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7 01:2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第1篇

【摘 要】高中历史是新课改改革的重点学科之一。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的教学面貌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依然没有真正把握住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本文拟从教师中心、师生互动的不足等方面针对高中历史当前教学的一些不足和误区开展尝试性的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误区 师生互动 教师中心 学生地位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20

唐太宗李世民针对历史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矣。”二十一世纪,学习历史对于每一名高中生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作用。因为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现任的经验教训,总结历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内部规律。毋庸置疑,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新课改中,高中历史也是重点改革的科目之一。但是,一些历史教师的课改流于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把握住新课改的精神要义,往往陷入教学的误区,这也导致学生的历史成绩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和阐述。

一、历史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改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上,许多教师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在教育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等教学相关事宜的设计上都是独断专行的,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听讲、不停地做笔记,并没有充分发挥课堂上的话语权,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是课堂毋庸置疑的学习主体,真正的历史教学其实是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教师不能够一味赶进度,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也为了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就把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思考空间,这样子是因噎废食、得不偿失的。这是我们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明显的误区之一。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高中历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预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相关历史知识。在平时的课堂组织中,也要适当开展一些历史问题的班级讨论小组交流等活动,以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历史见解、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此,学生就能在学习中逐渐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也能够发展自身的逻辑思考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利于学生建立学习历史的长期兴趣和习惯。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出现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现象,并充分认识到这种现象是我们当前教学的误区之一。此外,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改变不正确的传统教学观念,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历史课上课下的师生互动严重不足,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历史课上学生的互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的不足也导致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新课标指出,师生互动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教师不仅仅要在课上跟学生勤加交流,也应该在课下进行功课辅导时,跟学生多交流学习历史的困惑和疑难点,切实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下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了全面的了解,就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更加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历史教学工作。无数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经历证明,懂得师生交流教学艺术的教师往往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教学成绩和效果,在教学中事半功倍、驾轻就熟。一些历史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如果单纯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话,是不能够长期记忆和应用的。例如在讲解秦汉初期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主客观条件时,笔者就首先请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然后把学生言之有理的地方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最后再把最全面最完整的参考答案告知学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参与学习,开发了思维、启迪了智慧,教师的教学也获得了显著效果。师生互动讲的是师与生的互动,教师不仅要主动跟学生交流,也要引导学生主动跟教师交流学习历史的体会和感想。教师的鼓励和赞美是学生主动跟教师交流的最佳助推器,恰如其分的赞美和客观真实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主动跟老师请教历史问题。总之,师生历史课上课下的有效互动是保证历史教学顺利开展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要注意积极思考、善于总结有助于师生交流的策略,为成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不懈耕耘。

三、历史课堂上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新兴教学设备

历史学科是一门知识体系庞大,人、事、物错综复杂的学科,学生想要掌握和理清所有的人物关系、时间顺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媒体等新兴教学设备正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在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显著:1.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设备使教师直观展示历史图表、历史事实成为了可能。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路径,帮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趣味盎然。2.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3.多媒体教学能够保证教师教学更加重点突出。例如在讲解唐三行印度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精心制作了PPT,在其西行的路线上重点标注出了主要的国家和时间,并且穿插图片和语音讲解这些历经地区的地域特色和风土民情,当节课教学收效显著。学生不仅听讲认真,而且对这一历史著名典故印象更加深刻,认识也更加直观清晰,最重要的是钦佩唐三藏的不畏艰险、勇于为传播文化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精神。总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课本讲学模式,并没有充分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这是非常可惜的,不仅浪费了这些设备,而且也没有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教学精神,不利于从多种角度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师要想走出这一教学误区,就必须首先加强自身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水平,其次要善于在课下精心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时间安排、教授内容安排和具体手段安排。

总之,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与缺陷,所有的历史教师都需要认真总结这些不足与缺陷,早日探究出解决诸如师生互动不足、所媒体应用不充分等教学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工作。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有效运用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更能够适应本班学生的知识层次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有效的教学反

思。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只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教学反思能够得到有效运用,才能确保真正建立起受高中学生喜爱的教学课堂。

一、教学反思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在历史教

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历史课。多媒体教学使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性、文化性以及情感性能够彰显出来,但是并不是所有多媒体课件都能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有的历史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占据着大量的课堂时间,显得有些喧宾夺主,也使高中历史课堂出现一片热闹景象,但学生却没有真正得到历史能力的提高。而有的历史课堂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历史事件不甚明了,建立不了具象的历史思维。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真反思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确保高效课堂的建立。

2.教师要善于反思,顺应课改形势,确保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正确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师每上完一节历史课,都要认真思考在本次历史课的教学中学生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确保了历史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历史课堂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作用成了常规教学不能替代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应该认真思考多媒体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的过程中什么样的结合点才能更适应本班的学生,才能让学生既享受到多媒体教学带来的直观,又能够让学生在一堂历史课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能力,享受历史知识所带给自己的乐趣。

二、教师要有效运用教学反思实施素质教育

1.教师要认真反思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是否已经实施了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摆在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位置。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运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作为青年教师,更应该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积极思考,积极反思,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开拓者。青年教师在每一堂历史课后,或者在阶段性的历史教学完成的时候,都要认真反思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素质教育,并做好教学反思笔录,确保在下一堂历史课或者下一阶段的历史课中不会再出现相同的漏洞。

2.教学反思的有效运用可以确保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

在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提升在于教师不断的教育,而教师的有效教育来源于教师的不断成长。新课程的理念是教与学的统一,知识的学习是交流中的一种碰撞。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反思有效运用的策略

1.采用调查表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的方式有很多,而不记名教学调查表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通过调查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而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师在进行一个阶段的教学之后,可以进行“历史学科调查”,教师要设计历史学科教学调查表,了解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基本情况、学生对“历史”这个学科的兴趣、如何才能学好历史学科的办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通过学生

实事求是填写的历史学科调查表确保下一步的教学策略,有效确

保了高效课堂的创建,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能力。

2.采用写教学反思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撰写是教师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写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通过自我思索的方式进行,而且还可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师生共同反思一堂教学课下来之后彼此的收获以及遗憾。除了自我反思之外,教师还可以加强教研组同事之间的合作,让集体的智慧指导着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要不耻下问,向老教师讨教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和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一下对比,这样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青年教师就会逐渐成长起来。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让教学反思不断指导教学策略,而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要不断反思,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提升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华裕芳.简论历史课堂中的情感问题[J].考试周刊,2010(04).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体验式学习 必要性 反思与体会

当前新课程改革要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历史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教学氛围中,并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积极地由被动到主动、有依赖到自主、有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历史学习过程进行体验,并在体验中充分感受历史教学活动中的愉悦。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1.运用体验式教学是由高中历史学科教材的特点决定的

高中阶段新教材中的历史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教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综合化。在教学中单靠教师外在的说教和灌输往往收效甚微,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外在的信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观念和能力。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有效地开发隐性课程资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能力锻炼的机会,通过体验生成知识,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社会生活的感悟。

2.运用体验式教学是由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的

高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的特定时期,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对形象、直观的知识有强烈的兴趣,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并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才能真正达成教育目的。

二、高中历史体验式学习中学生地位的变化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角色转换,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应是自主学习者、合作学习者、知识探究者和社会实践的积极参与者。

1.学习历史的“主动者”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总是将学生置于被动的纯粹的客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主体能动性,阻碍学生个性能力的自由发展,损伤和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体验式学习是学习者在有意识地思考各种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也是体现学习者内心价值和焕发其生命活力的发展过程。这种“有意识”就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不断挖掘潜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历史体验的“感受者”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根据饿猫尝试打开笼门取食的实验,得出学习是尝试和错误的过程。可以得出学习就是尝试后产生顿悟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体验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高中历史教育功能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学生的所看、所想、所感而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究,让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同时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来获得理性的发展和深层次的

3.历史结论的“发现者”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已知晓的事物,但是如果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探寻或者得到,那么对学生来说都可以算是一种“发现”。“发现”是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的最好的方式。不断的学习行为,将外界知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学生的大脑中,新的认知与大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发生冲撞、融合、建构,进而形成新的认知,这种新的认知就是“发现”,这种“发现”比直接获得的认知来得更为深刻而且存在的时间更持久。

三、体验式学习下的高中历史教师角色

第4篇

授课存疑:《美国1787年宪法》课堂实录

师:1787年宪法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关系?

生:根据材料,讨论归纳:①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其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在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利益冲突上:参议员每州两名,满足小州的利益要求;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照顾了大州的利益,这样就协调了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③在南北方关系上: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兼顾了南北方的利益,协调了南北方的矛盾。

学生的质疑:美国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究竟是如何选举产生的?作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人民意志如何体现?

对比析疑:对比现行四个版本教材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专题七第二节《美国1787年宪法》: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举产生,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总统由民间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Ⅰ)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宪法坚持人民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大象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Ⅰ第19课《美国的联邦制》:总统由民间间接选举产生。

由此可见,岳麓版教材表述上还是比较详尽的。那么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又是如何表述的呢?

探究释疑: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略)

意外解疑:美国宪法的“人民意志”

美国1787年宪法包含了许多民主因素,如包括国会议员在内的民选政府制度,成为世界其他民主国家效仿的榜样。但美国1787年宪法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吗?查尔斯,A·比尔德在《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一书中,利用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宪法并不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宪法对民众的权利只字未提,而不过是代表动产集团利益的少数人努力的结果,“宪法之父”们定制宪法仅仅是为了自己攫取物质的利益。他这一大胆的解释揭去了披在美国联邦宪法上的神圣的外衣,为进步主义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如比尔德所指出的:制定宪法的保守派为了抵消人民群众及民主力量对政府的影响,在宪法上设置了重重障碍。鉴于州宪法所确立的州议会权力至上,容易造成“过度的民主”,对上层有产集团不利,因此便在《联邦宪法》中贯穿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来消弭人民群众对联邦政府发生的影响。他们知道,在联邦政府机构中,惟有国会的众院议员是各州选民直接选出的,因此群众对于众议院的影响。是在意料之中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限制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以便减少人民对于政府的影响,因为参议院是各州立法会议选出的,距离人民更远一些。尽管如此,保守派还不放心,他们害怕万一人民对国会发生影响,于是又设置拥有大权的总统,以图抑制国会的权力——他有否决国会立法的权力。对于国会及总统还不放心,还担心它们受到选民的影响(因为国会和总统都是选举产生,尽管有的是间接选举),保守派又设置一个最高法院,企图用它去钳制国会及总统的行动。孟德斯鸠之提倡“三权分立”原则,目的在于限制君权,而现在美国保守派之在《联邦宪法》中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都是为了限制人民的权力。

教学反思:学贵有疑。质疑反思

第5篇

Key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development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注重历史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目前在我国,职前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入职之后的历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效利用这些方法,来建构一套适应教师也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提升现阶段我国历史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1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概述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历史学科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教学技能为基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与历史教学活动的完成程度,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升历史教学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很高。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身心,在面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时,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去解答;其次,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掌握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精通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最后,随着历史新课改的发展,教龄较高的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历史教学不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要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时空思维,将学生真正带入历史情境中,新任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最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我国对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已经有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综合已有学术成果,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维度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知识能力、历史教学设计能力、历史教学实施能力和历史教学反思能力等。

2 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贯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活动过程。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体系,会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导致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 教师自身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历史学科知识素质不足。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职前师范学院的培养,入职之后随着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知识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忽略利用教育学科知识来培养学生,导致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不够完善,偏重知识技能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历史学科知识却是需要在有限的既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地从教学生涯中慢慢积累,不断地接受新的学术研究。可是由于在历史教育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知识素质停滞不前,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历史教学设计难以创新。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备课不充分,过于依赖教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多借鉴已有教学经验,甚至完全照搬,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创新,阻碍教学过程多样化的发展;其次,一些教师为应付公开课或其他教学任务,盲目使用新鲜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没有充分考虑所选方法是否适用于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最后,教师本身教学设计能力不足,限制了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发展,导致历史教育学术研究难出成果。

(3)教??的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一些教师在入职之后常年使用同一套教学经验。加上自主参加研修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方法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效不如人意。教师若缺乏自主发展发展意识,那外部再多的培养和努力也是徒劳,教学能力自然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历史教学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2 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足

随着我国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育中不断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不充分,课程资源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材、博物馆、影像资料、历史遗迹等等。而在我国,一提到课程资源,被利用最多的就是教材,而容易忽略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偏重单一教材知识的研究,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历史时空思维。对于其他课程资源,教师在涉及到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很少有教师或学校会真正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等。布置有关查阅历史文献或影像资料的作业后,也不会深入贯彻检查工作。久而久之,使学生远离实践经验,无法使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利于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2.3 学校和社会不重视对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

学校在组建师资队伍时,其主要考察标准就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基本功和教学能力是否扎实,在入职之后,却又往往忽略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首先,学校对刚刚入职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不够重视,认为教师刚刚走出校园,不用经过系统的培训也能胜任实际教学工作,从而使入职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一般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培训成效一般。其次,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当代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非常缺失,教师对历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观念跟不上时展步伐,导致其实践教学能力的缺乏。最后,学校在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相关课程或活动时,一般难以顾及教师的差异性,没有考虑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从而无法激起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师认为培训无法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从而对培训持消极应付态度。

3 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积极转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之间还应加强相互学习,组织集体备课、磨课、同课异构的活动,同一课时应开发不同教学方式的设计,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学校应多举办加强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活动,要重视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应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2 加强教学设计能力和备课能力

备课是体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加强备课能力是加强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在平时进行备课时,要将个人备课同集体备课相结合,主动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其次,在备课时,教师不应只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重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重视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素质的研究,重视高中历史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逐步增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加强有效教学的备课能力。

3.3 加强课堂教学能力

加强课堂教学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前准备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导课部分,要采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课方式,才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情境,快速有效地使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第三,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维持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深化学习动机。第四,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第五,作业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有效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是一节完整课时的重要部分,现在一些教师经常忽略作业的布置,导致学生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快速遗忘所学内容,所以,要加强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落实检查工作。

3.4 课后应注意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学中的突发灵感和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整理、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对于课堂管理也要因时因人而定。课后反思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5 历史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

历史教师要时刻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教育学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次,教师还应主动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的历史学习氛围,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活动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现象,自主得出结论。最后,历史教师应深化探究式教?W,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开拓眼界、增强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

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学科与教学评价相结合而出现的一个新领域,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是基础教育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研究目前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弊端及其策略,对我们指导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及其教学评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行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主体”错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

为了实现其甄别和选拔功能,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在试题内容、试题的设置和结构认定上,主要是由教师、学校、政府等权威来负责,明显呈现出“他评”特征。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是被评价者,是教学评价的客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应有尊重,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由于在评价中缺乏学生的自主、积极地参与,教师发现的问题往往不全面、不准确和不透彻,从而使评价的激励、改进、调节的功能得不到很好发挥。

2.过于注重对学生认知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现行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和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依据是历史《教学大纲》和每年的《考试说明》,实际上是指标评价体系。它根据基础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三个部分把每节的内容建立相应的目标,然后分解出二级目标、三级目标。这种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查的评价体系的弊端和危害主要有:

1)学术性浓厚加重学生理解力。指标评价体系除了关注一般的史实,还要学生认同许多带有专家个人感彩的史论。在历史高考试题中,往往有命题专家的个人观点揉合在试题内容之中,学术性太浓,加重学生理解力。

2)知识性太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高中生除了掌握五本历史教科书上的知识外,还要掌握补充的历史史实中关于原因、影响、性质、实质的分析,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比、归纳等关系的内容,还要经过超过正常作业量的历史高考模拟试题、全真试题的训练。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历史知识”,而对跨学科、超越学科的知识却知之甚少,这种评价体系严重脱离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立场,较少的关注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形成,轻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精神、价值观等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

3)主干知识不突出日益弱化历史教育的功效。中国近现代史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近现代史应该是以生产力为标准,应突出介绍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史,但这条线索却始终若隐若现于现行的历史指标评价体系和教材中。的确现行中国近现代史也较好的发挥了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但是,主干知识不突出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

3.盲目追求历史教学评价的量化性和客观性,忽视质的评价

目前,历史高考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因而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科考试就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在很长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强调标准化统一,学生发展没有个性;盲目追求“量化和分数”,制约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分数至上加剧高考竞争的地区不公平性等弊端。

二、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策略

1.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

考试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起点的标志。传统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种种弊端,已经失去了学生最宝贵的品质―探究和创新,而这恰恰是培养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质性评价方式强调多种评价方法的整合,是为了更真实的反映教育现象,从本质上不排斥量化的评价方式,它是对量化的反思和革新。在质性评价的内涵上应该包括量化,通过整合,使评价更加完整、科学,以更符合历史课程改革的目的。目前,评价方法的单一性己经不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要求,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要求采取多元化的质性评价方法。

2.重视师生双方实际参与

在高中历史教学评价过程中,有关高中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是用简单的量化评价无法完成的,也是纸笔测验没有的。这种更多的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表现、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运用历史知识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基础的表现评定,它广泛体现于个案分析、教师观察记录和日常评价、历史小论文、答辩和辩论、历史制作和历史调查、档案袋评定之中,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历史教师把课程、教学、评定三者融为一体并融入到日常教学生活中去,并和学生一道参与教学评价。也许表现评定与目前多数历史教师所做的评价相比,表现评定会要求更多的书面作业、历史小论文、录像、录音、曲线图、图表、图解及地图等,而且这些表现评定应该取得我们事先所想到的效果,但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获得一些全新的启示。

1)我们不必每天都要评价每个学生,而只须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评定几个学生就行。

2)我们不必在星期五把所有的同学的历史作业全部收齐而只须每次只收一部分作业(事先不要通知)或者是抽查。

3)历史成绩单可以不必在一天之内而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发出。

4)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自我评定、同伴评定、小组评定与班级评定。

3.教学方法、手段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要求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方法、手段的多变。但是它们还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为评价的依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符合课程教学理念的。往往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所以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这一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参考文献:

[1]张佳兵. 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研究[J]. 考试周刊, 2008,(03) .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文字史料,解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一、解读文字史料,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隐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对教学进行着积极不懈的探索,希望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实现教育的目标,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习历史不应只停留在对史实的学习上,教师应当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历史作用于现实的生活。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教材的学习上,没有上升到总结历史观点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层面。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与教师都有着极大的升学压力,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仍然是考试的分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历史学习效果的标准,而极少有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历史学习能力等历史素养。通过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笔者发现,不少在初中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初期的历史成绩都不是很高。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材的突然转变,这打乱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体系。

三、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探究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事件进行历史的分析。而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应当将历史观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当重视历史观念的灌输,使教学目标符合时展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应当重视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通过改革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保证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正确认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受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和施教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教学观念还停留在“知识第一”、“考试万能”的层面上,采用“知识点教学法”、“勾书圈点教学法”等,造成历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培养能力。而在新程课改革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参加高考,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相对短暂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事实和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性,关注历史教学的效益,要求师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更高效的学习效益,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吸取古老的智慧服务于现实的人生。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趣味性,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同时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直观快乐的动态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光大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月).《新课标教育研究》。

[2]陈伟君.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J].读写算,2013(26)。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均积极开展教育改革,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其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创造力与想象力,随之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方式。本文以高中历史学科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渐深入,同时新课改明确指出,高中历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丰富其认识历史方法,使其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氛围,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锻炼其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等能力。为了满足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历史学科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神秘性与趣味性,其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如:社会知识、生活经验、理性思考等,而上述要求借助研究性学习方式均可获得。此外,经调查发现,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过于关注教材内容,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少,制约着学生竞争力、探究能力的培B,为了逆转这样的局面,教学中教师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必要的。

(二)可行性

在新课改指导下,高中历史教材重新编订,加入了课堂导入、历史纵横等,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增强了课本趣味性、丰富了历史信息,同时教材中的学史存疑、探究活动课等均降低了教学枯燥性,并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等均处于快速发展期,趋于成熟,其自主、独立意识日渐增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客观性,此时,单纯的教师讲解难以满足其学习及需求,而研究性学习适应了其质疑与反思的成长需要。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一)明确研究性学习切入点

1.立足学生现实生活

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将理论联系实际。事实上,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从具体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现象。比如,在讲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地域的文化,是本土文化的载体,大部分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比如陕西的兵马俑,即墨的柳腔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当地文化遗产的研究活动,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收集资料、整体和总结资料等等,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融入研究式学习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想象中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比如,在学习一些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以《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思考美国制度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

(二)把握研究性学习策略

教师要巧妙设置思维的展开点,方便所有高中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要想顺利掌握知识的节点,教师最好站在过程或者方法的角度有效解决高中学生的各种问题。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构建和主动参与,如果没有这一基础,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最后只能是成为经验性的强制灌输,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且教师也要在其思维中巧妙地设置展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维展开点主要具有实验中产生的研究点、论证时的冲突点、情景再现点、反思总结点等多部分内容。如果能够充分有效地掌握这些节点,那么,学习方法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他们运用自我总结来牢记知识、诱思交融。此外,教师还要鼓励高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头脑,发散思维,转换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最后找出最优化的方法。将多名学生集中到一块,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会议的方式,紧紧围绕某一历史问题和事件进行自由的联想、假设、思考,并且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解释和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在大脑中反复咀嚼自身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究,使其变得更加优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终实现思维的共振效应。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新课改需求,高中历史教学应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相信,在各措施全面落实后,高中历史教学成效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许益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2,13(1):77-79.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精益求精,其教学方法需具备灵活机动的特点,可通过合理开发并规划历史课程内容,进而满足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保障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工作得以高效的实施。

一、树立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绝大数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历史教学仅仅是为学生讲授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一直得不到及时的优化,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效果不佳。进入新世纪,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念。首先,历史教师本身应当具备创新意识,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主要脉络,进而更加轻松地驾驭高中历史教材。关于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完成身份转换,进而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宽容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开放的历史课堂环境。其次,历史教师应当具有历史学科教研能力。历史教材经过数次优化,部分观点也有所完善。在历史学科分析研究中有着史无定论的说法,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当勇于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通过全方位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研究历史,进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科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的提问应当科学合理,以便对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指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的探索,进而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授课中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创设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进而让学生大胆地发表其自身的意见。如在评价康熙这一章节中,对于学生积极评价康熙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民主的历史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当科学地提出历史问题,大多数历史教材中的事件的概括性极强,因为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这些概括性极强的事件的理解仅仅依靠重复的记忆,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如在俄国1861年改革的讲授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明确改革背景、意义和目的,教师可以提出相关具有建设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限制,让学生站在发展的、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历史问题和事件。

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建议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时,可以由引入野史逸事、注重方法以及强调研究这三方面入手:1.引入野史逸事,创新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事方面知识较多,历史教师在授课中如果照本宣科,会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际历史授课中可以将历史知识与演义、小说、野史等结合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举措这一章节时,可结合电视剧《汉武大帝》展开历史教学,以便历史课堂授课故事化。2.梳理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授课所用的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构架清晰的知识体系,所以历史教师应当注重讲授方法,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架构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影响这一章节时,历史教师应当向学生提问“新航路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指引学生将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汇总为新航路的意义和表现,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就会深刻。3.善于总结归纳,创新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展开探究式授课,针对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历史课题研究小组,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针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一章节的授课,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继而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展开学习。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在历史授课时应当有着宽大的胸怀,吸取其他学科的经验。随着时代的进步,全新的教学理论、原则、模式不断出现,历史教师也应当将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善和应用的,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断的经验总结,进而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作者:李萍 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试验区顶效开发区中学

参考文献

[1]姚婵.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都市家教,2013(05).

第10篇

历史是高中教学科目中的重点科目,学习历史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还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的养成。探究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法,其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本文就针对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一、高中历史课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法,其在历史课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新课标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在高中历史课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为靶点,设计探究方向和探究内容,并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分析和讨论,从而让学生在对历史的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新课标对高中历史学习的新要求。

2. 自主性原则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高中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历史课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历史文化的奥秘,因而这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运用时,教师要把握好自主性原则。即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通过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知识和能力,从而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

3. 多样性原则

受生活环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每个人对历史事件解读的角度不同。在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课堂中,教师不能抑制学生的个性思维,反而应该鼓励学生针对同一历史事件阐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于高中历史课,教师要把握多样性原则,鼓励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自我分析,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利用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课中探究式教学应用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一般包含“质疑――探究――释疑反思”三个阶段,因此在高中历史课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就要把握好探究式教学流程的几点要求:

1. 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因此,在高中探究式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运用好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工具,为学生提供新颖的问题情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将历史事件还原;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历史事件发生时更完整的社会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探究式教学的精华所在,只有成功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思考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好历史知识点,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2. 多渠道搜集材料,探究分析问题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通过教师的辅导,使学生能自主地进行探索发现、掌握认识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根据问题对历史事件展开探究和分析,但探究过程一定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探究程序开始前或探究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参考资料,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有一定了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提高探究教学的开展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探究小组,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让学生在合作、思考和讨论中提升综合能力,完成探究任务,提高学习质量。

3. 解决问题,探究反思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心智品质教育 高中生

高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兴衰,而高中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有着丰富价值内涵和精神情趣的教学活动,它的任务是唤醒和捍卫学生的尊严,关注并提升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它对高中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担当的责任。那么如何使高中历史知识学得清、听得进、用得上呢?

一、丰富学生的心智品质教育是对高中历史传统教学的反思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重要缺陷是:教学偏重于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史实梳理的痕迹重,过于强化教材和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缺乏对历史过程及结论的兴趣,检验和质疑问题的精神明显不够。这种教学黯淡了历史教育的理想之光,浅化甚至忽视了历史教育的人文内涵。自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这种现象明显淡化,但出于升学的压力、教师的自身认知及教学惯性等各种原因,仍有不少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灌输教学的最大后果是无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学生的思想自由与心智培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掌握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明显缺少创新活力,导致思维能力不强和对社会的认知、判断能力降低。

二、丰富学生的心智品质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丰富学生的心智品质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我们可以将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知识奠基阶段,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标准规定的学科基础知识有一个较清晰的认知。在这个阶段学生获取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主要做的事情包括读(泛读与精读)、听、写、说(探究、讨论)等,课后要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和作业,形成简化知识网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要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要有宽容与乐观的氛围。

第二阶段是能力培养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力提升主要通过课堂自学、质疑、互动,社会调查、历史与现实结合的鲜活案例分析和点评等方式,在参与、合作、反思的理性过程中实现。

例如,在论述工业革命影响之一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领略大自然的奇妙景观。即使是平平淡淡的一方晴空,一场罕见的瑞雪,一片绿油油的菜地等,都可能给孩子们以绵密的人文思考、感人的艺术灵光,通过现实无限的风光,自然领悟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丰富与自然亲和与共处的心智品质。

第三阶段是心智品质的丰富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塑造和丰富心智品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克服未来成长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有一则“偷斧子”的故事,讲的是在确信邻居偷了斧头后,丢斧子的人感觉到邻居从里到外都非常像偷斧子的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人是透过自己的心智品质去观察、评判面临世界的,是有目的有选择的结果的。心智品质影响人们的认知,认知又影响人们的行为,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判断在于潜在的心智品质。因此,当人们的心智品质与认知事物发展的状况相符合,心智品质就能有效指导行动;反之,当人们的心智品质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不相符,其固有的心智品质就会使好的想法无法实现。长期的心智品质偏差,会对周边的人和事物产生扭曲,甚至产生攻击,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三、丰富学生的心智品质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途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心智品质的丰富虽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操作层面上有难度。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目前的教学实践,需要在课堂中引入历史典型案例,采用点拨式、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式、图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启迪学生的心智品质,将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的自主构建活动有机统一。

1.转变教学观念,以生为本。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活动,其需求是分层次的,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心理需求,其心智品质才能达到教学所担负的有效教学目标,进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了解学生的心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肩负起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感等责任。

2.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认识自我。课堂非“讲堂”,教师看似天衣无缝的讲授,往往缺乏生命的活力。大力采用历史典型案例分析式、互动探究和质疑、问题观点多元化等教学新方式,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可发现在理论学习中的缺陷。当然,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民主、平等、轻松的情境中应用的,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乐于分享,勇于承担,敢于创新,并有机会聆听别人的见解,进行反思和“自悟”。通过比较、学习、反思、升华,每一名参与的学生都可看清自己内在的心智品质对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影响。这样历史课堂就成为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通过交流感悟探寻真理的地方。

第12篇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迅速成长

搞好课程改革需要新教育理论的支撑,历史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也包括对新教育理论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吸收。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以及直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并真实反映中学历史教育实质的历史教育新理论,把其融进历史新课程中,不断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促进实施历史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行为的形成,提升理论,拓展视野,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合作沟通

在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对历史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以及知识的互补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课时,要介绍雅典法庭审理案件时是用“水时计”来控制原告和被告的发言时间,他用矿泉水瓶作教具制成“水时计”(一个去底的矿泉水瓶盛水倒立,瓶盖上钻一小孔,水通过此小孔滴漏进入另一个矿泉水瓶中),以便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当时审案的情景。一起办公的两位化学教师看“水时计”的工作过程后,提出两点建议:(1)水是无色的,学生看不清楚,能否使用有颜色的液体?他们找来两小片红纸,浸泡在水中,鲜艳夺目的红色液体顷刻间便制成了。(2)倒进“水时计”的水怎么计量?历史教师使用水瓶来计量,而化学教师则建议使用化学试验时使用的量杯或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时间的长短,同时体现出雅典法庭的公平。

新课程方案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互助、合作与沟通。在办公室里,教师们可以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工作中与同事密切合作,大家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互助、合作与沟通,可以促进教师迅速地共同成长。

三、要利用好多媒体网络资源

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为教师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如:中学历史教学交流网(http:///xzwsp)、中学历史交流网(http://lsjxw.wo.to)等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教学所需要的信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掌握信息技术,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关注历史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史学研究最新成果,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教学所用,实现资源共享,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迅速更新。

四、要不断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

高中历史教师要依靠自己并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反思检查自己的教与学,对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及有待进一步发展的部分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历史教师才懂得如何在必要时寻找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不断地运用各种方式予以弥补和充实。

例如: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必修一中“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的内容标准,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至少应该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第一,什么是成文法和习惯法,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区别;第二,什么是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的区别;第三,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了解什么是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审级制度等法律专业知识以及―些概念或术语。

新课程改革之后,历史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历史新课程的知识结构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差距,只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程教学,就难免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与时俱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静怡.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韩冰.与时俱进搞好高中历史教学[J].学周刊,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