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11:0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正常心理为目的,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
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对老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1.2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创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庭中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会懂得关爱。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善于抓住机会,不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就能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成为一个能担当、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从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1.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当期的小学生大都心理不成熟,是非观不强,受挫能力低,不利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正确了解和认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对症下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厌学情绪严重
由于教育本身和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不及时,不喜欢上学,不喜欢老师等是其重要表现。
2.2心理发展畸
形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很多孩子处于单亲或留守儿童状态,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这造成了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畸形,这部分小学生性格孤僻、乖张,大都和同学相处较差,对老师的教育不合作,对家长不尊重,情绪波动较大,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2.3意志品质较差
由于家庭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班级中有些小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不会关爱他人,人生态度消极等。这部分小学生遇到一点失败挫折,就悲观失望,对周围事物不信任,对他人的关心怀疑戒备,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
2.4品行不端在班级中一些小学生的品行不端
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对成绩比自己强,生活比自己好的同学怀有很深的敌意。有的同学嫉妒心发展到偷取比人的东西,甚至打架斗狠,攻击他人。
3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期,由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亟需采取一定的对策,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全面了解小学生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迥异。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就必须全面了解小学生。全面了解小学生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小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只有全面了解小学生,才能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找到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才能进行因材施教,也才能拉近与小学生的距离,得到小学生的认可,从而受到教育的效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和小学生打成一片,把小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小学生,才能赢得小学生的信任,了解小学生的心声,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3充分利用主题班会
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效果不同,利用主题班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一些自信心、抗挫折等方面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激发小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4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问题
小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加强沟通,积极与小学生对话,及时了解问题小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让这些问题小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4、结束语
社会转型、经济变革,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诱惑也不断涌现,小学生能通过社会交往、互联网媒体、电视电台等途径,接触或是了解许多新的概念和新的知识。也正因为小学生心理成熟度欠缺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好奇心强、喜欢刺激、喜欢冒险、喜欢新颖之物。因此,在小学课程教育中一定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学校应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活跃和美化学生身心;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其乐融融交流氛围;同时,通过增设校外实践活动、家校互通衔接关注和规导学生心理健康活动。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家校联动;互联网+心理教育
我国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的是身与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会对其性格的形成、品质的筑造以及兴趣的养成产生深远而有利的影响,让其以一颗自信之心、自强之心、上进之心和乐观之心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省会带来的压力。因此,在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下,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学校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活跃和美化学生身心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校园环境的打造,营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所,达到愉悦学生身心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规章制度的颁布,营造良好的“”校园,达到令学生信任的目的。具体而言,学校应打造优质的物质校园环境,做到活动场所卫生应洁净;学习教学楼应该新、亮、美、洁、齐;周边环境应该花草齐盛、茂林修竹;达到整个校园充满生机和绿色的效果。其次,学校应打造一流的文化校园,建设布置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名言文化长廊或是寓意梯间,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赛事或是文艺活动,美化学生生活,活跃学生身心,改善学生心理素质。最后,学校应打造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校园,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进而信任学校和老师,最后内化为自身进步的自觉力和进取心。
2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其乐融融的交流氛围
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严肃态度,代之以亲切的面容,采用平等的话语与学生交流,以此消除学生心中的压力。首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及成绩,教师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理解其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做人。其次,教师应该讲究公平,学生的思想与智力存在差异性,教师应该以公平的眼光看待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促进其健康成长。对于调皮捣蛋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对其好的行为应该进行鼓励,营造一种肯定的氛围,这种关心与肯定对于学生的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不少差生在受到老师特别的关心与鼓励之后,其参与到学习中的兴趣将大为增长。最后,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之外,还应该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心理世界,对其日常行为进行指导,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倾听学生心中的烦恼,为其提供帮助,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3家校联动互通密切配合,适当辅之以个别心理辅导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应该让其学会去感受爱,通过和老师与同学的交流,让其对合作与尊重具有初步的体验,并感受到其中的真善美,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培养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良好生活习惯。学校也要向家长传达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法具有一定的了解,并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家校及时互通交流的信息分享平台(例如:微信群、QQ群、班级公众号等),旨在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通过校内教育资源的分享,提升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丰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家长自己的道德情操、端正家长的亲子沟通观念、改善以往老旧的教育方法。同时,针对小群体或单个心理健康素质较差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适当时辅之以个别开导,及时纠正其悲观情绪。
4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关注和规导学生心理健康动态
由于互联网世界具有开放性、宽容性、趣味性,小学生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不少小学生都对上网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网络也有利有弊,其既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会使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对此,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避开其有害的一面,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5学校为主,多方努力
学校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社会与家庭也要积极配合学校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老师应该与各科老师积极沟通,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心与爱护,保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其人格,使得其成长为有道德有素质的人。结束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其心理与生理都处于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出,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迫在眉睫。学校除了进行文化课程的教育之外,更应该腾出足够的精力进行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建设,预防与矫治学生的心理疾病,提高其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作者:杨朝霞 单位:宁县宁江小学
参考文献
[1]牟联发.网络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2009(5):5-6
[2]唐峰.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1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1-043-02收稿日期:2011-10-1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可能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具有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 ;3.作用的全面性;4.内容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而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存在共性,针对这一特点,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地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方式和所需时间,各地可从实际出发,自行安排。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人际关系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考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成绩开始下降。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点
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3.社会环境污染
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只重智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转变。
(2)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
(4)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从年龄来看,中职学生集中在l5至l8岁之间,其身体、心理、性格都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青春期最为关键的时期,此时学生的心理、行为都还不成熟,处于选择期和迷惘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都在中学求学,在为高考拼搏。中等职业教育被人普遍认为是走向社会的最低层教育,对于即将面临的就业和社会,学生大多都不适应。在一些地方,中职学生甚至是被初级中学以考试成绩较低的原因分流进入的。如此以来,他们的自卑心理就更加强了。因此,在入学之初,他们就对自己的学业、将来不抱希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自觉的退缩。
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除了自卑、软弱、不善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差外,他们还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对周围事物和社会不关注,过于自我,缺乏群体情感和责任感,遇到事情容易冲动,对待喜欢的事情热情也不够高,耐心偏差。
中职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是受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影响形成的,当然,其个人心理不成熟的内在原因更不容忽视。心理学家指出: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与遗传因素、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等生理因素密不可分,这可谓是先天因素。虽然,先天因素不容易改变,但它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了解和关注的,是我们有针对性的教学依据。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在先天方面普遍偏弱,心理承受能力不高,心理素质不强。家庭、学校、社会是对中职学生影响较深的外在环境。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够甚至直接缺失,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自己辛苦挣钱给孩子交学费就是对其最好的教育了。有的父母虽然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但是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信心,觉得就这样了,再管再打孩子也不上进,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教育环境有问题。而社会上对中职学生存在已久的偏见,成为中职学生自卑的主要社会原因。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不够,造成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完善、业余生活不够丰富,这些都也影响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特点
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开展心理教育 学生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周围的学习环境、接触的人或事都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变化和调整。为了培养学生乐观的心理,更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自我的管理能力和调节适应能力,新生入学主要是开展心理保健课程,使学生了解和适应新环境,能够以更好的心态投入新的学生生活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以人际交往教育为主,通过一年的学习、生活,这时可以激励学生多交往,积极地展示自己,树立乐观、豁达的幸福交往观念。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性别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书籍,传授给他们心理发展、调节的本领,激发学生心理成长。三年级的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这时将对学生进行心理抗压能力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择业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自知但不自卑。学校加开《择业心理》《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针对学生性别特点,开展青春期心理辅导 青春期的学生对性知识既感到神秘、渴望了解,又有些惧怕,甚至觉得麻烦。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和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开授课,以讲座、辅导的形式进行学习,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解决了学生的不好意思和秘密心理。对于学生青春期经常出现的身体不适,老师们更要多关心,积极指导,让学生学会照顾自己和保护自己,使学生更加自信、自爱、自强。
以德育教育为主线,健全学生人格 建立健全的人格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的大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各项教学的主旨和中心。心理健康教学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而是着眼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养成,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具有前瞻性,重点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独立民主意识是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学生要形成和具有独立民主意识,首要就要有足够的知识底蕴,对自己自信。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自身努力,学校各项教学的成功完成也是心理教学得以成功完成的重要保障。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职能 中职学生相比大学生来讲,其年龄偏小,大多又都住校,离开了家庭,其对老师的依赖性相对较强。教育实践表明,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言行,对班集体的管理方式方法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能够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学生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纠正。班主任还有与学生交流的天时、地利,能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
摘 要:近几年,素质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只有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005-01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中学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小学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2、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3、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4、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一、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阶段,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心理上处于非常矛盾的阶段。而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成人成长比成才成功更加重要,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工作中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第二,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由于职业学校本身的教育性质与普通的高中和高校不同,其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忽视了基础的文化课程,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基本形同虚设。为了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活力,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通过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第三,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是大部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缺失[1]。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导致学生在学校中经常违规违纪,使学校的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也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部分教师的自发行为,学校方面也应该努力组织开展,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可以通过德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心理辅导教师三个方面共同构建组织机构,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由心理辅导教师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对应的教育方案;德育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班主任则负责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参考。通过三个方面的合理,帮助所有学生建立对应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能够协调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动态进行及时的把控,同时还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案例。另外,还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共性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第二,改革职业学校德育课堂。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2]。同时,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同分组的方式进行独立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意见总结起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综合讨论,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交际。另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个具体角色,重现案例中的事件,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本身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较为吃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他们会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害怕的学习心理状态,难以愉快的进行学习。针对这一特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通过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的心理积极成长。同时,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自由的课堂学习空间,教师不能硬性的限制学生听课的姿势或者课堂讨论的纪律,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处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使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能够在课堂中更加自由、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当解除了约束之后,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独立的运用到问题从发现、分析到解决的各个环节。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桌椅进行不同形式的布局,同时也方便课堂讨论和各种活动的开展。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方面的合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自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全面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永新.职业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6(08):86.
关键词:职业学校 学生 心理健康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基本上是好的,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身上存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提醒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切不可忽视大意。事实上,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职业学校学生中已经导致了不良的后果。例如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走极端,产生轻生的念头,甚至自杀;青少年性成熟早,缺乏正确的性意识、性观念;厌学、逃学,直接影响学业;诱发偷窃、流氓等违法犯罪行为,最终沦为青少年犯罪分子……
为了避免上述不良后果,保障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转变观念,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端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认识和态度不一:有人看到了心理教育的作用和必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得到重视;有人则将各类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看作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辅助手段,并未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教育者们应当切实地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地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适当的位置上来。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正确地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科学体系,在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讲授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现象为主,尽量避免知识的过分专业化和由此产生的消极、不良的后果。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门教育,使他们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清晰和正确的认识。
三、发挥同龄共振效应,教会职业学校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基于当前时展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现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教师影响+家长影响
四、通过行为训练,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
一方面要帮助职业学校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要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或观赏体验存在于大自然、文化艺术、社会中美的因素和事物,确立奋斗目标和方向,并努力去实现。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矫正自身存在的行为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形成健康的心理。比如可以通过自助训练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志向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惰性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职业学校应当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该机构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定期处理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多种量表,将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历程、心理健康咨询调查等情况进行测试记录;同时,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跟踪测试,由学校心理教师组成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马上就要走向社会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其未来能够担当大任的保证。而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恰恰是使每个学生获得生动、健康、全面、快乐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卫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王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青海教育,2005年,Z2期。
[3]赵红 李桂萍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践的发展趋势[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关键词:教育;心理健康。
一、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难以持之以恒
独立学院中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好,诸多家长都不遗余力,不惜花费高额费用,希望子女能够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取得高等教育的文凭。也正是这种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动机仅为“学习为了拿文凭,找工作”。这样的学习动机使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缺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仅仅把通过课程考试、获得学分作为学习目的; 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不求上进,认为及格就行,这种态度造成了学生平时学习马虎,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大学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广泛性和探索性,课程的数量和难度都大了,使得部分学生一时间很难适应这种需要自觉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学学习,从而也导致学生遇到困难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态度,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学习难以持之以恒。
(二)思想压力大,自卑感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入校之后,思想上的压力一般都比较大,他们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是“二等公民”。这种仅仅因为没有考上重点大学而弥漫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心头的所谓“等级”阴影一时间难以消除;同时,他们也因此而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方面肯定自我,相信自己通过独立学院的学习深造,同样可以获得高等教育的文凭,有光明的发展前途;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是独立学院的人学生,上的是三本的学校,处处受人歧视,因而底气不足,思想包袱沉重,影响了学刊与生活。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入学之初良好的学习动机及行为往往因经受不住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未能长期坚持下去,进而导致其思想迷惘、生活懒散、自暴自弃,甚至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推时度日。
(三)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及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许多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以及个性各异的新同学,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渴望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在交往中异常紧张,不知如何与宿舍同学相处,感到不安、孤独,产生戒备、多疑心理,常常被内心矛盾所困扰,从而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社交恐怖症、抑郁、焦虑、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
(四)生活情感自控力不足
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不讲规律,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面对吃喝玩乐、学校周围的网吧等诱惑缺乏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他们日常生活消费水平也高于普通高校学生,高消费也同时助长了虚荣心和攀比风气。这使得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变得异常的敏感和脆弱,虚荣心太强,不敢正面看待贫困,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甚至产生防卫、敌对心理。有的学生寻求刺激谈恋爱,当两人因个性、价值观、经济与现实产生矛盾和冲突时,便陷入痛苦、迷惘、消沉,心身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如自暴自弃、伤害恋人、为情自杀等恶性事件。
二、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建立和健全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院长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辅导员、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从制度和经费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硬件方面的建设。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中,还应建立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层次,突出实践性、功能性。学校领导应从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切实认识到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意识形态中应不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专职教师扩大到全体教职工,由专职教师队伍扩大到学生社团,由个体咨询诊断扩大到群体预防。此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领会,应当看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普通高校学校相比要更多一些。
(二)丰富和完善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
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老师及时收集学生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对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强化监督、加以引导;通过社团活动的联系,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从而弥补独立学院自身大学文化的缺失或不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实验设备、优秀的同学、专家教授等)发掘出自己高品位的兴趣点,为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社团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校际交往的途径,邀请兄弟院校在某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锻炼的空间,促进健全品格的形成。
(三)更新和调整适宜的心理教育内容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控制力较差、意志力不强,社会认识能力不足,缺少危机感,可塑性强”的人格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重点内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挫折教育,通过在学习中制定竞赛淘汰机制,模拟社会就业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方法,②危机教育,独立学院大学生忧虑性相对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形势、专业形势、就业形势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③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兴奋性较高,冲动性危机的发生率较高,提高学校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发挥其环境育人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成功的教育需要健康、活泼、多彩、广阔的教育环境为依托。以适应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校园文化是由有形的物质环境,如:建筑物、草坪、树木等和无形的心理环境,如:管理模式、学习氛围等构成的。杜威将学校阐释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的雏形或缩影,学校的一草一木、个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育人的环节上,除了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外,更应该倡导环境育人。
参考文献
[1]何绍芳,吴晓红,王平云,等,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3):48-50
1.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弱。处于青春成熟期的高职生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同时对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需求也比较敏感,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行为处事方式的不同,再加上现在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些都使得人际交往问题成为高职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时,高职生与周围人沟通较少,一方面是与父母、老师不沟通或很少沟通,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与同学间的交流少,过多地依赖网络,缺乏现实中的交流和沟通,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与人际关系的失调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2.高职学生自立意识较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会自我管理,自立意识较强,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进行管束,但缺乏意志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处理对待问题情绪化,情绪忽高忽低,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过于强调客观原因,忽视主观因素。不少学生过于高估自己,眼高手低,说起来行,而做起来却相差甚远。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在实际中不少学生上网成瘾,或整天睡觉,经常迟到旷课,少数学生还常因一些小事儿与周围同学吵架,甚至扰乱秩序。
3.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突出。当前高职的生源主要包括中职生和高中毕业生中的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学习基础差,不少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行为习惯不良、缺乏意志力、网瘾等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上课无精打采,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盼望着早点毕业。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少高职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补救、轻发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补救式”教育模式仍然比较普遍,这种教育模式试图通过改变或消除人的消极面达到个体心理的完善,它习惯把学生都看成是有心理问题的人,从而用矫治的思维惯性去看待学生,所以关注的是少数学生的问题,却极大地忽视了促进大多数学生积极、乐观、全面的发展。同时,“补救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诊断、事后干预和单个咨询,而忽视了预防、团体咨询和发展性的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心理问题的发生,涉及的只是少数心理问题外显的学生,而不能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由于每个同学个性的差异,以及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惑,高职学生心理需求具有多样性,而现今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普遍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单一,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课程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纳入了教学计划,但课程安排课时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有的仅仅是作为选修课,教育对象范围受到了限制。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每个高职院校都在开展,看起来已经普及,专业人员、场地、经费样样齐全,但实际上却不同程度上存在搞形式化、流于表面的问题,缺少实质性的工作,有的只是做心理测量,建立一些心理档案,以便应付上级检查和汇报。另外,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没有专业的心理教育背景和心理教育经验,专业化程度偏低,从事此项工作的很多是德育工作者,专职少,兼职多,缺乏系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4.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职院校,有相当部分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应有的重要地位,没有将其作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有的仅仅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高职院校走过场,流于形式。另一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知识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德育解决的是道德问题、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理清关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其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又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大投入,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尤其是专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加大宣传,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自身息息相关,解除对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的偏见,主动去做心理咨询。
2.建立健全课内与课外教育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首先,高职院校应调整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教学计划。增加教学课时,根据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教育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课外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和宣传途径,如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百度贴吧、微博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报告等形式,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开展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对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3.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积极心理学是指积极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更多地选择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积极体验,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重视前摄性心理干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由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向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转变。同时,预防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工作的重心。预防是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发展特征而进行的发展型教育,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产生、形成、爆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只局限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4.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成长中心)主要负责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并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必要时实施危机干预;院系成立心理辅导中心,主要开展院系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困扰方面的辅导,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个人发展规划,必要时参与危机干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工作和班级内部心理健康活动,并关注班级内同学心理状况,出现问题及时向院系报告;宿舍内部选出心理护航员,主要负责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以及关注宿舍内部成员心理健康状况。四级联动,相互协调配合,保证信息的流通性和及时性,有效应对心理危机事件,形成多层次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服务网络。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在受到来自社会生活等多方的压力之下,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消除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高职院校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目前,多数的高职院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只是作为一门辅助式的课程,对教材的选用也没有针对性,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让高职院校在意识上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要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其次是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此来保证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使心理教育课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中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多需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三、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防治。第一级预防网络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与其下设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成。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下设的指导中心,由有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对统筹规划好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实施落实。第二级是在学校的各系建立心理辅导站,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是在学生当中成立心理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然后由学生会设立的心理部进行统一管理。学校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起到桥梁作用,及时的发现并反映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抓好入学的心理教育工作
高职生虽然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种情形下,许多高职生在入学之初会产生一种自卑失落的心理。因此,做好入学心理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加强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进行成长。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拥有特定的地位与使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更要营造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张扬自我个性、释放内心的激情、满足自我精神需求提供一个平台,以此来减轻高职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紧张,营造一个轻松、积极地校园氛围,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高职院校适时的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磨炼自我、完善自我、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强毅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高职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状态。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积极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高职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健康发展,为输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艳.建立有效的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职论丛.2007(9).
[2]张建平.张祝平.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