生要切实做好登记。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管理的基础是学生行为基础数据的采集、登记,没有基础数据一切成了空话。学校每天的值日生必须如实登记学生的违纪行为和文明行为,做到不偏私、不包庇,公平公正,让数据源可信度高。

2.值日老师要做好引导。值日生也是学生,经验较浅。值日生如何做好值日登记,既有赖于老师的教导,也有赖于老师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解决。

3.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工作。网络系统在小学生行为规范管理中始终是管理辅助工具。系统能便利地提供有用的信息,班主任应该根据信息采取及时科学有效的措施、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教育落到实处。

第8篇

一、历史经验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的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他认为:“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继福禄贝尔之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建了幼儿园教育的一系列教学法。蒙台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肢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发展的活动。从以上的历史经验来看,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游戏活动加强幼儿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如何设计、实施这样的游戏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就需要广大幼儿教师多思考、多观察、多学习、多总结,从实际教学中得出可行的“游戏教学”。

二、实施方式

(一)明白游戏的“隐性”价值

“隐性”的教育指的是潜在的、非正式的教育,是一种建立潜在经验的方式。而游戏就是“隐性”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和组成方式。日常的游戏活动是一种无计划的学习活动,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促进儿童行为规范的养成的。例如,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幼儿自己决定和谁一起玩,玩什么,在哪里玩,如何玩等。在这之中,幼儿无形中学会了选择,制订规则,遵守规则,这就是游戏的“隐性”价值。这里的“隐性”价值亦是幼儿在行为、思考中的“迁移”,一种已有经验的转移运用。

(二)掌握幼儿游戏设计的基本原则

1.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游戏活动的目的首先在于借助游戏的娱乐性以改变儿童对某些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厌倦心理;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音乐歌唱活动中,教师如果只是单一的、多次的重复式加强幼儿对于某一歌曲的训练,这样极易造成乐感疲劳。如果教师在歌唱活动中加入舞蹈动作或引导幼儿为歌曲创编舞蹈,或者以歌唱比赛的游戏形式进行活动,这样就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与快乐情绪,使活动的目标更易实现。

2.具体活动和反省抽象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让幼儿有具体实际的游戏活动,又要引导幼儿对游戏过程和游戏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帮助儿童从具体的活动对象及活动过程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义、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规律。例如,在健康活动《我们的鼻子》中,教师就是这样来做的。通过欣赏PPT中不同的鼻子,了解鼻子的功能,知道一些保护鼻子的方法。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游戏,掌握了生活习惯、安全意识这两方面的行为规范。

3.自由选择与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使儿童有选择的情感,又要引导和组织全体幼儿参与到规定的游戏之中,并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例如,美术教学活动《梦想画》中,教师组织孩子说说自己的梦想,并要求孩子将梦想画下来,从说梦想到画梦想的过程中,既有幼儿自由选择梦想的情感,又有全体幼儿参与到规定的游戏之中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与游戏设计目标相一致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目标的制订是关键的,制订的目标既要符合(纲要)规定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又要考虑到上行计划的实施。所以,我们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到游戏对幼儿行为规范养成的实际作用,从而设计游戏,不能单一地为了“游戏而游戏”。

三、评价与反思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评价也是实施游戏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反思是对我们已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一次“再创作”,是教育教学后的再学习。教师要对自身在教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游戏活动进行长久、持续、科学的验证,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反思,改进游戏,从而达到我们自身与幼儿共同的“最近发展区”。

第9篇

一、抓好宣传教育

学生从一年级新生入校,我们就保证人手一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通过班主任平常的工作,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融入班主任工作之中。学校大队部用大幅纸板,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书写上墙,钉在进大门醒目处。各班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复印后,张贴在教室内,组织学生每天阅读,发现不足,针对有关条款反省改正。

大队部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集会,逐条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要求学生会背、会用。黑板报宣传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关的雅俗共赏的三字经。红领巾广播站播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中的方针、文件以及学生习作。

学校还按照高中低年级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制订出分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利用班队会贯穿实施。

向家长、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意义、要求,结合校外辅导员、家长委员会的协作,达成共识,推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完整实施。

二、抓实活动教育

我校大队部坚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融于活动教育之中,寓教于乐。“参观盐厂,认识劳动;亲自动手,实践劳动。”是我校的主题活动内容。“雏鹰争章”活动是主题内容。“手拉手”献爱心互助活动,从本市走向省外的小学结成对子。树立典型榜样,向雷锋、地震小英雄林浩学习,掀起“改掉陋习、成就我一生”活动,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同学们身上的优良品质不断增加,好人好事、拾金不昧层出不穷。

每天早上,校门口的值周学生检查红领巾的佩戴情况,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各班级之间展开竞赛,评出“流动红旗”班级。

结合儿童实际情况,将学生文明礼貌、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等进行考评,督促学生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向新三好学生看齐,作为每学年评比三好学生的条件。

大队部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点抓学生的卫生行为教育。每学期按学校区域分配各班级的外清洁范围,责任任务层层落实到人,制订出清洁卫生评比标准,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每天由学生检查室内室外清洁卫生,评比打分公布结果。养成不能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的良好行为习惯,互相监督,随处见随处捡,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建立劳动基地,让学生通过献出树木花草美化校园活动,植树种花劳动,体会劳动最光荣。坚持让每个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展家务劳动大比武等。

各中队利用各班学生的特点,坚持隔周一次的中队活动,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与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显著效果。

三、抓紧巩固教育

学校认识到,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从长计议,让学生接受全方位的教育,使活动长期、持久、主动地搞下去。

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求得家长的支持与谅解,全力支持学校工作,学校也把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目的、意义、任务传达给家长,使其承担起共同培养学生的重任。

中队之间互相交流活动内容,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是巩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主要的一环,大家取长补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全面严格要求自己。

第10篇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积极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新行为规范把教育部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精神具体化了。我理解的新行为规范的价值定位是,依托北京古都城市、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和首善之区的教育优势,努力帮助、引导儿童青少年实现自身文化底蕴、国际视野和未来眼光的统一;注重培育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素养,在政治信念、品德习惯、身心健康、生命价值、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社会关系、关爱自然、善用网络等方面具备健康成长所需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有如下教育特点。

文化维度:

强化价值导向、文化属性和历史底蕴

文化底N深厚是北京教育的优势所在。儿童青少年是在文化场中成长的,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根本途径。这次新修订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了行为规范教育的价值导向、文化属性和历史底蕴:

1.突出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首善之区的文化力量与价值引领,把对我国儿童青少年提出的四个教育要求,即“心有榜样,记住要求,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潜移默化到新的行为规范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帮助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崇敬英雄模范、尊敬国旗国徽的具体行动中。如,第一条规定:“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崇敬英雄模范。尊敬国旗、国徽。升降国旗脱帽、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会唱国歌,声音洪亮。”这种积极的价值引领体现了北京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2.明确了中小学生要热爱我国5000余年优秀传统文化和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850余年建都史的教育要求,要求中小学生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和孝亲尊师品格。例如,在第一条中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含义”。第七条强调:“孝敬父母。体谅父母辛劳,关心父母健康,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听从父母的教导,主动与父母交流,礼貌回答问话。外出和回到家时主动与家人打招呼。”第八条强调:“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行礼,主动问好。回答老师问题要起立,进入办公室要经过老师同意。接受老师的帮助和教育,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和建议,知错就改。”

3.培育以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为本的文化,尊重学生个性和学习兴趣,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自强自立能力和生命意识。第二条要求:“学习态度端正,有适合的学习方法,专心听讲,学会独立思考,乐于科学探索。”第三条要求:“乐观向上,了解自我,有学习、生活目标。善于和他人沟通合作,遇到困难和挫折积极面对。”第五条要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宝贵。”

4.新行为规范注重以文化人,强调北京市中小学生要具备现代文明素养和精神风貌。新行为规范注重积极、正向引导,尽量使用积极、正向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少用否定性语言和表达方式,意图彰显正向语言的积极力量,营造春风化雨、循循善诱的和谐德育氛围。如,第六条遵纪守法,第十条要求诚实守信,第十一条要求举止有礼,第十二条要求遵守规则,第十五条要求文明上网等,均以积极提倡为主。

国际维度:

强化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

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胸怀是北京居民的固有优势品格,也是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特性的体现。多次强调,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把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个中心特别是国际交往中心的任务为首都未来发展设定了高远目标,也使首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北京具有中国首都和世界城市的双重属性,自信从容、举止大气、胸怀宽广、敢于担当是北京公民的城市性格。所以,这次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修订不仅基于我国、特别是北京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实践经验、特色的研究,也借鉴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经验,重点研究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从中汲取了智慧。

新行为规范把尊重、包容作为重要价值进行强调,要求北京市中小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风范,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如第十一条强调:“尊重他人隐私,不妨碍他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尊重世界各地文化差异,在国际交往中真诚友好,大方自信。”

未来维度:

强化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眼光

第11篇

【摘要】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私立高中的学生不仅文化知识基础薄弱,而且在思想道德、日常行

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管理,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

。本文从创设良好教育环境、加强学生自主管理以及在实践体验中进行养成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私立高中行为规范养成 管理

私立高中里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受父母宠爱的程度较深,往往过于骄纵,凡事都习惯以自我为中

心,甚至自私自利,拜金现象严重,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也没有应有的集体荣誉感和组

织纪律性,他们不是过于依赖父母,就是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对父母或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尤其在

学习过程中,不能明确学习目标,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上睡觉、交头接耳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想要彻

底改善私立高中学生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好他们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自主管理。

一、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规范行为的良好教育环境

环境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里说的环境,不仅包括周围的环境与事物,还包

括"人",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的就是由人构成的环境,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孟子的母亲

,就曾经为了给孟子寻找健康优良的成长环境而三迁故居。作为学校,更好树立建立良好教育环境,规范

学生行为意识的教学观念。因为行为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完成,更需要有利的生活与教育

环境。高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都会对他们产

生深刻影响,因此,学校一定要以领导班子为核心,以班主任、学生会为骨干,建立规范学生行为举止的

教育小组,针对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进行严格规范与监督。首先,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

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其三,要以身作则,严格律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四,要大力宣传发生

在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其五,要推选出学生中的表率,感染学生进行模仿。学校和教师必须从多个角度

、多个层面对学生实施行为规范教育,以改善他们不良的言行举止,建立优良的校风校纪。特别是教师,

一定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榜样,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表率形象,这种现实的表率和榜样比任何规章制

度都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有效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模仿和学习,并改善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可

以通过建立校报、宣传栏、正校风等方面,来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加强引导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学家朱熹曾经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体现了对学生的行

为教育要从学生自身的认知开始出发,让学生自主建立良好的行为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

做,加强学生思想上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校规校纪、守则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从根本

上认识到良好行为对自己将来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日

常行为的关注力度,并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以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经常化,最终实现

学生的自主管理。例如,班里的孙同学,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该同学平时基本不参加值日,也没有好

的生活习惯,为了能够改变孙同学的这种现状,我首先找他谈话,让他跟我说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的典故,从而认识到作为学生除了要学好习外,还要处理好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经过不长的时间,这名

孙同学,提高了自我约束力,无论干值日还是别的方面都积极起来,学习不但没耽误,生活反而变得更加

井然有序。

三、在自主实践体验中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有行动之勇敢,乃是真知的收获",并大力提倡实践体验在行为教育中

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中也倡导实践与理论相联系,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实践的验证。因此,学校要始终

坚持"实践育人"的教育原则,充分发挥校内学生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利用各种节日开展行为教育活

动,如:高一年级的刘同学,平时在班里、生活中很少与别的同学打交道,个人形成了比较自闭且自私的

性格特点,但在班里组织的一次学雷锋活动日活动中,刘同学和别的同学一起走进社会,走到一名生活困

难的孤寡老人家里去义务劳动,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让他明白了社会上存在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同时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帮助别人的乐趣。从此以后该刘同学变得不那么自闭、自私,会主动去

接触别的同学,帮助别的同学。

总之,私立高中部分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

断摸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实验方案[J].校长阅刊,2005,(06)

[2] 钟代文.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J].科学咨询,2008,(08)

[3] 程丹萍.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化研究[J].班主任之友,2002,(06)

第12篇

一、学校、社会因素

学校教育一般侧重在学校时段的教学管理,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及行为习惯教育顾及不够,学生课业负担重,没人过问,生活枯燥导致对那些问题学生难以管理。当前,我校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资源缺乏,同时受地方陈旧思想的感染,导致这些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方法措施

(一)家庭教育方面

就目前形势而言,我校留守儿童的比例仍呈增长趋势,缺乏父母关爱的现象日益严重,这是一个事实。而作为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定期召开讲座、会议等,更新家长们家庭教育的观念,构建开放的活动模式,提高家长素质。向其家长或其监护人宣传一些教育政策和方法。使他们对学校产生信任,让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第二,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氛围,让孩子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父母外出务工的真正原因,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用意和辛苦,并将此作为自己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的动力。第三,多给孩子“情感补偿”,父母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询问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行为表现等情况,每逢时间较长的节假日,父母应尽量回家,或者接孩子在务工地与孩子团聚,使孩子明白,父母时时刻刻都在关心自己。

(二)学校教育方面

我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卡,内容包括学生姓名、班级、性别、年龄、父母姓名、打工地点、联系电话、学生监护人、学习成绩、行为道德、思想品质、学校帮教人等,跟踪记录成长情况,并组织老师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帮扶对象。其次,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亲情室,配备电脑、电话等通讯设备,制定工作制度,安排专人管理,保证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联系。最后,学校建立了网络平台,开通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专栏,定期专人解答。班级教育主要从留守儿童的生活行为规范、学习行为规范、劳动行为规范、交往行为规范、社会行为规范这五个方面入手:1.生活行为规范培养。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良好的行为和习惯。(1)召开中队主题队会;(2)召开家长(代管人)座谈会;(3)组织家访(电话、信件访);(4)动员学生在校就餐;(5)每学期评选十五名勤俭节约小标兵。2.学习行为规范培养。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1)教师制定提优补差计划及措施;(2)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3)召开中队主题队会(演讲、征文活动);(4)每学期评选十五名学习小标兵。3.劳动行为规范培养。要求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1)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2)召开中队主题队会;(3)组织学生开展义务劳动;(4)组织劳动技能知识讲座(5)每学期评选十五名劳动小标兵。4.交往行为规范培养,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1)开展“大手牵小手”服务活动;(2)召开中队主题队会;(3)每学期评选十五名文明礼仪小标兵。5.社会行为规范培养,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从对人对事、对国家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向学生提出要求。(1)召开中队主题队会;(2)组织社会问卷调查;(3)走进敬老院、五保户等;(4)每学期评选十五名文明小公民。

三、社会教育方面

因为国家和社会,同样肩负着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行政部门应该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努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样,只要吸纳了本地劳动力,就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也会使“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总之,不管是来自父母亲人的爱,还是来自学校社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留守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将来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留守儿童开展养成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同关注、齐参与,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尽到监护的职责。教师要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爱。我们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片快乐的沃土。

作者: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