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8 01:21: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生态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年178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自18 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4.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5.生态建筑与发展中国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是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
【关键词】生态建筑;雨水收集系统;双层幕墙;采光增效遮阳板
生态建筑和一般意义上的建筑风格和流派不同,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生态建筑产生的根源和目标:为了解决由建筑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本人资源环境专业,本文对建筑生态化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实现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减少能源与资源浪费。同时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材料,强化围护结构,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制冷、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作为一种天然的水资源,具有容易收集、处理方法简单等优点,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逐渐向雨水蓄渗、缓排和利用的方向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地域特点探索适宜于本土化的利用模式。
将处理后的雨水作为非常规水资源在建筑进行使用,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缓解用水压力。同时,雨水资源的就地利用,能有效减少城市暴雨径流,缓解城市洪峰,并降低排入到排水系统中的径流污染物。
建筑雨水收集即利用建筑的屋顶作为集雨面,通过合理的疏导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杂用水。
例如在某医院项目中运用的雨水收集系统,此案例将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水作为植物灌溉的水源。 正是由于该项目的屋顶由于安装了太阳能集热装置,所设计的屋顶均为坡屋顶,所以将雨水通过屋顶倾斜角度,汇聚到建筑的一侧,通过垂直管道的雨水导入预先设置在地下的大型蓄水池中,进行收集,不仅没有影响医院原有的设计理念,还在预先的基础上进行了雨水收集的安装设置。将收集的雨水通过水泵提供给医院建筑的每个房间,供卫生间,用作冲洗厕所使用。在夏季多雨的季节,雨水充沛,可将剩余的雨水存在蓄水池中,供平时所用。
蓄水池还连接另外的出水管道,可由开关阀门控制排水时间和排水量,管道可由地下通往室外的环境的植被区进行浇灌。也可将水从地下导入地上,在医院环境中设置石质沟渠,将水导入沟渠中并流向需要灌溉的植被中。这个方法不仅节约管道成本,降低维修几率,还可以营造室外的自然环境,流水潺潺的水渠,使人心旷神怡,感觉更加自然更具有人性化,更加与人亲近,达到更好的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另一处为医院景观环境中的仿自然水体,与大面积植被相结合,更具自然气息。医院的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顶的雨水收集到设置在地下的大型蓄水池中,蓄水池中有单独的管道与景观水系连通,在景观水系中水资源匮乏的阶段,蓄水池向其注入存储的雨水,由于两处水体相通相连并且相互流动,所以雨水可同时到达两处水体,缓解其对水量需求的压力,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双层幕墙技术
双层通道幕墙是双层结构的新型幕墙,外层幕墙通常采用点支式玻璃幕墙、明框玻璃幕墙或隐框玻璃幕墙,或铝合金门窗,为更加幕墙的通透性,也有内外层幕墙都采用点支式玻璃幕墙结构的。在内外层幕墙之间,有一个宽度通常为几百毫米的通道,在通道的上下部位分别有出气口和进气口,空气可从下部的进气口进入通道,从上部的出气口排出通道,形成空气在通道内自下而上的流动,同时将通道内的热量带出通道,所以双层通道幕墙也成为热通道幕墙。
1918年在美国旧金山出现了第一个双层结构的幕墙,主要是为了改善建筑的热血环境和声学环境,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德国采用双层幕墙。由于建筑成本成倍地增加,加之此时的双层幕墙的功能尚不显著,因此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双层幕墙应用的比较少,技术进步也很缓慢。现代化双层幕墙技术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化能源危机,迫使人们希望玻璃幕墙不仅仅满足建筑学要求,同时也能降低建筑能耗,现代化双层幕墙刚好能满足人们的这一要求,特别是在德国,将双层玻璃幕墙技术发展的极为完善。
结合东北严寒地区的特殊气候特点、经济水平与技术现状,探索智能双层幕墙系统的“低技”集成技术,降低建设、运营、维护成本,提升综合效益,从而推进东北地区与严寒地区气候特征相适宜的建筑护体系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拓展。智能幕墙“低技”集成技术依托了传统智能双层幕墙系统的核心理念,依靠内外双层表皮围合空气缓冲腔,设置智能控制的通风口,调节空气在缓冲腔内的流动,达到通风、降温、隔热等节能效果。创新研发重点体现在幕墙内外表皮系统设计上,强调了灵活运用“低技”的材料与技术,适当减少在严寒气候条件下易损耗的构件系统,整合多种建筑围护体系的优点,集成为具有寒地特色的双层幕墙系统。
3.采光增效遮阳板技术
需要遮阳的建筑通常也需要减少由电力照明产生的内部热量。然而,遮阳设施不仅阻断了窗户的天空视野,而且也减少了室内采光水平。例如,当一个7.3m进深的房间,其外部有1.8m的水平悬挑板时,窗户附近的照度会下降30%,而后墙附近则会下降22%。其他研究预测,与建筑表面成45°角的外部竖向挡板会将照度减少50%。然而将水平遮阳板精确打孔或做成百叶格栅。在保持同样的遮阳效果下,还会有将光线反射到室内空间的功能。窗户也能通过百叶的良好设计“看到”更多的天穹,遮阳便增加了室内天然采光。
为了利用天然光的反射,百叶颜色应该是浅色的,用百叶遮阳板将大部分扩散光反射到室内空间。因为从遮阳板反射的光线是一个潜在的眩光源,遮阳设施应被仔细地安放在居住着的视野范围之外,在选择遮阳设施的材料和饰面时,用那些反射光线但不反射热量的材料饰面时很重要的。例如白色喷漆,只反射光线但不反射热量,磨光的金属既反射光线又反射热量。颜色的反射率可以在上面色彩反射率中找到。设计者应该避免使用可作为太阳辐射的反射体的材料和饰面。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新能源;环保化;生态化趋势
前言
科技的快速发展有效的带动了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下,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分配成本,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经济的繁荣。面对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人们越来越重视到自然生态的重要性,生态理念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建筑领域,人们越来越推崇生态建筑,因此需要做好生态建筑设计工作,推动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进程。
1 生态建筑的设计关键点
生态建筑并不是简单的绿化,其是将建筑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从建筑设计、建设、使用方至废弃的整个过程中都做到无害化处理,实现建筑内部物质资源、能源的有序循环,使建筑呈现出高效低耗及生态平衡的状态。在生态建设设计是其目的是实现生态建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都充分的体现出了生态理念,无论是设计、施工过程还是建材选择等,都充分的遵循生态理念,使建筑更利于人们生活工作,对周围环境无害。
2 生态建筑设计技术
2.1 太阳能技术
在生态建筑设计上,可以利用窗户上的集热板来建立一个太阳能系统,其主要由玻璃盒子、风扇空气导管和蓄热装置共同组成,利用玻璃盒子中的集热板来转换太阳能,以风扇作为驱动系统来对空气进行加热,利用空气导管将热量向建筑结构的内部进行输送,从而对热量进行存储。另外,也可以利用空气的集热板构建一个太阳能系统,即将空气的集热板中产生的热能向空气传热系统中传递,在对供热系统进行补充的同时,也能够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量。
2.2 新材料利用
在生态建设设计方面,需要充分的利用新型材料,如各种新型玻璃材料、太阳能光电材料等。这些新型材料都是生态建设设计中的首选材料,不仅能够有效的满足建筑结构的能源需求,而且还能够实现循环使用,与生态设计理念具有较好的相符性。另外,水循环、地热资源等也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有提高建筑节能环保性能的同时,也有效的实现了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最早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对气候和生物反应的关注方面,当前生态建筑设计中人们开始利用替代能源,对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人们对生态建筑设计的认识也更一步深入。特别是在国外一些地区,生态建筑发展较好。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ι态建筑技术和设计方面的研究,这对生态建筑的设计和生态建筑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生态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融合度不断提升,而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生态建筑设计也会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发展。从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在生态建设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促进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有效融合,构建良好的循环体系,将建筑与环境都纳入其中,提高两者之间的相通性,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尽量减少建筑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充分的利用高科技技术,实现能量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将自然引入到建筑中来,充分的利用生态技术来加快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在建筑内部有效的应用各种自然景观,打造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
3.1 节约建筑原材料
在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过程中,更重视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建筑设计时存在建筑材料严重浪费的问题,这在造成建筑成本增加的同时,也与生态化设计理念不相符。因此在生态化设计过程中,要实现对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有效的减少或是避免原材料浪费现象。这其中还需要充分的利用新型建筑材料来取代原来的建筑材料,这主要是由于新材料不仅能够有效的减轻建筑自身的重量,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利于扩大建筑的内部空间,更好的体现出生态建筑的理念,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特别是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一些新型原材料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新型材料具有较好的节能、环保性,不仅能够更好的将建筑物的设计风格体现出来,而且根据建筑物自身的特点来合理运用各种新型的材料,还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的生态性。
3.2 充分利用新能源
在当前建筑设计中,各种新兴能源的利用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成本,并对自然环境起到了改善作用。特别是当前城市建筑能耗较大,通过利用各种新兴能源,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当前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当属于太阳能和地热资源。太阳能成本低、无污染而且含量十分丰富,这也使其在建筑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地热资源在一些城市采暖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有效的减少了煤炭供暖的污染问题。但地热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受到地区的限制,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对地热丰富的地区要充分的利用该资源,以此来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3.3 生态建筑设计环保化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与品质,尤其是对生态绿色住宅的重视,促进了我国居住建筑设计在新时期必将向着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建筑设计者应坚持“以人为本”准则,坚持“经济、安全、美观”等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创新设计方案,运用更多的生态环保材料和环保技,适当增加更多的自然景观,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具环保性、健康性。不仅利于提高建筑物的环保型、舒适性,也能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品质要求,因此,绿色环保的风格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建筑设计发展新趋势。
在21世纪,生态化的建筑设计代表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全世界范围内都应大力研究各种生态建筑技术和设计方法,倡导低碳生活,全面推动全球人们生活的品质的改善。尤其,我国正处于构建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重要事情,更应重视生态化建筑设计探索,努力提高生态化建筑设计水平,全面推动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建筑设计也加快了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步伐。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要实际设计工作中,秉承生态理念,将建筑与自然实现有效的融合,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打造高效低耗的生态建筑,为人们提供更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杨帆.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
关键词:建筑 生态 原则 设计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反思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个不长的工业社会时代所带来的危及人类生存安全、持续健康的生态系统问题。人类开始了新世纪跨进后工业社会时代的进程。从与自然的对抗到和谐,从掠夺到节约。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换。在建筑设计行业中建筑生态化设计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措施,它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宜居、舒适生存的需求。
一、建筑生态化设计的原则
一是讲求节约能源。绿色生态建筑,最重要的是要遵循节能原则,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建筑材料使用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构建一个和谐高效利用能源的生存环境。
二是科学规范设计。以人为本应当是建筑生态化设计的根本原则。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决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在以往设计的一些太阳能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室内热舒适度较低,没有认真做到合理设计和以人为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这种低标准的“ 绿色生态”建筑很难再有所发展,也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三是讲究生态和谐。建设绿色生态建筑,要做到生态和谐。也就是要注重研究建筑物旁边的植被、微生物、动物等和人之间的关系, 强调各种系统之间的共生共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持续发展。这样就能很好的减少建筑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小环境负荷。
四是注重生态环境的地方性。任何新建的建设项目,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人文环境、交通发展方向、地理情况、各种资源分布等等一系列因素,权衡利弊,作出科学合理适地的规划。延续和借鉴当地的建筑形式风格和建造经验,使之得到传承和发扬,将古老文明与现代艺术能有机结合。
二、建筑生态化设计的策略
建筑生态化设计分为主动式设计和被动式设计。主动式设计即通过各种高效集成的技术手段,实现建筑生态化的功能。被动式设计是在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对其潜能通过设计灵活应用,即根据符合地域气候的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来控制能量、光、空气等的流动,在减少地球环境负荷的同时,考虑获得舒适的室内环境的设计手法,并用机械设施,即技术手段补充不足部分。
生态化建筑是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实际上建筑生态化设计的策略就是在开始具体建筑设计之前,基于建筑外环境,针对生态化建筑不同的子系统,分别考虑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再从系统角度集成,通盘考虑哪些是生态化建筑可用的设计方法,哪些是可以集成的技术手段及其经济性,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如何。
生态化建筑的子系统包括生态化建筑必须具备的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植物系统、绿色建筑材料系统等要素。下面以几个常用的子系统为例进行探讨。
第一,水、热环境系统设计的实现。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是节水, 同时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一般的,绿色生态建筑可采取的节水措施有:采用节水节能型供水设施;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就地将污水处理成中水(中水意为城市污水或生活用水经处理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 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景观用水要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热环境的实现更为重要。建筑区的热系统应满足居民的供热舒适度的要求,以及建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冬季供暖的室内温度宜在20-24℃, 夏季空调的室内适宜温度为22-27℃。可采用采暖、制冷、生活热水三联供的热环境技术,或在各户安装散热器温控阀,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第二,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空气流动增加了人体与周围空气的对流换热量以及人体的汗液蒸发量,从而使人体在热环境下的舒适感有所提升。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主导风向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应使建筑物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当建筑群成排布置时,宜与主导风向成30~45°,并采用前后错位、斜列、前低后高、前短后长、前疏后密等布局措施,使整个建筑群收益。采用敞开的楼梯间、底层架空等措施,以利于后排建筑物的通风。在小区规划时应因地制宜利用和引导水陆风、山谷风、林原风、街巷风、天井风、庭园风等改善小区微气候。实验研究表明,对夏季静坐情况下,穿轻薄服装的人们,在风速1m/ s、相对湿度50 %时,即使室内气温达29 ℃,人仍然感觉舒适。在风速2m/ s、相对湿度50 % ,舒适温度可提高到30 ℃,风速6m/ s 时,舒适温度上升到34 ℃。
第三,建筑物朝向与体型设计。不同气候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立面朝向不同,受太阳辐射的大小不同,应尽量争取南北朝向,避免东西朝向。建筑物体型系数定义为建筑物外表面积F与其体积V之比,体积一定的建筑物若体型系数大则外表面积大,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就多,应当将体型系数控制在0.35 以下,高层建筑采用较大体型系数时,应增加外墙热阻。寒冷地区出于防风考虑,建筑物边长比可取为1∶1 ,夏季干热地区为了遮阳需要,建筑物边长比可取为1∶2 ,夏季湿热地区为了夏季通风需要,建筑物边长比可取为1∶3 。
第四,重视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外墙、屋顶单位面积能耗为他们的3~5 倍,应采用导热系数和导温系数较小的材料;外墙表面采用浅色设计以反射太阳辐射,为减少屋顶温度,可在屋顶采用植被覆盖、蓄水、通风等措施,在古巴比伦就连普通的住宅都有屋顶铺设泥土种植花草的习惯,甚至还有完备的灌溉系统,显示出了古巴比伦人在工程技术和园艺水平上的高超技术。利用种植棚架等构成的屋顶花园,其优越性在于:土壤是良好的绝热体,植被可以遮荫,减少屋顶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植被的蒸发作用可以降温,屋顶花园可以利用雨水,调节雨水的排放量。第五,采用新型的生态建材。例如采用特种玻璃作为建筑表皮。在一些现代建筑中,其立面构造常常为在绝热双层玻璃内墙和一层单层玻璃之间形成一个通风的外部空腔,空腔中装由智能动力系统控制的百页,空气通过外层玻璃底部的连续狭缝进入空腔。当室内不需热空气时,可将其通过立面借助顶层的风扇排出;当室内需要热空气时,可将其大量“吸入”室内以维持室温。采用这种可呼吸的玻璃表皮用作建筑外墙,由于具有良好的热性能,室内温度十分宜人,而且建筑立面展示的将是不同以往的全通透的形象。
另外采用智能化遮阳系统、设置热量收集系统、太阳能发电材料的应用等技术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
建筑设计是建筑物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一环,作为从事建筑行业的设计师,应该建立建筑生态化设计的职业意识、完善建筑生态化设计的技术能力、提高建筑生态化设计的服务水平,履行可持续发展的职责与义务,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同时,我们还应该引导人们进入一种与自然和谐、安全、健康的共生关系。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的资源使用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一、生态建筑设计
1.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是在建筑中结合生态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也就是将生态学中的整体、循环再生、反馈平衡及自我调节等原则融入建筑当中,使得建筑学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依据。生态建筑是将建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所有物态因素,使得建筑系统成为一个高效低耗、无污染可再利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系统。生态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1)节能及再生资源的利用;生态建筑是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损耗,达到节能及循环使用的效果。例如利用太阳能烧水,减少对电能、煤气或天然气的使用。外墙涂料使用保温隔热材料,减少空调的使用。
(2)减少废气废料向环境中的排放;通过各种手段措施,使得废气废料在排放前进行处理,减少有害物质向环境中排放。同时,室内环境对居住者的健康影响也是生态建筑应该考虑的方面。
2.生态建筑设计基本策略
(1)节水措施。
节水是建筑生态节能的重要措施,需要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利用不同等级的水资源。合理选择供水方式,可以选择变频供水或气压供水系统,要尽量减少供水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生态建筑要将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开。要尽量收集雨水或处理后的中水便于绿化浇筑使用。此外,要设置必要的节水便器和节水水龙头。
(2)废热利用。
由于建筑的面积较大,建筑的采暖负荷容易受到外界气温的影响,因此要对废热进行反复利用。按照房间的不同功能,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间,在不同区间上设置不同的空调系统,最大程度实现能源的节约。
(3)照明系统设计。
生态建筑由于建筑空间较大,面积较广,需要具有有效的照明系统。生态建筑照明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电能的消耗,要尽量选择效率高的灯具,同时要尽量减少灯具的使用时间,避免对灯具进行频繁维修,提高灯光使用率。按照空间功能不同,合理调整灯具的照明亮度,在确保正常用光需求下,确保用光质量,减少电能损耗。要尽量选择高效率的光源和附件,改善灯具使用寿命,要注重灯具的合理组合,避免多样灯具作为整体进行管理。此外,要加强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的设计,在满足居住、工作空间照明需要的同时,不断提高照明系统管理水平。由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控制灯光开闭时间及照明亮度,有效整合各区域照度值,加强灯具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照明系统的效用,从而减少管理资金,降低电能损耗。根据建筑需要,在考虑经济性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清洁能源,将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和清洁能源结合起来,为建筑提供可靠供电,实现优势互补,提供能源利用率。
(4)减少空气的热交换,降低能量损失。
建筑设计时要保持空气在建筑中具有适当的密封度,外墙不能自由开启,内庭要封闭,确保空气的有序流动。此外,利用地源热交换系统,将夏季进入建筑的气体进行冷却,将冬季进入建筑的空气进行加热,利用土壤一年四季具有稳定温度的特点,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热源,将高于环境温度的地底热能供给到建筑室内采暖,在夏季将土壤作为自然空调的冷源,将建筑室内热能抽取释放到环境温度的土壤中,利用土壤环境温度均衡的特点,减少建筑周围空气的热交换,降低能量损失。同时,还可以对热量排放进行再利用,通过空调热回收系统将排出建筑室外的热空气进行回收,实现建筑供暖的目的。
(5)合理利用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是建筑环境中重要的景观要素,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因子。建筑墙面绿化、窗台绿化、屋顶花园、散水绿化、观景阳台等部位绿化的增加,可以降低绿化损失率,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实现保温隔热的效果。在建筑的北侧种植常绿灌木,在南侧种植阔叶树木,夏季阔叶树木可以阻挡阳光,而在冬季可以投射阳光来满足建筑夏季制冷、冬季采暖的能耗需求。建筑规划时,利用绿化风障的设置来降低低温季风的侵入,减少建筑在冬季的热损失。利用设置的绿化风障,遮断建筑物的背向避免冬季寒流风向,降低对建筑及庭院内的影响。采用常绿乔木及阔叶树木等措施来进行防风,有利于在冬季寒冷气候中创造适宜的微气候。
绿化对于改善微气候,具有较高的综合价值。通过调节阳光对建筑的照射来改善小环境气候,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调节小环境内的相对湿度,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夏季具有明显效果,同时还能起到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的作用。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绿化面积较高的住宅小区冬季空气相对湿度比没有绿化的小区冬季空气相对湿度高10%~20%,在夏季差距高达20%~30%。
二、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1.我国生态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愈加相融,生态建筑设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会朝着这一方向持续发展。如今的建筑的模式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自然风光达到节约能源,同时能够使得建筑很好地融入到我们的实际的生活之中,这需要我们进行技术方面的不断地创新,在多方位进行更为具体的研究考察,只有很好地运用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人类越来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巨大,我们面临着很严峻的生存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使我们这个文明的社会继续发展下去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进一步的进行改革创新,在很多的领域进行改革,对于当前的经济、环境都起到很好的保护的作用模式,对于千百年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3.生态建筑设计环保化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与品质,尤其是对生态绿色住宅的重视,促进了我国居住建筑设计在新时期必将向着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建筑设计者应坚持“以人为本”准则,坚持“经济、安全、美观”等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创新设计方案,运用更多的生态环保材料和环保技,适当增加更多的自然景观,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具环保性、健康性。不仅利于提高建筑物的环保型、舒适性,也能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品质要求,因此,绿色环保的风格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建筑设计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化模式;策略研究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如何和谐并存是当前全世界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生态化设计模式就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作为一个动态的设计模式,其能够很好地将人类需求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建筑设计更加环保,这也符合了当前国家所倡导的环保理念。而在运用生态化模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认真贯彻生态化模式的方针,使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满足生态化模式的需求。
1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解析
1.1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的概念
生态化模式是现代建筑逐渐发展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设计方式,作为一种动态理念,生态化模式设计能够将资源应用和低碳保护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整个房屋建筑都能达到现代环境保护的标准,向着目前国际上普遍提倡的环保、再利用、再循环的方向发展。着重于生态化建设的建筑设计师会在建筑的整体运用上予以使用,一直到建筑使用期结束的整个过程为止。
1.2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的特点
作为新时代的建筑设计模式,生态化模式有着极其明显的特点,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化模式作为一个创新的生态模式,领先于现阶段国内的其他建筑理念,在建筑科学性上有了很好的体现,将现阶段最主要的环境保护思想融合到建筑体系设计中。再者,生态化建设也将绿色理念带入到了人类生活中,在建筑施工缺少绿色环保的情况下进行了补充。同时,生态化建设也会使建筑设计个性化得到增强,更加有利于建筑行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梅纳拉商厦就是典型的利用生态化模式所建的建筑,为适应当地的热带气候环境,建筑物在内外部进行了双气候的处理方式,办公室位于楼的正中以保证良好的自然采光,并准备将来安装太阳能电池来降低能耗。在不同层位设凹入空间,造成阴影,遮阳挡雨,并在这个凹空间内设大量绿化,植物栽培从楼的一侧护坡开始呈螺旋状上升,让人接近自然,从而在整体上创造了一个遮阳而有富含氧气的环境。
2建筑设计生态化模式的策略研究
2.1室内设计建筑设计
一般来说由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组成。而在真正的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也应该对室内外有所区分。而对于人们购买房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室内的采光问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应该考虑到建筑所处当地日光的照射情况,准确了解当地阳光的照射范围和角度,使阳光让住户感觉到舒服的同时也不至于在夏天产生过多的热量。再者,生态化模式还需要利用合适的通风系统来尽可能多的降低非自然风系统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准确了解自然风的大小与风向来调整空间,让住户既能更多受到自然风的舒爽,也能帮助节能,体现生态化模式的特点。绿化也占了生态化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生态化来设计的建筑师往往会把建筑内的装饰换成适应室内居住、造型各异的植物来使整个建筑显得生机勃勃,除此之外也可以帮助更新室内环境,有利于用户更好的需求和体验。最后,生态化模式的建筑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住户的需要,为住户的日常生活考虑,在保持室内温暖和防止过的噪音方面要有单独的设计理念。现阶段国内最常见的方案就是安装太阳能收集装置,利用太阳能来解决供暖问题。减少噪音方面,最多的是设置缓冲空间等来实现。
2.2室外设计
室外设计也是生态化模式的重要体现部分,它由屋顶、幕墙等部分组成。如果从生态化设计的角度来说,建筑的屋顶部分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一来,生态化设计的屋顶相比于其他屋顶在吸收太阳光方面将会有更加突出的表现,建筑设计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日照情况和雨水湿度来设置屋顶的不同形状,再根据生态化需求在屋顶上设置太阳能装置以便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其还可以减少用户的用电量,体现了低碳和人性化设计。对于幕墙来说,生态建筑设计师需要改变原有的幕墙材料,选取那些适合低碳理念和透气性好的幕墙进行考虑,也要符合住户的起居需求,合理利用幕墙来规划建筑空间,以此保障建筑物室外的光照和空气流通,避免因为幕墙材质而对空气流通造成的困难,从而给予用户更好的居住体验,同时也符合现代低碳环保的理念。
2.3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过程同样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因此也要注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生态化设计,因此也要注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所要注意的事项,所以,要想让生态化模式在施工过程中得到体现,要着重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就需要在施工的材料上有一个改变。施工单位在材料选购时均要以绿色环保的低碳建筑材料为主要选购材料,应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材料的数量,尽量避免材料的浪费,以此达到节能目的。同时,施工过程中也需要多研发节能技术,施工单位要在施工之前,培养一批懂得节能技术的专业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合理运用节能技术。除此之外,也要积极学习国外的施工技术与研发现代科技。在施工之前,要进行多方严格讨论,并且反复修改符合生态化建设的施工方法与建筑工程方案。同时也要提高相关建筑工程的设计效率,通过信息时代的特点培养相关人员借助计算机设备来计算和研发一些生态化施工的软件,以帮助生成更加优秀的生态化建筑设计施工方案。
3结语
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建筑设计中加入低碳环保的思想,并以此形成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建设,这对于我国全面低碳理念的推进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建筑师们应该紧密结合生态化建设的特点,对自己的理念进行及时革新和补充,通过了解新观念和学习新技术,将建筑生态化设计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M].北京:白花文艺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生态化建筑项目;设计原则;思路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07-02
一、生态化建筑项目的兴起和特点
20世纪70年代一场能源危机使得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建筑领域内的生态、节能、环保问题,不少西方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研究“节能建筑”或“生态建筑”,并陆续建成了包括私人建筑和公共建筑在内的一批示范工程。在中国,生态化建筑项目是人们从温饱型的“居者有其屋”向小康型的“居者优其屋”发展的新要求,它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在建筑项目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高新技术成果,使建筑物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为人类营造舒适、幽美、洁净的居住空间。生态化建筑项目是全方位的概念,在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废弃物的处理、雨水回收与利用等各个阶段,都要体现保护环境、节省资源、减少污染,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项目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感。
二、生态化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
要真正做到生态化建筑项目设计,就要综合运用现代建筑科学、生态学、人体工程学、人工环境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将建筑项目设计得尽量人性化、自然化、生态化、环保化、美观化。这样人在建筑中方能体验到天一合一的自然融合感觉,始终保持健康舒适的状态,同时建筑本身的能耗、对自然的负面影响也降至最低。笔者认为,在生态建筑项目的设计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吸收先进文化原则
鉴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尤其是建筑技术和理念还落后于其他先进发达国家,因此必须借鉴国外、其他地区的先进生态设计文化,它其中蕴涵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设计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深思的,对指导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也是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只有面向现代化,才能建造出符合城市生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时代建筑精品,才能体现优秀的建筑哲学和建筑科学,也才能体现贯古通今的建筑艺术。只有面向世界和未来,才能走正确的生态化建筑项目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这其中,既包括借鉴世界各种合乎理性的自然科学技术,也要兼容并蓄各种人文合理因素。
(二)确保安全为首要原则
对于一个建筑项目来说,首要的原则就是安全性能良好,只有规划、设计和施工都符合安全标准,才能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城市安全与居住安全体系。以安全为代价的任何形式的建筑都是注定失败的和徒劳努力的,也是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生命建筑”的概念是成立的,生命建筑的提出与发展,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为自身负责的重要体现。
(三)改善周边环境原则
一个好的生态化建筑项目,不仅其本身是生态、绿色、环保的,还需要通过自身良好的生态系统改善周边的环境,起码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当然,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大环境,建设生态建筑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责任,也是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共同的责任。
(四)节约资源能源原则
作为生态化建筑项目,其基本特征应该是绿色、环境友好、人性化的,其根本目的也是尽量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地产建筑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利用好绿色能源,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是生态化建筑项目设计的重要原则。
(五)因地制宜、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的原则
每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人文地理条件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要利用好绿色可再生能源、减少资源消耗,并尽量安全并改进周边生态,必须要根据当地的特殊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出自己特殊的发展路径,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和其他地区的模式。举例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人少地广,独立的别墅等建筑是主流模式,这种建筑类型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供水供暖,而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人口众多、建筑密度大,就不能因为太阳能绿色环保就都安装使用,因为这样的热效能是不够的,还是以集中的供热供能为主。
(六)整体设计原则
具体到一个具体的生态建筑设计,应该遵循整体设计的思想,因为每个特殊的地区气候、文化、经济、居住习惯都是不一样的,必须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比如,如果在中国南方地区着重考虑使用保温材料就没有太大意义,而在中国北方地区必须使用高隔温的玻璃材料,否则就算使用再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不会达到节能、保暖的预期效果。
三、对西南地区的生态化建筑项目思考
(一)加强宣扬和推广生态化建筑的理念
西南地区生态条件很好,但是在照搬西方化的建筑方式过程中造成很多的问题,应该从政府、开发商层次加强对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理念的宣传,促使设计、施工等各环节尽量做到节能、环保、绿色,使建筑符合当地气候、文化等条件。
(二)努力做到统筹全局、因地制宜
由于西南地区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欠发达地区,对生态建筑的了解少、实践经验缺乏,同时还存在基础建设数据匮乏、缺少完善的产业链支持等不利因素,因此,在建筑项目的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拆除、再生等一套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场地现实情况和能源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好相关工作,争取使各方包括大自然在内的利益攸关方利益整体最大化。
而统筹全局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对于西南大多数地区来说,绿色生态化建筑的设计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气候温差变化大的地区气候特性,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使得能源利用最大化。
2、针对山区多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建筑内外部的集约性和便用性的合理统一,同时争取美和功能也能得到和谐统一。
3、雨水多的特性,要注意做好雨水和废水回收利用、处理工作,以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减少浪费,避免废水的污染。
4、针对气候一般较湿润的特点,要尽量多使用本地具有耐腐蚀、可回收的各种材料,以取代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材料。
(三)发挥区域优势,合理配置利用自然资源
在设计和具体施工中,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因素入手,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1、做好水文章
结合滨水这个特性,要在不破坏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对建筑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优化,比如可以利用好湿地和水源小气候进行通风通气,或者合理改造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减少不必要装饰材料的使用等。
2、打好山地牌
可以利用好丘陵、高原地带的优势,对建筑内外部环境进行优化,比如可以利用溶洞、山洞等自然空间以节约用地,可以利用海拔差增强对日光的利用,解决很多地区雾气重、水汽多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山体遮挡西晒、利用台地的高差遮挡噪音;利用山地增加景观层次形成立体水系等等。
参考文献:
[1]黄雷,刘丛红.当代高技术生态建筑的形式表达[J].城市建筑,2008,(04).
[2]石小石.园林建筑改造的实践——以北京紫竹院安徽会所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09,(05).
[3]沈怡.建筑技术与批判的地域主义[J].南方建筑,2005,(06).
[4]韩柳.建筑窗体的生态技术及应用[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7,(05).
关键词:生态化;人性化;可持续发展
引言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仅仅凭借在住宅小区里规划的那一点绿地就谈生态化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①就绿色本身而言,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且有完整的包括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生命周期评价,而且要和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相结合。⑦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的就地化,实现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的循环转换。垃圾就地处理及时,避免了在清运中的顷泄现象和因垃圾堆放而造成的污染等。从大众消费心理可以分析出来,大家追求建筑的生态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人类对设计的要求
(1)、生态建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一座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很困难的。生态建筑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注重效益,崇尚自然,尊重科学。从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日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整体发展模式的确立也必然会引导建筑行业的发展。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住房和工作环境、公共场合等各种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舒适的生态建筑必定是人性化的、可持续的建筑,它既能给大家一个安适的小环境,又可以保护周围的大环境。
(3)、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做到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的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2、 2 l世纪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1)、应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①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并处理好美学性质和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
②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③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节省原材料和能源,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尽量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④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⑤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3)、住宅建筑的舒适性。住宅建筑的本质就足为人服务,首先要讲舒适性,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规划要结构明朗,形象纲举目张,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变化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廊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3、生态的建筑设计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
(2)、整体考虑,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3)、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
4、生态化建筑设计理念的形成大概要经历的阶段
(1)起步期(初级阶段)。大力宣传、倡导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对生态化设计理念的重视,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加强能力建设,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整,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下基础。
(2)建设期(过渡阶段)。重视实施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造原有旧的观念,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进一步增强人的生态意识,使之自觉广泛参与生态化建设。
(3)成型期(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生态设计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而是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行政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自组织、自调节的能力。防止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控失灵,以致衰败。
以上3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重要的是已经开始做了,积极的将广大的设计者和消费群体的需求结合起来,同时把生态化的设计理念融合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它的实现也就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不存在方向上的错误。
5、生态化的建筑设计理念
5.1人性化设计
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居住概念,而更注重在设计中注入人性关怀的内容。无论是住宅楼的外观设计还是内部格局,都呈现出新的设计趋势。
(1)外立面日趋简洁。窗的开面愈见增大,而大又低的窗台设计,则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全玻璃阳台代替了传统的水泥阳台,布满了时代气息。
(2)室内布局注重实用。储藏室、步入式更衣室被普遍引进住宅;有的住宅已开始向立体分割方向发展,利用空间设计的不同高差隔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大大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3)横厅设计开始代替以往一般的住宅楼多为南北直厅布置。
(4)准一梯一户。清静、私密的一梯一户是居住者所向往的。
(5)电梯大堂宾馆化。楼宇入口电梯厅设计开始向酒店大堂靠拢,除了艺术挂面、吊灯、壁灯,还专设洽谈、休息区,让住户拥有酒店式的享受。
5.2生态化设计
绿色生态住宅的基点是从住户的切身利益出发,有效地利用自然,回归到自然,重复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把空气、阳光、绿色引进每套住宅。大窗口可容纳更多的阳光、空气和绿化景观,可以通过设计增加保温隔热手段或使用防热隔膜玻璃等措施,把不必要的热量拒之室外:采用会呼吸的绿色建材,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已在住宅中使用,通过光的充分利用来减少电损耗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绿色生态住宅提倡最大化利用资源和最小化排废,提倡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如,在小区中实施中水系统,配备循环水净化装置,循环重复使用再生水资源,收集和利用污水、雨水、流动景观水改善气候环境。
(2)从绿化率走向大树率。现在一些小区开始引进大树、成树,有的还引进一些百年名贵树种,并结合整体园林景观设计,使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3)从高密度到低密度。现阶段的住宅区在拥有集中绿化、园林、庭院、会所、架空层外,还开始出现空中庭院,即每四层设置一个共享空间,使居住在高层里的住户不出楼门即直接感受室外的自然景观和邻里相亲的人情味。
5.3合理化设计
(1)住宅设计非常强调功能增量,面积增加,功能随之升级。例如:一个简单的厅可演变为客厅和餐厅;卫生间由老三件(洗盆、便盆、浴盆)增加为具有淋浴、化妆功能,同时又能分区使用。
住宅设备配置周全,管道走向合理,住户获得较高的舒适和方便程度是居住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
(2)今后住宅设计将会充分利用日影分析原理和计算机辅助设备来改善日照和用地之间的矛盾,有效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3)住宅中人可容忍的噪声为40~45dB,为达到这一目标,加强楼板隔声叠屋构造和面层处理在住宅设计中将受到更多注重。
6、结束语
21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建设生态建筑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建筑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传统建筑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态建筑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要建立起一个长远与近期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可望可及的生态建设目标,走适应、调整、改善、提高的道路。
关键词:分散型建筑;被动式生态策略;空间形态 营造
Abstract:Taking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of land,energy,material and expansibility faced by highway ancillary facilities as exampl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way of dispersive building by the passive ecological strategy from respecting natural geography grain,catering to natural weather rhythm,making use of natural elements, reserving future growth leeway etc.
Keywords:dispersive building;passive ecological strategy;space appearanc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2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107-04
1 前言
建设资源的生态节用可以通过主动和被动的方式来实现。主动式技术以各种非常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天然光、污水、地热等)的高效率采集、储存、使用装置组成强制系统来部分取代常规资源的使用,具有高技术高投资的倾向,适用于集约化的大规模空间。被动式策略是通过建筑形态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协调处理、构造与材料的合理选择等方式使建筑物自然地达成一定的生态目标,从而降低对常规资源和技术系统的依赖程度,具有低技术低投资的特征,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建设模式可以分为集约型和分散型两种。相对于分散式建设大范围侵占土地的情况,功能齐全、规模集中的城镇集约化建设具有较低的土地占用率和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对自然环境干涉较小。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使人类生活网络化,必然导致特定功能的零星建构筑物广泛分布,如高速公路沿线管理养护和服务建筑设施。
分散型建筑在保护土地资源和降低人均能耗上均为不利,且难以通过主动式系统技术来解决问题。如何根据分散型建筑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特点,以被动式策略来寻求矛盾的平衡点,从而形成与生态相结合的个性空间形态,是设计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
2 土地――环境干涉最小化的空间形态营造
2.1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
土地资源的占用量大是分散型建筑面临的重要问题。按照湖南高速公路 “七纵九横” 规划,到“十二五”末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将达七千二百多公路。其管理服务建筑会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估计建筑面积总量将在140万m2以上,所占用地总量将在1000hm2以上,这部分工程造价按目前水平将达80个亿以上。
湖南大部分地方是“三里无平川,十里无坦途”,因此公路网络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尤为明显,近年来部分建成高速公路附属建筑物土地使用情况见表1。高速公路的高填深挖使土石方量极大,根据分析,即使挖填平衡后,场地的竖向标高改变也在1m左右,使场地与环境断裂。这样在实际用地之外还需要构筑较宽的放坡地段,造成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过多;施工过程中取用有植被的土壤作基层填料,或者开挖所产生的弃土堆放,会导致植被覆盖降低,破坏土壤结构;且大量取弃土若无有效防护措施而随雨水冲刷,也会导致坡面土壤的侵蚀、水土流失、山体坍塌、滑坡、水污染等灾害,不仅影响道路的安全和水土资源的保护,而且危及周边地区的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安全。
2.2设计策略――尊重自然地理脉络的弱建筑化设计
2.2.1顺应等高线的盘绕式设计
道路修建自古以来就遵循着 “沿地之脉络以陟山之高卑”的原则,如盘山道路;山地民居建筑也有同样的理念(图1)。等高线基本体现了地形脉络。在衡阳至桂阳高速公路监控分心项目建设中,选址面水背山,环境优美,设计依山就势,选择适宜标高的等高线作为建筑布置的主导线,使建筑单体之间可以缓坡相连,便于功能空间的无障碍衔接,又维持原地形基本不变,相应土石方量也得到较好的控制(图2)。
2.2.2横越等高线的悬跨式设计
湖南常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热市服务区、衡阳至炎陵衡炎高速公路杨林服务区,地形复杂,场地本身及其与公路之间高差悬殊,如考虑车辆停行和人员进出的方便,当然是平整较宜,但边界生硬,环境破坏大。经方案比选,最终采纳了场地依山就势布置、综合楼跨越主线而建的方案,在环境与功能之间寻求到一种弱边界的协调性(图3)。
借鉴传统建筑的做法,也有利于节地。如湘西吊脚楼,就是在局促的山水之间以“借天不借地”的方式营造出错层、掉层、附崖的独特建筑景观,值得我们学习(图4)。
2.2.3优化功能层次的非均匀化设计
在常规的管理模式下,各收费养护场点兼具工作和生活功能,办公住宿餐饮娱乐等空间构成相对完整和封闭的小社区。在大多数收费站四班三倒的工作制度下,员工需要连续工作8~10天才离开工作场所。这样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公路管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是日常供给和污物处置需求一应俱全,而规模过小,从土地利用、资源供应和环境污染防治而言,并不合理;且员工连续呆在孤立封闭的场所,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工作品质的保障。
因此现在部分项目管理模式是将收费养护等工作场点功能简化,取消其居住功能,在一段距离设管理分中心,将生活设施集中于此。形成工作与生活相分离的层次化功能配置,大大节约了土地。
如随州至岳阳高速公路湖南段与邵阳至怀化高速公路对比分析,每公路所占用土地和建筑面积均大为减少。由于功能简化,对土地的使用程度也大为减轻,见表2。
3 能源――自然气候条件利用最大化的空间形态营造
3.1 自然气候特征
湖南中、北部以平原为主,东、南、西部多为丘陵山地。三面环山、北部较低的地形,使得冬季湘北易受到湿冷空气的影响,气温下降比较快;夏季强烈的阳光加上湘北洞庭湖大水面的蒸发,使得三湘大地热气郁积而不得散发,闷热难当;而春秋两季,全省各地时而受西北的冷风侵袭,时而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故气候多变,时晴时雨,骤冷骤热。
另一方面,湖南山丘较多,水体密布,因此季风、山谷风、水陆风等风资源丰富,而日照时间少,分布不均匀。这些特因素在野外场地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有机地利用以改善气候环境。
3.2设计策略――迎合自然气候节律的媒介性设计
内外环境存在很多过渡空间如庭园、街巷、边檐等,注重自然节律的媒介性设计就是协调考虑不同界面在不同方位不同时机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组合,使之成为调节环境小气候的中介,引导自然风、光、热在内外环境的有序变化,以营造出“暑居密阴、寒避杀风、湿无重漯、燥有所润”的宜人空间。
如在山区环境中,以地形起伏为轮廓,顺山谷风向而演化,可以使建筑形成院落导流藏气、坡地迎风纳阳、墙檐避寒防晒相互配合的有机空间(图1、5、6)。
再如湖南气候是闷热湿冷不通风,但是水边上有良好的水陆风,且水面对气温有调节作用。某服务区濒临水边,建筑通过墙体的虚实变换和方位布局形成曲线型街巷空间,配合屋面绿化以及庭园中小水景的设计,可以在热天引导水陆风在建筑中穿越,冷天阻隔西北风的侵入(图7)。
顺应季风朝向的角度进行空间组合在取得较好的风向、日照效果的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景观效果(图8)。
细节是整体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外廊、出檐、天井等细节构造设计应结合具体地理气候条件与主体生态策略,以有效地引导风流、采光和遮阳,并细化建筑的空间形态效果(图9)。
4 材料――引入地域特征的的空间形态营造
4.1建设成本
由于高速公路的线型分散,很多建筑材料远离建设地点,机械设备也难以齐全,材料的运输成本较高,施工相对困难。
湖南很多地方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因此当地建筑做法多为就近取材、重复利用、简便构造。对传统地域建筑做法的借鉴是减低造价、减小破坏的重要方法。
4.2设计策略――运用自然元素构成的地域化设计
如湖南洞口至新宁高速公路所经过的山风景区具有丹霞地貌的特色,岩土层次色彩和纹理分明,建设中可利用开挖的废弃石材,在边坡和建筑外墙上体现土壤构造层次特点,将物理性质转化为景观特色,建筑似是从土地生长出来的建筑(图10)。
建筑对木材料的利用也体现出自然生长的特性,如长沙绕城高速公路所经过的干杉是苗木之乡,建筑的木质表皮表达出与环境的和谐(图11)。
另外,利用可再生的现代技术形式,也是方便而不破坏环境的好办法,比如以钢结构来体现地域建筑风格,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形成沟通和对话,也会构筑一种有趣味的空间氛围。
5 拓展――适应动态变化的空间形态营造
5.1需求的变化性
目前国家和行业标准对高速公路建筑设施有明确的规模指标,指标通用性地规定了项目的建设量,但其刚性的数据也无法兼顾项目的特殊性要求。
高速公路在不同的路段存在不同的需求,比如风景区域小车多,产业区域货车多。服务区位置如离起点城市3~4个小时的路程,则中午就餐的多;前面需要爬山,则此前汽车需要加油。同一路段在不同的时段运输量和需求性质也是不一样的,如节假日人流车流比平日多。在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中,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存在变数,对运行的人车数量、类型都会发生影响。因此高速公路在营运过程中,会发生相当大的改造量。这种改造应该视为自然合理的行为,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留有余地,考虑到改造在未来时间的变化处于营运过程中的可控范围内。
另一方面,以电为能源的动力、照明、空调通风、热水、排烟排污是维持建筑环境的基础条件,不可或缺,而高速公路沿线监控和安全保障更离不开电,因此用电量极大。高速公路用电需从附近高压线引入,各场点还要设置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其实是一个低效高耗的电力系统。自然能源的辅助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太阳能、自然通风采光等自然能源的应用一直是建筑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低密度指标下有着更为合理的使用条件。但其技术进步的周期较短,需要建筑物能够局部改造以安装更为先进的技术装备。
5.2设计策略――预留未来发展余地的宽容性设计
5.2.1附加构造的可能性
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较为普遍。结合建筑立面造型来处理已有较为成熟的造型,风能的利用也许需要建筑物有更为宽容的改造可能性,为达成技术设备与建筑空间的融合性和一体化留下余地(图12)。
5.2.2 界面的可延展性
功能的变化(如收费站在取消收费后改为汽车旅馆)与拓展(如服务区根据车流量增加而扩大服务面积),需要考虑建筑对现有空间界限的突破,使建筑存在自然生长的可能,这方面欧洲有成功的范例可供我们借鉴(图13)。
6 结语
分散型建筑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与集约型建筑不同,对自然界的干涉面较广。本文所述的被动式生态设计实践并不全面(表3),而且被动式生态策略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是为寻求宜居与环保这一生态矛盾的平衡点提供一种思路,并不排斥与其他措施的结合。生态其实也需要更主动地调动人对不适条件的容忍能力(而不是一味强调人生活场所的恒温恒湿和舒适度),以便给予环境更多的尊重,使人为排放量与自然循环相适应,节能措施与自然节奏相吻合,达成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依。
参考文献:
[1]邹经宇,张晖.适合高人口密度的城市生态住区研究――关于香港模式的思考.新建筑,2004(4): 51-54.
[2][澳]PETER GRAHAM . 建筑生态学. 王幼松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王玮,冯治安,高建立.高等级公路边坡综合防护系统探讨.河南交通科技,1999 (06):29~33.
[4]钟小燕,刘澜.重大自然灾害下高速公路的交通控制.交通标准化,2010 (07):64~68.
[5]项卫东,郭建,魏勇,张金池.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6):43~47.
关键词:一体化设计 可持续发展 评估系统 增值效应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7)09-0094-03
一体化设计没有单一的确切定义,它表现的是一种独特,刻意的生态建筑设计方式。同其他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带来更多成功机会。现在一体化设计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尽管每一个人的实际经验和见解各自不同,但绝大多数人对以下的定义都不会持反对意见:
①目标驱动:围绕可持续性这个首要目标,明确设定分目标,并以达到分目标为实施手段,最终实现总目标。
②有专人支持设计过程:这个人的主要任务不是设计或者参与设计,而是对整体设计过程负责。
③设计过程的构建:按正确的顺序处理问题,避免由于信息不完整而作出了不可更改的决定,最后导致项目陷入不良表现的处境。
④明确的决策:提供被明确理解的决策和解决重大问题的途径办法。
⑤参与面广:从业主到施工人员,每一个人在设计中尽其所能,分其所想。
⑥协作,使建筑设计师成为一名在前期过程中积极充当领队的人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创造者。
⑦系统整体的思路:产出的综合效益比各部分效益的总和更高、更经济。
⑧建筑概算:要求资金通盘考虑,使投资获得最佳收益。
⑨重复渐进:使先前决定能够不断融入新信息,变得更加完善。
⑩非传统的技术专长:可在必要时引用到设计过程中。
动机: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可持续性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当它与建筑联系在一起时,问题就显得更加复杂、不那么容易轻松解决。人类活动已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并直接对社会构成威胁。其中,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占了相当的比例。比如在加拿大,大约30%的能源消耗和38%的温室气体排放是由于建筑原因产生的。在其他某些国家,这个比例更高,普遍达到了总能耗的40%。因此无论是业主、设计人员还是施工人员,我们都有条件和责任为此做些事情。
目标:可持续发展社会
可持续发展社会有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一种是布伦特兰(Bruntlan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一文中给出的,它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布伦特兰的定义很有先见之明,但在应用中仍需作适当的补充。这个定义的基本概念是物理意义上的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性,它已被科学界采用并纳入“自然步骤”框架中。自然步骤是实现生态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系统条件”。
布伦特兰定义和自然步骤系统条件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确立了基本框架。其它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还包括“精明增长”和“一个地球生活”基本框架。
向导:生态建筑评估系统
单纯凭借布伦特兰定义和自然步骤框架,还不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可以通过构想什么是成功的标准来进行目标战略策划,然后加以逐步实施。实际上,各类生态建筑评估系统和环境能源评估方法已经为前期策划作出许多指导性方针。这些系统方法分类给出与建筑相关的环境影响、行动措施和监督原则。比如加拿大能源环境设计先导组织(LEED Canada)、绿色环球组织、走向绿色组织等等都有各自的评估系统,为我们追求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些评估系统日渐成熟,实施起来会更为有效,建筑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实施手段:一体化设计
虽然评估系统和节能设计工具指明了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但我们还是不一定知道从哪儿起步、该用哪些工具。保护环境是我们必需坚守的一个长期目标,一体化设计却可以使我们即刻受益。没有一个客户不希望以更高的效率花更少的钱建更好的楼。很显然,如果方案早在设计阶段能够得到完善,成本就有可能降到最低。一体化设计改变了设计的理念,极大降低了项目进行过程中设计变更的可能性,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成本。这种设计方式的最大收益来自于发展曲线的起始段。一体化设计启动研讨会应当合理组织有影响力的各方参加,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支持项目的可持续性目标。
目标驱动
项目的大方向是保持可持续发展,但仍有必要将它明确细分为数个可管理的分目标。这些分目标不是仅用简单的术语表达,而是完全可以用业绩指标来衡量,以制定方针策略来达到的。有了它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才得以保障。从这里开始,团队的工作转向各个专项环境目标。这些目标可以从评估系统中获得,它们至少应包含以下的明确目标:
①减小楼址影响。
②减小非楼址影响 比如暴雨径流、温室气体或其它排放物。
③降低能耗和水耗。
④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和热舒适度,为居民提供健康环境。
⑤提高建筑废料的可利用性和回收性。
⑥提高耐久性、使用寿命和可维护性。
这些目标必需清晰在目、记录在案。它们是设计进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具体设计和解决目标冲突的参照点。
增值效应(synergies)实例解剖
项目的各组成元素是如何在项目中体现作用?“增值效应”这个词经常与一体化设计联系在一起,它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普通例子。通常高性能夹层窗比满足规程要求的标准窗造价高,因此项目中一般不特别点明采用高性能窗。假如说具有太阳能控制的高性能窗可以减小空调负荷,而且其减低程度足以使机械系统的管道尺寸大大缩小,那么结构厚度和楼层高度都可以降低,机械、结构和楼面装饰费用也可以降低;也许由此而节省的费用足以弥补高性能窗的高成本。
如果建筑很高,我们还可以在总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层楼。如果高性能窗和保暖隔热措施保证了窗墙的热工性能,就没有必要增加辐射式供暖来保证冬季的适宜室温;或者如果窗户性能足以抵抗夏季的炎热,情形又会怎么样?你就有可能找回6英寸的额外空间,又可以节省能耗。这些因素总体增加了客户的回报率,与此同时,还改善了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如果孤立地考虑其中每一种改善措施,费用都是无法承受的。只有一体化设计,在设计初期将机械结构工程师、能量模型分析师、成本咨询员、及物业管理人员召集起来,就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其影响,与建筑设计师进行共同商议,才能体现出上述的费用节省环节。如果不是在早期进行商讨,没有一个系统可以相互支持其它系统,也就不可能存在增值效应。
启动研讨会
一体化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启动专业人员研讨会。其重要性在于:
①项目启动有个良好开端。
②各方统一目标。
③团队建设。
④尽量在前期阶段将问题暴露出来,以防后期的设计返工。
启动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统一观点和目标。这一点虽是老生常谈,但其重要性往往被人忽视。优秀的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成功的研讨会应创立目标共识,发掘团队内在的创造力和聚合力。 一体化设计研讨会应经潜心策划和精心安排,讨论内容可相应变化。有一本很好的手册叫《高性能建筑研讨会策划手册》,对如何策划安排一体化设计研讨会提供信息参考它可在美国能源部网站免费浏览。这本手册内容全面包括从基本原则、如何开始、如何策划、到如何举办以至会后跟踪等内容。它也提供了清单、日程、报告等样本文件。还有一个免费资源是《可持续社会规划发展设计研讨会规划导则》,在加拿大联邦住房署公司网站可以搜索到。
思维意识
所有参与成员都应拥有正确的思维意识,它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必须拥有参与意识和主人意识。
②从整体观出发思考问题优化整体项目,不强调组成体价值。
③设立衡量标准和业绩量化评估。
④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⑤提出开放式问题,探求全新答案不设框、不落套。
⑥尊重团队每个人及其工作。
客户的接受
客户应当充分领略一体化设计的优势,并完全认可这种做法。应当相信,它的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这种设计方式提供不同的设计时段,设计成果可能也与他们通常看到的有所不同。总体上,一体化设计节省了设计的时间。也就是说,前期花的时间相对较长,而后阶段较短。所要求的系统设备也可能不同。最成功的项目出自于客户对新设计方式的深入了解和风险分担。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理论;地域性;建筑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经济高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能源、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人类的发展与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应对许多与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形成,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它的概念、应用领域、涵盖的范围得到了广泛扩大与发展,生态建筑理论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设计领域发展扩充的具体表现。
2 在建设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必要性
据建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所做的统计,全球相关建筑产业消耗的原材料、能源、水资源占据全球总消耗量的50%左右,建筑及相关建设用地使得农业用地总量大幅减少,同时造成空气、水体等环境污染。氟氯化合物、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甚为严重,这些问题时刻的提醒我们要重新认识人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及运用已成为热点。建筑的生态化不仅可以实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还能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物质文化生活大大改善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环境、自身健康状况的人性化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生态建筑也成为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也越来越重要。
3 生态建筑及理论的概念和特征
3.1 生态建筑的概念
本文认为生态建筑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建筑学概念,在狭义上,生态建筑指的是具体的建筑,是指把生态学原理融入在设计、应用、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与人类、自然环境等和谐的发展关系的建筑;广义上来说,生态建筑理论是抽象的,它从建筑学理论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产生的建筑实物层面,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建筑产物应有可持续发展性。构建更加适合于人类居住的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建立统一和谐的关系,实现环境、人、建筑的相互和谐;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对人类、社会、环境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实现建筑生态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 生态建筑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方法与原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并改造自然,达到社会人、建筑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
3.2 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是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上提出的,生态建筑在设计、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中详细地考虑了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论,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生态学、建筑学等理论,就建筑设计、建设及使用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合理科学规划的整体设计,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舒适健康;实现建筑的使用中高效、无污染、低耗。它是以自然为基础,加以科学合理的人工创造,创建统一和谐的环境,实现人、建筑、自然的生态平衡。
因地制宜在建设过程中使生态建筑的地域性很明显。这种地域性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生态建筑与气候、地理等实体要素的统一,二是生态建筑与人文、历史等抽象要素的统一。生态建筑其本身即实体元素,实现建筑正常功能的基本要求是生态建筑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地域自然要素特征相适应,同时建筑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部分和参与部分,必然要求与地域历史、人文要素特征要相适应。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要求设计要尊重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建筑生态理论的最好实践,这个过程也赋予了生态建筑的一定地域特性。
4 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4.1 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4.1.1 自然环境
取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无废无污染的最终重回于自然是生态建筑理论的核心内涵。生态建筑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有机体,这就要求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要建立起良性循环;自然环境中的诸多种因素也影响制约生态建筑的实现。
4.1.2 技术环境
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应有良好的技术环境做前提保证,为实现建筑生态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从生态建筑的设计、施工,到生态化选材以及生态化材料加工处理,再到各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资源能源在生态建筑使用中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到生活废弃物的废弃处理和再生利用等,解决这些关乎到建筑生态化水平高低的问题,都需要相关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理论与实际支持。
4.1.3 经济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也会或多或少地受经济环境水平的影响。在经济水平发达程度较低、相对滞后的地域,即使生态建筑理论的引入,有了完善合理的建筑生态化设计,因缺少与之相应的经济环境,建筑的生态化也无法得以实现。
4.1.4 人文环境
生态化建筑就是要为人们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舒适健康的生存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显然要合理、周到、细致的考虑到人文环境的影响。生态化建筑设计过程中把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以及人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更好的融入进去,使建筑在生态化更好的反应出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4.1.5 社会环境。
高污染、高耗能是建筑行业的特点,这使得人们对建筑合理科学设计的重视程度增加,建筑设计中生态理论的应用己成为社会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使建筑成为了涉及生态学、建筑学、美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学科的复杂工程,只有生态学原理都贯彻于建筑所涉及每个领域之内,生态建筑的设计、建设和使用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4.2 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的运用方略
4.2.1 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地域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使得建筑在实现生态化的过程中,不可单一遵循固定的设计模式,要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设计方案要力求实现将自然环境与建筑完美融合,在合理有效利用原有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中,实现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把建筑融入环境,建立人与自然良好和谐的关系;采用合适的技术和设计手段,把自然环境引入建筑群体。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实现建筑生态化。
4.2.2 优势能源在建筑中的高效利用
作为一个生态建筑的设计师,在强调建筑使用过程中环保节能的同时,更应当在设计中把不同地域的种种优势能源的利用体现出来。比如频临海面的建筑群,这种地域优势极大地使它拥有巨大的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潜在能力,设计人员可在建筑群楼顶增设多作座风车,在前方呈矩阵型排列多组太阳能电池板,与此同时,可配备智能电网,使电能有效合理储存,采用交流配电柜与并网逆变器还可以实现风能和太阳能之间相互发电,使优势能源在建筑群体中得到高效利用。
4.3.3 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实现建筑的生态化过程可采用生态建材,选用建筑材料改善建筑群体节能节源的同时还减少了对环境污染;还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广泛使用地方性建筑材,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和地域性的建设。在我国许多传统建筑很好地体现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独到好处居民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弃料用建造屋体,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这就是建筑生态化地域性设计的典范。
5 结语
我国建筑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起步比较晚,在建筑设计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实践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建筑设计师们要对生态建筑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各地在资源、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实现自然资源的因地制宜、生态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化利用,在建筑设计中有效融入生态化建筑技术,实现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视角;建筑设计;技术途径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建筑行业的建筑师开始积极探索生态建筑,并且他们也在加大力度推广生态建筑。然而在发展生态建筑的过程中要按照以下两个发展方向:第一,对原生的生态建筑进行研究,积极探索与现代情况相符合的生态建筑之路;第二,积极引进先进的生态技术,不断推动建筑的生态化。
1.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是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并且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建筑生态内部中要循环转化物质以及能源,确保生态平衡系统具有高效能。关于生态建筑概念的落脚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要为人类提供适宜居住的环境,并且还要为居住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能耗,尊重大自然,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
2.建筑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建筑生态设计的一个前提条件。在建筑生态设计中要将生态系统的资源、建筑特点等结合起来,从技术系统的客观规律出发来减少资源的损耗。其中建筑生态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如下:其一,和谐。建筑是一种人类对结果的影响,在选择建筑空间、使用施工工艺、拆除等过程中存在着消费,因此在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和谐;其二,节约。当符合了建筑生命周期、服务功能之后,要减少资源的损耗;其三,高效。在建设、使用、维护以及拆除人类家园的时候应该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前提条件,积极引进集成技术,从而可以对建筑功能的性能优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进行改善,最终形成了高效的生态建设;其四,舒适。在构建人类家园的时候要尽可能满足舒适性,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其五,经济。使用、维修建筑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此要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减少建筑过程中的成本支出。
3.生态视角下建筑设计的具体技术
3.1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学、建筑学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其一,将建筑节能功能凸显出来,例如:门窗节能技术、屋顶的节能技术等;其二,引进了新型材料。近几年来,市场上的建筑材料越来越多,更高、更轻便的墙体以及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砖石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结构,并且更高、更轻便的墙体以及结构减轻了建筑物自身的重量,还促使建筑的内部空间在不断扩大,最终达到了节约材料的目的。
3.2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
第一,在建筑中要广泛应用太阳能。例如:在构建太阳能资源系统的时候,要通过窗户集热系统,将玻璃盒子单元集热板、风扇、空气导管有机组合起来,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其二,要充分利用地热能源。当前我国具有丰富的地热能源,该能源与太阳能一样都是污染较少。在东北地区,越来越多的新建筑物开始采用了地热能源。
3.3建筑再利用技术
当前,环保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循环利用。建筑再利用技术是指二次使用原有的资源,不仅达到了环保的效果,还节约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在建筑设计中开始引入再利用这一理念,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该理念得到了发展。
4.生态视角下选择建筑设计的路径
4.1建筑设计要具有人性化
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人们的消费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的消费行为开始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建筑设计中,每一位设计师要构思出一幅具有个性的设计图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建筑设计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人性化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满足人类的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还要努力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性化要满足人对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等要求,还要从当地人们的风俗特点出发来构建当地居民喜欢的建筑物。
4.2建筑设计要具有生态化
在建筑设计中要紧密联系生态循环圈,从总体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到当地的能源情况以及当地的资源,将当地的能源以及资源利用起来,形成良性的循环模式。在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动态性,并且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会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同时人类生活空间的建筑系统也具有动态性,也就是说建筑系统与某一个设计地段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生态化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充分了解,与此同时还要明确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4.3建筑设计要具有一体化
第一,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要将人与自然的一体化体现出来。换句话来说,建筑设计师要处理好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营造合适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还要保护好周围的环境。第二,从纵向的角度来看,从以前到未来要实现建筑设计的一体化。也就是说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确保建筑空间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一体化则是要求建筑设计师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要选择无污染、对人体无害的材料;要借助自然通风;适当的控制环境的温度以及湿度,保证室内的湿度、温度能够满足人体的需求;合理的过渡室内外的空间,让居住者观赏到更多的景观。
5.总结
可持续生态建筑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建筑样式,该建筑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建筑符合了世界建筑的发展要求,并且也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建筑行业要深刻认识到现代建筑与生态建筑之间的区别,聘请一些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来完成生态建筑设计工作。生态建筑不仅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也成为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洪扬.浅析生态建筑设计技术与展望[J].中国科技博览,2012,(27):470-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