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

时间:2022-09-18 06:32: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文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文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 人文素质教育; 功利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52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17-02

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其中固然有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社会环境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但我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仍然是主要原因。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过于功利化,充满简单浮躁情绪,形式主义、功利化倾向浓厚,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一种表现。因此,正确认识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功利”,尽量避免人文素质教育的功利化,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功利”

人文素质教育的“功利“是指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所内化并通过人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能力、品质、才干、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想品貌、道德水准等,它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1]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2]最终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素质教育是具有很强大的“功利”的,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能力、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一种表现,而素质则是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一种品格。[3]可见,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但是,人类知识的海洋浩如烟海,而大学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什么都学。怎样才能学得更好?怎样才更有利于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这就有个知识结构问题。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反之则不利于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大学生仅仅掌握自己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才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习人文知识可以弥补专业知识的缺陷,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进而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升华为精神。

2. 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与科学思维注重逻辑、推理与验证的抽象思维方式不同,人文思维是开放性的形象思维,是直觉、顿悟和灵感,是原创思维的主要源泉。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没有人文思维,就没有原创性”。[4]人文思维的训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学习、感染、熏陶、领悟和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心性,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全局意识,促进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固有思想的束缚,使思维更活跃更开放,更具创造性。因此,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已成为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在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的自我观照、自我领悟、自我理解,其核心是自我反省精神。正如著名人文教育专家刘献君教授所说;“一个没有反省精神的人算不上一个高素质的人;一个不能正视自己的历史与现状,缺乏反省精神的民族,也算不上高素质的民族;没有自我反省,没有确立自我,就谈不上自尊与自律。”[5]人文素质教育能帮助学生克服“自然人”自私、贪婪、懒惰、嫉妒等动物式自然性弱点,弥补专业教育在人格教育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自我、净化灵魂,强化人的责任感,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也是大学教育应该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4. 促进学生“精神成人”

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它强调“精神成人”,注重完善人的精神结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是一种自觉的精神守护和培育;它融情感、激情、意志和关爱于教育过程,顺性达情,呼唤出学生内心深处人性的东西,让真善美、自由平等博爱“融入”学生心田。因此,人文教育在加强学生自身修养、陶冶情操、砥砺品行、提升人格、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方面有着专业教育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正如爱因斯坦在他的《自传注释》所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完成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任务。

5.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意志,能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教给学生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及其对社会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而这种顽强、不怕困难的毅力、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灵活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善于与人合作的能力,正是大学生立足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功利化已经成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障碍

“功利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人文素质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倾向。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具有很强的功利的,但功利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则不但发挥不了人文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反而会影响它的功利,进而把人文素质教育引入歧途。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追求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考虑和系统规划

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部分地方院校和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长远考虑和系统规划,短期的应付行为较多,或为迎接教育部门的评估和上级检查,或为申报某个建设项目,或为学校形象宣传需要,而被迫举办一些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追求短期效应,活动一完成或项目申报到手,这些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便也就偃旗息鼓了。还有的则是因某位领导的喜好,而举办某一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带有十分浓厚的人治味道,虽然一时间也可能轰轰烈烈,结果往往是人走政息,昙花一现。

2. 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上,盲目追求高、全、深,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

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符合学生思想特点,才能引起学生共鸣,为学生所接受。然而,目前有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顾学生思想特点、知识起点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内容上盲目追求高、全、深,以此来作为衡量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标准,而不顾及教育的实际效果,不愿意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愿意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好,不愿意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硬功夫。

3. 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

主要表现在有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途径上,只注重课堂教育,而忽视专业渗透和学生实践体验,忽视教职工言传身教的影响和校园文化的熏陶;在形式上,热衷于开讲座,搞活动,热衷于做一些看得见的表面文章,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实际效果,忽视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也不注意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尽管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很难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也提高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4. 东施效颦,特色不鲜明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所高校所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同,面对的教育对象也有区别。因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定要与本地区、本校的具体实际,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办出自己的特色。然而,目前某些高校,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对本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做深入思考和研究,盲目模仿国外或其他学校的做法。比如看到国外,尤其是美国“通识教育”比较成功,就简单地把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和教育方法全盘照搬过来,有些人甚至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为“通识教育”,而没有与本地区、本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不考虑专业的实际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没有自己的特色或特色不鲜明,致使人文素质教育也出现千校一面的局面。

5. 偏重物质化和硬件建设,轻视“软”环境建设

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高校普遍注重看得见的“硬环境”建设,校园建筑风格迥异,校园雕塑琳琅满目,校园环境美不胜收,甚至建筑物、道路的命名也各具特色,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在“看不见”的“软环境”建设方面却往往被忽视或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学校及地区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忽视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弘扬,忽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忽视学校特色文化的培育,因而导致学校人文气氛不够浓,人文底蕴不够深,文化品味不够高,缺乏渗透力和熏陶力。

三、克服功利化倾向是确保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确保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一方面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对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另一方面,必须克服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倾向,认真研究和把握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真正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扎扎实实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 更新观念,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把满足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文素质教育也要围绕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展开。这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任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都不能违背这个宗旨;第二层含义则是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教会学生学会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把学生由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使人性得到弘扬,实现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2. 系统规划,全面推进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时间上讲,他必须贯穿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并且不断积累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和经验;要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一进校到学生毕业都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空间上讲,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教学场所、生活场所,还是休闲娱乐场所,都必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元素,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因此,要防止人文素质教育的功利化,避免短期行为,必须按照长期与近期相结合、整体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从指导思想、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网络建设、队伍建设、日常管理、考核体系、保障措施等方面,对人文素质教育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划;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或指定某个部门来统一协调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使之有规划、有组织、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建立起长效的工作机制;[6]而不能停留在某个方面、某个环节,更不能像搞运动一样,急功近利,才能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3. 注意方法,讲究实效

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论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还是人文素质教育专题讲座,一般都采用教师满堂灌的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没有学术上的讨论,没有思想的交锋,更没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了。这显然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其实,大学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应该更多地采用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学者薛涌所说,“从大学的诞生可以看出,大学与生俱来地带有几个特点:第一,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第二,师生的关系,不管是从心灵上还是从空间上都非常密切,大家住得很近,可以随时坐而论道;第三,真理是辨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地‘学’出来的。大学要训练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并能够应付不同观点的挑战,在思想的交锋中说服别人。”[7]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应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比如经常给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设置各种复杂的是非情景,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和处理;组织引导学生就社会的热点问题或某个专题开展讨论交流,展开辩论;组织学生阅读人文书籍、撰写学习心得等等。让学生自己在分析、阅读、交流和论辩中体验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

其次,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和学校各项工作中。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不是依靠人文素质专门课程来完成,不可能开设太多的人文素质教育专门课程,而是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门课堂教学和技能实训中,渗透到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到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服务、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来看,最终是要使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升华为职业人文品质,这个内化和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一点一滴的渗透和积累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再次,要注意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因此,要按照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校园环境、硬件建设、大学精神的培育、校风、学风建设、大学的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着力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金星.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报告[R].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76.

[2] 胡章显.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M].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二).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30.

[3] 周远清.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文化素质教育[M].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六).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7).

[4] 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M].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六).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7):24.

[5] 刘献君.科学与人文相融――谈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M].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7):54.

第2篇

1.1对人文精神的遮蔽

当一个知识门类获得大学的建制,就意味着它从边缘走向中心。学科制度化进程使得每一个学科都专注于单科的知识生产,力求将知识以规范的形式表达,使其拥有控制的权力,对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进行界定,并将不符合其规范的知识体系均排除在外,从而使得各学科之间树立壁垒。医学也不例外,通过医学学科建制,医学和其他学科之间泾渭分明,这也包含医学和人文学科不断划清边界。学科规训极大地促进了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赋予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问题,其中主要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相互拒斥与分离。学科规训是知识/权力的结合,使世界按照一种井然有序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并加剧了对科学的推崇。但与此同时,科学具有唯理取向,强调精确化、规范化和体系化,关注的是范式、理论、技术和方法,在科学关照的世界中,纯粹的工具取向排挤了对生命的关爱,对人的生活关注更多的是一种冷漠的剖析和粗暴的强制。医学属于科学的范畴,科学精神是为了求真,人文精神是为了求善,医学和人文科学都属于“人学”。然而,在现代医学学科规训发展的推动下,人文和医学被界定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在学科规训的影响下,医学与人文分裂,医学人文关怀被边缘化,这导致了医学技术化和医患关系物化。医学更注重其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却抽离了医学中的价值存在,放逐了医学中的人文情怀。医学教育注重“形而下”的部分———医学知识、医学研究方法、医学手段、医学组织、医学物化的科学成果等,而其“形而上”部分———医学的科学精神、道德、伦理等构建的医学价值体系被遮蔽。

1.2对人文教育的驱离

医学教育的体制化、精细化使得人文教育边缘化,医学教育嬗变成为一种技术训练,关注的只是知识的判定与积累、知识体系的构建、技术操作的训练,漠视学子的价值取向、道德信念、意志品行、内涵修养。在学科规训取得制度化安排的新的情境下,学科规训的方式也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变成一种新的、有普适效应的权力技术。正是通过权力技术的推广运用,医学教育不断挤占、排斥人文教育,使其在医学院校中无以立足,难以实现其教育功能、显现教育成效。医学教育在课时安排、课程计划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显示出对人文教育的排斥。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基础类学科为例,在医学教育中几乎不见踪迹。有的院校将思想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人文类课程仅设有思想政治类课程,过分偏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政治服务功能。有的院校即使开设一些文学等选修课程,但因人文主题不鲜明、课程体系缺乏逻辑性、课程开设具有盲目性与随意性、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影响教学效果。医学人文交叉类学科如《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人文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医事法》等,在多数院校仅是象征性开设,其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层次性、系统性,并且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被视为“劣势学科”,很难引起师生重视,难以激发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此外,医学院校即使开设此类课程,也全然当作一种技术教育(书写、考试、评分),将人文教育归入方法理性、技术理性的藩篱。复旦大学医学院2011年组织的由46家高校参与的一项医学人文教育调查结果显示:88.7%的院校没有专门承担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机构,73%的受访者表示本单位没有编著或者引进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教材。医学人文教育所受冷遇可见一斑。

医学学科规训致力于医学知识与技术的生产、研究与界定,并不断通过权力技术的运用,对医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遮蔽,并在具体医学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对人文教育进行挤占、排斥与驱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理念。当下医学界技术至上理念盛行,医学主要被定位在技术层面,导致医学技术性和人文性的严重失衡。医学教育注重培养医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格的熏陶和品行修养的塑造,疏离了医学中最为重要的温情与人道。医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性养成相分离,人文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对医学生学习与研究倾向、职业道德的理解与定位、自我认知与价值取向等进行负面指引。第二,学科体系与课程设置。学科规训促使医学不断完善自身学科体系。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上基本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见习等,而有关人文、社会、行为科学等课程比例明显稀少,在课时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均挤占人文课程。医学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人文教育的弱化加剧。第三,考核与评价。医学学科规训将医学教育的考核与评价制度规范化,对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见习与实习等均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而人文类科目大多被列为选修课形式,考核要求及标准也较低。第四,学术规范与学术组织。医学学科规训在研究学术的价值、主体及方法等的基础上,制定医学精细的学术规范,并推进其制度化安排,但并未较多涉及医学人文教育。此外,医学教育拥有众多的学术组织,创立许多医学学术杂志,而涉及医学人文类则相对较少,例如,国际上有《医学与哲学杂志》、《医学伦理学杂志》、《临床伦理学杂志》、《医学人文学》等为数不多的期刊,国内有《中华医史杂志》、《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等以及医学教育类期刊中的一些版块涉及医学人文教育,因此在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学术制度化安排等方面明显逊于医学专业教育,这得人文教育被驱离至边缘。

2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突破医学教育学科规训的藩篱

2.1医学教育中人文缺失现象

在现代学科规训制度下,医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价值取向的偏离、人文精神的缺失、实践体验的缺席已成为一种现实。医学生缺乏敬畏生命、关爱患者的情感;缺乏毕生奉献医学的敬业精神与崇高的职业道德;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良好的沟通技能。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出现的医生职业自尊淡化、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等现象,也显现出在医学教育中由于人文教育弱化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2探索突破医学学科规训的有效途径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提出医学毕业生应当具备60种能力,涵括7个领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交流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这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表明培养医学生要使之不但具有精湛的医术,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因此,应突破医学学科规训的限制,结合医学特色,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使医学教育折射出更加深切的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正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医学人文教育被提出并日益受到各国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是跨越医学和人文学科的边界,将医学与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组建起来的一个学科群,主要包含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源起于19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医学院校推行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已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知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此外,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配备、评价监督、学术研究等方面大胆改革,取得卓越成效。当代医学人文学的任务和历史使命,是要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交流与互补,丰富与完善医学,哺育医学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克服医学和保健服务中的技术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复归“医乃仁术”的本来面目,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社会。

医学人文教育乃是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交织融合,不可硬性剥离二者的关系。医学教育必须突破学科规训的藩篱,挣脱出医学知识与权力交织的罗网,认真审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然而目前医学生的学习倾向颇具功利性,忽视对文、史、哲、经、法等学科的学习,从而造成通识知识匮乏、沟通技能欠缺、人文内涵浅薄、缺乏创新能力。由此反映出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弱化、医学生人文精神迷失等问题。因此,针对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令人堪忧的状况,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以“社会的人”为中心来构建医学体系,关注生命的整体,关注诊断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注重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诊断技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第二,改革医学教育教学实践,改变以智育为中心的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对课程进行系统化整体设计,整合优化医学人文教育多层次课程模块,并改革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第三,建立科学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将人文内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修养水平等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激发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内驱力。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协作教学,共同研究医学人文相关问题,提升教学效果。努力提升教师人文素质修养,改变工作理念与工作作风,注重人格力量,避免教师人文精神迷失。第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人类、感悟人生、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营造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氛围,塑造崇高的现代医学人文精神。

第3篇

摘要:针对当前军队院校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理念不够深入、课程设置不够系统、教员队伍参差不齐、学员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行并举、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融合、构建米字型复合素质模型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军事院校;人文教育;教学改革

人文教育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观念培养、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深刻的人文社会实践体验,培养军校学员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道德与价值判断的能力全面的国际视野、独立而健全的高尚人格,促进其提升人生境界、富有人文关怀精神,成为时代的先锋,从而更好地履行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责任和义务,完成自身的使命,服务于军队的建设事业。

1院校人文教育发展的现状

1.1人文教育理念不够深入。很多军事院校和部队都以“崇文尚武”来体现培养能文能武的全才的育人理念。而事实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武轻文”的现象,或者是过于重视军事技术的训练掌握,严重制约着院校教育的发展,因此院校教育要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努力寻找军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使彼此相互间更好地融合。1.2课程设置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当前大多数军事院校,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教育理念相对比较传统,多以军事,理工科目为主,人文学科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往往被都当做专业课程之外的拓展学员兴趣的辅助课程,长期不受重视,发展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它的课程设置缺乏完整性,也不够系统。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员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调整军校的课程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人文课程体系。1.3教员队伍参差不齐。军校教员要通过自身的军人气质、严谨态度、素质修养和理想追求,去言传身教,促进学员人文精神的养成,使学员具有独立健康的人格品质。在现阶段,军校教员队伍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教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教学观念老化,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且老中青的搭配问题也较为突出,在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首先提高教员的人文素质。1.4学员主观能动意识不强。一方面军校是培养未来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的地方,必须加强学员人文教育学习的管理。另一方面作为军校学员,既是学生,同时也是一名军人,在学校接受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不单单需要掌握应有的军事技能和体能,也应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

2加强人文教育的对策建议

当前,实战化教学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的指路标,军队院校越来越多的开始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使培养的学员更加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针对实战化教学的目标,我们的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2.1一体联动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行并举。军队院校区别于普通大学的突出一点,即是它的军事化管理和教育的特殊性。传统的功利性教育方式,认为军事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员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只单纯实施对军事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甚至在学科设置上,清一色的军事科目及理工科专业,这种重军事、靠理工、轻人文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不能满足部队建设的需要,这显然在军队现代化的发展中,需要得到调整和改变。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员的人文素养是当今世界各军事院校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在新的军革时期,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理念,重铸军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改变人文学科在军事教育被边缘化的窘境。因此,围绕军事教育的一体联动发展,应该牢固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与之并行并举的教育理念,院校的师资力量应当得到正确的分配,其课程体系应更加合理有效。2.2双引擎驱动: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融合注重人文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内教学,课堂内外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广阔舞台。课内教学中,首先是在大学语文等几种进行人文教育培育的课堂上,教员应牢牢把握住阵地,通过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学员爱军尚武、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同时在文学作品鉴赏评论的同时就进行演讲与写作的练习,诸如就某一问题展开演讲甚至辩论、就某一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等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学员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2.3米字型复合: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人才。所谓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其应该能够体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他们来说,不存在绝对的“木桶效应”,而是发展较为全面的米字型复合人才,这其中就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过硬的身心素质等。所以说大力加强军校学员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当今世界军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美国最为著名的军事院校——西点军校,从国家、军队的高角度、高视野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且出台各项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来培养最优秀的人才。同样,近年来俄罗斯在其军队及院校改革中,不断加强军队学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和训练,提高对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的关注度,并将其视为战斗力生成的基础和动力,改革成效显著,俄军战斗力普遍提升。外军取得的突出成效的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作者:杨阳 单位:特种作战学院

参考文献:

[1]郭英剑.美国三大军事院校中的人文教育[J].科学时报,2010,(8).

[2]董捷.浅谈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资讯,2014,(7).

第4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的语文教育大环境下对语文学科作用的最新、最高的认识。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加强人文性渗透。这样,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必将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

关键词:语文;小学语文;人文;教育;思考

一、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

新教材遵循语文教育规律,重视积累、感悟的熏陶,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个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教师的课堂,其吸引力可以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成具有趣味,充满人性之美,能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就必须增加语文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自修中提高其文学素养。语文教材逐步改革之中所选的篇目越来越重视文采,充满艺术魅力,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甚至冷漠对学生的文采培养。否则“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材外的名著精选,见多识广,“润物无声”,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成审美的心灵。

二、教学中教师要饱含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是以激感为诱发因素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情感丰富、易变、善外露,正确的情感引导会使其兴趣盎然,对学习、对课堂、对生活充满热爱,并且满怀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情感因素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积极的情感能使课堂充满人文魅力。教师要掌握儿童的情感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情感最佳融合境界。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渗透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在导入中激情,在训练中冶情,在活动中陶情,在交流中动情,在整个学习中付诸真情,学生的情感会在一种乐学的情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升华。对于语文这门具有丰富知识和情感的学科来说,老师丰富的情感能要充分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教师既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多少东西,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去体验,把我们作品当中的情感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学生毕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体会、体验根本不是我们教师所能预料得到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学生不只是一个优秀的听众,也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优秀的读者自然会赏析作品,自然会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老师的情感能传递作品中真善美的信息,引导学生领悟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确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

苏霍母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要真正走进这个世界,就必须弘扬学生主体,以生为本,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非领导者。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还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前人没说过的话,敢于向书本的提出挑战,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积极的争论,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教师作为设计者,不是为自己设计,而是为学生设计。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地位。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充分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

四、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科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它并非孤芳自赏,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在语言文字、文学之外还蕴涵着深厚的历史、艺术、民俗文化等内容,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体现出浓浓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情感、体验的课堂,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更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性的课堂,教师绝不能目光只局限于语文学科,要树立“大语文”观,如学习课文《悯农》,作为古诗教学来讲,首先是要字词句的落实,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爱惜粮食”这种节约思想。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内容,通过合作分析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生甚至得出爱惜粮食,利国利民,是对劳动者的尊重等课文以外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谈看法。在这堂语文课中,学生能总结文章主旨,而且能联系生活实际,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人文教育,也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一课文中蕴涵的充分的人文内容,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拓宽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

第5篇

1加强体育文化教育

当前,大学体育教育,显然是把主要的精力与科研,用在了各种相关体育技术、体育技能以及各种竞技项目的发展上。因为,这些无论是作为教学还是科研,都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做出可以评估的成绩来,在这种功利思想的引导下,使得大学体育教育过于关注体育本身。教师专注于各种考核项目的教学,大学生们则在学习好考核项目后,就是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这种看似针对性强,专业目标明确的教育教学,却真正地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基础,就是体育基础知识、体育文化的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往往都融汇在基本的技术技能的教育中,教师为了简洁明了,只会去讲解那些关键的知识,其他的相关知识要么一带而过,要么根本不提,这使得大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真正成为了一桶水到一碗水的教育,越来越少,更不用说体育文化的教育了。然而,终身体育意识的确立,需要建立在大学生们对于体育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去内化自己的理念,去指挥个人的体育行为。因而,要加强体育文化的教育,这些内容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发展历史、体育科技发展史、体育事业发展史等,让大学生们对于体育有着较为全面的理解,在大学毕业后进而去做体育的传播者、创新者。

2加强体育精神教育

体育本身就是对人体的极限、长处、缺陷、潜力等方面发现、运用与突破。无论是力量、速度、耐力、毅力、柔韧度等方面的练习,都需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支撑。大学体育教育,虽然是大学生学校系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最后阶段,但还是要立足其本来身体素质基础,要实现全新的提升与突破。因而就要立足大学的实际,去加强相关体育精神教育。加强拼搏精神教育。拼搏就是对于各种困难的努力奋斗,体育拼搏就是要克服自身的各种不利因素,加强自我的教育、培养与提升,使得自己能更加适应相关的体育项目锻炼,并取得相对可惜的成绩来。加强竞争精神教育。体育不是一个人的体育,是全民的体育,因而有体育就会有竞争。这种竞争可以是正规的国际国内比赛,也可以是个人之间或者小团体之间的比赛,不管是为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博得一个输赢,都是一种收获。加强团队精神教育。虽然体育是个人的事,但是,绝大部分体育项目都需要他人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相互帮助,且相互提高。当然也有些体育项目,如跳绳等个人就完成了,如果没有一个体育锻炼的氛围,一个人还是难以坚持长久的。因而无论是立足哪方面而言,都需要团队精神,如篮球、足球等,都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才能达成对于成绩的追求。激活、调动与发挥团队的力量,不仅是体育必须的,也是社会工作中必须。加强娱乐精神教育。体育就是通过身体素质的加强,来获得人生愉悦的享受。作为体育本身,就是用这种娱乐的魅力,去吸引更多的人去追求去坚持与向往。这种快乐,既来自于各种压力的释放,也来自于自我的满足,还有境界的提升等。让大学生们带着各种美好的意愿去锻炼,体育则是快乐的、和平的。

3加强生命健康教育

虽然,体育的直接作用就是强健身体。但是,相对于生命健康的教育,却没有随着体育的发展而跟进。正是生命健康教育的滞后,使得很多人虽然知道体育的重要性,却不去真正地实施,只有在疾病缠身,或者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去在医生或其他人的指导下,去开展某种针对性的锻炼。因而,首先要开展珍爱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活出质量来。就要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让自己的各种身体机能都处于和谐的状态,还能延长寿命。通过体育锻炼这种生命珍爱形式,还可以感染其他人,用这种珍爱的心态去营造珍爱的氛围,让大家都行动起来。其次要开展珍爱健康的教育。由于社会发展快,各种新的压力层出不穷,再者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很多疾病年轻化普遍化。各种所谓的职业病人群、慢性病人群,其队伍都与日壮大。出现了很多英年早“肥”、早“衰”,甚至早逝的现象。加强健康教育,不能只是一种工作,必须落实在实际,去带动更多的人动起来,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去加强锻炼,坚持锻炼,把潜伏在体内的各种疾患,通过身体的运动,在机能的强化中逐渐消除。当然,这种生命健康的教育,要以科学的知识为前提,立足自身实际,了解自己的极限,有限追求,不去盲目攀比,免得造成伤害。

4结语

加强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教育,已经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论题,然而现实的实施却不理想。从较多的学术期刊论文,就可以看出来。在理论上研究前瞻,在实践上依然是怎么省事怎么办。这也是,至今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没有得到改善的原因。当然,改善这种状况的措施还有很多,如创建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加强专项的活动开展教育,把人文教育纳入对于教师的考核内容,通过这些活动的丰富,与相关硬性制度的完善,完全可以把人文教育推进并提升。

作者:刘宁 单位:贵州省安顺学院体育系

第6篇

【关键词】化学教育;人文教育;综合发展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都已受到教育界广泛的重视。人文性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化学教育工作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科学教育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就会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产生影响,在化学教育中处理好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和谐关系,对化学教育的有效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意义

自然科学不仅有着丰富的知识要素,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化学学科的本质是一种方法,也是知识的积累和重要的思想来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已成为化学教育需要完成的目标,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科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能够让人自觉的弘扬道德价值,接受审美教育,实现人文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和谐统一。在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功能需要涵盖到几个方面:一是最基本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的本质功能,不仅是单纯的教授文化知识,还包括思想、价值、观念的培育。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不能忽视政治方向、民族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培养;二是文化素养功能。教育可以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文化素养功能包括文化的传递、储存和发展几个层面,同时还包括智能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两个重要的内容;三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功能。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受教育者特长、爱好和兴趣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养成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学者曾经提出,单纯的自然科学与文学教育相同,化学教育活动作为典型的自然科学,如果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构建,那么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人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基础,还需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化学教育目标的完成,这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二、如何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化学学科属于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注重为受教育者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培养,以人文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化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形式:

1、注重化学教育历史资料的选择。化学家改造世界的主要资料就是化学史,化学史中的人文素材是非常丰富的。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更多与化学相关的经验,才形成了厚重的化学史料。因此,可以将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体现的刻苦努力故事融入化学教材,让受众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精神教育。利用化学史,可以让受教育者从中领悟出很多的道理,对于化学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重视化学教育过程中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化学教育中不缺乏美育的踪迹,美育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创造美的能力,不少教师认为,美育是文科教师肩负的重任,实际上,在自然科学中,美育思想也是非常丰富的。化学中的美育因素是非常多样的,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色彩美、和谐美来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这也是锻炼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途径。

3、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美在任何学科中都存在,化学学科也相同,化学学科的色彩是非常缤纷的,令受教育者眼花缭乱,化学中蕴含的美不仅蕴含在化学自然现象中,在自然规律中也有着深刻的美感。化学规律和谐、化学反应协调,化学中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利用化学实验可以让人们感受化学世界中蕴含的美。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需要重视实验现象的描述,更新教学知识。例如,在过渡金属性质实验教学活动中,可以传授一些关于我国瓷器制作的相关知识,让受教育者了解古人是如何制作瓷器的,这不仅可以拓展有关化学的知识,还可以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实处。

4、加强化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无处不在,化学教育应融入到生活场景当中,才能更好的促进化学教育的进一步改变。化学学科是开展环保教育的一项有利素材,在化学课堂上,可以列举出一些世界中的公害事件,这不仅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环保意识,也能够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帮助人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思想,提高他们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学科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化学教学活动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化学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挖掘多样化的素材,主动将其融入到化学教育中,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教学,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邱苏霞.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10)

第7篇

论文摘要:如今,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在医学教学中过份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是绝对不可行的。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就要让学生既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的今天,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学生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目前医学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加上新闻媒体不断曝光的医疗纠纷,医疗行业的服务态度问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些信息正在向我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医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就变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医学院校主要以培养医务工作者为己任,是培养与人的生命打交道的人才事业。从本质上来讲,医生是通过与人交往而挽救人的生命的职业,这就要求“救死扶伤,体现人道主义”等基本的职业理念必须体现于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内在素养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有较高的医技,而且有博大的人文情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医学人才呢?必须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融合”,然而在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在这些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

想要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要精通本专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力图接近本学科的最高峰、最前沿,以一流的学术水平进行教学,这是基础和前提。其次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他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微笑,一个惊讶,都会影响学生,都在随时随处地对学生发挥着示范作用。同样教师本身的人文修养也会自然而然的反映在他的言谈举止之中,甚至衣着都会有人文素质的映照。所谓“为人师表”的意义也就在于此。然而在日常教育中,言传较易,身教甚难,因为身教需要教师本人与所教之物的和二为一,需要教师不仅能“知道”,而且能“体道”。故教师要言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如果要学生学会‘关心’,自己首先必须善于‘关心’,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换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治学严谨;要教育学生学会创新,自己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拼搏,善于创新。

二、抓住核心部分,关注人本身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对人本身的认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道德感、责任感、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科学教育关注的是人之外的事情,它不能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只有把两者真正的结合起来,人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医学教育更是如此。比如说医疗器械与人的关系,为什么在医疗器械已经能代替人做许多事情的今天,还要继续强调医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医生不是机器,医生做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手艺活。他们要面对的是人和社会的关系,这都不是“技术”和机器本身能解决的。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医疗纠纷事件,有许多是由于医生的素质较低引起的纠纷,其中有些是与医生的技术素质有关,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医生对人的生命的漠视和利益取向所致。所以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人文教育更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让他们懂得医疗工作是关乎人的生命的职业。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病人的就诊就是把自己对生命的希望寄托于医生,庸医害人,会贻误生命,而对人的生命的漠视更是对人的生命的戕害。

三、注重价值导向,树立理想的道德品质

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科学技术用于实际,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这其中就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学习和研究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增进人类身体健康,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要本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学好医学,以造福人类,同时也要防止由于知识的不正当运用和误用给人们带来不幸。医科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不能沦落为“灵魂的空场”,否则必然会在这种精神的黑暗中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作为医学教师,应时刻把传授学生善与恶的概念、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思想境界和争做白衣天使的崇高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医学一旦丧失人性是非常可怕的。20世纪最骇人听闻的两大案例,也是当代医学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就是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与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无人道的人体“科学”实验。尽管历史已离我们远去,但人民不应停止反省。

四、严格规范,杜绝虚假行为

医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正因为如此,它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是任何一个学科所不可比拟的。就拿临床诊断和治疗来说,对一个病症必须用理论知识考虑全面,如果由于知识片面或者仅凭想当然以及不严格遵循治疗原则而进行诊疗,都可能对病人带来无法挽回的生命损失。然而现阶段部分医科学生却存在着缺乏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情况,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实验马马虎虎,实验结果弄虚作假,表现在实习阶段临床观察敷衍了事,病历书写主观臆造,临床操作图方便快捷。这些问题应该让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有这样一句话:‘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学坏。’对于医学教育我们更应该以严字当头,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这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同时我们也要解决:“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我国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润铃.实施医学规范教育,抓好医学生教育与管理[J].安徽医药教育,2004,(2).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背景 源泉 内涵 现状 实施

一、 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背景

“优胜劣态,适者生存”这个自然法则永远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进入21世纪,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比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相应的高度。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全素质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又将导致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方式的变革。在这个大背景下,著名的人文精神倡导者,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姚国华先生曾于九十年代中期开一代风气之先,提出了“文化立国”、“文教兴国”①的观点,并举办过一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人文话语热潮,引起了国人的反思。而在几千年前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就曾说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美必建立在宽广而高超的审美心胸的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理性的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比科学技巧和知识更重要。因为气质、气度、胆识和心胸是决定一切的。②

而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很多职校往往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这种量化管理常常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比学习成绩更重的比重,学期末记入学生档案。这种管理体体制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往往适得其返,一些学生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许多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就不是很好,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再加上职校招生的地域范围一般大于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中,跨县市、跨地市。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开始过像大学新生一样的独立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校以来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已堆了一大叠,可是校纪校风有没有好转呢,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那么究竟何为人文教育呢,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②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但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①丰富的思想性。\\\"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②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③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是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钱理群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它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然而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范畴演化为重理轻文的现象,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被自然科学化,使文科教学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即把教学内容客观化,淡化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崇尚理性知识结构,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情感与想象的、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语文教学向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逻辑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内蕴、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的丧失。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使职高的语文教学有过根本的改变,和其它的一些普通高中也没有什么区别,这固然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但缺乏思想上的认识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那么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

四、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人文教育的实施

我们知道,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而在这三者当中,教学内容虽不具有唯一性,但总从体上来看却是固定的。而教师和学生,无论从角色还是地位来看,教师都是处于主动地位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行为动向,才能在教学中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

第9篇

摘要: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应有内容,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超越现实的羁绊,达到人性与天道的合一。然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和分离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科学教育中属于人文教育范畴的艺术教育的遮蔽和遗忘。因而,艺术教育的复兴和回归促使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和融合,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滥觞。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滥觞

一、艺术教育的式微

在古希腊,教育被称为缪斯教育,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主管科学与艺术之神,因而,缪斯教育也就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通称,它强调智育和美育二者协调、全面发展。文艺复兴巨匠意大利的达·芬奇在当时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其科学性和艺术性至今仍为设计界奉为典范;由伯拉孟特和米开朗基罗等多名重要建筑师与艺术家参与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最重要代表;拉菲尔吸收佛罗伦萨画派与威尼斯画派的长处,形成独有的优美秀雅风格,在透视学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这些都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有机统一的产物,更应归功于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艺术素质和启发人的创造性才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使人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达到了有机结合,满足了人的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揭示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提升了人的生存质量和境界,从而更好地促使科学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得到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崭新高峰的重要原因。因而,所谓的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响人的感官和心理,培养人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1]。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超越现实的羁绊,达到人性与天道的合一,“正是凭借这样的艺术,人才在超越中实现了自己”[2] (P.118)。所以,从古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人文教育正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彰显和实现自己的。

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艺术产生了深入的分化;特别是受19世纪以来科技至上价值观的影响,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日趋分裂,开始了旷日持久的矛盾和冲突。以科学为文化依托的科学教育为工业革命培养了大批工业化急需的人才,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增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满足了人类的现实需求,因而倍受推崇和膜拜;而艺术及艺术教育难以满足这种显性的功利追求,因此倍受冷落,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科学教育的地位受到强化的同时而艺术教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这就必然导致科技与艺术相分离、真善美相分离,功利与价值相分离,使人类失去了终极价值目标和人文关怀,从而迷失了精神家园,“艺术的精神功绩没有了分量,艺术失去了任何鼓舞的力量,在这个时代的喧嚣市场上,艺术正在消失” [3] (P.13)。科学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被遮蔽和遗忘,从而导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场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

所谓科学教育,是指“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4]。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4]。从教育的历史渊源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水融、不分彼此、血肉相连的,他们同根共源,两者共同脱胎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古代,孔夫子提倡“君子不器”,并为学生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全面课程。在古希腊,为了培养德行高尚、思想缜密、能言善辩的所谓的“自由人”,逐步形成了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的教学内容。在中世纪的欧洲,文、法、神、医是大学中普遍开设的四科;到了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为代表的大师们,既具有高超的人文修养,又具有高度的科学修养,这些充分体现在他们不朽的艺术作品中对数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规律的遵循。从大致上说,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古代、中世纪、直到十八世纪的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始终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和绝对优势。或者说,是“以人文教育为主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文理兼备的教育”[5]。

随着工业革命和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伴随这种成功的是技术工业的兴起和工业化进程中对具有一定实用知识的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被看作是为技术工业提供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科学教育的客观化、精确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等特点恰好极大地满足了工业化的需求,因而其成为各个西方国家教育主旋律的局面,就初见端倪。同时,科学教育在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增强人类征服自然方面的巨大力量,使它日益被人类所强化甚至崇拜,致使科学教育在各国特别是在各个大学中急剧发展起来;后来,随着科学教育在促进工业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重要作用的日益凸显,客观上促使了科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取代人文教育并占据统治地位,最终导致了它与人文教育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和冲突;这样,人文教育在科技的竭力推崇下意外地旁落了,无论人文教育家们怎样抵制和抗争,科学教育终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人文教育逐渐被科学教育压倒,甚至被忽视,进而导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场、人文性的遮蔽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艺术教育对中国特色人文教育的重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源远流长,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教育现象而产生和发展的,特别是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派提出了“礼教”、“乐教”,就是艺术教育的概念,并初步建立了一个艺术教育的思想体系,在《礼教》中明确提出了“温柔敦厚,广博易良,明人伦,成教化”等一系列艺术教育观念,对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提供了思路,所以要重建人文教育,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就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恢复科学教育中的艺术性教育,使科学教育在追求真理,改造世界从而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兼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特征,具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人的完美性格的非功利。

第10篇

[关键词]人文选修课 理工院校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49-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在当前理工科院校教学中,为了满足不同大学生日渐丰富的兴趣与爱好,应该加大人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广度和深度。对人文选修课的学习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人文选修课能够深度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对他们未来迈入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选修课的必要性

随着当前经济的迅猛增长,社会的快速变化,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和灵魂却开始出现了巨大的空白。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国内,一些坏习惯也许可以互相容忍,因为这些坏习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比如我们在很多公共场合都大声说话、光着膀子在大马路上吃宵夜、小孩子随地大小便(甚至成人)、乘车不排队、吃饭铺张浪费、各种炫富等,这些行为我们在国内确实是随处可见,并且见怪不怪了。但这些习惯在国际社会却引起了一轮又一轮小视中国人的浪潮,小习惯带来了国际不良影响的大后果。如在德国因为浪费被、在法国因为炫富被抢劫、在美国因为小孩随地撒尿被指责、在泰国因为在古迹上随意刻画被拘捕……

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习惯没有改过来,久在茅厕不知其臭;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不到位所致。直到国际社会对于一些中国人的种种不当行为进行处罚和传播,我们才发现问题很严重。这些行为,我们不能用一句“素质低”就能解释的。我们需要痛定思定,借此检点我们的价值取向、社会习惯、教育体系,去寻找产生这样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我们的孩子们也因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在默默承受着无知所带来的苦果,所以,在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大学开设人文选修课是开展相关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个阵地必须开辟。

二、理工科院校人文选修课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一)人文选修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具有随意性,缺乏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所开设的相应做法

很多教师在申请开设人文选修课时,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知识储备、教育理念、兴趣特点、专业喜好为出发点,很少顾及到理工科学生自身的需要,容易出现因教师兴趣而设置课程的现象。

(二)管理部门在审核人文选修课的开设上,缺少针对性的论证

一般教师提出申请大多能受到批准,而且以年轻教师居多。长此以往,造成教学质量不高,人文选修课各门课程之间难以达到整体融合。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够获取选修课学分,但是从整体知识结构的补充上,兴趣爱好的培养和视野的开阔等并未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没有充分实现人文选修课的开设目的。

(三)管理不健全

理工科院校教学部门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了必修课的管理上,对人文选修课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经验。因此,人文选修课的任课教师缺乏对选修课的重视,对学生上课状况的管理不够严格。课堂出勤、课堂作业、课堂提问、考试等方面管理较松,导致学生的重视程度较低。

三、理工科院校人文选修课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选课指导,可根据教师意愿控制课堂规模

在高校人文选修课的开设中,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应有各自的侧重点,而且要能够了解学生的特点,他们通过对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领域课程的选修,可以为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补充,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增加了人文知识储备,为未来工作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高校选修课一般都采取网上选课,但是学生缺少相应的信息平台来了解具体的课程信息,因此很多学生在选课时对课程相关内容的了解不够,造成选课的针对性不强,甚至使学生选课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学部门可以把人文选修课程的简介、开设目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师的基本信息等公布在学校的网站上,让学生登录选课系统后就可了解课程的基本情况。高校应该正视人文选修课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广泛利用网络化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配置,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每门课程的基本情况,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避免前期选课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对于课堂教学学生规模,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意愿满足小班上课的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及爱好需求;另一方面,控制大课堂人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取大班上课和小班上课的方式。在选课形式上可以采取优先选择和补充选择相结合的办法,尽可能确保学生能够选到自己喜欢的人文课程。

(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

人文选修课的课程授课对象都是不同年级、各个专业和不一样学科背景的大学生,由于课程性质的特殊性,人文选修课大多没有统一的教材,鉴于这种特殊的授课对象,教师一般采取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理工科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教学活动开展广泛的交流,甚至走出去学习更宝贵的经验,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年轻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端正教师对人文选修课的治学态度,鼓励教师积极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文选修课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授课大赛,通过参加评选活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逐步丰富教师讲课的内涵。同时,要积极开展人文选修课教学研究活动,鼓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科研能力的老教师发挥示范作用,逐步促进人文选修课任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

(三)完善监督机制,提升教学效果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完善人文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将其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对人文选修课程日常教学期初、期中的教学效果检查,使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科学有序地进行。人文选修课管理部门要重点掌握人文选修课课堂的教学质量,定期组织督导教师对课堂教学以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检查,教务处应该对教师批改的学生作业进行抽样检查,鼓励教师参加授课大赛,每学期根据综合考评,评选出精品人文选修课,以供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交流学习,制定长期计划,建设精品选修课课程库,形成一个常态,不断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第11篇

教育本来就是以学习者作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因此,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围绕不同学生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围绕学生的个性进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而这两方面都是需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实现。所以,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而言,人文教育的内涵需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让学生通过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不断发现自我以及进行选择,调动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学习过程当中的自我综合素养的提升。但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并不是一种理论知识的学科,因此,不能够生硬地将人文主义精神灌输给学生,而是作为一种学习风格或者氛围,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对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学,这样才有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有序发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人文教育渗透思考

(一)围绕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体育人文教育渗透

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以高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然后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之中。高职的体育教师,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状况,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充分衡量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高职体育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高职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之后,大部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的思考以及选择等,实际上也是要求了高职体育教学应该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学习风格展现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之中。学习风格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学生通过感受体育课程里的人文精神,包括团队合作、坚持拼搏的精神等,以此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应该制定核实的制度,以及提供配套的硬件设施,为体育教育在人文教育渗透方面提供足够的基础。

(二)根据人文教育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升高职体育课程当中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在设置相关体育课程的时候,应该要实现课程内容的人文化,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能力起点,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高职学生群体,形成不同的体育人文教学策略。体育教学要和健康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身体以及心理的素质,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个人的成长的重要人文价值。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从教育学当中学习主体需求出发,构建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

(三)尊重高职学生个体差异,有的放矢进行人文教育渗透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要实现人文价值的渗透,需要尊重高职学生在体育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在培养高职学生提升体育能力的基础上,应该注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突破,提升并且拓展自己的体育能力。高职的教师要对于体育能力上不够优越与对体育锻炼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高职体育教师要给予他鼓励,并且从体育训练技巧上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人文教育重要的一环就是人文关怀,通过人文关怀,能够更好的提升高职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信心,从而实现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也是渗透式体育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多种不同形式共同促进高职体育的人文渗透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举行一些竞赛或者知识文化的宣讲等。过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在理论教学上相对处在于比较落后的状况,这样是不利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配合健康教育,重点突破心理上的困境,帮助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在人文精神的教学渗透上,应该注重对于高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的培育,通过有效的宣导和讲学,让高职学生认识到体育本身的历史、人文特征,从另外一个新颖的角度去理解体育。运用多种教学设备和硬件等配合体育文化的宣传和讲授,学生通过观摩体育竞赛的视频,能够更好地对体育的人文精神有具体的认知,从而感受到体育课程本身的人文精神。竞赛等体育活动,则可以培养学生团结的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协调沟通等能力,学生对于传统体育竞赛中的人文精神,能够以切身体悟的方式进行感受,更有助于人文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渗透。

三、结束语

第12篇

人文教育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的教育,科学求真,道德求善,生活求美是其基本内涵。自爱和爱人是人文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自爱”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爱人”的真谛是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善待他人。英语教学同样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

英语教学;人文教育;“自爱”;“爱人”

人文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它有哪些重要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加强人文教育?英语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些问题,对于从事基础英语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来说,也许并不清楚。有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文科教育,像语文、历史、外语、哲学等都是人文教育;还有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有关人文知识的教育,等等。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准确。从逻辑分类看,广义的人文教育是与科学教育对应的概念,尽管这二者有交叉。科学教育中的实事求是、求真精神就是属于人文教育的内容;人文教育也要讲求科学性,其很多内容必须经得起科学实践的检验,如历史教育就必须尊重史实,利用考古科学的最新进展取得的成果,等等。从狭义上分析,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人文教育包含人文知识的教育但不等于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教育并不仅仅是文史哲等知识的讲授,如果这种教育与当下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严重脱节,无法回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就会使人文教育变成一种无关现实生活的东西,变成一种专业课程之外的“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至于学生仍然可以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态度和方法来学习。[1]有些人如果只是熟知人文知识,但却缺乏最基本的人性和最起码的道德,其人文教育就不能说已经合格,人文学科中有些教授、博导、博士中有关人文知识的掌握不可谓不多,但有些人却抄袭剽窃甚至违法犯罪,这就说明人文教育与人文知识还不是一回事。人文教育与文科有关但并不局限于文科,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是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使学生保持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有专家认为应该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很有见地的。[2]

我们认为,人文教育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的教育,科学求真,道德求善,生活求美是其基本内涵。如果说科学技术教育遵循的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工具理性的话,那么人文教育着重培养的是改造人自身并使之更健康的价值理性;如果说科学技术教育是一种教人如何做事的教育的话,那么人文教育就是一种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我们认为,人文教育的基本维度是“自爱”和“爱人”,或者说,自爱和爱人是人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爱”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自爱”是指要热爱自己的生命。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个人的出生是以牺牲无数其他个体的出生为代价的结果,每一个人都无权不善待自己的生命;一个人基因的独特性决定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是任何其他生命无从替代的;此外,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牵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一个生命的辉煌可以造福社会,惠及一切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他人,一个生命的逝去则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自己无法预料的影响。其次,“自爱”是指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人格。人一出生,就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如何选择的问题。正像存在主义哲学揭示的那样,人永远是未完成的、不确定的存在,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和诱惑,个人必须由自己作出最后的决定,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那专属他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格塑造和人格培养的问题。在这一点上,社会的教化和他人的关爱都只是自己选择的条件,学生们必须学会自己决定如何独立地完善自己,教师们则应该在学生们的成长道路上给予启发和指导。第三,“自爱”包括对自己才能的珍视。凡是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如果一个人总是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就会越比越气馁,越比越自卑。“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特长和能力,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可以赶上别人甚至超过别人。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并有意识地完善、增长自己的才干,才会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才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爱人”的实质是热爱他人,热爱同类。具体而言,就是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就是承认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同样宝贵,承认他人和自己一样都有自身的人格尊严,承认他人的权利和自己的权利一样不受非法侵犯;理解他人,就是要正确认识他人和自己一样有自己的利益,和自己一样有七情六欲,和自己一样有各种弱点和缺点,和自己一样会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错误,因而不苛求他人完美无缺;宽容他人,就是面对他人的利益、欲望、弱点、缺点和错误,要有宽宏大度的胸怀,如果不涉及原则问题,不必以牙还牙,针锋相对,涉及原则问题也应该通过正当程序加以解决;善待他人,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时候,哪怕对方有缺点错误,只要不是敌对双方的矛盾冲突,应该以人为善,给他人以自我完善的机会,给他人以认识、改正错误缺点的机会,不必争得你死我活,拼个鱼死网破,即使是敌对双方的根本矛盾,也应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自爱”和“爱人”就像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对于人文教育缺一不可:只有“自爱”而不“爱人”,那就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就不可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和善待他人,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的结果是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不利于自己的全面发展,“自爱”就变成了“自害”;只“爱人”而不“自爱”,先不说它由于要求太高而使一般人难以达到因而难以接受难以实践,光是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教育的目的是鼓励每一个学生“自尊”、“自立”、“自强”,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因此,只有“自爱”,才能更好地“爱人”“爱家”、“爱国”、“爱生活”;只有“爱人”,才能为自己找到建功立业的目标和成就事业的基地,才能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为自己的全面发展提供实现的可能。片面强调“自爱”而忽视“爱人”,培养的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极端利己的动物;片面地强调“爱人”而忽视“自爱”,则容易走上片面的强调“工具教育”而贬低“目的教育”的歧路。这两者都不是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因而是应该加以克服的。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呼吁很多[4][5][6],甚至在数学、化学、计算机、生物、艺术等领域也有人提出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倡议。基础英语教学中是否应该进行人文教育?对此意见不一。有人会认为中小学生年龄太小,对其进行人文教育为时过早。但这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就有大量人文教育的内容,而这时的大多数学生年龄肯定在“儿童”之列。我国有学者提出要在幼儿阶段加强人文教育[7],说明年龄不是问题。有人会觉得在汉语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顺理成章,因为我们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但在英语中进行人文教育有困难,因为文化习惯不同。对此也应该客观看待和理解。基础英语中可能没有基础汉语中那样有大量人文教育的内容,但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基础英语教材中同样有许多关于“自爱”与“爱人”的内容,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尽管“普世价值”、“全球伦理”的提法有争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的人类已经融为一个大家庭,共同住在一个地球村,各国人民的利益、兴趣和爱好是相通的。既然如此,那么在人文教育方面各国的教材也就有共通之处。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第一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教育文化资源,挖掘中国历史文化中与人文教育有关的内容。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历史知识,当需要讲述中国文化传统时便可以运用自如。第二要熟悉基础英语教材中有哪些课文、事例、人物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重点进行哪些人文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选择那些有现实针对性的材料,必要时可以准备挂图、视频、幻灯等教学器材加以辅助。第三要注意立足长远,长期教育。人文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立即收到功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处处做有心人,长期坚持。第四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做“自爱”与“爱人”的表率。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自尊、自爱、自强方面现身说法,在关爱老人、关爱学生、关爱残疾人等方面率先垂范。既要做有心人,又要“润物细无声”。那么,在英语教育中如何具体进行人文教育?由于各地的教材差别很大,并无统一的做法,在此我们也无法列出具体的篇章。我们认为,只要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内容都可以充分利用。例如:教育学生科学求真,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考试舞弊,因为英语的答案大多是客观性试题,舞弊相对容易,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不偷看不抄袭,依靠自己的能力考出真实的成绩;教育学生道德求善,就要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艰苦朴素,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英语学习有时难免枯燥无味,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完成作业等都需要有不怕苦不畏难的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克服懒惰诱惑,自觉吃苦,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教育学生生活求美,就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大自然的美,要教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学生一起去欣赏美,这方面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做得很好,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赞美大自然、讴歌生命的美丽、热爱生活的篇章,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发现不同的语言美、文化美、民俗美和异域美,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自觉领略课文展示的美好境界,实现美的升华。如果结合课外阅读,介绍海伦•凯勒、莎士比亚、海明威、狄更斯、马克思、张海迪等人的名人名篇,效果可能会更好。

作者:黄姣玲 朱莹 李荣超 单位: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廖梦园.大学人文教育的现代性困境[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2]谢维营,郑莲香.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6-01-17.

[3][德]米厦埃尔•兰德曼(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02.

[4]谢平.大学人文教育[J].前进论坛,1998,(4).

[5]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