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12:5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工作意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乡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形成乡村两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根据省市县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加快推进人才强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推进人才强乡工作,紧紧抓住人才吸引、培养、使用等关键环节,推动人才优先发展,引导人才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集聚,为“争先进位,全县五强”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坚持人才资源开发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分布实施。利用3-5年时间,促进全乡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努力实现人才总量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人才发展新格局。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保持全乡人才资源总量平均增幅达15%,到“十二五”末,乡域人才规模达15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占有量达1300人,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人才质量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到“十二五”末,全乡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由现有的55%提升到7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各种形式的知识更新培训参培率不低于90%,人才分布层次、结构类型趋于合理。
——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到“十二五”末,全乡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到15%,人才贡献率达到35%,在开发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我乡拥有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
三、大力实施人才强乡重点工程
1、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贯彻落实《县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暂行规定》,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项目带动、注重效益”的原则,围绕我乡支柱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和全县“115人才集聚计划”,集中政策和资源要素,每年力争引进在我县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升级或实现成果转化的中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1-2名和优秀创新团队1-2个。
2、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以提升科学执政能力为核心,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大力实施以开阔眼界、增强悟性、提升手笔为核心内容的“三大能力培训计划”,推行“单位自主培训、员工自觉学习”的“双自”培训模式,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到“十二五”末,全乡行政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大专以上学历达100%,农村党员干部大专以上学历达90%以上。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和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全乡要围绕重点骨干企业发展需求,实施“512”培养计划,每年培养造就5名具有市场开拓创新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10名具有职业素养、市场意识的职业经理人,20名具有自主创新、资本运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组织选派辖区内企业经营管理人参加研修学习,拓宽培训渠道,提升培训层次,增强培训效果。
4、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以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乡要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和工业园区,通过“上挂、横联、下辐射”的方式,每年至少培养高技能人才25—50人,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实行订单培训,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力实施“晶都蓝领工程,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革新、师徒帮带等活动,加快培育一支数量充足、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5、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以提升创业致富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涉农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实施推进“领头雁工程”、现代农业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乡土人才创业扶助工程和“一村一技”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快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深入挖掘“田秀才”、“土专家”等各种乡土人才。全乡每年至少完成各类农民培训2000人次,到“十二五”末,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0-20名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村实用人才。
6、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程。通过开展“一名大学生村官一个项目”、全面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等方式,大力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干事创业能力,努力把大学生村官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使之成为党建工作强、发展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三强型”大学生村官;加大大学生村官培养、选拔力度,带动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生产一线服务、就业和自主创业,更好地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十二五”期间,实现每村动态保持1名大学生村官,每名大学生村官至少带头创办或指导1个富民项目。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机制
1、不断增加人才投入。牢固确立人才投入是最有效投入的理念,落实人才优先投入的政策措施。从2012年起,要按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的要求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断拓宽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加大人才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和个人作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2、改进人才管理方式。盘活人才资源。围绕盘活用好现有各类人才队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管理体制,统筹开发本土人才和本地籍在外的高层次人才资源。激活引才方式。围绕全乡发展需求,彰显环境优势,推行以商引才、以会引才,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载体纳才、产业聚才、项目带才,实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的无缝对接。灵活人才配置。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通过参与项目研发、提供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引进县乡外人才和智力。
3、发挥优秀人才智力作用。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创业指导工作,大力推进“三支一扶”、驻村扶贫等计划的落实,采取各单位下派驻村、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力度。依托“晶都英才工程”,积极选拔、培育本乡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深入开展“百名专家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等活动,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咨询论证、科技攻关以及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活动。
4、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依托我乡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措施。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落实相应的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奖励为主体人才奖励体系。打造人才发展舞台。通过建立鲜明的选才用才导向、科学的评价机制等措施,普及科学人才观,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五、切实加强对人才强乡工作的组织领导
1、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机制,我乡在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才工作办公室,由组织委员兼任办公室主任,并配备1名工作人员,村、重点企业设立人才工作联络站,并配备人才工作联络员,构建县、乡镇、村(企业)三级人才工作网络。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委会听取人才工作报告、人才工作联席会、党政领导联系人才等制度,党委每年研究人才工作或人才活动不少于2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2、突出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要紧密结合实际,高点定位,科学谋划,制订出台人才发展规划及人才强乡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人才强乡战略的目标要求、结构布局、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要突出本乡人才发展重点,形成上下衔接、各方协调的全乡人才发展规划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30.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于农业。农民的生产方式、经营活动、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决定着家庭收入的增减。随着流域治理的深入开展,“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布局经济社会的发展”,节水节地保护生态的现实,迫切需要农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以技术和素质来促进收入增长。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素质转型成为了核心。为此,结合新农村试点建设,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民培训、提高素质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全面规划,总体部署。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体制问题,针对农民的培训资源渠道分散,部门分割,多头实施,整体推进效果不佳。为使农民培训形成合力,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县上下形成共识,一定要走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创新农民培训办法,建立农民培训新体系的路子,务求实效。
一是加强对资源整合的领导。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培训资源整合工作,并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在高层次决策中研究农民培训资源整合问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掌握了解各部门、各行业农民培训资源情况,形成等一手调查资料,提出整合资源的指导意见,并通过学习、观摩、个别谈话等方式,统一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思想,提高认识,从面有效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二是制订培训资源整合的办法。县上在摸清各项农民培训资源的情况后,分类疏理,统一安排,制订了《县农民及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整合实施意见》。主要整合的农民培训资源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业创业培训、扶贫开发中用于科技扶贫和劳务技能培训、农业综合开发中用于科技培训,再就业培训,以及本级财政安排的农民培训等方面的项目。
整合遵循的原则是: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形成“各做一道菜,共拼一桌席”的机制。在资金的使用中,管培分离,专户、专帐、专人管理,按资金原渠道管理要求进行报帐,并建立项目实施的申报、批准、公示制度,加强资金使用前审核、使用中监控、使用后检查,跟踪问效,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三是建设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使整合的各项涉农培训资源有效发挥作用,县委、政府决定搭建统一的平台,建设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学校依托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实行校校联合,教学力量、实习基地、教学设施等资源共享共用,同时根据办学培训特色和要求,又各自相对独立,分别管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建成了以劳动力输转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以农民科技知识增强为目标的科普培训,以造就农村创业带头人为目标的科技骨干及农民技术员培训,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乡村干部及专业人员培训等四大培训体系。目前,县上共为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投资99.2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2个,学员食堂1个,学员宿舍8间,并配置全套床、桌、被、褥、洗等生活设施;购置图书5000册,设立图书室1个。
四是创新开发新型培训资源。在整合项目培训资源,新建农民培训学校的基础上,县上立足实际,着眼于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开发新的培训资源。实施了编一份《新农村资讯》报刊,建一个手机短信平台,开一部农技咨询电话,办一期《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设一处科技超市,配一台科技直通车,出一套系列科技光盘,组织一支科技赶大集服务队伍等“八个一”农民培训活动。《新农村资讯》每月刊出三期,免费发放全县5.8万农户,主要登载农民需要的产销信息、致富典型、农业科技、三农政策等;手机短信随季节农时编发,农技热线有专家轮流值班座堂,随时接受农民的电话询问;《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周周更新播出,专家讲解;科技超市集纳各类农业科技成果,供农民学习观摩、选择购买;科技直通车携专家、装检测设备、带放映设施,是农民随叫随到的110;安排专人在地头、田间、禽舍、农家拍摄整理各类种、养、加方面符合实际的科技致富碟片,用身边的典型事例直观形象地教育农民;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农、林、水、牧、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开展赶大集活动,散发资料,进行现场咨询。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运用现代科技技术进行形象化农民培训。
五是完善乡村社培训网络。县以下的农民培训基地比较薄弱,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农村培训体系建设,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整合新农村、基层组织、文化体育、畜牧科技、民政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资金,扶持乡村两级农民培训的阵地建设。全县18个乡镇,249个村均挂牌成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并已建成十多处以乡村级农民培训学校为标志的村民活动中心,配套了多媒体放映设备、农民书屋,开通了远程信息网络。同时探索把培训阵地延伸建设到产业园区、示范片上,确定了日光温室、暖棚养殖、节水种植等为主的农民培训实习基地。县上成立了农民技术员评聘领导小组,通过本人申请、乡村推荐、领导小组考聘、政府聘任、公开公示后,使大多数的村有了自己的农民技术员。初步形成了县有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乡有农技报务站,村有培训学校及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示范户的农民培训网络。
二、广泛开展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县劳动力构成中高中以上文体程度的比例为22.7%,平均受教育年限8.9年,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主要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全县新型农民人才不到0.82%,农村主要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结构不尽合理,加大培训力度势成必然。
一是建立农民培训首席专家制度。县上成立了由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组长,副高以上职称专业人员11人组成的农民培训专家组,指导全县农民培训工作,确定培训内容;乡镇由科技副乡(镇)长担任农民培训首席专家,负责落实县上下达的培训项目和本乡镇农民技术培训;村上由村农民技术员担任村农民培训首席技术员,专门负责本村的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带动村社科技示范推广种好样板田、示范田。
二是制定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联系实际,制订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远景规划》,出台了2009年至2013年《县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县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县妇女培训实施方案》等培训规划,并分目标,分阶段,分年度有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在规划实施中,结合实际确定了节水增收种植技术、节水高效养殖技术、农民创业技能技术、农民市场经营知识等三十多项培训内容。
三是创新农民培训的方式。针对农民需求和项目实施要求,在集中培训、技术轮训、观摩培训、邀请专家培训等常规培训的基础上,为了增强实效,创新了培训的方法。其一是进行菜单式培训,制订了《县设施农业菜单式培训管理办法》,为发展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等现代设施农业的科技示范户每户发给培训券50元,分5元、3元、2元、1元四种面值,由农户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专家,技术人员有偿服务,合理取酬,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民和科技人员参训授课的积极性,已发放培训券10万元,培训农民上万人(次)。其二是招标委托培训。制订了《县招标培训和委托培训管理办法》,探索市场化农民培训的途径,建立公开招标制度,向县内外有资质和条件的单位、个人进行招标和委托培训。其三是产业基地培训。,直接把农民组织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上“手把手”培训,并开展技能知识竞赛,提高培训实效。其四是现代大众媒体培训。利用远程信息网络、发送科技碟片、赠阅《新农村资讯》、收看《科技服务苑》电视节目、农民热线服务咨询、编发手机短信、科技大蓬车服务等手段,全方位覆盖,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其五是院地院企合作培训。选送乡村干部、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到大专院校学习,组织农民科技骨干到外地企业务工,借以开阔视野,提高本领。全县每年有组织外出务工人员2万人,县乡村组织外出学习农民上千人。
四是聚合各类力量实施培训。为加强各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县上制订了《关于整合师资力量加强新型农民培训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充实了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人员,建立了兼职教师人才库,并有人事部门负责,计划每年招聘50名左右农业大专院校学生到基层乡站工作。对配备的村支部挂职书记、安排到村工作的大学生赋于其组织农民培训的职责,发挥各部门单位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有效利用行政资源,结合“新农村才保障工程”的实施,组织、宣传、统战、人事、教育、卫生、政法、司法、共青团、妇联、科协、党校等要从各方面培训农民。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科技组织开展农民培训活动,全县十多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和乡村签订了产业基地建设协议,通过“订单农业”培训农民。在防沙治沙、生态节水,推进流域治理中引智引资,争取外援力量培训农民,已举办了多期治沙新技术、节水滴灌工程、大田农艺节水等专题培训班,参训农民3000多人次。
三、注重提高培训效果,培育新型农民典型
县是流域治理的重点区域,温总理多次批示指示“决不能让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生态治理成为人民生存发展的首要选择,如何让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流域治理中,培训农民,改变观念,开辟多样化的节水增收渠道是重要途径,在培训中,提高培训的效果,放大培训效应,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是实现这种途径的基本捷径。同时也可减少培训资源的浪费,降低培训成本。
一是建立培训绩效考评体系。县委、县政府将各类培训纳入部门、乡镇工作责任考核,签订责任书,作为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在县乡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开展的课堂集中培训和其它专题培训中,进行课堂问卷调查,培训学员当场打分评价。据调查,《科技服务苑》电视栏目累计播出236讲,收视农户达到4.58万户,点总农户数的85%,深得群众好评。全县有57名农民经过培训考试,被县政府聘为村级技术员,每年给予800-1500元的补助,他们高兴地称道“有了用武之地”。
二是以培训促进重点工作。石羊不可流域治理中,关井、压田、节水建棚、保护生态等工作,农民在认识上不统一,技术上难把握。通过培训,讲政策,讲法律,讲技术,统一了思想,使广大群众认识到节水的必要性,并积极学习实践运用大田节水技术、工程节水措施,加快节水品种的改良,调整用水结构,布局节水作物,发展高新节水农业。全县粮经比例趋于合理,葵花、棉花、甘草等节水作物占到总播面积的60%,地膜覆盖、垄沟灌溉、小畦灌溉等大面积推广,湖区群众还探索使用了一膜两用免耕节水种植,面积达5万亩,管理节水、技术节水深入人心,水权改革后,刷卡取水成为了农村的新时尚。近两年,全县新建日光温室8000座,养殖暖棚7300座,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上亿方,呈现出总量下降,定额下调的好势头,生态治理、流域治理等涉及全县的重点工作良好推进。全县有200多农民技术骨干被推荐担任了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人,发挥了领头带动作用。
三是造就了一批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县域特色产业扶持发展中,每年培训农民12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田秀才”。为推进日光温室产业建设,全县共举办县级技术培训班21期,乡级技术辅导班105期(次),现场操作培训195场(次),受训农民达35680人(次)。围绕美国红辣椒、洋葱、食葵、反季节甜瓜等优势农产品的发展,举办示范培训班206期,培训农民50500人(次)。大坝六沟村农民在党支部书记高立文的带领下,系统学习日光温室栽培技术,户均建棚一座,连片搭建的温室被作为全县的科技孵化园基地。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首批确定的30个示范村,每村40名基本学员,共计1200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经过培训后,成为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
四是增添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经过培训后的农民,激发了生产的积极性。基层干部在谋划经济发展、致富一方中的作用加强,获得了群众的信赖。三雷镇中陶村支部书记李福荣组织成立金光高效农业合作社,实行日光温室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规模发展的好路子。劳动力转移培训使众多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增长了致富本领,每年走出,走出农田务工经营的农民达6.5万人(次),农民务工基地遍布大多数省份,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全县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4000人,农民成立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达到120家。走出沙乡的农民不仅挣回了票子,也带来了新的观念思想,农民领头创业兴办的中小企业达到上百家,更多农民自发迁居他乡致富,每年移民8000人。随着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业的经营水平有了显著进步,家家都有“科技明白人”成为了农村新风貌,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在农民、农村、农业生产中蔚然成风,方兴未艾。
四、开展劳动力资源整合、培训新型农民的启示
县在农民培训中,开展资源整合工作刚刚起步,体制和机制创新初具雏形,总结实践经验,主要启示是:
1、统一思想是基础。劳动力培训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的资金捆绑,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和政策、项目管理、法规规定、审计监督等诸多问题,必须做好各部门单位的思想统一工作,解决认识问题,处理好条条块块管理的关系,争取上级的支持和理解。只有掌握项目资金的各部门领导配合,找准整合的政策依据,充分取得上上下下的肯定,才能做好,尤其是在项目的管理实施程序中,项目主体单位要明确责任,但不包办,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作为承办单位要接受指导监督,又不能自行其事,双方都要程序合法,资金合规,目标一致,质量一流,验收评审安全通过。
2、领导重视是关键。资源整合牵涉面广,不是仅一个负责人或部门能做到的事,所以要上管一层,由县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协调决策,并制订各项制度来加以保证和约束。
3、建设平台是保障。整合的项目资金要统筹使用好,必须搭建统一的平台,新型农民培训学校的创建,构成了一个平台载体,使得项目的实施有抓手,资金的管理有去处,宣传组织有方向,农民参训有依托,可解决县级以下谁也抓农民培训,而农民搞不清门道儿的问题。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即节约资金,又可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还可使各类培训手段灵活方便地发挥作用。
4、创新方式是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沿袭传统的培训方式已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农村实际,所以要改变培训方式,寓教于乐,方便群众,自我选择,自主参与,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使农民从“要你学”转变为“我要学”,始终把科技报务终端建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身边,体现在农民最需要的时机,潜移默化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5、结合实际是出路。培训资源的整合从项目申报开始就要符合县情实际,符合农民的需求,项目不准,实施难,操作难,验收难,整合难。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要从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做起,以典型引路。组织农民学习,尽可能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实践中,让他们手能感触,眼能看见,心才能开窍。培训时间、地点安排要方便群众;培训人数规划趋向于小型化;培训内容要结合项目、区域、产业;培训质量即要面向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又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为加快实用型人才开发,提升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人才支撑能力,促进我区实用型人才又好又快又多地发展,根据上级有关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要求,现就做好我区实用型人才开发及地方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加大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实用型人才的潜力,建立健全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和重在社会、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实用型人才队伍,更好地促进我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范围及对象
1、从事园艺(花卉与瓜果栽培、蔬菜种植、茶艺)、林业、水产养殖、畜牧兽医专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业绩突出的种植、养殖专业户、示范户及从业人员;
2、从事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物资采购、生产技术管理、物流、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的人员;
3、从事建筑装饰装修(水电安装、木工、瓦工、油漆工)的人员;
4、从事维修(电脑维修、家电维修、钟表维修、汽车修理、摩托车修理、农机维修)的人员;
5、从事家政服务(管道疏通、高空及外墙清洗、家庭烹饪、家庭月嫂、住家保姆)的人员。
三、地方系列职称的增设
根据我区实用型人才的实际,在《市区职称工作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名称基础上,增加地方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设置:
1、园艺专业(园艺技术员、园艺助理工程师、园艺工程师、园艺高级工程师);
2、林业专业(林业技术员、林业助理工程师、林业工程师、林业高级工程师);
3、水产专业(水产技术员、水产助理工程师、水产工程师、水产高级工程师);
4、畜牧兽医专业(畜牧兽医技术员、助理畜牧兽医师、畜牧兽医师、高级畜牧兽医师);
5、经营管理专业(经营管理员、助理经营管理师、经营管理师、高级经营管理师);
6、维修专业(技士、技师、主管技师、高级主管技师);
7、家政服务专业(家政员、助理家政师、家政师、高级家政师);
建筑装饰装修专业列入综合工程,仍设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四、申报评审条件
(一)综合素质条件:
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申报条件: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经专业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可申报评审员级职称:
(1)非本专业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2年;
(2)非本专业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3年;
(3)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5年;
(4)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8年;
(5)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10年;
(6)获得市、区职业技能竞赛第三、第二名的选手。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经专业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可申报评审助理级职称:
(1)非本专业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3年;
(2)非本专业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5年;
(3)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8年;
(4)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10
(5)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15年;
(6)获得市、区职业技能竞赛第二、第一名的选手。
3、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经专业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可申报评审中级职称:
(1)非本专业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5年;
(2)非本专业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8年;
(3)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15年且取得助理级技术职务资格满5年;
(4)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20年;
(5)获得市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的选手。
(三)晋升高级职称的评审条件按《市区职称工作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执行。
五、材料申报要求及程序
1、材料申报要求。符合申报评审条件的人员,由个人如实填写《市区地方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一式2份,评审表须经当地政府或区业务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盖章)、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专业培训合格证书、服务单位或所在镇、街道、村委出具的从事专业技术年限证明(须经户口所在地政府签署意见并盖章)、近期一寸免冠照片2张(详见附件二)。
2、申报程序。申报个人将申报评审材料分别报送区业务主管部门,其中申报园艺(花卉与瓜果栽培、蔬菜种植、茶艺)、林业、水产养殖、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的评审材料由区农林局负责受理和初审;申报经营管理专业人员的评审材料由区经贸局负责受理和初审;申报建筑装饰装修专业人员的评审材料由区建设局负责受理和初审;申报维修(不含农机维修)和家政服务专业人员的评审材料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受理和初审;申报维修(农机维修)专业人员的评审材料由区农机局负责受理和初审。评审材料由各业务主管部门统一报送区职称办审核并组织评审及发文、颁证。
六、待遇
1、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农村实用型人才统一进入区人才库,可按区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规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2、取得地方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享受本单位国家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同等继续教育权利。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平均每年继续教育分别为32学时和40学时,并作为晋升地方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晋升条件之一。
七、组织领导
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像抓外资外贸一样抓外包。我们江苏省外经贸厅积极做好推进和引导工作。今年2月,我厅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工作意见》,明确了我省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培育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带、落实商务部“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积极引进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国际服务外包投资促进力度等九项具体促进措施。该工作意见明确了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提出了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区建设,培育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主体,构筑国际服务外包人才高地,做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配套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措施。
我们积极推动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和重点企业建设。目前,南京已被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苏州工业园区被确定为服务外包企业财税优惠政策全国唯一试点地区。苏州、无锡、常州、昆山、太仓、江阴等六市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常州软件园、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江苏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等五个开发区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还认定了50家江苏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重点企业。
我们积极营造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浓厚氛围。通过座谈会、专家讲座等,研讨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内涵,使各有关部门对服务外包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对如何推动服务外包工作也有了具体了解,进一步扩大了服务外包工作在全省的影响力。我们还与省内主要媒体合作,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不仅普及了国际服务外包的知识,而且强化了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意识。
为了更有效地推进我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我厅制定了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一是到2010年全省国际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苏南地区基本形成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带,使江苏的国际服务外包走在全国前列,把江苏建成中国的国际服务外包重要承接地。二是到2010年培育2-3个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10个左右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个左右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苏中苏北地区形成5个左右国际服务外包集聚区。把南京建成国内领先的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把苏州工业园区建成国内领先的国家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三是到2010年形成一定规模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年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超过200个,年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超过50个,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超过20个。四是培育100个以上出口规模较大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和200个以上获得国际资质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促进50个以上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我省。
围绕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培育一批载体、建立两个机制、形成三个体系”。
培育一批载体,即加快培育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和重点企业。
抓服务外包,我们的重点是抓基地、示范区和企业。我们将积极呼应商务部的“千百十”工程,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以及一批服务外包品牌企业。加快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南京的建设,注重政策配套,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力争在10个国家级基地城市中率先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抓住国家四部委授予苏州工业园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支持政策试点的机遇,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先试先行,积极探索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和经验。我们已经进行了首批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区和重点企业的认定,今后两年,还将再认定一到两批,并对认定的基地、示范区和企业进行跟踪,实行动态评估。同时,根据我省外资企业特别是著名跨国公司的业务情况,明确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重点提供商,并加紧做好与我省接包企业的对接工作。
建立两个机制,即有力的推进机制、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有力的推进机制。一是成立专门的推进机构。我厅已成立国际服务外包工作推进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我们还将推动成立省政府牵头、省有关部门参加的省国际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协调推进全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有重点地开展国际服务外包的国际合作。我厅将根据国际服务外包发包方的特点,重点开展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世界主要发包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主要发包国家大力宣传我省的重点企业、促进政策、产业和人力资源优势。每年举行两到三次针对欧、美、日、韩等国际服务外包重点地区的大型境外宣传推介和招商活动。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我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与境内外发包企业的交流合作,每年举办接包企业与境内外发包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两到三次。
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依托我省大专院校,确定扶持办法,建立人才培训基地。每个基地城市都将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专门培训国际服务外包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训工作的重点对象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进人员。主要进行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才资质培训、国际认证知识培训、相关法律、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岗前业务技能培训等。积极引进境内外具有从事服务外包经验和熟悉国际外包市场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管理、能从国外发包客户直接取得订单业务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形成三个体系,即有竞争力的促进体系、健全的服务体系、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有竞争力的促进体系。尽快出台《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工作意见》、《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政策》等意见政策。重点支持各地国际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资助各地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扶持企业获得国际认证和开拓国际市场。各基地城市和示范区也将根据相应要求,制定鼓励政策,支持和促进基地和示范区的建设。
1.1床护比不达标
《中医医院护理工作指南》在中医护理人员管理内容中,对人员配备依据、要求有着明确的规定,其中病区的床位数与在岗护士人数的比例不低于1∶0.4,并逐步达到1∶0.5。要求各级中医院逐步补充护理人员,但是在实际检查中,床护比不达标较为普遍,部分汇报床护比1∶0.4的医院,护理人员中也包含长期休假人员(如产假)。
1.2中医护士比例偏低
临床中医护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取决于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中医护理知识、技能水平及运用能力。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意见”,要求二级、三级中医院中医院校毕业或中医护理专业护士比例分别不低于30%,40%;笔者在2013年—2017年期间,参加全国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大型中医院巡查中,多数医院均未达到标准要求,中医护理专业人员不足,影响了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
1.3中医护理继续教育不够规范
在职培训是专业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明确规定,中医医院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3年内岗位培训时间≥100h)的护士比例要达到70%以上;《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9版》及《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2012版、2017版)将此项纳入评价细则中。检查中从汇报资料中看均能达到标准,但在考察临床运用中却不尽人意,存在培训内容不系统、不规范,导致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理论基础知识不系统,这也是影响中医护理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1.4临床护理缺乏中医特色
中医护理学其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辨证施护的思路和方法,根据临床所见病证,针对不同症状加以分析,归纳并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创新中医护理工作模式,注重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在生活起居、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情志调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方面提供个体化中医护理服务。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尚不能将四诊运用到临床,辨证施护形同虚设,没有落实到患者身上,临床护理缺乏中医特色。
1.5中医护理技术运用不充分
随着护理学发展,护理在慢性病及康复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医护理自身“简、便、廉、验”的优势和特点正蕴藏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潜能;但随着公民法治意识增强,临床诊疗规范中严格规定,护理人员的治疗行为应当遵医嘱进行,医生不开医嘱,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另外有些中医护理技术无法收费或费用过低,中医护理价值不能完全体现,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顺利开展[1]。
1.6中医护理科研水平偏低
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和水平偏低。在2015年—2017年大型中医医院巡查中,我省10所三级中医医院仅一家有护理科研课题立项。
2提高中医护理水平的应对措施
2.1人员配备
按照中医医院护理岗位的任务、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科学制定护理人力资源编制标准,合理配备人员。积极探索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依据岗位职责、工作量和专业技术要求等要素实施弹性护士人力调配。领导应重视中医护理人才梯队建设,积极引进、补充中医护理专业人才,逐步增加中医护理人员的比例,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中医院校或中医专业毕业的护士作为首选对象。
2.2建立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2016年—2020年)》提出的“开展中医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大力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等要求,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开展的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为引领,开展省内或医院中医护理骨干的培训、学习。沈勤[2]建议建立中医专科护士认证制度,成立资格认证机构。中医专科护士应该是对中医某专科专病生活起居、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情志调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方面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及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及深入研究能力的专家型护士[3]。
2.3推动中医护理实践操作的开展
构建以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向导的培训模式,制定实用性高、层次性强的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形式多样培训活动。根据临床护理岗位和中医护理发展需要,普及中医辨证施护能力培训,重点培训中医基础理论、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法,使护士掌握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专科护士要带领并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及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提高中医护理临床疗效。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目标 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职业学校、企业及教师、学生的高度关注,说明其意义不局限在竞赛工作本身,而是各项竞赛工作的开展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评价、引导、促进等功能作用,即工作目标定位于有效服务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概念界定
目标的本义就是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基本释义包含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或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英文单词可用“target”、“goal”、“objective”表述。国家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学校、企业等开展的竞技比武活动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各项教学活动,均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其“目标”的内涵就是指想要达到的效果和某种“标准”。
1.1职业技能竞赛的目标
从《职业技术教育词典》中对技能竞赛的定义可知,相关部门、社会团体组织、学校等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是为了解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的成效,促进单位或个人间技艺交流,表扬先进,激励全体,提升技能水平。因此,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必须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说,无论是参加还是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2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对高职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具有“三性四原则”特色,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是要明确“高等性”、“职业性”和“区域性”;二是要坚持“多样化”、“个性化”、“时代性”和“责任感”原则。
2.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培育人才是高职学院的首要及中心任务,其主要工作均应围绕这一任务而展开。对高职学院来说,参加、组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举措,职业技能竞赛赛前培训是一个教学过程,竞赛是一种检测训练效果的方式。因此,职业技能竞赛目标就是有效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1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存关系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强,各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指向性明晰,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群对就职人员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含知识与道德素养)的要求来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团体机构,还是高职学院,有计划、系统地策划一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要求,选择赛题,目的就是检验参与者的职业技能水平,促进职业能力提升。对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技能竞赛目标必须依存于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服务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相融关系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各个层次各个级别都有,既有只针对企业员工的技能比赛,也有只针对职业院校师生的技能竞赛,还有企业员工与职业院校师生均可参与的竞技活动(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同台竞技)。因此,从概念内涵界定来说,职业技能竞赛不局限在高职院校。但无论是哪类职业技能竞赛,竞赛内容的选择必须针对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不管参与与否,对竞赛赛题进行了解、分析,均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适时调整与完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特点与职业技能竞赛“导向”、“评价”等职业教育功能特性,使二者目标相融统一。
3.实现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组赛与参赛只是工作的过程,是目标实现的载体,高职院校要使职业技能竞赛目标有效对接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核心点就是对“职业资格标准”的把握。
3.1确保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指挥棒,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最终导致的是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达不到相应职业岗位要求,不适社会需求,即产品是次品。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要求,采取逆推式方法论,职业院校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是:组织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认真分析,对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类、汇总,带着“某某职业岗位需要哪些能力”、“社会、企业需求情况如何”等问题再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行动领域能力要求,并转换为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然后,确认该专业学生就业面向定位是否合适并予以不断修正与完善,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当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面向确定后,而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是国际、国家确立的,瞄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育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2把握职业技能竞赛开展的“四性”原则
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搭建了企业员工、教师、学生等切磋技艺的平台,架构了企业间、学校间、企业与学校沟通学习的桥梁,通过竞赛排名或比试成绩,检测与评价选手职业技能水平及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学校职业技能培养效果与教育教学能力。这种评价的权威性或认可度如何,不只依赖于举办方级别的高低,而竞赛内容是否是反映该职业必备且先进的技术要求,评判标准是否符合该职业资格要求,竞赛组织是否公平公正,均是十分重要的要素。因此,各级各类竞赛的组织,都必须把握好竞赛活动开展的导向性、激励性、促进性和务实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反映在竞赛内容的选取、赛题编制及评分标准制定方面。根据职业资格标准,紧跟新技术发展,选取职业核心技能、必备技能与知识点编制竞赛题、竞赛方式与评分标准。这类竞赛的组织与参与,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才会产生导向作用。
激励与促进性原则是指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的目标定位要明确,通过竞赛平台,激励先进,促进信息交流,加快新技术推广。竞赛组织的意义不在竞赛活动的本身,而在活动所带来的效应及其产生的影响;竞赛也绝不只是有益于参赛选手,对职业院校来说,参赛与组赛和常规教学相融合,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惠及全体学生。
务实性原则主要是指组赛工作过程要切合实践。一是组赛初始工作,定竞赛内容,编赛题就必须务实,既要把握职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渗透,又要切合当今生产、工作实践需求;二是组织过程,要避免走形式、走过场,从确定奖励比例和操作方案、宣传发动、赛场组织,都必须务实求真、公平公正。否则,竞赛目标无法实现,更谈不上激励和促进作用的发挥了。
总之,目标是工作的风向标。职业技能竞赛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在目标上实现对接,彰显职业技能竞赛的职业教育功能,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view/53876.htm#2.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3]池新安.浅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J].高教研究,2007,24:26-27.
[4]陈业宏.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规格、要素定位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7,3:40-41.
[5]宗雪萍.高职教育工科类培养目标的定位探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6:123-125.
[6]孟银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新探究[J].陕西教育,2009,10:195-196.
[7]刘传会,朱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及其实现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2,4,128-129.
以新的姿态抓好“WTO与工商银行
"经营理念主题教育”
在全行开展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
这次总、分行党委决定在全行开展“WTO与工商银行经营理念主题教育”活动非常重要。为了把主题教育开展好,收到实效,支行研究制定了安排意见。今天又专题召开全体管理干部参加的动员大会。下面我就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要深刻理解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全行深入开展“WTO与工商银行经营理念主题教育”活动,这是总、分行党委为了应对入世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全员综合素质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主题教育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
我国入世对于我行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向我行敞开大门,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开拓业务,加大营销力度,加快各项业务发展。另一方面,我行也必须正视外资银行在竞争优质客户、优秀金融人才和扩大业务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优势的现实。特别是青岛做为入世后前期开放的城市,开放金融市场最迟为今年底。因此,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已迫在眉睫。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抓紧准备,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各项应对措施,不仅会影响我行的业务发展,而且会被市场经济大潮淘汰出局。为此,全员认真按照总、分行党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抓紧时间学习WTO基本知识,了解国际贯例,提高全员综合素质是当前我行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
2、开展主题教育是转变全员思想观念的需要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人的思想是教育的结果,文化素养的折射。这些思想所提炼的是观念、理念的东西,是品质、情操的东西。一个人在家庭,其思想在观念的主导下,尊老爱幼就是好的家庭成员;在社会遵从公众道德规范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在我们工行,爱行敬业就是一个好的员工。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社会、文化、经济都在不断向前发展,而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不然人的思想观念就会落伍。具体到我们工行,近几年,其经营方式,业务创新,激励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就会严重阻碍业务的发展。所以,总行姜建清行长在工行改革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说:“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并把我行目前在资产质量、违规放款、帐外经营、高息揽存、经营作风不实以及经营方式粗放等方面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思想观念滞后甚至陈旧。分析我行形成不良贷款和财务包袱的现状,相当一部分是前几年乱贷款、乱开信用证、乱办自营公司、乱搞房地产造成的恶果。其实,前些年我行的管理决策层并不是不懂风险的重要性,但仍然做了一些违背风险管理规则的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风险控制能力,盲目扩张的旧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导致信贷管理行为粗放、重贷轻管、内控失控、监管不力。反映在粗放经营方式上,突出表现在追求规模,盲目扩张,大摆摊子,搞表面政绩。其结果是把工行办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多,成本高,资产质量、人均利润和资产收益率水平都很低,大大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工行成了“大而不强”的银行。应该强调,目前,我们支行的部分管理干部和员工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没有转变过来,有的人员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一些重要的业务操作仍凭想当然和习惯做法,贷后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仍未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给我行的经营带来了严重后果,给我行的工作造成了很大被动。我们还有一些管理干部和营销人员,竞争意识薄弱,效益观念淡薄,业务营销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等,严重影响了我行的业务发展。以上问题都需要通过主题教育认真加以解决。
3、开展主题教育是提高我行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一般来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在人力资源和竞争服务效率的优势方面。从我行的现状分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弱。这种力量与国外银行甚至与国内小型商业银行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解决的办法和主要途径只有背水一战,知难而进,积极实施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尽快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要结合开展主题教育这一契机,抓紧创建和形成我行的企业文化、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是要积极探索和创建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环境、价值观、先进人物、礼节规范以及文化网络等要素。其中,价值观是企业的基本思想信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开展主题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倡导全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效益观、质量观、管理观和创新观;创建“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风。因此,开展经营理念方面的教育,有利于促进和形成我行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同时,各部处要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注意总结和探讨支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近期的工作目标是要把支行建成具有竞争力的“学习型组织”作为重点,以及突出抓好主题教育、业务培训等工作。
二是要建立优质的服务体系。应充分认识到,只有能够向客户提品和服务的银行才是
最具竞争力的银行。企业文化包括全方位和优质服务的内容。服务以业务营销和金融产品为重要载体,而我行目前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效率还有很大差距。开展主题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掌握WTO规则中关于金融服务的条款和规定,有针对性地整合和优化服务流程,特别是应尽快优化我行营销服务流程,以此促进我行业务营销工作的发展。
三是抓紧抓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是提高我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开展主题教育就是在面上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这是总行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我行应坚持以现有的人才为主,积极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合理地引进高级人才。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近期内主要靠面上的教育和组织短期培训,这是我行发现和造就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开展主题教育适应了以上我行人才管理战略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我行全员的业务素质,把我行尽快建成“知识密集型”企业。
二、要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和落实主题教育
一是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各部处的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首先要把员工的动员工作做好。支行动员之后,各部处的经理要组织本部门进行再发动。动员要紧密联系本部门、本专业的工作实际,通过动员宣传使员工明确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主要目的和有关要求,增强员工参与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于主题教育开展的情况,支行领导、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要深入下去,有重点地做一些讲座和辅导。同时要加强主题教育情况的检查和督促,分阶段组织听取汇报。主题教育结束后,支行要组织考试,对各部处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检查和验收。在教育中,各部处要及时总结和上报经验做法,支行要及时总结汇总情况上报分行。同时,要充分做好分行检查的准备工作。总之,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提高支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促进支行各项业务的发展,因此,要防止搞形式主义和走过场。
一、指导思想
从构建和谐、平安、加强人口综合管理的需要出发,把居住证工作作为社区实有人口管理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大推进力度,做到三个结合,即推进居住证制度与加强社区建设相结合,与平安建设工作相结合,与完善人口综合管理相结合,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工作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探索以居住证管理为核心,与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房屋租赁、社会治安、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等相匹配的人口综合管理新途径。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面推进实施居住证工作的领导,区层面成立以杨杰副区长为组长,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姚志安、区人口办副主任黎仕忠为副组长,区信息委、公安分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民政局、财政局、房地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人口办),由黎仕忠同志兼主任,区信息委副主任周列群、公安分局治安支队支队长宋菊生为副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情况汇报、检查督促等工作。
三、工作目标
(一)通过全面推进实施居住证工作,进一步完善本区来沪人员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规范各项管理制度。
(二)通过全面推进实施居住证工作,进一步加快本区社区综合协管队伍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对在金来沪人员服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通过全面推进实施居住证工作,进一步提高在金来沪人员的登记率、准确率和办证率,促进人口有序流动。
四、主要工作
(一)加快居住证受理点建设。各镇、街道和工业区要按照“一个窗口、一站式服务”的要求,结合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居住证受理点的规范化建设,并按照《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居住证受理点建设要求》(沪信息委办〔,落实受理点设备配置,并配备不少于2名经上岗培训合格的工作人员。辖区范围广,距离居住证受理点办证较远的,可设置临时性居住证受理点,以方便群众。
(二)加快组建、整合社区综合协管员队伍。根据市编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来沪人员管理体制的意见》(沪编〔〕143号)精神和本区加强来沪人员综合管理工作的需要,坚持招聘与整合相结合,全区扩充100名社区综合协管员充实队伍。要通过公开招聘考核,择优录用一批年龄较轻、综合素质较好的人员。同时,对原有的社区保安队、来沪人员管理服务队、房屋租赁治安管理、外来劳动力管理、来沪人员计生管理等管理队伍进行整合。
(三)加强人口综合信息采集与利用。要针对来沪人员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抓住难点,突出重点,通过逐户、逐门、逐人地毯式清理等办法,全面采集、梳理、掌握来沪人员信息,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确保登记率达90%以上、准确率达95%以上。同时要按照“来有登记,走有注销”的原则,实行人口综合信息动态管理与综合利用。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月中旬~3月底)
区、镇两级要成立全面推进实施居住证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居住证工作的组织实施。根据市有关文件精神,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本区全面推进实施居住证工作意见。各镇、街道和工业区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细化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及领导小组名单报送到区人口办)。召开各镇、街道、工业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等单位参加的工作动员部署会,做好推进实施居住证工作的宣传,争取来沪人员主动参与。落实居住证受理点设置和工作人员配备,完成社区综合协管员招聘和上岗培训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4月1日~4月下旬)
主要做好各类来沪人员综合信息采集工作。根据《通知》要求,区公安分局要负责来沪人员的居住登记;劳动保障局要负责来沪人员的就业登记管理;房地局负责居住房屋租赁合同的登记备案,并配合公安分局搞好租赁房屋内来沪人员的居住登记,提供相关信息;人事局负责区内人才申领居住证的信息采集及相关管理。
(三)总结验收阶段(4月下旬)
各镇、街道、工业区和有关部门要根据“边实施、边总结完善”的原则,认真做好实施居住证工作小结(4月16日前报送至区人口办),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区人口办将对各部门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做好迎接市人口办和有关部门的考评验收。
六、责任分工
区人口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来沪人员居住证办理的组织实施工作,及时掌握在金来沪人员办理居住证的进度,及时帮助街道、镇(工业区)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规范采集各类信息;督促各街道、镇(工业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按时保质完成居住证的办理。
区人口办要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结合本区实际,细化居住证分类管理政策,完善和落实人才类、从业类、投靠及其他类居住证不同的待遇政策,努力形成管理工作与来沪人员之间的良性互动。
区公安分局要加强对公安派出所居住证等相关业务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协助抓好对社区综合协管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各派出所要主动指导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规范居住证办理程序;加强对社区综合协管队伍的日常管理,规范人口基本信息的采集内容。
区信息委要负责居住证受理点软件和硬件配套建设。加强对居住证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确保居住证办证工作的顺利推进。
区房地局要会同各镇、街道、工业区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未建立的在居住证受理点)设立居住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窗口,做到当场发放登记备案证明或信息记载通知书,为居住证审核及相关税收的征管提供信息支持。
区民政局要督促有关镇、街道、工业区全力抓好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指导做好服务窗口和服务规范等工作。
区财政局要根据区政府的要求,对社区综合协管员队伍建设的经费根据实际需要及财力许可予以支持。
各镇、街道和工业区人口办要积极履行来沪人员管理的具体职能,牵头组织社区综合协管员队伍开展以采集人口基本信息和督促来沪人员办理居住证登记、了解社区房屋租赁情况和建立房屋租赁台帐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实有人口综合事务协管工作。
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相关队伍、相关业务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困难,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报告。
有关居住证办理的进展情况,区人事局和各镇、街道和工业区要按规定,每月向区人口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1次。
七、具体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居住证制度,搞好来沪人员居住登记,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构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动态管理机制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是加强对来沪人员综合服务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谋划,全力以赴,确保全面推进实施居住证工作取得成效。
(二)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实施居住证制度涉及方方面面。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都要树立“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在充分履行自己职责的基础上,加强彼此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面推进实施居住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xxxx镇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下发2016年全区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的通知》(xxxx组发[2106]3号)以及《xxxx壮族自治区2016—2020年发展党员工作规划》(xxxx组发[2016]6号)等文件精神,有计划地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扎实推进组织建设,为本单位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现对照发展党员工作自查要求,将自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情况
xxxx党委下设33个党总支部,目前共有党员1651名。2016年1月至7月,共发展党员17名,其中男性党员11名,女性党员6名。大专以上学历4人,年龄都在35岁以下16人。新发展的党员,都是政治思想素质较好、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同志。
二、发展党员工作的主要做法
1、措施上强化“两个管理”。一是实行责任管理;二是实行目标管理。
2、方法上坚持“三个打破”。一是打破“坐等上门”的思维定式;二是打破“单兵作战”的工作模式;三是打破“单一审查”的传统形式。
3、制度上做到“四个严把”。一是严把“入口关”;二是严把“考察关”;三是严把“民主关”;四是严把“透明关”。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意见
近年来,我们认真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党务工作的个别规定要求理解不是很透彻,发展材料整理不够完善等,今后,我们将努力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切实抓好发展党员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发展党员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党内来。二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不断规范发展,确保发展党员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三要进一步加强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校、成人校的阵地与队伍建设,主动适应教育大镇向教育强镇的转变,突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工副实用技术培训、全民创业培训和社区教育培训,进一步推进“教育富民”工程,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实现“强市强镇、三年倍增”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主要任务
1、认真抓好党员干部培训
组织全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风廉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培训,全年举办理论学习班次12期以上,采用集中培训和分片轮训等多种形式,确保参训率达85%以上。
各村、各企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着力为农村培养一批“双带型”的基层党员干部,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培训一批、带动一方、致富一片的目的。
2、突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今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倡导的“全面建设小康村”和市人大提出的实施“**”特困失业人员及园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工程要求,突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要紧密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农民为主体,技能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取“内转”与“外输”并重,扎实开展一、二、三产技能培训,并且将培训和考核发证与实现就业有机结合,“定单培训”与“定向培训”有机结合,努力打造好省批准的机械加工、园艺、服装、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等培训品牌,完成和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指标任务。
3、大力开展农工副实用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培训
制定本镇成人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全年举办7-8个30课时以上的中长班,举办农工副实用技术培训班24个以上,年培训30000人次以上,确保农业从业人员和企业职工培训面达50%以上。镇司法所、文化站、人口学校、老年学校、团校、家长学校等要积极配合,开办社会文化生活、老年与妇幼保健、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等各类培训,全年培训16000人次以上。
4、积极开展多层次成人学历教育
进一步提高全镇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农村自考等资源,积极动员教师或农村干部等参加大专及以上层次的学历培训。做好农村行政管理大专班的毕业实践与考核工作。同时,动员大专班毕业生和基层党员干部(职工)积极报名参加我镇即将开办的经济管理类本科学历班学习,为我镇“三个文明”建设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5、进一步加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
镇成人校要对现有的扬州市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加强服务和规范管理,努力提高示范基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围绕项目搞培训,不断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和推广作用。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要在曹王和双沟分别建立一个盆景制作和家禽养殖基地。并以此为平台,带动周边花木盆景和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不断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实验、培训与推广,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产业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做好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申报工作。
6、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的成人教育必然向社区教育转型。我们要在07年分别成功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省级先进基层党校、扬州市级特色乡镇成人校、江都市教育强镇的基础上更上一个新台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照标准积极创建,以推进我市社区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向前发展,为终身教育大体框架的形成奠定基础,为我市申报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创造条件。(08年度镇社区教育工作意见将另文下发)
7、加强企业职工的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逐步推行劳动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镇成人校和各列统企业要积极开展技术工人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把培训、考核与用工紧密地结合起来,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劳保局下发的《关于96个工种实行劳动准入和持证上岗的通知》精神,使我镇技术工种用工逐步走上培训准入和持证上岗的规范化轨道。成人校和各中学要开展好应届初中毕业生的“绿色证书”培训和初、高中毕业生的“两后双百”培训,确保培训面达95%以上。
三、主要措施
1、强化对党校、成人教育工作的领导
今年,在调整好镇党校校务委员会和镇成人教育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开好党校校务会和成人教育管委会,制定好全年工作目标,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加强指导,各村、各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各部门都要把党员教育和成人(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到本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镇将进一步解决好党校、成人校的工作机构、阵地、师资和经费等问题,促进党员教育、成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2、进一步加强阵地和队伍建设
我镇党校与成人校、社区教育中心、农民工技能培训中心四位一体,实现一校多功能。要不断完善教育装备设施,加强网站维护和信息更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强政治理论和文化业务的学习,加强制度建设,立足本职岗位,提倡奉献精神,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工作绩效好的党校、成人校工作队伍。
沈清仪老师认为,一个企业的行政主管要想得到企业内上下级的称赞,除了自身所具备的一些专业管理能力之外,还要有为人处事的职业道德。在一个企业内怎样才能做一个让领导信任,下属承认的有能力的行政主管,沈清仪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一些建议:
1.首先要具备专业能力。 作为一个行政主管,你必须掌握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些能力是你作为一个行政主管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所运用到的最基本的知识。一般包括:
(1)负责制定公司人事管理制度,起草有关人事工作管理的初步意见,设计人事管理工作程序,研究、分析并提出改进工作意见和建议。
(2)负责合理配置劳动岗位控制劳动力总量。组织劳动定额编制,做好公司各部门车间及有关岗位定员定编工作,结合生产实际,合理控制劳动力总量及工资总额,及时组织定额的控制、分析、修订、补充,确保劳动定额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杜绝劳动力的浪费; 负责按用人标准配备齐全各类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合理调配员工到最适当的岗位上,做好人才挖掘,引进工作。
(3)负责人事考核、考查工作。建立人事档案资料库,规范人才培养、考查选拔工作程序,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人事考证、考核、考查的选拔工作; 负责保存员工的人事档案,做好各类人力资源状况的统计、分析、预测、调整、查询和人才库建立等工作。
(4)具体负责办理招聘,劳动合同签订或续签,以及职务任免、调配、解聘、离退休的申请报批手续。
(5)具体负责员工户藉调动,职称评定,住房分配预案测算等管理工作及办理其申请报批手续。
(6)负责落实劳动安全保护,参与公司劳动安全,工伤事故的调查,善后处理和补偿。
(7)负责做好公司员工劳动纪律管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公司劳动纪律执行情况,及时考核,负责办理考勤、奖惩、差假、调动等管理工作。
(8)负责编制培训大纲,抓好员工培训工作。在抓员工基础普及教育的同时,逐步推行岗前培训与技能、业务的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术知识与综合管理知识相结合的交替教育提高培训模式及体系。
2. 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对于一个主管而言,与专业能力是相对的。管理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需要有指挥能力,决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专业能力,工作分配能力等等。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一些基本知识,更多的是在我们的工作当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的进取、探索、创新。
3. 善于做好上下级的沟通工作。所谓沟通,是指疏通彼此的意见。即跨部门间的沟通和本部门内的沟通(包括你的下属你的同事和你的上级)。公司是一个整体,你所领导的部门是整体中的一分子,必然会与其他部门发生联系,沟通也就必不可少。沟通的目的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公司利益,部门利益服从公司利益。部门内的沟通也很重要,下属工作中的问题,下属的思想动态,甚至下属生活上的问题,作为主管你需要了解和掌握,去指导,去协助,去关心。反之,对于你的主管,你也要主动去报告,报告也是一种沟通。
沈清仪老师认为在工作中,沟通这一环节也尤为重要,特别是要掌握好沟通技巧。沟通是双向的,不仅仅是你对下级的关心和鼓励,也是夏季像你反馈意见的另一种途径,在沟通中,双方可以放松身心的去交流,这样更利于工作的展开,收益也会更大沟通过程中要学会善于倾听,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更加加深了解,以便在以后的人员调配中能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职。
4. 要有很强的工作判断能力。培养一个人的判断能力,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这是工作判断的基础,对于世事的对错,才能有正确的判断,才能明辨是非。其次,作为一个主管,应该有清晰的判断,或者说是决断。其实工作的判断能力是上述几项能力的一个综合,主管能力的体现是其工作判断能力的体现。
5. 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当今的企业也必须是学习型的企业,对于我们每个人也必须是学习型的主体。不仅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汲取经验,不断地自我提高。你只有不停的学习,你才能更好的、更快的进步,才能跟上、赶上社会的发展,才能不断的突破。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固步自封,才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创新才会给自己和企业带来更丰厚的收获。
关键词:免费开放;公共设施;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71-01
生活需要文化来丰富,生活需要文化来提升,我们的生活更是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文化馆( 站 )的免费开放,则是为广大市民敞开了一扇丰富文化的大门,也是每一个城市提高文化品味、重视文化生活的理想而又高明的做法,不仅提升了人民 的文化素养,也极大的提升了国家的文化品味。
公共文化设施,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用于向群众开放并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平台,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展示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阵地,这关系到文化发展成果的进度和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程度。文化馆(站)的公共文化建设要求党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起,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力求使文化建设有目标、有重点、有布局、有举措的进行。公共文化建设在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搭建公共文化平台、营造公共文化环境等方面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作为一项完整的体系建设,应该包括规划体系、建设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四大方面。而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完善各项保障措施,重点在基层,因此要提高服务能力。确保足够的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打造布局合理的文化设施网络。使文化干部学会“会管理、会协调、会辅导、会组织、会经营”的本领。不断创新,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除了不断创新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普及文化服务,还必须以群众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根据各地风俗习惯、审美要求等,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求老百姓的满意,让文化馆更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方便群众。要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对文化服务创新,改善文化服务形式,丰富文化服务内涵,提高文化服务质量与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文化馆应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优化服务内容与形式,它是开展群众文化的重要部门。文化馆必须充分加强人才战略,及时开创培训班,积极挖掘艺术人才潜力,如美术、书法、表演、舞蹈、乐器或者各种文化剧本的创作等,通过开展培训班,提高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各种艺术可以以点带面,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促进本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有序开展,牢固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促进社会发展。多功能厅、宣传廊、独立学习室(音乐、书法、美术、曲艺等)、辅导培训教室、展览厅(陈列厅)、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综合)排练室、娱乐活动室等公共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
为使人民群众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的免费提供。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加大文化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免费服务的基础,加强经费的倾斜,设立农村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添置设备、图书及开展文化活动。积极探索文化管理机制。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应以人为本,创新理念,贴近群众,确定人民群众的主题地位,参与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创造权益。应创新机制,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能,提升执行力。应丰富内容,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创新服务,打造品牌,从而提升吸引力。
确立基本的服务标准,健全基本的服务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标准、服务项目标准、内容标准、评估标准等,如场次、人数、册数等形成规范化的免费服务意识。
树立数字化发展理念,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载体,加快推动数字服务的提供,提高便利性,加快现代化科技手段。
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性,参与性,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实现对象化提供,建立并完善免费开放的信息与宣传,增强吸引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色、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升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