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6 04:41: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设施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公共设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室内外辅助设施,是伴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集合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为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设计,它在城市空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媒介功效,成为体现市民生活品质的人与环境的纽带。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使用,同时亦是很好的城市景观,是城市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
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城市整体的环境印象,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以上海的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它的设计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本质上讲应以人为本,兼具生态性、经济性与文化艺术性。上海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很好地满足了人们户外活动诸多功能上的要求,丰富了城市的户外生活,突显了城市的人文特征,就是遵循了如下几种基本原则:
(1)人性化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提出人在城市户外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通过户外家具本身,使人的各个器官能得到延伸而发挥作用。
此外,人性化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的特殊要求。2010年8月,上海市设立首批残疾人汽车无障碍停车位,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人人都可以平等且无偿地享有在户外进行活动的权利,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
(2)生态化原则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噪音、拥挤、污染、疾病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不滥用资源、不破坏环境的观念,提倡一种生态型的城市景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生态化原则主要是指在其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密切考虑到生态、人类健康以及安全向题。具体而言,就是应该考虑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加工制造技术,减少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优化产品使用寿命及产品的报废系统。例如在上海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上采用和自然息息相通的材料,使城市公共设施的质感与自然和谐融合,这种取于自然,归于自然的表现手法,使城市公共设施的营造充满活力。
(3)科学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要采用国际通行的标识;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汉语和拼写规范、符合英语习惯书写规范的中英双语文字标识。[2] 公共设施中的指示系统、公共座椅、垃圾箱、路灯、公共厕所、候车厅等,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例如上海温热多雨,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的运用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调为主;要注意照明系统的防雨措施。
(4)艺术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这些设施虽然体量一般不大,却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景观密不可分并忠实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水准[3] 。上海市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和材料将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单一和形式简单,更注重功能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对于设施的艺术性所创造的价值,上海市已经认识到通过公共设施的艺术性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和情绪、激发想象与创意;如果我们能从街区、局部地域、整体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各种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将有助于构建一个融都市特征、文化、品种、便利性和装饰性等综合元素为一体的优美环境。如上海人民广场的公共设施,既是美化环境的花架,又是自行车存放处,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5)历史性原则
上海市在保护城市公共设施作过很大的努力。陆家嘴中央绿地旁那幢风雨斑驳的“陈家宅”,如今成了陆家嘴中心绿地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它与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等摩天楼形成的有趣对比,吸引了无数旅人的目光。同样的事例还有复兴公园东南门口的那座老消防龙头。三十年代建成的这个金属制品,粗看上去是那么生硬、那么笨拙,又横拦在公园大门口“丢人现眼”。但主持公园大门重建的著名建筑师项秉仁聪明地保留了这个“老家伙”,搞了一个玻璃罩将它罩起来,再配上一段说明它来历和历史功劳的铭牌,如今这个消防栓成了复兴公园最出色的景点之一。
我国逐渐意识到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大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国内的公共设施投放情况来看,产品普遍存在外观设计缺乏创新,设计不够人性化,以及产品设计与周边环境没有协调统一的造型美感;目前国内公共设施的设计对生态的考虑也存在着不足,产品材料、功能设计、产品生产、报废过程还未考虑到生态的问题。[4]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着眼于创新和生态发展,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寻求合理的产品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要加强对公众意识的关注,将公众意识转化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设计,在给人们带来生活方便的同时,必定营造出人人共享成果,人人参与其中,人人受到尊重的和谐的城市公共设施气氛。
参考文献:
[1] 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 李超,李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思考[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报,2007(5).
关键词:公共设施;场所精神;传统;设计方法
随着国内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设施的形态结构也正在得到更多的关注。而现有公共设施设计的创作现象让人们感觉到缺少理论体系的指导,缺少相应的统一的整体设计观。不少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往往表现的随意。比如说设计风格上的混乱、视觉效果的麻木、文化意义的模糊等。
就我所研究的建筑装饰设计方面而言,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再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和凝聚一种内涵、精神。可以说公共设施设计的生命存在于它对特定设计对象的特定理解,而这里所说的特定对象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人或环境,而是涉及到了“场所精神”。
一、 对于场所精神的研究
场所精神的完整概念,是在1980年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一书中提出。简单的说,场所就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气氛和性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这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是一种深藏在记忆中的情感,从而使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归属感。因此,场所不仅包括有形文化,如人们所构建的场地等,还包括蕴含其中的无形文化即场所精神。
首先,自然氛围是场所精神中最基本的内容。我在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氛围,并不是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而是自然环境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与场所气氛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舒尔茨的研究中,他这样的划分了自然环境的总体气氛:浪漫的、统一的和古典的。浪漫的自然氛围被定义为是一种由大量不同的微小尺度构成的。这种氛围不强调统一和普遍的秩序。如巴黎,那仿佛与生俱来的浪漫氛围,即使是路边的一桌一椅也能使人强烈的感受到。而与此鲜明对比的是统一的自然氛围:明确而简单的环境现象大大的简化了层次和复杂程度。如同沙漠的单纯和恒久。另一类是古典的自然氛围:古典的自然氛围界于上述两种环境之间,体现出的是和谐统一的人体尺度。
其次,人造氛围相较于自然氛围,与人类有着更为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存在方式并不是在自然环境中直接完成的,而是通过不同形式和意义的生活空间来实现的。因次它是特定自然氛围和我们具体生活状况相结合的产物。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生活空间就是一种“人造的天然”。可见自然氛围是人造氛围的原形。例如中国人对道家思想的承继,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应当表现为简单的格局、淡雅的色彩以及本真的形态等。
二、 公共设计与场所精神
公共设施设计产生于人所生存的空间之中。设施与人的互动已经成为了近年来人类进行公共活动的最基本的一个方面。人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公共设施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例如,要建设一系列公共设施,就必须要在人的活动空间中进行,才能发挥公共设施本身的个性与特色。如今,理性主义的特征已经渗入到世界的每一角落,这就使我们处于失去我们自身特点的边缘,这正是场所精神逐渐从我们身边淡化的一个征兆。近年来,中国的公共设施建设加速发展,许多设施设计忽视与文化内涵的关系,只会创造出一些孤独的形象,而不再寻求彼此间的统一。只是盲目追求着公共设施的形式而忽视了反映设计内在的场所精神。建筑设计中公共设施的设计,除了一些必要功能之外,做出的设计更多应该注重它的文化艺术性和场所精神,我们应该去倡导创建那些具有文化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设施,去关注场所精神。
三、关于“场所精神”再公共设计中的体现
首先是风格上的体现。可以说我们现有的公共设施设计完全可以在对“场所精神”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后,找到完善和改进的思路。在风格的定位上,我所追求的场所气氛,主要体现为具有相对错落、变化、丰富的风格,表现设计本身的细腻、智慧、素雅,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通过设施设计与所追求的特征相共鸣的人造环境,使风格体现的更为明确有力。
其次,是内容上的体现。所谓内容性,这里倒并不一定指的是设施设计的外表组成部分。它意味的更是一种具有延伸性和包容性的场所。而这自然的场所常常与人为场所的创造和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座椅的位置可以影响一个设施的建设,一条河流的分岔和宽窄,也同样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命运。在这点上,“场所”又可能与中国人的风水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城市的许多公共设施,如照明灯杆、候车亭、邮政信箱、电话亭、宣传栏、道路指标牌等,其本身就是整体形象的一部分,承担着艺术点缀的作用。
再者,是色彩上的体现。在自然、人文、技术和材料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我国各个地区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色系。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些色系也被当地居民所喜好,并不再随其他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最终,这些色彩成为体现当地场所精神的重要因素。不止是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就如列宁格勒以淡黄色为主色,配以白色为辅色,体现明快柔和的个性;法国巴黎偏爱黑色和淡茶色为基调;意大利城市色彩温暖热情;而德国城市灰色理性而深沉,这些都成为我们所追求的场所意象的一部分。(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006)
参考文献:
[1] [挪]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著《场所精神》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5年
[2] [丹]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
[3] 李先达著《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年
关键词:地域因素;城市公园;共设施
一、解读公共设施
1、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定义,由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因研究方向和着眼点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公共设施这种叫法最早出现在欧洲,“罗布.克里尔认为:城市公共设计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设施。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自然景观,城市的景观、广场、庭院等都在公共设施范围内。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设施主要是为了提供公众某种服务或某项功能,装置在都市公共空间里的私人或公共物件或设备的总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市的细部设计,它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共公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2、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
城市公共设施的物质功能
(1)休息功能
公共设施可以营造出温馨、亲切的生活空间,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往的场所。
(2)安全功能
利用公共设施对场地边缘的处理,避免居民在公园里发生安全事故。
(3)便利功能
垃圾箱、公厕、电话间、指示牌、座椅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的服务。
(4)遮蔽功能
如亭、廊、公共汽车站等公共设施的设计,在空间环境中起到为人们遮风挡雨的作用。
(5)城市公共设施的精神功能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符号,除了使空间环境更加舒适、有趣外,还增加了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地域性,同时,兼有装饰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地域环境影响下的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自然的地域特征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也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需要尊重的前提。自然特征不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依据,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元素。当我们在描述一个城市时,人们时常都是把本城市的自然特点作为参照来介绍,是“丘陵城市”、“海滨城市”、还是“平原城市”?作为当今的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适当的强调城市的地域特征是展现城市特色的基本方法。
1、自然因素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础,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一定阶段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塑造的城市布局、功能结构和面貌也都是不同的,例如大连的老虎滩、杭州的西湖、重庆的洪崖洞等,这些城市所特有的名胜古迹都与本城市所特有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地貌特征丰富。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都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些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竹资源丰富,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竹子做一些家具、手工艺品、指示牌等。
不同城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城市家具的设计。例如,我国南北纬度跨越大,南北温差悬殊,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就必须考虑到南北方功能的特殊要求,南方要求遮阳、防雨;北方保暖、防风。另外,不同地区有其特有的材料,在公共设施设计时,注重对本土材料的运用,即可以节约成本,又在侧面呼应了地域文化。
2、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人文环境。人们不断地以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自身生活的环境,力图为自己营造安乐、舒适的生存条件,形成了人和自然的生存环境。
三、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1、人文因素
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城市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社会学的理论,生活方式是指同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途径及其特征的总和。这就是说,生活方式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一世客观方面的,即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条件;二是主观方面的,即人对这些客观条件的态度和活动途径。通俗的说,生活方式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时间和金钱的消费途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总要求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时代对家庭生活方式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西方之间、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存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会受到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在我国一线城市,由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的加快,这些人群所需要的设施或者产品,使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而在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1.5县级城市,没有那么强的工作压力,那么快的工作节奏。这些人群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同等重要。
2、民俗因素
除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外,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与习俗,都是地域性不可缺少的组成。
民俗文化是社区与社区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民俗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民俗成为一个不问断的连续存在。因为风俗习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而且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俗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从衣食住行,处处都有民俗文化的烙印。它产生自历史,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因为这个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俗话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这种地方性的很好说明。民俗的地域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无论哪一类民俗事象,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例如,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和民间社火。同时,带有地域性的民俗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这个特征对于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一个主要特征,具有普遍性。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即使民俗事象有了某些改变,往往也可以找到这种传承特点所显示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
参考文献
[1]孙树楠,地域文化在城市主题公园中表达研究—以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为例,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8.
【关键词】:城市系统;公共设施;设计构建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设施在人们的生活、城市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对满足城市功能需要,提高城市档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使用,同时亦是很好的城市景观,是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城市公共设施的定义
什么是城市公共设施?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城市公共设施,对于建设和管理城市公共设施以及建设管理过程中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克莱尔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就是城市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他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这一定义较为含糊,包涵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城市公共设施归纳到公共物品的范畴,一般指由政府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市民生活需要的公共设备。
城市公共设施被称为“城市家俱”。简单的说,人们交流必要的场所是公共空间。但人们室外交流不仅局限于单纯的在城市中行走,还有一些户外的活动,那么人们就会希望公共空间能提供一些像室内家俱一样便利的设施。如路灯,垃圾桶,导向牌,休息座椅,报刊亭等等。城市公共设施不仅是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也属于硬质景观设施系统。
它除了要满足城市的使用要求,体现时代文化与精神的,还要具备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通常我们在街上看到的各种地景设施就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一般可以分为公共环卫设施,休闲娱乐设施,观赏设施,以及商业服务设施。它的设计标志着城市面貌与人民生活状态与品质。
2、城市系统
城市居住空间主要是指住宅区,是人们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居住空间的公共设施的发展水平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的主要交通要道以及人们活动的公共场所构成城市的流动空间。城市交通流动空间是反映城市整体经济实力,规划建设能力,体现城市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建设空间主要是指城市内部正在建设,实施的子系统的物质设施的实施空间,并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能够美化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环境标准,促进城市文明化发展。因此,城市系统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经济发展。
3、现阶段城市公共设施发展的具体情况与关键问题
城市系统是一个关联的、发展的、整体的系统,应该将城市公共设施合理的引入人性化内涵的概念。但是一些设施忽略了人的行为特点。如一些地下通道不利于残疾人士使用,楼梯的扶手没有考虑到老人与儿童的人体工程学,还有公用电话亭,随处可见,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如果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不以人为本,建成后再要改变,既不方便又耗资。故,我们在设计的前期,就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周全。
现阶段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功能设施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不能与建筑,环境相协调,不成系统。城市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没有采用整体的设计风格,不仅没有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反而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2)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各地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反而分支,应该,保留各自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保留的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个性化发展。设计没有区别,从而城市特色也不存在。(3)由于在设计中缺乏创新,使得过多的“山寨版”流露在街头,公共设施没缺乏文化内涵。
4、城市系统论在城市公共设施中的应用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是由一定的要素按特定的形式构成的,以实现城市市民的便利,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文化内涵的传播,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地的统一整体。用系统方法论对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进行分析,从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研究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在系统论方法中应遵守的原则。
4.1、公共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整体性表现为系统是由众多具有独立功能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这些子系统按一定的要求共存于城市公共设施中。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我国不少城市公共设施其社会功能或使用功能欠缺,形如躯壳。功能是产品的第一属性,不管它的外形如何独特漂亮,表现手法如何巧妙,它脱离了系统的整体而存在,忽略了系统中的主要元素,那就会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始终不能体现它的价值。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是为市民服务。人们对于都市生活的活动性、功能性、娱乐性带动了城市公共设施属性的发展。使得城市公共设施所具备的功能性、活动性与系统性必须与人们的社会活动相吻合。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中,整体性与公共性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整体性能脱离公共性而存在,那就具有排他性,是非公共设施了。公共性与城市公共设施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可供全体市民免费使用的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适用于休闲,集会,娱乐等活动的场所。市民被动接受公共设施,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产生过程缺乏必要的参与。让民众意识到城市公共设施的公共性,主动参与公共设施的主题设计与制作势在必行。
4.2、人性化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提出人在城市户外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通过户外家俱本身,使人的各个器官能得到延伸而发挥作用。
此外,人性化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的特殊要求。如停车场设立的残疾人汽车无障碍停车位,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人人都可以平等且无偿地享有在户外进行活动的权利,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
4.3、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及态度上产生的反应。现在人们生活节凑加快,紧张,彷徨劳累时时困扰着我们,我们更需要人文关怀,在设计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和情感,注重各个系统设施与心理的联系。人是城市的主体,积极的情感能使人们的心情愉快,因此在设计前应该先调研,对各个不同阶层的市民心理活动有所了解,设置情感体验实验,确保公共设施发挥最大功效。
4.4、标准化原则
这里所说的标准化是指在前人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积累的比较准确的设计标准,这里的标准是相对概念上的标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标准肯定有些会被科技所淘汰,但是,我们依靠这些标准,仍然可以在设计上,少走一些弯路和少犯一些愚蠢的错误,比如在设计露天垃圾箱的时候,如果没有考虑排水的需要,那么一定会造成可以想象的后果。我们以垃圾桶为例,可以看到标准化的基本模式。
5、结束语
城市公共设施的存在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城市与人的和谐发展。系统论方法主张从整体出发,在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中,揭示了复杂系统的运动规律是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在循环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原则的前提下,将系统论方法引入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研究,加深了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认识,有助于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构建、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黄上宝发电企业安海林董雅.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摘 要: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而大多数老旧社区的老龄化率是超过了城市的平均程度。老旧社区改建正在开展,可是目前学界多关心居家养老体系在新社区的建构,改建的期间忽视了老旧社区中的公共设施的适老性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的对老年人生活带来的不便,选取了成都市的水碾路南社区为例,结合改造成功的各个社区的综合改造,然后从公共座椅等方面分析目前存在的在适老性方面的问题以及提出了这些设施在老旧社区综合改造中的适老化设计与规划等计谋。
关键词:老年人;老旧社区;公共设施设计;座椅;适老性;改造
1研究背景
1.1项目背景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深入,人口结构发生变动,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降低,老年抚养比不断攀高,2026年将达到23.81%。可见,未来养老问题将是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中之重。
目前政府或者研究人员多数关注居家养老体系在新社区的建构,而没有考虑老旧社区中的公共设施的适老性问题。根据成都市所颁发政策,将在2017年之前改造中心城区的1500多个老旧院落,这些小区居民同样希望社区得到改造。然而老旧社区在改造中需要面对更多的公共设施适老性问题。
当前对于老旧社区室外环境在适老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房屋老化、存在违章建筑、基础设施的设置不合理;
(2)配套设施被挤占、场地活动混乱、缺乏无障碍处理;
(3)道路安全性缺乏保障、停车位数量不足;
(4)绿化景观面积小且功能单一;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
(6)市政设施无人修理
老旧小区是指基本建于1990年之前的小区,由于其建设较早,各项标准和配套的指标普遍偏低。部分老旧小区的老龄化程度较高,其同时面临着社区的适老性低、养老的设施不足、老年人出行活动困难的问题。对这些数量比较多的老旧社区,若要大规模的对社区进行拆旧建新,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不现实的。唯一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对这些老旧社区的公共设施进行局部改造,由此以适应小区里大部分老年人的需求。
1.2项目现状:
当前中国大部分老旧社区的公共设施存在各方面的不适于老年人生活与娱乐的问题,导致老年人居住活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情况与我们老龄化趋势逐年加剧的中国实际情况相违背,所以对适老性公共设施的改造设计迫在眉睫。
2案例选取考究
自成都2014年以来启动的“四改六治理”中的老旧院落改造以来,成都的各城区老旧社区都有所改善,改造的内容包括完善安防设施、整治环境、平整路面、改善公用配套设施、改造外露管线等。改造的成果固然显著,但是在社区改造的过程中往往缺少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照顾,很多公共设施对于老年人等群体的生活及娱乐有所不便。此次调查研究随机选取了成都东面以及南面的两个问题比较突出的社区作为公共设施改造样本。其中一个是牛市口街道水碾河路南社区,社区是一个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市政府改造然后提供给居民居住的小区。社区的规模较大,经过后期的不断添加改建,公共服务设施种类有所增加,其中的文娱设施也有所改善,但社区以老年人居多,大部分设施都不适合老年人这一群体的生活,社区反映的适老性问题较为综合和全面,也具有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住宅的典型特点。
2.1水碾河路南社区基本概况
2016年6月―12月,小组人员对水碾河路南社区先后进行5次实地调研,调研的方法采用对社区老年人随机问卷调查与访谈、拍照、记录、测绘的形式展开。社区面积0.46平方公里,目前社区人口18927人,户数6525户,共计63个居民院落,低保72户、残疾人104户。60岁以上的老年人2890人,约占总人口的30%。其中60-80岁的低龄老人占老人总数的92%。因此,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数量较多,尤其以低龄老人为主。但是大部分老年人的身体都存在一定的疾病问题,行动也不便。
2.2公共设施现状
调查发现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大概有以下种类:
社区里大部分设施比较新,使用起斫弦酝的功能更多,看起来也善心悦目。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存在问题:垃圾桶旁的垃圾铺满地面,还不断散发出臭味;街道上的车辆乱停放,导致老人走出路中心与车辆抢道等等。在此举社区里的公共座椅为例。
3公共座椅设计分析
3.1人机尺寸分析
与公共座椅有关的人体尺寸(表2)
要使公共座椅与人之间达到最优化的配合使老年人乘坐舒适、方便有椅子乘坐。与公共座椅有关的人体尺寸有身高、小腿加足高、坐深、坐姿颈椎点高、坐姿肘高、坐姿臀宽。
3. 2公共座椅适老性设计原则
由于岁数的增加,老年人身体的各方面机能会逐渐衰退,手脚渐渐变得没有以往的灵活。在视觉方面,老年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力下降,视力渐渐变得模糊,对焦能力下降。在听觉方面,听力有所下降,有的老人需要助听器或者需要别人说话的音量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也变差。很多老年人也患有关节病以及脊椎疾病等,他们在活动的时候需要利用座椅来进行休息。
老年人身体状况一般较低下,年龄大一点的老人则需要更多的休息。因此我们应该给予老年人这一群体以更多的关怀及关心,在生活的更多方面给予更多照顾。
改造设计公共座椅时应遵循几个原则:易用性 易达性 美观性 功能性 安全性 无障碍及可交互性
3.3公共座椅的人性化改造
针对老年人适用的适老性设施,则要体现人性化的一面。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舒适的座椅,能给老人营造一个更舒适和暖心的公共养老休憩环境。在材料的选择上分析总结。
3.4社区现存问题
(1)公共座椅位置摆放不合理。公共座椅的设计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感受,小区内大部分街道旁都缺少休憩设施,有老人反映要走比^远才能找到座椅坐下来休息,对腿脚不好的老人极为不便。
(2)缺少可移动座椅。很多地方如凉亭下,老人在此看书下棋,但由于座椅的数量和方向有限,有的老人只能就地选择坐在插大雨伞的底座上,毫无舒适感可言。
(3)不设置遮阳蓬。一般的公共座椅都缺少遮挡设施,下雨天或者烈日下,坐在座椅上的老年人觉得不舒服而不想久坐。
(4)座椅椅面陈旧兼脱漆。社区中很多公共座椅的椅面都掉漆,由于内里是木的,所以会容易发霉和陈旧。若不及时更换或者维修,在日晒雨淋下,会逐渐减低椅面的安全性,容易断裂而危及人身安全。
(5)多数座椅缺少靠背。在社区的小广场上,公共座椅都是很简单的构造,只有一个可以坐的平面,老年人坐在上面,没有靠背提供倚靠,得不到很好的放松与舒适,缺少了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的考虑。
3.5方案设计
3.5.1 “公共座椅,停车阻拦设施,猫凳子”三合一
(前后对比)
针对问题以及说明:
(1)在多数老旧社区,老年人仍占多数,然而公共座椅不是随处都有。老年人的舒适步数是150步。大部分冗长的街道都没有设置座椅。此设计是把路上阻拦汽车的设施改成既能提供坐,也能阻拦汽车。红蓝反光带更起到警示作用。
(2)现在流浪的猫猫狗狗很多,晚上或者下雨天更是无处可去,此凳子可给它们一处庇护。
3.5.2 适老性座椅
针对问题及介绍:
《适老性新型座椅》
(1)针对原来来老旧社区里的椅子造型单一,我们最终决定将座椅模块化,也加入了四川文化特色的造型(侧面水泥墩是引用了饕餮造型设计),这个座椅它方便更换上面椅面木条,每一条木条都是单独的。
(2)此座椅的底座是用再生水泥制作,绿色环保,其后面留有一个洞口,是可以把遮雨遮阳棚放进去,就可以为下放的椅子遮挡烈阳和雨水。棚子的下方是宣传栏,棚子和宣传栏结合在一起,方便喜欢阅读的老人读书看报。棚子的支柱上有四条灯带,分别给宣传栏和坐在椅子上的人提供光照,此外晚上的时候老人坐在椅子上可以借用光照看书阅报。它是利用顶上的一块太阳能板发电,存储在棚子上金属柱子里的电池中。
3.6 老旧社区公共座椅整体规划
3.6.1问题分析
(红色圆圈表示小区里现有的公共座椅,蓝色紫色黄色橙色线路各表示一位老人走过的路线,其中的圆圈表示对应每位老人在途中停下休息的位置)
两个社区随机抽样俯瞰图,其中存在的问题是:
(1)小区中的公共座椅比较集中分布,有的老人特别是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在路上走路的时候即使感到疲累,也无法找到可以休息的座椅进行短暂的歇息。
(2)从两个图可以发现,老年人走路的距离不太远,基本验证了老年人的舒适步行距离是150米这个结论是基本合理的。跟踪调查的其中一位拄拐杖老人(图二中蓝色线路)他停下的频率更为频繁,在一段400米左右的路上停留了5次。
(3)从两张图研究发现,基本所有老人走到路口的拐角处都会稍微停下来,目的是躲避要路过的车辆。
3.6.2改良规划
(图中绿色为新增的水泥圆凳子,紫色为新增的带棚子的靠背长椅)
(1)经过计算以及规划,在社区的主要街道旁放上圆凳子,既可作为车辆的阻拦设施,也可作为老年人走路中途的短暂休息场所。由于放在道路两旁内侧,所以基本不用担心会被来往车辆所伤害的问题。
(2)在一些居民楼旁放上带棚子的长座椅,可提供给在楼下活动的老人以休息,座椅上的宣传栏和灯光照明也可为老人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关怀。
4结论
本文的研究通过对老旧社区中的公共设施进行分析并对公共座椅进行了适老性设计,社区的座椅规划也是适老性中占比很大的一部分。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细致的关怀,使养老社区内的公共座椅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调查发现了他们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以及了解到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由此我们为他们贴身打造方案,采用低成本,小改变,人性化设计的方式为他们营造一个基于现在为基础的宜居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苒,曲敏.创造人性化户外公共座椅设计研究,2009.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3-93)2002修订版[S],2002.
[3] 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50437-2007)[S],2007.
[4] 王芳.老年公寓庭院绿化与设施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5] 养老设施建筑设计标准(DGJ08-82-2000)[S],2000.
[6] 朱进.老年宜居型城市环境探析.中国科技信息,2013.
摘要:结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为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设计,它与其他建筑一样,由人类的发展而产生,并遵循城市的发展和城市构成的要求而发生变化。在实现其自身功能的基础上,已与建筑一同反映着城市的风采和特色。
关键词:现代化工业城市;城市公共设施;景观;设计理念及运用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工业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新城市的出现将是必然趋势。公共设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室内外辅助设施,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为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设计,它与其他建筑一样,由人类的发展而产生,并遵循城市的发展和城市构成的要求而发生变化。在实现其自身功能的基础上,已与建筑一同反映着城市的风采和特色。公共设施的存在与演变体现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与城市的发展程度,同时公共设施的性质又与城市的环境性质相一致,具有文化性、多元性、特定性的设计特点。
城市公共设施在显示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体现着市民的生活品质,传递着城市的文化艺术信息。它们已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种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人称作设施景观。
一、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环境
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及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的规划和艺术的处理。公共设施的存在决定了城市空间的性质及空间中人的活动方式。由于形成城市空间的建筑常常分属于不同的业主所有,因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都只能对城市的形态、城市的空间和界面处理作些控制性的限定,而公共设施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只要地方的主管部门有意识、有资金就可以对其进行控制与设计。好的公共设施设计还可以协调城市内各建筑单体存在的不和谐,使城市空间变得亲切并适宜居住。
二、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文化品位
城市环境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同时还在动态地变化着。城市作为物质的巨大载体,为人们提供着一种生存的环境,并在精神上长久地影响着生活在这其中的每一个人。城市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环境的主要内容,只有将其纳入到整个环境系统,充分考虑到它们的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艺术性,才能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
三、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观念的公共设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如何进行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答案众多。笔者认为,设计理念的更新至关重要,作为城市环境的专业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地赋予城市公共设施新的元素。
1.注重以人为本
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随着人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新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人们对户外活动的迫切需求。户外的公共环境与室内环境不同,它属于大众的活动空间,人们各种行为方式的差异,促使公共设施也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功能与特性。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注重对人的关注,加强以人为本的意识,包括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尊重。注重整体的统一与个性的体现相结合。
2.注重与整体环境相协调与道路相协调
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觉要求出发,使公共设施的位置、尺度、造型、材料、色彩与周围道路环境协调统一、互相衬托,并有机地融于城市景观环境之中,从而烘托出城市商业繁华的景象和城市独特的风景。
3.与建筑物相协调
城市公共设施的尺度、色彩、形态应与建筑物立面有机协调。其尺度不宜过大,切忌分割建筑物原有立面、破坏它的原有使用功能、破坏建筑物顶部造型等;色彩宜以建筑物原色为基调,与之协调;形态宜按建筑物立面的要求进行选择,点缀丰富的建筑立面,与之整体统一。
4.与市政设施相协调
城市的许多公共设施,如照明灯杆、候车亭、邮政信箱、电话亭、宣传栏、道路指标牌等,其本身就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承担着艺术点缀的作用。这些城市公共设施,要统一精心设计,面积、尺度不能过大,以避免喧宾夺主,同时又不能影响其使用功能。
5.与城市绿化相协调
城市公共设施与绿化要有机结合、互相协调,设置公共设施时要区分不同绿地的功能,防止数量过多或面积过大而破坏公园绿地的绿色景观。
6.注重视觉效果
城市公共设施对于城市景观的构筑是必不可少的。它以一定的造型、色彩、质感与比例关系,运用象征、秩序、夸张等特有的手法作用于人们的心理,给予人们视觉上的感受。在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应隐喻时代的精神与观念,传达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与其他实体一起组成城市的形象,反映城市特有的风貌与色彩,表现城市的气质与风格,同时体现出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素养。
五、主导信息时代公共设施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仅仅把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必备的“硬件”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在未来的设计中应该更多注重“软件”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也在不断的变化,人们在渴望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着精神文明的滋润,城市公共设施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捷,更让人们在使用中下意识地感受到一种舒适自在并从体味生活的愉悦中转化为对美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城市景观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随之发展的还有城市景观公共设施的设计。西安城市公共设施在设计上,应充分挖掘西安历史上十三朝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将这一文化背景下的独特优势元素融入景观公共设施设计。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所以地域文化特色在各地区各方面的体现也有所不同。
一、名词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反映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精神形态,是不断积淀下来的社会意识。地域文化也称“本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地区在本地传统文化(或母文化)的影响下,扩展和弘扬其精华,并不断赋予其新内容的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是历史积淀和人民创造的成果,也是我们今后在设计再创新上的宝贵财富。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但起到细化空间层次、服务区域民众的作用,还肩负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和品牌、传承人民生活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实践中,设计者重视、研究并挖掘不同地域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其目的就是将公共设施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播媒介和功能载体,切实保护我国的地域文化,使地域民众所共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延续并逐渐现代化,而不是边缘化。
二、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象征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
所谓象征性语义,是指产品所表达出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设计师赋予的,也可以是使用者自己定义的,还可以是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考虑到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的关系,并仔细斟酌各个地区文化特色与象征性语义在设计中的共鸣,运用灵活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设计再创造。大唐芙蓉园和大雁塔广场上的灯具,不仅是行人和车辆的照明系统,更具有标志性的现代“唐风”地域特色。其造型可分为三段式,顶部为主要发光的灯具,中部为悬挂广告的灯柱,底部为石材基座。大唐芙蓉园周边的灯具造型在设计上可谓别出心裁,它主要由三盏灯组成,形成稳固的三角式构图。左右两边为稍大一点的灯,其造型模仿宫灯的形状,是在宫灯的基础上经过简化细节、提炼线条变形之后设计出来的。在左右两盏灯的顶部设计了屋檐的符号造型,这一造型是在唐代建筑屋顶设计中发掘出来的,设计者将承载灯具的横梁做成弧度,檐处末端稍微抬高,从力学角度分析,这一设计方便了灯具的悬挂和更换,不至于使横梁容易折断。从视觉上来说,这一设计使得挂上左右两个灯具之后的路灯的整体造型变得更加轻盈,其寓意也非常丰富。在“屋檐”符号造型的横梁下挂上灯具,让人联想到家,使人感觉温馨。曲江池公园的灯具,其顶部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屋顶的符号,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屋顶的形式,屹立在曲江公园大道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这些元素不仅在灯具设计中被大量运用,在雕塑设计上也经常用到。如,大雁塔北广场水景小品之一的《人和》雕塑作品,设计师将浓缩西安历史记忆的古钱通过抽象、变形、提炼等设计手法,使之成为现代广场上具体的可视符号,其外形提取了古钱币铜钱的基础造型,经过提炼和变形重组形成广场雕塑。圆这一造型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美好的期望,如阖家团圆、圆满等,而从哲学思想上来说,则是看待事物应当一分为二,不可片面。
2.文化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
设计是艺术与科学多角度融合下的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它表达人的需求,承载人的慰藉和希望,强调尊重人的情感,因此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历代灯具的设计都是当时地域文化元素的载体。我国古代的灯具形态优美,内涵丰富,工艺精湛,现代灯具的设计也毫不逊色。大唐芙蓉园的人物造型皮影灯,以陕西凤翔的特色工艺皮影为载体,在其基础上辅以现代科技,皮影灯采用皮影戏中的传统宫廷人物造型,在契合大唐芙蓉园宫廷公园的主题之外,更融入了现代科技和材料。这一灯具设计以玻璃作为基础材料,在其上彩绘出唐代宫廷人物造型,有侍女持灯、乐手吹箫、贵人游园等,姿态各异,形态优美。基座上安装大的照明灯,晚上能看到整个人物形象,在彩绘处安装小的彩灯,使夜晚人物形象更加清晰、逼真、生动。这一造型在白天是一组组可供人欣赏的雕塑,而在夜晚则变成具备照明功能的灯具,使人在游览大唐芙蓉园时被这一组组唐代人物环绕,仿若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更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大雁塔广场上的灯具则更加直观地融合了文化元素。如,主题喷泉两旁休憩区域的灯柱箱上都刻印着唐朝著名的诗词歌句,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一设计不但起到了装饰作用,还具有教育意义,将艺术与教育结合起来。
3.仿生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
仿生是把人类或者动植物的形态特征通过对比、重复、夸张、隐喻等一系列设计法则运用到产品设计中的一种设计表现手法。仿生具体可分为具象仿生和抽象仿生。具象仿生是指直接把仿生对象的大部分或者明显特征运用到设计中,而抽象仿生是指把仿生对象的小部分或者提取鲜明的特征运用到设计中。如,大唐芙蓉园长回廊上的莲花灯,其采用了唐朝佛教文化盛行时期的圣物——莲花为基础造型,经过变形重组之后成为现代公园回廊上别具一格的灯具。这一灯具将莲花造型精简,不似之前花瓣重叠的莲花,而是简化为五片花瓣,并且花叶上下相连,似是两朵莲花组合起来一般,其涵义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人们在欣赏或者使用这些富有民族文化、历史特色的公共设施时,就会联想起唐朝盛世的文化景象,深刻体会到十三朝古都浓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结语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设计者重视并研究一个地域的地域文化元素和历史文化传统。在城市景观的公共设施设计中融入本地的地域文化元素,不但能够设计出蕴含本地文化元素的公共设施,挖掘其当下的使用功能,体现当地城市内涵并塑造城市品牌形象,还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当地的地域文化与民俗传统,使地区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得到创新和发展。地域文化作为当地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公共设施是地域文化的表现载体,地域文化为公共设施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设计者可以通过象征语义、文化语义、仿生语义等手法将地域文化融入公共设施设计。陕西省的历史积淀使得陕西的公共艺术走上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创新之路。在陕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随处都能映射出古都的传统文化。
作者:吴霞明 杨晓燕
关键词 城市公共设施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城市广场建设发展速度惊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已逐渐开始扮演城市的客厅的重要角色,成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功能单元,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板块之一。城市广场也因城市的经济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城市广场是重要的公共福利和重要的生态文化空间。随着国家科技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同时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为了满足人们在城市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之下需要实现的基本需求。城市公共空间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不仅需要给人们提供功能性的使用,还是对城市文化以及精神传达的物化方式的表达,有着跨时代的意义,是城市社会面貌的全面提升。
公共设施为公众提供了休闲娱乐时的使用,又能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等而受到重视,城市公共设施的数量多少、品质的优劣水平以及放置位置的合适与否等,都影响着城市综合景观的整体效果,同时,也将直接反映市政建设的得力与否。因此在全世界的各个城市都不约而同的将城市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了首要工作重点,而这些想法的具体实施表现为在各种建设、规划以及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凸显城市文化特色。
1城市公共设施的内涵
城市公共设施是指有由政府提供的为社会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城市公共设施是指道路、桥梁、港口、广场、路灯路标路牌、城空防空、公园等等。从空间布局来分,有全市性公共设施、区域性公共设施、邻里性公共设施三种。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最能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精神品质,优秀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能强烈地突出城市的地域感,增进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城市公共设施数量多少、品质的优劣以及摆置位置是否合适等,都影响着城市综合景观的整体效果。随着株洲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余暇时间的增加,城市公共设施以它独有的功能特点,遍布整个城市。伴随着株洲市城市功能的深化,公共设施已经逐渐落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2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城市因为发展而生活速度加快,导致城市中人情冷漠的问题日益凸显,人们缺少交流、缺少理解,我们需要慢下来。户外公共座椅恰恰可以起到使高速运转的人群静止下来的作用。城市中人情冷漠的问题虽然不能完全由户外公共座椅来解决,但却能很好得表达城市的一种关爱,带来一份温暖。
株洲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长株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株洲市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城市发展步伐,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株洲市“十五”规划期间,以行政、文化、商务、休闲为主的河西新城初步形成,河东中心区商业贸业的功能得以巩固强化,荷塘、田心和石峰原有城市组团迅速扩张,栗雨、枫溪两个新的城市组团初现雏形,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合理,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必然增加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需求。
城市公共设施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株洲地处中国中部,这里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而且株洲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交通发达带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公共设施的使用率和损坏率都很高,维修和报废量都是巨大的,调查发现城市主干道、商业街以及广场等处的市政公共设施进行了调查,发现部分公用电话、交通标识牌、指路牌、健身器材仍然存在缺损。
2.1公用电话亭“徒有其表”
在公共广场等地,一些公用电话亭根本打不了电话,还有一些电话亭“徒有其表”,连电话机都没有。在人民南路西侧,公用电话亭总共不超过10处,有4处只剩下空架子。在天元区湘依路口的一处公用电话亭,电话线已被扯断。不仅如此,公用电话亭的卫生状况也很糟糕,用手一摸,手指上便有一层灰。此外,乱划乱刻的现象也很严重。
2.2休闲座椅成了“不倒翁”
为了方便市民,城区不少道路边安装了休闲座椅。在天元区牛形山路,座椅普遍陈旧,外面一层漆都已脱落,有的甚至成了“不倒翁”,坐上去摇摇晃晃的。附近的爷爷奶奶说,以前散步时可以随时休息,很方便。但现在,只能小心翼翼地坐在座椅边缘,生怕座椅翻倒。 在牛形山路,还有两处交通标识牌已倾斜。新华西路国美电器前,一处指路牌的外壳已经破损,手都能伸进去。中心广场家润多附近的一处直饮水机也漏水严重,直饮水机下湿漉漉的,全部流到旁边的花坛里了。
2.3健身器材“伤痕累累”
那些供市民休闲锻炼的健身器材也很“受伤”。在泰山广场,部分健身器材已是“伤痕累累”。有的器材油漆已经脱落,有的器材还存在断裂的情况,使用者如不注意,很容易受伤。其中一个滚筒状的健身器材,锈迹斑斑,中间还破开一个大洞,在城区其他公共健身器材点,也存在器材破损的情况。
3造成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对公共设施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很长时间里缺乏对城市公共设施有效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存的环境有了更高要求,公共设施设计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城市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滞后于公共设施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设计观念保守、落后,前瞻性不强,滞后于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的各城市在公共设施设计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3.1缺乏整体规划
我国的许多城市公共设施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设计规划。城市公共设施因为各种原因只能实现基本功能而忽视与其他设施的关联建设。
第一,城市公共设施布点不合理,既有规划建设方面的原因也有现行标准的不合理方面的原因。
在规划部门严格控制容积率的情况下,开发商将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到用地条件不好的位置,致使公建配套不合理。
第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滞后,而原来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未给予预留,致使公共服务设施多选址在社区边角地段,区域位置较差;
第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及时作社区调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选址没有系统规划布点,致使规划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对城市建设用地作出调整,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腾出用地。
3.2配套辅助设施不完善
我国的许多城市公共配套辅助设施严重短缺,对居民人性化关怀不够,这与凸显城市良好形象特征不符。如公共厕所、街头路标牌、交通指引牌及行人休息处等。
3.3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体制不完善
公共设施管理主要是指游览景区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市政公共设施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公园管理等。还有的观点认为,城市公共设施管理项目包括:供电设施、供水设施、消防设施、机动(含非机动)车停车场、垃圾站、垃圾桶、北方的供暖设施、南方的制冷设施等。
由于缺乏城市公共设施维护经费,没有形成规范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队伍,市民素质低,导致城市公共设施管理较难,目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实行的管理体制主要有:统一管理、分级管理、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三种。统一管理易于集中现有资金,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重点维护。分级管理却易于对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则兼备两者的长处。这三种管理体制中各有利弊,在选择实行何种管理体制时,除了要从所在城市的公共设施管理实际出发,更关键的是要对管理的权限划分进行合理的界定,否则,管理效果也不理想,在实际管理中仍然出现不少问题。例如,在处理挖掘、占用道路违法行为和道路工作上,由于管理权限界定不清楚,不少道路的处理挖(占)权由城区行使,维修道路工作则由市一级负责,这就影响了罚没款直接用于维修用途的落实,致使对挖掘、占用造成的城市公共设施损坏的恢复工作难有资金上的保证。
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最能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精神品质、以及成为提高生命趣味的重要环节。公共设施设计的品质不仅是城市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对其所设置的地点安排也更是对人们心理需求的实现,这些要素都决定了该公共空间的质量。每个户外公共空间都需要特定的设施来达到空间和环境的相互融洽。构成的环境氛围体现着不同的功能与文化气氛,为人们提供更为轻松、舒适便利的空间环境。
相对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对公共设施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甚至在很长地一段时间里缺乏对它的建设。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有了更高要求,唤起了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重视。现代城市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对功能上附加实现时代感和艺术性相结合所作出的努力,无论在设计前进中各城市所跨出的一大步还是一小步,都将为城市增加魅力指数,都将成为中国工业设计进步的体现。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价值观,对公共设施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来说,色彩设计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影响人们对公共设施看法和态度的因素之一。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概述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汽车站、电话亭、指示牌、邮筒、垃圾筒等,如果把城市还原成一个构成体,那么这些公共设施可以看成是点的元素,他的色彩可以做为城市整体色彩的点缀色,是城市色彩环境的点睛之笔,对城市的人文色彩环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是从细微处体现城市色彩设计的别具匠心。城市整体色彩体现了城市的整体环境和主色,整体色彩包括了建筑物色彩、公共设施色彩和自然景观的色彩等,其中点睛的色彩就是公共设施色彩。美学性、区域文化性和协调性是城市色彩设计必须重视和强调的,应该在认真研究色彩的情况下,通过灵活的运用和创新的设计来满足公共设计的色彩要求。优秀的公共设施色彩设计,首先应该满足的就是合理性。确定城市公共设施色彩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一是美学设计,体现出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点;二是整体协调性,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都要体现出人性化和情感化的特点;三是区域文化协调性,要保证城市色彩和文化的连续性,不仅需要时间连续还需要空间连续。公共设施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色彩分布规律和色彩发展历史,某种颜色很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例如对色彩相当重视的城市——印度,在印度西部有四座城市可以分别用四种颜色代表。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原则分析
1规划原则
人们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体现出来,我们应该着重分析人们的心理特征和胜利特征,才能真正让城市公共设施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在人们休息时坐下,这是一种生理需求,而在休息是人们会有意无意的与其他人隔开,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因此在设计休息空间中的公共设施时,可以将设施的高度设计得略微不同,又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
2整体协调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和其色彩都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的色彩空间与城市公共设施相互影响、共同生存又相互融合,公共设施的定位决定了城市色彩的设计标准,而城市色彩的协调性又影响着公共设施的具体设计。目前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包含卫生系统、交通系统、信息系统、照明系统、休息系统和活动系统等,每个系统下又包含了多种公共设施,根据不同公共设施的作用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色彩,能够体现出公共环境的人性化和情感化,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3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
区域文化对于城市公共色彩设计至关重要,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色彩是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应该重视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用色彩来宣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和人们的情感,因此城市公共设施色彩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有着深刻的思想含义。
4美学性原则
对于不同功能的公共设施,采取不同的色彩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其辨识度,还能确保公共设施的功能性。对于儿童座椅,应该选择比较鲜艳的颜色如红、黄、蓝、橙等,针对儿童的身体特点应该适当降低座椅高度,并且减淡座椅颜色,方便儿童识别,对于城市街边的LED路灯,应该根据区域不同选择不同的颜色设计,而对于公园或者小区的路灯,应该选择绿色,会让居民眼前一亮,城市中的健身器材,颜色应该选择鲜艳活泼的颜色和红色,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也能给人们带来健身的动力。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策略
1完善色彩标识系统
目前我国的城市色彩标识系统仍然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城市标识色是一个整体和宏观的色彩,而城市色彩标识系统能够丰富人们的视觉效果,并且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暗示,人们会对城市的街道、建筑和其他设施产生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城市色彩起到了城市名片的作用。设计者应该给城市色彩划分不同的种类和层次,并赋予一定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范围内普及色彩设计。
2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
目前城市标识色可以分为两类,即现代标识色和历史标识色,城市的不断发展让城市色彩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内涵,因此要做好色彩规划工作,首先要根据不同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确定城市标识色,但是色彩标识系统并不仅仅是确定城市标识色。城市的整体色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城市自然景观、建筑外观和气候条件等,设计师在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时应该全面且充分的考虑。
3色彩标识系统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色彩可以分为节点色彩、界面色彩、流动色彩、标识色彩和分区色彩,例如河流、廊道和道路系统属于界面色彩,分区色彩则是根据城市的不同分区来确定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节点色彩,在城市中公共设施实际上是一个个节点,城市标识色与节点色彩密切相关,但是也不应该太过凸显节点色彩,色彩的连续性和辨识度才是最重要的。
结束语
关键词:绿色设计;公共设施;新能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几年来,辽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长速度已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13%,在国内生产总值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了能源问题困境。如何摆脱能源日益匮乏的制约,已经成为振兴辽宁经济的当务之急。新能源的开发,为辽宁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辽宁新能源资源的构成和特点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辽宁省,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同时,辽宁省在技术方面还具备开发价值的风能源资源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占全省面积的40%还多。辽宁省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临海强压型风能源丰富区;除此之外,辽西北附近,尤其是与接壤地带,更是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是因为两侧丘陵的约束,形成了天然强大的风力收缩区。其中,以沈阳康平、法库两县、阜新、朝阳和铁岭为代表的辽西北地区占辽宁省风电装机容量的75%以上,规划容量近1500万千瓦。所以,辽宁省将新能源开发都集中在风力发电上。
太阳能是一种节能、高效、安全、清洁的绿色能源。现在,辽宁省运用太阳能主要表现在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建设和设计方面,以及建筑工程方面,同时,在城市道路的路灯也是运用的太阳能蓄电照明。也有开发太阳能电瓶车的企业,可是,因为这方面的技术水平限制,太阳能电站在规模上实现了突破,可以增加很多电力。
位于我国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面朝大海,所以,主要是进行海洋潮汐能源发电和氢能发电,沈阳地区主要是运用地热能发电,同时,这两个地区都在研究一些新能源发电的科研项目,并不同程度创建不同规模的技术示范工程。
辽宁省的农村,每年秸秆的产量就高达180亿公斤,农民会将70%的秸秆作为生活燃料进行燃烧,仅不足6%的秸秆进行能源转化,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在《辽宁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针对秸秆这一宝贵资源应该进行大力开发。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辽宁省大力发展秸秆发电、垃圾填埋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主要运用秸秆发电来认证行为的可行性,同时秸秆发电还纳入了辽宁省新能源开发规划中。
生物质发电中垃圾发电也是重要项目。辽宁沈阳的人口为740多万人,所以,年产垃圾量也非常大,将70%的垃圾进行发酵制气,年发电量就会达到2亿千瓦时,还可以生产堆肥。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发电厂已在2006年10月份奠基,并开始运行,可供3万多居民生活日常用电。
二、新能源公共设施的发展现状
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为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利用。世界上最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为太阳能、风能。目前,有很多候车厅或者是报亭都是在运用风能或是太阳能进行供电。同时,还可以对景观设施、交通设施、信息设施进行供电。
在2012年,国家明确了“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此项目的确定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前景广阔。
关于新能源公共设施的产品设计也逐渐增多,技术成熟,由图1可以看出,此路灯的主要原料为竹子,灯体主要呈螺旋状进行排列,这种形式可以提升风能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起到装饰和照明的效果。虽然说是因为没有进行预接电缆,但是,风能螺旋灯的问世,也成为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图2是小型的风力发电装置,提供给路灯、电脑等电量。
有了技术的支持,材料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我们对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的展望不再是空想。
三、以辽宁大连为例研究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
沿海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更多地重视城市生态美学判断准则。沿海城市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就明显优于许多城市,此类环境设施发展前景优越,而且可利用资源也比较丰富。大连三面环海,海洋性特点的季风气候,冬季季风长达7个月,夏季风也很强,风力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80W/m2以上。风力发电将在大连得到很好的应用。
环境色彩是公共设施必须遵守的条件,公共设施的色彩要与周边环境色彩相协调,公共设施的主色彩为环境的同类色,局部可以运用鲜艳的颜色进行装饰,从而突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位置和物质特性。我们对点缀色占用物理投影面积发现,点缀色比例仅为10%。比如星海广场,星海公园主要色彩为白色、蓝色、绿色、黄色。
大连是一个时尚浪漫的城市,星海广场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依据现有公共设施的风格特点,可增加贴近环境特征的公共设施,增加休息区范围,使公共设施更好的为游人服务。对于这项新能源公共设施的设计,不但要利用风能,还增加了更多概念性设计,使公共设施有更多的功能,满足现代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
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运用,人们对电量的需求也逐渐提升,无线充电等的需求逐渐提升。“这项技术为手机集合紧凑型无线充电功能以及同时为多个便携式设备充电铺平道路。对多个设备充电时,设备相对于充电器的位置没有任何限制。”
由此,本课题考虑将风能与公共设施相结合,充分利用大连地区的新能源环境特点,以“风影”为设计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公共设施。具体将风力发电装置本身形态与发光体结合,形成动感光带,以渲染环境氛围。将无线充电新技术融入公共设施,给游客提供便利和绿色的充电服务。是集照明、景观、休息、充电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设施。如图3,是三种设计方案。
四、结论
公共设施是城市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体现着城市的精神与文化,而环境危机下,新能源的利用将缓解资源紧缺和城市污染,所以,研究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如果能利用辽宁的新能源优势来设计具有辽宁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将会代表了城市空间的形象,反映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人文风采;表现了辽宁的气质和风格,显示出辽宁的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1]刘晓枫.金融危机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9(10).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文化品位
一、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
1.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环境设施一词最早是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Furniture”,也就是街道的家具;而在欧洲,环境设施被称为“UrbenElement”,意为城市的配件;日本对公共环境的理解为“道的装置”和“步行道路的家具”。综合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环境设施”理解为“公共设施”或者“环境设施”。当然,公共环境设施有室内、室外的环境设施,他们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以不同的形态、色彩、功能而存在在环境中。
2.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自从城市发展以来,环境设施也随之而诞生、发展,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京都汴京真实的城市繁荣景象,画面中描绘的真实街道和店铺已经出现了各种招牌、门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设施等相关附属的设施也逐渐发展起来。
3.公共环境设施的分类。在环境设施的分类中,由于指导思想和专业门类的不同因此归类也大相径庭。根据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结合环境设施的各要素,于是将公共环境设施分为了管理系统、交通系统、辅助系统、美化系统这四大类。
二、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现状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也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符合人性、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通过考察我国当前城市和景区的公共设施发现,在当下进行户外活动却十分不易。就算身处于不同城市与地区,也感受不到本地特有的文化和风情。这些由公共环境设施不完善不科学造成的尴尬,造成了更多宅在家里的现象,让人们感到只有在家才能落得悠闲自在。造成户外空间这些不便的原因在于我们队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不重视,缺乏对人类活动的研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探究。对我们现有的公共环境设施综合和比较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①整体水平低;②设施的设置缺乏科学性;③缺乏历史延续;④缺乏人文关怀和地域研究。
三、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1.公共环境设施自身设计影响因素
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产品,它的设计因素也受人群、设施使用的材料、使用环境以及技术的限制。①使用人群: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产品,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人群,但是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地区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环境设施的需求也就不同,因此在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态、色彩、功能上,就需要更多的组合形式,才能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②材料:传统材料和新材料的层出不穷给公共环境设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在地域的材料选择上,却有很大的差异性;一般情况,公共设施的选择都应该以城市特有材料为主,使得公共设施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加强了城市景观的地域性。③使用环境因素:公共设施的使用环境,对其设计有着制约的决定性,譬如当公共设施在水中使用时,使该类公共设施在设计时必须将防水性纳入第一要素;不仅是使用的环境,公共环境设施所在的功能区,也需要公共设施承担相应的功能性。④生产技术:公共环境设施不同的功能使得他们有不同的特点,技术的革新和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也使得公共环境设施有更多的变化,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应用。
2.公共环境设施地域性影响因素
根据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现状分析,影响公共环境设施的地域性因素可以分类为以下三个方面:①气候、植被、季风、温度、降雨、日照、地理位置、地域自然资源;②地域风俗习惯、地域色彩、地域生活习惯、地域历史传说与名人轶事、地方政策;③环境设施使用人群、环境设施生产技术、环境设施人机工学、环境设施的规划布置。
3.公共环境设施历史文化影响因素
城市文化也是城市的灵魂所系,一个城市的建筑、历史、名胜古迹,以及城市的风俗人情、民俗习惯、道德风尚,都是整个城市文化的体现。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历史的见证,“文化一开始就存在于人类在懂得利用环境提供的机会上所进行的有组织的开发之中”[1],创造的过程是复制的,但是这种创造活动是以尊重历史文化成果为基础,从过去的创造中吸取、提炼再创造,所以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对历史的再现,也预示着未来的变化趋势,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因素,也承载着对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如果说自然地域是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现实必然的限制,那么历史文化因素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限制。历史文化对公共环境设施的影响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①风俗习惯: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得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产生不同的代表形式,地方风俗习惯所衍生的形式、精神,使得公共设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②地域色彩:地域色彩,即指本土色彩,本土本乡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色彩,如建筑色彩以及地方服饰色彩。色彩通过对人眼睛和心理产生呼应,让人们在心理上,通过视觉的刺激触发了情感的产生。③历史传说或名人轶事:历史即事物发展的过程、过去的事实、或过去事实的记载。[2]历史传说是地方流传下来关于某个人的某件事的叙述。每个地方的传说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具有代表性,但是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但是可以加强其在精神方面的地域特征。名人轶事是历史人物、事件地方性文化的一种表现,这种文化通过故事、雕塑或者建筑的方式,进行着对他们的发掘和展现。公共环境设施是对地域文化特色外在展示的重要舞台之一,通过认识和研究景观空间的地域文化,使得无形的精神和自然状态通过有形的设施表现出来。公共环境设施不仅反映了城市的物质文明,也高度的反映了精神文明。根据不同城市的地域条件,和地域文化内涵,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不同的使用条件,使得公共环境设施富有地域性特点,也为城市创建了独特的风貌特征。
作者:彭帆 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053-0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普及,城市公共设施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尼葛洛庞帝所描绘的“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了真实的现代生活方式。数字化技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得大众对产品的需求、审美以及认知逐渐发生变化。拿我们最为熟悉的事物来说,路灯是城市公共设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没有普及的时代,路灯的主要功能在于夜间照明。
对很多人而言,城市的面貌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行人的奔波往来、川流不息的车辆、城铁里的灯箱广告、路边的自动售货机……所有这些都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周围,影响我们的心情。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构建的组成部分,以产品的形态服务于大众。随着大众对产品认知与使用体验要求的提升,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也面临新的挑战。从用户角度而言,交互设计在本质上就是关于开发易用、有效而且令人愉悦的交互式产品的设计[1]。如何设计具有良好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的城市公共设施,是交互设计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1 公共设施的范畴
公共设施设计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关系密切,城市公共设施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作用,为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是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公共环境中一切具有美感的、有一定实用功能的、为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诉求的人为构造物。公共环境设施,在欧洲中它被译为“街道的家具”、“城市的道具”、“城市元素”。在日本,被理解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或者“道的装置”,也称“街具”。多种多样的环境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例如交通系统的公共汽车台、人行天桥等;为了创造生态环境而设置的花坛、喷泉等。在城市街道、公园、商业开发区、车站、广场、游乐园和各种休憩空间等公共场所设置的各种公共环境设施,将充实社会整体环境的现代气息,体现对人们户外生活的悉心关怀。城市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环境的主要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的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艺术性,还能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
2 公共设施中的人性化设计
2.1 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表现
2.1.1 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表现及存在问题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公共设施。一个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应要求这一公共空间建筑“公共化”、“城市化”,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逗留、休憩场所,方便以及合理的公共设施,更多的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即在设计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了解人的需求,设计出尊重人、关怀人身心的城市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识别性、和谐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为人性化的表现因素众多,所以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我们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作为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参与者与使用者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行为,应考虑到其材料、结构、工艺及形态的安全性,在设计伊始便尽量避免对使用者所造成的安全隐患。特别是为市民所提供的一些公共设施,像公厕、娱乐器材、街头公用电话等公用设施安装布局越来越体贴,让市民享受到生活的舒心和便捷。但使用公共设施的人群不仅是成年人,也包括儿童和一些特殊人群;可是,公共设施成人化的设计安装,让儿童使用不便,有些潜在的儿童使用安全隐患。例如:在公共场所中孩子在街头走失或遇上意外事件时有发生,给110拨打电话是必要的一种求救方式。可是,现在街头插卡公话数字按键离地面都在1.5米左右,孩子们根本无法使用,残疾人也一样无法使用。
2.1.2 人性化设计应和城市环境相融合 同时,设计者应根据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差异,对相同的设施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使其更好的与环境“场所”相融合。例如昆明小西门龟背立交桥的设计,由于受地域限制,小西门交叉口改造工程在全国首次采取龟背立交模式,这种设计除了在全国为首创外,设计也更加人性化。龟背立交跟一般的大型立交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占地比较小,不改变原来交叉口的占地面积,对周围的建筑不会发生拆迁,建成后对周围的商铺不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昆明才在全国首次采用这种模式。使其更好的与环境“场所”相融合,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从交通方面来分析:小西门交叉口进行工程改造后,行人、非机动车可以通过下层广场和慢速交通系统实现过街需求,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免受机动车影响,使过街更加安全、便捷和舒适,进而构建起交叉口人车和谐的交通新体系。机动车通过上层快速交通系统行驶,可以避免行人和非机动车造成的横向干扰,极大地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环境品质。从使用人群的角度来分析:行为确定功能,功能引导形式。龟背立交桥的地下广场中心圆盘上立着7个直径约有1米的大灯柱,每个灯柱上都安装着数条日光灯,中心圆盘周围的4座“小岛”上,也各有3个一样的大灯柱,而且每个“小岛”的墙壁上也安装着一排日光灯,正是这些灯光将龟背桥下层照得很明亮。由于小西门龟背桥将机动车与行人和非机动车完全隔离开来,机动车从龟背上过,行人和非机动车往龟肚子里穿,所以从前杂乱的小西门路口一下子显得好走多了。但是,将公交站台设置在龟背桥上层,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乘客在龟肚里边“钻”一会,会找不到该坐的公车在哪个方向,应该到哪个站台去找车站;其次,乘客下车横穿龟背桥,很可能有一些不守秩序的人会从桥面上横穿马路过街;再次,从桥下走到桥上公交站台这一段楼梯,也是针对正常使用者的,忽略了对特殊人群如残碍人的“关照”,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综上所述:时代在不断发展,公共设施也变得更加多样、更加细化。设计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一方面掌握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方面研究大众对产品的需求、审美以及认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公共设施产品,服务于社会,便利人们的公共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