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00:0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但是,一个很大的不幸很快就降临到了周老师的头上:一天,老师去医院检查,老师竟然患了癌症!不过幸好是早期,还有得医。老师只能先到南宁去住院,当她听到手术费要70000多块时,焦急、恐惧在老师的心里油然而生:老师的家庭并不富裕,她的房子还是租来的,孩子又还在上幼儿园,并且她们全家领的工资也不多。
但是事情有了转机:原来和周老师在一起教我们九班的数学老师,也调到了我们七班,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原本是九班学生的我们。我们听后都议论纷纷,最后决定,召集九班的同学们,进行我们自己组织的捐款活动!每个班都有我们九班的同学,每班各派一个代表来做自己班上的收费者,然后把收到的钱,集合在一起,教给数学老师,让数学老师寄去。但是,周老师她不收。而这时,我们的校长李伟英知道了周老师生病了的事,于是就动员全校师生为老师捐款。我们学校共捐了18000多块,在加上别的学校捐的钱,终于凑够了“70000多”这个数目〔我们九班学生捐的钱也在其中〕。
虽说周老师没有私人接受我们九班学生的捐款,但我老师还是很高兴,因为这件事体现了我们的师生之情!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情感特征 和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 Changwu
(Liaoning Staff College of Art and Culture, Shenyang, Liaoning 110180)
Abstrac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the most basic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activity, and it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handling various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some of th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in daily teaching process, first elaborated the meaning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n the basis of a new proposed building a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Key word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harmonious
1 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它是学校内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①师生关系的内容,包括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政治关系和教育关系。处理好心理关系要求做到情理相容;处理好政治关系要求做到平等民主;处理好教育关系,要求做到教学相长。
也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的人际关系,②其本质是师生之间以认知、情感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反映师生间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在教育活动中,如果师生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的需要和期望,就会引起对方的不安,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消极甚至否定的情感体验,如烦躁、焦虑、抑郁等,从而产生疏远或者敌对关系。如果师生双方如果都能满足对方愿望,两者就会产生肯定或者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满意、愉悦、高兴等,并愿意保持接近或亲密的关系。
从上述可以看出,虽然研究者的研究角度、重点有所不同,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也有着差异,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共同点。
(1)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心,“现今师生观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围绕着教学任务及实现这一脉络展开的,师生关系等同于或近似地等同于教与学的关系,”③这样把师生关系的研究范围局限于课堂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片面化和简单化了师生关系的研究,并减少了课堂领域范围之外的师生关系研究。(2)师生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教育教学关系,这一点强化了师生关系的特有性,也承认了师生关系存在的特殊性。(3)在师生关系与教育目标的关系上,师生关系是为一定的教育目标服务,被定位于工具和手段。事的因素处于主要地位,人的因素处于次要地位,这也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坚持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观的反映。
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说,师生间的活动是存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这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基本的存在方式。师生关系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方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而进行并形成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教学关系,但又以教与学的关系为主的交往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生生间的关系和师生间的关系。当然,这里所说的关系不仅是指单纯的个体关系,还泛指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种单向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关系网,学生与教师都是网上的结。在学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也即是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强弱、高低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理解、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积极互动的过程,而互动、交往没有协调、合作的基础就不存在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没有实质往的“教学”是虚假教学,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不能体现教师的价值。
2 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④它有利于学生学业的提高、优秀的思想品行的养成、智能及智力的培养,以及促进其个性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众多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教师与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影响师生关系的性质。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对教师认知和学生的社会性认知进行研究。研究者们认为教育行为要通过学生的解释和知觉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对师生关系(下转第92页)(上接第79页)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受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教师本身的影响,⑤研究中还发现学生的地域、年龄、种族也与教师的认知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当学生与教师来自同一地域或属同一种族,教师一般认为师生关系是积极的。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性特征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师生关系的研究中,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完成的工作量和学生行为的有效性都有重要的关系。罗森夏因(B. Rosenshine, 1971)的研究中,教师对学生成绩与学生观点的认可有一种正相关的趋势,尽管学生成绩与教师的表扬次数之间未发现明确的关系,但教师的不赞成或批评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却有着负相关关系。西尔斯(D. Sears,1963)也研究表明,当教师热情鼓励的时候,学生更有创造性。情感性学习意味着学生对教学也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学习。⑥然而当情感是负性时,学生尽管也能进行认知学习,但是学习的意愿水平极低。
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育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大势所趋
当前,我国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管理主义和教师中心主义的倾向,很大程度上伤害了自尊心,摧残了自信心,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并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和怨恨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可以这么说,通过师生间的互相交往,重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应该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都体验到民主自由、平等、尊重信任、宽容与理解、关爱与亲情,同时也受到感化或鼓舞、建议和指导,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从教育的实践意义上来看,建立和谐新型师生关系又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从心理学意义上讲,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完美的配合,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满足、愉悦,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因此,人的发展应当使生命的各个部分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就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性而言,只有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实现了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和谐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因此,在我国当前轰轰烈烈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建立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条件和前提,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任务和内容。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教学任务作为思考的内容,同时更要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作为研究课题,以创新的眼光和观点看待新时期师生关系。
注释
① 张育琳.试论和谐社会高校的师生关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0.
② 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
③ 石佩臣.教育学基础理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④ 朱小蔓.谈和谐教育[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9(6):6.
关键词:沟通;真诚;微笑;爱心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66-01
"教育即沟通"是现代教育研究中时髦且深刻的话题。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沟通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育过程中如果缺乏沟通,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也猜不明白,而教师的"柔情"学生永远不懂。结果只会令教师失望,学生伤心。师生之间只有通过沟通,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真正理解教师的一番苦心,师生关系才能更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那么,师生之间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呢?结合我从事一线工作的经历,谈谈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点滴感受。
1.用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
微笑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真诚的微笑,是你发自内心善意的表达。不管是怎样的学生,不管他对你有如何的成见,相信你的微笑足可以拨开他们心头的阴霾,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多给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他们就会放下戒备,就会喜欢你,并且逐渐打开心扉和你交流,也会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观点,去反思,去自省,进而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老师的微笑传递着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爱!这样的老师才会让学生觉得没有距离感、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也才能和老师走得更近,才能为你今后的工作增加感染力,微笑是师生之间良好沟通的开端。
2.用细心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
人的情绪总是会通过种种外表行为表现出来,尤其是青少年,更容易将喜怒哀乐挂在脸上。作为教师就要"独具慧眼",细心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读懂学生的体态语,洞察学生的心灵,准确、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为师生之间真正、有效的沟通提供信息支持。
要想了解学生,老师平时就要多学习心理著作或相关资料,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其次,还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家庭情况(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个性特点,管教子女方式,家庭经济来源与经济状况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多观察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做到知微见著,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3.用爱心去引导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爱是互相的,没有爱就谈不上沟通,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付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学生才会更加的相信你、依赖你,才能向你敞开心扉,师生之间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作为一名老师,除了对学生倾注一片爱心之外,还要严格要求他们,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 "双差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绝不姑息纵容优生,对待差生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肯定他们的长处,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绝不能因为他成绩的好坏而特别亲之或厌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没有袒护谁,为师生心理沟通扫除了心里障碍,促进了师生的相互良好沟通。
4.用诚心去聆听学生
聆听自然的声音,我们可以感受到花开花落的美,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90后的学生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很强,他们更加关注自由和个人价值的存在,如果教师一味要求他们绝对服从,极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惟有教师放下架子,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灵语言,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把握学生潜在的思想动态,和学生平等对话,就能翻译学生的心灵编码。当学生心情沮丧、烦闷的时候,应学会倾听学生宣泄心中的不快与委屈,并发自内心的去关心他们。如果学生比较抵触,不愿意倾诉,也不要强求,而应该宽容体谅他们,适时地给他们以帮助,这样学生慢慢的就会向你打开心扉,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才能真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最高境界。虽然他们的语言、思想比较稚嫩,但他们的情感最真实。
总之"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而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是双向互动的,只要老师能时时以微笑面对学生,付出你真诚的爱,师生之间能将心比心,用真心换诚心,那么你的一切沟通行为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师生沟通的艺术》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2]《师生沟通技巧》 海穆 基诺特(著)许丽玉 许丽美(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年7月
[关键词] 爱 严 灵活性 师生情
我一直感动于一个美丽的神话:古希腊的一个国王皮格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位美少女,并为之倾注全部的爱与心血,他的款款深情最后感动了爱神,爱神赋予少女以生命,满足了国王的愿望,我的一位老师也对我说过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在登台之前,请先学会爱”。教师要做太阳,把温暖洒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不要做探照灯,只把关爱放在优秀生身上,当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教师应当给他们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
一、用爱接纳他们
教育是以人为本,爱是教育最好的调节剂。西方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者具备一颗爱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年长于学生,不论阅历、知识,还是涵养都胜于学生。因此对学生的过失,应该以宽宏之心对待,接纳他们,再加以耐心分析讲道理。不能在教育中说太多的“不”、“不能”、“不许”之类的字句来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是广阔的,充满灿烂阳光的。这就需要班主任拥有一颗爱心来接纳他们的一切,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潜能。
二、把握“爱”与“严”的分寸
“严”是“爱”的具体表现,“爱”是“严”的最终目标。班主任在工作中一味的严,学生往往会反感,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一味的爱,学生不但不会被感动,反而会使整个班级管理一团糟。故要正确地把握“爱”与“严”的分寸: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在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在时间、条件、态度处理等具体环节上,可酌情灵活掌握;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要急于定性了结;教师应保持和善、冷静的态度,给学生以关爱,以便唤起他们的良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简单生硬、挖苦刻薄,会拉开师生距离的。只有把“爱”与“严”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既有较强的约束力,又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进步,搞好班级管理,培养师生情感。
三、关心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对学生的关心,不应该只在学习方面,还应该在心理、生理与生活诸方面。当学生在这几方面中产生了困惑与困难,班主任老师首先根据平时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发现学生的一正常现象,接着便可找学生单独谈心,了解情况,及时疏通、帮助、调整好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样教师才会得到学生更多的理解和热爱。
关心学生,首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班主任教师在课堂上当然应该严格要求,树立威信,带领学生向知识的高峰攀登。但在课后一定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交朋友。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无话不说,教师也才能了解更多的情况;同时,教师以朋友的身份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当的忠告,帮助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方面取得进步,学生不但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还会更加尊重教师。
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心理状态,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心与心的碰撞,而不要轻易请家长。每个学生在其思想深处都有一个感情切入点,教育学生时,只要把握时机,找准他们的感情切入点,就会打动学生,使其深受感动,这时教师再巧妙引导,联系到此时对学生的教育上来,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并能使学生受到充分而深刻的教育。请家长只是关键时刻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不能当成“灵丹妙药”;相反,经常请家长,反而显得教师无能,淡化了师生情。
我班原来有一位同学,是一个留守孩子。家中年迈奶奶根本管不住他。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本该得到的教育、关爱却得不到,故养成了不少不良习惯,经常是一早一晚出入游戏室,玩得很晚才回家。早上常来迟到,上课无精打采。我多次与他交谈,问其原因,他总是说家中事多,实在是太累了。有一天中午,我听同学说他中午基本上没有吃饭。于是我将他叫到办公室,叫他给我说实话。由于我的态度诚恳,他终于承认将每天中午的饭钱用来打游戏了。并说平时对我所说的都是假话。当时我丝毫没有生气,而是拿钱请一位同学给他打饭。待他吃完饭后,与他谈人品,谈道德,重点谈打游戏的危害性。此后我坚持每天与他交谈,询问他是否进入游戏室。他肯定地告诉我:不去了。一段时间后,他彻底告别了游戏室。到下学期,他改掉了不少不良习惯,学习成绩也开始上升了,并与我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四、依照班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中的“灵活性”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教导、关心和爱护学生的感人的事,如果把这一件件事串联起来,你会发现,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老师总是在深情地关怀着、哺育着她(他)的学生,体现出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佳作一】
我的老师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尊敬的人,我最尊敬的人是我的班主任――王老师。她有一颗慈母般的心。
她不像有的老师那样唠唠叨叨,也不像有的老师那样厉声厉色。她说话声调不高,可分量不轻,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我们感到她既严厉又慈祥。
我看到:学校的课桌椅坏了,王老师就会拿去修好,赔了工夫贴上木材。有人见了说:“学校的桌椅坏了,学校会拿去修的,你何必呢?”王老师却说:“我修好了,同学们就可以安全地上课了。而且,上课时桌椅总发出声音来,他们怎能认真听讲呢!”
我听说:二年一班的一名同学的父亲得了不治之症,王老师捐出几百元。事后学校领导知道了,号召全体师生向她学习,为这名同学的父亲捐款救治,以延长生命。
我碰到:那是在一个周日下午,我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大雨,被浇得落汤鸡似的。到了学校一看,我和一些同学的被褥都被雨淋湿了。正在为难的时候,王老师来了,她逐个检查了床铺,并安排大家睡下。眼看我和另外三个同学无法安排,我们不由得担心起来,谁知她最后叫我们四个人睡到她的房间里,还把我们的被褥晾起来,把我们的衣服烘干。看到王老师忙这忙那,我们感到很不安,王老师却说:“师生之间还不都一样。”
我知道:平时遇到学生没带本,她就自己掏钱买本给我们用。谁不小心跌倒摔伤了,她就拿来创可贴给贴上。谁上学不带饭盒,她就会让我们用她的。
放学了,望着王老师的背影,我们多想对她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点拨】
本文从“我看到”、“我听说”、“我碰到”以及“我知道”几个角度展开描述,构成了排比段,层次清楚,表现主题突出。这种布局谋篇的方法,值得学习。
【佳作二】
我的老师
可爱的学校,你是我成长的摇篮;敬爱的老师,如同哺育我成长的父母。
上课了,一双双亮闪闪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盯着老师那只扬起的手。老师的手,不停地挥动着,像是拿着金钥匙去开启神秘的殿堂;又像是站在乐队前面,指挥着一首和谐的进行曲……
开始练习了。面对着黑板上那生僻的算术题,我着急,我惶恐。这时,老师缓步走了过来,几句启发的话,伴随着那温柔的手指的指点,宛如一缕春风吹进了我的头脑,又似一股甘泉流入了我幼小的心田。于是,我手中的笔立刻变成了“新型武器”,前方那一座座坚固的暗堡终于被我攻下来了。题,做完了。瞧,我的作业本上又印上一个鲜艳艳的红星!
我高兴地闭上眼睛,想起了往日的那一幕幕场景:
那年春游,是老师手拉着我,向我们指点大自然的美景。那次雨天,是老师手打着伞把我一直送到家。还有一回,我的脚扭伤了,是老师顶着风雪来到我家,手把手地为我补课。又有一次,我由于淘气,差点从墙上摔下来,是老师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急忙把我抱下来。
老师的手,母亲般的温暖,父亲般的慈爱。老师,寄托着祖国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点拨】
本文多处使用贴切、生动的比喻,语言生动。结尾一笔,把老师的所作所为的实质意义揭示了出来,使文章的思想性深入了一层。
【诗情画意】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 甫
2.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 愈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5.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 燮
【佳句集锦】
1.好老师是一坛酒,醇香馥郁,味无穷;好老师是一杯茶,清香扑鼻,意无尽;好老师是一本书,知识渊博,开眼界。
2.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我们喜欢您,您有学问,还有一颗和我们通融的心。
3.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顽皮而不懂事的孩子。当您收到这张心意卡时,就像我又来到您的身边。
4.老师,您的启迪让我真正领会到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棵小草,每一片云彩,每一朵浪花。
5.您的教诲,是明亮的阳光,照亮我的心田,让我这朵小花开放。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班主任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我认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亲近与尊重、接纳与宽容、关注与培养、耐心与激励是有效的沟通技巧,能够帮助师生双方达到互相了解、互相信任、感情共鸣、师生双赢的效果。
一、亲近与尊重
“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有些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关爱他,用师爱温暖他,用真情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我们班有个叫郝洋的学生,开始上课时总是无精打采,上课搞小动作影响别人学习;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回家不做作业或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做一个“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觉幸福”的好学生。他开始爱理不理的,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还一如既往,我行我素。此时我有点心灰意冷,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必须面对现实。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前任班主任,我觉得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于是就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位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批评我。”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批评你?”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学生,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我今后一定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我又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数学课代表赵乐同学与他同位,耐心地帮助他,促其进步。在同学们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让我欣喜万分,也体会到做教师的幸福。
二、接纳与宽容
一个热爱学生和受学生爱戴的教师,首先应当全方位接纳学生,甚至包括他的缺点与错误。接纳不是放纵,而是理解与宽容。宽容与等待是深层次的信任和理解,尤其对后进生更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一个调皮学生,老师不在时,他常搞恶作剧,有时用虫子吓女同学,有时藏其他同学的东西。有次课堂上他的同桌回答问题时,他将凳子搬开,结果同桌摔伤被送往医院治疗。而他还说感觉很好玩,没有一点愧疚。他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平时父亲的教育方式就只有打骂。我把他的父亲请到了办公室,还没等我把事情的经过说完,他挥手就要打孩子。我立即劝阻了他,并让孩子保证今后改正错误,他乖乖地答应了。家长走后,他悄悄的告诉我“老师,我想改可改不了。”学生有改正缺点的良好愿望,作为老师应耐心教育和等待,更重要的是宽容。于是放学后我叫他来办公室共同制订了改正错误的计划和评价表格。评价表格包括家长、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每周收取一次。就这样,我记录着他改正错误的方方面面,他逐渐走上了进步的路。我兴奋地看到,孩子的进步得益于老师的宽容和理解。
三、关注与培养
怎样使我们的学生把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内化成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靠爱和习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当然,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我们班有个男生上课时常一边听讲,一边毫不掩饰地啃着手指甲。课后我找到他,还没等我问他,他就笑着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的老毛病了。”我拉过他的手一看,每个手指甲都啃的光光的。我与家长联系知道他这习惯从小就有。家长也苦于没有办法,而带着这种习惯踏入社会,必然会影响他的发展。我想我一定得想办法帮他纠正。开始我常提醒他,甚至想让他戴上手套,一周下来效果不明显,又加上他的自尊心很强,我担心伤了他。我最终放弃了提醒的方法而采用鼓励去打动他,再与家长密切配合从最低要求做起。我提出若一天不啃指甲,我就奖励他一个本。他极力克制一天没有啃,当拿到本时非常激动。可我深知,这一天对他来说多么的难熬。这是意志的考验,毅力的培养。一连几天他都得了本。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我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一周不啃指甲,老师送你最喜欢的礼物,而且由你自己选。他告诉我他喜欢钢笔,结果他坚持了一周,我给他买了一支漂亮的钢笔。半个月过去了,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如果坚持一个月不啃指甲,老师奖励一个文具袋。一个月真不容易,又熬过来了。经过半学期的努力,他终于改掉了啃指甲的习惯。他高兴的对我说:“老师,改掉一个坏习惯真不容易啊!”的确,帮助学生改掉一个坏习惯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低要求,小步走,多鼓励,持之以恒才能奏效。
四、耐心与激励
居里夫人曾说:“我们要有恒心,更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所有伟人发明创造的巨大动力,有了自信,才会勇敢、坚强、敢于创新,没有自信,就没有独创。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完善学生人格,促其体验成功尤为重要。对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学生来说,在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常有失败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一度沮丧,缺乏自信,形成自卑的心理。而自信对后进生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工作中我感到后进生意志力差,只有成功,才能增强其自信,巩固其内在动机,促其不断上进。我们班有一位女生,因为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冷遇,就产生了自卑心理。一次数学课上,我出一道思考题“一条铁路上有三个站点,一列火车往返于这条铁路上,共有几种不同价格的车票?有几种不同的车票?”几乎所有学生计算出都是10种,而当我走到她身旁时,发现她却写着“10种,20种”,我心中暗喜,这是增强她自信心的契机。我先是请了几名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他们的回答都是10种。接着我请她来大胆说出她自己的看法,结果是全班同学恍然大悟,她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从此,她做事情多了几分自信,也爱举手回答问题了,她相信只要努力,成功是可能的,每次做完作业后就主动给我看,在家也能认真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这学期她还当选了小组长,她的进步真让我惊叹。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教育大潮中,放飞孩子,让自信成为他们有力的翅膀,他们定会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就如一朵朵小花,只要我们用爱心去浇灌,他们一定能竞相开放。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能使学生意识到被重视、被赏识,便会感到无限的温暖,进而点燃希望之火。
“有道是‘一日为师,终生为妇’,老师你就放过我吧。”我嬉皮笑脸的样子彻底惹怒了他。
“你个小兔崽子,敢把我性别改了,看我怎么收拾你。”说完他举起笤帚冲过来。
“老师,我听从你的教诲,绝对没有‘未’老不尊。”我欣喜地发现他听了这话后脸上五彩纷呈,瞬间,怒火燃烧,我似乎听到他的头发发出“嘶嘶”的声音,缕缕青烟盘旋而上,应该是传说中的“七窍生烟”……
“你还敢说,就这水平,以后别说我是你老师。”他重重的哼了一声,扔下笤帚,离开了,口中喃喃:“孺子不可教也,羞煞老夫。”
Oyear,又被我气走了一位老师,我兴高采烈,就差仰天长叹三声:“天助我也!”
(一)
父母把我押送回家,恨铁不成钢的模样令我万分羞愧。“爸,妈,除了学习,我都能学好。”诚恳的话语消散在沉重的叹息中。“再请最后一位老师来辅导,臭小子,这回你可得认真对待。”灰色的烟一圈一圈螺旋形上升,飘远,几近晕眩的我听了这话如被冷风吹醒,忙不迭点头。
“我是你的新老师,白素素。”干净利落的介绍,简洁明快的打扮,还有平凡的面容,我的新老师。
没有繁文褥节,没有过多的寒暄,直奔主题,将复杂的知识分解后各个击破,我很快就沉浸在她的教学方式中乐此不疲,多少日夜艰苦奋战甚至实地演习规划的“逐师”计划被抛开,我简直把解题也当成了游戏,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二)
三个月的补课生涯若如我所料,本该就在乐趣中结束,可没有想到几乎每一个老师都有考倒学生的恶趣味,看到我膛目结舌,哑口无言,就是白老师最得意的时候。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是什么时代引进的概念?”白老师的眼睛牢牢牵制住我,此时我才体会到目光是剧毒,将人看的体无完肤。“小时代?”口不择言之下我方行踪暴露,祸从口出啊。“嘿嘿,竟然偷看小说。不对。”白老师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笑容,目光像探测器一样,不放过我哪怕是眨眼的动作。
我立马把下一句“裸婚时代”吞回肚子里,冥思苦想,抓耳挠腮。嘿,这回糗大了。
“提示你,春秋战国时期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宗师是谁?老子撰写的一本哲学着作,书名的第二个字是什么?”白老师的笑容是雾中的花,而雾里看花怎能看得真切。
“孟子,《道德经》,德,哦~~~孟德尔时代。”我恍然大悟,额上却挨了一记轻击。
“学习不扎实,唉。”白老师一脸感慨,如若不是那越来越深的酒窝,不断抽搐的眉头,看上去真是一位潜心教学的好老师。“超纲!超纲!”我立即抗议。
“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都是中文,哪来的超纲,”白老师孜孜不倦,如同取经的唐僧的表面掩盖了“泼猴”似的内心,把歪理说得振振有词,面色语重心长,倒似乎我在无理取闹。
“偷换概念,混淆视听!”坚持是我的风格,可惜据理力争不是我的特长。
白老师似笑非笑的瞟了我一眼:“下一题。”所有的怨念都在对方的无视下斗志全无。
(三)
“今天是最后一节课,我决定,我们互相赠言,算是告别仪式。”白老师微红了眼圈,沉静的笑容满怀不舍。
我扭扭捏捏,在他温和的注视下吞吞吐吐倒:“可人如玉。”
“什么?”他的目光依然温和,应该是没有听清。
我低下头正准备重复一遍,抬头看到了他“不怀好意”的笑容。
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设这种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真情付出,感动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必须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要用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还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那些后进生,教师更要多鼓励、多关怀,要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事,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
第二,创新教学,发展学生。教师必须研究新课程,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关键。
第三,完善个性,吸引学生。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使自己拥有博学、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从而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
第四,沟通交流,联系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联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要延伸到课外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与学生交谈的内容也不能局限在学科知识上,可以推广到理想、社会、人生,可以聊聊武侠、NBA、周杰伦。谈论的地点也可以走出教室、办公室,寻找一个学生更自由、更放松的地方。谈论的方式不一定是面谈,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渠道。师生经常沟通必然导致心理相容,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必要条件。
“你怎么说孩子才会听?”随着人们对教育活动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入,“教育即交往”成为一个时髦且深刻的命题,师生之间的沟通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由此师生沟通策略成为现代教育研究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
师生关系是班级社会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师生关系影响着班级社会气氛,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研究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多么重要,师生适当的沟通足可以改变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就师生沟通策略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师生沟通的时空策略
1、课上教室里。课上师生活动的空间基本上以教室为主,在时间上以授课为主,用以师生沟通的时间十分有限,却是师生沟通的主阵地。从时间上来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上课前。课前教师应早几分钟到教室,利用这宝贵的几分钟与学生进行沟通,如询问学生课前准备工作有没有做好,上课时要准备哪些东西等等,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又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好一堂课就有了保证。
(2)上课时。上课时以教学为主,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课堂上师生能沟通好的话,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一定要注意沟通的技巧。教师要尊重学生,上课提问应和蔼可亲,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请其座下,即使回答错了也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尤其学生上课违反了课堂纪律,也不要轻易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有时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小小的玩笑,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课时同桌的两个学生挥拳相向,互相推搡,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决不是真的在打架,他们可能是在闹着玩,但却违反了课堂纪律,我们可以让他俩站起来,说:“如果你们真想一决高下,我很高兴做你们的裁判,相信同学们也很愿意做一下观众吧。”在学生们的笑声中我们可以说“上课认真听讲好吗?”,我相信这样处理,这堂课这两位学生一定会听得很认真。
(3)下课时。下课后教师不要马上急着离开教室,应让学生先离开,这一点有很多教师可能并未在意,殊不知这小小的一个举动会让学生觉得是老师对他们的极大的尊重,会引起学生对老师极大的信任,师生之间的沟通会变得自然而然,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同时教师可以询问一下学生这节课听得怎样,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听懂,哪些地方需要老师作进一步改进等等,这些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有益的,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
2、课余教室外。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会让人感觉更自由一点,因为课余时间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相对要小得多,沟通的话题可以更广泛一些。在球场上、在食堂里、在宿舍中、在劳动时都是师生进行沟通的好机会,学校、社会、家庭、朋友、同学都是师生沟通的话题。只有在这些时候,教师才能发现学生身上不易觉察的闪光点,学生也可以了解到老师除了上课以外的另一面,这样的沟通更自然也更亲切,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也就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
二、师生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师生进行沟通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不同的沟通途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1、面对面谈话式沟通。这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直接面对,真诚而坦率地交谈,沟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见影。这时师生的空间位置关系有如下几种:师坐生站、师站生坐、师生共站、师生共坐等。一般情况下,前两种均不太好,因为我们在师生沟通时应尽量注意师生的平等,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在室外只能是师生共站,在室内最好是师生共同坐下沟通较好,即使这样还有许多位置关系,如是面对面还是并排坐,师生保持多远的距离等都有讲究,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关键词] 师生沟通 心理投入 情感管理 期望
沟通能促进教学,提高教育有效性。教学是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互动中进行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一般是通过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的感受,来决定是否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愿意来遵守这个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是否喜欢学习和参与这个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活动。如果学生与教师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引发师生冲突,导致师生关系僵化,以后既便是老师心存善意的动机,学生也会对其加以怀疑、抵触,教育的效果大大减弱了。而学生如果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教师所开展的活动,接受教师的要求,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沟通作为教育活动策略之一,一方面对减少和降低无效的教育行为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另一方面又为造就沟通无障碍的教育和有效教学提供了规范和依据。
沟通从心开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有效的师生沟通。为了实现师生间有效的沟通,笔者提出以下沟通策略:接纳并尊重学生、心理投入、共情、情感管理、期望、心理激励和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平衡。
一、接纳并尊重学生
(一)接纳学生。接纳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而且它们必须改变,但是,他在老师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接纳较完整的品质,就是老师不必在学生改正错误和变得完美之后才接受他,而是“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高顿认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学生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则使学生焦虑不安,导致反抗致使交流滞塞、终止”。[1]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教师的接纳会带来怎样的效果。
例:
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下课后,老师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看到他举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他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很好地接纳了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他由学生的话中感到了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并充分地予以尊重;只要该生举起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尽量给他创造前进的机会;他没有因为该生的学习成绩差而乘机教育:“如果你用心读书的话就能回答出来了,你为什么不努力些呢?”
老师的接纳取得了很大的收效,整个班级都变了!
试想,如果这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话以后讥诮道:“你不会还举手凑什么热闹?!”或者干脆吼一句:“你真是无药可救!”或者无动于衷地说:哦,我知道了,你回去吧。而在以后的授课中则不给这位差生以机会。那么,这个学生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深深的自卑进而觉得自己真的“无可救药”,索性“破罐子破摔”;或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讨厌老师也讨厌学习!
(二)尊重学生
尊重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这就提醒为人师者,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就事论事,而不是批评或诋毁学生的品性与人格。此乃对学生人格的重视和尊重。让我们举一个学校实际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一则案例来说明教师该如何尊重学生。
学生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窗。老师会有什么反应呢?
教师A:“啊!你怎么又闯祸了?!除了闯祸你还会干什么?!这么不小心,读书肯定也读不好!”
教师B:“你把玻璃窗打破了,是吗?那你必须按价赔偿或换上新的。”
以上例子中,教师A就没有做到尊重学生:他由学生的某一个行为借题发挥,批评学生的其它方面、预测学生的未来、评价学生的品性、给学生贴标签、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他却不指出该如何解决问题。教师A的做法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却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有时候,这种做法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相对教师A而言,教师B则较好地做到了尊重学生。他关心发生的事,对这件事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努力去解决,他让学生认识到该怎样弥补过失,他不会因为一件小事而伤害学生的人格。
二、 心理投入
这里所谓的“心理投入”,是沟通双方本着负责的态度为实现一致的教育目标而表现出的一种自觉主动的心理状态。可以说没有切实的心理投入,就无所谓师生间的心理沟通。有了这种自觉的心理投入就容易产生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尽管师生之间客观存在各种差异,但不同个体之间人格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谐共处的教育沟通理念。尊师就是学生必须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理解教师的劳动,主动支持教师工作,接受教师的指导等,尊师是学生对教师的正确认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现。爱生就是老师必须爱护学生,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重要体现,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沟通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的基本道德要求。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公正地对待学生,是师生交往和沟通的情感基础。师生沟通中民主平等表现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平等对话、相互理解。民主平等还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并平等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听不同意见,也要求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与相互学习。
教育要重视以情感人,即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情感投入,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对教育教学倾注的热情与投入,对创造性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现出的自信乐观以及其间感情的流露等。教师应对学生开诚布公,以求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情感的投入,可以避免师生间的相互猜疑或相互排斥,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沟通环境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为老师深入把握学生深层次意念中的思想暗流提供了可能性,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帮助措施,以排除学生心理上的疑惑。雷梦佳事件中,我们没有看到老师给雷梦佳应有的感情投入。当学生在认识上或行为上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创造爱的氛围,以情感人,而不是将学生赶出教室!此外班集体成员之间相互漠不关心,没有认同感和归宿感也是造成雷梦佳走上绝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班集体是一个小社会。班上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性格各异,怎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和班干部成员的心理投入。
三、共情
共情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感受”[4]。它常应用于心理咨询中,用来帮助学生体会自己的内在情绪,并且借此让他体会到我们对他的理解,和他建立比较亲近的关系。善于共情的人会用拥更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变得更善解人意。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学会共情,能和学生建立更深入的关系,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最简单的共情就是说出对方内心的感受。共情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了解学生的心情,思考问题。
师生对事物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只是强调自己的观点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就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就会疏远他、拒绝他,甚至讨厌他。学生平时最感苦恼的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师长理解。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心情,找出与学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
四、情感管理
为了建立和维持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老师切实的情感投入,还要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情感管理。在加强学生情感管理与沟通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细心和耐心。具有爱心,才会去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由于情感表现丰富多样,内心微妙情感不易被察觉,要求教师必须细心观察,才能知微见著、明察秋毫。情绪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特性和中学生情绪的敏感多变性,都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耐心,循循善诱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是可靠可信的时侯,再对它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沟通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就是情与理交叉感应的典例。
五、心理激励
心理激励,实质就是通过肯定和强化学生的动机,激发人们朝着教育培养目标方向发展的动态过程。采取激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和强化他们奋发上进、立志成才等正确的心理愿望,调动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而动机又源于一定的需要,人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导致行为,通过行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激励的过程,就是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总的说来,心理激励又分为内滋激励、外附激励两大类。
“内滋激励,是人们自身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5]这种力量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等。内滋激励有助学生开发自我,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活力。老师可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内滋激励。第一,“榜样”激励法。“榜样”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引导和影响作用。老师应该做到既旁征博引,又取其精华,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心活力”。其次,“感化”激励法。人与人的交流实际上是心灵的触碰,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感化”学生从而开启他们的心扉。尤其是对那些暂时后进的学生,老师不应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团结鼓励他们前进。“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后进生也不例外。如果老师满腔热情地关怀他们,适当满足其“自尊心”,并助其“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那么就能“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6]
外附激励,是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力量,通过诸如精神鼓励(嘉奖、表扬、授于荣誉称号)或物质激励(奖励书本或一定的奖金等)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实施外附激励有两个原则,一是公平公正的原则,二是时效性原则。公平公正的原则是指外附激励应该在特定的规范和标准之下,“坚持实事求是,以客观公正的方式进行评比和奖惩”。而时效性原则是指“外附激励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才能发挥效能,若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就可能失效”。
引例:廖贤才老师为一位初三女生写的毕业留言
茵茵的草原上有美妙音乐可绘,仰望天穹则有无限的遐思。望大自然的恩赐给你灵感,握住生活的彩笔尽情地挥洒,给人生描绘出多彩的画卷。相信吧,只要热爱生活,生活是不会亏待人的。祝一帆风顺!――给邱茵同学留念
这位当年的初三女生就是现在亦为人师的我。那年初三我住校,喜欢唱歌、画画和写诗。廖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且对我们学生就像对待朋友一般友好。他的留言极大地鼓舞了我,自信心倍增,有一段时间成了我学习和生活的动力,每每看到他的留言,心里就洋溢着喜悦之情。虽然后来跟廖老师失去了联系,但我心里一直非常感谢他。[7]
优秀的老师善于激励人。不过,在具体实施外附激励的过程中,我们应避免激励失度。名不符实的嘉奖,乱戴桂冠,这样不仅无法起到鼓励作用,相反会诱发学生的逆反和不信任等。此外,实施外附激励时必须周密思考谨慎从事。那种采取褒与贬对比互为反衬的外附激励,不仅没办法起到“比学赶帮”的作用,反而会加剧学生之间的矛盾,造成负面效应。总之,没有有效的心理激励,师生间的心理就无法畅通。
六、期望
先来说说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曾经对一个学校的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不过,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嗓音、笑貌,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家们常说的“罗森塔尔效应”。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以发挥教师期望的作用。对学生满怀期待,坚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学生感受到你的信任、喜爱、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和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也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赋予他们期望尤其重要。
我们可以利用眼神和表情、空间距离、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等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来和学生进行沟通。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在师生沟通中有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一首写给老师的歌,歌词大意是:“你给我一句话,就打开了一扇窗;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就充满了力量;你给我一个眼神我就找到了方向”。这足以说明非语言沟通在师生沟通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向我们昭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七、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是指学生“因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和理解而产生的一种舒畅欢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健康向上的,有助于学生心理矛盾的解决,避免心理冲突和离心趋势”。平衡的心理状态容易产生恬静的心境,使其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及时排解自我压抑,避免过度焦虑,防止心理障碍的产生。
心理平衡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一方面,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不断扩大,他们的兴趣广度也在增加,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他们希望自主并得到成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有时又表现出偏激、好冒险和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幻想等少年时期的幼稚特征,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他们自己想解决又解决不了的种种矛盾。面对这样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同时存在的特殊时期,老师可以尽力帮助他们泰然面对这一切,以平衡的心理状态去处理各种矛盾,安全渡过心理上的“断乳期”。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可以让学生达到心理平衡状态,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谐的集体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并最终完善他们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2]李军.让我们彼此信任――师生沟通的几个小技巧 [J].新课程(教研),2010,(1):P160.
[3][5][6]徐彩萍.心理沟通――德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教学与管理[J],2003,(9):P36.
[4]张丽丽.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5.
陈华.对后进生转化的探讨.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7):P91.
[7]邱元英.初中阶段的师生沟通问题及其策略研究[D].中山大学,2010.
[8]周兴杰.师爱的光芒.文学教育(下).2007(3):P152.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班主任与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班集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影响力更强。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更难以收效。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中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最深刻、最清晰的直观感觉,它将长时间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一个新的集体、新的老师都会产生某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渴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能占有满意的“角色”。因此,班主任给中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将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班主任的个人素质不同,教育风格各异,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可以知识渊博见长,可以风趣幽默取胜,也可以亲切和蔼感人。第二、逐步加深师生感情。中学生对班主任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师生交往的不断加深继续保持和发展,也会逐渐淡化以至转化,关键在于班主任的思想、心理品质和工作水平。班主任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就要悉心深入地了解学生,尽可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年轻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与他们交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第三、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每一位中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有些思想并不成熟,而老师的职责就是要走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把他们的某些不成熟的思想转变与班级发展相协调的和谐因素,同时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各种想法,给他们一个可以陈述自己想法的空间。因此,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是班主任与全体中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的基础,这对创造融洽的心理气氛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你首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人的情感,具有调节行为的功能。并且,人的情感从来就不是单向交流的,它具有信息反馈的功能。在中学班集体形成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态度和情感会引起中学生的情感反应,而中学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班主任。双方的相互影响伴随着师生关系的始终。这就表明,班主任的良好行为表现,满足了中学生的求知欲、受尊重等社会性的需要,必然会引起中学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中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班集体建设。第四、学会期待。班主任对学生期待的力度影响着全体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思维。因此,班主任有责任检查自己对每位同学的期待是否良好可行。良好可行的期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可行性要强,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校情、班情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其二,针对性要强,即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学生和不同的事件选择行之有效的期待方式;其三,尽可能与中学生家长的期待联系一致起来,避免中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压力;其四,对班集体而言,注意提出对整体的期待,并力图将个体期待与群体期待联系起来。这样,处于这个班集体的同学就比较珍视班级融洽的心理气氛,从而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给学生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可以让老师在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处理班级事务,利于师生两方面的发展,更利于整个班级的发展,从而可以事半功倍
西岸
最近几年,常听学校的老教师说现在的学生难教,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学生那样尊敬老师,老师的指导不像以前那样管用了。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知识面和信息面不断扩大,学生对人对事都有更多的思考和想法,更独立和有主见。特别是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而言,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为了表现自己,他们更容易对其他事物持批判的态度,用“叛逆”的行为、强烈的情感表现表达对他人的忽视和不尊重他们的不满。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德国作家海涅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他而生,随他而灭的。”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丰富的个体,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教师的教育活动只有与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和谐,才能产生共鸣。那么,让师生心弦对准并发生共鸣的基础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地对待孩子的自尊心。”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记录过一个所谓的“坏学生”和他的语文教师之间在课堂上发生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这个学生不仅不交作业,反而课上搞出各种各样的花招,把语文老师气得面孔发白,双手颤抖,给了他差分。当这个学生离开学校,走入社会,最终成为一个有名的修理工,成功地修理好老师的电视机,并退还老师多付的钱之后,他告诉老师,其实当年他很喜欢上语文课……苏霍姆林斯基对于这个案例的最后叙述是:这个老师在思考后告诉她的同事们:“我们没有在学生身上看到那个大写的‘人’……我们的主要过失就在这里……”
所谓“大写的‘人’”,体现的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尊重。让师生能够同心协力,心弦共鸣,共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努力的,是尊重。
二、尊重:一个倔强的男生
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个倔强而桀骜不驯的学生,那天是我第一次去这个班上课。正当班上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课时,我眼光扫视,发现教室最后一排靠墙的角落里,一个男生正低着头,飞笔疾书。我走过去,发现他正在订正数学作业,本子上打满了红叉,基本没对几题。
我轻轻地拿起那本本子,想下课找他谈谈上课纪律问题,谁知道,这个孩子却用双手紧紧地抓着本子不放,眼睛死死地盯着我,嘴角上扬,显出桀骜不驯、挑战的神色和眼光。我和他一下子僵持住了,班级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了,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我俩身上。同学们窃窃私语:“这个人上课一直做作业的。”“上次语文课他也跟老师这样。”“上次语文老师给气得真够呛。”“他数学很差的,才要补订正那么多。”“我们班怎么有这样一个人啊。”……
其实我并不想和他弄僵关系,但是毕竟自己是老师,松手之后,其他同学看见了,下次是否会出现同样情况呢?如果我训了这个孩子一顿,或者强行拿走他的本子,可能我确立了权威地位,但是,他的感觉怎样呢?不被尊重,在同学面前丢尽面子,自信心被打击,学习热情也许也会受到影响。一个14岁的男孩子,本身就处在叛逆的青春期,挑战老师是他们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一种形式。也许,我应该维护他的这种自尊,尊重他希望学好数学的愿望。
想到这里,我把手松开,“看起来这本本子对你很重要”,我笑着对他说。他一愣,但转瞬间,又变成了那种挑战和不驯的神色。
“老师相信你一定很想把这门数学课学好,你是个很认真的学生。”
“凭着这份认真,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越学越好。”
我笑笑,在他松手的瞬间,轻轻地把本子合上,替他放到课桌里。然后,回到讲台上,继续上课,班级气氛立刻变为轻松和谐。
下课了,我没有找他,也没有去班主任那边“告状”。有几次在路上碰见他,我主动和他打招呼,他很难为情地低头而去。
接下来的几周,我仍旧继续教学,对于他,我上课一直很关注,只要他举手,我肯定会叫他回答,对于他的点滴良好表现,我一直在全班同学面前赞扬和鼓励。之后的课上,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听课越来越认真。
几周后的一天,我从别的班上课出来,经过他们教室门口,他叫住了我并且追了出来,递给了我一张折得很仔细的纸条,并且叮嘱我:“老师,你记得回去看啊。”我笑笑,知道是什么,是他写的道歉信。他在信里表示希望我能原谅他在第一课时和我顶撞的行为。
三、尊重:不是忍让,是双赢
尊重,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需要,是展现自我基础、尊重的需要,所体现的是人类对他人或者是社会的接纳和认同的寻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赏。”
从孩子的发展来看,随着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增加,社会化的不断发展,他们尊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展。孩子们是从成人、同学和老师的眼里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也是在与成人的相处和成人对他们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
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向的活动。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就是尊重。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才有实效。尊重是师生情感的纽带,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卓有成效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