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学礼仪

国学礼仪

时间:2022-05-18 22:3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学礼仪,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学礼仪

第1篇

近几年,每过一段时间,便会掀起一阵“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之相伴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等,但从来没有哪一次,国学得到了持之以恒地、普遍地推广。

而那些送孩子去国学班的父母,“动机”五花八门:有纯粹只想给孩子的履历“镀金”的;也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作祟,跟风的;还有“急功近利”,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从“熊孩子”变成乖孩子的。有个家长的理由更耐人寻味:“就跟那年抢碘盐一样。”

总之,少有家长寄托于孩子是否能通过国学在今后成为一个知书达礼、有教养的人。多数家长都抱着“让孩子学学玩”的初衷,坚持不了多久便半途而废;或孩子的行为规范一旦达到预期,就立马退学。这点,从国学班的学生生源就可看出,3~12岁,父母对孩子最头疼的一个年龄段。

在深圳创办了“儒愿学堂”的蔡孟曹,就遇到过很多类似情况。一年前,学堂里收了一位“顽童”,因为在学校被罚站、挨批,产生厌学情绪,其父母只好求助于蔡孟曹的私塾。结果,一年后,孩子变得有礼好学,父母便将其转回了学校。

“私塾有时候成了学校‘坏’孩子的避难所,这些父母将读经教育当作权宜之策,并非真正了解私塾的价值所在。”蔡孟曹无奈道。

另外,在很多家长看来,虽然如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中华礼仪复兴是必然选择,但对于一百年前就被废止的《三字经》、《四书五经》、《弟子规》等小学启蒙教材,仍然未从根本上消除对其“迂腐”、“呆板”的成见。

“国学谈的是忍让、不争。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要学的是如何展示自我,坚持忍让、不争很可能就找不到工作,或在单位平平淡淡一辈子。”37岁的罗番送儿子学了三个课时的国学后,就果断放弃了,“他正在读初三,如果没有竞争观念,我很担心他不能考上好的高中,也就无法考上好的大学。”

难道孩子成为圣贤之人,就会失去生存能力,变得呆板?

国学讲师蔡礼旭说,学礼的孩子知道处处尊重别人,替人着想,大脑更灵活。“有时候在机场排队,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里撞来撞去,有旅客会说,这个孩子真活泼!但那已不叫活泼,而是随便、没有家教。”

不学礼,无以立

当然,还有家长拒绝送孩子学国学,是因如春笋般崛起的“国学行业”乱象丛生,商业化色彩过于浓重。调查发现,学生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古书。这样流于空洞形式的国学,没有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表达到位,也很难说能起到培养孩子情操、感悟力的作用。

种种现象,让国学最终遇冷。但剥开国学备受争议的外衣,它的重现却影射出中国如今对儿童礼仪教育的缺失。这种缺乏,从父母本身对国学的误读和对家庭礼仪教育的忽视开始。国学固然有糟粕,但它的精华,又有多少父母领悟并习得?

比如,有父母担心《弟子规》里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会让孩子变得缺乏主见和反抗精神。而实际上,孩子长大后,阅历变得丰富,怎会不形成自己的主见?归根结底,是父母本身对长辈不够尊重。很多父母都会当着孩子的面,对长辈不敬,甩脸子、发脾气,甚至训斥。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仪的人很难在社会、团体当中立足。

在一家私企做销售主管的苏赫十分感慨,“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的不仅是职业素养,更是个人素养。之前公司来了个妹子,常常不打招呼就外出不说,打电话过去不接,事后看到也不回复,对人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更别说我还是她的上司。后来她拉肚子请假,一个二十几岁的成年人,电话居然让妈妈代打。无语的是,我这边客客气气,她妈妈却态度恶劣,责问我是不是给她女儿分配的工作过重才导致其生病。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父母总认为,礼仪有何重要?还不如多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国学讲师蔡礼旭说:“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往分数那边推,然后等孩子大学毕业出来,很可能连跟人打招呼的基本能力都没有。我见过不少大学生跟人打招呼还要妈妈提醒。”

而孩子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出在父母身上。人的社会化起始于家庭,人的文明礼貌的养成,也必然是从家庭开始。

基本的礼仪最重要

那些文化不高、不懂礼仪规范的有钱人,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吃过亏,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受欢迎、得体有礼的人,鉴于对国学有偏见,于是送孩子去学费用高昂的西方礼仪。

然而文化底蕴不同,造就的礼仪规范也不同。中国传统礼仪,讲究的是以家为核心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而西方礼仪侧重的,却是高端社交。这与西方的婚姻观有关。西方的家庭,以夫妻为核心,子女一旦成年,便要离家,今后成立家庭,也不会再回家住。社交对他们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他们所形成的礼仪规范,更多的是关于见面礼节、餐桌礼节、交谈礼节等。

并且,这种颇具贵族风范的礼仪多有阶层之分,一旦家长不替孩子把关,孩子也许会变得虚荣、做作。比如“小绅士、小淑女、小王子、小公主”礼仪班,所学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刀叉、喝汤不发出声音、走路端庄优雅等,为的是应付一些高雅、隆重的场合。

学了这些礼仪,私下里孩子是什么样,终究还是什么样。方灵7岁的侄子学的是西方礼仪,她说:“我弟弟弟媳工作忙,没时间管教孩子,发现孩子有点‘熊’,就送去了小绅士班,但没什么用。家里来了客人,不打招呼直接扑到人家怀里玩儿,到了吃饭的时候,不看其他人是否坐下,自己就先坐到桌子前敲碗筷。”

说到底,连基本的礼仪都没学好,就直接跳级,又怎会学到高端礼仪的精髓,这根本就背离了“礼”的真正含义。一个人私下里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早上出门要跟父母打招呼,不懂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在重大场合表现得再得体,也只是道貌岸然。

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南怀瑾大师曾无限感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

父母才是最佳的礼仪施教者

事实证明,再粗俗的父母,也希望养出一个懂礼貌、有教养的孩子。但这类人没有意识到,需要学习礼仪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自己。有的国学机构曾试图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习,但遗憾的是,“心浮气躁”的家长,甚至不如孩子。家长做不到,孩子又如何做到?

有个家长就抱怨,他和孩子一起参加了为期7天的国学主题的冬令营,回家后觉得孩子懂事许多,但没过几天,孩子就“原形毕露”。家长找国学老师抱怨,老师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那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变了吗?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

国学老师刘智清说得好:“国学本来就应该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父母怎样教?当然是言传身教。70后的何B回忆,自己的礼仪习得全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如,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会出门迎接,并以礼相待;对爷爷奶奶,父母从来都毕恭毕敬,轻声细语;而父母之间,虽也有争执,但从不大吼、说气话,两人相敬如宾。

何B说,他舅妈是个厉害角色,跟大家族里几乎所有人都吵过,唯独对他爸妈毕恭毕敬。“她有次跟我说,我爸妈身上的良好家教,让她不好意思乱来。”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何B受益匪浅,别人都说婆媳难处,她却和婆婆处得像姐妹。

第2篇

一、礼仪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二、建设礼仪教育的潜课程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三、礼仪教育渗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第3篇

一、什么是国学

《辞源》是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相对于晚清以后,“西学车渐”而言,从这点上说,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学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大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渗透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神的文化而存续、骄傲、伟大。

二、什么是经典国学

《辞源》对经典解释为:“典范的经书”。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方面知识的结晶。”《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经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大师孙双金说:“要读就读经典,经典是具有种子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融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后兴衰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交流,再用佛教思想交会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尤以儒家学说为主脉主流。《三字经》、《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琵琶行》、《木兰诗》、《长恨歌》、《春江花月夜》都是精品。

三、读经典意义在哪里

1、它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载体。是民族生存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屡遇灾难而始终发展的强大纽带。

2、学习经典意义重大

首先传承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其次于“孟欣养正圣功也”。即提高学生的“双文”素养(“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造就圣人君子的气质。启迪学生心智,怡养学生性情,变化学生气质,滋养学生人生。夯实教师文化底蕴,丰富教师处事涵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第二,读书变化人的气质,一代人的气质变化了,就会影响社会风气,这也是我们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和目的。语文教育塑造人的灵魂的,塑造人的品质的教育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如何开展

1、开发校本课程,延伸、深入。学校走内涵发展,文化润泽校园。懂礼仪,知孝道,怀爱心,做君子,向有底蕴的方向发展,走进人的精神血脉之中,让学校成为一所有根的学校。

2、国学介入礼仪教育——为走进学生的心灵寻求支撑。

大中队活动开展“学礼仪、守礼仪、用礼仪”。礼仪教育改变孩子,改变一个班集体,改变一所学校。

3、国学走进日常教育

(1)环境润泽,触摸经典。

让孩子时时处处身处经典之中。宣传栏,墙报,手抄报,学习园地,“万世之师”孔子塑像,《论语》碑文,国学为主的书画作品展等等。

(2)课程润泽,大音希声

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学生也许要用几十年或者终生来消化。因此,我们设想,读诵经典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性情,读经典也只求理解,感悟。濡染熏陶的过程便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

①立足文本,扩大阅读,诵读经典,关爱生命。基于此,经典诵读植入日常。结合不同年段特点,一年级开设《三字经》,二、三年级《弟子规千字文》,四年级《百家姓》、《增广贤文》,五、六年级《论语》、《庄子》、《孟子》。

②在校本课上,快乐诵读,温润推进。形式多样,主谈感受。

具体诵读方式:清晨一读,午间一诵,晚间一省。学生对照诵读内容反省自己的言行,家长示范、点评、激励。诵读与家校结合,与学科结合,与活动结合,形成合力。教师、家长、学生一起走上诵读之旅。

③读经典,每个年级、每个班可选择一个共同的主题来研讨。如一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善如流。五六年级《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研讨。

④画经典。配画、插图。按主题分类。手抄小报。让孩子们把对经典的理解表达出来。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艺术联想。

⑤演经典。将在每周的第一个晨会上各班轮流派学生把代表本班进行精彩的国学诵读汇报演出。让学生们非常有创意地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读、唱、讲、品、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出来。

⑥各班开辟“古诗文园地”发表诵读体会,通报诵读成果。“

转贴于

国学文化之窗”、“国学少年”专栏等。1—2次主题班队会。

⑦以“素读“为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做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

(3)、优化教学环节,寓教于乐。

经典课堂六幕剧

第一幕:声音先于理——放声读

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第三幕:古至今说洗耳听——听大意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第五幕:引经典古为今用——格言美

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爱听

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把经典诵读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

“三维并举”即强调吸纳国学经典,需将识字阅读表达综合进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文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加强成语和格言的教学。在表达中教授经典,编创课本剧。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每天口诵之,心想之,行践之,如此耳濡目染,逐渐达到融合贯通的效果。

正确认识国学、礼仪、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内化到人的精神血脉中,并外显到家长、教师、学生的行为。融经典学问,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孝贤教育,感恩教育为一体,一举多得,提升综合素养,通过诵读,达到效果。

第4篇

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新时期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诸多重大事项,做出了全面部署和科学筹谋。这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庞大系统工程的实施,事关宏旨,任重道远。把握几个关键环节,方可带动全局改观,达到预期目标。

加强学科建设,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空间

贯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应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增加其在国家学科建设整体布局中的权重。在坚持为指导的前提下,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经史子集门类贯通、科研教学相生相长的学科优势平台。发挥学科建设的强大带动作用,整合队伍,钻研高深学问,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道统;学以致用,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育教学活动;培养通才人物,造就大师鸿儒,不断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面向社会公众,举办培训讲座等宣传活动,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讲深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展现中华文化气派,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简言之,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成就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就等量齐观,才能在更高层次上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更好地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

加强经典教育,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基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分学段有序推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案中,贯穿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国学经典教育思路。复兴国学经典教育传统,重在上路前行。精心鉴别,优选文本,探索文化概论课程与经典阅读课程、专业经典教育与通识经典教育、课堂导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民族文化感受力深化的过程。在网络文化快餐流行的今天,培养青少年研读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微言大义、深水静流的不断浸润中,在字里行间、墨香韵律的反复熏陶中,沉淀思绪,静观玄览,真切感悟中华文明“活的灵魂”。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理解力提高的过程。把握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独特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形成先在的文化知识框架,有助于洞悉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节日、习俗、古迹、文物等文化形态中深藏的民族精神密码,充分领略其无穷魅力所在;这是一个民族文化塑造力加强的过程。

加强礼仪教育,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当前,要坚持以他律促进自律的原则,以宣传教育进行引导,以监督惩戒加以推行,培养全体国民知悉礼数、崇尚礼貌、遵守礼节的行为习惯。吸取养正于蒙与大学导行相结合的传统礼仪教育经验。从儿童教育入手,力求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按照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心理和行动能力,循序渐进,让青少年逐步了解传统礼仪知识,掌握传统礼仪要求,进行传统礼仪演练,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的行为习惯。在大学教育阶段,应借鉴中国古代书院学规中有关礼仪教育的积极内容,充实当代大学生守则中的礼仪规定部分,深化和固化中小学阶段礼仪教育的内涵和成果。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慎独自律、文明修身、进德修业,发挥对全社会礼仪文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国学;道德教育;思维教育

一、国学对学前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国学的界定

国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一直备受学界争议,尚未达成共识。著名学者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而国学的另一种诠释则是国粹派邓实在 1906 年撰文所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相对于学界,社会上对国学含义较为普遍的理解则是:一切传承于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

(二)国学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发展现状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经历了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已经对我国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阶段,国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相对较晚,但其势头却尤为强劲,这不仅有当下学前教育注重文化传承的原因,也有我国社会在物质丰富而精神贫瘠现象出现之后所展开的反思。

在我国,愈发达的地区国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就愈好,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国学教育不仅较少,而且质量也较差,这说明国学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另外,当下“国学热”也催生了大量学前教学机构国学班的开设,其主要集中在提升教学机构影响力与额外增收费用两个目的,而由于国学这一概念的相对模糊以及缺乏完善的管理审核机构,大量不具备教学条件的国学班纷纷开设,而这种现象越是在不发达的地区越是明显。

(三)国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国学在学前教育阶段中较为常见的应用形式主要集中在教授传统礼仪的礼仪课程、讲授《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弟子规》等童蒙读物的国学课程以及在我国农历节日期间通过诗词歌赋与传说故事所组织的节日活动等。

礼仪课程是指把《弟子规》等礼仪典籍融入到学前教育中所产生的一种礼仪规范课程。以厦门市西林幼儿园为例,其以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来教导幼儿对父母的基本礼仪,以“长者立,幼勿坐”“对饮食,勿挑拣”以及“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等来为幼儿的基础礼仪树立规范。

国学课程指的是学前教育机构国学班所开设的以讲解《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以及部分《论语》和《孟子》等经典篇章的课程。这类课程一般都会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讲解并要求背诵,有时也会播放一些典故类的动画片进行辅助教学。以陕西西安曲江“吉的堡南湖一号”幼儿园国学课程为例,其通过教师对《三字经》的讲授、动画片的观看以及游戏活动三个部分来组成该学校的国学课程,具有一定成效,也深受喜爱。

二、国学对学前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国学对道德教育的促进

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人类的教育过程始终,而人类道德观念的形成,我们一般认为是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分析得出,儿童道德发展分为无律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公正阶段,幼儿处于无律和他律之间。学前儿童处于无律阶段(0~5岁)和他律阶段(5~7岁),无律阶段又称“前道德时期”,此阶段的幼儿处于“无规则”状态,不能对行为作出判断,不能分清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他律阶段又称为“现实主义道德”时期,他们认为规则是不能变的,人们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他们完全依据他人、权威对己行为进行约束。在我国,“道德缺失”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现象之一。正因如此,进一步推广符合我国国情,又能够起到加强道德教育与提升综合素质的国学教育就显得更为必要。

国学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的沉淀,也是传统文化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仅蕴含着民族精神,也融合了道德知识与价值体系。国学在流传数千年后的今天对国人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其中蕴含的道德精神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国学对思维能力的促进

通过学界的论证研究,幼儿对语言词汇的掌握过程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即通过已掌握与未掌握的语言词汇进行相互联系,从而达到学会新词汇的目的。在学前教育中,专设的国学课程一般都是以文言文为主的传统儒家经典读物为教材,而在对此类传统儒家经典讲授过程中,幼儿往往能通过古诗文背诵、倾听传说故事以及参与国学主题活动中掌握大量词汇。

国学在学前教育中,除了语言词汇对幼儿产生较为直观的影响以外,更注重的是其能将文字转换为知识,并应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例如国学教育中经常使用的唐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通过诗中鲜明的鸟、树、雪、船等景物进行联想,非常便于幼儿记忆,并掌握该诗所用词汇。而在掌握词汇之后,也可以通过思考,更一步学会鸣、行、含、泊等词语的使用情境,并逐渐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三)国学对认知兴趣的促进

在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对外部事物产生兴趣,是每一个学前教育机构都在思考和研究的内容。无论是语言或者行为约束,对道德观与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幼儿来讲都没有明显作用,只有通过不断激发幼儿对指定事物产生兴趣,才能起到知识灌输的作用。一直以来,兴趣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地使用着,但相对其他课程而言,国学在激发幼儿兴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国学教学过程中,一些经典故事与相关民俗活动深受幼儿喜爱。

学前教育的国学课程中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以文言文为主,教师在讲授其内容时不仅要解读文字的具体含义,还需要通过讲解其前因后果来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大量文言文的讲解只有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才能被幼儿所理解,而这些文言文大部分出自数千年来我国历史文化的经典故事,因此在故事的讲授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极易被调动起来,并形成良性循环。例如讲解“孟母三迁”时,教师一般会通过该典故的原本含义为主题,并与当下幼儿所经常接触的环境或事物进行改编,将其时空或人物进行现代化加工。如果讲授得当,一般会深受幼儿的喜爱,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幼儿在通过倾听故事满足了其对外部世界强烈好奇心的同时,也能够对其经典故事进行简单记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

学前教育的国学礼仪课与节日活动也深受幼儿的喜爱,这是因为国学礼仪课程一般都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授,符合幼儿对于“游戏”的喜爱;而节日活动是为幼儿提供强烈参与感的机会,能使幼儿与该节日进行较为直观的联系,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其热情度都非常高。

参考文献:

[1]杨秋,冉江雪.《幼儿园诵读经典教

学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20

[2]柴华编译.《弟子规》[M].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皮亚杰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儿

童的道德判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邓实.《国学讲习记》[J].《国粹学

第6篇

一、指导思想在校行政和上级少工委的领导下,以“创新、服务、育人”为宗旨,以活泼、健康、务实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有效提高少先队员的综合素质。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进一步增强我校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促进学校少先队事业的新发展。

二、主要工作针对本校实际,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开展文明礼仪行动、绿色上学行动等形式丰富、内容新颖、活泼向上的少先队教育活动,使队员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

2.积极抓好学校少先队的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规范少先队仪式和礼仪,规范队室的档案管理,增进少先队教育的感染力,用特有的少先队文化来育人。

3.辅导员老师要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的学习与钻研,带领学生开展好“国学经典诵读”少先队课题研究,参加各级各类的少先队科研活动,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基础,为少先队事业作贡献。

4.相应学校各项活动的宣传工作,办好手抄报、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为学校的少先队工作造势搭台,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树立形象、提高声誉。

三、工作措施(一)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在学校行政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开发区团委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符(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 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形式,坚持用活动育人,把基本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少先队员的情感和意志,成为他们的内在品质。

1.组织开展“讲礼貌、重礼仪、常礼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以“看现象、评事例、做标兵”等活动形式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区”等活动阵地为途径,在系列教育活动中,使队员明白“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人人都来争当“礼仪小标兵”。

2.继续组织队员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养成教育》,用“规范”和“队章”来约束少先队员,培养他们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优良作风,树立起遵章守纪、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

3.推进少先队工作社会化,不断增强教育整体实力。大队部将配合校党支部、德育处,当好少年儿童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加强与开发区及社会各界的合作与配合,共同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少先队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扩大学校少先队活动的运作空间,为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强少先队的基础建设,促进少先队工作可持续发展。

1.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

(1)各中队辅导员要有明确的少先队工作意识,对学生加强队前教育、队礼教育等队知识教育,开展生动活泼的少先队主题活动,认真填写好中队日志。每月定期召开辅导员例会,做好学习笔记,及时改进和反馈工作。

(2)加强对小干部的培养。建立队长学校,设立大队委每月例会制度,加强对队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各中队要设立类型的队干部服务岗位,实行民主选举和队干部轮换相结合的少先队小干部任职制度,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技能培训。

(3)上好每周一次的班队活动课。活动应结合学校工作、节日文化等进行,开展队活动应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辅导员要避免“包办代替”。

(4)组织“优秀少先中队”以及各项校内外评优评比工作,宣传和推介先进。中队辅导员要对“光荣升旗手”进行培训,以确保升旗仪式的严肃和庄重。

2.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

(1)抓好“红领巾广播站”的队伍建设,配合常规检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将广播内容做记录,为学校营造具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2)进一步提高升旗仪式质量,充分发挥升旗仪式潜移默化的育人职能。

(3)加强中队建设。中队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缩影。各中队工作要落实四个有,即:期初有计划,周周有安排,月月有重点,期末有总结。各中队还要设有“文明公约”、中队角、光荣簿等,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良好氛围的形成。

(4)加强队室的建设和管理。定期更新内部布置,坚持大队委员每天值班制。本学期队室将进一步完善少先队档案,强调在规范和细化上下功夫。

(三)深化国学经典诵读行动,推进经典诵读活动不断发展。

本学期,继续深化国学经典诵读行动,确立富有校本特色的诵读活动,使之成为衡量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

1.大队部将围绕“礼仪”、“诗文”、“艺术”各评比一次校级奖章,评比依据是国学经典诵读主题活动表现。

2.继续开展“每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辅导员老师要对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使之成为实践体验、诵读经典的重要阵地。

月份工作安排

九月份1、制定少先队大队及各中队学期工作计划。

2、常规教育——“礼仪规范、队容队貌”。

3、举行“诵读国学经典演讲比赛”。

4、布置教室,美化校园。

5、庆祝教师节,开展以“庆祝教师节”为主题的班会和黑板报;。

6、组织各中队以“安全伴我行”为主题,开好主题班会。

7、大队部的换届选举工作,确定少先队干部、升旗手、播音员名单,并进行一些培训指导工作。

8、举办迎“十·一”跳绳及拔河比赛少先队大队活动。

十月份1、国庆节宣传活动——出好以“庆祝国庆”为主题的校宣传黑板报和手抄报。

2、积极创新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内容,弘扬国学经典,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3、卫生知识宣传活动-----讲座:卫生保健知识;

4、培训辅导员,队干部。

5、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十一月份1、11月9日 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宣传学习消防知识,进行消防逃生演练;

2、举行国学经典诵读主题大队会。

3、开展读书教育活动,美化绿化校园。

4、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校宣传手抄报和黑板报。

十二月份1、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

2、开展食品、交通安全知识讲座活动。

3、筹备庆“元旦”文艺晚会,设计庆元旦手抄报活动。

一月份1、开展“庆元旦”文艺活动。

2、表彰各类优秀人员和中队、资料归档。为三好生、优干、优秀少先队员、优秀辅导员等先进个人颁发荣誉证书。

3、班队工作经验交流,辅导员工作小结。

4、少先队工作总结。

第7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0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精华,是新时代精神和要求的体现。如何树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三个倡导”重要理念,把抽象的核心r值观内容转化为孩子“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已成为新形势下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对此,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金城五小”)以“立德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工作思路,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知行”系列教育活动融入学校“大美教育”全过程,坚持“落细、落小、落实”,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知、领悟、践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本质、个性、精神风貌,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和最高层次的追求。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精神文化中,金城五小构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指导,以“大美教育”为核心的品牌理念(MIS)及品牌形象(VIS)管理体系,巧妙地在精神文化中贯彻和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

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校园精神文化离开校园物质文化就将无所依附,校园物质文化离开校园精神文化就将迷失方向。为此,金城五小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人文精神、高雅的情趣品位来设计、规划、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物质文化。学校建设了校史长廊、主题长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廊等人文景观,打造了独具“大美教育”特色廉政文化、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人际文化等,让学生在求真、崇善、尚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迪和教育。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课程文化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金城五小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体系之中;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形成“三爱三节”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还积极开发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强化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现实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民族文化传承社会主义精髓

优秀民族文化一旦进入课本和课堂,进入成千上万儿童少年的心灵,这种文化必定获得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因此,金城五小坚持“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发挥“第一课堂”教育的内化培育功能,结合河池区域特色文化,开发了“传承河池民族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校本课程,编写了《最美河池》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在各年级全面开设民族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将优秀的传统河池民族文化带进课堂,采取“课堂教学、学科整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利用传统节庆日及校园节庆活动,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文化我传承”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在师生中大力开展“学习一种民族语言、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歌舞、学做一个民族艺术作品、学练一个民族体育项目、了解一个民族风俗”的“六个一”工程,以弘扬、传承河池区域优秀民族文化为切入口,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仁爱、正义、担当、明辨是非、自强不息”等道德元素,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促进民族团结教育。

(二)文明礼仪传播社会主义风尚

金城五小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开发实施了“尚美礼仪”“大美教育”校本课程,从“仪表与言谈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基础教育,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有礼我知行”系列教育活动,把文明礼仪融入入学仪式、入队仪式、建队仪式、毕业仪式教育、“一日行为规范”及“洒扫应对”等活动中。学校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携手家庭、社区、各部门开展行走礼仪、游览礼仪、观赏礼仪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构建“道德自律”,使文明礼仪、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带动家庭、社区文明素养进一步提高。

(三)国学经典传送社会主义美德

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可以培养道德自信、道德素养和道德规范。金城五小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把诵读国学经典作为一项学校常规性工作来落实,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千字文》等国学经典按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原则进行校本教材《榕声琅琅》的编排,让“晨诵午写”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外,学校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学经典我弘扬”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将诵读国学经典与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日行一善、关爱他人、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主题教育;与写字课结合,开展了古诗词书法比赛;与计算机整合,设计国学经典电脑小报;与美术结合,开展国学经典配画活动;与音乐相结合,唱响古诗词等,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实践活动载体、活跃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实践活动内涵,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社会实践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创新、自我教育,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一是让学生在唱、诵、说、写、画、演、做中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教育。唱,就是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他人”等歌曲传唱;诵,就是诵国学经典、价值观童谣;说,就是开设“道德讲堂”“广播讲堂”“校园论坛”,让学生讲述身边榜样人物、典型事迹,传递道德正能量;写,就是组织学生开展“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等为主题的征文、童谣创编、代言词征集等比赛;画,就是动手画出发现的文明新L;演,就是以“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为主题,以演的形式,亮出身边最美人物的凡人善举,展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指南;做,就是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实践,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代言人。

二是在《学生守则》的“学与做”中开展践行活动。学校把《学生守则》中的“学与做”活动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来抓,将守则张贴于每个教室,要求学生处处以《学生守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并结合《学生守则》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基本道德规范评比。

三是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各类实践,在活动中植入“感恩・责任”“忠诚・和睦”“孝老・爱亲”“成长・梦想”“诚信・友善”“乐学・敬业”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开展自我教育、公民训练,提升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外化践行功能,坚持德育“六化”(制度化、系列化、常规化、科研化、特色化、多元化)工作机制,以突出主题教育活动为重点,围绕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爱与责任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大”主题教育,定期开展明礼诚信、学会感恩等主题月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阳光体育节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完善人格养成。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文化

金城五小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文化。学校积极实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加“自我教育”的“3+1”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强化引领功能,构建“立足学校,带入家庭,辐射社会”的推进格局;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培养全过程,以党风促政风带校风,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学校把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相关培训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力度;学校开展“感动校园人物”“尚美教师”“善行义举榜”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高尚师德,提升正能量,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制度文化

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紧密联系,扎实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需要思想引领、理念引导、文化熏陶,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从认知、践行、传播、引领等环节入手建立内在的长效机制。

第8篇

经典育人,养成教育课程化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凌源市实验小学把《三字经》《弟子规》和《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古诗定为学生的必背内容,又从《论语》《老子》《中庸》等文化典籍中选取名篇名句编印了《小学生经典导读》教材,要求学生不仅会诵读,还要能熟背,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养成教育课程化”,即在学前班、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国学经典导读校本课程―国学课,每周授课两课时。经过反复探索,国学课已经形成了“分享引入―读诵理解―故事明理―演练导行―生活力行”五步教学模式。课堂通过故事、游戏、歌咏、表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在乐中学、乐中解、乐中行,使养成教育空洞的说教成为学生内在素质的需要,使良好行为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课题引领,养成教育校本化

2006年3月,学校启动了“经典诵读国学启蒙教育工程”,并以“国学启蒙为载体对学生实施做人教育”这一科研课题为切入点进行校本研究。课题组根据《中小学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三字经》《论语》《常礼举要》《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编写了《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实验小学师生文明礼仪常规》等校本教材,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进行明确规定,教材分“在校篇”“居家篇”“社会篇”三个篇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侧重,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少年,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特色活动,养成教育多元化

学校不断探索和创新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开辟多种途径实施养成教育,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之中。

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习惯。学校建设“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促养成”的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习惯已经成为凌源市实验小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开展了快乐读书“六个一”、校园“读书节”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深受全体师生的喜爱。以活动促读书,以读书促学习,以学习促文化品位的提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读书习惯,而且夯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日行一善”,让美德成为习惯。学校在学生理解经典、背诵经典的基础上,开展了“日行一善”的践行经典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最少做一件好事,善大善小凭心而做,然后记录下自己认为值得记录的善行,在国学课上进行分享,班级每周评选一名“班级美德星”,年级组每月评选“年组美德星”,学校学期末评选“校园美德星”。“日行一善”活动通过“知善、行善、扬善、乐善”的过程,使学生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让中华民族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逐渐融入学生的生活,并内化为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阳光评价,养成教育常态化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外化―内化―外化”的过程。为了使教育过程循序渐进又能持之以恒,学校创建了“红领巾好习惯银行”和“星级少年”评价体系,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快乐成长袋”,设立“坏习惯集中营”,促使学生按计划逐渐改掉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

“红领巾好习惯银行”的储户是全体学生,每名储户都有自己的小存折,学生个人储蓄由教师和班级小储蓄员负责,他们把学生每天在礼仪、纪律、卫生、大课间操和活动等方面的内容量化成分值,通过学生本人、小组同学、教师、家长四位一体的评价,存入学生个人的好习惯银行账户。依据好习惯存款情况,学校在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设立奖项,引导学生将其在校园内的积极表现延伸到家庭和社会。设立“十佳学习标兵”“十佳礼仪标兵”“十佳纪律标兵”“十佳劳动标兵”“十佳小干部”“十佳父母好助手”等奖项,让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目标,都有希望实现目标,形成以“十佳”带动“百名优秀”,以“百名优秀”带动“千名合格”的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鼓励学生不断走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第9篇

中国悉尼大学学生学者联谊会(SydneyUniversity Chinese Students Association,简称SUCSA),是经注册的中国学生非赢利组织。SUCSA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在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发展成为旨在帮助在澳中国留学生求学、交友、生活的学生团体,并成为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海外留学生组织之一。目前,SUCSA拥有1300名会员,囊括了博士,硕士和本科生。SUCSA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2004~2006年来先后举办了欢迎新生的郊外旅游、舞会、卡拉OK、中秋晚会、排球比赛和摄影、西方礼仪讲座等活动。2004年为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成立大会拍摄了庆祝短片,2005年和2006年的海上游船活动,有近300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总领事和主要负责学生工作的教育外交官都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作了重要讲话。在社会活动方面,SUCSA先后为兰州歌舞团《大梦敦煌》剧组、中国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悉尼的演出派出翻译和服务人员,同时承担了2005年CCTV在悉尼拍摄电视剧《在悉尼等我》的全部翻译工作,其中有的翻译还被选中为“演员”。另外,SUCSA还拥有一个由会员组成的“礼仪队伍”,先后承担过中国在悉尼大学举办的教育展、大型国际会议、“新北京,新奥运”宣传、“汉语桥”比赛等大型活动的礼仪任务。2006年还为凤凰卫视拍摄了“在澳留学生欢度春节”一片。

悉尼大学学生学者联谊会目前在悉尼大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2005年中国学联主席被聘请为悉尼大学海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学生代表),2006年11月,学联主席应学校邀请,代表SUCSA参加了悉尼大学在上海举办的毕业典礼,并协助安排相关事宜。目前学校的各专业院系欢迎新生活动,都邀请中国学联作为唯一学生团体列席参加,SUCSA组织的活动被学校报道两次。值得一提的是SUCSA有代表性的活动如“2004年中秋晚会”在中央电视台英语节目中播出。同样,2005年举办的中秋晚会(参加人数高达350人)、2006年第二学期迎新晚会,中国学联2006年好男儿PK超级女生中秋晚会等活动,都在悉尼的新快报、星岛日报、新浪网站等媒体上报道。“2006年大型海上游船活动”被悉尼总领馆领导称为是组织得最好、规格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国留学生联谊活动。

在服务项目上SUCSA通过强大的E-mail联络网,为会员购物、住房、买卖供求信息等,还解答各种问题,提供各种来自各界的招聘或临时工作的信息,也收到很多感谢信。SUCSA也为国内举办的留学人员创业周等活动发送信息。

目前SUCSA得到一些实力雄厚的赞助单位的大力支持,为会员提供了更优惠待遇和服务,新颖的论坛形式的网站省略已经成功链接广大的会员,该网已经运行两年,注册人数达到2000人之多。网站有与会员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论坛版块,为会员提供各抒己见的平台,深受会员的喜欢。该网已经成为当地学生组织的最大网站。

在组织结构上,中国悉尼大学学生学者联谊会设立有五个部门和一个分会1.信息部2.市场部3.文体部(足球队.篮球队.乐队,礼仪队.舞蹈队)4.学生服务部5.财务部6.人力资源部7.中国学联上海和北京分会。SUCSA的组织者们表示希望能通过努力给留学生带来既丰富又有意义和快乐的海外学习生活,并将怀着对祖国和同胞的思念和热爱,更积极尽责地做好留学生工作,为广大留学生成功完成学业尽一份力量。

第10篇

伦敦、香港、成都,梁耀汉从出生到现在,不断面临不同文化习俗的挑战。他出生在英国,两岁后随父母回到香港地区,10岁之后再次到英国生活。而再一次回到中国,是一年多前来到成都。每到一处,梁耀汉都得从头学习当地的习俗和礼仪。

礼仪这事儿可大可小,因为如果永远不打算融入当地人的生活,那“躲进小楼成一统”也没人管得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如是而已。不过,如果想要很好地融入当地文化,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绊一跤。

梁耀汉非常清晰地记得在英国念书时一个很要好的同学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他自以为在礼仪方面表现很好,回家后还发短信给同学道谢。但意外的是,梁耀汉第二次再去这位同学家时,同学的父母就变得不冷不热的了。他着脸问同学,才知道受邀到英国人家里做客,回头一定要亲手写信给主人,表达谢意――注意,是亲手写。

“在英国,老一辈人特别讲究传统。如果你表现失当,在他们看来就很失礼。直到现在,很多英国老人依然恪守传统礼仪,比如吃饭时如果要说话,一定要放下刀叉,且嘴里不能残留食物。”梁耀汉接着说,类似的礼仪有很多,比如用餐间隙,手不能放在餐桌上,要放在自己的双腿上。也许一不小心就失礼了,会让自己给人的印象分锐减。

“我们谈论文化差异,除了先搞清楚中国文化跟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要让不同文化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在建立起相互了解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影响到对方。”梁耀汉说,陌生人之间,偶有失礼,对方顶多也就白你一眼,或者背后说点小话,但涉及到商业洽谈,这些细节严重到可以让一项合作流产。“留学不是换个地方学习”

在英国上学时,梁耀汉留意到身边很多中国留学生都存在严重的社交障碍,无法跟当地的同学融到一起。他经常帮助周围的中国留学生学习英国礼仪,去融入当地文化。他在学校时连续多年被选为全校学生代表,这给了他很多帮助同学的便利。

工作多年后,受英国普蕾斯帝邀请负责中国的市场开拓时,梁耀汉放弃了自己在英国创办的已经有起色的公司。他说自己的成长背景,对做这个工作有很多帮助,而这里面,多少夹杂些个人使命感。“能够到国外留学的中国孩子,大多家庭条件都是不错的。父母把他们送到国外,希望他们学东西。结果他们到了国外,只跟中国留学生或华侨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我想留学不应该只是换个地方学习,而是要去了解当地文化,了解当地人的处事方式。”梁耀汉说。

现在自己做留学服务,梁耀汉坚持把“文化交流”放在首位。“有的中国孩子去国外留学,结果学校有七八成都是中国孩子。我们做留学,除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匹配,我们也绝不会把孩子送到中国学生比例超过10%的学校。”

此外,梁耀汉主持的普蕾斯帝教育咨询还不定期举办“游学”活动,带中国学生到英国一些独立学校体验。他们还是中国第一家跟曼联足球学校合作的教育机构,可以安排有天赋的中国孩子到曼联足球学校交流学习。每次“游学”,每两个中国学生还会有1个英国同龄学生陪伴。

而普蕾斯帝教育咨询跟前英国皇室管家亚历山德拉-梅瑟维创办的The English Manner深度合作,则给了他们在礼仪培训方面更多资源。亚历山德拉-梅瑟维曾经到迪拜给他们的七星级酒店主持礼仪培训。她的皇室资源也带来了更多体验英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处事规则练习

2002年在英国大学毕业时,梁耀汉以在英国相对较低的待遇进入一家公司,半年之后他的薪水几乎就翻了一番。很快梁耀汉跳槽到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商业和技术咨询。7年后梁耀汉在英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依然做商业信息和技术咨询方面的业务。在接到英国普蕾斯帝教育咨询邀请时,他来到了中国成都。

第11篇

近日,国内一家著名杂志发起了“有国学底的孩子更出众”调查。被调查者中,6岁-15岁孩子的父母占44.2%;3岁-5岁孩子的父母占33.7%;3岁以下孩子的父母占22.1%。调查发现,父母中47.4%不知如何培养孩子对国学兴趣,34.7%不好说。只有17.9%知道如何培养。

支持者:对孩子应进行国学启蒙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见一斑。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都流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而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既是我们孩子成才必备的养料,也是我们父母给与孩子最有爱心、期待、价值的丰硕礼品。在孩子小的时候适当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多给予他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绝对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

反对派:孩子这么小,有必要学国学吗?

经书上的道理,一个阅历浅的孩子读了,在他心里会有怎样的想法呢?经书和绘本都是好东西,但要看什么时候看,给谁看。东方的哲学多半是悟道式的,结论式的,孩子如果过早的接受这些结论式的东西,有什么好处呢?但是,过早地读经,是用先入为主的观念来指导行动产生感觉,这个跟成长的规律相反。

学国学比学英语还重要

这几年,尽管同学有所同暖,但整体环境并不理想。对于孩子来说,学英语是一种技能培训,而学国学是一种人格教育和道德观培养,这才是根本性教育。这让我想起《孟子》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手指坏了,虽然不疼也不妨碍做事,但他可以去秦国、楚国治疗,不会嫌远。可是,一个人要是心术坏了,他却不以为然,这叫“不知轻重,舍本逐末”。因此,家长千万不能被“国学无用论”的基调所影响,不重视国学教育。

一个成绩卓越的中学生,因为出现心理问题结束了宝贵的生命;一个才华出众的高材生,因为不懂得与人相处,工作中四处碰壁;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为道德观的缺失,不懂得孝敬父母……从幼儿园到大学,人格教育几乎一片缺失,孩子们竞赛式的学习,学到的只是知识,而为人规范、基本道德礼仪,现代教育中却少有涉及。国学教育,就是要通过传统文化,填补现代教育的空白。

国学让孩子未来更坚实你是否也听过这样的说法?有些家长因为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学校里吃亏,就让孩子做人别太“老实”了,结果使孩子变得十分自私,如同家中养了一条狼,最先尝到苦头的就是父母,孩子想“咬”谁就“咬”谁,何谈孝道。错误的道德观,在当今社会中比比皆是,人们却没有认识到:中国人集体缺少国学教育,古人几千年的智慧总结,却被现代人遗忘了。教育孩子从国学入手,可以让他们熟悉中国本我文化,就像孩子要喂母乳一样,国学更加适合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故事,天生具有亲切感,更能让孩子印象深刻。我认为,如何定义国学并不重要,关键是家长要对国学有着正确的认识:第一,国学是有价值的;第二,国学是可以应用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未来社会里,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更有发展,国学氛围会越来越浓郁,当孩子们在学科成绩上“旗鼓相当”时,那些拥有国学基础的孩子,会发展得更加坚实。

会背诵仅学到了“皮毛”

很多家长以孩子可以大段地背诵诗词歌赋、经史子集为荣,认为这就是国学教育。事实上,会背诵只学到了“皮毛”,真正应该让孩子了解的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背诵是手段,但绝不能成为国学教育的目的。

国学班也有游戏体验

陆传文家庭教育专家,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北京电视台“父母学堂”嘉宾,从事家庭教育十几年,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目前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管理与研究中心国学启蒙素质教育项目主任。

告诉孩子,国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张嘴说话、如厕,举手投足间都与国学有关。要让孩子从情绪上感受国学的内涵,而不仅仅是背诵。我们会将国学分为10个部分,有的是道德教育,有的是情感教育,有的是生命教育。比如,道德教育方面,我们会学习《弟子规》,“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上课时。老师逐字逐句地解读,通过故事、游戏、演练等不同方法,让孩子喜欢和理解。

第12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 儿童 健康成长 道德情操 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03-01

何所谓国学?国学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后的沉积,最终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而学术界普遍认为《四书五经》、《楚辞》、《老庄》、《唐诗》等都可以算是国学的经典之作。“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把国学经典遗弃在垃圾桶里,不仅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更是对民族文化、甚至是对整个民族的一种莫大的罪过。我国学者季羡林这样评说:“持之以恒的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学习,会潜移默化地使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灵里慢慢播撒开来,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最终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的美好。”

国学经典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来说,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来促进孩子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也作了重新组合和分配。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421”新家庭模式,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而且,这些独生子女正是在校学生的组成主体,由于长期处于两代六位长辈的呵护之下,自然他们成为了家庭成员中的核心,自幼娇生惯养,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自然养成了有恃无恐的习惯,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注定了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一方面,由于不当的教育方法以及过分溺爱等诸多原因,养成了孩子“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容易出现独立性差、倚赖性强、性格孤僻等性格障碍。另一方面,家长过分追求孩子的高分,注重物质和金钱奖励,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孩子的精神与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在情感上出现扭曲,极易出现感情脆弱、易暴躁、易走极端等不良心理现象。这些,都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增加了困难。

一、有利于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国学经典是民族精神的魂,为了能让孩子从小就能汲取到其中的营养,从小就要对儿童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对儿童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是指在儿童0―14岁期间,在儿童各方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孩子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让他们去接触、了解、朗诵、学习国学经典名篇,进而达到开发儿童智慧、挖掘儿童潜能、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目的。国学经典中所容纳的思想道德智慧,充满人文关怀的特点正是涵养儿童道德素养的源泉,让儿童从小就接受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在深层面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类语句以及黄香温席、孟母三迁、“易子而教”等经典故事都会让孩子们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源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盲目地接收西方开放的教育模式,以及当下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的大肆泛滥,置我们的孩子于一个五颜六色的大染缸之中,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他们很容易迷失自我,使很多孩子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甚至会养成不诚实、自私、浮躁等不良习惯,尤其是独生子女的青少年儿童尤为严重。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使儿童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不但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可以提高儿童的文化知识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孩子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但增强,同时还会养成儿童上课认真听讲、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如《三字经》、《弟子规》、《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华丽辞藻和文化内涵,一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受益匪浅。

三、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礼仪和处理好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