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时间:2022-04-27 16:25:17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15-0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而就必须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法治教育从娃娃开始抓,从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推进,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除了要加强上好法制课外,在学科教育中对儿童渗透法制教育,既是时代的需要和要求,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普法途径。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呢?我认为教师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小学教师首先应具备法律素质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重任主要是各学科教师。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大部分老师对法律知识知之不多,自身的法律知识比较欠缺。教师自己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又怎么向学生讲法?更不要说在课堂中适时、灵活地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了。在教学中即使是遇到了渗透点,渗透的法律知识只能是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讲授,缺乏案列教学的有趣性和课堂的灵活性,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因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所以,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大有必要,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自觉的向学生讲法。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法制知识,解决好“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平时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素养。还要舍得花时间、精力准备拟渗透的法制内容,认真研究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有效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学科知识素养和法制素养的双提升,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二、准确把握各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内在关系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学科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我认为学科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要保证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任务必须完成,切不可把法制教育当成一堂课来讲,更不能因为法律涉及范围广而讲起来没完没了。如果我们把学科课上成了法制课,那就谈不上在学科课渗透法制教育了。法制教育只是渗透,是点缀。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课堂中,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其他的如: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等都是辅助。在课堂中可以有法制教育,也可以无法制教育,教师应该明确关系,适时灵活地安排。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

“有趣”的关键是“激趣” 。如巧设游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好奇心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诱发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因。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要做到知识性和兴趣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在学科教学中,借助情景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通过有趣的法制渗透,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守法、怎样守法,什么叫犯罪、如何预防犯罪等。从而理解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例如,我在数学课堂中,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或出现故意提前抢答等现象,使游戏无法进行时。针对这些现象,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如果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法律,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安宁,人民就不能安居乐业。所以同学们要从小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符合社会的要求。通过这样创设情境适时渗透,培养学生法制意识。

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第2篇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决不能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否则就是一种缺失的畸形教育。然而,由于他们正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缺乏完全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和思想的腐蚀。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是不行的。所谓的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认为物理与法律无关,又不把物理课当思想品德上,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找准“渗透点”。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声音可传递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十六条,违法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罚款。声的概念为: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以及对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七章第三十九条规定:“建设项目的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有关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住宅卧室、起居室(厅)内的允许噪声,昼间应小于或等于50分贝,夜间应小于或等于40分贝。住宅卧室、起居室(厅)宜布置在背向噪声源的原则。电梯不应与卧室、起居室(厅)紧邻。凡受条件限制需要紧邻时,必须采取隔声、减振措施。让学生来理解噪声的两种定义和噪声污染的相关法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噪声的定义。

    二、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光现象”中,在光的传播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根据这个规律,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其后会形成阴暗区域,也就是影子。这就涉及了居民的采光权问题。采光权是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之间,一方为接受日照而要求另一方限制其建筑物或植物距离或高度的权利。《物权法》第八十九条对“采光权”有明文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规定:“大城市住宅日照标准为大寒日≥2小时,冬至日≥1小时,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旧区改造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我们通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采光权,使学生深刻理解采光权的概念,了解物权法的界定,进而充分理解法律制定的意义,让他们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也维护好自己合法的权利。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例如,第十二章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三条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应当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第五十一条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第五十二条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排除故障时,驾驶人应当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难以移动的,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设置警告标志等措施扩大示警距离,必要时迅速报警。

    三、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

    “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四、寻找渗透法制教育内容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才能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以往的课堂教育没有做过,那么,对于这一要求我们该怎样完成,通过认真学习本书的参考教案篇,使我了解到,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实际上并不是很艰难的事情。首先,要求教师对我国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植入合适的法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教师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内容,了解每一章节内容可以渗透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方式和手段渗透,同时还要学习和了解一些法律法规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新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第3篇

法制是一个国家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公民的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弱,不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诱惑和侵害,因此,加强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同时在校实施法制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延伸。课堂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然渗透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遵纪守法。在此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简述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初探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培养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授课能力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老师只重视语言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应该是政治老师和德育老师的任务而非英语老师的工作。他们对英语学科渗透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在英语课堂很难进行法制知识的渗透。事实上,我们的新目标英语教材中涉及法律法规教育的素材有很多,蕴含着丰富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德育教育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更新思想,虚心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培养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能结合实际把自身学到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学科中进行渗透,巧妙、科学地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活动中,不断提高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授课水平。

二、立足教材,挖掘法律知识渗透点

新目标英语教材是渗透法制教育的载体,根据教材挖掘法律因素是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潜在的丰富的法律法规知识。例如:新目标七年级上starter unit3 what color is it?中对颜色的识别可以渗透对红绿灯的认识延伸《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学生“红灯停,绿灯行”,培养“珍爱生命,不闯红灯”的良好交通安全意识;unit 1 my name’s gina.中可以渗透《姓名权》,unit 2 this is my sister.中可渗透《肖像权》;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中的《食品安全法》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新目标英语教材涉及的法律法规因素是很丰富的,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充分、合理、科学的挖掘出更多的法律知识。

三、结合教材和课堂设计,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在进行法制渗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先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既要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效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当然,更不能脱离学科课堂内容将本堂课上成纯粹的法制课,因此我们通过研读教材挖掘出来的法律知识必须与本堂课的课堂设计相结合,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注重法律知识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法制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然受到法律熏陶,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例如,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预备篇第三单元(starter unit3)what color is it?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了所

有颜色名称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的色彩,同学们说出了很多物体色彩,其中有学生说出了红绿灯,我就顺势启发同学们说:can we go when the light is red?并出示红灯的图片,用立正停下来的姿势示意同学们回答“no”。接着为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让同学们表演过马路的场景,我顺势向同学们渗透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接着用ppt出示闯红灯引发悲惨交通事故的图片,通过活动的方式和真实图片使同学们懂得了珍爱生命,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四、渗透法制教育应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做表率

第4篇

摘 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制是社会生活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语文作为一项人文学科,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以及学科特点,巧妙地融入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制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法制素质,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本文笔者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一文为例谈一下我对语文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46-01

一、善于挖掘课文内容,做好法制教育渗透

课文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情感教育、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现行的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经典篇章,这些都是经过专家、学者根据当代青少年的特点以及社会现状精挑细选出来的,其中蕴含着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其中不乏有法制教育的案例。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以传授教学知识为主,法制教育知识为辅,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忽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不能喧宾夺主,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适度渗透,潜移默化。同时,教材有法制教育因素时才可渗透,如果没有,绝不能牵强附会,以免淡化法制的权威,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认识到每节课中蕴含着的法制内容,善于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层次挖掘,以便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课《散步》一文,就有一句话“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这句话中就涉及到作为中年人有赡养老一代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和义务。在这里,就要给学生渗透“赡养”则指成年人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而“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后代的养育。让学生理解词义后,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从而要让学生明白,成年子女不赡养父母是违法的。他们也是受法律保护的,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尽自己的义务。

二、善于组织口语交际,进行相关知识拓展

“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是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综合提升的基本要求,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过于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中经常是教师“一人独大”,学生很少有发言、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出现问题,在与人交流、辩论的时候很难将自己的意见完整的表达出来。所以在当前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毕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发展。在教学《散步》一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在家庭遇到分歧的时候,“我”为了尊重母亲选择走大路,体现了尊老的孝道,而母亲疼爱孙子,愿意和孙子一起走小路,则体现出了爱幼的传统美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入著名自然学家培根“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课文中心的总结与归纳,让学生认识到“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孝”字的最初写法吗?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孝”为“善事父母者”,“百善孝为先”,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能够从情感角度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

三、善于开展写作评价,做好学生认知引导

写作是学生语文整体技能的一个基本体现,也是学生自身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的一个综合展示。通过写作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升他们的综合认知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写作这一手段去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例如在教学《散步》之后,笔者就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心得写一些随笔。有的学生写出来了对于父母的感恩,也有的学生则羡慕文中作者家庭的和睦,对于自己父母“不解风情”一顿痛批。这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作为青少年这个群体,由于涉世未深,他们的很多想法往往是很偏激的,不成熟的。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之间聚少离多,缺乏情感上的交流,部分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履行抚养责任和义务,所以孩子们在写作中流露对他们父母的不满情绪,甚至写到将来不赡养父母之类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作文评语中渗透关于作为中年人有赡养老一代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和义务的法制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之所以外出打工也是为了这个家,也是为了他们日后的生活,以此来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所处的现状,让学生去理解自己的父母,认清自己的责任,更好的引导他们开展学习生活。

语文是一项基础工具学科,语文知识是学生进行社会交流、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语文也是一项人文学科,对于学生的情感认知以及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在七年级阶段,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离家更远一步、离社会又近一步,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法制教育内容的渗透,以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意识,让他们更好的遵守法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第5篇

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http://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中小学教育作为基本的、起始的教育途经完全应该适应并挑战于这一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显然,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语文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法制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课题之一。针对这一课题,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谈几点认识,以供同仁共鉴。

一、 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如《生命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注意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能渗透法制教育的课文,只要我们的老师认真钻研,将各种法律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学生的法律观念增强了,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 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又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电视节目中的《今日说法》、《法治直通车》、《法治在线》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每一期的标题都很新颖。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利用模拟法制现场,进行法制道德教育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腿、动口、动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而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时常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此外还有环境保护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活动的内容要丰

转贴于 http://

富,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比如,在对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的同时,可以做一个身临其境的游戏: “今天我来指挥交通”,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使行人和车辆有条不紊地通过。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随己心愿,任意在十字路口穿http://梭,想怎样开就怎样开,就会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通过游戏,了解交通法规,增强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终身受益。

四、写作训练,有机渗透。

在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在习作中,我还利用写日记这一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第6篇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语文老师要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

作为学校,班级里也会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例如在学完《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在学习《那树》时,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我为‘老树’写诉状”的活动;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谁动了我的羚羊木雕”;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发生后,可以要求学生举行“我为‘大头娃娃’做律师”的综合实践课……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所以说,在语文教学的各种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最为重要。

二、语文老师要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育

学生读书阅读,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篇目,而《西游记》、《水浒传》等又是学生非常愿意的古典名著。以《西游记》为例,谈自己是如何利用课外阅读这一平台适时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水浒》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

三、语文老师要在学生的写作中进行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大家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我们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法制教育中,不仅要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所以在语文教学这个主阵地上进行法制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想办法,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7篇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依法治国从空间的视觉提出新的要求,是涉及各个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学校是法制渗透和宣传的主阵地,除了法制部门人员,学科教师是诠释和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讲解员和实施者,但在教学中如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巧妙地渗透相关的法律法规,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是学科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近年来,笔者多次参加贵州省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相关评选活动,从老师们参评的教学设计、录像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对法制教育的渗透存在着误区,现结合实例将四大基本误区与广大同仁共勉。宏观的大法制教育观超越了学科的能力导致法律教育成为口号式的法制教育学科法制教育的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尊重教学,即尊重“课标”、尊重教材、尊重教学活动,不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要求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自然地渗透法律法规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用宏大的大法律教育观阐述法律,忽略学科特点,超越了学科对法律教育的承载功能。如一位英语教师以“以依法治校,营造守法护法的英语氛围”为题,从提倡学校做师生守法的表率、教师依法执教做守法的表率和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中不难看出该教师在对这个命题进行阐述时忽略了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主体不明。提倡学校做师生守法的表率的“学校”是指学校领导、后勤人员还是其他?第二,渗透的法制教育只是口号,而与英语学科无任何联系。省教育厅举办评选活动其目的不言而喻,是强调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笔者认为法制渗透不等于政治,不等于思想,但等于育人,通过围绕学科的渗透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懂法、知法、守法,做合格公民。因此,部分教师用宏观的大法制教育观来宣传法律知识,没有利用学科的特点进行生活化、自然化的渗透,超越了学科能力,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学生远离法律,觉得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和所学知识没有任何联系。

一、用德育教育代替法律教育导致学生混淆概念

道德和法律属于上层建筑,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以及人们行为规范的手段。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两者自产生之日起就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道德收敛我们的激情、欲望和习惯,使我们服从法律;法律则维护社会的正义、秩序,解决社会矛盾与对抗,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用无形的束缚帮助人们提高道德标准。尽管法律和道德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由于性质不同,且受历史的、阶级的以及经济文化、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两种规范之间仍然存在着种种差别、矛盾乃至冲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二者紧密联系,但德育教育不能直接等同于法制教育。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不能用德育教育代替法律教育导致孩子混淆概念。如有位历史老师|以“近代民主进程中的‘妥协’智慧”为题,列举了近代民主进程中的“妥协”,然后谈到“爱的教育”,最后说明做事要学会“妥协”,不能冲动。法制教育应该强调的是法的唯一性及不可违背,而德育强调的是作为公民的基本要求和内在的自觉境界,违背法律和违背道德造成的后果是不一样的。本案例中“妥协”“爱的教育”更多的是德育教育的成分,这个案例里面没有渗透任何的法律知识点。妥协是一种处世之道,该教师的意图是鼓励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冷静,如果不妥协就会与同学发生争执,这是一种逻辑上的推理,而不是法律教育的渗透。若该教师不是简单地用德育教育代替法律教育,而是利用历史知识和案例、举例说明历史事件,并结合现实,举例如大学生马加爵因为没有学会妥协导致残杀室友,复旦大学林森浩因为没有学会妥协导致投毒案的发生等,众多的案例可以很好地向“妥协”渗透法制教育,还可以清楚地渗透是触犯哪一条法律,造成怎样的后果等具体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自然地学习了法律知识。

二、让学科课等同于法律知识课从而淡化了学科知识的教学

分量适中原则是法制教育的渗透遵循的又一个重要原则,法制教育内容的分量要恰到好处,既满足法制教育的需要,又不形成教和学两方面的负担,不冲淡教学主题。在现实中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是值得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如有位化学老师以“化学教学渗透食品安全及法制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为题,从国外食品安全及法制教育的现状分析、初中化学教学渗透食品安全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初中化学渗透食品安全及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三方面进行论述。但该教师整堂课都是在列举食品安全的危害和带来的后果,对本节课中的化学知识不作传授,并且没有说明具体违反那一款法律法规。其实,由于学科之间的不同特点,对于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必然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同一学科,也不可能每一个话题都必须渗透法律知识点,既然是渗透应该是某一知识点与法律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衔接和渗透,不应该是为了讲解法律知识,就忽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这样是本末倒置的。

三、法制教育渗透牵强附会,违背科学导入

学科法制教育渗透应该遵循的另一个原则是科学导入,即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科学、巧妙地导入法制内容,使法制内容在教学中顺势而出、合情合理、贴切自然。但在现实中,法制渗透常常牵强附会,不自然。如有位政治教师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为话题,但该作品从头到尾都是谈论“从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法治教育的方法”,方法主要是两个——“找点活用”“视频辅助”,其实这和法制教育没有任何关联渗透点。因此,此类作品是对法制教育的渗透牵强附会,可谓是挂羊头卖狗肉。总之,如果让宏观的大法制教育观超越学科的能力,德育教育代替法律教育,学科课等同于法律知识课,法制教育的渗透牵强附会等这些误区继续影响广大教师,将导致学科法制教育的渗透形同虚设,会耽误学科知识的传授效果,同时也会导致“法制教育的渗透”与“学科教育”形成永不交集的两条平行线。其实法制教育的渗透更应该在“点中找法”,“实中渗法”和“生活中折射法”等思路中进行探索,即在学科中的某个话题或主题中的相关点知识找到与具体的法律知识点的联系,也可以用具体的实例潜移默化自然地渗透法律知识,还可以回到学生的生活的联接点,通过学科生活化知识折射出法律知识的渗透效果。

作者:杨敏 单位:六盘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8篇

关键词: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我省2011年秋季学期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以来,取得了突破破性的进展。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儿童的法制教育,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普法途径。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托起明天的希望,是你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儿童的茁壮成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渗透目的

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以课堂为主,包括其他教学环节,小学阶段共9个学科,即品德与生活(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内涵是与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法律知识和法制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习惯和能力。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不超过5分钟。

二、渗透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中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研究内容。

2.有机性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3.选择性原则

知识教学有系统性,由浅入深,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接受程度为标准,而法律知识的渗透也要依据这个观点,循序渐进,并且在知识的深度上慢慢递进成螺旋式上升。因此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学生可接受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渗透的内容和程度。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

4.贴近性原则。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使学科法制教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而不应“穿靴戴帽”、“两张皮式”的。学科教学法制教育的渗透,应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而不应是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

三、渗透的方法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2.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3.在游戏中渗透。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

4.在案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P73第8题时,让学生了解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保护动物,了解国家制定的有关保护珍禽珍兽的一些法律知识,又可以渗透在学生有限的能力之内如何保护动物,还可以可以渗透如何运用法律这个武器和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坏人做斗争,能做到不吃野生动物,能主动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不吃野生动物,还能向有关部门告发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商人,让法律来制裁他们。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渗透过程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该如何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之特征,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数学课中如何发现和创设法制教育渗透点

一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法制知识,了解法律法规,否则就可能对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二是要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三是要关注社会与生活。四是要善于创设话题。

2.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具备法制素质

由于小学都没有专门的法律教师,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宣讲法律知识的多为班主任,其中很多的可能出来都没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不够深刻,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缺乏案例教学的有趣性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只是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自己都不知道法,怎么向学生讲法呢?更不要说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大有必要,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够向学生讲法。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思的合格人才。我认为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去研读、去领悟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

3.准确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数学知识传授为主。数学课堂的主要任务必须完成,切不可把法制教育当成一堂课来讲。那么在哪些环节可以渗透法制知识呢?我认为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等环节,都蕴藏着法制教育契机,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就看善不善用,会不会用,教师应该明确关系,灵活安排。

4.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法制意识

第9篇

>>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感 浅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控制渗透法制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体会 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思考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法制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法制教育 也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探讨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作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当好学生的表率,当好法制教师,并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而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也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1]。1教师当好学生的表率,当好法制教师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是一个遵规守纪的人,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与同事争吵,在上课时更不能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更不能张口就骂不听话的学生。而且教师在教学不适地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方面方面的学习,教导学生每时每刻用规范和守则中的各条严格要求自己[2]。争当家中的乖娃娃,抢做学校的好学生。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2.1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设置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教授“你寄过货卡吗”时渗透环保教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的有关法律知识教育[3]。在讲授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边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一边告诉学生:公平交易,诚实做人,一千克虽轻但意义非凡。在进行“平均分”的教学时,在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要做诚实的人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心灵。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间的矛盾。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2.2利用数学游戏,或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4]。2.3关注数学生活,引用实例,以情动人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的数学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还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2.4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2.5在课堂小结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小结时渗透法制教育,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法律知识,通过教师言简意赅的小结变得更清晰、更系统。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6在作业布置中渗透法制教育

第10篇

现代社会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也不再是成人的专属。每个人对儿时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很多童年的体验是成人后无法再遇的。由此看来从小进行法制的熏陶,印象会更深刻。美术教师可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涵养、懂法律的好学生。由此体现“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这一观念。

无论什么课程,教师利用课堂中的几分钟甚至于几句话的点拨就能使学生明白:生活无小事,小矛盾不正确化解就会变成大麻烦,而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依法而行。只要切入点把握准确,内容选择对路,驾驭引导得当,利用课堂上极少的时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课是生活中真、善、美的复制与创造,真、善、美的生活更离不开法制的保护;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除在教学上贯彻艺术性特质外,眼光还应该放得更远一点,用艺术的元素诠释法制的概念。美术课堂有着直观、有趣、轻松、给力的独特魅力,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轻松地就能了解法律常识,连成人都觉得乏味的法律知识一下子就能变得生动有趣。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在备课环节上,要研读《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用书》(这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做的基础功课),融会贯通,全面了解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的本质要领,不但普及教师的法律知识,且又不会让教师去查找又厚又多的法律典籍,变成一个法律学究。

二、备课时找准法制渗透的关键点,并不是每一课都渗透,而是渗透内容要和教学目标相一致,不能背道而驰,法制渗透和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学科渗透要找准契机让学生了解法律常识是最好的,这样不会喧宾夺主,不会把美术课上跑调。在课堂上达到随风潜入心,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美术学科可多元地渗透法制,让其具有较强的伸展性。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设计课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绘画、手工、欣赏等。每个领域都有丰富的可渗透法制的内容,例如:画人物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肖像权法》;画风景可以渗透有关国家领土的法律常识还可以结合时事政治进行法制教育(比如黄岩岛事件);画动物可以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手工制作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废旧物资的再利用,同时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使用剪刀等工具时,渗透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欣赏中国艺术经典,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等。

教师除了从教材中挖掘渗透点,还要学会从生活中寻找适合的事例,毕竟法律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比如:引导孩子画街景时,就可以从发生的交通事故为例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还可结合禁毒、学生打架、交通事故现场等视频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从文字宣讲上升到视觉冲击,激起学生对法律的关注,建立自身自省机制;还可以把法制教育内容利用漫画的形式给予强化,加强视觉冲击力,引发学生兴趣,这也体现了法制渗透的多样性。

四、课堂中法制知识的渗透应是适时引入,潜移默化。不要为了宣讲法律而刻意渗透,这样显得生硬,不自然。例如我执教的浙美版三年级下册《照猫画虎》一课中,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如果专门花时间讲解该法就很生硬,孩子还不一定吸收得了。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渗透点安排在评价环节,当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保护动物”的内容时,我就适时引出该法,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对他们说:“人类如果再不保护老虎,就没有老虎给我们当模特了,以后就只能照猫画虎了。”这样通俗的语言孩子们一听就懂,然后再引出该法的内容,加深印象,孩子们就很容易接受了。当然,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是无定式的,这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控制课堂的能力。

第11篇

一、要正确认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1.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新课改中,学生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以德为先向来是学校所重视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独立开设了《品德与生活》、高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思想教育。显然,这足以说明道德教育的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为,学校在青少年时期进行的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一生的奋斗和成长将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然而,渗透法制教育,并不意味着将替代道德教育,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

2.道德教育代替不了法制教育。仅有道德教育是不是就可以了呢?道德教育是否可以替代法制教育呢?当然,道德教育是替代不了法制教育的。长期以来,学校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力度是很大的,但反思离开学校后的青少年,特别是成绩优异的青少年,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道德思想教育下成长的,可是何会出现不负责、不愿意承担责任、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等种种迹象呢?这常常令人感到遗憾。当然,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很多,但终究仍是因为法治意识淡薄,从小就丧失法制观念的教育所至。难道要让孩子等到长大后“背背”几则条例就会“受益终生”吗?从学校教育角度来反思,过去我们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常常是相互脱节的。因为道德标准与法制是有相当大区别的,“合理不合法”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虽然道德与法制有它的标准定义和独自的解释,但笔者就学校教育角度看,认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道德教育重在讲“情”和“思想”,法制教育重在讲“理”和“制度或规范”;道德教育往往只说“好”的一面,“不强调责任担当”,很重视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做或鼓励怎样做”,但缺少法制的“如果不这样做会是怎样或这样做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内容。例如,学校从小就教育学生尊敬老人、爱戴老人,可是我们看到一个高中生问母亲要钱打游戏,因未得到钱而用刀将其母杀害,当母亲死后他仍奔向游戏室,且不认为自己有错(认为其母亲不给钱,就是母亲的错)。这样的案例很多。虽然所有责任都归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但从学校教育看,只有道德教育或单靠道德自律无法达到教育效果。因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只要把尊敬老人的思想传授完成即可,因而缺乏渗透法理的制度和规范约束的教育,学生往往认为这样也可,那样也行,而且只会从自身利益去想,从而使学生在试卷上的答案与实际生活的做法相反,认为老人应该尊敬自己,老人应该善待自己,自己可打杀老人。例如,我们教育学生“承诺过的事”应该做到,而未渗透如果承诺过而未履行将带给对方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是要担责的。例如,某公司赠送奶粉,事后查出奶粉中有有害物质,所以法院判决公司要承担责任。这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为做好事,就可忽略自身的过错。渗透这一法制教育很重要。不单是学生,而且成年人往往在这一观念上都停留在道德层面上。道德往往只从某一个方面看待问题,而法制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这对形成法制观念很重要。学校法制教育就是道德教的有力补足,而不是替代关系。当然,渗透法制教育不是从一个个案例进行说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法律法规、制度观念、法制的理念的视角去看待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想法”看待和处理问题。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渗透法制教育,让小孩在长期的渗透与熏陶下,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二、要正确认识渗透法制与法制教育的差异

理清什么是渗透法制,什么是法制教育,对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渗透法制不是拿着“字典”般的法律法规进行说教,不是强制性地拿法规条文让学生背或记。例如,学校经常邀请司法部门、公安部门等到校进行的法制、禁毒、反等教育宣传,这属于法制教育;学校专门开设的法制课程或法制主题班会,属于法制教育。渗透法制是在除法制课以外的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思想或知识。渗透法制就像渗透思想教育一样,自然而然地、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法制观念或法治意识的“养成”是需要长期培育形成的,不是简单地接受某次专题法制教育就能形成的。这就需要在平常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好法制教育,让孩子既能用道德的标准看待问题,又能用法制意识处理和解决问题。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当前我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受长辈和父母的宠爱,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意识,惯于享受别人为自己服务,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学会关心别人,学会认真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这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在学科教学中应主要渗透几方面的责任意识:

1.对自我的责任意识。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指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等负责。

2.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支持,如帮助做家务;对家人的尊敬,如尊重长辈,在重要事情上征求他们的意见等。

3.对同伴的责任意识。一个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心中要有他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具有这种责任意识的人才会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他人,遇到别人有困难时会挺身而出;当同伴有困难时要助上一臂之力,等等。这才称得上对同伴负责。

4.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对集体的责任意识是指对自己所属的集体,即班级、学校的发展、荣辱等负责。例如,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的活动,对于集体出现的问题敢于面对,敢于挺身而出去解决,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情。

5.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是全部人生责任中最崇高的一种责任。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关心热爱自己的国家,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等。

虽然过去我们教育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但这与法制教育是有明显区别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好思想,做好事,并没有指出“如果不这样做”会是怎样的结果,未明确一个人在集体中所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法制教育更强调的是责任与担当。另外,培养学生民主意识、义务和权利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并结合班级管理、学校活动以及孩子身边的事例进行渗透。例如,班规班纪的形成应该由学生参与进来,班干部的选拔不是班主任说了算,而应该由学生选举产生,让学生真实体验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权利、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四、要掌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学科渗透是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快速机智地发掘法制内容,随时、顺势地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从而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进行无缝衔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法制教育效果呢?经初步探索,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深钻教材,善于发掘美术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一些人认为,能在初中美术课中进行渗透的法制教育内容的资源十分匮乏,其实,所谓的资源匮乏,准确地讲指的是灵活把握知识,勤于动脑的匮乏。如果我们勤于动脑,深钻美术教材,将初中美术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展,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图片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材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教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下)“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第9页彩图时,教师可以联系春天大自然的景象,顺势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借此告知学生要多了解环境保护法,不要乱丢垃圾、废渣,要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干净舒适。又如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第1页展示出土的古代玉器、彩陶、青铜器图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从小养成保护文物的习惯,告诫学生在参观文物时不要在文物上乱涂、乱画、乱刻,甚至销毁文物。

二、选材贴近生活,拓展美术学科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内涵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在渗透法制教育时,教师应当从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贴近生活的素材,将课程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展,这样就会发现非常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读书与藏书的情结”第7页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学生读书的情景,联想到今年班上来读书的学生是比上学期多了还是少了,并分析增多或是减少的原因。此时在和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就可以轻松渗透《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此外,面对失学的同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寄语卡片”的活动,以表达对不能来上学的学生的关心之情,在这个活动中,可用旧挂历、杂志、报纸等做卡,以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这一过程又可顺势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美术课堂,不仅可以拓展美术学科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内涵,还能让学生感到无比的亲切,从而使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创设氛围,在启迪学生心扉中渗透法制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法制教育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或靠教师念经似地照本宣科,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习得毫无兴趣,教师讲课也毫无动力。因此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只有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会在启迪学生心扉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如讲授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4页《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设计・应用)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欣赏人民大会堂、“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办公环境的设计、住宅的客厅设计等不同的环境设计作品,同时,在引导学生以艺术家的敏锐眼睛捕捉自然中美好的事物,体会环境艺术形式表现出的自然与人之间形成的和谐美时,创设氛围,顺势渗透《环境资源法》,讲述合理保护、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氛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触动,能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也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法制教育作用。

四、善于联想,随时随地捕捉“法”的身影

在一个法治较为健全的社会里,从广泛的意义上讲,法就在你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联想,一段话,一个词,一张图片,都可以捕捉到“法”的影子,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如,讲授(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第19页“剪纸的意蕴”一课时,因为剪纸于2009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所以在这一课中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第3页时,从苹果公司掌上电脑、台式电脑的设计中也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

五、结语

总之,加强小学生普法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课堂是普法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要不失时机地渗透法制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多动脑筋,多发现,多创设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这一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培养出知法、学法、守法、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才能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英对照)》 法律出版社,2003(2).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安利民.试论初中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征[J].新课程(教研),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