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艺术管理

文化艺术管理

时间:2022-09-01 17:4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艺术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艺术管理

第1篇

一、正确把握文化艺术档案事业发展的形势

珍贵的文化艺术档案,不仅是文化艺术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民族文化的根脉。近年来,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先后出台,文化艺术档案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照片、实物等不同载体的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整理进展顺利,存留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文化艺术档案馆(室)藏品的保管和展陈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文化艺术档案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艺术档案学科建设方兴未艾。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起步较晚,艺术档案馆事业发展不平衡,对做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由于设施和条件不足,馆藏文化艺术档案得不到有效管理和保护,现存文化艺术档案老化破损现象突出;管理和保护人才匮乏,人才队伍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全球信息化趋势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为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带来了划时代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的不断推进,相应会产生大量丰富的文化艺术档案资料,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充分认识促进文化艺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展文化艺术档案事业,有利于将文化艺术活动各领域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不同载体的文化艺术档案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完整、准确、系统地收集、整理、保护好文化艺术档案资料,是提升文化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维护自身利益及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重要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文化艺术档案工作者要更加自觉地认识文化艺术档案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文化艺术档案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文化艺术档案工作者的责任,认识文化艺术档案的发展规律,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

三、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文化艺术档案的凭证和法律作用是其他材料不可取代的,没有文化艺术档案,文化工作的基础就不牢靠,文化艺术活动的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抓好文化艺术档案建设与管理,是保存、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是一项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文化艺术档案作为文化单位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是文化单位改革与发展的真实记录,是文化单位的重要资产和信息资源,是今后研究总结文化艺术改革发展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档案资料。所以,我们各级文化艺术档案工作者应进一步增强做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建设“十二”规划》关于加强艺术档案工作有关要求,强化管理,完善规章制度,抓好队伍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改善服务,下大力气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全面、扎实地推进文化艺术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四、全力以赴做好艺术档案收集归档整理工作

要把文化艺术档案资源收集整理作为文化艺术档案馆建设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艺术档案整理规则》要求,切实做好各种载体形式的文化艺术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确保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规范整理、安全保管。要根据不同艺术门类和载体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原则、方法、范围和要求,实现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日常文化艺术活动中产生的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整理,以丰富馆(室)藏为目标,以扩大门类、改善结构为中心,以档案收集、整理和保护为重点,加大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力度,确保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的有效积累。要切实加大对大型综合艺术会议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力度,包括各类文化艺术节、评奖、调演、汇演和大型展演等活动。要强化文化艺术界知名老艺术家艺术档案的收集抢救工作,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精神,加大对为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当地文化艺术名人名家的艺术档案资料收集力度,做好对老艺术家在长期的文化艺术工作、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不同载体的各种文字、声像材料和实物进行收集、保护,不断丰富和优化馆藏,为档案利用工作提供资源保障。同时,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对珍贵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把散存在社会上的珍贵、重要及濒危的文化艺术档案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收集、征集、保存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戏曲或曲艺、民间手工艺品、口述文化、民俗活动等各种记录,使之成为传承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总之,文化艺术档案作为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创作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提升文化艺术工作层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艺术档案资料弥足珍贵,文化艺术档案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我们文化艺术档案工作者要倍加珍惜,要本着对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新的认识、新的姿态、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艺术档案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丽娟工作单位:锦州市艺术研究所

第2篇

关键词:基层文化;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档案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60-01

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近年来,宁波市的甬剧《典妻》先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奖,甬剧《宁波大哥》和越剧《烟雨青瓷》也双双获得浙江省第十一届戏剧节“剧目大奖”,歌舞团的《十里红妆》赴各地巡演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其中,文化艺术档案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基层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站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探讨我县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寻找文化艺术轨迹、研究群众文化史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还担负着承上启下,艺术精华产生与输送的重要任务,例如我县近年先后举办的的百家宴文化节、廊桥文化节、茶文化节、“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及龟湖镇“禳神节”等当地民俗活动,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都非常具有保存、收集价值。

基层文化的档案工作尚处在发展与完善阶段,不少单位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落后,硬件设施配备不足。很多县级文化部门并未独立建立艺术档案室,有的都是与办公室的行政档案混合存放,因此,尽力专门的艺术档案管理室十分必要。档案管理必备的一些设备没施如档案专用柜、除湿机等缺乏,现存的资料老化、破损严重,许多有价值的音像资料濒临消磁的边缘,如果不采取措施来收集或抢救,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重视不够,管理人员配备薄弱。部分文化艺术档案室因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因素,得不到政府和群众足够的重视,造成建设档案管理室的资金投入缺乏现象,以致缺乏专项经费。文化艺术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专业培训等,甚至出现一个管理工作人员同时兼顾几项工作的现象。

三、业务工作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基层文化艺术档案下作的指导机构比较薄弱,主要由文化馆承担,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常年抓指导落实,没有特定的专业作人员,致使目前艺术档案的归档和收集范同一般以主办重大活动为主的文字资料,关于图片、声像等方面的资料甚是少见,至于事物的管理更是“无稽之谈”。

针对以上所述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文化艺术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自己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健全制度,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

实现规范化管理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健全?管理制度,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档案工作制度。标准化管理则需要取档案的共性,找出差别,制定分类标准、归档范围及实施细则。

二、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保存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需要,文化艺术档案要长期保存,让更多人共享,必须将其数字化。建立文化艺术档案目录数据库,便于文化艺术档案的检索和查阅,实现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管理。

三、加强对基层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视。

基层政府必须成立专门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室,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及时归档工作,保证文化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运行。文化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特别是档案的作用得于发挥的时候,要善于把握宣传机会。

四、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交流。

文艺档案工作者应了解和熟悉本单位的工作职能,了解和熟悉本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和熟悉与本单位有工作及业务联系的其它有关单位。另一方面,文艺档案工作者应学习档案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档案的鉴别能力,掌握档案的鉴别方法。

五、加强资金投入,改善软硬件设施。

目前基层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现状,很大因素是没有资金和必要条件的支持、因此,在文化艺术档案方面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切实解决档案工作的硬件问题,确保基层文化档案所需的财力、物力等能够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由于乡基层文化艺术档案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专业性强,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米看,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规范化建设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杨登超.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办公室业务.2012.05.

[2]李坤.休闲时代文化艺术的开发利用.湖南档案.2004.09.

第3篇

一、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

规范化、制度化是进行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法规、制度是指推动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发展、规范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建设的各类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没有这些法规及制度,就有可能在信息化建设中产生诸多问题,如文化艺术档案信息版权问题、文化艺术档案知识产权问题等,影响到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进程的实现。文化艺术单位在进行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该按照国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章,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点来制定内部的管理规章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要根据不同文化艺术门类和载体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方法、范围和要求,建立健全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网站运行、数据库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实现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目录数据库,为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加快建立文化艺术档案目录数据库,为高效、便捷利用文化艺术档案信息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建设文化艺术档案目录数据库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与完善,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档案数据库著录标准研究,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文化艺术档案数据管理标准体系,以实现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的共享。档案目录数据库,要既符合国家的标准,又要有利于实际的操作。应对各立档单位文件及档案的内容、著录项目、数据库结构和格式等做出统一的规定,还要对档案数据库管理的软件、硬件的文档格式、数据指标等进行统一规范。要实现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管理,首先要把档案目录册或目录电子文件建立成为目录数据库,便于文化艺术档案目录的检索和查阅。案卷级目录要实现机检,重要全宗档案要逐步实现文件级目录机检。

三、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快传统档案数字化进程

所谓传统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主要是指纸质档案、图片档案、声像档案等的数字化。借助扫描仪、数码相像、声卡等手段,实现实体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转换,也称原子档案向比特档案的转换。其实质是信息形式的转变,是将现实世界中的记录于各载体的图、文、音、像等艺术档案信息转化为可在网络中存储、处理和传递的数字化信息。这一过程就是数字化。要加强纸质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采用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软件等现代化手段对文化艺术档案目录进行著录,对珍贵文化艺术档案进行原文加挂或数字化处理,建设文化艺术档案数据库,为高效、便捷利用文化艺术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文化艺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方便。

四、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素质

加强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尽快提升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是所有具有信息化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以创造性劳动为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者,具体可分为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四种。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是推动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的动力,是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应该更新观念,调整心态,不断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和技术,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进行标引、分类和有效管理,使文化艺术档案信息能充分发挥最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以更好地适应文化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作者:王焱

第4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开发利用

一、简单了解群众文化艺术档案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研究群众文化的主要历史资料之一,有助于人们深刻了解到社会群体存在的文化。社会群体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及社会学研究人员长期的组织、规划、引导和研究,得到了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真实的,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活动进行详细记录,还原文化艺术活动的真实场景。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赋予文化艺术管理特定的管理形式和特殊的贡献意义,方便于各个城市之间,进行艺术交流和艺术宣传。文化艺术档案直接服务于历史机构,为社会学研究机构提供了群众文化研究的重要依据。随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不断深入,艺术档案凭借着自己特殊的工作地位和内容贡献率,在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得地位。

二、改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现状的具体措施

2.1提高艺术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为了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艺术档案部门需要全面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人员熟练地操控档案工作步骤,保证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整体质量。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人员素养问题,永远是艺术档案部门频繁发生的问题之一,同时又是艺术档案部门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如若不特殊进行处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部门很难得到长久稳定的发展。首先我们要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工作能力,不断优化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人员部门的结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人员也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行为,严于律己,认真负责,养成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增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对于在艺术档案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要进行经验总结和措施研究,在有限时间内高效解决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中频繁发生的管理问题。

2.2提高对艺术档案的思想认识

解决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单位高层领导的思想工作抓起,作为领导要以身作则,提高单位领导的思想认知。一个组织的档案工作进程,能够侧面反应出这个组织的领导能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人员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行为,严于律己,认真负责,养成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最终还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深刻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群众文化档案工作的管理制度。

三、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开发利用的优势

3.1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社会功能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将艺术档案融入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了群众文化艺术答案的社会功能,同时也为传承历史提供了有效的史实资料。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详细的记载了,历代以来发生的重要史实,为社会学研究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事实依据,为教科书中编写文化历史重要事件提供了有效参考资料。文化艺术档案的各种文件,都可以成为社会学家探讨城市文化的有效参考文献,为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文化艺术答案中富含大量的古代文化,其中不仅详细的记载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历史活动,还详细说明了艺术家的创作心得。

3.2加快了艺术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开发利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加快了艺术档案信息的网络建设进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实行资源共享模式,相关群众文化艺术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加大艺术档案部门管理制度,从而提升艺术档案管理的水平。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推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进程,拓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平台,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资料需求,实现最终的资源有效共享。快速开发和利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及时了解各个城市的艺术信息资源,交流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经验。

3.3充分把握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发展趋势

开发和利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将艺术档案融入于社会工作中,可以充分把握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发展趋势,同时群众文化工作具有很强的历史纪念意义,需要工作人员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详细的记载了,历代以来发生的重要史实,为社会学研究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事实依据,所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充分把握发展优势,并将发展优势应用于工作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快速进步,社会对群众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广泛,群众文化市场逐渐引导社会市场经济,此时需要加强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和关注。

四、总结

总而言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推动了社会的快速进步,同时,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一种延续性较强的工作。群众文化工作具有很强的历史纪念意义,需要工作人员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的工作效率。加大整合艺术档案的力度,及时满足读者的工作需求,传承群众文化的艺术档案,研发多种工作模式的艺术档案工作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文章.中国先进文化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

前言

我国新时代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文化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与网络进行推广和传播,传统的纸质档案的使用者随之变得愈来愈少;而使用图文并茂、音像兼备、鲜活生动、直观全面的数字形式档案的越来越多。文化艺术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也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

1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优势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就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化摄影技术、信息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存储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全新形式的档案信息形态,能够将多种载体的艺术档案资源转化成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互相连接。能够实时为用户提供使用,从而实现了社会共享文化艺术档案资源[1]。目前,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有以下几点优势:

1.1能够提升文化艺术档案的有效使用率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保存与记载文化艺术档案中的所有信息,并且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在不动文化艺术要案的母本的情景之下开展虚拟环境的传播与演示,同时还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一步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整合,从而使文化艺术档案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与此同时,能够发挥其所具备的独特文化与经济价值,对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当代计算机网络所具备的特点是传输面积广泛、使用快捷等,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

1.2更好地保存年代久远的文化艺术档案

当前,我国极为重视抢救与保护遗存下来的各种形式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使用现代化科技诸如文字、摄像与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全面、真实且系统化地保存我国珍贵、濒危且极具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从而建立起文化艺术影像数据库,是极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艺术档案由于物理性老化和保存不当变得脆弱易损,如果不加以有效且及时的抢救保护,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而采用计算机科技制作这些文化艺术的数字化副本取代其“母本”供人们使用,可以避免其遭受不必要的损坏[2]。

1.3更有效地规避安全风险

采用异地保存多套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副本,可以有效地保证文化艺术档案的安全,有效避免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行动给文化艺术档案带来巨大的灾难性的损坏。

1.4使档案库房紧张的保存空间得到极大缓解

对于逐渐增加的非永久性保存的文化艺术档案,能够采用数字化信息文本对其进行存储,可以更好地缓解档案库房的存储空间的压力,从而实现空间的有效使用。

1.5使文化艺术档案的移交工作更加简便

数字化文化艺术档案替代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主本,用数字化文化艺术档案的信息化流通取代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实物的流通,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达到移交期限的文化艺术档案的移交与使用两个方面的问题。

2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步骤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任务量极其繁重的阶段性基础工作,其中包括传统文化艺术档案的整合、扫描、图像的处理与保存、目录建库、数据挂接、验收与备份以及文化艺术成果的管理等诸多环节。实施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必须建立起系统化的工作流程与技术规范,如此才可以保证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高质量与规范性。[3]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工作步骤:

2.1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是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首先,按照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基本原则,对需要数字化的文化艺术档案实施可行性的分类研究。确定前期实施数字化的范围和周期,以及确定投入的人力物力的计数字档案划。其次,筛选需要数字化的文化艺术档案的实物,做好诸如档案的规格、大小、清晰度、数量与易破损等方面的处理工作,并进行有效的清点、检查以及登记等。最后,必须做好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批量资料的存储与复位工作。以此来保障文化艺术档案的母本资料的安全。

2.2文化艺术单位档案的采集与处理工作

采集工作就是把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格式转换所必需的前提条件。采集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资料的状况,采取相关的技术保护手段,对于不同材料的规格、纸张质量、字迹与字体的大小、清晰度以及在扫描时的灰度与色彩的调节等都必须要掌握好,同时也应该对未来的使用效果进行思考。以上可以防止在处理的过程是出现过度纠偏、压缩、防污与降噪等现象。2.3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后期的处理工作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后期的处理工作就是将录入数据库中的内容实施验收、排序等方面的工作,以此提高后续的管理与对外使用时检索的效率。把已经录入的数据进行检验,检查其是否已经收录完整,档案资料的标题与录入的主题名是否符合、分类正确与否;与此同时数据是否标注清楚时间、内容以及物理途径,资料是否存在遗漏等[4]。在必要的时候还必须对照着档案的“母本”实施验收、校验,以此保障所采集的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与完整性。如余姚市姚剧团针对曲谱等创作类的特殊艺术档案,则要求原作者或是专业从业人员对现有的纸质曲谱做重新打谱后一并保存,提升了数字档案质量和查询、利用效率。

2.4文化艺术档案扫描数据的保存

文化艺术档案的文件通过扫描与摄像处理以后,应该以一定的方法进行保存,经过扫描与校验之后的文化艺术数据需要按照设置的路径与条目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在存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存之后的内容位置,并且及时调阅审查,以此规避在录入过程中出现存储位置的错误。

2.5建立文化艺术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就是存储介质、管理系统与处理对象的整体,一般由数据库管理员与软件组成。当前的数据库可以分为非关系式数据库、关系式数据库与多媒体数据库,其中多媒体数据库主要是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目前最具吸引力的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具备诸如数据存量大,类目设置方式多,可以综合表现与处理等优点,在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方面具有极大的使用与开发价值。

2.6文化艺术档案的数据挂接、验收与备份

要对数据库目录中的文件进行查验,保证每份图像文件的文件名和艺术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内相应文件的档案编号的一致性与唯一性,从而有效地建立起相互对应的关系,以此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目录与图像文件的批量挂接。数据录入验收是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环节。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成功与否和数据文本录入的准确性有直接关系。录入完成以后,对数字化后的所有数据进行检验,也就是检验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目录数据库、影音库与文字库等多方面。抽查的比例不得低于20%,以上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数据录入检验合格后必须进行及时的备份。有效的备份不仅能够保障当数据库出现问题时可以随时把另存的素材重新拷出,同时也可以保障计算机能正常运行,备份就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5]。

第6篇

为有效加强对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及各类珍贵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规范艺术档案管理,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在省文化厅的支持下,积极筹备组建成立湖南文化艺术档案馆。2013年12月18日,湖南文化艺术档案馆(筹)在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正式挂牌。

出席和参加挂牌仪式的有:省文化厅杨福杰副厅长、鄢福初副厅长、艺术处邹健处长、颜喜副处长、办公室向才平调研员,省湘剧院、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主管领导。著名老艺术家王永光、黎建明以及已故老专家文忆萱同志的家属代表也到场祝贺,并捐赠了部分珍贵的艺术资料,邹健处长为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

杨福杰副厅长为湖南文化艺术档案馆(筹)授牌,鄢福初副厅长讲话。讲话中明确了文化艺术档案馆必须在省艺术研究院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强调各种资源和信息要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为各市州文化艺术深入交流搭建更广泛的平台,有力地促进艺术创作生产与科研。

省艺术研究院魏俭院长在致辞中介绍,湖南省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室现有文字性集体艺术档案卷宗200余盒,照片档案6000余张,个人艺术档案50余卷,录音档案2000余份,地方戏曲脸谱实物100余幅,录像档案资料200余张。近些年来成功主导完成“湖南仗头木偶”、“湖南皮影戏”、“湖南临武傩戏”、“湖南耒阳蔡伦古法造纸术”(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还为“长沙湘剧”、“衡阳湘剧”、“岳阳巴陵戏”、“邵阳祁剧”、“辰河高腔”等诸多湖南地方剧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供详实的档案材料;拍摄、制作的专题片《湖南文化艺术精粹》,是我省目前唯一一套比较完整的湖南地方文化艺术精粹宣传片。未来还将组织开发“湖南艺术档案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开放文化信息资源,促进文化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归档、检索、统计、利用等一体化管理。

湖南文化艺术档案馆(筹)是为贯彻落实《艺术档案管理办法》关于“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和监督指导”的原则要求而正式组建的,为省级文化艺术专业档案馆。其工作任务是集中保管、收集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木偶、美术、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群众文化等单位在艺术创作、艺术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艺术档案内容,尽可能延长艺术档案的寿命;对所保管的艺术档案进行整理、编目,为艺术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积极、充分地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发艺术档案信息资源,发掘档案信息,不断丰富馆藏,配合业务部门参与艺术生产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艺术档案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不定期举办艺术档案工作业务培训和艺术档案研讨活动。

湖南文化艺术档案馆的成立将为保管艺术档案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资料,有效遏制艺术资源的流失,整合档案资源,使之更为系统化和条理化。同时,其成立也能明确长期以来备受困扰的艺术档案管理职能问题,从而为挖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丰富文艺理论研究、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第7篇

1构建“中心”的可行性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这些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当地的发展历史分不开。以天津为例,它不仅是一座商贸港口城市,同时,还是一座移民城市。地理位置的优越,外来人口的涌进,不仅给天津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使各地文化艺术纷纷流入天津。在文化方面,清朝初年,各地文人墨客皆曾先后滞津,留下不少文学佳作。如:嘉庆年间,梅成栋编辑的《津门诗钞》;清末,徐士銮的笔记小说《宋艳》,刘鹗的《老残游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及宫白羽等人的武侠小说等。在艺术方面,天津文人大多雅擅昆腔南曲。咸丰时“京师诸伶多徽人,常以徽音与天津调混合,逐为京调”,以此说明京剧的形成过程。天津还是我国话剧运动的北方摇篮:1909年,张伯苓自编自导并与学生同台演出的第一个剧目《用非所学》,标志着北方话剧的开端;天津的曲艺素有美名,在吸收外来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天津独特的艺术品牌,如“天津时调“”天津快板”等。随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不断融进世界文化之林而享誉中外,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的结集出版、创作经验、表演方式等都有史料记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拥有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曲艺、杂技、舞蹈、摄影、书法、影视、民间文学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艺术表演团体、艺术院校、剧场、博物馆、文化馆、艺术科研机构和艺术协会,这些院团、馆所、协会每年都产生大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资料,其中不少作品在全国和国际比赛中获奖。如果将这些获奖作品和艺术资料充实到“中心”来,将为“中心”的构建打出品牌效应。

2构建“中心”的必要性

2.1有助于资源挖掘及整理保护

现在各地都打“文化”招牌,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激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活力,文化已成各地竞相挖掘、保护且极具潜力和优势的重要品牌和亮点。例如,天津市戏剧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专业性戏剧博物馆,2001年,该馆开始重视艺术资料的收藏作用,历经4个月,筹建了中国戏剧音像文库,汇集全国50多个地方剧种的音像资料2667件,填补了全国对音像资料无统一汇集、研究的空白。

2.2有助于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

今天的文化艺术已经不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某个院团的“专利”,它是可以互相吸收、互相借鉴的。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可以将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改编成越剧《马龙将军》,并且时间背景也移植到了中国的春秋时代;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可以改编成芭蕾舞剧,这都说明,今天的文化艺术已经走向全球化、共融化。如果各艺术院团、艺术馆所、艺术院校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对馆藏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并跨省市、跨系统、跨部门地实现一体化服务,不仅可以将各省市、各部门的优势发挥出来,弥补一方的不足,使微观活动得到宏观调节,使分散的人、财、物力产生超值的效益,增加可供支配的文献资源使用率,而且还可以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解决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的重复购置问题,添加品种,节省开支。

2.3有助于形成特色馆藏和特色服务

建设特色馆藏,提供特色服务,是“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馆藏的特色化决定了文献开发和利用的特色化。假如“中心”没有特色馆藏,不仅难以吸引本地区读者利用现实馆藏,更难以吸引本专业、本系统的其他读者利用馆藏,因而提高文献利用率也就难以落到实处。特色馆藏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远期发展规划、近期实施措施,应常抓不懈。

2.4有助于网络开发和资源共享

20世纪90年代末,文化部已经开始着手搞全国文化艺术资源网上共享工程。根据这个工程,各省区市首先要建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为了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各文化艺术资源保存部门都在不断地将本馆馆藏数字化尽可能地与网络联为一体。但总体而言,这种资源的网络开发还欠协调,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从而成为限制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整合的瓶颈。只有各地“中心”都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一个使用方便、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行可靠、容易维护、扩充性强的共用软件数据库,并能在不同的硬件环境和操作系统中通过网络数据库进行系统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一家开发、多家使用。将来各地“中心”还可以与兄弟省市文化系统建立外部网,实现网络资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共建共享。

3构建“中心”的关键问题

3.1领导重视

构建“中心”是为各地的文化艺术事业记录历史,是一项功在当前、利在后世的工作。各级领导必须以历史的眼光、开放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把文化艺术资料工作作为艺术事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来抓。要给资料工作加大投入,这其中包括人才、设备和资金的投入。

3.2人员培训

“中心”社会地位的确立、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视和开发、服务思想和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在于造就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科技进步的优秀资源管理团队。这个团队必须要经过多途径、多层次培训,要具备精良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观念,要掌握必备的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3.3馆藏原则

“中心”属于特色馆藏建设,在网络环境下改变了以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藏书模式,它更注重馆藏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因此在馆藏内容上应合理运用稳态理论,明确藏书体系、藏书重点、藏书发展方向;必须实行优选入藏、科学管理。

3.4开发利用

建立“中心”的目的不在于“藏”而在于“用”,只有利用,才能反映出资料的价值和作用。在资料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加大文献信息深层次的研究、加工,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这是现代信息资料工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8篇

一、为加强对文化艺术品出国(含出境,下同)和来华(含港、澳地区来内地,下同)展览事宜的归口管理,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根据《文化部关于全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归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归口管理办法》),特制订本管理细则。

二、文化部归口管理的文化艺术品出国和来华展览的范围包括:

(-)根据我国与外国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和项目计划规定互办的文化艺术品展览;

(二)我国与外国政府间,内地与港、澳以及民间组织间根据友好协商出国或来华举办的计划外的文化艺术品展览,其中包括无偿展览、有偿展览和兼有部分展品销售的展览(以下简称“展销”)。

三、所有出国和来华的文化艺术品展览项目,都要根据《归口管理办法》第三项“审批权限的划分”第(-)至第(五)的规定报批。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是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一级部门。

五、由于有偿展览和展销具有以文补文性质,文化部所辖对外展览机构和经文化部认定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所辖以民间名义对外的展览机构,可以作为出国或来华有偿展览和展销的承办单位。承办单位负责经办业经批准的项目派出或接待具体事宜,受主办单位委托对外进行联系和商签合同等事宜。

六、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大军事单位、各全国性人民团体可以主办或承办本部门业经批准的第二条第(一)类的展览项目和第(二)类中的无偿展览项目。

七、主办单位举办第二条第(一)类的展览项目和第(二)类中的无偿展览项目的报批内容应包括:展览名称、展览内容及展品数量、展品价值、送展单位、展品作者及其简历、展出时间、地点、随展人员及接待办法等;举办有偿展览和展销项目的报批内容,除以上各点外还应包括:展品价格、保险金额、酬金数额、运输办法、售款分成比例、付款方式、违约索赔等,与外方签订的意向书亦随报批件上报。

八、出展和来展的文化艺术品由主办单位负责审查。出展的项目需保证艺术质量,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水平。对来展的项目,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文化部《关于加强引进外国艺术表演和艺术展览管理的意见》([1992]37号)的精神审查和处理。

九、出国举办有偿展览和展销实行自负盈亏。其资金筹措、收入分配和管理原则如下:

(一)办展费用,包括征集展品、包装、运输保险、租用展厅、随展人员费用等,均由承办单位负责与外方和国内有关单位提出费用承担方案,按规定程序报批。

(二)我随展人员的服装补助费和在国外期间的个人零用费,按国家规定的临时出国人员待遇标准执行。若外方支付给随展人员的费用高于我国规定的标准,其超出标准的部分作为办展的国外收入。

(三)办展的外汇净收入(包括酬金、零用费、录像酬金、展品出售所得等),纳入承办单位的预算外收入管理使用。

十、外国来华举办有偿展览和展销时,我方承办单位所获收入,应冲销接待、场租、广告、运输、保险等项费用。其净收入,纳入承办单位的预算外收入管理使用。

十一、举办第九、十条所述展览的外汇收入应由承办部门向中国银行结汇,按有关规定办理外汇留成手续。留成额度需按外汇管理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使用。

十二、文物品出展和来展的管理细则,由文物主管部门根据《归口管理办法》并参照本管理细则另行制订。

第9篇

1文化艺术生产中的问题

1.1文化产品平面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被现代技术所包围,人们所接收的信息各类、样式越来越繁杂多样,使整个社会更趋向于寻求一种平面化的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艺术生产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其内容更注重娱乐性,缺乏内涵,没有深度和广度更不存在历史感,使文化艺术产品发展逐渐平面化,而且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都是文化产业化造成的影响,如果不对其加以制止,会严重影响人们精神文明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1.2文化艺术生产者面临的困扰

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艺术生产逐渐走向市场,文化生产者虽然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环境的带来的严峻挑战,文化生产者要想在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需要顺应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在考虑到价值观和经济效益后,文化生产者在进行创作时就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从而影响其艺术水平的发挥,使文化艺术产品质量也受到影响,从而也会影响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1.3传统民族文化处境并不乐观

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是在长期生产和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特色。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包括工艺制作、表演等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人类文化的基础和源泉。在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中,民族传统文化与市场文化间存在着鲜明的矛盾,由于其带有一定的特性而缺乏一定的共性而不被大多数消费群体所接受,使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甚至难以融入到文化产业化发展之中,严生影响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文化艺术生产的作用

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重点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冲突和矛盾不再受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源于文化层面的差异,所以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建设对于国家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文化产品作为精神的表现形式,将成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具有传播和表现意识观念的功能,所以文化艺术生产与主流意识建设关系紧密,但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来说,文化艺术生产并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宣传途径,这是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是由处于统治阶层专门负责从事思想领域活动的部门的人员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国家级刊物、杂志、报纸等渠道进行传播。文化艺术产品也会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来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这部分属于大众文化生产,其文化产品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流通,有其自己的价值和魅力,起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但它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作用不同,它更具趣味性和普遍性,更能够顺应人展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消费心理,这主要是由于文化艺术生产是服务于大众,为了追求市场销售量,会考虑人们才精神需求,即使在实现其教育、审美、知识等功能目标时也会带有一定的世俗性,会增加适合于大众的平面化功能,更注重娱乐性、休闲性和安抚功能的体现,而不以意识形态的宣传为主,但还是要发挥其应用的作用而不会因为味的追求市场发展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国家的核心利益。所以,要调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认清文化艺术生产的作用和责任,通过正确处理文化艺术生产多样性和一元化的关系,坚持在以国家的利益中心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使文化艺术生产也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

3文化产业背景下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前景

3.1商品化发展趋势

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势必要走商品化发展道路。文化生产艺术商品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文化产品不是物质产品,却要与物质产品拥有同样的流通手段,都需要依靠市场得以生存发展,而且只有通过将文化产品商品化才能实现文化艺术生产与消费间的结合,即是文化艺术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消费社会化发展的需要,而且文化产品也有一定的成本,所以需要通过补偿、回报等形式支持其正常运转和顺利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商品化发展为文化艺术生产提供了发展平台和空间,使文化生产者获得相应的收益,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保障。

3.2注意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扶持和保护

为了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认识到文化艺术生产的经济利益外还要着重保留文化艺术产品自身的特性,尤其是要保护那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和精英艺术等一些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的文化艺术形式,使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这即关乎大众的利益更关乎国家的利益,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护,对于文化艺术生产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和健康的观念意识,并使其能够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服务。

3.3文化艺术生产要遵守国家的调控和管理

第10篇

【关键词】 新形势;群众文化艺术;发展

一、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1、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出社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一直是处于一种比较开放的发展状态,我国政治政策的开明,让我国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地呈现开放性。一个地区的群众文化是代表着这个地区文化的整体特征,某一地区的群众文化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会逐渐地形成具有当地特点的文化,这时就会逐渐地向外发展与传播,当向外发展的群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很难再发展了,这主要是因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局限,此时的群众文化就会不断地汲取外界的发展经验,通过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共同达到一定的发展。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就逐渐地表现出社会化的特点。

2、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逐渐规模化、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那么在文化的发展上也逐渐地国际化,群众文化艺术逐渐地形成“市场文化”以及“产业文化”,这就是说,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形势不断地改革中,群众文化艺术已经逐步的规模化、产业化,与国际相连的群众文化也在逐渐地完善,我国将群众文化艺术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而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地涉及了绿化、建筑、科学以及民间艺术等,这一系列的文化发展逐渐地演变成了群众文化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群众文化艺术也会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规模。

二、发展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策略

1、注重通俗文化的发展

所谓通俗的文化,也就是指群众通俗易懂、能够尽快接受的一种文化。通俗易懂的文化是特别接常人的心态的,群众之所以喜欢通俗易懂的文化,是因为通俗易懂的文化能够让人放松自己的情感,能够直接的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然而,在我国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通俗文化的发展是受抑制的。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就要注重通俗文化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群众文化的旧的工作模式以及旧的体制。在以往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工作的开展往往是围绕各种类型的文艺比赛,然后一级一级的评定奖项,但是在群众的眼中,这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有这一类的比赛都是一个模式,并不能为群众带来任何意义上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氛围,因此,发展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艺术就要改变以往的群众文化工作模式与制度,这样才能调动群众的情绪,实现群众文化的意义。其次,要想发展通俗文化,还要注重发展群众中间的人才,通俗的文化艺术都是源于真实的生活的,真实的生活中,群众是主人翁,培养群众中间的文化艺术人才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不断地汲取外来文化艺术,将文化所需的设备,诸如音响设备、器乐设备等,都要准备齐全,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群众中间的文化艺术人才,发展通俗文化,进而发展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艺术。

2、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要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拘泥于一种方式或者一个环境下的发展,而是应该尽可能多的发展多形式化、多空间的发展模式。在目前流行的文化中,包括老年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企业文化或者商业文化等等,其实都可以作为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空间,这些多样性的文化发展形势,对于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街头文化中,街头文化是现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是最接近通俗文化的一种文化。街头文化是多种多样的,那么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可以借鉴街头文化的发展,让这些文化逐渐地渗透到群众中去。再如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文化,学生从校园走进社会,将校园文化反馈给社会,这种高素质的文化逐渐地影响到社会文化中,进而影响社会中群众文化。因此,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就要不断地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3、注重城市广场文化的发展

广场文化,其实是由城市广场中逐渐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由广场逐渐展示出来的一种文化。在广场文化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广场内建筑本身的一种文化,一般在广场中都会有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或者雕塑,这些都是广场文化的一种,其二则是指以广场为地点,在广场上进行的文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发展城市广场文化,要尽量避免社会政治以及经济色彩的影响,广场文化主要是为了放松人们的心情,减轻高强度下、高压力下工作的人们的疲劳以及压力,让人们享受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广场文化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以及承受能力,尽管目前的社会发展中,物价上涨,群众的娱乐消费支出比较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也是不断地在增加的,这并不是代表广场文化就可以不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且,在发展广场文化中,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坚决消除低级、垃圾的精神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高尚的文化艺术。

三、小结

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而在精神生活上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建立我国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培养我国群众的文化意识,进而改善我国城市文化的品位,这样才能不断地与国际文化接轨,达到群众文化艺术改善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目的,缓解群众的压力,进而达到真正的全民娱乐的目的,提高我国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江续兵,谈基层群众文化现状[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2]谭国玲,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群众文化建设[J],科技资讯,2009年18期

[3]邵淑月,姚晓勇,郎爽,我国文化娱乐产品开发经验与休闲体育项目开发的思考[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石岩,浅析城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年11期

[5]王慧军,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探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第11篇

(一)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记录一个地方一段时期的真实记载,不仅只记录社会情况,也记录自然情况。在艺术门类上,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并且每个门类上都有很多分类。并且每个档案都是工作人员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调查,搜集到各种创作素材以及工作人员对日常活动素材的调查、整理等工作,最终才能制作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所以档案的内容极为丰富多类。

(二)形象性和多样性

现今大部分的群众文化档案是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内容,主要差别来自基层人民真实的生活差异等,并且也体现出了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真实的记录了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为了更清楚的记载,工作人员也会通过图片、实物等方法来真实的记录。

(三)群体性和成套性

由于每一次的调查都是集体一起来完成,所以在档案中每处都体现着大家的智慧和创意,所以每一个档案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大家一起来完成,这就使档案具有了群体性。并且从头到尾遵循艺术规律,这就保证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具有成套性。

(四)个体性

个人艺术档案是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很重要的一类档案,它是某个门类文学艺术人才的智慧结晶,也因为它只是一个人编制,这就因为编制人员的生活阅历、思想品味、审美意识、文化底蕴等不同,个人艺术档案都各不相同,从而每个个人艺术档案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也就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档案都真实记录了他们的调查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虽然尽显不同,但是这些档案材料都真实记录的事实,其依然具有很大的价值。

(五)现场性

群众文化在搜集素材时,没有一套完整的文书和往来的规则来约束,只要求最大化的记住故事发生现场的模样,所以一般不能只通过文字来记述,多通过文、形、声等多个角度来记录。例如大型群众现场演唱会,就会通过照片、录像、录音等方式来记录现场。这是多角度的收集素材,才能使文档更加完善,使得历史更容易保存下来。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上的不足

首先调查的书面资料收集不全。社会调查是对基层人员调查的工作,但是在调查时,经常得不到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所以就导致收集到的资料不全,从而导致不能更好的记录历史。其次管理档案缺乏复合性,在群众文化单位主要是通过各种的社会活动来综合群众文化,但一般的社会活动是一次性的,缺乏连续的调查,这就导致了材料不完整、不连续,自然没有连续的活动,也就不会记录出完整的群众文化。

三、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措施

收集档案材料是整理档案的最基础工作,并且由于收集的途径复杂、收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使得材料收集比较困难,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档案材料收集的工作,应该创新收集方法和思想,从而使资料更加的真实、完善,继而整理出完善的档案。

(一)对重大活动的材料收集

对重大活动来说,不但要收集实施过程以及活动效果材料,也要收集到策划方案等全部资料。例如对于业余文学艺术的创作或演出,年度优秀作品评选,乡镇文化站、单位等举办的群文化活动,对于这些活动都要提前进行调差,做到与活动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记录活动,从而使档案得以记录完整。

(二)加强收集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资料

群众文化是源于民间的一种文化,所以就要多了解民间的艺术、人才。收集民间艺人的奇特技艺,例如特色的民歌、杂技、唢呐等,把这些民间艺术精华进行深入调查、收集、整理。完整的记录下当地的特色,才能帮助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重视对活动进行照片、录像、实物等材料的收集

在社会活动时要对活动多进行照片、录像等直观材料的收集。例如在书法活动中要注重摄影,在专题晚会,注重对录像、录音等材料的收集。并且也要对这些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合理的保护,最大限度的延长材料的保质期。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更加真实的反映文化艺术。

四、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利用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在一段时间内,文化单位对社会活动的记载。它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以及群众文化事业的变化,对今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引导群众文化事业发展

第一,艺术档案可以提供了群众文化单位选取群众文化队伍的依据。第二,可以供策划活动以及组织创作进行参考。第三,可以启示群众文化艺术的创作与交流。

(二)有利于地区的发展

一个完整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完美的表达地方文化情况,这就给考察地方提供了依据。并且也是“领导重视”程度,“工作业绩”等工作的有力佐证。这就可以为地区评比提供有力的证据,从而为获得奖项提供依据。

(三)为职员评估提供依据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记录了各门类人才的文化艺术研究成果。所以在职员评比、考核或晋升等过程中,提供了强力、真实的依据,从而有利于活动进行。

(四)为群众提供资料

由于档案的大量素材,真实全面的记录了很多的素材,这就会使其他人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资料。例如《文化志》的编写时,里面的资料几乎全是通过文化馆中的珍藏文化档案。这些记录下来的档案,为其他人提供大量、真实的历史材料。

(五)对后世来说有很大的再生价值

第12篇

文化局归政府管

文化局主管当地文化艺术事业,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艺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制订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规章和管理办法,综合管理当地社会文化事业,图书馆事业,归口管理当地文化市场、文物事业、电影发行和放映、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新闻出版著作权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地方性新闻出版、著作权的管理规章和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承办当地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文化局主管全国文化事业,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制订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规章和管理办法,综合管理当地社会文化事业:文化艺术事业、图书馆事业、归口管理文化市场、文物事业、电影发行和放映、对外文化艺术交流。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新闻出版著作权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地方性新闻出版、著作权的管理规章和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承办当地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