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16:0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设计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景观设计;视觉美学;原则
即使周遭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任何一种设计在设计的同时都要遵循它的美学法则,视觉美学在景观设计中起着主导作用,设计出来的美学效果美与不美都必须是设计者在美学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和设计,只有遵循着一原则,才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景观。
一、景观的含义
景观的本质是人们的审美对象,人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景观则是审美活动的客体,这种主客体关系同样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体的人和具有自然性的景观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存在。景观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历史印记,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长期摸索中的客观记录。景观是多元素的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体、森林、沙漠、水体及居住区。它包含了所有视觉影像的含义,并不像通常意义上的风景、景致。它同时寄托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不同时代的景观设计业反映了同时代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
二、景观设计的含义
景观设计相对于景观而言更带有较多的人为因素,通过人们的构思以及用行为加以加工和美化,因为设计毕竟是一种人为的或受人力支配的活动。景观设计是指人们对特定的环境进行的有意识的改造行为,使某一区域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景观设计中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如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设计美学、利是美学等。
三、美学法则的涵义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法则即包括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
四、景观设计中的视觉美学
(1)景观设计中的尺度美学。尺度在景观设计中在美感上的一个考量,和比例一样,是为了建立和谐的视觉秩序,比例是要达成景观设计中建筑物本身的和谐关系,而尺度是要追求景观中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尺度所关照的美感层面就是景观中建筑物与人的相对关系。从而使景观的大道视觉美学的效果。(2)景观中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所谓的人工美是以设计者们的意识来对景观的加工对其美化,西方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观点趋向人工美。人为任何的景观都由人类去其加工更美的景观。而康德在《判断和批判》中对自然美曾做了分析,肯定自然美具有某些由于艺术美的东西。东方的美学观点就是认定由自然的美形成的景观才会为人类就下更多的东西。
五、当代文化视野美学中的景观
有人认为新的自然美学理论框架中,应该以生态美学为体,景观美学为象,环境美学为用。而生态、景观、环境本来就是浑然不同、截然清晰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们共同营造起人类生存的外部空间。相对而言,景观是最直观和具象化的。景观美学中需要面对具体的土地和人的关系,只有人和自然相互协调,才能充分设计出美的新生景观产物。在现实中,我们并不可能直接领略到什么抽象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往往是面对一个具体的景观(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造景观或人文景观),在赏游观看的经历中去逐步体会它的生态和环境的情况。其实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生态和环境除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意义以外,融会在其间的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和环境的价值。作为自然美的不同层次,无论是环境、生态,还是景观,它们都具有整齐一律、合乎规律和和谐的形式属性,同时又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心灵体验和审美感受密切相关,在逐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偏见的前提下,如果我们认定景观是一种既定的具体的现象,那么透过现象观察其本质,即体味景观的生态意蕴。
对于目前发展的景观设计产业和新兴的景观设计学科来说,现代的景观设计特点更具大众性,设计者更加不仅遵循自然规律也严格遵循着设计中的美学原则,而面向未来,中国的景观设计应该是更加向多元化、符合化、生态化的创新型发展之路迈进。
参考文献
[1]元颖.《浅谈景观美学》.《园林园艺》
[2]马克辛,卞宏旭.《景观设计教学》.辽宁美术出版社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大学城;景观分类;人文景观;景观设计;景观创造
一.大学城综述
(一).大学城的定义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界定的:“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
(二).重庆大学城的兴建及特点
1.重庆大学城概况
重庆市大学城于2003年4月4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位于沙坪坝区西部虎溪镇和陈家桥镇,占地20平方公里。背倚缙云秀峰,远眺歌乐美景,地势平坦,林木葱笼,依山傍水,交通便捷。规划入驻大学6―10所,教师、学生人数15―20万人。
2.重庆大学城属性
科布西耶(Le?Corbusier)说过:“每所学院或大学本身就是一个都市单位,无论大小它都是绿色城市。”大学城是城市的一种形态,这一切决定了大学城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城市属性。
3.聚焦人口的特殊性
重庆大学城的人口组成有比较明显的特点:一.学生数量大。二.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
4.生态性
重庆大学城选址于重庆郊区有山有水、生态环境优良,场地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基础。
二.重庆大学城中的人文景观改造
以重庆大学城虎溪街区的人文景观改造为例来讨论大学城公共景观设计。
(一)虎溪街区的概况
虎溪镇位于重庆大学城中心地带,也是重庆大学城的商业中心地带,由于所在的位置,虎溪也成为了大学生日常集散地,镇上充满了各种时尚的商铺,周边几所学校是进驻大学城的第一批学校。
(二).虎溪镇人文景观设计
1.虎溪现状分析:
2005年底学生进驻重庆大学城,由于周边人口结构的变化,虎溪镇也开始出现两个转变:1.虎溪从一个私营企业聚集的小镇向服务型城市转变。2.街区商业的主体从农工人员向大学生转变。通过对虎溪现状的分析,也得出两个结论:
(1).虎溪街区的优势
通过分析得出重庆大学城虎溪街区是大学城人文环境的载体,在虎溪街区存在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无拘束的生活状态。
(2).虎溪街区的劣势
因为虎溪街区的变化是自发,所以整个街区虽有强劲的商业力,但因发展片区不均衡,无整体的规划,造成种种不良的后果:使街区不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虎溪街区景观改造的人文理念
围绕保留人文环境的宗旨,通过对虎溪自身环境和周边环境的分析,深化改造虎溪街区人文景观,使其成为重庆大学城和谐环境的因素。
(1).根据大学城平面分布图和使用者的生活习惯确定了虎溪镇的商业辐射范围。这也确定了使用者的范围--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大学。综合现状分析,虎溪商业街区使用者的变化是引起虎溪街区两个转变得根本原因。
(2).人文元素的收集
为了改善虎溪街区现存的问题,必须从问题的原因入手,也就是从街区消费主体―大学生入手。根据虎溪商业辐射的范围和每所大学的特点提取出大学的人文特质,每所大学带着自己的性格和特质来到了虎溪,也给虎溪带来新的人文因素.
高校性格的提取
(3).虎溪街区人文发展的方向
在虎溪镇上,各种人文因素的交流和融合得到了实现。同时也是虎溪镇人文发展的方向--交流、融合。
通过收集虎溪街区人文元素,推导出虎溪镇的人文因素--交流 融合。也在视觉形态上找到的诠释人文理念的形态--五面体。
3.虎溪镇人文景观改造
(1).根据大学城的城市属性和使用者的特点规划整个虎溪街区功能用地。其中有商业区、绿地广场、生态保护区、市政设施用地等。
(2).依据虎溪商业的特点,对商业区划分不同的区域,并对各个商业区做出定位。
扩建商业区阿a.扩--扩建,新建b.阔--开阔(建筑部分开阔,平面延展)c.括--地块囊括(成为容纳街区,零散商业)
新兴商业区a.心-- 中心区统筹整个老街区b.新-- 新兴(商业活力强)c.鑫-- 财富兴盛
老街商业群a.静-- 安静/清静b.净-- 干净c.经-- 经过
(3).形态的导入
景观设计在很大层面上是视觉的艺术,设计师通过对场地特点和设计对象的理解在形态上找到合适的语言。虎溪街区景观的形态是依据商业定位的差异,将推导出的形态语言(五边形)分别以体、面、线的形式分别运用在扩建商业区,新兴商业区,老街商业群的人文景观塑造上,在视觉景观上诠释大学生和虎溪居民的关系。
(三).结语
重庆大学城虎溪街区是大学城中的公共区域,通过对虎溪商业街区人文景观改造来解决当今因城市化进程过快带来的大学城人文景观缺失的问题。通过对虎溪现状分析,对设计理念的提取以及人文景观塑造三部分,整个设计保留了虎溪古镇历史文脉的同时,注入了五所大学新的人文气息,寄希望于通过虎溪街区的改造来实现大学生和虎溪居民的和谐相处。
面对“大学城”这样一个承载了诸多意义的新兴城市形态来说,景观所涉及的内容是庞大的,有待完善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系统;设计;人机交互
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设备逐渐普及,硬件性能不断提升,针对移动智能平台开发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丰富;以数字互动内容开发为主的数字化手段逐渐从PC平台向移动智能终端互动服务发展。
1 系统设计概述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有很高的审美需求。因此,本教学系统需要营造有艺术美感的场景。虽然是虚拟,如果基于真实景观会更有美感。因而本系统以鳌峰园为现实依据。鳌峰位于县城东南隅,第城内陵阳三峰之一,鳌峰园具有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景色曲折有致,在景观的美感方面有独特的韵味。因此,本研究以鳌峰公园为蓝本,并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及艺术加工。
软件方面,多软件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景观虚拟的实质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建立一个近似客观存在的环境。为用户提供逼真的三维视感。一个虚拟环境的模拟前期涉及大量三维资源的制作,几乎不可能只用一两款软件就能全部开发完成。针对系统中不同资源的类别,利用相应的软件进行大量资源的创建,当所有涉及的资源制作完成之后。就能够利用一个开放的平台将资源导入进行虚拟环境的搭建。这是本次基于10S平台的三维虚拟景观系统开发的一般设计思路,这样的多软件结合的资源制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软件的优势,快速进行资源的创建,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效率。总体而言,采用多款软件联合开发具有以下的优势:一是利用不同软件强大的功能使个人开发虚拟现实项目成为可能。二是可以灵活的选择软件的搭配,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搭配出最佳的开发软件套装。三是开放一个新的平台使得资源修改变得简单。
2 人机交互环境的虚拟现实部分和平面结构部分的合成
三维虚拟学习环境应该是平面结构与虚拟部分的有机结合。如何实现虚拟部分与平面结构部分的有机结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根据其合成方式的不同。可将三维虚拟学习环境分为两类:以平面结构为基本框架的环境和以三维虚拟环境为基本框架的环境。
2.1 以平面结构为基本框架的环境。
以平面结构为基本框架的虚拟环境是指整个环境的基本构成是平面结构的三维虚拟部分作为精华部分结合到了平面结构之中。不论是VRML场景还是Cult3D场景都可以通过平面部分的超链接或作为页面中的一部分出现在网页中。这两种结合方式各有利弊,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
(1)嵌入式:嵌入式是把整个虚拟场景作为页面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将虚拟场景直接嵌在页面之中。这种结合方式的优点是:其一,学习者在浏览时,可以将虚拟场景与页面中的文字解释或图形信息等消息有效地结合起来,边操作边理解,边体会边记忆,抽象记忆和形象记忆相结合,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二,这种结合方式具有较强的导航力。由于虚拟场景是嵌入到页面中的,所以虚拟场景自身的导航不会影响到整个网页页面的导航系统。因此,习惯于浏览平面结构信息的学习者往往容易控制航向。设计者也不需要设计专门的信息为学习者导航。但这种结合方式也有缺点:虚拟场景显示区域太小,提供给学习者的视觉效果可能不是太理想,这必将影响学习者浏览时的沉浸感,会不易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上述的这些特点,这种结合方式一般用于演示教学中涉及场景规模较小的难点或重点问题。这种场景能与浏览者产生的交互行为一般较简单,在应用这种结合方式时最好在虚拟场景旁配以简单的文字解释或清晰的示意图,效果会更好。
(2)超链式:超链式是指虚拟场景通过页面结构上的文字或图片等链接源链接到知识点上,作为链接目标的虚拟场景一般以独立的子窗口出现。这种结合方式能提供给洲览者更广阔的视野,并且可以借助虚拟场景中的超链接功能实现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学习者在浏览场景时将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强烈的沉浸感,能轻松地与场景中的三维物体进行交互,使学习者能够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这种方式的缺点是:能提供给学习者的指导性建议比较少,浏览者在浏览时容易迷失方向,在整个场景中毫无目的地漫游。因而难以保证学习者完全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进行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运用这种结合方式时,要注意克服其弊端,场景制作应尽量符合学习者的思维习惯,提供简单友好的交互方式。此外,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简洁清晰的使用说明,对于场景中关键性的三维实体,当学习者鼠标放置在上面时可以显示简单的文字说明。
2.2 以虚拟场景为基本框架的环境。
以虚拟场景为基本框架的环境是指整个场景是一个较大型的虚拟场景,通常以场景中的三维实体为链接源,将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超链接连接到一起。这种方式较之超链式的结合方式,能提供给学习者更充分的沉浸感。当学习者进入页面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完全立体的空间,学习者可以通过点击场景中的三维造型而进入一个个的虚拟境界,自由探索。如果需要获得概念或理论知识或对知识进行总结,可以点击相关的造型,查看文字解释或图标演示。与超链式的结合方式相似,这种结合方式往往对学习者的导航力比较弱。以虚拟场景为基本框架的环境。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较高级的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上是对平面结构与虚拟部分结合方式的一个简单分析总结,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结合方式。当然也可以混合采用多种结合方式,而不必拘泥于其中的一种。本文设计的“鳌峰园景观设计系统”就使用了两种基本框架结合的导航环境,目的是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种不同框架的优势,使导航更加清楚,教学更加有效。
人机交互界面的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主菜单界面主要是菜单选项,包括开始运行功能,取消运行功能和系统设置模块。系统设置模块供玩家选择分辨率设置、窗口模式设置、画面质量设置和控制方式设置。
第二,在三维场景漫游过程中,使用人物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浏览,对人物进行如下设定:
首先,按屏幕上的“”按钮分别控制人物向前、向后移动,“”按钮分别控制人物向左、向右旋转。
其次,按“”键跳跃。其中,人物空格键跳跃控制是,将跳跃的动画层级设置为最高,层级最高的动画被触发时,就最先被执行,默认的层级都为零。在这里意味着只要跳跃动画被触发,它将优先与其他的动画被执行。除此之外,程序会根据人物当前的状态自动展示当前的动作动画。跑步速度=6m/s;步行速度=2m/s;移动时忽略高度=0.3m,当前面的障碍物低于这个值时,人物是可以直接通去的,否则才会产生碰撞。
第三,按“”键切换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
第四,屏幕右侧的材质更换按钮可以用来更换场景中物体的材质。
第五,在不进行操作时,所有按钮都会自动隐藏。使用户能充分观察虚拟场景,增加沉浸感。
【关键词】高职;景观设计;实践性;教学
一、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的偏差、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时不足和高职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弱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的偏差
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的偏差是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上来看,艺术类学生就读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数较多,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面,往往也侧重于艺术意味的表达和视觉效果的强化,过于强调课程的艺术性,则相对来说忽视了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这就使得该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制约着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
(二)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时不足
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就目前来说,高职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不尽合理,对于景观设计专业课时的安排不足,一般来说,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一个新专业计划的完善,而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课讲授存在着明显的课时不足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所传授的景观设计基础理论较浅,无法深入探索景观设计的内涵。学生所设计出来的景观可实施性较差,及时调整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十分迫切。
(三)高职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弱
高职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弱使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陷入困境。对高职院校而言,注重培养学生的即时上岗能力,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工作。但是现在的高职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弱,及时上岗后能快速融入工作岗位,却无长远的职业规划和提升自己的打算,这都是由于自学能力不高造成的,因此,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势在必行。
二、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针对上述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加强实践教学,实行“产教”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实行“产教”结合是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实践性是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在时间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采取课内实训、生产(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还可建立固定的教学实习训练基地,将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践,促进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技术技能培养
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技术技能培养是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专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技术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在高职景观设计专业中,按照园林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要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技术技能培养,重视园林景观规划、园林植物配置、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此外,合理配置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协调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改善现有的课程体系不佳的现状,如加大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这样在课程内容方面,由学科性课程向能力本位职业课程转变,有利于提高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合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高职景观设计实践性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为了使学生拥有较大的景观设计职业后续发展潜力,需要对学生加强教育。结合高职景观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自学意识和终生学习观念。在高职景观设计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要想在景观设计的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依此制定合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二是加强学生对景观设计学科体系的认识。为使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得到更好地运用,必须让学生了解到景观行业所需的整体知识结构,并清楚地知道该如何进行职后学习。对高职景观设计教师而言,可以各类资料进行灵活有效的处理和使用。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结合课内外教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景观设计教学,灵活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总之,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时,应加强实践教学,实行“产教”结合;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技术技能培养;结合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面对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利静.高职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10(02).
[2] 黄鹄.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
[3] 封峰.高职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J].华章,2010(29).
[4] 杨晶.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J].文教资料,2011(05).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4-0248-01
一、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中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通过专业化的课程设计来为景观设计行业培养出一些专业技术较强,且具备一定园林植物的种植与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最近几年,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各界对景观设计专业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各大高校也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景观设计专业的知识覆盖范围,在其中加入了诸如建筑学、计算机学以及管理学等多项内容。此外,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入的当下,我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还要尽快的将原有的“园林”教学重点逐渐的过渡到“现代景观”的相关内容中,争取能够为现代人类聚居观念的改变带来一些正面的促进作用。
二、景观设计专业所存在的教学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差,体现不出有关于现代
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内容高校中的景观设计专业最为主要的授课内容即为景观规划设计,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中,教育者所采用的均为类型化的教学模式,在学期开始之前先设计出三或四个不同类型与教学功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展开讨论与研究。此外,为了能够锻炼到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者还会根据课题规模的大小来进行适当的调整。此种教学方式存在着针对性差的弊端,经常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知所措和无从下手的状态,从而让抄袭和过度模仿现象时有发生。
(二)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团队的水平不高
在我国,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时间较短,因此在高校中很少有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景观设计教育者,很多教师的本修专业都是美术或设计,更有甚者还对园林规划的专业知识根本一窍不通,大大降低了本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授课效率。
(三)学校的教学专业性不高,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在国内,很多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都是由环境设计所衍生出来的,然而,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发展目标多以室内设计为主,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存在着缺乏专业性的弊端。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都在扩招学生,因此让很多美术功底较差的学生也进入到了景观设计的专业中,不妨试想一下,那些连设计对象都不甚明了的学生怎么可能学好专业性极强的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呢?
三、促进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定位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者都对此专业的课程定位制定的比较模糊。为了能够进尽快的改变这一现状,教育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调整:首先,教育者要将理论知识作为本专业的教学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景观概念,并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调整教学目标,例如熟练绘制设计图纸、独立撰写说明书等等;其次,教育者还要确立出班级课程组的教学方向,并且对原有教学模式中的漏洞和问题展开及时的修复与调整。
(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与想象能力
直白一些解释,景观设计其实也是空间规划的一种,在学生从已知的室内空间转移到更加宽阔的室外空间以后,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把握生疏与界定不准确的情况。基于此,教育者应当在日后的景观设计课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培养学生空间能力的内容,在课堂中引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来更加自如且熟练的将空间推理能力应用到生活中。
(三)进一步加大对师资团队的建设力度
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环境对景观设计人才所制定出来的更高标准,高校的管理者要进一步加大对本校师资团队的建设力度,从根本上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加大与名校名师的合作频率,聘请一些高水平的名誉教授来到学校中来进行教学指导;其次,管理者还要通过提升薪资待遇的方式来将那些优秀的名校毕业生吸引到学校中来,及时为景观设计专业的师资团队注入新的血液;最后,校方还要为那些表现优异的教育者提供出国深造与再教育的进修机会,大力扶持本专业的教育者去专业性更强的高校中继续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
(四)进一步加快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创新速度
在日后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教育者要经常性的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崭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操作机会,让他们可以将设计要点与理论课程知识进行更加充分的理解。首先,教育者要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并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计案例教学内容;其次,教育者在授课开始之前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搜集任务,让他们利用互联网来找到一些景观设计的真实案例,并且在课堂中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简要的讲解;最后,校方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独立设计和动手实践的机会,集合当地的旅游资源与企业力量来为学生安排一些实习项目,全面提升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他们对行业市场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王英.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探索,2012,4:144-147.
[2]葛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寻找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J].艺术与设计,2012,7:108-11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间环境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对于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但是,当前景观专业教学水平与社会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可将实际项目引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以下目标:其一,通过实际项目使大学生学会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将理论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所学知识的用途,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领会景观设计在特定场景下呈现的艺术魅力。其二,将实际项目引入景观设计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经验性知识。其三,通过具体案例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检验大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和灵活性。其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获得实践技能,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高校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交流和合作理念,增强实干信心,提升市场运作能力。
二、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内容
景观设计课程主要讲授的是怎样通过景观介质营造舒适的环境空间,它涉及微观、中观、宏观等层面的场景,适用于城市规划中的各种规划对象。但是景观设计专业在教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模式陈旧、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等。因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对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1)改变课程教学的模式。在以往的景观设计课堂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传授理论为先;而大学生作为听众被动接受知识,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为改变这种情况,可将实际项目引入教学,以实训教学为核心,尝试调整师生的角色。即以大学生为课程活动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帮助大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这有利于大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汲取知识,也能使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提高学习兴趣。(2)增加课程教学的内容。景观设计课程知识体系庞大,除了城市规划、广场设计、城市设计外,还可以从人文学、艺术美学、建筑学、生态学等方面出发,建立一套适用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教学知识体系,并引入实际项目,如城市夜景灯光照明、某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等,让大学生全面了解景观设计内涵。(3)丰富课程教学的方法。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案例式教学法。虽然此教学法能让学生了解很多现实设计中的问题,但他们无法亲身感受项目的实施过程,对案例项目的理解不会太深,记忆和印象也最多停留在教师重点强调的某个部分。因此,将实际项目引入景观设计课程中,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大学生如果在实际项目中遇到问题,还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寻求老师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形成很好的师生互动。
三、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1)以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语言表达和课件展示等方式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指导原则,以及经典案例的背景分析、设计要素、实施细则等传授给大学生。讲解实际项目时,可带领大学生进行现场踏勘,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全面了解设计过程,掌握相关理论、丰富阅历、开阔眼界。(2)讲授中结合讨论的教学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和协调下,大学生以分组形式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设计案例的创新点展开辩论或讨论。教师从知识体系中总结提炼出讨论的主题,启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这种交流模式,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项目实践。教师应根据已有项目,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让大学生根据所给场地背景、地理位置设计概念性方案。为提高实战效果,还可尝试“竞标”的方式,让大学生以自由组成的团体为单位进行汇报和评比,让他们提前感受社会竞争氛围,从而学习到更多有利于现实社会中设计项目实施的方法。最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对好的设计方案进行奖励,增强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和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实际项目引入景观设计的教学实践,是一次探索性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高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忠峰,李传刚.关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2(08).
[2]周彩玉.园林景观中建筑物、构筑物柔化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关键词]体育场馆景观设计城市文化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鸟巢”缓缓熄灭,“体育场馆景观设计”这个名词进入到我们的视线中。早住1900年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的儿子小奥姆斯特德和舒克利夫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全美第一门景观设计专业课程。1908~1909年开始,哈佛已经有了系统的景观设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到1929年,哈佛大学形成了“建筑一景观设计一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包含体育场馆建筑学内容,又将景观设计文化纳入其中。可以说,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是平面景观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的高度统一,是集功能性、观赏性与人文理念于一体的艺术性设计,是一项空间视觉艺术与科学的系统工程。
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诠释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的一般含义为“从古至今人类为了适应和改变其生存条件,而有意识地去进行的环境改造活动。”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变为:“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由形式因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和空间,从而为人创造安全、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被视为现阶段符合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两个范畴,一个较大的范畴是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最恰当的土地应用;而另一个较小的范围是对某一特定地方的设计。
体育场馆景观的设计。体育场馆景观包括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体育场馆的景观是由光、形、色、体四种可感受因素组成,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并且易于从城市环境形式中分离出来,这是体育场馆景观的自然属性。体育场馆景观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欣赏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场馆景观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等心理反映,这是体育场馆的景观效应,也是体育场馆景观的社会属性。
体育场馆景观构成分为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两类。由竞赛场地景观、道旗、围挡、标识装置、景观构筑物、背景板、体育器材、楼体装饰景观、临建设施、主题雕塑、公共艺术装置、公共设施、交通工具、城市家具、互动投影、多媒体显示系统等构成。设计师在遵循建筑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中加入不同的设计理念,并融合了文化因素,用建筑材料和空间的构成表达了体育场馆空间功能以外的文化和思想的信息,用建筑语言表达了体育场馆的宏伟、优美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彰显体育场馆的独特魅力。
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体育场馆景观设计
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功能,更要求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功能的体现,其表现为文化价值和道德的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汇聚,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人文思想的体现已成为新阶段时代文化的核心,这无论对景观设计还是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来讲都是如此。而正是对人类精神的创造和人类价值理想的维护,才有可能使建筑作品成为经典,流芳百世。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功能构成包括以下五个方而,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美化功能、安全功能以及综合功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们的文化层次和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提出不同的需求和要求。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与东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提倡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像、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合关系,强调整体的效果。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体育场馆的景观风格大都趋于宽松和疏朗的设计,体现的是宁静和优雅的寓意,突显出景观的清逸、自然、协调的人文气质。
西方文化提倡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通过人对自然的征服来体现精神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突显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的体育场馆景观风格趋于奔放、热烈、灵动之势,体现的是宏伟和壮丽的寓意,把景观的规模和气势充分展露出来。
现阶段,东西方文化对于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在文化互融的基础上,考虑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东西方文化中的经典体现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中。就像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鸟巢”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主体当中“鸟巢”的钢架网状结构的编织,看台“红面银线”的色彩搭配,都是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而体育场屋顶双层膜结构,将钢结构中的上下弦利用膜进行了声学吊顶。观光楼梯独特的延伸,将西方文化中的动感与活力充分地体现出来。可以说“鸟巢”的建筑外形、建筑风格、建筑装饰是中西文化的产物,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最有力的见证。而纵观“鸟巢”的其它景观,从场外休息区、步行街道、花园设计以及与“水立方”的遥相呼应,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思维与理念,而“以人文本”正是中西方文化中所共融的思想。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城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发达、最繁荣的地区,城市文化发展的水平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因此,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城市的发展,用城市文化的观点来观察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管理。从建筑领域来说,体育场馆建筑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体育场馆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还与这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与众不同的体育场馆,他们一般坐落在城市最瞩目的位置,由于近代国内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和设计理念,往往是游客到达一个陌生城市的首要参观地,2008年的北京奥运体育场――“鸟巢”无疑是众多体育场馆之中的亮点,每天都在接待络绎不绝的游客;天津市的水滴体育馆,也逐渐成为天津这个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建筑越来越注重功能性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以人造景观打造城市文化亮点,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观光客,进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培养公民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趣味,形成健康的生活、休闲方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因此,体育场馆景观文化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精神文明的升华。
承接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篮球比赛的花都新体育馆在外形设计上采用了“双球建筑”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以保留并尊重原有地貌为主,形成三个阶梯级景观,主馆、训练馆融为一个整体。另外,利用地形高差在室外篮球场下建地下停车库,节省了地下室开挖成本。蓝色双球的造型,奇异的景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占亚运场馆总量三分之一的广州大学城中的21个亚运场馆,每个场馆的造型都非常新颖别致。这些场馆不仅为广州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而且在广州市现代化城市建设形象工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赛后使用价值。体育场馆建造初期的景观设计一定结合了它的赛后利用因素,每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在设计体育场馆初期都会考虑到它的赛后使用问题,这也更好地诠释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价值。一般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地往往都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或重要的城市,根据近期城市发展的速度,这些地方的土地往往都非常昂贵,体育场馆又是一个需要庞大建筑用地的工程,这无疑给了设计师一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更好地利用赛后场馆。大部分体育馆在赛后都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举办各种大型演唱会、大型展会的地方,也有很多场馆由于其优美的环境成为了居民或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所以每位设计师在设计体育场馆时都要考虑到场馆赛后是否会面临“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命运。
关键词:绿化景观;美学;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46-01
一、居住区绿化景观的色彩美与形式美
(一)居住区绿化景观中的色彩美原则
植物色彩的搭配可分为单一色、相近色和对比色三种搭配方式。在只有一个色相时,应该适当改变其明度和彩度的组合,同时也应该把握植物本身的形状、排列、光泽和质感等,使之变化以破除单调乏味之感;采用相近色搭配时,易取得调和的效果,相邻色相的过渡较为自然,在统一中富有变化,能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形成既统一又有差异的景观效果;采用对比色相搭配来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常常给人以现代、活泼、明快的效果,也能使之成为视觉焦点。在进行对比色配色时,要注意对比色的明度差、彩度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如对比色均为彩度较高的色彩时,应适当降低一方的彩度以达到更为良好的视觉。
(二)居住区绿化景观中的形式美原则
一个成功的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通常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形式美基本规律也同样遵循统一、对比、调和、节奏、韵律、比例、尺度等形式艺术美的规律。
主从统一:主从关系即为重点和一般的对比与变化。在主从关系中突出重点、在变化关系中寻求统一是艺术设计中的共同法则。处理好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中的主从关系,是决定能否取得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是艺术构图中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中应用对比,会使得景观丰富多彩、富有活力,而调和则可求得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在设计中可采用形态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虚实的对比与调和或质地的对比调和等方法来达到营造不同景观效果的目的。节奏与韵律:在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植物单体的形态、色彩、质地等要素进行有节奏、有规律地布置以形成韵律感。在道路绿化中常采用这种形式来表现绿化景观的美感。比例与尺度:在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中,整体空间营造中应考虑植物比例尺度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与人们赏景的视觉规律结合起来。不同的观赏角度,也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平视令人感觉平静、深远;仰视让人感觉雄伟、紧张;俯视则给人们开阔、惊险之感。设计时可巧妙运用地形的变化、植物高低的起伏创造不同的观赏视角,达到步移景异、丰富植物空间的景观效果。
二、居住区内不同空间绿化景观美学原则
集会广场主要用于居住区活动、文化集会等,多位于小区中心地区,或者临近景观河流、植物景观带等,按照广场类型的不同,绿化景观设计也要求有不同的风格,有的要求严整,有的要求简洁。若广场较小,往往要求具有亲切和谐的气氛。广场的布置重点是要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风格,种植上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面积不大的广场绿化景观中,以有代表性的树种点缀;在草地或者建筑的背景前显示出树形的美丽轮廓;有的广场可布置大片的草地,衬托出建筑的形象。居住区道路绿化植物的配植,不仅要具有实用功能,还要给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上创造美的感受,将形态各异的乔木、灌木、花卉、草地及藤本植物进行艺术组合,形成不同景观,发挥植物美的魅力。居住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还要依据植物形态、色彩的季相变化,合理选择种植。不同植物树形、叶形、花果、色彩等各不相同,同一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也有很大变化。各物种以自己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等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各异的植物景观。居住区滨水空间具有地形狭长,呈带状分布的特点。滨水空间绿化景观设计要在满足生态需要的前提下,以艺术构图原理为指导,表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三、居住区绿化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美学原则
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结合住宅建筑环境,利用植物与建筑的门、窗、墙体以及假山等景观要素相结合,可创造出曲折幽深、变化多姿的室内与室外的联系和过渡空间。
与门结合的绿化景观:门是人们进出必经之处,门和墙连在一起,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充分利用门的造型,以门为框,通过植物景观配植,与路、石等进行精细地艺术均图,不但可以如画,而且可以延伸视线。与窗结合的植物景观:窗也可充分利用作为框景。安坐室内,透过窗框外的修竹,浑然一幅生动画面。
与墙结合的植物景观:利用墙脚种植一些攀缘植物,可起到美化墙面的作用。一般的墙都可用藤本植物,或经过整形修剪及绑扎的观花、观果的灌木,甚至极少数的乔木来美化,辅以各种球根、宿根花卉作为基础栽植。
(1)景观的文化意义
中国的传统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地域、政治、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解欣赏方式和表达形态,对古今的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园林在追求意境的同时从山水画、诗词歌赋中获取灵感融入到传统的设计理念里,达到了自由与规整、写意与写实的和谐统一效果。这种表现技巧把人对空间的改造巧妙的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构筑体系,使得我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在建筑景观设计当中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景观设计在遵循文化背景的同时对一些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的现代化改造中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融。
(2)运用传统美学理念的景观设计原则
新兴的设计思潮也已经深深的贯穿于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当中,奠定了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基本原则:首先,景观环境的整体性是古往今来景观设计所要把握的首要原则。通常在人的审美体验中,对于一个物象的感受通常是通过对它整体效应的体会来获得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会先整体再局部然后再返回到整体,这就要求把握住设计内容的整体性原则。其次要充分的发挥主观的能动性。景观设计的最终受众是人,这就要求把设计审美的重点放在审美的主体感受上而非客体环境上。充分考虑人对客体景观环境的精神感受以及生理适应程度,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自然传统的美感而忽略了环境本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最后,景观环境的功能性也很重要的,随着人的意识形态逐渐改变去改造或者创造现代人的生活居住环境,功能性被视为人类创造任何事物最原始的目的。
二、传统美学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思维转换
任何设计者的创作都是以其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为基础所表达出来的,个人主观上对设计或者艺术形式自身的感受和理解都会造成设计思维的不同。设计是人结合客观条件主观的把思想和既定概念转变为感官形式,不同的受众针对不同的设计风格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体会。现代景观的设计应该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现在全球范围内许多的艺术领域都包含了这种精神。以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为例,古典园林在布局上强调灵活多变的构筑形式,采用多种元素的混合表现形式。从现有的古典园林来看,由众多的人造与天然风景的结合来表达某种意境的小景,这正是符合了传统美学审美趣味。古人在审美上普遍的将整体做统一的协调和融合,始终保持着一个和谐的整体,体现了虚与实、动与静、刚与柔、舒与密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处理各种元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达到一种高水平的园林艺术境界。
三、传统美学在未来景观设计当中的发展
为了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大部分成熟的景观创作中我们看到了“传统美学”与“现代化”的结合已经产生了相对的和谐。有很多的传统景观元素在融合了抽象的“现代感”和“科技感”之后,原有的景观元素也逐渐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但“传统美学”与“现代化”之间产生的表象矛盾还是会持续存在的。另外,外来的现代主义景观的表现手法当下已经大量的被景观设计者所接受,在全球化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景观设计趋向于“现代化”是时展的必然结果。
四、结语
关键词:景观、景观设计、景观教育学、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观设计是一个体系,景观设计教育学是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景观专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基于现代化高度工业发展与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世界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爆炸,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发展不平衡性。即使城市不断像摊大饼一样不断向农村和城镇扩张,依然满足不了交通、居住和工业的发展。而环境的破坏更为景观设计专业的诞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人类必须与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即使开发也要与大地景观相融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人类社会的未来,由于人口迅猛增长和对自然资不断增长的威胁。那就铸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演变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协调的特殊的专业方向。我们现在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了,它就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L. A.)。环境景观设计专业
这个专业在18世纪以前,是从欧洲13世纪的造园术发展而来的。到了19世纪,这种新的专业(L.A)的名称.是由美国Landscape Architects之父,F. L. Olmsted(奥尔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来的,专业的核心应是“城市环境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园林艺术”。
一.景观基本的含义和相关概念
学科的含义:“这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并正不断发展年轻学科。其涉及领域关系到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大地生态、城镇和大都会的景观。”
景观:景观指生态、技术和文化进程在某一点上的反映,其内容包含以下含义:例如荒原是自然景观,城郊是郊区景观,内城是城市景观。
景观设计师:从事土地使用和室外设计的行业,项目类型和规模如下:全球景观管理、场地设计、区域景观规划、开放规划、生态规划与设计、设计的社会和行为特性、景观施工和设施运营。
景观行业:在管理、规划和设计自然和文化景观时结合艺术学科的行业。
景观设计:创造有回应式、有意义、可持续和可再生的景观。
景观生态:这门科学认为景观学中最重要核心内容。各个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交互式整体,整体极其部分在功能和表现上有机结合,所有的部分和整体都在变化,实现动态平衡没人只是其中一部分。概念综述,探讨以景观设计师决策的视角以及对完美看待、管理和设计景观构成影响的种种问题。景观的含义介绍了多种认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观察和归纳出景观的内涵。
二.景观设计教育
当前一些人仍认为景观设计学专业就是艺术设计,本文诠释了其概念的不同,贯穿一个主题,即L.A.是一个交叉学科。任何广义艺术学,甚至筑学是不能把L.A.包含在内的。建筑专业是用无生命的材料来进行设计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景观学专业是用有生命的植物群落、地质景观原貌有关的材料进行设计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显然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正如一位城市园林规划师,如果不掌握3 000种以上植物,是难以胜任主持总体规划这项工作的。相当于一位景观专业培训出来的设计师,如果不懂空间管理,不能从规划的角度、区域生态的出发点去思考解决问题,是不能胜任景观规划专业的。如果请一位没有学过植物学的建筑师、规划师或美术师来主持这项工作。那么,除了在平面上勾勒出铺装和绿化也别无工作可设计了。
景观园林师主持、承担总体性工作。这就为培养景观设计专业性人才提供了依据。教育学的理论及继续教育上的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未来的设计者,向着可持续和可再生方向发展。景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创造性的整体反映。 “受到真正的教育意味着悟性的深化,而不是信息的累加;意味着对人类极其问题理解清晰、透彻,并寄予同情。”――诺曼・文参特・皮尔
为深化悟性,并促进“对景观设计专业的透彻、清晰的理解,高等教育必须教育学生,使其思维不局限与科学“范围”,更要帮助他们打开视野,成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和相关其他信息串联起来,系统分析。其他专业学生必须跨越本专业界限,超越狭隘和片段思维,系统、联系、再生的眼光理解本专业。
三.景观设计的前景
二战以后,这景观学科迅速发展,工作领域也越来越大,包括城镇的规划、扩建、改建,国家天然公园、森林、绿地、广场和工业区等建设工作。德国,20世纪30年代,这次行业从事全国高速公路绿地系统的规划。荷兰还从事围海造园林绿地的工作,现在还从事城市,建设工作。就现在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状况来分析,美国依然是目前国际化景观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中国、英国等其他国家也都有各自的偏重点。但景观设计总体前景使我们经过严密思考又回到了科学体系阐释的起点。社会需求是全球体系渐趋发展和人类需要的最终依赖的决定力量。设计生态性质号召景观管理、规划和设计行业紧密联系设计的生态环境,再造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相应的景观高科技的研究、引进,数字化景观,人与自然的对话呼吁相关行业应用新兴的设计方法、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四.结论
当代的城市景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人们的审美观念泛化的情况下,现代景观的核心是创新与求变,景观教育产业也要符合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的。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气象等自然科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系统工程学科。它包括从古典的小面积的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大地生态的保护、城镇和大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同时运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如航测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景观行业教育发展应尽可能地从其它学科的引入分析和研究中,特别是符合时展需要的艺术中汲取新的表达语言以充实自身,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巨匠的脚步使城市景观向前发展,接着却是长时间的倒退。(环境的严重破坏)作为新型行业的发展,以一种具有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的一面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现代工业建设、城市建设、能源工程、文通工程、矿山工程及军事工程等都应满足景观固有的发展规律和依据。
参考文献:
[1]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
[J].地理学报,1998(12):11~20.
[3]车生泉.城市绿地结构分析与景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John .L .Motloch.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 [M].南京: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荷]卢本.设计与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152-182.
一、项目化教学法及其特征
项目化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由五个阶段构成:布置项目任务书,制定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项目质量,对项目的评议和总结。项目化教学法通过把整个专业的学习过程分解成为单个的具体的工程并设计成对应的项目教学方案来实现项目的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整个项目。项目教学法以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总之,项目化教学法改变了以老师灌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可以缩短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周期,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项目教学法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基础风景园林设计、街道空间设计、纪念性广场设计这些景观设计专业的方向课程,它们的设置往往都具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特性。而且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大多是由若干任务组成的,这种课程中“完成任务”的专业内在要求正好切合项目教学法中的“任务驱动”性。项目化教学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任务性”和“主题性”得到强化。体现了高校景观设计专业能够应用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主要在于其专业课程设置的阶段性、任务性和程序性。三、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与改革的途径1.项目的确立要“实”通常,在景观设计专业中应用项目化教学法,布置项目任务书的形式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要精心选好项目是实施项目化教学法的关键和基础。必须把项目和专业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其次,项目选择的地点最好是能让学生多次到达现场能进行踏勘调研的学校周边,可以使学生感获得最直观真实的感受。另外,在选择项目上还应该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让学生学会一通百通。2.项目的分工要合理教室布置得项目任务书往往是由3—4名同学完成的,以小组的形式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在这一过程中项目成员的份工先得尤为重要,由于组内各成员的能力不同,有些自制力较差的同学往往会有较严重的依赖思想,因此教师在各成员的分工中要做好掌控工作,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项目。虽然项目教学法的主体为学生,但是教师应该积极跟进每个研究小组的进展,把握好研究方向,应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启发。3.开辟第二课堂,增加社会实践课堂中实际教学的项目毕竟有限,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单纯的依靠课上教学是远远达不到的,只有真正走向社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与景观设计企业要展开积极的合作,在每学期都应该留出实践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到企业中去实践。通过第二课堂,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实践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项目的特殊性,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第二课堂的应用是应用项目化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关键,更是缩短学生毕业适应社会时间的必要条件。4.用参赛来检验项目教学法效果通过参赛的方式来检阅学校的教学成果,同时学生获奖的级别以及数量充分的反映出我们专业的教学质量,也能够看到学校与其他院校的差距,从而促使我们学校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的内容,以达到提升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中,每一次大赛的参与,都应该变成学校“小赛”的举行。要调动本专业所有的学生的积极性,先在学校内进行气氛渲染,所有的参赛作品都应进行严格的审查,从初赛到复赛再到推荐进入大赛,每一步都要认真对待,总结比赛成果,在肯定成果的同时找出问题,进行总结反思以期对下一步的项目化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不断完善项目化教学法,已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项目化教学法应用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法应用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具有良好的优势,但是同时又项目教学法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首先,有研究表明如果上课班级学生数与教师数的比例超过30:1,项目教学法就不会存在优势,只有学生数与教师数的比例控制在30:1,项目教学法的优势才能显现出来。另外项目教学法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学生如果自控能力不强或者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就会造成有学生不能参与其中的情况。当然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校与老师的各方面调整和交流来解决,总的来说,项目教学法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是极大的。虽然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辅助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总之,把项目化教学法在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中进行应用实施,是一项长期的教学改革的探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从目前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效果来看,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切合于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更容易接受触觉和视觉信息的特点;同时项目教学法将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要求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专业素养有了质的提高;同时学生们代表学校在各类比赛中的获奖数量和级别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作者: 单位: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凯.景观设计课的教学方法探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
[2]黄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有关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解析[J].科教文汇旬刊,2011(6).
[3]王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美与时代,2010(3).
近些年来,GIS作为一项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在景观规划、景观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技术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是基于手工技术的分析,过程十分复杂。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GIS得到了空前发展。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宏观尺度为例,分为景观表述、景观过程分析、景观评价、景观改变、影响评估、景观决策等六个步骤,具体介绍了GIS在景观设计学中的实际应用方法。
关键词:GIS,景观设计,景观过程,数据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GIS和景观设计学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凡是与空间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借用其进行分析,因此,在环境管理、资源管理、资源配置、城市规划等众多领域都有所应用。
景观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就是要对有关土地的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俞孔坚,李迪华,2003)在景观设计学中,有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大尺度区域空间的研究,后者则重于小尺度场地的设计。GIS技术主要应用于景观规划中,目前凭借这一技术,可以帮助景观规划师准确而便捷的对于空间区域进行分析和模拟,并最终绘制成图。对于景观设计来说,GIS也很大程度上为设计师的前期场地分析提供了便利。
2.GIS在景观规划中的发展历程
追溯GIS在景观设计学中的应用历程,不能不提到美国生态规划的先驱――麦克哈格(I. L. McHarg),他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成为了当时景观规划的规范。他所强调的任何规划应该充分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通过充分的土地适宜性分析,来制定规划。(俞孔坚,2003)这一分析过程是依靠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来完成的,也就是“千层饼模式”。当时进行这种适宜性分析的技术还停留在手工地图分层叠加上,在《设计结合自然》中,麦克哈格介绍了方法:首先讲景观的单一因子逐一制图,用灰白两色区分其对某一土地利用方式(如居住)的适宜性或有害性,然后再将单一因子的评价图层叠加,通过感光摄影技术得到综合的土地适宜性分布图,再根据灰度来区别不同程度的适宜性。
实际上,这一技术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景观分析研究和实践的带头人Warren Manning最早使用了地图叠加技术来对马省的量土壤、地表水资源状况、森林覆盖等大量信息进行制图和整理。而这一繁杂的手工作业一直到1950年才为Jacqueline Tyrwhitt在《城乡规划教材》中系统的进行了介绍。20世纪60年代,北美大规模的景观资源调查广泛的应用地图分层叠加技术,到麦克哈格时代,基于透明纸的手工地图分层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顶峰。
但是,这一手工技术相当繁杂,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景观规划的技术方法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发展。当时作为景观设计学摇篮的哈佛大学和作为计算机发祥地的麻省理工学院相结合,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规划连接起来,推动了景观规划方向的发展。这场革命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1965年,哈佛大学作设计学院获得福特基金的赞助,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成立计算机图象实验室 (Laboratory for Computer Graphics), 由H. Fisher主持,汇聚一批富于创新和智慧的年轻人,并在很短时间内研制出数字计算机地图绘制方法和技术,并发展了SYMAP软件和在它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机数字地图,同时,对区域规划、景观规划、建筑设计等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基础研究,除此以外,在理论地理学方面也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俞孔坚,2003)
1966年,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z)在哈佛大学作设计学院开设了一门区域尺度的规划课程,并应用SYMAP在得拉维尔,马里兰和佛及尼亚半岛(DELMARVA)开展景观规划研究。这被认为是大规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规划的第一个实例(Steinitz,1993)。即使在这一个GIS应用的最初步尝试中,已经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分析工作,包括引力模型、地图叠加分析、加权评价以分析土地单元对植被或农业种植的适宜性,等等。这一最早的GIS与景观规划的结合课程对哈佛乃至世界的GIS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另外一位景观规划大师是菲利普.路易斯(Philips .H. Lewis)在他的工作中也运用GIS来进行分析。他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环境廊道”概念(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Ecological, Esthetic, Exercise Way),并指出如果想为子孙后代保留一分自然及文化遗产“就必须尽快对一些敏感的环境构成进行确认”,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那些区域实施必要的保护”以使其免遭未来开发的不利影响(宋力 等,2002)。路易斯把一些被认为是“决定因素”的类型(水体、湿地、地形坡度等)分别绘制成图后叠加起来,类似于McHarg的千层饼模型,然后划分出“环境廊道”。这些工作也都依托于GIS来进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z)1993年提出了GIS在景观规划中应用的五阶段说,俞孔坚教授在其基础上发展化分为六个阶段。它们是: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来处理比较简单的工作,如景观分类。这一工作是手工可以完成的,但比手工要简便许多。
第二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应用GIS进行更为复杂的分析,包括将统计分析与地图绘制相结合,引入更为复杂的空间分析技术,发展不限于二维图像的直观表现方法。
第三阶段,70年代中期,GIS与其他学科专业开始相互作用,使规划师认识到信息对于影响决策的意义,强调规划的作用在于组织和利用信息为决策服务,而不是决策本身。
第四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微型机算计引入GIS,操作简单化。使规划师可以较快掌握计算机技术,并使用GIS技术来进行大量的分析工作。
第五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功能不断增加,数字化日益普遍,GIS逐渐成为景观规划的必须,它能够使规划变得更高效,并能够直观的展示规划成果。
第六阶段,90年代末到可预计的未来,GIS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不断提高,GIS的分析功能更加强大,对于规划的辅助作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功能已无法替代。
GIS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学领域特别是大尺度规划方面不可或缺的助手,为景观规划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便利。麦克哈格1993年时就曾感叹,当年复杂的系统分析过程“千层饼”模式今天竟可以如此方便地通过GIS来完成(俞孔坚,2003)。
同时,通过对于城镇扩张的多解研究,不同标准等级下的格局,
(1)低安全水平,城市形态结构接近大组团形城市,可以理解为各个组团摊大饼式发展;
(2)中安全水平,城市形态结构显现为组团和带状相结合;
(3)高安全水平,城市形态为星群形,即分散组团式,从某种意义上接近于田园城市的模式;
(4)通过城镇扩张分析可以看出,未考虑EI的城市形态最易于导致环形城市的形成,大环线的建成无疑对这种趋势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模式会有经济上和交通上的优势,但对区域生态格局有很大的破坏,使生态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第六步,景观决策
基于上述多种EI建设方案和评估结果,决策者可以选择合适的实施方案,并将其作为城市或区域发展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刚性控制条件。通过蓝线、绿线、紫线等划定为不建设区,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落实下来。台州案例中这阶段的工作不作为主要内容。
4.结语
景观设计学中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有赖于对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并使之建立在更科学的数据库和分析方法基础上,而场地尺度设计的发展则需要基于空间分析的更为理性的研究方法。在规划的技术方面,随着各门具体自然地理科学及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逐渐发展和完善了了从手工的地图分层叠加技术,到GIS和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在社会需求、科学探索和技术发展三种力量的推动下,景观生态规划逐渐走向成熟,并在未来可持续人地关系的建立方面,发挥独特而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景观设计学与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Steinitz C. GIS: A person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arts 1-3. GIS Europe (June, July and September). 1993
宋力 等!"#在国外环境及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园林,2002,6
俞孔坚,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第19卷第1期,1999年1月,生态学报,Vol.19,No.1J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