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4 13:3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时下,凡公开课,小组合作学习就如餐厅的特色佳肴必点不可,百点不厌。从课堂气氛看,倒也热热闹闹,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小组讨论只停留在形式上,问题多多,收效甚微。
案例1:轻与重(人教版教材第一册)
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脑筋急转弯题引出课题,师边说边贴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的图片。
师:“小朋友,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谁重?”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各说各的,没过几秒,都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铁比棉花重。”
生齐声说:“同意。”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说:“老师,我认为棉花和铁一样重。”
师:“小朋友,那你们认为棉花和铁谁重呢?请你们小组再讨论一下。”
这次更快了,没有一个人改变主意。
教师没有办法,只能请这位学生来说说为什么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
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
案例2:时、分(人教版教材第四册)
联系实际,学习小明的一天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在这里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及读法。
第一个时间:上午8时30分做早操。
教师辅助于多媒体,经过点拨引导,学生看出是8时30分,也可这样表示:上午8∶30。
第二个时间:上午9时15分上课。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候来上课的?”
学生一哄而上,各说各的,很快又一哄而散。然后请了一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又重复一遍。
第三个时间:下午1时44分做运动。
师:“小朋友讨论一下,小明在下午什么时候做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开始讨论。
第四个时间:下午4时56分。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间去洗澡的?”
学生又开始讨论,很快就结束……
一共学习了四个时间的读法,组织了三次小组讨论。
这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记载下来的几个普通案例,但这些案例却折射出众多实验教师在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普遍尴尬:或束手无策,举步维艰;或听之任之,信马由缰……新课程理念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大一统局面转向现在有“形”无“质”、泛滥成灾的尴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反思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注重形式还是注重实质?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回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几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时间说闲话。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课中,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六七次小组讨论,这种频繁的讨论只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就像案例1中,一个课题的引入,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第二次讨论本身就只有一个学生表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案例2中,学习了四个时间,有三次是组织了小组讨论,讨论速度之快,讨论频率之高,效果可想而知。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怎能提高生生的互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呢?这样的小组合作组织又何用?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策略,但也不是说它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就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有的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合作学习;有的只有学生自己完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反而不利于达标。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千万不能过于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对其内在的需求。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达标的目标的达成,才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小组合作的时间要保证,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等。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反思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为少数人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还是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如在案例2中,一共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第一次是教师教给学生看的,剩下的三次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的,而且时间很短,基本上都成了少数尖子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教学效果几乎等于“0”,这就造成了“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的场面。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了“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课堂也成为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的场所。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教师提问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合作、参与学习的机会。有的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取了“专人负责,轮流主持”的方法,即指定负责人让其主持、组织小组学习并负责整理、归纳组内的意见,在集体交流中代表本组发言,组内的成员轮流主持,以确保组内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其次,独立在前,合作在后。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不经过独立学习的合作学习只是“水上浮萍”,收不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会丧失。像上面两个案例,5次小组合作,没有一次是让学生先经过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最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比如,让组内比较差的学生先发言,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有针对性地补充意见,较得体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等,能够比较深入地思考问题。也惟有如此,在合作中才能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思想与思想的撞击及融合,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益,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的机会。
反思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随意进行还是要把握好学习的时机?
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都会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强。有的教师看看没有学生回答问题,就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下,有时一节课,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多达十来次,时间长则三四分钟,短则几秒,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刚进入角色,思维刚被激活,教师就停止讨论,急于总结,似乎为了合作学习而组织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想组织讨论就组织讨论,这样的讨论又有何价值呢?纯粹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等因素而定。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合适呢?
1.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安排学生去解决的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独立探索这些问题时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时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在适当的时侯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如:同样是《轻与重》这节课,三个物体进行比较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组长分工,各成员都有事可做,通过两两比较得出哪个物体“较重”。
2.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如:在《设计方案》中,“有50个同学乘车外出活动,每辆面包车可以乘坐10人,每辆小车可以乘坐5人,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准备怎样设计乘车方案?要求每辆车全部坐满,没有空位,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而且解题思路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小车考虑,也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面包车考虑,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组织进行了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看到了其他成员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拓展了解题思路。
3.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教师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问题会越辩越明。例如,一把椅子的价钱是7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出现了四种答案:(1)75+75×3;(2)75×3-75;(3)75-75÷3;(4)75×(3-1)。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很快就统一了答案。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对这种经过合作学习得来的结论比教师直接告诉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一、初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
1.分学习小组的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首先要将班里的所有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时,可将班里的班长、学习委员、政治课代表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综合表现较优异的同学和成绩相对较差、综合表现相对较差的同学进行组合。分组时应注意对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确定小组的学习目标。分好小组以后,首先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确定出本小组的政治课程学习目标,此学习目标可以是短期的,比如,一周、半个月、一个月,也可是长期的,比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等,由小组讨论出自己组的学习目标之后,将此目标告诉老师,由老师帮忙参考、审核此目标是否合理、可行,如果不合理,老师帮忙作出修改,目标正式确立之后再付诸实施。
3.分小组活动。小组的活动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均可进行,比如在课堂上,可让各小组分别找一个与教材有关的内容,也可是时事政治等,用PPT进行课堂展示。
课外活动比如小组同学一起在课前组织预习,课后互相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检查知识点的背诵情况,也可通过组织观看时事新闻等进行政治课程的学习。
二、初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提高。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在课上和课下交流讨论的机会变多,他们不仅可以讨论教材上的思想品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内容,还可讨论实事政治、热点话题,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其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相应地提高了。
2.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表现有所提高和改善。将综合表现情况较好的学生与表现稍差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之后,通过长时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他们能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优秀的品质,从而整体的思想品德和综合表现也有所改善,而这些也是初中政治实行“人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初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分小组合作学习虽然能够取得上述的一些成果,但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1.制定小组学习目标时不切实际。有些小组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是盲目、不知所措的,因而制定的目标也常常显得不切实际,比如,有些小组制定的目标是要掌握教材上所有的知识点,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书上的有些内容是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有些内容则了解即可,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会因为学习任务繁重而很快让小组成员丧失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因而,在分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时常作出指点,给出建议。
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反思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始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重要的理论支撑。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群体动力”理论。在一个异质的群体中,由于存在差异,为成员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提供了可能。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
三、生本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基本形式为:设计合作内容――合作目标――小组活动――反馈评价――归纳点评。
1.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
在合作学习教学时,首先创设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向学生公布合作学习内容。为了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整合课程资源,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合作学习内容。内容及难度应该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
2.设计合作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目标的设计,既给学生指明了合作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并想法实现目标。
3.组织小组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时,主要以同桌2人对子组,前后4人合作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首先,是二人对子组合作学习。同桌二人小组合作学习,通常选择教学内容简单、问题难度小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参与到薄弱的小组,并适当给予指导和鼓励。二人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利用率高,二人可以互补,比单独的自学效果好,可以通过互问来巩固知识,提高表达能力,二人可轮流检测、轮流汇报学习成果。
其次,是4人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教学时,要设计郝学生自学的学习“支架”,层进式设计问题,首先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织4人小组进行交流汇报。在学生合作期间,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活动,适时“点拨”和评价。4人小组形成共识,并梳理典型问题后准备在班级进行交流汇报展示。展示既要展示学习成果,也要展示问题或者是困惑。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因材施教的效果。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能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人人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个体独立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亲身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思维方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时既能表达出自己不同观点或者方法,又为学困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受传统满堂灌“教知识”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不习惯主动思考,更不习惯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培训和扶助,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倾听的技巧,交流的策略。另外,教师还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在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在倾听别人意见时,要有点头认同、发出质疑的表情或语言配合。二是抓住别人发言的要领,并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三是开展道德教育,不认真倾听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实践的习惯
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知识同样如此,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分一分、摆一摆、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动手操作实践提供了可能,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要把学生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问”是“探”之开端和主线,“悟”是“做“的提升。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再次,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五、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个体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基础,没有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当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或困惑,百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优秀生的天下,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后进生更差。首先,教师可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坚持弱者优先发言的原则。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再次,要求学困生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一、理解小组合作的精神实质并进行合理分组确定学号
1.小组合作的精神实质
在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正确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既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情况下,在进行合作总结。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既小组成员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既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2.合理分组确定学号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我把班级的三十人分成了A、B、C、D、E五个小组,一组六个人按照学习成绩把他们编成1号2号3号4号5号6号。一般将每组中有责任感的成绩最好的学生定为1号。其他的按成绩由高到低为2号,3号。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一)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倾听、讨论、争辩、表达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①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专心听的习惯。
②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达到合作的目的。
③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
④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确定小组长,指导小组长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
⑤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简单地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
(二)强化合作要求
1.关注弱势群体(班级的5号6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助燃剂:这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的在理解上有困难、有的胆小懦弱,不敢表达发言,有的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合作,表现出的就是沉默寡言,冷眼旁观。有的是自我控制能力差 ,他们学习成绩有的在及格和不及格之间摇摆。有的就在10分、 20分左右,基础很差。
2.学生间的感情投入是小组合作的剂:小组合作实施两个月时发现小组合作不够主动。学生互助得不好,1号,2号同学,对5,号6号同学的帮助流于形式,或者直接告诉答案敷衍了事。对于这种情形我想应该让学生们之间联络感情,做以下工作。分别找5、6、1、2号同学开会告诉他们怎样寻求帮助,怎样帮助他人。另外在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召开了“我和我的伙伴共同成长”的主题班会,内容就是感恩,5号6号同学谈对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学的感谢,并送礼物,其中王雪微给组内其他五个成员都买了礼物,感谢他们,帮助她记作业,帮助她整理书包等;张建不但给自己组成员,还给A组的王远志买了礼物等,1号2号同学谈谈自己给予别人帮助的感想。高凯成接到礼物说很惭愧没怎么帮助组内的5,6好同学却受到了礼物,表示今后一定要认真真心帮助他人。
3.评价是武器更是小组合作的催化剂:评价时时有,评价处处有,人人有评价,人人被评价。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内互评,组际互评。
我在注重组内互评的同时,更注重组际互评,让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并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组内分工明确),合作探究的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热情等等,最后评出:(1)小组沟通奖;(2)配合默契奖;(3)共同进步奖;(4)集体智慧奖。这样的组际互评,不但评知识的掌握,而且评学习的态度、学习能力等,一方面增强了参与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一改已往教师评学生听的局面,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我的表现你来评,你的表现我来议”。
(1)新课讲解的评价;把教学内容设置成问题分配给各个小组,按内容的难易度给出所讲内容的分值20-30分,根据评价标准:所讲内容思路是否清楚,条理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练流畅,声音是否适度,教态是否自然。小组合作是否全员参与,是否关注学生的反应为标准,让每个组作出评价,教师总结不足之处,既教师重点总结所学问题的讲题思路和技巧,教会学生怎样去讲题。所学问题不够5个问题是抽签定小组讲解。
(2)每一节的课堂练习的评价:在每一堂课我都会针对5号6号同学设置最简单的题目检测他们。做法变个人得分为代表小组得分,目的是让他们都有机会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课堂并不是优等生的舞台,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人,不要让他们有被抛弃的感觉。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小组的一员,感受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很重要。
(3)练习册、习题的评价;把练习册按内容,和难易程度分类,每5个小题一组,把容易的分配给5号6号同学讲解,中等难度的分给3号同学,难题给1号2号同学讲解,然后对每个进行讲题的同学打分,所得分既是组内得分。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作业情况又讲解了练习册。更重的是在讲评时同学们非常注重小组得分情况,在进行准备时5号6号同学会积极主动地去请教自己所讲的题目,组内其他成员会主动帮助6号同学理清讲题思路,教会6号同学怎么讲。
(4)作业的评价,每一章节结束时作业全优的加50分。对于错题进行组内帮扶,既1,2号同学帮助5,6号同学改正作业。
(5)考试的评价,分4个等次进行加分,第一的小组40分,第二的加三十分,第三的加20分,第四的加10分。促进小间的竞争。在每一次章节考试后数学学科的学号按成绩重新排序,这样可以对优等生有鞭策的作用,鼓励后进生的进步。
1.使学生能够从自然的角度提出、认识和理解问题。
化学知识与现实世界是紧密相关的,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例如:在实验中探究化学反应速率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从而更容易发现反应速率受外界因素的关系。
2.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解题方法多样化,学会合作与交流。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认识方式和解决方式,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在合作过程中,不同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必然对他们的思维产生冲击,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发散性的思维培养有着巨大的帮助。例如:在实验中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多种方法来探究。
3.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能逐步培养和形成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解题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对结果的及时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如果……那么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将怎么办?”“你认为哪个答案更好?”等,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4.通过合作初步认识到自然发展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比如,学生学习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时候,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知、掌握这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奉献精神的情感。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讨论问题或进行实验,但有时并未观察到这种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优势。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下是我通过理论研究和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得出的体会。
(1)给出适当的问题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关键。
我认为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中等难度的、有真实情景的、有挑战性的,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的问题。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需讨论;对于太难的问题,小组讨论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真实情景有助于激发小组的兴趣,有挑战性、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有助于更多的成员参与评价和获得成功感。给出的学习任务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
例如,在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对Na和H2O的反应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对Na与CuSO4等盐溶液,与不同的酸溶液(稀盐酸、浓盐酸和稀硝酸等)反应时反应速率和现象各异的探究,到底把其中的哪些问题作为提供给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作出选择。考虑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到合作性学习的任务要求,最后我在课堂上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对Na和水反应的合作实验,探究其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关系,对Fe和H2O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评价,以及课后共同完成小组实验报告3个教学活动中,这3个问题难度适中,而Na和H2O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要合理地进行分组,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建议4―6人,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例如,金属钠一节中,对Fe和H2O反应的实验方案设计,4人小组,教师可以建议一个人画装置图,一个人设计方案,一个人最后陈述,一个人控制时间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充当信使。我发现这种分工对于小组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活动是合理和有效的。
(3)要明确分工职责,这是开展组织小组合作的准备。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在学生的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教师要充分给予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如果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那么,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4)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小组的活动需要从外界得到即时的反馈,需要有人分担困难和提供支持,需要有人分享快乐和给予赞赏与鼓励,而教师在这方面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在化学课堂中,无论是在学生分组实验,还是设计装置图时,教师都应当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作为伙伴分享学生的发现,和学生一起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写作 反思型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85-01
根据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同时,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作文是作者思想的外化,是运用语言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这一规律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 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多数学生的作文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作文交上了便万事大吉,之后就再也不想看了。而教师的任务是负责修改,从词句到语段,事无巨细,但学生对于教师的评语往往一看了之,评语对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起不到多大作用,学生关心的只是分数。有的学生往往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找到一种能引导学生关注作文,并能积极有效地改进文章的不足之处的教学方法。
二 应用反思型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前提条件
反思型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分组对已完成的作文进行重新审视,并且以原作文为参照,进行有效再创作的英语作文教学法。反思型作文分实质上是以作文题目为中心,引出若干个写作分支训练方向。这种训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作文的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生对所选题目感兴趣,才会积极地思考、构思。
1.好的题目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在写作课教学中,要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立意新颖、有思想。有的教师只是简单选择一个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字数的作文。这样的题目有的过于宽泛、抽象,有的与学生的生活毫不相关,有的题目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等。因此,教师在筛选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不选择这样的题目。另外,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简单给出题目换成其他表现形式。教师可以搜集大量与题目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图片,分小组讨论图片或视频。
2.好的题目能拓展学生的思路
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高有低,这既取决于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取决于学生思维联想能力的强弱。学生要写出好的文章,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又要有创新思维能力。有了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才会从多角度立意、多方位构思,从中找出最佳的观点和例证,从而写出好文章。因此,筛选题目时要设计出多思维、多角度的写作空间,使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
3.好的题目能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把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每天可以获取纷繁的信息,他们对社会和生活更加关注,对所发生的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浏览信息的同时,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素材。然而,当教师给出题目时,应引导学生寻找素材,应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素材,这样才能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 反思型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践
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写完的文章进行反思是作文训练中关键的一步。通过让学生对写完的作文重新审视,使学生能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训练活动。在不断的修改和评价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1.对学生进行分组
根据学生的兴趣、智力水平、内在潜力以及写作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组。同时,保证组内成员有基本功扎实、学习主动、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这样才能带动组内其他成员展开讨论。
2.学生在组内反思
第一,全体组员对题目进行反思。针对所给题目,让学生反思:当刚看到题目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觉得题目是否有难度,是否有话可说,头脑中展现了哪些相关信息。综合比较大家的想法是否一致,有没有跑题的现象等。
第二,全体组员对文中的整体脉络进行反思。每个学生可以讲述自己选择了哪种体裁,文中整体框架是如何构思的,每一段怎么写,段与段之间是如何过渡衔接的,对于自己表述的观点是如何阐述的,具体想到了哪些例证,哪些例证会写,哪些表达不出来,原因是什么,是不会单词还是不会用句型等。
第三,全体组员对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反思。小组成员通过反思和比较,总结出哪些词句用得好,哪些段落展开方式用得好,哪些过渡词用得好,哪些修辞手法用得好,如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会恰当地运用明喻、暗喻、夸张、反语等写作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加深对事物的表述,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总之,英语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而又系统的工作。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主动练笔、勤于写作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一、缺乏主观上的真正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要通力合作,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做好自己份内事的目的就是合作,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合作,甚至不愿合作,各做各的,各说各的。这样根本就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只是一个形式,根本不叫合作学习。
二、主动性差,坐享其成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但很遗憾的是在最初的运行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往往是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最后做个无功之臣,坐享他人之成。这样的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听、说、思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和效率。
三、表面热闹,思维不动
在合作中由于人员集中,七嘴八舌,甚至有辩论等显得课堂很是热闹,学生都动起来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动,真正的意义的动是思维的动,只有思维真正的动起来,才会带动口、眼、手的主体的动,自然的动,课堂才真正的充满了活力。针对以上问题,调整完善如下:
(1)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学会尊重别人,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即使己有不同的看法也要也要文明辩论,不能鼓倒掌喝倒彩甚至是挖苦讽刺;同时也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2)正确对待成员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合作中的摩擦是避免不了的,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要学会谦让,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和摩擦,化矛盾和摩擦为有益的友谊形成的考验,尤其是要正视学习辩论的摩擦,不要他这种情绪扩大化,辩论是就问题而言,不是针对人。
(3)依法治组,引导教育小组成员要有纪律意识,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战斗的合力,对待小组之间的出现的纪律的问题,不是消极的整治,而是充分调动小组整体的力量和正义,以“连带”的政策给小组和出现纪律的成员施加心理压力,也就是把个别的成员的纪律问题放到整个小组的团结力里来处理,从而从间接的渠道激励后进生的自觉转化。
(4)正视合作学习中的起伏,充分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型的上升曲变,不要报抱有即刻见效和永远的一帆风顺的幻想,只有大家的团结和智慧,才是前进的保障。
一、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下教师的变化
1.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有绝对的“话语权”,教师在一节课中讲授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写。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挥者、引导者,从以往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随之转变了。
2.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单一而繁重,多讲、多写就是我们的课堂任务,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教师要在备课前想尽各种办法设计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让每个程度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的孩子不但上课有事干,还要将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牢固掌握,这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共同合作的学习模式以及积极活跃的评价体系不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工作热情。
4.教师的工作量加大
与传统课堂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似乎工作量减小了,但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而不是减小了。工作量的加大一是在课前备课上,二是在课中的观察与记录上,三是在课后反馈上。课中每环节实施的成与败、优与劣,教师都要做记录,以便课后做细致而准确的分析与改进。
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下学生的变化
1.学生的自信心加强
较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的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大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讲究的是不同知识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孩子要完成的任务和他们要达到的学习要求不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学习程度较弱、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他们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学会自己该掌握的学习内容,即便是有难度,也会有本组的其他同学来帮助他们,避免了课堂整体教学模式中这些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盲区、跟不上、课堂上没学会又没机会问等等问题。而且,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评价体系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整体评价,这就使得每个孩子都要动起来,为本组赢得好评而出力。我校初一新生由于家庭、小学学习状况等原因,自信心普遍不足。不自信表现在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敢主动发言,即使被老师叫起来发言,声音也小得只有自己能听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培养和锻炼,他们敢于与同组其他同学进行激烈的争论来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是正确的,他们开始敢于质疑别人的结论,敢于陈述自己的观点,敢于承担自己的学习结论了。所以,在这种新的课堂模式中,学生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自信心加强。
2.学生的爱心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特质使得每个小组中的五六个学生成为一个紧密相联的集体,谁也不能被落下,因此,我们几乎节节课会看到各组帮扶较差同学学习的情景,帮助的同学反复、细致、耐心地教着,被教者认真地学着……同学间的互助友爱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并加深了。
3.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
以自我为中心是当代学生的一个特点。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机制将学生紧紧捆绑在一起,使他们不得不互相合作,只有积极主动地合作,组内所有同学都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算全组完成任务。如果说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初期学生是被迫进行小组合作的话,那么,等到一学期将尽,他们的合作意识就完全形成了,经过无数次的磨合,相互间的合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4.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评价机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评价的,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最终也是要计入小组整体成绩之中,所以,作为小组成员的每一位同学的表现都会影响小组的成绩。小组各成员会互相帮助和督促组内其他同学一起努力。集体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并逐渐得到加强。
5.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实施的初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也就促进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刚进校时,学习能力较弱,基本还停留在等老师教的学习状态。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就促使学生要自己动起来。各层次的学生都在行动,在这种人人都有任务和责任的课堂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
合作学习主动积极提升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在合作中兼顾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从而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在运用合作学习策略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困生由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就成了“被遗忘的群体”。久而久之,他们对合作学习渐渐失去兴趣,最终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因此,合作学习中我们必须注重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优化组合,让学困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时小组作用是否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以及合作学习是否能有效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注意将学困生与其他学生合理搭配、优化组合,做到“组内异质”。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个性特长,给他们安排具体的合作角色,并适时根据学困生的特长开展一些游戏和竞赛,让其他组员认识到他们的优势,也让学困生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所承担的责任,变压力为动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讲究策略,让学困生学会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时,学困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往往是“弱势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层次性学习内容
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针对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合作内容。如教陕西旅游出版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What colour is your dress?时,我开展了一个“小小设计师”的Task Work,我让学困生做小衣服,搭配衣服的颜色,让优等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单词和句型描述所做的小服装。这样的活动即能激发优等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动机,又能让学困生也有兴趣地参与小组的讨论和合作。
2.注意课前预习
学困生的知识基础较差,他们课前对知识的预习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合作学习时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程度。在有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前,教师要督促学困生进行必要的课前预习,使学困生在课前掌握合作学习中运用到的知识,从而让他们在合作学习时体验成功,感受快乐。
3.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要求学困生听清教师的问题,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这样在参与小组活动时他们才能跟上小组讨论的节奏,锻炼自己的思维。
4.培养学困生的表达能力
在合作交流中,每个学生总会遇到不同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学困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与其他同学去进行辩论,于是他们便会放弃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让学困生树立信心,敢于表达,要多关注他们在小组中的发言和表现,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
5.培养学困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学理念;合作学习;观察;案例;改进;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是为了不教”。 近年,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即:学生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形式,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探究中拓展思维,从而使课堂焕发活力。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匪浅,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些新的问题。笔者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时, 认真的观察与反思,并在反思中以生本教育理念来引导探索,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渗透生本教育理念,以提高课堂中学与教的质量。
1课堂写真
观察实践一:为了创造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机会,使学生在英语课中真正能学以至用,笔者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相互提问题并展开讨论。结果发现,虽然课堂讨论气氛异常热烈,但讨论的效果并不理想。
反思:教师只布置了小组讨论的内容,学生没有明确的分组和分工,而且学生还没有养成小组讨论的习惯,缺乏合作的意识与必要的合作能力。
改进:第二次小组讨论之前,笔者向学生讲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将学生按前后桌四人一组划分,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监督员、记录员和汇报展示员等,然后再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
观察实践二:在这次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或多或少都在用英语交流;但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即有些小组的个别学生始终没有发言,而且有几个小组气氛较沉闷,没人吭气。
反思: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⑴始终没有发言的大多是性格内向、英语基础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关注这些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⑵有些小组中英语基础好的或性格外向的学生较多,而有些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较多。
改进:笔者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给学生重新分组,以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观察实践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小组内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参与进行对话并讨论,但小组活动中又出现了英语学习的“强者”控制着大部分话语和发言的现象,对话交流时往往是一个学生说,其他组员听或仅以简单的以“Yes”或“No”回答。
反思:出现上述现象主要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应此教师必须打破个别学生垄断小组发言的局面,比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模式,以及可以应运其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式,对话材料充分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全体学生的语言运用交际能力。
改进: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力求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⑴引导小组中的“强者”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⑵给一个对话或提问的模式及一些可以应运其中的词汇和短语, 活动别关注“弱者”,建议他们模仿例子,倾听他们的发言,适时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给予适当的点拨。⑶帮助小组中的“弱者”树立自信心,增强小组责任感,消除与人交往时的自卑和害羞心理,努力争取和创造运用英语交际的机会,逐步提高其语言运用的能力。
观察实践四: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展示员向全班展示的只是其个人的语言水平;或各小组展示的对话内容极为相似,。这些雷同或重复的词汇和句式既浪费了大量的课堂相互学习时间,又缺乏词汇运用的广泛性和对话的新颖性,从而使学生对对话练习活动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反思:展示员只展示个人的对话语言可能是因为:⑴对话练习活动的时间不充裕或是对话练习的不全面。⑵记录员没有认真地汇总相关的词句。展示的对话内容大同小异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水平十分相似,难免会有类似或雷同的对话内容。但只要教师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反复记读同一类中不同的单词和句型,鼓励大胆张嘴说,这样每组的对话才可能会有不同的精彩内容。
2有感 :
生本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互相协作、乐于实践、主动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英语教学中, 既要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元化设计模式,又要强调学生在探究中如何自主学习,更要强调其如何合作与交流; 同时教师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把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与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施相结合,及时给予有效的启发,指导和引导。为此,教师需要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途径、和策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培养自身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用英语表达观点,做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高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英语语言运用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次,力求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合作式学习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体验情感,也能培养其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 开展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很多因素能够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构和要素,设计好操作程序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至少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积极的互相依赖;2.集体责任;3.学生间面对面的相互作用;4.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技巧;5.恰当分组。
二、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分配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三、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高中数学教师已开始注意开展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合作机会,加强学生小组合作技能,寻求合作途径,提高合作效率。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小组的组建要坚持“条件均衡,优势互补”这一原则,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合理搭配,按照交往人群和学习成绩按4―6人分成几个小组。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合作小组的组员要求分工明确,要尽可能调动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团结。小组学习中,使学生之间形成互助合作、团结友爱、平等民主的学习关系。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兴趣、情景的真实性外,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教师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任务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也可以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同时在合作小组中设小组长一名,负责小组秩序,另设资料员、记录员、汇报员等,资料员主抓学习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记录员记录合作过程,汇报员代表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二、合作过程中的有效组织
合作过程中的有效组织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首先,老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合理而有效地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并且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其次,引导学生灵活而有机地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确定的问题,提交到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以求达成共识。最后,在合作结束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探究的内容,不能只由能力好的同学包办,其他成员漠然处之,要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程度,合理安排学生回答。从而达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的目的。
三、加强小组合作技能的训练
很多时候小组学习效率低下,是因为学生没有合作的能力,有些学生只是对这种形式感到好奇,四五个同学聚在一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甚至有的同学吵闹嬉戏。要想达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就要求数学老师合理而有效地引导和精心组织,加强小组合作技能的训练,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技能训练中采取有效的合作学习形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小组学习前进行适当的训练,提出合作的要求。
四、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要唤起同学们合作学习的需求。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同学们充足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时间,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此,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习数学当成乐趣,进入乐学的境界。一线数学教师必须把握适宜的机会,开展合作学习。比如:面对同一问题,意见不统一,需要交流探讨时,给同学们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小组内去争议、去讨论,让问题在同学们的自我探索中迎刃而解。如此合作学习不但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和探索创新精神。
五、对合作学习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