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7 21:1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班幼儿游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以游戏性的教学情节,培养幼儿的操作常规
在幼儿初学画画时,经常可以看到画笔乱放、乱丢的现象,孩子们的东西乱了也经常由成人去帮他们整理。这样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游戏来帮助纠正:“广阔的大海是鲸鱼的家,冰冷的南极是企鹅的家,辽阔的沙漠是骆驼的家,密密的森林是松鼠的家。”让孩子说一说、找一找,给动物宝宝们找家,同时也给笔宝宝找家;同时我还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红、橙、黄、绿、青、蓝、紫”笔宝宝们要回彩虹家啦,让孩子们一边认识颜色,一边给每支笔找“家”。在这样的游戏中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摆放画笔,慢慢地养成良好的绘画操作习惯。
我们还可以用游戏情节来使幼儿掌握色彩规则和装饰画技巧。比如在绘画活动中我们常常运用丰富的色彩作画,那么如果对小班孩子说“渐变”“对比色”这样的术语,对他们来说就会如同天书一般无法理解。这时我就用“好朋友”手拉手、“好朋友”抱一抱、“好朋友”去串门的游戏语言,来描绘这些绚丽的色彩,讲解颜色如何过渡等等,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二、以游戏性的指导语言,引发幼儿的创作状态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语,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良好的情绪基础。比如在进行手工活动“美丽的风筝”之前,我事先告诉幼儿,在作品完成后将进行一场“比比谁的风筝飞得高”的游戏活动,一下子激发了幼儿参与制作的兴趣和积极性,立即吸引了幼儿学习的注意力。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绘画活动中,不可能像中、大班的孩子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直线教师可以说“开车”,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车。练习螺旋线条可以说“画棒棒糖”。在“五颜六色的棒棒糖”的绘画活动中,有些幼儿就只用一种颜色画,并且画得很大,这时教师适时提醒他:“这根棒棒糖太大了,都吃不完了。老师想吃X颜色的棒棒糖,你能分一个给老师吃吗?”这时幼儿就兴致勃勃地换颜色继续画棒棒糖,并且说还要画好多棒棒糖分给他的好朋友。此时幼儿的积极性就被再次调动起来了。
又如在让幼儿学习画封闭的圆形时,我设计了活动《小鱼学唱歌》。当我出示纸剪的鱼:“小鱼游来了,想请小朋友教它学唱歌。”让幼儿边唱歌边画圆。幼儿唱一句,就在纸鱼的身上画一个圆,句子长就画大圆,句子短就画小圆。老师鼓励幼儿多教小鱼唱几首歌——在鱼形纸上多画圆。画完,引导幼儿看一看,小鱼都唱了哪些歌?小鱼的歌都变成美丽的鱼鳞了。游戏化的练习由于它的游戏性,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积极因素的情绪中,培养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三、以游戏性的教学内容,启发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对有丰富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事物比较乐于表现,也易于表现。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内容时,一定要选择幼儿熟悉的并且感兴趣的事物,最好是孩子身边刚发生和熟悉的故事、游戏、动物等。如《好吃的糖果》、《淘气的小猫咪》等,这种题材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并能发挥出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力。如活动《笔宝宝跳舞》,以舞会开始了,笔宝宝都来跳舞引入活动。接下来我就演示:红笔宝宝跳个圆圈舞——画圆;绿笔宝宝跳个方饼干舞——画方。再引导幼儿讨论蓝笔宝宝也想跳舞,跳个什么样的舞蹈呢?让幼儿大胆想象,如冰箱舞、苹果舞等。让幼儿边画图像边想象舞蹈的名称。这个活动既满足了幼儿涂鸦,又初步培养了幼儿大胆创造的能力。
四、以游戏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幼儿的表现力
小班幼儿的思维尚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喜欢说说、唱唱、跳跳、做做,如果通过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表演游戏等的介入,借助游戏情节将绘画教学的目的、内容巧妙与游戏结合,使幼儿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并表现出积极地投入。如在绘画活动《种子宝宝长大》中,我们通过游戏让感知种子的生长。小朋友扮成种子,老师当园丁:“快给宝宝喝点水,宝宝长高了、长大了!”(教师带领孩子伸出胳膊,体会一点一点长高的样子。鼓励孩子把种子宝宝画下来“种子一点一点向上长,它们直着长、斜着长、螺旋着长……看看谁的种子宝宝长得高,谁的叶子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绘画创作。
例如欣赏活动《西班牙之旅》就是在情境中从多纬度地展现米罗作品。整个活动以去西班牙的旅行情境为线索在游戏情境中,孩子们来到美丽的西班牙,观看风光DV,感受异国风情;在老师表演的斗牛舞中,米罗作品从西班牙舞裙上进行了呈现,动态地感受到大师名画;在欢跃的拍点、激情的旋律、狂热的舞蹈中,孩子们踏着节奏感受米罗作品的奇特变换;在奇幻莫测的点线游戏、神奇的魔术变换诱导下,孩子们自由想象着米罗名作上点、线、色彩的万种变幻,天马行空地解读名画在自己眼中的趣味故事,并大胆地在米罗式“线条”上添画,书写自己的涂鸦语汇……充分地感受艺术的美。
小班幼儿对角色游戏的理解还浮与表面,他们生活经验的缺乏以及社会经历的单薄,导致他们在角色游戏中不能很好地发挥,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们通常表现的是独自游戏,与同伴之间没有过多的交流,不能把自己与角色相融。对游戏材料的使用也不充分,需要老师进行引导,方能简单地利用起来。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随意性大,对成人的活动充满了好奇与渴望,总喜欢去碰一碰,学一学,但是由于扮演角色的能力差,模仿起来总让人忍俊不禁。针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进行情况,我作了了以下经验总结:
一、材料的投放应注意的适宜
1、材料的投放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小班幼儿年龄尚小,材料投放不要过于复杂,这样即使能一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一会他们就会感觉到乏味。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他们会容易松懈,不愿认真投入。但是如果材料过于单调又引不起幼儿的兴趣,因此要根据主题的更换时常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的游戏材料。
2、材料的投放既要保证有品种,又要保证有数量。
小班幼儿的活动比较简单,容易受他人影响,而且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很强。一旦发现他人的游戏很好玩,自己马上会跟着模仿,而且兴趣很浓。因此我们必须为幼儿准备足够量的材料,保证他们想模仿别人时能拿到与他人一样的材料进行游戏。如在小吃店放上足够品种的点心,随时供应幼儿来品尝。幼儿看到同伴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味的点心,自己肯定也会蠢蠢欲动,但是如果材料投放的不多,就满足不了幼儿的游戏欲望了。同时品种得到了保证,数量也应该多些,让幼儿可以在游戏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游戏材料在数量和品种上有了保证之后,幼儿才能在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了。
二、为幼儿创设合理多样的游戏环境
1、结合主题创设游戏环境。结合主题活动,创设合适的游戏区域,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情境化的游戏形式,能使幼儿得到更多的发展。同时游戏对主题的发展也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常常有些内容光靠一个教学活动是难以达成的,而在游戏的过程中,则会在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而当游戏和主题相结合时,主题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对游戏的发展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能使游戏的发展进一步深入,更加丰富。因为在主题的开展中,幼儿能获得相应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使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应用,从而促进游戏的更好发展。环境的创设不仅要体现整体性,而且也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因此,每个主题活动的开展,往往都是围绕幼儿的兴趣所在,通过结合主题来创设相应的环境是较适宜可行的。如:主题活动《我的故事》, 幼儿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很感兴趣,当把幼儿自己的照片与成长经历中的相关材料投放在区域游戏中的时候,幼儿马上对其产生了兴趣,和同伴交流着自己成长中快乐的事情。这不仅加深了幼儿对自己成长的认识和了解,也进一步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符合的游戏环境。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生活经验的浅薄,很多时候,游戏环境的过于复杂会直接影响他们在游戏中的角色投入。如在小班创设“我与时间赛跑”游戏区,让幼儿学会看时间,懂得时间的宝贵性。虽然幼儿开始会兴趣满满,但是他们对于钟表或者说是时间没有多大的概念,很快的就会消失对该游戏的兴趣。因此,为小班幼儿创设游戏环境必须在他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筹划。小班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当境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环境,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创设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活动中更好地发展。例如,我们在开展“车轮滚滚”这一主题时,创设了“逛车市”、“加油站”等游戏环境,幼儿置身其中,能更好地投入其中,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大大地提高了。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已经了解了汽车的作用,认识了常见的交通标志,也知道了加油站的作用。所以玩的时候,幼儿更加投入,把自己的所知所想都融入在了游戏当中。
三、观察介入,巧妙开展随机教育
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这时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介入并教育,促使游戏继续开展。那什么样的介入才是适时介入呢?上海著名的游戏专家徐则民认为:在观察的基础上确定介入的时机和方法,或平行游戏、或扮演对应性角色、或适度引导必须因人而异。”不难看出,学会观察是一个老师必备的品质,与随机教育相辅相成。在此,我结合班内游戏现象,来进一步阐述观察和随机教育对提高小班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性。
实录一:“麦德龙超市”里,芸芸是服务生,正耐心地等待客人上门买东西。可是许久没有客人来。我察觉到了她的“无所事事”,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出现,买了很多东西,却拿也拿不动。这时就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此后,超市的服务员就多了一项送货上门的服务,深受顾客的欢迎。
分析:当游戏内容贫乏、情节单一时,老师画龙点睛地启发、诱导,会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游戏内容,丰富了游戏情节。
实录二:当大家专注地玩游戏时,一阵不和谐的声音从赛车场传了过来。我循声望去,只见豪豪和家乐正为一面裁判用的小红旗争得面红耳赤。家乐是赛车队员,他紧紧地拽着红旗的一角:“我要拿这个!”豪豪是裁判、个头大,他也不示弱:“不,我是裁判,应该我拿。你去拿赛车。”旁边的队员也纷纷说:“裁判才可以拿红旗。”“不,我要做裁判。”家乐还是执拗着不松手,并用求助的目光寻找着老师。 看到场面依旧僵持着,我灵机一动,觉得该我出场了。我拉着娃娃家的妈妈和宝宝去赛车场,边走边大声说:“听说今天赛车队里有个队员叫家乐,开车很棒的。我们去看他比赛吧!”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坐在看台上等候,他俩还在犹豫着。我顺势喊道:“裁判,比赛可以开始了吗?我们来帮家乐加油了!”没等豪豪回答我,家乐赶紧回去拿起赛车来到了起点处准备。豪豪看看我,我示意他可以发令了。于是,豪豪很神气地开始指挥起来:“预备-―开始-―我宣布――第一名家乐,第二名展鹏――好,下一队,准备。”有模有样地指挥让现场气氛越来越高涨。
家乐因为得了第一名也很开心,兴冲冲地跑过来:“老师,我得了第一名。”“对呀,你这个赛车手真厉害!下次我还来看你比赛,为你加油!”听了我的话,家乐开心地跑去告诉伙伴,早忘了争红旗的事了。
分析:角色间发生冲突是小班游戏中常出现的现象,关键是看老师如何进行随机教育。案例中家乐的转变,从争抢角色到投入角色并获得满足源于老师巧妙的隐性指导。倘若老师直接干涉,以成人的身份和权威来解决孩子们的纠纷,使游戏继续,这显然不是治根的好办法。但如果老师积极转换角色,放下自己的身份和权威,投入到游戏中,那么你的指导和建议就会很自然,孩子们也容易接受,矛盾解决了,交流变多了,游戏水平也会提高。
四、机制回应游戏中的生成内容
注意观察的老师会发现:幼儿常常会在游戏中突发一些意想不到的行为,生出一些奇思妙想,像“娃娃家着火了”“娃娃尿床了”这些想法从幼儿的脑子里蹦出来,往往会给老师临场的考验。老师如何接住孩子抛出的火花呢?
1、顺。即不介入,也不干预,以等待和观察为主,在必要的时候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与活动开展的需要,促使游戏开展得有声有色。
“娃娃尿床了,我来给她晒被子。”慧慧边对爸爸说,边爬到了椅子上,把被子挂在了栏杆上,再把娃娃的衣服、裤子都脱下来,和爸爸一起晾好。过了一会,“好了,晒干了。”两人开始忙着收被子、穿衣服,着实忙了一下午。我在旁边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并不参与,而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很有成就感。
2、引。即教师在观察个别幼儿的生成活动时,抓住关键问题,把小事放大,将个体经验引发为群体经验。如在回应“娃娃家着火了”的生成情节时,我在游戏评价时与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会失火?着火后该怎么办?如何避免着火?通过与幼儿的讨论,知道了防火的知识,也能减少下次出现这种游戏情节的几率。
3、推。即当幼儿由于缺乏经验,生成的游戏情节留于表面时,教师就需要推幼儿一把,借助当时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材料,直接把幼儿的游戏经验推向。教师要成为幼儿生成活动的支持者。
如佳佳在娃娃家炒菜,因为没有人与她分享,只好悻悻地炒来炒去,也不见她盛出来,老师这时走过去,坐下来随口问了一句:“怎么没有客人来啊?”佳佳难过地说:“他们都不喜欢和我玩,说我笨。”说完要哭的样子。面对幼儿突发的自卑心理,老师在这时就要推一把:“谁说的,我就很喜欢佳佳,你看你多会炒菜啊。走,我们去找找也喜欢你的人”
于是,我带着佳佳到了美发屋、医院、超市,问问他们喜欢佳佳吗,喜欢她的什么地方?孩子们看到佳佳害羞的样子和老师期待的目光,开始很认真地回忆佳佳的好,最后都肯定地告诉我们,他们喜欢佳佳,因为她很乖巧、听话、对老师有礼貌,不争抢玩具等。佳佳听到孩子们的回答都破涕为笑了,很开心地回到娃娃家,开始热情地招呼客人。
是顺是引还是推,都要因人而异,见机行事,最终以幼儿活动状态和游戏发展来判断策略是否有效。
五、关注游戏主题的保鲜期
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着每个游戏每样事物都有它的保鲜期。过了这个保鲜期,再好的东西也会索然无味。徐则民老师也提醒我们:“当游戏内容缺乏吸引力了,没有人玩了,就可以缩小或取消。”所以我们要多关注游戏主题的动态变化,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当主题已经不在适用,就应果断取消。
记得上学期我们开设了游戏区“手套铺”,是根据生成活动《大手套》延伸的,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正是寒冷的冬季,正需要手套取暖。所以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出了手套铺。但随着生成活动的结束,幼儿对买手套、给娃娃戴手套这样的游戏情节已经兴趣索然了,那么意味着手套铺该功成身退了。当然,教师在新开一个游戏主题时,要对该主题对孩子的吸引力做预先的价值判断,因为它将重新点燃孩子的游戏热情。
六、重点评价,积累游戏经验
游戏评价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为下次游戏积累经验。可能很多老师跟我有同样的疑惑,游戏结束时,如何进行有效地评价。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游戏虽结束了,幼儿还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或者用期盼的目光等待着与老师交流分享,来获取肯定和表扬。对此,我心里也有一个原则:不要面面俱到,但重点交流不可少。重点交流不等于定点交流(只交流一个问题)。一次交流涉及到了情感、认知、能力、习惯和情感态度,就是好的交流。
一、教研实录
组长:周一上午,我们每位教师对小(1)班的角色游戏进行了定点观摩。现在,请大家依次来交流一下,你所看到的游戏区中,幼儿和材料的互动情况如何?
(一)糖果店
教师A:我看的是“糖果店”。三名幼儿在糖果店,乐乐不停地吆喝:“卖糖果喽!卖糖果喽!”他把已经包好的糖果放到盒子里再盖上盖子。放了三个盒子的糖果以后,一名顾客来了。顾客说:“我要草莓味的。”乐乐就把红色的三颗糖放到了小熊形状的盒子里,然后把盒子放在一个礼品袋中,说:“给你糖果。”顾客拿着糖果袋,去娃娃家了。顾客走后,乐乐又开始将散装的糖果分别装进糖果盒中,旁边的两名幼儿也开始用糖纸包糖果。过了两分钟后,又一名顾客抱着娃娃来买糖果了。乐乐同样将糖果装进糖果盒,放进袋子。顾客拎着袋子开心地回家了。
组长:今天的“糖果店”,明显比上次活动时候热闹了许多,顾客多了。“糖果店”中的幼儿也明显忙碌了许多。其中,有两样关键性的材料丰富了游戏的情节,使幼儿有事可做,是什么?
教师B:是糖果盒和糖果袋。新投放的糖果盒、糖果袋这些材料吸引着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在操作这些的过程中,幼儿不像以前那样无所事事,而是不停地分分糖果、照看生意。
组长:对。糖果盒的添置不仅使幼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增强了他们的角色意识,也丰富了幼儿的角色行为。礼品袋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它使各游戏区的幼儿之间有了互动的桥梁。因此流动性材料的添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之间的互动,
(二)“点点家”
教师B:我看到“点点家”中的奶奶把锅拿到餐桌上,把菜都放在里面,开始炒。菜不时地掉到桌子上、地上,然后捡起来放进去再炒。旁边的妈妈从一个柜子中取出袜子,一直忙着叠袜子、熨烫围巾等。
组长:从教师的客观描述中,可以发现:较上次观摩,幼儿的角色意识明显增强了。奶奶、妈妈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但是大家想想,奶奶为什么把锅拿到餐桌上炒?菜又为什么总是从锅中掉下来?(出示奶奶炒菜的照片)
教师A:可能当时有别的幼儿在用灶头。从图片上看,菜很大,锅较小,所以菜就容易掉下来。
教师B:当时厨房里就奶奶一个人,没有人用灶头。可能是由于她不知道灶头在哪里,所以才把锅放到桌子上炒。
组长:大家分析得有道理,今天教师提供的灶具上只有两个圆,幼儿不易认出灶头。建议贴上形象一点的灶具图标,暗示幼儿可以在什么地方炒菜。另外,材料的匹配性不够,炊具太小,而蔬菜、馄饨等食物又很大,放几个就装满了,不利于幼儿的翻炒。
(三)“妮妮家”
教师C:我在“妮妮家”中看到一名幼儿将一个胡萝卜、一个洋葱、一根香蕉、一个橘子洗好了以后。放在砧板上用刀切了切后放进锅中开始翻炒起来。炒了两分钟后,拿来一只碗,用铲子把“菜”盛进了碗里,端着它来到客厅,放在桌子上。接着,他以同样的方法,炒了七八盆这样的“水果蔬菜大杂烩”后喊起来:“开饭啦!”娃娃家的其他幼儿就围拢过来,坐在桌子旁吃起来了。
我还看到一名幼儿在卧室里,拿起袜子一个一个夹到网格上,大约一分钟后,夹了四五只就离开了。
组长:请大家分析一下“妮妮家”中炒菜幼儿的角色意识。
教师C:这名幼儿对于炒菜的过程、步骤已经很清晰了,先洗菜、再切菜,然后炒菜、盛菜。
教师B:他还能在炒完菜后招呼大家一起用餐,说明有“爸爸”的角色意识。
组长:但是,教师也发现了问题。他把水果也放在蔬菜里一起炒了起来。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
教师B:这与教师材料投放的地点不适宜有关。厨房中放了水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只能是干扰,没有益处。
组长:是的,材料摆放的地点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角色行为。那再想想,为什么教师认为有趣的“袜子对对碰”没有受到幼儿的欢迎?
教师C:可能是缺少情境性,小班幼儿喜欢一定具有游戏情境的材料,对于单调的袜子整理,肯定缺乏耐心和兴趣。
教师B:是的,可以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如:增加袜子整理盒,上面贴上不同人物头像的照片。请他们为不同的娃娃整理袜子。
组长:所以“袜子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材料提供了,但是幼儿不感兴趣怎么办?教师要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要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四)理发店
教师D:我看的是“理发店”。今天“理发店”内的幼儿比前几天多了一些。教师新添置的材料有三个新吹风机、两把剪刀和lO个卷发器。幼儿A把卷发筒放到幼儿B的头上,用吹风机吹头发。过了一会儿,幼儿A说:“好了,你的头发做好了。”于是幼儿B站了起来,准备走了。幼儿A说:“欢迎下次光临!”说着就站到门口大声招呼:“谁要理发呀!谁要理发呀!”过了一分钟,同时有两名顾客来到理发店,他们说:“我们要卷头发。”“好的。”幼儿A请他们坐了下来。然后拿出卷发工具一一给他们卷头发。
总体来说,店内的几名幼儿都已经有了理发师和顾客的角色意识,理发师会招揽顾客、给顾客吹头发、做发型,会使用礼貌用语,顾客会表明自己想要做的发型。
组长:那么,为什么今天的理发店内的幼儿有较好的游戏状态?与教师提供的材料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A:有很大的关系。直观、形象的吹风机、梳子和剪刀等材料让幼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在使用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角色意识。
教师D:我在观看的过程中,还发现新材料——卷发器的添置,吸引了不少幼儿的眼球,好几名理发师都愿意尝试着用它为顾客卷头发,丰富了这些幼儿的角色行为。
组长: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材料,适时地添置新材料能够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游戏兴趣,从而推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二、反思和启示
(一)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戏材料呈现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材料。上述研讨中,教师观察到理发店中的幼儿在游戏中角色意识较强,这与教师提供的形象、丰富的理发工具吹风机、卷发筒等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些生动的材料激发起了幼儿参与角色扮演的愿望,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产生了与自己角色相符的语言和行为。
但是在满足幼儿数量充足的材料之后,如何将它们呈现出来也是一个需要细细琢磨的问题。如小(1)班中的“袜子对对碰”的材料呈现方式就受到了幼儿的冷淡,没有幼儿主动去玩。这就需要教师思考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情境、缺乏一定趣味性的袜子配对版面,是没有趣味的。教师可以从满足幼儿对情境性游戏的需求人手,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环境,
(二)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配合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高结构材料的结构相对比较固定,它们一般形象逼真,可以直接用来代替或者模拟其他物体进行游戏,但由于高结构材料不易改变的特点影响着幼儿持续角色行为的发生!不能够促进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以物代物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低结构材料的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如:糖果店中的真实糖果和糖盒是高结构材料,幼儿对于这两份材料,只能不停地装糖果,没有更多的角色行为的产生,但是提供了橡皮泥、糖纸等低结构材料后,他们有了制作糖果、变换糖果口味等相关经验的产生,角色行为因此丰富起来,与顾客互动的话题也多了。
美术活动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虽然美术活动是小班幼儿较为喜欢的一项活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常出现“不愿动、不敢动”的现象,这大大影响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热情。那么怎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小班幼儿绘画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快乐地学画呢?
一、加入游戏因素,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并尊重幼儿的绘画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课堂上,如果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幼儿便会为材料所吸引,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受认知和思考能力所限,小班幼儿对美术活动往往缺乏目的性,完全依靠外界环境与教学中提供的各种事物的刺激,才能激起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创设游戏情境,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
小班幼儿刚刚接触到美术活动时还没有经验,兴趣尚未稳定,因此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所以游戏的导入能大大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当我们以游戏的方法进行绘画活动,出于幼儿爱游戏天性,他们的兴趣就高了,也不会感到害怕和茫然,才能积极参与进来。
二、贯穿整体思想,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授幼儿简单的绘画技能后,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画自己喜欢的画,当幼儿信手涂鸦时,他们的心中必然充满了惊喜。伴随着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他们对画画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孩子有了兴趣,就可以传授幼儿简单的绘画技能,孩子掌握了简单的绘画技能,就不会再胆怯和不自信。与此同时,我们应时刻鼓励幼儿“画自己喜欢的画”,不断给幼儿创造机会,从中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兴趣。
1.选择游戏性的教材,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对于小班幼儿绘画活动来说,选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选择幼儿的绘画活动教材时一定要注意游戏性,应根据幼儿的喜好选择题材。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并具有游戏性的题材。另外,小班幼儿感知经验少,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支配能力差,因此我们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画面效果好的绘画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为幼儿提供各种“蔬菜、瓶盖”等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棉签让幼儿点画;提供毛线拖画;提供吸管吹画等。
2.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活动,提高绘画创造能力
游戏是小班幼儿的主Щ疃,要让他们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来实践,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以游戏的口吻导入,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各种游戏、故事表演等形式引入,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
小班幼儿年龄虽然较小,仍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我们应利用幼儿喜欢游戏、喜欢模仿、爱表现的心理,巧妙地把美术活动融合在游戏中,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常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游戏化的指导语言让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美术技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三、引导幼儿在游戏环境中发展美术技能
小班幼儿还需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如让幼儿在纸上拓印苹果后添加上眼睛、嘴巴、手、脚变成一个个小朋友。又如,用玻璃珠蘸上颜色,放在纸盒里进行滚画,不一会儿便会变出一块块漂亮的花手帕。还有和幼儿一起吹泡泡,让幼儿在开心之余再进行泡泡画,即用吸管蘸了加入洗洁精的颜料后,对着白纸吹泡泡,泡泡破了但却在纸上留下了美丽的痕迹。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正确评价幼儿作品,促进健康发展
关键词:游戏活动;幼儿自信心;互动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偏小,在幼儿园环境中,对于他们的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自信心的锻炼。通过教师的带领和其他小朋友的这种互动将会是培养自信心的最重要方式。本文就游戏活动如何促进小班幼儿的自信心为主题进行讨论。
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心
1.同伙伴的互动
游戏活动通常是安排小朋友以组为单位组成团体来完成的,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就涉及了伙伴们的互动。其中有活泼开朗的幼儿,也有内向型的幼儿。对于活泼开朗型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就应该由老师适当地点播,这样在一个小团队中,他们将成为催化剂,将活动的氛围能够带领的很活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最初的愿望被满足,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他们的自信心会瞬间得到提升。而对于内向型的幼儿而言,在活动中他们主要出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比活泼的幼儿更需
要得到关注,作为幼师应该首先就游戏中的方法给他
们认真讲解,在游戏中应该适时地提供机会让他们在
游戏中能够对于自己很想尝试的角色有更多的机会来尝试。并且对于活泼型的和内向型的幼儿要进行搭配,一般开朗小朋友的领导能力会很好,思维敏捷,而内向的则动手能力较强,他们的搭配往往会获得较好的结
果,这样一种和同伴的互动过程就逐渐地提升了幼儿的自信心。
2.师幼之间的互动
老师作为游戏中的评审,往往在小班幼儿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老师的一些小动作或者小要求他们都会欣然接受,并为这些要求感到自豪。幼儿们之间的游戏需要老师的统筹,看出自卑型和好胜型孩子的区别。对于自卑型的就应该采取鼓励的方式,在他们失败或者害怕的时候,我们老师应该进行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而好胜的幼儿,老师和他们要像最好的朋友一样,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要严厉地指出,但是在批评之后马上要鼓励,并以一种朋友的心态和他们进行交流。在他们的思考过程中,结合他们自身的性格就可以培养自信心。
二、在互动评价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1.动态评价方式
在游戏开始或者结束时,老师可以组织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再一次上台发言,或是对于游戏的建议或是对游戏结果的总结。对于小班的幼儿可以就一些较简单的游戏进行,问他们的过程是否愉悦,或者对于自己的组员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和增强自信。也可采用像每一个幼儿都可以争取得五角星的奖励来增强自信心。
2.老师的评价语言
老师的评价和肯定对于小班的幼儿是很重要的,对于他们而言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很光荣的,所以在游戏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用一些积极鼓励的词汇来促进游戏的进行。诸如剪纸或者画画等活动都可以将他们的作品张贴起来,对于休闲的游戏可以采用不同方式,不仅使小孩子很开心,很有存在感,使他们有兴趣积极参与,自信心得到增强。
小班幼儿教学中的游戏活动,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针对不同性格的幼儿得到适合他们的存在感,对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在游戏过程中鼓励的话语和小小的物质奖励对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林海芳.浅谈自选游戏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9(9).
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群体的果果,利用她与生俱来的“游戏力”――一种自信,活力,或者说是一种游戏的情趣,吸引了众多的渴望游戏却又缺乏“游戏力”的小“粉丝”,自然地成为这一个游戏群体的中心。在游戏中果果带给了教师不一样的一面。
在角色游戏中:
每次在开始进行角色游戏的时,个别幼儿只会自己玩耍。于是教师想通过能力强的幼儿领带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游戏。果果活泼、热爱交朋友,与九毛坐在一组上。于是教师让果果在家中担任妈妈的职责,活泼可爱的她经常会主动与内向胆小的小客人九毛进行交流。九毛对于果果的问题和热情无动于衷,这让果果感到很无奈。但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果果重新燃起了热情,不停地拿着自己的物品与九毛进行分享,最后九毛终于与果果开始了简单的交流,对果果展现出了笑容。
在区域游戏中:
果果和九毛在娃娃家中建立了初步的情感,在区域游戏时九毛会开始模仿果果搭建的玩具进行仿造,同时由于小班幼儿没有集体意识,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一会就会去抢他人的玩具。这时果果会主动告诉老师,有时还会帮九毛要回来。虽然九毛在旁边仍旧一声不吭,但是在九毛心里开始慢慢地信任果果,喜欢跟着果果游戏。在游戏时会趁着老师不注意,偷偷地与果果说话。
二、社会性的定义
幼儿从三岁开始有了社会性,即从小班开始幼儿有了社会性,开始关心周围的小朋友,逐渐能和小朋友玩了,也产生了同情心。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社会里,而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可以扩大他们的生活圈子,让他们结交伙伴、学习交往与相处、增长认识和交往能力。
三、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
幼儿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立成员,开始具有了一定社会地位和起着一定社会作用,开始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与事,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感情、行为、态度、愿望与要求。
游戏中,小班幼儿的反应往往是非常直接与坦率的,在与同伴合作游戏时,不同的幼儿带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的游戏活动中也会做出各不相同的具w表现,即使面对同样的玩具,也会玩出不一样的花样。由此可见同伴交往可为幼儿提供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
(一)角色游戏中幼儿社会语言的发展
角色游戏符合了幼儿爱玩、爱模仿、爱表现的天性,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世界。
在案例中,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刚入学的幼儿比较排斥教师的接触,但是幼儿与幼儿之间是没有隔阂的。教师通过让能力强的幼儿带领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游戏;通过让活泼的幼儿带领内向的幼儿进行游戏;通过让能干的幼儿带领“糊涂”的幼儿进行游戏。通过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简单交流与互动,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二)区域游戏中幼儿社会规则的发展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要遵守活动的常规和规则,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案例中,九毛胆小,经常会有幼儿“欺负”他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小班幼儿没有接触过集体生活,他们没有集体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幼儿是家长的重心与宝贝,所以集体意识淡薄,没有团结、合作的观念。在区域游戏中经常会让幼儿一同玩同一款玩具,这就需要幼儿学着合作游戏、学着谦让游戏,慢慢树立集体意识,促进幼儿的社会发展。
四、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合作性游戏,引导幼儿积极的交往
在案例中,我们发现一些合作的游戏能给予幼儿更多的接触交往机会,也能使小班幼儿有更多机会来模仿社会成员的良好交往行为,从而较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如角色游戏娃娃家,让幼儿在活动中模仿成人的劳动,可以让幼儿模仿爷爷奶奶煮饭烧菜,模仿爸爸妈妈上班照顾孩子。让幼儿在游戏中分工合作,引导幼儿与幼儿进行简单的交流,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引导幼儿积极的交往。
(二)利用竞技类游戏,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
小班幼儿刚来园时还不会关心同伴,看到同伴不小心摔倒时不会主动帮忙反而还会讥笑他,在游戏中也不能很好地与同伴交往,没有集体意识。不知道怎样处理与同伴发生的争执,怎样与同伴分享快乐等。
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增加集体意识,让幼儿在欢乐的同时也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如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判断输赢,幼儿会为小组的优胜而努力,同时会为了赢得的比赛而齐声呐喊“加油”,此时此刻,他们每个人都融进了集体当中。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与同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
五、结语
1 调整幼儿一日活动结构
从小班幼儿年龄点出发,一日活动以游戏为主。具体表先现在减少集体组织的活动,减少幼儿集体等待的时间,把幼儿从束缚的空间、时间中解放出来,给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增加幼儿字选玩具、自由结伴、自由交谈等活动。
2 挖掘各类游戏活动中潜能在的培训幼儿自信心的因素
一是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是否敢于表达或表现自我;二是在娃娃家、小医院、玩具店等角色游戏中,幼儿是否敢于同伴交往、大胆想象;三是在“玩玩做做”的活动中,幼儿是否能运用材料大胆表现、创作等等。
3 创设与培训幼儿的自信心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一是在环境创设上,遵循把环境创作作为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的原则,注重活动室环境不止与有关增强幼儿自信心的主题结合,突出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内容。如:“好孩子自己走”,“我会吃饭,我爱睡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教师以直观、形象的形式,给幼儿粘贴小红花或幼儿下的小动物形象等,增加趣味性。
二是在精神环境创设上,鼓励幼儿自选活动,以自主、自愿为原则,选择自己下、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充分满足幼儿的需要,并注意运用眼神、笑容、身体接触等无声语音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例如,一名幼儿偶然来到图书角,她那起一本书,一边翻,一边不连贯地讲起来。老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就走上前去,充分鼓励她说:“你讲的真好,老师真爱听!”小女还受到了鼓励,忽然扬起头,高兴地说:“我最喜欢讲故事啦!”幼儿的一个随意行为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哟而从这种鼓励的态度中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
三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兴趣、意愿,创设活动区,投放各种活动器具,为唱腔幼儿的自信心创作条件。
首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增设表演角色,充分给幼儿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条件。如在表演活动中,发现幼儿将拼插玩具当作“话筒”,举在嘴边,非常投入地“演唱”,在了解幼儿有表演的兴趣和愿望后,教师应用废旧纸筒、布头儿制成“话筒”,把幼儿熟悉、下的歌曲和儿歌串录下来,并找来响板、撞钟、铃鼓等小乐器,为幼儿“表演”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用皱纹纸为幼儿做成美丽、鲜艳的百皱裙、头花儿等饰品,增加幼儿的游戏选择面。
其次,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在玩建筑区时,平行游戏为主。因此,教师应把积木分成几筐,用报纸的进区卡控制幼儿人数,做到建筑区的每一名幼儿都有一份数量充足的建筑材料,并给幼儿投入小汽车、树、花、动物等辅助材料,丰富游戏内容。
关键词:小班;区域游戏;六大解放;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8-0067-01
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是小班幼儿的特点。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时,如果教师不结合幼儿的成长特点加以正确引导,幼儿就会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地玩,这样幼儿不仅无法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还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针对这种现象,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对幼儿园开展小班区域游戏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投放多元材料,解放大脑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活动的对象是材料,材料的选取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生活经验和能力,这样才能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里,在无拘无束的游戏环境中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材料的准备、挑选、投放等环节,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及其能力发展的水平。区域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实现。
1. 游戏材料的投放数量和种类要适当
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稳定性,如果不经挑选就投放材料,也许能暂时吸引幼儿参与游戏活动,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幼儿注意力的分散,导致的结果是幼儿拿这个材料玩玩,再拿那个材料玩玩,这样幼儿只学会了拿起材料――游戏一会――丢弃材料――更换材料,这显然与当初投放游戏材料的初衷相悖。因此,在选取游戏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游戏材料是否能有助于活动目标的实现,以确保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要随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与分析,并依据分析的结果对游戏材料进行更换、撤除、补充。
2. 游戏材料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他们接受
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材料应具备选择性,并且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教师除了准备每个游戏必需的材料外,还要准备一些可供幼儿自由选择的游戏材料,给幼儿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
3. 材料的投放层次要丰富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区域游戏中的材料是整个游戏的主要元素,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直接互动,才能顺利开展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教师要想班里的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得到快乐与发展,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必须考虑层次性与丰富性。层次性指围绕同一个教育目标,投放的材料要从简单到复杂,使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幼儿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
4. 保证材料的安全卫生
幼儿园的材料主要来自于幼儿家中、身边的废弃物,教师要把材料的安全、卫生放在第一位,确保幼儿在游戏的时候不会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对收集过来的材料要加以严格的清洗消毒,然后晾干、暴晒,待达到卫生标准后方可让幼儿进行游戏,以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创设合理区域,解放空间
陶行知说:“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布置要结合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要求、幼儿的年龄等做出具体、细致的安排,要从幼儿的认知水平、成长需求出发,让幼儿做区域的小主人。在区域环境的布置中考虑要全面,做到既便于幼儿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开展合作,又要防止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干扰,竭尽所能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
三、灵活调整区域,解放双手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所谓灵活性就是各个活动区的设置不是一程不变的,它可以伴随幼儿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和兴趣需要进行随时的动态调整。区域游戏中要创造条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性活动,让幼儿的双手在拼、摆、剪等系列动作中活跃起来,不断通过操作活动锻炼幼儿的创新意识,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幼儿的真实感受,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的内容,形成相对稳定的、可以迁移的方法,对幼儿探究意识、探索精神的培养意义深远。
四、及时总结评价,解放嘴巴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因此,教师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对作品的想法,与同伴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对于表现好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教师特别要对进步大的幼儿给予奖励,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被认可的喜悦,还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积极地参与。
五、结束语
教师在指导小班区域游戏时,要仔细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水平,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并开发利用更多新颖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122―01
小班幼儿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小班幼儿音乐教育完成其教学目标。幼儿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无法很认真地上音乐课。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升学生对音乐教育的主动性,可以积极地参与到特定的活动当中。本文主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游戏活动来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效率。
一、音乐游戏所采用的音乐背景要有利于记忆
音乐游戏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利用一些音乐作为伴奏。但是小班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教师为了使音乐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尽量要选择那些类似于歌谣和歌词的曲子,这样一来,幼儿才可以快速记忆。
例如,经典儿歌《小白兔》,幼儿可以根据歌词来做具体的动作,歌词中这样唱“小白兔,白又白,两支耳朵竖起来,蹦蹦跳跳真可爱……”这样的歌词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对于动作要领幼儿很容易就可以掌握。在《小小玩具兵》这个音乐当中,只有音乐旋律没有歌词,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身旁进行有效指导,教师要作为“指挥官”发号时令,在具体的音乐带动下,学生就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音乐游戏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将音乐旋律进行记忆。但是教师在选择具体乐曲的时候,最好还是选择有简单歌词的乐曲,只要教师稍微指引,学生就可以自主完成游戏内容。
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运用游戏化的语言
幼儿阶段的学生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采用批评的方式,更多地采用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可以积极地融入到这个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多采用游戏化的语言,拉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有趣的游戏环境当中,开始学习音乐。教师在运用游戏化语言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时机性和形式性,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充分地考虑进去,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将音乐良好地进行掌握。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具体情操,学生普遍都喜欢玩游戏,教师采用游戏化的语言,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增加游戏情境的真实性。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例如有些爱发脾气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故意这样说:“你要是再发脾气,一定是坏脾气的小妖怪来找你了”。天真的孩子们当然谁也不想让小妖怪来找自己,这个时候教师再去给学生去讲道理,学生才可以听进去。应该以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选择学生喜欢和熟悉的儿歌和游戏化的语言。在幼儿阶段最适合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可以在游戏中将具体的教学内容穿来,为学生设计具体的游戏情境,利用比较形象的游戏化语言,为学生提供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活动获得来自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的性格。
三、具体的内容要具备游戏性
在幼儿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除了音乐游戏的引入之外,还可以将韵律活动以及音乐欣赏活动适当地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些活动的引入也要具备游戏性。
例如,在学习《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时,可以将游戏的形式进行充分的引用,设定具体的场景,将歌曲的具体情境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这首歌曲,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妈妈和孩子,按照歌词的具体指示,指示学生去完成一场类似于音乐剧的表演,让学生边演边唱,当歌词中唱到: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妈妈、妈妈、快坐下……歌词中出现的具体情境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的场景。
关键词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 保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127-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别看孩子在家里很活泼,可是一旦进入幼儿园,普遍的表现是交往能力很差。尽管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里有那么多小伙伴,但他们都不会友好地与他人交往。欧洲著名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交往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可见,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交往能力的培养何其重要。幼儿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他们交往能力的培养。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角色游戏又是孩子们特别喜爱的,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同时,在游戏中幼儿还可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因此,我尝试通过角色游戏活动来培养小班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一、榜样示范,激发交往的兴趣
1.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在交往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孩子模仿的偶像,教师借助这一特殊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如,娃娃家游戏中,我这个“妈妈”不小心碰着孩子了,主动向孩子说“对不起”,孩子欣喜万分,一下子觉得特感动,在这种兴奋的情绪感染下他们也对他人使用礼貌用语,交往便在其中。
2.同伴的榜样作用
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对能较好地与同伴交往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激起幼儿向同伴学习的动机,带动那些年龄小、交往能力弱的孩子。如:玩小吃店游戏,钱镜竹小朋友当服务员,很有礼貌的招待客人,在游戏过程中我表扬了她,刘堜服务员听见了,也像她一样有礼貌地招待客人。
二、创设情境,培植交往的乐趣
角色游戏能很好的发展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也能体现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懂得怎样接待客人,招待顾客,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和商量用语等,使幼儿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同时角色游戏也容易将那些胆小懦弱的幼儿带动起来参与活动,克服了胆小、不爱活动的弱点。如我班的刘思涵小朋友,平时很少和同伴一起交往、游戏,什么事都漫不经心,罗婧文小朋友想和她玩,我见了,就对她说,“你可以让思涵当你的宝宝啊”就这样婧文当娃娃家的妈妈,带着思涵宝宝去菜市场买东西,去乘公共汽车,去上幼儿园等,角色游戏让婧文学会了帮助同伴,让思涵感受到交往的乐趣,开始积极与同伴交往。
三、悉心引导,促进交往的延伸
小班幼儿因语言的缺乏加之在家受父母的过度保护,缺少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和能力,因而交往有些困难。游戏过程中遇到交往会措手不及,所以教师的适时引导必不可少。
1.幼儿独自言语的引导。小班幼儿年龄小,在独自游戏中,往往凭借语言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游戏过程的思考,常常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他们边想边说边玩,而这种独自语言,正是社会往语言产生的基础。娃娃家的妈妈边抱起宝宝喂饭,边自言自语的说:“宝宝乖,妈妈喂你吃肉肉,吃饱了妈妈带你去逛街”这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独自言语,教师如果加以正确引导,鼓励幼儿把思考的过程说出来,以引导幼儿对游戏过程深入细致的分析。是一种创造性语言教育的策略,有助于幼儿形成一种连贯、清楚、有条理的表述能力,满足幼儿用语言表达成功的体验。
2.游戏中帮助幼儿学习交往的语言。幼儿在与同伴游戏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与同伴的矛盾,教师就应该教给幼儿一些礼貌用语,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征得同伴的同意。
(1)教会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园的“老师”罗婧文想要带小朋友去做操,可是她没说就要拉大家到阳台去,“小朋友”都不理会她,气得她跑来告状。我对她说“那你要对大家说‘我们现在排好队到阳台去做操’,这样大家才知道你这个‘小老师’现在想带大家做什么事情”。她听了,就回去对她的“小朋友”说了,大家都跟着她去做操了。
(2)教会幼儿学习用语言与同伴沟通。忠鸿小朋友想做娃娃家的“爸爸”,可是娃娃家已经有“爸爸”了,李艳芬小朋友就使劲的将忠鸿往外推,结果忠鸿被推哭了!我走过去问:你为什么推忠鸿啊?李艳芬说:“我们娃娃家已经有爸爸了。”“那你要告诉忠鸿啊!怎么能用手推呢?”我又问忠鸿:“你很想在娃娃家玩吗?那现在娃娃家有爸爸了,你能当别的角色吗?你可以问一下李艳芬。”忠鸿于是就对她说:“那我可以当娃娃吗?”李艳芬点点头同意,忠鸿高高兴兴地到娃娃家游戏了。
3.在游戏过程中教给幼儿用言语安慰、助人的技能。在游戏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与人、与事物打交道的现象,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愿望,还要教给幼儿如何安慰、帮助别人的语言。如:娃娃家的孩子不听妈妈的话,在吃饭的时候乱扔玩具,妈妈气得哇哇大叫,可爸爸却无动于衷,我走过去对爸爸说,你家的妈妈都气成这样了,你要安慰她,帮她一起管孩子啊!爸爸听了,走过去对妈妈说:老婆,别生气,我来收玩具。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幼儿的语言应变和协调技能也得到锻炼。
四、适时点拨,规范交往的行为
幼儿园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游戏的重要性。由于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教师对游戏寄予很大的期望,游戏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自然地融为一体的,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幼儿在实现自己游戏意图的过程中,会不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和体验多种解决问题方法,使游戏得以继续下去,愿望得以最终实现。
游戏是幼儿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对游戏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对于他们来说,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他们最关心、迫切想要解决的、富有意义的问题,将比在其他情景中的学习更容易。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游戏。它是幼儿所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
在指导方法上,依据与开展角色游戏的密切程度,可把具体的指导方法分为三种。
一、谈话讨论 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谈话讨论”即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目前它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谈话讨论”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幼儿在与同伴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交流已有经验,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共享,共同提高的过程。再次,“谈话讨论”给部分胆小内向的幼儿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平台,给他们创造了更多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能较好地实现关注每位幼儿的发展这个教育目标。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谈话讨论可以在游戏前进行或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游戏前的谈话可以引起幼儿的回忆,再现他们生活经验的表现,有利于直接组织开展游戏。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主要就一些主题进行讨论,使教师比较了解幼儿的心理,同时也提出一些主题,引导幼儿在有主题的情况下讨论,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如在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中,幼儿认识了许多小动物,并带来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动物,为了丰富角色的游戏内容,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动物乐园里可以玩什么游戏?”“怎么办培训中心”等类似的主题谈话活动,引导幼儿知道在角色游戏中可玩很多游戏,使游戏内容更丰富、更充实了。
二、引导观察 丰富幼儿游戏内容
这种方法主要为了丰富幼儿对生活周围的事物、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感受。生活经验的积累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对幼儿也不利外,正如俗话说:“见多”才能“识广”。幼儿在观察环境变化,观察人物以及他们的工作劳动、使得幼儿能从中选择主题,产生表现主题的游戏。小小班幼儿有着模仿成人活动的愿望,但不会明确提出玩什么游戏,只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因此需要老师更多地利用玩具以及富有情感语言,启发儿童游戏的愿望,帮助确定主题,并实现它。如看到孩子表演,我便可启发说:“我们开展表演中心好吗?你还会表演什么?”引导幼儿观看小动物会表演什么节目,可以跟谁学习表演,这样就使幼儿能主动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进行交往并鼓励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欢迎下次再来!教师以主导的身份改变为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幼儿,以自己的动态语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体验了同伴之间互相合作乐趣;体验了成功的愉悦。
三、鼓励想象 引发幼儿游戏创造
想象、象征、假装都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这些特征恰好给幼儿带来身心最大的愉悦,同时也使得游戏主题内容染上想象、虚拟的色彩。幼儿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发挥、想象、创造,教师应当鼓励这种想象,激发这种想象和创造,并创造条件满足幼儿的愿望,小小班幼儿刚开始玩角色游戏,只是热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并不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老师给予启发,如“娱乐中心”要什么娱乐节目,你觉得什么节目好玩,要准备什么道具等;一个孩子抱着一只狗娃娃,只是轻轻地拍着,我就引导:“今天小兔宝宝过生日,带它去做客好吗?大家怎么为它庆祝呀?”老师通过参与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想象,使动物娃娃家的家庭活动内容丰富了,又保证幼儿扮演角色的稳定性和角色游戏的丰富多样性。
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收好玩具、整理场地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也是一项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从小小班上期开始我就逐渐教会幼儿收拾玩具或用具的方法。活动结束时放音乐,老师带领幼儿收拾玩具,提醒参加游戏的幼儿负责收好自己使用的玩具,把餐具放回纸箱,把超市买来的东西放回超市,一次性用品收拾到垃圾桶。并提倡互助精神,鼓励较快收拾好的幼儿帮助别的小朋友。这样,每次游戏结束,全班幼儿都能积极收拾整理玩具,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语言;能力;教育;培养
本人多年从事农村小班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在理论实践中得知,幼儿语言教育包括系统的语言教育活动,如故事、诗歌、看图讲述,也包括幼儿日常游戏活动中的语言活动。在日常游戏活动中只要教师抓住各种机会,灵活、随机、有目的地对幼儿加以培养,就能引导并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
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幼儿具备了健全的说话的物质条件,只是其语言发展的条件之一,后天良好的语言环境则才是必需条件。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图书,是幼儿生活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我在布图书角时可为幼儿选择一个较安静,光线充足的角落,在地上铺上泡沫塑料软垫,幼儿坐在泡沫塑料软垫上看书非常随意舒服。在墙壁上贴上图片,幼儿会好奇地去欣赏,还会展开讨论,发表见解,这样就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教师应注意为幼全面发展努力创造情绪愉快、气氛友好的和谐精神环境。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自身或幼儿之间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表达不明的情况,我尽量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扩大幼儿自由交谈的空间,积极鼓励幼儿与人交谈,大胆地说明理由,不断丰富他们与人交流的经验,在愉快中获得语言的良好发展。如游戏活动时,给予幼儿充分交际的机会,在游戏之前请幼儿自己谈玩的规则,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要求,然后再请幼儿按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所喜欢游戏,当矛盾出现时,不要一语定案,而是鼓励幼儿自己去讨论协调关系,当出现交往障碍时,教师不要加以干涉,而是鼓励幼儿通过语言交流,自己协调解决问题。通过对话既锻炼了幼儿的思维反映,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通过看图讲述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能力。看图讲述是让幼儿通过对图片观察、分析、判断、自己选择词汇,组成句子进行连续讲述或编成小故事,这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具有特殊意义。
培养幼儿观察和理解图片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幼儿对图片观察的兴趣,教师为幼儿准备学具,学具应色彩鲜艳,可操作性强,内容对幼儿有吸引力,幼儿爱看,激发观察的兴趣,有了兴趣再让幼儿观察画面。先学会让幼儿找出主要内容,再联系到与主要部分有着密切联系的细节部分,最后再扩大到主要形象之间与整个画面的关系,教给幼儿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顺序。
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当幼儿有了感性印象时,应注意辅导幼儿丰富词汇,加深幼儿对词义的理解,使幼儿掌握更多的词汇,并能够正确理解,正确使用词汇。在掌握词汇后发展幼儿连贯性语言,有了连贯性语言,即可以指导幼儿围绕主题编故事了。如在使用学具时,先教幼儿根据图片内容学说话,如高兴、难过等,在掌握词汇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为什么”,“为什么会高兴?”让幼儿观察画面,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发挥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将画面编成故事。幼儿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进行不同的练习,口语水平较低的幼儿练习,可丰富词汇,说短语。口语表达水平较好的幼儿进行语段的创编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再次,利用表演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在教学这过程中我发现表演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此可以看出,表演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采取游戏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引导幼儿掌握与表演有关的语言及非语言表现手段;接着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特点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如纠正幼儿发音,丰富幼儿词汇,学习运用词句,为幼儿创造语言交往的机会,最后鼓励幼儿根据表演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通过表演游戏这一形式,即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可以用通过美工活动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幼儿在美工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创造精神得以发挥,头脑中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在绘画结束后,鼓励幼儿把自己的画讲给大家听。起初幼儿不会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自己所画的内容;如;“她们在玩耍”“小红在院里扫地。”慢慢地幼儿能将自己所画的内容讲成一段话。“我爱我的老师,我爱我的班级,这里有许多小朋友,这是我的新家,我要好好学习。”时间长了,幼儿都能编出一段完整的故事了。这就反映了美工活动能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