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7 01:27:35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前言

我国的历史发展对于整个科学的建设有着很强的指导性,但是随着近年来的社会形态和国际周边环境的变化,在关注到历史问题上依然呈现出来是一个客观性的尴尬。诚然,不管是从爱国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历史教学的方式来看,整个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是一个客观性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首先体现在当前发教育理念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个方法问题。历史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于多个跨学科领域中,正是因为其有着一定的借鉴性和发展性,才使得其有着客观性的作用。

纵观现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整体上转变当前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未来的形成理念教学和融入性教学的过程中,凸显这样的优势。

一.加强史实教学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回顾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的过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提示学生在未来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到的思考的方式。诚然,在这样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史实的融入性教学,这样的教学理念是完全能够凸显当前发展的客观性效益,也是能够从整体上来体现当前的发展的整体过程。加强史实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加强对历史的总结性,也就是说在为学生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明确史实其根据以及其影响的大小,甚至到原因;另外一个就是通过历史陈述的方式给予学生一个更好地指导,这样的指导是引导学生也是启发学生。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一般的教师是很少去培养学生的质疑的意识和方法的,毕竟在大多数人来看,历史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并没有一个客观性的争辩的方式。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客观性的情况,才使得整个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学生对于历史的追究兴趣逐渐减少。使得我国的学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历史挂钩的大人物很少。培养学生的质疑的意识就是通过客观性的教学来提示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描述以及客观性评价上的相关定论,这样的定论的来源是什么,这样的定论是通过那些方法实现的。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个学习的方法,在教师教学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也同样能够体会到学生对历史教学课程的参与,同时能够满足学生在追求理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思考和主动动手的能力。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创新的培养对于历史的教学来看同样有着重要性。随着当前的发展越来越融合世界性历史发展的角度,在关注到整个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中国历史也在体现着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历史教学在这样的方面呈现出来的当前发展的一个客观性定论,完全按照原有的历史学家对这样的一个历史观的认识。按照我国应试教育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真正了解到历史。诚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起到完全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思考的过程。这样的思考过程是凸显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结果,也是能够随着社会发展的思维变化的多元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具体的形象分析。诚然,在发展未来的建设性的成长过程中,依然需要有创新,而这样的创新是有根据的进行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践展开这样的创新,并能够在未来的多样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体现出客观性的动力。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般意义上的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和培养都是通过成绩来体现的,但是随着新课改的颁布以及现有的社会对于应试教育客观性的评价,已经使得学校和教师本身就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关注。诚然,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学生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心态建设。正是因为有了一定的历史观和发展观,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关注到现有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当前的事实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进行适度的结合。只有这样的结合才能够确保整体上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这样的培养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体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结论

本文基于历史教学的特点,展开对当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旨在通过这样的一个客观性的反思体现出来当前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所要面对和关注到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历史认知上需要有一定的同步性。然而,这样的同步性不仅仅是体现在当前发展过程中的客观性上,更多的还是能够通过这样的客观性来寻求到历史教学的规律,进而完全合理的应用在学生的学习上。

参考文献:

[1] 董立国. 历史课程要改革,历史课堂须开放[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01)

[2] 华裕芳. 简论历史课堂中的情感问题[J]. 考试周刊. 2010(04)

[3] 周仕德,何成刚. 历史教学设计观的转型探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10(04)

[4] 聂幼犁. 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J]. 历史教学问题. 2009(01)

第2篇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 高中历史 实践应用

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填鸭式”地教学,让学生机械记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相当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个性,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

一、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含义和依据

(一)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历史反思性教学是指将反思性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历史学科中的专业特性相结合进行的教学活动。

(二)历史反思性教学的依据。

首先,历史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这门学科的继承性很强,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过去的历史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对未来有指引作用。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开展反思性教学,培养学生反思性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次,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反思性的教学运用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

(一)备课时的反思。

对于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为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备课是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直接决定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所谓备课,并不是简单地熟悉上课内容,而是要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时间安排、教学手段等进行合理思考、预测和修正。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例如在讲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节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并掌握其概念。这些都是在旧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的,也是我们在之前的课程当中没有重视的。教师备课时必须通过翻查资料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补充,而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反思性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如果对找到的资料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那么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资本主义萌芽在古代的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的。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反思这堂课到底要学生掌握什么,在他们掌握的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从他们的角度思考或反思,才能找到教学的突破点。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备好,才能把课上好,才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

(三)课堂上的反思。

反思性的教学存在于教学课堂上。教师在上课时,要时刻注意对教学的环境、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态度和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及时反思,一旦课堂上出现了问题,就要及时调整,保证上课效果。高中历史中的有些内容是较为枯燥的,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于文科生来说,历史学习很重要,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知识由浅入深地讲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重点,再进行更深一层的讲解。比如在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式》一节时,教师不用急于让学生掌握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可以从学生学过的成语入手,比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一字千金、指鹿为马等,让他们熟悉春秋战国时代的环境,“回到”秦朝,从而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那时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四)课堂后的反思。

这一反思环节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由于高中历史每周只有两节课,但是需要讲授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每堂课后教师都要反思学生是否将知识真正吸收了。比如教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节时,教师在上完课后要反思学生是否了解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原因,是否认识到了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准是什么,给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整个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样反思,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才能有更深入的把握,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

三、结语

反思性教学运用于高中历史课程中很有必要。历史教师要在教学环节中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找到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在高中历史课程中采用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保证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澎.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在新课改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教师版),2011,(4):66.

[2]辛霖灿.高中历史课程反思性教学探索[J].成功(教育版),2012,(18):129.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 教学 实效性 教学反思

历史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它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全面反映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内涵,这种基础学科一向带有一定的无趣性,那么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如何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就要以教学内容的变革为主导,保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按要求完成以下两点。

一、加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结构的改良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了解历史课本,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教材内容及其内在与其他学科联系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良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学习观,带领学生一起通过课堂的教学,共同探秘历史发展的原因与普遍理念。历史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内容架构,全方位去提高学生探知历史精髓的水平。历史教学内容一般以某个活动为中心,教学构成相对单一,学生更容易掌握。与此同时,学生对于一些历史现象,包括历史概念较不清楚,为了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帮助学生们理顺学习历史的头绪,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关键历史事件的发展的内在原因,分析以及对当时乃至后代的影响,带领学生一起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进行领悟,引导学生能够全方位、全角度理解历史知识,督促学生再学习,进一步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技巧提升。

二、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改进学习观念

第一,历史教师需要全面准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某些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第二,通过高中历史教程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总结阶段性特征的历史发展。第三,根据各个历史学习节点的内在内容链接,全面掌握整体历史的发展基本的线索。例如,中国旧民主革命时间历史和对应的世界历史工业革命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和侵略的后果, 侵略力量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工业技术大发展、制造能力快速成长,资产主义急需开发更辽阔的超大消费市场, 从而侵略更多的原材料产地,美国资本帝国主义等积极实施大棒强硬政策,英国帝国主义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第二模块基本线索是:国外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前所未有地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第三模块的基本线索是:不满足于利益入侵,英国、法国、美国,试着用清政府扩大内战困境侵略权利,失败后,找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以武力强迫清政府屈服于签署一份新的不平等条约,确保实施新的不平等条约,并说它将帮助清政府打压太平天国运动,从而实施全面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政策,“奴隶”当时的清王朝,他们采用中外联手勾结的战略,从而残忍地消灭了太平天国起义,至此中华民族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一些具有超前理念的中国有为人士就开始了争斗和探索救国救民的思路,声称要在中国推进资本主义,强调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帮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这就是第三模块的中心思想。三个模块综合分析,从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开始,中国完全陷入了帝国主义的全面侵蚀,中华民族的的反封建,反帝斗争的行为,进一步加大了中华民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规模和影响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带领高中同学学会历史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即要掌握历史中的关键内容,从而进行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和分析、评价,将历史知识的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支离破碎的认识,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揭示了历史现象以及内在规律,抓住历史发展,这才是学生学习历史能力培养和发展升华的主要之处。加强历史教材内容的组合教学工作,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必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为中心思想,一步步懂得会用科学的知识与学习方法,全面了解再现历史的原貌,揭示历史分析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总结经验的基本程序,并探讨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是最高的。另外,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历史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用最正确的方法来解释历史的一些基本概念,即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解决问题的准确把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些人的某些历史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他只看到历史意外事故而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 只看到现象,没有把握住自然。

除了要保证课堂的实效性,教师也应当时刻进行反思,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对教学进行反思呢?

1、建立个人反思制度。

个人反思制度其实是教师对自身所建立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成长制度,通过对这个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师能够不断的获得提高,从而反作用于日常教学,最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2、积极实施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而实施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则是促进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将教材相关知识变成问题提出。第二,把握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增补知识点,扩大知识面。第三,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结构化。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以横向、纵向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对自身教学方法反思。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将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简单的来说,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成功的提高自身教学的质量,就必须不断的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因为只有反思才能够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才能够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充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改革,才可以增进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历史教学水平,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自然增强,才能真正利用历史影响,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可以有效地保证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会有更科学更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 2011,(10) :17-19

第4篇

【关键词】高中 历史 教学

一、前沿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也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教材的编订和教学大纲的选用到教学教法的实施和开展都进行了全面整合,高中历史教学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期,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变传统僵硬束缚的教学模式,对历史教学的新方法进行探讨。

历史学科的教学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多个模块,例如可以根据分别按照经济、政治、文化将历朝历代的知识进行整合,也可以按照每一个历史时期进行教学。为了更好更具体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本文将选取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抗日战争史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二、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现状有待改善。高中历史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材编排和内容选择上的问题

纵观历史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在抗日战争主题下,教材主要将一些重要的侵华事件和人物列举在案,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的主要史实教材都做了阐述和说明,重点突出了日军的惨无人道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教材内容安排上不够全面,日军对中国人民的侵略除了军事掠夺之外,还有在经济上对中国人民的掠夺、殖民统治和文化摧残等诸多方面,教材编写人员忽视了这部分重点,导致学生在看待侵华战争时不够全面。其次,教材没能很好地反应学术界的新观点,对抗战中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和领导的证明战场的评价依然沿用传统的评价,缺乏进步性。

(二)应试考试的负面影响

虽然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鉴于考试依然是目前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就完全依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在抗日战争史中教科书上将“八一三事变”列入了选学内容,不在考试范围内,很多历史教师在实际上课时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就忽略不讲,或是一笔带过,以至于学生对该事件的影响而后果一无所知。这种详略教学法虽然有助于减少学生的课业和考试负担,但是教师忽略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系统掌握抗日战争史是十分不利的。

(三)部分教师依然沿用旧的史学观点

随着对历史不断的深入探讨和发现,现如今史学家看待历史的角度也越来越多样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这些史学观点也逐渐在教材中有所呈现。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发现仍然有部分教师固守陈规,对学术界的新动态和新思潮十分漠然,甚至忽视改版后教科书上的新观点。例如很多教师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就照搬了传统的经典看法,认为抗日战争的意义只限于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性质之上,对于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上的意义就不够重视。这些片面的史学史论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片面地看待历史,对历史存在误解。

三、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问题及其教学建议

由于种种问题的存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令人十分堪忧。面对这种情况,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宏观把握教材,对教材中的不足适时弥补

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教师要做的就是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宏观把握知识。例如对抗日战争史的教学,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教材上记载的一些史实和史论之外,还要用更为科学更为准确的历史观对书本知识进行升华,切不能局限在书本的观点之上。抗日战争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反侵略战争,它还激发了民族意识,对促进我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不能简单以教学大纲安排详略,而是要尽力让学生对抗日战争史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教学地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当中得到了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在历史教学中也要适当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活化课堂,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除了将传统的讲授法表达地更为准确、清楚、通俗易懂以外,教师还应当多增加课堂互动的环节,让学生从“教师为主”模式下解放出来,在课堂当中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与同学交流和自主探讨中学习新的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我国抗战获得胜利的原因,并且找出其中的关键性原因。由于少了书本的限制,学生们就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对这些观点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赞扬,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之相类似,教师还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课,例如针对抗日战争教学就可以举办一次话剧大赛,鼓励学生多多截取一些历史片段进行演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历史知识。

四、结语

历史科学是认识人类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其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非常重要,我们应重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必须认清历史教学现状和问题,并采用相应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推动历史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希望通过高中历史教学能让学生更好更扎实地掌握历史知识,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事件,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反思,不断改革。

参考文献

[1]冯荣军.新课程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

[2]曲丽泓.突破传统,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

第5篇

一、有效整合“史实”,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因此,有效整合史实,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与能力要求的重要组成http://部分。一般而言,学生学习历史的困难之一就是史实的记忆。教师如果能在准确领会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指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那就一定有利于宏观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做到准确记忆史实。

反思:就历史学科而言,基础知识永远重要,这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掌握梳理基本史实的方法。因此,在这一阶段学习中,教师准确地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案是关键,学案使教师既省时又高效地组织和实施该阶段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整合史实,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知识的梳理和体系的建构。

二、巧妙设计问题,诱思解疑中形成“史识”

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大致的概览后,教师要针对重难点,提供材料铺垫,设计渐进性的系列问题或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思维习惯与方法,形成“历史认识”。

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将罗斯福上台时面临的严重危机从“银行破产”“工业萧条”“农业衰败”“社会动荡”等四个方面创设历史情境,以视频或文字材料的形式再现当时的经济困境,诱导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境之中,讨论解决危机的办法,提出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措施,并分析可能出现的效果。当学生能把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的时候,学生也就深刻地理解罗斯福在新政中采取的措施,从而很好地掌握学习的重点及要点。

反思:“史识”的达成过程就是完成新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过程,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感悟、体会与总结。因此,这一阶段教学更需要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实际,选用或生成与教学重点内容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巧妙地创设情境,或设计有利于诱导学生思考和“形成认识”的有意义的问题。而具体、形象、针对性强、有趣且有意义的问题设计或情境诱导,才能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思维状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才能帮助学生学习、提升历史认识。

三、感悟历史,升华“史感”,达成“历史的现实感”与“现实的历史感”的统一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再以单一传授历史基本知识和历史基本结论为主要任务,更对我们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地涉足“史感”教学的探索。它要求我们将历史与现实联系,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世界意识。

在“史感”教学阶段,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外,更应精选史料或寻找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生活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营造让学生“神入历史”的氛围,实现感悟升华。

如在学习《百家争鸣》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角色体验:(1)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平民,你有什么样的愿望和要求?(2)如果你作为该时期的国君,你将如何治理你的国家?

通过角色体验,在“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同样历史背景下,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也会有不同的思想主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各学派、各思想家代表着不同阶层的利益,在春秋战国这个大舞台上活生生地

转贴于 http://

第6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课前反思;课堂反思;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36-01

20世纪末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新一轮课改中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最终落脚点是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波斯纳提出 “经验+反思=成长”,同样在教学中“教学+反思=高效教学”。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把教学行为做了一个界定,即“常规教学行为”和“反思教学行为”,提出“反思教学行为”是经过积极地、批判地教学过程,深思熟虑后做出选择,比“常规教学行为”更适合教育的发展。[1]1983年,纳德·萧恩在《反思性实践者》中指出反思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行动中的反思”,将对行动的反思分为行动前、行动中和行动后的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可分为教学前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课前反思,即课堂反思;教学后的反思,即课后反思。[2]1999年,熊川武在《反思性教学》中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有效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3]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相关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循环往复地反思、改进、总结以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在20世纪80年代,反思成为教育界一热门话题,在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领域中,有关“反思”、反思性教学、反思性实践、反思性教师等教师教育口号铺天盖地而来,反思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4]反思性教学也随之产生,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法。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存在于生活各处,同样被大多教师使用,且获益匪浅,但许多老师并未意识到自己已运用此教学法,笔者写作目的也是为了将其进一步推广,引起教师的重视。

反思性教学不盲从于传统、习惯和现有规定做出结论或判断,而是与时俱进地通过不段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反思改进,不断批判、完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反思性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可分为课前反思、课堂反思和课后反思。

1课前反思

教师在课堂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充分的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备课中教师首先确立本课程在整个专题、整本书、甚至于整个高中学习阶段的地位,把握教材脉络,理清重难点,确定各个子目的讲解时间,安排好整个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实施步骤。另外是备学情,反思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用学生已掌握知识或事实为例引起学生共鸣,引发其兴趣和热情,在学生原有知识上构建出新的知识框架。

如高中历史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本课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次重大思想事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使处于清政府专制下的人民醒过来,为争取平等之权利,自由之思想奔走呼告。经过反思以往常规上课发现:常规上课时教师会讲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新三民主义提出背景、内容和意义,在老师周密安排下按时间顺序将一节重难点突出、结构完整的课程呈现,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要求新世纪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合作者;学生由原来的知识接受者,变成学习过程的主导者。于是,笔者决定在引入三民主义之前,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假定如果自己是其中一员会如何救国,将学生的意见写在黑板上,在讲三民主义时与学生的意见对比,从而发现三民主义的意义和不足,实现学生与孙中山思想跨时空论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2课堂反思

课堂是将教师主观的备课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学习过程,课堂永远无法预设,因此课堂中反思、随机应变尤为重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去设计教学,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5]反思性教学比之常规教学更注重即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反思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效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反思已有知识框架,调动、运用原有知识,培养自身分析、概括、处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笔者在上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让学生阅读课文提炼思想形成的背景,有学生对课本68页关于的插图[6](如图)提出质疑,脸上少了学生熟知的痣。通过仔细观察和批判思考发现问题这是新课改宗旨之一,也是反思性教学所推崇的。笔者指出课本中的插图是1925年在广州时留影,并将中年得“痣”的史实讲给学生,以发现问题学生为榜样,指出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要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教学实践进行全面反思,包括对教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反思要以课堂为起点,发现优缺点,扬长补短,反思也要以课堂为落脚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反思可以借助课堂录音或录像,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学生评价,教师集体讨论、观摩优质课、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法、建立反思文件夹等多种形式实现。通过课后反思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充实学生知识框架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讲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汉代儒学》第一子目“焚书坑儒”的批判中指出教材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评价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7]笔者发现“粗暴否定”四字修饰地贴切,文化有分歧可以通过辩论、交流多种方法来解决,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残暴的,更是愚蠢的,进一步提出看待事物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待事物。在讲《新文化运动》中有学生举一反三的运用辩证法对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旧道德和旧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外来文化全盘肯定的态度提出批判,主张用辩证法一分为二、理性客观的看待中国旧道德和旧文化。通过反思历史失误,以史为鉴,从中吸取教训指导现实,培养学生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事物。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价值和适用范围,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思性教学运用在恰当的课堂和课程中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 反思性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是冲动的、例行的,而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基础上,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伍中友译.《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唐纳德·A萧恩、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关键词】反思性 教学理论 高中历史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34-02

引言

在现如今的高考教育体制之下,大部分的高中教育都为了应试做准备在课堂教育之上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知识的教授过于单一,内容的教授也过于死板,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只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学习中大都处于一种被动形式之下,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当下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各个地方都在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便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反思性教学理念。这样教学理念的提出必定要结合实践不断的来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的完善教学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不断的提高。所以在下文中笔者就着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提出其优势与问题所在不断的完善反思性教育理念[1]。

1.反思性教学理念的概念界定

反思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且其反思性实践对于保证教师教学专业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反思性教学重视教师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行实践理论与研究努力之间的多重整合和转化,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帮助教师去复制和套用那些别人研究所提出的实践准则上,而忽视内在于教师自己的实践理论和专长。其次,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以指导性的目的与价值为中心,全面参与思考过程,而不是把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限制在教师技术和班级组织的技术问题上[2]。忽视价值和目的问题的手段,结果的思考方式是错误的。反思性教学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心态,同是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他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好的反思性教学是自我的批判的又是合作民主的。反思性教学及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又重视对教学赖以发生的社会和组织背景的分析。它要对发生在学校内外的事件以及社会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

2.立足于教学实践,及时反思总结

所谓的反思性教学理念在上述的论述之中就说到了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得以保证,在课堂的授课之中将其反思性的教育理念带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不断的揣摩与创新,所以在此就强调了其课堂实践的重要性。就以高中历史教学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对于课堂实践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具体分析,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引导之下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于在课堂之中所讲授的具体内容进行仔细的反思分析。根据其所讲的步骤与内容将同学们的具体实践作业相结合进行分析,得出自身在课堂讲授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详细的修改与记录以此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在比对的过程之中找出自己授课前的目标与笔记,与其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差距所在,在反思之中找到形成差距的原因然后对于自己之后所指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整改与编写,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一些漏洞的修补与改进。不仅仅是在教学方案之中的修改,想要保证其反思教学的效果就要在反思修改的过程之中进行详细的记录,记录保存在之后的实践之中会起到极为有利的作用[3]。

实例一:在此就举出一个在实践之中反思总结的实例,在教学进行到高中历史必修二的过程之中,在《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完善与美国1787年宪法》这个课时结束之后进行了一次反思总结。重点不够突出,在讲解英国代议制的时候,由于同学们对于代议制的基本性质的模糊与不理解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没有找到清晰的目标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之中对于英国代议制产生背景也没有很透彻清晰的认识,背景认识的不彻底导致对于代议制本身产生与存在的意义也会认识不全面,对于整个知识点的把握也相当的不透彻。也会使得同学在课后的复习之中忽视重点,做相关练习的时候也没能抓住题干重点。难点重点没能突破,在难点之上由于自身准备工作的不足没有能很好的突破,导致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之中也是模棱两可,讲解的极为不全面。在讲解“英国代议制”的发展背景的时候由于其中又混杂着英国前期的王朝统治的种种制度特点,在讲解之中没能很清晰的解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发生背景这一块的讲解便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课后同学们做得相关练习之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理解的模糊不清晰,所以在这一点上在之后的备课笔记之中就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及时的进行课堂反思也将其记录了下来时刻提醒。对于课时结束后同学们的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没有做得十分充分。在总结的时候没有能将美国宪法的确立精神很好的讲述出来,在精神上面没有对于同学们进行充分的引导,在思想的升华上不够充分。在这一次的反思总结之中,得出了在以后的课前准备之时一定尽可能的把握住重点难点,在重难点的解析之中也要进行教育理念的不断探究与创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讲授的内容进行再次创造用情境再现的方式展现出来。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课堂主体性,增强学生们与教师的积极互动,提高授课效率[4]。

在这样的一个例子之中通过进行对课堂的反思性教学总结,总结出了在教学过程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是在反思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或者是忽视的存在,但是反思过程之中就马上的发现了出来并且立刻进行了改正。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教师开始对于自身进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发现自己的课堂教授过程之中的忽略点与闪光点,并且在反思总结之后进行详细记录与改正。这种习惯一经养成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在不断的记录与改正之中教师们不断的发现自身授课的优缺点不断的加以改正与改进,在之后的授课过程之中就会越来越完善,促进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累积的升华,也大大的推进了教师课堂授课的效率,提高了课堂整体的授课氛围增强实际教学效果。

3.以问题为导向,多角度进行反思

所谓的反思就是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进行不断的反思改正,所以在反思性教学理念之中根本的立足点就在于问题的出现。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之中因为所面对对象的多变性,所以教师们在讲课的过程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预备的讲义和备课笔记进行讲解。毕竟在课堂之中所面对的是一帮学生,学生们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在课堂之中就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往往就会偏离之前所预定好的范畴与模板。在这样的偏离的过程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就要进行课后的反思,针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整理出相应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也要随着情况而不断的变化。在课堂之上学生们的思维一般都比较活跃,有的时候提出来的问题看法要比老师还要全面与准确,所以在课堂之上往往会遇到这些问题,发生一些观点的不统一等等思维的碰撞。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教师们就要更加的注意自己的处理态度,在学生们积极反应问题的时候不能快速的给予否定,因为在历史的教学之中不像理科那样可以得出非常精准的答案,很多的历史问题由于理解观点的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且现如今依旧有很多很多的历史问题还在继续研究讨论,不能下精准的答案定义。所以当学生们提出答案的时候不能予以否定当然也不能太过于肯定,要用一种辩证的态度去进行判断,对于问题本身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这样不仅仅可以调动班级的学习气氛还可以增强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加深知识点的印象可谓是一举几得。

实例二:在学习浙江省人民版历史课程之时,其中的一个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在课堂之上提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的时候,就有学生积极的提出的自己的看法,他提出的看法与课本上的看法有一些不一致,中间有很多学生自身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这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全部归于不良影响之中,而是提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于世界格局最终形成所产生的一些推动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之中当然也不否定战争带给人类的巨大伤害。但是这位学生的观点的提出也是建立在自己所看的资料并且也是在分析之后所得出的总结结论,所以不能给予立即的否认。随后在课堂之上就展开了问题的讨论,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整个班级的学生都加入了讨论表现的极为踊跃。老师在听完学生们的讲解之后结合了学生的各种见解以及观点,之后进行了一下总结,最后带着辩证的思想投入到了这一个问题之中对于观点不否认也不肯定,总和而论对于各个观点进行分析结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背景,详细的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之时的领导团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还有在世界大战发生之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整体的联系在了一起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也讲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官方结论之中的具体意义和带来的罪孽后果。在这种课堂讲授之下,学生们都听的极为的仔细与专注,结合了自己的观点进行问题的分析使得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更加的印象深刻,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在上述的实例之中可以发现在高中的历史课堂之中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与理解,因为高中的历史教程安排比较的跳跃,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所以会导致学生们在有些地方的不理解与混乱。所以当学生们提出了自己不同见解的时候一定要将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不仅仅是根据本课时所学习的知识还要结合之前所学习的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整体的把握与讲解,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这样对于历史知识的把握会更加的牢固,在整体的学习之中对于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的深入与透彻。

4.适时进行探究,提高反思深度

反思的过程就是发现课程之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不断的探究,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之后得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全方位的解决所在问题。所以探究是反思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的反思性教学绝对不仅仅是将之前的课程教学过程简单的回想一遍,而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将之前的课堂讲课过程之中所出现的问题找出来然后进行探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且及时的解决问题。

实例三:在学习浙江省人民版历史教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之中,在之前的课程反思之中发现同学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一块的理解都不是很透彻,所以在预先的教学计划之中就设计了这一课时的学习新方式。进行小组的讨论,预先提出一些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之处;资本主义制度在战后的大背景之下的整体发展史等等。然后开始分组讨论之后各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来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同学们在小组之中都进行了比较激烈的讨论,每个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最后的发言时同学们的总结发言不仅仅深刻的分析了自己已学知识,还进行了一些更加深入的探究,发言十分之精彩还提出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5]。随后老师对于这些探究性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与讨论最终得出了较为贴切的结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也让老师自身进行了探究性的反思,提高了反思深度。

5.借助集体力量,提高反思效率

教师的反思不仅仅要靠着自身的力量还要借助于学生的帮助,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单方面的问题,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问题。所以在反思之中也要借助于学生们的力量,提高反思水平。在课堂之上要多多的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因为学生们的思维是极为敏捷的,会提出很多教师自身都没有想到的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之中不仅可以得出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提升自身的反思水平,还可以改进与学生的感情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可谓是一举两得。

6.结束语

反思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教师教学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在教学之中不断的反思自身可以发现问题所在不断的改进自身教学之中的不足,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在不断的探究与解决之中实现课堂教学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月季.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生活教育,2014,15:63-64.

[2]严凤成.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徐进.高中历史“可视化”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4.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 历史 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8-02

高中历史学科引起大量的历史知识点,一度让很多高中生望而生畏,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厌恶的学习心态,教学质量也同样止步不前。对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创新,采用“反思性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能力的培养者转变,使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一、“反思性教学”定义

新课改的教学背景,让高中历史教师从新认知了自己的教学,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将高中历史教学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迎合现代高中生的学生特点,挖掘出高中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历史知识,培养高中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反思性教学”正是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方针,让高中历史教师在掌握好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对历史教学进行回顾和重新认知,从而产生更加趋于合理的高中历史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的反思,是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高中历史教师在多年从教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经验的精华。

二、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从高中历史教师的自身来看,教学需要不断的超越自我,在高中历史教学生涯中,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从自身做起。在新课改的推行背景下,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新课改开展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如教师可以“课前、课后三问”的反思发,撰写反思日记,连同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感受诉诸于笔端,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交流平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共享,通过教学观念的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学习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在高中历史中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从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四大板块组成,过于繁琐的史诗记载往往会给学生感觉教学内容的杂乱无章,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思考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除了思考新旧教材中的不同之外,还应该思考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通过反思认知到新课改不在只关心教学的结果,教师要善于利用“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四大发明”的时候,教师不再直接灌输四大发明是什么,用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其中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世界,建立众多的殖民地;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让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提问去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反思

教学手段的反思在于,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对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如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开始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去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高中历史知识通过声画并茂的形式展现给高中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往往大部分历史教师将多媒体教学由原来的“人灌”转变成“机灌”,反倒适得其反,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充分的反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先进的教学手段真正为课堂服务。

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不在是用影片观赏“珍珠港”为教学的主线,而是利用影片去穿插性教学,反思认知到视频播放的时间应该合适,播放的内容应该与课堂相关等。在进行二战战争爆发背景的介绍之前,放了5分钟“珍珠港”爆发的视频,一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了二战战争爆发时的日本侵略形势,另外也营造了紧张的气氛。有了视频作为直观的感受,经过稍微整理,学生就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将“反思性教学”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从教学理念反思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反思,不断的探索出新课改中权限的教学策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好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高效课堂;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98-01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和总结,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我们可以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之举,详细记录自己最满意的教学环节,应用教育学心理学中某些基本原理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供以后教学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也可以记录教学中的疏漏失误之处,进行系统回顾疏理,对其作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吸取教训,避免以后重蹈覆辙。以案例的形式记录分析处理偶发事件时,自己瞬间迸射出的“智慧的火花”和突然而至的灵感,记录下学生思维过程中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火花”,以此丰富教学材料,拓宽教学思路。(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如果不能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每节课后我们都应该细细品味,静心沉思:这节课自己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知识点的训练是否到位?教学的误区有无突破?及时记录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取舍,认真思考如果自己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去做,并认真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不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为动力。新课程标准,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思路第二点就明确提出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让学生交流,切忌教师夸夸其谈。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学生交流,学生说不出来的规律方法,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必要时可以亲自讲授,但一般情况下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充分交流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好的想法可以供其他学生借鉴,错误的想法能帮助师生查找错误的原因,为正确解决问题扫清障碍。毕竟是学生的学习反思课,切忌上成一节课总是教师讲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观臆断,包办代替,成了教师自己的反思,反而忽略了学生的反思。

其次,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引领学生进行反思。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和今后可持续的学习创造条件,因此数学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反思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创造空间和时间,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反思问题的习惯。因此说反思课重在“训练”与“培养”上,不是教授知识的多少。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有了一定的积累,暴露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后,就及时组织学生上反思课,不要局限于课节的多少,要重视反思的质量。

再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要努力建立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从操作层面看,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要维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不能简单或粗暴地否定,更不能不作评价,或是笼统地以一个“好”来表述;另一方面,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从发展性的角度去评价,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启迪思维,拓展思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10篇

问题之一:“转头议一议”

学生按座位前后组合,4人或6人一组。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前面的学生转过来与后面的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就表示合作性、探究学习了吗?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分组”,把“讨论”当作“探究”,认为提几个问题,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和“探究”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

问题之二:穿新鞋,走老路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不少教师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备课时只备教材和教法,不备学生和学法;上课还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一个人唱独角戏,即使偶尔提问,也大都是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对”与“不对”或者“是”与“不是”的问题。

问题之三:淡化“双基”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被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新招。

面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历史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二、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教师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探究方法的促进者,历史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师 专业成长

正文: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2]方骏:《如何使历史教学变得有趣》(p.165)。《学与教的喜悦》,(香港)朗文教育,2000年。

[3]陈汉森:《我在初中中史教学上做过的尝试》。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

[4]王雄:《一堂热烈的历史课》。(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2期,2001年9月。

[5]唐远华:《高一学生演历史剧的教学实验》。(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3期,1994年。

第12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者的重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才能实现其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对历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以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也是历史教师需要自我反思的现实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凌源市实验中学自建校以来就对每位教师提出了要进行教学反思的要求,并作为业务检查的重点。正因如此,实验中学几年来培养了一批能力过硬,专业素质强的青年教师。本文仅就历史学科进行剖析。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比如,传统的历史教学将历史视为“记忆型”而菲“思考型”的科目。因此,讲述、板书、念课文与抄笔记,构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长期形成的这种“教师灌输,学生记诵”的教学基本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历史是“最无用又无趣”的科目。而现代历史教学理论认为,历史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学生不应只学习那些“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程序性”的知识。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去认识过去,以及批判与诠释的基本史学方法。“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历史赋予人类的智慧。教学反思正是通过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教学反思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在别人教学的课堂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搜集书面案例。我国各地都有一些优秀历史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是教学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在搜集和总结的过程中,总结得失,并不断的形成经验或理论继而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反复实践,揣摩。

第二,观摩与讨论。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讨论来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野而难以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为此,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组内听评课和组内示范课活动。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数教师不能直言不讳,只言优,不言劣。所以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

第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堂课下来总会与自己预想的方案有些出入,有成功的地方,也失败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总结得失,将变成课堂教学最为宝贵的财富。

注重积累,乐于反思,着手解决,成理成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才能寓教于乐,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