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档案文化

档案文化

时间:2022-07-16 17:0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档案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档案文化

第1篇

档案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载体,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财富,对当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极大影响。我国当下的档案文化,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记录,利于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学习,增加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加自身的文化修养。本文主要就档案文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历史地位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档案文化;传统文化;历史地位;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盈,进而人们对于自身的发展提出严格要求。当代群众不断的参加各类的艺术培训活动,看不同的技能书籍、掌握不同的语言交流技能等等,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依据于档案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知识魅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档案文化的意义

档案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主要特点包括档案的主要理念、行为活动、物化的整合效果等等。档案把不同的环节进行整合的构建,进而产生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中,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档案文化可以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文化的传播和精神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档案文化可以展现我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对于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民族风俗的有效展现,充分体现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和当时时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具体来说,档案文化体系是社会文化的主要体现,对于促进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文明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档案文化的传播,利于不同时期群众自身的良好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程,满足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目标[1]。

二、档案文化在传统历史文化的地位研究

1、奴隶和封建体系的地位展现

在传统的封建和奴隶社会环境下,其对于社会文化的主要体现,是在价值理念方面。当时社会发展形势下,档案文化的建立主要是基于当时的管理人员对于文化的关注程度,依据于当时管理者的社会位置,强制的进行档案文化的构建进行文化的传承活动。因此,在当下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对于不同形式的社会文化体系,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降低了档案文化在社会中的位置。传统形势中的档案文化,是在唐宋阶段渐渐离开管理者,脱离了档案文化单一性特性,规避档案文化专制现象的发生,被合理化的记载和传播。清朝时期,我国的档案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包括促进了编辑史体系的形成,极大的促进了档案文化的发展[2]。

2、从近代到现代,单一价值向多样价值理念的过渡

档案文化,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近现代时期,其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极大的促进了以往的文化发展,向现代化的过渡,从单一的文化价值理念,过渡到多元化的文化价值体现,促进了当时社会环境下新型的档案文化载体的形成,对当时的文化进行良好的记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外的文化体系不断流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相应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当时并没有受到过大冲击,仅仅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文化体系的优势,弥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发展弊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传播,我国的思想解放活动不断展开,当时的档案不断在社会广为流传,当时的管理人员也开始极为重视。这一时期,我国的档案文化处于高速的发展阶段,其在社会活动中不断的被管理者和百姓认可,形成了具有当时特色传统文化体系,对于档案的发展具重要推动作用[3]。

3、双元理念和当代的发展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是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活动中,逐渐的积累而形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财富,极大的促进了当今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从传统文化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改革初期,面临了极大的弊端[4]。其主要是对于当下文化体系和传统文化体系的发展矛盾,在当今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形势下,面对传统文化和当下的矛盾,我国对于传统的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创新,在吸取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元素和内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文化体系。例如我国的十七届会议的展开,确立了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作用,明确了双元理念的重要性,把当下文化体系和传统文化进行极大的融合,把档案文化载入我国文化战略的重要位置,增加了档案的多样性和管理灵活性。我国的档案运作人员,也继承了传统良好的管理理念,基于传统良好的管理体系下,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从运作形式上来看,我国当代的档案文化和以往的档案体系,更具人性化和智能化。丰富了档案的获取形式,增加了档案查阅的灵活性,极大的促进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走进教育教学活动中。传统文化走进教学活动中,是档案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进一步展现了传统文化体系,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5]。

三、结论

档案文化和传统文化在其产生以来,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我国的档案文化和传统文化,在以往时期有过发展局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管理人员的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播至今,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满足当下人们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

作者:包蕊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莉萍,张琴.档案文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历史地位[J].兰台世界,2015,20:15-16.

[2]张艳华,张伟夫.地名档案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和应用研究[J].中国地名,2015,05:9-12.

[3]李艳.谈谈档案文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黑龙江档案,2011,06:18.

第2篇

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摘要]档案与文化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档案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产特,同时也是文明的重要见证,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工具。档案具有较强的证据性,是对人类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的重要见证。文中分析了档案文化的内涵,并进一步对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探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

关键词 ]档案;文化;内涵;建设

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档案是社会文化发展持续性的重要条件,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历史文化传统和创新的重要手段的基础。通过档案的发展,可以有效的确保人类知识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更好的维护和传播国家的历史真实面貌。同时档案作为人类的文化财富,在我国文化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档案文化的内涵

档案文化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档案和文化的累加,其与依靠档案来对文化进行记录、传播和延续具有较大的区别。档案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其是以档案作为其核心部分,其是人们通过对档案实践和认知矲后形成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下而产生的,是从文化的角度 来对档案的现象进行研究。所以在档案文化形成过程中,每一名档案工作者都是档案文化的形成者、参与者和传播者。档案文化在对其进行具体定义时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档案文化进行认识。狭义档案文化其是以档案实体为主,围绕档案实体的管理而形成的档案文化;而广义的档案文化是更注重档案信息作用和价值的发挥,并以此来对档案文化的特征进行体现。在具体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档案文化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把握。

(一)档案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档案文化可以说是档案行为方式和物化成果的总和,其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群体的档案意识指导下形成的,所以在档案文化中档案意识作为其文化的核心所在,在意识指引下的行为方式和物化成果作为档案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这两个部分共同来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档案文化体系。

(二)档案文化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

档案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层次性,而且每一个层次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同时档案文化在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域环境下,其也具有不同的国家、民族及时代的文化特征。

(三)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

档案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在发展过程中避免不了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档案文化脱胎于社会文化,同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档案文化的支持作用,特别是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文化性,这也使档案文化与社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探索

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兼有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功能,对推动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需要加强档案文化建设。

(一)加强对传统档案文化的深入研究深入研究

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档案发展过程中,其档案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富贵财富,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因库。由于档案文化中具有隐性及潜在的控制性作用,从而形成了档案文化的特性,使档案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在中国档案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相互整合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而且在档案文化发展过程中,档案工作者有效的对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进行了正确的处理,并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技术来对档案文化传统经验进行挖掘和研究,从而更好的推动档案文化的蓬勃发展。继承和创新不仅是我国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而且还是新时期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传统档案文化的深入研究,将其精髓更好的与时代的特征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的确保新时期档案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二)加深档案文化社会化程度,营造良好的档案社会文化环境

档案文化不是一个部门的文化,而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亚层文化。不面向社会、不面向公众的文化,永远只是一种边缘化的文化。传统档案文化是以“官本位”为核心的文化,与社会公众的利益联系不够密切,档案事业没能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之上。因此,社会化程度比较低。新时期,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档案部门应充分发挥档案和档案馆的文化作用,着眼民众,走近社会,从公众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创新档案服务方式,拓展档案服务领域,提高档案服务水平,使档案文化有机地融人社会文化之中,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只有使档案文化走出去,才能真正实现其良性发展,才能真正发挥档案和档案馆的文化作用,促进档案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同繁荣。

(三)加强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促进,发展最具中国特色的档案文化

档案作为一种文化财富,它是有国界的,但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又是人类共享的。档案开放已成为当前世界的一个潮流,各国通过档案的交流,将会增进彼此交流和理解,为我们构筑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将迸发出更加绚烂的火花,我们在吸取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也使得中国档案文化为世界所知、所学。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我们终将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档案文化,更是为世界所知、所赞的独树一帜的中国档案文化。

三、结束语

档案文化建设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工作,其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火,而且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档案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创新性的思维来加快推动档案文化的建设工作,利用科学发展观及全面、发展的眼光来对档案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考量,探索出一条与我国文化建设整体相一致的档案文化建设道路,确保更好的推动档案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

1可以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正确看待并理解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2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看档案工作者行为,可以看到当今档案工作者行为形成的历史因素,看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反映到这一职业上的印记,也可以恰当地解释和描述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3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实践过程来讲,既可以在新形势下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塑造档案工作者群体的完美人格,又可以帮助认识分析一些行为中的陋习与弊端,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调节。

二、档案工作者行为独特的文化心态

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是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作为一种道德文化,它之所以可以长期、广泛、持久地影响着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是因为道德文化是民族传统中的核心文化,是档案工作者在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协调档案馆与国家、政府部门之间,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职工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档案工作者对道德践履的尽善追求,对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以及呈现出的高志功低物欲的行为特征,都是道德这把价值尺度在起作用。

当今人们对档案工作者的赞美也是从道德尺度出发的,“人梯”、“桥梁”、“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这些话,集中描述了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勤恳、艰苦、牺牲、甘于奉献、创造性的人格品质,忽视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模糊了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特色。社会上很多人都说档案工作待遇、地位这样低,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事业、对利用者服务却那么热情,这种忠于档案事业的献身精神真是让人感动,其实这就是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的力量,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基本精神,它从整体上塑造了档案工作者的风貌,也是档案工作者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其具体表现在: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现实中,档案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力量的支持下,历久不渝地与社会上“富贵利达”为生活目标的世俗价值观大相径庭,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赞美与对世俗价值观的鄙视,是档案工作者对这种浓重道德的追求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

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档案工作者有着一种强烈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能以天下为己任,且对国家民族有较强的社会从属感。保存党和国家重要档案文献、珍贵文化遗产,传播优秀文化思想,培养人才几乎成为全体档案工作者的信条,对社会未来的负责胜过自身付出的思考,行为表现处处皆反映出它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性质。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的服务

自强、刚毅、耐力而乐观向上的性格,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心理品质的主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服务的标准。

三、档案工作者交往中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特别发达,我们民族心理倾向是“仁爱”与“和谐”,档案工作者在对内、对外交往中也具有明显的这一民族文化特征,不但强调“和为贵”的人与人的和谐,知行合一的身与心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人与环境的和谐,而且延伸到人内在的精神和谐,这种文化渗透到历代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思想、途径、形式和方法之中。直到今天,档案工作者仍保留着“和谐”、“仁爱”、乐融的特色并收到了明显的服务效益,这种文化现象在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已生成并深化为一种文化型的服务思想并构建了具有经典意义的民族精神。和为贵的文化观念在与利用者的关系上突出的是“爱”,强调的是服务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具有以下特征:

“融”,即情感的融汇状态,首先要解决的是代界的填充和角色界线的延伸。心理相互渗透,“假如我是一个利用者”的心理换位,在服务功能上表现为和风细雨的沟通,减少对立情绪,扫除情感障碍。

“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产生情的效应,才能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捕捉住服务最佳时机并产生出最佳效果。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往往会使利用者产生出久久不能平息的激情,而利用者给档案工作者的一点点慰问,也往往使我们难于忘怀。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事物的相互联系及统一,主张,使档案工作者把利用者看成是与之相辅相成的,不是对抗力量,因此要追求和谐。行为中的气质表现应是:稳建,平和,温良,体谅,不凭感情起伏任意发泄,不走极端,不冲动,不破坏内心平稳,对服务工作增加正效应,减少副作用。

四、现实对档案工作者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档案工作者的人格力量的塑造与支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其有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一面,但传统文化弊端的暴露也是比较明显的。近几年,中西文化的碰撞已明显触及到档案工作者行为的实践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民族文化传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首先,当社会在重视了档案工作者高层次道德追求后,却忽视了档案工作者的物质享受,对档案工作者及优秀事迹的表彰几乎都是以艰难困苦作为必备条件,评价中习惯的不是工作效能、质量以及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的作用,而仅仅是比较奉献与付出,社会分配中不注意档案工作的需求,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档案工作处在比较困惑之中时,以上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其次,中国传统中的“和”对档案工作者行为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它以进展平稳为理想,采用克制、谅解的方法,追求人际关系的平衡。服务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消极容纳、妥协,缺乏工作的主动意识,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由于档案工作者的内心普遍存在着“息争”心态,缺乏对冲突的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当服务中出现矛盾时以调合甚至降低服务水准为代价来平息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冲突。

档案工作者情感一般不外露,缺乏宣泄,形成了含蓄、内向、老成、稳建的风度,心理的自责与积累,造成压抑,内心的焦虑与挫折比较严重。

第4篇

【关键词】医院档案;档案管理;档案文化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12-02

医院档案是在医院各项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卫生行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以及其他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医院重要的信息资料和宝贵财富,更是医院开展工作的可靠依据。为了更好保存医院历史真实面貌,我院于2011年成立综合档案室集中管理全院各门类、各载体档案,下面是我院开展档案工作的一些做法。

1 开展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1.1 实现档案管理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各项医疗活动产生了庞大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医疗档案特别是一些科研资料。现代化医院要求规范化管理的结果是各职能部门的文书类档案越堆越多;另外在等级医院评审过程中档案资料不仅是评审的重要依据同时档案管理还是评审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次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件》出台后,要求医院在处理医疗事故时“举证责任倒置”,这就倒逼医院在进行诊疗时,需要不断收集并保存一切与病人治疗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法律法规、医疗标准、操作常规、财务收费、各种设备(材料)使用以及管理部门需要提供的各类资质证明等。实现医院档案的统一管理有利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保持医院可持续发展。

1.2 开展档案管理是落实国家档案法规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全部档案均由本机关档案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同时昆山档案局对本地区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三年目标,要求各部门做好档案室建设和达标升级工作。为了改变当前医院档案分散保管的状况,需有一个综合管理档案的职能部门,推动医院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进程,促进档案开发利用,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更好的为医院建设和发展服务。

2 医院开展综合档案管理建设的具体方法

如何做好档案建设与管理?我们的起步较晚,但是我们始终以高起点、高标准为工作目标。通过“三项工程”对医院档案工作实施管理,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培育良好的档案文化促进医院文化发展。

2.1 实施档案管理的建设工程,夯实基础

2.1.1 设施设备建设

档案库房的设施建设是医院开展档案管理的先决条件,档案库房选址得当便于档案的保管利用,做到档案库房、办公室、阅档室三分开,库房面积要有一定的预留空间,配备必要的温湿度控制、消防安全等专用设备,落实“八防”措施,医院档案室建筑总面积原则上不小于300m2。

2.1.2 组织网络建设

建立档案的三级管理网络体系,医院档案管理委员会领导开展全院档案工作;综合档案室专职管理医院的档案工作,它既是职能部门又是档案工作的业务部门;各职能科室负责人是部门档案第一责任人,各部门配备一名兼职档案人员,负责本部门各类档案材料的收集、预整理工作,并定期向综合档案室移交,确保归档材料的安全。

2.1.3 工作制度体系建设

三个不同层次、不同重点内容的制度构成了医院档案工作的制度体系,分别为:工作规章是医院档案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将医院档案系统分为6大类12小类82项;管理制度由档案的保管、调阅、鉴定销毁等制度和各岗位职责组成;档案的业务规范性文件包括需要区分各类档案的不同生命周期和价值的保管期限表,以及规定各类档案的分类原则、层次和纲目条款等的分类大纲,它们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性文件之一,是本单位档案管理的行为指南,这些需要医院档案部门在建设的第一年建立完成,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外部因素的改变需对档案工作制度体系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以适应科学管理需要。

2.1.4 基础业务建设

档案的业务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档案工作从收集开始,对文书档案产生部门从档案管理的角度在文件形成阶段即提出“档案化”管理要求,推动各职能部门规范科室管理,提高科室管理水平,为等级医院评审打下基础。除文书档案外需同时做好会计、基建、设备、科研等档案的收集工作,对于反映医院主要职能活动情况的照片、声像、实物等特殊载体档案应随时收集归档并保持资料的齐全完整。另一方面在全院范围内(包括退休职工)广泛征集反映医院历史的文字、图片、实物、影像等有价值档案。

根据《医院档案分类实施细则》的要求做好所有收集档案的整理工作是档案提供利用的前提。

由各职能科室自行管理的档案如病案档案、会计的凭证档案等,需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目录、统一管理。

2.2 通过人才培养工程, 提高专业水平

档案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档案质量以及开发利用效率。档案工作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档案人员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涉及文书学、计算机基础学、图书情报学等领域,因此只有不断更新观念重视自身业务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的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我们的做法:(1)引进(或招聘)档案专业本专科实用型人才。(2)选调目前从事档案工作的专(兼)职人员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完成档案专业学习。(3)安排专(兼)职档案员在职培训。(4)不定期对专(兼)职档案员进行岗位考核。

2.3 通过信息化工程,完成数字档案

档案管理的本质就是保存有用资料用于今后的开发利用,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为了提高档案开发利用率[1]。依托现有的医院综合内网平台,建立符合医院特点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软件除了具有数据管理、整理编目、检索查询、安全保密、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外,无缝对接医院内网平台,实现内网电子公文的归集,逐步与各管理软件链接采集各部门日常工作资料。

目前保存的纸质档案,其保存寿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建设阶段就提出对所有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医院的数字档案室以达到及时提供利用,资源共享的目的[2]。

以上仅是我院开展综合档案管理的一些做法,要想做好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的工作,发挥档案保存历史、积淀承载历史的作用,做好档案文化建设更好的为医院服务,需要我们档案人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文化;构建

党的十提出了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为深入贯彻十会议精神,我国掀起了一股文化建设的热潮。在我国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不断增多,高校档案工作任务势必更加繁重,高校档案工作者除了要加强档案的管理和编研以外,还应积极思考如何在档案建设中构建高校档案文化,以档案为载体,充分展示高校的人文、科技、办学理念、办学行色,传承校园文化等。因此,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1 高校档案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国现代高校中,高校档案文化是与档案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是一种具有档案特质的文化,在高校中,档案文化反映了学校的建校历史、发展历史、学生动态、教师资源、教学、科研等重要信息,它具有真实权威性,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做好我国当前高校档案文化对我国高校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 高校档案文化构建的意义

在我国高效发展过程中,高校档案是高校发展的见证,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与品格,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当前高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反映了我国高校建设的水平与质量。档案文化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和社会成员,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逐步积累和保存下来的维系和促进人类历史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档案工作中,高校档案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足迹、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发展历程、教师队伍的质量等等,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高校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重要依据就是档案工作,在档案工作中,构建档案文化,走特色之路是高校提升文化形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档案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打造档案文化品牌,提升档案文化品位,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高校档案文化蕴涵的深厚魅力,以文化强校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从而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

3 我国高校档案文化构建现状及问题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档案构建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为了在稳定市场地位,我国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力构建档案文化,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有效的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招揽了更多的学生和优秀教师。档案文化建设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普及,使得我国当前高校的办学质量越来越高,虽然档案文化建设在我国高校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在档案文化建设程度还不够高,档案文化构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3.1 档案建设不平衡

在我国当前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中,由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不够,档案管理设备不好等问题使得当前我国高校档案文化构建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高校各项档案工作运行正常,人员编制充足,有经费保障,档案文化构建工作走在前列,而有些高校领导不重视,对档案文化构建工作不予与资金支持,使得档案文化构建水平不高。

3.2 档案文化构建不全面

档案文化包括了高校的办学历程、发展过程、教师资源、学生的学习足迹等多方面,既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然而在我国当前高校的档案文化构建中,一些高校错误的把档案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片面的认为档案文化就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档案信息主要偏向于学生这一块,对于学校自身的文化以及教师的情况没有充分的考虑在内,使档案文化构建不全面,不充分。

3.3 高校档案文化与实际脱轨

高校档案文化作为高校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对高校发展历史最真实的反应,是高校文化的传承载体。然而在我国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学校为了招收到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资源,盲目的做档案文化工作,使得档案文化工作与实际脱轨,失去真实性,没有高校档案文化的繁荣与进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难于持续,高校的口碑就得不到保障。

3.4 档案文化构建程度低,文化产品单一

高校档案文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高校档案工作者所处的工作环境很特殊,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研环境。大量详实的档案材料在库房中保存着,而且它们都是很强的开发利用资源。然在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工作人员不能有效的利用学校的资源,不能保障档案文化建设的质量,工作人员对于档案文化认识的不足使得档案文化构建程度低,高校文化产品单一。

4 加强高校档案文化构建的措施

4.1 提高档案文化构建的认识,树立领导中心

档案文化是学校发展历史最真实的记录,在高校档案文化构建中,高校领导要加强档案文化构建的认识,高校领导要与档案文化构建者过沟通,让领导掌握档案文化建设的进度,从而方便领导进行决策,档案文化构建工作只有得到领导的认同与支持,才能有效的促进档案文化构建工作的发展,保障档案文化构建质量与水平。

4.2 构建全面的档案文化品牌

在建设校园文化当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4]。档案文化反映了学校学生、教师以及学校自身的各种情况,因此档案工作者在构建档案文化工作中,不仅要加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行为文化的建设,构建全面的高校档案文化品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品牌。例如,某所高校在档案文化构建工作中,将该校的名人,校友的捐赠、学校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收集在档案工作中,利用计算机系统建立起完整的馆藏体系,建立起了坚实的档案文化基础,将档案信息以石碑的形式展现在校园显眼的地方,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4.3 构建与校园文化同步的档案文化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国矛盾观点解决问题的本质,在我国高校档案文化构建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构建与校园文化同步的档案文化有着重大作用。档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为此,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校园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而促进我国高校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

4.4 开发多元化高校档案文化产品

在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在档案库中摆放着大量的档案资料,而这些资料大多都是限制在这里无人问津,致使我国高校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档案文化构建工作程度就会降低,档案文化产品就会比较单一。为此我国高校应当开发多元化档案文化产品,加大档案资料的利用。例如,高校的档案馆可以与校史馆、校友会开展合作,将学校的档案资料进行整合出版,同时在网络上开办档案网站,制作高校档案专题片,将专题片放在网站首页,在别人点击的时候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该校的档案信息,通过专题片的播放,提高了校园档案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5 结语

在全国上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档案文化是高校历史发展的见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就必须认清局势,用发展的眼观看到问题,努力打造有特色品牌的高校档案文化,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藏族是一个注重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录的民族,从公元七世纪吞米•桑布扎创立藏文开始,拉开了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序幕。到十三世纪被纳入祖国的版图之后,藏族地区出现了历史研究的热潮,作为史料之一的藏族档案信息的编纂开发工作亦蓬勃发展,如历史文献汇编《贤者喜宴》、《吐蕃档案》、《旧唐书•吐蕃传》、《元史•释老传》等。近半个世纪以来,藏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更是长盛不衰,各相关部门编纂出版的档案文献达百部以上,并积极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档案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整体上看,藏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基本属于公益性开发,比较侧重于严肃的学术性和政治性需求,信息开发成果的受众面较小,传播范围有限,而更为亲民、更能体现档案休闲功能的旅游价值开发力度却相对比较薄弱,与旅游相关的档案文化产品较少问世。早在2000年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就提出了“档案信息在休闲社会中的利用”这一议题,明确了档案信息在休闲、旅游、文化等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旅游得到了大众的普遍青睐,特别是近些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方兴未艾,档案信息资源在深层次旅游中的资源效用日益显现。在当前的旅游热潮中,主动开发服务于旅游需求的藏族档案信息产品,既有助于提升旅游资源的本真性,又有利于树立档案机构积极的文化形象,提高其社会知名度,确是双赢之举。

二、藏族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的途径与举措

1.举办档案展览,展示真实的藏族历史文化

藏族档案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藏族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记录与标志,沉淀着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特色。档案展览风格活泼、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受众体验好,是展示、传播藏族历史文化的较好形式。档案部门不仅在馆内设置有固定的陈列展,通过精选的档案向人们昭示与祖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还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档案精品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较好地实现了档案的宣传、教育、传播功能。但与美国国家档案馆成为旅游景点、名列《首都地区旅游指南》作重点介绍不同,我国尚没有将档案馆开辟为旅游景点的先例,因此设于馆内的档案陈列展会受制于场地的非公共性而大大影响了其参观者的范围,在内地城市的巡回展览虽然社会影响面大但成本也相应提高。面对蜂涌而至的外来旅游者,在本地的公共场合或各大旅游景点设置档案展览既降低了成本,又不影响传播范围,利用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又较好地实现了旅游者的本真性体验。因此,在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工作中,选择能够彰显藏族文化底蕴或与某些景点有关的主题,对馆藏相关档案进行汇总复制、设计制作,通过图文并茂的档案展览能够系统、生动、真实地展示特定主题的档案内容,还原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档案展览形式非常灵活,时间可长可短,规模可大可小,地点既可固定于城市中心的公共场所,也可以在各主要旅游景点巡回。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除了传统的实体展览外,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展览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甚至可以制作成三维立体效果,图、文、声并茂,动静结合,其形象性、生动性、体验性更佳,更易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

2.编纂档案文献,提供旅游景点背后的故事

藏族档案有着悠久的编纂历史和良好的编纂传统,积累下来数量浩繁、形式各异的档案文献为政治稳定、宗教发展、学术繁荣发挥了信息辅助作用。近年来旅游业的大发展又为档案编纂题材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深入挖掘馆藏档案,寻找与各旅游客体相关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汇集或融合提炼,可形成不同体裁的档案文献,宏观的如景观简介、旅游手册、老照片集锦,微观的如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档案的汇总概括,也可与旅游部门合作为景点宣传资料加入档案元素,形式上可以是画册、书籍、小册子、折页、多媒体光盘等等,力求体裁及形式多样化,借助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可信度进一步增强旅行者对旅游的本真性体验。以往的藏族档案信息编纂大多集中于政治、学术类的档案开发,而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属于商业性开发,面对的是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普通旅游者,他们渴望了解文化但又追求阅读体验,因此在档案编纂中应特别注重档案文献形式的新颖性、内容的可读性、风格的通俗性,尽可能贴近生活,喜闻乐见。

3.制作档案复制件及延伸产品,留下旅游的永久印记

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往往会购买一些纪念品,作为个人收藏或馈赠亲朋。旅游纪念品主要集中于药材、珠宝、工艺品等,如果将档案制作成形式各异、贴近生活并具有收藏价值的复制品及文化创意小商品,将进一步丰富赴藏旅游纪念品的种类,也为游客的藏地之旅留下永远的历史印证,同时为档案信息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传播创造了可能。对档案进行的这种商业性开发在国外早已有之。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其展厅出口处设有专门的档案纪念品商店,还在其网站上开辟有在线商城,提供馆藏档案的仿真复制服务,出售相关书籍、影像制品以及根据档案制作的创意小商品,如水杯、挂饰等。国内也不乏先例,如上海市档案馆将馆藏的上海老照片印制在明信片、杯子、衣服、镜子等上面向市民及游客销售。这些都是开发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的成功尝试。藏族档案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其中珍贵的档案更是比比皆是,如1761年清乾隆皇帝赐给布达拉宫的御笔匾额“涌莲初地”;1951年5月签订的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以及一些珍贵的老照片等,它们或有宣传教育意义、或有历史收藏价值,将它们制作成复制件及其它文化创意产品,或者与其它部门合作制作发行纪念邮票、明信片、纪念封等,能够固化历史文化,调动旅游者对和谐发展的关注、认同,强化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并借助旅行者的文化桥梁作用将一这理念传播出去,可以想见其社会效益将远远大于经济效益。

4.加强档案资源与旅游者的互动,提升社会档案意识

第7篇

一、机关单位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各大小机关单位当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档案管理问题,不仅与时展的潮流相违背,而且对于机关单位本身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档案管理意识淡薄。从目前我国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一般的机关单位存在完善的档案管理机构,有专人对这项工作全权负责,工作开展的过程也符合相关的规范。但是这些工作都停留在表面上,只能适应一般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意识表现出淡薄的特点,使得对档案文化建设的思考严重不足。首先,相当一部分领导欠缺相应的法律知识,对于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其次,普通的单位成员档案管理意识不够,不能积极配合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比如没有及时将本部门的档案资料进行上交,对于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缺乏细致性,不能做到完全符合相关规范。这些内容对于在全机关单位形成一种良好的档案管理风气相当不利。(二)档案管理制度参照标准不统一。目前,很多机关单位都按照既定的标准,对于档案的归档、保管、利用以及保密等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使得档案的目录相对比较完善。还有一些单位明确制定了档案的借阅、参考等标准,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阻力相对较小。但是这些管理制度具有个体性,不同的单位,或者是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难以形成全面的、统一的标准,间接加大了制度的随意性以及差异性,不利于今后统一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久而久之,也就会对档案管理文化建设的进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三)档案资料的收集不全面。机关单位的不同部门都能按照相关规范上的细则要求开展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档案收集、整理、分类以及后续其他方面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但是在工作当中仍然会出现资料收集不全面的问题,对于良好的档案文化建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而言,档案管理工作中文书档案、会计档案以及相关人事档案资料都比较全面,但是设备、历史、庆典等方面的资料却十分欠缺,使得后续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难度,让文化建设面临着较大的阻碍。(四)档案管理当中硬件设施不足。目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档案不再仅仅依靠手写、纸质化的模式进行管理,而是相继引入相关的档案管理软件,将档案录入到系统当中,实现无纸化管理。这样的工作对于档案分类、管理以及查阅等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从工作现状仍然可以看出不同机关单位档案管理的软件设施不健全,没有完善的防火机制,也没有做好备份工作,使得档案的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对于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推进机关单位档案文化建设的策略

改革开放对于档案文化建设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希望档案文化建设应该秉承开放、包容以及辩证的态度,从而使得本机关的档案文化对于全社会的影响力大大提升,进而使得档案在促进单位本身发展上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一)转变观念,增强机关档案文化的传播力。在新时代的今天,机关档案文化的建设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单位本身也才能更加具有核心竞争力。首先,各级领导应该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常态化。要在为全单位灌输新型档案管理理念的前提下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实现档案文化传播力度的大大提升。其次,应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在创新型理念的制约下,不断利用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文化和资源的整合,使得相关的档案数据库能够形成,为档案文化的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要不断丰富档案文化的内涵,从而使得档(下转第69页)案文化的底蕴真正发挥出其自身的价值,在机关单位形成一种良好的档案管理氛围,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加强宣传,提高档案文化的服务力。长期以来,机关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停留在自身狭小的范围内,使得其他非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对于这一管理工作的认识相当片面,意识不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就很难发挥出其自身的价值。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于这项工作的宣传而造成的。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改变自己的工作姿态,以一种全新的机制开展档案文化宣传工作,提升档案文化的服务能力。首先,可以通过编制一些档案的精品资料,扩大档案的影响力。其次,也可以成立一个档案服务平台,形成多品种、成系列的档案文化,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培养人才,建立专业化的档案管理队伍。档案管理人才在档案文化建设当中发挥出来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基础性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对于档案文化建设进程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机关单位首先应该加大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不断提升这些人的文化意识以及专业修养,从而为档案文化建设取得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应该保障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连续性。最后,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让他们及时更新自己的头脑,跟上时代的需求,不断完善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四)加强机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子档案的引进对于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加快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旦没有做好后续保障工作,那么对档案文化建设造成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因此首先应该做好电子档案的引进工作,将传统的资料录入到系统当中,为实现文化建设打下基础。其次,应该积极引进相关的档案管理软件,使得电子化的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最后,要积极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引领作用,使得机关单位的档案文化建设在整个地区政治文明建设当中都能发挥出实际的价值,为实现文化强国而不断努力,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都将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课题组,徐梅.浅析当前基层央行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以宁夏辖区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6(11).

[2]王代茂.档案文化研究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6(19).

[3]刘念,张鲁冀,伍沛,赵燕燕.档案自动鉴定自动整编功能的设计与实现[J].机电兵船档案,2016(04).

[4]张静.促进档案文化发展的措施[J].兰台世界,2016(S1).

[5]刘念,齐巍,李名选.档案鉴定、整编业务自动化的研究与实现[J].北京档案,2015(10).

作者:周婷婷 单位:兴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第8篇

关键词:档案馆;组织文化;管理沟通

沟通能够使得管理更加顺畅有效,它是组织为了达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与情感交流。但目前有关管理沟通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企业等营利性组织的,对非营利性组织则鲜有关注,针对档案馆的管理沟通研究更是鲜有涉及。档案馆不仅是法律规范范畴的文化事业机构,更是一种事实上的文化组织,有其自身的管理目标。因此,档案馆在管理过程中应强调对各种信息、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借此推动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笔者以公共档案馆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1管理沟通对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

管理沟通是在一定的组织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思想意识的双向传递[1],有效的管理沟通对组织文化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建设是期望通过统一馆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其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将个人目标纳入到档案馆的管理目标[2]。因此,从管理沟通视域来研究档案馆组织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1缓和档案馆内部人际关系

档案馆职员中女性占大多数,2011年我国档案馆女性职员已经占到总人数的59.49%[3],且从近年档案专业招生情况来看,该比例仍会居高不下。档案馆作为一个女性员工占多数的社会组织,可能更容易受到资源配置、激励机制、任务分派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于价值观、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等不同带来的个体认知差异而产生的情感冲突,而且会有由于女性员工较多可能带来的一些特殊人际关系问题。档案馆中的这种组织冲突是档案馆建设和谐组织文化氛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有效的管理沟通不仅可以缓解档案馆的内部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感情伤害、积极性打击、甚至人身攻击等关系紧张现象,同时也可以避免不良人际关系环境的形成。有效的管理沟通还可以使各部门协调运作、提高组织效率,从而活跃档案馆文化氛围,建立“和而不同”的文化环境,实现档案馆的和谐管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2提升档案馆领导力

组织行为学专家麦克沙恩认为,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的重要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组织文化[4],而良好的组织文化又有利于提升领导者的领导力,可以说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档案馆馆长等领导大多从其他行业调动而来,缺乏对档案行业的感性认知与直观感受,以及对档案馆事业管理的专门经验和情感归属。有效的管理沟通将有利于弥补这种行业缺陷:一方面,有效的管理沟通有助于档案馆领导者掌握更全面的专业信息,进而进行全面科学的判断,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对档案馆事务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有效的管理沟通可以进一步促进档案馆组织文化的不断完善,使馆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做出积极反应。良好的档案馆组织文化将使领导与员工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良性关系,有利于提高领导力、培养合作关系、调解矛盾、增进信任、加强凝聚力等,从而使馆员心悦诚服地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形成一种具有领导魅力的档案馆组织文化。

1.3增强档案馆凝聚力

文化具有凝聚功能[5],其蕴含的价值观一旦被馆员认可并接受,就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馆员齐心协力地实现档案馆组织建设目标,积极参与馆内的组织活动,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沟通力作为凝聚力的主要测度指标[6],必然会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并促使档案馆形成一种良性组织文化。一方面,有效的沟通可以提升馆员的工作满意度。档案馆长民主式的管理沟通风格可以使馆员合理地获取相关信息,在心灵上找到一种自我价值感与存在感,不断提高工作环境中的适应力,使得馆内关系更为融洽,进而有利于形成自由活跃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有效的管理沟通可以减少档案馆由于组织分工和专业化的不同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除信息鸿沟导致的馆员之间的不信任感,并且形成一种良性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环境,提升馆员内心的平衡感,增强组织的向心力。

2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中管理沟通障碍的成因分析

我国档案馆工作人员或多或少地在沟通渠道、沟通媒介等方面存在沟通障碍,导致沟通的延迟、信息的失真、水平方向沟通的缺乏等。为了培育有效的沟通,并最终形成科学的档案馆组织文化,有必要对沟通障碍进行合理分析。

2.1档案馆内部沟通意识较薄弱

我国档案馆虽然是文化事业机构,但是在用人方面属于“参公”制度,再加上“局馆合一”的体制,档案馆内部的“行政”氛围比其他文化事业机构更加浓厚,“领导意志”以及“服从意识”比较突出。大多数情况下馆内沟通基本以“会议”布置以及“文件”下发的形式进行,很少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业务沟通。久而久之,下属会认为领导的决策自有道理,馆内制度也很合理,养成不思考领导决策的惰性,使得档案馆的管理活动变成了一个强制性的执行过程,缺少必需的人文关怀以及良好的交流互动,沟通反馈渠道的不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馆内部沟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很多档案馆馆长,可能兼任局长、各种委员、各种小组主任、各种组织理事长以及各种组长等职务,导致事务众多、分身乏术,无法专心致力于档案馆的管理。而且据调查多数馆长任职是听从组织安排的做法,而非完全出于对档案事业的热爱,再加上档案馆位于权力系统的边缘地带,馆长工作热情以及创新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也影响了档案馆管理的沟通互动。

2.2档案馆机构设置有待优化

内部机构设置决定了信息的流向和方式,与组织沟通网络有密切关系。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档案馆机构设置主要有两种:一种按业务流程设置,另一种按档案馆类型设置[7],形成金字塔形的层级制机构设置。这种结构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高度的集中性,利于档案馆的决策形成以及政策贯彻,但是从管理沟通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构又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导致管理层次多、信息交流有障碍,如从馆长、处长、科长、科员到普通工作人员等,信息经过多层过滤会流失,信息噪音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失真。另一方面,该结构下的档案馆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相对较独立,各部门人员大多只关心本部门发展,部门之间很少就共同发展问题进行交流和协调,缺乏横向合作与沟通。此外,档案馆内部“行政”属性的强化使得基层馆员对工作中的问题没有决策权,“民主”意识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基层馆员交流与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了沟通效能。

2.3档案馆馆务信息公开有待提升

工作人员有了解组织内部各类信息的意愿,并通过这一方式来寻找在组织环境中的舒适感和归属感。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档案馆的内部馆务信息公开并没有呈现出常态的透明化与科学化,据调查的几个发达地区(如江浙一带)的档案信息网站,网站内容多是档案政务、政策法规、查阅服务、档案展览、档案论坛等等,缺少与馆员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访谈的档案馆工作人员也大都反映其所关注的档案馆财务预决算方案、重大基建和固定资产设备的添置、激励制度等信息较少通过正式的沟通渠道有效公开。信息获取不及时带来的沟通延迟问题会使得小道消息流传,而小道消息可能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从而增加猜疑;另一方面,馆务信息公开不到位还涉及馆员的知情权保护问题,知情权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基本的权益得不到满足,馆员在组织内的工作满意感就会降低,进而影响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和理念。

3管理沟通视域下优化档案馆组织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沟通,其精神文化决定了员工的沟通理念和沟通积极性,制度文化决定了沟通方式和沟通风格,物质文化决定了沟通媒介和沟通渠道。同时,有效的管理沟通又反过来促进档案馆组织文化的建设。针对当前档案馆在管理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以达到建立科学档案馆组织文化的目的。

3.1档案馆主体树立良好的沟通意识

档案馆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意识到管理沟通应贯穿于档案馆的整个管理过程,时时刻刻树立沟通理念,鼓励工作人员开诚布公地交流。通过积极主动沟通,树立亲民性,淡化领导权威,用欣赏、关怀等情感因素做到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等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在交流沟通中注意表达方式,注意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以及把握沟通时机,同时还要注重收集反馈信息以及学会换位思考。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工作人员养成必要的沟通意识和沟通习惯,给予工作人员积极回应的渠道以及反馈方式。通过档案馆主体之间树立良好的沟通意识,实现提高档案馆工作人员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目标,提高其职业的忠诚度,为组织营造自由和谐的文化氛围,赋予组织更深的内涵。

3.2档案馆组织结构设置的科学化

档案馆组织结构要与管理结构相结合,使馆员及时获得准确无误的讯息,为此,档案馆应该采用矩阵型[8]的二维组织结构。首先,横向上档案馆根据专业分工设置综合办公室、收集指导部门、管理利用部门、技术编研室、信息自动化等职能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尽量不要依据档案管理流程来设置职能部门,因为档案管理中有流程,环节太繁杂,流程太多,会使信息噪音不断地累积与增加,不利于信息的保真;同时也可能由于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熟悉等情况影响到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纵向上依照工作任务设置项目组。依据不同阶段的不同工作重点、工作项目设置跨部门的工作小组,如资料收集工作组、网上资源整合工作组、数字化工作组、信息服务工作组等,统筹利用各部门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这种组织结构一方面便于领导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领导的决策和目标可以准确下达到各部门;另一方面,纵向上的部门交叉加强了部门间的协作,实现了档案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了馆员的组织归属感和参与感,有效解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在这点上可以借鉴其他类型档案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如安徽大学档案馆采用了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专职档案人员在担任科室任务的同时也负责特定的工作项目,员工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工作满意度得到提升,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严谨,档案馆组织文化也越来越和谐。

3.3档案馆馆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化

档案馆馆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化离不开沟通渠道的科学安排。一方面,档案馆应该不断地拓宽正式沟通渠道,在传统的文件层层传达、召开会议、电话、电子邮件的基础上引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嵌入意见反馈系统;并且充分运用Web2.0技术,采用即时沟通工具,如QQ、微信以及主题论坛,搭建新型的内部沟通渠道,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另一方面,合理运用非正式沟通渠道,在一些工会所开展的集体活动中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在此基础之上,档案馆馆务公开内容还必须做到务实,公开内容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馆员比较关注的规章制度、财务、人事等信息,如可以在档案馆大厅设置“馆务公开”专栏,及时全面的公布大家所关注的热点。而且,馆务公开要尽量做到民主,在注重馆员知情权的同时也要保护馆员民主参与的权利,公开措施要从深度上保障馆员的民利。如可以建立会议制度,会议成员由领导班子和各部门代表人员组成,来决定涉及档案馆内部机构设置、发展规划、临时聘任人员的选择等;涉及馆员切身利益的职务晋升、评优、福利、岗位津贴分配等;涉及馆藏建设、资源开发等相关问题。组织内部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一方面保证了馆员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小道消息的流传,端正档案馆的组织文化氛围。

3.4档案馆建立沟通审计机制

第9篇

关键词:医院文化 档案编研 医学新模式 医患

档案编研是医院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编研成果是医院文化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特殊载体上的显现。医院优秀文化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精神财富,影响着档案编研的观点和方法,是档案编研素材的源泉和档案编研进步的催化剂。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传统的“生物学模式”局限于单纯的治疗疾病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疗从业人员以新的观点审视临床医学,用现代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医院医疗技术和医院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兼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等新举措在内的新型的医院文化正在形成①并影响着档案编研理论的构成。其二者的文化内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完美结合,以档案编研为载体形式,展示了现代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也从人文医学的角度,弥补了传统医患沟通的局限性,对医患之间超越单纯生物学交流,实现文化沟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档案编研的变化勾勒医学模式转变的主线

1.医院文化影响档案编研的理论构成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日益增长的以满足人们医疗保健需求为目的的要求所蕴含的,表现为管理科学的创造力,是当今医疗行业文化的主要内涵与实质,既是医院发展之根,又是医院经济发展之果,也是新的医院文化富有生机的活力所在,好比档案编研的“精神之父”②,影响着档案编研的理论思想的形成;不同性质的医院文化对档案编研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先进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医院文化会促进档案编研的进步,推动着档案编研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充实着编研的内涵和形式,延伸着档案编研的广度和深度,使编研命题的时代意识、政策意识、教化意识充分融入行业文化的精髓,以有形的物质载体折射现代医学正在突破以往的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代元素。

2.编研成果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

生物医学模式时代,医生只需给予对症的药物、适当的手术或其他手段即可达到医学的人道主义目的。在这种旧医学模式下的医患感情被削弱,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成了社会矛盾在卫生行业的具体体现。美国学者Engel在1977年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类健康与疾病取决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因素,保护与促进人类健康要从人们的生活环境、行为、精神及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努力。③由于这种转变,医学和以生命科学学科群为核心的自然科学之间相互渗透,医患关系也逐步从传统的医方主导、病人盲从的模式向医患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模式转变④,可以认为,在人文医学关怀理念的运用下,医患之间达到超越单纯生物医学以外的,在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全面沟通也是新医学模式转变的标志之一。

医院档案及编研的内容、形式及命题的变化,是医学模式在医疗改革中转变过程的真实写照。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卫生部在全国医疗机构中相继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目的的创建“平安医院”活动,提倡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人民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等活动,从努力构建文明环境、规范自身行为、倡导和谐社会等方面,丰富和满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也为新的医学模式下“以医生为中心的医患沟通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扩建了新平台,这种医疗改革中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档案编研提供了极具时代价值的史料基础。《社区健康档案基础数字汇编》、《“三好一满意”活动方案》、《创建平安医院文件汇编》、《赴社区、街道、下乡义诊图片荟萃》、《专科发展文图荟萃》、《院务公开专栏》等编研成果正是这种转变的真切体现。

二、编研成果释放的医院文化气息

催生医患文化沟通新元素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医学的职能日益扩展,医学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剧,医学事业已演变为全社会的事业,有赖于社会的共鸣和扶持,弥补医学模式的缺憾也有赖于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医患双方是医学发展的道路上必然存在的两个方面,这种关系广泛涉及伦理、经济、法规、政治文化等方面,使得二者关系更加复杂,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成为医患沟的主要障碍,这种通障碍问题已经成为引起医患矛盾甚至医疗事故争议的重要原因,如何通过医患间的充分沟通减弱或消除这个障碍,是现代医院管理的新课题之一。

1.医学新模式需要补充医患沟通新元素

医患沟通属于人际沟通,而人际沟通不同于其他沟通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而且还有思想、观点、感情、态度等方面的交流,这种深层交流受双方知识结构差异、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限制。一方面,部分医护人员由于不理解沟通的含义,错以为一般的病情告知就是医患沟通,没有与病人及家属从心理上、情感上进一步沟通的主动性,这种人文理念在思想意识上的缺陷,导致了医患沟通的肤浅和形式化;另一方面,来自媒体、网络、社会传言等不符实际、不负责任、片面的舆论导向,也起到了增大医患之间裂隙,加深医患矛盾的消极作用。而医院档案编研工作可以充当扩展沟通渠道的新元素,促进医患间全方位信息的交流,建立共识,接近或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2.档案编研成果是医患间全方位信息传播的介质

当前医患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即肢体语言沟通),这种沟通进行于患者患病及将要或诊疗前后。沟通内容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费用问题,借助医护人员“语言、态度、表情、动作、姿态和行为”等各种媒介来完成。由于医患关系本身的技术性、伦理性、法律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多重属性,使得仅仅依靠语言信息和肢体信息这两块桥板已不能消除在医疗体制缺陷、社会利益调整的格局下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危机,无论从时间、信息量、个人表达水平以及可操作性上,仅靠这些沟通形式显然都难以达到双方“全方位信息交流建立共识”的预期效果。

档案编研成果中融合和贯穿着医院文化的理念,渗透着现代医院优秀文化的气息,呈献给医患双方的是文字、图片、幻灯、影视作品等形式多样的视觉信息。因为档案编研选题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信息量集中,形式新颖引人,在不同场合、用不同方式,选择针对性的内容,对包括健康人群在内的读者,予以经常的、充分的展示,可以让受讯者接收到超越单纯生物医学观点以外的综合信息和人文理念,还可以纠正一些媒体的误导和不实的传言,成为医患沟通的新途径。

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省会城市所属的三级心血管病医院,其档案编撰体现着专科医院独有的文化特点。近年编撰并印制成册的《爱心100救心行动》宣传册,用大量的文字资料和108幅照片,介绍了医院的办院宗旨、经营理念、惠民政策、专科技术、专家风采和加入“广西红十字博爱救心行动”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内容,因印刷精美,风格活泼得到群众及患儿家长的关注。问卷调查显示,接受宣传的患儿家长对医院的了解度、对医生的信任度、对手术风险的了解程度、对治疗的信心、对费用情况的了解等都较前有明显提高。除此之外,医院的科研成果展览可以使患者从医院的成就中增加对医生的信赖和依附感;将患者赠送的锦旗予以展示可以充盈医患间的情感账户,拉近医患间的距离等,如此种种以弥补医患之间知识结构上的距离和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让患者通过档案编研成果的展示,了解医疗行业工作的政策、法规、特点以及现代医学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局限性,增近医患距离,促进相互理解,达到医患平等,和谐沟通的有效目的。

总之,医院文化与档案编研在医院的工作实践中,将现代医学精华与优秀的传统思想融合升华为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的文化整体,共同反映医疗行业的变革与发展,构建医患联系的桥梁,为医院的创新和竞争产生合力效应,为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注释:

①原创 现代医院管理理念探讨 丁香园论坛卫生事业与医院管理版

省略/bbs/topic/20079844?onlyHost=1 2011年5月

②学习时报 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省略/xxsb/txt/2005-10/19/content_6003300.htm

③ 梁渊、阳怀古 卢祖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年3月第23卷第1期

第10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多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经过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的艺术传统、传统的表演艺术、各种民间活动、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手工,例如手工器具、实物以及相关的手工制品。从形式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例如表演艺术、传统技能等,一类是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的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动态的文化,它重点强调的是人类传统的技艺与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活态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类型

1.实物类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类档案即在文化活动中形成的文化成果,作为一种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成果,在文化活动中主要是起到了媒介性的辅助作用。比较典型的例如民间传统祭祀活动中需要使用的面具、器皿以及装饰,舞蹈活动中使用的道具,传统的黑陶工艺制作出的器皿,针灸使用的银针类型,这些都属于实物类档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实物类档案也具有文物性质,组要重点保护。

2.文献类档案。文献类档案主要是通过文字形式就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以及关于传承者的基本情况,这些文字材料、文献记录、报纸期刊都是文献类档案,材料涉及的种类较多,除此之外,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等,也属于文献类档案。

3.申遗相关档案。档案馆的申遗相关档案即某一非物质文化申请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的材料。这类档案主要包括在为申遗而准备的材料以及在申报过程中不断补充的文献,基本用途是介绍文化的基本情况,在申报过程中的宣传、新闻材料,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献和材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

(一)妥善的材料整理。优化档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进行妥善的材料整理工作,并积极进行申遗相关工作。特别是要详细记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登记工作,其他的文献类档案要按照类别以及时间整理,这样在查找的过程中才能更加便捷,可以在档案馆中随时提取。

(二)积极参与遗产保护。档案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离不开积极参与相关的保护工作,活动记录材料是档案的最终要来源,因此档案馆也要积极参与各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及时建档,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录入,收集材料要齐全,包括媒体报道以及相关的书籍,各种信息对于完善档案材料都至关重要。其次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档案,这样保证遗产可以时代传承、发扬光大,同时继承人也能提供更多宝贵的原始资料。

(三)设立专门的档案收集小组。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要设立专门的档案收集小组,对于我国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系统的材料收集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整理不仅内容繁杂,而且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如果没有专业基础,是很难进行系统全面的档案管理。因此,档案的管理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将处于零散状态的材料分门别类,同时还要积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材料,保证档案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

(四)建立档案的分级管理制度。我国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分布在各个地方,有的散落在民间,想要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类,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建立档案的分级管理制度,并逐步推行数字化管理,进行数据库的对接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各个地方的档案馆要各尽其责,将各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仔细地收集、整理、存储,并建立数据库,通过网络系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一些没有详细记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寻找到遗产继承人,通过录音录像、口述表演的形式来建立档案,对于比较重要的内容要妥善保存,定期整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

(五)拓宽档案收集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内容繁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一些所有权的归属比较复杂,因此档案馆的管理部门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针对不同情况,适当拓宽档案的收集途径,通过多种形式来开展有效的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对于所有权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遵守相关的档案法规,将各种相关的实物资料、文字文献都收集进档案馆,对于集体所有以及个人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档案馆要积极鼓励民间所有者向档案馆捐赠或者寄存。同时,档案馆也要做好收买的准备,设立专门的基金,专门收购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并将一些珍贵文物征收进档案馆。

第11篇

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对高校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和发展,用先进、高雅的文化去滋润师生的的心灵,陶冶师生的品质,营造一种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化形式和价值取向,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培育崇高的大学理念,铸造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和勇于承担的重要任务。档案是高校“聚宝盆”。档案记录学校的历史真貌,不夸张地说,学校档案就是学校文化的基石,它真实地记录着过去,诚实地预示着未来。因此,档案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同属于社会文化范畴,两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校园文化时代特征鲜明,档案文化则是历史渊源。校园文化建设以有教育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内容,档案是以档案中的传统文化、还有学校日常工作教学、科研等成果等形式存在。高校的档案工作能够促进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两者相互穿插,互相渗透。所以,高校的大学文化的建设和档案文化工作之间很多地方可以相互“借力”,充分发挥档案为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服务的优势,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挥档案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档案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存在,而如何使学校档案文化在学校建设中发挥得要作用呢?

(一)做好归档统计与信息化建设工作

高等学校档案涉及面比较广,好多类别档案都或多或少的有所重叠,在工作中要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的标准和学校当前自身的情况,认真做好档案材料的整理编目、统计、鉴定及保管等工作,让馆藏档案都有相应的检索工具并确保档案的完整安全,使之能迅速快捷地调阅利用;最后是不断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水平,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文化工作的服务形象。

(二)加大馆藏,全方位提高馆藏品质

根据学校特点,着力发掘构建反映学校里有特色,有代表性的特色档案,储备丰富具特色特点的档案信息资源。馆藏不够丰富,就好比无源之水,就无法发挥档案所应有的文化作用,没有任何意义。我校档案馆应成立于2009年,在建馆初始我馆就广开收集渠道,通过在学校各个部门中的调研发掘,向社会征集、鼓励校友捐赠,走访学校上的历史名人等等,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珍贵档案收集进来。同时根据我校的文化特色,重点收集学校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特色、人文气息、校园文化等资料档案。我校始建于1958年,是宁夏唯一一所高等医学院校。经过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对现保存利用档案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以挖掘抢救历史档案为重点工作。确定以收集实物档案为主其它档案为辅的全方位立体的收集档案,丰富馆藏并使馆藏的结构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高质量的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征集工作中,打破以往在家坐等的工作方式,档案人开始从台后走向台前,做到迈开腿,张开嘴,主动去发现、寻找有价值的档案材料。

(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档案意识

档案文化是学校一种重要的文化,但是广大师生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其表现为,在基础工作中,能及时上交归档的不去归档或者归档不及时,有利用的档案存放却根本没人想的起来而不去利用,造成了“死档案”的产生;高层次上,大家始终没有把档案工作做为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和弦,认为有没有档案文化校园文化不会受到影响主旋律依然能够奏响。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利用网路技术,在校园网主页,校刊、校报上扩大对档案工作的宣传,并此为契机对各类流散在师生中的各类档案进行无偿或有偿的征集,让大家了解档案是关乎每一个人工作,档案工作需要每个人都尽一份力,既对档案工作进行了宣传又使征集工作在各部门和广大师生中迅速传播。

(四)加大档案开放力度,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第12篇

1对档案的文化属性的认识及意义

1.1档案文化属性的提出档案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又是当前文化丛林中的一株新枝。无论是甲骨文、竹简,还是古书典籍,无不与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这几年,档案文化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社会和百姓生活。如前不久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向社会公布的两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把深藏在全国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档案呈现在世人面前;各地档案馆所举办的一系列以档案文献为载体深受群众欢迎的展览,均为典型事例。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档案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分支,丰富着人们的文化活动,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如地处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除了作为一个向公众提供政府档案信息查阅的重要场所之外,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在法国,档案馆已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开始被人们视为体验和感受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

要对档案文化有个科学、正确的认识,重中之重是对档案自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涵的正确理解。档案自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以下内涵[1,2]:

1.1.1档案是一种文化财富与文化沉淀在历代的社会文化中,都存贮着历代人们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成果,因而文化才日趋丰富多样。文化存贮的时间越久,底蕴也就越深厚。没有历史文化的存贮,现代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档案是人类存贮文化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人类的知识大部分都是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存贮,如果没有档案文化的存贮,任何人类文化都将是短命的和不成熟的。古往今来,档案文件的内容都是以符号的形式依附于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胶片、磁性介质材料上,且它的内容十分广泛,能全方位地反映以往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档案不仅忠实地记录并再现了人类文明的全貌和过程,而且它还具有延续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亦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1.1.2档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文化的积淀必须通过人们世世代代的传播而延续下去,没有传播就会造成文化的“死亡”。文化传播的媒介很多,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图书等。档案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档案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还会促使文化增值,主要表现在量和质的增放:量的增放主要是指传播面的扩大,质的增放指信息传播中价值意义的增加。比如,档案史料的汇编出版,一方面克服了档案孤本的局限,扩大了传播面,另一方面史学家利用该史料汇编完成了新的著作、论文,产生了档案信息质的某种增放。此外,档案自身还是一种媒介文化,主要表现在档案对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的影响上,如档案形成的地域性、机密性、孤本性等特点必然制约其传播范围,这必然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又如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档案具有的法律效力和凭证依据作用,使得人们在众多的传媒信息中在心理上更倾向于档案信息。

1.1.3档案反映了文化的变迁文化变迁是指社会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发生转变特别是结构性转变的过程。比如,我国历史上的“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对传统的旧封建文化摧枯拉朽,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次较大的文化变迁。我国历史档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为我们研究文化变迁及变迁规模提供了可能,而文化变迁规律的认识对于指导我们现代文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1.4档案具有文化教育功能档案史料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档案文化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上,利用丰富的档案馆藏和档案文化资源,将反映我国近现代优秀文化成果的档案资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辉煌成就等档案资料挖掘整理出来,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提供生动的历史教材,能起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民族自信心的特殊作用,从而达到调控社会公众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1.2档案文化的现实意义由于档案的产生渗透在人们所有的社会活动中,记录了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所以档案本身是一座宝库,是一种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档案文化属性的提出和认识,对社会及公众来讲,有助于对档案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把档案文化列入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对档案部门来讲有利于克服“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副产品”、“档案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档案密不外传”的保守认识;有利于促进档案部门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有助于树立档案文化理念,自觉地把档案置身于社会文化中去收集、征集、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档案部门开阔思路,树立文化的档案观,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树立科学的档案观,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树立开放的档案观,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树立社会的档案观,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树立档案文化产业观,增强档案文化力。

2网络化对档案文化意识提升的影响

档案信息网络化具有信息利用的高效性、信息内容的及时性、网络信息的集中性、网络化档案信息的互动性、信息保存的永久性等优势[3]。档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档案文化建设对其他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的参照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和提升档案文化意识,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档案、档案工作和推动档案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1集中管理档案,丰富档案馆藏利用网络信息的集中性,做好档案收集工作,不断地丰富人文档案馆藏,为档案文化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中国历史悠久、资源广阔,人文资源丰富,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应注意其文化属性,特别是要注重对反映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精髓的档案以及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档案史料的收藏管理,认真细致地进行编目、整理,确保其完整性、系统性、真实性和权威性。档案信息的网络化,使档案信息的内容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档案信息得以汇总,档案信息的集中得以简单化。各地档案馆经过简单的编辑、整理,其档案信息就可以为广大的用户所利用了。

2.2编研档案文化精品利用网络化档案信息的互动性进行档案编研工作,打造档案文化精品。传统档案编研工作从选题开始到出版发行反馈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一般情况下,只有在选题及反馈阶段,利用者才有表达意愿的可能,其它阶段更多地以编研者的思路与取向为主,利用者的意愿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了网络后,利用者可以通过网络QQ、E-mail,或者通过点击网页上的“联系我们”栏目等来和编研工作者交流。工作者一边进行编研工作,一边听取广大用户的意见和建议,随时调整工作。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档案文化资源的清理,在坚持科学性和历史性、继承性和辩证性相统一原则基础上,立足特定的文化层面,进行档案整理、编纂,形成档案文化精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从而为档案文化意识的加强开拓更加广阔的路径。

2.3提供高效、及时、面广的档案服务利用网络信息的高效性、及时性,营造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环境,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改革落后的服务方式。档案的网络化加快了从档案形成到社会利用档案资料的进程。随着人类不断加快的信息化进程,档案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档案工作要及时应对新的时代要求,从档案馆中走出来,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使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服务手段由落后变为先进。要利用高科技手段武装档案馆,借助计算机网站,让更多的利用者通过先进的互连网阅读档案。同时,档案馆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其文化属,在巩固传统的档案保管和利用功能的基础上,加大对利用者注意力的吸引,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促进传统型档案馆向文化型档案馆的过渡,为利用者创造一个开放、优美和具有较高品位的档案文化环境,使公众在查阅和利用档案获取信息的同时,享受文化的洗礼。

总之,档案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档案工作者应该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条件下,肩负起引导全体社会公众更新观念、强化档案文化意识、挖掘档案文化价值的时代使命,立足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努力保护和充分开发各类档案文化资源,积极营造高层次的档案文化氛围,从而更好地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服务。

参考文献:

[1]徐盈,杨彩云.档案文化的功能与档案文化意识的提升[J].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