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建设

时间:2022-12-24 02:3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软环境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软环境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软环境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98-01

一、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大学精神

什么是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就是指大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具有一般特质的文明成果,即“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是大学最富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是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的主要体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大学生命的灵魂所在。”大学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也不是短期能够做到的。因此,近些年来,国内很多地方大学里边虽大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在把握大学精神上却屡屡出现问题,有悖于大学精神的事情也是层出不穷。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底蕴的不足,在此方面问题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二)办学定位不准或不明确

新建本科院校中有不少是从专科升格而来,这些学校由于长期处在专科办学层次,其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管理模式等也都处于专科层次,对于什么是本科院校、怎样建设本科院校既无实践经验,也缺乏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这就导致其在本科建设过程中出现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等等问题。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很多大学在设定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时都存在着盲目性,赶时髦、缺论证或论证不充分,更加导致高校办学的混乱性。这种情况新建本科院校也很难幸免。所以办学定位不准或不明确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三)校园文化建设不够

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过去长期处于专科等较低办学层次,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导致思路不够宽阔、认知水平较低、教学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等问题长期堆积。升入本科之后,虽然很多院校面积变大了,楼房变多变高了,但是其思想意识及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并没有水涨船高,像小团体、只重眼前利益等现象严重存在,重行政、轻教学的意识明显,没有形成足够的学术氛围,缺乏竞争意识等等。

(四)管理模式落后,行政主导现象严重

新建本科院校当中多数属于地方政府管理,行政力量大于学术力量,学校当中官本位现象严重。有的地方政府视省属院校为自己的附属物,为本地方利益强行制定高校发展规划,导致高校缺乏自,处处受制于地方政府,学校发展严重偏离正确发展方向。而从学校内部看,原来的专科学校由于规模小,人员也少,所以大多学校实行的就是简单管理,而系(部)中层只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易于出现的问题就是,学校中行政权力高于一切,无视学术权力,没有民主管理,就不可能实行专家治校。

二、如何加强新建本科院校软环境建设工作

(一)铸造鲜明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具体来讲,主要就是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到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的改革。一方面,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形成较高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还应依据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软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学术环境,从而促进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只有当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都有提升,大学精神才有承载的主体。

(二)形成科学的办学模式

任何一类学校都有其自身特点的办学模式,当代大学也应当形成科学的、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这也是高校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办学模式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学分制,实行分段教育模式;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课时,增加学生讨论问题、查询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完成研究项目、自主学习的课时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缩减理论教学课时;要加快开放式办学步伐,广泛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的联合与合作。

(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首先,要依法办学。这主要是指大学要依据宪法、教育法等现行法律,制定自己的章程,独立办学。这里边也包含着排除政府干预的内容。高校应享有自己的办学权利,而不应当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其次,确立学术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实行专家治校,使教授真正拥有学术权力。再次,确立高校办学的公益性,反对高校产业化。

(四)营造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氛围

校风简单地讲就是学校风气,是校园文化在学校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投影,包括学风、教风、领导风气等三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制定规范、树立典型榜样的方式来加强校风建设。在抓好校风建设的基础上,也要搞好校园核心文化的建设和学校艺术活动开展等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勇齐,颜蔚兰.论学分制与高等教育公平[J].高教论坛,2005(3).

[2]史历,程森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J].湖南社会科学,2009(5).

[3]张燕榉.关于高等院校软环境建设的思考[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2),98.

第2篇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投资软环境;培养机制;支持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投资软环境的问题日益暴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外商投资发展的瓶颈问题,急需解决的是产业投资软环境建设的问题,软环境是经济环境中一个基础的因素,是人们社会生产中的体制和无形要素的总称,是有别与硬环境的一种经济发展氛围。软环境的构成,从横向的角度,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从纵向角度,包括决策者、政策法规、执行者、运行渠道和监控系统。

加快完善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投资软环境建设,让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几年已集中精力改善投资环境建设,具体来说,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产业投资软环境国内的实践大致存在着法制环境建设问题、信用环境建设问题、服务环境建设问题等。尽管目前地区政府已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投资者提供了许多产业优惠政策,但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软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即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环境没有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针对性的与资源枯竭型城市相配套的软环境培养整合机制。

软环境的内容比较抽象,也比较丰富,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投资软环境建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它不像硬环境那样直观;另一方面,软环境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耗时甚久,投入很大而短期内收益甚少。但是软环境的建设意义重大。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投资软环境的现状分析

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方面面临着矿竭城衰、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软环境的问题制约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吸引外资、对外开放的程度。只有认清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投资软环境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投资,加快经济增长。

(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加工,产业链条短,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由于长期过分依赖采矿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慢,目前又面临着矿竭城衰,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亟待解决。同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政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没有能力为企业卸掉沉重的社会包袱,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外资更加迫切。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缓慢,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政府职能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一些行政审批部门和行政执法单位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办事程序复杂、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另外,鉴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优惠政策层出不穷,这些政策看上去很诱人,但是提出后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些政策时常与国家政策发生冲突,事实上操作不了,还有一些政策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法律制度跟不上,执法不严

法律制度不健全,有的法律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法律制度跟不上,在许多方面尚未有法律的规范,所以造成侵权行为的产生,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经济纠纷不断出现,合法者权益得不到保护,执法不严。目前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有政策,但缺乏立法保障。另外有些经济政策的法律含义和强制的约束力很低,作为地方政府和企业而言,既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甚至变相执行。地方立法相对活跃,过多地干预区域经济发展,而其所需的法律支撑又远远不够。

(四)一方面下岗失业,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人才相对匮乏

伴随着一些大型矿山破产,职工面临失业。这些失业人员技能普遍单一,而资源枯竭型城市本身吸纳就业能力又弱。同时,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出现大批本地人才外流现象,从外界吸引人才更是难上加难。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人才支持方面落后于其他地区,并且从业人员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投资软环境的培养机制研究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投资软环境的培养机制研究同直接提出建设和改善软环境的具体政策建议一样具有重要意义。在软环境的建设当中,除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的灵活性、及时性,新举措的制定、下达、实施与检查要追求最高的效费比之外,首先应该掌握的是软环境培养规律。软环境培养过程中需要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现有的产业投资软环境发生变化。外部因素是指当地政府及其经济主管部门迫于外部压力,采取行动推进软环境建设的力度。这也是软环境培养开始的主要方面。而软环境的运行方式,主要是一种积极的运行方式,其含义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推动的以人为干预的方式所造成的软环境运行。其中,一种是整顿治理式。即对恶性软环境的集中整治所带来的结果。虽然最初的出发点是打击违法乱纪的行为,但最终造成的结果是软环境得到好转;另一种是建设型运行方式。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软环境的主动变更,即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政策法规的引导、执法力度的加强、服务水平的提高,干部作风的转变等方式改善经济环境的过程。同时,软环境的培养也应包括及时发现软环境运行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而对软环境进行调整的前提是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软环境的监督实质就是软环境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反馈。理想情况下软环境的培养应该是对软环境的运行实施适时调节、监督,发现有变化即做出判断并给出相应的调整措施。这里的监督包括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督、执法与纪检部门的监督、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投资软环境的基本支持体系

良好的产业投资软环境形成需要一整套与之相匹配的支持体系。只有在这些基本支持的体系下,软环境的培养机制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这些支持体系包括:政府支持体系、法律支持体系、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和人才支持体系。

(一)政府支持体系

建立政府支持体系首先要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提高政府各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软环境建设好不好,最直接的是看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水平、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转变政府职能的本质就是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要做好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和审核工作,切实做到应减必减。凡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审批事项,都要果断取消。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严密完善的审批制约机制,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不断进行改革。特别要抓住制约性较强的关键审批事项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二)法律支持体系

完善规范投资的法规制度。法规制度越完善,经济行为有章可循,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就会明显增加,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投资。建立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规范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服务;出台资源枯竭型城市促进法,大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是法律支持体系的内容。对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要坚决纠正,强化对徇私枉法行为的法律制裁。

(三)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

简化各种行政管理和税收手续。简化手续的工作,首先,严格控制企业所填的表格,简化各种章程条款,企业有权拒绝填报无关企业发展的表格;其次,尽量实行“一次性手续”,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关于融资、技术、经营项目、宏观经济与产业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信息,设立专门的信息提供与咨询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使资源枯竭型城市获得极为迅捷、及时的关于市场、技术、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建立各类人才培训基地和中介机构,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与各种科技人员或专业人员间的联系提供服务,并帮助资源枯竭型城市培训技术力量和各种专业人员。

(四)人才支持体系

人才支持体系主要是着力培养人才,留得住人才。对于创业和成长期的企业来说,企业家人才的供给体系也同样重要。建立人才支持体系首先应该鼓励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以及各地与各类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在职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输送到高等学府深造,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学习当代科学知识,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应加入感情投资和思想交流的力度,及时了解现有人才的思想动态,消除误解,化解矛盾,防止人才流失。为现有人才落实科研经费、科研资料、科研设备,为现有人才提供必需的工作生活条件。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企业家,要着重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包括培养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承受能力。

四、结论

软环境是经济环境当中人为干预可以改变的非物质产品形态的环境因素。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不言而喻,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相对于软环境则是一种直接的依赖关系。通过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投资软环境现状的分析,提出并探讨了软环境的培养问题,提出培养良好软环境所需的包括政府支持、法律支持、社会服务支持、人才支持4大体系。最后软环境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本着现实与长远相结合,标本兼治原则,从软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投资软环境的特殊问题,做好环境支持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华新,张学强.建设软环境 促进东北地区城市发展[J].发展战略,2007(4).

2、田学仁.延边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延边党校学报,2003(3).

3、魏.私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4、魏.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当中的软环境建设[J].管理现代化,2005增刊.

5、关溪媛.东北振兴需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J].经济咨询,2005(2).

第3篇

软环境建设是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效能、推行政务公开的重要措施。我单位们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不断加强软环境建设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队伍建设以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我单位们始终以高度的责任观念、务实的工作作风对待软环境建设工作。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软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切实做好软环境建设工作,我单位以“”的工作方针为指导思想,确定了“”的工作思路,树立了“人人都是软环境,事事都是软环境”的理念,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工作制度以及业务流程,积极主动地落实了“四制”的工作机制,做到热心接待,耐心受理,细心承办,真心服务,如实受理登记或处理,并对各项业务的办理程序进行公开,做到了阳光透明服务;在沟通工作上下功夫,基本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并努力实现“零投诉、无举报、人民满意”的目标。

作为社会保障工作者,我单位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提供满意服务为目标,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为参保人员与企业退休职工提供文明、热情、积极的优质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按照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的要求,对群众提供的材料认真审查,如有缺漏材料或不符合规定的,做到一次性明确告知受理办证的所有要求和注重事项,让群众存疑而来,满意而归。

二、创新理念,不断推进软环境建设的深入开展

在工作中,我们坚持树立养老保险管理中心管理理念,有效推动了软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单位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积极认真地将其真正贯穿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同时,不断加强学习、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坚持学中干,干中学,积极配合组织上的活动,进行不定期学习和动态化自学等方式,着力解决政策、服务、政风行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软环境建设活动,不断创新,以提高自身素质。

突出重点,提高效能,不断巩固和扩大了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工作中,我单位紧紧抓住服务这个重点,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确保软环境建设取得实效。

(一)爱岗敬业勤奉献

在长期的工作中,我单位逐渐认识到只有心怀敬业精神,持有从容的态度,做好奉献,最后才会获得幸福!我很庆幸我是养老保险管理中心的一员。因为对工作的感情,让我树立起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也让我拥有了从容的心态。从容的心态让我有了工作的动力,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明晰自身工作的职责,本着对这份工作的执着与爱,以热情的服务态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严格履行的每一项业务的事中、事后的处查工作。把社会所急、人们所需、我们所能的三维点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切入点,坚持诚实敬业,使社会保障工作以虚促实,虚实结合,增强生气与活力,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优质服务重落实

第4篇

州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学校按照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迅速做出安排和部署,呈现出整体活动开局良好的局面,现简述报告如下:

一是领导重视。全州动员大会后,学校及时制定了《中学开展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方案》,于4月5日集中领导班子学习传达州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学习我校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4月8日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中学习相关文件精神。4月10日全校教职工大会开展集中动员学习相关文件精神。4月12日以年级、部门、学科组为单位集中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开展学习交流会。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大会,对软环境建设进行动员、部署。高三年级召开关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家长、学生、教师交流会,共同分析探讨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更好地教好书、育好人。高二年级召开了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聚焦课堂的教风分析会;高一年级召开了以听课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交流会。学校建立了由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并在科室和年级建立分级责任制。校长就当前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出进一步要求,明确了分管领导、科室主任、年级主任工作职责、具体任务和督办办法。学校软件办对整个活动四个阶段的内容、目的、要求和进度细化到部门,责任到人。由于组织周密,部署得当,呈现出开局良好的态势。

二是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学校在狠抓师风、教风、学风的同时,安排各班级,通过主题班队会、黑板报、橱窗以及校园广播等形式,在师生中大力宣传。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和软环境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使软环境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一步拓展,扩大了软环境建设的覆盖面,提高了知晓率。

三是学习比较扎实。学校充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组织学习活动,带着教学主题,带着问题学习、思考、讨论,确保学深学透、学有所获。各年级按照教学实际把软环境建设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各项环节中,制定计划,做到“五结合”;把理论学习与“感恩思进”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与改进师风、教风、学风结合起来,与提高个人素质结合起来,与自查、整改、提高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安全工作结合起来。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学习过程中,大家联系学校发展实际、部门、年级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认真思考,深入讨论,认识上有了新的进步,思想上有了新的提高,观念上有了新的转变。

经过一个月的宣传发动,学校软环境建设初见成效,广大教职员工参与软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高,大家的思想认识能够统一到州委、州政府的决策上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还有差距;二是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深度不够。三是有的年级、部门不能很好地把教育教学工作和软环境建设工作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开展不够深入,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第5篇

关键词:软环境;医患和谐;探索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1

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是医患双方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而今,医患关系却遭遇危机:医生接诊怕患者找茬,患者就医怕医生不负责任。“同一战壕的战友”戒备猜忌,不仅失去建立和谐关系之基础,更难论共御疾病这一共同顽敌。

当前,在医疗补偿机制尚不到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加强医院软环境建设是促进医患和谐,减少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所谓医院软环境建设,就是除医疗设施、医疗技术、药品价格、检查手段等之外的服务,是一个医院职业文化、服务理念的反映。我院近些年不断探讨软环境建设的做法,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长效机制。

1 营造温馨的环境,让患者有回家的感觉

医院病房的装饰改变以往白墙白床白被单的单调模式,根据不同患者群,把病房装饰的尽量人性化,让患者感到回家的感觉。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的护士全部着粉色制服,语言也尽量使用儿童用语,音量适中,语调柔和,语言文明,护士着淡妆上岗,全程微笑服务。病室的布局、活动室的摆设和玩具、墙壁上巨幅的装饰画、加护栏的病床以及床上的小花被……所有设施全部是“以患儿为中心”的理念下完成的。其他病区根据环境结构,尽量体现人性化,装点成家庭化。病房走廊上,典雅的装饰画、一株鲜嫩的绿植、蔓藤、小草沿暖气管道攀爬;每扇门上贴有形状各异的标示,写着温馨的提示;病房窗户上悬挂的平安结、手叠的千纸鹤等,无不让患者感受到了温馨……医护人员用灵巧的双手在拯救了患者生命的同时,也装点了患者的生活。

2 改变服务理念,拉近医患距离

过去各病区都在墙壁上挂一个意见箱,白漆红字,给人感觉很生硬。现在由院方统一把“意见箱”改成“聆听信箱”,其颜色、画面、字体设计更加艺术。比起“意见箱”来,更能让患者感受到亲近、平等、轻松的氛围。护士长每周开启一次,将患者的心声记录下来,奖优罚劣,改进服务。有的病区还制作了“愿望宝盒”,由青年党团员发起,定期捐款,以备有些患者的紧急之需。那些渡过难关的患者总会主动将钱还上。遇到哪位患者过生日,“愿望宝盒”又会出其不意地为患者送上生日蛋糕或一份小小的生日礼物,小小的盒子拉近了医患距离。

3 体现公开、公正、公平,让患者和社会评价医护

走进每个病区中央,最醒目的地方都悬挂着“医护人员一览表”,照片、姓名、职务、职称,一览无遗。每季度由出院患者无记名投票评选一次的“患者最满意的医生护士”,一朵小红花直接贴在医护人员照片下面,代表着获得的荣誉。年终,医德医风办公室将作为奖励的依据。在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除了在“医护人员一览表”中见到一朵朵小红花外,小患者还在自己最喜欢的医护人员胸牌上贴上各色图案,以表示他们的爱意。

医院建立了病区、医院、社会监督员、第三方机构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每月由病区召开一次工休座谈会,每年由医院召开两次工休座谈会,每个季度由社会监督员到医院进行明察暗访,每个季度由第三方机构做患者满意度调查。医院对各方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整改,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4 制作“双卡”,方便患者就医

每个新入的住院患者都会拿到一张“联系卡”,这张卡的正面是医院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背面是向患者承诺的服务内容;每个出院的患者都会收到一张小小的贺卡,代表了全体医护人员的祝福。贺卡背面如何休养、何时化验、如何用药、何时复诊写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出院患者对病情有了疑问,直接拨通病区的联系电话,就会有医护人员前来解答,免去了患者舟车劳顿之苦;复诊患者检查完毕不必等待结果,可以放心回去,工作人员会将化验单寄回,节省了患者看病的时间。

5 开展多种公益活动,彰显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

“关爱孩子”是我们社会充满爱心的标志,自《同一首歌》在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建立“爱心教室”以来,中心的医护人员充分利用社会各界捐献的设备,给孩子们开设了特殊的课堂,中心与各大学志愿者结成社会实践爱心基地,学生们每周两次来到病房,教孩子们做手工、给他们讲故事、带他们做游戏、教他们知识,填补了孩子们因病不能到课堂享受快乐、增长知识的遗憾。

医院利用病房的电视开设了电视台,根据患者需求,每天安排时段,为患者开播健康知识和注意事项。医院还轮流安排各中心定期为患者举办各种血液病预防保健讲座。同时各中心各尽所能开展志愿者活动。如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为血友病患者录制了《家庭注射》宣教光盘,免费发放。淋巴瘤诊疗中心建立了“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两种常见病种的两组医患QQ群,医患互动,成为网络时代为患者服务的新窗口。该中心护理人员还为多发性骨髓瘤和长期卧床患者自编了拇指操,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减轻化疗药物对于人体神经系统的损害。

6 重大节日举办活动,与患者家属同乐

第6篇

[摘要]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的投资环境的好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东北要实现振兴关键是要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而加强政府能力的建设是为东北经济社会全面振兴提供良好软环境的关键。这些能力包括市场发展与规制能力、政策执行能力、依法行政能力、社会管理能力以及政府自身的行政能力。

[关键词] 东北振兴 软环境 政府能力建设

一、东北地区投资环境的现状与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经济整体发展仍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增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东北地区却明显落后了,如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的GDP是广东的两倍,而今天广东的GDP是辽宁的两倍。东北三省在吸引和利用外资能力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据统计,东北三省200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31.95亿美元,占全国的6.43%,但仅仅相当于华东地区的七分之一,不及广东的四分之一。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存在显著的区别,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的投资环境的好坏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研究员、剑桥大学教授大卫・沃尔指出,东北的未来取决于国内外私人投资能否得到有效激励,应该重点研究改善东北投资环境的措施,以吸引和鼓励投资。世行报告也认为,东北发展战略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为私营、国有和外资等各种企业,有效地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后者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政务环境等。台湾省台湾区电机电子商业公会对大陆2000年~2005年区域投资环境进行了分析,借此为台商在大陆选择投资区域提供信息。分析的结果是在全国7个地区8项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数中东北地区排名一直居于后列,2000年和2005年都排名在倒数第二位。仔细分析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结构,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东北地区的硬件环境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比较而言,最差的是投资软环境。硬环境并不突出,软环境还非常差,就成为了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东北的最大障碍。硬件环境的形成和改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累和必要的物质投入,还可能依赖某些自然条件,有些因素根本就无法改变,但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硬件条件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些国家和地区历史上硬件环境并不好,甚至很差,但仍然创造出经济发展的奇迹。因此,软环境的改善是目前东北地区营造投资环境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二、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需要加强政府能力建设

在自然条件和硬件设施既定的条件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取决于其良好的政策、法制、政务及社会环境等软环境状况,但这些在本质上来讲都是一种公共物品,基本上也都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关于印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4年工作总结和200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政府要真正把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因此,为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就迫切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的能力建设。

第一,营造和保持一个公平、有序、信用的市场环境需要提高政府的市场发展与规制能力。为促进东北地区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营造和保持一个公平、有序、信用的市场环境,地方政府在遵守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提升政府能力来规范市场、稳定市场和引导市场发展。为此,一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充分认识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与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为市场经济体制在东北地区的建立与完善做好思想动员;二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造改组,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吸引内外资到东北投资设企,培育多元化的微观市场主体,为公平而富有活力的市场竞争创造条件;三要着力完善市场体系,打破地区封锁,扩大开放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等要素市场;四要加强政府规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个人的财产权、经营权和收益权;最后还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政府信用。

第二,保持一个宽松、稳定、非扭曲政策环境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执行能力。国家为了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全面实现,陆续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包括财政、税收、社保等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也相应制定了配套政策和落实措施。政策的制定和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固然对于政策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但政策执行能力的强弱更直接决定着政策的成败。要提高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一方面,要改革地方政府决策体制,提升公共决策能力。切实保证政策的回应性、科学性、前瞻性和时效性,避免部门利益政策化、政策冲突、政策不配套、政策不到位等现象。另一方面,要优化地方政府执行机构,规范政策执行机制,提高执行人员素质,在执行中做到合理授权,强化政策分解和政策立案功能,加强政策监督与反馈工作。

第三,保持一个有效、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需要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政府管理行为自我约束的应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做到:一要充分认识权限法定,即行政机关的一切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予、确认和认可,法律规定以外的政府行为无效;二要行为合法,即行政机关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三要程序合法,即在行政行为的各个环节中都严格执行法律规定,按法律程序进行,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要责任行政,即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的违法行政、不当行政的行为无效,并承担法律责任,赔偿相对人损失。

第四,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稳定、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既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东北地区的各级政府:一要通过科学公正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有效的执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使整个社会在政策的引导下走向和谐与稳定。二要以民主的多元的社会整合方式取代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以行政权力为主的一元的单向的社会整合方式,以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诉求,整合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社会的冲突甚至分裂,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三要平衡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认真解决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四要加强社会控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和维护社会秩序。

第五,保持一个协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需要提高政府的自我规范能力。一个地区政务环境的好与坏是考量政府自身能力的试金石,也是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政府一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在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基础上,将更多力量放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二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行政审批管理权限,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审批事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改进审批方式、加强审批监督,真正实现“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三要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着力解决矛盾比较突出的职责交叉问题,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四要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强服务能力;五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全面提高各级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加强公务员的自身能力建设。

总之,为东北振兴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经济愈发展,对环境的质量、品位与水平要求就愈高。东北各级政府要借东北振兴之契机,突破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和不利条件,不断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改善企业投资发展软环境,充分有效地吸引、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课题组.加快市场化进程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路[J].社会科学战线,2003,(6)

第7篇

    一个学习型家庭,其内涵包括硬件和软件。简单地可以概括为:“学习的家庭”和“家庭的学习”。前者指学习硬件环境:书房、书桌、书架、报纸杂志、图书、电脑等……从一般规律而言,学习资源愈丰富,学习效率愈佳,但各家各户都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后者指的是家庭的学习活动,即学习的软环境。其中包括:个人学习,例如看学、读报、自我反省;团体学习,例如参加读书会,进修班,家长学校等;生活学习,从事贸易全家旅游参观展览会,全家讨论交流,亲子沟通分享等等。

    形成学习型家庭软环境的前提是: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必须确立自主的学习动机,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合理配制家人共同学习、交流分享时间,建立平等相互新生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家中成为一个更为独立的自主的学习者,而不是被迫的学习者。父母愿意放低身段,以低权威的亲子关系和孩子进行互动、沟通,让孩子感受来自家庭的温馨,安全,关怀与支持。

    根据上海市普教所1999年对全市8区2县1313户中小学生家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重视教育投资,但这种投资存在着以下三种倾向:重金投入、轻时间投入;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重旁观式赐予性的意向投入,轻参与式共同性的双向的投入。据统计,家长每年对孩子教育投入平均为827.25元,其中最高的可达6万元,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前,家长准备再继续投入平均每户为21931.22元,其中打算投入最高的家庭为100万元。与此相径,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对孩子精神世界关注的程度形成反差。

    在双休日,14.2%的家长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31.3%的家长只用一个小时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生理需求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孩子心理需求的关注。

    学习型家庭的硬件建设固然不可缺少,但软环境建设对人格的发展影响更大。民主、温馨、相互新生的家庭氛围,最适宜孩子健康成长。反之,孩子不仅无心学习,甚至人格也会畸形发展。

    创建学习型家庭,营造家庭的学习氛围,首先从家长自身做起,愿“麻将型”家庭向学习型家庭转变,愿唠叨型母亲向着学习型母亲转变。

第8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打造政策明确、准入便捷、行政高效、惩防适度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全市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现提出如下十条意见。

一、进一步简化登记注册程序。除有关重点行业和高危行业之外,企业住所原则上不再进行实地勘察,企业登记后由属地工商所及时认领经济户口。配合市行政审批大厅,积极实施并联审批。推行网上登记,支持企业使用网上企业名称预核、网上注册等电子工商业务。在文件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变更、注销登记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企业设立登记、变更、注销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二、进一步放宽名称核准登记条件。允许企业名称中的“”与“半岛蓝色经济区”连用作为行政区划表述;允许具有一定规模、经营范围中含有生产、加工内容的企业在名称中使用“实业”字样;允许经营范围中含有投资内容的企业在名称中使用“发展”字样;允许个体私营企业使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未禁止、尚未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行业用语作为企业名称中的行业和经营范围表述用语,如“创业投资”、“生物质能”、“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允许私营企业以“××研究院”“××研究所”等作为其名称的行业表述用语,以公司为组织形式申请企业名称,提升私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进一步放宽出资方式限制。深入开展股权出资登记,扩大债权转股权的适用范围,推进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入股经营。经法定资产评估机构评估,鼓励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作价出资。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外,申请办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一律不受出资金额限制。

四、取消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营业执照副本收费、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副本收费、合伙企业分支机构年检收费;取消个人独资企业登记、变更登记和年检收费;取消私营公司分公司年检收费、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和科技性社会团体从事经营活动或者设立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企业变更登记费;取消分公司年检收费、非公司制企业分支机构年检费和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年检费。

五、实行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凡是市和市确定的重大项目,实行局领导跟踪服务制,及时与企业负责人做好沟通,了解发展情况和需求,帮助解决问题。发放跟踪服务卡,登载局长、分管副局长、注册登记人员、属地工商所长的联系方式,随时提供贴近服务。推行延时服务制,只要企业需要,不受下班时间、双休日限制,随时为企业提供服务。

六、进一步推行年检申报备案制度。推行企业年检网上申报、工商所属地年检工作制度,大力推行分类年检、年检提示告诫和年检申报备案三项制度。除涉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和有前置审批的行业严格按照年检办法的规定程序进行年检外,对经营一般性经营项目的企业实行申报备案制度,只要企业申报材料齐全,即准予通过年检。

七、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建立日常执法备案制、立案调查审批制。进一步推行行政指导提示、警示、约谈等人性化监管措施。积极扶持、规范、促进企业发展,对企业的一般违法与严重违法、初次违法与屡次违法、过失违法与故意违法实行区别对待。除涉及销售假劣、商标侵权、食品安全、坑农害农、传销等关系民生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做出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外,对企业无主观恶意首次实施且情节较轻的违法经营行为实行行政指导,加强教育引导。

八、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支持有限公司或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东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的规定,以其拥有的公司股份申请办理股权出质登记,并通过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融资渠道获得贷款,盘活非上市公司股权。鼓励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动产抵押、股权质押等方式融资;积极办理浮动式抵押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探索市场摊位所有权、使用权质押登记融资方式。大力宣传、积极推进《市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办法》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专用权出资管理办法(试行)》,指导帮扶企业利用商标专用权融资。加大对企业上市工作的扶持力度,主动帮助其解决在改制改组以及申报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九、积极推进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引导帮助企业办理商标注册登记,指导和扶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省、市著名商标,及时为外来投资者自有注册商标办理使用备案手续。鼓励科技、服务性行业和出口型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支持、引导企业进行国际性商标保护,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大对全市驰、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推广与琅琊台集团实施联合打假的经验,积极探索与全市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建立联合打假机制。

十、发挥协会桥梁作用。进一步发挥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加大消费维权力度,维护好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充分利用个私协会的组织网络资源,打造企业信息交流平台。主动与外地区协会建立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合作、交流机制,加强沟通联络。定期组织个私协会会员参加各类投资推介洽谈会,使“推出去、引进来”成为协会服务经济发展的亮点。

第9篇

软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影响;司法行政环境是全市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招商引资和百姓创业的重要因素;规范、公正、高效的法制软环境是投资发展软环境的第一环境,是招商引资的第一名片。为此,切实加强司法行政软环境建设,是司法行政机关和干部以及法律服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一项极为重要、十分紧迫的工作任务。机关各部门和全体干部要站在全市全局的高度,讲政治、讲纪律,深刻认识加强软环境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忠实服务于发展,积极争当司法行政软环境的建设者、执行者和维护者。

二、突出重点,深入推进司法行政软环境建设工作

司法行政机关既是全市软环境的建设者,又是全市软环境的保护者,在软环境建设中,既要认真解决好自身建设的问题,又要维护好社会秩序,积极打造平安、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

(一)强化思想教育,重抓诚信环境。认真落实市“两办”转发的《关于2012年深化全市机关作风建设争创最优办事环境的实施方案》,大力开展“三抓三比三争”主题实践活动(抓作风比奉献争当优秀公务员、抓环境比服务争当优秀发展标兵、抓落实比履职争当优秀岗位能手),组织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认真学习全市软环境建设大会、投资发展软环境建设等一系列会议、文件精神,特别是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和市局主要领导关于加强软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效能,落实举措,把司法行政机关打造成为服务发展的公正高效的群众满意机关,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法制软环境。(牵头部门:纪监室;协助部门:政治部、机关党委)。

(二)强化队伍培训,重抓干事环境。为适应争当新一轮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的新任务和市委、市政府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岗位业务培训,强化干部用心想事、用心悟事、用心做事的意识,全面提升队伍岗位履职能力、求实创新能力和服务发展能力,以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更大的魄力定位发展目标,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牵头部门:政治部;协助部门:机关党委)。

(三)强化窗口工作,重抓服务环境。推进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要进一步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优先办理、专人专办、快速办结,坚决消除软环境中的硬约束。积极打造提前介入、现场办公、上门服务、后续跟踪、规范收费的完整服务链条,努力提高办事、办证、办案等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开展机关民主评议、法律服务行业行风评议活动,积极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和服务窗口。(牵头部门:纪监室;协助部门:律师管理处、公证管理处、法律援助管理处、司法鉴定管理处、基层工作处、国家司法考试处、“148”协调管理处)。

(四)强化社会管理,重抓法治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人群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分析研判,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纠纷调处责任制,明确责任,挂牌督办,限期解决。配合市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强揽强包等扰乱企业生产经营秩序、侵犯企业合法财产和员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因工作不负责、履职不力造成投资者和企业重大损失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牵头部门:基层工作处;协助部门:律师管理处、社区矫正管理处、帮教安置管理处、公证管理处)。

(五)强化工作责任,重抓效能环境。以创建全省最优办事环境的“六个最”即办事理念最先进、办事态度最热情、办事程序最简化、办事时间最快捷、办事成本最低廉、工作成效最显著为基本要求,以争当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目标考核办法为基本参照系,立足于整体工作创最佳、单项工作争第一,力争通过一年的努力,使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在全市市级机关、全省同行中的位次明显前移。继续开展领导干部“三解三促”、法律服务“四万”工程、“百名处长进百企”等活动,切实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扎实开展“服务创新奖”评选、“服务对象满意处室(不满意处室)”评比,着力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等方面打造司法行政机关优质服务品牌。(牵头部门:纪监室;协助部门:办公室、政治部、律师管理处、公证管理处、法律援助管理处、司法鉴定管理处、基层工作处、国家司法考试处、“148”协调管理处)。

三、强化保障,确保软环境建设扎实有效

软环境是检验司法行政工作优劣的最直接尺度,机关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确保实效。

加强组织领导。市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纪检监察室。市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为协管责任人,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直接责任人。市局将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加强机关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各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和公务员绩效考核,形成制度,规范管理,抓好落实。

第10篇

【摘 要】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内陆地区园区建设步入快车道,优化企业用工软环境势在必行。本文以居于湖北中部地区的潜江市为例,从影响优化园区企业用工软环境的几个关系和因素入手,通过剖析潜江大园区建设中企业用工软环境的现状特征,提出了打造内陆地区园区企业一流的用工软环境的五点思考。

【关键词】园区建设;企业用工;软环境

园区建设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要亮点。潜江秉承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东风,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交通、能源、电力、物流、通讯、拆迁等瓶颈正逐个突破,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日益增强,项目支撑能力明显提高,一个面积达65平方公里的崭新的大园区已初具雏形。但同时我们看到,企业用工已经成为园区企业生产能否正常进行、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目前仅就我们调查的潜江78家园区企业,用工缺口就达3200多人。究其原因,企业用工软环境已成为园区发展的掣肘。

一、园区建设中优化企业用工软环境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和需要重视的几个因素

(1)正确处理好“硬”与“软”的关系。园区建设靠企业,企业发展靠员工,凝聚员工靠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作为提高园区吸引力和企业竞争力的两翼同等重要。硬环境一般较易进入人们的视觉,如城市设施环境、城市气候环境、城市地理环境、城市生活环境等。软环境相对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如行政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管理环境、市场环境等。在园区建设中我们要让制约园区发展的“软环境”更硬,“硬环境”更优。(2)正确处理好园区建设与用工软环境建设的关系。园区是一个地方经济新的增长极,但同时又是承载就业的集聚地。我们在对园区进行规划布局时,一定要对园区企业用工软环境同步进行规划。既要不断探索传统农业区实行工业化的新路子,又要通过不断改善企业用工软环境来带动园区建设,吸引更多企业入驻。(3)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园区用工软环境,既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作为企业,要不断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最大程度地化解用工难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作为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打造园区企业一流的用工软环境。(4)正确认识影响园区企业用工软环境的几个主要因素。一是输入与输出。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在承接劳动力转移。随着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要从过去以劳动力输出为主切实转变为以输入为主。一方面要合理引导本域内富余劳动力到园区就近就地就业;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吸纳本域外劳动力到园区就业。二是招商与招工。为使客商招得进、留得住,要把为园区招商引资与为企业招工同时进行,在引进企业项目时,不断帮助企业解决招工等难题,在不懈努力中不断巩固招商成果。三是需求与储备。企业用工需求会受企业规模、业务情况、资金供给、人员管理成本、用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后用工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事前对园区用工不进行规划、储备、培训,就会造成企业用工上需求和储备的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引进与流动。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转,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我们要用开放的视野正确看待企业员工的正常流动。但是,稳定的用工是企业发展之源,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本条件。因此,优化园区企业用工软环境要在引进上下工夫,在留住上做文章。

二、潜江大园区建设中企业用工软环境的现状特征

剖析潜江园区企业用工现状,用工软环境有以下突出特征:

(1)政务行政环境得到改善,但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潜江积极服务园区企业,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企业用工环境,提升了行政效能。如去年开展了四次劳动监察专项检查行动,立案查处77起,到期结案率达到100%,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企业用工政策落实不够,对员工投诉处理拖拖拉拉,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吃拿卡要等危害企业用工的问题。在劳动力培训中多头培训、标准不一、走过场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套取国家专项培训项目经费等问题。(2)用工政策环境趋向优化,但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完善。一方面,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为:在劳动就业、劳动保护等方面加大了公共服务力度,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有关劳动用工政策;同时确立了人才兴市战略,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另一方面,政策环境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主要是:对产业转移缺乏有效政策调控,客观上加大了用工需求量;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针对性不够强,在引导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上措施还不够得力;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政策服务上重点不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竞争力有待提高;和园区建设相适应的劳动力储备政策欠缺等。(3)人文地域环境形成特色,但打造外地劳动力就业高地仍有待破题。近年来,潜江围绕故里、石油新城、水乡园林等主题打靓了城市名片,为构筑宜居城市,建设幸福潜江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举办两届文化周和龙虾节等活动提高了潜江的知名度,进一步彰显了具有潜江特色的地域形象,为园区“筑巢引凤”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但在园区建设中,大规模吸引外地劳动力还缺乏区位优势。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交通、食宿、物价等方面明显制约了园区用工;二是在地域环境保护、职业病防治上还缺乏对外地劳动力的吸引;三是工资福利相对较低,不足以构成比较优势,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四是对待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开放包容的心态,欺生现象时有发生等。(4)企业文化环境初显成效,但在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上作用发挥不够。当前园区大部分进驻企业能将发展企业文化作为己任,并付诸行动,加以推进。在制订各项管理制度时,努力把企业文化内涵渗透到各项制度之中,使之体现“人本”意识;在企业用工管理上开始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如每年春节组织团拜会,农忙时节抽调中层管理人员入户帮忙,组织员工旅游等;在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上把推进企业文化作为落脚点,如修建活动中心、篮球场及员工健身场地等。但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还很滞后,普遍存在着,重口号轻落实,重宣传轻执行,重福利娱乐、轻企业精神培育等现象,员工较多缺乏对企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5)劳务市场环境有较大改观,但市场秩序仍需加强规范和引导。近年来,潜江加强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采集和提供,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活动,加大劳动用工违法事件查处,一个规范的劳务用工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但在就业市场上,黑中介仍时不时存在,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事件仍有发生;在为园区拓展引进劳动力的渠道上还存在着方法不多、机制不活等问题。

第11篇

龙州市突出“三抓”措施 为经济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龙州市牢固树立服务“第一要务”的思想,把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作为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全力当好经济发展的“清道夫”,为经济发展开辟了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1—5月份,全市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65项,合同金额2625亿元,实际利用市外资金8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20;实现财政收入41亿元,地方收入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和291。

一是抓行业作风建设,打破发展“瓶颈”。一方面,抓制度建设促动。今年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做出了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积极推动政务公开,进一步放宽政策、规范行政执法检查行为等一系列规定,同时从社会各界聘请了100名软环境建设特邀监督员,不定期对行业部门的作风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促使各部门规范服务行为,纠正不正之风。另一方面,抓载体活动带动。重点组织开展了企业评议部门和机关工作活动、评选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十佳部门”和“十佳个人”活动、“行风在线”直播活动,以及窗口对话交流活动等。明文规定:对评议出的最差单位负责人,一次通报批评并在电视上表态,两次诫勉,三次免职;对评议出的最差工作人员,核实认定后,一次内部谈话,两次通报批评,三次调离工作岗位或辞退;对选出的“双十佳”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并组织新闻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报道。“行风在线”直播活动和窗口对话交流活动则是组织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128个部门、行业负责同志,就本部本稿件版权属517878秘书网门本单位的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和效率、执行法律法规等情况,与社会各界群众直接对话交流,为群众解疑释惑,接受监督,解决行业作风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抓行政效能监察,清除发展“路障”。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及不依法行政等问题,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最大“路障”。为清除这些路障,该市成立了经济软环境投诉中心和行政效能投诉监察中心,与监察局合署办公,并制订完善了相关的组织领导、投诉处理、检查评议、责任过错追究等一系列制度。为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举报,市里建立了有奖举报制度,出台了《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三乱”行为实行有奖举报的规定》,对查证属实的举报,一次性奖励举报人3—5万元人民币,奖励费用由被举报单位承担。两个“中心”自3月16日正式挂牌办公以来,共受理各类投诉437件,除对咨询性的386件逐一答复或反馈外,有51件按期处理,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加大执纪办案力度,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的违纪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共立查案件42起,其中经济案件14起;处理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33人,其中科级领导干部2人;挽回经济损失65万元。

三是抓行政审批改革,为经济发展“提速”。

该市在去年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678项审批项目进行认真清理、削减437项的基础上,今年着重在进一步优化审批工作流程上下功夫,新成立了龙州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加强对中心审批工作的监督力度,行政审批实现了“一门接待、一次说明、一站批复、一口收费”。目前行政审批中心已经正式运行,首批27个部门共380项行政审批项目已经入驻“中心”办理。中心采取“集中办公、并联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工作方式,严格实行“九公开”办事制度,极大地减少办事程序,简化办理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中心”还建立了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了《龙州市行政审批管理办法》,市纪委、监察局通过受理软环境投诉及派驻人员入中心等措施,加强对行政审批中心工作人员的监督制约,对项目办理不作为、审批超时限、超标收费、吃拿卡要等现象及时查处。同时对入驻部门和人员健全完善了监督评议制度,市纪委、监察局每年两次组织限额以上企业、外来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代表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入驻中心的部门及工作人员进行评议,评议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中心对审批内容、办理时限、收费标准、法律依据等,全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提高行政审批透明度,确保行政审批公开、公平、公正。

第12篇

[关键词] 软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 素质教育; 品牌战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110- 02

0 前 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规模与速度的发展,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但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不明确,学科、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以及品牌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数量和质量、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这一切成为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软肋”。因此,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重点,而加强高职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文化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创设富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化软环境建设应从培育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实施高职院校品牌战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素质6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 培育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精髓,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要避免功利主义导向,应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在职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获得精神成长和职业成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二者不可或缺。高职院校以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既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技能、事业、职业、专业培训的真正的、终极的目的,也是对技能、事业、职业、专业发展的最好辅助。在人文精神的理念指导下,高职学生容易树立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精神,更易于在职业岗位上做出出色的成绩。丰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高职学生科学精神的良好发挥,科学精神是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证实干和独立的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影响,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能拥有灵活驾驭知识迁移的能力,且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技能,更有助于学生的品行教育,以品行教育立身,铸就终身发展的核心优势。

2 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科学的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重心。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深度融合专业课程,构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糅合合理的人文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渗透人文教育内容和价值,使不同专业门类的学生共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文观、价值观,最终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掘人文知识蕴含的人文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强调对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的培养,所谓健全的社会人格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符合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这3个方面的总和。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各专业学生跨专业、跨系甚至跨校选修课,在校内大力开辟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人文选修课程,辅修第二专业,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为主,重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话交流。在强化课堂常规教学、完成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新思考,从单一的课堂教学逐步转向多元化、多途径的开放式教学。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进而提高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应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专业的技能培养需要,抓住“实验、实训、实习”3个关键环节,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使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只有从“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转向“以职业人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真正做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3 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加强高职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育才环境。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功能齐全的教学场所、图书馆,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满足高职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在校园文化的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学术研究大赛等,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高职院校应正确认识信息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以积极和包容的心态赋予信息化更为积极的文化涵义,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建设网络社团、网络校园等,使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和环境不断地得到拓展和改善。高职院校应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和学术气氛等软环境建设,使校园文化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软环境。

4 实施高职院校的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是高职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身不是独立的物质实体,却能够增强学校的外部吸引力和内部凝聚力。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包括品牌定位、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品牌的维护。品牌定位是指高职院校向社会提供劳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并对学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一所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能力、优势以及应发挥的特色所确立的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学校本身的历史发展状况、专业特点和所处的区域环境,明确自身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不盲目随大流,不追求“大而全”,树立“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突出发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软实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办学特色等5个具体方面。对每个方面,高职院校需认真分析、探求、总结、培植和提高,以品牌求发展,形成名优学科群、项目群,创造出品牌优势。高职院校要创建出自己的品牌,不仅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独特的经营理念,需要对品牌进行维护、宣传与不断创新。通过对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增加社会的认同感,增强品牌的影响力,最终实现品牌效益的最大化,整体提升高职教育的综合竞争力。

5 加强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要使学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就必须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新路子,要引进企业文化,丰富高职院校文化软环境的内涵。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的目标定位。实现与区域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的对接,是培养适合区域文化,融入区域社会,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院校文化软环境的建设中,应努力实现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之间的合理融合与有效对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定期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来校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加深了解所学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并使学生逐步通过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实际训练,掌握必需的基本操作技术,获得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也为专业课教学和毕业生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广泛合作,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全真的实习环境中,学习了解先进技术设备、现代化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清楚专业要求、了解职业前景,培养爱岗敬业的思想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强化职业规划意识,促使学生及早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对所学专业有清楚的了解,对本专业领域的就业方向也开始有所了解,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准确判断。合作过程中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发生碰撞和交互影响是必然的,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元素,如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务实诚信、效率意识等,并将企业文化特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借以提高学校的文化实力、品位和知名度。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学校营造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情境。

6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高职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文化软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影响。教师除了应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将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的能力,从而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同时提升文化素质。既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由职业院校与国内部分大型中外企业或民营企业合作,组建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训中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步伐。改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实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职业教育从教人员进行全面的考核和岗前培训,从而保证师资队伍的基本素质。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该构建一个师生间相互促进的道德关系,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这样高职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7 结 语

良好的软环境建设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素质。它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一所职业学校的灵魂,最能体现一所职业学校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质,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教会学生做事,而且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只有这样,高等职业院校才能借助软环境实力的支撑,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从而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