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药材市场

药材市场

时间:2022-12-30 01:2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药材市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药材市场

第1篇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42―02

在世界医学变革的带动下,国际开始重视中医药,中药材国际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药材的出口也从2004年的3.62亿增长到2008年5.21亿美元,平均占中药出口的四成以上,是中药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1]。本文通过pest分析,从宏观上把握中药材国际市场营销的环境,了解影响中药材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因素,化解宏观因素带来的威胁,把握有利的机遇,从而更好的发展中药材国际市场。

“PEST”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2]。P代表的是政治法律环境,其中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政府的态度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E代表的是经济环境,主要包括财政货币政策、市场需求、市场机制、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等。S代表的是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文化背景和人口环境等。T代表的是技术环境,主要包括与企业市场有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发明等。

1 政治法律环境(P)

中国加入WTO后,开始了自由、平等的国际贸易,并降低进口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了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为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中医药在国际的发展仍然很缓慢,仍然面临着被绝大部分欧美国家排斥于正规医学之外的尴尬处境,错综复杂的技术壁垒严重限制了我国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中医药目前还是以替代医疗方式存在,不能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以医代药的发展模式进展缓慢。然而中药材的出口还面临着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卫生学检查等方面的严格控制,而且这些限制的标准还在不断的提高。在2006年,日本、韩国等要求进口的中药材必须达到GMP规范[3],同时提高了氧化硫残留、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检测标准。由于世界范围内对药品质量控制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欧美国家相继制定了针对植物药的一些规范,还要求进口原料药、食品补充剂实施c-GMP管理,监管措施越来越严厉。这些不断提高的进口标准,对我国中药材来说是一个很高的门槛,以目前中药材的发展来看,这些障碍很难突破。

据WHO的报告显示,全球有45%的地区利用中草药进行养生和治疗,这吸引了更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对中草药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近年来,WHO一直对传统医药给予很高的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27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在亚洲就有13个中心与中医药有关。也有部分国家从法律角度将中医药规范化,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为中药材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2经济环境(E)

这里的经济环境主要是指社会购买力,购买力是构成市场和影响市场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促使全球经济处在高速发展中,很多的国家经济发展都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各种消费指数也在同比时期达到了最高点,有更多的人摆脱了贫困的生活,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由于疾病谱的改变,治疗模式的转变和绿色消费的崛起,全球中药材市场正在不断的发展中,人们对疗效突出、价格优惠的中医药日益重视,对中药材的需求不断的增加。

3社会文化环境(S)

几千年实践总结而得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不被国际认可。中医强调整体治疗,讲究辩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诊断,而西医侧重于单纯病种和局部定位治疗,讲究科学判断,利用各种仪器诊断,这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直接阻碍了中医药国际化之路。近几年来回归自然和绿色消费的浪潮涌起,现代医学对强调人与自然、 社会相协调、身心高度统一的医学的追崇,都给中医药带来了新的机会,具有传统理论的中医药也抓紧了机遇,在世人面前展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人们也越来越接受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天然药物。但是,这些发展还很浅显,几千年的文化差异,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消除,还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处于观望状态,甚至是怀疑。我们现在还不能忽视文化差异给中药材发展带来的影响。

4技术环境(T)

科学技术是影响中药材前途和命运的最大力量,是最强大的生产力。中药材的发展必须注意了解新技术,学习和掌握对中药材直接产生影响的技术,我们要抓住新技术给中药材带来的任何一个市场营销机会。西药的耐药性、毒副作用不断的显现,研发难、成本高、周期长的弊端逐渐凸显,给了中药材备受青睐的机会。目前,中药材自身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譬如说珍稀野生中药材的濒临灭绝、常用中药材的缺乏、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居高不下等,我们要从中药材的育种开始,就加大科研的投入,不断完善中药材种植技术,增加质量标准的科学性。

通过PEST分析,可以清晰的了解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宏观因素。这些宏观因素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深刻的影响着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通过对宏观环境的分析,抓住主要因素,综合研究,开辟出适合我国中药材发展的捷径。

参考文献

[1]去年我国中药出口突破13亿美元.中国医药报,2009,2,9.

第2篇

受sars疫情影响,2003年的中药材交易跌宕起伏,变化异乎寻常,整体走势明显好于往年。中药材交易红火,销量持续攀升,品种升多降少,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活跃态势。从时间来看,大体为:2003年1~3月份,sars疫情出现,中药材行情由疲转畅,交易比2002年冬明显增多,大部分品种价格稳中有升,市场开始复苏;4~6月上旬,sars疫情加剧,药材购销两旺,批量成交加快,不少品种价格飞涨,热点药材市价创历史新高;6月份以后,一方面sars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国家着手对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专项治理整顿、禁售中药饮片,药材交易迅速回落,跌入低谷;进入9月份,药材交易重现生机,市场渐趋活跃。期间,震荡幅度之大,变化速度之快为历年罕见。

二、销量不断攀升,品种升多降少

综观2003年的药材交易,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额都较往年有大幅攀升。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近300种常用大宗药材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平均较2002年分别增长25%~48%和33%~42%不等。其中,价格上升的品种约占统计口径的48.5%~54.3%,价格稳定的品种约占28%~33%,价格下降的品种约占12.7%~23.5%。

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加入wto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激烈,各地纷纷兴起的“种药热”,致使许多药材供过于求,市场滞销,价格偏低。特别是一些年销量在千吨、万吨以上的大宗常用中药材,自1998年以来一直在低谷中运行:如板蓝根、家种丹参、黄芪、白芍、厚朴、茯苓等。但sars让沉寂多年的中药材交易再次活跃起来。防风、贯众、银花等价格竟然上涨了几十倍之多,就连板蓝根、黄芪、白芍等多年的滥市品种也被抢购一空。

三、五大诱因催生药材交易热

2003年的药材交易红火,虽然中间震荡起伏,但整体交易明显好于以往,是难得的丰收年。出现这种向好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sars疫情的刺激,药材销售旺盛。在狙击sars的战斗中,传统中医药大放异彩,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时间出现了抢购中药材热潮,给疲软的药材交易注入了活力,拉动多数家种药材走出低谷。

2、受旱涝灾害影响,药材产量下降。我国南方和北方先后出现旱涝灾害,致使湖南、广西、广东、安徽、黑龙江、吉林等药材主产区的市场供给量严重下滑,板蓝根、桔梗、白术、白芷、生地、关龙胆等根茎类药材和北五味子、车前子、山栀子、酸枣仁、柏子仁、春砂仁等种子类药材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浮。

3、受禁猎禁采野生动植物和退耕还林、环境保护等政策性因素制约,特别是几十年来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野生药材资源稀缺,市场供应日趋减少,致使价格不断上升。野生药材成为市场近年来追逐的热点。冬虫夏草、关防风、秦艽、野山参、穿山龙、虻虫、马宝、林蛙油等野生药材一直处于高价位。2002年野生药材价格涨得最多的品种当属冬虫夏草,由年初的16000元上涨到26750元,特大虫草王已涨至41000元的高峰。

第3篇

与已经走过的2003年一样,2004年中药材市场依然是优势与风险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笔者认为中药材总体走势将如下。 1.中药材出口走畅,呈上升之势。目前,国际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选择自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工业的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变,使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用天然药物替代化学药品已成为今后国际医药发展的趋势。中药的特色和优势顺应了世界医药的发展趋势,中药材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我国已加入wto,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多,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提高,因此预计2004年中药材出口仍将呈走畅上升之势。

2.国内药厂总体需求依然不旺。目前,全国药厂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尚不到一半,将有部分药厂被淘汰,被认证合格的和即将认证的企业通过重组、更新改造,已花费了大量资金,多数厂家流动资金偏紧,所以2004年全国药厂对中药材的需求总体依然不旺,仅呈稳步缓慢微升之势。

3.多数药食兼用品种需求增加,走势顺畅。如白芷、山药、桔梗、百合、干姜、枸杞、大茴、小茴、白胡椒、花椒、杏仁、草果、山楂、桂圆肉、陈皮、赤小豆、白扁豆、黑芝麻、木瓜、罗汉果、薏苡仁、莲子、芡实、红枣、薄荷、、金银花、丁香、肉桂、茯苓、银耳、全蝎等。

4.受灾减产减收品种供求偏紧。2003年从夏末至秋季,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长达数月的阴雨连绵,致使部分根茎类、果实子仁类和全草类药材减产减收,价格上涨。具体品种有半夏、白术、太子参、丹参、黄芩、白芷、桔梗、防风、香附、知母、射干、黑芝麻、芡实、酸枣仁、栀子、车前子、茺蔚子、野、、玉米须、蒲公英、地丁、半枝莲、马齿苋等。

5.补益保健类药材需求旺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特别是通过“非典”疫情,人们更多关注增强免疫力,补益类保健品需求旺盛,呈稳步上升之势。如各类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黄精、白术、熟地、何首乌、巴戟天、刺五加、覆盆子、金樱子、山萸肉、羊藿、肉苁蓉、冬虫夏草、灵芝、鹿茸、黑蚂蚁、海龙、海马、海狗肾、紫河车、蛤蚧、桑螵蛸、阿胶等。

6.野生动植物品种货俏价仍高。许多野生动植物品种因生态环境变化和连年无序大量捕捉、采收,资源逐渐减少,甚至濒临桔竭。货紧走俏仍呈高价位的有:天然牛黄、猴枣、马宝、熊胆、蟾酥、天龙、海龙、田鸡油、龟板、刺猬皮、斑蝥、红娘、虻虫、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软蜂房、野山参、雪莲花、节菖蒲等。因需求旺盛继续上涨的有:麝香、蝉蜕、桑螵蛸、海马、海狗肾、野生丹参、羌活、白及、秦艽、刺五加、苍术、蒲公英、黄草、石斛、猪苓、冬虫夏草、阿胶等。

7.冷背品种供不应求缺口大。2004年常用大宗品种和较常用的一般品种真正缺口大的不多,仅有半夏、麝香、黑芝麻、马齿苋、水蛭、茯苓、猪苓、桑螵蛸、冬虫夏草、蝉蜕等。而许多用量小的冷背品种因常不被大家注意和重视,经常出现紧缺断挡、有求无供。如红大戟、茺蔚子、蛇蜕、象皮、五谷虫、人指甲、蝼蛄象牙、苦丁香、桔霜、百草霜、墓头回、鬼箭羽、木槿皮、土槿皮、藤黄、藜芦、紫梢花、橘络、落水沉香、高山玉桂、苏合香、安息香、龙涎香、千金子、纯铜绿等。

8.常用大宗品种苦乐不均。常用大宗中药材供不应求的品种在前第7项中已有述,大部分品种供求基本平衡,价格趋稳。虽有受灾减产或减种的,但因陈货库存较丰,或虽主产地减产减种,而次产地、新产地增产、扩种和炒作等因素,药价时有波动,但升降幅度也不会。如人参、党参、黄芪、玄参、三七、甘草、当归、元胡、生地、山药、大黄、云木香、家种柴胡、远志、川牛膝、紫菀、木瓜、枸杞、大茴、花椒、山茱萸、吴茱萸、砂仁、山楂、连翘、枳壳、枳实、陈皮、牡丹皮、红花、、金银花、厚朴、黄柏、肉桂等。供过于求价格持续走低或下跌的大宗品种有白芍、川芎、黄连、泽泻、天麻、板蓝根、贯众、蔓荆子、补骨脂、黑胡椒、白胡椒、佛手、大腹皮、槐角、石榴皮、木蝴蝶、夏枯草、款冬花、杜仲、辛荑花、玫瑰花、鸡内金、珍珠等。 利用。

第4篇

关键词:中药材专业市场;政企共管模式;监管机制;建议

基金项目:2017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药材专业市场政企共管模式创新研究”(编号:SK2017A0825)的阶段性成果

中药是国之瑰宝,中医药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粹。中药产业的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的传承,有赖于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发展。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中药材专业市场长久发展的基石。通过对我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的调研,调查结果显示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认为中药材专业市场应适用政企共管模式并进行具体的机制构建,以期能对中药材专业市场健康运行发展提供参考。

一、本次调查的整体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QQ群、微信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对象为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人员和药商。本次调查持续2个月共发出650份调查问卷,收回606份。去除20份无效问卷(答案填写残缺不全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15%。本次调查问卷从发出到结果统计全程均实行无纸化,以网络方式完成。被调查者能够方便快捷的答卷,调查者能够及时高效的操作完成。

二、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涵盖6个方面,分别是调查人的基本情况、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模式、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方式、中药材专业市场信息沟通渠道、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满意度等。其中,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主要涵盖: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管理部门,当地政府设立具体市场管理机构全体人员都参加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开会周期,中药材专业市场内全体药商都参加的和药商代表参加的开会周期等。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模式主要涵盖: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监督部门,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机构全体人员都参加的市场巡查的周期,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市场巡查的周期等。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方式主要涵盖:行业专家和药商代表参与管理决策的邀请比例,被调查者所在部门平均每周集体决策的次数,被调查者所在部门平均每周集体决策的通过率,被调查者所在部门集体决策被本单位采纳率,被调查者认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等。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涵w:信息沟通渠道的方式,问题的答复率,意见的采纳率等。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满意度主要涵盖:被调查者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被调查者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模式的满意度,被调查者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方式的满意度等。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权数分别为0.3、0.4、0.3。

(一)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极少数形成了专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意识不强,管理理念缺乏

在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调查中显示,由当地政府设立具体机构进行具体管理的占被调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的88.23% ,由企业进行具体管理的占被调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的11.77% 。召开会议(当地政府设立具体市场管理机构全体人员都参加的)平均周期在7天的有0家,15天的有2家,1个月的有2家,3个月的有6家,6个月以上的有7家;召开会议(当地政府设立具体市场管理机构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平均周期在1个月的有2家,3个月的有2家,6个月的有3家,1年的有5家,1年以上的有5家;召开会议(中药材专业市场内全体药商都参加的)平均周期在1年以下的有0家,1年的有2家,2年的有4家,3年以上的有11家;召开会议(中药材专业市场内药商代表参加的)平均周期在1个月的有1家,3个月的有2家,6个月的有3家,1年的有5家,1年以上的有6家。

(二)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模式:普遍缺乏系统的监督模式,监督队伍薄弱,监督形式单一

在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调查中显示,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具体监督的占被调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的41.18% ,由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具体监督的有占被调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的47.06% ,由当地政府设立具体联合执法机构进行具体监督的占被调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的11.76% 。进行市场巡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机构全体人员都参加的)平均周期在1周的有1家,半个月的有2家,1个月的有3家,3个月的有9家,6个月的有2家;进行市场巡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平均周期在1天的有2家,1周的有6家,半个月的有8家,1个月的有1家。

(三)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方式:决策队伍人员单一,个人决策依然存在,集体决策采纳率不高

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方式调研显示,邀请行业专家和药商代表参与管理决策方面,邀请比例在100%的有0家,邀请比例在99%-50%的有2家,邀请比例在49%-1%的有3家,邀请比例在0%的有10家;被调查者所在部门平均每周集体决策1次有10家,2次的有5家,3次的有2家;被调查者所在部门平均每周集体决策的通过率为100%有0家,70%有5家,50%有8家,30%有3家,15%有1家;被调查者所在部门集体决策平均每年被本单位采纳率为100%有0家,70%有2家,50%有4家,30%有2家,15%有8家,5 %有1家。被调查者认为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认为是工作职称的占30%;认为是工作职务的占40%;认为是工作经验的占16%,认为是工作才能的占14%。

(四)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信息沟通渠道:信息沟通渠道方式单一,信息沟通效率不高,群众问题答复率和建议采纳率不高

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信息沟通渠道调研显示,信息沟通渠道的方式为1种的占30%,2种的占40%,3种的占20%,3种以上的占10%;问题的答复率为100%的有0家,为99%-70%的有2家,为69%-30%的有10家,为29%-0%的有5家;建议的采纳率为100%的有0家,为99%-70%的有1家,为69%-30%的有7家,为29%-0%的有9家。

(五)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监督决策满意度:群众对管理监督队伍认可度不高,整体管理监督决策满意度普遍偏低

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满意度调研显示,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表示非常满意的占1%,表示一般的占45%,表示不满意的占54%;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模式表示非常满意的占1%,表示一般的占49%,表示不满意的占50%;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方式表示非常满意的占0%,表示一般的占41%,表示不满意的占59%。

三、完善建议

以上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及得出的相关结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于此应建立中药材专业市场政企共管模式,并建立相应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立政企共管市场模式,制定相应惩罚激励机制

所谓政企共管市场模式,是中药材专业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体系,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管理,政府监督”, 企业对市场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政府负责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企业对市场进行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市场内药商的药品质量责任制度,进入市场药商的统一准入制度,药商信息搜集及公开制度、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制度及对市场内药商的相应惩罚激励机制。企业的实力雄厚,加之相应制度健全完备,才能极大地发挥市场内药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对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法律宣传,质量监督。企业和政府两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才能更好地规范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秩序,更好地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二)构建政府监督创新机制,实现监督方式多样化发展

形成专业的监督模式,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应在中药材专业市场内设立具体监督机构,应分别从药监部门、质监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税务公安机关中调选业务骨干组成。不仅建立了统一监督体制,也提升了市场监督办事效率。构建政府监督创新机制,一要建立市场内药商信息制度。一户一档,全方位记录药商的信息,包括药商的基本信息、经营情况、药品质量信息、评审级别等。二要建立药商奖惩机制。首先,对违法销售中药材的药商,严惩不贷,列入“黑名单”公示。对于多次的药商强制退出市场,用不准进入。其次,定期进行诚信经营评比,进行典范宣传,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三要实现监督方式多样化。在定期巡查的基础上,要进行突击性检查,经常进行全面性排查。另外,应推行网络监督,设置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实现市场外市场的中药材质量监督。

(三)加强管理决策队伍建设,强化民主管理决策机制

民主管理决策方式有利于调动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管理决策队伍建设,一要主动邀请行业专家、药商代表、普通群众参加会议的讨论,进行民主的决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应定期召开会议,行业专家、药商代表、普通群众的比重不能低于参会人员的一半,集思广益,才能真正强化管理决策队伍。二要定期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机构人员进行培训,增强管理理论知识和监督执法能力。

(四)拓宽信息沟通反馈渠道,实现双向良好有效沟通

管理信息的良好沟通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优化沟通机制,鼓励行业专家、药商代表、普通群众反映问题和提出意见。信息沟通反馈渠道不能再仅停留在热线电话、广播、电视等方式上,应积极拓宽信息渠道,借助网络方式(网站、QQ 群、微信、微博等形式),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沟通反馈平台,打破反馈渠道的时空限制。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不能仅停留于表面,应提高群众问题答复率,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必须给予答复,告知群众问题的解决方案。若无法解决应告知其理由。提高群众建议采纳率,才能彰显民主决策理念,和群众真正实现互动,增强群众主人翁的精神,提升群众的进言献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进行调查问卷,不断从市场调研中发现市场管理问题,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现有的监管机制和理念。

参考文献:

[1]韩培,胡运权.中药监管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7(11):81.

[2]孙丽华.中药材市场管理困境和出路[J].经营管理,2011(15):175.

[3]黄青森.中药材专业市场药材质量的现状及监管对策[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04):34.

[4]谴夯.从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看我国药材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03):178.

[5]吴东平.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之我见[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01):34.

[6]程书年,任大伟.试论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现状地位和发展方向[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09):806.

[7]赵贤.从中医药文化产业化角度看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文化功能建设[J].中国药业,2015(08):2.

[8]王舒悦,朱昌蕙.创新中药材专业市场质量监管模式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06):65.

作者简介:

第5篇

1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规划

中药材市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应具备四大功能。中药材市场涉及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检、交易、仓储、物流,技术服务等环节,中药材市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应该基于一条龙服务的宗旨进行功能规划,具备四大功能:(1)信息服务;(2)网上洽商和交易;(3)网络化市场管理;(4)网络化质量监控。根据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四大功能规划,可考虑设置九个子系统:市场信息和查询系统、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系统、网上洽商和交易系统、市场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商铺网站系统、商铺信用评级系统、中药材数据挖掘系统、行业培训系统等九大功能系统。同时,平台还建立交易中介担保机制和数据安全机制。

2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

对应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九个子系统进行功能模块的规划设置。

2.1市场信息和查询系统药材资讯:行业动态、各地快讯、产地信息、药材展会、招商合作、药材进出口。药材供应信息:最新供应信息、所有供应信息、供应信息综合查询、供应信息反馈统计。药材求购信息:最新求购信息、所有求购信息、求购信息综合查询、求购信息反馈统计。药材价格信息:最新价格变动、全部价格、价格走势、分析预测。药材排行榜:供应金额排行、供应数量排行、求购金额排行、求购数量排行、成交金额排行、成交数量排行、价格查询热度排行、资讯查询热度排行、查询总热度排行。药材商铺:商铺基本信息、商铺供求信息、商铺其它信息、商铺综合排行、商铺问询、推荐商铺。

2.2网上洽商和交易系统会员管理、网上洽谈、网上交易、网上付款、收发货管理、货款拨退。

2.3质量管理系统质量抽样检验、商品标识抽检、索证备案检查、进货台帐检查、下柜退市货物检查、虚假宣传检查、侵权检查、检查综合评分、排行处理。

2.4商铺信用评级系统商铺信用评分、商铺信用排行、商铺信用监督。

2.5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系统供求分析、供求预测、价格分析、价格预测。

2.6行业培训系统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中药材加工技术培训、中药材鉴别培训、中药材储存知识培训、中药材医用培训、其它知识培训。

2.7商铺网站系统商铺网站注册、商铺网站模板管理、商铺网站信息上传、商铺网站综合排行、商铺网站综合管理。

2.8市场管理系统通知公告、文件流转、租赁管理、合同管理、收费管理。2.9中药材数据挖掘系统数据挖掘模型管理、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结果储存、数据挖掘结果显示、挖掘特点统计。

3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功能模块描述

4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技术路线

4.1网上商铺技术路线设计网站模板数据库设计网站模板网站后台设计。

4.2信息、上传、审核功能技术路线信息数据库设计信息输入模块设计信息存储模块设计信息审核模块设计信息显示模块设计。

4.3网上交易技术路线洽谈激活设计洽谈模块设计交易激活设计交易模块设计网上银行激活货款数据传递中介确认货款传递中介通知发货模块设计;发货模块设计货物质量评价模块设计中介货款拨退模块设计商家信用评价模块设计。

4.4中药材数据挖掘技术路线:各种挖掘算法设计;挖掘启动模块设计挖掘技术选定设计挖掘模块设计挖掘结果入库挖掘结果显示。

4.5多媒体课件技术路线撰写课件脚本课件概要与模块设计课件模块详细设计内容/多媒体制作课件集成。

5中药材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结构图(拓扑图)

第6篇

面临严峻挑战 药商如何应对

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局面,经济通胀居高难下,经济运行大环境也不景气。这使本来就面临着严峻挑战的中药材行业犹如雪上加霜,从家种药材品种白芷价格暴跌,到白术面临烂市,尽管药材市场仍有部分品种走俏价升,但国际上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和目前萧条的药市行情却让许多药商倍感冬日的寒意。

亳州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受世界金融危机和部分药材生产过剩影响,目前市场一片萧条,整体走势不佳,多数品种价格下滑,有的品种有价无市。全国其他药材市场更是不尽人意,市场惨淡程度令人感到不安,整个中药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李先生是位来自东北的老药商,自市场放开以来,他在亳州做药材生意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刚来亳州药材市场时,他人瘦得风一刮就能倒下,带来的药材也不多,仅有500元左右的东北地产货。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资金不断壮大,现已积累到200多万元,而且老李的“将军肚”也挺了起来。近段时间老李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原来走动很快的药材现在却不见大货销售,往年同期一天能销售3000元左右的药材,现在一天却销售不到1000元。面对低迷的市场,老李显得有点无奈。

“这次药市萧条看似自然,其实也是必然。”常年在亳州购销药材的赵老板感慨道。2008年是众多药商盼望实现梦想的一年。多数药商认为,奥运会的召开,定能加快中药材的出口步伐,带动中药材市场的繁荣,所以在2005年就有很多药商积极储备,欲在2008年打个漂亮仗。在这种思维引领下,一些本来没有搞中药的外行人也加入到了中药材的抢购大战中来。如河南、山西等地搞煤炭的,四川、浙江、江苏等地搞房地产的,安徽、上海、福建等地搞西药的,等等。他们对中药材行业感到神秘,听风便是雨,只要听到哪个药材受灾减产或用途扩大了,什么品种又有商机了,就疯狂地囤积压货,等待天价的到来。许多品种因此开始不断上升,走动加快,市场更是显得红红火火。但事与愿违,今年行情不但没有出现多商期盼的情景,反而走迟价落。一些药商看市场整体低迷,特别是前期刚刚介入的外行人,见奥运会后药材市场依然未见好转,便又纷纷抛售手中的药材,使市场行情更显低迷。

说起目前药材行情低迷,在亳州药市经营白芷的李老板分析说,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始,药市低迷就渐渐显现,许多药材品种开始由畅转平,部分品种行情萎靡渐渐开始。白芷从刚产新时的8元左右,降为年底的4元上下,且走动极为缓慢。春节过后,2008年的药市拉开序幕,然而受南方部分地区雪冻灾害的影响,部分品种减产论此起彼伏。于是众多药商纷纷奔赴产地调查和抢购,曾拉动市场行情一时红火,但昙花一现。由于今年整体行情不好,市场火红场面渐渐褪色,交易一天不如一天。

目前,全球经济都处于金融危机的阴霾之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势难独善其身,很多外向型企业面临严峻困境。目前,广东95%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资金缺口达1.2万亿元。资金的缺乏一方面源于订单的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整个产业链的“惨淡”使货款难以及时到位。

“覆巢之下无完卵”,面对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即使是一直被视为具有高度竞争性的中医药行业,如今也已伤痕累累。随着欧美及南韩经济受金融风暴影响濒临衰退,来自南韩、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的订单大幅减少,药材出口不断受挫,使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药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困难。 许多出口型涉药企业订单减少,一些药厂、公司、医院随购随销,不敢大量进货库存。药市行情低迷只是刚刚开始,每个药商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面临严重困境,药商如何应对?经营药材20多年,家住亳州市区的老药商胡老板分析说,从前几年的经验及教训来看,盲目跟风风险较大,市场成功者寥寥无几。在目前的危机下,药商要沉着谨慎,对一些不太了解的品种不要轻易入手,要选择一些价落低谷,农民种植连年亏损,且市场需求大的和资源逐渐减少的野生品种等作为投资目标。资金不够充足的药商,要紧跟市场,随购随销,或到偏僻的地方寻购低价位药材,在大户入手拿货时,转手倒卖给他们,赚点辛苦费;手中仍有大批货源的药商,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静观药市风云变化,及时把握市场商机。

第7篇

关于全县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协商报告

2019年4月份,由分管副主席牵头,农业与环境资源委员会组织农业、经济界委员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在深入祁家庙镇官路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圣源药业等加工企业和江能中药材专业市场调研,赴岷县学习考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就促进全县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召开委员界别协商座谈会,与会委员和企业负责人分别发言,从不同角度、不同环节各有侧重地分析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听取了委员发言。现将协商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上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的中药材产业基地”目标,,按照建设国家中药材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定西先行先试的要求推进发展,依托全县中药材道地、地产特性,发挥种植规模优势、适宜仓储优势、加工增值优势以及区位市场优势,紧扣脱贫攻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着力构筑集中药材生产、加工、研发、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我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产业。

一是药源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全县中药材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年产干药8万多吨。由企业、合作社带动,建成以会川、祁家庙、上湾、田家河、峡城等乡镇为主的南部高寒阴湿区当归种植基地;以新寨镇为中心,辐射庆坪、北寨、大安、秦祁等乡镇的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白条党参种植基地;以莲峰镇为中心,辐射路园、清源等乡镇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黄芪种植基地,形成了地域特色显明、布局合理、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宗中药材种植基地。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户均3亩以上,发放奖补资金1051万元,户均1550元。鑫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实施1000万元的中药材产业扶贫项目,在新寨大坪、会川本庙、莲峰团结分别建成了较高水平的党参、当归、黄芪种植及育苗基地。

二是加工企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县上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在渭源工业园、会川工业园引进和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73家,其中通过GMP认证的企业30家,在主产区不断发展壮大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合作社,达800多家,建成中药材热风烘干房180座,全县中药材年初加工能力达到7万吨。其中引进甘肃佛慈、天津红日药业建设的中药配方颗粒及精制饮片项目投资规模较大、生产工艺和设备先进,建成投产后对全县中药材加工业具有带动示范效应,对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是市场交易体系不断完善。投资3.1亿元建设的会川江能中药材交易市场投入运营,全县形成了以渭水源中药材市场为中心,会川、莲峰、新寨三个中药材产地市场带动发展的中药材营销网络体系,年交易量10万吨,交易额16亿元。有福建、山东、安徽、四川等十多个省市的中药材客商常年在渭从事药材购销生意,县内从事药材贩运3000多人,建成中药材类电商网点 530家,年交易额5000多万元,中药材市场交易体系日趋完善。   

四是科技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及县内的一些企业(合作社)与省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推广的富硒黄芪栽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当归膜侧斜植栽培技术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内先进生产水平,每年组织中药材无公害种苗繁育、栽培、田间管理等技术培训达3万多人次。完成了无公害中药材(党参)产地和白条党参原产地地理标记认证,“渭源白条党参”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我县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党参、黄芪、当归)质量安全示范区。一些企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和品牌。不断引进推广中药材种植、采收机械,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为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如祁家庙镇农民康玉林发明的“向上官路”牌中药材覆膜机2018年获得国家“实用型技术专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药材栽植覆膜劳动力强度大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无公害标准化药源生产基地建设水平需提高。近年来,培育的渭党1号、2号,陇芪1号、2号等良种繁育基地很小,生产量较小,主要以群众自繁自育循环生产,当归种苗以漳县、岷县、宕昌等地引进为主;在党参、当归、黄芪大宗药材种植基地,存在未按照标准化、规范化技术规程种植的现象,农家肥用量越来越少,主要以二铵、尿素为主,连续多年重茬栽植,多数耕地土壤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地力下降,病虫害易发多发,产量、质量下降;遮阳网党参育苗和膜侧种植当归、党参等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普及率不高;尚未建立健全道地药材追溯体系和保护措施,外地货源大量涌入,对地产药材市场占有率造成较大的冲击,未形成优质优价机制。

(二)加工率较低,产业链条短,整体层次需提升。我县中药材缺乏上档次、大规模、高水平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渭源工业园、会川园引进建成的中药材加工企业由于资金不足、配套设施不全、达不到环保要求等诸多因素,大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产品主要为中药材饮片等初加工,且全县道地药材在县内加工为饮片销售的不足30%,大多以原药出售,附加值不高。个别商贩依然运用硫磺超标熏蒸贮存,严重影响着中药材的品质。中药材主推品牌效应尚未完全凸显,没有深入挖掘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未打造出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中药材种植、储藏的自然条件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三)交易市场配套设施落后,服务功能需完善。与周边县市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相比,我县的渭水源、江能交易市场规模较小,缺乏大型、智能的贮存库房,静态仓储能力不高,物流配送能力不足,快速的品质检测设备、人员尚未配备齐全,市场的信息准确性、时效性较差,市场辐射区域有限。同时,服务意识有待增强、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能力不强。   (四)协同发展保障要素薄弱,推动合力需加强。一是科研力量薄弱,技术人员缺乏,县直业务部门、乡镇农技推广、加工企业、合作社缺乏从事种植、加工技术研发、推广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人才保障跟不上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二是部分合作社组织运营不规范,管理水平低,对产业开发的带动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企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一些企业的正常运营和作用发挥;四是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少。

三、对策和建议

(一)着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种植,确保道地中药材的品质优良。要以引进大型制药企业及县内中药材加工经销企业在我县建立药源基地为突破口,规范和提升农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经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农村“三变”改革进程,在不同区域建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党参、当归、黄芪道地大宗的药材种植基地,建立推进标准的药材规范种植技术规程,倾斜安排实施灌溉设施配套、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方面的项目,改善立地条件,加大农家肥、有机肥用量,进行休耕、轮作倒茬栽植,减少化肥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研究和探索推广运用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措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实现优质高价,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农业技术部门要高度重视种子、种苗繁育研究及推广工作,以实施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项目为抓手,真正做好中药材品种选育和“渭党”、“岷归”、“陇芪”系列良种的选育和种苗繁育,扩大规模,提高市场供给能力;重视牧儿山秦艽等知名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驯化和利用。

(二)着力提升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县上下要把做大做强中药材加工、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作为促进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推进。县上相关单位要尽快配套完善工业园区供热、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小企业扶持发展政策,在招商引资、证照办理、融资、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要继续谋划引进国内外大型中药材生产企业的同时,支持和动员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达产达标,加强中药材保健品与医药产品的研发,培育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中药材拳头产品,形成产地初级加工、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配方颗粒等高端产品和饮片同步发展,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道地药材的加工率持续提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相关业务部门要向省市反映并争取出台甘肃省中药材饮片规格地方标准;充分利用国家将我县大宗道地药材党参、当归、黄芪纳入药食同源管理的先机,有关企业及早做好申报批复等前期工作。

第8篇

1中药材发展优势与生产现状

1.1发展优势

1.1.1中药材资源丰富。秦安县属陇中南部温和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适宜各种中药材生长,药材资源丰富,野生中药材分布广泛且蕴藏量大,已查明的中药材资源450种,其中药用植物79科224属232种。

1.1.2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我县中药材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民间素有中药材种植及野生采摘习惯,中药材采摘种植和加工经验颇为丰富。秦安县良医代代相承,成就卓著,推动了祖国医药学的发展,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中医药文化遗产。

1.1.3劳动力富余。秦安县地处陇东南,是一个“山多川少”的干旱半干旱山区农业县,农村人口57.2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0.84万人的82.02%,人均占有耕地 2.49 亩,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外地,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的生产开发属劳动密集型行业,较为适合我县农村劳动力富余和素质普遍较低的县情,有利于深化我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我县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1.2生产现状

2006年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0.12万hm2,平均单产82.90kg,总产149.20万kg,中药材产值1 352.70万元,为全县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23.62元。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已成为我县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中药材生产存在问题与不足

2.1市场信息不灵,生产盲目性大

中药材是特殊商品,其生产开发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易受市场行情的制约。市场信息不灵、经验不足已成为我县农民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一方面造成我县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广大农民难以选择适销对路的种植品种,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不少种植者因信息不灵或受虚假广告诱惑,而盲目引种;栽培方法不当,或受伪劣或高价药材种子之害等原因,遭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县中药材生产的发展。

2.2科技含量不高,经营能力低下

中药种类繁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栽培技术也各有特殊性,我县中药材种植分散在千家万户,传统种植生产方式原始,基本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户管理意识和水平低,种植中药材的观念陈旧,“靠天收益”的意识很浓,没有将中药材生产当作一项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来经营,不能从根本上认识科学管理在中药材种植上的重要性。而粗放管理造成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低下,市场竞争力弱。生产上的技术力量薄弱,秦安县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中药材技术引进与推广工作,技术人员中,中药材技术人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且由于受经济因素及工作条件制约,知识结构不能及时的更新,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

2.3龙头组织薄弱,流通渠道不畅

目前我县规模性的中药材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很少,且群体小,对中药材种植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我县没有中药材种植协会,发展滞后,基础薄弱,大多数农民对专业协会的作用认识不足,不能积极联合其他种植户组成联合体(专业协会),共闯市场,减少风险,降低流通成本,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还由于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真假难辨,经营风险大,加上对药材认知不足,致使我县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人数少且年营销额不大,造成中药材产品销售空间小,价格低甚至难以销售,种植经济效益不能得到保障。

3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与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积极营造宽松发展环境

面对我县地道中药材生产开发的现状,应辩证地分析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变自生自长为积极引导,变盲目生产为对接市场,变零星种植为规模生产,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3.1.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协调、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

3.1.2强化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出宣传栏、黑板报等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积极争取全县上下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3.1.3要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种植户上规模、上水平,发挥带动效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药材科技开发、技术鉴定等。

3.2建立信息网络,开拓中药材产销市场

3.2.1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政府上网工程的作用,建立全县统一的中药材销售网络平台,及时中药材供求信息。组织市场调查小组不定期深入各地中药材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

3.2.2加强省内外中药材市场的联系,如亳州、西安、文峰等市场,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大力发展中药材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药材行业协会及药材种植大户、经销大户联结龙头企业、市场和农户的纽带作用,大力拓展外埠市场。同国内大型中成药生产企业建立产销关系,把生产基地变成他们的原料供应基地,签订长期供销合同,以销定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产品的积压。

3.3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中药材优质高产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形成有较强实力的中药材专业科技队伍。组织专业培训和送科技下乡,努力提高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确保增收增效。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将专业种植或经销大户发展成为种植经销科技户,带动种植技术的推广。

3.4培育生产基地,壮大中药材生产规模

中药材产业开发应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本着积极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办事,实行定单化管理。

3.4.1初步建立以王窑、五营、云山、王铺为中心的四个种植区域,建立种植示范区,作为我县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培育,按照GAP要求,选定主要地产优势品种,不断引进新品种,实现中药材种植的标准化、优质化和专业化,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县辐射推广。由药材经销商按照市场需求制定生产销售计划,在保证农民受益,确定保护价的前提下,提供技术与繁殖材料,与农户签订合同,保证收购。让药农规辟风险,放心种植。

3.4.2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的特点,发挥当地药农传统种植生产技术的优势,精心培育不同优质药材品种的生产示范村、示范户,尽快让药农从种植生产中得到实惠,不断壮大基地化、产业化生产规模。

3.4.3积极招商引资,鼓励我县及外地中药工、商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订单药业。

3.5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中药材生产良性循环发展

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格局,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建立健全“秦安县中药材研究开发中心”。完善药材研发中心的服务职能,切实做好名贵药材选送检测、科学鉴定,精心打造名优地道药材品牌;坚持扶优扶强,充分发挥能人名企的品牌优势,全力支持能人民企发展中药饮片加工,加快药品加工企业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展和利用企业自营出口权,积极拓展外销渠道,扩大中药材出口贸易。

第9篇

张克达 蒋细春

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林农群众收入,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部分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照适中,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育。据统计,全县中药材植物种类达233科,1486种。人工栽培达100余种。目前人工栽培或野生采集较多的有钩藤、灵芝、百合,玉竹、黄精、艾叶、金银花、天麻、葛根、杜仲、半枫荷、黑老虎等15种。

通过对我县中药材市场的走访调查,全县目前人工培植、野生采集和药商收购的主要中药材有下列几种:

1、钩藤。人工栽种面积达2500余亩,主要分布排牙山林场和艮山口、寨牙、新厂、甘棠、文溪、坳上、江东等地。荒田荒地栽培2—3年可采收,山上栽植3—4年可采收。艮山口下乡村种植钩藤面积达300余亩,亩产值达5000余元。目前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货含钩量80%—90%的每公斤50—60元。

2、灵芝。人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藕团、文溪、平茶、铺口、寨牙等地,种植量达20万包左右,市场行情变化较大。目前我县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黑灵芝收购价80—90元/公斤,干红灵芝收购价30—40元/公斤。

3、黄精。也称野山姜。我县野生分布较多,人工栽培较少。人工栽种2—3年可收获,近几年收购价生货6—12元/公斤,干统货40—60元/公斤。

4、百合。药食两用,以保健食品为主。我县有野生分布,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达600余亩,主要分布在新厂、藕团、横江桥、文溪、铺口等地。百合当年种当年收,价格变化较大,前几年行情较好,近二三年行情差。

5、葛根。药食两用,我县有大量野生。人工栽培一年即可收获,亩产2000—3000斤。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在坳上、太阳坪、寨牙、甘棠等地。我县湘佰仕公司收购葛根酿制茯苓葛根酒及加工附属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为3元/公斤。

6、艾叶。我县目前人工栽培面积400余亩,主要分布在铺口、藕团、坳上、文溪等地。2017年我县引进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加工艾叶,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4000元/吨。

7、玉竹。药食两用,用量较大。我县已引进栽种6—7年,现栽培面积500余亩,主要分布新厂、平茶、藕团等地,栽后3年可收获,产量3000—6000斤/亩,目前我县收购价3.2—3.6元/公斤,价格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8、金银花。大宗药材,用量大,有野生分布。我县目前人工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主要分布在甘棠、寨牙、藕团等地,存在采摘期短、人工采收成本高等问题。市场行情变化大,等级价差大,每公斤40—120元。

9、天麻。我县曾有较大规模种植。种植场地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为宜,种植用原材料为白栎、麻栎等硬质杂木。由于市场行情欠佳、种子退化、产量品质降低,种植户逐渐减少。现平茶、寨牙、三锹等地仍有少量种植,面积约150亩。

10、杜仲。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树皮可药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人工造林面积达2000余亩,由于树皮价格猛跌,农户放弃管护。现保留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江东、三锹、藕团等地。目前树皮干货收购价20元/公斤。

11、半枫荷。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常绿乔木,我县有天然分布,但数量很少。现有人工育苗和栽培,面积60余亩,主要分布在艮山口、大堡子等地。

12、黑老虎。又名布福娜,藤本植物,果药两用,根可入药,果可食用。我县有野生分布,现有少量人工栽培,栽培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为藕团高坡和寨牙等地。当前黑老虎根生货收购价4元/公斤,干货10元/公斤。

13、铁皮石斛。名贵中药、用途广泛。目前市场行情较好,我县文溪、排牙山等地有人试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中药材产业仍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市场行情涨则一哄而上,市场行情跌则撒腿就跑。看到别人赚钱,不管自己有无技术、条件是否允许,也跟着上。结果是卖种的赚钱,种植的上当;先行一步的赚钱,跟着走的赔本,以致出现"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风险创业不如外出打工"的现象。

1、难以把握市场行情。药材种植户只看到眼前市场卖价,对产品用途、市场需求、潜在风险不甚了解,没有超前预见性,结果总是种出来,价就跌。

2、没有掌握种植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看似简单,但如果种植技术不过关,会导致种出来的中药材产量低、品质劣,甚至以失败告终。比如灵芝专业户种出的灵芝朵径大、产量高、品质好,而未掌握技术的种植户种出的则产量低、品质差。

3、种子质量退化严重。天麻、白合等中药材在当地多年种植后会出现长势变弱、发病严重等问题。原因是种植户考虑生产成本问题,多次采用自己的种子重复栽种,结果越种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4、政府引导扶持困难。由于中药材市场行情难以把握,如果相关部门鼓励、发动农户种植中药材,一旦出现卖不出去或亏本现象,种植户可能会找麻烦。如前些年发动种植太子参,结果价格暴跌,农户不愿意挖,任其烂在地里,产生"太子参,害子孙"的怨气。

三、种植和培育分析

种植中药材不能盲目发展,"药材少了是个宝,药材多了是根草",需谨慎行事。种植前要及时、深入了解市场行情,种植期间要注重周期长短结合、面积大小结合,抓好田间管理,及时收获,合理加工,适时出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益。发展中药材产业要记住三句话:一是"讲利也说弊,决策他自己";二是"加工促销售,示范建基地";三是"服务竭全力,民众心满意".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种类型:

1、一年生品种。一年生的品种受市场供求影响较大,较容易被囤积者操纵,所以风险较大。例如灵芝、百合等一年生品种,市场价格浮动大,种源易退化,不宜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以搭配其它中药材适当种植。

2、多年生品种。多年生的品种市场相对稳定,价格变化较小,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例如黄精、玉竹等多年生品种,生长周期长,3—5年方可收获,市场价格浮动较小,且呈上升趋势,农户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和产量来安排收获、销售。

3、高效益品种。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品种,效益也较高,市场潜力也较大。例如七叶一枝花(也称重楼,土三七),生长周期长,生长条件要求严,培植技术含量高,市场行情趋势良好,目前收购价格为生货180—200元/公斤,干货800—1000元/公斤;铁皮石斛,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野生的市场行情较好,人工培育的市场行情信息量非常大,是否存在种子和苗木炒作嫌疑有待进一步调查了解。

4、低效益品种。生长周期短、技术含量低的品种,效益往往也较低。例如钩藤、天麻等品种,近几年我县周边的剑河、黎平、锦屏、通道等地发展规模较大,收购价格呈下降趋势,不建议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适当搭配其它中药材种植。

四、几点建议

1、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我县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全要素条件,因茯苓的声名鹊起,上世纪我县在医药界就有"湘西南中药谷"的美誉。但由于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持续推进的力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已经滞后。当前,国家和省、市层面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日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县此时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与靖州的资源禀赋相契合、与上级的发展政策相衔接、与"一个中心、四大战略"相适应,适时地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林农群众脱贫增收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不动摇。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坚持一年抓几个重点项目、一步一个台阶,以达到"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垒土以成泰山"的效果,力争早日实现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破茧成蝶"和"华丽转身".

2、强化组织协调,共谋产业发展。一是绘好一张发展蓝图。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坚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形成产业发展规划正式文本,切实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强化一套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会商研究工作,决定重大事项;建立协同配合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任务清单,并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建立监测考评机制,对产业发展进程进行全方位统计监测,掌握真实情况,并依此对各相关单位进行工作考核,奖优罚劣,真正以发展论英雄。三是叫响一个宣传口号。拓展建设"湘西南中药谷"的价值内涵,提出建设"生态靖州、养生福地"的响亮口号。深入挖掘、梳理和宣传好靖州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养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重塑"湘西南中药谷"的业界美誉。

第10篇

关键词:地理标志;中医药;道地药材;市场混淆;质量控制

中医药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领域。《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特别指出要“完善传统医药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利用协调机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中医药健康发展,是我们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制度中一个重要的具体制度,将其运用于中医药领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本文拟以道地药材为中心,探讨地理标志制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道地药材的发展中存在两个难题:(一)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市场混淆;(二)道地药材的质量下降。本文认为,地理标志制度与道地药材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使得地理标志制度在道地药材领域中应用成为可能。地理标志制度的应用,对于解决道地药材的两个难题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对于道地药材的混淆问题,地理标志能够提供经济有效的识别手段,从而帮助消除混淆;地理标志制度还具有自身质量控制机制,通过地理标志制度应用,将道地药材的种植、加工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纳入强制性的管理之中,从而使道地药材的质量提高有了法律的保障。

一、地理标志制度与道地药材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一种中药材可有多个产地,在中医药长期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某个产地的这种药材质量最佳,疗效确切,该产地的这种中药材被称为“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来自特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加工技术精细、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1]

道地药材具有这样的特征:1、道地药材具有特定的品质,是同种药材中品质佳、疗效好的中药材;2、道地药材特定的品质形成与特定的地域的自然、人文条件密切相关。对此,中医药学术界已有明确的定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为世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称之。”[2]道地药材特有的品质(包括外观性状、内部构造和化学成分)是其原物种在变异与分化过程中与特定生境条件协调统一而形成的,“大量研究表明,产地(生态地理环境)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具有极大影响。”[3]另外,一定的中药材产地总是伴有一定的生产加工技术及其历史,历史愈悠久,技术愈成熟,道地性也就愈突出,因此,生产加工技术(这里包括栽培、养殖、采收、炮制、养护等过程)也是影响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强有力的因素。[4]

道地药材的上述特征,与地理标志产品的特征极为吻合。按照TRIPs第22条第1款的定义:“地理标志系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领域内,或来源于该领域中的某一地区或地方,而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标志来源相关联的标志”。根据该定义,地理标志产品具有这样的特征:1、该产品具有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2、这些特征与地理标志所指示的地域的自然、人文条件密切相关。可见,道地药材完全具备了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性,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制度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使得地理标志制度在道地药材领域中应用成为可能。

由此,许多学者撰文指出将地理标志制度应用于道地药材领域。[5-14]本文完全同意这个主张。但是,地理标志制度可以在道地药材中应用,具体会起到哪些积极作用,对于解决道地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会有哪些帮助,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拟就此做一点粗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家。

二、道地药材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近几年学者们的研究,道地药材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一)市场混淆问题;(二)质量下降问题;(三)有的野生道地药材品种面临枯竭灭绝的危险。[15-22]由于地理标志制度对野生道地药材品种面临枯竭灭绝的问题直接作用极为有限,故本文主要探讨地理标志制度对解决前面两类问题的重大作用。兹分述如下。

(一)道地药材面临的市场混淆难题

1、道地药材的品牌价值和市场混淆

从前述对道地药材的定义可知:道地药材是同种药材中品质优良者(与其他地区所产者相比),更为重要的,其优良品质已经为世所公认而久负盛名。如地黄,众所周知,以河南焦作所产者为最佳,并称之为“怀地黄”。“世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说明其优良的品质和声誉(社会的正面评价)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流传。这就是说道地药材具有非常高的市场品牌价值。

道地药材的品牌价值,是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经比较筛选而确立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关系到我们正确认识地理标志制度对道地药材的作用。地理标志制度并不创造道地药材的品牌价值,道地药材的品牌价值早已经确立,地理标志的作用在于保护这种价值。所谓保护,就是使这种价值免于损害。而损害的表现主要就是市场混淆。所以,对道地药材而言,地理标志的使命在于打击、消除混淆。

道地药材是被历史证明的优质药材,具有确切的疗效,人们总是希望使用道地药材。但是,道地药材种植区域有限、产量有限,往往供不应求。因而其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价格。由此,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就有许多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致使药材市场上鱼目混珠,大量伪劣道地药材招摇过市,严重时导致中医药临床中出现“方灵药不灵”。如川芎自1958年以来,四川省外省内都盲目引种,引种新区所产的川芎,冒充“川产地道药材”,影响川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信誉。[23]因此,有学者忧心忡忡地指出:“近三十年来,中药伪劣混乱品种日益增多,”“每当一种药材紧缺脱销时,特别是稀有贵重药材一旦货源紧缺,则伪劣混乱品种立即应运而生。”[24]

2、道地药材的市场混淆的危害

伪劣品种的混淆和泛滥,必然严重威胁道地药材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伪劣品种的混淆使得道地药材不能体现优质优价,长此以往,道地药材的质量将下降,质优的道地药材将退出市场。由于消费者缺乏道地药材的信息,也没有有效的鉴别手段,市场上鱼龙混杂,从而引发经济学上的“逆选择”[25],道地药材不能体现其优质优价,只能与一般的药材同价。而真正的道地药材种植生产,在育种、选种、选择土壤、田间管理、采集、加工各个环节都非常讲究,需要做较大的投入,而且产量还比较低,因此,道地药材的生产成本往往比一般药材高。如果在市场上不能得到优价,人们就不会为道地药材生产加工做更多的投入,而往往会偷工减料,不按照传统的、科学的种植加工规范生产。其结果是道地药材的质量每况日下,优质的道地药材最终将退出市场。

其次,道地药材的种植区域有限,而非道地产区无限,产量无限,如果道地与非道地不能区分,非道地产区生产的伪劣药材能够冒充道地药材,则道地药材将被淹没在伪劣品种的泛滥之中,长此以往,道地药材的声誉和品牌价值必将消亡,道地药材将不复存在。

因此,道地药材的市场混淆问题一直是困扰道地药材发展的诸多问题之中的重大问题。要保护和发展道地药材,就必须打击和遏制伪劣品种的混淆。解决市场混淆问题是关系道地药材生死存亡的问题。中医药界人士指出,“保护这些特殊地产药材的珍贵性、不被其它地区的药材所混淆,这是人们强调道地药材的最根本的目的和寄托给道地药材的主要希望。”[26]

(二)道地药材面临的质量下降难题及其危害

近年来道地药材的质量不断下降,已引起中医药界关注,这从上述各家的论述中可知一斑。道地药材质量的下降,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1、道地药材是中药中质量的佼佼者,是优质中药的代表,道地药材质量的下降,意味着中药质量低下,导致中医药临床实践将出现“方灵药不灵”的局面,人们群众的医疗健康水平将受到严重影响,整个中医药在临床医疗中的地位也将受到威胁。

2、道地药材是优质中药的品牌,其口碑是在中医药长期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某产地的某一味中药被确认为道地药材,是因为该味中药具有独特的优良品质。道地药材的质量是道地药材的生命,是其之所以成为道地药材的原因。如果某一味道地药材的质量长期退化、下降,变为与其他产地的药材相同或者不如,那么,人们对该道地药材的认识将逐渐改变,其口碑将改变,该道地药材的品牌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最终消失。

三、地理标志制度对解决道地药材市场混淆难题的重大作用

(一)缺乏有效鉴别手段是市场混淆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

打击和遏制的基础是能够区别道地和非道地。如何区别市场上的道地药材,是解决道地药材市场混淆的基础和关键。

然而,如何区别市场上的道地药材,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目前市场上鉴别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依赖专业人士(中药药师、药农)的经验来判断。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可以凭借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市场上的道地药材药材作出鉴别。但是,由于每人的经验不同,判断各异,没有统一、客观的标准,因此,以这种方式鉴别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其权威性和公信度往往受到质疑。同时,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从来都是稀缺的,而市场的广大药师、医师和消费者由于没有专门的知识和经验根本无法鉴别,市场或者消费者不可能在每一次交易或者购买时都要请专业人士做一次鉴定,因为鉴定需要高昂的费用和时间,市场的交易成本将会很高,社会将无法承受。

依赖专业人员经验鉴别的一种制度化的方法就是建立鉴定证书制度,即对于出品的每一种道地药材产品,经由专业的鉴定人员鉴定,附以鉴定证书,以表明该产品被鉴定为道地药材。这样的鉴定证书制度,端赖鉴定人员的主观经验,其权威性和公信度已如上述;同时,鉴定的客观公正性更依赖于鉴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内心操守,其主观臆断和趋利成分是显而易见的。另外,谁具有这样的专业经验而成为有资格的鉴定人?由谁来确定鉴定人的资格?如何确定鉴定人的资格?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和运行这样的一套系统,其代价是相当高昂的。

第二种,依赖科技检测手段。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是中药鉴定特别是品种真伪鉴别的四大经典方法,而道地药材实际上是一个品质概念,对于品质优劣评价特别是道地与非道地药材的鉴别,这四大鉴定手段往往“力不从心”。近年来,国内学者创新和移植了一些新的鉴定方法,有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组织形态三维定量分析、生物效价检测等四种。但是,这些方法只能作为鉴定的客观的辅助手段之一,并不能准确、有效地鉴别道地药材。[27]况且,运用这些方法费用大成本高、检测时间长,不是经济有效的手段。

综上所述,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经济便捷、准确有效的道地药材鉴别手段。这是一直未能解决道地药材市场混淆的根本原因。

(二)地理标志为市场提供一种经济而有效的识别手段

由此,我们不得不寻找其他的鉴别方法。运用标志符号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附有某种符号的产品为道地药材,而不附有者为非道地药材,换言之,只有道地药材才能附上某种符号。这样,市场无需依赖专业人士观察药材形状色泽质地味道,也无需凭借高科技手段的检测,只需查看附着于产品之上的标志符号即可识别。

地理标志就是这样的一种符号,其根本的作用就在于区别产地来源。从目前已经存在的标志制度来看,地理标志制度是一种最为合适的标志制度。理由是:首先,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制度比较契合,这一点已如上述;其次,地理标志制度是一种已经成熟的法定制度,其标志权利的授予、标志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再次,地理标志制度是国际上公认的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被TRIPS协议所确认,使用地理标志可以在国际上得到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国际交流;最后,地理标志制度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已经被人们认同,在市场上已经具有较强的公信力。

总之,在道地药材中引入地理标志制度,以一种法定的标识作为市场识别的基础,区别道地药材的产地来源,其意义和价值在于为市场提供一种经济而有效的识别手段,达到消除道地药材市场混淆的目的。

四、通过地理标志制度促进道地药材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道地药材质量的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1、提高道地药材质量的方法

导致道地药材质量问题的原因有土壤选择不当、品种退化、不当使用化肥和农药、不当采摘和加工等。也就是说,道地药材的质量问题,产生于道地药材的育种、选种、选择土壤、田间管理、采集加工等种植生产过程之中。因此,要解决质量问题必须有科学的、正确的种植、生产加工方法,并严格控制整个种植、生产过程。

每一种道地药材一般都有其传统的、独特的种植、生产和加工的技术方法。这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一般对保证道地药材的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道地药材的种植、生产和加工提供新的技术方法。综合传统的方法和现代的科技,人们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形成比较科学的种植生产规程或者操作规范。将这些规程渗透、贯彻落实到道地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才能提高和保证道地药材的质量。这是道地药材质量问题的解决之道。对此,中医药学界早已达成共识。

基于这种共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3月18日审议通过并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其内容从种植地的生态环境到繁殖材料的来源,直至采收、产地加工及运输储藏等整个生产环节,生产人员及其档案管理等,涵盖了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生产单位按照GAP原则结合不同种类药材的具体种植生产特定,制定各项操作的标准操作规程即SOP。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二00三年九月十九日制定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及《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国食药监安[2003]251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和SOP的实施和认证,试图建立起中药材的操作规程标准。这一举措对提高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质量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2、存在的问题——在实施上不具有强制性

上述种植生产操作规范,包括中药材GAP,确实是公认的解决道地药材质量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实施上不具有强制性。在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药农种植甚么药物、种植甚么品种、如何施肥和田间管理,以及何时采摘、如何收集等等,都可以自由决定,政府及任何组织均不得强制干预。加工生产企业也是如此。建立GAP生产基地也好,参加GAP认证也好,都是企业自愿的行为。

如何使药农和加工企业认真遵守这些操作规范,并严格贯彻落实到道地药材的种植加工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地理标志制度为此提供了一个法律机制。

(二)地理标志制度具有质量控制机制

地理标志制度中,都有质量要求的规范,来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这既是维护地理标志产品信誉的要求,也是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和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的要求。地理标志制度在我国通过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商标法》两种法律途径来体现,两者在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路径有所不同,兹分述如下:

1、现行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首先,确立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以及国家或者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规定:拟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应当有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包括产品加工工艺、安全卫生要求、加工设备的技术要求等),并应当制订相应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管理规范。标准往往涵盖种植、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

其次,由各地质检机构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地范围,产品名称,原材料,生产技术工艺,质量特色,质量等级、数量、包装、标识,产品专用标志的印刷、发放、数量、使用情况,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设备,产品的标准符合性等方面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再次,对不符合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和管理规范要求的地理标志产品,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将依法进行查处。

2、现行的《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及《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2003年)》主要通过商标注册人制定的使用管理规则来实现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按照《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的规定,注册人可以确定商品的质量标准,可以对商品的质量进行检验监督,可以将具体的生产操作规范纳入管理规则之中,还可以设定商标使用人的权利义务加强对使用人的管理监督,对违反者进行处罚。

(三)通过地理标志制度,将道地药材的种植、加工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纳入强制性的管理之中

道地药材是优质中药材,其品牌和声誉早已通过长期的中医药实践在社会上得到认同。地理标志制度为市场提供有效的识别手段,使得道地药材在市场上得到区别,能有效打击道地药材的市场混淆,为道地药材的品牌效应提供了法律保障。药农和企业因为使用地理标志,打击了非道地药材的混淆,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得以提高,并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地理标志对药农和企业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是非常愿意和希望在其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而使用地理标志就必须接受地理标志制度中有关质量管理的规范。从而,地理标志制度的质量控制机制有了施展的机会。

地理标志制度通过这样的途径,将道地药材的种植、加工生产质量控制纳入强制性的管理之中的。首先,地理标志制度将某种道地药材的种植生产操作规范规定为其质量管理控制的规范,使之成为地理标志制度的一部分;其次,地理标志制度将使用人必须①遵守这些种植生产操作规范和②达到相关的质量标准,以及③接受相关部门或者机构监督管理,作为使用地理标志的先决条件;再次,任何人如果申请使用地理标志,就必须遵守地理标志制度的所有规范,当然也就必须遵守这些操作规范。

综上,通过与药农或者加工企业建立地理标志使用关系,使相关的操作规范得以强制性地实施,从而将道地药材的质量控制纳入强制性的管理之中,相关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机构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就可以渗透到道地药材的育种、选种、选择土壤、田间管理、采集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之中,从而促进道地药材品质的提高。

五、结语:市场识别作用与质量控制机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1、在目前尚无更好的市场鉴别手段的情况下,地理标志制度对于解决道地药材市场混淆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必不可少的;2、地理标志制度为道地药材质量的强制性管理提供了一个法律机制,从而使相关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渗透到道地药材的种植、加工的各个环节中,对保障和提高道地药材的质量具有积极的重大作用。

药农和加工企业因为使用地理标志其产品在市场上得到识别和认同,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在道地药材的种植生产中,地理标志制度将会受到药农和企业的欢迎,乐意在其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正基于此,他们也会愿意接受地理标志制度中有关质量控制规定的约束,得到相关部门的质量管理监督和技术指导、服务,从而使其产品质量有了保障。而道地药材质量的提高,更加彰显道地药材的品牌价值,药农和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这使得药农和企业更加愿意接受地理标志制度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道地药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英华.“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保护[J].中国医药情报,2003年第2期第20-22页.

[2]谢宗万.论道地药材[J].中医杂志,1990年第10期第43-46页.

[3]李隆云,肖小河等.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分化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第2期,第104-106页.

[4]道地药材的属性特征[EB/OL].中国中药资源与研究实践网,chinamtcm.com/html/32730_2.htm.

[5]陈贤春,官坤祥.“道地药材”的知识产权保护[J].中医药信息,2003年第20卷第6期第64-65页.

[6]陈英华.“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保护[J].中国医药情报,2003年第2期第20-22页.

[7]黄璐琦,郭兰萍,华国栋,吕冬梅.道地药材的属性及研究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年第2期第44-46页.

[8]边修蕊.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些思考[J].中国药事,2004年第4期第232-233页.

[9]张建平,周宇升.从“浙八味”谈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问题[J].中国药房,2008年第24期第1914-1916页.

[10]张雪梅,李祖伦.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9期第2311-2312页.

[11]李惠,陈亚男.地道药材的知识产权保护[J].律师世界,2003年第10期第25-27页.

[12]黄璐琦,郭兰萍.地道药材要与地理标志相结合[J].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4月20日/第007版.

[13]柳励和.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64-66页.

[14]万仁甫,徐伟亚,王少军,欧阳辉,李玉,龚千峰,杨世林.道地药材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药房,2007年第9期第641-643页.

[15]张丽.道地药材的保护与发展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第3期第501-502页.

[16]张万福.恩施道地药材的形成,现状与开发前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1999年第2期,第51-55页;

[17]张苹蓉,刘先齐等.当前川产地道药材存在问题浅析[J].中药材,1989年第3期第44-45页.

[18]邵文杰.加强道地药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J].中药材,1993年第6期第14-16页.

[19]李代华.道地药材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年第7期第18-19页.

[20]张雅聪,李成义等.甘肃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J].甘肃中医,2004年第1期第35-36页.

[21]仇有文,张兴国.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与品牌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06年第6期,第10-11页.

[22]王文全.道地药材资源及其产业发展[J].定西科技,2008年第3期,第17-19页.

[23]张苹蓉,刘先齐等.当前川产地道药材存在问题浅析[J].中药材,1989年第3期第44-45页.

[24]谢宗万.论道地药材[J].中医杂志,1990年第10期第43-46页.

[25]Phillip Nelson, "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8, No. 2, arch-April 1970, pp. 311-329.George A. 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4, August 1970, pp. 488-500.转引自王笑冰.地理标志的经济分析[J].知识产权,2005年第5期第20-26页.

第11篇

我单位受贵局的委托,就适合我县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于元月十一日至十八日分别深入到*药业集团,*市*县中药材生产基地,*省*市*县*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县*乡*村中药材种植示范村进行现场观摩,现就考察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考察情况

*区的*.*.*.*.*等地属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质地良好.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且民间素有传统的中药材种植和经验,*药业有限公司就建在*市区,该公司集科研加工和制药为一体的大型企业,研制各类中成药销往全国及世界各地,根据这一情况,我单位考察组成员于元月十一日至十四日分别深入该公司就药材发展的前景和销路问题与王总经理进行了座谈,该公司重点是建立药材生产基地,以制药企业为龙头,采取订单农业,各级政府搞好协调,行业协会搞好技术服务,药材价格受市场调控,公司采用最低保护价收购,该公司目前又与*县合作建立*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30.27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年生产中药饮片2万吨,中药材提取物两千吨,年工业总产值6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20万亩,他们的宗旨是要建成全国一流西北最大的制药企业,就目前*地区种植面积还远远满足不了该公司的生产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又深入到*县中药材产业办公室和张守宗研究员就我县气候.土壤.降雨量及适合我县种植的中药材进行了详细座谈。张守宗研究员是多年从事野生中药材训化研究的专家,他先后出版了中药材栽培技术和规范化栽培与加工技术等专著,他认为:就我县气候.土壤及降雨量最适合种植的首推品种是:黄芪.黄芩.板蓝根.秦艽.甘草.银柴胡,因为以上品种可在阴湿,半湿润环境中生长,可育苗种植,也可进行大田直播,适应性较强,只要出苗,可耐干旱,尤其秦艽即可林草混种,也可单独种植。张守宗研究员还领我们现场参观了陈薪乡石具村石具山退耕地上沙棘,紫花苜蓿,秦艽混种示范基地。他认为:以上品种目前市场需求量大价格比较稳定,它不但有药用价值,而且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基层,尤其秦艽,全国年需求量150万公斤,而全国年产量仅有三分之一,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二.*考察情况

*省*市*县全县有17个乡镇,215个村,129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42万人,流动人口30万人,耕地面积122万多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6万多亩,该县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降水量432mm,无霜期130天到150天左右,该县种植中药材有200多年历史,有200多个品种,群众经济来源主要是以粮食作物和中药材为主,元月15日至17日我单位考察组一行和*县种子管理站取得联系,在郭菊梅站长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深入到*药业发展有限公司;*药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于2003年元月,是一家以中药产业化发展为主线,将中药材种植.经营储备.中药饮片批发.中药材基地建设.中药材种籽种苗.物流配送.信息咨询融为一体的现代化药业公司。在洪建雄副总经理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药材加工及储备情况,并向我们介绍了中药材发展前景,市场的需求及适合我县种植的品种,洪经理认为:吴起和*气候土壤条件相近,黄芩可大面积种植,板蓝根.黄芪.甘草.柴胡可少量示范种植,待试种成功后可大面积推广,并承诺,他们可以提供优质药材种子,药材可以按市场价回收到他们公司,随后我们又参观了*乡*村药材种植基地,和药农面对面交谈,了解药材价格.行情,药农认为,种植药材受市场调控,如果市场行情好,就有好收益,如果市场行情不好,就会赔钱。种好是药,种不好就是柴。

三.*.*两地中药材发展的主要经验。

两地医药产业发展之所以能够并驾齐驱领跑全省医药产业,主要源于两地政府高度重视医药产业,加大政策扶持,产业引导力度,倾力提供高效服务,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概括两地医药产业发展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经验之一:以战略思维谋划产业发展,高起点定位产业,大手笔规划产业,*县以*药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实现产销一条龙,药农种植品种由药业公司确定,保障药农利益;*县以*药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几家大型公司为依托,种植品种多,而几家大型公司和全国各地制药厂都有供销关系,确保了药农种植各个品种都有销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经验之二:以创新精神改革体制机制,股份制注入强劲动力,多元投资积聚巨大能量,政府搞好协调,给与一定的资金扶持,把中药材发展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从品种的选育,管理和技术指导给与全方位的服务,两地专门成立药材产业办公室,负责抓好药农的种植技术培训,招商引资,药材销售等一系列服务,使当地一大批医药企业迅速崛起,形成密集的企业集群,推动医药产业增长态势。

经验之三:以“重点项目”推动自主创新,打造公共平台基地,完善科研服务体系,两地着眼于增强医药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创业主导者”作用,*县与*药业有限公司合作投资三亿多元,占地130.27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的*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带动种植中药材20万亩,药农年种植药材收入3亿多元,两地共同特点是通过中药材的发展,既给农民增加收入又给当地政府增加财政收入。

经验之四:以优质高效服务扶持产业发展,定政策“放水养鱼”,办教育:招财引智,打造最佳发展环境,*县定期通过电视.广播举办培训班等形势给药农讲解种植药材技术,药材市场信息,确保了药农利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有力保障。

四:我县中药材发展几点建议

我县历来都是天然药材生长区,据史料记载,在我县境内生长着150多种中药材,其中有几十种都是名贵中药材,但是由于多年来群众把药材作为家庭重要经济来源,乱采乱挖导致药材生长环境破坏,大部分药材几乎绝种,退耕还林后要抓好群众的后续产业,药材是首选项目,而我县气候.土质又和*.*相近,药材又是粗放型经营,既可草药混种又可大田种植,既可育苗种植又可大田直播,如果我县要把中药材产业当作一项主导产业来抓,首先要抓好以下四点:

一是要坚持生态适宜的具有发展优势的药材,突出特色和重点,抓住1-2个品种,持之以恒地持续不断地抓下去,抓出效益与品牌,根据专家推荐,黄芩可大面积种植,秦艽可药草混种,黄芪,板蓝根.银柴胡.甘草可小面积试种。

二是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抓好此项工作,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必须大力支持,要成立专门机构主抓此项工作,从药材的种植,种苗的调运.技术服务,市场调研,销售形成一条龙,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退耕还林后的后续产业。

三是发展中药材产业首先是技术,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就是好技术,要形成一定的气候,既要注重种植技术的研究,又要解决好中药材深加工问题,要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样中药材的发展才有生命力。

四是中药材发展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发展规模要与药材质量,效益挂钩,单项药材必须做优做强,才能做大药材产业,要将制药企业与药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改变观念,努力造就一种合作关系,才能在市场上实现多赢的目的。

五.适合我县种植的中药材品种简介

1.黄芩为唇形科草本植物,株高20-60厘米,主根粗状呈圆锥形,适应性强,喜阳光,耐寒,能在田间越冬,耐旱,怕积水,适合在肥沃的沙质土壤种植,生育期两年,每亩需要种子4-5公斤,亩产量300-350公斤,目前市场价每公斤5-6元。

2.秦艽为胆龙科草本植物,株高20-60厘米,主根粗大呈圆锥状,喜湿润凉爽气候,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或沙壤土中栽培,生育期三年,亩需种子2公斤,亩产量150-200公斤,目前市场价每公斤45-55元。

3.柴胡为伞形科草本植物,株高50-80厘米,地下根多分枝,呈圆锥状,喜温暖湿润气候,出苗期间需地表湿润和遮荫,耐寒怕积水,疏松肥沃的土地上生长良好,不宜在盐碱地种植,生育期2-3年,亩需种子2.5公斤,亩产量80-100公斤,目前市场价格每公斤15元左右。

4.板蓝根为十字花草本植物,株高50-150厘米,根直而长,呈圆柱形,适应性强,喜温暖环境,一般土壤都能种植,不耐涝喜阳光,生育期两年,亩需种子3公斤,亩产量500公斤,目前市场价每公斤6-7元。

第12篇

【关键词】泸水县中药材种植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文明和谐泸水”的主题,努力做到“在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在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在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在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水平,促进食品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发展。为此,泸水县委、县政府重视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把中药材种植产业确定为我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为进一步掌握我县中药材种植情况,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局近期对全县的中药材种植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政策背景。国家2002年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对发展中药种植(养殖)应给予各项农业优惠政策支持,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绿色经济强省和发展云药产业的战略目标。州委、州政府也提出了生物经济富州和建设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发展战略。以上表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由此看来,当前在我国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前景非常巨大,特别是我县这样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气候适宜,土壤多样的农业县,发展中药材的种植是大有前途的。

(二)市场需求。中药材的用途越来越广,除了用于中成药品、中药饮片生产,还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近几年来市场需求逐年增长,野生中药材显然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发展中药材种植是必然的趋势。随着需求量的增加,中药材的价格也在上涨,这对中药饮片企业和中成药生产企业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加大,但对中药材的种植来说却是利好消息,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我县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二、我县中药材野生资源及种植情况

(一)中药材野生资源

我县地处*大峡谷腹地,西侧有高黎贡山,东侧为碧罗雪山,峰峦叠障,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以独特的垂直自然气候而闻名,特殊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能满足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和药材资源,素有“物种基因库”的美称。经调查,我县野生的中药材有云南红豆杉、厚朴、杜仲、天南星、云黄连、川滇小檗、粉叶小檗、山乌龟、苦良姜、雪胆、秦艽、重楼、竹红菌、松茸、岩白菜、岩陀、青羊参、三分三、胡黄连、茯苓、猪苓、木香、黄精、石斛(黄草)、香附等上百个品种。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经多年的掠夺性采挖,资源急剧减少,生态告急,有些甚至趋于濒危,使我县野生药材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二)中药材种植情况

由于中药材种植技术管理要求比较高,我县中药材种植起步较晚,原来的中药材产业均为以采集野生资源为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发展集体“副业”的形式,种植了一些木香、贝母、黄连、砂仁、草果、红花等。但受市场信息不灵通,中药材种植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价格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小,上不了规模。目前,我县的中药材多属农民自发种植、自产自销。主要品种及分布情况如下:

1、草果植种面积较大,全县有5000余亩,生产有序且逐渐形成规模,产量较高,年产量20多万公斤,经济收入200多万元。主要分布在上江、大兴地、老窝、鲁掌四个乡镇。

2、砂仁仅在上江乡有零星种植,种植面积小,产量较小。

3、萝芙木为引进品种。由*方正植物生化有限责任公司、*州食品药品检验所从2003年开始引种,截止,共种植850亩。上江乡境内种植有590亩,其余的260余亩分布在老窝乡、鲁掌镇、大兴地乡等地。经云南省科技情报所进行查新和有关专家评审,列为*州科技成果,2007年获*州科技成果奖。

4、黄连为泸水县原生品种。云南福维临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曾在福贡县驯化种植。在泸水县鲁掌镇三河村种植有150亩,秆杆乡堵堵洛村种植有10多亩。

5、薏仁为引进品种,由*州分水岭科技示范园引进,种植面积1060亩,目前长势良好。主要分布在老窝。

6、桔梗为引进品种,由*州分水岭科技示范园引进,种植15亩。目前长势良好。主要分布在老窝。

7、木香为原引进品种,泸水县种植有15亩,主要分布在秆杆乡堵堵洛村。

8、茯苓为引进品种,由*州分水岭科技示范园引进,在老窝乡分水岭种植有120亩,老窝乡的崇仁村、银坡村种植有10亩。目前长势较好。

9、芍药为引进品种,由*州分水岭科技示范园引进,在老窝乡分水岭种植有100亩,老窝乡荣华村种植有30亩。

10、重楼为原生品种,老窝乡老窝村种植有40亩。

11、牡丹为引进品种,由*州分水岭科技示范园引进,在老窝乡分水岭种植有100亩,老窝乡荣华村种植面积35亩。

12、杜仲为泸水县原生品种。老窝乡中原村种植有10亩。

13、天麻为泸水县原生品种。老窝乡老窝村、崇仁村、银坡村、荣华村共种植有20亩。

14、党参为引进品种,老窝乡各村均有种植,共种植200多亩。

15、黄草为引进品种,老窝乡荣华村种植有3亩,六库镇新村种植有13亩。

除以上品种外,我县境内还种植有红花、草乌、川芎、红豆杉、当归、秦艽、花椒、厚朴等多种中药材,但面积较小,年产量也较小。

2008年泸水县中药材种植情况及分布统计表

品种面积(亩)产量(千克)主要分布

草果5000200上江乡4352.5亩,老窝乡504亩,大兴地乡60亩,鲁掌镇60亩

砂仁10---上江乡

萝芙木850---上江乡590亩,大兴地乡100亩,老窝乡90亩,鲁掌镇70亩

黄连160---鲁掌镇150亩,秆杆乡10亩

薏仁1060---*州分水岭科技示范园

桔梗15---老窝乡

木香15---秆杆乡堵堵洛村

茯苓130---老窝乡分水岭120亩,崇仁、银坡各5亩

芍药130---老窝乡分水岭100亩,荣华30亩

重楼40---老窝乡老窝村

牡丹135---老窝乡分水岭100亩,荣华35亩

杜仲10---老窝乡中原村

天麻20---老窝乡

党参200---老窝乡

黄草16---六库镇13亩,老窝乡3亩

合计7791---

三、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材种植归口管理部门缺失,无长远的产业种植规划。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规划,我县的中药材种植一直处于无序状态,各乡镇各自为政,致使我县中药材品种多、单品种产量小、产品质量次,种植上不了规模,没有能占领市场的主导和优势品种。

(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中药材种植涉及选种、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种植管理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体系。目前我县尚未建立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在中药材种植的种苗供给、种植管理培训、技术指导以及产品销售等都未达到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三)种植形成不了规模,单品种产量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形气候,适合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中药材种类多,但是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起不到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不高,种植规模小,单品种资源总量小,分布分散,不能满足现代制药业对资源的大量需求,难以适应中药材供求市场化,农户只能小打小闹、自产自销。因此,销售价格低,经济效益差。

(四)无药品生产企业和中药材购销企业,中药材销路不畅。我县无药品生产企业和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境内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不大,加之无中药材购销企业,致使我县的中药材无法进入县外市场,种植出来中药材销售不出去,农户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回报,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

(五)我县中药材的种植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广大干部群众对中药材种植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扶持少,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

(六)经济文化落后,信息闭塞。中药材种植与常规作物相比,投入较大,种植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市场风险也大。而我县农户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种植和管理技术,质量意识、科技意识淡薄,经济底子薄,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户对中药材种植缺乏必要的市场、价格、供求方面的信息,在品种选育、种植等方面都存在盲目性。

四、对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几点的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推动中药产业向上发展,根据调研提出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巨大潜力,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州委、州政府发展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的高度上来,把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来抓,要整合各类资源,拓宽服务领域,为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当好参谋,做好服务,开亮绿灯,把我县的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发展的领导,县、乡(镇)都要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做好科学论证和规划工作。根据《*州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规划》,县、乡政府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化规划,推进我县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

(三)围绕省委、省政府绿色经济强省和云药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州建设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目标,结合当前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干事创业的形势,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税收、土地、人才、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纳入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与扶贫开发、退耕还林、林业产业、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规划安排、项目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当前我县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村官制度,多选派一些农学、林学和中药学等方面的干部和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指导和带领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我县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服务。

(五)健全和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中药材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药行业协会的作用,使中药行业协会担当起履行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的职能,发挥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中药材信息网络建设,为中药材的产、供、销等各个环节提供准确、快捷的服务。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户提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配套服务,促进产业发展。

(六)加强对种植户的培训,加大中药材种植管理、采收加工、贮存保管等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培训。针对我县耕地少的情况,大力推广立体种植技术,发展林药、粮药间套种植技术,在农作物间套种药材、药材间套种其它药材,挖掘林下面积,种植木本、草本和藤本药材。

(七)加强招商引资,加大投入,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和种苗基地。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投资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和种苗基地。把基地建设成为我县中药材示范种植、种苗培育、野生中药材引种驯化种植试验、科技培训、信息交流的中心。同时,积极争取省、州的支持,县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开展中药材质量检测、鉴定和品牌的注册、申报、认证工作。

(八)培育种植示范户,加大带动辐射推广力度。各乡(镇)要积极鼓励、培育一批种植示范户,发挥典型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加大扶强扶优力度,积极扶持种植大户,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中药材种植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发展。增强我县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和和增加市场占有率。

(九)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解除种植户有药材没处卖的后顾之忧。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根据自然条件、市场需求,选择那些品质好、产量高、市场销量大、效益高的药材品种进行栽培。二是加强与药品生产企业、中药饮片企业沟通协调,与药品生产企业、中药饮片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订单种植、定向供应等模式,成为药品生产企业、中药饮片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三是大力引进资金,在本地培育和扶持中药生产、饮片加工企业,加强中药材深加工和包装,提高我县中药材的附加值,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中药材产业体系,加大中药材的内消能力。

(十)充分利用政策,结合当前我县的生态环境建设、退耕地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工作,大力发展杜仲、苏木、厚朴、黄柏等高大乔木的种植,林药并举,一举多得,积极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可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既绿化了山川,美化了环境,改善了生态,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十一)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云黄连等道地药材和草果的优势品种。云黄连是我县的道地药材,产量高,品质好,种植前景好,我们要加大驯化引种力度,予以重点发展。草果是食药两用的植物,市场需求量巨大,经济效益高。目前我县已有一定的种植基础,初步形成规模,有的种植户已经有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示范引导作用较强,大家种植热情高,且草果在我县宜生面积广,全县大部分乡镇都适宜种植,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道路,把草果培育成为我县中药材产业的主打品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