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时间:2022-04-27 16:2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第1篇

法制是一个国家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公民的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弱,不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诱惑和侵害,因此,加强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同时在校实施法制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延伸。课堂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然渗透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遵纪守法。在此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简述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初探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培养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授课能力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老师只重视语言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应该是政治老师和德育老师的任务而非英语老师的工作。他们对英语学科渗透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在英语课堂很难进行法制知识的渗透。事实上,我们的新目标英语教材中涉及法律法规教育的素材有很多,蕴含着丰富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德育教育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更新思想,虚心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培养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能结合实际把自身学到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学科中进行渗透,巧妙、科学地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活动中,不断提高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授课水平。

二、立足教材,挖掘法律知识渗透点

新目标英语教材是渗透法制教育的载体,根据教材挖掘法律因素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潜在的丰富的法律法规知识。例如:新目标七年级上starter unit3 what color is it?中对颜色的识别可以渗透对红绿灯的认识延伸《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学生“红灯停,绿灯行”,培养“珍爱生命,不闯红灯”的良好交通安全意识;unit 1 my name’s gina.中可以渗透《姓名权》,unit 2 this is my sister.中可渗透《肖像权》;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中的《食品安全法》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新目标英语教材涉及的法律法规因素是很丰富的,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充分、合理、科学的挖掘出更多的法律知识。

三、结合教材和课堂设计,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在进行法制渗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先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既要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效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当然,更不能脱离学科课堂内容将本堂课上成纯粹的法制课,因此我们通过研读教材挖掘出来的法律知识必须与本堂课的课堂设计相结合,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注重法律知识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法制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然受到法律熏陶,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例如,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预备篇第三单元(starter unit3)what color is it?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了所

有颜色名称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的色彩,同学们说出了很多物体色彩,其中有学生说出了红绿灯,我就顺势启发同学们说:can we go when the light is red?并出示红灯的图片,用立正停下来的姿势示意同学们回答“no”。接着为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让同学们表演过马路的场景,我顺势向同学们渗透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接着用ppt出示闯红灯引发悲惨交通事故的图片,通过活动的方式和真实图片使同学们懂得了珍爱生命,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四、渗透法制教育应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做表率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87-01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身作则,规范言行,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设置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间的矛盾。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关注数学生活,引用实例,以情动人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的数学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还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

五、有机融入法制教育,促进教与学。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把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他们懂得了法律。如:在授课内容是对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课中,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掂量物品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的危害。

六、丰富第二课堂,用情感化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七、挖掘法制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

第3篇

一、提高认识,明确任务

我们为什么要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的意义何在?在相关研讨活动中,我发现部分教师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认识不到位,执行时就会出现诸多问题。懵懵懂懂,得过且过者有之;怨声载道、满腹牢骚者有之。

2010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胡总书记的话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发人深省。由此我们明白: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迫在眉睫,是教师们义不容辞的法定责任。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还等什么。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再有,一系列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也说明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阿飞事件,马加爵事件……让人惊愕万分;单说本省的吧,2008年,我省发生瓮安“6.28”事件,部分在校学生参与,烧,涉嫌违法犯罪,让人揪心。此后,陆陆续续,又发生了多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件。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让一个个活力四射,大有可为的青年误入歧途,这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我们再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朵朵含苞待放的鲜花就此凋零;再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匹匹行将奔驰千里的马儿跌入深谷。我们亟待做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具有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健健康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学好法律知识,把握渗透契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然有可能对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有些老师说:“法律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阜如山积,即便科班出生的大律师尚且不能尽知,何况你我?”这些话听了让人泄气。可他们忘了: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法制教育的素质教育是残缺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拼尽全力去学习法律知识又有何不可呢?学好法律知识,提升了自己的法律素养,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教学中我们不需要渗透模糊的抽象的生硬法律概念,只需要渗透具体的、提炼过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如朵朵鲜花,灼灼其华;又如颗颗星星,璀璨夺目。它们还如作文中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之语,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各种课型都蕴藏着法制教育契机,这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并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寻找,去创设。教学活动中不是缺少“渗透契机”,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三、把握渗透的度

在相关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研讨活动中,我发现,很多老师把握不好渗透的时间。长篇大论者有之,轻描淡写者有之。感觉很牵强,很别扭。笔者认为平均每19节课才渗透一次法制内容,每次用三、五分钟时间来渗透法制教育,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只是我们在渗透法制教育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渗透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和切入点,科学掌握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策略,把握渗透的“度”,把握学科三维目标的主体性,把法制的内容与学科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只会功败垂成。

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科教学为主,法制渗透为辅的原则,主次要分明,不能因为法制教育的渗透“抢占”课堂教学的时间。更不能喧宾夺主,把教学课上成法制课。一些老师渗透法制教育的时候,娓娓而谈,口若悬河,一讲就是二十几分钟,把学科教学抛之脑后,这是有违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原则的。另外也不能“蜻蜓点水”,三言两语带过,这样照样是完不成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

第4篇

一、要正确认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1.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新课改中,学生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以德为先向来是学校所重视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独立开设了《品德与生活》、高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思想教育。显然,这足以说明道德教育的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为,学校在青少年时期进行的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一生的奋斗和成长将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然而,渗透法制教育,并不意味着将替代道德教育,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

2.道德教育代替不了法制教育。仅有道德教育是不是就可以了呢?道德教育是否可以替代法制教育呢?当然,道德教育是替代不了法制教育的。长期以来,学校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力度是很大的,但反思离开学校后的青少年,特别是成绩优异的青少年,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道德思想教育下成长的,可是何会出现不负责、不愿意承担责任、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等种种迹象呢?这常常令人感到遗憾。当然,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很多,但终究仍是因为法治意识淡薄,从小就丧失法制观念的教育所至。难道要让孩子等到长大后“背背”几则条例就会“受益终生”吗?从学校教育角度来反思,过去我们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常常是相互脱节的。因为道德标准与法制是有相当大区别的,“合理不合法”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虽然道德与法制有它的标准定义和独自的解释,但笔者就学校教育角度看,认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道德教育重在讲“情”和“思想”,法制教育重在讲“理”和“制度或规范”;道德教育往往只说“好”的一面,“不强调责任担当”,很重视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做或鼓励怎样做”,但缺少法制的“如果不这样做会是怎样或这样做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内容。例如,学校从小就教育学生尊敬老人、爱戴老人,可是我们看到一个高中生问母亲要钱打游戏,因未得到钱而用刀将其母杀害,当母亲死后他仍奔向游戏室,且不认为自己有错(认为其母亲不给钱,就是母亲的错)。这样的案例很多。虽然所有责任都归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但从学校教育看,只有道德教育或单靠道德自律无法达到教育效果。因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只要把尊敬老人的思想传授完成即可,因而缺乏渗透法理的制度和规范约束的教育,学生往往认为这样也可,那样也行,而且只会从自身利益去想,从而使学生在试卷上的答案与实际生活的做法相反,认为老人应该尊敬自己,老人应该善待自己,自己可打杀老人。例如,我们教育学生“承诺过的事”应该做到,而未渗透如果承诺过而未履行将带给对方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是要担责的。例如,某公司赠送奶粉,事后查出奶粉中有有害物质,所以法院判决公司要承担责任。这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为做好事,就可忽略自身的过错。渗透这一法制教育很重要。不单是学生,而且成年人往往在这一观念上都停留在道德层面上。道德往往只从某一个方面看待问题,而法制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这对形成法制观念很重要。学校法制教育就是道德教的有力补足,而不是替代关系。当然,渗透法制教育不是从一个个案例进行说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法律法规、制度观念、法制的理念的视角去看待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想法”看待和处理问题。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渗透法制教育,让小孩在长期的渗透与熏陶下,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二、要正确认识渗透法制与法制教育的差异

理清什么是渗透法制,什么是法制教育,对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渗透法制不是拿着“字典”般的法律法规进行说教,不是强制性地拿法规条文让学生背或记。例如,学校经常邀请司法部门、公安部门等到校进行的法制、禁毒、反等教育宣传,这属于法制教育;学校专门开设的法制课程或法制主题班会,属于法制教育。渗透法制是在除法制课以外的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思想或知识。渗透法制就像渗透思想教育一样,自然而然地、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法制观念或法治意识的“养成”是需要长期培育形成的,不是简单地接受某次专题法制教育就能形成的。这就需要在平常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好法制教育,让孩子既能用道德的标准看待问题,又能用法制意识处理和解决问题。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当前我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受长辈和父母的宠爱,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意识,惯于享受别人为自己服务,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学会关心别人,学会认真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这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在学科教学中应主要渗透几方面的责任意识:

1.对自我的责任意识。

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指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等负责。

2.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支持,如帮助做家务;对家人的尊敬,如尊重长辈,在重要事情上征求他们的意见等。

3.对同伴的责任意识。

一个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心中要有他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具有这种责任意识的人才会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他人,遇到别人有困难时会挺身而出;当同伴有困难时要助上一臂之力,等等。这才称得上对同伴负责。

4.对集体的责任意识。

对集体的责任意识是指对自己所属的集体,即班级、学校的发展、荣辱等负责。例如,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的活动,对于集体出现的问题敢于面对,敢于挺身而出去解决,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情。

5.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是全部人生责任中最崇高的一种责任。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关心热爱自己的国家,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等。虽然过去我们教育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但这与法制教育是有明显区别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好思想,做好事,并没有指出“如果不这样做”会是怎样的结果,未明确一个人在集体中所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法制教育更强调的是责任与担当。另外,培养学生民主意识、义务和权利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并结合班级管理、学校活动以及孩子身边的事例进行渗透。例如,班规班纪的形成应该由学生参与进来,班干部的选拔不是班主任说了算,而应该由学生选举产生,让学生真实体验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权利、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第5篇

关键词:学生;美术课;法制教育

美术课是幼师的重要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课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幼师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幼师学校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枯燥、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较大、缺乏生活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在法制教育课堂中被动地接受,难以达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目的。如今,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利于学生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视野和思维,利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

一、幼师美术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原则

把法制教育渗透在幼儿师范学校的美术学科中,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中。在备课和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将其作为研究项目。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教师要根据美术学科的教材和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把握好尺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渗透。

另外,美术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还必须富有情感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动以真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遵循思想教育的规律,找准渗透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幼师美术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教师要想在美术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就要注意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美术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根据幼师美术课程的分类特点,笔者归纳出了几种幼师美术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一)美术审美与法制教育的渗透

在幼师美术课程中,审美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课程,特别是美术欣赏课程可以增加自身的审美素养,提高自身的审美观,还可以不断积累和升华自己对美的体验。如今,人们往往因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美术教育因为它的课程特点,使它成为培养学生真、善、美等基本素养的重要渠道。例如:在一次美术欣赏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现存艺术作品的历史及加强学生的爱国热情,笔者特意给学生播放了大型纪录片《故宫书画》。在这一纪录片中,学生不仅欣赏了我国最经典的几幅绘画作品,还了解了它们背后真实的历史故事,当他们知道溥仪和溥杰曾经悄悄地将故宫珍藏的书画偷运出宫变卖时,学生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和谴责之情。他们知道,因为当时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才导致这些文物的流失、损坏。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文物的珍贵,感受到今天民主法制社会的来之不易,从而产生了浓厚的爱国热情。

(二)美术创作与法制教育的渗透

第6篇

[摘要]法制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仅需要学校专题组织学生学法,更需要数学科教师把法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做到尊重学科,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充分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情动”而”知书达理”,在学生心中种下社会主义文明的种子,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陶冶情操,同时也扩大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关键词]法制教育知识结构

当今的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制进学校,法制在身边,法制不仅需要学校专题组织学生学法,更需要学科教师把法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做到:尊重学科,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结合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特点,浅谈一下我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可以拓展学生法制教育渠道

法制进课堂,首先把握好教材,将法制教育列入到教学目标之列,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善于开发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学科学习活动中因势利导、巧妙的导入法制内容,使法制教育顺势而出,合情合理.我们这地方,没有旅游胜地,文物古迹少之又少,时空上不允许组织学生参观: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壁画……但是借助学科教学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九年级数学(下)《圆》一章中,《垂直于弦的直径》有这样一个引例:同学们知道桥吗?知道赵州桥吗?它是1300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石拱桥,它的跨度为37.4m(弧所对的弦长),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为7.2m,你能求出赵州桥的主桥拱的半径吗?(精确到0.1m).师生带着自豪、骄傲、保护的情感读题,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相关历史,了解文物的相关知识,就顺其自然地渗透《文物保护法》.又如,给学生直接谈野生动物保护,学生很盲目,因为学生见到野生动物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北师大版九年级(上)《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中,《配方法》一节,出现了一个问题解决题,树林里有一群活蹦乱跳的猴子,分成两队做游戏,一队猴子数是总猴子数的 ,另一队猴子数是12只,那么猴子总数是多少?学生看到图文并茂的题,就弥补了对野生动物的喜爱之情,趁机简介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深入浅出,把平时讲不到、不好讲的法律、道德,从学习内容中呈现出来,符合学生的心里,形式比较自然,学生乐于接受.

2.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根据学生知识经验和了解能力,教师要选择好渗透的内容和渗透度,在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让数学回归生活,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引发联想,激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隐含的法律,创造适于学生领悟的情境,让学生自觉地进入角色,亲身体验”做数学,学法;解数学,懂法”,情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情境中拓展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在建模解题中提升人格、了解法律,这是学习的一个完善的过程,是全方位的知识结构模式.一次《反比例函数应用》公开课中,老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幅图:一个水池在进水的同时也在出水.从知识的角度看,体现进水时间、进水速度、水池容量、出水时间、出水速度之间的关系,建立函数模型进行解决;从德育角度看,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从法制角度看,渗透《水资源保护法》,一题三雕,完善了学生知识结构,在成才之中先成人,何乐而不为!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我们不能把它上成法制课,但渗透法制有意所在,不仅要见于物,更应见于人,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情动”而”知书达理”,在学生心中种下社会主义文明的种子,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陶冶情操,同时也扩大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科渗透法制,学之无声,懂之有意.

第7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也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如何让小学生主动积极的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如何在数学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结合小学数学知识,浅谈一下我在数学教学中是怎样渗透法制教育的。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学学科中法制教育的素材,把法制教育渗透于教材中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积极寻找法制知识的切入点,将数学知识和法制知识有机结合,才可以在数学课堂中有效的渗透法制知识。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节课时,教科书的第二页呈现了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及四周建筑的照片,通过图片上展示的五星红旗、纪念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教师可以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得学生形成辨别东、南、西、北技能的同时,更多的了解我国伟大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教材中渗透法制教育追求的是与教材内容的自然融合,且有助于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课堂中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拓展课内与课外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和法制教育活动

法制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没有配合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利用这一学习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合作往往能激发出不可思议的潜力,集体协作干出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利用学校广播电视台、校报校刊、黑板报、系列宣传窗等宣传媒体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熏陶教育。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对法制的认知及学生的论辩能力和分析能力。开展法制讲座,让深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法制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培养法制意识和成长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授三年级学生统计以后,可以让学生站在十字路口,统计半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的数量,我会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同时向他们进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让学生们认识到过马路要严格按照红绿灯的指示,否则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通过这种形式的教育,学生不但丰富了课余生活、掌握了统计知识,又了解了交通法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观念。作为教师,要积极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利用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

三、法制教育――“趣”融其中,适时开展游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师应该把法制教育“趣”融在数学教材中,引用教材内容给学生讲名人故事,以情动人,赋予它一些情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促进学生良好法制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众所周知,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游戏的热情很高。那么,教师在课堂中适度的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抓住这个重要的“切入点”,在游戏的过程中渗透一些法制知识,使得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增强法制意识。

四、渗透法制教育要找准“渗透点”及“渗透时机”

教师在渗透法制教育找准“渗透点”。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把握“渗透时机”。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

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我认为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是必要的,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只有适时、适度,点点滴滴地加以渗透,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让我们共同携手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筑起一片纯洁的法制天空,让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8篇

一、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保障。

教材中很多亲情的描写无不都在暗示着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学生在充分体会亲情的同时,教育学生理解报答亲情,长大后更好的赡养父母。如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由“我”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欢乐,有伤感;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这种爱意越浓,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无比的关心,同时暗示了子女长大后应该更好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在教育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建议用课件展示)。然后向学生质疑:①你们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关心你们的学习?②你们长大后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等等。通过这样的示例教学,教育了学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有些课文中的情节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如七年级下册《社戏》一文,故事说到小时的鲁迅与阿发、双喜下地偷豆一事,教师应该向学生质疑:①偷别人的东西被抓是什么结果?②偷小的东西养成习惯会偷大的,偷大的东西会受到什么惩处?对一个人的前途将造成什么结果?接着教师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或宣读法律条款)。

可以强化学生保护珍稀动物意识的课文如《斑羚》,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说明斑羚是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接着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学生看了课件之后,猛然惊醒,原来猎人打猎――斑羚是犯法的,是要被罚款和坐牢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华南虎》等等。

语文教材中可以渗透法制的内容较丰富,如初中教材还有《皇帝的新装》、《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等等,只要语文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和渗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开设语文教学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根据语文知识的多样性、综合性,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如:教师可以借用学校开展文艺晚会组织学生扮演《威尼斯商人》中的主人公做小品活动;语文兴趣小组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语文故事情节中隐含着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意识的内容;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公安机关的交通、消防、吸毒贩毒、偷盗抢劫等相关法制宣传栏等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地邀游。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首先,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的角色得到转变,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通过培训,强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提高开发教材中渗透法制的能力。

第9篇

一、充分备课,挖掘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都有规律。教师要遵循其规律、根据其特点,把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充分挖掘、开发出来,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整合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课前认真备课。

在每一节课上,教师要知道所授课内容中可渗透的法制教育内容有哪些,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如何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的过程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尊重他人隐私”这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情景并设置了以下问题:(1)请你谈谈自己的隐私是否被侵犯过?如果有的话,请说说侵犯你隐私的具体行为。(2)当隐私被侵犯时,自己感受如何?(3)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隐私少受伤害或不受伤害?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要尊重他人隐私,在体验中反思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法律觉悟。

在引导学生学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我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让学生领悟和辨别市场上商品促销中的打折、降价行为。教育引导学生在活跃的商品经济中,如何做一个有“慧眼”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若遇到吃亏、受骗上当时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但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而且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知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树立自觉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材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法制教育素材,教师只有整合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渗透,才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多渠道拓展法制教育课堂,让法制教育无处不在

渗透法制教育的课堂不仅仅指教室,法制课堂无处不在,要提高对学生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多渠道拓展法制教育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可以利用升旗或集会、集队时间讲述一些违法犯罪案例,让法制教育警钟长鸣;可以利用“校园之声”广播时间,选择一些法律法规条款进行播讲,让法律知识牢记学生心间;可以请司法部门的人员来学校作法制教育专题讲座。

在社区,可以组织学生到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去参观;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亲临庭审现场去看、听、悟,开展一些触动心灵的法制教育,感受法律的威严。

在家中,教师或家长可以有意识有计划适时安排学生收看法制电视栏目,如收看教育影片《少年犯》,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法律讲堂》、《庭审现场》等等。通过多渠道拓展法制教育课堂,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要知法、懂法,没有法律知识会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作为当代中学生,只有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识,才不会成为法盲,去做可悲的犯罪事情。

三、总结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把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法制教育视为自己的法定责任,并积极与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不懈努力。

作者:蔡春发 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六中学

第10篇

一、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意义

(一)渗透法制教育是普法教育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早已经进入了法制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人都必须懂法、遵法和守法。因此,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能够让普法教育的效果变得更加良好。在我国,普法教育是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能够让学生整体的法律意识得以提升,法律知识得以强化,进而促进全民普法氛围的形成。

(二)渗透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需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个人完成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中,如果引导不当的话,会给学生一生的成长埋下巨大的隐患。由此可见,在一个人的青少年阶段加强法制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能够有效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并让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加,明白什么样的事情能够做,什么样的事情是违法的。

(三)符合思想品德课与法律素质之间的需求

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本身也符合课程相应的需求,其二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在渗透教学中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特别是在新课改以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都与法律有关,在七年级的教材中,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与自我管理能力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八年级的教材中,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合理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九年级的教材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勇于面对挑战、承担责任。由此可见,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都与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换言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法律元素随处可见,其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渗透。同时,通过这种渗透教育的方式,学生的法律意识得以不断增强,而法律意识的增强促进了相应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最终落实。

二、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用丰富的法律知识武装自己

要想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教师自身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的头脑都空空如也的话,其所开展的教学会是多么的贫乏。因此,教师必须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法律知识的完善与补充,凡是与教学相关的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教师都应该有所了解。充分的了解之后,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一旦在教学中有相应的结合点,渗透教育立即开展。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与法制相关的内容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法制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进行法制教学内容的渗透,让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互相促进,融为一体。

例如,教师在进行《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受法律的保护》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树立自觉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的理性消费者。一旦在消费中遇到各种问题,要勇于利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以保护自己的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也学习到如何进行合理维权,一些无理取闹或者是无中生有的维权也是需要杜绝的。

(三)创设情境,让法制教育的渗透更加有效

情境教学法是现如今十分受到教师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也离不开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能让学生完全放下放松,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法制”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到商场购物,结果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境。为了营造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有的学生扮演买东西的顾客,有的学生扮演商场负责人,而有的学生则扮演工商部门的执法人员。这个角色扮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情境创设的过程。通过情境构建,原先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解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等一下子变得迎刃而解了。

(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法制教育的渗透更加彻底

在初中所有的教学科目中,思想品德是与法制内容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但是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十分低下,就更别提有效的进行法制内容的渗透了。为了扭转这一现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加系统的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例如,教师在进行《公民的义务》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为学生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通过正反方的激烈辩论,原本在学生心目中十分模糊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学生也明白了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是一致的,每个公民既能享受应得的权利,也必须履行应该履行的义务。这种趣味盎然的教学模式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有效的渗透了法制知识。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法制渗透;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对于贯彻党和国家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充分遵循思品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相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我结合自己的思想品德教学经验,在新课程改革方法的指引下,谈谈我对我思想品德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具体做法,抛砖引玉,以便和同行们商榷。

一、渗透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渗透法制内容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情况出发,从家庭教育背景以及学生本人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现状入手,紧扣学生实际生活,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如我在教学“保护自然环境”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看看现在柏果拖长江、茨菇小河等的河流是否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和二十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小孩在小河中游泳、打水仗,河里的鱼鲜美好吃,妇女在河边洗衣服;现在河里的鱼许多已不能吃,就连河水的颜色有时也泛黑,发出怪味,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自然环境是多么重要啊!”此时再适时介绍《环境保护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已经很重视这个问题,所以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二、渗透在课题教学情景中

又如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时,可以先让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超市,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有关消费者安全的食品、饮料、调料……另外,在教室的后墙上方,贴上一些标语,创设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既激发了学习欲望,又达到了情与知的完美结合。

三、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我们身边的规则”时,要求学生看到红绿灯会说几句简单的命令,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动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然后让学生做游戏。请三人分别扮演指示灯、警察、行人,表演过马路的情景,边表演边学习,并进行拓展练习,同时,教师还将一些简单的禁令标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此时,小小的教室就变成了公园、马路、停车场。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既掌握了法律知识,又了解了许多交通法规,增强了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四、渗透在学生教育教学个案中

我在教学“维护公共秩序”时,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电动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老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5日以下拘留,500元以下罚款。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还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案件,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这样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了每个学生的心里,也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五、渗透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教学《维护消费者权益》时,上课铃一落,教室里鸦雀无声,巨幅的银幕上放映着南方某游览区缆车坠落事故的全过程,血肉横飞,哭声震天,惨不忍睹的画面配以雄浑沉重的画外音强烈地震憾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突然,画面和声音戛然而止。紧接着,教师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很有感情地发问:“这一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由此既完成了思品教学目标,又使之和法律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渗透在教学效果的检测中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教育渗透;形成活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素养决定着民族进步的步伐,他们的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作为肩负人才培养的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法制教育,思考自身学科之法制教育渗透的问题,现将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拙于笔端,以期得到广大同仁和专家的指教。

一、形成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力需加强性情陶冶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所必须看到的现实是,法律常识一般比较抽象,作为学生其能够接受的兴趣不是很浓。要想让一个个学生喜欢上那些比较抽象的内容,那必须赖于一定的载体。我们比较有意义地感到,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思想品德学科课程,在教学时如果能够比较有效地进行渗透,那将获取两全其美的效果。应当说思想品德教学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合拍的。如果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注意法制教育的渗透,如果在思想品德教学的法制教育的渗透中注意学生良好性情的陶冶,那将会比较理想地获取渗透的效果。所以,在形成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力中,比较关注所渗透内容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性情陶冶,努力让一个个学生能够得以性情的陶冶。从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看,虽然某些方面的内容还不能完全与法律法规挂起钩来,但如果将其做出相关延伸性的思考后,那也就完全可以上升到法制和法律的高度。如一些日常行为,看似鸡毛蒜皮的事情,但真正遵守起来就是比较现实而又理想的遵守法律法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将相关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与法律法规进行联系,并以相关的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得以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二、形成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力需加强心智启迪

法律概念抽象性使学生不大容易接受,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心智的启迪。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相关的课题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广泛的智慧凝聚时爆发出思维的火花,实现学生益智的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不完全需要以正反双方进行擂台,可以以人们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无论是正面的看法,还是负面的看法,都允许学生进行敞开心扉地表达,真正意义上做到无拘无束。在学生的辩论中,要求学生允许别人把话说完,然后再去自己表达。例如,在教学《公民的义务》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时,就将社会上的一些人只求享受权利,不去履行义务的现象搬上桌面。让同学们进行一场辩论。同学们有的也以为既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而有不少学生反而这样以为,应当让人们去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这样学生一点点地辩论着,越辩其辩论的热情越高,争论也显得越是激烈。学生经过辩论,对权利和义务一致性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所受到的启迪也比较深刻,普遍产生这样的观点:每个人既要享受权利,又要履行义务。

三、形成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力需加强行为匡正

学生的行为情形,从一定意义上讲决定着其对法律相关条款的理解程度,也从相关意义上说明,思想品德在学生心理所烙下印记的深浅程度。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由于自己行为良好或者某些意义上的行为规范,导致行为结果远离一些人们普遍认为的不良或者某种程度上的可能性违法。在平时,不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有时就是因为语言和行为的冲动,导致自身违反纪律。鉴于此,形成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力需加强学生行为的匡正。加强学生行为的匡正,有时是得不到学生理解和支持的,有时还完全会引起学生的怨恨情绪,形成某些方面的逆反心理。为了学生行为的匡正,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尤其在平时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典型的案例,这些典型的案例应当典型在对相关法律的触犯,并且是多重意义上的非故意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以案说法,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法制宣传教材,那学生将完全会在自身的行为中产生诸多的自觉。加强学生行为的匡正,还需要做出相关意义上的引导,对一些学生的鲁莽要做相关的疏导工作。如利用微课程,将社会上的一些过失犯罪制作成课件,学生便从浑然一体的图片、画面和文字中感到行为鲁莽的严重性。学生亦便比较理想地感到凡事必须三思而后行。总而言之,形成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力,需要人们去披荆斩棘地进行探究,需要人们进行理想的教育实践。只要潜心研究,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活力定能绽放出靓丽的奇葩来。

作者:王娟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先秦.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制建设与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