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

时间:2022-04-07 14:0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素养

第1篇

每一个人,从举止、言谈、饮食、起居到待人接物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同其它事物一样,有好坏之别,美丑之分,荣辱之差。每一个人的修养不同,所表现的习惯也有所区别。现代生命科学证明,人的祸福与健康长寿的关键不在于财富与用药,而在于人的习惯与素养。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改变一生命运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优秀是一种习惯”;第二句话是“放弃是一种智慧,缺陷是一种思想”。这两句话对于改变人的一生命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而两种不同习惯都与平日素养息息相关。如果能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把优秀行为习以为常,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那必将给你带来好运,带来事业上的成功,带来美好的人生。

也有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有一种坏习惯。当你一旦发现,或别人给你指出,你能放弃,并把这种思想勇于改掉,这是一种智慧,也是改变一生命运的起点。优秀行为的养成,要靠平时的素养。具有素养的人,善于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历代养生学家和医学家都十分重视习惯与修养,并作为修身养性,健身益寿的重要法则。《内经》总结人能“尽其天年”的原因时指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说明良好的行为与修养,不仅是构成身心和谐的基石,也符合自然和人体生理规律,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清代著名医家张隐庵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人的行为与习惯对自己的一生,对疾病的发生的影响不可低估。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如果美国成年男子不吸烟,不过量饮酒,合理饮食并经常锻炼,其寿命可延长10年。遗憾的是,生活中有不少人并没有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没有或根本不想用科学态度对待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而是随心所欲地放纵自己,挥霍健康,透支生命。

常言说“习惯成自然”,这话有一定道理。无论是什么样的习惯都是平素逐渐养成的。一个人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与修养,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那种“喝酒不怕醉,跳舞不怕累,打起麻将不瞌睡,只图痛快不后悔”,这样的人,只会造成早逝的不良后果。某君嗜烟如命,好多人劝他改改这个习惯,以免伤害身体,他不以为然,并扬言“要我戒烟比戒饭还难”,后来这人得了肺癌,医生说是吸烟造成的。因是早期还能手术治疗,出院后,饭没有戒,倒是把烟戒掉了。

一个人能否摆脱不良行为和习惯,关键在于对待行为的认识和决心。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段故事:一天,许多人坐在一起争论说:“习惯比人还强,一经养成就难以克服,抽烟就是一个例证”。可是保尔却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应该让习惯支配人。”说完,他从口边慢慢拿下烟卷,把它揉成碎末,轻轻地宣称:“从今以后我决不抽烟,不克服自己坏习惯的人一文不值。”从此,保尔真的就戒掉了抽烟的习惯。这个事例告诉人们,人完全有力量去挣脱不良习惯的束缚。

人类的各种行为和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不良行为可以在实践中纠正,可以在学习中净化。西汉文学家刘向有句千古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可以潜移默化,净化道德,提升人格,滋补智慧,它可以医治短视症、贪婪症、自私症、偏狭症……当然,书和药品一样,有良药和毒药之分。应该像选择朋友一样,选择好书,远离坏书,使您在学习中思想、人格、行为更加完美、更健全。

反省,也是一种修养方法。克服不良的行为,纠正不好的习惯,追求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反省。要随时反省自我,不反省,就会糊里糊涂过日子。从反省的意义上说,在反省中心灵得到净化,有时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命运。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每天“四问”是一种很好的反省的方法,值得人们借鉴。这“四问”是: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习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反省是修养的重要方法,但是,反省需要勇气。善于反省者,当发现自己思想上有了毒瘤的时候,就能毫不客气地将其割掉,毫无宽容之心。做人,与其低着头埋怨错误,不如昂起头纠正错误;与其在反省中颓废,不如在反省中奋起。明代养生家高濂说:“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又说:“一念之非即止之,一动之妄即改之。”注意加强道德修养,可以保持五志(即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的平和,身上元气充沛,有利于健康长寿。有些人不重视行为与修养,吸烟成癖,酗酒成性,通宵达旦的夜生活,婚外,易怒、嫉妒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由此而带来各种行为异常、精神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心脏病等,正悄悄地向这些人袭来,切不可小视。江苏省卫生厅首次全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表明,全省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9.55%,每100人中不到10人具备健康素养,略高于全国6.48%的平均水平,健康素养水平城市高于农村。

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国卫生部指出,当今世界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密切相关,科学家把这类疾病统称为生活习惯与行为疾病。并指出在我国影响国民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存在范围非常广,种类非常多,一般的变革不可能产生明显效果,必须进行一场涉及面广,内涵深刻甚至是脱胎换骨的“行为革命”。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卫生部长陈竺在《健康66条》序言中说:“现在依然是‘谈癌色变’的时代,至今还没有令癌症药到病除的良方。但是,如果我们知道烟草雾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质,因此立志戒烟,就会大大降低肺癌等多种癌症患病的风险。”他还指出:许多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已经成为人民健康的大敌。患者不仅个人痛苦,也使家庭因长期医疗费用而不胜负担,同时耗费大量的资源。其实疾病的发生,相当大的程度取决于生活方式是否健康,起居无序、饮食无节、烟酒无量、运动无时等,都是慢性病的重要病因。他告诫人们:摒弃不良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慢性病就无从肆虐。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们都非常重视人们的良好生活习惯。许多国家已着手实施“生活方式行为计划”,好的生活方式会形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是健康的银行,是长寿的自我投资。请您当好追求健康的主角,愿您健康长寿。

第2篇

一、养成教育特色确立的依据

(一)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现状

1.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最关心的依次是学习、健康和品德。大多数重智力开发、艺术熏陶、体能锻炼,轻习惯的养成。

2.幼儿园在教育活动中也存在重知识传授、特长教育,轻良好习惯培养的倾向。

(二)人格发展的需要

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现在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任性、懒散、怕苦、缺乏责任心,纪律意识差,依赖性强。而幼儿期是良好个性形成、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培养幼儿有秩序,守规则,对他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我园养成教育特色开发的背景

我园幼儿多数来自农村和城镇企业职工家庭,在长期的保教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卫生习惯及行为习惯有所欠缺,尤其是现在大多数老人带的孩子,规矩不足,宠爱有加。在幼儿园里自理能力弱,不敢当众表现自己的想法,即使表达,语言不连贯,不自然,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来自家长的反映也表明孩子怕陌生,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完成,缺乏主动交际能力等;同时又发现幼儿有的虽然在小环境(如在家、在本班)中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但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却做不到,这与我们纲要的培养目标是有巨大差距的。

三、“养成教育”开展的现实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地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培养幼儿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健全人格,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四、养成教育的开展情况

第一阶段:摸索探究

《幼儿养成教育、环保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2005年,我园提出了幼儿养成教育、环保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家长问卷,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实验法、观察法、文献研究、统计分析法等,经过近一年的实验,120名3--6岁幼儿在饮食、睡眠、自我服务、社会化交往,学习等方面,85%的幼儿有了明显的进步。2007年,我在泰安市幼教年上做经验交流发言。

第二阶段:专家引领

《国家十一五课题养成教育子课题的研究》

养成教育实验虽从2005年作为园本课程开始实施,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没有专家的理论指导,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在教师方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教科研的理论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专家引领,系统实施,才能在幼儿习惯的培养上做出成效,教师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才能有大的提高,因此,2009年9月我园申报了国家级“十一151"课题“养成教育”,幼儿园聘请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为家长和老师做了关于养成教育的精彩报告,并对实验教师进行了指导和座谈。我们通过学习专著,查阅文献资料,发放调查问卷,根据本园及本班幼儿的实际,共选出六个科研课题《关于小班幼儿不撒饭不剩饭习惯》《关于幼儿不乱扔果皮、纸屑,垃圾人桶习惯的研究》等,并把优秀的案例分析与研究汇集成册,实验效果明显,为后续的幼儿习惯养成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阶段:实践运用

《将幼儿习惯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一日生活是完成幼儿教育目标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养成教育的契机。我园从早晨来园到下午离园环节,把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要求细化,使各环节对幼儿的要求简单明了。

(一)科学设计环境,引导幼儿行为,形成养成教育环境系列方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用的过程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熏陶的结果。我园充分利用空间,依托主题和本园养成教育特色资源,以幼儿的参与为主线,创设一幅幅富有情趣、立体多样的画面。例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结合养成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要,幼儿活动的场所贴有非常有趣易传唱的养成教育小儿歌、可爱易懂的宣传版面,形成和谐温馨的养成教育氛围。使环境创设与教育任务、内容相结合,孩子们随处都能得到提示提醒,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孩子的养成教育意识不断增强。

(二)幼儿园教师主动承担特色课程,在扎实的教学研讨中谋求发展

1.确定目标

在任何教育活动中,目标的制定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对教育结果的期盼与验证依据。在养成教育目标的制定上,我园要求每个年龄组通过研讨,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制定出大的教育方向与目标,再由各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特点在大的教育目标下进行细化,形成自己的班级养成教育目标,通过不断实践、修改,逐渐形成适合孩子的切实可行、有效的教育目标。

例如:3岁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小班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把初步自理能力及常规的培养作为总目标。

中班的孩子通过小班一年的幼儿园学习、生活,自我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任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开始萌芽,虽然摆脱了小班时期的幼稚和依赖性,却又不具备大班时期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而又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和特殊性。因此中班组把“遵守规则在一日生活中的培养”作为总目标。

大班孩子经历了两年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教育,他们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制能力也有所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增强,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也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他们更需要信任,需要教师给他们创造自主发展的C会,所以我们将学习习惯、安全行为、品德行为各方面分别确定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2.商讨方案及教育方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良好习惯

我们把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要求细化,使各环节对幼儿的要求简单明了。例如开心入园环节:小班幼儿能高兴来幼儿园,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愿意接受老师的晨检。中大班幼儿有礼貌地和老师、小朋友见面,有礼貌地和家长告别;指导值日生收拾整理室内环境,如擦桌,摆椅,整理图书、玩具柜及活动角等。

有计划地引导孩子遵守活动中的规则。例如:在小班喝水环节中,我们在水杯架和保温桶之间的地上做上小脚丫的标志,幼儿顺着脚印的方向和距离按秩序排好队接水,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就会形成习惯,能够自觉站队接水防止了拥挤现象的发生,孩子也懂得了谦让。

中班先让幼儿商讨喝水的益处,教师再采用图表的形式让幼儿知道“最佳喝水时间”“接适量的水”。

教师引导大班幼儿自主商讨规则、公约,并张贴在合适位置,由值日生监督幼儿的完成情况。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捕捉有效的教育时机,及时实施随机教育。每个班内都进行了养成教育环境创设,时刻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在幼儿的习惯建立过程中加强常规的监督和评价,教师的肯定评价可以提高幼儿遵守活动要求的自觉性,教师的帮助可提高幼儿遵守活动要求的行为水平。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穿衣服、整理床铺、穿鞋子、洗手等好习惯儿歌大赛等,用于鼓励、督促孩子习惯的养成。

3.树立大教研意识,加大教研力度

各教研组长深入班级,深入保教活动的第一现场,观察不同班级幼儿一日活动的情况,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转变旧的教育手段和策略;教师准确把握各年龄段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发展,各教研组注意阶段层次上的衔接,通过观摩活动、经验交流、问题诊断等开展研讨活动。使养成教育园本教材更科学,具有操作性。

(三)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是幼儿园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家长和幼儿园对孩子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为防止5+2=0的现象发生,我们必须和家长做好沟通,形成一致的教育观点。我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调查问卷、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指导家长科学育儿,根据孩子的个性发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实施合理的培养措施,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3篇

【关键词】健康素养;安全急救;社区老年人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时代,老年人作为被动的救助群体,他们的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国外很重视社区老年人安全急救的培训,其社区老年人机构完善,涵盖家庭健康服务、救护中心、社区精神健康中心、老人院等;而我国的急救教育一直存在非标准化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安全急救健康素养干预,改善老年人健康状态是国内的现今发展趋势[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延吉市某社区常住老年人,以自愿的原则选择110名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长期居住在社区;(2)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3)年龄在60岁以上。排除标准:(1)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者;(2)精神疾病患者;(3)有理解或阅读障碍者。

1.2 调查方法

以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慢性病史、是否接受过急救技能培训(2)安全急救素养:参照《2009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2]中安全急救知识内容自行编制问卷,问卷的检测信度为Cronbach’s系数为0.82。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10-11月走访延吉市某社区收集资料。针对文化程度低、视力不好、读写困难的研究对象,由调查员进行一对一询问调查,调查员将评定项目逐条读给调查对象,由调查对象回答,调查员代为填写,从而获取数据。

1.3 统计分析方法

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计算安全急救知识知晓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老年人安全急救知识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110份问卷,回收109份,回收率99.1%。其中男性占58.7%,女性占41.3%;60-69岁老年人占70.6%;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上为主,占43.1%;58.7%老年人有慢性病史;与配偶居住占46.8%;仅有15.6%老年人接受过安全急救培训。

2.2 调查对象对安全急救健康素养问题的正确回答情况

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具备比例为6.4%。从表1中看出调查对象在回答:大脑能耐受缺氧的时间(14.7%)、对发热症状的处理(13.8%)、急救止血方法(24.8%)、药品区分(11.9%)这4个问题的正确率比较低。结果见表1

2.3 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对于安全急救健康素养认知程度,在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方面有差异(P

3 结论

本次调查显示延吉市某社区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健康素养具备比例仅为6.4%,低于浙江省居民[3]和丹东市居民[4]的平均水平,老年人对于安全急救相关问题了解程度不够,尤其是在一些急救处理措施问题上,正确率较低,反映出老年人急救处理意识低,但也可能与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与其他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有关。延吉市某社区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水平受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是否接受^急救培训等因素的影响。女性高于男性,主要可能是男、女在社会及家庭中的角色、地位不同造成的,这也提示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性别间安全急救健康素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策略和措施[2]。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水平较高,这一结果与黄卫东等分析结果一致[2],这可能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更关注有关安全与急救方面的新闻报道、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及获取新知识能力强有关。社区的老年人,尤其是独居的老年人,因反应迟缓,对已发的危险信号不能充分重视,错过了紧急求助的时机。

本次研究结果对开展社区一大型医院的网络体系建设有重要依据。可以充分利用大医院的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发挥社区急救的重要作用,让社区老年急诊工作的开展得到保障。对社区老人进行健康随访,建立社区老人的病历档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增加社区紧急救护服务项目。社区中可为有老年人的家庭建立现代化医用电子急救报警系统,为社区急救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为社区急救形成一个高层次的保障体系,可以提高救治的工作质量。这些有利于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在社区居民中的信任度,使得社区服务工作,社区的老年人急救工作都可得到顺利开展。我国的社区服务工作还有很多的问题。所以不断的探讨和学习,不断的实践和变革是我们做好社区医疗服务和社区老年人急救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姚红瑛,叶志弘,朱丽华,等.社区综合干预对老年人急救技能及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8).

[2]黄卫东,孙平辉.影响老年人健康素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6.

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目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18-02

2017年,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标志的第三次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即将全面铺开,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标准理念也已流传于大江南北。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研人员,一方面,对于第三次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因为“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让教育终于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深感到忧虑。因为从常态的体育教学来看,师资问}是影响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改革大步前进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课改以来,体育课的课时量增加了,但教师的编制没有增加,当前一线教师的平均周课时量在18节以上,即便如此,大量的学校体育教师依旧缺编严重。此外,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训练、比赛以及组织学校各种活动的重任。可以说,体育教师是学校里最忙的教师。如此繁重的工作,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课改,很难真正将教育教学理念贯穿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同时,从这些年的课改我们不难看到,各级课程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一线教学多年来各自为政,常态教学中的随意性现象较严重,缺乏系统性和深刻反思。而我们做事往往好走极端,习惯性地一提改革创新就要把过去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可在实际教学中,过去的被否定,新的又没有建起来,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现象比比皆是。

应该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标准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引导我们的教育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同时,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将学生当“人”看,充分尊重学生的先天差异、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站在课程实施的角度去研究课堂或技术动作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通过“简约、实效”的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如何尽快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常态教学中,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中小学各级课程体系

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但迄今为止,只有几个省市制定了相应的省市级的《课程实施指导方案》,绝大多数的省市缺乏二、三级课程标准。也就意味着全国大多数教师手中只有一本薄薄的《课程标准》,如何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教学,只能靠自己去想。也就造成了多年来一线教学的不系统性和随意性。因此,在第三次课程改革实施时,各级教研部门应尽快制定二、三级课程标准和常态课的评价标准,让一线的教师有明确的教学依据,更好地实施科学、系统的常态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补齐补足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一直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应依据课时量补齐补足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解决一线体育教师超强度工作的根本问题,让其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学,提高常态课堂教学的质量。

2.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方面,改革“体育教育”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强化对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特别是在招收“体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新入职教师考录时,应明确规定将“运动技能”的考试前置。以此来保证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加强对一线体育教师的技能达标和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提升其综合的教学素养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新课程理念能否真正落地的基本条件。

三、改变教师教学理念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课程改革并不是将旧的全部,重新另起炉灶。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讲,课改有“两不变”和“两变”。

1.何为“两不变”

一是运动技术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和载体从古至今没有变,这一点根本毋须讨论。

二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全面育人的功能没有变,只不过课改前我们只关注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才导致多年来教学手段和组织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2.何为“两变”

一是教学目标变了,由过去的只关注“运动技术”的单一目标,变为关注和落实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多维度、多角度的目标。2001年的课程标准[1]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五个领域的目标,挖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全方位的功能,引导我们由过去的单一目标教学,转为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2011年第二次课程改革[2],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教学的实施更加清晰、可操作。如今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表面看来,只是将2011年课标的四个领域目标所指的内容重新组合,换了一种提法而已,并没有加入新的具体内容。但仔细分析,学科核心素养表述的先进性在于,明确了一个技术动作的学练和掌握运用,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的事情,要有相应的身体素质作基础,同时,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作支持。也就是说,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们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时,必须同步关注其运动参与度、身体素质发展和体育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发展与提升。否则,单纯提升运动技能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育真正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

二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目标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相应地也要改变。例如,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要在常态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必须实施“小组合作与探究”教学模式,在技能的学练过程中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跟不同的同伴交流、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才能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我们依旧坚持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个目标根本无法落实,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升反降。

四、落实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门学科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这门学科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的贡献的大小。

1.要有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1)寻找目标

前面我们分析过,课程改革的一大变化是教学由课改前“运动技术”的单一目标改变为多维度、全方位的目标。教师眼里必须有这些目标,才有了教学实施的方向、推进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动力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引导教师找到、找全这些目标,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确立目标

在找到目标的基础上确立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保证。例如,以前在写运动技能目标时,一般用“初步了解”“基本掌握”等,这都是无法落实和评价的模糊目标,所以体育常态课的教学效果是无法衡量的,导致学生因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因看不到教学的成就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建议用数据化的语言来制定和表述运动技能目标,如排球双手垫球第一节课的技能目标可表述为:通过学练,学生能完成两人一组,间隔5步,用双手垫球的技术动作连续对传5次不失误。

(3)达成目标

有了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用简单、实用的方法达成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于常态教学中的关键。目标达成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常态课的实效性。因此,在有明确目标作保证的基础上,如何找到和实施简单、实用并且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一线教师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2.将教技术变为培养和提升技能

抓住运动技术的核心环节,抓准运动技术的核心环节,就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自然就考虑到了运动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也就是学生学练此项技术可以锻炼和提高终身能用、会用的某种能力。例如,在多年来的投掷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强调脚如何发力、腰如何扭转、如何形成背弓、胳膊如何挥动,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要注意出手的角度和速度,可很少有教师教给学生如何甩腕、拨指。做不出这两个动作,出手的角度和速度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学生对手腕和手指的控制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其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上的运动能力。

3.站在“实用”的角度教学

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改变着生活,因此体育与健康学科可以称之为生活课程、生命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体育教学相比的,所以我们称为“终身体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切都应站在“实用”的角度。首先,学用结合,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其次,教师M织练习的手段可以更加丰富多样。最后,可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要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必须在继续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目标清晰、方法高效。让体育与健康学科真正成为影响学生终生的生活课程、生命课程!

参考文献:

第5篇

卫生部委托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在参考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卫生部的公告内容,编写了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调查,这次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查对象为15~69岁的常住人口,总共调查79542人。

这次调查结果经过专家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按照这个总体水平我们估计,在人群中,每100个人中不到7个人具备健康素养。

其中55~69岁年龄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更低。调查发现65~69岁年龄组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口是3.81%;55-64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次之,为4.69%。

解读/鲁湾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尤其中老年人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比较低,而且有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存在一些空白点,或者说认识还不够准确。这充分证实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个人健康素养低,说明你在维护自身健康方面的能力很低。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低,健康状况自然很糟糕。世界卫生组织在1991年就向世界宣布,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这60%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个人健康素养的高低。

个人健康素养低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据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健康素养水平也很低。世界卫生组织曾做过一个调查,世界上健康的人仅占人群总数的5%,而亚健康的人群占75%。我国还是2002年的调查,北京亚健康的人群就占75.3%。南方一个城市的调查显示,在貌似健康的人群中,真正健康的仅占18.5%,而在60岁以上人群中,这个比例仅为2%。就是说60岁以上人群中,真正健康的人100个人中只有两个。

为什么中老年人健康素养低,身体状况差?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岁数大接受健康信息能力降低。有的人退休后不读书不看报,健康信息都是道听途说。即使偶尔读书看报,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也非常零乱。尤其是现在健康信息也商品化,利益把健康信息扭曲变形,不系统地看,很难从中掏出真金。二是中老年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口上,年轻时生活艰辛,信息封闭,养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很难改变。现在生活好了,信息开放,鱼龙混杂,不习惯从混杂的信息中挑选出正确的自己需要的信息。我在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我把当前养生界关于某个健康问题的各种答案,都如实地刊登在刊物上时,很多读者就给我打电话说,你不要登这些相互矛盾的答案,你就告诉我怎么办就行了。由于对健康知识只求其然,不求所以然,给许多商家以可乘之机,以赢其利。结果,许多中老年人成为他们的俘虏,着了他们的道。浪费了大量钱财事小,损害了健康事大。

所以,中老年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思想不僵化,接受新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水平,健健康康度过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期。

第6篇

13.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太原市的杨女士无不担忧的告诉记者,现在的传染病是层出不穷,由过去的天花、流脑、结核病到前几年的SARS、禽流感以及现在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无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就是不知道针对这些传染病,采用什么措施最有效。下面就听听专家的建议。

专家诠释: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力武器。人类已经发明了许多种疫苗,通过接种可以预防不同的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疫苗分为两类。一类疫苗,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规定受种的疫苗;二类疫苗,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疫苗。

预防接种效果与接种起始时间、接种间隔、接种途径、接种剂量等均有密切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因故错过接种的要尽快补种。

14. 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目前,我国每年结核病发病人数约为l30万,占全球的15%,位居全球第二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在传染病发病网络报告中,肺结核病发病和死亡数始终位居各种传染病的首位,3/4的患者都是青壮年。

之所以每年结核病发病人数如此之高,就是因其传染性强。来自外地的小崔有过一次痛苦的经历,他读高二时,同宿舍的一位同学患上了结核病,老是咳嗽、打喷嚏,同学们也没有注意,到后来厉害了才发现他患了结核病,结果班上60名学生,有十几个同学被传染上了肺结核,小崔不幸成为其中之一,后来经过治疗才参加了高考。

专家诠释:肺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结核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痰中有结核菌的病人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的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结核菌会通过喷出的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飞沫的空气,结核菌就会进入体内。如果此时抵抗力低或结核菌毒力强就可能得结核病。

为了预防结核病,儿童出生后应及时接种卡介苗。平时要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工作、生活场所要注意通风。具有传染性的肺结核病人应当积极治疗,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必须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在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或手绢捂住口鼻。

15. 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提起结核病,张先生无奈地说:“一个月前和朋友在一起吃饭,事后听另一个朋友说,这位朋友有结核病,虽说过去一个月了,自己的身体倒是没有其他症状发生,但总感觉浑身不自在,担心会被传染上。”张先生想知道,得了结核病身体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症状?

专家诠释:早期诊断肺结核病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传播他人的可能性。连续2周以上咳嗽、咳痰,通常是肺结核的一个首要症状;如果经过抗感冒治疗2周以上无效,或同时痰中带有血丝,就有可能是得了肺结核病。其他常见的症状还有低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等。

16. 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近日,记者接到一位读者的电话咨询:“我今年刚上大一,在体检中查出有肺结核,经检查是右肺上叶结核,可

我之前并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任何不良感觉,学校为此让我休学,可我好不容易才上的大学,不想就这样失去上大学的机会,现在我正在服药,不知道能否彻底治愈肺结核。”

专家诠释:目前,我国对肺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检查和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病人可到所在地的结核病防治机构接受免费检查和治疗。

对肺结核病人采取为期6~8个月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DOTS),是当前治疗结核病的最主要方法,其他治疗均为辅助治疗。正规治疗2~3周后,肺结核病人的传染性就会大大降低。得了肺结核病并不可怕,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治愈的。坚持全程、按时、按量服药是治愈的最重要条件,否则会转化为难以治疗的耐药结核病。

17. 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小张是一位乙肝患者,可是所有知道他生病的人都离他远远的,总以为近距离说话都会传染,当小张告诉大家,飞沫不会传染时,大家更是不相信。小张想通过专家诠释向大家证明,日常的接触是不会传染的。

第7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周向华,女,湖南农业大学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教师教育研究;孙淑华,女,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及培养途径研究”(课题编号:XJK08AZC004)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周向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9-0059-0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的是那些受过心理学与教育专业训练,在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场合中,为儿童青少年及教师、家长提供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1]。与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较,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根据职校生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职业心理的培养目标为核心,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形成职业兴趣与理想并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对湖南省86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其中70%为兼职教师,且多为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事等,当中35%的兼职教师未参加任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都在工作实践中边教、边做边自学,这已经成为了制约职业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的瓶颈。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要有什么样的素养才能胜任所担当的工作?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的探讨,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

素养是指人类个体经由平时修养而形成的知识、能力、品德等。教师素养是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所有素养,体现的是对教师理想形象的追求,突出“全面性”、“理想性”。 理想的教师素养包括教师首先作为一个公民的所有优良品质,还包括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需的高超的“专业技能”。[2]据此,我们立足于教师角色理论,把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结构确定为两个层次:基本素养、专业发展素养。这样,既兼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社会人(基本素养)的角色,又兼顾向专业化(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努力的专业人的角色。

(一)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素养

1.基础文化知识素养。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复杂思想、丰富情感和无限发展可能的鲜活的学生生命,因此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养素养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关注和了解青少年学生所喜欢的文化,如文学、诗歌、影视、歌曲等,学会用青少年的思维去看待青少年自身,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

2.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教师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当代职校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的,网上活动已成为这些“网络时代”的重要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但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完善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的契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环境与资源,利用电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统整学业成绩和心理测验等资料,利用网络得到专业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方面的机会,并能开通专门针对职校生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平台,通过网络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平时当面不敢说、不好说的心理障碍,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3.仪表素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虽然仪表、风度有时也不完全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但就一般而论,在大多数场合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师的穿着、仪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穿着整洁,大方,能带给学生奋发向上的气势,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素养

“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意味着经过系统学习、培训而拥有一整套专门的“知识”,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实践能力”,并形成体现职业特点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3],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职业要求的人格特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技能,将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及学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2-0004-06

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以及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人员,必须是经过规范严格训练的、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相应素质的人员。[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是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综合心理品质。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是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的理论、方法大多移植于欧美国家,普遍采用咨询辅导模式,以心理咨询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因而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功能狭隘化及其工作者职业角色模糊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通过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专业素养的认知,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培养措施,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完善的专业素养。

一、方法

(一)研究目的

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施测。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安徽省淮北市、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等多个城市进行取样,被试主要包括中小学校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小学生。对芜湖市、合肥市、蚌埠市的部分中小学校长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形成面向中小学生的初试问卷。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份,问卷回收率为85.8%。初试问卷调查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以合肥市、淮北市、蚌埠市等地的中小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正式问卷的数据收集是在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等地共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

(三)研究材料

本研究自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包括开放式问卷、初试问卷和正式问卷三部分。正式问卷采用五级计分制。

(四)研究程序

1.编制问卷

搜集相关文献,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开放式问卷、初试问卷及正式问卷。

2.问卷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分别检验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3.正式施测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内的183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

4.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处理,因素分析运用LISERL8.7软件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编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开放式问卷

103名中学校长回答开放性调查问卷问题:“你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结果见表1。

根据表1结果,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结构的假设模型,由三个维度十项内容:专业知识(从业资格、知识丰富、学习能力)、心理健康素养(包括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人格特征(热爱学生、亲和助人和为人师表)构成,并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调查问卷》。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中小学生进行施测,回答结构性调查问题:“请说明下列十个题项的重要性:非常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 首先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09,Bartlett球形检验发现p = 0.000,表明适宜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并进行正交旋转,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表明:在因素1上,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有高负荷,可命名为心理健康素养。在因素2上,从业资格、知识试丰富、学习能力三项有高负荷,可命名为专业知识。在因素3上,热爱学生、亲和助人、为人师表有高负荷,可命名为人格特征。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我们使用LISREL8.7对中小学生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3)表明,初始模型拟合指数十分理想,同时根据各因素所含特征的意义对个别因素命名(见图1)。图1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结构的研究模型包括:心理健康素养(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专业知识(从业资格、知识试丰富、学习能力)和人格特征(热爱学生、亲和助人、为人师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的3因素模型的各拟合指数见表3,结果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结构的研究模型拟合指数良好。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1.问卷的信度检验

在先导性研究中信度系数在0.5至0.6之间就可以接受。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表4)表明问卷各项信度指标良好。

2.问卷的效度z验

经过检验,本问卷各因素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5~0.593之间(见表5),表明本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正式施测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描述统计

183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回答问卷调查问题:“请说明下列十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重要性:非常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分数越高,表明此项专业素养越重要。对被试在问卷中的回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十项专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状况。

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专业素养十项内容的评价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5分,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为人师表、观察敏锐、知识丰富、亲和助人、热爱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能力、从业资格、身心健康、协调能力。

对183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否具备以上十项内容的专业素养进行调查,回答问卷调查问题:“请说明您是否具备下列十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题项后面有从是到否四个等级的答案,请选择最适合您的选项”。对被试在问卷中的回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自身专业素养认识的总体状况(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通过对183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否具备以上10项基本素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86.3%的人具有从业资格证书(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等等);55.7%的人认为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29.0%的人认为一般;47.1%的人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2.2%的人认为一般;72.7%的人认为自己对学生具有足够的爱心,14.8%的人认为一般;37.7%的人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为人师表,31.7%的人认为一般;39.3%的人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亲和助人,26.8%认为一般;35.0%的人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42.1%的人认为一般;51.4的人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26.2%的人认为一般;26.8%的人认为自己身心健康,36.1%的人认为一般;48.1%的人认为自己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29.5%的人认为一般。综合看来,近80%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自己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专业知识以及稳定的人格特征。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还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十项内容之间的相关情况(具体结果见表8)。

根据心理测量相关理论,各个题项之间的相关则应在0.10~0.70之间,这样才能保证各题项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能较好地反映所要测量的内容。经过检验,本问卷各题项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0~0.668之间,表明这十个题项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能较好地测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十项内容进行归类,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被试判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十项内容重要性分数进行因素分析。表8和表9是采用方差极大法对因素负荷矩阵旋转后的结果。

根据因素分析理论,项目的筛选是根据项目因素负荷值和共同度来确定的。项目负荷表示公共因素与该项目的相关程度,项目在某个因素上的负荷越大,表明该项目与此因素的关系越密切。如果项目因素负荷值大于0.40,则说明该项目与此因素的关系密切,本研究也采用这一临界值作为项目筛选标准。

除了上述标准外,还要根据以下标准确定最终因素数目:(1)因素的特征值大于等于1,即因素的贡献率大于等于l;(2)因素必须符合陡阶检验;(3)抽取出的因素在旋转前至少能解释2%的总变异;(4)每个因素至少包含三个项目;(5)因素比较好命名。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3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有三个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且能解释总变异的62.706%。

最后对十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和正交极大方差旋转,得出最终的因素负荷矩阵。心理健康素养(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专业知识(从业资格、知识试丰富、学习能力)和人格特征(热爱学生、亲和助人和为人师表)。

可以看出,最终得到三个因素共十个项目,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62.706%。接下来就要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命名。从结果看,与问卷编制时的提取的因素和题项基本一致,因此三个因素命名如下:因素一命名为心理健康素养(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因素二命名为专业知识(从业资格、知识丰富、学习能力);因素三命名为人格特征(热爱学生、亲和助人和为人师表)。

三、讨论

本研究主要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与分析。对该问卷的三个维度和问卷总体分别计算了内部一致性系数,结果显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88以上,由此可见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在结构效度方面,本研究对问卷结构效度的检验运用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可知,模型的各个拟合指数均符合统计学要求,并且各个因子之间都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相关,达到了良好的拟合效果。为了更进一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本研究还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根据心理测量相关理论,问卷各个题项之间的相关应在0.10~0.60之间,这样才能保证问卷各因素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能较好地反映问卷所要测量的内容。经过检验,本问卷各因素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0~0.668之间,表明本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四、结论

(1)自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问卷包括十个题项,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心理健康素养、专业知识和人格特征,能较完整地显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结构状况,且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其专业素养十项内容的评价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为人师表、观察敏锐、知识丰富、亲和助人、热爱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能力、从业资格、身心健康、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甘肃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就业。由于当前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限制,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较难得到保障[1],健康素养水平较低[2]。再加上居住相对密集、基础卫生设施简陋,容易造成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解甘肃省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我们于2014年9月—10月开展了甘肃省流动人口公众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现场调查,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随机抽取大中型宾馆酒店和建筑工地各4个,每个调查场所中的全部个体均作为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2%。

1.2方法1.2.1调查方法采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常见传染病预防普及技术研究和应用”课题组编写的测评工具《公众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测试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基本人口信息、自评健康状况、两周患病状况、传染病防治素养测试题。传染病防治素养分为意识和观念、知识、技能、行为决策能力、获取与理解信息能力5个维度,共39道题目。1.2.2评判标准两周患病率可作为健康状况的一个评判标准,是指调查对象过去两周曾到医疗机构就诊,或服药、理疗,或因患病/受伤而休息/卧床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调查对象传染病防治素养测评得分在35分及以上被认为具备传染病防治素养(总分100分)。1.2.3质量控制根据课题组专家编写的调查操作手册对调查员、质控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过程中课题组专家对调查进行现场督导和质控,调查问卷进行双录入和检错。1.3统计学分析使用EpiData3.1建库,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研究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5.0±10.1)岁。其中男性占52.3%(519/992),女性占47.7%(473/992);宾馆酒店的占50.2%(498/992),建筑工地的占49.8%(494/992);未婚的占25.1%(249/992),已婚的占70.5%(699/992),离婚/丧偶/其他的占4.4%(44/992);≤24岁的占23.2%(230/992),25~34岁的占23.6%(234/992),35~44岁的占29.1%(289/992),≥45岁的占24.1%(239/99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0.4%(202/992),初中的占40.9%(406/992),高中/职高/中专的占27.7%(275/992),大专及以上的占11.0%(109/992);自评身体状况很好的占31.0%(308/992),好的占45.5%(451/992),一般的占20.8%(206/992),不好的占1.8%(18/992),很不好的占0.9%(9/992)。

2.2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2.2.1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单因素分析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可以用两周患病情况来反映。结果显示,甘肃省流动人口两周患病率为20.6%(204/992),流动人口两周患病率建筑工地高于宾馆酒店(P<0.05);已婚、离婚/丧偶/其他高于未婚(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两周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两周患病率逐渐降低(P<0.05);具备传染病防治素养的流动人口两周患病率低于不具备传染病防治素养的流动人口(P<0.05)。不同性别、不同自评身体状况流动人口两周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多因素分析以是否具备传染病防治素养为因变量,以工作地点、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是否具备传染病防治素养为协变量,多分类变量以哑变量引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自变量纳入标准α=0.05,剔除标准β=0.10)。结果显示,是否具备传染病防治素养(OR=4.135,95%CI:2.907~5.882,P=0.000)、年龄(OR=1.995,95%CI:1.264~3.150,P=0.003)是流动人口两周患病率的影响因素。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流动人口两周患病率为20.6%,略低于昆山市流动人口两周患病率(21.9%),高于绍兴县(5.7%)、重庆市(9.5%)、北京某区(13.1%)、西安市(18.2%)流动人口的两周患病率,同时也高于我国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15.7%)[3-8]。有研究显示,流动人口两周就诊疾病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中毒损伤[3,5]。表1显示,甘肃省流动人口两周患病率男性、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类似研究结果一致[3-4];随着文化程度增高,两周患病率逐渐降低(P<0.05),随着年龄增长,两周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与类似研究结果一致[5];未婚流动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低于已婚、离婚/丧偶/其他(P<0.05),考虑与未婚者年龄较低有关;建筑工地流动人口的两周患病率高于宾馆酒店(P<0.05),考虑与建筑工地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有关。研究发现,不同自评健康状况流动人口两周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流动人口健康意识较差,对自身的健康问题认识不足,自评健康状况往往好于实际健康情况[6-7]。排除可能的混杂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具备传染病防治素养是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传染病防治素养是个体在预防传染病方面所应具备的健康素养,体现了在预防传染病、维护自身健康状况方面的能力。由于评价体系基本一致,传染病防治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亦可反映个体健康素养的状况。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健康素养较低的人参加健康教育以及利用卫生服务的概率均低于健康素养较高者(P<0.05)[9-10],慢性病预防素养低者更容易发生慢性病[8],健康素养低的患者较普通人发生不良健康结局风险的可能性更高(P<0.05)[11-12],接受职业安全及健康培训的流动人口患病风险比未接受培训者低(P<0.05)[3],考虑与接受培训者健康素养较高有关。流动人口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较差、自我保健意识缺乏,很少接受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其身体状况前景令人担忧[7]。有研究显示,通过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流动人口健康知识水平和行为,并明显提高患病后的就诊率[13-14]。因此应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人口健康管理范围,加大对流动人口健康常识、职业病防治知识等健康教育[6],同时要考虑流动人口时间机会成本大的职业特点,卫生服务机构应该主动深入流动人口工作场所开展健康教育工作[3]。

参考文献:

[1]肖瓅,胡俊峰,马昱,等.济南市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3):172-174.

[2]盛立英,任苒,孙扬,等.大连市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2):956-959.[3]赵欢,张开金,杨菊,等.昆山市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29-4431.

[4]高绍,倪海芬,何科茗,等.绍兴县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169-6171.

[5]范远洋,钟晓妮,周燕荣,等.重庆市农村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4):3891-3893.

[6]周海清,高丹丹,常文虎,等.北京市某区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373-376.

[7]罗桂华.西安市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2):154-157.

[8]许玲,张巍.中国3省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2):126-129.

[9]曾庆奇,田宇,田丁,等.健康素养对妇女儿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5):2730-2733.

[10]SandersLM,ThompsonVT,WilkinsonJD.Caregiverhealthliteracyandtheuseofchildhealthservices[J].Pediatrics,2007,119(1):86-92.

[11]DewaltDA,BekmanND,SheridanS,etal.Literacyandhealthout-comes:asystematicreviewoftheliterature[J].JGenInternMed,2004,19(12):1228-1239.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途径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1 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逐步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逐渐明晰。概括的讲,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具体包括: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部分。本文在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探讨的。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2.1 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来开展,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比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比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运动项目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比如: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比较合适,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则采用情境教学法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2 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W生提出了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2.3 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促进健康的行为养成。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一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知识。比如:在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深化医改健康促进工作任务,切实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卫生厅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以下简称活动)。

一、活动目的

(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引导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水平。

(二)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三)树立健康促进工作的意识,在全市形成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工作科学发展。

二、时间和主题

活动第一周期为__年11月至2016年8月。每年选择一个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主题,围绕活动主题开展健康促进和科普宣传活动。__年活动主题为合理用药。

三、主要内容

(一)制订活动方案。各县(区)各单位根据国家和省卫生厅要求,制订本县(区)本单位工作方案和每一年度主题活动方案。确保全市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围绕主题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宣传声势。

(二)举办启动会和示范性宣传教育活动。各县(区)卫生局每年都要举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会,为乡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供示范。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各县(区)、各单位要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将活动与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和 “健康沙龙活动”、“健康文化墙建设”、“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活动” 即“村级三件事”等重点工作有效结合,组织专家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家庭进行健康巡讲和义务咨询,发放健康传播材料和健康工具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四)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各县(区)、各单位要积极争取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在主要媒体播放专题节目、开辟专栏,对健康教育核心信息进行广泛宣传,对所开展活动进行深入报道,做好舆论引导。组织媒体沟通会和培训会,提高媒体传播知识和宣传报道能力。

(五)总结推广有效经验和做法。各县(区)、各单位要认真总结活动开展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及时报送市级活动办公室,以便在全市交流推广。市卫生局将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开展优秀单位、个人及作品评选和表彰。

四、组织管理

市卫生局成立“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__市领导小组和活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爱卫办。活动办公室负责制定“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负责活动实施、组织协调和督导考核。

各县(区)、各相关单位要相应成立活动办公室,负责本县(区)本单位“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的组织实施。配合活动管理部门开展督导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各县(区)卫生局,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活动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把该活动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专项经费,选派专人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本年度活动方案,成立技术专家组,推进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二)请各县(区)、各相关单位于2014年__月25日前将活动办公室联系人名单、活动方案报送市卫生局。自2014年__月起,每月5日前向市卫生局报送活动进展情况,每年度活动结束后,报送工作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技能;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体育素养

一、引言

我们非常关注中学生的体质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家长都全力以赴地培养孩子成才,但是忽略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是不断更新的,而一个好的身体则受用终生。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尤其是这些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有很多指标都在下降。随着《山东省2012年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试行)》的颁布,该方案规定2012年山东省将加试体育。该方案的实施让体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身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家长、孩子开始注重体育课程,并且加强了身体锻炼,体育开始被广泛关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话题。

二、体育素养及其构成

(一)体育素养的概念

《辞海》对“素养”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对“涵养”一词的解释是:“身心方面的修养。”《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可见,素养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在某方面的修养,二是说这种修养是平时养成的。据此我们可以把体育素养理解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它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体育,指导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二)体育素养的构成

体育素养是在长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含多方面的要素,且内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构成要素有:

1.健康意识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没有把竞技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列为体育素养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排斥学生掌握一定的竞技运动技能和知识,只是认为应把竞技技能作为健身手段,因而不应也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素养的必备内容让全体学生掌握。故把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体育素养的基本内容更符合实际,也更符合全民健身的国策要求。

2.体育文化水平

体育文化水平包括两个方面,即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锻炼。具体地说就是初步了解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基本的生理常识;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能够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体育锻炼;了解和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对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懂得体育功能与价值。体育技能它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

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健康素质是运动素质的基础,所谓健康素质即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身体状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使自己具有能够适应从事多种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等体育行为的正常进行需要相应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体质水平影响体育行为,一般来说,体质太差会导致体育行为的减少。反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比赛等体育行为可以使体质水平得到提高。

4.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取决于文化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个体心理素质和智力等因素。一个具有强烈的体育意识的学生对体育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锻炼动机,成为激发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动力,从而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常年自觉地参加锻炼,终生受益。体育意识,一方面来源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来源于体育实践(体育行为)。全面的体育知识与积极的体育意识有利于体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体育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体育意识的发展。

判断体育意识的标准:第一,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第二,是否正确认识体育的作用。第三,是否具有对体育正向积极的态度。第四,是否具有主动体育需要和行为倾向。第五,是否具有终身体育意识。

5.体育品德和体育个性

体育品德是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在个体体育行为中的反映。通过体育行为表现出的体育品德也是体育个性的重要方面。

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个体特点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品德和体育技能是体育个性的重要体现。

三、当代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当前我国学生的体育素养整体偏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体育意识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要想在体育方面有成绩就必须以牺牲智育为代价。所以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缺乏整体性,学生虽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但对许多运动项目的实际价值不甚了解。在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体育比赛中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仍显不足。

(二)学生的体育素质普遍较低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学校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然而学生的体育能力较低和终身体育意识不强。有部分学生对生理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的掌握程度很不够。另外,有部分学生由于功课繁重,学生会活动和社交活动过多,抽不出时间来锻炼。从健康意识与锻炼习惯的角度看,其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身体锻炼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