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22-09-21 04:4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1篇

新的义务教育法已经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许多明确的法律规定,要努力缩小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学校之间的差距和人群差距。

1、健全投入机制,缩小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特别是省级财政也应进一步均衡财力,加大对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要把尽快解决省内各区域之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作为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

2、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继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巩固和加快发展;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的有关规定,保质保量地为所有农村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大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要把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农村中小学中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3、加快薄弱学校治理,缩小义务教育的校际差距。要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尽快使薄弱学校逐年减少。在经费投入上,应对薄弱学校改造适当倾斜,城市教育费附加要优先用于改造薄弱学校。

4、切实保障贫困学生的合法权益,缩小义务教育的人群差距。落实好国家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5、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重点在于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体系,目的是要在全省范围内科学、合理地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6、加快构建全省义务教育宏观监测系统,及时为义务教育差距提供预警。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工作,完善督导评估的督办制度、问责制度、反馈制度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作者系东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2篇

关键词 义务教育 社会公平 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国家始终都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高度关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6年国家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了法律条文,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更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原则,对保障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2010年7月,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等,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缩小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11月初,教育部提出到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发展目标。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资源配置不均普遍存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

硬件配置不均,经费标准不均,师资水平不均。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硬件设施配置标准不均衡的情况非常普遍。据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最高的北京市为 4271元、5797元,而最低的江西省为364元、583元,分别相差 11.7倍、9.9 倍。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县际差距很大, 有 2/3 省的县际差距在10倍以上,初中尤为严重。教师学科结构失衡;教师年龄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同级别教师收入在校际间差别较大,有的达到 2.5∶1, 个别地方甚至达到 3∶1 或 4∶1,教师工资待遇失衡问题突出。

2.生源总量减少但流动趋势分化,均衡发展复杂性加剧

各地学龄人口增减程度和集中程度不一,总量减少但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对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带来挑战。现阶段,义务教育在校生中随迁子女规模不断增多,且流向比较集中。预期未来,随迁子女在中西部中小城市落户就学比例将增加,远距离随迁减少,近距离迁移增加。预计未来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规模、 结构和分布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将加剧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复杂性。

3.评价体系不全且督导力度不够,均衡发展的政策执行力亟待加强

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已将近 4 年,但实际存在巧立名目的重点校、重点班仍屡见不鲜, 由此导致的择校风愈演愈烈,五花八门的课外辅导班生机勃勃。 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无疑与政府部门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对学生素质的衡量标准不科学、对规范办学行为的督导监管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分析

1.政府责任要落到实处

建议分解明确各级政府目标责任,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 提出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差距的具体目标,限期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督导检查要有的放矢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议尽快完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县(域)内各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标准相当,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督导评估,定期向社会监测和督导报告;进行行政干预、处置整改等等。

3.薄弱环节要集中突破

一是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趋势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 二是把破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心要放到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和改造薄弱学校上来,政府着力“保基本、补短板 ”。 三是要关注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 农村留守儿童、城市下岗职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等弱势群体.

4.大力开展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适应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解决当前出现一些新问题,需要对一些不适应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大胆改革创新,破除存在的体制,从制度层面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动态的监测管理机制。

四、结语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长期任务,它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也是政府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也是我们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相信今后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将更加的合理。

参考文献:

[1]李利芳.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社会发展论坛理论研究.2011(2).

第3篇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义务教育法》和《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是国家发展教育的基本国策。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规定均衡督导评估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标准,明确最基本的要求,使得各地均衡发展实现程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同时,考虑到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推进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也不尽相同,在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教育部文件规定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内容包括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水平评估和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两个方面,并明确了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

1.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水平评估

评估指标。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的要求,确定了校舍、设备、图书和教师四个方面8项评估指标: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

评估方法。我们选择基尼系数、倍率和差异系数三种统计学普遍使用的差异分析方法,依据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对全国所有县级单位的30多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教学点和民办学校)数据进行反复测算分析,对三种方法测算得出的标准值进行了比较,最后决定采用“差异系数”作为差异分析方法。

评估标准。我们委托中国教科院,用8项评估指标,对全国所有县级单位的30多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教学点和民办学校)连续4年的数据进行测算,同时对2020年全国县域实现均衡发展的实现度进行预测,并进行实地验证。确定校际间均衡评估标准为: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55。

2.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

根据《义务教育法》和《规划纲要》要求,确定四个方面的评估内容:一是入学机会(20分),如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残疾儿童入学情况、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情况等;二是保障机制(25分),如建立推进均衡发展责任机制、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情况、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情况等;三是教师队伍(35分),如教师配备情况、绩效工资落实情况、建立并实施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情况等;四是质量与管理(20分),如择校问题缓解情况、课程开齐开足情况等。以上四个方面,共确定了17项评价指标,总分为100分。考虑到各地差异情况,各省(区、市)可结合实际在17项指标以外,适当增加指标,评估结果达到85分以上的县,通过工作性评估。

3.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调查

公众满意度调查按以下方式操作:调查对象要求多元化,包括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群众,其中以学生家长为主。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县域内学校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县域内校际间教师队伍的差距、县域内义务教育择校情况以及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努力程度等。

第4篇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差异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67-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在不断的提高,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就成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需求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择校问题、教师资源集中流动等问题的出现,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己经呈现出严重的非均衡发展的态势。这种非均衡发展的局面不仅存在于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发展的差距和社会各种差距互为因果,导致了这些不均衡因素的存在。因此,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就要从小范围内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

文喆指出:所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例如一个县、一个地区、一个省的范围内,在义务教育的硬件投入方面,实现国家(含地区政府)投入的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均衡化,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初步实现居民之间义务教育权利的平等,实现公民发展权力的起点的公平。

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整体偏低,而农村教育投入更加不足,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因财政投入的不足,农村学校建设跟不上城市的建设,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入学需求增加,学校基础设施严重短缺,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使的大部分学校入学压力巨大,超负荷运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地区,财政拨款的数额有限。现在教育投入的使用结构也不合理,这就影响了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城乡学校办学规模呈现两极分化

在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下,学校规模大小直接决定了教育经费的充裕程度和财力状况,适度的学校规模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趋势的加剧,城市的学校学生数量激增,出现极度拥挤与压抑的“大班教学”现象,而农村学校由于生源的流失,逐渐出现了“萎缩”甚至消亡现象。这种城乡学校办学规模两极分化的趋势不但抑制了农村学校的发展,而且使城市学校出现了负荷过重的现象,县城班容量超过55人的大班普遍存在。再加上许多农村学校尚未达到义务教育办学标准,教学质量不高,导致许多农村学生到城市借读,这既造成了部分农村学校的生源减少,师资和教学设施的浪费同时加剧了城市学校的就学压力。

(三)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存在差异

从数量上看,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素质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城乡教师长期无序的“逆向”流动,造成乡村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教学技能方面明显劣于城市学校。同时,农村年龄偏大的教师由于生存环境和生存压力等综合性的原因,大都出现了职业倦怠和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很难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育技术;相反城市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则由于环境条件和自身努力的原因,早已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原因。

三、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为了更有效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必须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统筹教师的资源配置,深化教育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城乡教师的流动速度,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一)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的投资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坚持义务教育多渠道筹资原则,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供给的多元化。义务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政府保障其经费需要是其职责所在,但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仅仅是一定办学条件下的经费需要,如果要改善办学条件应当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二)依法治教,建立合理的办学规模

要使城乡义务教育平衡发展,严格执法、依法治教是必不可少的。各级人大要进一步做好教育立法的工作,颁布适合国情的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法令,让农村义务教育驰入快速、公平、正常的发展轨道。各级政府要对现有的教育法规的执行情况做好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切实解决教育投资、教师工资、学生辍学等突出问题。

(三)以人为本,打通城乡教师良性互动的通道

在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的背景下,促进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对于缓解教育系统的矛盾乃至社会矛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形成城乡教育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等无疑具有很强的必要性。要真正解决城乡教师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一定要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改变目前“只堵不疏”的思维,从经济待遇、生活便利、职业发展等几个方面给教师创造良好的流动环境。

总之,为实现2012年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宏伟目标,首先应依法治教,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促使农村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加大城乡教师流动速度,以提高农村整体教育质量,最终实现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景玉.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J].教育理论研究.2011-07-04.

[2]刘志艳.城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研究-以大庆市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3]刘振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J].数据解读.2010(8).

第5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识;思考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18-02

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应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一、合理配置资源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保证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校际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城、乡教育资源差别明显,一些乡办学校人多岗少,师资薄弱,年龄老化,办学条件落后,校长无奈,教师无望,大量学生流失,青年教师纷纷外调,中老年教师丧失热情,周边家长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而且攀比风严重,让孩子到城市花高价入学,路途远、乘车难,安全隐患极大。一年下来种地的收入几乎都投到孩子身上,因学致贫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已经成为农村孩子的一种奢望。

随着对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探索,一些成功经验不断出现,如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提出“以城带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举措,将原城东乡中心校、下三台小学、小塔子小学、房身小学、河夹信子小学划归到四平市第一实验小学,建立了一所公办幼儿园及四所分校,确立了“一校三制”的管理模式,即由一位校长总负责,建立农村幼儿园、村小、市内学校三种不同管理机制,统一调配教学资源,实行“领导、教师轮岗的动态管理”办学理念。对轮岗人员学校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担重任,在新的环境下尽快地成长。教师轮岗制度有力地激活了薄弱校教育的僵滞局面,使领导有了干劲,教师有了希望,出现了合并校开局良好的新局面。仅半年时间,各村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生重新返流,一些学生也相继返校,这在当地老百姓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像这样,把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发展捆绑在一起,真正实现城、乡学校间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成功例子还有很多。多数是借助名校效应,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整体规划,统一调配资源,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当然,在合并校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矛盾,特别是主校与分校之间人、财、物的调拨上会有一些不均衡,有的校长因此陷入纷争困扰中而被迫调离。所以,作为校长,不仅要秉承公开、公平、公正、公心的原则,更要运用智慧化解矛盾,使教育均衡发展呈良性态势发展下去。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做坚强的后盾。近年来,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行为的实施意见》,文件严格规范招生行为,解决超级大班、择班、择师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文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要坚持“划片、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按规定学区划定学校招生范围,科学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计划,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违规招生。文件的出台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各县、市、区学校纷纷行动起来,行动准绳将保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更持久和深入地开展下去。

另外,在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的行为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标准,对地方性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等,都要加强监督和引导。督导考评中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社会的满意度和实效性为衡量的指标,不断拓展管理运行机制。

三、强化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

划片招生、就近入学,超级大校大班问题得到了有力的遏制,新生入学取消了择校收费,这对能够进入一类学校的学生、家长是很满意的,他们感觉是幸运的。但是对于没有进入升学率较高学校的学生及家长们来说,增加了忧虑。家长们的不甘心,为了孩子发展的全力付出也将是引发“三乱”——乱补课、乱办班、乱收费的隐患所在。说到底,就当前社会环境来看,家长们在意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孩子的发展前途、学校的精神面貌、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所以强化师能,树立良好师德风貌,提高薄弱校课堂教学效率,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一位好教师,就是学生发展的指路明灯。反思现行的师德、师能教育活动,要提高其时效性,必须把目光投向教师丰富的生活现实和精神世界。通过对教师的生活进行规范和指导,提高教师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要特别重视对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师德养成教育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追求教师的幸福是学校教育生活的目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高境界。“教学生一天,就要想学生一辈子”,若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从教胸怀,那么教育的均衡发展将指日可待。

第6篇

钟祥市是由湖北省荆门市代管的县级市。全市有义务教育学校 113 所,其中初中 27 所,小学 75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10 所,特殊教育学校 1 所,另有教学点 50 个。这些学校中,有80%以上的分布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如果不能实现有效提升,均衡目标肯定无法实现。对此,钟祥市以“资源均衡,特色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行均衡教育,全面实施“典型带动、扶持拉动、区域联动”均衡发展模式,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

典型带动,重点培植

2011年8月,钟祥市政府明确提出“学校布局合理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四大工作目标。通过科学编制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装备达标升级整体规划,将发展条件好的乡镇作为培植重点;并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推进、适当集中”的原则,科学制定重点培植乡镇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同时,将东桥中学和钟祥二中作为全市教育干部培训基地,每年分批组织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及部分副校长进驻两校进行实地封闭考察培训,尤其是新任校长必须参加,现场学习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民主决策、校务公开等内部管理经验,提高校长管理水平,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扶持拉动,结对帮带

在实施薄弱学校改造上,钟祥市坚持把资金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扶持他们硬件装备达标升级,从而改善校园环境和配套设施;组建校园文化建设专家团队,挖掘本地文化底蕴,帮助没有形成校园文化特色的乡镇学校,总结提炼和规划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同时,以钟祥市教育局名义制订了《建立教育发展协作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和《钟祥市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将城区 9 所义务教育学校分别与 1 所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建立口帮扶关系,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学科教学等方面进行帮扶。比如:在张集小学校园改造时,市机关幼儿园不仅捐赠了部分幼儿床铺,还定期开展帮扶支教;应白沙小学的要求,新堤小学安排部分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并邀请白沙小学教师到校观摩“生命课堂”课改活动。此外,钟祥市教育局还确立了10个特色教研试点学校,并对钟祥五中、柴湖小学等教研特色鲜明、成果突出的学校各奖励5万元特色发展帮扶资金,有力推动了特色教研活动;还接连召开全市特色学校现场会,先后推广钟祥一中集体备课、五中微点作文、柴湖小学艺术教育、实验小学“三性三成”教学模式、新堤小学生命教育等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特色教研工作深入开展。

区域联动,统筹管理

对于硬件装备配置不均衡的乡镇,钟祥市采取区域联动升级的办法,坚持资金集中投放原则,确保投放一处,改变一处、合格一处、均衡一处,使各学校教育装备实现了均衡升级。针对农村学校特别是部分村级小学师资不足的实际,在双河、文集、胡集、九里等10多个乡镇安排镇直中小学优秀教师到村级小学“走教”,促进了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按照相对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分为6个区域协作体,各协作体由一个乡镇办事处或市直学校牵头,学进度,统一调配师资,统一评估质量。乡镇学校干部在本镇内实行轮岗交流任职,教育局实行局党组成员包片蹲点负责制,不定期带队深入学校进行检查,调阅轮岗交流干部工作日志,对发现的正反典型及时通报,并纳入其年度考核和绩效分配,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2013年9月,钟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了目标责任制、市长办公会定期议事决策制、工作问责制、各级政府向同级党委人大报告制等四项工作制度,创新实施了“典型带动、扶持拉动、区域联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县域义务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必然要求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作为。2016年,《深化联合办学或托管办学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动”模式》等4个教育改革项目获荆门市“十佳创新项目”,钟祥市还荣膺“筑梦‘十三五’2016全国教育百强城市”。

第7篇

____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经__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__区,规划面积9.3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自1992年9月设立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正在逐步成为投资环境优良、服务设施配套、产业结构合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具备了投资兴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现有入区企业290余家,产业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在__省14个省级开发区名列前茅。2013年,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2105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560元和17739元。

近年来,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管理。目前,我区现有四所义务教育中小学校,1997年7月从郊区接管史家庄小学、化家小学两所单轨制小学,目前在校小学生人数分别为320人,310人;同年从城区接管英雄北路小学,该校为三轨制小学,在校人数920人;2002年根据市剥离办文件精神,__区接管火炬中学,该校为小学四轨,中学十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小学生在校人数3452人,中学知在校人数1607 人,全区在校生共5059人。

1.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异情况。按照__省县(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校际均衡评估指标,主要通过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生师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等指标的综合均衡差异系数进行评价。

对照评价标准,我区中学、小学的指标,具体情况如下:①全区中小学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18600平方米,差异系数为0.31。②全区中小学体育运动场面积2600 平方米,差异系数为0.6253;③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85万元,差异系数为0.7043。④全区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为370台,生机比5.09:1。差异系数为0.2266。⑤全区有效图书总藏书量为7.587万册,生均24.67册。差异系数为0.2711。⑥全区义务教育学生5059人,教师212人,生师比为:22:1。差异系数为0.1462。⑦全区高于规定学历教师 56人,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比0.06:1。差异系数为0.163。

2、__区《__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__省教育厅关于对县级政府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通知》要求,县(区)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工作评估共包括发展规划、保障机制、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规范办学和教育教学水平6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对照评价标准,在12项二级指标中,我区达标的指标有10项,基本达标的指标有2项,自评分为95.8分。具体情况如下:

(1)关于“发展规划”指标,__区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政府赋予的部分行政管理权,不是一级政府,目前没有新增和规划布局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权限。

(2)关于“保障机制”指标,共包含3项二级指标,一是出台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步骤、措施,以及管委会是本行政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管委会相关部门相应具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责任,并依法履行相应职责。二是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近三年教育经费做到“三个增长”。2011年-2013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为1236万元、1684万元、1693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7.6%、8%、8.1%。2011年-2012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初中分别为2570元、3170元、3300元,小学分别为2410元、2870元、3120元。2011年-2012年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初中分别为569元、575元、603元,小学分别为444.37元、455元、550元。三是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2009年,完成2所校安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总投资598万元。四是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区教育发展规划。按

照“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原则,努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2013年,我区共接收外来务工子女1021人,二是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全区小学留守儿童12人,占小学生总数的0.15%,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教育、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协同工作,每年“六一节”,区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都会为留守儿童送上一份礼物、送去一份关爱。各中小学以德育导师制、心理帮扶制为载体,相应地开展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幸福学习。(3)关于“教师队伍”指标,共包含3项二级指标,一是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2009年开始,全区中小学教师已经全面实施了绩效工资,2013年区内公务员人均31775元,教师人均31992元,略高于公务员。二是学科教师配备比较合理。全区专任教师资格证持有率100%。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已达88.9%,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已达89.2%。编制总量为220个,2013年底在编教师212名,达到了编制总量的97.5%。教师学科比例日趋合理,音、体、美、科学、英语等专职教师已基本配足,并能满足学科教学需要。三是建立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四是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加强教师培训。全面组织实施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 2011-2013年教师培训经费分别为7万元、8.2万元、9.6万元。

(4)关于“教育教学质量”指标,一是按照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全区各中小学均能按照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且严格遵守课时要求;促进学校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大课间特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小学、初中巩固率达到省级规定标准。2011-2013年,小学巩固率均为100%;初中巩固率分别为99.98%、100%、100%。三是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到省级规定标准。2011-2013年,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分别为95.69%、95.9%、96%,初中生体质健康及格率分别为89.7%、90.7%、91.7%,均达到了省级规定标准。

(5)关于“规范办学”指标,一是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要求每学期开展专项督查和明察暗访,认真落实各项“减负”规定。二是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每年按照市局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办法,严格执行“户籍为准、相对就近、免费免试”的原则,做到报名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监督公开,目前全区公办中小学已经实现了零择校、零收费,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三是学校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严格遵守国家、省、市规范办学要求,建立了各类规范办学制度。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化解、督查“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学校重大活动、安全隐患、安全事故“三位一体”的报告制度,安全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一票否决制“三位一体”的责任机制。以特色学校评估为抓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区级特色学校创建率已达50%。

对照创建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的新要求,我区教育还面临许多挑战:一是教育经费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二是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有待于进一步均衡;三是校长、教师交流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四是部分学校的班额有待于进一步减少。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我区将以国家、省、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为目标,为推动我区教育更高水平的均衡而不断努力。主要设想如下:

1、在科学制定就学政策和合理划分施教区的基础上,全力保障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通过教育设备改善优先、学科师资配备倾斜、教育管理精心指导、教育质量跟踪调研等方式,逐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力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实力、教育质量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

3、“以人为本”理念。完善教师的补充、调配、培训、交流制度,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充分满足深化素质教育和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需要。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8篇

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元江县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全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将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本着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克难攻坚、迎难而上,在不断巩固成果和解决问题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的投入体制,确保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投入

根据元江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十二五”期间,元江县义务教育工作重点是要大力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动全县义务教育从注重提高普及率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的新阶段转变。为此,我们要按照《义务教育法》和《纲要》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国家关于教育经费投入的硬性要求,依法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确保“三免一补”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落实到位;财税部门将进一步强化“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管理,确保全额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确保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50%用于教育,确保将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继续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不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二、切实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校舍安全工作责任,确保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努力使中小学新建校舍成为最牢固、最安全的建筑,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同时,要加快教师周转房和廉租房建设,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要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做到“安全牢固,经济适用,标准够用,实用方便”,加快实现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三是要加强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努力使全县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配备、图书、体育运动场和绿化美化面积等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三、大力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

实行集中办学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规模、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水平,进而解决中小学教育长期投入分散、质量效益不高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要按照省市的要求,结合元江县区域现状,包括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城镇化建设和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打破乡(镇、办事处)、村组行政区划界限,大力推进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要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做好深入细致思想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把初中学生人数在600人以下的乡(镇、办事处)初中学校分期并入相近或条件更好的初中学校集中办学,力求做到学生人数在300人以下的村不再设立建制小学。着力使全县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除中小学确保将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外,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万元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二是建立健全稳定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坚持每年从具有从教资格的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聘不少于30人的新教师补充教师队伍,逐步实现教师资源区域内均衡配置;三是健全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机制。切实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提升工作,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坚持每年选派中小学校长到教育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四是大力提倡和鼓励城镇教师到山区学校任教服务,组织实施学科带头人、中小学教研员联系帮扶农村学校制度。五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加大向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岗位设置、教师绩效工资和教师职务评聘倾斜力度。

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把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落实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上,建立和完善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三生教育”,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确保所有中小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做到不挤占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等课时;坚持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渗透到学科教学以及各个教学环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养成教育、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各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加快建立有利于教育要素有机融合,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充分彰显的学校现代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第9篇

一、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19675平方米,现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64人,班均额67人。教职员工105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5人,荆门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9人,39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竞赛中获奖。

学校招生服务范围涉及皇城门社区、莫愁湖社区及子胥台社区部分街道。随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的办学环境不断改善,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学校严格按照市教育局招生计划搞好招生工作,严禁择校。一年级新生招生严格按教育局要求严把关;转学经学校核实确属我校服务范围后,经基础教育科同意方能办理转学手续。学生的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

二、完成工作情况

(一)领导机制

我校根据上级制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成立了以校长郑兴高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做到各项工作有人抓,各项工作有人管。同时,建立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和警校经常性联席制度,学校周边环境和治安状况良好。

(二)管理机制

学校所辖服务范围学生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每学年向社会公布学校招生范围及招生人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

(三)教育经费

上级财政部门对我校的教育投入严格按有关政策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及时到位,义务教育免收教科书费全部落实到位,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无挤占、平调、截留问题,无乱收费现象。

(四)师德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坚持抓好每周例会制度的落实,教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几年来无体罚学生和违法犯罪问题。

(五)比访活动

“比教学、访万家”工作实现全覆盖,工作形成常态化。学校校长带头参与“比教学、访万家”工作,每名教师都能做到比教学经常化,听课、评课常态化。每位教师每学期能做到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家庭至少走访一次。“比访”专项档案资料齐全。

我校制定了《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教师绩效考核程序规范,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六)、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课程,落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扎实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活动,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强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没有开设重点班,特长班。学校教师没有在校内、校外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形式给学生有偿补课,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家教补习班的现象。

(七)办学行为

学校建立了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制度,确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教师无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补课。无乱办班、乱收费行为。无向学生乱推销现象。

(八)关爱机制

学校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权利加以保障,每学期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名册,建立关爱措施。落实上级相关关爱文件。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存在的问题

1、学校班额过大,每班学生人数达60余人左右,最大班级甚至接近70人。

2、小学按国家标准配备教室,学生教室不够使用,需要增加至少10个教室,学校美术室、图书室、电子备课室、心理辅导室、电脑教室等配备不足。

3、根据学校规模和课程标准,体育、音乐、美术器材设备还不足,特别是教师用电脑和学生用电脑台数不达标,需要添置更新。

4、标准课桌椅学校没有配置。

四、今后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学校现已开始筹备幼教楼建设,并进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

2、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优化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积极创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使学生享受高质优效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第10篇

2013年以来,民勤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盟,构建城乡、校际共同发展机制,搭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发展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学校联盟管理运行机制

民勤县以城乡学校的联盟组团发展为依托,实行“一统筹、二交流、三共享、四机制、三保障”的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统筹协调。“一统筹”是指实行由牵头学校校长负责联盟内学校整体规划和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

(二)双向交流。“二交流”是指实行联盟内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的双向交流机制。

(三)共享发展。“三共享”是指实行联盟内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三项共享机制。

(四)运行机制。“四机制”是指建立发展联盟学校运行的四个机制。一是管理互通机制,牵头学校管理人员介盟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向联盟学校提供本校成熟的管理制度和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实行管理制度和学校管理互通。二是教学一体机制。牵头学校要加强对联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帮助建立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发展联盟各学校联合办学期间,牵头学校和联盟学校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评估、教学常规检查、教学进度、教学质量评价、教育科研等方面要相互沟通,互相支持,协调一致,力求逐步实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目标。三是师资共建机制。牵头学校要将联盟学校纳入本校教师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对联盟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指导联盟学校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任务,并组织本校名优骨干教师结对帮助联盟学校青年教师。要定期组织开展牵头学校和联盟学校集中教研、学习交流活动,促进联盟内各学校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四是学生互动机制。教育发展联盟内要统筹组织开展由牵头学校和联盟学校学生共同参加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义务教育发展联盟内城乡学校班级建立互助班级关系,并开辟学生思想和学习交流阵地,促进城乡学校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五)保障制度。“三保障”是指建立发展联盟保障机制,一是“构建网络管理平台”,基于教育发展联盟建设架构,依托现有网络设备、技术,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盟校际间要建立网络管理交流平台,构建基于网络的联合办学新机制。二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联盟内各项活动要有安排、有资料、有成效。教育局将制定发展联盟建设考核细则,每学年对每个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联盟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相关学校学年教育工作考核。对联盟学校办学实施发展性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发展联盟建设绩效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政策和经费支持”。各学校要为教育发展联盟建设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保证发展联盟内校际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同时,要积极研究和制定各种有利于加强发展联盟建设制度和机制,保障教育发展联盟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深入推进。

二、提高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民勤县这种以城区优质学校为依托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虽然不是首创,但却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探索。这种实施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捆绑、学校管理互通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一是明确提出了“大小搭配、强弱联盟、管理互通、捆绑考核、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统筹、互通、共享、交流”,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带动薄弱学校办学实力的整体提升,缩小区域内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二是创新了校长和教师队伍交流机制。通过建立学校联盟,实行优质校与联盟内薄弱校校长和教师对流,牵头学校骨干教师与联盟学校教师进行结对帮带,有计划地开展走教和送教下乡活动、实行名师帮扶辐射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区域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三是创新培训机制。明确提出了联盟内校本培训的培训课时要求,发展联盟内牵头学校统一组织联盟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同时开展骨干教师结对帮带,提升了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创新了教师培训机制。

第11篇

在初步实现“两基”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推进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义务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得到了扭转。

第二件大事,是在全国城乡全面实施真正免费义务教育。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住宿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并逐步推向全国,到2008年城市也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至此,全国城乡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1亿多适龄儿童少年上学不花钱成为现实。

第三件大事,是建立健全国家助学制度。从2006年到2011年6年间,国家财政投入从53.6亿元增加到674.1亿元,累计投入242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从20.1亿元增加到317.4亿元,增加了近16倍。全社会投入助学资金总额更是达到3638.8亿元。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坚持教育优先战略,推进教育更好更快发展,让教育更好地惠及全民。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领域。衡量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主要标志,就是均衡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只有这样,学生、教师、学校才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学习、去教学、去管理,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最重要的职责是保基本、促公平。要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12篇

关键词: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96-03

在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后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云南省民族特征极为鲜明,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认真研究和慎重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国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况和研究述评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义务教育。国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非常丰富,主要集中在工业发达国家以及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社会和教育发达的国家、地区,无不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研究署和世界银行发起和组织的“世界全民大会(World Coderenee on Education for All)”,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World Declaration Education forAll)》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Framework for Ac-tion to Meet Basic Learning Needs)》的实施宣言。按照《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要求和规定,教育的基本目的或称“最终目标”,“就是要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即“普及入学机会、促进平等”。

1.教育立法是外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研究重点。比如,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代就提出了全民义务教育,1970年,又针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行改革。《日本国宪法》、《教育基本法》规定,所有国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教育机会均等。日本于1956年制定了《关于国家扶助就学困难儿童就学的法律》、《偏僻地方教育振兴法》、《孤岛振兴法》、《大雪地带对策特别措施法》等法律,对偏僻、落后的地区教育提供财政支持。英国于1993年制定的

2.外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另一个焦点是财政经费投入的问题。尽管各国投入经费比例不尽相同,且大都与自身国力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但是,总的趋势是加大中央一级的投入。美国是非常典型的已由以地方财政为主发展到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投入的力度。在韩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中,中央财政负担拨款80%以上,且大量用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

3.外国义务教育研究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如何对处境不利群体进行合适的教育,如何在机会、过程、结果等三个维度上促进教育公平。这是每一个被所有国家共同重视的问题。英国政府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的尊重,培养所有学生在未来跨文化社会中所需要的民族价值观、信念、知识、技能和态度,使每个学生在融合到主流社会的同时,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韩国从1970年开始推行“教育贫穷化”政策,撤销一批名门学校,逐步解决择校问题。法国根据本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在西部农牧业地区和人口稀少盼山区开设单班小学,采取复式教学方式,为那些在自然条件不利地区的适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在城市处境不利地区建立优先教育区。

外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关于经费投入、立法保障权利、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育公平、师资流动的研究,尤其是对待处境不利群体的义务教育原则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这些研究角度多样,可资借鉴,但也存在对象比较笼统,且以城市的少数群体居多,缺少专门针对“文明”发展程度不高、相对处于弱势群体的研究等问题。

二、国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的内涵,国内学者已达成共识。教育均衡的基础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源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公平、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均衡是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地发展,而是整体推进,各有特色。但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中,关注落后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多。在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相当高的地区,应注意哪些原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外延有哪些扩展,将会在均衡发展的实际工作中产生哪些影响,经济、教育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如何协调,这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目前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在空间上涉及全国、西部、省域、县域,研究角度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立法,以及财政投入、城乡、校际、校点布局的均衡性等;研究方法涵盖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这些研究大都从交叉学科的视野出发,从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学、比较教育学的视野进行考量。

在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研究义务教育均衡方面,粟玉香、郭庆(2009)根据全国数据分析了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历史演进,对北京的义务教育均衡状况变化进行了个案研究,并与上海做了一些比较研究。这项研究主要从政府部门尤其是财政的角度(教育供给者、经费供给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做出判断,但缺乏从教师、学生即施教者和被教育者的角度(主观对教育资源、教育条件、教育发展情况的感受)评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

三、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述评

后,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各项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各少数民族的教育,把发展民族教育看作实现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一,是国家教育事业和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教育“东强西弱”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者关注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发展。马有良认为,制约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云南民族地区生产方式落后、经济贫困、财政自给能力低、对教育投入不足;特殊的地理环境给义务教育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语言的隔阂,以及宗教的影响。卢启程、李怡佳、邹平(2007)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和云南省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及不同县域居民受教育水平与其收入水平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云南初中教育对农民收入的贡献高于高中和中专。这为云南加大义务教育投入提供了实证依据。张晓霞(2007)从财政角度考察了云南义务教育投入,提出了加大投入的具体实施建议。潘玉君、罗明东从教育地理学的角度,结合统计方法,对空间结构、教育条件、区域差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云南省各州市问义务教育的不均衡。

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云南义务教育发展的问题和对策,虽然总体上不能算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但还是有学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施涌、罗华玲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各民族发展不平衡性、办学条件不均衡、教师素质不均、辍学、双语教育发展迟缓、落后的民族文化,是当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周云水(2008)、赵瑛(2008)、丁晓东和乔磊(2007)也对云南不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肖应明以云南省姚安县为个案,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进行了研究。

总之,在研究对象上,缺乏针对省域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门研究。有关该主题的零散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可以说,对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领域的系统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前沿性。

四、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意义

1.现实意义。第一,从受教育者个体来看。研究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提高受教育个体的知识技能,提高民族地区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从教育事业发展来看。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均衡发展又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将促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发展对云南教育事业全局发展是基础性的。对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的研究,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必然要求,而且可以为云南民族地区建立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运行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可以为其他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第三,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促进众多受教者个体发展进步的同时,必将推动云南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云南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是云南的重大战略目标,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将为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第四,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方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提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必不可少,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那样。研究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谐共荣,在尊重民族意愿的基础上促进良性的民族文化变迁和融合,有利于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