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实验课

化学实验课

时间:2022-05-08 16:1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实验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实验课

第1篇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尽可能多做课堂预设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验课成功的关键。比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不小心打翻酒精灯甚至违规操作引起酒精灯爆炸,因为加热操作不当使试管破裂,用KMnO4制O2时棉花离试管底太近使棉花在试管内燃烧起来(此时学生一定会很惊慌和害怕),实验结束时错误操作导致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中等现象,这些突况怎么应急和处理,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再如,铁丝在O2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即使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并反复演练,在课堂上导致实验失败的偶然因素依然很多,比如可能因为铁丝预热时间太短,也可能因为预热时间太长,铁丝伸入集气瓶中速率太慢火柴燃尽而使铁丝无法燃烧导致实验失败。再如,由于铁丝燃烧需要消耗较多的O2,如何让燃烧持续较长时间以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实验现象等,同样需要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考虑。

二、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实验兴趣

在实验课中,教师应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式创设实验情景,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探究氧气的性质”时,可以用生活中大量与O2用途有关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景。再如,在“探究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可用关于CO2用途的谜语创设情景:“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说它是灭火先锋,气象专家说它能呼风唤雨,建筑师说它是天然粉刷匠。”还可以用“干冰冻伤人”的相关视频创设情景。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探究欲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

“质疑能力是学生创新素养的温床,而创新素养是个人素养中最有价值的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的方案、思路、过程、操作等进行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同一实验,不同学生的认识和体会也不尽相同,有时可能会提出出人意料甚至相反的见解。对此,教师不能盲目地否定或肯定,应首先肯定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然后在课后由师生协作或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他们的质疑,验证他们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对于学生“能否用排水法收集CO2”的质疑,教师最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由学生尝试用排水法收集CO2,结果成功收集到一瓶CO2,从而用实验事实回答了学生的质疑:CO2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最后教师对此作出解释:研究资料表明,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虽然约能溶解1体积CO2,但CO2在水中溶解的速率远远低于从水中逸出的速率,故也可用排水法收集CO2,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科思想,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做好课后归纳和小结

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归纳、小结,其内容可以多角度多方面。比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就诸如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今天所做的实验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处?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你认识和体会到了什么?实验方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或改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思考和反思,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上一层楼,对以后的实验也有一定的引导和启示作用。当然,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小结,可以是师生协作小结,还可以是学生小组或个人小结,然后教师或学生补充等。总之,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甚至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思考、善于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不能简单地为实验而实验。只有这样,化学实验课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

作者:吕永能 聂亚靖 单位:1.陕西省汉中市第九中学 2.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张小凤.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5(7):82-83.

第2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初中化学课的教学,已由原来对理论的重视,逐渐转变为对实践的重视。教师希望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当然,实验操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另外,所有的操作都强调规范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或者亲自实验,给学生做好演示工作,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试验。一种理论,一旦经过学生自己的双手的检验,摸索到了其中的奥秘,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牢牢的记住与其相关的知识,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获得大大的提高。

一、初中化学实验课现状

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初中化学实验课而言,所谓有效性教学,就要求教师能把实验落实到实处。但是,目前初中化学实验课,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一方面,许多教师的观念还很陈旧,不重视实验操作的过程,轻视其在化学教学与学习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实验室的资源也时有短缺的情况发生,资源不足,使得化学实验无法进行下去。

不论是教师态度上的不积极,还是学校实验资源准备上的不充足,都是目前初中化学实验课面临的具体实情,这样的情况,对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理论及规律都有很多不良的影响,对于教师授课的顺利进行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和阻碍。

二、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有效性的几点措施

(一)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试验演示

在化学课上,学生都喜欢做实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师在实验之前,一定要向学生灌输科学的实验方法。那么,没有什么比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试验演练能更加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步骤的了。教师可以提前把实验的过程制成PPT或者flash,也可以自己亲手操作实验过程,然后制作成微课给学生在课堂上播放,例如,教师让学生做“氧气的制取”这个实验之前,可以先在实验室里给学生播放整个实验过程的视频,并且在重点处做认真的讲解和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学生一起探讨实验中的重难点,设置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这样的问题,夯实教学成果。

(二)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深化理论认识

关于学习,有一句诗说得非常到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和推理演绎的能力,但是,如果能够配合亲手实践操作的训练,那么就能把课本上学得的理论知识加以深化,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例如初中生在刚接触化学课的时候,对化学的概念并不了解,教师就可以安排一节简单的化学操作课――“蜡烛的燃烧过程”,以此拉开学生探索化学反应是导致物质性质变化的学习序幕。课堂上,教师可以给每一个学生一根蜡烛,让学生细心的观察蜡烛本来的颜色和状态,然后,让学生点燃蜡烛,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这样,教师就能通过实验,为学生最初的化学学习打开一扇窗户,把抽象的化学理论一下变得形象生动了。

(三)师生共同总结,构建统一的知识框架

一节化学实验课要想获得成功,决不是简单的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就大功告成了,这样的过程无异于虎头蛇尾。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在实验结束之后,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更要总结在实验之后,学生发现的一些化学规律和方法,如果学生能够在每次实验之后,都进行系统的总结,那么就能建构一套自己的化学知识框架。例如在“探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自己绘制空气组成图表,完成自己的认识模式。

(四)把生活常识引进实验室与课堂

在化学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递一种理念,那就是化学并不是一门抽象的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身影。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把生活中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带入化学实验室与课堂中来,实现化学与生活的接轨。

第3篇

关键词:微课;无机化学实验;自主性学习;开放式教学

无机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操作性强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实验的设计与严谨的科学精神。因此,无机化学实验是整个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操作、无机化合物的制备、离子的分离鉴定、常见离子和化合物的性质等。然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基础差异较大,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开展较困难;学生预习不充分,对实验原理及内容不熟悉,导致实验操作能力差;实验内容多,演示实验耗时;缺乏安全实验设施及大型仪器设备,有毒实验以及性质研究实验难以进行等。以上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导致无机化学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微博、微信等信息产品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生活当中,人类进入了微时代。无机化学实验的“教”与“学”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传统的课本资料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视觉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微课与物理化学[7]、生物化学[8]、天然产物化学[9]等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已有报道,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针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自身的实验教学经验,将生动形象的微课教学融入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下面将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到微课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设计进行展开。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通常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讲解与演示、学生实际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总结、教师答疑解惑等。结合学生基本状况、师资力量、实验条件、教学模式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如下。

1.1学生对实验预习的积极性不高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会提前预习,而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老师课堂讲解来了解一节课的实验内容。而对实验原理、内容的不熟悉又会影响实验的操作过程与实验结果。据了解其原因主要是实验课本携带不便,学生预习起来不太方便;课本多以文字形式来传递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不高。

1.2学时数少实验内容多课堂讲解耗时长

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多数是性质实验,由于实验内容多、学时数少,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自主实验的机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将每个实验细节讲得很详细。一般介绍实验的目的、原理、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就需要20~30分钟,要想把实验讲的更透彻则耗时更长,这样学生实验操作时间就少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探索能力。

1.3最先接触实验操作能力差

无机化学在化学领域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大部分高校在制订教学方案会把无机化学实验放到最前边。而在中学中受到硬件条件及时间的限制很少开展实验课,无机化学实验通常是学生最先接触的实验课。由于之前没有相关的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差些;并且学生人数较多,老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看得很清楚。因此,学生会存在操作的不规范或错误,导致仪器损坏、实验失败等现象。

1.4缺乏安全设备有毒的实验无法进行

对于很多高校来说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废液回收与处理困难、缺乏通风设备等,导致有毒实验无法开展。

1.5无机化学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差

目前对于大部分高校,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离子的鉴定和简单化合物的合成。学生合成、制备出一个化合物来,只是通过实验现象来判断是不是目标产物,对化合物的纯度、性质通常不做太多的要求。当给学生一个研究方向时,学生由于缺乏相关实验设计、结构表征、性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差、科研严谨性和创新性不足。

2微课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

通过对以上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微课设计。

2.1实验内容多样传播提高学生预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

为了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学生提前预习至关重要。教师将无机化学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内容用具有观赏性的示意图、流程图、影音资料代替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并经过整理、概括、提炼做成微视频。学生携带方便并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预习;简短、精炼的短视频符合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10分钟左右);生动形象的微视频能够满足学生的视觉需求,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2.2规范性实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自主实验

由于学生人数多,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会,并且演示的过程比较耗时。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前将规范的实验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做成微视频。借鉴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10],学生在课前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要领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方面,在实验课上学生将会有更多时间去动手操作和自由探索,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做更多的性质实验,提高实验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不用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上,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答疑、讨论,课堂真正成了师生互动的场所。这样能够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3实验内容可以反复演示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接收能力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接收能力也有所差别,基础好或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可能看一遍就行,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得看好几遍才能学会。在开放的微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对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反复演示,直至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全部实验内容,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2.4有毒实验的演示实验教学直观化

由于废液处理、通风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有毒性的实验一直难以开展(如一氧化碳、氯气的制备及性质等)。教师将实验过程、现象在课前录制下来。一方面,通过毒性实验的演示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视频演示的方法代替有毒实验,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微课教学可以解决毒性实验难以开展的问题。

2.5与科技前沿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及科研创新的能力

大部分学校实验课教学陈旧、精密仪器数量难以满足实验需求的现状,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与当今的科技前沿相结合,让学生接触材料制备方法、表征手段以及功能应用,并以功能为导向让学生设计实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调动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在课前将化合物的合成、表征、数据分析等过程录制下来,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仪器表征的原理、讨论实验结果。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实验趣味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研的严谨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3结束语

微课与无机化学教学相结合,以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视频来呈现知识,学生乐于学,老师乐于教。一方面,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预习积极性不高、演示实验效果不够理想、毒性试验难以开展等问题;另一方面,易与现代信息技术、科技前沿、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此外,微课能够实现自主、开放的实验教学,对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斌 王晓红 刘宗瑞 段莉梅 白锁柱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5]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学导报,2013(10):17-18.

[6]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73-75.

[7]陈欣,翟翠萍.微课在物理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17),230-231.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动手操作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动手、观察、思维的能力,并获得特殊的劳动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实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磨练意志,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科学的态度、扎实的学习习惯。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点,也是素质教育成果的第一次大检测。就初中化学实验而言,针对近几年中考题型和内容的新走向,如何做好应考复习教学,提高考试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近年的实验基本上是主、客观题并存,多以主观为主.因此,搞好化学实验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谈谈对化学实验复习的一些做法与策略。

一、明确考试要求,把握复习重点

中考对化学实验考查的基本要求如下:

(1)熟悉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2)能根据实验恰当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

(3)懂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检验和区别。

(5)运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混合物和提纯物质。

(6)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7)能简单表述探究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8)根据实验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进行物质的制备、鉴别、分离和提纯,能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研究方案,具有对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

根据上述基本要求,确定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习范围,突出重点,注重查缺补漏、夯实基础。具体的策略如下:

(1)对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和方法的复习,重点是弄清注意事项。

(2)对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用品和仪器的复习,要把重点放在搞清实验装置选择的依据上。

(3)对一些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复习,应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上。

(4)对用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的复习,重点应放在对实验过程的叙述上。

(5)对探究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述要求以操作和现象的表述为重点,做到真实、具体、简洁。

(6)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简单实验的基本题型有两种:一种是能根据实验题的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或选择最佳方案;另一种是能正确连接。选择实验装置,或判断已给出的实验装置的正误等。实验设计题就是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去解决一些问题的化学问题,将实验基本操作、反应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相关化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题型能很好地考查同学们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而成为中考试题的新亮点。解这类题型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验要求选用比较合理、简便易操作的方案,提出的方案应该包括:所依据的反映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并且表述要正确、简洁、合乎逻辑。

二、联系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解答一些具体实验问题

化学实验是在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不仅要知道此项基本操作怎么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算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大试管的管口要放一团棉花?做一氧化碳还原三氧化二铁时,为什么要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导气管要伸到接近集气瓶的底部?……以上问题都是初中化学实验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中会碰到的问题,操作正确与否关系到实验能否成功,也反应了同学们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在复习阶段,应训练学生多做这方面的实验习题,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三、注意对实验做类比与归纳,提高复习效率

在化学实验复习中应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类比与归纳,以、灵活把握。对于一些较完整的典型实验,应予以全方位的规范复习。以CO2的实验室制法为例,复习内容包括:

1、实验用品的选用;

2、实验的反应原理;

3、仪器的选用及原理;

4、实验条件及其控制;

5、实验现象及其解释;

6、操作注意事项等。

对于一些相似实验,应注意类比,以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例如,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与制取二氧化碳两个实验,除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而二氧化碳不能外,整套装置十分相似,两个反应都是固体物质与液体物质相混合,而且反应条件相同,所以其装置相似。但由于两种气体的溶解性不同,因此实验装制的后半部分,即气体收集部分就不一定相同了。

由于实验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教材的各章节中,显得零乱而欠系统,如果复习时不注意实验内容的有序整理而只搞“逐个攻破”,既浪费时间又难以提高效率。正确地做法是:按照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归类、比较、把握住各个实验的异同点及要点,即便事半功倍。

四、认真研究题型,理清解题思路

化学实验题型有多种类型。从答题方式看,可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推断题等;按考试要求可分为了解层次题、理解层次题、掌握层次题等;从考试内容看,可分为仪器使用知识题、基本操作题、气体制备题、实验设计题、实验探究题等。考查气体制取方法、装置选用掌握情况的题型。不同的题型,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不同,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复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金梅.如何上好初中化学实验课[J].《新课程(中旬)》.2012年11期.

第5篇

一、从学习实验守则入手

在第一次上实验课的时候,几乎所有老师都会组织学生学习化学实验学生守则。初三学生处在特殊年龄段,其意识指导行为中的消极避罚因素正逐渐减弱,而理性因素已萌芽并发展。所以,在学习学生守则的时候,老师深入解释每一条的具体要求和原因,比一味地强调或威胁要好得多。

以下就结合学生实验守则具体谈谈。

1.学生进入实验室要保持安静,按规定位置就座。未经老师同意,不要擅动仪器。

2.实验前,学生应认真预习实验手册及课本有关内容,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内容和方法,并事先检查实验器材、药品是否齐全、完好。在准备工作就绪后再开始实验。

3.实验时,必须听从实验老师的指导,做到操作正确、步骤科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切忌草率从事。

4.实验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和问题,应及时请老师协助解决。

5.爱护仪器、设备、材料,一切仪器、材料未经实验老师同意不得带出实验室。不得擅自挪用其他组的仪器、材料。

6.认真、独立地分析实验结果,据实填写实验报告。

7.实验结束后,必须认真清理实验器材并摆放整齐,搞好清洁卫生,关好水源、电源,放好桌椅,经实验老师验收后,方能离开实验室。

8.如遇意外事故,应沉着、镇静,及时报告老师,妥善处理。

第一条是基本要求,没有商量的余地,初次发现违规就要严肃指出。但关键是要落实按规定位置就坐这个要求,而且应在第一节实验课的时候就要把实验课座次表做好。因为学生在上实验课的时候都有随便坐这个趋势,不固定座位后面的很多要求都得不到贯彻。

第二条是有关预习和实验课前的准备的。鉴于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写预习报告不是很可行,那就应该着重把进实验室以后的行为规范好。首先,不允许学生迟到,尽管实验楼离教室有一段距离,要求要提前2―3分钟到,原因是到实验室后还有要求。按我们学校的情况,一般把对学生实验中的改动和注意事项都写在黑板上。所以要让学生养成到实验室先看黑板的习惯,并结合黑板上的内容进行预习。

第三、四条是必须要求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有事要告诉老师。但要达到操作正确、步骤科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切忌草率从事的要求就比较困难了,平时要抓的就是态度和操作。

第五条是实验管理的重中之重。爱护公物这是道德方面的要求,但具体来看在实验中难免会打破仪器,所以要先把损坏赔偿制度给学生讲清楚,明确责任关系。要求学生来实验室后马上检查桌上仪器有无破损,有的话及时报告,这样可以避免责任不清。要求学生重视诚信,每人固定位置也保证了有必要的监督机制。另外仪器材料未经允许不得带出这条也要说明,对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讲,带出仪器这一点一般不会有问题,但药品就要注意了,要先讲清楚这样做的危害。

第六条是作业问题。

第七条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文明而负责任的学生,这一条的贯彻执行关键还是看制度。

第八条的总则需要事先说好,在每次用到危险药品的时候需要强调。

二、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入手

学生在做实验中很多细节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学生学习效果及实验安全都有莫大关系。比如经过多次训练,一个高一班级在下学期的时候就可以安静而有序地进行实验了。这些细节有:勿带食物进实验室、实验台脏别趴下、别将仪器当玩具、药品分开勿污染、动手动眼不动口、坐着实验不站立,现象精彩莫喧哗,有事必须先举手、酒精灯莫靠桌沿边。这些细节有些是保护学生安全和健康的,有些是确保实验课堂秩序的,第一次说明以后,以后要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强调和提醒。

三、从健全学生实验管理制度入手

这里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损坏赔偿制度,一个是实验室清洁制度。对于前者刚才已经说过了,后者在操作的时候我曾经遇到很多困难。对于一节化学实验课,首先,实验室距教室有一定距离,所以清理和检查工作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其次,学生在下课铃响后会急于出实验室,如果光靠老师检查会很混乱。对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次,我指定了组长,要求组长检查后才可离开。结果因为实验室过道很窄,检查的组长和出来的其他学生移动方向相反,也很混乱,有人趁乱离开,事后我找那些没整理好的学生加以批评。但第二次又有其他人没收拾好,还有就是组长本人也要收拾桌子。

第二次,我在下课前3分钟就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桌,但有些学生还没完成实验,所以在下课的时候因为仓促也没有全班都收拾好,而有些学生认真收拾了但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也抓不到特别不好的学生做典型。

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学生收拾了但达不到要求呢?我认为是他们没有学过怎么系统地整理实验台,趁下一次实验课实验内容比较少,我专门用10分钟时间教大家怎么收拾。事先我根据该实验所用药品及仪器整理了几个基本步骤。

1.将所有试管洗净并倒放于试管夹上,将试管夹、试管刷、镊子、铁丝等插在试管架上,试管夹靠桌子的对面壁上。

2.将试剂瓶靠试管架放成两排,大的放后面,小的放前面,酒精灯靠着试剂瓶。

3.将桌上的废纸及火柴梗放垃圾篓里。

4.用抹布擦桌子。

5.洗手。

像这样我手把手教了两次,第三次以后就只需要说一下几个特别的东西该怎么放就行了。

同时,我还落实了责任制,检查发现问题后就让那几个有问题的学生下次留下来检查,这样做效果很好。

应该说,对学生实验的管理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大的话就是安全问题,安全无小事;小的话就是学习习惯问题。虽然学生过一些年以后把实验做的什么都忘了,但这样一个有序的习惯对他们的生活也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姜淦萍,项闪飞.化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化学教育,2000,(31):7-8.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4]走进课堂――初中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第6篇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动手动脑 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目标。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特性,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渗透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领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化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诱导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可以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比如在讲浓硫酸的特性时,我补充了一个演示试验,在小烧杯中装入10克蔗糖,和少量水,再注入4-5毫升浓硫酸,奇趣发生了,蔗糖由白变黑,体积由小变大,白色的蔗糖变成了“黑雪”。面对此事此景,学生们先是惊奇兴奋,后是探究思索,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对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的认识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初中化学实验现象一般较为明显,但有些实验如溶解放热、吸附作用等,教师演示时学生较难感知现象,如果教师能将静止的实验让它动态化,可明显改善实验效果。例如:演示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时,可将试管注入2-3毫升水, 加热至沸腾,离开火焰2-3分钟,再向试管里的水中投入1-3粒氢氧化钠固体, 结果止沸的水又重新沸腾。这样学生对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就有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

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出现的现象比较鲜明,能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对实验分析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的提出某些设想,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探索新知。

二、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理解学生、尊敬学生,以真情和信任感染学生,以赞许和肯定激励学生,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这种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例如: CO还原CUO实验探讨,CO还原CUO的实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H2、C还原CUO的实验原理的实验装置之后进行的。可在实际操作中都因为装置复杂、CO用量大、尾气的处理不方便而不尽人意。为此,我发动学生设计更加合理的实验装置。

首先归纳出此实验所需要的条件及改进后的装置需达到的目的:(1)CUO需与CO接触;(2)CUO必须被加热;(3)生成的CO2容易被检验;(4)尽量减少CO的用量;(5)尾气易于处理;(6)尽量简化实验装置(用到的仪器越少越好)。

经过几天的小组蕴酿,合作探究,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在出口处接一根长约25cm的橡皮管,再在橡皮管上连一个尖嘴玻璃管,先检查CO的纯度后点燃,用它加热CUO,1分钟后即可得到明显现象。别小看这一改进!它既消除了污染又节约了燃料,学生的设计思路正体现了现代“绿色化学”中“循环利用”的思想,多么富有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提问,还要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如:在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当实验结束后,发现钟罩内液面并未上升到其容积的1/5,问: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这一结果?再问,若上升超过了1/5,可能由哪些原因导致呢?紧接着再问,既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何改进这套实验装置呢?这一类似发散思维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引导探究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将某些常规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为什么有些物质燃烧有火焰,有些物质燃烧没有火焰?”这个问题是学生在观察了酒精、蜡烛、碳、硫、铁、氢气、一氧化碳等物质的燃烧后提出来的。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做如下实验:

点燃一支蜡烛,当它燃烧得正旺时,吹灭它,再用火柴点燃,但不准用火柴接触灯芯!一开始,学生觉得这个实验太简单,没什么意思,但当他们动手一试,却把他们难住了!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有人成功地不接触蜡烛的灯芯重新点燃了蜡烛。他是怎样做到的呢?原来这个学生在多次尝试失败后,通过仔细地观察,发现在吹灭蜡烛的瞬间,灯芯处飘出一股淡淡的轻烟,他便用火柴去点这股轻烟,这股轻烟竟然被点燃,而且引燃了蜡烛!此时,学生的思维达到了空前的活跃,自然就会想这股淡淡的轻烟究竟是什么?不可能是灯芯!只可能是已经被气化了的石蜡!再重新观察整个点燃蜡烛的过程,即可发现点燃蜡烛的过程是:先点燃灯芯,产生的热量,使部分石蜡熔化后再气化,气态的石蜡燃烧即产生了火焰。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探究铁、木炭点燃时不产生火焰,而硫产生火焰,氢气、一氧化碳燃烧时产生火焰的原因。

探究实验既可以让学生练习操作、掌握技巧,又在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并对新知识形成较强的感性认识。因此,作为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是挖掘学生智慧潜能的良好途径,化学教师可牢牢抓住实验这一学科优势,认真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刘克文主编.北京:开明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 微课的概念

1.微课的概念和组成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2.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

(3)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较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

二、微课与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

1.微课与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产生的良好效应

(1)化学现象可以直接观察。实验现象是实验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实验教学中,一般教师为了让学生比较清楚地看到现象,往往通过在讲台上抬高实验装置的位置,或者带着实验下到学生中间展示实验结果。然而现在学校教室中学生人数一般都在50~60之间,实验仪器的大小有限,抬高实验装置的位置也是有限的,必然造成一部分学生还是观看不到实验现象。展示实验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有些实验现象是在实验瞬间产生的,可能走到后面时,很多学生根本看不到实验现象。这样不仅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也影响了教学效果。但是通过微课可以在电脑平板甚至是手机中直接演示,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进而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2)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可以反复演示。微课是教学视频,可以反复观看,反复研究学习,对于化学实验现象、操作步骤、以至于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可以反复演示的。对于上课没有集中注意力的学生,以及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微视频,直至理解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3)代替某些有毒的演示实验。有些课堂演示实验中涉及有毒物质,有些演示实验受实验室中设备的限制,一般难以演示,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由于农村实验条件差的中学,仪器不足,制取有困难。另外,由于一氧化碳有毒,演示实验操作一般在通风橱中进行,一般都是由教师描述实验操作以及实验现象,学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微课中模拟实验的演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

的几点反思

1.微课平台功能单一,加强技术支持,搭建化学实验教学微课平台

为了化学实验微课的学习和传播,构建微课平台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制作化学实验微课网站,实现微课共建共享。如果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并添加用户作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记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未来的发展中,微课平台最好能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如,平台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足迹自动“推送”学习资源,以更加智能化、高效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平台应该具备异步在线讨论功能,在线学习的师生共同为学习者解惑,学习结束后,提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练习题,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微课的质量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教师亟待加强技术培训力度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课 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38-01

化学实验课在整个化学课程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课主要教给学生操作技能,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化学实验课有着直观、形象的特点,实验课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

1 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安排的实验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很难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在课堂上完成,而且大部分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下文中,笔者分析了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与新教材教学内容脱节

在高考理科综合卷中,化学实验的考试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进行,化学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还有高考的化学实验部分,这部分内容变得更加灵活和综合。而现今的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仍然以传统教材所提供的实验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些实验操作按部就班、机械枯燥,往往是教师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演示一遍,学生跟着机械的操作一遍就结束了,对学生来说没有实质意义。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应付越来越灵活的考试内容会感到越来越困难,因此,实验内容与新教材脱节,使化学实验课的效果大大降低。

1.2 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内容过于简单和基础

现今的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准备的都是简单和基础的实验,在生活中,学生们对于这些实验原理都有着一些了解,甚至对其原理理解的已经很透彻。因此,再用这些实验来进行教学反而会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到枯燥,影响课堂效率和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这也对学生继续探索化学现象,创新思维产生阻碍,降低学生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1.3 探索教学成为形式

高中化学实验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实情况是在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付了事,不认真的备课和讲课,走个程序就结束课程,甚至有的教师挤占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时间,严重降低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这样就导致了化学实验课成为形式,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2 改进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措施

实验课的质量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有很大影响,因此,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要给予化学实验课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2.1 重新设计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

旧的教学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合最新的大纲要求,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重新设计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要在新的教学内容上加上对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环节。例如,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时除了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剂量等要求操作以外,还可以让学生探索在改变实验条件和添加试剂的剂量等方面时实验会发生的变化。这样,学生的探索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2.2 重视化学实验课,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要上好高中化学实验课就要在思想上提高对其的重视,把好上课质量关。在化学实验课上进行的科学研究需要用到许多的仪器,器材等,这些仪器和器材的质量对实验的成功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保证所用仪器和器材的质量才能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端正态度,认真的备课,以认真科学的态度教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讲到锌铜原电池这节时,课堂上学生们都学习了电池原理:在锌铜同时放到稀硫酸中时,锌会失去电子变成二价锌离子,稀硫酸中的氢离子会得到电子变成原子。实验开始前,教师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包括必要的试管、镊子、铜棒、锌棒、稀硫酸溶液等。学生依据步骤来完成实验,密切观察每一个现象。

2.3 科学合理的评价化学实验课

新课程赋予评价以特殊地位: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别发展。评价策略上,提倡“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用纸笔测试、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三种。在评价上,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以评价促发展。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明显的,但它是终结性书面测验,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难以检测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进步。课程评价的功能是高考无法替代的。

课程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考虑不同模块的具体特点。对有些模块应综合使用纸笔测试、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等方式,纸笔测试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的概念和原理,对某些模块的纸笔测试,不应死扣具体知识,在开放性、应用性上下功夫,考查学生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在这些模块的教学中,开展辩论、角色扮演、调查、参观访问等进行表现性评价。有些模块在纸笔测试上力求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等过程进行评价。有些模块还需要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合作意识以及探究态度等方面予以考察。

3 结语

总之,高中化学实验课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为未来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慧宇.如何提高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J].新课程:教研版,2010,14(10):53-54.

第9篇

化学 演示实验 实验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对化学充满着好奇和兴趣,就是因为初期的化学课本实验较多而理论较少,对于很多直观性的知识,学生感到好奇新鲜便于接受。但是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理论知识也随之增多,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也开始累积,学生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大。这时,一部分学生就开始产生畏难情绪或厌学情绪,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也会随之减弱。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善于挖掘教材,创设条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一、教师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实验技能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具有基础性、典型性、指导性。比如,上册课本典型的有“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碳、硫、磷、铁分别在氧气中燃烧”“过氧化氢分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水的电解实验”“制取蒸馏水”“木炭吸附”“木炭还原氧化铜”“二氧化碳性质”“粉尘爆炸实验”等。演示实验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甚至还需要教师自己去寻找实验材料,这就使实验教学变得繁琐,因此,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听实验”“记实验”“背实验”,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消极。为更好的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演示实验开全,才能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安全基础,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教师要认真开展学生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著名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学习愿望的源泉在儿童智力劳动性质的本身,在思想的情感的色彩之中,在理性的感受之中。如果这个源泉枯竭了,用任何办法都不能坐下来读书。”营造探究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去发现知识,这是开发学生学习愿望源泉的有效手段。探究实验学习的主要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各种假设,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并获得新知识。例如学习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三者之间转化关系时,组织学生到学校建筑工地上参观考察。考察中随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土与水混合抹墙干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变化?(2)生石灰与水混合后有什么现象发生?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了什么?(3)石灰浆抹墙干燥后有什么变化?变成了什么?(4)土泥抹墙与石灰抹墙干燥过程最大不同点是什么?(5)两者干燥后的产物是否还能粉碎加水,再重新抹墙使用?学生根据考察的记录结果进行小组讨论,查阅书籍材料还有拿回少量石灰样品进行实验检测,探究各阶段组成的可能性。再经教师关键点播,学生对于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区别既能够轻松掌握,而且印象深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教师要积极开展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向生活学习,学好身边化学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化学。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存本领。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化学,教科书上介绍的家庭小实验有自制简易净水器、清洗餐具、制作“叶脉书签”等,让学生主动地做这些些小实验或小制作,培养他们的实验和创新能力。除做书上规定家庭实验外,还扩展一些其他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家庭小实验,如可以组织学生研究菜刀生锈的原理,利用食醋鉴别食盐和纯碱,制作醋蛋液等。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提高学生运用身边化学的能力。

四、教师要拓展实验的广度,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探究能力

化学学科的特征是实验多,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化学教学中,适当拓展化学实验的广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意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常见的酸和碱》一节中氢氧化钠的重要性质之一。然而,教材中只给出了相应提示,并没有安排实验。笔者在教学中对该反应进行了实验设计,使其既能充分体现反映的进行,又能检验反应的产物,可操作性强,形成美丽的喷泉实验吸引学生的眼球,实验效果非常好。所以要合理地改进和拓展实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并且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教育需要智慧,教育更需要创新。教师不能再一味地死教书、教死书。教师要开放学生实验教学,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深化知识,掌握理论,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大自然,认识生产生活,这样学生才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深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上接第160页)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强操化动作的练习,加强他们专业素质的训练和基本功训练,建立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提高完成动作质量和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在加强基本素质练习的同时,提倡科学系统的训练,确保难度动作的质与量,动作的规范性和身体姿态的控制能力等问题,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另外,还要注重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学.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开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柏曙邹.因特网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认知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3\]金曼.江苏省普通高校健美操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5.

\[4\]王永明.山西省竞技体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

第10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酶;说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71-03

说课,就是教师面对其他教研人员,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过相互评说,从而达到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等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因此,自“说课”一词被提出以来,经过不断推广和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小学,更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一项重要的教研活动。

本文以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之《酶的专一性》为例,从教材分析、学生特点分析、教学策略、学情分析、教学程序及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做具体讨论。

一、教材分析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酶作用的专一性》是高教出版社《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酶的专一性》实验是本节内容的配套实验模块,采用本校自编教材进行教学。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它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阐明生命本质的学科,是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也是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本专科生及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相应的实验课设置,既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加强,也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自主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酶学知识作为生物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于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关系到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每一环节。而酶的专一性,是酶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2.教育教学目标。①能力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估;对最终的实验现象给予合理的分析和解答。②知识目标。深刻理解酶的专一性;掌握并熟练运用糖的基本鉴定方法。

3.重点、难点。重点――把握实验的设计思路;难点――合理分析具体实验结果;关键――掌握酶、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本次实验,在操作技能方面要求较为简单,并不涉及复杂的仪器设备;实验原理浅显易懂,是学生早已熟悉并掌握的内容。那么,这个实验就真的就可以用“简单”二字将其概括吗?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实验,其特点就在于它的设计性上。要通过几组简单的实验来体现酶的某种专一性,并要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可靠,那么如何选择实验材料并设计对照实验组?这就是本次实验的重点所在。而难点则在于――真实的实验结果与学生的预估结果之间是否会存在差异,以及对差异性结果如何正确地分析处理。要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其关键就在于学生对酶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以及对糖的鉴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二、学生特点分析

本课程面向的是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他们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专业理论体系,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对实验课保持着较大的兴趣和热情,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师和其他同学过于依赖,实验统筹能力较弱,实验态度不够端正,操作过程中草率、马虎且无计划性。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次实验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摒弃惯常的“我说你做”的教学形式,而改为“你说你做”。《酶的专一性》实验,在课程安排上属于生化实验的中间阶段。经过小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室的设置、常用仪器的操作、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室安全守则都十分熟悉。因此,在本次实验中,可将实验的主导权交予学生,要求他们全程参与实验的准备和设计,以此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通过教师讲授,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使用的仪器和试剂。以提问的形式,回顾已学过的酶学知识,了解本次的实验原理。而实验的设计和具体操作,则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对于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由教师现场演示,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2.教学手段。由于实验课的性质所定,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完成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板书展示为主,教师现场操作和多媒体演示为辅助的教学手段。

四、学情分析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思考、设计、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探究、分析。这种研讨式学习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了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五、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设计主要包括:导入课程、设计实验、预估结果、完成实验、结果分析等几个部分。

1.温故知新,导入课程。酶的专一性是酶学的一个重要知识,也是酶区别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一个重要性质。那么,什么是酶的专一性?酶是如何体现其专一性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并导入本次实验的主题――通过检验酶对不同反应物的催化作用,从而证明酶是具有专一性的。

2.选择实验材料,引入实验原理。提出一个小问题: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这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回答的问题,由此引出本次的实验材料――唾液淀粉酶和淀粉。但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酶的专一性,因此必须还要引入另一种底物和酶来加以参照。在此,选用了同属于糖类的蔗糖和相应的蔗糖酶作另一组实验材料。通过对实验材料的选用讨论,进而引入本次的实验原理――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即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生成麦芽糖,但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但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3.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上段所述内容,既是实验原理也是实验目的。那么,如何设计反应体系,把实验原理转变为实验数据?这是本实验的重点问题。另外,反应物和水解产物共5种,俱是无色的糖类物质,应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水解产物(麦芽糖、葡萄糖、果糖)的生成,从而判断体系中是否发生相应的酶促反应?在此,要求学生放下课本分小组讨论,根据已掌握的实验技能,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4.优化实验方案,预估实验结果。经过讨论,学生提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阐述其设计思路。然后经过比较筛选,分析其优缺点,并参考教材,选取最优实验方案进行板书展示。同时,根据已知的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估。

实验方案(节选)及预期结果如下表:

如上表所示,7支试管中所加入的反应物各不相同,按照已知的实验原理,只有3号试管能发生相应的酶促水解反应,生成的还原性糖能够通过与班氏试剂的反应被检测出来。而其余6支试管对于3号管来说,都属于对照实验。那么,这6支对照组各自对照的是哪个方面,若缺少其一,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和缜密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已知知识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不盲目依赖教材和老师,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成为实验的主导者,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在旁指导。

6.实验操作结束,分析实验结果。经过准确的实验操作,学生可得到两组实验结果。两组实验都由7支试管组成,其中各有一支试管发生明显变化――由蓝色澄清溶液变为黄色或砖红色沉淀。与同组其他6支试管相参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本次实验采用的两种酶都是具有专一性的。这符合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目的。但是实验不是纸上谈兵,很多情况下,实验结果往往会与预期结果发生偏差。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有时会有其他试管也出现颜色变化――由蓝色溶液变为绿色或蓝绿色溶液。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在学生实验中,即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并不相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对这种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已知的实验原理和预期的结果。要充分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可能会对反应物产生的影响,综合各种可能的情况加以分析,找出原因――究竟是自己实验过程中的误操作,还是反应体系中某些因素所导致的正常现象?不忽视、不掩饰,对真实的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答,端正实验态度,这是培养学生科研精神的关键所在。

7.知识延伸,关注细节。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实验原理、设计、结果分析等重点难点,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譬如:①本次实验中用到的淀粉溶液,其中除了含有淀粉这一主要成分外,还含有少量的氯化钠,那么氯化钠的作用是什么?②实验操作中要求酶与底物混合后进行37℃恒温水浴,这个温度设置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忽视这些细节问题,把它当成理所当然。而实际上,这些细节问题却往往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之处。

8.辅助教学。除板书和教师现场演示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录像或图片的形式记录学生实验过程和结果,在课程结束前进行回放,纠正错误操作,并展示正确的实验结果。

9.板书。实验课的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类型、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讨论等几个部分。版面设计要求内容精简,重点突出。

10.作业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详述实验设计思路,并分析实验结果。教师批改之后,于下一次实验课上进行点评。

六、教学反思

第11篇

【关键词】:实用性;教学优化;学习兴趣;与时俱进

在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中,生物化学属于基础课,主要研究构成人体主要物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的代谢、相互联系及其调控[1].学好生物化学不仅可以理解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代谢与联系,更为以后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好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理解理论课所讲授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如果在此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与协作意识[2].目前,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主要以传授基本理论、学习基本知识为主.学生往往会觉得生物化学抽象、难以理解、学起来费时费力[3],但是实际上生物化学实验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我们能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改变教学思维,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该课程教学特征及各专业学生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实用性”思维改革,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生物化学实验课“实用性”教学优化

1.1“生活实用性”优化

“生活实用性”即贴近生活.生物化学实验贴近生活的典型例子为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该实验取材为新鲜的蔬菜水果,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橘子为实验原料.在实际实验中每组只需少量橘子就可以提取足够量的维生素C,该实验原料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选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原料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维生素的来源以及理化性质等留下深刻印象.与此类似的是胡萝卜素柱层析分离实验,该实验原料我们选用炒干的红辣椒,在研磨后提取胡萝卜素.在该实验的讲解中,要提示胡萝卜素为脂溶性维生素,因此,炒过的干辣椒要保持干燥研磨,并加入有机溶剂去提取.通过该实验,学生加深理解了理论课所讲解的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为颜色鲜艳的水果蔬菜这一特点.分光光度法与层析法都是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如果单纯讲解技术原理,或者只是重点讲解测定方法等都会让学生觉得兴趣不大.我们通过在实验中选择贴近生活的实验材料,同时在讲解中适度引导,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实验.另外,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所使用的酶是学生通过口中含水做咀嚼运动后产生的口腔淀粉酶,学生测定的是不同因素(如温度、时间等)对自己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同样在尿淀粉酶活性测定中,使用的也是学生自己的尿液样本;在提取全基因组DNA实验中,则要求学生用棉棒取得自己的口腔黏膜细胞.在这些实验设计中,通过使用学生自己的“原料”,而提高了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

1.2“与时俱进实用性”优化

社会在发展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空前繁荣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一些与代谢有关的疾病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我们根据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血糖仪使用逐渐普及的特点,在血糖浓度的测定实验课教学中不仅加入尿糖试纸定量检测,还加入血糖仪的使用.我们发现,学生对应用血糖仪实时检测血糖兴趣非常大.通过亲自动手测量血糖,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糖代谢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对糖尿病的尿糖定性检测、血糖监测等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4].而我们对世界糖尿病日的介绍等也使学生对我国糖尿病的严峻现状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1.3“职业实用性”优化

“职业实用性”,即该门课程与临床的密切联系.医学生从进入医学院校开始,就会不断从思想上自我加强职业感.入校后的“医学生誓言”宣誓等具有强烈仪式感的活动更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感,这会使医学生对有关临床的东西更感兴趣.利用医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适当联系讲解临床知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在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中,往往会讲解有关清蛋白与水肿症状,清蛋白与肝脏、肾脏疾病的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类似的为血清三酰甘油的含量测定,在该实验中,联系目前中国高血脂患者增多,适当讲解生活方式与肥胖、肥胖与高血脂的关系,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往往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临床专业还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5],加入简单的病例探讨,从生物化学的物质代谢角度来认识这些疾病,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知识.

1.4“后续实用性”优化

“后续实用性”,即科研思维、科研习惯以及协作精神等的养成.医学本科教育不仅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疗人才,也是医学科研人才培养的第一阶段[6].那么,科研思维、科研习惯的培养就必须贯穿始终.科研习惯与科研思维的养成需要从点点滴滴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我们要把每次实验课都当成是一次科研习惯培养的好机会.例如:在第一次实验课中,在讲到实验室规则中的实验课必须穿白大褂这个简单要求时,往往会将实验室分级、实验室污染区、半污染区等概念,甚至实验的无菌操作等做简单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的严谨性,能够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每次实验,同时对生物污染与安全有足够的警觉意识;而我们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讲解中,往往会系统介绍微量移液器的类型及适用范围,枪头的选用规则等,都为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奠定了良好基础.实验课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施实验的能力.尽管实验室开放日、大学生实验基金等为部分学生提供了熟悉、了解实验设计以及独立设计实验的机会[7],我们依然会要求在每次实验课前预习[8],体会该实验设计的优缺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的重要性,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以具体实例给学生讲明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每个实验设计中必须设置对照等;而在实验课中则给予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在讲明实验基本原理与仪器使用规则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实施,发现问题后也要求学生先自己解决;实验课中和课后,通过检查实验记录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9].所有这些良好的实验习惯都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要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既需要学生的自我努力,也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意识、有选择的恰当引导.另外,要强调协作精神与集体意识的养成.当今社会知识信息量极其庞大,每个人都难以掌握所有知识与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协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每一项重大的发明、发现都离不开良好的协作.而无论个人之间、团队之间的协作,都需要有集体意识,共赢意识.我们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的小组内合作、小组间协作对于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都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要学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引导大家养成集体意识。

2教学效果

2.1“实用性”教学优化效果调查

我们将该文所提出的“实用性”教学优化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并于2016年9月到2017年1月随机抽取临床医学专业上过该实验课的学生共230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当堂回收2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共设计8个问题,其中第一二个问题主要考查通过该教学优化,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是否增加;第三四五个问题主要考查该优化措施是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学理论课知识,同时考察学生对该课的主观评价;第六七八个问题则主要考查该优化措施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与科研思维.问题答案采取5级记分:1分为完全不符合,2分为基本不符合,3分为不确定,4分为基本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10].所有结果采用Excel表录入,并采用GraphPdPism6ar软件分析.

2.2“实用性”教学优化调查结果

“实用性”教学优化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由我们的调查问卷设计可知,得分越高说明该“实用性”优化措施效果越好.第一二项得分均超过3分,说明该“实用性”优化措施实施后,学生对该实验课的兴趣比较浓厚;第三四五个问题中第三与第五个问题得分均高于3分,说明“实用性”优化措施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达到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目的,第四个问题得分为2.37,说明学生依然觉得生物化学比较抽象难懂;第六七八个问题得分均高于3分,说明通过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应用“实用性”教学优化措施,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3讨论

第12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医用有机化学实验;定量分析;教学效果

医用有机化学实验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在临床、口腔、检验、康复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也正因如此,传统的线下实验教学面临着专业和学生众多、学时少、只能利用课上有限的时间进行演示和操作、教师不能关注每个学生个体需要、不利于形成性评价等问题。这促使该课程开始摸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期能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其实,2018年11月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后,各高校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1]。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众多学者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了课堂革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但是,在以往的报道中,各学者对于混合式教学的教育理论和技术研究较多[2],例如其优势、经验、设计思路和建议等[3-6],而结合定量分析评价教学效果的报道较少,基于医用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探究也未见报道。本文结合问卷调查以及实验组、对照组的成绩定量分析,围绕教学各环节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以及评价,希望能够为打造优质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提供经验及借鉴。

1混合式教学的全过程

1.1教学策略

医用有机化学实验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例如能熟练掌握常压蒸馏、减压过滤、萃取操作等。但受学时及学生人数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的“线下”实验教学很难关注每个学生的操作及实验情况,同时也为形成性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分析以上学情及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慕课资源、教师自制实验操作视频以及雨课堂平台等,将以往单纯的书写实验预习报告的方式调整为线上预习。同时,在线下重点指导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力求提高针对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1.2教学组织及实施

以“线上”教学作为辅助手段,预习任务,跟踪学习情况,细化过程评价。“线下”课堂重点讲解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表现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学生等各个环节相辅相成,具体的组织及实施见图1。以《芦丁的提取及萃取剂的回收》实验为例:课前,教师将自制的常压蒸馏操作视频、实验课件以及预习要求到雨课堂,同时设置任务节点,学生在线上进行预习;课上,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提出的问题,讲解、演示重难点,如常压蒸馏装置的组装要求、温度计的位置等,观察每位学生的实验情况,并与之进行探讨;课下,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再次观看实验视频进行复习,进而巩固课上所学知识。

1.3教学考核体系

线上资源及雨课堂平台的引入,便于量化学生的学习指标,例如记录跟踪学生的学习时间、进度以及任务节点的完成情况等。同时,学生在线上提前预习后,缩短了教师在课堂的讲授及操作演示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指导、观察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及表现。这为实验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有助于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见表1。1.4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20.0数据分析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成绩进行分析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教学效果分析

2.1成绩的比较

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方式,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组采用混合式教学,对照组为传统线下教学。比对成绩包括实验理论测试和实验操作考核,2组学生的考核内容完全相同,评分标准一致。其中理论测试分数为30分(计算总成绩时换算为百分制),实验操作成绩为100分。由表2可看出,实验组的理论测试及实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的形式,针对实验组学生,对课程效果进行了主观评价调查。调查分别从“混合式教学的适应度、混合式教学的效果、是否有助于提升操作技能、是否有助于与教师沟通”等几个问题展开。其中,30.32%的学生表示能迅速适应混合式教学,60.05%的学生能逐渐适应;75.2%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很好;92.3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有助于与教师的交流探讨;89.68%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便于反复观看实验视频,有助于提升操作技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