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0 00:4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床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临床输血护理
输血治疗是多部门和成员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输血护理工作的严密,操作的规范,护理人员掌握有关输血知识及副作用、并发症、做好输血前、中、后的观察及护理,不仅有助于顺利完成输血治疗,而且可以起到为患者安全输血最后把关作用,所以输血护理对于预防和消除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输血前的护理
输血前护士应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如疾病的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和肝肾衰竭等),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剂量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护士应当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有关输血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进行必要的输血前心理护理,特别是要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也需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护理论文,让患者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2.采集患者血标本
据文献报道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于样管的收集和管理[1]。因此,采血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的联号(必须完整、规范填写患者的住院号、病床号、姓名);检查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医生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准确、无误的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标本(如患者在输液时必须应选另外部位,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如果同时为2名以上的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应加强核对,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顺序逐个完成。抽血完毕,应及时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至输血科或血库。
3.取血
护士接到取血通知后,及时、准确记录通知时间和通知者姓名,并尽快到输血科或血库取血,与输血科或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血液的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内容,并仔细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怎么写论文。确认无误后应签名并登记取血时间(准确到分),以备查验。
4.输血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有文献报道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2]。因此,护士在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储血,护士在患者床前应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即检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3]。所以输血前必须由2名医护人员进一步仔细核对有关信息,特别是对患者的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障碍,必须反复核对),确认与配血单报告相符,并再次核对无误后方可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记录核对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异常感觉,可以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和顾虑,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护理论文,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5.输血后的护理
输血完毕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将血袋送回输血科或血库至少保存一天,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后护士对患者进行特殊的关心和询问,有助于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的异常情况,也有益于患者提高对输血的正确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护理
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是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寒战、头痛、腰背痛、进针部位疼痛、气促、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是常见的症状。输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若发现患者有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做好抢救前准备;尽快报告输血科或血库,查明输血反应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魏小斌,《输血人为误差和输血安全》。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51-253
[2]李丽英,李琦。《在输血方面医务人员的误差与输血安全》。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3):244-2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48号,2000-10-01。
护理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经之路,护理临床实习效果关键在于临床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近年来,我院将目标管理原理融入临床实习管理实践中,加强对护理临床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了护理临床教学,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了教学质量。
1护理临床实习环节的管理
1.1临床实习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带教教师的选拔
1.1.1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了三级护理教学管理体系一级管理组织,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学办公室主任组成,负责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二级管理组织,由教办分管护理教学干事、护理部教学干事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总实习计划和质量控制标准,定期指导、督促检查;三级管理组织,由各科室护士长、带教教师组成,负责本科室护生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1.2带教教师的选拔临床带教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带教教师的自身素质[1]。因此,我院严格掌握带教教师的任职条件,带教教师须满足以下条件。(1)大专毕业3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带教能力;(2)热爱护理教学,作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3)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表达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熟悉和掌握实纲、实习计划、护生量化指标及考评标准;(4)勤奋好学,能用新理论、新技能和现代护理观指导临床教学。
1.2实习计划与量化指标的制定
1.2.1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实习计划是教学活动的向导和行为指南,是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的依据。制定出不同的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1)中专学生以掌握整体护理观、人际交流技巧、护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完成中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2)大专学生以掌握整体护理理论、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完成大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3)实习科室在护生实习结束前必须进行专科理论及护理技术操作考试。
1.2.2带教教师拟定科内实习计划带教教师根据教学办公室的总体要求拟定本科实习计划,设立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并将计划上交教办,制定计划时需注意明确:(1)实习目的和目标;(2)完成目标所用的技术;(3)项目评价,对学生实习、科室带教情况进行评价。
1.3实习质量的管理
1.3.1按计划开展带教工作要求各科室严格按照实纲及实习计划、实习目标,对护生进行带教和管理。
1.3.2带教教师指导及督促检查以下内容(1)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护生进行指导,科室通过教学查房、专科疾病知识讲座、早交班、危重患者床旁提问等形式,护生轮流担任责任组长。(2)调动护生主观能动性,让护生对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质量进行自查、互查、教师督查后讲评。(3)每轮护生实习结束前由护士长及带教教师召开护生实结会。
1.3.3护理教学组对护生实习进行现场抽查(1)抽查护生对分管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况评估了解程度;(2)对护生护理技术操作过程质量进行检查;(3)将患者及家属对护生的服务态度及沟通能力等情况进行反馈;(4)询问护生对教师带教情况、方法进行反馈。
1.3.4教办组织召开教学情况联系会(1)通过召开带教教师联系会,了解各实习科室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通过召开学生组长联系会,收集学生对带教教师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教学计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立即采纳,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1.3.5实结及教学质量评比(1)实结:护理教学组针对本轮护生实习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进行总结;(2)教学质量管理主要通过实习结束前的理论和临床操作考核,结合教学办公室、护理教学组检查情况和各病区教学资料记录情况等进行教学质量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评出带教先进科室和优秀带教教师,并给予奖励。
2效果
2.1促进了带教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用现代护理观指导学生,保证了护理教学质量;由于教师做到了尊重、鼓励、支持学生,从而减少了护生的焦虑心理,加快了护生学习主动性和角色转变。
2.2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和带教水平在实施实习计划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大纲、实习计划以及量化指标的考评标准,教师们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及专科理论水平,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保证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人际交流技巧的训练。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了整体护理观念,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以及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护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有效地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2]。
通过加强护理临床实习环节的管理,使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护生的综合能力及服务质量较前有明显提高,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了她们的自身素质和知识结构,发表临床护理教学论文的篇数也明显增加。
3存在的问题
(1)医院的护理基础条件影响教学质量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把学生当成劳动力使用,如学习期间顶班等。(2)目前临床护理人员普遍缺编,致使带教教师在工作中承担了多种角色,因而使临床教学质量的管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脊柱外科的护生62人,年龄17-24岁,平均年龄(19.83±1.79)岁,学历为中专26人,大专21人,本科15人,按入科时间单双月份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单月入科30人为对照组,双月入科32人为实验组,带教老师均为年资≥10年、经验丰富的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各3人。两组护生年龄、学历、实习时间、带教老师年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师资准备需要在实习前明确所采用教学法的方法及特点,实验组带教老师进行目标教学培训,对照组带教老师则采用传统的跟班带教。对照组护生入科后首先进行统一的入科教育,然后分配带教老师开始由带教老师主导教学。实验组在入科教育时包括脊柱外科护理实习目标的学习,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认知目标,包括脊柱外科常见疾病相关基础知识和护理原则,每周以2、3种常见疾病为基础;操作技能目标,包括脊柱外科专业仪器运用和常见护理操作,逐渐增加护生动手机会;临床思维目标,以常见疾病为依托,掌握患者由入院、术前、术后至出院的各类临床医嘱、观察、评估和处置,熟练掌握3、4种常见疾病临床护理思维,基本掌握其他常见疾病临床护理思维。每周设置包含以上三项内容的周目标。然后分组进行临床带教实践,每周的护理实践安排按目标计划规定进行,以完成周目标为中心,带教老师在以引导为主的方法传授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诊断原则、专科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常用药品给药及不良反应观察等,每日小总结,每周进行周目标评价,未达到目标设定者将进行教学改进。出科前护生需经科室考核。
(三)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由科室考核及护生满意度进行评价,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为笔试、技能考核为操作、临床思维考核为病案分析(包括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性、解决问题能力,各占25%)。发放教学评价问卷,护生评价对教学方法和锻炼临床思维的满意度。
(四)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科室考核成绩比较。两组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思维能力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性、解决问题能力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临床护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高强度、知识和技能密集化的工作,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不可缺少系统化、精细化的思维作为指导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以保证各项操作忙而不乱、井然有序,并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这需要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为基础。因此,培养护生临床思维是临床实习带教中应被重视的重要环节,掌握临床思维方法,在今后实习和工作中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加速临床经验积累,更快更好的达到由护生向职业护士转变的目的。本科尝试采用目标教学法进行带教,结果显示,实验组不仅出科考核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其临床思维能力各方面评分也较对照组更为优秀,同时获得较高的满意度。说明目标教学法进行临床思维强化带教具有可行性,且效果显著,护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脊柱外科护理带教目标教学以脊柱外科疾病为经线,各类相应专业护理操作为纬线,编制脊柱外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网进行临床逻辑思维训练,并将之细化为短期小目标,减轻教老师和护生达到目标的压力,明确教学步骤,小目标能给护生只要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感觉,可以成为学习动力,从而使复杂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得到分解,便于护生消化吸收成为自身的素质储备。总之,目标教学在提高脊柱外科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红娟徐建圆单位: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
临床医学论文4000字(一):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形态学实验三站式考试,模拟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模式,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熟悉、适应资格考试;其次,三站式考试,既有笔试又有面试,既可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其临场应变能力;第三,既有基础性的标本识别,又有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使学生尽早将基础与临床关联,提升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一、临床疗效观察的实验设计问题
在各种医学期刊中,半数以上是疗效观察方面的论著。现择其较普遍存在的统计学问题,结合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加以讨论。
(一)对照与均衡性测定
国内医学期刊有关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章甚多,不少杂志刊登了一些事先未设计对照的文章,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如《用柴葛解肌汤治疗上呼吸感染》一文,报道治愈好转率为97.7%,因无对照,无法断定其效果如何,因此,治愈好转率中含有假像。
对照的方法虽有多种,但对照的基本原则是与实验组齐同可比,最好作均衡性测定。
(二)安慰剂与盲法试验
安慰剂与盲法试验是医研(主要是比较性研究)中常用的科研方法,结果准确、误差性小。安慰剂在形、量、色、味等要与实验药物一样,不能给受试者和执行者任何暗示。这种试验就是双盲法试验。但近年来,尚有人用改良的双盲法,此法分两期:第一期(公开期)试验有效者留,无效者弃。有效者进入第二期(双盲试验),以确定疗效是否系安慰剂的作用。在预防效果观察时可采用该法,临床上应用诸多困难,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样本含量与重复原则
没有足够样本的研究结果,是经不起重复试验的,有的论文凭少数病例观实的结果下结论,是不慎重的。如《重症肺炎并发DIC29例》一文,作者观察脑型患者3例,其中死亡一例,就得出“一般脑型病死率高达57%,本组脑型病死率较低,看来及早用肝素阻断DIC过程,对降低脑型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因无对照,结论不可靠。
(四)随机分组与实验设计类型
随机化分组即每个实验对象有同等机会被抽样(分配)到各组去,而不受任何系统因素的影响。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完全随机设计、自身对照设计、交义设计、配偶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正文(析因)设计、序贯设计、半数效量实验设计(动物试验),回顾性与前赡性调查研究设计等。科研设计时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五)诊断与疗效标准——指标设计问题
1方法
1.1心理疏导护理措施由于骨结核和糖尿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患者很容易在患病期间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致使病情的康复、身体的免疫机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作为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患者的康复治疗,即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病情的病因和病况的主要治疗过程和手段,鼓励患者积极正面的面对病情,树立抗击病魔的自信心,同时对有的患者来说,他们往往担心的是结核会不会传染给自己的家属,针对这一点来说,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整个病因的产生,并以康复出院的人为例子,现身说法,使患者摆脱自卑、失落情绪的困扰,并且医护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谈时,要一直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根据患者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找到患者的失落点,随后对症下药,与患者交流沟通,使患者心情开朗。
1.2饮食护理措施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时,要考虑到患者虽然患有骨结核合并糖尿病,但不能只注意一种疾病的饮食护理,要兼顾两种疾病的病情,合理搭配饮食,适当增加糖类的摄入量,不要过于严苛,同时三餐的饮食搭配要合理,每餐尽量保证有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出现,以此来增加患者对葡萄糖的慢吸收,增大胰岛素的释放量,同时要在饮食中增添牛奶、大虾等高蛋白食物,以此促进身体机能的新陈代谢,由于结核病有一定的中毒症状,故要鼓励患者每天保持一定的饮水量,促进毒素的排出,通过对患者在饮食方面的护理控制,来保证疾病的快速康复是有效的护理手段之一。
1.3用药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后遗症或药物不良反应等现象,若发现异常,要及时和主治医生取得联系,尽量避免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产生的负面情况影响治疗的整个进程,但骨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用药较为繁杂,同时服药后反应较为复杂,如患者在使用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时,会由于药物的影响,而产生尿糖呈现假阳性的问题,而当患者服用利福平后,排出尿液会出现桔红色,使患者产生焦躁情绪,因此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服药之后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尽量避免患者产生不良的思想负担。
1.4消毒护理措施由于结核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在打喷嚏、咳嗽的时候,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使用双层纸巾,同时对于患者使用的餐具,要做到定期消毒或者使用一次性餐具,但一次性餐具在使用过后,要进行集中销毁,防止病菌的传播,同时患者居住的病房,也要定期进行消毒清扫,保持通风,减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1.5康复治疗护理措施患者在康复出院后,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等药物,并要叮嘱患者定期来医院进行复查,检测尿糖、肝功能、血糖等指标是否在标准值范围内,同时患者若发现任何异常,要及时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最好做到每天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提高肺活量,且要保证每天饮水量的合理摄入,提高免疫力。
2结果
在通过对本院收治的44例骨结核合并糖尿病进行一段时间的护理治理,患者的病情已基本维持稳定,同时患者也基本掌握了病情的主要缘由,能够自行检测血糖、血压,并能够坚持服药,定期来医院进行复查,护理治疗效果明显。
3小结
骨结核合并糖尿病是一种病程时间长的慢性疾病,要想兼顾治疗结核病和糖尿病,就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来保证治疗过程的稳定,对骨结核合并糖尿病进行护理治疗,能够有效地从心理、身体等方面进行疏导治疗,提高患者康复情况。因此,骨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护理治疗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支持与帮助,值得临床上推广与使用。
作者:孙秀单位:吉林省结核病医院
一、数据汇总
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中有181名女生(88.3%),24名男生(11.7%)。住宿舍的109人(53.1%)最多,和父母一起生活的51人(24.9%),住校外43人(21.0%),住亲戚家2人(1.0%)。成绩方面,平均分数在70到80分之间的有92人(44.9%)最多,80分以上的有13人(6.3%)最少。专业满意度方面,一般的是80人(39.0%)最多,满意65人(31.7%),不满意51人(24.9%),非常满意9人(4.4%),护理专业入学动机方面,就业98人(47.8%)最多<Table1>。2、综合能力及临床实习压力程度(1)研究对象的综合能力平均分数为130.47分,次要因素占的比例分别为:理解能力47.63分,管理能力48.15分,意义赋予性34.69分。(2)研究对象的临床实习压力满分为5分,平均分为3.40分。5个次要因素的分值分别为:实习环境4.04分,最高,之后是实习业务压力3.93分,不值得学习的行为3.74分,对人关系问题2.65分,与患者的矛盾2.64分<Table2>。(3)综合能力及临床实习压力间的关系。综合能力分数与临床实习压力分数呈现出负向关系(r=-.41,p<.001)临床实习压力和综合能力的次要因素:理解力(r=-.24,p<.001),管理能力(r=-.38,p<.001),意义赋予性(r=-.42,p<.001)。<Table4>.3、造成临床实习压力的原因要找出影响临床实习压力的因素,在研究对象的普遍特点中表现出较大差异的性别、专业满意度及其关系的分析中,呈现出较大关系的综合能力的次要因素理解力、管理能力,意义赋予性作为独立因数来实施大众回归分析。独立因数中,明目因数作为可变因数处理,评测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的结果为分散膨胀因素1.04-1.78。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最终确定为影响临床实习压力的变数为意义赋予性(β=-.02,p=.001),专业满意度(β=.09,p=.019),管理能力(β=-.01,p=.044),他们对临床实习压力的说明力度为21.5%<Table5>。
二、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的综合能力平均分在130分,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比工作压力处于高危群的护士要低。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护理专业的学生会因临床实习和课业负担面对更多的压力,考虑到压力与综合能力之间的负向关系,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的综合能力水平不足以有效应对压力。本研究的对象是在护士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小城市的综合医院实习,并作为替补护士的情况较多。但是护理学校没能尽到培养优秀护士的责任的问题也被广泛认识到,接受了正规护理教育的新护士达不到医疗机构的要求的评价会增加教育及实习医院间的紧张气氛,对这两个机构之间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影响。因此,学校和实习医院在培养未来的护士这方面有着共同的责任,通过二者间的深层次理解和充分的协商形成共同构建实习教育的伙伴。学校有必要确保实习医院内部有良好带教能力的带队人,从而减少学生因负面形象及实习负担而产生的压力。专业满意度方面,满意度越高,综合能力越强。与之前的研究类似,工作压力和社会心理压力越多综合能力就越差。对专业满意度越高临床实习压力就越低。专业满意度高的学生希望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临床实习进行应用,这种动机强烈,对学习有更高的热情,也能积极对待临床实习。认识到压力不是威胁而是机会,因能有效处理、应对压力,可以减少临床实习压力。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查,综合能力和临床实习压力呈负向关系,可知综合能力是减少临床实习压力的内在原因。对临床实习压力有影响的因素为专业满意度和综合能力中的次要因素意义赋予性和管理能力。学校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和开发应用增强其综合能力的方法是减少临床实习压力的有效措施。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有必要增加研究对象,扩大研究范围,施行反复研究使结果更具普遍性。二是建议继续研究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影响的心理、社会因素。
作者:王金生 单位: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关键词】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球血管病变
100casesofacuterenalfailureanalysis
PENGPeiLIXinhu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auseofacuterenalfailureandtheclinicalfeatures,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earlyandprovideatheoreticalbasis.Methods:Thehospital''''s100patientshospitalizedpatientswithARFreviewed.Analysisofrenalago,afterthekidneyandrenalsubstantiveobstructionofthevariouscausesofARF,ARFandkidneysubstantiveanalysisofakey.Results:100patients,beforethekidneyofARF20cases(20%)ofgastrointestinaldiseasebecauseofloss,heartfailure,nephroticsyndrome,suchasafterischemia.SubstantiveARF70kidneypatients(70percent)ofwhich42cases(42%)renalsubstantiveARFisclearfromthekidneydevelopedfromtheformerfactor.AftertheobstructionofARF10renalpatients(10percent),becauseofcancer,stones,prostatehyperplasia,retroperitonealfibrosis,urinarytractmalformations,neurologicalbladder.Conclusion:ThekidneyoftheARFareoftenignoredbefore,failedtotimelydiagnosis;tubulointerstitialsubstantiveARFkidneydiseaseisthemainreasonisthefirstdrugcauses.
【Keywords】Renalfailure;Tubulointerstitiallesions;Glomerulardisease
急性肾衰竭(ARF)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在数小时至数周内急剧恶化,体内代谢产物潴溜,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我们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资料齐全的100例ARF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和诊断标准。2003年1月~2007年1月我院住院的ARF患者。ARF诊断标准为:①原肾功能正常者,短期内血肌酐SCr))2mg/dl(≥176.8umo/l)[1]和(或)肌醉清除率下降≥50%[3];②原有慢性肾衰竭者,短期内SCr较前升高50%和(或)肌配清除率下降15%。③-SCr每天上升≥0.5mg/dl。
1.2ARF的分类:ARF按病变部位不同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和肾后梗阻性。肾实质性ARF又分为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球血管病变。同时寻找原发病因和继发因素。
1.2.1肾前性ARF:根据全身情况如口干、皮肤皱褶、药物使用情况、血压、尿常规、尿/血渗透压(>1.3)、血尿素氮(BUN)上升幅度>血肌酐(SCr)的升高、尿Na浓度(<20mmol/l)、尿Cr/血Cr(>40)、尿比重(>1.020)、尿渗透压(≥500mOsm/L)等进行综合判断。
1.2.2肾实质性ARF:排除肾前性和肾后性梗阻因素,并寻找各种继发性因素。除上述指标外,尚需仔细询问病史、药物使用情况,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清肌酶、血尿肌红蛋白、溶血指标、流行性出血热(EHF)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肾小球基膜抗体(抗GBM抗体)、免疫指标、血、尿蛋白电泳等指标以及骨髓穿刺,必要时行肾血管超声和肾脏同位素扫描。肾实质性ARF病因未明时行肾活检。
1.2.3肾后梗阻性ARF:行泌尿系统B超、必要时核磁共振或CT检查可确诊。
1.3预后判断:肾功能转归以发生ARF后30天的肾功能状态分为肾功能恢复、肾功能未恢复但不依赖透析、需依赖透析以及死亡4组。
2结果
ARF的病因分类:肾前性20例;肾实质性70例(70%),其中肾小球血管病变24例,肾小管间质病变46例;肾后性10例,其中有4例患者既往有慢性肾脏病的病史,占ARF的4%。
2.1肾前性ARF:常为恶心、呕吐、腹泻造成的胃肠道失液(21.1%),其次为心衰(193%)、肾病综合征(17.5%),术后缺血(1.05%)等引起。
2.2肾实质性ARF:肾小管间质病变共46例,占总ARF的46%,主要病因为药物、感染、休克、流行性出血热(EHF)、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等。其中药物占首位,占总ARF的23%。引起ARF的药物中以抗生素居首位,其次是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以及脱水剂。药物引起的ARF大多合并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肾动脉硬化等)。感染18例(肺部7例、尿路5例、腹腔2例、胃肠道2例、胆道1例、败血症1例)。RM所致ARF5例,占ARF5%,肾小球血管病变ARF24例,主要以RPGN最多见(71.8%)。其中42例(42%)肾实质性ARF是由明确的肾前性因素发展而来。
2.3肾后梗阻性ARF:共10例,占ARF10%,病因分别为各种肿瘤3例、泌尿系结石3例、前列腺肥大1例、泌尿系畸形2例、糖尿病致神经源性膀胱1例。
3讨论
ARF是一组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发生率及死亡率高。引起肾实质性ARF最常见原因是ANT,占ARF的45%[1],还有AIN、血管性疾病、肾小球肾炎。本研究显示肾后性ARF的常见原因为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增生、腹膜后纤维化、泌尿系畸形以及糖尿病致神经源性膀胱。
综上所述,ARF是临床危急重症,其病因类型多、病情复杂,防范意识病因所致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部分ARF的发生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能够提高应提高对不同ARF的认识,早期诊断,对有指征的ARF患者早期行肾活检明确病因,最大程度地降低ARF发生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1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48岁,平均(31.84±5.97)岁。学历:中专1名(0.7%),大专32名(20.9%),本科117名(76.5%),研究生3名(2.0%)。职称:初级职称97名(63.4%),中级及以上56名(36.6%)。带教年限:小于5年66名(43.1%),≥5~≤10年54名(35.3%),10年以上33名(21.6%)。
1.2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机会和意愿
43.1%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很少有或几乎没有培训机会,96.4%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接受培训。
1.3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时间安排的需求
35.9%认为每季度组织一次培训比较合适,43.1%认为每次培训的最佳时间为1h,28.8%选择2h。
1.4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结果显示,88.9%希望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理论培训,79.1%希望采取教学查房和教学观摩进行教学实践培训。
1.5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内容的需求
结果显示,对培训内容需求排在前3位的是临床护理教学技能培训、护理实践技能培训和临床教学管理培训,排在后3位的是护理教育学、护理文化、护理伦理学知识。不同学历、职称和带教时间的带教老师对各条目培训需求程度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2.1加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带教水平
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衔接的重要环节,也是护理教学重中之重,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阶段。其中,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着主导性作用,其整体素质和带教水平是影响护理学生临床训练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带教队伍,而加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培训是快速提高带教老师整体水平和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将师资培训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将封闭式教学变成开放式教育,提高老师的积极性。统计显示,临床带教老师非常重视临床带教工作,96.4%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接受培训。本次研究对象中带教时间小于5年66名,占43.1%,这部分带教老师担任教学工作时间短,更迫切希望接受能够解决他们临床带教工作具体问题的培训,提高临床教学能力。目前各个医院针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培训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培训需求,有43.1%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表示很少有或几乎没有培训机会,需引起医院和学校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同时充分地利用医院、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和开展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带教水平,改变老师教学理论、转化老师角色,保证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2.2科学安排培训时间,保证临床带教老师培训可持续进行
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在面对和处理复杂、动态的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临床护理教学任务,超工作负荷造成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如护理质量下降、护理带教老师没有时间为教学做准备、与其他工作人员协作时间减少等。如何安排培训时间更容易让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接受培训,这是保证临床带教老师培训可持续进行必须考虑的问题。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更容易接受定期的短时培训,每年2~3次,每次1~2h为宜,集中解决他们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培训前期的需求调查帮助培训者制订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内容,以增强培训效果。
2.3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效果
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而新时期继续教育的重点不是新知识的传授而是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课堂多为填鸭式,老师被动地听课,接受培训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效果不明显。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员的兴趣和主动性。可以看出,由于专题讲座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成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最期望的理论培训方式,高萍等报道,通过邀请专家开展教育学知识的讲座提高老师的授课艺术。其次,是信息资料共享,研究显示,带教老师更愿意接受实践培训方式,79.1%的带教老师期望教学查房和教学观摩,77.8%选择案例分析和操作示范,71.9%希望进行经验分享。可见,灵活多样的实践培训方式是带教老师所迫切需求的,同时增加了带教老师对培训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2.4以临床护理教学能力为主进行培训,加强人文社会学课程培训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归档资料中检索2008年1月~2014年10月进行的药物临床试验40项,受试者病历1351例,门诊病历927例,住院病历424例。
1.2方法
对药物临床试验归档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药名、临床试验时间,分析各项目受试者招募方式、招募策略、招募完成率以及影响因素。对受试者尤其是脱落病例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脱落的原因以及因受试者个人因素、治疗环境、疾病、药物因素等影响受试者依从和脱落的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A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国内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招募情况比较
40项药物临床试验中,34项为国内申办方发起的临床试验,6项为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均完成预期的受试者招募计划,而国内项目中有88.2%项目完成招募计划,有11.8%项目延长招募期后仍未完成招募计划。招募方式均以我院患者数据库为主,除此之外,国际多中心均设计有招募广告等其他招募方式,16.7%对招募策略进行了描述,而国内项目20.5%设计有其他招募方式,均未描述招募策略。国际多中心项目均委托国内合同研究组织(CRO)承接,且针对各项目配备专职的临床研究协调员(CRC)。而国内项目只有38.2%委托CRO负责,只有17.6%项目配备CRC。
2.2受试者脱落原因分析
1351例受试者中,脱落受试者76例,总脱落率为5.63%。其中,国际多中心项目受试者152例,脱落9例,脱落率为5.92%;国内项目受试者1123例,脱落67例,脱落率为5.97%。对每例受试者的脱落原因进行分析,以失访和疗效欠佳为主要的脱落原因。
2.3受试者脱落影响
影响因素分析经分析发现,某些受试者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以及药物因素均对受试者脱落产生影响。受试者个人因素中,年龄和地理因素是影响脱落的主要因素,其中,年龄>65岁者、外地受试者的脱落率高于其他受试者(P<0.05);环境因素中,门诊受试者的脱落率高于住院受试者(P<0.05);疾病因素中,病情严重者的脱落率要高于病情较轻者(P<0.05);药物因素中,口服药物的脱落率高于注射和吸入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受试者的脱落率高于其他受试者(P<0.05)。
3讨论
3.1受试者招募管理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3.1.1受试者招募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受试者招募是临床试验开展的第一步,其效果直接影响整个临床试验的进度和质量。本次调研发现,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招募质量优于国内项目,可能与其委托CRO承接项目、配备CRC专职参与招募、设置多样化招募方式等有关。CRO是通过合同研究形式对制药企业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机构,CRO的参与可使临床试验专业化和高效率化。而国内临床试验基于经费等原因,大多数不委托CRO,申办方本身对临床试验的专业度不够,有些项目虽然设计了招募广告,但缺乏招募策略,许多只流于形式,在受试者招募工作中并未真正发挥作用,这些均影响国内项目的招募质量。制订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受试者招募策略可提高招募效率及质量。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首先考虑适应证,预估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招募难度。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受试者招募相对比较容易;而发病率较低的危重、急性病的招募则相对比较困难。然后,应根据试验特点及招募难度,选择一种或多种招募方式以期招募到足够数量的受试者。传统的招募主要依靠本试验机构研究者的患者资源,广告或网络等其他招募方式也可利用。不同的招募方式各有利弊。如招募广告,具有较强针对性,但无法保证招募数量。而社区义诊专家咨询会,可在短时间内招募到大量患者,但针对性较弱。第三步,制订招募策略,即针对不同的招募方式,确定招募人员、场地、招募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第四步,招募的实施。受试者的招募工作主要包括招募受试者、筛选合格的受试者和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三个环节。研究者作为主要的招募人员,其与受试者的交流是招募成功的关键因素。
3.1.2受试者招募管理对策
为了提高受试者招募效率,针对招募管理的各个环节,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3.1.2.1优化试验方案要求
主要研究者必须参加方案讨论会并有相应的记录,主要就是积极参与试验方案的设计,对其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进行反复论证和必要的咨询,优化方案,尽可能减少随访频次,利于受试者的管理。如纳入排除标准过于严格容易导致受试者招募困难。
3.1.2.2接待潜在受试者
各专业设置专门的药物临床试验门诊招募窗口,张贴及发放药物临床试验的相关宣传资料。专业门诊处指定研究护士负责接待来访受试者或感兴趣的患者,由其引导至专科门诊室进行进一步的知情同意。或者利用专线电话对咨询患者进行疑问解答。
3.1.2.3发展潜在受试者
各专业科室设置专业秘书1名,专业研究护士1名。①建立患者数据库,对于临床患者,记录其病史、治疗史等,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指导其治疗,产生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培养潜在的受试者。②建立受试者档案,对所有参加过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建立专门数据库,记录受试者的一般信息、参与临床试验信息以及对临床试验的认同,对其参与的试验依从性进行评估并记录在案。一方面有助于研究者对受试者进行招募及筛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避免职业试药人的纳入。③发展社区医院,各专业科室与有条件的社区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定期到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通过不断的宣讲和沟通,使患者逐渐从当初的不理解和抵触转变成了积极参与和宣传。
3.1.2.4充分知情,提高招募质量及效率
启动培训时,应使研究者熟悉知情同意及纳入排除标准,以保证招募质量。为研究者制作纳入排除标准口袋卡,并配备专职的CRC,以协助研究者完成招募工作。
3.2受试者依从性管理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3.2.1受试者依从性管理影响因素
受试者的依从性是保证试验方案用药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受试者的依从性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受试者本身的因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以及药物因素等。不依从或依从性差,常导致脱落的发生,从而引起结果偏倚。本次调研即以脱落病例为基础,寻找影响受试者依从性的因素。①受试者个人因素中,年龄大和外地受试者可能由于记忆力差或距离远而造成依从性低。但受试者文化程度和既往临床试验经历未发现与脱落有关,与以往结果有所出入,可能是本次调研试验项目数量有限,或者脱落与依从性差并不完全等同,有待以受试者的依从性为指标进行深入研究。②环境因素中,我院门诊受试者脱落率高于住院患者,主要原因可能是医护人员直接督导的缺失。③疾病因素中,病情较重的受试者脱落率较高,可能是患者对试验药物期望较大,若服药后症状无立即缓解或症状加重,就会对试验药物产生怀疑,从而抵触试验。但病情较轻的受试者也容易依从性差,如某些患者常自觉已康复而拒绝继续服药或回访。④药物因素中,不良反应未及时处理,易造成受试者对服药的抗拒心理,导致依从性差。另外,我院受试者中口服药物的脱落率最高,可能与其多为门诊受试者有关。
3.2.2受试者依从性管理对策
我院通过本次调研识别可能发生不依从的各种潜在因素,并对受试者进行了贯穿全过程的依从性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3.2.2.1重视试验早期受试者依从性管理
①筛选时进行依从性预评估:研究者应熟悉受试者脱落的常见因素,根据受试者的年龄、住址等基本信息,对其依从性进行初步评估,尽量选择依从性佳的受试者。②充分的知情同意:充分地获得知情同意可以帮助受试者正确理解临床试验的意义和目的,了解整个试验,增加受试者完成试验的信心,为后续访视的良好依从性提供保证。③入组后依从性教育跟进:对存在依从性高危因素的受试者,要重点加强受试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使其加强对药物和治疗的理解,明确表明依从性的重要性及其益处,并发动家属监督。
3.2.2.2重视试验进展各阶段的细节管理
①建立受试者联络表,登记固话、手机、住址等信息,确保与受试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防止其因移居或更换手机造成的失访与脱落。②建立受试者随访卡,以其入组时间为基线制订访视时间表,由研究护士或CRC提醒受试者按时回访。对未按时随访者,及时电话追踪。对老年受试者及易忘事者注意增加提醒频次。③建立爱心贴,爱心贴上注明受试者参加试验概况、禁忌药物,以及研究者或CRC的联络方式,贴在受试者的常用病历上,一方面便于受试者在外院就诊时提醒医生避免使用试验禁用药物;另一方面,在研究者与受试者之间建立良性信息反馈途径,增强了受试者主动参与试验的热情,提高受试者依从性。④建立用药日记卡,主要针对门诊口服或吸入试验药物,以访视期为单位,要求受试者自行记录服药时间、药物剂量、不良反应和合并用药等,实现受试者的自我管理及自我监督。⑤坚持持续督导,每次访视时,与受试者一同点药,检查用药日记卡,了解受试者服药情况,既可检查受试者的依从性,又可强化依从性教育。
3.2.2.3重视配套的健康教育及咨询服务
①各专业利用壁报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定期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普及疾病防护知识,向受试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和日常生活管理方面的宣教,提高受试者及家属对疾病及治疗的认知水平。针对特殊的用药群体,如老年受试者或理解能力差的受试者,应作为用药教育的重点。②提供咨询服务,受试者对于病情、治疗或试验药物存在的不理解或错误认识,研究者应及时解答,不仅可以在医患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反馈体系,而且可掌握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使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感到安全、放心和被重视,预防不依从的发生。尤其是针对不良反应,研究者除了及时处理外,还必须详细解释,争取受试者的理解与合作,可减少不依从的发生。
3.3结论
【关键词】阑尾炎;微创技术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1926-02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A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阑尾炎腹腔镜手术切除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和接受。但是一部分阑尾炎患者利用小切口(约1~2cm)切除阑尾,不但可使穿刺孔减少,同时也减少了因腹腔镜穿刺以及气腹引起的并发症与意外情况,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212例,女176例,年龄3~86岁,平均35岁。其中坏疽性阑尾炎24例,合并穿孔12例,化脓性阑尾炎243例,浅表性炎症18例。
1.2手术方法:选择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小儿选择基础麻醉+适当应用肌松药。选择麦氏切口236例,3例纵切口(手术讨论阑尾位置偏高以便延长切口可能),其余均为横行切口,尤其压痛最明显处偏内者,皮肤切口1~2cm,而腹外斜肌腱膜切口应长约4cm,切口达腹膜外时充分钝性分离使腹膜向切口膨出[1],以得于显露。护皮以蚊式钳夹腹膜与护皮垫,使腹膜完全覆盖切口,术前B超示有积液者应用吸引器避免腹腔渗液或脓液污染切口。阑尾寻找时应注意:由于切口小,应注意不可将肠管提出切口处过多,否则会因切口小而致卡压。顺行或逆行切除阑尾。有脓液时,不冲洗腹腔,充分吸引,甲硝唑纱布蘸拭,尤其是直肠陷窝,必要时放置引流管。
2结果
1例73岁,女性患者因术中考虑为肿瘤而延长切口,快速病理检查为炎症,术后石蜡组织病理证实为阑尾类癌(术前为夜间急诊而未做B超),另1例为腹膜后位,寻找困难而延长切口,2例因麻醉不顺利而延长切口,3例因粘连、水肿严重而延长切口,除腹膜后位出现切口感染外,余均无切口感染发生,该组中有48例切口保护良好无明显污染者,切口予以生物胶粘合,其中有2例形成皮下积液(分析原因可能因皮下组织较薄,未予缝合所致),余46例愈合良好且瘢痕形成不明显,且免除了拆除缝线及缝线压痕所致的瘢痕形成。小切口者住院2~7天,平均4天。经1.5年随访均无肠粘连,无残株炎症、无肠间及盆腔肿胀,粪瘘发生。
3讨论
3.1合理选择患者:发病时间短,一般少于48h,在此时即便有粘连及大网膜覆盖,其炎症反应也相对较轻,易于术中操作,粘连易于分离(可以手指钝性分离)。患者应中等肥胖以下,腹壁厚度较薄,利于手术中小切口暴露。术前仔细查体及详细询问病史,若为慢性且本次发病>72h,腹膜炎症状明显,不宜采用,此类患者粘连广泛且坚固,组织质脆水肿明显,术中操作困难。故临床观察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中等肥胖的患者尤为适用。
3.2B超在诊断治疗中必不可少[2]:若患者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B超提示回盲部淋巴结肿大及肠间积液(往往考虑早期阑尾炎症的渗出),此时手术小切口的成功率极高(炎症反应轻,污染轻,粘连轻,术后恢复快);若B超提示右下腹管状低回声,而不是伴有粗大光点回声的液性暗区,表示阑尾炎症明显而未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这时手术小切口的成功率也很高;若B超提示回盲部淋巴结肿大及肠间或直肠陷窝积液,这样往往提示阑尾位于盲肠后位(结肠气体组织干扰不易发现阑尾),手术时轻柔操作,沿结肠带寻找也不困难的;若B超提示回盲部低位回声团块或提示阑尾周围脓肿,此时回盲部往往炎性反应显著,组织水肿较脆,易出血,手术相对损伤大,应充分显露手术视野,选用小切口是极为不妥的。
3.3良好的麻醉效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肌松效果满意,切口伸缩性大,且腹膜切口往往比皮肤切口大许多,易于暴露,麻醉建议选用T11~12间隙[3],临床观察此段麻醉牵拉反应极轻,很少引起呃逆,这样术中腹压减轻,易于操作。
3.4手术操作要点:(1)皮肤切口尽可能小;(2)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口要大于皮肤切口,约4cm;(3)钝性分离的肌层组织范围要大;(4)达腹膜外时充分游离使腹膜膨出,这样腹膜切口后宽大且阑尾易于提出切口外;(5)护皮应将腹膜提出至腹壁以上,以蚊式钳夹腹膜与护皮垫,避免切口污染;(6)寻找阑尾方法[4]:①切口切开后如见回肠袢充填切口内将其向下内方推开,或提起一段回肠袢沿回肠系膜向右下方寻找,回盲部阑尾多位于其下外方;②如切口内所见升结肠,找出3条结肠带在盲肠末端汇合处,即为阑尾根部;③以术者食指沿右骶髂关节外动脉搏动,在该动脉搏动上行至骶关节前方手指受阻不能上行,是为小肠系膜根在后腹壁上的附着点终端,常可触及基底部;④若上述方法寻找阑尾困难,则沿盲肠及升结肠外侧切开腹膜,将升结肠及盲肠内翻,于盲肠后位及腹膜后位找到阑尾[5]。
3.5决不盲目追求小切口:阑尾切除应以安全第一,副损伤控制在最小程度以下。手术者本身的手术习惯及经验也至关重要。
3.6优点:阑尾经过小切口手术切除使患者的住院平均日缩短基本同腹腔镜手术,且加快床位周转率,相应提高每日床位收入,同时由于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观察该方法不失为灵活可行,创伤小、经济、并发症少,且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的微创术式。尤其横切口沿皮纹方向,瘢痕形成不明显,不影响美观。本科自开展该术式以来已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M.L.格利埃德曼.外科手术技巧图谱[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308.
[2]周永吕,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040.
[3]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91.
1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过敏性检验
非特异性与特异性的过敏性检验过程是对小儿体内的血液、粘膜等分泌液进行系统的检测,测定血清中含有的IgA等细胞的含量,补充综合性的淋巴细胞和巨型吞噬细胞的相关数量的统计,逐步加深综合性抗原复合物的内部细胞检查过程,对检测方法的不同变态形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定义,确定合理的有意义的检测过程,完善综合性的数据管理方法控制。特异性诊断检测是采用较广泛的皮肤检测方法,完善综合性的批复外部实验过程控制,对体内与体外的粘膜组织进行系统的过程实验管理,完善综合性的实验诊断和检验过程控制。贴斑试验是较为早的检测过敏性问题的方法,通过判断过敏性药物的吸入物种类,采用研磨的方式完成系统化的分析和处理过程认识,观察实际过程中的相关皮肤反应情况。抓伤实验是在手臂部分进行小面积的区域处理,观察临床实验效果。点刺实验以不出血为宗旨,加深抗敏原性的相关检验效果认识,实现合理的效果管理过程控制。皮内试验是对体内特异性的相关实验方法进行控制,采用本法特异性过敏原的检测方法,对事物内的相关药物进行合理的过程检测,实现体内综合性的治疗过程控制,完善注册后的综合性全身反应状况认识程度,合理的保证综合性的患者对于敏感原的认识。
2过敏性儿科临床体制检查
过敏性小儿体制需要从饮食、免疫力等方面进行调整。通过对免疫功能的控制,加强综合性的过敏体质调整,加强身体粘膜组织之间的有效抵抗力。可以采用川贝、淮山药等研磨粉末,早晚服用,治疗儿童的过敏性体质,对于某些严重性的过敏患者,采用合理的药物脱敏方式加深综合性的过敏原处理,提高儿童的自身综合性免疫能力,改善平时的饮食结构,完善综合的总体生活习惯。勤清洗、防止螨虫滋生,及时晒太阳杀菌,消灭身体整体的不和谐体制,保证综合性的抗炎药物控制管理,保证合理的机体免疫力调整,从而逐步完善综合性的过敏性检验控制过程,完善饮食营养,完成系统化的管理过程控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敏性检验在儿科的临床检验过程中具有较为复杂深刻的方法应用,采用合理的方法完成相关检验是保证综合性过敏性检验效果的合理方法,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增加合理的药物控制和实际生活习惯的改变,完善综合性的系统管理过程,综合性的过敏检验过程分析,认识到采用综合性的检验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临床性过敏性儿科治疗控制,逐步加深综合性的临床医学研究管理,完善整体综合性的治疗管理和治疗创新。
作者: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