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05:2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德育学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 要: 德育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较为重要的功能,然而这一点却经常被中小学音乐教师甚至学校所忽视。本文从音乐课程设置、音乐实践活动和学校音乐氛围营造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的途径。
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学科除了具有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认知及教育功能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还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课程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大胆进行教育实践,深入挖掘音乐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我对此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安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它们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那些历史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中华民族的自强自尊、乐观向上的信念的优秀音乐作品,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及促进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是非常有利的。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展现了抗日必胜的光明前景。这部融交响性、写实性于一体的气势磅礴的大合唱,既有中华民族的英勇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众性的特点。中学课本所选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段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歌曲,其快速大跳的动机与逐级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游击队员们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而战斗的英雄形象。这样的优秀作品,无论是演唱还是欣赏,都给人无穷的力量,收获激情的体验。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人的心灵接受美和艺术的效率远远胜过接受一个不喜欢的单调的说教。音乐课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听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着眼于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学唱、背唱其中优秀的主题及段落。学生的感性材料积累多了,逐渐有了自己的鉴别能力,自然会被优秀的民族音乐所吸引,继而自觉领会、挖掘其中的内涵,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成为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有力支撑。
二、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集体活动如合唱、合奏、音乐游戏等,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会到只有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把活动开展好。这样,将思想教育融于音乐训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教育,而且提高了音乐能力。例如在合唱教学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多听优秀的合唱作品,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让学生分小组练习不同声部的旋律,熟练后再集体协作合唱,理解合唱的要领,要求每位学生在声音状态、力度变化、口型和呼吸、起声、收韵等方面都尽量一致,各声部声音要均匀,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活动。在学校的拉歌比赛中,学生忘情地歌唱,在齐唱班歌的时候自信而骄傲,大大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得到了提高。
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求每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这种动力又来源于学生对美妙音乐的憧憬和向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引导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艺术作品而团结协作,从而使每位学生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三、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满艺术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可以使人身心愉悦,成为广大师生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沟通情感的桥梁。恰当利用音乐资源,有利于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早晨,清新、纯净的乐曲(如《校园的早晨》、《朝景》等)陪伴师生走进校园,可以使新的一天充满活力;午休时,抒情、徐缓的音乐(如《美丽的梦神》、《摇篮曲》等)可以为学生的梦境增添浪漫的气息,提高睡眠质量;写字课上,典雅、古朴的乐曲(如《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隐隐响起,会使学生有一个恬淡的心境。“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身心愉悦,定能由美生爱,激发热爱学校、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当然,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还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点,它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音乐教师要通过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尊重学生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人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意发挥音乐课的德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家庭教育薄弱。作为第一教育基地的家庭,如今有许多也无法担当起教育子女的重任。离异家庭,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在许多班级中占到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更有一些家长教给孩子利己,以恶制恶,金钱至上等错误观点。家庭,学校不但不能形成合力,反而出现了5+2<5的怪现象。
德育教学的随意性和学生成长的个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的习惯形成奠定的基础。当前,城区学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班额普遍偏大,每班学生人数大多在70人左右。教师工作量增大,而学校主要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班主任大都担任了语文或数学的教学工作。每天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处理大量烦琐的班级日常工作。如:清洁,安全,学生的突发性状况等。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分身乏力,因而在德育方式上呈现出单一化、成人化、公式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中小学生有丰富多彩的思维方式,渴望符合自己特点的德育活动。这种朴素的心理要求在现阶段德育教学随意性较大的,以智育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情况下必然会受到压抑,从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拉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由于中小学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没有真正放在为首的位置,学校,社会,家庭没有三位一体,真正形成合力等客观存在的问题,中小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的自觉遵守,传统美德的继承,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方面都不能得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训练。这就像一棵小树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却得不到充足的阳光一样,我们怎么能不担忧在这样随意的德育教育下孩子能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文明礼仪,继承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
针对现状应采取的对策
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未来中国的希望。为了培养出有良好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能继承传统美德的,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合格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1、德育组织形式社会化。仔细思考,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所以未尽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协调不够,缺乏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经验,未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近年来的德育研究与实践告诉人们,要取得中小学德育的最佳效果,光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社会全方位综合治理。各行各业,校内校外,家庭、政府都要负责,齐抓共管,一起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政府与社会积极配合。政府与社会积极配合,通过成立学校德育社区教育委员会,划片治理,包校到区,明确社区教育的职责、任务、目标、分工等问题,并逐级落实的办法,构建“一主两翼”的社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社会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德育为中心开展共建、共管、共育活动,优化德育的外部环境,增强学校德育效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区教育格局。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学校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专长的密切关系。其次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最后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
2、学校德育内容课程化,设德育专职教师,保证德育活动专项资金。
(1)德育内容课程化。德育内容课程化是学校实施德育内容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内容逐步实现全面、系统、具体。现阶段我县各个学校通常都能够从实际出发,联系具体实际,进行大量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大都对提高学生德育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而言,其全面性、系统性、必要性从量和质上缺乏教育的规定性,必然造成德育的盲目性。克服盲目性、明晰规定性的基本途径,就是德育课程化,使德育的目标内容、计划和方法成为广大教师自觉操作的规范。世界上不少国家都以课程方式明确规定了德育的训练项目、时间和程序,这种课程与学科课程从规定上和实施上的不同特点在于,有共同的明确目标和相对统一的教育要求,但在内容和方法上有相对的选择性。因此,县教委应组织学校德育专职教师在我国德育大目标的指导下,联系学生和当前社会实际,制订一套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分阶段有序进行的德育课程。使学校德育不再宽泛、无序。
(2)学校设德育专职教师。现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由思品课,班队会组成。思品课上的德育教育由于只局限于书本收效甚微。班队会由于前面谈到的班主任工作量的繁重也质量不高。要想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落到实处,应该设专门的德育教师,从而保证教师有充足时间,精力实行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分阶段有序进行的德育教育。
(3)政府应保证学校的德育活动专项资金。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德育的手段必须现代化,随着学生视野的不断拓展,与社会接触的增加,德育的形式也必须多样化,其中许多问题如果没有经费的保证,是无法解决的。因而,政府应保证学校的德育活动专项资金。
一、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创设德育教育氛围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锻炼和培养学生道德生成的自觉性、习惯性,构建德育教育的有效环境,我校始终把“崇德尚学,有声人生”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墙壁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爱科学”的四有新人,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互助合作、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走廊文化设置《弟子规》《三字经》便于学生诵读;名人故事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幼小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先贤憧憬未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智慧设置文化园地、生活园地、图书角、展示台等活动板块。留给学生自由发展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环境优美、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中,汲取营养,自由飞翔、快乐成长。
二、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探讨
2010年开始,我校就开始探究小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优先,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布置“家庭生活作业”为基本内容的探求方法。家庭生活作业不同于家庭作业,重在生活与实践。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导向性、针对性、教育性、长期性、实践性和可操控性。各年龄段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要求“家庭生活作业”一定要适合每个学龄段分层布置。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卡中内容体现在六个方面:1.生活作业的内容;2.完成时段;3.生活作业完成的过程;4.我的收获;5.家长评价;6.教师评价。一、二年级教师布置,学生完成,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生活会,邀请家长参加的方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快乐。三至六年级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生活作业内容自己填写记录卡。另外,学校给教师配发《家庭生活作业记录本》,让教师记录填写每次布置作业的时间、内容、目标、学生完成的时限,教师检查跟踪记录,阶段性总结。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归档整理,载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再在总结反思过程撰写德育教育论文。学校对“家庭生活作业”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期中、期末进行总结,并对教师学生事迹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学生奖设金卡、银卡、铜卡三个奖项。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收获了很多。在完成“家庭生活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给爸爸妈妈洗脚,给爷爷奶奶端饭、倒水,学生学会了感恩;通过洗手绢、叠被子、洗碗活动,学会了生活自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捡纸屑、清理街头小广告活动,树立了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洗脸、刷牙,学生知道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唤起了人与人的友善;学种花、学种菜、饲养一种小动物活动,学生学到了种植和养殖的知识;通过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学生主动为灾区的小朋友捐出纸和笔,礼物虽小可彰显了学生的爱心;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给同学讲一个故事和童话,培养学生渴求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参观革命圣地、祭扫革命烈士陵墓,点燃了学生爱国的激情,诸多事例证明了我们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有效性。
三、结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我们开展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探索,来唤起社会家庭、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责任,改变过去“育在家庭,教在学校”的观念。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探索适合儿童道德品质生成的方法,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勇于担当,不断探索。
作者:张会恩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钟家庄小学
【关键词】大中小学 德育课程体系 若干思考
大中小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落实学校的德育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德育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可以有效地促进德育课程的开展。
一、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课程的整体效果,有助于德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德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但是由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不完善,导致德育课程的开设受到众多的影响。当前德育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中小学德育目标不清晰
目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设置并不十分清晰,其目标未能充分体现大学、中学和小学的特殊要求,导致德育课程各阶段的教育目标衔接并不合理。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五爱”新人,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规范,为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小学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觉悟。大学德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人,培养新时期的四有新人。纵观大中小学的德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四有新人,其具体的每一个阶段目标并不十分清晰,这给实际的德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不合理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和脱节的问题,目前大中小学开设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如果仅仅是通过这两种课程进行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德育教育,其内容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重复性,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德育课程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课进行,大中小学课程中其他课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教学资源往往被忽视,德育内容十分有限,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衔接的若干思考
德育课程贯穿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工作中,但是由于大中小学的德语课程体系衔接不合理,导致德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德育教学目标未能有效地实现。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制定相对完善的德育目标
不同阶段的德育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德育目标的制定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课程目标。当前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德育目标缺少差异性,德育目标作为德育课程开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德育目标的设定中不仅仅需要由最高目标,同时还需要设定一定时期的具体目标,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应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启蒙教育,应该注重行为示范,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出相对清晰和具体的德育课程目标有助于今后德育课程的开展,为德育课程指明了方向。
(二)完善德育课程内容
德育课程内容对于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并不十分完善,一些学校的德育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仅仅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今后德育课程内容的完善过程中需要结合大学、中学和小学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知识的讲授。中学德育课程内容要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学生的文化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德育课程中主要是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对于社会的理解。大中小学的德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往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但是德育课程教育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其他课程中也渗透着相应的德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其他课程或者是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践,进行德育教育,充分发挥丰富的教学资源作用,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三)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课程的重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教学中缺少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导致德育教学工作并未能有效地落实。今后需要重视德育教学,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德育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通过多方面的角度去观察学生和评价学生,更加公平地体现出德育教学效果。
结语
德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衔接不合理,导致德育教学并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今后德育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现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45-02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实践调查
1.实践调查的初衷和目标。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德育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及社会案例时有发生,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及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都提到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活动,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修订、审查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解中小学德育现状,利用大学生寒假返乡时机,作者组建大学生团队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查询、特定访谈等方式展开有关中小学德育实践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公立和私立学校,采访对象覆盖老师和学生,调研区域为江苏省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区、山西省太原市、湖北省宜昌市、咸宁市、十堰市等地的部分中小学。在调查中设计了一份包含42道题目的调查问卷,根据学生、老师、自由职业者、政府部门人员及其他职位人员分别有相对应的问题,共回收有效问卷有140份。学生填写有116人,占回收有效问卷的82.86%,老师和其他职位人员占17.14%。
2.德育活动调查的初步发现。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师授课时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方面效果不突出,而学生们除了平时的课程学习,对于身边发生的事及时事的关注度不高。广大师生对于“德育”的概念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也有48.14%的人对“德育”的概念仅有模糊的认识。而学生在对于德育教育途径的选择时,大部分同学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反映出学生愿意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德育教育的概念。但结合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校并未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只是沿袭应试教育的传统教授相关课程,大部分的学校表示对德育很重视,但时效性却一般。
随时了解新闻的变更,关注时事新闻也是学习和理解德育的必要途径,然而调查结果反映,不到半数人时常关注新闻的变化。实地调查中,虽然学校领导及教师都很重视德育工作,但是对比问卷的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学校德育教育活动开展得并不多,而且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也不明显。对于这个现状,老师和大多数非老师的人却一直认为靠实践活动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德育效果。
二、调查发现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1.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识淡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学校为发展形成的分工管理制度,使得许多教师对于自己学生课程的优秀率的重视高于德育教育的效果,致使教师的德育意识相对匮乏。许多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实践性活动,但是老师更加重视外界对其的关注,使之流于形式,德育责任意识淡漠。许多家庭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远高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监护人对于自己孩子德育方面的普及较少,学生对于德育概念模糊。社会过于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有综合素质测评,等等,但其流于形式的评价无形之中在学生身上压了一座“学习当先”的大山,使得学生坦言,虽然知道德育的重要性但却更加重视自己的成绩排名,对于德育的关注少之又少。
2.中小学德育内容单一化。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常常由班主任承担,而随着农村民办小学的合并,城区中小学的城镇化扩张,每班的学生数剧增,一般超过50人,兼任德育工作的教师不堪重负,往往只能疲于应付,在德育目标的设计,德育实践的落实上大打折扣。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德育上有所提升,常常是通过一周一次的班会课进行训话或者总结点评,更多的时候是将道德教育等同于智育教育,将其当作一种知识进行传授。德育内容缺乏新意,难以抓住成长中的不同个性的中小学生的需求。
3.中小学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德育工作中常常容易犯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即德育目标内容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的设置上脱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导致现实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缺乏落实性。学校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学生的道德实际认知水平,学生肤浅地理解,使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达不到理想化目标,一味地唱高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4.中小学德育工作师资配备滞后。大部分学校只开展了与思想品德、政治相关的课程,学校德育的教导主要以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老师的课堂传授为主,其他学科的课程目标与德育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兼容性不高。教育本身是用语言和文字让学生去学习知识,然而德育教育被固定的模式所桎梏,缺少生命力。部分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德育师资力量薄弱,德育师资设备严重滞后,无法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德育文化。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激发学生自主德育的意识。学生不能被动的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的思想灌输,还需要自身的主动性。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自己的思想上开始重视德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还要改变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自我评价思维定式,积极的配合学校和教师工作,从态度上改变自己,积极主动地了解德育,并真正的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使自身的德育意识提升。当然这个自主德育的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从班级管理的制度设计及学年考评的奖励措施中予以系统设计和统筹,提高学生德育认知度。
2.德育实践活动多元化。德育实践活动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伴随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去感悟。要善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从学生熟悉的师生中选树典型,发挥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让学生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见贤思齐、不断进步。同时,德育实践活动目标制定要有一定的伸缩性,根据实践的结果对德育目标进行修正与调整,使实践的结果与原本制定的德育实践目标不背离。可以让学生自行举办班级关于德育方面的实践活动,独立设计,自行组织,通过更多的实践与体悟学生加强对于德育的认识与理解。
3.推进德育目标落地生根。在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个性,使以后德育工作的展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遵循德育大纲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德育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德育内容。例如,农村和城市学校的差异,沿海学校和西部地区学校德育实践目标的差异,在不同的年级完成不同的培养目标,并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同时,社会各界亦需加大资金的投入,把教材资料上的投入放在首位,加快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修,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和“马工程”教材编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育平台,而且可以让学生有条件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力量,直接有利于学生德育目标的落地实施。
4.加强德育阵地环境建设。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防线。对于德育阵地,不仅仅体现在美丽整洁的校园外部环境,同时需要一些活动和制度来铺垫德育的软环境。学校应深入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倡导学生阅读学习爱国诗词、名家名篇提升文化修养,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察和精神共鸣。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充分挖掘校规、校训育人内涵,充分发挥教风、学风的育人作用。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并与自己的课程相结合,将德育的真正内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课堂中。
5.促进德育师资与时俱进。发挥老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首先是要教师自身不断提升德育素质,加强对于德育界定的了解,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与表率,并以此为基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而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要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方式。学校可以拟请省内著名的德育研究专家来校进行有关德育工作的讲座和辅导报告,也可以组织各学校的德育骨干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举办面向学生政治、心理辅导相关的培训,开办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培训班。学校还可配合市教育局实行的相关德育教育规定,有效引导教师向更专更精的方向发展,提高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统筹驾驭工作的能力。
6.保障全面育人工作的中心地位。中小学应努力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人人重视德育,人人参与德育,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以智育代表全优的局面。广大中小学要把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制定完善教育行业规范守则,使广大师生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要完善修正中小学生守则,改进评价制度,发挥好综合素质测评的作用,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全面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志军.德育哲学研究丛书之德育管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徐德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校长阅刊,2005,(Z1).
关键词:中小学生德育;主体缺失;反思;对策
一、中小学德育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多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缺少层次性,存在“高大全”的现象。人们往往重“超前”轻“现实”,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学生的道德现有发展水乎,把目标当基础,把终点当起点,一味地强调“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贪大求全的德育目标,被演化成了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德育发展性目标。导致教师的主观愿望超越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德性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不分德育的层次,不关注德育对象的年龄阶段,把终极德育目标当作每一个阶段的德育目标,也是违背德育规律的,将会“欲速则不达”。
(二)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好的道德规范应该是生命的内在需要,而不应该是游离于生命之外的什么东西。”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德育内容片面强调社会规范的要求,忽视了人自身的道德发展需求。人们将教育要促进人的社会化,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导致中小学德育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甚至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内容进行灌输,进行大而空的道德说教,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忽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调节。
(三)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德育方法上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重传递,轻思考,忽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重灌输,轻交流,忽视师生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重说教,轻践行,忽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重堵截,轻疏导,忽视学生个性的需要和发展;重外律,轻内修,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显性,轻隐性,忽视发挥教师示范、环境陶冶、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由于德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因而导致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低。
二、增强中小学德育学生主体性的应对策略
“我们在反思德育的低效之时,意识到了传统德育主体性、针对性的丧失,乃是导致德育低效的关键因素。”目前德育主体性缺失的危机也是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契机。我们必须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结构,构建适应形势发展的主体性德育新理论、新模式。
(一)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完善人的品德,使作为道德实践活动主体的人,能够独立地进行道德理性思维,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觉地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最终求得心性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这就要求中小学德育不能用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而应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实践,实现自我超越,从受教走向自教,从教化转成自化,从他律变成自律,从而实现道德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主体结构。
(二)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
德育目标在德育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统率作用。中小学德育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设置科学、具体、适当的德育目标。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理性的原则,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排列方式,形成系统性、连续性和多层次性的目标体系,变德育目标“高大全”为贴近学生生活,变统一要求为分层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公民素养和道德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广大的学校、教师迫切的希望和要求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会,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在座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终于召开了。首先,我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你们并通过你们,对长期以来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感谢,大家辛苦了!衷心地谢谢大家!
在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我想谈几点意见。
一、目前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职责明确。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局适时调整充实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德育工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成立了学校德育处,各学校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德育工作制度。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使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循。
(二)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各学校组建了以德育处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以班主任、政治(思品)课教师、团队干部为主力,全体教职工密切协作,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
(三)*德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一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抓好《云南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二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三是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重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各种*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全县小学开展了“争做合格小公民”演讲征文活动,倡导争做“小帮手、小标兵、小卫士、小伙伴、小主人”等德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积极开展“诚信双柏,从我做起”征文及实践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诚信,处处讲诚信”校园氛围;为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开展延安精神宣讲活动;为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县各中学以“绘制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为主题,开展了“彝州少年,话小康”演讲征文竞赛活动。城区中小学举办了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同时,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先进禁毒、防艾、防邪、拒黄、环保等教育;五是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三全”“三爱”“三让”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我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实际,都不同程度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切实加于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
三是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各上平等相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做得还不够。
四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高低年级、不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
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
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难于形成德育工作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滞后,家长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组织和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的责任,大多数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
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学校内部的德育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全面辐射,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
八是重制度,轻落实。有的学校虽制定有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和措施,但却忽视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成了摆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九是经费投入不足。德育经费的投入没有体现“首位”地位,“德育基地”、“德育室”、“德育角”等硬件基础建设有待加强;开展*多彩的德育活动经费不足。
二、务必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系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方法。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德育方法,逐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造就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什么工作,都有必须明确目标和任务,即工作的主旋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克服了“大而空”的问题后,重心下移,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当前,中小学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工作的主旋律应该是:以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结合学生应知应会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保证我县中小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做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步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教育局将作具体的安排布署,我这里从大的原则上讲几点意见:
(一)中小学德育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中小学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做基础这个重点任务,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其中小学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
(二)中小学德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三)中小学德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贫困县,农村、山区、民族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学校情况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在工作要求上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校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校的工作向前发展。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也要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发展。
(四)中小学德育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小学德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有创新意识和措施,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成绩。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中小学德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在德育工作者中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的工作者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六)县教育局要对全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先进统筹和领导。一是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查、督察力度,局领导和党委委员要特别关注学校德育工作,要经常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学校抓好德育工作,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通过表彰奖励引导学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软、散、懒的学校和反面典型先进通报、批评。
二是从今年起要每年定期(每年___月)召开德育工作会,总结、交流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表彰奖励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是要加强对德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培训提高要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自2007年北京市召开德育工作会议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2004年中央8号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畅通育人渠道,创新工作机制,把握教育契机,凸显活动特色,服务学生成长,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以畅通渠道推动育人,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我们夯实学校主渠道,抓《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引领,抓德育课程和学科德育的建设,抓《我爱北京》、《志愿服务》、《北京精神》等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实施,使课堂成为系统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我们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建设社会大课堂,整合社会资源1276家,初步形成类课程体系,推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大力推进家长教师协会、网上家长学校的建设,搭建家长和教师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家校协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的轨道。我们努力拓展育人新阵地,大力打造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建设沙燕心理网、数字博物馆、班级博客联盟等网络阵地,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又一空间。
2.以机制创新强化育人,增强德育工作活力
我们通过举办德育观摩交流周、校长谈德育论坛、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搭建起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我们通过“三走进”的方式,发现和推广基层好的做法和经验,宣传身边的好学校、好老师、好榜样。我们通过完善“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表彰奖励机制、举办优秀班主任事迹报告会、建设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在全社会营造愿意做班主任、做好班主任的良好氛围。我们通过持续开展全市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监测,形成年度测评报告,建成累计1200万数据的在线数据库,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我们通过开展实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引导区县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与督导工作力度,使全市中小学德育有了系统的质量分析体系。
3.以教育契机抓实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007年以来,我们先后迎来了北京奥运会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雷锋逝世5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社会活动。这些都是难得的教育契机和生动的教育课堂,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力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感受改革开放30年成就、“祖国发展我成长”、“党在我心中”、“学习雷锋,践行北京精神”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唱响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全市中小学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引导全市中小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各种大型纪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学做志愿者、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树立首都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
4.以品牌活动优化育人,凸显首都德育特色
我们整体推进,分段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落实到各学段教育中。小学强化基础养成,抓文明礼仪教育;初中关注中小衔接,抓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高中重视“三观”形成,抓生涯教育,形成了小学生传唱“新童谣”、中学生“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高中生“模拟联合国”等一系列层次清晰且富有特色的德育品牌活动。我们面向全体,重点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成才,面向来京人员随迁子女,开展手拉手活动和融入教育,以兴趣特长强自尊、树自信,针对行为不良学生,推进专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启动学困生帮扶项目,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5.以实事工程服务育人,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2008年开始,我们用三年时间,累计投入1亿元建设学生社会大课堂;2010年又启动了“牵手计划”,两年投入2000万元,推动农村山区学生和打工子弟走进社会大课堂;2012年又投入2个亿,保障所有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有两次外出开展社会实践和课外学习。我们采取措施将奥运会、国庆60周年、音乐史诗复兴之路等系列先进文化成果的光盘以及《“三个北京”校园读本》、《青少年党史丛书》、《感动青春》系列书籍、《北京精神新童谣》等,免费发放至中小学校,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先后举办德育科长、德育校长、骨干班主任、心理教师研修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智慧和魅力。
五年来,首都中小学德育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郭金龙市长亲自启动的社会大课堂、坚持近10年的学生思想道德测评、拥有26个特色栏目的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等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特别是2012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社会大课堂作为典型经验在会上向全国作现场展示和经验交流。
五年来,全市各区县和中小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一批具有首都特色的德育品牌,如东城区的蓝天博览课、朝阳区的同伴教育、海淀区的教育资源联盟建设、丰台区的融入教育、通州区的传统美德教育、延庆县的班主任队伍建设等,以及宣师一附小的新童谣文化、中关村三小的民族团结教育、北师大实验中学的生涯教育,等等。这些鲜活的经验是推动工作发展的宝贵财富,
最令人欣慰的是,根据坚持近五年的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监测显示,首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整体得到提升,这也在历次首都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印证。近年来还涌现出一批在全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优秀学生典型,如见义勇为获得教育部“舍己救人优秀学生”称号的付冬梅,热心公益、立志做环保先锋并获得“全国十佳杰出志愿者”称号的袁日涉等。先后有48位优秀中学生在北京市优秀中学生事迹报告会上向同伴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这是2008年2月沛县“新・心”德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的一幕。
一、只待新雷第一声,望帝春心托杜鹃――新理念新思路
2007年8月,江苏省沛县教育局局长郑恒良专门主持召开了沛县德育工作研讨会。会议就“德育观念与德育手段已远远落后于当前的德育发展形势,德育工作该如何开展才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话题展开激烈讨论。
“我们的学生现在还会走路吗?”郑恒良局长此语一出,四座皆惊。难道,学生走路还有什么新说法? “同志们有没有观察过我们的学生走路的形象,耸肩缩脖走, 勾肩搭背走, 推搡喧哗走,踩踏绿地走,违反交通走……学生走路的形象体现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折射着我们德育工作的成败。推而思之,我们的学生还会说话吗?我们的学生还会唱歌吗?我们的学生还会做事吗?如果我们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走路、说话都不会,那我们还奢谈什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常态下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入手,讲究时时德育,处处德育,生活德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才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根本啊!”
郑局长的一席话,奏响了沛县“新・心”德育系列教育活动的序曲。“新・心”德育活动是“五新”德育活动和“五心”德育活动的统称。“五新”即:展文明新仪、讲文明新语、唱文明新歌、走文明新路、做文明新事;“五心”即:抱怀仁之心(对人)、秉公正之心(对事)、持洁静之心(对物)、怀感恩之心(对世间)、彰进取之心(对学习、工作)。“新・心” 德育秉承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以“走进师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为切入点,以“净化师生心灵,提高道德素养,优化生命质量”为目标,通过开展以“新・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德育活动,从师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体验的方式,让师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唤醒师生的自我思考,打造沛县中小学师生文明礼仪新形象。
2007年10月,“新・心”德育研究课题组成立,郑恒良局长亲自任课题主持人。课题组在全县中小学广泛调查中小学存在的德育问题并把解决这些德育问题做成了德育实践课题。课题组成员分成三个小组,一个是以教育局书记为组长的理论组,负责理论研究、调查分析、活动指导。一个是以教育局德育办主任为组长的实践组,负责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一个是以分管德育的副局长为组长的督查组,负责活动的督查与深化。
2008年2月,“新・心”德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徐州市教育局有关领导、沛县教育局党委全体成员出席了启动仪式,全县中小学校长、中心校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500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新・心”德育系列活动的意见》。
“新・心”教育系列德育活动通过“行政手段,课题引领”的方式,在沛县中小学高调高位推进。 随后,“新・心”德育被批准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新・心”德育系列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是“课题引领――个性体验――校本模式”。课题组通过调查,把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德育问题进行分类归纳,从课题研究的高度解决学生的德育问题。在解决学生德育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体验德育的方式,让师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讲究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推广“新・心”德育的方式上,采取“校本德育”的模式,不搞一刀切,全县各中小学根据各校各班各人的特点与实际各订方案,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二、总把新桃换旧符,流水高山心自知――新举措新形式
1.体验课程,体验式教材
体验课程是21世纪德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体验德育已经成为继承和超越传统德育的新范式之一。体验式德育教材是对传统德育教材困境与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当代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德育教材新样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新・心”德育研究课题组结合学生德育实际编写了《沛县中小学生新・心”德育文明礼仪规范》,这本小册子成了全县中小学通用的“县本”德育教材,各校在此基础上又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还在每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新・心”德育文明礼仪课。学规范,习规范,内化行为,形成习惯,成了沛县“新・心”德育体验课程的宗旨。
例如,沛县实验小学校本德育教材《“走文明新路”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的姿容要求是:要自信行走,精神抖擞,充满活力。行走时不穿拖鞋背心,不化妆,不戴首饰,不染黄发,不烫发,不穿奇装异服;不耸肩缩脖,不手插裤兜,不东张西望,不急跑猛追;不踢物行走,不边吃边行,不看书行走,不勾肩搭背……“走文明新路”文明礼仪规范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空间、时间、场合、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文明行走的规范与范式,真正把规范落实到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2.生活即德育,德育即体验
沛县“新・心”德育坚持“生活即德育,德育即体验”的方针,使用校本体验式德育教材,不再是单纯的说教,不再是教师和家长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创新德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德育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在推广“新・心”教育的过程中不搞全县一刀切,各校结合自身情况,深刻领悟“新・心”德育的内涵实质,积极制订“新・心”德育系列活动计划和方案,并上报县教育局“新・心”德育课题研究组。各校在课题研究组的指导下再进一步细化、实施,落实到各班级和个人。课题组成员对各校活动进行调研,边研究边指导边推进。
3.一校一方案,一班一主题
沛县“新・心”德育活动坚持“一校一方案,一班一主题”的校本模式,充分发掘各校的德育资源,体现出各个学校鲜明的特色和很强的实效性。
例如,正阳小学通过留守儿童与父母通电话活动,使学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感恩教育,赢得了外出打工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城镇中心校通过“新・心”德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的“三进’活动, 促进了学生和老师、家长、社会的交流,建立起了和谐的情感沟通模式,成效显著。栖山中学借助本镇市级德育基地资源,开展“新・心”德育系列活动,学生感同身受,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沛县初级中学通过开展“我校学生不文明行为调查报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对自身的言行重新审视的机会,活动虽小,效果显著。湖西中学各班举行的“如何看待有偿拾金不昧、有偿为人带路行为”辩论会使高中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新・心”德育活动通过各个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得到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例如,结合新・心”德育活动中“展文明新仪”的要求,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针对较多中学生留长发、怪发、染彩发的现象,鸳楼中学初一(5)班班主任以发型为突破口,召开了“理美丽发型展文明新仪”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进行发型大讨论,开展美丑大辩论,举行标准发型比赛,举办身心健康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4.创作、传唱新歌谣
江苏沛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新・心”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创作、传唱新歌谣,这项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呢?
以沛县歌风小学为例,该校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传唱的或是一些缠绵的爱情歌曲,或是一些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成人歌曲,甚至还传唱灰色歌谣。于是,歌风小学以开展“新・心”德育活动为契机,抓住学生喜欢唱、喜欢编儿歌的心理特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以编写“新・心”德育为内容的儿歌评选活动。该校把“新・心”德育的内容逐条细化,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学习,并制定出学习计划,然后编写出朗朗上口的儿歌或童谣。各班积极响应,创作出很多关于“新・心”德育的儿歌。
如,讲文明新语的儿歌,“文明新语记心上,时刻运用不能忘,虽说只是一句话,体现社会新风尚”;展文明新仪的儿歌, “在校校规遵守好,在家家训要记牢,努力学习求进步,将来报国都有招。”再如关于安全的儿歌,“玻璃黑板真新颖,易碎似刀提个醒;拐弯处,莫急跑,以防对方来撞到;不追逐,不打闹,争当文明小标兵”;等等。歌风小学把这些征集来的“新・心”德育儿歌在学校广播站定期广播,在校报、黑板报上发表,做到人人皆知,人人皆诵,人人践行。随后,学校又开展了为文明歌谣、童谣谱曲的活动,把音乐教师和音乐感比较强的同学组织起来,进行组词、谱曲,最后创作出五首适合于同学们传唱的校园歌曲,其中包括有着昂扬向上的旋律的校歌《起点》――“美丽的歌风校园,是我们含苞待放的地方,朗朗的书声,动听的歌声,矫健的身影,谆谆的叮咛,是我们永久的记忆。美丽的歌风校园,是我们人生远航的起点,文明守纪,勤奋求真,好学善思,灵活创新,是我们永久的遵循。我们将从这里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这些活动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现在校园里到处能听到文明的话语,看到文明的行为。
三、唯见新月吐蛾眉,一片冰心在玉壶――新跨越新起点
为了深化活动,沛县教育局组织了全县中小学生“新・ 心”德育知识竞赛、礼仪展示大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知识竞赛分中学组、小学组两个组别,各镇中学、中心小学,县直中小学共540名学生参加竞赛。竞赛的内容涉及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公共礼仪、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几方面。在全县中小学“新・心”德育礼仪展示大赛中,全县各镇中小学、县直学校、各民办学校踊跃报名,共计58组节目参加了竞赛。比赛现场气氛热烈,节目内容新颖,学生表演大方,各校用心设计,采用礼仪展示、默剧、小品、相声、快板、合唱等形式,从校园、家庭、社会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全县中小学生清新向上的精神面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推进了沛县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新・心”德育的进一步开展。
“新・心”德育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沛县中小学师生文明礼仪形象焕然一新,全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生中染黄发,打耳坠的现象绝迹了;成人歌曲、灰色歌谣被新歌曲(谣)取代了;说话文明礼貌了;好人好事越来越多了。不少学生家长反映,自“新・心”德育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变得懂事了,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了;社区群众反映,活动不仅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家长、群众,社区精神文明也有很大改观。在“徐州市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中,沛县歌风小学曹婕获得“徐州市美德少年”称号;沛县第三中学于扬获得“徐州市美德少年”提名奖。沛县王店中学学生谢长玉被评为“沛县十佳道德模范”;有156名学生获得“沛县美德少年”称号。2009年11月1日上午,沛县三河尖矿校四年级二班庞厚举、孔译、王舒三位同学途中捡到一万元立即交到派出所,在民警同志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失主。2009年11月14日,沛县龙固中学15岁学生王传翔和小伙伴在徐州云龙湖游玩时,冒着严寒,跳入冰冷的湖水,将落水女子救出,徐州新闻媒体相继作了报道。
一个思路:全局工作要深化、具体工作要实化,运行机制要创新化,工作绩效要成果化。
三个目标:
1. 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学习+二级传导”三线推进的培训模式,通过“构建学校和谐的与网络”专题培训,深化理念,提升技能,促进德育领导及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成长。
2.在初步形成校本德育特色的科研模式基础上,总结经验,注重引领,整体推广。
3.以心理教研会为依托,以示范课为载体,全面提升我县心理健康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三个转型:
一、德育科研的转型
由xx——xx年度开展的关于《全教科xx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实验研究的初步尝试与摸索阶段,向xx年度和谐德育“xx”规划重点课题的全面推广阶段转型。
在过去的五年科研研究基础上,xx年度,教研室将通过宣传、指导、典型经验介绍等多种手段,以点带面,面上推广,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全力做好“xx”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的申报及开题工作。
二、培训对象的转型
由对班主任的培训转型为对德育领导及班主任的培训。
1.以往的培训对象为基层学校骨干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师,本年度,为了大力推进德育队伍建设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者专业成长,努力发展德育特色,坚持推进德育工作创新,教研室将把培训对象重点确立为学校德育主管领导上来,立足德育科研,以“如何构建学校和谐德育网络”为主题,采取辅导讲座、交流研讨、答辩质疑等方式对我县中小学校德育领导及部分优秀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注重对集中培训后的二级传导落实情况的管理,做到有序、有效,有成果。
2.结合我县中小学校德育领导、班主任“六个一”创建活动,开展德育领导及班主任论坛,为德育队伍的成长提供平台,促进交流,实现优秀资源共享。
3.为了促进德育领导的专业成长,开展《xx县中小学德育领导才、能大比拼活动》。评选活动以全县中小学德育领导为申报对象,以设计一个以某一年级学生为对象的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现场演讲以及特长展示为评选内容,分别予以量化打分,并按参赛领导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
三、心育渠道的转型
以往的心育管理模式是以培训及心理主题班会评选活动等为载体,本年度教研室将以心育教研为依托,以示范课为载体,通过观摩、研讨等双向交流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1.在xx年度心理健康“十佳”教师评选基础上,组织开展《xx县xx年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教学研讨大会》,研讨大会采取示范课展示、现场说课、教研员评课以及专题辅导等方式,旨在提高我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素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2.以“和谐、阳光、快乐、健康”为主题,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优秀心理主题班会评选活动,预计在xx年上半年教研室组织开展优秀心理主题班会展演暨颁奖大会。
3.本年度,教研室组织开展全县中小学班主任阳光评语征集活动,并将优秀评语汇编成册,在教师中广泛推广。
其他工作:
1.明确工作目标,强化视导,注重引领。
3月中下旬及9月份教研室将采取听课、座谈、查阅材料、现场查看、指导反馈、问卷调查六种方式,对县城及农村10所学校进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视导检查。
2.精心建设德育网站,搭建德育教研平台。
(1)整体规划,强化管理,重点关注网络培训及网络教研的参与度。
(2)鼓励学校、教师撰写教育管理经验性文章、教育叙事及教育心得,注重资源共享。
(3)对发表的文章要严格把关,使其内容健康、具有可操作性或长效教育意义。
3. 加强管理,注重学习,努力提高工作能力。
(1)继续本着和谐融洽的管理原则,服从进修学校的管理大局,努力工作,注重部室内的常规管理与人员之间的团结和谐。
一、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肩负的重任,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校园电视台在中小学校的教学、思想教育、宣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校园宽带网的普及,很多中小学校出现了以校园网代替校园电视台的现象,使得校园电视台设备闲置,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国内,虽有部分中小学校关注校园电视台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但大多拘泥于形式,偏“教”轻“德”。总的来讲,多数校园电视台还停留在作为学校舆论宣传工具的阶段上,扮演着学校的“喉舌”,或作为师生联系的“桥梁”。制作节目还是以教师为主,或者仅有少数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窄,校园电视台未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电视台。而利用校园电视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停留在陶冶情操、营造氛围的层面上,学生还是以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少数校园电视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只是对少数学生进行了参与式教育。
二、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生活化概念的提出
自2002年秋小学品德新教材在全国33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试行以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学校德育的有关概念、实施原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德育生活化的概念。东北师范大学刘洋教授指出:所谓德育生活化,是指以生活为根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旨在构建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的德育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德育内容要把握生活性、现实性、实践性的原则,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进心理教育内容,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活动。学校德育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仅靠传统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不能满足现代德育发展需要的,而校园电视台以视为主,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可以体现现代化教育的思想、内容、形式和方法,可以控制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并加以正确运用,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企及的优势。所以,学校电视台不能仅仅局限于播放一些励志片,或进行简单的电视节目制作播放,而要扩大德育概念。在方向和策略上,要求德育要以生活为起点,要利用手中的相机和DV在生活中进行录制,最终画面要回到生活,回到校园,其目的是引领生活、培育理性的道德思维,以关爱生命、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为主要任务,以陶情养德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对学生的终极关怀,深化电视德育的内涵概念。
利用校园电视开展德育生活化工作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管教式(视)”德育。管教式德育,又称为管教“视”德育,最初以教师播放学校校规校纪视频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式接收状态,看着单一的画面,几乎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效率低下。而学校电视台工作者也基本以完成领导任务为目标,主动参与性不强。目前,这种电视德育方式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经被逐步取代。
(2)“引(音)导式”德育。随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评比,部分学校电视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校园电视台教师开始带领一些学生制作校园节目。与“管教式”德育相比,教师参与性有所提高,但德育仍然拘泥于形式,学生在参与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基本以选拔个别学生配音为主,从前台转到后台,学生思想的改变以校园教师节目导向为主,我们可称为“引导式”德育。而在这类德育过程中,学生的配音解说占据了一定的分量,所以又戏称为“音导式”德育。
(3)“参(唱)与式”德育。社会和学校的变迁,必然带动学校电视台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小学生文艺活动增多,各类歌咏比赛、红歌比赛、朗诵比赛、诗歌话剧等活动,也催生了校园电视的多彩性,校园电视台开始拍摄制作学生类节目,学生成为画面的主人,从后台又进一步转为前台。因为该类节目以学生说唱为主,所以我们一般称其为“参(唱)与式”德育,在该类德育方式中,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
(4)“生活(火)式”德育。在中小学实现德育,最高层面是生活化的德育,而校园电视台为其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当代中小学生基本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较上代人都有所提高,各类活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校园电视台中开始出现学生小记者的身影,学生由被采访对象变成了采访者,由银屏走向生活,他们开始用相机和DV记录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制作属于自己的德育类节目,互动式参与。校园电视台传播中的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和彰显个性等特点,给青少年带来了某种满足感,使青少年学生无论从认知上还是行为上,都愿意接受并自觉内化。因而,校园电视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另一个课堂、另一种生活。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校园电视台逐渐成为众多学校采用的德育方式。
三、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工作新途径的探索
学校是教书的地方,更是培养人的地方,但在一些学校里,仍然存在“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现象。也有很多学校,在学生德育上花了很大力气,但收效甚微。
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德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存在空洞说教、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授多,学生实践少的问题,难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或是单纯思想政治教育化。学校电视台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阵地,应充分探索新的德育途径。
(1)校园电视台教师开设影视媒体等校本课程。德育生活化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德育的范围,校园电视台教师以往局限于指导学生具体拍摄,很少走进课堂,一方面自身的地位无法提高,另一方面学生毫无收获。在很多学校执行绩效考核制的今天,如何提高校园电视台专职教师的积极性,是我们很多电教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以我校为例,校园电视台的教师先后开设经典影视赏析、摄影技术、影视动画制作、电视编导等校本研究性课程,将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从最初的赏析课开始,以学生感兴趣的励志片讲解为主,到学生主动获取如何制作电视的技术,教师将德育思想贯穿在影片讲解中,避免了以往统一播放时效率的低下。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和求知欲望后,相继开设上面的校本课
程,从课堂上观看各类励志片,到自己学会编导策划各类教育短片,寓教于行动,寓德于生活。
(2)校园电视台校企合作公司化运行机制探索。从历史传统上看,中小学校园电视台因为传统定位问题,一直围绕学校进行宣传报道,德育主题也以学校发生的感人事迹为主,与社会接触较少,而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入社会,对社会的新鲜事、感人事更为关注。如何将德育从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中小学校园电视台可以尝试与当地县市电视台教育频道整合,选派学生在暑假期间去电视台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学生在电视台学习,专业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也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将学到的技能带回学校,制作更贴近学生的育人节目,又可为电视台提供一定的视频素材,寓德育于学习生活。通过这种形式,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又间接地通过行为示范、以身示教,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的渗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工作的未来趋势和思考
校园电视台的基本功能是濡化(encul-turation)育人功能,是间接育人功能。濡化的核心是基本信仰和价值,是辈际之间信仰传承的过程,它有着网络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一辈人通过指示、引导甚至强迫等方法,使青少年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校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在如何改变人们的德育观念、如何改进德育方法以及如何使德育过程变得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系统化等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学校电视台从“管教式”德育发展到“生活化”德育阶段后,将处于一个停留融合期。针对目前“z世代”人的心理特征、学习方式和日常行为与以往有很大区别的特点,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工作将趋向于以下两点:
全局工作要深化、具体工作要实化,运行机制要创新化,工作绩效要成果化。
1. 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学习+二级传导”三线推进的培训模式,通过“构建学校和谐的与网络”专题培训,深化理念,提升技能,促进德育领导及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成长。
2.在初步形成校本德育特色的科研模式基础上,总结经验,注重引领,整体推广。
3.以心理教研会为依托,以示范课为载体,全面提升我县心理健康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由xx——xx年度开展的关于《全教科xx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实验研究的初步尝试与摸索阶段,向xx年度和谐德育“xx”规划重点课题的全面推广阶段转型。
在过去的五年科研研究基础上,xx年度,教研室将通过宣传、指导、典型经验介绍等多种手段,以点带面,面上推广,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全力做好“xx”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的申报及开题工作。
1.以往的培训对象为基层学校骨干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师,本年度,为了大力推进德育队伍建设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者专业成长,努力发展德育特色,坚持推进德育工作创新,教研室将把培训对象重点确立为学校德育主管领导上来,立足德育科研,以“如何构建学校和谐德育网络”为主题,采取辅导讲座、交流研讨、答辩质疑等方式对我县中小学校德育领导及部分优秀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注重对集中培训后的二级传导落实情况的管理,做到有序、有效,有成果。
2.结合我县中小学校德育领导、班主任“六个一”创建活动,开展德育领导及班主任,为德育队伍的成长提供平台,促进交流,实现优秀资源共享。
3.为了促进德育领导的专业成长,开展《农安县中小学德育领导才、能大比拼活动》。评选活动以全县中小学德育领导为申报对象,以设计一个以某一年级学生为对象的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现场演讲以及特长展示为评选内容,分别予以量化打分,并按参赛领导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
以往的心育管理模式是以培训及心理主题班会评选活动等为载体,本年度教研室将以心育教研为依托,以示范课为载体,通过观摩、研讨等双向交流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1.在xx年度心理健康“十佳”教师评选基础上,组织开展《农安县xx年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教学研讨大会》,研讨大会采取示范课展示、现场说课、教研员评课以及专题辅导等方式,旨在提高我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素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2.以“和谐、阳光、快乐、健康”为主题,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优秀心理主题班会评选活动,预计在xx年上半年教研室组织开展优秀心理主题班会展演暨颁奖大会。
3.本年度,教研室组织开展全县中小学班主任阳光评语征集活动,并将优秀评语汇编成册,在教师中广泛推广。
3月中下旬及9月份教研室将采取听课、座谈、查阅材料、现场查看、指导反馈、问卷调查六种方式,对县城及农村10所学校进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视导检查。
(1)整体规划,强化管理,重点关注网络培训及网络教研的参与度。
(2)鼓励学校、教师撰写教育管理经验性文章、教育叙事及教育心得,注重资源共享。
(3)对发表的文章要严格把关,使其内容健康、具有可操作性或长效教育意义。
(1)继续本着和谐融洽的管理原则,服从进修学校的管理大局,努力工作,注重部室内的常规管理与人员之间的团结和谐。
(3)以学校读书活动为载体,部室内倡导多读书、勤积累,撰写读书心得、工作日志或心情日记,开展“每周大练笔”活动。
(1)爱岗敬业,打造良好个人形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