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8 15:27: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信贷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贷款流动性差
目前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贷款的流动问题了,流动性差已经成为很多银行信贷中的普遍通病了。某些客户要求银行发放贷款的时候往往还有一些贷款没有还清,故再借新贷还旧贷,新贷变旧贷,旧贷到期以后再借新贷去还,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致使贷款堆滞,流动性差,很难实现银行的活跃化经营。在这样利滚利、一笔接一笔的贷款项目下,不仅使得贷款客户欠债越积越多,最终根本无力还清,只能破产或者逃走,这样更使得银行走进一个死胡同,在大量贷款没有缴清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贷款活动,可周转资金越来越少,给银行信贷资产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并且长期贷款没有及时回收就会变成死账、呆账,严重影响到银行的综合效益,阻碍了银行的长期发展。
1.2贷款集中程度高
在一些银行的长期信贷客户中,往往是极少的固定用户占有了极大的贷款额度,贷款往往集中在一个小范围的个人或企业中。银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让贷款发放更有信用保障,贷款回收更简单更轻松,但同时这样做风险性也会非常大。因为这些小范围客户掌握着大部分的贷款额,一旦人员或企业出现什么问题,那么贷款催缴工作就会难上加难,银行也就缺乏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后续的信贷活动,最终危害到的还是银行本身。
1.3客户种类固定
银行行业信贷管理工作针对的客户通常种类固定,都是一些相类似的企业或者个人,这与银行的运营观念是相挂钩的。银行会认为一些信用度良好的客户可以长期保持,然后再根据客户类型开拓一些类似的客户群,这样做固然能够保证贷款回收工作的安逸和便捷,但同时因为客户种类过于单一、资产风险抵抗能力不足而严重制约着银行信贷管理的升级提高,对银行的长久发展不见得是件好事。所以银行目前要做的就是大力发展新类型客户,拥有一批稳定忠实、抗风险能力强、实力雄厚的客户群,在给他们大力提供信贷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银行自身的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1.4信贷信息不透明
我国银行多是国有企业,长期陈旧老式的经营观念和模式导致了信贷信息不透明,服务质量真实情况不能很好地展现给外界,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内部数据不公开、不公正,与真实情况相差甚大,导致其信贷信息失真严重,不利于银行完美地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如果长此以往,银行必然陷入运营僵局。
2银行信贷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2.1加强信贷管理制度建设
工作对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强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目前银行业普遍缺失的一些信贷管理制度体系要制定好相应的标准和规则,并完善详细准确的相关步骤流程,同时确保执行力度够大以保证相关流程步骤的正确认真实施,要综合考虑到信贷业务的各方面风险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服务,将银行自身所需要承担的风险降到最小;二是对现有的一些不足或遗漏的信贷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添加,强化银行自身面对风险的辨别和应对能力,增强银行综合市场竞争力。
2.2调整信贷管理政策
针对银行用户类型过于单一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调整信贷管理政策,大力开拓新客户这一有效对策来解决。通过制定信贷风险政策,将银行信贷服务的门槛降低,扩大客户种类,并保持一批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忠实客户,将客户体系整体优化,加大信贷发放力度,可以保证银行在适应现代市场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信贷服务项目不断升级。
2.3运用新式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从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效率这一角度来看,可以采用设立二级信贷业务工作机构的方法来完成。二级信贷业务工作机构一般可以分为四种,评级授信、评估项目、审批贷款和后期追踪四个功能,这些二级机构的设计,既可以将信贷管理体系不同部门机构之间衔接得更加紧密,使管理工作统一化,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共同促进以保障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2.4加大不良贷款催缴力度
在银行把贷款发放出去以后,如何合理高效地进行回收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贷款长期积压会变成不良贷款,对银行是一种严重的损失,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银行信贷模式来对不良贷款进行更好地处理。在发放贷款前要严格审查担保资格,并将贷款分期发放出去;在贷款催缴过程中可以联系当地相关部门来共同实施催缴工作,必要时候可以采用法律手段去强行缴收过期贷款,还可有效利用分期还款的方式来减轻银行和还款人双方的压力;在不良贷款形成以后还可通过打包出售、还本免息等方法来尽量减小银行损失。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随着经济政策环境的改变,使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日俱增,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基层商业银行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在贷前调查、审批把关、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亏损。存贷款利率差额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主要的利润增长点,因为有风险的存在,才有可能获得利润,也就是说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
一、信贷风险概述
1.信贷风险的定义
本文研究的是广义的信贷风险,贷款企业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导致银行预期收益目标与实际收益结果发生背离,银行信贷资产遭受损失,常见有赔本风险、赔息风险、赔利风险三种形态。因此,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规避或彻底消除风险,而是在能够承担风险的范围内,追求经营利润的最大化。2.信贷风险的分类根据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信贷风险依其产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七种类型,这就说明信贷风险是众多类型风险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其中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质量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兴衰与存亡。
二、当前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滞后
基层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管理意识淡化,没有对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商业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各基层商业银行为保持市场份额、增加收人,不断扩大信贷业务,而对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持续性。这样就出现了重市场、轻风险,重营销、轻管理的现象,一旦经济形势下滑,信贷资产质量问题就会大量暴露。同时,多数基层商业银行负责人没有经历过不良贷款集中爆发期,对大量信贷风险带来的阵痛体会不深,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有所淡化,固有的风险观、业绩观无法抵御经济下行的冲击,信贷风险暴露无遗。另外,很多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缺少战略规划,没有树立全程控制的理念,更没有与银行发展战略相结合,导致信贷风险管理效果不佳。
2.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商业银行现行的多层级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是按照行政化要求制定的,体制机制性矛盾突出,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具体表现:(1)业务板块切割过细,运作环节多、层级多,部门职责不清晰,职能交叉;(2)计量工具使用不够合理,对信贷风险的评估、授信与债项审查、放款核准、押品估值与重估等各个环节不够科学准确,市场响应效率低;(3)客户经理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尽职调查和档案移存环节,而对客户实地调查和贷后管理等工作却顾及较少,不利于信贷风险的管控;(4)客户经理为完成流程需要,对基础材料造假或无实质意义的互保、联保方式进行增信姑息迁就,导致信贷风险爆发。
3.信贷风险管理与信贷经营转型未能同步推进
目前,基层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主要转向小企业、贸易融资和个人贷款领域,但信贷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信贷业务模式、信贷运行机制未能与信贷转型和业务发展同步推进,使得这些领域潜在的信贷风险比较集中。具体表现:(1)缺乏信贷经营标准,风险把控能力不强;(2)产品以短期为主,但短贷长用现象普遍,风险进一步放大,尤其是有些基层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具体产品的技术要素,而忽略了企业的基本债项和资信分析,造成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出现较多的信贷风险;(3)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没有得到相应升级,对关键风险点的管理还有欠缺。4.信贷风险管理基础薄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还较薄弱,管理模式也较粗放。具体表现:(1)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有待创新,传统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防假、反假能力不足,尤其是对集团关联客户风险、交叉违约风险、关联担保风险等的识别作用不强,信贷管理系统还存在信息共享度低、数据挖掘应用能力较弱、资源整合程度较低、内部较为庞杂冗余等问题;(2)客户经理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较为薄弱,合规经营问题未得到有效控制,存在潜在的风险隐患;(3)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人员配置难以满足信贷业务发展的要求,部分客户经理处于满负荷、超负荷运行状态;同时,人员素质难以满足信贷业务发展的要求,很多客户经理为刚入职的新进员工,不具备客户风险的识别能力或者办理程度复杂的信贷业务。
三、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1.培育稳健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业绩观和风险观,正确认识信贷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信贷经营的风险导向,坚持审慎经营理念,坚持标本兼治、狠抓落实,确保信贷管理能力建设与信贷业务发展相适应。(2)树立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杜绝绩效考核激进导致的风险隐患,提升履职能力,强化信用风险质量管理意识。(3)树立合规、诚信的经营理念,坚守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三性原则”,坚守前中后台分离制度规则,坚守贷款三查制度,坚守银行经营管理的铁账、铁款、铁规章的“三铁原则”。(4)树立责、权、利对等和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的责任追究理念,强化风险责任意识,避免出现重贷轻管现象。
2.夯实信贷风险管理基础
(1)加强客户经理的信贷资质管理,制定客户经理的资质管理制度,明确客户经理的基本条件、资质认定标准和方式等,基层商业银行主管要具备中高级信贷专业从业资格,并拥有一定数量具备资质的客户经理队伍,同时加强客户经理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专家治贷”水平。(2)构建信贷流程优化长效机制,统一业务流程处理,提升信贷管理效率,推动部门内部人员和流程的优化整合,重点控制实质风险,使客户经理能及时把握客户结算账户变化,预判风险,调整政策标准和业务授权,做到监督上收与审批下放同步到位。(3)加强基础数据质量管理力度,识别与判断风险客户离不开行业数据库的支持和保障,因此采集的客户信息是否全面、真实和准确成为客户评估的关键,这就需要前台业务、授信审批、信贷管理、内控合规等部门要共同做好数据质量管理,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准确。同时既要坚持经验判断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又要运用合适的数据模型揭示潜在风险,真正起到预防的作用。
3.构建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
(1)整合形成多维度信贷信息体系,通过各种手段,将信贷基础数据信息、外部信息和信贷分析决策信息整合形成支持风险分析的信息体系,并将其编制成结构化数据,以方便于计算机进行信息集成、整合分析、数据挖掘和数学建模,从而实现对信用风险进行监控。(2)构建信用风险监控系统,将有效数据导入模型进行交易习惯分析,通过自动化处理从超越习惯的异常现象中发现风险,从而提高信贷管理质量和信贷决策的科学水平。(3)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利用收集、整合的银行内外部信息,建立一个封闭式、总分行联动的风险监控体系,实现对客户、产品、流程等的有效监控,对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问题及早进行信贷政策制度和流程的调整与完善,力争在风险暴露前半年以上时间进行预警,并且对客户风险预警有阀值定量描述,以利于细分风险等级和劣变的可能程度。
4.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队伍建设
银行间竞争的实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的先决优势。客户经理不仅应掌握专业知识,还应掌握社会公共关系和心理学等知识,确保信贷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严格控制。同时还要对基层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进行信贷政策、业务操作、风险案例、合规教育工作机制等内容的培训,提升管理者、稽核审查人员、客户经理等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做好对优质客户、优质区域、优质业务的筛选和把握。同时,要建立一套“能上能下,有进有退”的选人用人机制,对不适合信贷工作的人员要及时退出信贷队伍,从而确保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领域集中更多的专业人才。
四、总结
当前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培育稳健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夯实信贷风险管理基础、构建信贷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来及早消除各种风险隐患和构筑抗御风险的防范体系,实现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从而保障基层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传.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之道[J].中国农村金融,2015,09:78-80.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反映“贷款难”,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授权授信”信贷管理制度有不同的看法,针对此问题,我们对陕西省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演进经历了4个阶段:
1.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于一体的中国人民银行,把“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的信贷管理制度,分级确定存款和贷款总额,存贷款比例挂钩,实行差额包干的原则和办法。
2.1985年,人民银行正式履行中央银行职能,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出发,制定并实施“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管理制度。
3.1988年针对我国财政赤字的剧增及国民收入超分配形成货币发行大大超过经济运行正常需要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发行、信贷规模管理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信贷规模限额”管理制度。
4.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治理经济过热,从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集中管理,逐步运用贷款限额、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利率、中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总量、调节信贷结构,出现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一直到1998年1月1日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的控制,实行适应市场经济的以“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
(二)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
结合对陕西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地调查,发现授权授信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以下几点变化:
1.集中信贷审批权,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有效控制了信贷风险。据调查,国有金融机构县级行一般无贷款审批权,地市级分行根据其经营管理水平、效益指标、不良贷款比例及所在地区经济状况,被授予不同的权限。如工商银行西安营业部最高单笔审批权可达0.7亿元,铜川市与商洛地区单笔审批权为0.2亿元,个别行由于历史原因未被授予审批权。同时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目前,西安市的存款、贷款各占全省的59%、57%左右。
2.贷款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倾斜,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调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的行业是供销社、农资公司和一些中小企业等,而投向信息产业、交通、能源、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及学校医院等。
3,建立综合信用评级制度,增强授信工作的科学性。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设置不同的偿债能力、财务效益、资金营运和发展能力等指标,每个指标下设若干量化指标或非量化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再对每个贷款企业进行综合评分,并据评分结果授予其不同的信用等级及相应的授信额度(一般银行内部都有授信的最低信用等级要求),增加了授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4.建立“绿色通道”,区别对待“好”、“坏企业”。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重塑银企关系,根据银行业的“2-8”规律,为优质黄金户建立了“绿色通道”,提供24小时“随到随办”的优质服务;且对优质黄金客户进行公开授信,从而在信贷资金配置上形成“好企业驱逐坏企业”的良好趋势。
5.完善信贷决策机制,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各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将调查、审批、管理等各环节的职责进行分解,建立起各层次的贷款审查委员会制度,(审贷会一周一次,一般7天可获得贷款)。由贷款审查委员成员对每笔贷款提出意见记录在案,作为贷款出现风险后应承担责任的凭证,并明确了贷款业务流程各个环节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新授权授信管理办法,我们认为这是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断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
1.这是宏观经济金融背景变化下的必然选择。符合金融体制从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转变的要求,符合金融增长方式由过去简单的规模扩张向集约经营提高效率转变的要求,也符合加入WTO后面对国际竞争的要求。
2.银行信贷管理方式基本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增长方式决定金融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转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粗放式“量”的扩张转变为集约式“质”的提高,这种变化决定了信贷资金管理方式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根据相关统计显示,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同期新增贷款增长11%,新增贷款增长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个百分点,说明银行信贷管理方式基本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3.银行信贷基本满足了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有效贷款需求指有效益、有还款能力的贷款需求。调查发现,企业对信贷的有效需求呈下降趋势。(1)企业现处在所有制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整个社会的资本平均利润率逐年下降,企业进入微利时代。据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工业景气监测的149户大中型企业报表显示,亏损企业78户,若再加上那些“微利”边沿“摇摆”的公司,将达100多户;宝鸡市259户企业,AA以上的只有35户,这说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决定了企业有效贷款需求不足。(2)物价指数下降。统计显示,近几年陕西省的平均物价指数增长-1%左右,物价在低位运行使企业贷款的实际使用效率提高,从而也减少了企业的贷款需求。
4.银行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大体平衡。银行的资金运用总量根本上还受到其资金来源总量的控制。2002年7月,陕西省信贷收支报表显示,各项存款2478亿元,各项贷款1938亿元,若剔除邮政储蓄机构、政策性银行的因素,陕西省金融资源来源与运用大体平衡,基本上不存在金融资源调出的现象。
5.银行努力扩大信贷有效供给,提高贷款使用效率。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利用“增量移位”和“信贷集中”来实现贷款使用效益的提高。“增量移位”就是将信贷资金从效益低的企业(行业)移至效益高的企业(行业)。“信贷集中”就是将信贷投放到效益好的地区。调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大多将信贷资金投向高新技术、能源、交通、纺织和院校医院等行业及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说明银行风险意识和利润约束明显增强。
(三)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的局限
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的实施,强化了一级法人体制和内部控制,增强了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规范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提高和增强了金融服务效率和功能。但这种管理方式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
1.贷款权限过度集中,削弱了基层行的经营积极性。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在信贷资金管理上,集中上收信贷审批权,相应收缩了基层支行的授权授信权限和额度。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要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审批权与风险责任的不对称,会使基层风险有向上转移和聚集的危险。
2.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和实施规则,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增强了信用评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道德风险的发生。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只考虑了全国各行业的统一性,却没有顾及到各地区的特殊性,这些评级办法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标准过高,达到全国平均授信“及格线”以上较难,这种做法明显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行业与企业,在政策制订上“歧视”了西部不发达地区。另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各自不同的信用评级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对同一家企业的评级出现不同级别的现象,也易引起授信混乱。如宝鸡卷烟厂,工行评其为AA级,建行却评其为AAA级。
3.可能造成对集团企业和关联企业授信失控。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对集团企业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将同一集团内各个企业的授信纳入统一的授信额度内,核定集团总的授信额度,防止借款人通过多头开户、多头贷款、多头互保套取银行资金,防止对关联企业授信的失控。但调查发现,一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对极个别好企业公开其授信外,对其他企业的授信额度基本上相互之间保密,这就为某些企业多头开户获得多家银行授信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集团企业与关联企业关系相当繁杂,很难理清。如陕西某仪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A)被陕西某上市公司(B)控股,陕西某电子公司(C)又是B的母公司,现陕西某集团(D)又成为B的第一大股东,要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必然增加银行的“鞋底成本”及时间成本,但若在没有完全搞清楚它们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对其授信,必然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授信失控。
4.授权授信的弹性不足。主要表现在:(1)授信额度大小与企业实际额度需求有差距。如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经营状况较差、存货、应收账款较大,资金运营能力不强,企业往往“消受”不起银行对其的授信额度。而对一些现金流量大、季节性强、但净资产小的物流企业、外贸企业、商贸批发企业的授信额却“不够吃”。(2)授信期限设定与企业实际资金周转不匹配。各商业银行的授信期限一般为一年。若某企业生产周期超过1年,一年后就要重新核定授信额,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和管理费用,而且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及财务指标也不同,这将影响银行对企业的授信额度的准确性。而若某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较高,资金1年周转可达2—3次,实际使用的资金额将远远超过授信额,致使银行丧失可能争取到的增量授信业务带来的利润。(3)实际授信形式单一与实际需求形式多样化的矛盾。实际授信形式主要是贷款,而企业需求除了贷款外,还需要如开立信用证额度、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透支、保理、担保、贷款承诺等业务品种,这显示商业银行对现有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使用效率不高,更谈不上进一步的金融创新。(4)贷款审批权上收,基层行的贷款上报审批环节增多、路径增长、相对延缓放贷速度。(5)授权授信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不对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刚性约束,过分追求贷款“零风险”和贷款“终身责任制”,必然造成信贷员“怕贷”的思想和行为。显然,这种只有约束缺乏激励的机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防范了信贷风险(这种防范是被动和不进取的),但无疑不利于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5.造成局部信贷膨胀与局部信贷紧缩。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商品的“嫌贫爱富”天性,导致授信对象“趋同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授信地区“发达化”——经济发达地区。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和统一的行业贷款指导意见,没有充分考虑到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特点,致使授信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在同一地区,更多地集中于某个城市或某些城市;在行业上,更多地集中于某个或某些行业。这种“局部的信用紧缩”和“局部的信用膨胀”必然不利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尤其会导致西部的县域金融服务萎缩。
(四)国有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的完善对策
1,各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与企业、当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演好“金融顾问”角色,协调好金融机构、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银行开展授权授信业务及降低谈判成本和摩擦费用。
2.适当增加基层行的授信额度和审批权限,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使基层行掌握一定的信贷经营决策权(在当地经济金融环境允许的前提下)。
3.建议建立有差别的信用评级体系,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因素。
4.增强授权授信的弹性,建立科学的调整机制。国有商业银行的授权授信主要依据国家的货币政策、当地的经济金融状况、金融机构的行为管理能力与经营战略,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国有商业银行应及时做出调整。(1)根据效益好坏和风险大小,赋予县(市)支行一定的流动资金贷款权;(2)对各地收回再贷的资金,可留在当地周转使用;(3)适当下放中长期贷款权限;(4)适当增加授信形式。总之,国有商业银行应在“三性原则”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贷款权限,根据不同辖区经济发展和客户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别授权,对信贷资产质量高的分支行、地区和讲信用的客户,应扩大其贷款审批权和贷款额度。
5.建立授信激励机制,完善授信责任制。国有商业银行(1)要对信贷风险重新认识。众所周知,有贷必有风险,风险度为零的贷款是不存在的,风险始终伴随着贷款,只要放贷,就有收不回的可能。(2)应意识到,不同区域贷款风险不同,尤其是西部经济基础较薄弱,风险度较大。因此,科学认识信贷风险是制定授信责任制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风险的划分标准以及完善责、权、利对等的约束激励机制,改变现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信贷责任“终生追究制”的做法,增加一些对信贷人员或客户经理的激励措施,如增加绩效工资比例,也可考虑对于信贷人员或客户经理完成银行下达的收本收息额目标后,按收息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激励。新的约束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和稳定高素质、复合型的客户经理队伍,也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树立新的信贷营销形象。新晨
1.1信贷员素质低下
不少信贷员文化水平低下,对国家金融政策领会不深,缺乏基本的业务操作技能。一些信贷员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都不高,对国家金融政策、金融法规、法律不能领会透彻,无法正确地分析金融形式,缺乏预见性和判断性,因而对工作只能勉强应付。有的信贷员虽然从事信贷员工作多年,但连评估报告还写不好,甚至就根本不会写,更谈不上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认真、仔细、全面地开展贷前调查、评估工作,对贷款项目缺乏可行性研究和严格的审核,难以提出以量化分析为主的评估报告,从而不能为贷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造成贷款风险增高,损害了银行的利益。一些信贷员由于缺乏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不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发现,从而不能及时地在信贷政策上做出相应调整,盲目地支持项目,甚至向一些资不抵债的企业继续发放贷款,导致贷款逾期、呆滞、甚至成为呆帐。
1.2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
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1]
1.3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①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②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③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④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⑤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1.4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
从支行行长、主管信贷的副行长、信贷员到信贷管理处室的主要干部,经常频繁调动。在所参与贷款未到期的情况下异地而官,甚至调离本行。由于不良资产的出现有潜伏期,在贷后跟踪工作徒有形式的情况下,贷款未到期之前它是“良性资产”(在季度结息时挂息的除外)。这便容易导致不良资产的上升,甚至导致上下级合谋现象的发生。这是由于信贷委员会流於形式,出现个别领导控制委员会的情况。主要表现在:①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②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③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1.5违规账外经营严重
违规账外经营是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②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③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2]
2改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的对策措施
2.1必须提高银行信贷人员自身素质
充实信贷员队伍,加强对现有信贷人员的培训。要把那些即精通业务又富有开拓精神的经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选,充实信贷员队伍;同时,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业务知操作规程的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组织信贷人员学习金融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加强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等方向的学习,提高他们信息调研、信息业务处理的能力及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状况的能力,以便能更好地对企业的资金运行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
2.2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制度贯彻落实
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
2.3对不良资产贷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对信贷员个人实行利益激励机制,将工作实绩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
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公平竞争、公平对待、员工个人利益同银行经营发展紧密相连的利益驱动机制。对信贷员而言,要把经手贷款的到期本息清收率、贷款逾期率同信贷员的个人工资与奖金直接挂钩,对因信贷员个人原因而非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必须实行终身负责制,对于那些工作渎职,使银行受损的信贷员,不论金额大小,都要严肃处理。当然,对于某笔贷款收不回来时,贷款经办人的责任究竟有多大,因受到何种程度的处理,必须由不良贷款责任评审和考核定量委员会才能做出决定。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不良贷款责任评审制和考核定量制势在必行。
2.4完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切实强化贷款风险的全程控制
股份制商业银行要转变信贷管理观念,强化信贷风险全程控制过程中,改变目前全行上下拘泥于消化处置不良贷款的现状,把侧重点放在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上。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客户风险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量化的风险识别、风险预警标准化执行方案,以便于信贷管理人员参照这些标准做好深入细致的贷前调查,考察客户的资信能力,正确评判客户的信用风险,为信贷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坚持风险分散原则,搞好贷款的风险组合,避免贷款风险集中。三是搞好贷款客户的定期分析评价,关注企业的经营变化,对影响企业贷款偿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要成立专门的处置机构,进行集中管理,分类解决,一户一策,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清收和转化。
2.5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
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2.6再造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由于银行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可以了解到其他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的信息,但企业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仍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披露程序的制约,也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大大减少企业会计信息的虚假成分。在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完成的综合报告——《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未来》(陈毓圭译,1997)一书中,强调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完整的有效会计信息,这相对于以往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强调会计报告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大大前进了一步。所谓有效信息,是指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而不管其成本相对收益是否过高,有效信息应当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通过有效信息,决策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
“充分披露”作为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往往在“可靠性”与“相关性”方面发生冲突,致使一些国家如美、英等国提出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批评。如,“企业报告没有能够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严重地不完整,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而不重视未来”:“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从十九世纪产业经济时代的企业报告演变而来的,它无法满足二十世纪末期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等。针对这些批评,美国会计界开始面向客户,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渠道和报告方式等具体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其中尤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为代表。根据这一委员会的研究,今后企业报告模式将出现这样几个变化:
1.从原来着重于财务信息,扩展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如市场占有率、质量水平、客户满意程度、员工情况、革新情况等的有机结合,从原来着重于最终经营成果,扩展到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而且新增加的信息类型在企业报告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开始融合。
2.对财务报告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点是划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企业的发展趋势、机会和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揭示企业报告的不确定性。
上述报告的新变化,必将有助于满足各类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充分要求,但也应当看到,由于过多的考虑“相关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有可能会损害其“可靠性”特征。为满足客户对有效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企业必须改进财务报告模式。然而,由于受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质量特征以及财务报表重要性等具体原则的约束,目前尚难以将用户所需的有效信息恰到好处地纳入财务报表原有的结构中去。为了圆满解决需求信息与提供信息间的矛盾,满足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的要求,最可能及最便利的方式,就是通过财务报表附注西方财务会计中的财务报表附注相当于我国财务报表附注加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来反映,揭示客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证明,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正在财务报表体系中得到增强与提高。
为了便于人们对未来财务报告模式的认识,以及对财务报表附注地位的深刻把握,本文将陈毓圭博士翻译的“企业报告模型的结构”一表摘录如下(陈毓圭,1997):
企业报告模型的结构
Ⅰ、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
A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
B管理部门用于管理企业的高层次经营数据和业绩指标
Ⅱ、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
A有关财务、经营、业绩的数据变化的原因,关键趋势的特征及其对过去的影响
Ⅲ、前瞻性信息
A机会和风险,包括关键趋势所引起的机会和风险
B管理部门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
C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风险、管理部门的计划进行比较
Ⅳ、有关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
A董事、管理部门、酬金、大股东、交易、关联方关系
Ⅴ、公司背景
A广泛的目标和战略
B经营活动和财产的范围及内容
C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
二、财务报表附注在未来财务报表发展趋势中日益呈现其重要性
未来财务报表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基础上的,这种变化给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首先表现在:1.表外信息不断增加。财务报表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和证券市场的兴起,表内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决策者的信息需求。根据安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前主席葛罗夫斯的一项调查,美国公司的年度信息自1972年来平均每年以3.1%的速度增长,而同期财务报表的增长速度则达7.5%。从我国目前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和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中期报告来看,表外信息同样有增无减。显然,在整个体系中,表外信息将越来越冗长,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质量和信息价值也将越来越高,这表明财务报表愈益为人们所重视。2.非财务信息不断增加。诚如前面“改进企业报告模型”中所展示的,现阶段财务报表使用者正日益注重有关经营业绩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这与高度发达的经济技术背景是相适应的。对此,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也作了明确的规范。譬如在我国《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章第五十八条中规定,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除了披露公司财务报告外,还要披露公司管理部门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事项;公司发行在外股票的变化情况;公司提交给有表决权的股东审议的重要事项等。在第五十九条中对年度报告则规定了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内容。尽管目前各国对非财务信息披露要求各有差异,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为了适应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将是必然的。
其次,伴随着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将这些金融工具尤其是创新金融工具从表外项目的一般揭示,转变为充分有效的揭示,对当前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附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单纯的“表外注释”可能难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研究探讨财务报表附注的新形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披露自愿性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以及社会责任信息也越来越依赖于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附注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财务报告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对知识经济认识的提高,人们已逐渐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及其所提供信息的影响与作用。未来会计信息和传输将由现在的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形式,一个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会计信息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将逐步形成。尤其是计算机联机实时系统的出现和运用,将使会计业务数据在发生的同时即可实地记录和处理。而信息使用者通过联机,可直接进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需的信息,不必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之后再去获取那些业经整合的、历史的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的电子化,更加突出了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只有对各种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分析,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可以深信,这种以文字为主,辅以数字分析的财务报表附注将会始终居于财务报告的核心地位。
三、正确认识会计报表附注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
诚然,企业报告模式及财务报表的未来发展趋向为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了希望与可能。然而,由于受现阶段我国客观经济环境和会计管理体制的制约,欲使财务报表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信息,仍将更多地依赖于财务报表附注。当然,就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而言,必须对整个财务报表体系加以改进,比如,国外有人提出“彩色报告模型”与“会计频道”等概念或设想就是这种改革的信号。此外,随着财务报表的发展,我国的财务报表附注将有可能与财务情况说明书融为一体,这一点已基本在上市公司体系中实施,这实质上是财务报表发展国际化要求的客观必然。同时,由于银行的行业特殊性,银行信贷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掌握要求更为全面和真实,会计报表附注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也显得更为重要:
1.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便对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进行判断。
依据企业会计规范编制的会计报表,实际编制中存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不同时期的同一企业可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在实施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之间的不同时期存在一定的差异。举例来说,某企业有一台机器设备,原始价值为10万元,使用5年后,报废时无净残值。若这一企业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一年后,因某种原因从第二年改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提取折旧。这样,从第2年到第5年两种折旧方法计提的年折旧的差异就会很大。
按平均折旧法,年折旧额=10-0÷5=20000元。即每年平均计提取折旧2万元;而按双倍余额递减,2—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40000元、20000元、10000元、10000万元。即该企业在第一年采用平均折旧法,第二至第五年采用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时,1-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20000元、40000元、20000元、10000元、10000元。这一年折旧额与平均折旧法下的各年平均为20000元折旧额的情况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它对于这一期间利润额的形成和税款的缴纳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影响现金流量,从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会计报表附注的补充披露就能为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会计信息提供帮助,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以便银行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监控。
2.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以适应我国当前信贷管理队伍的现状。
会计信息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理解这种逻辑关系需要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而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业务基础各异,如果能够看懂企业报表,就可以通过会计附注对表中数字进行解释,将抽象的数据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项目,并说明产生各个项目的会计方法等。这样不但使熟悉会计的人士能深刻理解,而且使非会计专业的人士也能明明白白。如固定资产作为一个报表项目,只能反映企业在过去时间内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无法反映其分布构成。通过附注就可以将各类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及工器具等原始价值分别反映,确定各类固定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重及各类固定资产间的比例,判断投资结构的合理性。会计报表附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报表的使用者正确理解会计报表,合理获得有用的会计信息。
3.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会计报表提供更为完整、全面的信息,以便更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从形式上说,会计报表以数字为主,会计报表附注侧重于文字,辅以数字注释两者结合。从内容上看,会计报表附注除原有的内容外,如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等,会计报表附注将可能与财务情况说明书融为一体。同时,会计附注所反映的内容将更为完整、全面,还将对前瞻信息、企业背景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加以有效披露。随着我国财务报告方式的改进,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将更具国际化,会计报表的全面性特征将更趋明显。譬如在资产负债表中,为了帮助信贷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应收账款,可将应收账款按债务人或“账龄”的长短分别列示,使报表在提供应收款总额的同时,通过附注提供详细资料,以便评价客户的信誉,估计可能产生的坏账,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管理 对策
信贷管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生存起着决定作用,是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加强信贷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较为迅速,但是管理水平较为滞后,特别是在信贷管理方面还较为粗放,不能及时对信贷风险进行预警,风险防范意识还比较低,会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信贷业务的深入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信贷管理手段和方法较为落后,管理体制转型较为缓慢
首先,风险定价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随着银行同业间竞争的规范化和市场利率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管理费用、筹资成本、预期收益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策略,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但是很多商业银行还没有实现风险定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其次,信贷期限管理还不是很科学。很多人认为“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很科学。还息是非常重要的,银行贷后管理应当关注还息是企业的其他贷款还是经营利润,是来自投资的偶尔收益还是正常业务收入。还息并不代表还款来源落实,也不代表能够按期还本,还息若不能还本银行就得不偿失,只是增加了当期收益。
(二)部分信贷从业人员素质还不是很高
由于一些高素质人员很难下到基层,再加上原有部分基层人员素质不高,从而造成基层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少数信贷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高,职业道德较为欠缺,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基层信贷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从而造成信贷操作风险较为突出。
(三)贷前没有做到严格的审查
贷前审查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对借款人经营状况调查,忽视对关联企业的调查。对借款人进行审查时,只注重历史收入和当前收入,没有科学地分析未来的收入。在贷前信贷人员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借款人的信息。
(四)没有建立规范的信贷档案,没有认真做好贷后管理跟踪
一些信贷人员对贷后管理没有引起重视,普遍存在着轻管理重投放;贷后管理长期处于随意和盲目状态,没有做好制度安排。在信贷管理档案方面没有做到全面性、规范性、序时性、有效性,没有明确档案管理和分类的责任。
二、针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一)应当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意识,认真纠正不正确的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要能够有效地管理信贷风险是保证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理念指导着行动,因此,商业银行要纠正错误的信贷管理理念,认真做好理念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要采取主动地风险防御管理,正确地处理好提高运作效率与信贷风险管理的关系,从而使信贷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二)加强信贷管理规范化,认真做好完善信贷管理规章制度
做好信贷管理工作主要是要促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一些重点客户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信贷部门对本行重点管理客户确定要依据管理难度、风险程度、授信额度、贷款额度等因素确定,为贷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要能够有效地约束和控制信贷资产存量的恶化,制定出信贷工作考核指标。科学地实行贷审分离制度,使内部制衡机制得到发挥。为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应当实现激励制度。认真做好人员岗位轮换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隐藏的各种问题。
(三)认真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的管理工作,加强信贷管理工作的完善
各个部门应当认真配合,认真优化和梳理贷款流程,认真审核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从制度上做好信贷管理。
1、认真做好贷前调查工作
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借助量化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和风险分析工具,对企业未来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全面掌握和了解借贷者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实现正确评估企业风险。
2、认真做好贷中管理工作
要不断健全客户档案管理制度,信贷人员要对客户的经营状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帮助客户节约财务费用,进行精细化管理,对于出现的影响还款的因素要及时进行处理,对于信贷风险要进行认真化解和控制。
3、认真做好贷后管理工作
对于贷后管理工作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对错误的理念进行纠正。要根据不同的客户实现有针对性的贷后管理方案,从而做到精细化的贷后管理。要认真对客户进行监测,科学地实现动态监控机制,实现对信贷的超前管理,从而做到全面监控贷款风险。对风险点的检查力度是贷后管理流程的重点,对于信贷存在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要做好整改工作。
三、结束语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化解信贷风险和风险防范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显著的工作成绩。但是,在信贷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模式的全新思路探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
(一)部分信贷从业人员素质还不是很高
由于一些高素质人员很难下到基层,再加上原有部分基层人员素质不高,从而造成基层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少数信贷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高,职业道德较为欠缺,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基层信贷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从而造成信贷操作风险较为突出。
(二)贷前没有做到严格的审查
贷前审查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对借款人经营状况调查,忽视对关联企业的调查。对借款人进行审查时,只注重历史收入和当前收入,没有科学地分析未来的收入。在贷前信贷人员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借款人的信息。
(三)没有建立规范的信贷档案,没有认真做好贷后管理跟踪
一些信贷人员对贷后管理没有引起重视,普遍存在着轻管理重投放;贷后管理长期处于随意和盲目状态,没有做好制度安排。在信贷管理档案方面没有做到全面性、规范性、序时性、有效性,没有明确档案管理和分类的责任。
二、针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一)应当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意识,认真纠正不正确的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要能够有效地管理信贷风险是保证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理念指导着行动,因此,商业银行要纠正错误的信贷管理理念,认真做好理念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要采取主动地风险防御管理,正确地处理好提高运作效率与信贷风险管理的关系,从而使信贷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二)加强信贷管理规范化,认真做好完善信贷管理规章制度
做好信贷管理工作主要是要促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一些重点客户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信贷部门对本行重点管理客户确定要依据管理难度、风险程度、授信额度、贷款额度等因素确定,为贷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要能够有效地约束和控制信贷资产存量的恶化,制定出信贷工作考核指标。科学地实行贷审分离制度,使内部制衡机制得到发挥。为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应当实现激励制度。认真做好人员岗位轮换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隐藏的各种问题。
(三)认真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的管理工作,加强信贷管理工作的完善
各个部门应当认真配合,认真优化和梳理贷款流程,认真审核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从制度上做好信贷管理。
1、认真做好贷前调查工作
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借助量化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和风险分析工具,对企业未来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全面掌握和了解借贷者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实现正确评估企业风险。
2、认真做好贷中管理工作
要不断健全客户档案管理制度,信贷人员要对客户的经营状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帮助客户节约财务费用,进行精细化管理,对于出现的影响还款的因素要及时进行处理,对于信贷风险要进行认真化解和控制。
3、认真做好贷后管理工作
对于贷后管理工作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对错误的理念进行纠正。要根据不同的客户实现有针对性的贷后管理方案,从而做到精细化的贷后管理。要认真对客户进行监测,科学地实现动态监控机制,实现对信贷的超前管理,从而做到全面监控贷款风险。对风险点的检查力度是贷后管理流程的重点,对于信贷存在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要做好整改工作。
三、结束语
200a年银行信贷管理负责人述职述廉报告
回顾200a年,在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努力学习和实践向零售银行转型的重要思想,在学习上自我加压,工作上积极进取,生活上严格要求,全力协助xx分管信贷管理系统、企业征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在线审批、信贷报表及部门的综合管理等几项工作,较好地发挥了综合管理的组织、协调和保障三大作用。现将述职及述廉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绩方面
我的200a年,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既默默无闻,又轰轰烈烈。默默无闻表现在:信贷管理系统、企业征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在线审批、信贷报表及部门的综合管理等几项工作特别需要深入,需要细致,需要默默无闻;轰轰烈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客户进入退出标准诞生了。根据我行情况,结合市场实际,我组织有关人员制订了授信客户的进入与退出标准,明确了房地产、汽车、商品流通等几个重点行业的客户选择标准,明确了支行进行客户选择的目标和方向。
二是风险承包责任制推行了。目前,由于我行的信贷文化比较落后,推行风险承包责任制后,既提高了支行客户经理的风险意识,又增强了授信审查人员的责任意识。
三是39个信贷诚信企业产生了。经过半年的细致筛选、推荐及交叉评选,我行客户xx集团有限公司、文秘部落汽车内饰件有限责任公司、文秘部落电子有限公司等39家企业获得xx银行业首届“信贷诚信单位”称号,这是我行诞生的第一批信贷诚信企业,对扩大我行影响、壮大我行的优质客户群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是企业征信系统正式上线了。按照人总行全面征信管理工作的要求,我部配合科技部平稳地淘汰了信贷咨询系统,成功完成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与全国企业征信系统接口程序的开发、存量客户信息的整理和有关数据的报送工作,经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验收,我行客户信息正式提交全国企业征信系统入库,为全行查询授信客户信息、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信息保障。
五是在线审批开始推进了。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之下,经过反复磋商、协调和测试,我行远郊支行的部分授信业务已经推行了在线审批,审批方式和审批效率进一步改善,也标志着我行授信业务的电子化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是综合管理工作基本迈入了正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责分工基本明确;二是信贷管理系统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是信贷档案完成了一期交接;四是完成了引资上市所需信贷资料的准备工作;五是迎接了各种专项检查6次;六是组织了全行的信贷培训5期。
二、廉洁自律方面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深刻认识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并以推进案防工作为契机,认真学习银监会的“十三条军规”,坚持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具体的工作中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到了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没有私自从事营利活动的行为;遵守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没有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的行为;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做到了勤俭节约,没有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同时,为了防范商业贿赂,还拟订了《授信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暂行规定》,签订了《反商业贿赂承诺书》,做到了警钟常鸣,进一步规范了自己的行为。
三、存在的不足
一年来,本人在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组织和协调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工作中还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与我行当前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应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习不够刻苦,思想上存有“惰性”,有时借口工作忙、事务多,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缺乏刻苦钻研的劲头。有时认为自己从事银行工作年限长,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满足于浅尝辄止、浅显认识,缺乏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忽视了金融理论的不断更新。
(二)思想还不够成熟。在工作创新上做得还不够,缺乏新点子、新办法,有时工作中存在懒惰和急躁情绪,在改革创新和锐意进取方面存在不足。
(三)工作还不够深入。工作方法有时简单,遇事不够冷静,缺乏一抓到底的作风和精、细、准的工作方法,工作布置得多,检查得少。
四、我的三点体会
(一)和谐是一种生产力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切身感受到:信贷部是一个和谐、务实、高效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心情舒畅,干劲很足。
(二)团队是力量的源泉
从资料库建设到案件综合治理,从迎接有关部门的检查到整改报告,从结构调整到考核任务的完成,时间紧,人手少,任务重,但我们都圆满地完成了,这全靠团队的力量, 200A年银行信贷管理负责人述职述廉报告第2页
整体作战能力强大的团队是我们能够完成如此巨大工作量的力量源泉。
(三)无私的奉献最感人
为了配合全行档案管理的移交工作,xx在同志们的配合之下,集中2个月的时间,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8年信贷档案的移交工作,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为了确保企业征信系统如期上线,在6、7、8三个月,xx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全年所有的信贷报表都是在月初报出的,然而,每一个节日都在月初,但是,在他那里,没有听到过一声怨气,在他身上,没有看到过一丝不满。为了维护和优化企业征信系统,为了组织和协调档案移交以及迎接银监局的教育贷款等专项检查工作,xx带起甲板上班。这些事情,在综合管理工作中,只是众多默默无闻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在此,感谢信贷部这个和谐的团队,感谢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各位同事,特别是敢于在综合管理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谢谢你们!20xx年,我们继续战斗!
五、20xx年的打算
20xx年,将是我行又快又好发展的一年,我将在总行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之下,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当好助手,确保完成总行下达的年度经营管理目标任务。
关键词:信贷组合;积极管理;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6-0019-04
一、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模式的演进与革新
1.传统单项贷款管理模式的风险积累与效率损失。
银行业传统上奉行客户关系导向的经营原则,以提供信贷支持作为支点,致力于客户发展长期稳定的关系,以便形成对特定客户开展业务的比较优势,向客户出售系列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客户关系盈利性最大化。银行信贷模式相应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由于侧重客户关系管理,银行通常只考虑单笔贷款的盈利水平,忽略从信贷组合的视角进行风险收益分析和决策;二是银行对客户发放贷款后,就持有贷款直至到期,而不主动对信贷组合结构进行调整,贷款缺乏流动性。
这种传统贷款管理模式有明显的内在缺陷。首先,容易导致贷款风险集中于单一客户及特定行业、地区。银行将利润绝对值作为衡量客户关系价值的标准,信贷投放必然向重点客户倾斜。高度集中的信贷组合蕴含着潜在风险,一旦核心客户信用质量恶化,银行就面临严重损失。其次,信贷过度集中也不能保证银行获得持续的盈利增长。银行竞相追逐大客户的过度竞争格局将导致贷款利率和服务价格不断抑低,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势必呈边际递减之势。
2.信贷集中度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为弥补单项贷款管理的不足,银行建立了授信限额制度,对贷款集中度进行事前控制。集中度管理虽然初步体现了组合管理意识,但与组合优化还有相当距离,在实践中存在局限性:
(1)单纯依靠信贷限额并不足以避免信贷集中。信贷限额在操作中受到各种制约:一是银行所在地区有限的客户多样性。银行开拓业务受周边地区“自然市场"限制,贷款难免集中于当地支柱产业;二是银行顺行业周期的信贷取向。银行倾向于集中信贷资源投入朝阳产业,发挥信贷业务的规模效应;三是信贷部门通常追求目标市场集中化,以便保持对特定客户的信息优势和管理专长。
(2)信贷限额仍然是简单、消极的风险管理。银行设置的单一客户贷款比率不能反映各借款人信用品质变化的相关性,银行无法估算单项贷款对组合风险的边际影响、测算组合风险值和确定最优组合。同时,银行一味通过信贷限额规避贷款集中风险,忽略了风险回报。这种“一刀切”式的限制意味着某些具有创造价值潜力的信贷业务可能被拒之门外。因此,集中度管理只是“风险驱动”,而非组合优化要求的“风险―回报”驱动。在尚未具备真正的组合优化必需的条件之前,信贷限额是银行的权宜之计。
3.积极的信贷组合管理――信贷管理模式的全新思路。
(1)信贷组合积极管理兴起的驱动因素。
信贷管理模式创新的驱动力来自银行经营环境的改变对传统信贷理念日益严峻的挑战。20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提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投资者可利用收益负相关的资产相互抵消非系统风险的原理,调整资产组合,使之移向“有效边界”。在此边界上,投资者可结合其风险态度选择风险回报率最高的资产组合。MPT理论被投资基金等机构应用于证券组合管理,而当时西方银行业还处在生存无虞的时代,无需为信贷组合管理耗费精力。进入1960年代,信用状况较好的企业倾向于利用证券和票据市场融资,银行信贷优势面临威胁。1970年代后,信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为争取为数不多的大客户竞相降低贷款利率,贷款集中度不断上升而边际收益下降。这种使信贷组合严重偏离有效边界的信贷模式在1980年代遭遇重创,银行业对房地产、能源、拉美国家的巨额贷款均损失惨重。19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银行业屡因信贷组合结构失衡陷入困境,亚洲金融动荡中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信贷组合缺乏有效管理的严重后果引起监管者高度重视。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中强调对信贷组合风险的研究,美国通货监理署和美联储建议银行建立信贷组合风险管理程序。同时,发达国家银行业也在对传统信贷模式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以信贷组合“风险―收益”有效权衡为导向的新型信贷管理理念,目标是在将风险控制于可承受限度内的前提下,谋求信贷组合的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
(2)信贷组合积极管理模式的特点。
信贷组合积极管理的思路和信贷集中度管理有着显著差异:
首先在于组合的管理视角。在信贷组合积极管理模式中,银行不再单纯通过贷款限额限制信贷集中度,而是利用单项贷款对组合的边际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设置新增信贷业务的最低门槛。换言之,银行不是简单、孤立地判断单个借款人是否超出信贷限额,而是在考虑不同类型客户的信用品质相关性的基础上,考查单项信贷交易对整体组合风险回报率的边际影响。
其次,信贷组合积极管理模式完全采取积极主动的管理方式。银行不是在恪守信贷限额的前提下消极地持有贷款组合,而是积极地调整和优化组合结构,减少风险较高而相对收益较低的信用暴露,添加对组合风险回报率产生正面贡献的信用头寸,改善组合风险收益状况。
二、信贷组合积极管理的手段与工具
1.调整信贷组合的常规手段及其局限性。
(1)贷款的直接转让。
贷款直接买卖是信贷二级市场发展初期的主要交易形式。银行可通过债务更新、转让、从属参与等方式,出售过度集中的贷款头寸,买进合适的信贷份额,对贷款组合结构进行再平衡。19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银行贷款二级交易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辛迪加贷款转让,已形成相当可观的规模。牵头行通常将其贷款份额再出售,买方最初是银行同业,到1990年代初非银行机构已占贷款购买金额的30%,交易对象从投资级企业贷款扩展到非投资级企业。贷款转让的发展使信贷合约具有了一定流动性,但运作中也面临一些障碍:
首先是与银行维持客户关系的矛盾。贷款附有银行与客户的“隐性契约”,银行承诺对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客户考虑优先购买银行的其他产品和服务。伴随着对某客户贷款支持的增加,风险集中度随之上升,银行预期收益也应相应上升,而实际上银行只能索取有限的贷款利息,甚至对大客户给予优惠利率。此时贷款组合显然偏离有效边界,银行理应出售贷款,减持对大客户的风险暴露,然而又面临客户关系受损的危险,处于“信贷悖论”(paradox of credit)的两难境地。
其次是信贷合约非标准化的交易障碍。标准化程度低是贷款合约的天然特质,贷款结构由借贷双方协商定制,利率、期限、金额、偿还方式等合约要素差异较大,对信贷买卖构成无形障碍。此外,转让债权需通知借款者及担保人并经其同意,相关法律手续可能耗时颇多,也会降低交易效率。
(2)贷款证券化。
证券化技术将缺乏流动性、非标准化的贷款转化成为可交易的标准化证券,为银行调整信贷组合提供了便利。银行将贷款组配成基础资产组合,交付给SPV(特设机构),后者以基础组合的现金流为担保发行证券,将集中于银行的信贷风险向众多投资者分散转移。同时,银行可买进其他类型的贷款支持证券,使信贷组合多样化。1980年代后,银行利用期限层化、利息层化和风险层化等技术重组基础贷款现金流,开发出许多证券化创新品种,吸引了广泛的投资者。
证券化虽然提高了贷款流动性,但也存在局限:贷款证券化要在法律上认可为真实出售,一般要求银行对SPV作彻底的信贷转让,仍然面临贷款出售的客户关系问题;证券化程序繁复、交易成本高,适于大规模信贷组合整体风险出售,而不是对局部风险暴露特别处理;证券化虽可按偿付优先顺序对基础贷款池的现金流进行风险分层,但难以对组合中的风险暴露作更细致的分解和重塑;证券化要求基础组合中贷款的特征尽可能一致,贷款数目应达到相当规模,非标准化、单笔规模较大的企业贷款证券化较困难。
2.信用衍生工具――信用风险转让的开拓性创新。
鉴于常规手段的局限,银行需要更为灵活的工具调整信贷组合风险敞口。1990年代初信用衍生工具问世,将信用风险与基础信贷剥离,作为独立的“商品"在市场上买卖,摆脱了贷款合约缺乏流动性的束缚。作为信贷组合管理工具,其优越性在于:
(1)有效解决“信贷悖论”,提高交易效率。银行可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表外交易,保留贷款而出售风险,既改善了贷款组合的风险收益状况,又不对有价值的客户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将客户关系管理与信贷风险管理分离。信用衍生交易无需牵涉借款人,一般在场外非公开协商,不会引起客户疑虑,且简化了法律程序,银行得以迅速便捷地调整信贷组合。
(2)提供对信贷组合风险状况进行再设计的机会。信用衍生工具是独立于基础资产的参数合约,在重塑信用风险方面具有常规手段不可比拟的灵活性。银行能为信贷组合量身定制信用衍生合约以调险敞口,既可对冲组合定资产的信用风险,也可为组合中任意一项资产的违约损失购买保护,或是为组合损失水平设定上限,甚至对冲组合面临的系统性违约风险。银行也可作为信用衍生品的投资者,购买与自身偏好匹配的“合成”信用暴露,实现信贷组合多样化。
(3)将信用风险在买卖双方之间合理地再配置。信用衍生交易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投资者可获得在信贷市场上由于各种原因(与目标客户未建立密切关系、进入特定市场存在困难、分支网络地域限制等)难以得到的信用暴露,而且可以不需为此融资,也不必承担持有和管理贷款的成本。银行作为参考贷款的发起人,可与风险买方分享对特定领域的业务关系和信用管理的比较优势,同时避免承受过度集中的风险,在组合分散化和信贷专门化之间寻求平衡。
信用违约互换是最具代表性的信用衍生品。违约保护买方向卖方付费,作为卖方承担参考资产信用风险的报酬,卖方承诺一旦发生规定的信用事件就对买方进行偿付。银行可用单一信用违约互换为组合中的单项贷款保值。若银行想对客户提供信贷支持,但贷款需求超出信贷限额,银行可达成以客户为参考实体、名义金额等于贷款超限额部分的违约互换,覆盖额外的信用暴露。银行也可基于贷款组合构造信用篮子违约互换,为组合选择不同的信用保护覆盖率,譬如:第一违约篮子(first-to-default,basket),贷款组合发生第一件违约事件后,保护卖方对买方偿付。若多项贷款相继违约的可能性小,银行只需购买第一违约保护,不需对每项贷款保值;第一损失篮子(first-loss basket),银行保留信贷组合的部分风险暴露(预期损失),将剩余暴露(意外损失)转移给卖方,设定自己的损失上限。银行也可利用总收益互换、信用价差期权、信用联系票据交易信用暴露头寸,还可用违约指数合约为信用环境恶化的系统风险保值,避免经济低迷导致个人或企业普遍破产造成的信贷组合损失。
近年来,在全球信用质量普遍下降的严峻形势下,信用衍生工具在信用风险分散转移中颇有建树。2002年以来,违约互换市场成功解决了安然和世通破产及阿根廷债务违约等信用事件。作为创新产品,信用衍生工具还面临合约要素标准化、精确定价、监管待遇等问题,但其成长潜力为业界公认,已成为银行管理信贷组合的有效手段。
三、信贷管理模式创新中的银行组织结构重整
积极的信贷组合管理要求重组信贷业务模式,银行组织结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为组合管理提供运作平台。组织架构的有效运转又依托于组合管理的信贷政策与信贷文化,前者为组合管理确立指导原则,后者提供价值判断和管理哲学的支持。
1.信贷组合积极管理模式下银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银行传统信贷模式意味着信贷资产的形成过程是单向的,沿循借款人申请――前台客户管理部初审――后台风险管理部复审――发放贷款――持有贷款直至到期的直线型业务流程运作。要实施积极的组合管理,银行不是简单地将单个信贷经理的分散决策进行汇总,而应建立专业化信贷组合管理部门,赋予其跨越单项贷款的组合管理视角和独立的操作权限,对信贷组合整体的利润和损失负责。组合管理部门建立后,信贷运作程序随之重构,新型组织框架如图所示:
客户管理部是资产生成部门,按组合管理部设置的门槛进行信贷决策和贷款定价,对客户发放贷款。组合管理部独立于单个客户关系,从组合管理整体目标出发,控制信贷组合的风险收益水平。在具体操作中,组合管理部作为资产管理经理,位于银行内部放贷部门和外部二级信用交易市场之间,按适当的内部转移价格从放贷部门购买贷款,并在二级市场上执行贷款买卖或保值交易。风险管理部除审批单项贷款外,将建立客观的资产评估体系,为信贷资产的内部转移定价,为避免利益冲突,该部门应独立于资产生成部门与组合管理部。信贷管理委员会为信贷组合设置总体财务目标,界定组合管理部的授权范围(如买卖的资产类型、允许投资的工具),并解决部门间的争议。
2.银行构建信贷组合管理体系的阶段性策略。
信贷组合积极管理需具备多方面实践条件,难以一步到位,银行业的现实选择是分阶段构建信贷组合管理体系,逐步扩展信贷组合管理部的职能。
(1)初级阶段:防御型组合管理。
信贷组合管理部在这一阶段的职能侧重于降低风险。其首要任务是建立信贷组合信息系统,评价组合风险回报水平,对组合风险进行监测和早期预警。在组合分析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银行可将设置贷款目标风险回报率的权力授予组合管理部,作为前台部门放贷和定价的门槛。
(2)高级阶段:积极型组合管理。
信贷组合管理部不再是单纯收集数据、度量风险、编制报告的成本中心,同时也是利润中心。它不仅通过影响贷款发放部门的信贷决策从而影响未来信贷组合的构成,还主动调整现有组合的风险收益状态。为此,组合管理部需要“拥有”信贷资产,以便对其灵活处置。组合管理部可选择调整组合的最优方案,或是以贷款直接交易或证券化等现金形式出售由放贷部门形成的“核心信贷组合”中的贷款头寸,同时购买其他银行的贷款,将出售贷款的收益进行再投资;或是在信用衍生市场上为组合保值,也可向其他银行出售保护。
3.银行组织结构重整中的信贷文化变革。
信贷管理模式的革新也伴生了一系列组织问题,对银行带来挑战,比如,如何界定组合优化的适度边界,国际银行应将贷款组合作为一个全球组合,还是分成若干子组合分别谋求区域性优化;各项职能如何在相关部门间进行合理的责权配置;在新型运作模式下,如何着眼于全局利益,协调传统业务部门与组合管理部的关系。关键在于,银行须将理念的变革渗透于信贷文化中,形成适应组合管理的信贷价值观、信贷理念和行为方式。信贷文化的潜移默化对信贷组合管理的效率具有深远意义。
信贷组合积极管理不仅对银行信贷业务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也反映了金融市场结构调整的新趋势。凭借积极的信贷组合管理,银行不再被动承担过多风险,而是主动发挥风险管理专家的优势,通过优化风险配置格局获益。构建有效的信贷组合管理体系将成为现代银行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Andrew Kimber,Credit Risk:From Transaction to Portfolio Management[M].Oxford: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2004
[2]Smithson,Charles,New dawn for loan portfolio management[J].Risk,Vol.16 Issue 1,Jan 2003
[3]Walenta,John,Cure for the Common Loan Portfolio[J].ABA Banking Journal,Vol.95 Issue 5,May 2003
[4]Charles Smithson et al,Results from the 2002 Survey of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 Practices[R].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redit Portfolio Mangers,2002
你们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竞聘县联社中层管理干部岗位。对于我,大家并不陌生,我就不做自我介绍了,下面,我主要谈一谈我本次竞聘的岗位、我对此岗位的认识和一旦竞聘成功后我的施政方针。
我本次竞聘的岗位是县联社信贷管理股股长岗位。
首先我声明一下我参加本次竞聘的目的:
此次竞聘演讲大会,是继2003年“三定两聘”工作之后,我县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又一次具体实践,充分证明了我县农村信用社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选拔机制已经建立并得以顺利推行。我参加本次竞聘目的有两个:一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我在县联社工作已有四年的时间,已经适应了县联社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我想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第二个目的想通过我和在座各位的共同参与,使真正懂经营、善管理、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我社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建设步伐,促进我县信用合作事业的快速发展,希望我这样做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其次我谈一谈我对县联社信贷管理股股长岗位的理解和认识:
信贷是信用社营运货币资金的主要方式,是信用社实现盈利的主要工具,是信用社体现服务“三农”宗旨的重要手段,信贷资金营运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信用社的资金安全和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信用社的信贷管理与农村各个领域、各个企业和千万家农户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加强信贷管理不仅对信用社自身经营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农村的经济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的位置就显得格外突出,而作为县联社的信贷管理股股长,在全辖的信贷管理工作方面将始终起着重要作用,他的基本任务就是:依据信贷资金的运动规律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然经济规律,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对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营运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控制,做到正确决策、灵活调剂、有效的监督与服务,最终取得效益,同时,作为信贷管理股股长,我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摆正位置,认清职责,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股长一职可以说是“兵头将尾”,上对联社领导,下对一般员工及基层信用社,既是管理者,又是办事员,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工作中,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职责及领导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同时,要与分管领导在工作上保持高度一致,做到补台不拆台,听从不盲从,办事到位不越位,不争功、不诿过,当好联社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二是要有全局观念。县联社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脱离于其他部门而独立开展好工作。因此,作为股长,应该培养自己的全局观念,站在领导的角度、联社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从大处着眼。要多与其他股室进行沟通、协调,使各股室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联社的各项工作。三是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作为一名股长,要对本股室的各项工作了如指掌,对所从事的专业工作要得心应手,要有敏感性和洞察力。比如说,要能够根据数字的变化,准确地分析出增减变化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或尽快扭转落后局面。目前,各股室人员少、工作量大,要对股室人员合理调配,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充分调动股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股室繁杂的工作要合理安排,沉着、冷静地处理,使股室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四是要搞好团结,合作共事。团结就是力量,一项事业、一项工作,只有靠大家团结一致,才能较好地完成。作为一名股长,尤其要搞好团结。在工作中,要注意去发现、学习他人的优点,查找、纠正自己的缺点,识大体,顾大局,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增强部门之间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本人认为已具备担任信贷管理股股长职务应具备的条件:
1、我有四年的联社工作经验,其中有两年时间从事信贷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有能力胜任信贷管理股股长职务。
2、我在县联社工作以来,联社高水平的管理和紧张有序的工作,使我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同时,在联社领导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的影响下和对我的严格要求下,我认为自己在管理上、在看问题的高度、深度上以及处理问题的策略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使我养成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3、我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敬业精神,就我目前从事的信贷管理工作来说,它内容繁杂,工作量大,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生活没有规律。此外,其他临时性工作多、急事多,重要的工作多,这使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对工作严谨细致,稳中求快,统筹安排,力求做到工作无积压。我在联社工作了四年,我想各位领导和大家能够对我有一个比较透彻的认识,我也相信大家,会给我一个公正的评价。
第四,如果我本次竞聘成功,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本年度的信贷工作,并有信心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面对行业竞争,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积极稳妥地推行信贷营销战略
这是一个新概念,所谓“营销”,顾名思义,就是经营和推销,就是要正确确定客户的需要和欲望,优质高效地传送客户所期望的商品或服务,进而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和欲望,最终达到自身实现更高经营效益的目的,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营销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资金。当前我社不少干部职工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即:农村信贷资金十分紧缺,供不应求,在贷款业务方面基本没有竞争对手,不存在挤占贷款市场、争取更多份额的问题,认为信用社的贷款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加强贷款营销工作没有多大意义,我认为,这是对贷款营销的片面理解,也是对农村信用社发展形势的一种短视,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认识,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已成了信用社的最高经济原则,追求贷款风险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了信用社信贷经营的最终目标。为了适应改革要求和激烈的行业竞争,提高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和经营效益,我们必须转变“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信贷观念和“坐等客户上门”的官商作风,树立起信贷营销的思想观念。
原因之二:随着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秩序的不断规范,信用社各项存款大幅度增长,信贷资金较为充足,支付能力较强,我们只有改变经营方式,以全新的市场营销理念,把信贷资金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安全、高效地运作,才能为信用社的资金找到出路、实现信用社效益的最大化。
原因之三:目前,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履行着服务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重要职能,农村信用社必须切实加强贷款营销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巩固和扩大在农村的金融阵地,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效益的不断提高。
原因之四:搞好贷款营销,不仅有利于信用社拓展新的业务,增加信贷投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信用社选择、培育、巩固、争取优质客户,通过抢占、巩固优良的客户群体,才能不断收复在存款市场上的“失地”,壮大自身资金实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原因之五:近几年,通过信用社的“三创活动”,使信用社也选择和培育了一批客户,但就现在信用社拥有的客户群体来看,单笔贷款金额小、分散、效益低是信用社贷款的突出特征,而一些存款多、贷款需求量大、效益好的客户,以信用户授信的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其需求,而以抵押担保的方式,往往由于借款人无法出具足值、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办理资产评估、公证、审批等繁索手续而搁浅,出现了信用社有钱放不出,效益难提高,需资户难贷款的难题。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信贷营销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呢:
(一)首先要使全体员工认识到什么是信贷营销和进行信贷营销的重要性,教育全员树立起信贷营销的思想。端正和提高对贷款营销工作的认识,即:经营是关键,推销是手段,效益是目的。更要重点加强对贷款的经营管理,改进推销贷款的方式方法,确保贷款能够取得收益,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放得出去,收得回来,保证安全和效益”,那种盲目扩大贷款规模,“重放轻管、重贷轻收”的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贷款营销。
(二)做好宣传工作,计划于四月下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守信客户评定”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台、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向我县的个体工商户,各乡(镇)场、兵团的种养殖大户进行宣传,使他们了解到守信客户的评定条件和能够享受到的信贷优惠政策,以贷稳存、以贷促存,为下半年的守信客户评定、信用卡发放和新楼建成后信用社存款的“开门红”做好铺垫。
(三)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及早掌握辖内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做好客户超前调查,进一步明确信用社的市场定位,科学地确定贷款投向、投量。
(四)合理选择目标市场,建立优秀的客户群体。它是信用社制定贷款营销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在贷款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了一批优秀的贷款客户,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为此,在客户的选择上,应以风险最低、收益最大为标准,做到择优限劣,培育优质客户群,计划全辖新增优良客户100户。
(五)加快业务创新步伐,拓展广阔的业务领域。从目前我县的经济金融形势出发,积极而慎重地创新金融新业务,如、代办、咨询等中间业务。
(六)增强服务意识,对于客户来说,选择任何一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所获得的利益和效果大体上是相同的,能够体现差异的也只能是服务,优质服务已成为成功营销的法宝。我们必须坚持以客户为导向,根据客户的差异性,向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贷款品种,对高价值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逐步改善服务方式、服务功能和业务产品。
二、进一步落实贷款的“三查”制度,防范和化解新增信贷风险
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仅靠清理不良贷款的存量是不够的,不良贷款增量控制和防范必须加强。只有采取有力措施,标本兼治,努力实现不良贷款零增长和存量的逐年下降,才能够达到彻底根治“顽症”的目的。由于我社的贷款额小分散、笔数多的状况,一般不可能对所有借款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对新增不良贷款的防范主要是依靠信用社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和完善信贷管理体系,加强权力制约的监督,切实从内部防范不良贷款的形成和恶化。
(一)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完善信贷授权、授信制度
1、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约束体系,实行贷款审批权限的分级控制,对不同层次的信贷人员进行不同的权利约束;对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职能进行不同的岗位职能约束;对调查、审批、决策、管理过程中按照不同的责任划分实行不同的责任约束。
2、加强对内授权、对外授信的管理,合理界定信贷授权、授信限度,以效益性和风险性原则为标准,根据信用社的经营规模、经营实力和经济效益,实施不同程度的授权。对高风险业务上收审批,低风险业务下放管理。
3、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防范新增贷款风险的关键。因此,要充分发挥贷审会职能,对贷款决策进行集体审批,减少决策失误,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
(二)、健全和完善信贷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贷款风险责任。
1、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促使信贷人员定期审查自己的贷款,及时了解借款人的业务,密切注视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及担保情况,查出并汇报贷款存在问题是信贷人员重要责任,并在考核工资中设置一定的权重。
2、本着“权力与责任对等、风险与收入挂钩”的原则,实行贷款“专人全程负责制”,即:每笔贷款都有专人负责,负责贷款运营的全过程,包括贷款的调查、检查、直至贷款收回,其工资就与这笔贷款密切挂钩。
(三)、实行信贷管理标准化,切实加强贷款的“三查”制度。
1、对贷款调查、借款人资信的评估、贷款审批、发放、管理、清收等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化规定,使所有信贷管理人员由此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知道怎么干,也知道何时干,减少人为因素造成信贷操作不当,而诱发新的风险贷款。
2、切实落实信贷“三查”制度是农信社防范信贷风险的关键环节,贷前调查是正确发放贷款、减少贷款风险、确保贷款安全的基本前提。贷时审查是贷款发放的重要关口,审贷人员应根据借款人和信贷人员提供的信息,严格坚持信贷政策,适时把握贷款投入时机和调整信贷投向,着眼于贷款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有效结合。贷后检查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是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我们过去的贷款管理只注重了两头忽视了中间,即审查和收回,忽视了检查,忽视了资金运行过程,我社大量的不良贷款与贷后跟踪检查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贷款潜在的风险有直接的联系。今年将明确制定出贷后检查的具体实施办法,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采取盯住贷款运用的方法,密切关注资金的运营情况,做到资金万无一失,直到资金本息全部收回。
三、规范贷款档案管理工作
从法律的角度严格审查每笔贷款及担保手续,防止审查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明确各社的委派会计为审查责任人,责任到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借款手续或合同的规范、完善,从根本上杜绝信贷法律法规审查的随意性,以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
一是完善对贷款合同资料的规范管理。做出合同样本,下发至各社,明确贷款合同、担保书等法律文书中的必备要素、字样、填写方式等内容。
二是提高信贷人员对法律资料审查的重视程度。信贷法律资料真实性和规范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信贷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
三是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信贷人员的审查技能和对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强化审查制度。
四、坚持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常抓不懈,努力完成清收任务
改变以往淡季养精蓄锐,旺季背水一战的做法,坚持淡季旺抓,旺季狠抓的工作方法,做到常抓不懈。
1、建立清收机制,坚持多法并举。对每一笔大额不良贷款,都要坚持实行“3+1”清收制度(确立一个目标,落实一位责任人,制定一套方案,再加一名分管领导)。
2、政府支持带动收。以“三创”活动为载体和契机,使信用村的贷款投放与环境改善相结合,信用村、镇的创建与贷款投量相结合,采取边投放边清收的办法,督促各乡村积极协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
3、依法收。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社要加大依法收贷力度,加强与各级法院(法庭)的联系与沟通,最大限度的保全信贷资金,提高胜诉率和执结率,达到每诉必胜,每胜必执结,震慑一部分赖债户、钉子户、难缠户,有效降低不良贷款之目的。
4、绩效挂钩全员收。按照清收盘活效果确定奖励工资,上不封顶,激发全体干部员工的收贷积极性。
5、捕捉信息及时收。对于那些借款人、担保人不知去向,或者将资产恶意转移,严重影响信用社资产安全的行为,可以对提供上述人员动向及资产真实情况的人,经核实无误后予以必要奖励,同时根据所得的信息,制定清收方案,及时清收。
6、连带责任追究收。对责任贷款要坚持责任清收,对因人为原因造成抵押物丧失、债权超诉讼时效等情形,造成信贷资产损失或收回难度加大的,视情节予以处罚。
7、对外招标收。将不良资产摸底造册,由本社之外的其他人员“认购”,按收回比例及难易程度提取报酬。
8、贷款重组收。籍以设法完善抵押、担保手续,盘活信用社部分不良资产,降低信用社信贷风险为目的,以借新还旧、还旧借新、减免或全减利息、以物抵贷、追加担保、重新规定还款方式等方式盘活不良贷款。
9、呆账贷款回头收。呆帐贷款核销不是贷款管理过程的终结,信用社还要努力收回已核销的贷款,定期检查已核销的贷款,可能会有奇迹发生。
五、加强抵贷资产管理,防范信贷资产损失
我社在近几年的收贷过程中,通过协商、等手段获得的以物抵债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市场价值低,不易变现和难处置的资产。因此,对以物抵债的资产应慎重考虑,严格把关和控制,牢记“银行不是当铺”。同时,加大抵债物的保管、处置和变现工作的力度,防止偿债物的流失。
一是坚持“慎取得,严管理,快处置”为方针,把信贷资金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防止信贷资产的二次流失。
二是对现有抵贷资产和即将取得的抵贷资产排查摸底、建档造册、分类排队、认定权属、统一处置。
三是通过电视宣传、张贴公告等宣传渠道,扩大影响面,采取拍卖的形式有效处置抵贷资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生息资产占用,活化风险资产。
六、实施大额贷款跟踪监控,防止出现信贷风险
一是对2003年度的所有到逾期贷款分类排队,建立台帐,输入微机,跟踪监控,确保大额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大额贷款盈利能力。
二是对现有的大额贷款,建立经济档案,搜集借款人的财务、经营情况资料,随时掌握其经营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监管。
三是对大额借款人按信誉状况和盈利状况实行“差别待遇”。对那些信誉较低或盈利能力较差的借款人予以高度关注,密切关注借款人的经营动态,必要时可采取派驻厂信贷员的办法,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进行监控。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信贷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体制,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基层行的贷款权被剥夺,基本上无贷款权。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要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信贷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不相适应,影响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基层商业银行无权对有地方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作出信贷决策,上报上级行进行信用评级、授信,审批环节多、周期长、效率低,甚至要求一些不切实际的条件。
(二)“零风险”考核机制削弱了基层行对企业信贷支持的信心
片面强调贷款“零风险”,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一是挫伤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导致银行“惧贷”,发放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不论原因如何,信贷人员都将受到严厉处罚,信贷人员承担的责任太重,又缺乏奖励机制,造成信贷人员宁可惜贷保平安,不愿多贷担责任。二是造成企业“贷款难”。由于受贷款“零风险”的影响,各基层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十分严格,尤其对中小企业,限制性条件更多。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使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又多了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原因。
(三)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
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
(四)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
企业规模越大、资金越宽裕、贷款银行越多,越是众多银行争抢的对象,这使得银行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跟进状态,而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由于贷款牵扯到的社会问题较多,当贷款出现不良以后也会出现“执行难”的问题,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的困难。
(五)存在信贷风险
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尚未有效建立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和长效机制,致使存量不良贷款还没有完全化解,新增风险又不断出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的变化,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呈现出新特点、新动向。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风险:关联企业贷款黑洞风险、明星企业泡沫破裂风险、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沉淀风险、房地产过热转嫁风险等。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一)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正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的原则性规定,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自上而下改变传统的信贷思维和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信贷风险管理与提高运作效率的关系,化被动式的风险防范为内在式的主动风险防御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
(二)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
通过各部门的全力配合,对于贷款流程进行有效梳理和优化,确定涉及贷款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账户开立、授信审批、发放支付审核等的详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从制度上为信贷管理打好基础。
1.强化贷前调查
充分运用风险分析工具和量化的标准化指标体系,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借贷者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有效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在综合考虑客户守信度、财务风险度、经营风险度的基础上确定对客户的授信等级。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强化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发放和支付的审核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支付审核在控制贷款资金流向方面的作用。
2.做好贷中管理
建立健全客户信贷的档案管理机制,积极鼓励提倡信贷人员深入客户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帮助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节约财务费用,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对于不利于还款因素的出现,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使信贷资产处于优化状态。
3.注重贷后管理
要充分意识到贷后管理的重要性,克服“重贷轻管”的错误理念,提高对贷后管理的认识。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贷后跟踪管理方案,实现贷后管理的精细化。建立起动态的监控机制,提高对客户的监测频率,变事后管理为超前管理,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监控的到位。加强对贷后管理流程中关键性风险点的检查力度,主动查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发现问题,落实好检查整改工作。
(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切实积极落实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内容涉及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及职业道德建设各个方面等,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防止由于个别信贷人员的个人因素而产生错误的贷款决策。加强信贷人员的选拔工作,为信贷队伍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其活力。同时可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挑选专业的评估人员,保障评估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再者,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信贷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得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得到肯定和回报,充分调动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魏晓娜.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经济论坛,2009(22)
[2]顾晓安,卢蕾.问题贷款[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2)
一、调查发现信贷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集中度高,单户贷款和集团授信超比严重,股东贷款和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突出。据调查,该行单户余额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62%;关联企业集团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其中20%的单户贷款超比,26%的关联企业集团授信余额超比。前20名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在该行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3%。
(二)贷款流动性差,借新还旧、还旧借新、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严重。据了解,该行借新还旧等转化重组类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加之近年新投放尚未到期的贷款中,根据借款人现状分析,仍有大量贷款到期难以归还,转化重组贷款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推迟了信贷资产潜在的风险的显性化。
(三)关联担保、互保问题普遍存在,部分担保物质量不高,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在该行贷款的关联企业贷款中,近50%的系列贷款存在着严重的关联担保问题,部分已经发生严重风险。而在该行非关联企业贷款中,互保现象也普遍存在。在抵质押贷款中,部分抵质押物还存在着质量不高问题,如部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用股权质押、部分民办院校用教育收费权质押,部分房地产公司用经营权质押,造成处置变现困难;甚至还有部分抵押房地产评估价值偏高,或者是部分土地和在建工程分割抵押,也造成处置困难。部分担保物质质量不高,直接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四)资产客户群体中,低风险、优质客户占比低。该行资产客户中,主流资产客户群体主要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主业不突出、抗风险能力差,严重制约了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而涉及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公司客户占比少,贷款余额在客户结构中占比也过低,缺少一批交通、能源、电力、通讯和以政府为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的主流客户群体。
(五)信贷资产质量长期未得到真实反映。由于受到监管、公众形象和信贷统计分析工作薄弱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反映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相关数据存在着较大人为调整因素,信贷资产质量信息长期失真,如贷款的五级分类存在人为因素影响,转化贷款占比较高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贷政策导向存在偏差,部分信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造成该行近几年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目前市场信用环境较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波动较大和该行对信贷风险识别、控制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对自身信贷资源包括信贷资金、人力资源的承受能力缺乏一个长远、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定位,盲目地追求大而全。二是对目标客户的营销向导缺乏必要的引导,近年来该行对资产客户的营销主要是以各基层行各自为战,造成该行有限的信贷资源使用过于分散,管理难度加大,没有形成一个适合该行发展的具有该行特色的信贷业务框架。三是部分信贷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在贷款营销和审查审批过程中,有些基层行没有把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作为首要条件,存在以牺牲风险为代价追求即期收益或短期收益的趋向;有些基层行存在着通过“以贷引存”,即以贷款产生派生存款而盲目追求存款扩张的现象。而重当前投放、重即期收益而忽视今后贷款是否能够安全收回的短期行为更是比比皆是。
(二)信贷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内部制衡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近年来,该行信贷管理的框架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甚至缺失的问题。一是评级、授信和贷款审查流程全部通过贷款审批部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单线完成,缺少必要的内部制衡机制,也不符合监管当局的基本要求。二是未按照监管当局的风险控制要求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对于大额贷款、关联交易、股东贷款和特别授信业务等易产生重大风险的授信业务,尚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完全依赖贷款审批部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决策,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少必要的内部机制,导致违规和风险贷款不断发生。三是信贷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合理,近年来该行信贷业务存在重审批、轻管理,重货前营销、轻贷后监管的趋向。而大部分信贷管理人员即为贷款审批人员,信贷综合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大量信贷综合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四是在该行现行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中,缺少必要的项目评估环节和贷后管理环节,由于没有设立项目评估机构,大量项目贷款均按流动资金贷款投放,风险难以准确判断,造成项目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三)信贷管理制度和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不够健全和优化。一是部分必要的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尚未建立,如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东贷款管理办法、贷款担保管理办法、担保公司评级授信办法、房地产评估机构和会计报表审计机构管理办法、不良客户管理办法、已核销贷款管理办法、信贷综合业务系统管理办法、项目贷款操作流程、信贷中间业务收费办法等一系列必要的业务规章和操作流程不够健全。二是现行的部分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还不够完善,部分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亟待完善、修订。三是该行目前实行的客户评级授信指标体系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主要对国有企业的评级授信标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监管当局对风险识别要求的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完备性有待优化提高。
(四)在信贷业务操作中有章不循,执行制度不严。一是受信业务尽职情况不够理想。在授信业务的受理、客户调查、分析评价、授信决策与实施、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管理的各个环节,部分工作人员还没有按照授信工作职责履行最基本的尽职要求。二是存在执行制度存在不严问题,有效的制度形同虚设。如单户贷款超比、集团授信超比、关联担保、贷款转化、归口管理、以流动资金发放项目贷款、中长期贷款按短期贷款发放、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发放无真实贸易背景和无真实用途的存单质押贷款、抵押物评估不按规定进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掌握过松、基本的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信贷资产质量责任追究流于形式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了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贷款企业盲目扩张导致资产质量低下,致使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部分过度扩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由于资金链断裂和财务状况恶化,导致到期债务不能清偿,这也是导致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加强信贷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各项信贷管理制度,完善和优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一是尽快制定出台目前缺失的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东贷款管理办法和相应的业务操作流程并付诸实施。不断优化评级授信体系,使之与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要求相适应。二是调整和增加必要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下放低风险业务的审批权限,增加项目贷款评估和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以强化对信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二)改进信贷管理模式,加大信贷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管理实效。要根据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按照归口管理、相对独立的原则建立大信贷管理组织框架,可在信贷管理部下设评级授信、项目评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制衡的二级信贷业务操作机构,并通过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的有机衔接,实现既统一管理又相互制衡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
(三)调整贷款政策,开发建立低风险优质客户群体。通过逐步调整贷款定价政策,降低优质,低风险客户的准入门槛,提高对基层行信贷业务的营销引导力度等手段,营销一批涉及石油、电子、交通、煤炭,矿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的重点客户,逐步使资产客户结构得以优化,形成以低风险优质客户为主流的资产客户群体。
(四)加大对存量贷款中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通过逐步压缩,增强担保、贷款重组,依法清收和贷款核销等措施降低信贷资产风险和不良贷款占比,减少信贷资产损失,特别是对关联企业系列贷款出现的风险要统筹兼顾,力争平稳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